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

2024-05-28

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通用10篇)

篇1: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

新课标核心内容就是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此相对应,高中古文教学的任务总的说来,主要也是三个方面:除了语言文字的教学之外,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推断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新课标背景下的古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求大力改革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逐渐演变为主动探究。

从本质上讲,教师教学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正值青春期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个体,然而在全民看高考的现实背景下,唯分数论英雄是不争的事实,于是衍生出那种仅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全然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学生的精神需求,显然忽视了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即便是讲授知识与技能,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亟待改进。教师教学的根本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寻觅真正契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才是硬道理。

本文从问题设置的内容和原则要求、作家人文思想的归纳与梳理和文言字词的教学等三方面加以论述。

上课吸引学生离不开丰厚的学养、准确精炼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还需要巧设问题的循循善诱。而学养、语言、语调非短时间内能有较大提高,只有树立提问意识,通过巧设问题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怎样做到巧设问题以吸引学生,恐怕要考虑问题设置的内容和原则。那么,问题设置的内容和原则上到底有哪些要求呢?

问题设置的内容要求有三。首先,问题设置要串联课文的大致内容。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挂一漏万。一篇课文或一个知识网络,需要事先找准每个重要节点,原则上要求针对每个节点设置问题,这样设问才能串联起课文大致内容。如有遗漏,可能导致学生的理解障碍,也可能导致自己讲课前后不连贯。其次,问题设置要突出课文核心内容。一篇课文或一个知识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往往不是同等重要,而是有一个或若干个核心节点。譬如《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若干节点:介绍褒禅山的概况和名称的由来,简述游洞过程,议论游山心得,补叙同游者及写作时间。但很明显,课文的重心在于第三个节点,即游山心得,前二者只是第三点的铺垫,第三点才是作者借以表达的主要思想。只有突出了关键节点,才抓住了课文的核心。再次,问题设置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的构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文都是思想积极向上、可以砥砺千万学子,同时又是表达规范、言辞优美的范文,是教师教学时不可或缺的思想教育、美学熏陶的重要载体。无法想象,教学时可以罔顾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文思想,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忠君报国思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顾全大局、以社稷江山为重的思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重视民生的思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问题设置的原则要求做到“五性”。(1)激发探究欲望的启发性。所谓巧设问题,“巧”应该体现在问题能抓住学生的心,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和回答的欲望。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曾提出“你赞同荆轲采用行刺的手段解决问题吗”“现在美国称霸世界,我们是否派人去行刺奥巴马就能解决问题呢”这样的问题,结果学生热情高涨,回答踊跃。(2)由易到难的渐进性。由易到难提问符合认识规律,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久而久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有序的好习惯。(3)由表及里的逻辑性。由表及里是探究学习的正确过程,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读本课文《晋公子重耳之亡》时,曾连续提出“重耳为什么逃亡”“重耳逃亡时被善待和不被待见的国家分别有哪些”“重耳是个怎样的人”“归纳重耳最后夺取政权的主客观原因”“重耳的成功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等五个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问题设置需要兼顾的几乎所有基本原则。(4)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性。提问时有意识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利于学生观照现实,拓展思维和视野。教学《长恨歌》时,可以联想到商惑妲己、周爱褒姒、汉嬖飞燕、唐溺杨妃的典故,这就是《诗经》中提到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5)紧扣考点的实效性。高考考纲要求考察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大多数学生的短板,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进平时的教学中去。教学《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关键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孔子所赞扬的曾皙描述的长幼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愿景。

文学是人学。人的各种情绪诸如喜悦、感奋、痛惜、忧思、愤懑、感伤、失意、孤寂、思念等无不寄寓在文章中。高中古文思想内蕴极其丰富,更是包罗万象,难以尽述。如上所述,如此丰富的人文思想正是构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的重要资源,即便每篇古文的思想都被理解,可能也只是一盘散沙,学生很难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作家人文思想进行归纳和梳理。

