上虞市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2024-06-05

上虞市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通用8篇)

篇1:上虞市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上虞市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 作者:佚名 | 来源:本站原创 | 更新时间:2009-2-27 ]

《上虞市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以下简称《导向目录》)分为鼓励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和淘汰发展三类。其中:法律法规和国家、浙江省、绍兴市产业明令限制、禁止和淘汰的产业、工艺和设备,均属限制类、禁止和淘汰类产业和项目。鼓励类产业和项目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浙江省制造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08—2010)》、《绍兴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等确定的分类工艺设备、技术和产品,结合我市机械装备、精细化工、轻工纺织、照明电器、光伏五大支柱产业予以确定。

凡属鼓励发展产业的项目,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给予积极扶持,除全面享受国家有关政策外,优化保障要素供给,优先列入政策扶持范围,优先向上级政府推荐申报享受优惠政策,优先向金融机构推荐项目融资,同时优先列入各级政府重点项目加以跟踪服务。

凡属限制发展产业的,原则上不准新建项目,不鼓励其简单扩大生产能力;情况特殊的,需经市级工业投资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核准。列入限制发展的现有存量生产能力,企业要加快实施技术改造,主动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

对禁止和淘汰的产业和项目,工业投资主管部门不得受理立项,建设、国土、环保、消防等部门不得办理新建、扩建项目的有关许可手续。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明令一定期限内淘汰、关闭的产业和项目,有关职能部门应依法加强督查,督促企业按相应规定执行。

本《导向目录》适用于上虞市内各类工业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和工业企业应认真贯彻执行。《导向目录》期限为2009-2012年,实施期间如国家、浙江省另有新的规定,按新规定执行。

一、鼓励类

(一)电子信息产业

(1)移动通讯系统设备及关键配套件(2)通讯交换与传输设备(3)各类专用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4)光电显示、传导、存储器件及关键部件(5)光机电组件、新型光电显示终端产品(6)超高亮度半导体光源

(7)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声器件及汽车、节能、医疗、金融等新型应用电子产品(8)大尺寸半导体材料、电子专用材料(9)绿色环保型电池及材料

(10)基础软件和中间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及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二)医药产业

(1)有化合物专利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2)现有产品新型制剂或重大工艺改进

(3)新型抗肿瘤、抗结核、抗爱滋、抗心脑血管、消炎镇痛、抗感染及老年性疾病防治类药物

(4)脂溶性维生素系列及主要中间体(5)新型医用和药用生物材料、辅料

(6)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实现中药现代化;现代中药新药、高效活性物质提取产业化

(7)发酵工程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及重大产品(8)新型医疗器械、仪器及药用包装材料

(三)新材料产业(1)有机硅系列材料(2)新型高品质工程塑料(3)纺织阻燃材料(4)特种纤维复合材料

(5)高性能陶瓷材料(特种复合陶瓷)(6)新型膜材料(7)稀土材料及产品(8)新型合金材料(9)纳米材料及技术(10)新型环保型摩擦与密封材料

(四)机械装备制造业

(1)工业电动车辆及关键零部件(2)汽车重要部件的精密锻压

(3)汽车传动、悬挂、制动、灯、仪器仪表等系统总成(4)汽车空调压缩机及制冷系统(5)汽车电机、发动机及电子装置(6)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伺服装置(7)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及产品开发制造

(8)大型机电成套设备、行业生产自动化成套设备(9)机器人技术应用开发(10)电力及智能控制设备(11)先进内燃机及关键零部件(12)立体车库及物流仓储设备(13)智能模块化冷却塔(14)专用及环保型风机(15)新型传感器开发制造(16)先进模具开发、设计、制造

(17)机电一体化纺织设备、缝制设备及高性能染整设备(18)微型、特种、变频节能电机及调速系统(19)新型电动工具

(20)精密、耐磨、专用、特种轴承、轴瓦(21)高强度异型紧固件

(22)烟气脱硫、除尘、气力输灰等机电成套设备

(23)水污染防治、水净化处理、环境监测等新型环保设备与仪器仪表(24)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25)新型给药系统技术开发与装备制造(26)铜加工专业设备制造

(27)太阳能及风能发电技术、设备开发和应用

(五)纺织产业

(1)功能性、差别化、超细旦、高仿真化学纤维、可降解纤维(2)特种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加工及产品开发(3)高档棉纱精纺(80支以上)(4)高档产业用、汽车配套用纺织品

(5)高效高性能纺织过滤材料、透气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农用非织造布(6)医疗卫生用功能性、舒适性防护材料

(7)高档涤纶仿真面料、天然纤维面料、针织服装面料、丝绸及轻薄型毛纺面料(8)高档经纬编、混纺、复合、交织等中高档时装面料(9)品牌服装、服饰设计与生产

(10)系列化、功能化家用纺织品开发生产

(11)不增加生产能力和污染物排放,采用高技术的织物印染、后整理加工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项目

(六)轻工产业

(1)高档系列家具、现代家用厨房设备及用品(2)环保、节能、新型家用电器(3)新型、节能照明电器

(4)年产10000吨以上绍兴黄酒新建项目及低度新型黄酒开发(5)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食品

(6)新型文化、旅游、体育用品及工艺、首饰品(7)高档新型塑料薄膜产品

(8)食品、饮料、医药用等复合包装薄膜

(9)环保型可降解塑料、可循环回收材料、低毒少害材料开发(10)绿色、新型包装材料

(11)新型合成橡胶制品、车用传动带

(七)化工产业

(1)高性能、绿色环保精细化工系列化产品

(2)高固色率活性染料,超细纤维用分散染料以及液晶染料、激光染料,热敏、压敏等功能性染料(3)可降解、高性能环保纺织印染助剂及表面活性剂

(4)食品及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新型高效催化剂生产(5)新型、高效、低毒农药及制剂(6)高效、广谱、低毒除草剂

(八)建材冶金产业

(1)高档节水型卫生洁具及五金配件

(2)节能、环保、高性能新型建材及装饰材料(3)节能墙体、屋面、门窗的保温隔热技术和材料(4)新型纳米、资源综合利用建筑材料(5)建筑用、工程用高档系列塑料管件

(6)高性能、高精度和高附加值的铜、铝深加工材生产

(7)运用大跨度、抗震、防腐、防火技术,高强度高层钢结构、轻钢结构件的设计、制作和安装

(九)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

(1)纺织、印染、化工、医药、有色、建材、热电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2)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3)垃圾、污泥焚烧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

(4)电机、风机、水泵变频调速技术、热管节能技术推广应用(5)工业锅炉及系统更新改造

(6)尾矿、粉煤灰、矿渣、淤泥等综合利用(7)新型节水型或无水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

