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社区慈善超市管理制度

2024-06-30

XX社区慈善超市管理制度(共10篇)

篇1:XX社区慈善超市管理制度

XX社区慈善超市管理制度

一、慈善超市在社区居委会统一管理下,由社区民政专干和选聘的超市负责人进行日常经营管理,社区居委会对超市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确保有效运转,规范操作,惠及困难百姓。

二、慈善超市要建立捐赠物品进出明细账,严格财务,物品管理制度,每天及时登记入账,做到账款,账物相符。

(一)入库

1、物品在未办理入库手续前不得入库。

2、物品入库要有入库单,管理员按入库单清点无误的在入库单上签字。

3、物品入库后要及时入账。(二)出库

1、物品出库要审查手续是否齐全。

2、物品出库后要及时销账。

3、物品没有出库单一律不得出库。

三、建立物品发放明细账,领取人签字。

四、慈善超市采取月报账制。超市负责人每月核对物品数量并及时上报。(每月28日—30日位报账点货期)、各类明细账目及单据保存完整,及时归档。

五、认真做好款物统计,保管工作,严禁私分,调换和挪用款物。

六、本慈善超市分两个物品区域:即“物品捐赠区”和“生活物品购买区”。

1、在物品捐赠区域的物品实行无偿赠送,赠送对象为特困家庭和特殊家庭。

2、在生活物品购买区域的物品实行无偿赠送和抵偿售出两种方式:对于孤寡老人和特殊家庭(经区慈善协会批准的页数困难家庭)经过户主提交申请、社区居委会审批后,实行生活必需品免费配送;对于特困家庭和特殊家庭凭救助卡,身份证实行限额销售,每月只能购买两次物品,每次不得超过100.00元物品(米、面、油每次只限购一件)。

七、慈善超市物品确保从国家规定的正常渠道进货,确保质量。

八、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下班时加强检查,关好电源、门窗、严防火警个盗窃事故发生。

九、慈善超市每月公示一次捐赠、物资发放情况,主动接受捐赠单位和居民的监督。

十、慈善超市营业时间为社区居委会正常上下班时间。

篇2:XX社区慈善超市管理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 社区居委会负责印制发行“积分卡”,负责积分卡的管理工作。第二条 积分卡注意要用于记录爱心历程,积累爱心成果,让爱心得到社会公认,享受爱心回报。

二、使用和管理

第三条 社会慈善超市具体负责积分卡的编号登记,配发等管理工作。第四条 社区居民均可办理会员登记,并集中登记领取积分卡。第五条 个人须持有效证件办理会员登记。一经登记,即成为慈善超市个人会员,一个哟UI想哦啊证件只可办理一张卡。

第六条 会员可以通过提供捐款捐物,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环境整治、卫生保洁、结对帮扶、公益活动等爱心服务获得积分。第七条 爱心行动可兑换为相应分值存入爱心积分卡。具体规则如下:

(一)捐款一元=爱心积分1分

(二)衣服、床上用品、儿童玩具、书等小物件等(必须无磨损褪色,干净整洁)以件积分,1件给予1—5分;

(三)旧家电等物品(必须无功能缺陷,不影响正常使用)分为大、小两类,大件物品(如冰箱、彩电、电脑、轮椅等)视折旧情况,没见给予20—50分的积分;小件物品(如微波炉、电磁炉、自行车、电暖气、手机、U盘、电动玩具等)视折旧情况,每件给予5—30积分。

(四)爱心服务时间1小时=爱心积分1分,不足1小时的积0.5分。

(五)常年参与社会管理、义务为居民服务的楼院长、老干部、志愿者等,连续1年=100分。

第八条 会员提供爱心服务须经过慈善超市认证方可予以积分。第九条 会员可在慈善超市以积分兑换所需商品、物品或爱心服务。具体规则如下:

(一)旧衣服以件消减积分,1件=消减爱心积分3分;

(二)旧家电等物件以捐助时计入积分等值消减积分;

原则上规定,会员一日内换购累计消分不得超过50分,月换购累计消分不得超过300分。

第十条

积分事项累计制,长期有效。

第十一条 在违反积分管理办法的行为,慈善超市可以收爱心卡,该卡积分作废。

三、附则

第十二条 本卡是会员积分回馈的唯一凭证,须妥善保管,如有损坏或遗失,须持有效证件到慈善超市挂失(自挂失止24小时之内,积分如有损失由持卡人自行承担),并持有效证件办理补卡手续,同事原卡作废,积分转入新卡。

篇3:场直社区慈善超市管理制度

一、物品的接受与登记制度

1、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接受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

2、接收捐赠物品时,当面清点、核对接收的捐赠物品数量,并由交接双方在《困难帮扶中心接收物品登记表》上签名确认。

3、捐赠款物登记造册,妥善保管,做到帐目清楚、手续完备、安全可靠。

4、建立捐赠物品进、出明细帐,严格财务、物品管理制度,并由管理员具体负责,每天及时登记入帐,做到帐款相符、帐物相符。

5、认真做好捐赠物品的统计、保管工作,严禁私分、调换和挪用物品。定期对现存物品进行清点,填报《困难帮扶中心物品明细表》。

6、对居民捐赠的旧衣被应及时进行分类,消毒和整理。

二、物品发放与登记制度

1、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坚持服务困难职工、方便职工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定时接收和发放物品。

2、发放对象按要求如实填写《领取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物品申请表》,并经社区、工会等部门审核后,统一进行领取。

3、领取物品的数量:以物品标注的价值为准,每个对象每年领取物品的总价值不超过200元。

4、领取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详细做好捐赠物品发放登记工作。领取结束后,应及时进行盘点核对,并在相应的帐簿上登记入帐。

5、工作人员变动时,要严格办理档案、固定资产及救助物品书面移交手续,移交手续,并存档备查。

三、公示制度

1、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主动公示捐赠物资的来源、种类、数量和去向。

2、发放物品后进行张榜公示,主动接受单位、个人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

四、安全制度

1、树立安全意识,加强责任感,认真落实责任制。

篇4:XX社区慈善2013工作总结

慈善事业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扶危济困、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等方面发挥不可欠缺的作用,我们发展慈善事业的大环境将越来越好!现将本社区2013年的慈善工作向上级领导汇报如下:

一、创新募资形式,拓宽筹资渠道

筹集资金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是开展慈善事业工作的前提,也是慈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开发慈善资源的能力,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开展资金募集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献爱心,捐善款,力争募集更多的慈善资金。

二、注重自身建设,提高慈善公信力

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把慈善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做到依章办事,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严格遵循《慈善总会章程》开展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慈善工作制度,重大决策都通过社区两委会研究会议集体决定,强化自我约束能力,提高社会公信度。让社区居民更加愿意加入慈善活动中来。

三、做好慈善宣传工作,营造慈善文化氛围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经常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慈善宣传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突出宣传慈善活动中具有典型

意义的人和事,进一步弘扬慈善文化,把宣传工作贯穿于慈善活动的全过程,扩大慈善工作的社会影响,提高慈善事业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我们XX社区不断拓展慈善宣传的覆盖面,使广大民众增强慈善意识,自觉接受慈善文化的熏陶,营造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人人讲慈善,人人发善心,人人支持慈善事业的良好环境。

XX

2013

篇5:慈善爱心超市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县慈善心超市工作加强慈善超市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慈善超市在社会求助体系中的作用提高慈善捐助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社区救助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慈善超市是指以解决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下称低保对象和城市特困居民临时生活困难为目的以低保对象生活急需的实物发放和折价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救助机构。本办法所称城市特困居民是指城镇户口中因突发性事件造成家庭生活实际支出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特困居民。

第三条 慈善超市的工作职责

1、在区域内开展捐赠活动接受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部队和居民的捐赠。

2、对接收的物资进行登记开具统一收据对接收物资的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公布定期上报主办和主管部门建立物资总帐和明细帐发放、销售明细账做到帐目清楚物资收、发手续齐全。

3、对接收物资实施清点、消毒、整理、分类、储存和上架销售等工作。

4、根据所接收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制定相应数额的领取券或购物优惠券通过社区按程序发给困难家庭特困居民自愿到超市领取和购买。

5、将捐赠中不适宜困难群众使用的物品义卖转移为群众需要的生活用品。

第四条 慈善超市的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

1、慈善超市救助的对象主要是社区内困难群体主要包括城市低保户、残疾人、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困难户和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其他居民。

2、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救助对象根据年龄和困难类别分A、B、C三类人员每人每月凭折价购物券在超市购买50元的生活必需品并享受10%-30%的价格优惠。

4、由县民政局、县残联、城关街道办事处和县慈善协会共同协商确定救助类编和折价比例制作《爱心救助购物卡券》于每季度初发放的救助对象手中救助对象凭卡券在慈善超市选择购买生活必需品。A类人员为低保对象中的a类低保户每月可在超市中购买50元的生活必需品享受30%的价格优惠。B类人员为低保对象中的b类低保户每月可在超市中购买50元的生活必需品享受15%的价格优惠。C类人员为低保对象中的c类低保户、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低保对象中的d类低保户和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困难户和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其他居民每月可在超市中购买50元的生活必需品享受10%的价格优惠。

第五条 慈善超市的营业场所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慈善超市提供100-200平米营业场所承担其改扩建、装修的全部费用承担慈善超市日常办公经费、公用事业费和人员工资等费用。慈善超市配置“六统一”即统一名称标识、统一捐赠信箱、统一货架、统一消毒设备、统一凭证、统一帐卡栏。应有专人负责慈善超市日常管理工作工作人员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接受过相关业务培训。

