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村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4-04-11

山区村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精选12篇)

篇1:山区村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区村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山区村民经济发展的困难与潜力提出要贴近客观现实,实行产业化集约经营,有效促进山区村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 者:贺先志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02 刊 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0(2) 分类号:F320.2 关键词:山区   村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篇2:山区村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田雨露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措施?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通过对十六大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的学习,应用科学的发展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村民自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以供参考。

一、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现状

从本地区来看,农村自治组织主要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蔬菜专业协会、蚕桑协会和群团组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多年来都是由政府组织发展起来的,长期受政府的制约,其自身的发展相对滞后。在现阶段发展起来的农村蔬菜专业协会,蚕桑协会也同样受到镇,村两级党组织的干预。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差,改革开放的一家一户的承包地土模式,对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制约着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形成了一些空壳合作社。农村专业蔬菜协会、蚕桑协会又由于因没有资金和大面积的土地开发,也是名存实亡。

二、村民自治与经济发展的探索

(一)、农村自治组织发展的探索

1、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自治组织的发展,首先要改变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2、转变观念。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群众的探索和选择,放宽对农民各种协会的行政管理,切实转变“全能政府”、“大包大揽”的观念,努力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坚持用市场、民主、法制的办法引导农民自治组织开展活动;摒弃放任自流的消极思想,因势利导推动农民自治组织的发展。

3、简政放权。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前我们的政府管得太宽、太紧。政府应把不该管的简政放权,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来。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我们的目标。

4、制度创新。一方面,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对农村自治组织和各种协会进行立法建设。同时,对束缚农民自治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的自发性组织活动,并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在配置资源、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规范调适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对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农民自治组织、协会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

农村经济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子?农业的发展格局如何?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如何?山区人民怎样脱贫致富?这正是我今天要探索的内容。

(1)立足农业企业化、农业科技化

西部地区的农业乡镇,也要立足农业企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土地要逐步集中,由企业来经营土地,实现农业企业化。农业的最终出路是减少农民的绝对人口,农民进城的问题。就本地而言,2003年,我镇引进了一批企业,特别

是“华山生态园”的引进,建立了我镇第一个现代化的养猪场,给农民科学养猪、农民住宿人畜分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农民看到了农业企业化,土地集约化的例子。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产业进行优势组合各乡镇都有自己的优势,要找准发展的方向,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我镇的情况来看,要依托于重庆和长寿的发展,来决定本镇的发展方向。现在,我镇除了为重庆、长寿提供了蔬菜外,还没有什么象样儿的商品。而城市所需的牛羊肉和奶类以及园林绿化,旅游等产品,确是我镇的产业空白。从2004年的年报来看,我镇的牛羊肉产量为4吨,奶产品为0,旅游收入为0,园林收入为0,这正是我镇经济的薄弱环节,又是城市最需要的产品,大力发展牛羊数量和奶产品、园林绿化、开发我镇的旅游项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我镇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也是为城市服务的配套产业。

(3)、城镇化建设的方向

怎样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化方向转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就本镇而言,在外打工人口已达5400人。他们的工作早已脱离了农业,但父母子女却居住在农村,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给他们父母子女的生活和生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他们想进城,却又买不起城市的住房。现在乡镇的商品房普遍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300至800元之间,却无不能满足农民购房的需要,乡镇征占地又受政策的限制,使农民进城成为空想。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各乡镇应拿出各自的城镇建规划,在规划区内,由开发商同农民进行协商,农民出地,开发商建房。开发商建房再给占地农民房屋和门面,多余的商品房用来满足农民进城购屋的需要,解决农民进城难的局面,实现农业人口的转化。达到农民进城和实现小城镇建设的目的。

(4)、山区人民怎样脱贫致富,进城农民的农房和土地怎样解决

西部农村乡镇农民生活环境普遍恶劣,劳动力收入低下,特别是山区农民,有的在外打工十年以上,却不能建一幢砖房。而山下有许多农民早已进城,农房闲置而买不出,土地荒芜而无人种,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应鼓励农民逐步逐户从山区迁移到山下,协调购买迁出农户的农房和承包其土地,让山区的农民到山下生产生活,山区全部自然退耕还林,这样既能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又能解决迁出农民农房和土地的闲置,还能减少国家退耕还林的资金补助,实现资源互补的目的。

(三)、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

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概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根据这一要求,我镇首先要借助三峡移民新村的建设条件,在条件符合的地方帅先建设新农村的样板。在建设移民新村中要实现人畜分离、畜禽集中圈养、统一防疫、分户管理的模式。统一使用清洁能源,在没有天然气的地方,要建设农村沼气池。各居民点还要结合农村医保统一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室,还应加强公益性建设,如幼儿园、图书室、以及体育活动场所等的建设。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篇3:山区村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山区经济

1.山区经济的特点。要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了解山区的现状和特点。众所周知, 山区有着几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山地山林面积大、耕地面积小, 导致了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缺乏;二是地势高、气温低, 不利于农牧渔业的发展;三是基础设施差、对外交流少, 导致了人口素质低, 技术、人才、资金严重匮乏;四是公路交通闭塞, 使山区经济市场无法与城市接轨。上述的客观原因和一些历史原因导致了山区经济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但是, 山区经济发展也有着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资源优势:有些山区林业资源发达, 矿产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些山区地理位置重要, 土地面积大;还有一部分山区自然风光得天独厚, 文物古迹遍布星云, 历史文化悠久传承。