二、限制类:参照国家、省和绍兴市产业指导目录执行

三、禁止和淘汰类:参照国家、省和绍兴市产业指导目录执行

篇2:上虞市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一、高新技术产业

(一)新材料产业

1、高强度钢生产

2、高速重载铁路用钢生产

3、冷轧硅钢片生产

4、专用特种钢管生产:石油开采用油井钢管、油、气等长距离输送用管、高性能(耐高温、耐低温、耐高压、耐腐蚀)特种不锈钢管、合金钢钢管

5、优质合成、不定形耐火材料生产

6、高精铜板、带、箔、管技术开发与生产应用

7、高精铝板、带、箔及高速薄带铸轧生产技术开发

8、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

9、新型、生态型(易降解、易回收、可复用)包装材料研发、生产

10、非晶合金薄带制造

11、新型刹车材料制造

12、轨道交通用高性能金属材料制造

13、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

14、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及深加工产品

15、高性能磁性材料制造

16、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建筑密封材料

17、优质环保型摩擦与密封材料生产

18、无机纳米及功能性材料生产

19、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及低成本化、新型塑料合金生产

20、新型塑料保温板、大口径塑料管材(直径0.5米以上)、超低噪音排水塑料管、防渗土工膜、医用塑料等新型塑料产品开发、制造

21、新型、生态型(易降解、易回收、可复用)包装材料研发、生产

22、航空航天用新型材料开发及生产

23、汽车轻量化及环保型新材料制造

24、高品质人工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开发

25、城市交通噪声与振动控制材料生产

26、新型环保型涂料及中间体开发生产

27、环保线、高温线、汽车线、辐照交联线和UL标准系列电气连接线等特种线缆开发与生产

28.新型高温合金、铝合金开发及生产

29.光纤通信材料生产

(二)电子信息产业

1、新型电子元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元器件、混合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新型机电元件、新型射线管、高密度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等)及材料制造

2、软件开发生产、测试及服务

3、数据处理及数据库服务

4、PLC技术应用设备、嵌入式软件开发及生产

5、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测试(CAT)、辅助制造(CAM)、辅助工程(CAE)系统开发生产

6、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工模具制造

7、数字视听产品制造

8、信息安全产品、网络监察专用设备开发制造

9、汽车电子产品制造

10、医疗电子产品制造

11、金融电子设备制造及系统建设

12、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13、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生产控制、装备、技术、产品和工艺改造中的开发与应用

14、磁条卡、IC卡等智能卡及机具开发与生产

(三)生物医药及医药产业

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与生产

2、重大传染病防治疫苗和药物开发与生产

3、新型诊断试剂及生物芯片技术开发与生产

4、新型植物化学药物等天然药物开发与生产

5、制剂新辅料开发与生产

6、关键医药中间体开发与生产

7、新型高效抗生素、抗癌药、心脑血管和精神系统用药等新型药物制剂技术开发与应用

8、大规模药用多肽和核酸合成、发酵生产、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

9、原料药清洁生产工艺开发与应用

10、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及其技术开发

11、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12、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13、中药饮片创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14、微生物开发利用

15、采用生物技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发醇制品(玉米除外)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16、采用先进技术对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药进行技术改造

17、有比较优势的原料药生产

18、激光治疗设备、新型医疗设备以及有自主品牌的医疗器械产品开发与生产

二、装备制造业

(一)成套及专用设备制造

1、数控机床及其关键零部件制造

2、三轴以上联动的高速、精密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交流伺服装置、直线电机制造

3、新型传感器开发及制造

4、船舶辅机等船用设备制造

5、新型液压、气动、密封元器件及装置制造

6、种、肥、水、药高效施用和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具制造

7、大型工程施工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及制造

8、环保装备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

9、安全生产及环保检测仪器设计制造

10、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相关技术及设备

11、城市垃圾处理设备制造

12、粉煤灰储运、利用成套设备制造

13、农、林、渔、畜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制造

14、新型高技术纺织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制造

15、煤气、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及装置开发、成套设备制造16、500千伏及以上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开发及成套设备制造

17、精密仪器开发及制造

18、高效换热器开发与制造

19、大型薄板冷热轧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开发与制造

20、大型、节能、环保水泥装备开发与制造

21、新型高效拖拉机、装载机等农业装备开发与制造

22、大型冶金及矿山成套设备开发与制造

23、起重和港口机械设备制造

24、专用爆破器材制造

25、高效专用电机开发与制造

(二)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基础件

1.汽车关键零部件系统设计开发

2.离合器、制动器、摩擦片、轮毂等汽车关键零部件开发与制造

3.压缩天然气、氢燃料、合成燃料、液化石油气、醇醚类燃料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开发及制造

4、汽车重要部件的精密锻压、多工位压力成型及铸造

5、汽车高性能轴承、铁路轴承、精密轴承、低噪音轴承制造

6、大型、精密、专用铸锻件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7、大型、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标准件开发与制造

8、汽车节能、尾气净化等装置开发与制造

9、机车自动检测设备开发与制造

三、传统(基础)优势产业

(一)冶金

钢铁

1、黑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

2、干法熄焦、导热油换热技术应用

3、焦炉入炉煤调湿工艺技术应用

4、先进适用的熔融还原技术开发及应用

5、废钢加工处理(分类、剪切和打包,不含炼钢)

6、合金钢大方坯、大型板坯、圆坯、异型坯及近终型连铸技术开发及应用

7、现代化热轧宽带钢轧机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及关键部件制造

8、冷热连轧宽带钢轧机、薄板坯连铸连轧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及关键部件制造

9、蓄热式燃烧技术开发应用

10、铁合金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

11、冶金综合自动化技术应用

12、特殊钢产品延伸加工

有色金属

1、铜、铅、镍大中型矿山建设及改造

2、紧缺资源的深部及难采矿床开采

3、先进萃取设备及其工业开发

4、稀有、稀土金属深加工及其应用

5、有色金属生产过程检测和控制技术开发

6、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及深加工产品

7、铜产品延伸加工

8、铝产品延伸加工

(二)建材

1、日产4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及装备和配套材料开发(符合规划的特定区域)

2、优质节能复合门窗及五金配件生产

3、新型管材(含管件)技术开发制造

4、高新技术和环保产业需求的高纯、超细、改性等精细加工矿物材料生产及其技术装备开发制造

5、新型干法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等建材产品生产中消纳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6、散装水泥装备技术开发

7、高性能混凝土用外加剂技术开发与生产 8、100万吨/年及以上大型水泥粉磨站建设(符合规划的特定区域)

(三)能源(电力、煤炭、天然气)

煤炭

1、矿井灾害(瓦斯、煤尘、矿井水、火、围岩等)防治

2、工业用环保型煤开发及生产

3、煤炭气化、液化技术开发及应用

4、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

5、低热值燃料(含煤矸石)及煤矿伴生资源开发利用

6、煤炭高效洗选脱硫及污染物综合控制与利用技术开发及应用

7、地面沉陷区治理、矿井水资源保护及利用

8、煤电一体化建设

9、提高资源回收率的采煤方法、工艺开发应用

10、煤矿综合自动化监控技术开发及应用

电力、天然气(石油)

1、水力发电改造升级

2、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电站建设

3、采用30万千瓦及以上集中供热机组的热电联产,以及热、电、冷多联产

4、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及设备制造

5、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6、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采用流化床锅炉并利用煤矸石或劣质煤发电

7、垃圾、秸杆发电

8、输变电新技术推广应用

9、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建设

10、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开发及应用

(四)化工产业

1、新型环保型、节水、节能、环保用等专用化学品生产

2、优质磷复肥、钾肥及各种专用复合肥生产

3、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及专用中间体和助剂开发生产

4、新型生物化工产品、专用精细化学品和膜材料生产

5、新型高效、无污染催化剂开发及生产

6、有机硅、有机氟及高性能无机氟化工产品生产

7、新型染料及其中间体开发生产

8、大型合成树脂及合成树脂新工艺、新产品开发

9、大型合成橡胶、合成胶乳和热塑性弹性体先进工艺开发、新产品制造

10、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的大型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生产

