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市场营销过程

2024-05-09

简述市场营销过程(精选8篇)

篇1:简述市场营销过程

2.1联系时间

先说一下联系时间的问题,很多人关心的问题。首先因为研究生学制上弹性比较大,联系教授的时间也是弹性比较大的。但注意尽量在自己准备比较充分,特别是语言考试的成绩都已经出来的情况下联系教授。语言对于申请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而这次联系了这个教授失败了,下次就不能联系了。虽然学校和教授很多,但自己中意的学校和教授还是有限的,所以要慎之又慎。

然后就是联系时间的上下限问题,因为每个学校的时间不同,所以这里说的只是大概。理论上联系教授时间可以无限早,我就是一个可以提前19个月联系教授的莽人。结果教授第二封信和第三封信之间足足相差了5个月,这5个月刷邮箱我都刷崩溃了。一般来说,8月底9月初很多大学院试的结果就出来了,这时候教授对来年10月的学生基本上有了大致的估计,可以决定是否要招收新学生。上一年9月上旬是联系教授时间的上限,早于这个时间即时教授对你有意,也不能立刻下决定,徒增你的困扰罢了。终点的话,一般学校的研究生出愿时间是开学前半年,也就是4月左右。而且从第一封信到教授决定收你,中间大约也要一到两个礼拜左右,所以3月中旬应该是下限。以上内容针对10月生,4月生的话,就是上一年3月上旬到9月中旬。另外筑波开学比别的学校要早一个月,所以想去筑波的同学要把时间表再往前拨一个月。

2.2学校的选择

选择学校和专业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迷惑的问题。首先还是要明白的由于研究生这种学制的特殊性,只要你能找到教授的邮箱,你就可以给任何一位教授发信。虽说教授不一定给你回信吧,但是联系过程也存在运气成分。君不见中介每年把大把大把的人送到京大东北等一流学校。所以我认为,联系学校的策略应该还是尽可能得先联系好学校,通过教授回信的反馈,再给自己更准确地地位,最后结合自身条件,特别是考虑好院试的难度,最终选定学校。学校方面,根据自己看过的不多的排名,感觉文科方面,东大、京大、阪大、东北、名大、九大、北大、一桥、神大、横国、筑波、早稻田、庆应都不错,理工科的话,东大、京大、阪大、东北、名大、九大、北大、东工、广岛算很好的。私立大学中招研究生的比较少,不过它们有差不多的科目屡修生,但是私立大学高昂的学费还是令人望而却步,一般中国学生的选择面还是局限于国公立大学。另外学校的地理位置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在大城市的学校,打工方便时给高,虽然物价也相应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是大城市比较经济。当然了,有的学校在大城市,但是学校处的位置不一定好,所以最好再上google地图上看一看学校具体在城市的哪一块。

2.3专业的选择

推荐研究生还是申请本科专业,联系教授和院试的成功率都会高很多,到了日本也没有很长的过渡期。当然还是有想转专业的,那你要向教授说明你转专业的理由以及你有学习新专业的能力,才有可能让教授接受你,然而能否考上新的专业的院生又是一个变数。另外,文转理和理转文都比较难,一个受限于文科对日语的高要求,一个受限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当然,转专业也是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呢。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日语专业的,他们相当于没有专业,据我所知,大部分都转到了经济经营专攻去了。

还有哪个专业比较利于就职,理工科的话,情报好像相当火,文系就是比较看重学校。另外就职中,日语占了很大的权重。

2.4联系教授

先说一下联系教授的人数,第一次最好不要联系太多教授,1个到3个足矣。然后参考回信的情况修改自荐信,不行再联系新的学校。不能同时联系头一个学校的教授已经是公认了,不过同一专业的教授其实基本都认识。我联系过一个教授,他回信给我列了几个教授的名字,让我综合参考再选择,我看了看上面的人大部分都是我正在联系的。所以还是不要联系太多的教授比较好,教授虽然不会说闲话,但是将来没准学会上还能碰到,省得尴尬。一般而言,教授和准教授都有带研究生的资格,我见到过论坛上有讲师甚至助教带研究生的例子,不过没有证实。如果是同一个研究室的,准教授收人似乎要经过教授同意。但如果研究室只有准教授,他就是老大了,而且应该马上也要升教授了。

