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党员教育实效研究

2024-05-08

提升党员教育实效研究(共8篇)

篇1:提升党员教育实效研究

强化“四感”提升党员教育实效

近年来,特别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常州检验检疫局始终把党员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党员培训计划,积极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提升能力素质、发挥模范作用,为推动检验检疫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育“获得感”。党员教育首先应明确目标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把握学习重点和方向,确保党员干部在教育过程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收获。每年把党员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全局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督促党支部和党员分别制定教育计划和个人学习计划,确保学习教育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抓牢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坚持以党组中心组学习带动全体党员学习,订立“每天抄写一段党章、每周阅读一篇理论文章、每月参加一次中心组学习、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题研讨”的“四个一”学习目标,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员干部深入学。把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学习党章党规的重点,把学习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学习系列讲话的重点,通过专题讲座、座谈研讨、网络学院等多种形式组织集中学习,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通过明确目标学、突出重点教,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水平、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常州市机关党建工作技能竞赛一等奖、江苏检验检疫系统党章党规知识竞赛二等奖。

严格程序、规范内容,增强教育“仪式感”。党员教育要与业务学习、工作培训等区别开来,要突出党员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原则性,防止表面化、娱乐化、庸俗化。深化“党员学习日”制度,明确每月第四个星期四为“党员学习日”,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规定,通过固定学习时间、场所、内容和程序,严格要求党员规范着装、佩戴党徽,增强教育活动的庄重感和仪式感。加强“主题党日”建设,通过开展交纳党费、重温入党誓词、志愿服务、过“政治生日”等“党味”浓厚的“主题党日”活动,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先后组织党员干部赴党的一大会址、瞿秋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志愿服务。学习教育坚持将工作纪实、现场指导和检查考核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党员教育的严肃性和严谨性,真正使党员教育成为锤炼党性的“大熔炉”、强化纪律的“练兵场”、深化作风的“实践课”。

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增强教育“时代感”。在严格规范程序和形式的同时,党员教育还应结合实际、创新形式,推动教育活动常态长效,创造符合时代特点和党员需求的内容和形式。积极运用两微一端,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搭建“1+5”微教育平台(“1”即搭建微平台,打造‘指尖上的学习园地’;“5”即开展微党课、组织微测试、观看微视频、推送微阅读、参加微讨论),推动党员教育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创新学习形式,促进党员教育“有滋有味”,在全局范围内组织“两学一做”百问百答测试,开展“两学一做”主题征文和感悟格言征集活动。丰富教育载体,用好用足各类培训资源,组织开展3期井冈山党性锻炼专题培训班,选送240余人次赴各高校及党校开展综合能力提升培训。

筑牢阵地、鼓浓氛围,增强教育“归属感”。坚持硬件标准化和软件个性化相结合,切实推进党员教育阵地建设,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增强党员干部参与学习教育的归属感。开展以“一支部一品牌”为主题的“特色支部”建设,帮助各党支部结合实际凝练形成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工作模式和党建品牌,推动第五党支部成为常州市市级机关首批“特色支部”。以道德讲堂形式举行庆祝建党96周年大会,培养和选树一批“两优一先”先进典型;开展“喜迎十九大·共圆中国梦”主题活动,组织“激扬诗歌颂党恩”朗诵比赛;通过“书香国检、好书推荐”活动,为党支部和党员发放理论书籍;开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制作发布“砥砺奋进这五年”“从严治党进行时”电子相册和微视频,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教育氛围。

篇2:提升党员教育实效研究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我们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近年来,XX围绕党员教育,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开展示范式、研讨式、情景式、体验式、指尖式、督促式等“六式”教育,有效提高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了新时代党员教育的新局面。

“示范式”强化党员教育深度力度。局党委始终把党员教育当成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明确局党委班子党建工作“一岗双责”,党委书记带头上党课,班子成员到联系党支部上党课,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的要求。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班子成员领学精读《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等,为全系统党员作表率、立标杆。召开党建工作暨支部书记述职会,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党员教育抓实抓细抓到位。