11、高等级道路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和特种沥青生产

12、合成树脂加工用新型助剂、新型吸附剂、高性能添加剂和复配技术开发

13、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配套专用材料、设备生产

14、醇醚燃料生产

15、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建设和改造化工生产装置

四、轻纺产业

(一)轻工

1、非金属制品模具设计、加工、制造

2、大型薄壁精密压铸模具制造

3、精密冲压模具、精密型腔模具制造

4、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产品开发

5、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和农用多层薄膜开发、生产

6、高技术绿色电池产品制造(无汞碱锰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锌空气电池、太阳能电池)

7、高新、数字印刷技术及高清晰度制版系统应用

8、猪、牛、羊皮清洁化生产及皮革后整饰新技术

9、压缩机、太阳能热水器等新型节能环保家用(商用)电器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及技术开发

10、风光互补照明路灯等新型节能照明产品技术开发及制造

11、青铜器、石雕、木雕、布贴、布雕以及矿物晶体观赏石等传统工业美术品设计及生产

(二)纺织服装

1、高档纺纱、织造、印染和后整理加工

2、各种差别化、功能化化学纤维、高技术纤维生产

3、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包括除羊毛以外的其他动物纤维、麻纤维、竹纤维、桑蚕丝、彩色棉花等)产品加工

4、纤维及非纤维用新型聚脂(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葵二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生产

5、高档地毯、抽纱、刺绣、褶皱、水洗产品生产

6、采用高新技术的产业用特种纺织品生产

7、高档机织与针织服装生产

8、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高档服装生产

9、采用新型纤维或化纤高仿真加工技术生产高档化纤面料

10、低能耗、低污染、节水型印染工艺应用

(三)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

1、农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冷藏)、加工及综合利用

2、农牧渔产品的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

3、特色农业加工业

4、农产品深加工中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5、绿色无公害饲料及添加剂研究开发

6、果汁、蔬菜汁饮料开发或生产

7、植物饮料类及植物蛋白饮料开发或生产

8、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相关技术开发与应用

9、有自主品牌及先进工艺技术的保健饮品生产

10、港饼、皮蛋、水产品、麻油及茶油等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11、绿色无公害环保食品、速冻食品、微波食品、方便食品生产

五、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

1、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程

2、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开发与利用

3、区域性废旧汽车处理中心建设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

5、放射性废物及其它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技术及开发及应用

6、尾矿、废渣(钢渣)等资源综合利用

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产品的替代品开发与应用

8、废旧电器、塑料、废旧橡胶清洁回收技术开发

9、“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

10、含汞废物的汞回收处理技术开发应用

11、交流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开发及应用

12、重复用水技术开发与应用

13、高效、低能耗污水处理与再生技术开发与应用

14、城市、村镇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

15、煤气、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及开发及成套设备制造

16、节水、节能、减排产品生产及服务

17、削减和控制二恶英排放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18、日产2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余热发电

19、高炉、转炉、焦炉煤气回收及综合利用

20、高能耗、污染重石化、化工行业节能、环保改造

21、高效、节能采矿、选矿技术(药剂)开发与应用

22、多元素共生矿资源综合利用

23、低品位、复杂、难处理矿开发及综合利用

24、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

25、稀缺资源地质找矿和紧缺资源地深部、难采矿床开采

26、地面沉陷区治理及生态恢复、矿山开发水资源保护及矿坑水综合利用

六、工业服务业

1、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心、科研中试基地、实验基地建设

2、技术推广、科技评估与鉴证、技术咨询、工业设计、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监督、技术交易与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

3、科研支撑条件共建共享服务

4、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5、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6、经济、规划、投资、工程、管理、会计、审计、法律等咨询与服务

7、安全生产服务

8、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9、智能化管理、标准化单元装卸、立体仓库、自动识别和标识、可视化与货物跟踪、货物自动分拈、电子结算等物流系统技术开发及应用

10、现代化仓储、中转、装卸等物流设施建设

11、产品与技术展览展示

12、标准化厂房建设

13、企业管理及发展战略、企业形象包装、产品广告设计服务

14、职业技术教育

篇3:上虞市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目录 (2011年本) 维持2005年本分类不变, 仍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不属于上述3类, 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 为允许类, 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1 鼓励类

(1) 利用现有2 000t/d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窑炉处置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 纯低温余热发电;粉磨系统等节能改造。

(2) 电子工业用超薄 (1.3mm以下) 、太阳能产业用超白 (折合5mm厚度可见光透射率>90%) 、在线镀膜玻璃和低辐射等特殊浮法玻璃生产线;现有浮法生产线采用纯氧燃烧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玻璃熔窑用高档耐火材料;玻璃深加工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

(3) 新型墙体和屋面材料、绝热隔音材料、建筑防水和密封等材料的开发与生产。

(4) 150万m2/a及以上、厚度<6mm的陶瓷板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

(5) 一次冲洗用水量6L及以下的坐便器、蹲便器、节水型小便器及节水控制设备开发与生产。

(6) 5万t/a及以上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和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技术开发与生产。

(7) 使用合成矿物纤维、芳纶纤维等作为增强材料的无石棉摩擦、密封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开发与生产。

(8) 信息、新能源、国防、航天航空等领域用高品质人工晶体材料、制品和器件生产装备技术开发;高纯石英原料、石英玻璃材料及其制品制造技术开发与生产;航天航空等领域所需的特种玻璃制造技术开发与生产。

(9) 高新技术领域需求的高纯、超细、改性等精细加工的高岭土、石墨、硅藻土等非金属矿深加工材料生产及其技术装备开发与制造。

(10) 30万m2/a以上超薄复合石材生产;机械化石材矿山开采;矿石碎料和板材边角料综合利用生产及工艺装备开发。

(11) 废矿石、尾矿和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12) 农用田间建设材料技术开发与生产。

(13) 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及技术装备开发与制造。

(14) 应急安置房屋开发与生产。

2 限制类

(1) 2 000t/d以下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60万t/a以下水泥粉磨站。

(2) 普通浮法玻璃生产线。

(3) 150万m2/a及以下的建筑陶瓷生产线。

(4) 60万件/a以下的隧道窑卫生陶瓷生产线。

(5) 3 000万m2/a以下的纸面石膏板生产线。

(6) 中碱玻璃球生产线、铂金坩埚球法拉丝玻璃纤维生产线。

(7) 粘土空心砖生产线 (陕西、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宁夏除外) 。

(8) 15万m2/a以下的石膏 (空心) 砌块生产线、单班2.5万m3/a以下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以及单班15万m2/a以下的混凝土铺地砖固定式生产线、5万m3/a以下的人造轻集料 (陶粒) 生产线。

(9) 10万m3/a以下的加气混凝土生产线。

(10) 3 000万标砖/a以下的煤矸石、页岩烧结实心砖生产线。

(11) 10 000t/a以下岩 (矿) 棉制品生产线和8 000t/a以下玻璃棉制品生产线。

(12) 100万m/a及以下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离心桩生产线。

(13)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 (简称PCCP管) 生产线:PCCP-L型:年设计生产能力≤50km, PCCP-E型:年设计生产能力≤30km。

