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市地方税务局导税服务制度(试行)

2024-06-02

上虞市地方税务局导税服务制度(试行)(共4篇)

篇1:上虞市地方税务局导税服务制度(试行)

上虞市地方税务局导税服务制度

第一条 为全面加强办税服务厅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深入了解纳税人服务需求,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方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办理涉税事项,提高办事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导税服务是指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引导纳税人到相关的服务区域或窗口办理涉税事项、辅导纳税人填写涉税资料、使用自助办税设施、解答纳税人办税咨询等项服务的总称。

第三条 办税服务厅要按照浙江地税视觉识别系统(VI)的要求,规范设置导税台,配置导税服务人员;工作量及人员配置较少的办税服务厅可以暂不设置导税台,但应在大厅放置导税指示牌,配备导税员,导税员可兼大厅其他相关工作。

第四条 导税员工作职责:

(一)引导纳税人到服务区域或指定窗口办理相关涉税事项;

(二)辅导纳税人正确填写相关表格和涉税资料;

(三)帮助纳税人进行网上申报等自助办税项目;

(四)负责显示屏、电子触摸屏开启及内容的日常更新维护;

(五)负责办税服务厅服务设施的日常管理,检查纳税人办税需要的设施、用品是否完好,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六)解答纳税人的政策咨询,辅导帮助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

(七)维护办税服务厅日常工作秩序,主动化解大厅内发生的办税人员之间、办税人员与税务人员之间的争执,重大事项应及时报告分局主要领导;

(八)负责《导税日志》的日常记录,按月上报导税服务总结。《导税日志》的内容主要包括职责履行情况、导税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纳税人的意见建议、对纳税人的回复事项等。

第五条 导税员应掌握各项涉税业务办理流程,熟悉各窗口职能。第六条 导税员对前来咨询的纳税人,应热情礼貌,主动问好,询问和聆听纳税人的需求,并对纳税人的咨询进行解答。

第七条 导税员对自己能够立即解答的问题,应当场解答;不能当场解答的问题,应主动引导纳税人到相关岗位咨询或留下纳税人的联系方式,告之其具体的答复期限。

第八条 导税员应严格考勤制度,按照规定时间提前五分钟上岗,做到不脱岗、不空岗,工作时间做到“八严禁”,即严禁吃零食、严禁说笑打闹或大声喧哗、严禁乱串岗位、严禁玩电子游戏或上网聊天、严禁看与业务无关书籍、严禁议论服务对象、严禁“煲电话粥”、严禁吸烟。

第九条 导税员应仪表整洁,举止端庄,使用普通话,服务用语标准规范。

第十条 导税服务实行AB角岗位工作制度,税务分局应负责对导税员日常工作的考核。

第十一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篇2:上虞市地方税务局导税服务制度(试行)

第一条为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方便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办税服务厅管理办法(试行)》、《山东省国家税务局办税服务厅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省各级国税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的办税服务厅导税服务岗位人员。

第三条导税服务是指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引导纳税人到相关的服务区域或窗口办理涉税事项、辅导纳税人填写涉税资料、使用自助办税设施、解答纳税人办税咨询等项服务的总称。

第四条办税服务厅要按照《山东省国税系统办税服务厅标识规范样本》的要求,规范设置导税台,配置一至两名导税服务人员,专门负责对上门办税的纳税人进行引导服务。工作量及人员配置较少的基层分局办税服务厅可以不设置导税台,由相关人员兼职导税服务工作。

第五条导税员提供的导税服务包括:

(一)引导纳税人到排队叫号系统取号;

(二)引导纳税人到相关的服务区域或窗口办理各类涉税事项;

(三)辅导纳税人正确填写相关表格和涉税资料;

(四)辅导纳税人进行网上申报等自助办税事宜;

(五)辅导纳税人正确使用自助办税终端或办税服务厅设施;

(六)解答纳税人办税咨询,对自己不能解答的较为复杂的办税疑难问题,主动引导纳税人到相关岗位咨询;

(七)维持办税服务厅办税秩序等。

第六条导税员的工作要求:

(一)主动为纳税人提供准确、快捷的引导服务;