“研讨式”贯穿党员教育全员全程。每次专题教育,都组织全体党员结合工作实际谈体会、谈不足、谈打算。日常教育时,经常组织党员研讨交流、互动宣讲,变“理论灌输”为“故事感染”,听得懂、接地气、易接受,有效激发了党员参与学习、积极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党性、凝聚力量的目的。先后开展“担当实干”专题讨论、解放思想“三问”大讨论以及“回顾入党心路历程”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全体党员“入党为什么”、“为党做什么”、“党章党规管什么”的意识。

“情景式”促进党员教育有声有色。针对党员教育需求,改变传统“填鸭式”“听我讲”的模式,通过观看视频录像、开展知识竞赛、开设道德讲堂、举办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让教育灵活生动,让党员入景入境。先后组织观看《为了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信仰者》《榜样3》《八子》《永远在路上》《跨越时空的回信》《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经典影片和教育视频;开展“学党章、知党史”知识竞赛;开设“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道德讲堂;开展“金土杯”书法摄影征集评选活动;开展“诵读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力量”活动;组织“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走进伟星小区举办“三城同创、你我同行”文艺汇演;举办全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迎新春晚会等,使广大党员由被动变主动,由配角变主角,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

“体验式”推动党员教育入脑入心。结合我局实际,搭建党员现场听、主动学、深入讲的“体验式”教育平台,把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作为重要内容,与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诵读红色家书等活动结合起来,让党员耳濡目染、接受洗礼,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先后组织党员到南昌方志敏烈士纪念馆,开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活动;参观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等红岩文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到金溪佐坊烈士陵园,举行“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活动;赴市廉政党校,开展廉政教育;走进老年公寓,开展“人间百善孝为先,九九重阳享健康”慰问活动;赴上海和嘉兴,开展“参观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到市烈士陵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大党员通过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教育效果大大增强。

“指尖式”实现党员教育随时随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党建”的优势,不断延伸党员教育的触角。通过“X党建微平台”“XX微先锋”等微信公众号、党建工作微信群、QQ群等平台载体,上传、分享活泼生动、诙谐幽默的动画视频及一目了然的图画表格等各类视频、课件、语音学习资料,宣传党的历史、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为党员干部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使党员教育不受时间、地点、工作的限制,大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线上互动交流。

篇3:提升党员教育实效研究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性

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加强, 是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网民在全国的网民比例中占据比例最大, 也是了解网络应用性最强的群体。马克思曾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 他们是什么样的, 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 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 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 (P67-68) 在现代的大数据时代, 高校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运用网络媒体来进行学习、沟通和获取信息, 因此, 在新形势下, 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之中, 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由于网络信息的多样化, 一些消极的思潮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网络以慢慢的成为我们夺取胜利的新的阵地与战场, 我们不仅要了解网络平台上最新的消息和动态对高校大学生印象的程度, 还要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的特点和动向, 针对这些特点来研究和制定有效的对策与方法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这样才能够对青年大学生开展丰富有效的教育引导, 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青年大学生, 为祖国的未来源源不断的注入新的血液。

二、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路径

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建设好网络平台还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引导作用, 对其影响力的扩大化和对高校大学生认同感的建设, 就必须在运行机制、管理方法、工作形式等各个方面力求创新与突破, 创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 掌握和利用网络媒体的特殊性

1. 首先必须在互联网平台上增强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宣传与引导, 通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引领互联网的思想潮流, 并以此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工作的理论依据。2.充分掌握和利用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介下环境的特殊性。 (1) 网络不仅是信息获取的平台, 同时也是信息交换、信息交流的平台, 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形态。 (2) 网络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的进程, 所以各型各色的媒体形式都会涌入互联网中。

(二) 坚持贯穿渗透力原则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就是要主动出击, 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制定制定有效的方案进行引导, 并通过利用高校的主要网站, 定期的举办一些能够满足高校大学生思想上需要的活动, 传播正能量, 对社会主流思想的宣传, 来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积极参与, 使他们从中获得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认同感, 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 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效果。