隐逸情怀的嬗变。庄子“曳尾于涂”式的隐逸,是《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思想的外化。虽然有点消极避世,但这是一种置自由于功名之上的真正洒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对醉心功名的名利之徒而言无疑是一副清醒剂。教学《鸿门宴》时可以引申,让学生明白范蠡泛舟、张良隐遁体现的是担忧“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睿智。《归去来兮辞》让人想到南北朝期间陶渊明、阮籍、嵇康的隐逸情怀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厌恶官场。到了唐朝,“终南捷径”式的隐逸成了曲线救国、间接求仕的晋升阶梯。宋朝林逋醉心自然的隐逸,成就了一段“梅妻鹤子”的佳话。唐宋时期的这两种隐逸情怀大异其趣,境界自然不能相提并论。不同时期不同文人的隐逸情怀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生命意识的复苏。逍遥如庄子,才能在妻子离世时鼓盆而歌,这种生死如一的看法在历史长河中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兰亭集序》中批评庄子《齐物论》中“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和“妄作”,对“死生亦大矣”痛心疾首,无疑是生命意识的复苏。《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喟,虽然最后消解于“变与不变”的哲理中,我们还是不难看出,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生命意识的觉醒。《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更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失去生命的痛惜。

入世出世的较量。《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分忧的言行,明显传扬着儒家推崇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种树郭橐驼传》采用曲笔,借古讽今,更彰显出作家的家国情怀。《逍遥游》《归去来兮辞》《方山子传》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逍遥自得、远离红尘的思想,虽然境界很高不难界定,但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道家推崇的“出世”观念。这些课文都可以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难以尽述的杂感。《劝学》体现了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治学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师说》是韩愈对当时厌恶从师学习之风的匡正。《苏武牧羊》的主人公十九年执着不悔,九死一生,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和什么是坚贞。《陈情表》中不事伪朝、反哺祖母的言论,闪耀着不忘根本、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滕王阁序》对景物出神入化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以上种种,难以用只言片语概括,但基本涵盖了教材中的主要思想。具体教学时,教师大致列举分类,搭好框架,每类思想都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例证,充实框架中内容。这本身是信息筛选与整合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归纳和梳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真正消化课文,比较系统地掌握文章的思想精髓,并自觉地将这些人文思想储存在作文素材库中。

古文教学中最枯燥、最费力、最难见成效的恐怕是文言字词的教学了。文言字词是考试时阅读课外文章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由于学生长期脱离古汉语环境,无论文言实词、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是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钻研才能初见成效。因此,教师教学时需要耐心,还需要辅之以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法是解决一词多义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可以某些字词为例,让学生学习古文时进行联想推断。某些文言实词,可以由本义联想到比喻义和引申义。如“糜”,本义是粥,由于食物时间久了容易腐烂,所以可以引申为“糜烂”;好好的食物糜烂了,是一种浪费,于是又可以引申为“糜费”。某些实词可以根据语境进行推断。如“虞”,在“以备不虞”“衣食无虞”“尔虞我诈”里分别理解为“预料”“担忧”“欺骗”;又如“殆”,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解释为“危险”,在“消失殆尽”中解释为“差不多”,在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中通假“怠”字,自然解释为“疲乏,懈怠”。

分组探究法。有些字词的特别用法,就算讲了学生也容易遗忘,不妨采用分组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然后归纳总结,来加深印象。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曾让四个小组分别完成如下四个任务:第一组找出文中18个“相”字,并解释各自字义,然后归类,找出规律;第二组找出文中的若干“见”字,同样进行解释和分类,找出规律;第三组找出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体会偏义复词的特点;第四组从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中挑选一人,以“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后来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结果十分令人满意。

比较分析法。不少学生反映虚词比实词更难掌握,比如“而”字可表顺承、转折、假设、并列、修饰等关系,其中顺承、并列、修饰三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这时就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句进行比较分析。“推门而入”中有两个动词“推”和“入”,这两个动作明显有一前一后,中间有时间间隔,因此,两者之间的“而”表顺承关系;“白质而黑章”中“白质”“黑章”是蛇的两个性质一样的特点,因此,两者之间的“而”表并列关系;“顺流而下”中的“顺流”只是“下”的一种伴随状态,具体说明如何“下”,而且没有时间间隔,而是同时存在,因此,两者之间的“而”表修饰关系。

