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试题

2024-06-29

人大考研试题(共6篇)

篇1:人大考研试题

国学院 中国哲学专业招生目录

专业 方向

01001-中1J1-国古国代文学 学 0101J1-02-专国门史 学

010

1J1-

03-中国

国古学

代史 010

1J1-

04-中国

国哲学

学科目一 科目二

科目三

101-思想201英语一或202俄

631-政治语或203日语或240

古代

理论 德语或241法语

汉语

基础 101-思想201英语一或202俄632-政治语或203日语或240

中国

理论 德语或241法语

历史

综合 101-思想201英语一或202俄

632-政治语或203日语或240

中国

理论 德语或241法语

历史

综合 101-思想201英语一或202俄

631-政治语或203日语或240

古代

理论

德语或241法语

汉语

基础

科复试目笔试四 科目

847-国国学

学综

专合,题 外语 国学-综-

合,外语 国学-综- 合,外语 847-国国学学综专合,题

外语 备注

科目四含中国古代文学

史、中国哲学史。推免

生学制为2年

推免生学制为2年 推免生学制为2年

科目四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哲学史。推免生学制为2年

篇2:人大考研试题

教育学综合的复习与答题技巧

教育学综合的试卷构成:(共300分)

单项选择:45题(2分一个)

辨析题:3题(10分一题)

简答题:6个(15分一题)

论述题:3个(30分一题)

先来谈如何复习的问题。这有三个基本的前提。一是有好书,二是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行动去看书,三是有看书思考的习惯。书的搭配前面已经谈过了,现在不再说。对于复习,盛世清北教育发现很多考生喜欢押题,走捷径,但是08年教育学综合的情况说明了什么?那就是几乎所有认为是重点的,没考,反而是那些不经意的却考了,比方说,孔孟旬没出现,卢梭、赫尔巴特、杜威(07考)、斯宾塞等很多重要的都没出现,教育科研方法的所有题背了,一题没考,考了问卷的问题设计和一道运用的。07年的试题有这样一道题:道德体谅模式(麦克菲尔的理论),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知识点,一扫而过的知识点,但是就是这样的的一个部分,考了15分。所以建议考生不要盲目押题,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大纲上的一个点都不能放过,都要能说来。

教育原理:多思考是核心,把教育学和马哲联系起来,我国的教育学原理是以马哲为指导的,要多想多问。在此推荐看杨兆山老师的书籍并且把一些基本的定义背熟。

中外教育史:除了反复看(大纲),建议看点历史,理清楚历史的顺序,有助于教育史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很多同学都说这部分有些难理解,在这里做题是捷径。

教育科研方法:只有30分,有人认为很简单,其实,要融会贯通不容易,因为考生大部分没有科研经历,所以,听课是很好的途径。10月中旬考生把大纲上的知识点看完,然后就可以把人、理论、教育史实分开用信签纸整理出来,用图标的方式或图画都行,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记忆,对照大纲反复看。

篇3: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实践

(一) 历史的回顾

1. 在时代大潮中萌动、起步 (1978—1985)

1978年, 科大首届少年班在北京录取3人, 有2名人大附中学生。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 人大附中时时出现高考“状元”, 还有些学生高一就参加高考升入北大、清华。当时, 人大附中生源复杂,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差异很大, 这种状况促使我们思考: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何打破常规, 因材施教, 为国家快出人才。此时, 中科院心理所开始对超常儿童的心理和教育进行研究, 我与当时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查子秀结识后, 首次将“超常儿童”、“超常教育”的概念引进人大附中, 也由此开始了和中科院心理所在超常儿童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合作。人大附中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实验由此起步。

创办数学实验班

1985年初, 人大附中在海淀区范围举办首届“幼苗杯”数学邀请赛, 从近300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中选出了40名优胜者, 组成了人大附中第一届数学实验班。学制定为初、高中四年一贯制;选用中科院卢仲衡所编的数学教材。1985—1989年, “幼苗杯”数学邀请赛共举办5届, 由此组成了人大附中的5届数学实验班。

2. 在探索中前行 (1985—1989)

组建数学小组和高中实验班

在学校创办数学实验班的同时, 我在数学教学中发现, 由于学生智能差异大, 常规教学中的同等划一, 造成了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当时, 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刚引入我国, 我瞄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在初中组建起数学小组。

1987年, 第一届初中实验班学生即将升入高中, 实验班面临如何继续的问题。我向胡俊泽校长提出组建两年制高中实验班, 不中断超常教育实验, 此建议得到采纳, 人大附中成立首届高中实验班, 我担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这一举措, 使我校超常儿童教育实验得以延续。1987年底, 在全国首届“华罗庚少年数学金杯赛”上, 实验班学生陆昊获得冠军;1989年, 第一届高中实验班学生颜华菲获得第3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 这是人大附中历史上第一块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牌。

从创办第一个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开始, 我们在初中、高中对超常儿童进行了集中编班的教育实验, 得出开发儿童的智力因素要抓早、抓准、抓深的经验;注重开发学生在数学学科的潜能, 侧重竞赛成绩;形成了以数学为龙头, 带动和促进其它学科的方式。这一时期超常教育实验还没有形成规模。