2.山区经济所涵盖的产业。根据山区资源的特点, 可以在山区有针对性地发展以下一些产业: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山区乡镇可以建立竹木加工厂, 形成合力, 实施名牌产品战略, 发展竹木加工业;根据山区的气候条件, 种植适合该地区生产的水果和农产品, 如野山蕈、茶叶、黑木耳、高山蔬菜等, 引进先进技术对其进行批量种植, 专业加工, 打包外运或出口来发展水果、农产品种植加工业;根据市场需求, 种植特色药材, 促进当地药材种植加工业的发展;山区草坡面积大, 可以发展草食禽畜养殖业, 如菜牛、麻羊等;部分山区矿产资源丰富, 可以依照国家政策法规有序地发展采矿和石料加工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山区的自然风光、革命历史遗迹、特色人文习俗来开发旅游业。

山区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交通运输的通畅之上, 要使山区摆脱经济发展的瓶颈, 首要的任务必须放到公路建设上来。

二、公路建设与山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1.山区公路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山区农业的重要条件。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资源开发、匹配、利用的程度。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 (如土地、水域、森林、矿产等) 和社会资源 (如劳动力、科学技术、资金等) 。这些资源只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生产要素, 而要真正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 则必须依赖于交通运输支持下的这些生产要素的流动、组合与利用。

2.山区公路建设有利于山区经济产业布局区域化、结构合理化, 农业生产分工系统化、服务社会化。发达的公路运输系统, 清除了不同地区所存在的天然障碍, 加速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淘汰机制, 又进一步促进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调整组合,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企业经营集约化, 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3.山区公路建设是带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突破口。山区公路的建设可以降低生产资料的运输成本, 可以促进农副产品的精加工和附加值的迅速提高, 有利于对山区各种产业进行广度、深度、内涵和外延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4.山区公路建设可以为山区城镇劳动力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公路建设特别是山区乡镇公路建设, 属关联度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能为农村劳动力创造直接的或间接的、具有相当规模的、连续的就业机会:第一, 公路建设创造的就业机会;第二, 公路建成后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的就业机会;第三, 公路建设带动运输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

三、山区公路建设的瓶颈

(一) 山区公路建设的资金瓶颈

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山区各乡镇公路的修建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 (车购税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省财政资金、交通规费、国债资金等) 与地方自筹 (包括市县财政资金、农民一事一议资金、企业及个人自愿捐助等) 两个方面, 大部分以国家各级政府的投入为主, 其他筹集资金的渠道或方式则还仅仅停留在作为国家投资的一种有限的补充。究其原因可以知道, 山区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失衡是导致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 山区乡村公路的商品性指数仅为1, 其商品性为所有公路中最低, 几乎属于纯公共物品。因此, 经济效益的缺乏导致了资本市场在山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中的作用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山区乡镇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情况下, 需要不断地探索更多的资金筹集方式, 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山区经济发展、带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事业之中来。

(二) 创新山区公路建设的融资举措

1. 争取政府的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是山区公路建设资金的最主要来源, 一方面, 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的进入;另一方面, 在“政府投资为主, 自身筹措为辅”的融资策略下, 在国家加大对乡镇公路投入的情况下, 要把山区公路建设项目与山区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国省路网改造、移民扶贫解困等一些国计民生问题结合起来, 通过各级党委、人大、政协、省交通主管等部门以及各级发改委, 以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对山区乡镇公路的财政拨款。

2. 出台相关政策, 确保地方财政向山区公路建设的倾斜。

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 要求市、县财政把该地区山区公路建设纳入地方财政的预算, 合理安排财政预算结构, 把基础设施投入的天平倾向到地方山区公路的建设上来, 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 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项目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有关款项中拨出一定比例用于山区公路建设。

3. 利用部门对口扶持。

通过省市扶贫对口单位、市直联系单位、小康工作队驻点单位帮扶修通村公路, 解决部分通村公路建设资金。

4. 采取大路补小路的方式。

一些地区省份从所征收的重点公路工程营业税和收费公路上交的营业税以及公路调控基金中抽取一定比例用于当地山区公路的建设, 这种大路养小路的方式也是扩大地方山区公路建设资金来源和渠道的新思路之一。

5. 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公路建设投资。山区

乡镇公路建设是以村为主、国家以奖代补的。要向乡镇群众灌输路通财通的思想, 调动受益村农民的积极性, 通过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进行“一事一议”筹集资金, 或发动农民采取出工投劳、以资代劳等方式, 弥补资金缺口。

6. 加大养路费的征收力度。

一方面, 提高小型机动车辆的养路费用, 特别是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的的费用;另一方面, 也要加大对汽车养路费的征收力度。

7. 设立项目, 招商引资。

利用地区资源优势, 建立优质的产业发展项目吸引外来资本的投入。当地政府可以通过调研并根据当地资源优势, 如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建立一批高产出、高回报的项目和出台相关惠利政策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 并从该资金中抽出一定比例进行当地公路建设。

8. 争取一些国际扶贫开发项目。

为了加大山区公路建设资金的筹措力度, 政府机关、民间扶贫机构以及一些社会保障机构可以进一步与世界银行、亚洲开放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他国双边及多边组织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合作, 来取得他们对山区公路建设的支持。

四、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的几点问题

1.在山区公路建设融资过程中要平衡好各方面利益关系, 特别是要充分妥当地保护好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一方面, 要严格按照“一事一议”和群众自愿的原则, 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变相地进行非法集资或强行摊派, 不能在当地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强行增加当地农民负担, 对当地农民的利益带来损害;另一方面, 要保护好山区农民的土地权益, 不能强行砍伐和强行拆迁, 对建设当地公路需要占用山区居民土地给予合理、及时的补偿。除了对以工代赈等特殊公路的建设项目外, 对参与修建公路的当地农民应给予工资的及时结算。

2.在山区公路修建过程中要注意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山区公路的修建过程中, 路基的开挖和填筑、取土场弃土场的遗留、所经过的桥梁涵洞以及河道的改变, 特别是排水系统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 需要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 要做到公路修建前后的自然环境能够保持一致, 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不会受到公路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山区乡镇公路修建好以后, 要注重建养并重的思想, 把建设和养护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一, 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交通部门关于加强山区公路养护管理的意见和管理办法;第二, 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 设立专门的机构、专门的养护队伍和养护经费;第三, 市、县的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考核力度, 确保山区公路能够真正服务于农民, 服务于当地经济;第四, 要不断对山区公路进行升级维护, 提高公路的质量等级;第五, 要建立山区公路建设养护的专项基金, 让山区的公路建设和养护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沈尤佳.关于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之我见[J].农业经济, 2005, (1) .