3 淘汰类

3.1 落后生产工艺装备

(1) 窑径3m及以上水泥机立窑 (2012年) 、干法中空窑 (生产高铝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特种水泥除外) 、立波尔窑、湿法窑。

(2) 直径3m以下水泥粉磨设备。

(3) 无复膜塑编水泥包装袋生产线。

(4) 平拉工艺平板玻璃生产线 (含格法) 。

(5) 100万m2/a以下的建筑陶瓷砖、20万件/a以下低档卫生陶瓷生产线。

(6) 建筑卫生陶瓷土窑、倒焰窑、多孔窑、煤烧明焰隧道窑、隔焰隧道窑、匣钵装卫生陶瓷隧道窑。

(7) 建筑陶瓷砖成型用的摩擦压砖机。

(8) 陶土坩埚玻璃纤维拉丝生产工艺与装备。

(9) 1 000万m2/a以下的纸面石膏板生产线。

(10) 500万m2/a以下的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生产线;500万m2/a以下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生产线;100万卷/a以下沥青纸胎油毡生产线。

(11) 石灰土立窑。

(12) 砖瓦24门以下轮窑以及立窑、无顶轮窑、马蹄窑等土窑 (2011年) 。

(13) 普通挤砖机。

(14) SJ1580-3000双轴、单轴制砖搅拌机。

(15) SQP400500-700500双辊破碎机。

(16) 1000型普通切条机。

(17) 100a以下盘转式压砖机。

(18) 手工制作墙板生产线。

(19) 简易移动式砼砌块成型机、附着式振动成型台。

(20) 单班1万m2/a以下的混凝土砌块固定式成型机、单班10万m2/a以下的混凝土铺地砖固定式成型机。

(21) 人工浇筑、非机械成型的石膏 (空心) 砌块生产工艺。

(22) 真空加压法和气炼一步法石英玻璃生产工艺装备。

(23) 6×600t六面顶小型压机生产人造金刚石。

(24) 手工切割加气混凝土生产线、非蒸压养护加气混凝土生产线。

(25) 非烧结、非蒸压粉煤灰砖生产线。

(26) 装饰石材矿山硐室爆破开采技术、吊索式大理石土拉锯。

3.2 落后产品

(1) 使用非耐碱玻纤或非低碱水泥生产的玻纤增强水泥 (GRC) 空心条板。

(2) 陶土坩埚拉丝玻璃纤维和制品及其增强塑料 (玻璃钢) 制品。

(3) 25A空腹钢窗。

(4) S-2型混凝土轨枕。

(5) 一次冲洗用水量9L以上的便器。

(6) 角闪石石棉 (即蓝石棉) 。

(7) 非机械生产中空玻璃, 双层双框各类门窗及单腔结构型的塑料门窗。

(8) 采用二次加热复合成型工艺生产的聚乙烯丙纶类复合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 (聚乙烯芯材厚度在0.5mm以下) ;棉涤玻纤 (高碱) 网格复合胎基材料、聚氯乙烯防水卷材 (S型) 。

(9) 石棉绒质离合器面片、合成火车闸瓦, 石棉软木湿式离合器面片。

篇4:上虞市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产业轻量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依托绿色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在582公里海岸线上,建成了184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电、光电及生物质电厂。江苏省一半的风电和光伏发电量,来自盐城。2014年盐城清洁能源发电量37亿度,占全市用电量13%,节约标准煤11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9万吨,相当于减少60万千瓦燃煤机组排放。目前,正以千万千瓦风电、千兆瓦光伏为建设重点,着力打造“海上三峡”,今年清洁能源发电将占到全市用电的20%,提前5年达到国家标准。

二是发展轻量化产业。2014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列江苏第四;汽车产销量达到65万辆,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八;新能源汽车已有东风悦达起亚、奥新和登达3家整车企业获得生产资质;高端装备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36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108亿元,城南新区被列入国家住建部首批智慧城市试点。

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截止2014年底,全市化解船舶过剩产能25万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02万吨、印染产能3100万米、纺织产能4.8万吨、化纤产能1万吨、铜冶炼能力4万吨、造纸产能5.3万吨,淘汰丝绸生产能力400万米。加快推进全市化工产业及园区转型升级,全市化工企业由735家减少到340家,全市化工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90%。开展节能技改工程,“十二五”以来,累计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近200项,总投资近百亿元,实际节能达60万吨标准煤以上。2015年盐城又将全市30项重点节能技改工程写进了政府报告。

二、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慧产业,在重点突破新兴产业过程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产业。3月27日,11个大数据项目签约盐城大数据产业园,涉及大数据存储、分析应用、数据备份、产业基金等领域,对盐城市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条、彰显产业集聚效应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建设首批示范区,近年来,盐城市把握智慧产业和互联网经济发展潮流,加快建设智慧科技城,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产业,打造标志性产业创新高地,以此推动全市产业升级、城市转型。

二是发展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2014年盐城汽车产业销售突破1000个亿,目前正朝着整车、零部件和汽车服务业“三个千亿”目标迈进,打响“中国东部沿海汽车城”的品牌。盐城市依托汽车产业发展坚实基础,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建成江苏省第一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具备新能源汽车研发、展示、孵化、检测、服务和制造六大功能,形成了乘用车、专用车、客车的制造能力,25款产品进入国家工信部汽车公告目录。1月20日,我国首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新能源汽车在盐城下线,并获得意大利1万辆整车、美国2万辆整车散件的订单。

三是发展高端节能环保产业。合力打造“中国烟气治理之都”,实施全产业布局,着力主攻研发和服务,盐城环保科技城已集聚中国环科院等20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吸引中节能、龙净等国内外80多家领军企业落户,成为全国最大的雾霾治理研发与产业化基地。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环保企业达286家,主营收入813亿元。

三、加快载体平台建设、提升临港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实施沿海开发不断挖掘区位特色潜力

一是加快载体平台建设。围绕产业港定位,加快盐城“一港四区”港口建设,大丰港区三期通用码头建成通航,滨海港区10万吨级通用码头开港试航,响水港区一类口岸临时开放获得国家批准。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高新区、环保科技城、智慧科技城“两区两城”标志性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引领沿海加速崛起。加快5个沿海经济区建设,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实施临海城镇培育行动计划,完善功能配套,为产业发展和人气集聚提供支撑。

二是推动临港产业升级。临港产业是沿海发展的重要支撑,强化全天候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专业化招商,重点面向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大型民企,大力招引临港型、基地型、龙头型重特大产业项目,努力把盐城市沿海打造成长三角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基地。2014年列入江苏省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的78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08亿元。

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抢抓中韩自贸区建设机遇,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全力推动形成两国政府(商务部门)主导、地方与企业参与、市场化建设的开发机制,打造国际合作创新园和生态园。深化两岸两地产业合作,打造台资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高地。发挥综合保税区平台作用,争取一批跨国公司在盐城市建设生产制造和物流基地。加快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和各类合作园区建设。

四、大力实施“千百十工程”、“五抓五比”、为企服务,在稳企业稳投资稳要素过程中实现稳增长

一是开展“千百十工程”。扎实推进千企技改、百企重组、十企上市,激活产业存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截至2014年底,全市千企技改覆盖率达到93%;累计已有78家企业完成重组合作,其中战略重组19例;4家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数量苏北第一。

