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品德小故事

2024-06-30

古代品德小故事(共8篇)

篇1:古代品德小故事

程母严格教子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都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又是同胞兄弟,因同是理学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二程”。“二程”的母亲侯氏,一共生过六个男孩子,只剩下程颢、程颐二人,其他都夭折了。侯氏自然非常疼爱兄弟俩,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哥俩身上。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败子”的道理,从不娇惯溺爱。

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只相差1岁,在他们蹒跚学步的时候,常常摔倒在地,乳母要上前扶报,侯氏劝阻说:“不要管他们,让他们自己站起来。”然后,又对孩子说:“你们走路时,慢一点就不会摔跟头了,你们试试看。”吃饭的时候,孩子爱挑吃挑喝,乳母就想由着他们的性子来,专门给他们爱吃的饭菜,侯氏制止道:“对小孩子不能惯,你惯什么毛病就会有什么毛病。小时候养成挑吃挑喝的毛病,长大后怎么办?”

在母亲的严格教育培养下,“二程“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司马光教子节俭

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四、成吉思汗母亲教子团结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首领、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父亲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在一次部落纷争中被人杀害了。成吉思汗的母亲只好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流浪在芒芒草原上,忍饥挨饿,备受煎熬。她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儿子成吉思汗身上。

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夫人为了教育年幼的几个孩子,经常讲自己母亲教育孩子们要团结的故事。她说:“记得有一天,你们的外婆阿兰阿豁看到五个儿子不团结,便拿出五支箭,让五个儿子分别去折,他们很容易就折断了。后来,她又拿了五支箭,捆成一束,让他们折,结果谁也折不断。这时,外婆就对她五个儿子说:“要知道最好的摔跤手,敌不过人多;最好的马,也经不起百条鞭子抽打。只有团结起来,握成一个拳头,才有力量,才能战胜敌人!” 在母亲的教育下,成吉思汗茁壮成长,后来成了“一代天骄”。

五、鲁迅母亲的启蒙教育

鲁迅的母亲鲁瑞,生长在浙江省绍兴乡下一个叫安头桥的农村。她心地善良,待人和气,是一位坚毅、开朗的妇女。她爱读书,能看报,记性也好,记得农村中许多带有田野香气的童谣、谜语和故事。只要一有空,她便绘声绘色地讲给儿子听:“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船看姣姣;四月麦出换鸡毛,五月车水戴凉帽;六月种田睡午觉,七月小鬼打虎跳;八月钱塘看大潮,九月重阳去登高;„„”母亲一个个生动、淳朴、风趣的民歌和民谣,使童年的鲁迅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也开启了他童稚的心灵和智慧。鲁迅10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病故,家境更加困难了。鲁迅要离家外出求学,母亲很赞成和支持儿子的主张,她觉得,儿子是一个很有主见和有意志的孩子,离开家她是放心的,外出求学能使儿子更坚强、发奋。母亲的性格、品德,给以鲁迅以深刻的影响,母亲的热切期望激励他奋斗了一生。

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要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明代学士解缙的故事

解缙巧对讽权贵

明朝翰林大学士解缙堪称诗词名家,他自幼聪明好学,7岁能诗善文,且生性刚直。

一次,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

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家人说主人吩咐要他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即答:“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听了大吃一惊:呵,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

刚入席,一权贵便想借题嘲笑他母亲在家做豆腐,父亲挑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对他说:“听说才子能出口成对,今日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如何?”解缙听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户挑日月上街卖;手把乾坤日夜磨。“众人听了,无不拍案叫绝。那权贵却鱼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

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便也出一上联讥讽他:“井里哈蟆穿绿袄”;解缙见那人身穿红袄,灵机一动说出下联:“锅中螃蟹着红袍”。那显贵听了暗想:这小子好厉害,我把他比作活哈蟆,他却把我比作死螃蟹。但又无理发泄,只好自认倒霉。

酒过三巡,尚书欲压服解缙,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罢,用脚在地上一顿,说:“地作瑟琶路作弦,哪个能弹!”口气比他还高。尚书奈何不得,啼笑皆非。

这时,解缙举杯祝酒说:“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舞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众人走过来一看,瞠目结舌地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郭沫若母亲教子做人