上述三个方面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古文教学的一般技巧和方法,说到底,设置提问的关键在于激发兴趣,归纳梳理的关键在于编织网络,比较分析的关键在于夯实基础。古文教学既要高瞻远瞩,宏观把控,又要脚踏实地,微观落实;既要好高骛远,在人文思想方面做形而上的思考,又要步步为营,在文言字词方面做形而下的积累。还要注意把握好课堂紧张与松弛的尺度,激发兴趣和鼓励探究,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刘传胜

2017年2月15日星期三

篇2: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

小古文教学初探——《放风筝》

初识小古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暑假,闲来无事,便加了很多教学群,其中就有一个专门的绘本阅读教学群。作为教师的我,对于阅读甚是酷爱,国学经典尤为突出。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更加‚内涵‛些。我虽不是‚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却也因喜爱繁体字而对文言文兴趣盎然。小古文深得文言文意白言不白的精髓,晓畅通达,简明扼要,寥寥数语间,形象、情态、事件呼之欲出。学校正好在进行有关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急需编纂校本教材,小古文不正是国学经典的重要部分吗,而我有幸地加入了此行列,于是我顺势把相关内容编进去。虽然,我从未想过对小古文教学做什么研究,但现在,我想我得改变这想法了。几分好奇几分窥探,我决定把小古文引入课堂,看看我身边这群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于是,如下记述我的小古文教学初探:

某节课,教学任务后余下时间,我几句简介文言文:我们现在人会说话,古人也会说话,古人说的就是‚文言‛,写下来的就是‚文言文‛。到了高年级,我们会学习文言文,现在我们就来简单认识认识,和它混个脸熟……继而引入‚小古文‛。我选择了很短的小古文开篇《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果然,下面开始小声议论。由于内容实在浅显,于是让孩子自己读,读后发问:提出的是‚汝‛。我请他们拿出字典,根据部首检字法,找出了这个字的读音。我圈出‚吾‛,问孩子。好几个孩子能够正确发音,我欣喜之余,问:意思呢?居然有孩子在下面叫‚我‛。表扬后,我说:‚对!古人叫自己为‚吾‛。你看‚吾‛记住上面的五就是了,张口为‚吾‛。那么古人说‚你‛,怎么说呢?‛随后,我让孩子再读,找找看,‚你‛的表达就在这句话中。不少孩子马上告诉我,他们找到了‚汝‛。我请孩子站起来问理由。

‚我发现这个句子里,有一对反义词。是前——后。所以我想‘吾’和‘汝’是不是也是对应的呢?‛班里爱动脑筋的某某说。

‚我看这个题目叫《放风筝》,放风筝,不就是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吗?‛又一个小机灵。

我冲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用红色粉笔圈出‚吾‚和‚汝‛。‚真聪明,‘汝’就是我们说的你。会观察的孩子就会有发现。‛我把‚汝‚和‚吾‛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读。强调第三声和卷舌。我让孩子们用‚吾‛和‚汝‛小古文可不能丢。于是我又带着孩子们读起《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这句话在说什么呢?‛‚放风筝呗。‛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脱口而出。

‚那在哪里呢?‛ ‚青草地。‛

‚青草地么,长满绿草的平地。‛ ‚一片绿绿的草地。‛ ‚怎么放呢?‛

‚老师,我放过风筝,一个人举着,一个人放线。‛ ‚老师,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 ‚老师,一个人往前跑,一个人往后跑。‛

‚青草地,多美啊,放风筝时间长了会无聊,我们做点别的?‛我开始启发孩子们。‚老师,跳皮筋。‛‚放到句子里试试。‛

‚青草地,跳皮筋。‛‚青草地,采蘑菇。‛‚青草地,晒太阳。‛‚青草地,踢足球。‛……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青草地,采蘑菇——这孩子卡壳了,我启发,我们比比谁……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我知道了,青草地,采蘑菇,汝采多,吾采少。‛一个平时语文很好的孩子猛地站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青草地,跳皮筋,汝跳低,吾跳高‛

‚青草地,晒太阳,汝晒头,吾晒脚‛——真是有意思极了 于是我听到了好几个关于青草地的句子。闸门一旦打开,我可不想马上合闸。得让孩子们的思维如同汹涌的海浪奔腾起来。我又发话了:‚青草地,就是一个地方。我们只能在青草地上,换个场地活动下?‛沉寂片刻,一只只手举起来了。