二是开展“五抓五比”活动。深入开展抓投产达效比新增长点、抓开工建设比实物投入量、抓洽谈签约比协议投资额、抓注册到帐比资金到位数、抓软环境建设比服务效能。2014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663.2亿元,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5项,竣工重点工业项目200项,百项重点新增长点新增开票销售420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1.3%,有力地拉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是紧扣企业需求开展专项活动。联合金融、供电、人社等12个部门并组织563名处级以上干部,围绕企业需求开展16项专项服务活动,解决271件企业发展难题,为93家重点企业争取银行授信107.7亿元,为2000多户中小企业融资近70亿元,帮助7200多家企业招聘10.9万人。开展大用户电力直接交易,为16户企业节约电费支出1012万元。组织盐城(上海)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签约引进47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五、着力造浓创业氛围、培育创业主体、优化创业环境,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出台引导政策,造浓创业氛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进一步鼓励全民创业的意见》、《加快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进一步加大全民创业激励力度的意见》、《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的若干意见》,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出台了《鼓励和促进网络创业的实施意见》。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和创业节活动15场次,推出市县各类创业典型180多人。市委市政府举行2014年度盐城市创业之星颁奖活动,表彰了31名创业之星,造浓全市全民创业氛围。

二是突出主体培育,加快载体建设。全市确定了大学生、科技人员、在外务工人员、青年、妇女、农民、下岗职工和转退役军人八大类创业主体,建立各创业主体基本台账,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和实训。加快推进创业辅导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已初步建成创业辅导基地35个,创业实训基地50个,建成创业园127个,创业示范园区、示范街、示范专业市场和示范特色镇50多个,建成市级各类公共服务平台58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20多个。

三是简化行政审批,优化创业环境。积极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并联审批”和“容缺预审”制度。全市55个行政部门“自我革命”,将6539项行政权力精简为1727项,精简率达73.59%。行政审批办理平均承诺时间从8.24个工作日,缩减到3.96个工作日。在全省率先启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推行公司网上登记方式。大力实施涉企收费目录及标准和企业付费登记卡(一表一卡)制度,压降企业负担,开展企业负担专项清理行动,取消一批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014年6月“一表一卡收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报道。

篇5:上虞市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一、我市光伏及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光伏及绿色能源产业刚刚起步, 单位较少, 规模较小, 但发展潜力较大, 企业投资热情较高, 产业链集中在硅棒和单晶炉等生产门槛较低的产品上。

1、单位数量少, 规模较小。

我市光伏产业起步较晚, 到2008年, 我市只有4家规模以上企业, 分别是上虞晶盛机电有限公司、上虞市晶兴电子有限公司、浙江碧晶科技有限公司和上虞市新亚电子有限公司, 后三家企业全部是去年上半年投产。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2亿元, 销售产值3.63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3.18亿元, 利税0.95亿元, 其中利润0.77亿元, 实现工业增加值0.96亿元。规模最大的是上虞晶盛机电有限公司, 全年产值超两亿, 其他三家企业规模较小。

2、产品集中在硅棒和单晶炉环节, 产品利润率在产业链中相对较低。

光伏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 主要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以及电池组件。在产业链中, 从多晶硅到电池组件, 生产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 相应地, 公司数量分布也越来越多。因此, 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多晶硅生产环节, 上游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优于下游。我市四家企业除晶盛生产单晶炉外, 其他三家光伏企业都生产单晶硅棒, 产品利润相对上游硅材料盈利水平稍低。

3、企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企业纷纷投产提能。

在国家新能源扶持政策以及市场前景预期影响下, 我市加大光伏产业投资力度, 新实施了六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计划总投资66423万元, 到目前为止, 已累计完成投资32578万元。

二、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引致国内外光伏市场也陷入严重困顿, 我市光伏产业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今年1-3月, 我市光伏产业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 可比价下降39.1%, 销售、利税和利润分别下降72.3%、43%和76.4%。

1、光伏产业缺乏原料和远离市场。

我市乃至国内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长期存在, 至今仍然没有改变——九成以上原材料依赖进口, 九成以上产品用于出口。我市光伏企业就是戴着高科技帽子的“来料加工企业”。原材料的瓶颈仍无法突破, 国内市场的培育还需要很长时间。长期以来太阳能发电居高不下的成本, 是我国推广太阳能发电的最大障碍, 而要降低成本, 就必须从源头上进行基础研究, 将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进行国产化。

2、技术的瓶颈成为光伏行业发展的头号风险。

目前, 多晶体硅的提纯和精炼技术基本掌握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八大厂商手中, 称为“改良西门子法”。八大厂商为了垄断市场, 技术秘不外泄。国内所用的技术与美国、日本等国企业还有相当差距, 没有经过大批工业化生产, 气体回收率低、污染大、产出率低、耗能高等缺点明显, 我国企业很难获得关键技术。

3、国内光伏消费市场短期内难以启动。

高昂的成本是太阳能发电在国内很难普及的主要障碍, 国内并网型光伏市场并没有真正启动。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成本是符合规模效应的, 生产规模的扩大, 成本递减。相对国外全局性的部署、有计划地培育大型光伏企业的气候和环境, 国内还不具备。

三、光伏及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我市对光伏及绿色能源产业极为关注, 将其列为我市未来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为我市光伏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我们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持比较积极乐观的预期。

1、多晶硅生产成本价格不断下跌, 传统方式发电成本不断提高, 为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自2008年以来, 多晶硅价格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 使得光伏中下游企业的成本大幅降低, 因为多晶硅在太阳能电池总价格中所占比例高达56.16%, 另外, 硅片切割技术和光电转化效率的提高, 合格品率的不断上升, 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的成本, 传统能源价格持续上涨, 传统发电方式成本持续增加, 这些都为我国光伏市场的大幅启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目前国际和国内光伏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地方政府积极扶持, 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护航。

美国奥巴马政府将在未来10年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 并在未来20年创造500万个新的绿色工作岗位;欧盟计划在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总使用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今年1月起日本拨款90亿日元, 恢复对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补贴政策应对经济危机, 发展新能源不约而同成为世界各国重要举措, 光伏产业更成为政策扶持的重中之重。我市光伏企业应充分理解和利用好国家政策, 好好把握当前这样一段可能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在抓紧时间生产的同时, 花大力气去练好内功, 把企业做大做强。

3、我市有光伏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有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 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市有较好的机电和照明技术优势, 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械装备基础, 为光伏及绿色能源产业的延伸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地理区域位置上, 随着绍嘉跨江大桥的建设, “大桥经济”的来临, 我市将与周边工业发达地区更加接近, 为我市光伏及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区域条件。

参考文献

[1]、赵玉文。21世纪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思考。中国工程科学, 2001年07期。

[2]、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年8月。

篇6:上虞市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连日来,地处嘉绍跨江大桥南岸的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喜事连连。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总投资额达60多亿元的7个项目分两批在园区集中开工,产业除了重工装备、节能环保家用电器外,更多的是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新能源产业。不久的将来,“低碳”将成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最醒目的名片。

“低碳经济,不仅要做好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改造,更要将眼光前移,以‘低碳’标准来选商,引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和谐发展”。上虞市委书记叶时金介绍说。

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转型升级

在上虞采访时,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件事,落户园区不到5年的“福隆染料”已经推倒厂房,开始重新起炉上马新项目……