郭沫若的母亲叫杜邀贞,四川乐山人。她教孩子既教知识,又教做人。郭沫若3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诵了好多首唐诗,其中一首是:“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泪与恨,到地亦无声。”

由于过度劳累,营养又不能保证,杜邀贞的身体十分衰弱,每到秋天,“晕病”就犯了。当时,郭家人口多,收入少,没钱请医生给母亲治病。当时传说“芭蕉花”能治晕病。

有一次,郭沫若和二哥出去玩,在迁到四川的福建人的会馆里,他们发现了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兄弟二人便摘了一朵,带回来给母亲治病。

母亲问明了花的来历,从病床上坐了起来,非常生气地说:“你们俩都给我跪下!”并叹息说:“你们竟敢偷人家花园里的花,为娘倒不如病死的好!”说罢,母亲伤心地哭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教育,郭沫若终生不忘。

七、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

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后为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能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到1岁时,就让她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与猫玩;让她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泥塑,让她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兴趣。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锤炼了性格。

八、歌德父母教子有方

歌德是个独生子,生于德国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些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玩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母亲的教育艺术更不亚于父亲。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妈妈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讲小故事开始,并且形成习惯。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的“满堂灌”,而采用像中国章回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宣称“休息”,然后让歌德自己去联想下面的情节发展,甚至让他推想故事的结局。小歌德总是为此作出各种猜想,有时还跑到奶奶跟前认真商量。第二天,当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小歌德说出自己设想的情节。他的母亲常常会高兴地叫起来。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歌德8岁时便能精通四国语言,成年后写下了许多名著——如《浮士德》,一直流传于世。

九、马克思教女之道

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一位非常慈祥的父亲。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是一味说教,而是将正确的思想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通过故事启发教育孩子。在女儿爱琳娜很小的时候,马克思就给她读完了荷马的全部作品以及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有一次,爱琳娜被马利亚特的航海故事所感动,尽管当时她还不懂船长是怎么回事,但却被故事里的船长的事迹深深感动。她说,我也要去做一名“船长”。她问父亲,自己是否也可以“扮一个男孩子”,并“偷偷逃走了去租一艘军舰”。父亲告诉她说,这当然是完全可以的,不过在计划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不应该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对于女儿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和燕妮总是给予具体又透彻易懂的解答。孩子提问题,有时提的不是时候,有时讲的过于固执,但谁也没有看见马克思恼怒过,他总是那么温和、有耐心。虽然,有时他正在忙于其他事情,但只要孩子跑来跑去向他提问题,他都耐心解答,他从来不让孩子感觉到她打扰了父亲。

十、“科学顽童”的科幻童年

理查德·费曼曾对原子弹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他被人们赞誉为“科学顽童”、“新物理学之父”。他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科幻童年。他常常在父亲的膝盖上听父亲读《大英百科全书》里的章节。有一天,父亲带回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父亲把它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让坐在婴儿椅上的小费曼去推动一边,结果,它们全倒了。父亲又让他变出复杂点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他母亲在一旁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父亲却说:“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多么有趣。” 有一天,小费曼在玩马车玩具,并在车斗里放一个小球。当他拉动的时候,看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他问道,“爸,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滚;而马车停住时,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

爸爸赞许地说,“你观察得很仔细,这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奥秘,等你长大去读书就会明白的。”父亲就是这样用许多实例来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篇2:古代品德小故事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篇3:古代品德小故事

所以说,在中国古代读书、考试和做官就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对教学内容、考试内容的规定以及“当官从政”后各种方式的教育来保证官吏具有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品质。

一、规定教学的内容

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儒家典籍成为封建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太学者……教化之本原也”的思想指导下,自汉代至清代,《诗》、《书》、《礼》、《易》、《春秋》即“五经”一直被钦定为学校学生学习的正规教材,宋代以后又增加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四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主要是强调人的伦理道德修养的养成蕴含在知识的学习之中。

1.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与法虽然同为治国之二柄,不可偏废,然相对而言,德更具有基础性作用。正如《左转》襄公二十四年所说:“德,国家之基也。”因此,中国古代特别强调道德这种“内心立法”的建设。