(三) 教育体系内容的全方位性

1. 定期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行升级, 对其内容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和时代性, 来正面的影响青年大学生2.创建一些接近校园、接近师生的版块, 同时多设立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趣味问答专区和一些资料, 来提升大学生对网站的点击率和认同感充分发挥隐形教育的功能。3.通过加对高校各传播媒体资源的利于和整合, 充分利用好黑板报、校报、广播和电视媒体的宣传功能。构建成全方位的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系统。4.通过利用微信, 微博等社交平台, 进行信息的交换与交流, 对校园里舆情进行了解和控制。5.利用互联网上的大数据的特点, 来丰富高校思想工作的内容。

(四) 构建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

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别由宣传部、校团委、各级学院的分团委负责各尽其职, 统一管理, 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各媒介的传播优势, 同时也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引向多面, 由平面构成立体,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更加丰富, 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还应注意不同媒体在宣传过程中的配合, 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渗透效果。

(五)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建设不仅需要先进的理论做指导, 还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做支撑。网络平台的建设不仅要有技术人员对其的建设和维护, 同时也应该将提高公众意识做为重点的宣传, 为了提高网站信息更新速度和内容丰富准确, 网站信息编辑团队应及时的把相关内容进行上传, 网上互动平台队伍营造而一个自由民主而又不失活泼的规范交流平台。同时也要定期的对整体团队进行培训与指导, 要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 对当下社会热点的了解与分析, 与时俱进, 来提高网站的影响力和点击率。因此选择和培养一批具有理论基础, 技术过硬, 品德高尚, 业务全面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人才, 并结合网络媒体的特殊性, 对网上评论和舆论引导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需要的。

摘要:当今全球, 网络的迅速推广与普及, 促使我们已经进入了高速的网络时代,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彻底改变了人们原本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等, 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即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创造出了更多的机遇, 如果我们以相关理论概述为逻辑起点, 从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出发, 对相应的问题作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切实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性会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4: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学 德育教育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69-02

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不断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得到突出,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虽然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体现,但是德育教育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其实效性的突出展现,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德育观念落后、教育模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德育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小学德育教育要想实现高效性,就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下面,笔者将从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提出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希望能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

1.德育观念落后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习惯将考试成绩作为判定学生的标准,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落实,学校与老师也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而也更加深入地意识到了德育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由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虽然德育教育已经在许多小学实现了课程设置,但是由于教师以及家长受到的应试教育影响深远,在德育教育的真正落实过程中,还是将德育教育放在了次为重要的位置,学习成绩仍作为判定学生的最重要标准,也在无形中使得德育教育成为了学生不予重视的一门教学。

2.教育模式单一

小学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常见的德育教育模式主要为说教式教学或者借助榜样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学,这种单一性的教育模式显然无法对学生产生显著的影响效果。这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有很大关联,作为爱好玩乐的小学生,其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只能够获得一些单调式的说教教学,教学内容缺乏生动形象性,很难吸引小学生的关注,而且若德育教育一直延续此种教学模式,还会引起小学生的厌倦情绪,最终使得德育教育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3.缺乏评价体系

由于当前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体系尚未健全,也使得有关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尚未得到真正的完善,不仅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学习评价时缺乏合理完善的体系,而且针对教师德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也尚不完善。多数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学习评价时,多采用书面考核的方式,而且设置的答案较为单一,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学生由于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言论,但是为了达到标准答案的要求,许多学生在回答问题之时,往往不会真正将自我真实认知表达出来,只是为了迎合标准答案而进行缺乏真实性的表达,这样虽然小学生能够获得老师期望中的考核分数,但是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也使得德育教学成为了一种流于形式的无意义教学。