(二)熟悉各窗口职能及具体办税程序;

(三)注意仪表,税容整洁,举止端庄;

(四)文明礼貌,使用普通话,规范服务用语。

第七条本制度由山东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篇3:上虞市地方税务局导税服务制度(试行)

一、学科馆员的内涵

学科馆员是指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 并精通图书情报知识, 拥有丰富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经验, 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近年来, 我国一些大学图书馆也开始了学科馆员制度的探索和实践, 主要针对重点学科系部开展学科文献信息服务。针对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任务和性质, 并结合国内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各大学和某些公共图书馆的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具体岗位职责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熟悉与掌握本馆有关学科的馆藏情况; (2) 联系本专业的读者群, 了解他们对书刊及电子资源的需求和研究课题的情况; (3) 经常性地为对口专业科研人员进行信息检索知识培训, 指导他们掌握运用各种检索工具查找和利用所需的信息资源; (4) 协助对口专业科研人员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 并有针对性地为科研进行定题服务、跟踪服务。

二、地方社科院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然性

(一) 学科馆员制度是地方社科院追求科研创新的必然结果。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 地方社科院既要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又要适应本院发展的内在需求, 就需要提高本院学术水平和自主创新意识, 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从而实现社科院质的飞跃。图书馆作为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作为地方社科院主要的信息支柱, 理应发挥自身在科研工作中的参谋、耳目的作用。当前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提供的只是被动单一的服务模式, 已远远不能满足科研人员学术创新的信息需求, 而学科馆员制度作为一种面向用户的主动式和个性化集成的信息服务模式就成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由之路。

(二)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深化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

学科馆员制度在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具有推广实施的必要性, 因为它能很好地解决科研人员信息需求变化与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之间的矛盾。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所属单位的科研人员, 由于科研任务繁重, 时间紧迫, 科研人员到图书馆都希望得到专业性的指导, 尽快找到所需专业信息。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优点在于学科馆员具有明确专业分工, 且变馆内被动服务为深入到各对口专业进行主动信息服务, 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加工、重组、综合等, 建立对口专业的目录、索引, 定期从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中收集该学科领域最新的信息并及时通报给该项目的用户群, 使他们能及时地跟踪了解该学科课题最新的研究动态。因此,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深化地方社科院信息服务的需求, 也能使图书馆员真正起到信息导航员的作用, 帮助科研人员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图书馆员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在地方社科院, 图书馆作为科辅单位, 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从而使得图书馆员消极对待工作, 自我价值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将激活他们的斗志和工作热情, 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责任感、求知欲和高度的成就感, 既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提高图书馆在所属单位的地位, 又有利于地方社科院科研水平的发展。

三、如何在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一) 调整图书馆内部人力资源结构, 搭建学科馆员队伍。

由于我国图书馆从业人员入行门槛不高, 对科研单位图书馆来说, 同时具有其他专业和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因此, 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在一程度上是有难度的,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进行人员选拔重点应放在图书馆内部自行调整人力资源结构。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首先达成共识, 认清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然后再在本馆挑选一些既熟悉本馆馆藏、工作能力强、比较熟悉参考咨询的同志来担任学科馆员, 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继续学习。

(二) 培养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

列宁曾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馆员队伍成为开展学科馆员制度的瓶颈, 继续教育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主要人才保障措施。结合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现状, 提高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职业道德观念教育。

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树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2. 专业素质教育。

学科馆员既要有对口学科背景, 又要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既要有能力, 又要有资历;既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知识, 又要熟练掌握外语。因此, 就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 (1) 在职培训。在图书馆人手不足、培养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这就需要面对现实, 组织现有馆员进行在职培训, 这是图书馆员向学科馆员转变的重要途径。可鼓励报考图书馆学专业和某一专业学科的函授、电大, 系统地学习图书馆学和专业学科知识。 (2) 举办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可以聘请对口学科的客座学科馆员, 通过与学科馆员的联系对馆藏资源建设提出建议, 同时也适当给予对口学科的学科馆员以学科指导。同时也可利用业余时间在馆内举办学术研讨会, 这样可以使图书馆员了解学科前沿, 提高业务素质。 (3) 营造良好的图书馆学术氛围。要经常组织、鼓励图书馆专业人员进行业务方面的研究,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专业学科科研人员确立良好的关系, 积极参与科研, 提升自身专业学科素质。