创建华罗庚数学学校

1989年, 人大附中首届高中实验班学生毕业, 竞赛成绩和高考成绩优异。为了扩大超常教育的规模, 在胡校长支持下, 由数学教师周国镇联系, 获得中科院华罗庚数学实验室陈德泉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冯克勤教授等专家的支持, 1989年9月, 人大附中在数学实验班基础上正式创办“华罗庚数学学校” (简称“华校”) 。特邀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王元, 著名数学家龚升, 中国科技大学数学教授冯克勤, 中科院华罗庚实验室主任、数学教授陈德泉担任名誉校长;胡俊泽任校长, 我担任主管校长。

华罗庚数学学校分为小学培训部和中学培训部。人大附中承担各学科教学任务, 并邀请中科院华罗庚教学实验室和中国科技大学等专家教授到校开办讲座或专修课。“华校”的建立, 标志着人大附中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纳入了学校常规教育建制, 进入规模实验的新阶段。

3. 在实践中反思, 在改革中发展 (1989—1994)

开办外语学校、计算机学校, 创办创造发明学校等

1989年, 我担任人大附中副校长后, 除了分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 还主管“华校”工作。华罗庚数学学校建成后, 我们将学制从4年改为5年——初中2年, 高中3年;同时, 广泛开设选修课和多种类型的课外活动, 拓宽加深学习内容, 让他们既能学有所长, 又能够全面发展。

进入90年代, 华罗庚数学学校初步确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培养模式。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起步, “华校”改变了单一数学培训的教学模式, 增设英语课, 着手创办外语学校小学部, 开始编写相应教材。1992年, 创办了计算机学校小学部、中学部, 编辑出版《华罗庚数学学校计算机教材》。随后, 又创办了足球学校、管乐学校。1993年, 为了培养超常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华校”又创办了创造发明学校, 并着手编写相关教材。

4. 在创新中深入 (1994—1997)

组建华罗庚学校

随着超常教育实践的深入, 以及对超常儿童心理、生理特征进行的研究探索, 我们认识到国际竞赛是优中选优, 真正能够参与的孩子数量很少;另外, 超常智能也不只表现在数理逻辑方面, 许多孩子在语言、创造力、艺术体育等方面也有超常的天赋, 需要得到开发和培养。有鉴于此, 我们的超常教育不再单纯追求获得几枚竞赛奖牌, 而是着眼于全面开发智能优异儿童, 培养他们成为学有特长又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

1994年, 人大附中联合“华校”数学学校、外语学校、计算机学校、创造发明学校等共同成立华罗庚学校, 实现招生、教学、管理、科研统筹安排。1996年, 初、高中实验班学制从5年改为6年, 招生对象从学科学习的佼佼者, 扩大到艺术、体育等方面智能突出的儿童。实验班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参与选修课学习、创造发明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由此奠定了人大附中多元化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的基础。

5. 跨越世纪的飞跃 (1997—至今)

1997年, 人大附中制定了创“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名校的办学目标和“尊重个性, 挖掘潜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的办学思想, 开始实施人大附中“素质教育工程”, 其中提出“进一步完善超常儿童选拔鉴别制度, 继续办好超常教育实验班”。超常儿童教育实验成为人大附中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更具系统性, 更加规模化。

更名“仁华学校”

十几年的超常教育实践让我们看到, 超常儿童并不是在智能的所有方面都优于普通儿童, 只是在智能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超过普通儿童的地方。发现、培养、发展学生在音乐、体育、空间、操作等多方面的智能, 才符合教育的规律, 符合人大附中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

2004年, “华罗庚学校”更名为“仁华学校”。“仁”取“人”之谐音, “华”为“华校”之代称, “仁华”作为“人大附中”与“华罗庚学校”的合称, 标志着我们的超常教育实验, 已融入学校的整体建制和发展之中, 成为人大附中素质教育的实验田, 我们在超常教育实验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成果, 将推广、惠及全校师生。

2012年, 为配合政府治理培训市场, 仁华学校暂停招生及授课。2013年, 人大附中承办海淀区知春里小学、将其更名为人大附中实验小学, 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小学阶段的实验在该校继续进行。

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

2010年, 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成立。该基地面向小学五年级学生招生, 原则上采用5+4+3学制。较之超常儿童实验班, 早培班得到了更大的松绑, 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科研、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二) 丰硕的成果

历经20多年的探索实践, 人大附中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取得了具有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科研成果和教育成果, 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1.在超常儿童教育的学制、鉴别与选拔、培养模式、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课题研究以及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 构建起了人大附中的超常儿童教育体系。

2.在创造发明、学科学习、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 成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特长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他们昭示了人大附中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

二、我们对超常教育的认识

我们认为, 超常教育是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它首先必须以超常儿童为“塑才” (可塑之才) , 也就是说, 超常教育的对象是超常儿童。这是因为, 个体天生是有差异的, 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 对不同的人施以适合的教育, 才能让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 超常教育的界定

我们认为, 超常人才的出现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教育对象本身智能超常, 二是教育模式超常。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教育, 是我们所界定的超常教育。

何谓超常儿童?