‚在楼道,爬楼梯,汝上行,吾下行。‛ ‚超市里,买东西,汝买多,吾买少。‛ ‚操场上,踢足球,汝抢球,吾防守。‛ ‚在果园,摘果子,汝摘桃,吾摘李。‛ ‚在学校,接力跑,汝快跑,吾慢跑。‛ ‚课堂上,认真听,汝提问,吾抢答。‛ ‚课堂上,认真听,汝走神,吾专心。‛ ……

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我见孩子们意犹未尽,就让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也可以走到我身边告诉我。我发现有孩子找出一张纸,动笔开始写,我便让孩子们把自己编的一句话小古文写在采集本上,有的孩子一口气写了好几句,那个满满的成就感显露在脸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把《放风筝》熟读成诵,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背着,念着,教室里恍然进入了一把戒尺,一间私塾,一位花甲老先生,一群摇头晃脑的学生……

这是我初探小古文的第一次教学,几分新鲜,几分欣喜,更多的是乐趣。起初担心的孩子置若罔闻和索然无味,以及低中段教学会不会有所困难,完全抛之脑后。小古文,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道理,却韵味无穷。孩子认识了常用的文言文字,会读,会背,还能自己仿写一句话小古文,相信会有很多孩子从此爱上小古文,直至爱上文言文,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调调,或许会失于耳畔。

篇3: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

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与小古文《司马光》 整合阅读教学片段为例,在拓展古文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1.这篇课文用三个自然段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一共134个字。古时候有一本叫《宋史》的书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却只用了42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区区42个字来讲这个134个字的故事的。

2.( 出示小古文《司马光》) 听录音朗读,自由练读,分句读。

( 1) 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戏于庭前。

1指名读。

2你能找到课文中和这句话意思一样的句子吗?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玩。

( 2) 有一儿,误堕水缸中。群儿狂叫,皆惊走。

1指名读。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两句话的意思,你能找到吗?

2交流———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去找大人。

( 3) 光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得不死。

1你能自己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你真聪明,课文里就是这么说的。

2指名读。———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3.小朋友可真厉害 ,把这古人说的话都弄明白了 ,要是哪天穿越了,也就不用担心语言沟通问题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学习对应的现代文课文,再读小古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有两点好处:

( 1) 降低阅读难度,又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现代文翻译,就可以在读小古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小古文的难点。

( 2) 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小古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 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小古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小古文本身。

这样就把学生读懂小古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小古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小古文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苏教版课文中,可结合小古文教学的课文不止《司马光》这一课,还有很多,例如《学棋》《狐假虎威》《狼和小羊》 等,在学生刚接触小古文之时,均可采用“对读触摸—研读感悟—对比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文白对读,触摸小古文

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辨别语言的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首先要借助文本语言所提供的信息,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使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上课伊始,以读、说译文故事的方式导入,然后再给学生读小古文原文,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烈的“阅读期待”,他们急于去领略小古文的风采,急于去感受小古文的韵味。这种期待过程,外在的表现是阅读的兴趣、欲望,内在的表现是已对学生引发了对小古文的感悟。接着是文白对读,感知文本大意。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难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引领研读,感悟小古文

萨特说:阅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寻求语文阅读指导与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研读的引领,在完成阅读教学的“底线”———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为读书路径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使学生在体会小古文的特质、感受小古文的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凸显小古文教学的本色。

三、对比交流,发现小古文

著名教育家曹明海指出: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小古文教学必须发挥小古文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小古文本身的特质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自觉接受。

教学中,在反复研读、对比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小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进行探讨,通过强化对比,使学生对小古文的特点、韵味等有了更深的认识,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

篇4:高中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文诗词 教学模式 创新

作为我国文化的经典,古文诗词以其丰富的语义情感写实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效果在我国古典文化中永垂不朽,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热点和重点。然而,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的现有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需要进行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的教学质量,实现高中学生文化底蕴、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全面提升。

一.古文诗词情境教学

针对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初步体现在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的情境教学方面。在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的情境教学上,教师要注重古文诗词情境的构建,以古文诗词中的关键词为出发点进行古文诗词教学情境的构造,以教学情境的引人入胜引导高中学生进行古文诗词意境的丰富想象,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例如,在进行《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的教学时,可以播放央视诗歌朗诵中《涉江采芙蓉》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古文诗词的优美意境,进行天马行空的意境想象,想象泛舟江上采芙蓉的情景,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间得以熏陶和培养。