[2]赖云.论山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保护措施[J].大众科技, 2005, (10) .

[3]杨海辉.谈贫困山区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咨询, 2008, (11) .

篇4:村民自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村民自治;村民会议,村民委员会;两委矛盾;村务公开

村民自治,是指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务,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新世纪以来,村民自治已成为亿万村民政治生活方式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和自己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制度平台。

一、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是指村民依法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形式,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从而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

(一)村两委矛盾问题

所谓两委就是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的简称。两委问题指的就是这两个委员会的关系的问题。

1.两委矛盾的具体表现

村主任与村支书争夺权利。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1)由谁持有公章。

(2)花钱及费用报销由谁来签字。

(3)在大事上谁说了算。

村委会与党支部各自为政。因对“两委”的职能范围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界定,党支部和村委会对自己的权利范围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工作时劲用不到一起,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

党支部包揽了一切具体事务,取代了村委会的职能。

2.原因分析

那麽,为什麽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1)对“两委”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

(2)认为村主任是村民选的,代表村民利益,应当事情村主任说了算。

(3)部分村民认为村支部作用不大。他们认为村民选举会使村委会大权独揽,而党支部大权旁落。

(4)认为党支部是领导核心,应该包揽村里的一切事务。

(5)部分村委会干部认为党支部要听村委会的。

3.制度的不完善使“两委”缺少必要的运行规范

《村委会组织法》中清楚地说明了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委会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村民自治工作,但对于党支部的具体权利范围以及具体实现对村委会的思想政治领导的方式都没有具体的规定。

4.村委会成员与党支部成员的素质不高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组织能力低,使得农民在行使自主权,自发形成其他组织方面受到制约。

综上所述,制度以及文化的落后导致了两委关系运行不畅,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二)村务公开问题

村务公开是村民自治制度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它是指村委会接受村民的监督,将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的一种制度。

村务公开制度在村民自治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一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公开村务。即使村务公开已成为了法律规定,也有部分村子的村务没有公开。每年民政部门的督查也大多是走走过场,并没有深入调查。

(2)不是按照法律规定来公开村务的。对于村务公开的内容、期限、次数等,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即使是这样,一些村庄的村务公开也没有真正的落实下去,而且财务中经常出现意义不明的“其他支出”、“工程支出”。

(3)无法公开村务。这是由集体账目不健全导致的,在“两委”关系紧张的村庄中表现尤为突出。

(4)假公开村务。这种情况大多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5)原因分析:①民主监督力度不强。村民自身的素质不高,不能分辨村干部们所做的事是否符合广大村民的利益。②一些群体的利益摩擦。一些村干部,包括村支两委的成员,只顾及本村本组的利益,置政策、法律于脑后。③农村各群体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农民本身存在的自私、保守、依赖性。

(三)对策研究

在村民自治出现的诸多问题中,上文对“两委”问题、村务公开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而下面将针对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解决途径。

1.村“两委”矛盾问题的对策研究

要做到理顺两委的关系,建立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

(1)正确理顺两委关系。村民自治的实践证明,村党支部对村民自治的不当干涉主要源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和巨大弹性,这种现象与法律的明确性、可执行性是背道而驰的。

(2)健全“两委”的工作、管理和用人机制。①要理顺工作机制。“两委”要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包括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度、理会制度等。村委会一般一个月应向党支部汇一次工作,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大事、要事,要及时主动地向村党支部汇报;村委会每年至少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汇报一次工作。②要理顺管理机制。村级管理工作,要走制度化、民主化、法律化的路子,努力作到村里各项事务的管理都有章可寻。③要理顺用人机制。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村里的干部无论是由选举产生还是由任命确定,村党支部都有对候选人进行考察的责任,并就如何进行的程序,候选人资格合格的标准进行立法。

2.村务公开问题的对策研究

(1)深化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充分利用多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政务、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

(2)完善公开方式。要做到灵活多样,方便群众。建立固定的公开阵地,如在村委会办公室比较醒目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公开栏,及时按要求更换公开的内容。或是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辅助形式。如印发"明白卡",利用广播等。在工作实践中还可以根据实际大胆创造一些简便易行的形式,切实方便群众。

(3)确保公开内容的真实性。①确定内容。根据村务公开制度规定的内容,由村委各分管干部逐一列出拟公开的内容清单。②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工作监督小组的工作。③凡是政府职能部门规定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方式向全体村民公开。尤其是关于财务方面的账目。

三、结论

在我国现阶段,我们应在村民自治蓬勃发展的同时,积极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村民自治得以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村“两委”班子建设的思考.来源:人民代表报.

[2]影响村民自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原因何在.

[3]薛铁民,李成满.进一步搞好村务公开的思考.