第六条 经营模式和注资方式

1、经营模式 慈善超市可采取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模式。超市注册为非营利性机构县政府协调在税收政策上给与优惠要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免税发票的使用权限扩大免税发票的使用范围不管是捐钱还是捐物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都能在捐赠同时拿到免税发票抵冲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其他税。超市实行收支两条线使募捐的物资和资金全部用于扶贫帮困。街道定期对慈善超市的运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掌握捐赠、救助情况。慈善超市根据实际情况可引进先进的商业超市计算机管理软件引进条形码和收银机和监控设备通过专职的社工将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2、注资方式 在开业之初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慈善超市提供100-200平米营业场所承担其改扩建、装修的全部费用外每年划拨5万元并列入县财政预算。承担慈善超市日常办公经费、公用事业费和人员工资等费用。同时由县民政局、县残联、县慈善协会、城关街道办事处四家联办单位按3331的比例筹资5万元注入慈善超市作为对救助对象的优惠补贴和超市采购救助物品的流动资金维持超市的正常运营。

第七条 物资筹集

1、每年由慈善协会统一组织慈善物品捐赠活动所接受的物品统一交由慈善超市变现或发放。

2、慈善超市所在辖区企业或者社会居民的日常自愿捐赠物品、定向捐赠资金由超市登记接收。

3、慈善协会将慈善超市的商品补充列入救助预算。

4、慈善超市富余物品或超市范围内社会困难群众不需的物品经四家联办单位确认后予以变卖所得资金补充为超市救助流动资金。

5、无法向社会募集而救助对象又急需的物品可委托商业机构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慈善救助超市的物品按低保对象、城市特困居民需求供应。

6、接收捐赠物品时工作人员要当场清点填写清单确保捐赠帐、物准确无误。

7、清点准确无误后工作人员当场向捐赠者开具收据、捐赠凭证及时建立台帐。收据为一式三联第一联存根第二联记台帐第三联交捐赠者。

8、接收捐赠物品后要按规定进行消毒、分类、储存并标注价格。

第八条 物资采购

1、慈善超市的采购工作要坚持公开原则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2、小额采购工作由超市会同出资单位组成招标小组大额采购应采用委托招标增强采购工作透明度。

3、招标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发放和领取

1、由慈善协会或民政部门根据实际按困难程度为救助对象发放储有一定金额或点数的“爱心卡”或者“困难家庭救助证”持卡证人到慈善超市购买相应金额的慈善物品并在救助证上予以记录。

2、老弱病残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可由人代领慈善物品也组织义工为其送货上门。送到后要在救助卡上予以记录。

3、逐步探索建立科学的慈善物品评估、评价体系。根据慈善超市经营模式慈善超市内物资的定价一般分为三档一档是无偿或最低价面向困难家庭二档是优惠价略低于市场价面向辖区居民三档是“爱心价”等于或略高于市场价购买商品者等于奉献爱心。根据慈善超市的运作模式二、三档产生的利润可用于慈善超市运

4、部分物品可实行限期、限量供应必要时可上门调查核实在规定期限内不得重复领取限量供应的物品。

5、“爱心卡”、“救助证”应设有使用限制困难家庭因生活水平提高而退出救助后不得继续使用也不得转借他人使用设定使用年限的过期自动作废。

6、领取物品时必须服从慈善超市工作人员的管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7、慈善超市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定期点验库存物品物品分类放置确保物品安全。

8、物品储存室仓要保持安全、干净、整齐严禁将易燃、易爆、易蚀、有毒等物品带入室仓内。

9、建立防盗、防火、防潮、防霉、防蛀等安全措施配备消防、消毒以及应急器材定期进行检查、考核。

第十条 服务项目

1、慈善超市应在超市外悬挂明显标识在超市内明显处悬挂救助物品领取方式的牌匾。

2、慈善超市内物品为市场价。向全体居民群众持救助证的按比列予以优惠购买其他居民按市场价购买。

3、慈善超市在做好捐赠物品发放工作的同时要为行动不便的救助对象提供上门服务、送货到户。还应及时了解困难群众的需求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其它社会救助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社会救助工作平台的作用。

第十一条 内部管理

1、慈善超市要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工作流程落实日清月结报表制度。每天做到“五个清”即:接收捐赠情况清救助发放情况清义卖变现情况清自愿者服务情况清典型事例情况清。坚持定期检查汇报制度及时审核慈善超市的财务状况和捐赠物资的接收、发放情况。

2、慈善超市设4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解决。

3、慈善超市要向社会公布地址、投诉电话定期张榜公布捐赠物品发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4、慈善超市内所有物品要摆放有序明码标价。

5、慈善超市物品发放由专人负责登记、结账、盖章并每月报送救助对象及救助物品发放情况对被取消救助资格者及时停发救助物品。

6、慈善超市要实行专账管理、专户储存并积极协助监察、审计部门对慈善超市捐赠物品发放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法律责任

1、慈善超市不得私自改变捐赠物品的性质、用途爱心救助卡不

得私分、挪用不得优亲厚友、徇私舞弊。一经发现对直接责任人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慈善超市要保管好捐赠物品因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按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监督

1、城关街道办事处要对慈善超市管理、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2、定期向社会公布接收、分配、发放以及对过期物品的处理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以及捐赠者的查询。

3、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审计、财务、监察等部门对慈善超市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工作人员职责

1、礼貌待人热情接待捐赠者和受益人佩证上岗使用文明用语。

2、负责组织、宣传、发动、指导辖区居民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团体的经常性捐赠活动。

3、组织辖区低保对象等协助管理慈善超市其工作时间计入社会义务服务时间。

4、协调辖区内单位和义工为经常性捐赠工作义务提供宣传、运输和义工劳动。

5、负责慈善超市系统的档案录入、定期上报、日常管理及运作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为老、弱、病、残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第十五条 服务准则

1、工作人员应微笑服务热情为需要服务人员做好相关政策和工作的解释。

2、店容店貌保持整洁货物商品摆放整齐。货物商品价格按相关类别和规定标价。严禁违规操作、违法经营。

3、特定购物券以及其他相关证券不得兑换现金、不找零购买物品的超额部分以现金结付。

4、政府有关部门发放的有价特定购物券禁卡止购买非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烟、酒以及高档营养品等。

5、特定购物券等相关证券盖章有效遗失不补过期作废。

第十六条 物资保管。

1、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到定人定岗定期点验库存物品。

2、物品分类放置确保物品安全。

3、建立防盗、防火、防潮、防霉、防蛀等安全制度配备消防、消毒以及应急器材定期进行检查。

第十七条 物品发放由专人负责登记、结帐并定期向市社会捐助工作站报送相关情况。

第十八条 慈善超市应向社会公布地址、服务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篇6:慈善超市建设计划

本着“发动超市办慈善”的理念,由市民政局依托市区内规模大、信誉好、辐射广的连锁超市建“慈善超市”,对全市范围内的低保和其他困难群众实行让利销售。

一、慈善超市的管理形式

1、慈善超市由市民政局统一命名挂牌,超市的原名称和经营性质不变。

2、超市由经营者自主经营,市民政局不参与超市的任何经营和商业活动。

3、市民政局对拟挂牌“慈善超市”的连锁超市进行考察,考察合格后双方签订协议,并由市民政局统一命名,在媒体进行公告。

4、市民政局负责制作超市优惠对象身份认证和优惠价格管理、数据收集的电子系统,该系统由超市使用并和市民政局联网对接。

5、市民政局对慈善超市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作用发挥不明显或者弄虚作假的实行淘汰。

二、慈善超市的职责

1、超市内所有的生活用品,对全市范围内所有低保户和市民政局认定的其他困难群众实行低价销售(困难群众优惠额实 行限额制,优惠额度由市民政局和超市协商确定,可视情况调整)。

2、代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款物并交定期交慈善组织。

3、代慈善组织对接收的捐赠物品进行变现。

4、设立接收慈善捐赠的平台,并在超市醒目位置悬挂由市民政局统一制作的慈善超市标志和工作制度。

三、慈善超市的权利

1、超市对困难群众低价销售差价所折合的资金总和,可视作向慈善组织的捐款,由慈善组织定期统一开具捐赠票据,依法享受抵税政策。

2、可用慈善超市的名义进行商业宣传活动。

篇7:慈善超市(共)

慈善超市最初是起源于美国,美国Goodwill Industries慈善超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销售市民们捐赠的旧物,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失业者、新移民等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一般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即前面是“慈善商店”,后面是捐赠物品的维修处理车间、工厂。

“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国。

1902年,美国慈善机构借助超市这样一种运作方式,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慈善运作实体——“好意慈善事业组织”(Good Will),它是非营利机构开办的一种免税“公司”,总部设在洛杉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并在世界37个国家中有会员。

Goodwill Industries在商务领域迅速发展的态势完全不亚于它在慈善领域的成功:2003年,善念机构凭借其近2000家商店创造的22.1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一跃进入美国15家顶级折扣零售商行列。要知道,该机构在2006年29亿美元的总收入中,依靠零售业挣来的18亿美元占了62%,而依靠直接或间接的4870万美元现金捐助仅仅占2%。因此,Goodwill Industries这个拥有4000名跨行业的员工的机构,一直得以保持着健康独立的财政状况。亦因此,在过去的三年中,Goodwill Industries被慈善导航连续评为最高级——四星级(在5131个被评估慈善机构中,只有7.9%的组织连续三年或三年以上被评为四星级)。

该机构2006年年报显示,Goodwill旗下2145家门店共接收6200万人次捐赠,变现物资价值18亿美元(已经接近中国最大的超市——联华超市164亿元人民币的营业额),为93万人提供了职业培训服务,为36万人找到了工作——即是说,每33秒,就有一个人得到了Goodwill Industries的职业培训;而每57秒,就有一个人从Goodwill Industries那获得了工作。