按照心理学的定义, IQ (智商, 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 高于130的儿童被看作是超常儿童, 在同龄人中的比例约为1%~3%。这就出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IQ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传统的智力测验, 一般是从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两个方面来进行测试。本世纪50年代后,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仅用智力测验来鉴别天才儿童是有局限的, 仅用智商来鉴别天才儿童是带有片面性的, 应该将多种指标结合起来评定儿童。1972年, 美国联邦教育部根据许多研究的结果, 规定儿童只要在以下5个方面的一个方面表现优异, 就可以称为“天才儿童”。这5个方面是: (1) 一般智力; (2) 特殊能力倾向; (3) 创造性思维; (4) 领导才能; (5) 视觉和演奏艺术。

1983年,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出版了《智力结构》一书, 提出多元智能的理论, 心理学界尤其是教育界开始真正关注智力的多元结构问题, 并运用于实际的智力测验与学生选拔上。

20世纪90年代, 情商 (EQ) 的概念开始流行于市。所谓情商, 也就是非智力因素, 它和智商相结合, 对于个体取得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结合这些研究成果, 人大附中对超常儿童的界定标准从最初侧重数学能力, 到语言、数学能力并重, 再到注重各种特长和潜能;从只偏重智力因素发展到智力、非智力因素兼顾考虑、双重并举。

现在, 我们对超常儿童的界定是:超常儿童是在智能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超过常态, 且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儿童。

从中可以看出, 人大附中所界定的超常儿童, 不只是IQ高于130的儿童, 还包括体育、文学、音乐、绘画、舞蹈、表演、领导力等各种特长学生 (根据统计, 如果把其他潜能超常的儿童计算入超常儿童中, 那超常儿童在同龄人中的比例将达到15%左右) 。

(二) 超常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1889年, 英国著名学者高尔顿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 首次以系统的数据分析得出了智力是由遗传即先天决定的观点。至今, 这一观点在智力的研究中依然起着主导的作用。但现代的大多数学者均认为, 遗传只是决定了智力的潜能, 智力是否能充分地显现出来, 转换为能力, 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 其中, 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

超常儿童只是有超常的潜在能力, 要让潜能发挥出来, 超常教育不说是必不可少, 至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美国教育实验家沃什伯恩曾指出:“把能力非常不同的儿童铸成同一个模子的强制教学, 不仅没有效果, 而且是有害的, 甚至是残酷的。”

1. 个体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 超常儿童客观存在

1990年,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鲍查德和戴维斯·莱肯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令人震惊, 他们得出结论:个体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即, 人从出生起就存在差异, 并且这种差异受环境的影响很小。

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从小便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 通过与在相同环境下长大并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进行比较, 证明人类的大多数差异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下表显示了这份研究报告的部分结果。

·MZA: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MZT:一起成长的同卵双胞胎。·R: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 相似程度越高。

从上表可以看出, MZA和MZT在每种特征上的相关系数的相似度非常高, 其比值大多接近于1.00, 最低也没有低于0.70。

从中可以看出: (1) 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特质的人 (同卵双胞胎) , 即便分开抚养且生活条件大相径庭, 他们长大成人后不仅在外表上极为相似, 而且在内部生理指标、智力等方面也惊人地一致, 即使在兴趣爱好、人格特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相似度也达到了50%; (2) 和不同条件下养育的同卵双胞胎相比, 在相同条件下养育的同卵双胞胎, 环境对他们差异的影响非常小, 其差异几乎完全是由基因变异引起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智力超常的儿童生而有之,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那么, 首先, 我们不能说对任何儿童实施特别的教育, 都能让他们成为超常人才, 因为遗传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智力基础, 即使将环境能够起作用的30%发挥到极致, 一个普通儿童也很难成为超常儿童。其次, 对超常儿童进行特殊教育, 能让他们的智能进一步提升, 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否则, 他们可能因为不能接受合适的教育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鉴别发现超常儿童, 然后对他们实施合适的教育。

2. 超常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是对超常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尊重

教育平等, 不仅是给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 而且要提供适合个人的教育方式。机会均等并不能保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公平应当是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教育。如果否认儿童的智能差异, 机械强调“齐步走”, “剃平头”, 吃“大锅饭”, 很可能埋没了这些资赋优异的孩子, 使他们的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 这将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 更是国家的损失、民族的悲哀。

3. 超常教育是关乎人才强国的重要命题

目前, 世界强国都在下工夫培养超常儿童。但在超常儿童的培养上, 各个国家的方法各不相同。下面是一些国家培养超常儿童的数据资料。

美国是世界上天才教育最普及、投入资金最多、研究和从教人员力量最大的国家。1970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天才儿童教育法》, 政府建议为有数学及科学天赋的儿童设立特别的教育计划与特殊的学校, 增拨专项经费。在美国, 天才儿童首先要接受科学的甄别, 经过甄别为天才儿童的学生, 将进入天才班学习。天才班的教师也不同于普通班, 他们必须接受正式的职业培训。

日本在反省了国内长达半个世纪的“重视形式上平等主义的结果, 使得教育体制划一化”的教育方针之后, 提出了培养一批英才以维护产业立国的国家发展需求。他们更注重对天才的挖掘和培养, 认为天才不是天生的, 而是经过后天的特殊训练培养出来的。