篇5: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1、更新群众观念。一是扶贫先扶志,更新“温饱即安,满足于现状”的观念。二是淡化群众的依赖思想。三是增强群众致富的信心。

2、政府引导。①信息引导,山区经济落后最大的原因是信息迟到。抓住信息就是抓住金钱,如三单乡的龙井茶加工,为什么靠近新昌、嵊州的村率先搞得红火,为什么宅口的茶叶市场办得好,其主要原因是宅口每月有6个集市,集市上流动着大量的嵊州人,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对于信息传递缓慢的山区,政府部门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是加快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②培植特色农产品市场。东阳市各山区都盛产着特色的农产品,如虎鹿的香榧、马宅的药材、八达的蚕桑、佐村的食用笋、宅口及三单的茶叶等等,但这些特色农业到目前尚没有一个上档次的特色市场,似乎是“深藏闺秀无人知”的感觉,市场能使农产品效益提升的同时,也能起到传递技术的作用,三单乡善部坑村龙井茶的加工技术就是从新昌茶叶

篇6:加快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速度。

山区县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归根到底在于思想解放上的差距。例如在区部分乡镇,特别是深山区的乡镇,由于边远闭塞,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不少干部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敢担风险的精神,“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经济发展由此深受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必须把解放思想这一先导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着力推进“四个创新”。一是观念创新。重点做好“四破四立”,即破除认为山区客观条件差,难有作为的消极思想,树立善于扬长避短、化被动为主动的进取观念;破除仅仅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落后思想,树立既依托自然资源,更要依托科技、政策、人才、资本、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先进观念;破除只满足于在一地一隅谋发展的狭隘思想,树立善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发展的宏观观念;破除条块所有和部门利益的封闭思想,树立“海纳百川”共求发展的开放观念。二是体制创新。要围绕加快发展突破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拍卖、租赁为主要形式,深化国有、集体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改革,大胆放开搞活;加快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机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利益和风险保障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山区市场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三是科技创新。山区县经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落后,因此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重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并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山区科技人才建设工程”,为科技进步奠定雄厚基础。四是工作方式和用人制度创新。山区干部要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工作方式,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特别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思考和解决山区经济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上,放在搞示范、抓重点、创特色、求突破上;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过去用人问题上的旧框框,大胆选拔重用敢干、能干、实干,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干部,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县域经济实质就是特色经济。

作为山区县,必须立足当地优势,围绕“特”字做文章,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而言,大的方面说,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先导、结构调整、开放带动、生态兴区”四大战略,坚持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深化各项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重点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让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快速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就具体产业来说,则要着力解决工业不优、农业不强、三产不活的问题。改变工业不优的着力点在于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要集中力量办好县区级工业园区,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兴办龙头企业,实现工业的“二次创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资源加工型行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并重点抓好化工、矿产、医药、建筑建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改变农业不强的着力点在于立足山区土壤、气候、资源等自然生态优势和毗邻西安等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势特色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以核桃、板栗、肉牛、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和特色瓜果;大力发展肉牛、三元杂交猪、布尔山羊、蛋鸡以及特种养殖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利用山地优势,以天麻、丹参、桔梗、丹皮、黄姜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材。改变第三产业不活的着力点在于抓好以县城及乡镇农贸市场为龙头的市场经济,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发展仙鹅湖、静泉山等风景区,以及农业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业。

三、城镇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城镇化有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市场的启动,又能通过“集聚效应”吸引农民进城安居从业,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对拉动山区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山区县城经济相对滞后且发展不平衡,推进城镇化不宜处处开花,而应集中力量发展以县城为核心的中心城镇和以国道、省道为轴线的小城镇,使其上规模、上水平、上品位,成为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枢和纽带。为适应城镇化的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城镇建设当作重要产业来运作,在建设和管理中融人“经营”理念,树立城镇是有形资产,城镇建设是资产保值,城镇管理是资本增值的意识。通过“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开发业主归口管理土地二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

三级市场”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让土地生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开供水、供气、道路、房屋、桥梁及教育、公益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筹资为手段,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做好招商引资和激活民资两篇大文章。

篇7:山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山区的面积占到全部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有78%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山区,可以说山区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全面实现现代化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嘹亮地响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时候,这些地区仍然面临着相当的困难和极大的阻力:交通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思想意识陈旧、资金短缺、人才资源匮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我们不得不对些进行研究与思考,去挖掘它们的经济亮点,去探索它们的发展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山区各种资源去启动经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作 者:黄河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商务文秘系,116025 刊 名:乡镇经济 PKU英文刊名:RURAL ECONOMY 年,卷(期):20xx “”(1) 分类号:F2 关键词:

篇8:对穷困山区经济发展的构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 山区各级人民政府和山区人民为了建设新型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农村,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工作, 如红旗渠的开凿等水利设施的建设, 农村电力、农业机械化、植树造林, 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 开发旅游资源等等措施。无论何种方式, 何种途径, 都是为了让山区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但是,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 各地的地理的位置, 地质, 地貌概况的不同, 一些山区土壤贫瘠, 土层浅薄, 经济条件一直难以得到改善, 贫困县市占有相当比例, 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年收入在2000-3000元的状况还不在少数。要把这样的贫困山区改造过来。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变革, 履新途径, 改变措施, 以图实现改变穷困山区的面貌。

一、退出耕耘, 返归自然

笔者曾涉足湖南湘南, 湘西的大部山区, 目睹在那高山峻岭之上, 散落着零星的几户人家, 他们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他们不是在隐居, 他们的祖辈之所以生活在这艰苦的环境, 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要么躲避战乱, 要么躲避历朝历代的苛捐杂税, 或是因耕地不足移民进山垦农的。他们没有条件享受现代文明, 没有条件得到应有的教育。在现在的物价条件下, 如果他们不外出打工, 真是难以维持生计。在这里, 政府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扶贫资金, 分散到各个自然村和个人头上, 但是杯水车薪,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为了帮助他们, 我们不妨转变一个观念, 把他们从山中端出来!彻底脱离那艰苦的环境, 而让那片土地回归自然。我们的这种思想观念, 正是党中央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端出来?不是移民吗?是的, 移民需要资金, 需要给移民提供生存的条件和发展的条件。我们认为把国家每年的扶贫资金集中使用, 结合山民自有资金, 在邻近山区有条件的村镇上建立新的居民点, 先使他们安居下来, 再解决他们的从业问题。朱镕基早年退耕还林和李克强同志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治国策略, 我们在改变穷困山村经济条件的工作中, 应力主实行之。

