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的建议

2024-06-24

企业战略的建议(共9篇)

篇1:企业战略的建议

对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和谐企业要做到“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各单位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针对组织对人的过度控制,以人为本体现为对人的解放和开发。如果仅把人看作成本,就容易把劳动者当作物,而不是当作人,就会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就容易降低劳动者的工资,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如果把人当作组织的主体与目的,那就意味着要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为每个人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各尽其能。这里着重强调尊重人的能力问题。一般来讲,人们不仅要求能够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而且要求能够充分接受教育,能够具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能够自我实现。人的发展的这种特征,意味着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和运用,并把人的能力作为基本价值。

二、构建和谐企业要做到“三破三立”

一是破除墨守成规的旧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要破除你死我活的旧竞争观念,树立和开展竞合双赢或多赢的新局面;三是要破除嫉富嫌贫的旧观念,树立利益和谐的新观念。通过构建与正确运行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新机构,在充分尊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同时,兼顾对社会的回报;既要提倡带头致富,更要提倡共同致富,促进企业经营成果和利益的“共享”。

三、构建和谐企业要规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阳光”经营,严惩个别销售人员采购人员及干部截流客户货拿回扣现象:

企业是依法成立,合法经营,用户支持中生存发展的实体,员工和消费者利益相关者履行应有的义务与责任。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相应收入需要得到满足、消费者的权益要得到确保。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利、理顺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二是解决好公司内部下下、左右组织的关系,建立横向联系、垂直指挥系统,实现企业管理从能人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新跨越;三是坚持以企业公开为载体,大力实施“阳光经营”,通过企务公开架起领导与职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桥梁。四是严惩个别销售人员采购人员及干部截流客户货拿回扣,这种现象在每个分厂几乎都存在,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四、构建和谐企业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先导,大力实施和谐管理

“和谐”既是一种伦理,也是一项管理准则,这就要求企业以“和谐管理”为指导思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不但是企业实现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和保障。探索企业内部各种冲突产生的根源,从根本上讲,就是缺乏建立在统一价值观念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整合企 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它包括企业精神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经营工作与企业文化只有很好地融合,才能培育员工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塑造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创造具有亲和力的人际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同时,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员工的思想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为和谐企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对企业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五、构建和谐企业要牢固树立诚信理念、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市场经济越发展,人们就越发感到诚信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企业诚信建设是企业的无资产,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强化信用观念和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切实加强自律,改进经营管理,守法经营、诚信纳税,为构建诚信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六、构建和谐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承担社会责任,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多做实事,满怀真诚,奉献爱心,关注社会发展与进步。尽管企业经营最终目的是盈利,但无论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不可游离于社会之外孤立存在。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忽视了社会责任就不算成功企业,只有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只有给予社会最优质的服务,社会才会给予企业回报及认同,在这样良性循环下,企业才是最终受益者。

总之,坚持和谐发展,实现企业与社会,与环境与员工的和谐共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走上文明健康的发展之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篇2:企业战略的建议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驻马店网 作者: 日期:2007-07-0

3家族企业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企业形式,从一人掌控、夫妻掌控、父子掌控、兄弟掌控到一个复杂的家族系列各种形式都有。

创业者个人或者创业者家族的理念不同可能导致家族企业在制度形式和组织发展上走上完全不同的路径。在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非常普遍,即使在美国家族企业也是经济主导力量:75%以上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些企业就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如强生、福特、沃尔玛、宝洁、摩托罗拉等。未来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都会共存,上市公司队伍中也会逐渐增加外资背景和民营背景的企业。家族企业则会是一种成长最快的力量。

从家庭、企业到国家,任何一种组织能够合理地存在和有效地发展都依靠于其内部成员间共享的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基于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之上的相互信任关系。

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间特有的信任关系和相对很低的沟通成本,是其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有力源泉。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好,让家族政治进入到企业之中,并且进一步地让企业外聘人员也卷入到了家族政治当中,则会阻碍企业的组织发展进程,上演一场几败俱伤的豪门恩怨。如何解决好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首先,必须建立完善家族企业治理委员会,代替股东会(适用于没有真正企业化管理运营的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家族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上把家族内部有关企业发展计划和家族发展计划之间的一些矛盾以及家族成员内部的一些分歧解决好。有股权又在公司工作、有股权但不在公司工作、没有股权但在公司工作以及没有股权也不在公司工作的四类家族成员之间,在有关分红、投资决策等等方面会存在剧烈的矛盾。在家族委员会上,处理好家庭消费和企业积累之间的矛盾,以及企业投资方向确定问题,形成一个一致的意见,通过正式的渠道传递到企业中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化解家庭政治对企业运作的影响。