4.脱离生活实际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认知尚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对于相对抽象的德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转换,转变成小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让小学生理解到其中所宣扬的主流的价值理念,使得小学德育教育获得较高的实效性。但是,当前许多小学德育教育课堂在推进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拘泥于口号性的德育教育内容,使得小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教育呈现出“假大空”的特点,表面看来学生似乎对德育教育内容熟读成诵,但是究其本质,学生并不知晓为什么要以口号中所标榜的理念为行为标准,也不知晓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够达到口号的标准。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存在着多维度的价值理念,学生在运用德育教育课堂所传授的价值观解决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时,会发现在一些状况下其价值观念与当今社会新的价值观念是冲突的,比如学生们所接受的德育教育是“在公交车要为老人让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学生为老人让座反被老人打”的事迹,在面对这系列事情时,学生内心其实是充满疑惑的,其在德育教育课堂中所学到的理念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社会,这种脱离实际的德育教育并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价值观念引导。

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的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德育教育只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才能够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得到学生的理解。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其自身行为实践所发挥的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其更好地成长。比如,在进行有关礼貌用语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将使用礼貌用语所产生的效果告知给学生,让学生知晓在使用了礼貌用语之后,不仅会拉近与别人间的距离感,而且还会获得别人的赞赏与喜爱。小学生都想要被人喜爱,都希望得到赞扬,因此,其会深刻认识到使用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学习礼貌用语,并且使用礼貌用语。只有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被激发,德育教育才能够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2.课堂教学融入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德育教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行为,其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也存在着重要的互动关系。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将德育教育发展为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让学生意识到德育学习是一个长期且广泛的学习任务。比如,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为其提供一种语言工具,不能为了学习英语而忽视对汉语的学习,不能看轻语文的重要性;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了解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之后,还应该让学生懂得宽容友好的重要性,让其知晓体育竞技除了成绩之外,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才是更应该获得赞赏的部分。比如在短跑比赛结束后,老师要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进行相关德育教育,告诉他们跑步比赛是为了锻炼身体,与同学建立友好关系,成绩只是一个暂时性的结果,并不能决定他们的体育水平。

3.全面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的修养也会对学生的观念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只有老师以身作则,才能够使得德育教育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老师要不断进行自身修养的提升,不仅需要通过读书等渠道实现自身智力素养的提升,而且还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参加社会志愿活动,为学生建立学习的榜样。学生只有对老师实现了认可,才能够接受其宣扬的理念与价值观。

4.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德育教育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才能够获得学生的理解,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比如,老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老人摔倒要不要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知晓,当遇到老人摔倒这种状况时,除了要爱老敬老外,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真想帮助老人,可以叫上过路的路人一起帮忙,避免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三、结语

小学德育教育要做到形式与内容贴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接受习惯,才能够使得德育教学能够获得学生的关注与支持,最终使得德育教育实现实效性的提升,这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到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年11期

[2]刘成伟.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困惑”[J].科技展望 2014年23期

篇5:提升党员教育实效研究

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政府部门表现、传播出来的文件、报告和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观点、质量水平都直接影响部门形象,对工作作风建设有直接联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着力解决文风“质量”、不利工作发展和文风“无力”问题,从而才能以良好的文风认

真组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一、解决文风“质量”问题。一个部门出台的材料和所发信息文章词句离奇,文过饰非,针对性不强,将使人感到不情真意切,甚至有抄袭嫌疑。如果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处理公文和对外发布信息稿件时根据立题来确定写作的主旨、材料、结构,并用恰到好处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完成,那么出台的材料和所发信息文章肯定真实,具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目前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尤其应该提高领导干部水平,在文风上下功夫,领导干部活动中不下基层、不调查研究,所出台文件、报告、文章质量肯定不高,就是有水平高的部下,在此环境下也会偷懒应付。领导通过调查研究,认真查找思想认识、工作机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脱离群众的问题,写作功底与理论深度显现,有新观点、新思路的材料,就是写作水平不高的部下在高水平的领导重视下,也会得到逐步提高,才会增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效。