中国慈善超市概括

我国的“慈善超市”出现于上海,随后广州、沈阳、温州、苏州等地也都陆续开办起来。

在《浙江省慈善超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办》中,对“慈善超市”定义为:包括奉献超市、爱心家园、真情超市等,是指以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为依托,以解决社会困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为目的,以有针对性地募集和发放为主要形式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或社会救助机构,是社会捐助和慈善事业结合的重要载体,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在基层的重要平台。

慈善超市救助的对象,包括社会困难群众,包括城乡低保户、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户和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其他居民。

中国慈善超市目前至少面临以下困境:

困境之一:没有身份

在很多地方,慈善超市由当地的慈善总会“挂牌”后即开始运营,法人资格问题都被搁置起来。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的慈善超市没有经过正式注册:它是非营利性工商企业;也不属于社会团体或基金会;甚至连民办非企业单位也不是。

没有身份带来的第一个麻烦是慈善超市的经营一旦出现问题,如食品安全、资金使用等,找不到承担责任的法律主体。其次是税收问题。没有法人资格便无法正常缴税,同时,它也无法向捐助者开具免税发票,享受不了退税优惠,这显然限制了社会各界捐赠的积极性。目前,慈善超市接受小额捐赠一般仅提供收据,大额捐赠则以当地慈善总会的名义开具发票,以为权宜之计。

慈善超市身份地位的缺失,也带来了其功能定位模糊不清。目前,关于慈善超市的功能定位,我们在官方文件中找不到具体描述,各个地方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普遍而言,各地慈善超市的功能仅限于作为一种接收和发放物品的平台,它在物品置换、社会参与、调动社会捐赠意识、构建慈善文化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慈善超市里的衣物成了“鸡肋”

困境之二:缺乏造血机制

国内的慈善超市大致可分为财政供养型、财政支持型和社会捐助型三种。财政补给是各慈善超市运作经费的主要来源,能够从社会获得稳定、有效捐助的慈善超市少之又少。

一个突出的矛盾在于,慈善超市从居民募集的物资大多数都是衣被,而衣被之外的物品又往往残破不堪,许多慈善超市都曾收到过旧电脑,维修费用比电脑本身价格还高„„这就造成了慈善超市柜架上物品的单一。更有甚者,衣被之多,导致仓库都已不够用,当居民再捐献衣被的时候,只能委婉拒绝。

获取捐献品种的稀少导致了恶性循环,仅有的几家具有变现功能的慈善超市,其变现收入往往连超市工作人员的薪酬和水电都不足以支付。

既募不到物资又缺少财政支持的慈善超市,其往往沦为一个“花瓶”,只有在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能运营。

困境之三:管理混乱

慈善超市的高额运营成本和松散的管理机制,往往成为其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而在国内的慈善超市,你能够看到的是各个不一样的名字和LOGO:有叫“爱心超市”的,也有名曰“惠民超市”和“扶贫超市”的;各个不一样的主办和主管单位:有民政局主办的、总工会主办的、慈善总会主办的„„主办主管单位既不一样,规章制度也就无法统一,资源的整合也就更难以实现;许多慈善超市的墙上有一张醒目的大红榜,上面写着各个单位的捐款数目,但是你想知道你捐的那笔钱花到哪儿去了,抱歉,查不到。

“公告栏”让慈善超市管理透明化

困境之四:成本过高

慈善超市不乏闹市中的黄金地段的黄金门面,其中很多有着宽阔的室内面积,许多超市还有着花数百万购置的消毒、清洗设备,同时许多慈善超市有着充裕的工作人员,部分慈善超市甚至还有自己的车辆运输系统„„这些,都表示着慈善超市的可靠,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成本。特别是当这些庞大的投资和匮乏的造血系统、相对狭窄的受益面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当一个门可罗雀的慈善超市占有如此多的资源,是否是一种官僚和浪费?

慈善超市属于非营利机构(NPO),这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从它身上谋利,但这并不是说它可以不计成本、效益。

慈善超市若想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合理控制成本(缩小分母);二是不断提高帮困物资发放量,扩大受益面(扩大分子)。然而,在现有的物资发放水平下,慈善超市的运营成本还显得十分高昂。

北京慈善超市

北京慈善超市运行3个月亏中求生(图)

昨日,慈善超市新街口店,消费者在结账。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企业化运作的慈善超市,卖场+捐赠+义工招募,正作为民政部“让慈善具备造血功能”的探索,在北京西城区试点。

5月至今,西城民政局已在区社区服务中心(新街口街道)、德胜街道、什刹海街道、广外街道相继开设由区捐赠中心与货栈网合作的慈善超市。

尽管民政部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全国有8000多家慈善超市。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慈善超市主要是以接受捐赠和向低保者发放生活必需品救济为功能,其运行仍靠政府拨款;真正靠自主运营,具备造血功能的慈善超市很少。

收款台与捐赠箱“连体”

昨天,走进位于西城社区服务中心底商的慈善超市新街口店,乍一看,与普通的社区便利店无异。一排排货架,摆满食品、日化用品,还有售货员在大声促销新鲜的蔬菜水果。一对年轻夫妇在货架上挑选了豆浆、牛奶、面包,又特意走到最靠里侧的红十字会义卖货架上,挑选了几样售价1元的小文具。结账时,一共19元5角。拿到服务员递来的找零———5角硬币,先生顺手将它投入直连收款台的捐款箱。

在慈善超市,这是一个特殊定制的设计,收款台和捐赠箱是流线型的一体化造型,“鼓励市民在购物时,随手捐出自己的爱心”。这家超市的负责人刘英辉介绍,慈善超市其实是在社区便民超市经营的过程中,渗透了慈善捐助的理念。他说,慈善超市的经营收入,剥离人工、水电、铺货等运营成本的纯利润,会全部捐给西城区民政局下设的捐赠中心。这意味着,每位到慈善超市的消费者,每一次购物,都是慈善捐赠的行为。

超市运营尚未实现监控

刘英辉介绍,红十字会和残联温馨家园货架上的物品,属于代为义卖,每售出一笔,都单独入账,将按月全额返还给红十字会和残联,由上述机构决定钱款的公益慈善用途。此外,义卖货架旁,还有两辆购物车,上面出售的饼干等商品,均标明:由某企业捐赠,售价的100%用于捐赠给慈善公益事业。

这一说法,也得到西城区民政局捐赠事务管理中心主任刘金鹏的印证。但他坦言,由于目前慈善超市的探索刚开始,民政部门的捐赠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实现与慈善超市的运营信息联网,因此尚不能实时监控超市营业收入、成本扣除以及捐款数字的变化。

不过,“随慈善超市的运作进入正轨,应会很快实现联网和监控”。刘金鹏解释说,作为首批试点的慈善超市,无论是区级的新街口店,还是街道级的德胜店、什刹海店和广外店都是今年5月刚开业,目前还处于试运行及亏损状态,“民政部门提供房屋,货栈网则垫资完成装修、铺货,并出人经营”,但下一步,慈善超市计划招募义工,依靠义工作为超市的主要执行和维护者,以降低人工成本。

捐赠物资有待循环增值

在售卖商品之外,慈善超市还承担着接受捐赠和向困难群众发放救助两大传统职能。刘金鹏介绍,在每家慈善超市店面一侧,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政部门接受捐赠站,“和超市连在一起,方便市民随时捐赠物资”。

在慈善超市新街口店的捐赠站,七八平米房间,几乎堆满书籍、衣物、棉被、文具,甚至还有台电视机。

刘英辉说,民政部门的捐赠站不设捐赠门槛,家里用不上的物品和旧衣物都可随时捐来,每隔一两天,他们就会协助民政局捐赠中心工作人员,将捐赠物品清点、验收,运往邻近的西城区捐赠物资流转中心,在那里消毒、分类,支援贫困地区或委托一些生产企业再生加工。

“比如,旧书籍可以变成纸浆,加工成纸制品;旧衣被可再生加工成纺织品”,刘英辉认为,下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捐赠物资,通过再加工,都变为可上架销售的慈善品牌商品,“让普通人的慈善得到循环增值”。

将推广至西城每个街道

刘金鹏介绍,按照目前的运营情况,慈善超市有望在西城区内每一个街道开办,既方便居民社区买菜购物,又方便他们随时捐赠爱心物资。目前,西长安街、牛街的两家慈善超市也在装修中。今年八九月间,民政部和北京市民政局还有计划在西城区召开一次慈善超市的现场推广会。

同时,来自北京市民政局的消息,市民政部门也正在延庆等区县,探索慈善超市的运作创新,或选择一些福利企业,作为重新加工捐赠物资,制造慈善品牌商品的加工生产基地。

■ 进展

慈善超市或变接管方

7月30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成立之日即向公众推出了慈善超市项目。项目计划称,慈善超市由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发起、统一管理,民政部门支持参与,通过募集社会捐赠资金,协会在社区建立实体慈善超市。同时,该协会还就慈善超市项目向社会募捐。

这似乎意味着,尽管承诺盈利部分全部用于慈善,但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质疑,慈善超市将作为一个社会企业,完全脱离民政局这样一个行政职能部门,交由社会组织运作。

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副秘书长黄啸天介绍,慈善超市是新兴的公益模式,以企业的平台来承担部分慈善职能,比如探索代民政部门承担为低保户、困难户发放救济物资的工作,另外超市本身将为社区弱势群体,比如残疾人、低保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但同时,作为超市,要持续运行,肯定有盈利任务,只是慈善超市须把利润作为公益金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慈善项目,而非用于投资赚钱。

■ 途径

慈善超市需要你参与

1、到慈善超市购物,超市承诺把每笔消费的盈利部分注入慈善公益金。

2、整理家中旧物和闲置物品,捐赠给慈善超市。

3、到慈善超市报名做义工。

4、认捐慈善超市的困难员工补助,或认捐慈善超市。

认捐标准:捐赠60万元可捐建一所慈善超市;捐助1万元,是安排一位生活困难人员在慈善超市工作一年的补助(目前慈善超市能为困难人员提供的岗位主要是收银和库管人员)。

捐款可先登录北京市慈善义工官方网站协会查询:

■ 采风

慈善超市100余年前源于美国

慈善超市于1902年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在美国,每到周末,总有很多居民去“慈善工厂”捐物,凭收据可享受免税政策,也可去慈善超市购物。慈善超市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慈善事业的一种尝试。一是它解决了经常性捐赠存在的很多问题。二是“前店后厂”的模式,可以安置很多下岗人员和残疾人。目前,该系统有3万至6万人从事这项工作。三是慈善超市可以使一些不太宽裕的居民获得低廉的生活日用品。

英国慈善商店员工多是志愿者

英国的慈善商店都是由慈善机构经营的。慈善商店里面的员工大都是不拿工资的志愿者。政府对慈善商店只征收很少的税,交的房租也很低。超市里的物品都是无偿捐献来的,人们将不用的东西送到店里,店里做登记后,将适合在当地使用的留下,不适合的运送到慈善商店指定的地方,再统一送往需要地。商店获得的收入定期交给慈善机构。

篇8:关于慈善超市调研报告

慈善超市是以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为依托,以解决社会困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为目的,以有针对性的募集和发放为主要形式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或社会救助机构,它包括奉献超市、爱心家园、真情超市等,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在基层的重要平台。

一、我省慈善超市总体情况和运作模式

自2004年民政部发出在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通知后,我省相继设立慈善超市,到目前为止全省已经建立慈善超市307家,其中县、市、区级 51家;街道、乡镇级185家;社区、村级70家。截止2005年底统计,全省已累计接收捐赠物资价值1384余万元,受救助人数62927人次。慈善超市已成为我省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我省慈善超市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单独店,一般由街道、乡镇举办;二是县(市、区)级设物资调剂中心(一般不直接对外运作),在街道(乡、镇)、社区开连锁店;三是流动超市,主要针对农村群众,不定期地在辖区农村各点摆摊,进行捐赠物资调剂和发放。

(一)机构设置

我省的慈善超市一般由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县级调剂中心,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或慈善总会牵头负责,依托县(市、区)社会捐赠工作站(残联、民政帮扶救助中心等)开展工作。街道(乡镇)的慈善超市由民政办公室(科)牵头负责,依托街道捐赠工作点(帮扶救助站、基层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机构)开展工作。社区的慈善超市一般为街道(乡镇)的连锁点(目前村级建慈善超市还较少)。

慈善超市的设立方式分为:

独立门店式。一种是单独建房设慈善超市;另一种是租用房子设慈善超市。这种独立门店式的慈善超市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规模,便于对辖区群众开放和超市正常运作,但其运行成本较高。

合理利用式。即利用已有的街道(乡镇)、社区办公场地举办的方式。在办公场地较为宽松的前提下,腾出几间用作慈善超市,这种形式不但大大降低成本,且便于管理,还方便辖区困难群众领取物品。但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原先办公场地就十分有限的地区就较难办到。

联合举办式。即与商业超市或当地供销社超市联合举办等方式。在当地商业超市划一个区域,辟为慈善超市区或柜台。与供销超市联营的方式,也就是与供销超市协议,救助对象凭一定数额的“爱心券”在超市内领取必要的生活用品。这两种方式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区域网点多,物源丰富,方便了受助对象。但其也存在接收捐赠物品较难的问题,难以达到物品调剂的作用。

流动集市式。也称“流动超市”,即慈善超市举办者购置或(租)借用车辆,定期不定期地在相对偏远的农村流动运作,用集市摆摊的方式,让救助对象领取物品,并接收物品捐赠。

(二)人员构成 慈善超市须有一定的人员对其进行管理。为使慈善超市能正常运作,服务辖区群众,各地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安排工作人员管理慈善超市。主要有以下几种:

直接聘用。慈善超市开办时,在社会上招聘工作人员,一般在本辖区内招聘。其有利的一面是,可全身心地投入超市工作,还能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不利面是增加了超市的运行成本。

兼职。慈善超市工作人员由慈善机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兼任,其工资报酬仍由原工作单位发放,此举能降低超市运作成本,但也造成上述单位人员紧张的状况。

义工。利用辖区志愿者从事或协助从事慈善超市的日常工作。此举不失为一种暨节约成本又能倡导志愿服务精神的好举措,也非常符合慈善超市举办初衷。但全部用义工来完成超市工作还不现实。

义务劳动。由辖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困难家庭或外来务工人员义务出工,协助慈善超市部分工作。但它不可能完成解决超市用人问题,超市还必须配专人进行管理。

(三)物资筹集

慈善超市的开设,给献爱心者提供了一条方便渠道,有利于更快更实在地帮助困难群众。慈善超市建设的初衷就是:有些居民将家中的闲置物品收集起来,捐到慈善超市;有些企业也有一些想捐赠的商品,可以通过慈善超市捐赠;民政部门经常性社会捐赠接收机构平时接收的捐赠物品,或在每年对口支援“捐赠月”活动中多余的捐赠物品,用于充实慈善超市。上述这些捐赠物品通过慈善超市这个平台,由辖区困难群众按一定需求免费领用。因此,“慈善超市”这种新型的物资交流平台,把社会上闲散的物资收集起来,实现扶贫帮困活动的日常化、长期化,是传统的扶贫帮困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这个平台,改变过去那种 “你捐我受,捐非所需”的尴尬局面。改变原先单一的以慰问为主的救助形式,从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困难户的不同需求。从调查来看,我省慈善超市的物资筹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群众自发捐赠;企业捐赠;民政部门组织捐赠;出资购买和物资调剂。

(四)资金运作

要使慈善超市能正常运转,除必要的物资筹集、储备外,还必须有必要的资金投入来支撑。慈善超市大多开设在城镇,一般开一家100平方米的超市年租金总在10万元左右,有些地方的超市场地为民政部门或慈善机构出资建造,虽无需租金,但如果用于出租或作为其他用途,同样也能产生很大的价值。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按一家小规模超市用2名工作人员来计,每年至少要支付2万元左右的工资。其他费用视不同情况而定,加起来数目也不小。调查得知,目前慈善超市运作资金主要用以下方式解决:一是政府扶持,由民政部门申请地方财政,或乡镇、街道用本级财政,解决慈善超市场地建设经费或租用;工资开支和物资管理等费用。二是公益性民间组织出资,如慈善机构、残联等组织,将募集的部分善款用于慈善超市运作,超市物品的购买等。三是辖区党政机关、部队、单位;社会上企业、个人的捐赠款,用以补充。四是超市通过商业性用作所得的营业收入,即面向普通群众所定的爱心价、市场价出售超市物品所获得的利润。但目前来看这部分的收入还十分有限。

(五)服务模式

慈善超市作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连接捐赠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一座“爱心桥梁”,它直接面对的主要是辖区困难群众、低保户、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户;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其他居民或外来务工人员;热心公益慈善捐赠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因此,慈善超市有着高于一般商业企业的运营模式、管理制度和人性化服务要求。目前,我省各地为办好慈善超市,均相应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用以规范超市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为规范慈善超市的运作,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建设管理办法,制定了物资筹集、接收、保管、安全、发放和领取等制度。对于物品的接收,规定了工作人员在接收捐赠物品时,要当场清点,填写清单,确保捐赠帐、物准确无误;向捐赠者开具收据、捐赠凭证,及时建立台帐;物品接收后,按规定进行消毒、分类、储存。对于物品的发放,各地民政部门则根据当地实际,给困难家庭发放储有一定金额或点数的“爱心卡”,凭卡到所在地慈善超市领取相应金额的慈善物品。超市内部定期公布物资的接收及发放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

为提高慈善超市的服务质量,各地超市都制订了《店长职责》、《工作人员职责》、《文明用语》、《服务规范》等制度,并公布上墙。工作中持证上岗,规范服务,热情接待,使用文明用语。其中负责组织、宣传、发动、指导辖区居民、单位进行经常性捐赠活动,作为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对老弱病残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由工作人员主动为其送货上门。亲切而又规范的服务,使慈善超市在居民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

首页12尾页

二、慈善超市存在问题

慈善超市在我省仅存在两年多时间,作为新形势下社会救助的一个新举措,一种新的尝试,虽已引起社会一定的关注度,也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但总体上还是处于逐步完善与探索阶段,在运作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初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名度不高。慈善超市作为新生事物,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尤其是需要主管部门的支持;需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关心此事。而目前远未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有的老百姓可能知道有这么个名称,但并十分清楚其作用、功能、运作方式,社会特别是企业参与度还很低。这与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宣传力度的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网点布局不匀。从全省307家慈善超市来看,大部分设在有一定条件的,人口较集中的城镇,尚未形成区域均匀的网络,尤其在欠发达地区设得很少。建得多的市已达88家,而少的地方全市仅4家。慈善超市布局的不合理,造成了困难群众难以全面地得到救助,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往往要由镇村组织车辆到城镇统一去领,领取物品相当不便。

(三)供求不平衡。调查发现,来慈善超市领取物品最多的是油、盐、米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旧衣被、其他旧日用品领用人极少,甚至无人问津。然而,超市所接收的却大量是后者,油、盐、米等几乎无人捐赠,只能用现金购买。这样,既影响捐助者积极性,又造成捐赠物品的很大浪费,超市接收大量的旧衣被,只能束之高阁,既费场地,又费人力。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商家的参与度并不高,他们正是最有可能捐赠油、盐、米等日用品。为此,要求有关部门、慈善超市举办者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倡导有关企业、商家参与,争取他们捐赠,显得尤为重要。