第二,避免一言堂形态,打破独裁主义框架

解决好公司治理问题,既能有效地防止家族企业因内部矛盾和内部政治而垮台,也能为家族企业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战略计划、赢取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做出贡献。引入一些专业咨询公司,给家族企业进行企业化管理运营建议和改造,完善企业的民主机制,打破一言堂,消除独裁主义意识。建立一个家族成员、职业经理人和独立董事各占1/3比例的董事会,使董事会成为有关企业重大问题的集体自由讨论和决策场所,可以帮助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人和经理人之间建立和发展信任关系,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家族企业所有权人和经理人相互之间承诺的实现。董事会在提高家族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和提高管理决策质量,以及家族企业接班人培养等等方面都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董事会成员可以为家族企业的下一代提供家族企业之外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关系网络,充当下一代事业发展的导师等等。第三,全面实施制度管人,制度管企业的运营机制

企业要发展,企业要壮大,必须依靠集体,依靠团队的凝聚力和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一些家族企业往往逃脱不了短命夭折的命运,就是没有树立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而是停留在眼前利益的狭隘人本意识。

在家族企业创办人员管理运营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借助咨询公司的专业资源,建立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战略规划,并坚强有力推行实施。第四,明确职能分工,确认责权利关系

为了不必要的管理纠缠,家族企业必须在管理、职能权限上,进行充分明确,以确定管理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避免职权模糊不清,权责不明,导致管理纠缠。

当然,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具体还要根据家族企业的一些实际进行充分调研、问卷、访谈、沟通,才能更好对企业进行充分、现实的诊断。上蔡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张金涛:一是要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的发展必须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创新、研发人才的培养。使“三金”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要注重市场消费趋向,以新技

术、新产品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二是要创新管理方法。企业要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管理企业,坚决杜绝家长式的管理方;要利用制度、机制、体制强化管理。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快企业改制,成为股份制;要聘请专门现代化的管理人才,来加强企业的管理,这样董事长才能从繁琐的事务中摆脱出来,才有更多的时间谋化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是要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员工的生产的技能和熟练程度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个企业,一定要加大对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生产力。同时要建立企业自己的特色的品牌、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产环境,既要能留得住,又要有干事创业激情,才能使企业的生产发展拥有后劲、充满活力。

篇3:对中国做好企业战略性慈善的建议

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滞胀”让企业的捐赠行为陷入了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之中:社会公众强烈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而企业投资者却不断向管理者施压, 要求他们提供最大的短期利润回报。在此背景之下, “战略性慈善捐赠”模式应运而生, 其核心特征是强调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与企业经营行为之间的联系, 即行善可获回报, 企业可以“通过行善而做得更好”。

不可否认, 企业利润最大化与社会责任的无偿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那么企业如何在将资源分配给慈善事业的同时, 扩大其战略利益呢?在此, 笔者认同大多数战略慈善支持者坚持的观点, 即虽然企业没有获取有形的、清晰的交换价值, 但是公司慈善和其他社会责任行为将为企业带来诸多无形的战略性资产, 例如声誉资本、员工承诺、信任、关键规制机构或立法主体的积极行为 (Neihesiel, 1994) 或默许, 以及企业的商业环境和制度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众所周知, 中国企业慈善捐赠水平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然而, 5·12汶川地震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慈善的前进, 特别是众多的中国企业的积极参与, 全国甚至刮起了一阵支持督促企业捐款的热潮。像王老吉的上市、万科捐款门的困扰等等现象, 更是表现出了国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与期待, 面对如此种种, 中国企业应何去何从?

慈善捐款不应该仅仅是在发生一场巨大的灾难之后的偶发性捐赠, 而应该是一项长期坚持要做的事业。企业应将慈善事业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 充分利用这种双赢策略, 做到利己利他。中国做好企业战略性慈善, 并不仅仅需要企业自身采取相应的措施, 还需要国家社会、慈善组织、公民大众等的支持与配合。

二、发展企业战略性慈善的措施与建议

(一) 从国家社会的角度

1、完善法制建设。

健全完善慈善法制是发展慈善事业的根本保证, 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均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法制滞后是中国慈善事业难以大发展的致命缺陷。因此, 尽管促进中国慈善机构与慈善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多管齐下, 但毫无疑问, 完善中国的慈善法制显然是推动慈善机构与慈善事业获得大发展的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条件,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制定专门的慈善事业法, 并切实贯彻落实。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强化法制管理, 加强执法力度。 (2) 完善慈善财税制度。注重统一各地区组织机构的税收标准, 并对中国较为保守的税收政策激励机制进行调整, 还要注意防范个别组织滥用职权, 败坏慈善名誉。 (3) 加强慈善机构的独立性。现慈善机构大多依附政府, 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局限, 对政府与慈善机构的关系进行调整, 加强慈善机构的独立性与灵活性, 并对慈善机构组织进行精简管理。