2.克己自省。如何培养、修炼自己的道德?克己自省就是儒家向人们指点的一条修养之路。孔子主张“克己”、“修己”、“自戒”、“自讼”、“自省”、“自责”;孟子主张“养身、“养性”;宋代理学家则强调的是“尊德性”。

3.慎独。《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云:“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做了坏事,没有人看到,没有人知道,神不知鬼不觉的。头顶三尺有神灵,做了坏事,无论如何隐瞒难逃上天的法眼,上天的明察秋毫。

4.修身。儒家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品德修养和仕途晋升的规律,强调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5.崇义。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先义后利”;强调“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坚决反对“见利忘义”。孔子则主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贵廉。孟子说:“人贵有廉”,他强调,人不可以没有廉耻。一个人从没有廉耻通过修行到有廉耻,则终身不再有羞耻之累了。唐代曾有人写过一个《县令箴》,要求县令们在执政时要做到“如水之清”、“如镜之明”。

7.重民。孔子主张:“节用爱民”;孟子则认为“民为贵”,强调:“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成仁。儒学并不是完全地要求做人要独善其身。当道义遭到邪恶亵渎、侵犯时,则要求人们必须坚持道义,勇敢地向邪恶势力、邪恶行为作斗争。孔子主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强调:“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则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儒家经典中饱含了道德修养的思想,以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学生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为政以德”、“自省”、“慎独”、“修身”、“崇义”、“贵廉”、“重民”和“成仁”等思想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出学生们的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人格。

二、规定考试的内容

中国古代把儒家经典以及有关思想品德修养的内容列入考试的范围。

在中国隋代首创科举制度,秀才、明经、进士诸科并立。隋唐时代明经科的考试内容必须是《礼记》、《诗经》、《论语》、《孝经》、《左氏春秋》、《尚书》、《周易》、《周礼》、《礼仪》等儒家经典中“五经”、“三经”、“三礼”、“三传”等的内容。元代时期考试内容必须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中选题,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在明代、清代时期的乡试、会试,考试的命题要求只允许使用“四书”、“五经”中的文句。

将儒家经典列入“当官从政”的必考内容,保障了教学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成为日后“当官从政”的道德支柱。

三、“当官从政”后的教育

1.对新任官吏,皇帝亲自接见,谆谆告诫。如公元1368年即洪武元年,朱元璋新选定了一批守令前往中原上任。临行前,朱元璋一方面发给守令们一定数额的养廉银,一方面叮嘱他们不要“渔民以自利”,要“简役省费”,“劝孝励忠”,力争做“循良”官吏。同年,朱元璋还对来朝的地方官开导:“贪官污吏愚蠢之极。若移其作奸之心以为善,何事不成?国家俸禄如井泉,汲而不竭。彼不思守法以保之,虽积钱充屋,一旦事觉,皆非己有”,“汝等之官,宜鉴彼前非,勉于为善,则永安禄位矣。”

2.通过送箴言、刻石铭、著书立典、谈心等方式劝谕官吏。吴兢《贞观政要贪鄙》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们的一次谈话,是这样的:“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守,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唐代女皇武则天亲自组织编写《臣轨》一书,她在该书序言中称,编写此书就是为了“发挥德行,熔范身心,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绳准”。宋太祖赵匡胤号令各州、府、县的衙署大堂前,立石一块。石的南向刻“公生明”三个字;北向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诫石”安置在各级官府的大堂前,使进出官府的官员都能看到“诫石铭”。

3.要求各级官吏特别是朝廷重臣都要管好子女。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功臣子女大多是凭籍祖、父之萌而得大官,很少有才行,因此,他多次劝告大臣们管好子女。明太祖朱元璋鉴于诸子生于后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百姓之劳苦的现实,带着皇子们深入村头农家,体验农民们栉风沐雨、吃粗粮、住茅棚的艰辛生活。

4.从严立法,制定完善治吏的法律。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整饬吏治,以严法督励百官奉公执法,忠于职守,并把这些内容写进《大明律》中。《大明律》要求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并以此作为考课官吏的标准,“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初犯罚俸钱一月,再犯笞四十附过。三犯于本衙门递降叙用”。