二、解决文风不利工作发展问题。活动是否取得成效,重点还是要看工作是否发展,活动中查找问题不准、整改措施不实,各项工作肯定无法推进,而工作发展的前提是有调查研究做依据的,要想业务有所发展,那就必须要适合本部门的情况,必须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从思想上把握发展的新思路、工作的新突破、工作的新举措,并通过分析研究事关发展的工作,调研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报告,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解决文风不利工作发展的问题,部门就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一个大力倡导学习,有独立思考敢讲真话、讲新话、允许讲错话的地方,有一支能够到基层在实际生活中调查并研究破解工作难题的队伍,会按照发展的要求和实践创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决策层提供依据,以促进工作良性快速发展,看到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

三、解决文风“无力”问题。文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群众路线教育的根本保证,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目前有的地方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主要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弄虚作假,脱离实际方面,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因此在活动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并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简报、宣传栏等形式大力营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舆论氛围,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问卷调查等方式,使教育实践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倡导说实话、真话、新话,写短而精和新的文章,开短会、讲短话和管用的话,阻止不良文风蔓延,并以良好的评价引导机制和领导深入基层调研来带动文风良性循环和工作快速发展,增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成效,切实把教育实践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篇6:提升党员教育实效研究

龙潭中学创建于1981年,学校现有教职工124人,其中专任教师118人,中高级教师66人。始终把教师的继续培训作为学校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2001——2005年,对教职员工加大了培训力度,除了按上级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照章执行继续教育外,还特别推出了“青蓝工程”、“名师工程”,使得队伍迅的素质和水平提高得很快,不管是教学质量,还是工作作风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现在,龙潭中学的教师爱岗敬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是一支充满活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一、加强继续教育工的领导

2001年,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分管教育的副校长具体负责该项工作,领导班子自始至终都是互相协助,团结合作,民主决策继续教育的各项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始终保持着清醒头脑,牢固树立着“学校的长效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又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教育成功

从2001年到2005年,学校逐年加大经费投入的比例,5年先后共投入70余万元。龙潭中学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从来不吝啬,只要能真正用在教育上的,那怕是筹资金挤资金也要首先满足继续教育建设的需要。所以,现在龙潭中学教师合格率已超过90%。

三、制定政策制度实行全员培训

近几年来,龙潭中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坚持讲普通话,上课尽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并将之学生的评教和年终的考核之中。现在,龙潭中学教师的普通

话合格率达到了94%,其中达到一级乙等水平的1人,达到二级甲等的3人,达到二级乙等的95人。教师职业道德参训率100%,参考率100%,合格率100%;信息技术培训参训率100%,参考率100%,合格率98%;学科教学业务培训参训率100%,参考率100%,合格率100%。

四、用自己相信的道理进行培训

1、有规律的实行政治培训。龙潭中学利用每周星期五抓紧做好教职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落实到行动中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学校工作的一切指导,加强学校支部建设,强化党的战斗堡垒作用,狠抓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提高工作效率,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改革和管理。

2、着力抓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教育法规,教育教职工要志当存高远,爱岗敬业,一身正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学习不走过场和形式,学习过后组织教师认真讨论,谈心得体会,探讨如何与本职工作联系起来。

3、加强“工程”建设,形成科研体系

师资力量对于一所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加大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力度,努力推进“名师工程”、“青蓝工程”等,我到龙潭中学以后,将“名师工程”、“青蓝工程”等作为了学校议事日程中的永恒内容,学校先后派80余人次到遵义航中、湄潭求是高中、思南中学、南白一中、遵义二中等学校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先后又派出近20人到西师大进行业务培训。现在“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取得了突破性的收获。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法,制作课件、查询资料,使学校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和语音室达到了排队使用的程度。五年来,龙潭中学教师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教学教研文章300余篇。积极开展课题研究。龙潭中学从学校实际出发,针对社会风气、媒体对学生的影响,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做出实效,针对双差生如何转变等一系列问题,组织广大班主任积极参与探索,撰写论文100余篇,使学校德育工作