英国的天才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它们针对9岁、13岁和18岁的儿童设立了3个等级的“超常生国际水平测试”。英国培养超常人才一直本着“实用”的态度, 各个学校早已摈弃了以测量智商来判断学生才能的做法。

印度设有专门的“天才儿童学校”, 遍布全国。目前印度共有500多所“天才儿童学校”, 专门面向9岁到16岁的印度农村的超常儿童。天才学校对学生的选拔十分严格。每年2月份在印度全国统一进行2小时的考试。考试内容分为3部分, 心理能力测试占60%, 语言占20%, 数学占20%。

新加坡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分流”教育制度。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 即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多次分流, 不断选拔。

相对而言, 我国的超常教育只有30年的历史, 时间较短、投入较少, 尤其缺乏制度的保证, 仅是在一些中学和大学存在试点班, 有少数从事超常教育多年的研究人员和教师队伍, 只有少量的超常儿童能够有机会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在当前强调教育均衡的形势下, 超常教育被某些人所误解和误读, 这些人将超常教育与教育的不公平划上等号。事实上, 超常教育恰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是实现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 是实施人才强国的一项战略。搞好超常教育, 就是为我国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提供了保障。

(三) 超常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指,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以我们对超常教育的界定, 对照以上素质教育的定义, 毋庸置疑, 超常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在此一一加以说明。

1.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超常教育是为了超常儿童充分发展的教育, 同时, 我们的社会需要高端人才, 需要拔尖创新人才, 需要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是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和科技领军人才, 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超常儿童是一流创新人才的重要后备库, 超常教育合乎这一需要。

2. 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超常儿童是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组成部分, 提升他们的基本素质需要超常教育, 对于此, 超常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

3. 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超常儿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并能运用优良而不平常的方法和观念来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不盲从权威, 喜欢独立思考。这一特点, 一方面使他们比同龄人更能迎接挑战、充满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却使他们容易成为家长、老师眼中“不听话的孩子”。保护、引导和培养超常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保持, 是超常教育的一个基本主旨。

4. 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超常儿童的智慧潜能巨大, 需要开发, 需要挖掘, 超常教育对他们的潜能开发是必不可少的教育。

5. 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但相对而言, 超常儿童的个性和智能特征更加突出, 超常教育是针对超常儿童个性而设置的, 对于他们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三、人大附中超常教育体系

(一) 超常儿童的鉴别与选拔

在超常儿童的鉴别与选拔上, 我们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智能的多样化, 既注重学科能力突出的学生, 也注重在体育、艺术等方面有超常潜能的学生;二是注重综合素质, 强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三是过程与结果并重。

鉴别和选拔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基本智力正常, 智能的某一或某几方面超过常态。我们将那些在语言、数学、音乐、体育、创造发明、组织等某一方面智能超常的学生, 都视为超常儿童。

鉴别与选拔方式有:测试, 包括智商测试, 学科测试、特长测试等;观察, 通过活动、面谈、特殊场景的设置等来观察学生的反应, 鉴别出有特殊潜能的孩子;动态的鉴别与选拔。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进入仁华学校至初中、高中, 历时10年之久, 这使超常儿童的鉴别与选拔有了时间的保障。在学习过程中, 班主任、任课教师对每个儿童做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这种长期、连续的动态鉴别与选拔、拥有大量数据的定量定性评价, 使鉴别与选拔的科学准确度大大提高。

(二) 超常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

1. 建立丰富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超常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994年我们在超常儿童实验班将《发明与创造》列为劳技必修课。学校现已开设科技类必修课11门, 科技选修课40门;开设汽车模拟驾驶课、科学实践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导向课等几十门校本课程以及150多门选修课程;开设了包括英语数学、英语历史等学科英语课程18门以及除英语外的法、德、日、韩、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9种第二外语。这些课程绝大部分是由超常儿童实验班起步, 积累了经验后推向全体学生。

2. 编写系列专门教材

先后编写出包括《现代少年》、《发明与创造》《研究性学习指导》及《高中化学竞赛实验教程》等几十种初、高中校本教材, 这些教材有些已成为全国性统编教材。仁华学校小学部出版了自编的数学、英语、计算机、物理等教材, 并配有全套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习题解析等辅助教材。

(三) 超常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超常儿童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始终把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专家型的教师团队作为超常教育的核心工作来抓, 现已初步建成一支包括特级教师21人, 国家级骨干教师16人, 市、区级骨干教师69人的高素质、高水平、高知名度的超常教育教师团队。

1. 师德欠缺, 一票否决

我们要求, 教师首先是学生的人格之师, 不管教师名气有多大, 教的学生成绩有多高, 师德欠缺, 一票否决。学校注重在教师中弘扬讲理想、讲奉献的精神, 激励他们热爱教育事业, 志存高远, 无私奉献, 在教育岗位上成就一流的业绩。