5.奖励良吏,弘扬正气。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奖励良吏。如隋代开皇元年即公元581 年,岐州刺史梁彦光治州有方,“廉慎之誉,闻于天下”。隋文帝颁令全国,予以表彰,又奖励小米500 石,赐御伞一把,以资鼓励。明朝奖掖清官廉吏的方式更多:一是皇帝赐宴嘉奖。如明初济宁知府方克勤,清廉爱民,被省宪考为“六府之最”。朱元璋夸他“善治民”,“赐宴仪曹”,倍极荣幸。二是优待廉吏。明代吏部考课地方州县官吏,课分为上中下三等。考课完毕,朝廷赐宴,上等者赴宴并赐坐;中等者可以赴宴,但只能站着吃喝;下等者则列队门口,等候别人吃喝完毕始能告退。这些带有戏剧性的安排,经过朝廷的严肃举行,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三是破格拔擢。御史凌汉为一冤案平反昭雪。一日,被平反者路上偶遇凌汉,感激之下邀其饮酒,并以重金相谢,凌汉说:“为你减轻处分,因为你罪并不重,并非对你有什么私恩。酒可以喝,但是钱决不能收”。朱元璋得知此事后,赞赏不已,立即将凌汉提升为右都御史。

6.对贪官污吏施以重刑,警钟长鸣。中国古代统治者很善于运用典型案例对官吏进行教育。宋代宋太宗时期,侍御史赵永嗣在郑州隐没官钱,被处以弃市极刑。宋太宗及时抓住这一贪污案对官吏进行廉政教育,下诏各道转运使将赵永嗣案“布告州官以儆郡吏,揭于所居官舍之壁”。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 年,户部侍郎郭恒吞盗官粮案,牵连致罪者极广,中央六部侍郎以下官员被处死者达数百人,各级官吏及地主豪绅被捕下狱获罪的达数万人之多。明代朱元璋还规定:“各府、州、县衙门右首的土地祠作为皮场庙”。如果官员贪污白银六十两,就有可能被处以剥皮揎草这种酷刑。贪官脑袋被砍下,挂至旗杆上示众,再剥下其人皮,塞上稻草,摆到衙门公堂旁边,用以警告继任的官员。

7.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的隋代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很懂得这个道理。他努力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穿的衣服,用的物品,坏了即补,补好再用。他禁止地方向朝廷敬献珍玩犬马,还将乐工全部遣散。流风所及,连后宫嫔妃们也不涂脂抹粉,举国上下男子不分官民,都以穿布帛为荣。

篇4:小故事,彰显品德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 故事 童话 哲理 历史 孝德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品德课堂中运用故事教学说理,形象生动。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各班级情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故事,把故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得品德课堂更生动,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一、运用童话故事激趣

童话中的想象、夸张,可以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对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认同性。因此,在品德课堂中采用童话的内容或者是形式进行教学是不错的选择。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不胆小》时,播放了一个童话故事《咕咚来了》。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一看到动画片,兴趣就来了。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在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前盲目害怕,是没有必要的。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童话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有助于他们提高认识。因此,在品德课堂上,我们不光可以让学生听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故事。

我在教《我不胆小》时,让学生观看一个课前让学生编排的故事剧《咪咪学本领》。看完之后,让学生说说咪咪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猫,你想对他说什么?通过总结,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现在就是小猫咪咪,你想学本领,拿冠军,你怎么办?通过表演,学生就清楚:要想学本领就不应该胆小。

二、运用哲理故事启思

一些小故事中蕴含着正确浅近的哲理,常常能成为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南。以富有哲理性的小故事导行,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或震撼,可以将道理真正转化为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并引发道德之行。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合作》,教学时适时抛出小故事:从前,有个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子上路。路途中,驴子对马说:“你若能救我一命,就请帮我分担一点我的负担吧。”马不愿意,驴子终因精疲力竭,倒下死了。于是,主人把所有的货物,包括那张驴子皮,都放在马背上。这时,马悲伤地说:“我真倒霉!我怎么会受这么大的苦呢?这全因不愿分担一点驴的负担,现在不但驮上全部的货物,还多加了一张驴皮。”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意识。

孩子天生爱听故事,而故事特别能激活他们的大脑皮层,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使他们在最佳的倾听状态下不知不觉地陶醉在故事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鳴,同时又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