再上新台阶,200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实验校,有10名班主任或教师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实验工作者。现在,已经有80余教师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德育活动课实效性深化研究验》和《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等的研究,19名英语教师全部参与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的研究,基本构建教学、科研、管理协调发展模式的办学思想,求真务实,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扩大社会知名度。

4、注重加强个人自觉培训。龙潭中学教师坚持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在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改革意识、创新精神,努力提高思想水平、教学艺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和研究中努力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

龙潭中学的教师始终坚持“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的主张,通过“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教育工作直接影响着校风建设,而校风是一个学校内在和外在的整体作风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学校无形的镜子、无形的脸面,校风的好坏,既决定着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高低。

现在,他们中已有数十人获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或优秀班主任称号,有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优秀教师6人,县级教学能手8人,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学科优质课比赛中,每年都有多人次获奖。学校2001年—2005年一直是遵义市“先进团组织”或“五四红旗团委”,2003年获贵州省“先进团组织”称号,2004年获遵义市“绿色学校” 称号,2005年荣获“全国德育实验先进校” 称号,每年都是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的先进单位。

总之,经过学校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从多渠道,以多层次参与继续教育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自身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成效,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篇7:提升党员教育实效研究

感恩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出发,分析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现状,对高校加强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积极探讨。

一、高校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感恩教育具有丰富的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感恩教育可以向大学生传递内容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在美好体验和追寻内在价值的同时,达到自身对国家、社会、自然、家庭、学校以及他人的热爱和认同,从而使大学生学会处理好自己与社会、自然及他人的关系,用回馈的方式去建立更为稳固的积极的社会关系。因此,在高校开展广泛的感恩教育,将感恩的理念和意识不断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感恩、学会感恩、实践感恩,提升自身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当今大学生的主体为“90后”,在享受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爱和帮助的同时,部分学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等性格特点。感恩教育通过灵活生动的教育形式、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鲜活亲切的事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感恩意识。感恩作为一种心态,也是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体现。感恩教育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然,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对广大学生,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激发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更好地审视和认识自己,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社会、报效国家,对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感恩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学会感恩不但是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对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产生正确的认识,对生活寄予希望,对教师报以敬意,对同学施以爱心,对社会予以回报,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1。情感反馈和感恩意识淡薄。当前,高校主体为“90后”大学生,其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在物质上极力满足,在情感上百般呵护,不仅为其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也为他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活氛围,部分大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凡事第一位考虑到的是自己,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个性。部分大学生在家庭中,把父母长辈的付出看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体谅父母的辛苦,缺乏感恩之心;在学校,对教师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意,不尊重教师,随意旷课迟到,在课堂上大声喧哗扰乱课堂秩序。有的学生将教师给予的关心与教育视为负担和多余,轻视教师的`劳动成果。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部分学生不懂得相互体谅和宽容,对于同学给予的关心和帮助熟视无睹。2。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部分大学生不珍惜大学学习的机会,一味抱怨社会的不公、父母的不爱及对学校的不满,完全忽视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在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乏爱国意识,爱校荣校意识淡薄。还有部分大学生将国家、社会、企业和他人为帮助自己完成学业所给予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个别接受国家助学贷款的贫困生毕业后不遵守承诺,恶意拖欠贷款,小部分贫困生将国家、学校等给予的助学金等资助用在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等方面。这些行为和心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折射出部分学生诚信的缺失,更说明大学生中存在着社会责任感淡薄、感恩教育缺失的现象。

(二)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1。感恩教育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部分高校在感恩教育中缺少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感恩教育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德育的补充形式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因而直接影响着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部分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偏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相对缺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内心体验冲突不断,进而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2。教育形式单一、表面化严重,内容枯燥乏味。大多高校当前感恩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缺乏实践体验和内心分享式教育,缺少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与“90后”大学生追求平等、多样化的特点不能完全融合。新媒体时代下,样式单一、形式呆板的感恩教育吸引不了新一代大学生。同时,感恩教育课程缺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部分感恩教育内容大多空洞乏味,说教色彩浓厚。3。缺乏有效载体和长效机制。高校感恩教育缺少实际的活动载体,实践活动往往设计不够周密,缺少目的性,浮皮潦草,形式大于内容,不能让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