寻找教授的email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访问学校网站,然后再访问专业首页,在这或者是链接进入的实验室首页中找到教授的email。第二种是通过这个网站进行搜索(http://read.jst.go.jp/)。上面的内容还比较全,不过好像更新比较慢。这个网站也适用于那些先选专业再选学校的同学。第三种方法就是在日文google或者yahoo进行地毯式搜索,没准会找到教授通过别的方式留下的邮箱。同时,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对教授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实在没有办法在网上找到,可以和教务联系,索取教授的联系方式。

2.5第一封信

第一封信也就是自荐信,语言使用日语或者英语都可以,不过写日语教授的回信概率相对会高点。基本上就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自己的情况,年龄性别、出身学校、专业知识、日语水平、英语水平这是必须要涉及到的。其它的就拣好的说,当然活泼开朗乐于助人之类的就免了,最好是有凭据的话,比如拿了奖学金什么的,越详细越好,显得真实。另一方面就是说明为什么想跟教授,其实就是几句套话,想在某某领域进行研究,而在网上发现教授的研究室处于领先地位之类。然后看看教授是否得过什么奖或者出过什么书,以此为切入点进行适度的恭维。当然,还要告诉教授自己知道日本的研究生制度,准备先读研究生再考院生,最好能够附上时间表。基本上一封信到这就可以了,字数不用太多,老师会烦的。还有可以在信里把自己的亮点加粗,比如本科学校等,这样可以让教授对你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例文的话,小春上已经有好几篇了,鄙人拙作就不拿出来献丑了,个人强力推荐这篇文章(http://),大家可以参考。

2.8后期联络

教授同意接受,到出愿大致还有一段真空期。这段时间可以减少对教授的骚扰,一到两个月发一次邮件就可以了,内容可以包括报告近况(当然是好事),询问院试相关问题,要求推荐参考书之类,总之不要让教授忘掉你就可以了。然后这段时间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和办手续的人接上头,他可能是实验室的助手或者教务,总之要尽快联系上。然后到了规定时间就可以出愿了。

在此感谢在论坛上给过我巨大帮助的风淡霜天版主、锦瑟版主、sxk版主、sheng版主、inlee版主、ouyucat版主、miko_xpl版主、arakaki大哥、realcrusade前辈、zshua前辈等同学,祝他们一切顺利。也祝福各位准备申请留日的同学,申请之路一路走好。

最后是广告时间,介绍一下我和几个同学建立的系列群。大家从我的签名里看到,群发展得很迅猛,从去年的1个群迅速发展到今天的7个群,基本都是满编制的。每个群中,固定的是我们几个经验相对丰富的核心人员,其他人各个群都不同。我们的口号是,让更多的人用更少的钱去更好的大学。欢迎同学们加入,相信多数人的选择。

篇2:简述市场营销过程

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 结合实际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动因。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即“我要学”。学习需要并不等于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有学习动机但没有学习行为。从学习需要到学习行为之间有一转化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诱因的。例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有趣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等。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内在因素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学习呢?我认为:主要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又称认知的动力,是以求知作为目标,以了解要解决的知识为目的的求知欲望。这种内驱力不是指向各种奖励,而是指向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中具有稳定性、内驱性。认知内驱力主要包括好奇心与求知欲两个因素。

好奇心是认知内驱力的重要因素,是人的一种本能。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索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对某件事物产生好奇心就会导致对某事物的探究。因此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先导,求知欲是好奇心的升华。

自我提高内驱力又称自我提高的动机。这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对学习有重大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赢得在学校中的一定地位而使自己有一个相应的学习成绩或能力特长而努力学习。自我提高内驱力是自尊心的需要,自尊心是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基础。

附属内驱力又称为附属的动机,它是指个体为了得到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它既不是直接指向学习任务,也不是把学习的成功看作是赢利地位和自尊的手段。