二.古文诗词多元化教学

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除了在古文诗词教学基础——情境教学方面的创新外,还表现在古文诗词的多元化教学方面。在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的教学中,进行多元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古文诗词的教学时,不仅仅局限于古文诗词的表面意义的讲授,更在于从不同角度进行古文诗词语意的延伸教学,达到古文诗词教学的多元化效果。例如,在讲授李商隐的《锦瑟》时,从诗词鉴赏、音乐感染和乐器乐理等多元化角度进行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古文诗词语言层面的开放式情感延伸体验,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上的艺术体验,锻炼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

三.古文诗词延伸教学

在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的教学模式创新中,要考虑到古文诗词意境、情感的延伸效果,在古文诗词教学中适当开展古文诗词的延伸教学,锻炼学生逻辑推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古文诗词意境的情感迁移意识,给学生进行多方面知识的全面讲授,提高学生古文诗词的知识饱和度,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例如,在讲解周邦彦《苏幕遮》中的主客移位手法时,适当延伸杜甫《月夜》,了解同种手法的运用效果;在体验杜甫《阁夜》中忧国忧民情感后,延伸体验其《宿江边阁》中无奈伤感的情感;在教授陆游《书愤》中的爱国情怀时,引导学生体味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赤子之心。

四.古文诗词快乐教学

在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的教学模式创新中,古文诗词的快乐教学时古文诗词教学创新的时代性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方针政策得以落实的重要表现。高中古文诗词的快乐教学,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古文诗词。例如,在进行古文《鸿门宴》的教学时,在节奏激荡的背景音乐下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表演,课堂气氛得以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同时,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组织鼓励学生吟唱邓丽君版、王菲版等曲调,引导学生进行流行音乐与古典诗歌的配词配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古文诗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全面的激发,学习主动性得以提升,高中语文古文诗词的教学质量得以保障。同时,在语文古文诗词的教学之余,适当布置趣味性十足的对应练习,将快乐教学渗透到课后作业等方面,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得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诗词知识得以在课后巩固。例如,布置学生找出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国学大师南怀瑾、影视演员周星驰的文化来源,引导学生分别找出对应《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和《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以及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以此巩固学生的课堂诗词知识,丰富学生的古文诗词涵养。

在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中,教师要注重古文诗词情境教学、多元化教学、延伸教学以及快乐教学的并驾齐驱,共同确保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的陶冶。

篇5:初、高中古文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高中文言文目录

人教版: 第一册 第一单元 1.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长沙 采桑子.重阳 16.*《名人传》序 17.烛之武退秦师 18.*勾践灭吴(节选)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0.*触龙说赵太后 第六单元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2.寡人之于国也 23.*劝学 24.*秋水

篇6:高中生怎么学好古文

与现代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更讲究韵律,追求声韵。入选课本的篇目,更是文质兼美,朗朗上口的佳作。同学熟读、背诵经典名篇,对于培养兴趣、形成语感有益,对于应对考试、准确答题则有用。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背诵篇目的“研究与练习”都设置相应题目,引导同学理清结构层次,尽快熟悉课文(语段)。同学如能在此基础上结合老师精心设计的板书,对于提高效率,熟读成诵是很有帮助的。

二、重视预习复习

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即结合注释,疏通文义。对于暂时无法理解的字、句,如有可能,应借助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揣摩、判断,并注意课上老师的讲解、说明。“带着问题”上课,“有的放矢”学习,无疑事半功倍。而课后复习则应注意归纳、积累。同学可以侧重对文言现象,如通假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进行整理,以期巩固学习成果,加深知识理解。两点建议:1.必须依托相应例句,以免知识点成为无本之木;2.尽量自己动手整理(可以参考、对照,但非依赖、照抄教辅,尽管其可能一应俱全),避免放开教辅就寸步难行。同时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自觉检测、认真订正”,完成一定练习使知识点得以进一步落实。

三、适当延伸拓展

其一,可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文言。同学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与课文相关联的作品,在对照阅读中获得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阔视野,训练思维,提高阅读水平。如学完贾谊的《过秦论》,可同时阅读苏洵的《六国论》。