2、媒体的协助与配合。

在5·12汶川地震震灾救援报道中, 大众传媒在慈善募捐中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目共睹, 并得到启发, 中国发展企业战略性慈善, 要注重促进媒体发挥其作用: (1) 宣传作用。通过媒体对企业慈善行为进行包装宣传, 提高企业知名度等, 给企业带来间接收益, 在此政府应适当配合媒体加大慈善事业的宣传, 营造一个良好的慈善氛围。 (2) 监督作用。媒体对企业慈善行为进行监督, 可以督促企业战略性慈善行为更好的发展。 (3) 引导作用。通过媒体引导社会舆论, 使公众更加理性地对待企业的互利性慈善, 加快企业慈善的战略化。

3、从慈善组织的角度。

促使慈善组织运行机制发育成熟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所在。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实践中, 慈善机构公信不足、资源投入不足、活动缺规乏序, 以及对市场机制的不熟悉, 构成了影响中国企业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缺陷。 (1) 建立公开透明的组织机制。现阶段中国慈善机构必须改变其固步自封、欠透明的运行方式, 遵循阳光、公信的原则, 加强公众的参与度,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在此, 可以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经验。 (2) 加强对市场机制的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慈善机构需要与企业在互利中达成合作, 利用市场化理念开展慈善活动的策划、营销与基金的资本运作等。进而, 推动中国企业慈善的战略化进程。

(二) 从企业的角度

中国企业的战略性慈善捐赠可以考虑进行以下步骤:

1、提高企业参与慈善捐助对企业发

展重要性的认识, 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许多跨国公司已经通过相关的慈善公益活动在自己的企业文化中深深地打上了慈善的烙印, 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 进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慈善文化。而中国企业虽然在公益捐赠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却很少将其规范化、制度化。中国企业应该学习跨国公司的成功理念, 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 进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慈善文化, 从而使企业在其“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同时也获得利益。

2、把慈善捐助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

中, 保证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规范化。企业应将慈善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 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相关业务联系起来, 制定详细的计划与营销策略, 突出企业的公益理念。具体措施如下: (1) 突破慈善纯粹利他的防线, 在选择慈善捐助时, 要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竞争环境改善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目标的兼容。市场社区的捐赠在策略上和扶贫赈灾等一般性捐赠有所不同, 这种捐赠对于改善企业与社区关系, 提升企业形象, 改善企业的要素市场, 进而增加捐赠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2) 将企业的慈善活动与其独特资源能力紧密结合, 进一步提高有限慈善资源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中国企业捐赠多数是属于资金型捐赠, 很少选择产品捐赠和劳务捐赠, 但不容忽视的是, 将慈善与自身产品宣传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捐赠成本, 还可以对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进行宣传, 并有利于提前占领目标市场。 (3) 加强企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特别是捐赠制度, 在企业内部成立主管慈善捐赠的机构对慈善捐赠实行项目化运作。给予企业慈善捐赠机构以适当权力, 防止慈善捐赠的决策、管理由个人或极少数高层领导人说了算。捐赠项目的管理者要对捐赠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并制定发展方案, 把捐赠项目同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 使企业慈善活动与自身商业目标相互兼容、相互推进。 (4) 合理利用国家税收政策, 降低捐赠成本。企业所得税法对捐赠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捐赠渠道、受赠项目性质与捐赠总额上, 因而捐赠企业完全可以通过选择捐赠渠道、分析捐赠项目性质, 合理控制捐赠规模, 达到降低捐赠成本、提高捐赠收益的目的。

3、重新建立成功企业的社会评价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 对成功企业的评价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着手。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 而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则被视为企业好公民形象的重要条件。在中国, 至今对企业的评价仍然停留在经济指标上。这样的评价体系已不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 不利于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重新建立企业的社会评价体系, 对于中国企业慈善的战略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社会评价体系的改变, 企业若想得到更好的评价, 企业声誉提高, 便必须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更有利于企业慈善的战略化。当然, 我们必须关注的还有, 企业在实行战略慈善的同时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量力而行。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来讲, 首要责任还是生产优质的、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不搞假冒伪劣, 不偷税漏税, 并善待自己的员工。其次, 应该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做出贡献, 积极推动新的科技发展。在做到这些之后, 再注重企业慈善的战略化, 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三) 从个人的角度

改良国民的慈善意识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基础工程。我们需要在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价值取向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的基础上, 培养国民的现代慈善意识, 特别是企业的战略性慈善的实施方面, 更需要适合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就如汶川地震后中国社科院一个路上拦截式的随机调查显示, 对于有些企业以积极抗震救灾来宣传企业, 40.9%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支持, 认为企业就是要实现社会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双赢”;33.8%认为可以理解, 这毕竟比其他营销方式高明一些;25.3%认为过于功利, 如果操作不好可能会让人反感。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 在媒体宣传、企业对网络的应用和社会公众观念转变下, 中国大部分公民对企业慈善战略化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可能也是受中国“乐善好施”“施恩不图报”等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企业战略慈善的支持度还是不高, 中国若想发展好企业战略性慈善, 就必须注重全体公民意识的改善, 给企业的战略性慈善营造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

三、结束语

当今中国正在全面进行社会文明建设, 尽管目前中国企业慈善还存在不少问题, 面临着一些困难, 但只要企业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开展慈善事业、建立慈善机制, 企业慈善必将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企业也将在慈善事业发展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硕果, 最终取得企业慈善事业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钟宏武.慈善捐赠与企业绩效[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9) .