二、大力发展森林经济

山区的人民虽然从高山丛岭中移民出来, 但他们仍是这片山区的主人, 仍然肩负着改造山区, 建设山区的重任, 换句话说, 山区仍是他们从业的主战场, 他们今后的道路就是在大力发展森林经济的同时, 走出一条林、农、工相结合的新历程。

我关注过山区的植被状况。自1958年大炼钢铁, 毁林乱伐造成的森林资源惨遭破坏的状况以来, 经历几十年的修补和恢复, 使大片山区恢复了绿的着装, 但仔细审阅一下, 真正的成材林并不多, 而满山的荆棘倒是比比皆是.所以提高山区森林资源质量仍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工程.。为了建设和发展森林经济, 我们建议拟定一个短、中、长三个期限目标, 短期目标的目的是让山区人民在从事森林资源建设时能在一年内就获益的目标。这个目标项目就是在山村开展草本植物的栽培。如发展中草药种植3-5年的中期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楠竹, 藤科植物的栽培。为以后发展竹木家具, 藤木家具打下基础, 在3-5年的中期发展目标中, 除上述项目外, 大力发展果木林的培育。如我省已成熟而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木品种就有弥猴桃、枣类和各种梅类植物如乌梅、杨梅, 蓝梅等都是经济价值高的果木品种, 一般都在3-5年内具有经济效益。长期目标就是植树造林, 造经济林, 为适应造纸过工业的需要的林木和生长期短成材快的水杉等结合杉木, 马尾松等因地制宜的进行培育, 使我们的山区在经过几年, 几十年的努力真正成为经济林, 果木林成为一个鸟语花香的生态资源林。在植树造林的同时, 大力开展养殖业, 增加就业岗位和增加山区人们的收入。

三、开展融资租赁, 发展山区工业

改变贫困山区的经济条件, 在大力发展森林经济的同时, 辅之以农林牧产品的深加工工业和手工业, 种养, 加工相提并举。山区人民从事森林经济的开发工作, 并不一定是满负荷的。他们闲置下来, 可以从事加工业和手工业的劳作, 举例来说, 一个山村的发展楠竹和藤科植物的开发, 当这些资源成材时, 进行深加工比直接交易原材料将获取更多的价值。问题是发展加工业和手工业一是需要项目, 二是需要资金。项目不成问题, 有了资源就有项目。主要问题是资金, 我们建议, 我国现有的投资公司, 包括各类国有的, 民办的银行, 对山区开展融资租赁业务, 由上述公司或银行提供设备, 通过租赁方式回收资金并获取利润, 其实行的途径和方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措施可以试行一下:

1. 首先是为发展加工业培养人才。

结合我国目前开展的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的工作针对山区资源的条件, 开展相关业务技能的培训, 这里应由各级的农业科学技术部门负责举办和落实。

2. 各地县级政府要采取带出去拉进来的方式培养和引进专业

性的技能人才, 开展当地的山区工业建设, 如果品的深加工技术, 藤竹工艺的编织技术, 中草药的加工技术等, 一是让山区人们到外面去学习, 掌握这些生产技艺, 二是把这些行业的专业人才引进来。这样既扩大了影响, 同时又为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

3. 个投资公司和银行在考查了资源和工人技能后, 大力开展融资租赁业务, 帮助山区脱贫致富。

四、结束语

本文浅述了发展贫困山村的经济观点的构想, 提出了一些粗略的实施方法, 真心的希望那些奋斗在山区建设的同志们和关注山区建设的有志之士能各尽所能, 群策群力, 把我们的祖国的每个角落。每个山区建设的富饶而美丽。

摘要:落后的山村经济, 穷困的山区人民, 他们的生存状况, 经济收入, 一直是全国人民关注的话题。如何改善山区人们的生存状况和经济收入的状况, 是本文致力研究的方向。我们将为如何构筑新的美丽富饶的山村, 提出我们的观点和策略。

关键词:退出耕耘,返归自然,森林经济,融资租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刘东生:中国林业与绿色经济[j]林业经济2012:12-15

篇9:山区村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山区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县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也是长期以来发展差距最大的行政区域。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县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地方。县域经济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所规定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

一、川北山区县域经济现状

山区县经济作为四川省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四川省县(市)区经济增长中,山区县贡献率接近32%,农民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山区县的区域经济实力、地区财力和居民收入水平仍与四川省县(市)区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山区仍是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经济滞后地区。山区县以全省36%的总人口,创造不到全省1/5的经济总量[1]。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川北山区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川北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剑阁县属于典型的川北山区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龙门山与大巴山交错地带,位于陕、甘、川三省结合部,为四川北大门。该县地势北高南低,地貌以低山为主,有局部丘陵交错其间,海拔在570—1330米之间,幅员面积3200平方公里,全县辖23镇34乡,总人口67万,劳动力32万。2008年当地政府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两大机遇”,充分发挥市县域矿产、农林、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资源,大力推进资源转化战略,以项目带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全县GDP实现37.4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23.6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21亿元;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3.06万亩,实现产量44.67万吨;畜禽品种改良深入推进,生猪三元杂交面达到90%,新建各类畜牧小区57个;全县实施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完成总投资7.8亿元,新增工业企业8户,全县规模企业共达28户;全县旅游投资达1.35亿元,去年接待旅游71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近500万元[2],这对剑阁的县域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影响川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经济基础的差异、发展规划雷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川北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的制约,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同时,不少县的发展战略规划过于粗泛,缺少与市、省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和配套,产业雷同、个性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缺少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没能得到必要的发展,造成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川北山区各县民营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速度还不够快、规模普遍偏小、市场竞争力差。