三、运用历史故事溯源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个单元要求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热爱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形成热爱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可以根据所教内容选取适当的历史故事,这样,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与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与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历史与社会,将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品德教育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我们来寻根》讲解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时,我补充了关于他们的小故事——《阪泉之战》,“相传黄帝时期,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的一次交战是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炎黄阪泉之战。延庆西北十五里有阪山,阪山下有阪泉。五千年前,黄帝曾在这里活动过。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源……”通过这样的历史小故事的补充,学生更加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四、运用孝德故事明理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利用好孝德故事,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知行统一。教学时,利用这样的小故事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引起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实现教育无痕。

五年级下册《父母的难处》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父母的难处后,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生日》《妈妈的手》等美文,展开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获得个体经验的“普遍化”,使他们逐步领悟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样一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理,为他们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打下初步的基础。让学生通过回忆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一件难忘的事,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父母与自己有关的各种难处,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从而形成爱家长及与家长分忧的思想。

篇5:古代寓言小故事

江边姑娘

在大江之滨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10来户人家。虽然村里的人经过一年到头辛勤的劳动,基本上能够养家糊口,但是日子并不好过。他们的生活朴素而节俭。每天晚上,男人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晚饭后不久就得歇息。女人们在男人休息之后还要做一些收拾屋子、缝补浆洗的事。勤劳俭朴的习惯就这样一代代往下传,村里各家各户的少女也从日常的家务劳动中练就了一双灵巧、能干的手。她们不仅在白天帮助家里做一些烧水做饭、养鸡养畜的工作,到了晚上,还要搞手工编织、做针线活。

因为经济上都不宽裕,点灯用烛成了一道难题。为了节省一点灯烛钱,村里的姑娘们商量决定,大家分摊着凑一些蜡烛,每晚集中起来在一户住房较宽的人家一起干活。

有一个因家境贫寒而买不起蜡烛的少女,每天晚上也到村里姑娘集体活动的那户人家去做夜活。日子一长,那些出了蜡烛的姑娘开始嫌弃这个少女。她们风言风语地想撵她出去。

这个少女面对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同伴们的无理做法愠而不发,并且很有礼貌地说道:“我因为买不起蜡烛,所以常到这里来借光。我不能力这个集体活动的场所出一份钱,可是我多少能为大家出一点力。每天晚上我来得最早,一来就打扫屋子、整理坐席,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等你们都到齐的时候,这间房子并不显得拥挤;我每次坐在你们的后面,借着墙面反射的烛光干活,并没有遮挡你们的光线。我对你们没有任何妨碍,你们为什么要吝惜墙面反射的一点余光呢?我对你们并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你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我赶走呢?”那些看不起这个少女的姑娘们听了这番话以后,觉得很有道理。经过一番议论,她们终于决定把这个少女留在全村做夜活的姑娘们的队伍中。

一群农村姑娘,在生产力很低的古代社会,自发结成集中劳动的群体,这是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一件好事。那个因为家贫而买不起蜡烛的少女被做夜活的姑娘们所接纳的事实,告诉我们,集体主义的互助合作精神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不受嗟来之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傲,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傲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化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傲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傲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傲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e),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傲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黔傲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黔傲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小偷退齐兵

子发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他很注意有一技之长的人,善于利用这些人的长处为自己服务。楚国有一位擅偷窃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便去投靠子发,小偷对子发说:“听说您愿起用有技艺的人,我是个小偷,以前不务正业,如果您能收留我,我愿为您当差,以我的技艺为您服务。”

子发听小偷这么说,又见他满脸诚意,很是高兴,连忙从座位上起身,对小偷以礼相待,竟连腰带也顾不上系紧、帽子也来不及戴端正。小偷见子发果然是真心,简直是受宠若惊了。

子发手下的官员、侍从们都劝谏说:“小偷是天下的盗贼,为人们所不齿,您怎么对他如此尊重?”