[2]、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需要努力的方向——背景、意识、法制、机制[J].学海, 2007 (3) .

[3]、杨守金.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周庆行, 杨玉芝.略论我国企业慈善的可持续发展[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 .

篇4:企业战略的建议

企业“走出去”既有非常多的机会,也有很多的风险。机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直接占据海外的市场份额,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市场份额是非常重要的;获得稀缺的自然资源,制造中心需要有很多的自然资源,比如矿山、油田等,这是我们国家不能完全提供的,所以必须要到海外去进行投资;更重要的是,走出去有利于企业实现品牌、技术、管理、渠道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我们不能满足于只是作为一个制造中心,更重要的是要取得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等,把企业自己提高一个台阶。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走出去”不是那么容易的,“出去”的过程当中有很大的风险,我们要控制风险,避免危机。今天主要讨论企业走出去要避免的五个误区。

误区一:国家要我们走出,所以我们要走出去

作为一个大的战略思考,国家在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国家而言,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缓解外汇储备的压力、突破贸易壁垒、改善经贸关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走出去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虽然有国家的鼓励,但是作为具体业务的经营者,企业跟国家大的宏观战略是有区别的,企业不能以国家战略代替企业战略,忽视对企业自身战略的考虑,不能为了赶潮流而走出去。

企业的目标是为股东创造价值,为国家的资金增值保值。不是说要投到哪个国家,而是说哪里有很好的投资机会就到哪里,如果这个投资机会在中国就留在中国,如果这个投资机会在拉美我们就去拉美,而不是赶潮流。

企业对走出去战略需要三思而后行。一思,为什么要“走出去”,对于企业而言,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怎么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第二,企业有没有能力“走出去”,能不能消化企业所收购的企业,第三,怎么“走出去”,就是要制定非常具体的项目计划。

误区二:现在这么便宜,还不出手更待何时

这是常常碰到的一个话题,便宜有便宜的道理,不是说今天便宜就是好货。如果只是关注市场的价格,而不是购买对象的价值,往往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一是现在便宜了以后可能更便宜,全世界这么多聪明的分析师在分析一个公司,如果在他们的分析下股价还这么便宜的话,难道就能保证中国企业买了以后就能返回来吗?也许等一等能等到更便宜的价格;二是,便宜不等于是好货,很多海外并购目标实际上是已无竞争优势的资产,收购后反而成为了包袱。

所以,不能够以价格来决定是否走出去。应该是以“合理的价格”购买“正确的资产”。所谓正确的资产,是指要根据企业的战略需求对目标进行综合考量,不是企业所需要的,再便宜也不能买。所谓合理的价格,是指要以预期价值作为支付的上限,需通过多层面的科学估值,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来决定预期价值。

误区三:先把它收购下来。以后的事情再说,总会解决的

往往企业老总说:我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这个事情能做,先把它收购下来,以后的事情再说,总会解决的。有一些公司有A股上市公司,自己整合还没有完成,自己的主业还没有完全上市,但是看到外面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没有做审慎的战略思考,就先买下来,对于并购以后的问题,再慢慢的解决,或者很多企业是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进行的购买,如果整合不了的话,再把它卖掉。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不能有效整合或者没法整合,并购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有效的整合才能发挥协同效应,只有发挥协同效应才能实现1+1>2的预期价值,才能赚到钱,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很多企业期待货币的升值、市场的回暖来实现增值,存有这样的侥幸心理是完全不对的。

国内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别环境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国外的情况、体制跟我们不一样,文化、语言、法律环境也跟我们不一样。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很好的计划,整合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会付出更大的成本,容易导致水土不服,很可能收购以后的效果比收购之前更糟。

我有幸参与了联想收购IBM PC的项目,我们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在研究怎么样整合,在项目执行前就全面分析研究了整合的可行性、难度和对策,包括战略、组织和制度、资产、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同时联想管理层也和对方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沟通。后来收购完成以后,具体的整合就相对就容易了。

误区四:融资不存在问题,有国家支持

很多企业老总经常说有国家政策性支持,不用担心融资的问题。其实,这是很大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资金是跨国并购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企业必须研究好整合方案以及自身可以承受的资金范围,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及财务状况制定融资策略。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算得过来账。企业在并购融资中应当以商业性融资为主导,政策性融资应当更多地作为短期性支持。符合股东利益、能够为股东增值、风险可控的海外并购必然可获得市场的追逐,一定会获得银行或者资本市场的支持。一般的情况下,企业如果能够获得商业贷款、获得投行或者资本市场的青睐,就表明这个事情是可以做下去的。