2.中介组织发育程度还不高、特色经济优势不明显

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特色经济的培育,总要从特色产品起步。当今四川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个别地方有此类组织,但发育程度也不高。这类中介组织不仅量少质差,而且运作不规范。以广元剑阁县为例,该县虽有一些区域性特色块状经济,如剑门豆腐、剑门茶叶、剑门火腿、剑门腊肉等,但由于中介组织发育程度还不高,存在着总体规模不大、全国知名度不高的问题,难以形成以乡镇为主体的多个特色块状经济,因此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3.科技普及滞后、信息应用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当今社会,要把县域经济搞出特色,无论第一产业还是二、三产业,离开了科技和信息的运用,大多是不可能的。目前,川北山区县域经济中科技产品、科技知识、科技手段的普及还相当滞后,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的运用也明显不足。农民还是习惯于种传统农产品及那些在当地种了几年或十几年的制种农产品;习惯于养传统的家禽家畜并且是以传统方式一家一户分散地小规模饲养,饲养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极其稀少。以广元剑阁县为例,农业产业化的程度普遍较低,其原因是缺少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特别是农产品的深度加工、综合利用的企业少,规模大的企业更少,因而该县农产品的吸引能力差。

4.劳务经济开拓不够

按照公认的标准评价山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且参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机械、物资的劳动力替代程度、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来分析,川北山区各县将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从土地上转移,劳务经济可能也应该成为山区县域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以广元剑阁县为例,该县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7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6%,年劳务收入近6亿元,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30%以上[3],但该县的劳务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多数从事的是一些简单、繁重、脏累的熟练工作;二是市、县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技能培训,未能有效组织联络劳务输出;三是组织或自发到国外务工的还不多;四是以个人为业主,从事工艺、商业活动的还不多;五是在外学有所长,积累了一定资金,回乡创业的还不多;六是外出务工的人员出现低龄化,许多十五六岁的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因此,坚持产业转移与外埠输出相结合,以产业转移为基础,以外埠输出为重点,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应该成为发展川北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5.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瓶颈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农村发展诸多欠帐和历史遗留问题,资金成为制约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问题。川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由于受基础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受教育程度方面的较低水平等一系列因素限制,使广大山区期望通过自身积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很小,其问题主要表现在[4]:一是财政依存度低,财政收入随生产总值增长的比例小,山区建设中的问题难以通过自身解决,有增长而无发展;二是川北山区农业人口贫困人口多,农村资金“泵出”效应明显,农村贷款难影响“三农”问题久拖未决,加上工业化城镇化吸引了土地价值、使农村呈现资金和农村优秀劳动力的净流出的状况。因此,没有金融的有力支持,川北县域经济发展难以突破资金的瓶颈。

三、加快川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1.要政府重视、按照“五个统筹”精神,制定科学的县域科学发展战略

县域是城乡结合地带和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而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川北山区各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摸清情况、准确定位、服从区域生产力发展布局的安排、制定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配套措施、做好发展战略及其规划与中短期计划的衔接、发挥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指导山区经济建设,要以环境成本为第一约束要件,从保护环境、优化生态的前提出发,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杜绝以任何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开发;推进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让子孙后代都有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发展川北山区县域经济更要加大植树造林、生态建设、资源开发,要与山水林田路项目发生联系,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促进山区经济协调发展。

2.要区别对待,健全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格局

川北山区县域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格局上,山区县域既要强调平衡发展,更要力争特色突出。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市场,特色就是效益。在发展方向上,当地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国家宏观政策与当地实际的最佳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围绕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也可以为优势企业加工品牌产品;要制定鼓励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配套经济的积极性,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开展以配套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招商活动,更好地开拓配套市场。要搞好扶贫开发,按照国务院“以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以促进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努力提高贫困户素质;以龙头企业带动为切入点,努力调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工作思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山区经济的加快发展。

3.要科技进山、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山区农业产业化水平

受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山区人、财物流失的影响,川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投入明显偏低,科技进步拉动作用较低,专业人才缺乏,而且缺少能吸引科技进山的优惠政策。对此,川北山区各县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高科技发展之路,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益,同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增加对山区的科技投入,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保障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山区农业产业化水平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山区各县发展的重要基石。政府和各级部门要有意识地调整产业结构,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本地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予以强有力的扶持,从而带动农民致富;要打造品牌,立足于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公司+基地+农户”这样一个产业链条,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5]。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以当地优势农林产品、畜禽渔产品为基础,通过以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大型市场为龙头,以众多的家庭工业、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形成“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和“小产品、大产业”发展格局,提高山区农业产业化水平。

4.提升劳务经济,发挥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

劳务经济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巩固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对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川北各级政府要切实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包括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满足市场对较高层次劳务输出人员的要求;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必要的机构,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提升劳务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品牌战略提升劳务经济,不断提高知名度;筑巢引凤,精心构建回乡创业经济平台;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提升劳务经济提供人力资本支持;提高劳务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劳务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5.开辟多渠道资金来源,营造绿色县域金融信用环境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只有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此,开辟多渠道资金来源,建立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各级政府要着力改善政策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继续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川北各县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探索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运作机制,减轻银企负担。充分尊重银行的企业主体地位,切实维护银行的债权和利益,为其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简化手续,提高效率,降低收费标准,切实规范有关部门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放贷及抵贷资产处置过程中的登记、评估和收费等行为,减轻银行和企业负担[6],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为银行信贷投放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l]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剑阁统计局,广元市剑阁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张世忠,剑阁.三管齐下维护民工权益.四川党的建设,2005,(6):20

[4]漆先望,吴学刚.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分析.四川省情,2003,(4):23-24

[5]吴祥云.四川的特色农业怎样搞[A].巴蜀智囊[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3:23

篇10:潜山县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潜山县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近年来,山区经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相对于其他地区发展缓慢,少数群众仍未摆脱贫困,或已解决温饱但随时又可能面临返贫.其主要原因是:

作 者:张东生  作者单位:潜山县农业委员会,246300 刊 名:安徽农业 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E 年,卷(期): “”(2) 分类号:F32 关键词: 

篇11:山区村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山区县快速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

广东省共有50个山区县(其中16个属贫困县),占全省总人口的39%,占全省总面积的65%.党的十六大报告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指明了山区快速发展的路向.我们遵循党的十六大精神整理对广东山区县快速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认为广东山区县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跟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目前急需解决好快速发展民营经济由谁来担当推动者、从哪里起步、怎样才能起好步等三个问题.