(四)资金投入过大。以一家中等规模的慈善超市为例,店面年租金5万元,工作人员2人,年支付工资约3万元左右,用资金购买发放物品每年约10 万元,加上物品清理、消毒、运输等费用,超市维持运行基本费用一年须在20万元左右,而所接收的捐赠款却很少。目前这些费用大多由所在地的民政部门、慈善机构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担,长此以往超市长效运转较为困难,甚至难以为继。

三、几点建议

(一)定位准确,搭建救助平台

慈善超市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围绕“政府倡导、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新思路来展开,逐步将慈善超市转交民间组织运营,使其逐步走向社会化、民间化、专业化。其目的是努力营造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使社会力量承担更多的捐助义务。通过慈善超市这个平台,丰富和完善社会捐助制度,让捐助者更直观地看到捐助效果,扩大社会捐助参与面,激发人们扶贫帮困的热情的。

(二)扩大宣传,营造社会氛围

慈善超市作为新生事物,如何引起普通老百姓的关注,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关心此事,就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进行慈善政策宣传,弘扬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激发社会各界投身慈善事业,提高企业参与奉献爱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大自我宣传力度。通过建捐赠网站,设捐赠热线电话,开通慈善捐赠快车,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定期收集和统计贫困群众的需求,发布求助需求信息,引导社会各界按需求捐助物品,使捐助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

(三)积极探索,合理整合资源

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慈善超市运作模式。把建立慈善超市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慈善超市整合社会扶贫帮困资源,实现救助资源的合理运用,增强扶贫帮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水平。探索慈善超市建设与社会捐赠接收站(点)、敬老院、避灾中心、救助站、商业超市等场所结合,推广农村流动超市,建立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服务网络,使之有利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形成点多面广格局,并可以向偏僻乡村覆盖和延伸。

(四)拓宽渠道,形成长效机制

鉴于慈善超市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设立、运作、模式、布局等,随着区域的不同而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调查发现,各地为办好超市,想出了许多切合当地实际的做法和经验,对促进慈善超市的健康发展,降低运作成本,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十分有利,值得借鉴和推广。

1、倡导社区志愿服务。大力推广和发展志愿者队伍,整合社区志愿者力量,积极争取志愿者服务延伸与到慈善超市,义务为慈善超市作宣传,自愿参与慈善超市的物资采购、入库、发放、配送、卫生清理、安全消毒等管理。

2、扩大服务范围。慈善超市不光是物资的筹集和发放,应扩展其服务内容。如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和重点优抚对象自力更生,依靠劳动实行自我救助;向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延伸服务,参与社区或慈善超市活动,享受相应的工作报酬。组织他们参与慈善超市劳动,或参与社区绿化养护、治安巡逻、管护车辆、公益性宣传、环境卫生清理等活动,并实行通过劳动获取分值的办法,一定的劳动量给予一定的计点分,凭点数可以在慈善超市领取一定的生活用品。

3、争取企业支持。在积极倡导企业向慈善超市献爱心,捐款、捐物的同时,可利用企业的优势为超市提供部分免费服务。如对接收有旧衣被进行清洗、消毒、包装;对捐赠的旧家用电器进行修理、检测等,既保证了捐赠物品的整洁、安全,又降低了超市人力、财力的投入。

篇9:“慈善超市”的起源及经营方式

“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国的“好意慈善事业组织”(Good Well),它是非营利机构开办的一种免税“公司”,成立于1902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总部设在洛杉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并在世界37个国家中有会员。其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销售市民们捐赠的旧物,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失业者、新移民等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

“好意慈善事业组织”的经营方式一般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即前面是“慈善商店”,后面是捐赠物品的维修处理车间、工厂。捐赠物资通过洗涤、整理、修配、包装、估价等一条龙作业后,上架销售,非常专业化。职员一般需要接受商业管理培训,并有一个实习期,然后才能获得全薪工作。

在美国,每到周末,总有很多居民去“慈善工厂”捐物,凭收据可享受免税政策,也可去“慈善商店”购物。“慈善超市”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慈善事业的一种尝试。一是它解决了经常性捐赠存在的很多问题。在经常性捐赠工作中,捐赠物资的整理、清洗、维修装配、包装、储藏、运输以及发放,必然存在成本开支和场地问题;慈善机构为了这些旧物资而发生费用,从经济核算的角度来说往往很不划算。通过“慈善超市”的运作方式,不仅可以消化费用开支,还可以赚取利润来筹集扶贫济困资金。洛杉矶橙县的一家“好意公司”年收入2400万美元,全美国整个系统的年收入达30多亿美元。二是“前店后场”的模式,可以安置很多下岗人员和残疾人就业。目前,该系统约有吸收了3-6万人从事这项工作。而仅橙县的“好意公司”,累计先后帮助160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副总裁南希女士本人就是一名坐在轮椅上工作的残疾人。三是“慈善超市”可以使一些不太宽裕的居民获得低廉的生活日用品。比如市民买一台新电脑需要500-600美元,而在“慈善商店”经过维修或重新装配的电脑一般也就200美元左右,而一些普通西装等衣物则更便宜,有的仅1美元。

我国的“慈善超市”出现于上海,随后广州、温州、苏州、太原、北京等地也都陆续开办起来。但是,由于这项事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经营管理还不太完善。目前,基本上是处于后门接受捐赠,前门对外发放的状态,它们的功能还只是个捐东西、领东西的仓库,对小范围生活困难的居民开始有所帮助,但受益面不大。多数城市的“慈善超市”是用专门凭证领取物品,只有上海等少数城市真正是按“超市”经营管理的。“慈善超市”有专门的收银台、引导员、商品以人民币定价,采取合法现金交易,实现了募捐、帮困和变现功能。上海“慈善超市”由慈善捐赠救助物资中心改制一年间,募集物资价值826万元,物资变现收入175万元,资助50多名患白内障的贫困老人实施复明手术。

篇10:XX社区慈善超市管理制度

——基于厦门市爱心超市的个案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中国慈善超市的发展。笔者以厦门市爱心超市为个案,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综合考察影响慈善超市有效运营的深层动因和主要因素,探讨如何才能建立慈善超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笔者发现,慈善超市能否发挥持续有效的救助功能与慈善超市的运行机制、互动关系及社区网络息息相关,这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了慈善超市的发展。

[关键词] 慈善超市 社会资本 互动 社区网络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Supermarkets on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Abstract: Referring to the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supermarkets.Based on the example of charity supermarkets in Xiamen,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deep-seated reasons and major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harity supermarkets from the microcosmic-level and microscopical-level.And the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set up a long-term and efficient mechanism for developing charity supermarkets.The investigation has found out that the interactions among citizens, the mechanism of charity supermarkets and the community network are closely correlative to social assistance function of charity supermarkets.These three aspects decide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supermarkets together.Key words: charity supermarkets, interaction, community network.一、导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急剧增加,弱势群体的数量和范围在不断扩大。为了推进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保障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固发展,社会各界在扶贫济困方面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慈善超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3年5月18日,上海成立首家慈善超市,以社区为依托,通过构建新型慈善事业运作平台,把临时性、季节性的扶贫工作,转变为经常性、长期性的帮扶活动,开创了社会救助的新形式。2004年7月,国家民政部发出《关于在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要求两三年内全国大中城市要普遍建立“慈善超市”。2004年底,全国已建成慈善超

1市1842个,2005年底增加至3076个。

在慈善超市迅速扩展的同时,其运营困境在各大城市中也普遍存在,由宣传不够,供需不均,后劲不足等原因,一些社区的慈善超市不得不结束其短暂的经营。在广东汕头市金平区,“慈善超市仅仅运行一个多月,民政部门通过各种途径投入的首批物资全部发放后,捐赠物资无以为继,货架上空无一物,不得不暂时关闭”(王先进,2007:56)。

为了充分发挥慈善超市扶贫济困的功能,各大城市在运营方式上进行积极探索,以求能突破瓶颈,建立慈善超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与其它城市相比,厦门市爱心超市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自2004年5月创办第一家爱心超市以来,慈善超市在厦门市迅速发展壮大。目前,思明区各个街道都建立起爱心超市,其他各区相继续建立起博爱超市,并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因此,本文关心的问题是:在将近4年的发展历程中,厦门市爱心超市如何积极探索,发挥持续有效的救助功能?哪些因素影响到爱心超市的成功运营?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既有研究

随着慈善超市的出现和发展,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新生事物。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国内学者有关慈善超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数据来自民政部《2004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和《2005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第一,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慈善超市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市场与慈善超市的关系,以及慈善超市对公共服务资源整合的影响。张夏礼认为,慈善超市“凸显了个性化、规范化、经常化的公共服务导向,创新了公共服务的机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相关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条件”(张夏礼,2006:33)。

第二,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出发,研究慈善超市扶贫济困的新理念、运作机制及管理机制,探讨慈善超市在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分析了慈善超市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境。高功敬考察济南慈善超市后指出,慈善超市提供了一种经常性、规范性的捐助与接受平台,为统一调配社会捐助物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机制,并为特困家庭增加了一条更为人性化的救助方式(高功敬,2006)。

第三,从社区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慈善超市在帮助弱势群体获取社会资源、强化社区支持网络以及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李雪萍、陈伟东指出,“社区慈善超市在捐赠和销售环节联系着各种社群和个人,从而就直接或间接地扩大了弱势群体的社会联系范围”(李雪萍、陈伟东,2006:77)。

从以上简要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慈善超市的研究还是很有限的。首先,一些国内学者已经就慈善超市的性质、作用及现状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对于影响慈善超市发展的深层动因、超市实际运作机制等重要问题,至今尚没有深入的研究。其次,目前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研究,未能在理论上作深入探讨。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