企业不应该过度依赖国开行等政策性融资机构,过度的政策性资金支撑往往是企业放松对并购质量的考量。反过来说,如果企业只能获得政策性融资,就表明这个项目的经济价值是值得怀疑的。

误区五:这个行业我们最熟,我们自己就能搞定

很多企业的老总说:这个行业我们熟,我们已经在这个行业耕耘了二、三十年了,我们对并购对象非常了解,所以我们企业自身就能搞定。

事情是不那么容易的,跨国并购执行过程中充满着挑战,意料之外的事情经常会发生。我们觉得一个优秀的企业,在一个好的并购目标之外,还要加上一个高质量的财务咨询,跨国并购的成功率才高。不仅仅是财务顾问,一个并购团队还要有专业的律师、会计师、公关公司,不仅要有中国的外部咨询人员,还应当有被并购方当地的外部咨询人员。高质量的财务顾问应该具备独立的分析、雄厚的金融资源、到位的财务咨询、出色的协调和公关能力、丰富的项目和行业经验。

篇5:企业老板对简历的建议

企业老板对简历的建议

。”

5月4日下午,在山西省学生联合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举办“求知成才报国”主题论坛上,山西万峻集团董事长张岭对现场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模拟面试,同时,她对即将面对择业的大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写求职简历时,一定要实话实说,给用人单位一个真诚可信的感觉非常重要。

“对招聘者来说,求职者的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张岭说。

真的“精通”了么?

为了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很多大学生将筹码放在了求职简历上,张凤莱的打印店开在山西大学附近,她发现,很多学生都在简历上下很大的功夫,在打印简历时,肯定要写已通过英语四、六级、国家计算机二级,精通PHOTOSHOP、3DMAX等等,而且,有很多学生都是拿着别人做好的证书来复印的。

北京华迪科技有限公司的钟经理说,他们在招聘时,看重的是求职简历中的毕业证、实际能力,对于提供的各种获奖证书、推荐表和鉴定书只是作一个参考材料,

他们会从应聘者的言谈举止以及他们处理事件的细节中去判断这个人的人品及能力。

他给记者举例说,在他们接到的简历中,很多大学生在描述自我能力时,基本上是无所不通,有英语四级六级证,能熟练应用计算机,会使用OFFICE、WORD、EX-CEL等软件,可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WORD、EX-CEL”是“OFFICE家族”的两个软件,三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面对简历更看重能力

“简历重要,能力更重要。”钟经理说,大学生的简历只要把个人情况、特点、能力和专长用精炼的语言列出来即可。

篇6: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和谐企业要做到“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各单位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针对组织对人的过度控制,以人为本体现为对人的解放和开发。如果仅把人看作成本,就容易把劳动者当作物,而不是当作人,就会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就容易降低劳动者的工资,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如果把人当作组织的主体与目的,那就意味着要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为每个人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各尽其能。这里着重强调尊重人的能力问题。一般来讲,人们不仅要求能够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而且要求能够充分接受教育,能够具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能够自我实现。人的发展的这种特征,意味着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和运用,并把人的能力作为基本价值。

二、构建和谐企业要做到“三破三立”

一是破除墨守成规的旧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要破除你死我活的旧竞争观念,树立和开展竞合双赢或多赢的新局面;三是要破除嫉富嫌贫的旧观念,树立利益和谐的新观念。通过构建与正确运行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新机构,在充分尊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同时,兼顾对社会的回报;既要提倡带头致富,更要提倡共同致富,促进企业经营成果和利益的“共享”。

三、构建和谐企业要规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阳光”经营,严惩个别销售人员采购人员及干部截流客户货拿回扣现象:

企业是依法成立,合法经营,用户支持中生存发展的实体,员工和消费者利益相关者履行应有的义务与责任。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相应收入需要得到满足、消费者的权益要得到确保。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利、理顺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二是解决好公司内部下下、左右组织的关系,建立横向联系、垂直指挥系统,实现企业管理从能人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新跨越;三是坚持以企业公开为载体,大力实施“阳光经营”,通过企务公开架起领导与职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桥梁。四是严惩个别销售人员采购人员及干部截流客户货拿回扣,这种现象在每个分厂几乎都存在,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四、构建和谐企业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先导,大力实施和谐管理