子发摆摆手说:“你们一时难以理解,以后就会明白的,我自有道理。”

适逢齐国兴兵攻打楚国,楚王派子发率军队前去迎战齐兵。结果,连续交锋3次,楚军都败下阵来。

军帐内,子发召集大小将领商议退齐兵的策略,将领们想了好多计策,个个忠诚无比,可是对击退齐兵却一筹莫展,而齐兵反而愈战愈强。

面对紧张的形势,那个小偷来到帐前求见,主动请缨。小偷说:“我有个办法,请让我去试试吧。”子发同意了。

夜间,小偷溜进齐军营内,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齐将首领的帷帐偷了出来,回到楚营交给子发。子发便派了一个使者将帷帐送还齐营并对齐军说:“我们有一个士兵出去砍柴,得到了将军的帷帐,现特前来送还。”齐兵面面相觑,目瞪口呆。

第二天,小偷又潜进齐营,取回齐军首领的枕头。子发又派人送还。

第三天,小偷第三次进了齐营,取回来齐军首领的头发簪子。子发第三次派人将簪子送还,这一回,齐军首领惊恐万分不知所措。齐军营中议论纷纷,各级将领大为惊骇。于是,齐军首领召集军中将士们商议对策。首领对大家说:“今天再不退兵,楚军只怕要取我的头了!”将士们无言以对,首领立即下令撤军。

齐军终于退兵而走。楚营内大大嘉奖那个立功的小偷,众将士无不佩服子发的用人之道。

小偷,如果损害社会人民,的确该绳之以法;如果改邪归正,把技艺特长用到有益的地方,有时也能干出大事来。

牛缺遇盗

牛缺,在上地这一带地方是位声望很高的饱学之士。有一次,他要去邯郸拜见赵国国君,途经耦(ou)沙时,遇上了一伙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牛车及随身衣物,他只好步行。强盗在一旁看到这人对被劫之事并不在意,脸上连半点忧愁和吝啬的表情都没有,心中不免生疑,于是便追上去问个究竟。

牛缺坦然地回答说:“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应当因丢失一点供养自己的财物而去与人争斗,这样会危害它所供养的自身的安全啊。”

强盗们听后,同声称赞道:“这真是一个贤德之人啊!”他们望着牛缺渐走远的背景,忍不住又商议:“如此贤德之人去拜见赵国的国君,必会受到信用,他如果在国君面前告发了我们的强盗行径,我们一定会大难临头。因此,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这伙强盗再一次追上牛缺,并把他杀掉了。

有个燕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将全家族的人集合起来,告诫他们:“今后谁遇上了强盗,可千万别学牛缺那样以贤德求忍让呀!”大家都牢牢记住了这个教训。

不久,这个燕国人的弟弟要到秦国去,一行人来到函谷关下,又遇上了强盗。他想起了哥哥临别时的告诫,始终不肯轻易舍弃财物,在实在斗不过这伙强人时,他又跪在地上,低三下四地哀求强盗以慈善为本,发还抢走的财物。

强盗们被纠缠得大怒了,忍不住厉声喝道:“我们没有要你的性命,就已经够宽宏大量了。你现在还要死死地缠住我们,索要财物,这不就把我们的行迹暴露了吗?我们既然已经作了强盗,哪里还有什么慈悲仁义可言?”只见这伙人手起刀落,将那个燕国人的弟弟杀了,同时还杀害了与之同行的四五个伙伴。

牛缺与燕人被害的悲剧警醒后人:对于杀人不眨眼的强盗,既不能讲“贤德”,也不能苦苦哀求;只有丢掉幻想,团结斗争,战而胜之,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支公养仙鹤

古时候有个叫支公的人,非常喜欢仙鹤。他常爱到仙鹤出没的地方,远远地欣赏仙鹤吃东西、散步时的一举一动,简直看得入了迷。他常常想:要是能有仙鹤长久为伴,那该多好啊!