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国的“Good Well”(好意事业组织),它是非营利机构开办的一种免税“公司”,成立于1902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高功敬,2006)。在我国,慈善超市作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对社区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整合,对弱势群体进行物质帮助和人文关怀。笔者尝试用社会资本理论,以厦门市爱心超市为个案,来分析影响慈善超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利用社会资本理论来研究我国慈善超市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了解慈善超市有效运营的深层动因,解决慈善超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且可以此检验、丰富、发展社会资本理论。慈善超市是新时期救助弱势群体的新形式,通过对其实际运作机制的考察,不仅对全面缓解和根本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更新社会救助理念、转变社会救助机制以及实现社会有效整合也大有裨益。

(三)社会资本理论

1.国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回顾

社会资本是新经济社会学中重要的理论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于1980年提出。布迪厄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者潜在资源的集合体,它与某种体制化的网络相联系;个人占有社会资本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行动者可以有效加以运用的联系的网络的规模,二是网络中每个成员所占有的各种形式的资本的数量(陈宇秦,2006)。

1988年,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了《作为人力资本发展条件的社会资本》一文,首次在美国社会学界明确使用社会资本概念。科尔曼提出,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组成,而且为社会结构中个体的某些行动提供便利(Coleman,1988)。具体的讲,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表现为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权威关系与社会组织等(Coleman,1990)。

1993年,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在对意大利行政区政府调研的基础上写成《让民主运转起来》一书,该书的畅销使社会资本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书中,普特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的效率”(普特南,2001:195)。

在继普特南将社会资本用于政治分析之后,扩大了社会资本这一理论范式的应用范围,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从社会信任角度界定社会资本,并用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福山,2001)。林南(Nan Lin)从社会资源角度,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涉取或动员的资源(林南,2005)。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从社会网络角度,对美国社会的劳动力流动问题进行研究,强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弱关系对人们寻找工作机会的作用(Granovetter,1973)。

尽管国外学者关于社会资本的理论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潜在用法相差悬殊,但文献中的共识在不断增强,即社会资本基本上可以归结为“行为者通过在社会网络或者其他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身份来确保收益的能力”(李惠斌、杨雪东,2000:126)。2.国内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回顾

国内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张其仔博士正式提出并进行具体研究。目前国内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研究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着重探讨了社会资本对于国家经济转型、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变及个人就业求职等方面的作用和功效(张克中,2006;万涛、姚小涛,2005;刘年辉,2006)。第二,探讨社会资本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提出作为社会资本特定形式的社会信任对重塑人文精神、实现社会整合及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董才生、吴克领,2005;李喜英,2005)。第三,关注社会资本与弱势群体的关系(胡平、张鹏刚等,2004)。第四,聚焦社会资本与城乡建设的关系。我国学者张文宏、霍一伟、吴光芸、杨龙、闫逢柱等应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了城市社区建设、城市居民社会资本建构、乡村治理、村民自治等问题。第五,一些学者直接将社会资本作为对象进行理论研究,或者分析社会资本的载体,如家庭、组织、社团、社区等(黄展涛、王群,2007)。

(四)本文的分析框架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福特·布朗(Thomas Ford Brown)对社会资本概念表述体系的分层,社会资本可以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分析层次。微观层面关注构成社会网络的个人自我,中观层面分析个人自我的联结及关系类型,宏观层面指出社会资本包含在更大的网络体系中(李惠斌,杨雪东,2000)。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参照托马斯的分层,尝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对厦门市爱心超市展开分析。

在微观层次上,笔者主要分析爱心超市的受助者、捐助者、政府的互动关系,考察个人如何通过他所嵌入的网络来增强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在宏观层次上,笔者以爱心超市的实际运营机制为基础,了解超市如何发挥中介作用,形成受助者、捐助者和社区长期稳定的网络关系,讨论网络环境如何影响慈善超市的运营及个体获取资源的能力。

(五)资料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是笔者2008年在2厦门市思明区爱心超市收集的,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笔者走访的三家爱心超市的资料;二是笔者对超市管理员、受助者和捐助者的访谈资料;三是笔者在网络上搜集的关于厦门市爱心超市的资料与新闻报道。

三、厦门市爱心超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在国家民政部的号召下,慈善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很多超市面临运营上的困境,存在倒闭的风险。除了因为资金有限、货源不足之外,还与慈善超市的运行机制、互动关系、社区网络等密切相关。本部分以厦门市思明区三家“三好”爱心超市为案例,分析影响爱心超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爱心超市的诞生和实际运作机制 1.爱心超市的诞生

厦门市创办爱心超市的设想,源于街道面向社区群众的献计献策活动。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厦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许多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仅靠政府的低保和救济维持生活,街坊邻里的贫富差距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明显问题。一些居民手中有许多闲置物品,有心要帮助困难群众,但因缺乏捐助机制,无法实现。街道逢年过节给困难家庭送温暖,只能给予临时性的物资补助,难以满足他们的长期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嘉莲街道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率先在福建省创办第一家爱心超市,并迅速在思明区推广,辖区内十个街道实现了爱心超市的全覆盖。同时,思明区政府成立区慈善会,制定《思明区爱心超市管理暂行规定》,对全区爱心超市进行统一注册、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和统一配送。2.爱心超市的实际运作机制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稳定的工作机制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爱心超市成功运营的前提条件。厦门市思明区政府十分注重爱心超市的协调统一,不仅制定了统一的管理办法,还规范了统一的调配方案,使各街道爱心超市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一,从管理体制来看,爱心超市主要由民政局和区慈善会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各个街道专门成立爱心超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街道团委、民政、妇联、工会、残联等部门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指导、监督爱心超市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负责爱心超市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从工作机制来看,各个社区设立经常性捐赠物品的接收站,为居民的捐赠提供了 2笔者走访的三家爱心超市位于不同的社区,K街道爱心超市所在的社区属于老城区,J街道爱心超市所在的社区属于新城区,L街道爱心超市所在的社区属于村改居社区。通过选取不同的社区,笔者希望能增强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这三家爱心超市在2007年被厦门市思明区政府评为三好爱心超市,发展相对成熟。便利。爱心超市工作人员负责捐赠物品的整理,分类及标价。每件物品根据市场价值及超市现有的库存量进行分值标注,每件物品最高价值不超过10分;其中,未成年人用品及书籍不计分值。各个街道根据具体情况,一般每个月或每两个月安排两三天开放超市,各社区领取时间采取轮流制。

爱心超市主要面向辖内生活困难户。低保户可凭证到社区居委会申请爱心超市物品领取证;其他困难户可向所在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由社区居委会初审后,报街道办事处审核,符合条件的,由所在社区居会会发给爱心超市物品领取证。爱心超市每户每月基础分值10分。

第三,从激励机制来看,一方面,对那些经常参加捐赠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包括贴红榜、送锦旗、发纪念品等。另一方面,对那些经常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受助者,实行分值奖励,每参加一次公益劳动奖励1分。这些激励机制大大提高了捐助者和受助者的积极性。

(二)爱心超市的互动关系

从布迪厄、科尔曼等学者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是内生在人们关系的结构中,一个人要拥有社会资本必须与其他人有联系,即要发生互动关系。不同主体拥有的社会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是有差异的,但通过主体间互动,这些资源可以流动互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心超市为个人、群体、组织间的社会资源流动提供了某种条件和便利。它通过自助平台的形式,形成不同层次主体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政府与捐助者的互动、政府与受助者的互动、捐助者与受助者的互动。1.政府与捐助者的互动

捐赠是爱心超市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是超市货源的主要保证。但是,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捐赠,为受助者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对政府来说并非易事。民政局、区慈善会和各个街道都在积极探寻与捐助者互动的有效方式。

J街道爱心超市所在的社区位于厦门新城区,辖内商贸繁荣,经济发达,2006年街道财政总收入达5.5亿元。J街道在社区内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吸引个人和企业来捐赠。同时,利用辖内企业分布密集的优势,积极走访,采取各种措施动员企业参与爱心超市的捐赠。其中,将企业纳入爱心超市的管理层是一项重要的激励措施。

爱心超市工作人员表示,“超市的发展方向、日常运作、宣传活动等,企业都可以加入讨论,献计献策。有些企业的周年庆活动就是动员员工为爱心超市捐赠。对企业来讲,乐于助人是很好的企业文化,会促进企业的团结和进步。另外,通过这种活动,企业也可以给大家一个良好的形象。对超市来说,当然也是受益的。超市要发展,得想出一种方法,让各方都能受益,不管是物质上受益还是精神上受益。”(访谈J01)

目前爱心超市主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民政局、区慈善会在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爱心超市,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街道积极走访辖内企业,与辖区各单位和企业结对子,争取多方支持,鼓励他们成为爱心超市长期、固定的捐助者。J街道爱心超市立足本辖区的优势,努力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寻找一个互惠点,以寻求一种双嬴的局面。

布迪厄在分析社会资本时提到,“团体成员的身份带来的收益是团结的基础,而团结又使收益成为可能”(李惠斌,杨雪冬,2000:121)。这里所说的收益是指团体成员间的互惠互利。社会资本不是自然给予的,它在一定的互惠期望中产生。团体成员身份的卷入使各个成员的社会资源嵌入同一制度化的团体关系中,并产生相应的期望和义务,流动互通也就成为可能。J街道把捐助企业纳入爱心超市的管理团体,一方面,在无形中把爱心超市的运营权责部分转移到企业,促使他们自愿提供一些社会资源,主动参与捐助;同时减轻政府负担,有利于政府逐渐退出爱心超市的管理,实现政府职能社会化。另一方面,街道利用自身政府工作的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某些便利,如通过爱心超市的宣传和对捐助企业的表彰,企业

3在社区居民中的形象必然会提升。政府和企业的这种互动关系打破了社会资源单向流动的局限,为双方长期互惠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2.政府与受助者的互动

在爱心超市出现以前,政府主要通过发放低保金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政府与受助者的互动很有限。爱心超市的出现为政府与受助者的积极互动提供了条件。