上述三种内驱力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但它的比重因个性心理特征、年龄、性别、家庭影响的不同而不同。

学习动机的激发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认知内驱力的激发

认知内驱力包括两个因素,即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认知内驱力的激发可以从好奇心与求知欲两个方面着手。

(1)求奇法 创设新奇的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新奇感,唤起学生内驱力。如:有些教师上课时教学方法很独特,教具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安排,使学生感到新奇,学生上他的课时积极性就很高。

(2)求新法 创设新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新颖最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又能激活许多认知因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力图不断变化,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教学时在抽象的材料中,插入有关个人的奇闻轶事或插入有关人的故事,使学生认知内驱力不断地得到激发。

(3)求趣法 创设趣味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有一种趣味感触。多创设一些形象性、直观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操作游戏,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

2.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

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有以下几种方法:

(1)作业批改激励法 这是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有大量错误,不急于评分,让学生自己去改正,然后,再给学生打分。即对学生的作业不轻易打不及格的分数。对作业做得好的应评好分或好的评语。鼓励学生在考试后对试卷的错误之处作纠正,提倡事后一百分。

(2)学习内容自选法 这是指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与练习的内容。例如: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与练习,上课时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挑选,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这是自己挑选的,学习起来就很积极。

(3)效果自我评定法 这是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定的做法。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标准要细致具体。第二步,定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要关心就行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就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成绩有进步的,就及时进行肯定鼓励。

(4)习题自编法 这是指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编制一些难题,然后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解。学生编题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5)小先生法 这是指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可以对一部分教学内容或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有力的驱动。

(6)互助法 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是创造良好心理氛围的好方法,帮助别人解决一个难题往往比自己做一道难题要难得多。这就驱使他们多思考。帮助别人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帮助别人学习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反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附属内驱力的激发

(1)表扬法 这是指以表扬为主的激励方法。这是在学校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小学生,附属内驱力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表扬的意义更为重大。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进步或有了创造,教师及时表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但要注意的是:其一,表扬要得当,要实事求是,不要无限扩大、无限提高,因为这会使表扬贬值;其二,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舍得表扬,不要错误地认为他们是捧不起来的“刘阿斗”。要知道他们的学习是一时陷入困境的,适当的表扬会使他们鼓起勇气,克服困难。表扬的对立面是批评,批评有时也会对学习起驱动作用。批评时要注意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场合。表扬与批评应以表扬为主。

(2)奖励法 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奖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行之有效的好手段。奖励方法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奖励可采取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力争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切忌将奖励集中在少数学生的身上。

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引起学习动机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这个阶段不宜费时过多。当学生学习的动机被激发起来以后,应立即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学习。

(二)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其次,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

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

理解教材通常有两种途径:(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由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具体事物开始。

(三)巩固知识

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只有巩固已学的内容,才能不断吸收新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

(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检查知识

篇3:宜兴紫砂壶制作过程简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作茶壶自然也少不了制壶工具:

(1) 木搭子:用于打泥条、打片子。 (2) 尖刀:用于琢嘴、琢钮、转足、革小平面。 (3) 矩车:又名规车, 好比圆规, 用来划圆片, 开口子。 (4) 蓖只:主要用竹做成, 根据不同壶体, 做成不同弧度, 用以整理坯形。 (50铜管:钻各种大小洞眼。 (6) 顶柱:成型工序完成后加盖底印的木制专用工具。 (7) 木拍子:用来打身筒、拍片子、拍口。 (8) 竹拍子:有大、中、小之分, 主要用来拍身筒, 推身筒接头, 掠脂泥、推墙刮底做壶嘴等 (9) 、鳑鲏刀:可用来切、削、舒、挑、夹、挖、刮等, 是常用的工具。 (10) 明针:用牛角制成, 富有弹性, 有方头、尖头、弯头等, 主要用于刮坯使坯体平整尤滑, 明针在陶瓷行业中只有紫砂制作中才用到。 (11) 独个:用来圆嘴, 圆眼, 有平头与尖头两种, 取优质牛角、象牙、黄杨木、紫檀木制作。 (12) 转盘:打身筒时用, 可以转。