三、提升感恩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一)以更新理念为前提,强化感恩教育,提升学生满意度“十二五”期间是我校建设“国际化、有特色、高满意度”大学发展目标的关键期,我校将以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面向国际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为统领,以优质服务战略为指针,以全面提升学生满意度为实效,围绕学校发展的新转变形成新思路,通过“引航、文化、实践、资助、心理、就业”六个维度不断提升学生满意度,而感恩教育作为贯穿提升学生满意度的主线之一,始终是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通过开展“感恩我的大学”主题征文活动、新生军训一封家书等主题教育和特色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识恩教育为前提,以知恩教育为载体,以报恩教育为实践,不断完善我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分享,最终达到提升自我道德品质、回馈社会和他人的教育目标。

(二)以特色教育为载体,增强学生感恩意识,营造校园感恩氛围我校从9月至今,筹划开展“我与校长面对面”系列活动,邀请校党委书记、校长等全体校领导分别与新生班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每年开学初,来自全校各院系的新生班集体与校领导“共赴约定”,他们通过与校领导上一堂课、开一次班会、组织一次茶话会、教一首外文歌、种一棵树等方式,消除入学迷茫,推进班级建设,共谈青春梦想。学生通过与校领导的面对面交流,感悟人生,关注学校,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关爱他人、回馈社会。活动至今已累计开展37次,参与学生人数达到余人。在增强我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爱校荣校以及提升感恩意识,营造校园感恩氛围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以学生开学典礼、表彰大会、毕业典礼为契机,通过新生季、毕业季及各类学生表彰典礼活动,进一步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爱校荣校教育和感恩教育专题活动,加强新生和毕业生关注母校、感恩奉献的意识和责任,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和先进事迹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利用各类表彰典礼,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

(三)以实践教育为手段,提升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品质我校以实践服务为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真实的情感体验,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内心,内化为感恩的品质;将培养学生感恩品质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将回馈社会的感恩之情与实现社会实践服务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我校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以“服务社会、奉献青春”为宗旨,以“奉献、友爱、感恩、互助、进步”为理念,打造学校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计划、大型赛事和专业会议类志愿服务活动和星河双语打工子弟学校公益服务等特色活动,以及日常开展践行雷锋精神“90后”在行动、“绿色带”爱心传递献血、社区服务、参观调研和科研立项等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课堂教学成果检验的统一,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感恩回馈、爱心奉献的责任和意识。我校感恩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育的体验性和感染性。3月至今,我校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先后组织800多名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爱心包裹劝募项目。该项目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全民公益活动,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捐购爱心包裹的形式,关爱贫困地区及灾区小学生。通过全校志愿者的努力,我校在该项活动中取得20全国第三名、上半年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募捐价值近40万元的爱心包裹,使近4000名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得到了关爱。通过参与此项活动,让我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与贡献,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强了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还在活动中体验到感恩和奉献的快乐,使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增强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四)以朋辈教育为主体,构建新型感恩教育管理模式我校通过开创朋辈教育的新手段和新方式,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要求和趋势,利用朋辈教育的力量,构建感恩教育的新模式。我校于11月15日成立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励志翔宇班”。翔宇班是在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领导下,在全校勤工助学学生的参与下形成的校级学生组织。翔宇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班训,以成长成才、自立自强、善学善思、感恩奉献为目标,从“诚信、自强、感恩”三个维度,从制度、行为、语言三个层面对贫困生开展了系列励志成才感恩教育。翔宇班为我校贫困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锻炼提高、感恩奉献的平台。翔宇班成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全体成员的努力,在全校营造出励志自强、互助自立、感恩奉献的氛围,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资助、勤工助学、小组互助等方式,增强朋辈之间的学习和引导,提升朋辈之间感恩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篇8:提升党员教育实效研究