2. 为专家型名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我们坚持管理的创新, 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机制, 尊重和满足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 为他们搭建建功立业的平台。在校内建立了教师培训体系, 从1999年开始, 学校每年一次科研年会;从2001年起每年利用寒、暑假进行岗位培训;进行系列的常规业务培训, 如不同层次的英语口语培训、第二外语培训、课件制作及网络应用培训等。鼓励教师继续深造, 提供进修学习和出国交流的机会, 让教师走出校门, 走出国门, 在交流中学习, 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多年来, 从事超常教育的教师著书立说, 活跃在国内外的各类学术讲坛上, 如2006年, 就有7位特级教师、4位博士、6位骨干教师应邀出席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 进行学术交流。我们多次举办或协办有关基础教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中学的形象, 发挥自己的影响。

(四) 超常儿童的培养模式

人大附中培养超常儿童采用的是集中编班与分散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集中编班培养有两种形式:一是组建超常儿童实验班, 对在数理、语言、计算机、创造发明等学科领域的超常儿童集中编班, 进行培养;二是组建“三高足球俱乐部”, 对在足球、棋类等方面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培养。分散培养也有两种形式:一是组建“人大附中艺术团”, 对有艺术天赋的学生进行培养, 这些同学平时分散在各班学习, 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艺术训练和演出;二是通过各种学生社团、选修课和学校文化活动, 发现、培养普通班中有各类天赋特长的学生, 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1. 超常儿童实验班培养模式

(1) 超常儿童实验班的德育

在超常儿童实验班, 我们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针对他们的群体特点, 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我们注重培养超常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在超常儿童实验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走向社区, 来到敬老院、临终关怀医院、盲人学校、聋哑学校……, 为弱势群体奉献爱心,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我们注重培养超常儿童健康的人格。针对实验班特点, 开设“中学生心理导向”、“灵感与心态调节训练”、“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等心理必修课和选修课。开展“共享读书乐趣, 营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通过校园电视台主持人大赛、歌舞嘉年华、文化节、体育节、英语剧、志愿团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他们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 以提高人文素养。我们还注重领袖素质的培养。开设“学生公司”等选修课, 开展“模拟联合国”、赴美参加“全球青年领袖会议”等活动, 开阔视野, 提高了他们演讲、社交、策划及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

(2) 超常儿童学科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实验班的教学, 不是单纯推进教学进度、增加教学难度的“超前教育”, 而是针对学生特点, 为他们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 拓宽加深所学的知识内容, 开发培养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弹性化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超常儿童的特点, 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整齐划一的固定模式, 根据学生需要, 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免修;允许天赋优异、学业超前的学生去图书馆自修, 去大学实验室做实验, 给他充分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弹性化教学方式适合实验班学生的个性特点, 提高了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20年前, 人大附中首届数学实验班教学中, 我们就尝试过把“教参”发给学生, 指导学生采用课本、教参、测试题三结合的方法自己去梳理知识, 研究习题。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世纪90年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超常儿童实验班的学生, 最先尝到了科学实践课、劳技与创造发明课、研究性学习等带来的研究的乐趣。借助这些课程和活动, 他们学会了借助工具书、网络进行文献查找、信息筛选和利用, 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动手创造。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在研究性学习中, 老师使我们炼就了向上攀登的体魄。我们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我们有信心永不落伍。”

个性化辅导发展学生特长。我们在集中编班授课的同时, 又注重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以弥补班级整体教学的不足。为了满足超常儿童发展的要求, 我们聘请大学教授和中科院的专家进行个别辅导, 使他们成为各门学科出类拔萃的学生。针对实验班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和心理上的困惑, 各科教师鼓励、疏导、启发他们, 悉心呵护他们的心灵。

开放的课堂培养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多年来, 我们注重开发学校周边优质的教育资源, 形成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 使超常儿童的智能、素质得到充分发展与提高:

成立“少年科学院”。学校以实验班学生为主成立了少年科学院, 把课堂延伸到科研院所, 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研究, 接触前沿课题。参加这类科技活动的实验班学生累计已达近千人, 取得多项突出成果。

举办“科学名家讲座”。每周一次, 邀请北大、清华及中科院的著名科学家给学生作报告或参观他们的实验室, 并据此开设了一门选修课——“科学报告和科普参观”。

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实验。利用学校周边科研院所、重点大学的资源, 让超常实验班学生参与国家重点科学项目的研究, 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率先开通远程教学。1998年起, 我们先后与加拿大渥太华理科高中进行视频远程互动教学;与美国堪顿中学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英语、数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双向教学活动;又与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国实现远程教学交流。这些跨国界交流的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锻炼了多种能力。在交流中, 人大附中超常学生表现出的高素质为中国中学生赢得了赞誉。

启动学生“留学计划”。积极创造条件, 定期选派学生到国外留学, 体验世界先进国家的文化教育。

2.“三高足球俱乐部”的培养模式

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2年, 是全国第一家由普通中学正式注册的足球俱乐部。所谓“三高”是指:高道德水准+高文化水平+高运动水平”。它的培养目标是要使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队员成为品学兼优、运动水平一流的高素质人才。

在管理体制上, 俱乐部实行教学班和训练队双轨管理模式。聘请国内著名球队的教练、体育大学的教授对队员进行高水平的训练和培养。由人大附中各科优秀教师及外籍教师担任文化课教学, 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三高”的培养模式, 实现了在文化学习上与正规中学接轨, 在训练水平上与职业化接轨, 创造了在正规中学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专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模式。