茶壶不论其造型如何的精巧细致, 其做法皆依循一定的制作工序, 不论是线条型, 自然造型, 或是筋络型的茶壶皆然;紫砂壶的制作方法, 明代即有模制和手制两种, 而名家出手又往往以手工捏制成型为多。再好的手工如果没有好的工具制作和加以修饰是做不出好的全手工作品的。其中的巧妙端看紫砂艺人的运用, 使其达到和谐贴切, 雅致美观的效果。其制作工序如下:

1、先拍一块泥板, 泥板的厚度要一致, 其厚度为所要制作的茶壶的厚度。打泥片, 泥片厚度均匀, 圆正, 具体厚度要求:底片, 厚度3毫米, 满片, 厚度2.8毫米, 假底, 厚度2毫米, 大只, 厚度按具体的尺寸要求, 口线, 厚度3毫米, 围片, 厚度6毫米。

2、用尺画出壶身的高度。

3、再画出壶盖內盖颈的高度。待身筒基本成型以后, 再配颈和足。配制颈、足的方法, 是将厚度不同的圆形泥片 (泥片的直径就是壶颈和底足的外径) , 贴在身筒的上下端。

4、再拍出四片圆形的泥板。

5、四片圆形泥板分別为:壶的大小, 壶底, 壶颈, 壶盖。

6、用圆规划出所要制作茶壶的大小。

7、取壶身的泥板, 量出所需要的长度。

8、接合处涂上紫砂泥将其接合。

9、开始围绕壶身拍出所要的茶壶形状, 围身筒, 围需定在转盘中心, 泥条围在围上必须圆正挺直, 要保持泥条口沿湿润, 打身筒时, 转盘转速要均匀, 拍子拍打力度要一致;打下半身筒, 用木拍赶, 拍步要细而密, 用力要均匀, 目的是要把身筒赶圆正, 使其形体符合要求。打下半身筒, 篦身筒, 用竹篦, 用力要均匀, 平稳, 目的是要把身筒的曲线篦流畅;

10、量出壶底大小, 画出壶底大小的泥板备用。

11、在壶底处涂上紫砂泥。

12、將壶底接合。

13、将接缝处修饰完整。

14、将其反转过來, 取出茶壶大小的水泥板。

15、修饰壶底的接缝。

16、将壶底的接缝修饰完整。

17、依以上的步骤作出完整的壶身。

18、修饰壶身。

19、分別划出壶颈及壶底的两片土。待把壶口外沿和底足外沿规正以后, 用规车把泥片中间部分旋划割开取出, 留下颈圈和足圈的泥料就可。

20、分別将壶颈及壶底接合在壶身泥板。

21、量出壶盖的大小, 划出壶盖泥板备用。

22、将已经完成的壶身静置晾干。

23、用手将泥板捏出凸透镜狀作壶盖。

24、用工具修饰壶盖边缘, 再接上壶盖的颈。

25、用手捏出壶嘴。

26、分別接上壶盖与壶嘴壶, 盖子的下面有一圈直而宽的“子口”, 子口的外径, 务必与壶口内径紧密吻合, 并能通转。安装壶把、壶嘴时, 先找到打身筒时泥片的接缝处。一般在接缝处的一侧先安装壶把, 再在接缝处对侧位预先挖好通水筛孔, 然后黏接壶嘴。

27、揉出一泥条制作壶把。

28、接上壶把。然后黏接壶嘴。务必使嘴、把和身筒的垂直中心部面叠合在同一剖面上。

29、揉出壶盖扭大小的泥条。

30、用工具修饰出壶盖钮的形状。

31、切下做好的壶盖钮。

32、接上壶盖钮, 待其阴干之后做最后的修饰。

33、拍出其他的小泥片, 可作茶壶的造型之用。

34、用手工作好的叶片, 贴在茶壶上作各种不同的造型。最后在壶底和盖里打上作者的名号、印章, 晾干, 等待进窑烧制。

就在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了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其中, 宜兴紫砂陶制作工艺在全国12项陶瓷产品烧制技术中名列首位。同年6月, 其又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书。这是我们陶都人民的光荣, 作为一名紫砂陶艺工作者我深感自豪。众所周知, 宜兴紫砂陶风格独特, 历史悠久, 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 日益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青睐, 尤其是名家所做的全手工紫砂壶更弥足珍贵, 为世人所竞相购买收藏。

参考文献

[1]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于川.紫砂壶把玩与鉴赏[M].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7.