化工是上虞的传统支柱产业,在为上虞带来GDP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环境承载的压力。“长此以往,就会透支完今后的发展空间,抓环保就是抓发展。”上虞市痛下决心,开始对排污企业实施淘汰制,实现转型升级。

园区对产业布局规划作了重新调整,缩减化工产业规划面积。面积从原规划的80多平方公里压缩到13平方公里。规定除现有企业升级改造、外资嫁接改造外,不再引进一般类新的化工项目。2007年以来,新签约引进的项目中,非化项目占70%以上。对新落户项目,实施严格的项目准入制,专门聘请多名安全、环保专家,对拟人园项目的安全可控性、污染情况、工艺水平进行论证把关,三年来已否决不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安全、环保问题比较大的项目100余只。

为根本上解决安全风险大、污染较重、工艺装备落后等问题,从去年开始,实行以“项目强制淘汰与改造”、“设备强制更新”、“自动化控制设施强制安装”、“隐患强制整改”、“人员强制培训”为内容的“五个强制”措施。两年来,已强制淘汰11只项目,强制改造24只项目,64家企业安装DC5自动化控制系统,580台(套)设备得到强制更新,园区的安全生产本质得到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良性发展

在龙盛薄板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个独特的装置,薄型钢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盐酸被引到一座高大的“塔”中,呈雾状喷洒出来,再用天然气燃烧,变成气状盐酸,冷凝回收利用,燃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氧化铁则卖给建材厂做原料。

“这套价值1500万元的设备,每天可以处理300吨废盐酸,除了损耗的盐酸,我们一年所需的盐酸量很小,如果没有这套装置,每天就需要几卡车的盐酸。”“龙盛薄板”总经理沈忠减介绍说,厂里产生的废水同样也通过处理重复利用,“我们厂今年产值可以达到30亿元,不过我们的废水废物废气却是零排放,节约的原料,每年就能为我们带来一笔丰厚的利润。”

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园区实现良性发展的一大推手。在上级补助的循环经济项目数在全省县市中上虞排名第一。

蓝星控股集团是一家拥有热电、印染和造纸三大产业的民营企业,该企业把印染厂的污水处理后供造纸厂和热电厂用做生产用水,热电厂的余热用到印染厂的后整理项目上,造纸厂的纸片渣用做锅炉燃料……如此,企业每天能从“废物”中淘回3万元,一年净增利润1000万元。

尤为可喜的是,节能减排如今已成为许多上虞企业的自觉行为。园区内的10家企业与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合作,承担了列入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精细化工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研究,列出30个项目作为具体实施的子课题,其中近二分之一属行业难题,课题研究取得突破后,对工业园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区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集聚新兴产业蓄积发展能量

随着嘉绍跨江大桥的动工建设,杭州湾上虞工业同区凭借着围垦滩涂的优势,已拥有面积达275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这不仅成为杭州湾重要产业带的重要平台,更是上虞承接大桥经济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近年来,园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一批批行业龙头企业纷纷抢摊园区广阔的战略阵地,使之成为上虞工业项目投入的发动机。前不久,总投资达38亿元的四只重大工业项目在园区东一区举行集中开工仪式。这四只重大工业项目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总投资规模近40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可新增百亿以上产能,实现利税15亿元以上。

浙江朗诗德科技有限公司是温州一家拥有三千多名员工的行业龙头企业,董事长朱锦成说:“前年,园区管委会在温州进行项目推介宣传后,我多次来上虞考察,对园区软硬件有了深刻了解。这里是嘉绍大桥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周边商业气氛浓厚,城市环境优美,民风宽厚淳朴,特别是园区政策到位,办事效率高。我们的发展目标是成为终端饮水领域的佼佼者,成为行业领头羊!”投资16亿元,项目占地620多亩,浙江金盾控股集团公司意欲通过在园区的项目发展,把金盾打造成全世界行业前三的企业。进入能源装备业是金盾控股集团产业战略之一,从天然气汽车专用储存容器,到生产热电厂和核电厂用的超临界到超临界的蒸汽管道,再到天然气输送设备等,金盾致力于在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行业用装备上实现快速发展。

园区在新围垦的区域开展招商时确定了非常明确的产业导向,即大力培育机电装备、家用电器、新材料、新能源等,并加大宣传推介、加强招商力量、积极开拓招商市场。2009年共引进新项目30只。其中非化工项目24只,上市企业两家,投资额超过80亿元,吸引外资1.6亿美元。

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园区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凸现,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机电装备、家用电器、新型材料、新能源等为重点,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为特色,努力打造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区块,杭州湾南岸的重要物流中心,现代化生态型的杭州湾南岸明珠新城。

[浙江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

位于上虞市东北部,杭州湾南岸的围垦区域,创建于1998年。前身为浙江上虞精细化工园区。2006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核准保留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园区秉承“特色园区、科技园区、生态因区、和谐园区”的发展理念,重规划、强投入,重创新、强科技,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10月,被评为浙江省最具投资价值十大工业园区之一。

园区规划面积275平方公里,整体区域布局分为东、中、西三块。东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重在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新材料产业;中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依托嘉绍跨江大桥,规划了17平方公里的杭州湾滨海新城区,重点发展科研、商贸及物流产业西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机电、光伏、高档纺织服饰等高新技术产业。

篇7:上虞市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虞市农业产业结构演变历史

1.1 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

上虞市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 林、牧、渔业产业兼有的综合性农区。历年农业总产值及构成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 1949年,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业总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78.96%、2.47%、13.91%、1.99%;2010年, 各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4.79%、5.18%、14.49%、14.17%;2年相比, 种植业下降了14.17个百分点, 林业、畜牧业、渔业分别上升了2.71、0.58、12.18个百分点。

1.2 种植业内部结构

上虞市种植作物种类繁多, 有粮、棉、油、菜、果、茶、桑等作物。历年种植业各类作物种植面积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 粮食作物历来是上虞市种植业主导作物, 1949年种植面积63 680 hm2, 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94.42%。1995年以前, 播种面积稳定在6 000 hm2以上, 1952年播种面积最大, 达76 727 hm2;1995年以后,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 播种面积逐年下降, 至2003年下降到37 307 hm2, 后逐年回升, 2010年播种面积48 867 hm2, 占全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7.76%。蔬菜作物是上虞市传统农作物, 2010年播种面积19 020 hm2, 占全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22.48%;2000年以前发展缓慢, 2000年以后随着上虞市蔬菜加工业的发展,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2010年种植面积是1949年的25.95倍, 现为上虞市第二大种植作物。上虞市的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 2010年播种面积7 633 hm2, 占全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9.02%;果用瓜类作物主要是西瓜, 2010年播种面积3 747 hm2, 占全播种总面积的4.43%。2010年棉花作物播种面积1 967 hm2, 占全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2.32%, 20世纪80年代曾经是上虞市第二大农作物, 是国家商品棉基地, 1983年种植面积达9 600 hm2, 占当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9.20%, 上虞市棉花主要种植区域在海涂, 随着海涂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棉花种植面积不断下降。浙江省曾经是络麻主要产区, 20个世纪90年代前络麻种植面积在1 300 hm2以上, 随着化纤工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已消亡。2010年桑园、茶园、果园种植面积分别为920、2 240、5 213 hm2;果园近10年来发展迅速, 2010年种植面积比2000年翻了1番。