“和谐”既是一种伦理,也是一项管理准则,这就要求企业以“和谐管理”为指导思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不但是企业实现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和保障。探索企业内部各种冲突产生的根源,从根本上讲,就是缺乏建立在统一价值观念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整合企 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它包括企业精神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经营工作与企业文化只有很好地融合,才能培育员工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塑造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创造具有亲和力的人际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同时,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员工的思想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为和谐企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对企业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五、构建和谐企业要牢固树立诚信理念、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市场经济越发展,人们就越发感到诚信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企业诚信建设是企业的无资产,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强化信用观念和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切实加强自律,改进经营管理,守法经营、诚信纳税,为构建诚信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六、构建和谐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承担社会责任,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多做实事,满怀真诚,奉献爱心,关注社会发展与进步。尽管企业经营最终目的是盈利,但无论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不可游离于社会之外孤立存在。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忽视了社会责任就不算成功企业,只有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只有给予社会最优质的服务,社会才会给予企业回报及认同,在这样良性循环下,企业才是最终受益者。

篇7:企业战略的建议

企业如同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的,影响其发展的阻力很多,这里就几个主要因素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首先就是宏观环境。

犹如一个树苗,水、土壤、肥料和阳光等大环境是决定这棵树苗过早死还是成长为苍天大树。企业也是如此,只不过它的水、土壤、肥料和阳光另有所指。比如:国际的经济增长、政治形势,国内的政策、经济以及安全形势。

众所周知,入世以来,国门进一步的开放,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跟世界接轨,所以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式对一个企业发展(无论什么行业)都是潜移默化的。如果再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就是死路一条,只有迅速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才可以顺势而为。

当然,国内的政策制度、经济和安全形势更是十指连心,举足轻重。我的一个朋友是做美容连锁,因为做的好,所以想做大,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想急速扩张,我劝其谨慎为之。原因很简单,目前不适宜扩张,需要审时度势。

再比如:目前因钓岛、黄岩岛等领土纠纷,让我们随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首先可以肯定,中华民族是不惧怕敌对势力的挑衅,更不惧怕外来的侵略者蛮横。但是一旦战争打响,首先遭殃的是人民,其次就是企业。据专家分析,一定规模的战争就会让中国经济倒退十年,你说你的企业会不会受到牵连?

其次就是人才群。

一个企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人才的源源不断的加入,更需要从长计议,对人才的储备和长远规划。企业就像一个家庭,家和万事兴。一个小规模的企业,一定有一两个优秀的人才苦心经营;一个上规模的企业,就会有数个甚至数十上百个优秀人才的介入。并且,企业盘子越大,对人才群的需求就越大,如何经营管理这如大的精英群,就需要你运筹帷幄的智慧。细细琢磨那些成功和失败的企业,无不例外。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规律:财聚人散,人聚财旺。很多企业,做得好,不仅仅是因为舍得,而且给了人才发挥的平台,成长的空间,愉悦的工作环境。相反,很多企业功亏一篑就是因为舍不得,更不要说平台和空间。

再次就是文化。

还是那句老话:小企业在做生意,大企业经营文化。那个百年企业没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建议直达MBA巴巴浏览权威资料

企业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是一切指挥和行动的纲领。就拿“诚信、责任和以人为本”来说,几乎是所有企业文化的定式,但是有几家做到了?屈指可数,往往大成的企业就是那些屈指可数的部分。

企业文化不是文字上墙,而是落地生根,是经营者的核心智慧;企业文化不是舶来品,是真正出自内心,付诸于行动的金科玉律;企业文化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切实可行的计划目标,要的不是朗读背诵,要的就是执行到位!

最后就是经营者的格局。

就如同一个人一样,企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其命运,而掌握企业命运的人就是那个企业的缔造者。

我想葛朗台、黄世仁、周扒皮是做不了企业的。那些精于算计,失守良心和道德底线的人更是昙花一现,最终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篇8:改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

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对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还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目前我国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现金短缺现象严重、应收账款变现难、应付账款使用不合理、存货管理不善等。因此,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严重的情况下,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十分重要,本文对此谈几点意见。

一、健全各项制度,优化资金结构

目前,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模式偏向于内向型管理,侧重于节约资金占用。企业在实践中应通过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措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降低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强化企业资金管理责任制。例如,在材料采购过程中,要制订采购计划,安排采购资金,编制用料计划,健全领料制度,控制材料耗用等。在企业内部,利用银行的结算、出纳、信贷、控制和监督职能,进行资金管理、成本费用控制,落实和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企业的流动资金由财务部门统一领导,同时按照谁用谁管的原则,由企业内各有关部门承担责任。

二、准确评价资金需要量,合理确定现金持有量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保留一定的现金,主要是满足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交易性需要是满足日常业务的现金支付需要,这是企业现金管理的最低要求;企业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开支,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越大,预防性现金的数额也应越大;如果企业遇到廉价原材料或者其他资产扩大的机会,便需要现金大量购入,这会产生投机性的需要。企业应根据自己的上述需要,制订合理的现金数值范围。在某一经营期间,当企业连续出现现金支付能力不足和资金紧张的情况时,说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资金供求不平衡,需要进一步详细分析和检查。