篇7:高中语文古文阅读答题技巧

真实的高考试卷经过多位专家的层层把关,指向明确,难度适中,其训练价值一般的练习卷是难以望其项背的。通过集中做历年试卷中的古文部分,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考试的变化走向(例如文言测试中何时出现信息筛选与整合题、何时要求能归纳内容和概括观点等等),同时你能逐渐看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实词还是句式等等)。

语言学习特别强调语感的深化、广化和美化。含英咀华,反复诵读是提高古文水平的不二法门。有一定数量的精读篇目打底,读通高考难度的古文当胸有成竹。同时,高考古文测试中的题干,基本选用经典课文中的句子。若熟悉经典课文,做题时自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不易慌张失措。

3 用精品句强化自身实力

所谓精品句,是指经典课文中文言知识点相对集中的句子。经常翻译文言精品句,可以提高自我的语言敏感度,有助于你在考场上迅速找到文言句子中的考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翻译。

4 用整合法提高复习效率

在时间有限,不能海量阅读的前提下,多角度地整合已经读过的文言篇目,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复习法。

篇8: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

一、古文教学的意义

古文是千年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学习古文是每一个中华少年的责任,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培养阅读能力

在高中语文学习大纲中就有明确的规定,高中生要有一定的阅读浅显简单的古文的能力。所以,学习古文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第一,理解一定的文言词语,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章;

第二,能够深入理解文言作品,不拘泥在理解表面意思的层次上;

第三,能够理解文言文文章的精髓,学习寓意深远的中华文化。

(二)提高写作水平

文言文文章言简意赅,结构严谨,寓意深远,是所有文章的典范,学习古文的写作对于高中生的习作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古文的字词和语句千锤百炼,高中生要学习打磨字词语句的本领,精炼自己的文章语言。其次, 还要领会文言文的结构特点,学习文言文严谨的结构形式,学会建立自己的文章结构。

(三)提高文学素养

古文在其朴实简练的语言之中往往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和精神,所以学习古文语言的朴实无华,提炼古文深远的人生内涵,对于提高文学修养有很大的意义。

(四)传承经典文化

古文是中华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学,它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字,蕴藏更多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时代内涵。所以,学习古文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

二、古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第一,学生缺乏学习古文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大都认为古文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缺乏学习兴趣,不愿学习。

第二,学生对于学习古文的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都会存在这样的观点就是“学习无用论”。在现代社会中古文没有用武之地,我们不用古文说话,也不用古文写作,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文?

第三,学生学习古文的动机不纯。大多数高中生学习古文的目的仅仅在于应对考试。为什么学习古文? 因为考试需要。从而忽略了古文的真正价值。

(二)教师的古文素养不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教师的专业素养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目前,教师古文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于古文理解狭隘。教师认为教授古文仅仅局限于教授字词的发音和理解,学习古文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翻译字句,流畅的背诵,无误的默写。

第二,教师没有专业的古文知识系统。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古文学习,因此在教授古文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知识记忆,或者教科书上的知识点以及网络资源,因此不能很好的领会古文教学的方法。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由于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所以只能凭借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活动。生硬的翻译全篇,机械的背诵,老师教的没兴趣,学生学的自然更加没有兴趣。

(三)古文学习的外部因素对古文教学的限制

第一,古文教学资源匮乏。首先是古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不足够形成古文学习规模,不能引起重视。其次是古文教学延伸范围有限,不能很好的利用课本外的资源。

第二,古文学习没有很好的外部环境。首先,现在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用武之地,人们自然而然的会忽视。其次,文言文学习好坏的依据就是分数,导致文言文学习目的的功利性、过程的僵化性。

三、古文教学策略

(一)学生方面的应对策略

第一,明确学习目的。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的不仅仅局限在考试过程中,让同学们在课外古典文学的阅读中理解文言文学习的真正目的,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课外古典名著的阅读或者利用古文中深厚的情感形态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或者在讲解古文的过程中穿插有趣的背景故事或作者经历,让古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二)教师方面的应对策略