篇4:简述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发展进程

一、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古老的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古人强调人才亦即贤能在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从重视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几方面,形成了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雏形。历代君王重视人才的突出作用,唐太宗、康熙等君王均提出国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等主张。汉朝的王符指出“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强调人员的品行和能力必须与其职位相符,否则必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有关如何用好人才,诸葛亮曾经说过:“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丧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录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都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与物质要素相比,古代思想家更强调人的要素作用是第一位的,是构成国家实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一个国家兴亡治乱的决定因素。虽然此种观点规避了物质要素的基础性作用,但人们对于人才治国重要性的提出,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关人力资源理论的古代渊源。同时必须指出,古人在人才的教育方面也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世界上最早的、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的“人力资本理论”。虽然相距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还有相当的差距,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渊源也是当之无愧的。

二、近代以来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状况

烟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人事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二是学习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管理方法。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期间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确定了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所有权力归国家所有,由政府统一领导,实行 “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人事管理还停留在简单的档案管理和资料统计阶段,与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去甚远;同时人们对“人力资源”也没有任何概念,可以说这个时期我国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意见》,重新规定了企业人事管理的职责权限范围。我国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形式。可以说,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改革,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实践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论断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教育放在战略地位”。同时党中央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形成途径作出科学的规定,为理论提供的更广阔的研究与发展空间。

三、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形成

在我国首次使用“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是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提出的。但真正在我国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在80年代,1988年9月,“国际劳工组织亚洲人力资源开发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学术研究会”在贵阳召开,这标志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开始。此后,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开始传播,其后中国人民大学将人事管理专业调整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且在1993年招收了首届人力资源管理的本科生,这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进入了专业化的阶段。1995年以后,随着MBA教育的推广,人力资源管理在社会上逐步得到了普及。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经遍布我国进100多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培养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所有这些,都为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理论和人才准备。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现如今,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都相当重视,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关注的焦点。但是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包括政府和企业都没有能够很好的予以实践。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困难与机遇并存,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力求达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美]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董克用,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梁裕楷 袁兆亿 陈天祥编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韦恩•卡肖:人:活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9.

篇5:简述我国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形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滴水穿石之功,不可急于求成。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构成品德的这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呢?下面就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遵循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规律

知,既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道德规范极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人的品德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因此要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以基本的道德知识、理论和各种道德规范,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这对调节学生的行为,加深情感的体验,增强意志和信念都有极大的作用。

情,既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判断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道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善于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要引导学生去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快和满足,感到道德的价值和需要,以发展学生们深厚的道德情感。

意,既是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定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学生有顽强的毅力。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坚强的信念。

行,既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够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特别着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的道德规范,长期坚持下去,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作风。魏书生曾说过:“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我们知道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有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开端,既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以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这里需要教育者要明确“知”和重视“知”,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行”和实现“行”的目的。

二、遵循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作为教育者大家都熟知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表现出来并接受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研究和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既要考虑学生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要考虑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及需要,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长善救失,防微杜渐。做为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尤其需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做到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要求教育者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有预见的本领,善于洞察学生细微的变化,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即要求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发觉学生有一点好的萌芽,就加以培植;有一点不良的隐患,就加以杜绝,做到预先防范,把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消灭在刚刚萌发之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他人的肯定与赞扬声中证实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在此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处处留心,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长处,给予肯定和赞许。教师的榜样作用,就是无言之教,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能够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要求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对学生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关怀备至。传统的德育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多半是在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下自然形成的。所以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营造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够有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为了让学生在感性上有认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带入社会、工厂、社区,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接参与交往和参加有益的活动,学校制度里有关于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的规定,学校到什么节日,就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同时作为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教育者在对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不脱离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遵循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要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地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条件,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又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幼稚、天真、单纯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接人待物的社会成员。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所以,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四、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是一个长期教育、逐步积累的过程。从教者都清楚,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需要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诸方面获得相应的发展。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掌握,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锤炼,还是道德行为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日常的点滴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陶冶训练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总是在不断提高,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都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与提高,这也表现出德育过程的长期性。