三、借鉴先进理论,加强库存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效率意识的增强,零库存观念及相应的适时制管理系统正在逐步被我国企业所接受。虽然我国企业目前还很难实现零库存,但可以将其理念和基本做法吸收到企业的存货管理之中,节约大量存货资金,缓解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企业可以将存货周转细化为三项存货资本周转,并将这三项资本——存货的储备资本、生产资本和产成品资本细化至各业务环节的资本占用,分别计算周转速度,通过纵向和横向指标对比评价每一环节的周转目标,据此找出产生差异的项目,有针对性地改进管理方法。尽管由于计算三项资本周转速度的依据不同,某个时期三项存货资本的周转速度之和也不一定等于全部存货周转速度,但将存货总额周转细化计算出的结果,还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合理计算信用期,适度使用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是企业中常见的一种短期负债。一般来说,拖延付款的时间越长对付款企业越有利,但由于延期付款会引起企业的信誉恶化,所以企业需比较多种方案后做出最佳选择。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合理利用信用条件,选择最优支付时机和方式,使付款指标在良好的内控环境中运作,提高应付账款的工作效率,努力树立企业良好的信用形象,提高未来融资能力。财务部门应当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企业应付账款管理程序,该程序应包括应付账款的划分、入账确认、账龄分析、对账、调账等具体内容。财务人员应做到及时清理入库未达账项,确保余额真实反映。企业内部应付账款必须按月对账,按月报送对外长期应付账款及未付原因。企业可以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作为参考指标。前者反映企业免费使用供货企业资金的能力,后者反映从购进原材料到付出账款所经历的天数。这个指标的运用要和信用期结合起来,如果过长,则意味着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佳,使企业的信用形象受损。如果过短,表明管理者没有充分运用免费的流动资金,没有很好地考虑企业的资本成本。

五、强化流动资金管理,加速营运资金周转

篇9:对中国做好企业战略性慈善的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慈善;中国企业;双赢

一、研究意义

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滞胀”让企业的捐赠行为陷入了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之中:社会公众强烈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投资者却不断向管理者施压,要求他们提供最大的短期利润回报。在此背景之下,“战略性慈善捐赠”模式应运而生,其核心特征是强调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与企业经营行为之间的联系,即行善可获回报,企业可以“通过行善而做得更好”。

不可否认,企业利润最大化与社会责任的无偿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那么企业如何在将资源分配给慈善事业的同时,扩大其战略利益呢?在此,笔者认同大多数战略慈善支持者坚持的观点,即虽然企业没有获取有形的、清晰的交换价值,但是公司慈善和其他社会责任行为将为企业带来诸多无形的战略性资产,例如声誉资本、员工承诺、信任、关键规制机构或立法主体的积极行为(Neihesiel,1994)或默许,以及企业的商业环境和制度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慈善捐赠水平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然而,5·12汶川地震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慈善的前进,特别是众多的中国企业的积极参与,全国甚至刮起了一阵支持督促企业捐款的热潮。像王老吉的上市、万科捐款门的困扰等等现象,更是表现出了国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与期待,面对如此种种,中国企业应何去何从?

慈善捐款不应该仅仅是在发生一场巨大的灾难之后的偶发性捐赠,而应该是一项长期坚持要做的事业。企业应将慈善事业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充分利用这种双赢策略,做到利己利他。中国做好企业战略性慈善,并不仅仅需要企业自身采取相应的措施,还需要国家社会、慈善组织、公民大众等的支持与配合。

二、发展企业战略性慈善的措施与建议

(一)从国家社会的角度

1、完善法制建设。健全完善慈善法制是发展慈善事业的根本保证,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均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法制滞后是中国慈善事业难以大发展的致命缺陷。因此,尽管促进中国慈善机构与慈善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多管齐下,但毫无疑问,完善中国的慈善法制显然是推动慈善机构与慈善事业获得大发展的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条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制定专门的慈善事业法,并切实贯彻落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化法制管理,加强执法力度。(2)完善慈善财税制度。注重统一各地区组织机构的税收标准,并对中国较为保守的税收政策激励机制进行调整,还要注意防范个别组织滥用职权,败坏慈善名誉。(3)加强慈善机构的独立性。现慈善机构大多依附政府,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局限,对政府与慈善机构的关系进行调整,加强慈善机构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并对慈善机构组织进行精简管理。

2、媒体的协助与配合。在5·12汶川地震震灾救援报道中,大众传媒在慈善募捐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有目共睹,并得到启发,中国发展企业战略性慈善,要注重促进媒体发挥其作用:(1)宣传作用。通过媒体对企业慈善行为进行包装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等,给企业带来间接收益,在此政府应适当配合媒体加大慈善事业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慈善氛围。(2)监督作用。媒体对企业慈善行为进行监督,可以督促企业战略性慈善行为更好的发展。(3)引导作用。通过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使公众更加理性地对待企业的互利性慈善,加快企业慈善的战略化。