第一,树立观念,转变意识。首先要转变对于古文的认识,要树立文言与白话并重的观念,不再厚此薄彼。

第二,提高教师的文言素养。通过课外对于古文知识的系统学习提高教师的文言素养,丰富自身的文言知识。

第三,丰富古文教学的模式。教师要勇于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使得古文教学不再拘泥于一种模式,丰富课堂生活。

(三)外部环境方面的应对策略

第一,改变古文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渲染一种好的学习古文的环境氛围,带领大家进入古文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感觉。

第二,适量的延伸。针对课内文言比重不足的情况,适量的拓展课外阅读。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来辅助课堂文言文的学习,从不同的视角处理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延伸拓展,以达到深入学习古文的目的。

四、结语

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教与学的过程。在新课标的带领下,我们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把文言文的学习形成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学好古文,传承经典。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古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以提高。但是在现阶段的古文学习中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学习古文,传承古典文化,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篇9:高中语文中古文朗诵技巧初探

关键词:高中语文;中古文;朗诵;技巧

对于高中古文,多数的语文教师采用串讲法和翻译法教学,其中贯穿分析法。但是对于朗读,很少有人在此研究,也就是忽视了古文朗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朗诵可以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艺术鉴赏力。在朗诵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强对古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体味语言词汇,和自我鉴别能力的提高。

朗诵,不是精读和背诵,要读出感情,也不同于默读、略读,因为要出声音。

笔者在教学古文时,尝试了将“朗诵”贯穿古文教学始终,先将对学生朗诵的技巧在此略谈一二。希望引出高中语文教师新的,更有价值的独特见解。

一、字音要读准——朗诵最起码的要求

引导学生看书下的生字的注释,读准字音。忘记了,拿不准的字可以问同学,或者问教师帮助更正。但是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中的生僻字较多出现,经常存在通假字和多音字,朗读最起码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提示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查询,把握正确的读音,从而正确理解特定字和词的含义。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是“快乐”的意思,在此读音为“悦”,是通假字(通“悦”)。

二、把握古文作品内容——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将古文朗诵好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将古文的内容准确地加以掌握,深层次的理解其内在含义。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才能将古文作者的原始意境找到,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的跨时代的沟通。不能准确把握古的内容,艺术技巧无从谈起,充其量也就称作一种形式,不能实现传情,更无法动情打动欣赏着。

每一篇古文作品,通过深入的理解发现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透过字里行间,通过朗诵就能表现出来。但是首先需要我们抓住作品创作的背景,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挖掘作品的主题,找准作者情感的基调。

三、正确处理句中的停顿——朗诵唤起听众情感的音符

在语法结构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存在相似的地方,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断句停顿。

1.句首的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句首的关联词后也停顿。如:虽/鸡狗不得宁焉。句中的“虽”是连词,读后停顿,便于句意的理解。

2.句首状语后要停顿。如:曩/与吾祖居者。句中的“曩”是状语,表时间。

3.主、谓语间要停顿。如:吾父/死于是。句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在这些词后的停顿,使得句意相当连贯和顺畅。

4.谓与宾、补间要停顿。如:予将告/于莅事者。句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了。

5.并列短语间,要停顿。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句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为并列短语。

四、不该停顿的地方不可停顿——朗诵保持作品的原意不能变

一篇古文如果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一般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

1.偏正短语不该停顿。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句中的“山林之乐”是偏正短语,作句子的主语,应连读不可停顿。

2.介宾短语不该停顿。如:不足/为外人道也。句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千万不能分开读的。

总之,朗诵过程是思想情感的积极运动过程,是古文意思通过朗诵延续和传递给听众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加深理解的过程,学生必须要掌握相应的技巧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程忠学.文言文朗读停顿例谈[J].语文知识,1999(4).

[2]康磊.文言文精练三则[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4(23).

[3]赵小勤.两个文言句句内停顿的推敲[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6(2).

[4]徐天云.文言文句中义的落实[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作者單位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四中学)

篇10:高中语文必修3 诗歌及古文

蜀道难(背诵全文)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第五课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棘,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登高(背诵全文)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六课

琵琶行

琵琶行(背诵全文)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七课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背诵全文)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第八课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孟 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九课

劝学

劝学(背诵全文)

《荀 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第十课

过 秦 论

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十一课 师说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上一篇:学院学生会工作报告通用下一篇:4s店售后顾问转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