“三高足球俱乐部”创建以来, 为国家队和职业俱乐部输送了数十名队员, 培养出像原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队长刘英这样的出色队员, 有200多名队员进入重点高校。它还创造了中国足球史上的很多“第一”:第一次出现俱乐部球员成为博士生;第一次在职业联赛中出现硕士生守门员;第一次全部由学生军代表中国出战世界“大运会”;第一次在世界中学生大赛中夺冠;第一次由中学生代表队代表北京参加全运会……“三高”培养模式成为体育特长生成长的沃土。

3.“人大附中艺术团”的培养模式

人大附中艺术团由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行进管乐团以及电子轻音乐团、健美操队、武术队等7个艺术团体组成, 现有成员300余人。艺术团的宗旨是让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能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充分发展艺术特长, 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和展示的舞台。

为使这些学生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 学校配备了专业的艺术教师, 还聘请国内外知名音乐家、指挥家、舞蹈家担任艺术团指导。专业水平的指导与训练使这些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提高, 其演出水平不亚于专业艺术团体, 多次在国际国内的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他们还作为文化使者, 受文化部委派赴法国、美国、奥地利、俄罗斯、英国等国演出, 受到有关各方的高度评价, 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 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4. 为各类拔尖学生成长搭建平台

我们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在开发和培养各类拔尖学生方面开创了许多“第一”: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学生足球俱乐部;举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学生个人舞蹈专场;在校园里为一名学生举办过个人摄影展;为立志从事台球运动的学生开辟出台球室;为热爱卡丁车运动的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了“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培养纪实丛书”, 包括《发明天才吴天际》、《校园“黑客”候小迪》、《学苑怪才潘思塑》、《剑桥学子肖盾》、《世纪少女杨夏男》、《雷诺车手程丛夫》、《绘画才子王羽熙》及《少年导演杨迪》, 生动地记录了这些个性不同、天赋各异的学生在人大附中成才的经历, 生动地体现了人大附中“尊重个性, 挖掘潜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的超常教育理念。

(五) 超常教育研究与国内外交流

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实践, 始终是在科学研究的指导下进行的。学校先后承担“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级超常教育课题5项, 市、区级超常教育课题20余项。2011年, 人大附中发起成立了国家一级学会“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 超常教育是该会的一项实践和研究内容。

我们积极与国内外超常教育界进行交流,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 选派教师连续参加了每两年一届的世界天才儿童学术大会10次、亚太地区天才儿童会议6次, 参加国内外超常教育学术会议的人大附中教师累计200余人次, 发表国际会议论文50篇, 国内会议论文36篇。我们还举办“世界名中学校论坛”, 邀请国内外著名中学的校长、教育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教育的相关论题, 超常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命题。该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 取得了越来越强烈的反响。人大附中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超常教育研究的实验田。

四、结论和建议

(一) 结论

第一, 我们承认个体是有差异的, 超常儿童在智能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高于普通儿童, 超常教育对他们潜能的挖掘与发展是必要的、必须的。

第二, 所谓智能超常, 绝不单指语言、数理等学科能力超常, 而是包含音乐、体育、绘画、自我反省、创造发明等多种智能。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先天的遗传性因素, 同时也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第三, 对于超常学生的鉴别与选拔, 我们注重智能的多种成分, 综合考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以测试为基础, 在过程中观察, 严格区分“超前”与“超常”。

第四, 我们的超常教育采取在正常学制下拓宽加深的培养模式。学校为超常学生提供种类齐全的选修课程, 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参与科学研究、社团活动, 参加国内外各种文体大赛、学科竞赛、创造发明大赛, 使他们的多元智能得到培养和发挥, 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 在对超常学生集中编班的管理模式下, 我们采用课程、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对超常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健全心理、人文素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学生学科学习方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使之夯实基础、学有专长, 为学生成为各领域的拔尖人才打好基础。

第六, 人大附中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超常教育培养体系, 建设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超常教育师资队伍, 编写了一整套超常教育教材, 培养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优秀学生, 完成了一些列国家、省部级有关超常教育的科研课题, 成为中国超常教育成果丰硕的实验田。

第七, 超常教育的探索实践, 需要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对超常教育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国际视野, 具有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实干精神, 具有为国家培养急需顶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超常教育实验能够持续进行并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保证。

(二) 建议

第一, 国家应尽快为超常教育立法。借鉴其他国家天才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结合中国的实际, 建立规范的有中国特色的超常教育制度体系, 为超常教育的目标设定、机构设立、教师培养、经费来源等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以保障超常儿童享有充分的学习权利, 为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类拔尖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尽早建立健全超常教育实施标准, 完善和优化超常教育的目标和责任, 对从事超常教育的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资格认证, 对社会上不利于超常儿童发展的教育行为, 用法律加以规范, 以保证超常教育能够科学、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三, 政府对从事超常教育的学校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为他们进行超常教育的探索和改革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教师进修、教学设施、国内外交流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及时沟通和协调各类超常教育机构的关系, 引导和促进社会超常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超常儿童教育的发展构建广阔开放的平台。