(三) 学科馆员制度的施行需要得到地方社科院相关部门的支持。

由于学科馆员工作复杂, 有很强的专业性, 甚至有不可替代性, 因此地方社科院和所属图书馆应对学科馆员在工作上和待遇上有所协助和支持, 给予充足的时间, 增加工资待遇等。

四、结语

学科馆员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代表着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制度如能在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立, 不仅满足地方社科院科研人员求便、求快、求全、求新的需求, 深化了对科研人员的信息服务, 也必将极大地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其工作技能, 提升图书馆在所属单位的学术地位。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量的信息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因此地方社科院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图书馆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重点必须得到相应调整。学科馆员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在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立, 不仅满足地方社科院科研人员求便、求快、求全、求新的需求, 深化了对科研人员的信息服务, 也必将极大地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其工作技能, 提升图书馆在所属单位的学术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学科馆员的内涵, 并分析地方社科院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然性, 从而提出了如何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科馆员制度,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霍泉宇.科研院所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初探[J].图书馆工作研究, 2007, 12:28~29

[2].邱桂梅.浅谈高校系资料员向学科馆员的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9:138~139

[3].蒋正扬.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J].图书馆工作研究, 2007, 14:107~108

[4].陈菲菲.浅谈高校图书馆员在教学科研中的专业化信息服务[J].图书情报研究, 2006, 35:111~112

[5].刘彦军.关于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2:109~110

[6].李莉.论我国学科馆员的教育[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 6:122~125、129

篇4:上虞市地方税务局导税服务制度(试行)

【摘要】 对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国际性趋向及中国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审批制度改革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江西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构建,提出了可行性的要举措。

【关键词】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服务型;地方政府

中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权力不断向社会领域转移,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决策权,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导致“行政审批失灵”。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国际性趋向及我国审批制度改革成果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国际性趋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就开始着手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并逐步形成一种国际性趋向。美国主要从加强市场调控力度,缩小审查核准的范围,简化审批程序,运用弹性审批的方法对行政审批进行改革。1978年美国政府通过了《民航放松管制法》,开始取消了航空领域的管制,部分取消了汽车运输、天然气领域的管制,大量取消了铁路和电信的管制。英国政府主要以“所有制开放”为契机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1979年英国开始大规模私有化,全国许多产业包括电力、电讯、航空、钢铁等部门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革,放松了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私有资本的进入审批限制,对涉及国企投资、价格、人事等方面的审批也自行取消。

(二)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体进程

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而渐进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第一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革主要围绕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表现为政府行政系统内部的放权或收权。当需要“发挥地方积极性”时,就放权;当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某种不规范或秩序混乱时,便又收权,重新回复原先的体制和权力格局。这样循环往复,在传统计划经济下的审批制度圈子里徘徊。

第二阶段:是1983年~1991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重是下放权力,减少层次。这次改革提出了转变职能、下放权力、调整结构、精简人员、减少政府机关内部的行政层次;把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转移出去,把直接管钱、管物的职能放下去,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2.市场经济时期(1992年至今)

第一阶段:1992~1997年。这一时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侧重于经济领域。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说明中提出,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坚决把属于企业的权力放给企业,把应该由企业解决的问题,交由企业自己去解决,把许多投资项目由审批制逐步改为登记备案制。

第二阶段,从1998年至今。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广泛而深入开展阶段,在中央及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中,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同时,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三)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

1.大幅度削减了一批不合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审批项目过多过滥的状况明显改变,缩小了审批范围,使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强。

2.严格规范了审批行为,优化了审批程序,使行政效率有所提高。针对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内容、条件、标准等不明确、不公开,审批行为不规范的情况,审批方式的改革也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许多地方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大力推行电子政府,发展网上审批。还有许多地区和部门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公示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向社会公开审批事项的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办理程序等基础性问题,并对办理时限做出承诺。