作 者:张彤 张存辉  作者单位:张彤(中共广州市东山区委)

张存辉(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刊 名:南方农村 英文刊名:SOUTHERN RURAL 年,卷(期):2003 “”(2)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12: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山区经济

许 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摘要陕西省陇县跃先村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笔者认为,其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建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二是集约经营。

关键词生态农业集约经营山区

陕西省陇县跃先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它位于陕西省西陲的千山腹地,海拔124米,距县城约15公里。1991年统计,全村有40户,173人,88个劳力(其中男劳力只有39人),4550余亩土地,人均26.3亩,劳均约51.7亩。虽然人少地多,但土地是山地,质量低劣。1986年以前,跃先村以粮为纲,单抓粮食生产,经济落后,1986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8.8元,相当于当时全全县农民平均纯收入的76%。1986年12月,跃先村在西北农业大学刘荫武、李震钟等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生态农业试验。试验使跃先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28.8元增加到1990年的696.4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96元高出40.4%。1991年大旱,人畜长期缺水,跃先村的粮食产量仍远高于周围村庄,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19.4元,相当于1986年的3.19倍。目前,陇县正在全面推广跃先村的经验,陕西省、宝鸡市有关部门也在广泛宣传跃先村的事迹,约有20种报刊做过宣传报道。

跃先村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建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二是集约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跃先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山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山区农业经济不应以粮食为主,应以林牧为主。可是1986年以前,跃先村的粮食作物面积相当大,林草面积却很小。由于人少地多手工劳动,迫使人们不得不广种薄收,实行粗放式经营。跃先村的粮食亩产,70年代仅62.9公斤,1986年也只有80.11公斤。广种薄收没有增加粮食总产,还限制了畜牧业发展。1986年以前,跃先村的畜牧业主要以牛、马、驴、骡等役用畜为主,猪、鸡甚少,奶畜几乎为空白。畜牧业除利用天然牧草和农作物秸杆外,很少得到优质人工牧草和精饲料补充。畜牧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畜牧业的作用只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动力和少量农家肥料,经济产值很低。

农业与工业不一样,工业可以实行两头在外的策略,从外地购进原材料,在当地加工之后,再销售到外地去。农业不行,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非常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跃先村的农业生产结构与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应,是跃先村农业经济落后的主要根源。1987年开始的生态农业实验,以调整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林草面积,发展畜牧业,最终形成一个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1987年以来,跃先村逐步压缩粮食作物面积,从原来的1570亩压缩到1990年的1015亩,减少了35.3%;林地面积从1986年的1510亩扩大到1990年的2240亩,扩大了48.3%;苜蓿面积从1986年的312亩扩大到1990年的728亩,扩大了133.3%,另还发展了其他豆科牧草161亩。林地和人工草地面积扩大,提供了大量的饲草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跃先村的大牲畜由1986年的74头发展到1990年的137头,增长了87.1%;奶山羊从1986年的31只发展到1990年的268只,增长了764.5%。粮食、林业、牧业收入比例,从1986年的1:0.046:0.224变为1991年的1:0.085:0.408。经过几年的生态农业建设,跃先村形成了一个与当地自然条件基本适应的、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示意图如下:

生态农业是实现高经济效益和高生态效益的农业。就跃先村的自然条件来说,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既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也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符合生态农业的根本要求。苜蓿有利于培肥地力,种了三年苜蓿的地种粮即使两年不施肥,产量也不低。苜蓿还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据国外报道,苜蓿地的水土流

失量仅为同等条件下农闲地的2.5%。另外,种苜蓿的经济效益也远高于种粮,跃先村的土地生产力很弱,从前种粮,一般亩收入只有50元左右,很大一部分田块还上不了30元。改为种苜蓿,亩收入一般能上80元,经济效益高于种粮30—50元。跃先村户均退耕还草10亩,仅此一项,年收入户均增加300—500元。种树的生态效益远高于种粮,这不必说,经济效益也远高于种粮。据调查,在跃先村,一般一棵生长5年的树至少值2.5元;一棵生长10年的树至少值50元,平均每年长5元;一棵生长15年的树至少值150元,平均每年长10元;一棵生长20年的树至少值250元,平均每年长12.5元。按平均每年长10元计算,一亩地种上300——400棵树,一年就长3000——4000元,经济效益是种粮的10多倍。发展畜牧业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畜粪肥田上。畜牧业发展带来畜粪增多,大量的畜粪投到耕地上,根本改变了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太少、质量低劣的现状。发展畜牧业也给跃先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1年,跃先村有许多农户仅出售鲜奶一项,月收入就达200元以上。有个村民,仅出售育成牛和育成羊一项,收入就达2800元。在跃先村,种植业是靠天吃饭,种植业结构各家也差不多,因此,农户在种植业的收入没有多大差别。另外,跃先村几乎没有工商业,农户在工商业上也几乎没有收入差别。跃先村农户的收入差别主要表现在畜牧业上,畜牧业搞得好的家庭成了富裕户,畜牧业没有上去的家庭仍是贫困户。2 集约经营措施

跃先村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把过去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了集约化经营。