3、从慈善组织的角度。促使慈善组织运行机制发育成熟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所在。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实践中,慈善机构公信不足、资源投入不足、活动缺规乏序,以及对市场机制的不熟悉,构成了影响中国企业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缺陷。(1)建立公开透明的组织机制。现阶段中国慈善机构必须改变其固步自封、欠透明的运行方式,遵循阳光、公信的原则,加强公众的参与度,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在此,可以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经验。(2)加强对市场机制的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慈善机构需要与企业在互利中达成合作,利用市场化理念开展慈善活动的策划、营销与基金的资本运作等。进而,推动中国企业慈善的战略化进程。

(二)从企业的角度

中国企业的战略性慈善捐赠可以考虑进行以下步骤:

1、提高企业参与慈善捐助对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许多跨国公司已经通过相关的慈善公益活动在自己的企业文化中深深地打上了慈善的烙印,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进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慈善文化。而中国企业虽然在公益捐赠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却很少将其规范化、制度化。中国企业应该学习跨国公司的成功理念,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进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慈善文化,从而使企业在其“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同时也获得利益。

2、把慈善捐助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保证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规范化。企业应将慈善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相关业务联系起来,制定详细的计划与营销策略,突出企业的公益理念。具体措施如下:(1)突破慈善纯粹利他的防线,在选择慈善捐助时,要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竞争环境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目标的兼容。市场社区的捐赠在策略上和扶贫赈灾等一般性捐赠有所不同,这种捐赠对于改善企业与社区关系,提升企业形象,改善企业的要素市场,进而增加捐赠收益具有重要意义。(2)将企业的慈善活动与其独特资源能力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有限慈善资源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中国企业捐赠多数是属于资金型捐赠,很少选择产品捐赠和劳务捐赠,但不容忽视的是,将慈善与自身产品宣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捐赠成本,还可以对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进行宣传,并有利于提前占领目标市场。(3)加强企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特别是捐赠制度,在企业内部成立主管慈善捐赠的机构对慈善捐赠实行项目化运作。给予企业慈善捐赠机构以适当权力,防止慈善捐赠的决策、管理由个人或极少数高层领导人说了算。捐赠项目的管理者要对捐赠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并制定发展方案,把捐赠项目同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使企业慈善活动与自身商业目标相互兼容、相互推进。(4)合理利用国家税收政策,降低捐赠成本。企业所得税法对捐赠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捐赠渠道、受赠项目性质与捐赠总额上,因而捐赠企业完全可以通过选择捐赠渠道、分析捐赠项目性质,合理控制捐赠规模,达到降低捐赠成本、提高捐赠收益的目的。

3、重新建立成功企业的社会评价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对成功企业的评价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着手。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则被视为企业好公民形象的重要条件。在中国,至今对企业的评价仍然停留在经济指标上。这样的评价体系已不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不利于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重新建立企业的社会评价体系,对于中国企业慈善的战略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社会评价体系的改变,企业若想得到更好的评价,企业声誉提高,便必须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有利于企业慈善的战略化。当然,我们必须关注的还有,企业在实行战略慈善的同时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来讲,首要责任还是生产优质的、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不搞假冒伪劣,不偷税漏税,并善待自己的员工。其次,应该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做出贡献,积极推动新的科技发展。在做到这些之后,再注重企业慈善的战略化,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三)从个人的角度

改良国民的慈善意识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基础工程。我们需要在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价值取向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的基础上,培养国民的现代慈善意识,特别是企业的战略性慈善的实施方面,更需要适合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就如汶川地震后中国社科院一个路上拦截式的随机调查显示,对于有些企业以积极抗震救灾来宣传企业,40.9%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支持,认为企业就是要实现社会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双赢”;33.8%认为可以理解,这毕竟比其他营销方式高明一些;25.3%认为过于功利,如果操作不好可能会让人反感。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媒体宣传、企业对网络的应用和社会公众观念转变下,中国大部分公民对企业慈善战略化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可能也是受中国“乐善好施”“施恩不图报”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企业战略慈善的支持度还是不高,中国若想发展好企业战略性慈善,就必须注重全体公民意识的改善,给企业的战略性慈善营造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

三、结束语

当今中国正在全面进行社会文明建设,尽管目前中国企业慈善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一些困难,但只要企业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开展慈善事业、建立慈善机制,企业慈善必将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企业也将在慈善事业发展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硕果,最终取得企业慈善事业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钟宏武.慈善捐赠与企业绩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9).

2、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需要努力的方向——背景、意识、法制、机制[J].学海,2007(3).

3、杨守金.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周庆行,杨玉芝.略论我国企业慈善的可持续发展[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2).

5、钟宏武.企业捐赠作用的综合解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2).

上一篇:社区党建工作方案精编下一篇:2024年中国焙烤食品行业投资战略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