注:表中未列出农业总产值中的农、林、渔牧服务业产值。

1.3 林业内部结构

上虞市地形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说, 据2008年森林资源调查, 全市林地面积5.37万hm2, 占全市陆域土地总面积的42.08%。有林地面积4.89万hm2, 其中乔木林3.99万hm2、竹林0.9万hm2, 占林地面积的91.06%;灌木林0.39万hm2, 占林地面积的7.26%。森林覆盖率41.08%。按照森林主导功能不同将林地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2大类, 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1.66万hm2, 商品林面积3.71万hm2, 商品林占林地面积的69.09%。

1.4 畜牧业内部结构

上虞市畜牧业主要有生猪、牛、羊、家禽、兔、蜜蜂等。上虞市历年畜牧业生产情况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 上虞市畜牧业以养猪为主, 2010年全市生猪年产值49 973万元, 占畜牧业总产值的68.09%。1983年前, 生猪饲养以农村家庭散养为主, 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逐渐向专业户方向发展, 至2009年存栏50头以上专业养殖场 (户) 达到478家, 其中年出栏1万头以上养殖场11家, 千头养殖场46家, 存栏生猪21.7万头, 占全市生猪总存栏数的78%。位居第2的是家禽, 2010年全市家禽年产值12 150万元, 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6.56%。

1.5 渔业内部结构

上虞市北濒杭州湾, 渔业资源丰富。上虞市渔业原以海洋捕捞为主, 1949年水产品总产量1 575 t, 其中海洋捕捞1 252 t, 占总水产品的79.49%, 内河捕捞323 t, 淡水养殖88 t, 淡水养殖只占总水产品产量的5.59%, 渔业总产值41万元。1959年起开始有少量的海水养殖, 主要是浅海海带养殖, 随后养殖面积逐年扩大, 养殖面积最大年份出现在1985年, 面积140 hm2, 后养殖面积迅速下降, 现已无海水养殖。淡水养殖面积不断发展, 至1986年淡水水产品首次超过海水水产品, 1989年, 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2 368 t, 其中海水水产品4 776 t, 淡水水产品7 592 t, 淡水养殖首次超过海洋捕捞。随着海洋渔业资源逐年减少, 海洋捕捞水产品随之减少, 现上虞市渔业以淡水养殖为主, 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37 825 t, 其中淡水养殖35 378 t, 海洋捕捞2 447 t, 淡水养殖水产品占总水产品的93.53%。

2 上虞市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上虞市农业产业结构演变以1978年农村改革为界, 大致可分为2个时期, 前为产业结构稳定期, 后为产业结构调整期。

2.1 产业结构稳定期

1978年以前上虞市农业产业结构相当稳定, 1949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在78.96%、2.47%、13.91%、1.99% (图1) 。在农业发展速度上有较大的起落, 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1个五年计划期间 (1949—1957年) 全市农业总产值以年均8.90%的速度增长, “二五”期间 (1958—1962年) 受“左”倾错误影响, 年均增速为-0.94%, 1963—1965年3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年均增速11.10%, “三五”计划期间 (1966—1970年) 受文化大革命影响, 年均增速为-2.30%。而农林渔牧产业结构比例未发生变化。

2.2 产业结构调整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上虞市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推行了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当年粮食获得大丰收, 总产量达27.4万t, 比1977年增加6.1万t。粮食总量的提高与政策的改革开放, 为上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空间, 从此拉开了上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幕, 最先发展的是畜牧业, 1980年, 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7.45%, 较1978年同比提高了3.55个百分点, 现上虞市畜牧业已进入规模化养殖新阶段。其次是淡水养殖渔业的发展, 1978年以后养殖面积逐年扩大, 1985年淡水养殖水产品总产量1 705 t, 比1978年611 t翻了1番以上, 1985年以后进入高速发展期, 至2010年淡水养殖水产品总量达到35 378 t, 淡水养殖水产品总产量以年均12.90%的速度高速增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晚, 20世纪90年代, 上虞市培育发展花卉苗木产业, 至2000年该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 074 hm2。2000年林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61%, 比1978年同比提高了4.11个百分点。现上虞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稳定在1 500 hm2左右, 已由单一的规模化种植, 向着规模化种植与园林绿化施工一体化方向发展, 到2010年全市具有三级以上施工资质的园林绿化企业22家, 其中国家一级资质施工企业2家, 二级8家, 三级12家。

3 上虞市农业产业今后发展方向

根据上虞市农业产业现状、城市化发展趋势、农业科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 上虞市农业产业应向稳定发展粮食战略产业、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休闲观光农业3个方向发展。

3.1 稳定发展粮食战略产业

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 根据上虞市人口总量、畜牧业、食品加工业需求,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必须保持稳定在4.5万hm2、总产量26万t以上。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平台, 积极开展水稻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集成、示范、推广;因地制宜发展鲜食型旱粮作物和大、小麦,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 促进高产技术普及化、生产规模化和经营产业化, 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2,3,4,5]。

3.2 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3.2.1 蔬菜产业。

根据民生和加工出口的需求, 上虞市的蔬菜播种面积以保持在2万hm2为宜, 其中专业蔬菜基地0.7万hm2、设施蔬菜667 hm2, 总产值达到12亿元以上。按照“保障供给、优质安全”的要求, 加快实施“北菜南移”工程, 调整蔬菜布局、优化蔬菜结构、搞活蔬菜流通;推进蔬菜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提高蔬菜生产能力、抗灾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发展蔬菜加工、流通业, 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3.2.2 水果产业。

上虞市水果有葡萄、杨梅、梨、樱桃、桑果、青梅、猕猴桃等, 上虞二都杨梅、盖北葡萄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自2009年推出“四季鲜果之旅”以来, 上虞市名特优新水果快速发展, 形成了四季有果、“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以创建水果现代农业示范区、精品园为平台, 调整优化水果产业结构、品种结构, 引进推广优良名特优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标准化栽培技术, 推进水果良种化、设施化、精品化, 提高果品品质。到2015年, 全市果园面积达0.6万hm2, 产值达6.2亿元。其中, 葡萄面积0.15万hm2、钢管大棚栽培面积占70%;杨梅面积0.2万hm2;猕猴桃面积666 hm2, 建成中国东部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

3.2.3 茶叶产业。

上虞市是国家级龙井茶越州产区原产地保护区。茶类以珠茶为主, 名茶产量仅占13%, 而名茶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76%。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茶园基础设施较差,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无性系良种茶园只占42.5%;二是名茶加工规模小、品牌杂, 影响市场开拓和效益提升。发展方向为:茶园面积稳定在0.37万hm2, 无性系良种率达到75%以上, 年产量在4 200 t以上, 产值2亿元以上, 其中名优茶产量1 200 t、产值1.6亿元。

3.2.4 畜牧产业。

随着城镇建设和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畜禽养殖空间缩小、环保压力日益增大。发展方向要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 监管和创新并重, 稳定生猪家禽生产, 积极发展草食畜禽, 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快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 加强畜牧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动物疫病防控, 构建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高效生态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 全市肉、蛋等主要食用畜产品自给率达到85%以上, 畜牧业产值达到9.7亿元以上, 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90%以上, 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利用率达到97%以上, 争创全省畜牧业生态示范县。