2.1 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措施

2.1.1改良土壤。一方面通过粮草轮作、生物养田等措施来培肥地力;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畜牧业积累大量农家肥来培肥地力。1991年全村农田平均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比1986年高出1倍。另外,在化肥施用上,改革过去单纯施用氮肥的作法,根据当地土壤缺磷的实际情况,增施磷肥配合使用,每亩增施25公斤磷肥,三年小麦累计增产105公斤,比不施磷肥增产44.3%。

2.1.2农田基本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大抓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平梯田,面积从1986年的315亩增加到1990年的490亩,增长了55.5%。水平梯田的修建,既便于耕作,又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据

测定,水平梯田土壤氮磷含量分别比其他田块高35.7%和22.4%。

2.1.3改良品种。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逐步引进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高产、稳产优良小麦新品种。他们先后从有关科研单位引进7852、植168、武农132、小偃6号等优良小麦新品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实现了小麦品种良种化,优良品种区域化。此外,他们还引入了大麦、玉米新品种。优良新品种的引入,为粮食丰产创造了条件。

2.1.4积极推广先进播种技术。长期以来,山区农民习惯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耕作制度。小麦大多采取“一把麦籽飞上天”的撒播方式播种,小麦发芽率低。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跃先村积极引导农民采用条播、开沟亮种、水平沟播等先进播种技术,800亩小麦全部采用开沟亮种和条播技术播种,基本上杜绝了撒播。推广先进播种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小麦产量,据调查,采取水平沟播种小麦亩产高达225公斤,比非水平沟播种增产69.8%。

2.1.5精耕细作,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跃先村积极推广“麦宝”等多种微肥拌种、化学除草、叶面喷肥等技术。在冬春季节,利用农闲时间组织人力追施化肥,清除杂草,喷洒农药防治条锈病、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害,收到了明显效果。

由于实行集约化经营,跃先村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1986年,跃先村的粮食平均亩产只有80.11公斤,1990年达到210.39公斤,提高了162.6%;1986年,跃先村每人平均产粮只有622.7公斤,1990年达到1166.9公斤,提高87.4%。跃先村的粮食总产量在粮食面积减少35.3%的情况下从1986年的125785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13547公斤,提高69.8%。

2.2 畜牧业方面的集约化措施

2.2.1建设饲料草基地。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跃先村大力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同时,注意精饲料生产。1990年,全村种植大麦120亩,高梁22.5亩,黑豆106亩。此外,还积极组织青贮饲料生产。在牧草方面,先后从新疆等地引进了苜蓿、红三叶、白三叶、黑麦草、无芒雀麦等牧草品种进行试种。另外,还组织农民加强草地管理,利用农闲时间清除杂草,增施磷肥。采取以上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牧草产量,据测定,三年生紫花苜蓿一茬产干草594公斤,增产80%。

2.2.2品种改良。畜禽品种是影响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先后引进了关中奶山羊基础母羊、西农莎能羊的优秀种公羊、莱航

蛋鸡、迪卡蛋鸡、罗斯蛋鸡等。此外,还用秦川牛改良当地黄牛,提高产肉性能和役用性能,用黑白花奶牛改良当地黄牛,培育乳役兼用牛,等等。

2.2.3科学饲养。不同生理阶段的家畜有各自的特点,科学的饲养就是针对家畜各自特点分别饲养。根据奶山羊生产性能高、需要营养物质多的特点,跃先村积极组织农民在冬春季节补饲适量的青干草,在泌乳期内适当缩短放牧时间,补饲一定量的优质牧草。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奶山羊泌乳的营养需要,另一方面,减少了因运动量过大而带来的体力消耗。此外,还积极倡导农民每只羊平均日补饲0.2公斤混合精料,8克食盐。这些科学饲养措施使泌乳期平均产奶量提高了33.4%,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引导农民对奶山羊科学组群,分群管理。1991年,建立了一个拥有40只公羔羊的羔羊肥育专业户及一些挤奶母羊专业户。组织奶肉专业化生产,既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普及,又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率。

2.2.4防疫。跃先村先后到西北农业大学培训了两名畜牧兽医技术员,通过这两名技术员普及科学技术,开展疫病防治工作。还定期组织群众对圈舍进行清毒,确保畜群健康。

2.3 林业经营措施

既注意保持防护林基本稳定,又积极营造经济林,发展经济价值高的苹果、梨、核桃、花椒等树木。经济林管理上及时组织科技人员传授果树管理技术,帮助农民科学施肥、修剪、整技;防护林管理上采取农户承包、封山育林、专人管护等多种形式,以杜绝乱砍乱伐现象发生。跃先村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1

3.1 为生态农业的理论提供了实据

广种薄收,只能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劳力投入多而产出少,粮食产量低,生产成本高。要改变这种局面。有效的办法就是走“生态农业”之路。跃先村的成功实践,为生态农业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了一个实据,树立了一个样板。

3.2 为建设生态农业总结了一种因地制宜的技术路线

跃先村的“林草——畜牧——粮食生产系统”,基本特点有二:(1)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以苜蓿为主的豆科牧草,轮作倒茬,生物养田。(2)发展畜1 以下部分借用了《西北农大报》总第953期第三版评论员文章《生态农业 大有可为》,在此致谢。

牧业,着重发展奶山羊,以它为转化器,把苜蓿、树叶转化成畜产品优质肥料,促进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使农、林、牧协调发展。

3.3 促成了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

跃先村的生态农业试验,是西北农业大学刘荫武、李震钟等教授作指导,陇县众多农业科技工作者蹲点实施的一项科学实验活动,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结果。跃先村的变化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为跃先村的农业发展增强了后劲

通过几年艰苦工作,跃先村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村民的科技意识也大大增强。由于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土地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实力也明显增强。这就为进一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1991年跃先村通了电,1992年人畜饮上了自来水,困扰山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变成了促进生产的有利因素。电和水将为农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初二数学备课组教学常规小结下一篇:周末给客户的简短问候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