终于,在支公搬到剡(shan)溪东峁(mao)山居住的时候,一位深知支公爱好的老朋友给他送来了一对仙鹤。支公高兴极了,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般对待仙鹤,给它们吃上好的食物,细心照料它们的起居,高兴的时候,支公还常把仙鹤搂在怀里跟它们说话。仙鹤的活泼可爱也使支公的晚年一点都不寂寞,它们给支公作伴,跳舞给支公看,时间久了,支公和仙鹤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篇6:古代英雄小故事

周处原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县)青候高力气比般伙父亲早死自没管束外面游荡肯读书;且脾气强悍拔拳打甚至刀使枪 义兴百姓都害怕 义兴邻近南山白额猛虎经伤害百姓家畜猎户制服桥条蛟(种鳄鱼)没义兴周处南山白额虎、桥蛟联系起称义兴三害三害使百姓痛周处

周处知道闷闷乐原故便跟说:吧既家都‘三害’苦恼我除掉

周处带着弓箭背着利剑进山射死虎周处换紧身衣带弓箭刀剑跳进水杀死蛟

件事使认识自平行痛恨程度

痛决离家乡吴郡找师习候吴郡两名望叫陆机叫陆云周处找陆机门陆云家

周处见陆云自决改想诚恳向陆云谈说:我悔自觉悟太晚宝贵间白白浪费掉现想干番事业怕太晚

陆云勉励说:别灰您决前途希望呢怕没坚定志气怕没息

篇7:古代风水小故事

小伙听后十分高兴,就请人在那里挖井开穴,风水师告诉挖井的人说:“往下挖的深度不要超过九尺,不然就有异物出现,然后此穴就被破坏了”,风水师站在一旁看他们挖井,由于在高山上没有凳子坐,风水师年迈体虚,站久了就有点累了,于是就到旁边一个石头上坐下休息片刻。

挖井的人只顾用力向下挖,就忘记了风水师的告诫,一下子挖了一丈多深,就在这时突然奇迹出现了:只见一只白鹤从地下一跃而起,直冲云宵,众人无不惊骇,风水师一看口中叹息,大家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来到墓穴前一看,见已经挖下一丈多深,心中悲愤不矣,就不声不响地走了。

墓穴已经挖好,彭姓小伙明知富贵已随白鹤而去,但无赖之际也只好将父亲安葬在那里,尽管福贵之气已随鹤而去,但仍然不失为一处佳穴,彭姓后人还出了两个县令。

篇8:古代品德小故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引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一个新颖的、精致的开头,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吸引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引发积极的学习体验。在众多的导入技能类型中,故事导入的运用比较普遍,因为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课伊始,引入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整节课处于一种意味深长的情境体验之中,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我们和诚信在一起》,导入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二十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想知道真实原因吗?原来,那家公司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故事讲到此,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猜想)“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至此,学生都有感而发,深切体会到不诚信的危害,从而进入诚实是金的主题学习。

这则课例中教师运用讲故事的导入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导出学习内容的作用,更加深了学生对教学重点“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春风化雨润无声 ——用故事,加深学生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教育技巧的核心。”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堂应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到教师的意图,又巧妙地渗透新的教育内容。而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课堂中有机穿插故事,它可以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从而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老师想让学生体会水资源的严重缺乏,要节约用水,但又由于学生阅历尚浅,生活体验不足,无法有较深刻的体会,于是老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影视故事《大地之爱 母亲水窑——涛涛的梦想》:故事讲述了一个10岁的小女孩李涛涛每次都要赶十几里的山路到邻村小学上课。每个周一早晨涛涛上学前,妈妈都会舀出一瓢精心储存但又浑浊不堪的水,倒入以前赶集时捡回的矿泉水瓶。而就是这一瓶掺杂着泥沙的黄水,竟是孩子维持一周的生命之水,涛涛要分六天喝。从涛涛家到学校要爬过一座小山,每次爬山涛涛都会累得气喘吁吁。每当涛涛口渴难耐的时候,才会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那瓶浑水看一看,再放进包里继续赶路,仿佛看一看就能解渴似的;而等到实在口渴得不行,涛涛才会打开瓶盖,用小小的手指蘸一蘸瓶盖上残留的水滴,使劲往嘴唇上涂一涂,抿一抿,再满足地继续赶路。涛涛的梦想只是希望能够好好地喝一口水,不用为没有水喝而担心发愁,不用因和妈妈、奶奶到几十里外挑水而耽误学业。

课堂中,教师运用同龄人真切的故事,巧妙地使学生理解了教材的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同龄人的遭遇,让学生内心很受促动,也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水的确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它。

在品德课堂中,一些文字化的抽象的道理,很难被孩子完全吸收内化为一种生活经验,因此,通过故事,给孩子以具体的形象对照,孩子就能很容易地把相关的道德认知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理解与体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抛故事,启发学生思维