3.2.5 水产产业。

以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 巩固南美白对虾、青虾、河蟹三大优势产业, 加大名特优水产养殖, 实行池塘精养、外荡增殖放流、山塘水库洁水渔业。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基地, 提高上虞市养殖发展水平。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拓展渔业增收增效新空间。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 水产养殖面积0.53万hm2, 其中南美白对虾0.2万hm2、河蟹333 hm2、青虾666 hm2、其他名特优新水产333 hm2;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万t, 渔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 其中, 名特优水产品2万t、产值占渔业产值的85%以上。

3.2.6 花卉苗木产业。

上虞市花卉苗木自2000年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但以传统的绿化苗木为主, 影响花卉苗木产业的效益。发展方向以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目标, 发展乡土树种、彩色树种、珍贵树种等绿化苗木, 加快绿化苗木向容器化、标准化、工厂化方向发展, 提高花卉苗木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加强市场开拓, 促进花木产业健康发展。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 花卉苗木面积0.2万hm2, 产值2.5亿元。

3.3 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新产业

近年来, 上虞市依托四季仙果、商都购物、休闲娱乐和虞舜文化特色,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形成了草莓、樱桃、果桑、杨梅、葡萄、水蜜桃、黄花梨、猕猴桃等一批采摘观光果园, “四季仙果之旅”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以“四季仙果之旅”为主线, 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水果、花木、特种养殖等特色农业基地, 建设成为集生产、休闲、观赏、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农业观光示范精品园。结合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 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 休闲观光经营收入达到2亿元。

摘要: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虞市农业产业结构演变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提出今后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以期促进该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演变历史,现状,发展方向,浙江上虞

参考文献

[1]严力皎, 汪自强, 高勤建, 等.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生命科学版, 2002, 28 (2) :231-236.

[2]陈定夫, 柯紫霞, 吴国庆, 等.对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J].浙江农业学报, 2000 (1) :46-51.

[3]申涤尘.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4) :290-292.

[4]刘金薇.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 2008 (4) :55-56.

篇8:上虞市工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绍兴莲花落”与宁波走书、金华道情、温州鼓词并称浙江四大曲种,流行于绍兴市的越城、柯桥、上虞、嵊州及萧山、杭州、余姚、慈溪一带。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上虞崧厦雀嘴村渔民儿子沈阿发,在上虞、绍兴等地“跑街卖唱”中为主首创“莲花落”演艺形式,上虞因此成为“绍兴莲花落”的发源地。百余年来上虞地区的“绍兴莲花落”发展经历了由首创到形成,由成熟至繁荣,由困难至创新的发展历程。其主要演员有建国前的沈阿发及其兄弟沈阿六、弟子高禹主等,建国后的章江喜、李伯善、吴宝炎、杨国华、吴一笑、裘美珍、王祖友、娄伟铨等。作为“绍兴莲花落”的发源地,目前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的发展正处于喜忧参半,困境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状态。具体来说:

1.发展环境优化,演艺队伍萎缩。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文化工作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和非遗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绍兴莲花落”与其他地方曲种一样,发展大环境日益优化,尤其是绍兴市提出并实施“绍兴莲花落”二次创业后,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也迎来了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繁荣期后的又一个发展期。目前无论政府层面的领导重视、政策扶持,还是社会层面各种文艺演出活动的实质性需求等,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的地位和影响,都是位居地方曲种首位的,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亦不断提升和扩大。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演艺队伍却日趋萎缩。目前除国华艺术团、一笑艺术团两个民间演艺团体兼演“绍兴莲花落”外,全区没有一个专业的“绍兴莲花落”演艺团体,主要演员也只有吴宝炎、杨国华、吴一笑等四五人。此种状况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虞有专业的上虞曲艺团和十几支“绍兴莲花落”民间演出队伍,有近30名专业、业余的演艺人员,可谓昔非今比。

2.优秀作品迭出,观众数量减少。与昔日“绍兴莲花落”的创作注重与传统曲目的改变、话本的移植不同,近年来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的创作不但数量众多,而且优秀作品迭出。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风尚的作品代替传统曲目,成为“绍兴莲花落”创作的主旋律。此当中如著名“绍兴莲花落”作家袁伟文创作的《老板密室》《耳朵官司》《山伯英台店》等曾先后荣获文化部群星奖、中国曲协优秀作品二等奖等;吴宝炎、杨国华、吴一笑等人创作的《梁祝正传》《一张结婚照》等曾先后荣获省、市“绍兴莲花落”大赛各类奖项。然而,尽管优秀作品迭出,但“绍兴莲花落”观众不断减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统计,近五年来除了上虞文化部门组织过一台“绍兴莲花落”专场演出,杨国华、吴一笑分别举办过个人专场汇报演出外,在上虞城区及21个乡镇街道中,几乎未举办过专门的“绍兴莲花落”商业演出。一些“绍兴莲花落”优秀曲目的演出,也更多地作为政府“三下乡”等活动中的相关节目登上舞台。此当中原因有很多,但观众的不断减少是一个关键的原因。

3.创新能力增强,持续发展乏力。令人欣喜的是为了促进“绍兴莲花落”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上虞地区的演创人员在“绍兴莲花落”的探索创新上作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除上面提到的在“绍兴莲花落”创作题材、内容上更关注现实生活外,在表演形式上相继尝试推出了“摇滚莲花落”、“快板莲花落”“歌舞莲花落”等,其传播手段也有单纯的舞台演出走向电视演出、拍摄莲花落电影、电视片等等。而此当中尤其是吴宝炎组织并践行的“绍兴莲花落”走进学校、社区等的公益演出,其影响和成效更为明显。目前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 持续发展乏力的问题亦较为突出。固定的“绍兴莲花落”演出场地空白,民间演艺团体难以生存,现有演艺人员稀缺,曲目创作人员屈指可数,尤其是“绍兴莲花落”演创人员后继乏人等等,已成为制约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实现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更好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为了实现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的有效传承和更好发展,笔者在调查、思考的基础上特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扶持要有效加大力度。勿庸讳言,在中国的国情中一种地方曲种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层面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是第一位的。近年来上虞区政府和宣传、文化等职能部门,为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做了大量工作,但从上虞为浙江四大曲种“绍兴莲花落”的发源地及促进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更好发展等角度计,政府层面的支持和扶持可进一步加大力度。具体来说如对民间演艺团体税收、资金上的优惠支持,对演艺人员在公益、商业演出中的固定性补贴,对优秀莲花落作品、曲目的专项奖励,以及固定演出场地的物色落实,莲花落研究传承组织的建立,相关莲花落学术演艺活动的组织等等。

2.演创人员要勇于担当责任。如果说政府的重视支持是外因的话,那么内因的作用更为重要。内因是什么,就是现有的“绍兴莲花落”演创人员,他们既是当下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传承发展的中坚和主体,也是未来“绍兴莲花落”繁荣振兴的依托和支撑。对此,演创人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加勇于担当这一历史责任的信心和能力。要放下身架,克服浮躁,乐于作为,既不因“绍兴莲花落”发展的困难和沉寂妄自菲薄,也不为已取得的成就、荣誉盲目自大。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经得住干扰和诱惑,把主要艺术精力集中到“绍兴莲花落”演艺创作中来。要深入乡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善于在“绍兴莲花落”诞生发展的原始土壤中寻找、开拓繁荣振兴“绍兴莲花落”天地和空间。

上一篇: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农村垃圾治理问题调查下一篇:平安个人贷款保险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