3.建立和完善了行政审批的法律制度,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入法制化轨道。2004年7月,《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这部法律既体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吸收了多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同时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良性轨道迈进了一大步。

二、江西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江西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缺乏统一的改革原则和标准。目前江西省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一种倾向,就是以削减审批事项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改革成绩,把削减审批事项当作改革的最终目标,似乎削减幅度越大,成绩就越大,忽视了数字背后的实质问题。

2.后续机制缺乏。当前江西许多地方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事后监管制度和事后责任追究制度,致使有些审批项目取消以后,市场上出现管理混乱和无序经营的状态,以及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无人负责和不了了之的现象。

3.多门审批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虽然各地市政府都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 “一门式” “一站式”审批方式普遍运用,并没有彻底杜绝多头审批、多层审批、重复审批等现象。

4.整体推进不力,重点不突出。江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面很广,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注意形成整体效应,又要善于抓住重点。有的地市部门在改革中只改不革或只革那些于己没利的项目,这样造成市、县级各部门的改革流于形式,想尽办法搪塞上一级政府的检查。

5.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江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配套,各行其是。各地政府没有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从理论的高度上对其进行探索,这往往决定了改革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忽视了制度上的突破和创新。

(二)江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传统行政执行体制的制约——体制因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体制性制约是由我国传统行政执行体制的一些主要特征决定。政府作为国家意志执行机构具有超强制性地位,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对社会进行指导和管制,社会则屈从于政府,政府行政权力凌驾于社会权利之上,政府的权力、职能和规模不受或很少受到立法机构和社会的制约。在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这种管制型行政建构很容易造成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行政权力的经济化运行。

2.“官本位”、“权力本位”、“部门利益”思想——利益因素。“官本位”思想、“权力本位”思想和“部门利益”思想利益因素等在广大干部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也是造成改革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这种传统陈旧思想同我国交叉重迭的管理体制和落后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制度刚性”“利益刚性”,导致政府“权力部门化”和“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的现象出现。

3.政府部门资金匮乏——资金因素。江西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政府的财政收入还相当有限,在这种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某些部门就自己创收,把公共权力和公共服务机构变成商业化的运行。

4.配套机制不健全——机制因素。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配套机制的完善是决定改革成功的关键,一个方面的缺失,往往导致整个审批制度改革流产。有些审批事项取消以后,应有相关的中介等非政府组织(NGO),来承担,政府只是起监管作用。江西省的中介组织发育还不成熟,功能不发达,自治能力差,很难使它们自觉地接受政府委托,提供行业服务、实行行业自律。

5.受传统观念影响——思想因素。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目前传统的审批制度已不再适应中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是传统体制下传统行政观念的体现,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和目标。江西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涉及许多单位和个人的权力,一旦让这些人放下手中的权力,必定会给一些长期占有权力利益的人带来许多的不适应。目前江西省在有的地方去掉的是一些没有用的审批,真正的要害项目还在手里。

三、江西省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构建

服务型政府是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其实质就是要让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转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崭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是新时期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江西省地方政府作为政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直接与群众相接触。搞好地方政府的改革,建立服务型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代表人民利益的性质,是整个政府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江西地方政府以追求本地居民的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江西省地方政府主要行使“公共服务型”职能,即江西地方政府主要以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型”职能定位。江西省近几年来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提高服务型政府效能的助推器,在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路径的同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重要举措。

1.在思想上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改革中必须真正认识到 ,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绝不能“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严禁把国家权力变成部门和个人谋取私利的手段。

2.从数量上要彻底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对那些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行政审批,要坚决予以取消。

3.在程序上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对于加强和规范行政管理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操作,简化程序,公开透明度,明确责、权、利,尽量避免随意性,制定严密的内部监督制约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网络,社会、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

4.在监管上要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要建立有效的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应负的责任,对于不监督或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利用审批权谋取私利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煜兴.革新行政审批制度[J].党政论坛.2002(8)

[2]寇炳灿,孔祥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中国行政管理》.2002(8)

[3]荣仕星.《关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2)

上一篇:xx油茶合作社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局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