“已经很满足了。我们本来就有低保金领,现在还可以领些东西,已经很好了。真是太感谢政府了。”(访谈L02)

“每个月都可以从超市里领东西,一次领的东西看上去不多,但长期领下来是很可观的。很谢谢政府。本来已经发钱了,就没有义务做这些,但政府还是做了很多。”(访谈K02)

“说实话,物质上不会提供特别大的帮助,一个月领不了多少东西。但从精神上看,帮助就大了。人都是需要被关心的,尤其是遇到生活上的困难的时候。爱心超市就会让这些困难户感到温暖。很多困难户都说很谢谢政府给予的帮助。”(访谈J01)3 这里所说的社会资源单向流动是指资源只从一方流向另一方,只有另一方获利的情况。“他们来领东西的时候会来反映需要什么东西,那我们就了解他们的需要,向上头反映,下次进货的时候就有针对性。”(访谈L01)

由此可见,通过爱心超市,政府与受助者有了更为频繁的接触,增进对受助者需求的了解,能更好地开展救助工作;同时,受助者增强了对政府的认同感。在访谈中,大部分受助者都对爱心超市持正面、肯定的态度。超市工作人员也表示,虽然爱心超市提供不了多大的物质帮助,但它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很多低保户还是很感激。当然,笔者并不排除仍有部分受助者对政府不满,如超市工作人员反映一些受助者对超市内的物品很嫌弃,但这部分人是极少数的。

更重要的是,爱心超市并非只是单纯提供物质补助,它更通过一种弱关系的建立,把政府和受助者有效联结起来,提高受助者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

“我听街道的人讲,一些企业会有一些工作机会,那些经常参加劳动手脚灵活的低保户就会被派去。”(访谈K01)

“有什么工作机会,居委会会跟我们说。像庙里会捐油捐米,我们也去庙里帮过忙,搬东西什么的。你说政府帮我们那么多,我们能做点什么是什么,而且我们去帮忙也有分可以拿。”(访谈J03)

“低保户可以通过为爱心超市整理物品或者参与社区公益劳动来赚得相应的分数,比如小区里面的卫生维护、巡逻、出版爱心超市的报纸等。这个政策既让低保户更有尊严地拿到东西,同时也为小区建设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访谈J01)

弱关系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它是指一般的相识关系,存在于群体之间,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Granovetter,1973)。弱关系在个人、群体、组织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纽带。受助者由于社会资源的缺乏,基本上都处于被组织的状态,即依靠政府等外界力量来帮助其整合资源。政府通过爱心超市与受助者建立起广泛的弱关系,并通过弱关系加强与受助者的信息沟通,帮助受助者增强获取资源的能力。具体的讲,街道通过积分激励机制,推动受助者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如参与社区治安巡逻、文明劝导、计生宣传的等公益劳动,按照他们参加活动的时间和所作的奉献给予适当加分。这样,一方面受助者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补助,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受助者与街道的互动频率大大增加,也更方便从这种互动中获取各种信息,如就业信息等。那些经常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与街道保持密切联系的受助者会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3.受助者与捐助者的互动

捐赠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如何为赠受双方提供无压力的环境构成了爱心超市赠受双方互动关系的微妙之处。

“爱心超市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它是一个平台,把捐助者和受助者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联系起来,避免了尴尬。这可以让社会上的人都参与到帮助人的活动中。捐东西前我们会打电话跟超市联系,看他们那需要什么东西,我们就买了送过去。”(访谈J05)

“我们有能力帮助人,他们需要帮助,爱心超市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况且受助的人不用跟捐助的人不用见面,也就没有心理负担和压力。”(访谈J04)

爱心超市有好几年了吧。新闻报道上都有看到。政府投入那么多,是一个很好的品牌项目啊。”(访谈K03)

4通过爱心超市,受助者和捐助者形成特殊的互动方式——匿名化互动。笔者这里所说的匿名化互动是指,以尊重隐私为前提,通过某种中介性质的个人、组织和机构来达成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在匿名化互动中,双方的具体信息被概括化,即双方都被标签为具有某些共性的群体。例如,在爱心超市中划分了两大主要群体:一是超市物品的供应者——捐助者;一是超市物品的购买者——受助者。

匿名化互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见面,其首要特征是互动主体的具体信息通过概括化而被隐藏起来。实际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受助者的需求,爱心超市会组织一些活动,让捐助者和受助者见面,增进双方的沟通。即使是见面,赠受双方仍然属于匿名化互动,因为他们并非个体互动,而是两大群体的互动。在助人关系中,匿名化互动属于比较人性化的沟通方式。对于受助者来说,匿名化互动的方式不仅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做到以人为本,而且极大地鼓励了他们获取社会资源的勇气和积极性。受助者说,“和那些企业见面也没什么,我们谈谈缺什么,有什么需要就可以了。那么多人,谁会记的住,不会不好意思拉。有时候向了解自己家底的亲戚朋友帮忙,还真会拉不下面子。不认识的人反而敢放开胆讲。”(访谈L02)

对于捐助者来说,匿名化互动的效果取决于捐助的动机。从广义上讲,主体让渡社会资源的动机主要有两种:完善性和工具性(李惠斌,杨雪冬,2000)。完善性动机是指不要求物质回报,不关注外部认同和激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上的满足。工具性动机则是指暂时让渡资源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资源回报。因此,持完善性动机的捐助者会比持工具性动机的捐助者更偏好匿名化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作为中介的爱心超市要协调不同捐助者的 4 匿名化互动是笔者根据爱心超市特殊的运作方式而提出的一个概念。需求,才能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三)爱心超市的社区网络

社区是人们最主要的生活载体,通过构建社区网络可以为人们提供信息、物质和精神支持。从这个角度看,社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嵌入社区网络的社会资本存量的大小。正如前文所述,社区中的各个主体通过与其他主体的互动可以获得社会资源,但仅限于某一类的主体间互动无法实现社会资本存量最大化。只有通过中介机制,把这些主体有机联结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结构化的网络关系,才能实现社区资源的最优配置。

普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意大利南北方政府的绩效差异。他发现社会资本建构比较好的北部城市“有许多积极的社群组织,(„„),这些‘公民社群’推崇团结、公民参与以及整合”(普特南,2001:203)。“在他(普特南;笔者)看来,社会资本本质上是通过公民的互动、信任、合作组织和整合社会资源并发挥资本的作用。只有在社区各利益主体存在对共同体高度认同和信任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形成合作与互助的组织网络”(姜振华,2005:31)。因此,在建构社区网络的过程中,互动是前提,信任是基础,参与是保证。关于爱心超市的各主体的互动关系,前文已作分析,以下将要讨论在互惠基础上如何强化信任,动员各个主体积极参与,并形成长期合作。笔者认为,影响社区网络建构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信任、参与和激励。1.信任

爱心超市的公信力主要来自政府的扶持。中国是政府主导型国家,政府的态度与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众的态度与倾向。这就决定了爱心超市在构建社区网络中必须依靠政府来推动。通过政府的示范性引导,强化了居民对爱心超市的信任,再以爱心超市为中介,建立起受助者、捐助者、志愿者等的相互信任。访谈中,捐助者将爱心超市定位为政府的品牌项目,表示其捐赠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影响。

信任与一定的规范相联系。“这些规范包括共享的价值观与准则,它的主要功能是能在个人之间形成信任与秩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费用,促进人群与组织之间有效的交往”(杨月如,2006:12)。因此,一方面,爱心超市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制定严格的捐赠物品接收、发放、库存管理、报废认定、进出公示等制度,让捐助者放心捐赠。对于各种捐赠物品有着严格的检测和评估制度,让受助者安心受助。另一方面,爱心超市在社区内广泛宣传奉献、互助的价值观,以引起社区居民的共鸣。这些规范培育了信任的基础。2.参与

爱心超市具有多功能定位,它不仅是受助者领取物资的场所,也是公民道德教育实践基地,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基地、志愿者服务点以及医院爱心医疗咨询点。这种定位使得爱心超市的收益面广、受益面结构独特、群众参与度高,大大地提高了社区网络的规模和密度5。例如,J街道通过爱心超市已经有200多户困难家庭与机关、企事业和非公企业结成解困助贫、助残、助学的帮扶对子,签定了协议书,使许多困难户享受到捐赠对象的帮助。超市工作人员在访谈中说“有了爱心超市的理念,各方面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访谈L01)3.激励

调动居民参与爱心超市的积极性,激励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受助者,爱心超市主要通过分值引导,将受助者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物资受赠与精神受赠结合起来。主要做法是引导受助者参与公益活动,按照他们参加活动的时间和所作的奉献给予适当加分,鼓励受助者多做贡献,回馈社会。同时,爱心超市鼓励精神消费。超市里的文化类物品,如铅笔、书籍、VCD、磁带等一律不计分值,引导困难家庭成员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增加谋生的本领。对于捐助者,除了贴红榜表彰、送锦旗奖状外,参加捐赠的企业还可以享受免税优惠、参与爱心超市的管理等。超市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措施极大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四、厦门市爱心超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爱心超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爱心超市是新时期慈善事业的新模式,是政府解困工程的重要补充。它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运营模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爱心超市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供需还不平衡。爱心超市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它本着为民服务的原则,为困难居民提供需要的帮助。但是,由于捐助者和受助者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捐助者提供的物品和受助者需要的物品常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超市里大米、食用油常常供不应求,但水瓶、水杯 5规模是一个网络中参与者的数量;密度是指各个参与者之间直接联系纽带的数量。

一般都无人问津。受助者说,“家里小孩身体不好,总生病,看病买药很贵。希望超市里能多进些药,我们负担也轻些。现在超市里摆的药得很少,就那几种,都没怎么换过,每次都是那些,都是我家用不上的药。”(访谈L03)尽管超市工作人员表示会入户调查困难户的实际需要。但是,据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超市在困难户的需求调查这块还有待增强。不少困难户表示爱心超市很少或几乎没有来入过户。