1.有利于改变集体主义教育的模式。拓展训练之所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原因在于它在活动中能在各种各样、有声有色的活动中融入集体主义精神。这些活动虽然没有很高深莫测的内容, 也没有比较大的规模, 但在这些活动中集体主义精神可以得到有效渗透, 学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有利于完善学校教育设置和教育环节。使集体主义教育的缺陷得到弥补的最优方式就是积极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素质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助人为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集体观念得到培养。

3.有利于纠正集体教育教育中个体作用的欠缺。开展拓展训练,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也会突出个体的作用, 使每个成员形成对自我的认识, 使每个人在集体中显示自己的个性。

二、利用拓展训练提升集体主义教育实效性

1.以集体和谐观念的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拓展训练中, 集体和谐观念主要指团队和谐理念, 它是协作意识、服务精神和大局观念的综合体现。协同合作是集体和谐观念的核心, 集体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行成是集体和谐观念的理想境界。集体和谐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合作氛围, 更是一种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它可以发挥出很大的系统效应。要实现事业的成功就应该促使集体和谐努力。为此,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协同运气球活动。在活动开始前, 准备一些彩色气球, 将所有的学生分成小组, 一个小组形成一个圈。然后给每个学生一个气球, 让学生将把气球吹成大小相近的模样, 不要吹的过大以避免爆裂。气球吹好之后, 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气球夹在自己和身边人的肩膀中。最好让学生把气球从原来的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去。规定每个学生不能让气球落地, 不能使用手和其他工具。在活动开展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通过交流, 使学生间的认知和了解得到深化, 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结能力得到培养, 使每个人的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使每个人对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实现目标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使学生对集体的力量有更直接的感受。

2.以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拓展训练中, 团队整合力和领导力是集体组织能力的重要体现。团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决定性意义。团队领导者应该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支持的集体。在这个团队中, 一方面要对每个成员追求自我价值的行为进行鼓励, 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出现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 培养和加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 把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集体目标上来。要开展团队人力整合, 彰显集体主义观念, 这对于团队集体力量的发挥至关重要。要想顺利完成目标任务, 团队领导者就应该有序科学地利用人才, 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为此, 教师可以在团队中开展一个我爱我家的活动。首先将所有成员分成一个个活动小组, 每个小组给自己的小组命名, 为本小组制定欢呼口号、队旗和队歌。当小组的工作完成后, 各个小组要按照次序展示自己的团队面貌, 在大家面前表演一个小节目, 以展现本小组的特色。此后, 开展爱心传递任务, 每个成员必须参加。活动组织者给每对一个彩球, 让所有的队员坐在地上并形成一个圆圈。要求每个队员的腿要伸直, 这样一个集体同心圆就完成了。接着有活动组织者在队员小腿上放一个彩球, 让队员依靠自己的腿劲把彩球传递到其他队员的那里, 中间不许用手, 当每个队员都传递过一次后, 活动就算结束了。当活动开展以后,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大家树立关于团队的正确认识, 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3.以集体协作意识的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协作意识对集体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使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精力和才智得到调动, 而且还会使集体中不公正和不和谐的现象得到克服和遏制, 使那些大公无私的奉献者得到应有的回报。集体协作最好是所有成员自愿自觉的行为, 因为只有这样, 那种强劲持久的集体力量才会形成作用。相同的目标、相互信任的协作氛围和一致认识以及行为规范。相同的目标是开展任何合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个相同的目标可以是短期目标, 也可以是长期目标。集体领导者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集体进行协作的氛围。在这个氛围里, 所有的集体成员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要在共同的目标下开展集体协作, 集体中每个成员对目标实现的具体步骤和实现方法有基本相同的认识。同时每个成员在开展活动时, 要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群体规范和社会规范。

参考文献

[1]王燕桐.拓展训练在高校中开展的意义与可行性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0 (1) .

[2]吴德刚.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8 (7) .

上一篇:交通加强道路养护 助力全县脱贫攻坚下一篇:爱心集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