篇4:展示人大成就 弘扬人大精神

辉煌历程

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已经走过七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从延安宝塔山走来,辗转万里,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之演进,经七十载风雨洗礼而弦歌未辍。

在抗战中诞生了陕北公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陕北公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延安逐渐成为全国抗日中心。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和进步青年,为了学习革命的理论,学习抗日战争的战略和战术,一批又一批地奔赴延安。他们背井离乡、千里跋涉,突破敌人的封锁,斗志昂扬地走在奔向光明的大道上。在这些人中,大部分是青年学生,还有从南洋、日本、欧美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的青年侨胞。陕北公学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满足青年抗日的要求,于1937年11月1日成立的。学校原本叫陕北大学,因当时国民党政府以陕北已经有了抗日军政大学为由不予核准,才改名为陕北公学,时称“陕公”。

陕公开始设在延安城内,后来又在陕甘宁边区的栒邑县(今为旬邑县)看花宫办了分校。开学之际,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荡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毛主席的题词极大地激励着陕公师生,为造就优秀的抗战人才而奋勇前进。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战斗在前线的热血青年亟需得到进一步培养,中共中央遂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青训班和延安工人学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简称为“华北联大”,挺进到华北的游击战争地区办教育。1939年7月7日,华北联大在延安宣布成立,毛泽东亲临讲话。他在讲话中引用《封神演义》里杏黄旗、四不像、打神鞭三样法宝的故事,说:“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毛主席这番讲话的主要思想,后来发表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三大法宝的理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老同志回忆几十年的革命历程都曾提及,那次讲话的光辉不时照亮他们前进的路程。

1939年7月初,华北联大的师生们由延安出发,经过3个月的行军,到达晋察冀边区;10月间,到达河北省阜平县;11月初,在城南庄举行开学典礼。在大会还没有结束时,就传来了敌人进攻的消息。有的同志风趣地说:“敌人来欢迎我们了。”

在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大的教学和生活,经常处在“扫荡”与反扫荡、“围剿”与反围剿的环境中,学校的口号是“在战斗中学习”。那时,可以说是坐下来就学习,站起来就行军。在几年的学习中,师生们多次遇敌、多次与敌人周旋,数十名干部和学生壮烈牺牲。

创办中国人民大学

当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之际,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国家建设和过渡时期的经济恢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从学校领导到党中央,都在考虑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问题。经党中央再三考虑,决定创办中国人民大学。

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及教育部的负责同志到会,刘少奇和朱德同志都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人民大学开始主要是办财经专业,其他专业只有法律和外交。专业教学计划乃至学校的管理体制,都效法苏联的办学模式。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自然而然地就提出了如何对待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经验和革命传统问题。大家的一致回答是,必须继承和发扬,但具体贯彻却是一个长期的、从未间断地探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在学习苏联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人大也设法安排了相当学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了理论素养,意义重大。但很快发现一个矛盾,即系统学习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明确了两条:一是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搞好,但同时要强调结合革命的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二是同时必须有党团等系统经常的思想政治工作。

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所以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能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上勇于开拓进取、坚持真理。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一传统又进一步得到了重视,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大学既有浓厚的政治气氛,同时又充满活跃的学术研讨空气。

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后,与过去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在学校里进行了系统专业知识的教学,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養。这在过去革命战争环境中是想做而做不到的。毕竟过去改造世界观几乎是教育的全部内容,现在要进行大量专业教育,但德育仍然放在首位。从战火中诞生的陕公、华北联大,到华北大学,再到中国人民大学,都是为适应革命需要而建立的,为革命事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则是一贯的方针,教育的目标是造就革命的先锋队。过去是这样,现在和今后仍应是这样。

人大风采

如今的中国人民大学早已发展成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体系,尤其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3个学院、13个校级研究所和14个博士后流动站,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及深圳研究院。拥有6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居全国高校第一;拥有13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全国重点学科25个,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五,其中社会科学居全国高校第一。在连续七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18篇,在人文社科领域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60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40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9个硕士点),博士学位学科点92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2个博士点),一级授权学科14个,成人教育专科专业9个,本科专业11个。在由教育部评估所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科评估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5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全国第一,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政治学、农林经济管理、历史学、工商管理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实验室”获得批准,将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些均充分展示了学校雄厚的学科发展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已故老一辈著名学者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安岗、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陶湘等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目前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18人,其中,教授476人、副教授581人;博士生导师474人。此外,还有193位学术造诣精深的国外学者和930位国内各界知名人士担任(或曾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拥有14名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2人,7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28人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11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50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所占各项比例均在全国或北京市高校名列前茅。学校有25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成为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有13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其中,黄达教授担任委员会顾问;罗国杰、曾宪义担任委员会副主任),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7830人,其中本科生9571人,研究生9427人(含研究生单证教育的学生(MPA、MBA、法律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约为1∶1,是全国这一比例最高的研究型大学之一。有外国留学生1165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约1万人(其中80%以上是本科生),网络教育在册生约3.8万人。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积极面向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同时通过教授考察团、挂职锻炼、课题研究等形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十五”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500余项,获得经费2.4亿元,立项数和经费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32个国家和地区的125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聘请知名学者为名誉教授,这些人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莱因哈德·泽尔藤,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转轨经济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帕德玛·德赛,就业与增长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欧洲专利局局长阿兰·蓬皮杜,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日本一桥大学校长石弘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伍德福德、夏威尔·萨拉-伊-马丁等,授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新西兰前总理、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迈克·穆尔等一批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