第二,货源供应不足。爱心超市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但想要长期发展必须扩大社会捐赠。社会捐赠本着自愿和无偿的原则,禁止强行或变相摊派,这使得爱心超市在寻找货源上困难重重,很难找到愿意持续捐赠的企业和个人。一方面,企业是爱心超市最重要的捐助者,但捐赠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普通居民有心要帮助困难群众,但他们捐的东西很多是即将废弃的实用价值已经不高的物品,很难满足受助者的需求。这些物品要是一段时间没人来领取,就直接送到灾区或红十字会。由此可见,爱心超市似乎不能起到原先设想的救助功能。

第三,人员支持不够。目前,思明区每个街道有一个爱心超市,每个爱心超市要覆盖街道所有社区,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由于街道日常事务已经很烦琐,很难很好地兼顾到超市。例如,K街道爱心超市要负责12个社区的物资发放,但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在负责。超市工作人员表示,“琐碎的事很多,有时候都忙不过来。发放的时候,街道会派人过来帮忙。轮到哪个社区领东西,那个社区就会派一个办事处主任过来帮忙。比较经常叫那些困难户来帮忙,他们刚好也可以积分。”(访谈K01)由此可见,爱心超市要发展,不仅要保证稳定的货源,还要配备足够的人员。

第四,宣传有待加强。政府搭台,社会唱戏是爱心超市理念创新的核心。爱心超市的目标之一是要把民间这个巨大的物资资源调动起来,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形成社会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规模效应。政府的确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展开了大力宣传,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如预期理想。笔者在调查的时候,随机抽取在社区中活动的居民,共18人,了解他们对爱心超市的认知程度。结果显示,知道爱心超市的有7人,不知道爱心超市的有10人,听过爱心超市但不知道是做什么的有1人。虽然随机抽查的数量和代表性都很有限,但抽样的结果表明了爱心超市的宣传力度仍有待提高。

第五,缺少市场定位。爱心超市虽然是慈善项目,但这并不表示不可以引入市场化运作。相反,考虑到单纯的物质流动引起的供需不平衡等问题,超市更应该通过市场引导,实现物资交换,将捐赠物变现,再用所得的资金购买受助者需要的物品。笔者在访谈中提到上海慈

6善超市引入市场化机制的做法,三家爱心超市的工作人员都表示不可行,这涉及到复杂的管理和工作体制的改革,他们认为义卖是很好的变现形式。但目前超市义卖次数有限,难以成为经常、固定的变现形式。爱心超市需要思考物-资-物流动方式的更好路径。

第六,网络单一性倾向。这里所说的单一性倾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网络辐射方向的单一,即信息的单向流动。具体的讲,在互动的过程中,有一方处于完全主导的地位,而另一方则是被动接受,双方缺乏一种积极主动的沟通,信息只是从主导方流向接受方,缺少了反方向的信息回流机制,这样就无法了解接受方的需求,以更好地改善网络质量。例如,上文提到的供需不平衡正反映了这个问题。又如,在爱心超市的激励机制中,街道鼓励受助者通过参加公益劳动获取积分,但这种安排带有行政指令的性质,街道有什么活动,就打电话叫一些受助者过去帮忙。积分制调动了受助者的积极性,但指令安排的互动方式却削弱了受助者找寻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的主动性。

单一性倾向的第二层含义是指网络交往主体的单一。以爱心超市为中介联结起来的社区网络包括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主体,但是他们之间还未形成多形式、多层面的互动,一般都是某类主体内部交往比较密切。交往群体的同质性虽然可以增加亲密度和归属感,但也大大减少了信息量,影响受助者社会资源的获取。

(二)对策建议

针对爱心超市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爱心超市的扶持力度。鉴于我国是政府主导型国家,国内尚未形成慈善捐赠的社会风气,许多居民对爱心超市的发展仍持观望态度,目前政府不可能完全退出爱心超市的运营,反而要利用其权威优势,为爱心超市的发展铺平道路。在国外,慈善超市之所以能够维持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税收政策的支持,高额的遗产税与慈善捐赠后的免税措施,使得当地居民在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后,更愿意选择去超市奉献爱心。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完善慈善捐赠立法,积极扩大捐赠免税的受益面,提高捐赠免税的比例,对捐赠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提高爱心超市的公信力。同时,政府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开展各种慈善活动,加强对爱心超市的宣传。通过各级党和政府 6 上海的慈善超市实行市场化经营。在上海,慈善超市里有收银台,有现金交易,超市对所有普通民众开放,包括受助者和来献爱心的居民。来献爱心的居民以高价购买商品的方式捐助。把商品变成资金,是上海慈善超市的主要特色,它能够实现捐赠物资的快速变现。的有利推动,以及街道、居委会干部的深入宣传,把政府的职能与群众的愿望结合起来,把民间的资源与困难群体的需求结合起来,使爱心超市家喻户晓,群众踊跃参加,实现政府职能社会化。

第二,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适当引入市场化机制。笔者认为上海慈善超市的运营方式很值得借鉴。上海慈善超市面向所有普通民众,采用市场化运作,变现过程按市场规律办事,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使得物-资-物能够灵活流通,更好地满足了受助者的需求。鉴于两地超市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先在厦门市发展相对成熟的爱心超市进行试点实验,在成效显著的基础上开展经验传授和试点推广。除了借鉴上海的经验外,爱心超市可以继续推广义卖活动,尝试将义卖变成经常性、常规化的工作。另外,爱心超市可以与普通超市进行合作,动员普通超市拿出一定数量困难群众需要的生活用品,在各超市中设立爱心超市的专柜等,这不仅可以更好的帮助困难群众,也可以扩大爱心超市的影响力。

第三,以社区为平台,增强爱心超市的辐射力。通过开展各种社区活动,将爱心超市建设成为平民俱乐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展各种联谊和结对子活动,促进政府、受助者、捐助者的互动和沟通,达成各方的相互理解。另外,街道不仅限于提供就业信息,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提高受助者自助能力。同时,推进志愿者服务的深化发展。目前爱心超市的志愿者主要是社区附近学校的中小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因此,要加强宣传动员力度,扩大超市志愿者的覆盖面,结合社区实际需求,以“一助一”、“多助一”等长期结对为主要形式,为爱心超市的受助者提供帮助,尤其是老弱残幼群体。

第四,努力实现供需平衡。爱心超市有必要建立起及时顺畅的信息反馈渠道,经常电话或走访受助者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以确保提供更有针对性、人性化的服务,也为捐助者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同时,超市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加强物品变现的能力,通过盘活物流,对超市中受助者不需要的物品明码标价,用出售回笼的资金为受助者购买所需的物品。

五、总结与讨论

(一)总结

本文以厦门市爱心超市为个案,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政府、受助者、捐助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并在爱心超市实际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讨论以超市为中介的社区网络建构。同时,笔者分析了目前爱心超市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探索性的建议和对策。由此,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以爱心超市为中介联结的不同层次主体的互动关系影响了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爱心超市的发展。政府、受助者、捐助者在互动过程中必须找到互惠的基点,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有效的互动,实现社会资源的流动互通。

第二,社区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通过建构社区网络,可以发挥社区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社会救助的经常化、普遍化,为受助者和普通居民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同时,通过强化信任基础、形成激励机制、提高参与能力,使政府、受助者、捐助者、志愿者等密切配合,全面拓展救助渠道,使爱心超市发挥最大的救助功能。

第三,要推进爱心超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并举,以社区为平台,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格局,实现爱心超市的多功能定位。

(二)观点的拓展

慈善超市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的一项有益探索,但要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笔者认为需要对社会救助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爱心超市最大的特色在于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因此,在社会救助中,除了满足受助者的物质需求外,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公民基本生存权利,尊重受助者的人格尊严,以人为本,不断整合社会矛盾,在社会救助中贯彻人文精神。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在为受助者提供帮助的时候必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陈宇秦,2006,“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局限及应注意的问题”,《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50-53页。

董才生、吴克领,2005,“论社会信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180-182页。高功敬,2006,“慈善超市的运行模式 —— 济南市慈善超市的个案分析”,《社会科学》第3期,第121-126页。

胡平、张鹏刚等,2004,“西部地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社会资本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期,第39-44页。

扈红英,2005,“简论当前我国社会资本的建构途径”,《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16-19页。

黄展涛、王群,2007,“试论第三部门在培育社会资本中的作用”,《湖北社会科学》第2期,第42-44页。

姜振华,2005,“社会资本视野下的社区治理”,《河南社会科学》第4期,第30-34页。

李宝梁,2007,“我国慈善事业社区化发展探析”,《学术交流》第3期,第121-124页。

李惠斌、杨雪冬,2000,《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喜英,2005,“社会资本与道德重建”,《广西社会科学》第5期,第167-169页。

李雪萍、陈伟东,2006,“高整合、高链合:弱势群体获取社会资源的理想情境”,《江汉论坛》第12期,第75-78页。

李雪萍、陈伟东,2006,“社区慈善超市:慈善为本,市场为径”,《社会主义研究》第4期,第71-74页。

刘年辉,2006,“社会资本与媒体产业发展”,《新闻与传播研究》第2期,第50-55页。

王先进,2007,“当前我国慈善超市的特点与发展困境”,《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69期,第53-58页。

杨月如,2006,“试论福山的‘社会资本’概念”,《重庆社会科学》第1期,第12-15页。

张克中,2006,“经济转型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天津社会科学》第4期,第69-73页。

张夏礼,2006,“从公共服务看慈善超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国民政》第5期,第33-34页。

上一篇: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下一篇:浅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