故事是神奇的,它是挖掘学生探究潜能的良好途径,是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有利手段。课堂中,当学生交流遭遇冷场时,教师不妨抛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融入要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无穷的思维乐趣,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主动交流。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时,老师让学生交流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烦恼事,当此问题抛出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可能有所顾虑,难以启齿,这时老师便非常自然地抛出了一个小故事《周杰伦小时候的故事》:“老师了解到大家都很喜欢周杰伦。可是你们知道吗?周杰伦小时候也和你们一样,曾经对妈妈的一些做法很不理解:当时,妈妈叶惠美为了培养儿子,规定儿子每天必须练两个小时钢琴。为了督促儿子练琴,妈妈经常拿着一根指挥棒,站在儿子后面监督,如果发现小杰伦走神,或者弹错了音符,就毫不客气地‘打’儿子的手背。有一段时间,小杰伦一度心生反抗,不想再学琴了,于是频繁遭到妈妈的‘惩罚’……”一听到老师讲起自己最崇拜的偶像的故事,孩子们就来劲了,一双双乌溜溜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听到大偶像小时候居然和自己一样顽皮,几个孩子不禁发出“嗤嗤”的笑声。此时,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毫无顾虑地道出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一些烦恼事儿。

不失时机抛出故事,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另辟蹊径的一种好方法。因为孩子天生爱听故事,而故事特别能激活他们的大脑皮层,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使他们在最佳的倾听状态下不知不觉地陶醉在故事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同时又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正是“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皆为绝妙词。”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加故事,充盈课本内容

综观我们的品德教材,不难发现不少主题活动都是用一系列图片资料来呈现的,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看图说文,必然会枯燥乏味,因此,补充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小故事,充实文本内容,让学生触类旁通,能强化印象、加深体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特意增设了“身残志坚故事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讲讲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接着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家乡名人陈伟强的感人故事》:这个失去双臂,用嘴写字的叔叔叫陈伟强,他是我们上虞沥东人。陈伟强叔叔今年36岁。他6岁时,遭落地变压器电击,双臂高位截肢。当时,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死,一条是无穷无尽的磨难和艰辛。当时,不要说是工作,就是吃饭、穿衣、起身等常人看来最简单的生活小事他都无法完成。记得陈伟强截肢出院的那一天,不小心摔倒在地,由于失去双臂,左滚右滚就是起不了身,他的妈妈一把抱起他,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妈妈深情地喊道,伟强啊伟强,父亲给你取名伟强,是要你自强啊!从此,陈叔叔每次遇到困难,就会想起母亲的这句话。凭着顽强的毅力,陈叔叔练就了用嘴、颌、肩和脚趾进行运笔、握刀、篆刻和绘画等技能,他曾两次到日本交流访问,书画作品8次获国际大奖,30多次获国内奖励。这位教师选择身边感人的故事,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许多孩子被故事中的陈叔叔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教师抓住了这一契机,让孩子们真情告白。此时,情理交融,寓情于理,在孩子们的心里潜移默化地播下了爱的种子。

另外,由于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往往不可能把最新的材料和故事编进去,这就需要教师在不违背教材设计意图的原则下,补充、加入课外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使教材内容更具真实性、针对性和时代感。

五、踏花归去马蹄香——讲故事,指导学生行为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重新课的引入,教学过程的优化,却往往忽视了结尾。儿童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短,一节课最后的几分钟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易分散的时候,因此,课末也要讲究结尾的艺术。品德课堂的结尾我们可以讲述一些富有启发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活跃其思维,保持其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让人回味无穷。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时,最后以一个意味深长的锁与钥匙的小故事结课: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彭”地一声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一举地把它打开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即使强壮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爱,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心中,了解别人。这位教师用故事告诉孩子们与父母之间的书信故事就是一把能相互打开彼此心扉的钥匙,而爱则是润滑油。

故事中蕴含着正确浅近的哲理,常常能成为小学生行为的指南。在结课时以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导行,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触动或震撼,能将道理真正转化为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并引发道德之行。“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样精美的结课才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

上一篇:2024年肝炎总结下一篇:燃气系统安全生产十大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