篇5:人大考研试题

1.为全国性报纸编写一条600字的消息(30分)

2.拟一个标题(10分)

3.为该报纸官方微博撰写一条微博,简要评述(10分)

二、材料:腾讯买下快女网络独播权,四家视频网站联合起诉百度快播,视频网站自制剧

视听传播领域出现了哪些值得传统电视媒体注意的新动向,这些新动向会带来哪些影响?(25分)

三、材料:人们阅读率下降,电视收视率下滑

1.传统媒体正面临怎样的现实境况(10分)

2.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境况(8分)

3.传统媒体应如何应对(7分)

四、北京警方查获公关公司违法帮人删帖、发帖;此前内蒙古蒙牛某产品项目经理联合公关公司诋毁竞争对手伊利某品牌儿童奶,被公安机关抓获。

结合公共关系的内容,网络公关的理论,分析公关公司的问题以及原因。(25分)

五、泰国红牛饮料进入中国市场,以需要补充能量的人群为目标消费者。其广告口号为“渴了喝红牛,饿了累了更要喝红牛”,罐身设计为“中国红”。试分析该广告设计创意的新意。(25分)

2014年人大新闻考研 新闻传播史论824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

1.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2.华盛顿邮报

3.新闻与宣传

4.刻板印象

5.付费墙

二、简答题(每题20分)

1.1986-1991年俄罗斯新闻改革及其影响

2.谈谈你对“新闻真实的有限性”的理解

3.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环境学(又译媒介生态学)中对媒介的阐述,谈谈你对“作为环境的媒介”的理解,以及该表述对当下传播学研究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

1.新的媒介生态结构下,我国新闻传媒的新闻选择标准和新闻选择方式的新特点

篇6:人大考研试题

人大的录取名单公布了,我的考研之路也算告一段落了,专业课考的还可以,下面我就重点谈一下专业课的复习吧。

802经济学综合考试范围是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08年之前是有指定教材的,分别是宋涛的政经和逢锦聚的政经,以及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宏观,但是通过近几年的考试题目分析,考试范围越来越广泛,不再仅仅限于这四本书,还要扩充1其他书本和资料。高鸿业的书简单明了,适合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版块划分清晰严谨,对于建立西方经济学框架很有帮助。政治经济学有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资本主义部分所占比例较大,对于政经,只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难度不大,备考期间我对于政经的时间分配基本上是从9月下旬正式确定报考人大开始的每天一个小时左右,一直持续到考试,期间课本看了2遍,笔记背了3—4遍的样子。针对于资本主义部分的复习,建议大家以宋涛的政治经济学为主,毕竟是人大自己老师出的书,而且内容较逄锦聚的版本而言更为清晰,易于理解。对于逄锦聚的书,重点关注有些内容如虚拟经济部分等宋涛的书没有涉及的部分即可,内容重合的部分只看宋涛的就应该够用了。社会主义部分就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趋向于越来越简单化,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重点把历年真题做几遍,即使没有特意复习社会主义部分,仅凭考研政治的基础也可以答出一部分。

微观经济学的复习以高鸿业的书为本,对他的书一定要研究透彻,包括课后练习和注释。除高鸿业外,尼克尔森的中微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每年人大都会有用其中的知识来解答计算题,甚至去年和今年出现了只将题干略加改造数字完全没有变化的原题。尼克尔森的书中数学原理用的较多,对于理解的要求较高,建议大家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一定要做笔记,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节省阅读纷繁的原文的时间。尼克尔森的书我是从10月左右开始看的,大概每天2个小时,到11月初看完第一遍,此后又把重点部分的笔记和课后题看了几遍,12月上旬开始回归高鸿业的书和真题。

宏观内容的划分主要以几个代表性的模型为分界。中短期的IS—LM,长期的AD—AS,超长期的索罗模型等,以此为基础进行复习,就会很容易建立其宏观的框架。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应该是备考首选的中宏教材,不仅因为它涉及了费雪方程(今年的一个大题的解答过程中涉及到),李嘉图等价等一些高鸿业的书中没有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从第五版高鸿业的书中你可以看出它和曼昆教材一脉相承的关系,尤其是宏观的微观基础部分,课后题甚至都是一样的。宏观中关于流派的题,我用的是叶航的宏观经济学中第五部分的内容,这本书比较简洁,节约时间,事实证明用来应考也足够用了。

人大的真题当然是必不可少的,2007年之前的真题是按政经,宏观,微观划分的,2007年之后的是综合试题。对于这些题目一定要重点研究,因为人大题目的重复出现率很高,在做题中形成自己的答题风格,锻炼对题目的分析处理能力,也能更好的掌握答题时间,找到自己的不足。在专业课的复习中笔记很重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写一遍比看两三遍记得牢固多了,记笔记可以有助于分清各部分的内容框架,是个事半功倍的办法。

上一篇:青山不老教学课件下一篇:世界历史基本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