德育过程又具有反复性,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从学生自身来说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思想不够成熟,情感不稳定,缺乏生活经验,因而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反复与波动。从外界环境来说,意识形态领域里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斗争长期存在,这种斗争反映到学生思想上,也会造成思想品德的反复。已经初步形成的良好思想品德,也会因受到某些错误、落后思想的影响而停止,甚至倒退。思想品德作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不是靠一两次教育,搞几次活动,完成某一个道德行为就能够形成的,而是要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反复完成一些道德行为,并根据亲身体验和实践,深信自己的道德行为是正确的,直至这种行为形成经常的、稳固的特征时,才能够说他已经形成了这方面的思想品德。因此,德育过程必须要反复抓,抓反复。而且是常抓不懈。不能够掉以轻心,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篇6:简述市场营销过程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中职语文第二册舒婷的诗作《致橡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八个环节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诗中意象的特征,挖掘作者表达的爱情观。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落后爱情观的否定,对独立自主平等互爱的爱情的向往。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致橡树》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又要尽可能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和谐的发展,促进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

中职生的语文教学一般只有半年或一年时间,它具有如下功能: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的简单构架,从而梳理学生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发扬中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进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及独自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因如此,针对“中职语文”的情况,教师应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力求教学方法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

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这篇诗歌写于1977年3月,在1979年第4期的《诗刊》发表后,立即引起广泛关注。许多青年读者更十分喜爱这首具有现代意识、感情深沉、构思别致的爱情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分为八个环节进行讲解。

一、精巧导入,激发求知欲

语文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让学生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求知的内在动力。导入时教师运用古代的爱情典故开场,配以经典梁祝爱情音乐为背景音乐,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林黛玉含恨焚诗稿;祝英台忍悲赴黄泉”,可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那么,关于爱情,当代诗人舒婷又用她的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呢?学生各抒己见,灵感不断。

二、作者简介,巩固知识

在教学中,要学习一篇诗文,首先要了解当时诗人所处的境况,才有助于理解其思想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基于这点,在课堂上就不得不介绍作者舒婷的背景情况。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是一篇向陈腐观念发出挑战的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社会影响深远。

三、朦胧诗派,知识延伸

了解朦胧诗派的相关知识:其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特点是:

(一)内涵上意蕴深厚,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二)艺术上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

(三)代表作家主要有:舒婷、顾城、北岛等。

四、整体感知,感悟情感

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则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又要重视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特别是文中作者的“匠心独运”、“点睛之笔”。因此,在这一环节安排《致橡树》的朗读以贯穿始终,整堂课在朗读声中开始,在朗读声中结束。首先多媒体朗读欣赏,整体感受诗歌内容节奏,体会诗歌的旋律美。随后女生诵读诗歌的前半部分,男生朗读诗歌的后半部分。正音后要求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快慢,感悟诗中情感。

五、品味意蕴,深层挖掘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回避教师的参与,但教师的参与并不能是一种低层次的参与,而应将学生的理解带入更高更深的境界。

活用投影加深理解。品评词句是学生正确理文章的基础,引导他们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评,让他们感知文中栩栩如生的形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运用投影,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从而读懂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学生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诗歌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的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思考后互相交流、发言,教师点名两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适当点拨。

(二)学生分6个小组讨论3分钟,就具体诗句讨论分析诗人的爱情观。讨论后小组由代表发言。诗人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认为爱情既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攀附,更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爱情双方是不平等的,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双方独立平等又相知相依,患难与共。这体现了朦胧诗含蓄抒写个人意识的特点。

六、素质拓展,自由发挥

对职业学校而言,中职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生活,学校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创造生活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通过学习诗歌,结合当今社会所出现的爱情观点(包括校园爱情),播放热播连续剧小片段《裸婚时代》,安排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

七、教师寄语,画龙点睛

课后教师给予的寄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爱情是美妙的,被爱也是幸福的。倘若一个人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事业还立,则必须认识到,应该学好文化知识,学会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向上的树。只有这样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自信坦诚的目光,才会热爱生活,拥有生活,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八、作业延伸,自我检查

检查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布置学生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参考文献:

篇7:请简述德尔菲预测法的工作过程

(1)由组织者发给专家的第一轮调查表是开放式的,不带任何框框,只提出预测问题,请专家围绕预测问题提出预测事件。因为,如果限制太多,会漏掉一些重要事件。

(2)组织者汇总整理专家调查表,归并同类事件,排除次要事件,用准确术语提出一个预测事件一览表,并作为第二步的调查表发给专家。

2.评价式的第二轮调研

(1)专家对第二步调查表所列的每个事件作出评价。例如,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争论问题和事件或迟或早发生的理由。

(2)组织者统计处理第二步专家意见,整理出第三张调查表。第三张调查表包括事件、事件发生的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以及事件发生时间在四分点外侧的理由。

3.重审式的第三轮调研

(1)发放第三张调查表,请专家重审争论。

(2)对上下四分点外的对立意见作一个评价。

(3)给出自己新的评价(尤其是在上下四分点外的专家,应重述自己的理由)。

(4)如果修正自己的观点,也应叙述改变理由。

(5)组织者回收专家们的新评论和新争论,与第二步类似地统计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

(6)总结专家观点,形成第四张调查表。其重点在争论双方的意见。

4.复核式的第四轮调研

(1)发放第四张调查表,专家再次评价和权衡,作出新的预测。是否要求作出新的论证与评价,取决于组织者的要求。

篇8:简述市场营销过程

1“药品销售促进”的概念

药品销售促进,是指制药企业在短期内采取各种直接刺激顾客购买行为的措施,促使药品销售量迅速增长的促销活动。它是介于人员推销与广告宣传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促销工具,很少被单独使用,必须与其他三种促销工具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医药市场营销工作中,销售促进就是通过给顾客提供某种优惠,使顾客产生一种购买欲望。

药品销售促进按照促销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消费者促销,指针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促进;另一类是交易促销,指针对中间商(包括批发商、零售商和医疗机构)的销售促进。制药企业针对自己生产的处方药只能使用交易促销,针对自己生产的非处方药则既可以使用消费者促销又可以使用交易促销。

广告给消费者提供了信息,销售促进则有力地激励了消费者,广告的目的是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而消费促进的目的是获得明显的短期促销效益。制药企业为了诱导顾客试用或购买新产品、诱导中间商订货、推销积压产品、与竞争对手的销售促进相抗衡以稳定市场份额或尽快地批量销售产品才采用销售促进这种促销措施。销售促进的作用只是为了实现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的短期促销目标,不宜被长期固定地使用,否则会降低产品的身份和地位,有损产品或企业的形象。

2 药品销售促进决策

由图1可知,药品销售促进决策过程包括:

2.1 确定销售促进目标

药品销售促进的目标因促销对象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销售促进的对象是消费者时,目标应该是鼓励消费者大批量购买或立即购买;从竞争者手中争夺顾客;增强品牌知名度,如德国某知名公司为本企业的阿司匹林开展一项折价券促销活动,运用促销强化了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如销售促进的对象是中间商,目标则是鼓励中间商购进新产品和维持较高水平的存货。此外,销售促进的目标还应服从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总体要求。

2.2 选择销售促进工具

围绕销售促进目标的实现,制药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类型、竞争状况、每种工具成本效益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销售促进工具。销售促进工具按其对象不同,可分为消费者促销工具和交易促销工具。

2.2.1 消费者促销

消费者促销针对药品最终消费者为对象,主要适用于OTC药品的促销,常用的方法有:

(1)赠送样品:指通过在零售药店、广场、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免费发放或通过邮寄、送货上门等方式向消费者赠送试用品以鼓励购买的促销活动。样品的包装盒上通常带有礼品、非卖品、样品等标记。采用此种方法推广新产品,优点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使消费者了解药品的特点、价格和供货渠道,缺点是需要的促销费用非常高。

(2)折价:折价是指在原来商品既定价格的基础上进行减让,提供给消费者一定的折扣,在价格标签上或商品包装上标出折扣数,如某OTC感冒药在促销活动期间,以零售价的8.5折出售。采用此种方法要注意及时声明并非由于药品质量问题或药品接近有效期才折价销售的。

2.2.2 交易促销

交易销售促进主要针对医药商业企业和医疗机构进行,目的是说服他们经营或使用某品牌的药品,鼓励他们增加进货,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产品的促销活动,常见的方法有:

(1)经销折扣:根据中间商在一定时期内的销售量给予一定比例的价格减让折扣,销售量越大折扣率越低,中间商获得的利润也越高,是最常用的交易销售促销方法。

(2)免费商品:制药企业提供给中间商一定数量的免费商品以奖励中间商所购买的商品达到一定的数量。

(3)两次清点:制药企业为一定时期内流出药品批发商仓库的每单位商品支付特定数量的钱款以鼓励批发商尽快出货,减少库存积压。制药企业通常派出商务代表在月初和月末分别清点一遍商品数,以确定多少单位的商品流出仓库。

(4)合作广告:药品经营企业为销售制药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广告宣传的费用由制药企业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

(5)销售竞赛:制药企业在各批发商或零售商之间开展销售竞赛活动,根据销售量对销售成绩优秀的批发商、零售商和销售员进行奖励。

2.3 销售促进方案的制订、测试和实施

销售促进决策不仅包括确定销售促进的目标、选择合适的销售促进工具,还要求制药企业能制订出良好的销售促进方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激励规模。激励规模必须适当,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过小难以引起顾客的兴趣,规模过大则需要较高的成本,成本效益随着销售量的上升而递减。因此,确定激励的规模要采取成本效益分析的办法。

(2)激励对象。激励对象通常是现实的或可能的长期顾客,而对那些不可能成为长期顾客的消费者要进行适度的限制。

(3)激励途径。激励途径就是指消费者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奖励,比如奖券可以附在药品包装中,也可以直接邮寄给消费者或刊登在报纸上。选择激励途径既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条件、竞争状况、消费者偏好等因素,还要结合各种激励途径的成本、效率进行综合分析,以寻找到最佳激励途径。

(4)激励时机和期限。销售促进活动要在最合适的时间推出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产品质量差异不大且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季节性强的仿制药,应该多在销售淡季推出激励活动。激励期限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企业得到较好的促销效果。时间过短,顾客可能来不及购买得不到优惠;时间过长,不仅成本过高而且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商品是因为质量问题才导致变相降价的感觉。

(5)预算。确定预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据确定的销售促进方案,把每一项活动的费用加起来得到总费用;另一种是按照总促销费用预算的一定比例进行提取。

2.4 评估销售促进的效果

通过比较分析销售促进活动开展前后产品销售量的变化来评估销售促进的效果是最常用的方法。如制药企业促销前有4%的市场份额,促销期间急升到7%,活动结束后回落到5%,过些时间又上升到6%。这说明销售促进活动吸引了新顾客,也激励了现有顾客的更多购买,促销后销量下降是因为消费者在使用存货,上升到6%反映出企业得到了一些新顾客。

3 结论

通过药品销售促进,制药企业可以将医药产品或药学服务更好地推向消费者、中间商等,使目标市场受众对制药企业产生信任感,认识到该企业所生产的药品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激起需求并最终完成购买行为。药品销售促进活动应与制药企业的其他营销活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使多种营销工具共同积极地推动制药企业与现实或潜在的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把企业信息、产品信息和服务信息高效率地传递给消费者、中间商和执业医师等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和产品形象,诱导市场需求,扩大销售,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谢敏,赵淼.对规范药品促销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3):103-106.

上一篇:初一英语教师期末工作总结下一篇:煤矿运输班组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