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如何活起来

2024-07-01

让语文如何活起来(精选9篇)

篇1:让语文如何活起来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南城十小王盼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快乐的学习天地。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很好的发挥,加之引导,才能让学生学会学语文。

二、创设激趣,调动氛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主地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中,要有激发学生欲望的导入环节,更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富有激情。教师要要根据不同的文章转变自己的感情:或深沉、或浓烈、或激动、或忧伤、或难过。只有教师的感情赋予变化,学生才能融入其中。

三、语言生动,富于变化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位语言大师”。初次看到这句话,表示非常认同。如今再次读起,更会感到“任重而道远”。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口头语言,还包括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在前几天的培训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师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教师的语言,首先要规范、简洁、准确。语调要有激情,要抑扬顿挫。文章中的喜怒哀乐,各有其音。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力争风、幽默、生动,适当口语化、通俗化。让学生由语文联想到生活。最后,教师的语言要有针对性和逻辑性。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特征的教学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语言。教师更应注意使用逻辑连词,善于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故在“活”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必然是一位语言大师。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新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的语文课堂更是如此。遇到问题,小组之间共同讨论研究,得出答案。课堂不仅变得活跃起来,更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五、爱是基础,更是王道

“没有爱的教学,宛如无水池塘,终将群鲜枯竭”。爱是教育的灵魂。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更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人。教师只有用爱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才能收获学生的爱,更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的“活”起来。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知:在语文教学中,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要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吾将上下而求索”。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漫漫长路,无私奉献。勤于学习,爱护学生。无怨无悔!

篇2:让语文如何活起来

文|陈碧梅

每每到了期末考试,目睹过语文试卷“芳容”后的语文老师们和孩子们都情不自禁直呼“懵”和“扎心”,表示只想唱《凉凉》。缘由就是题目太活了,到处挖“坑”。而跨不过这个“坑”的死穴却就是学生把书读死了,换言之,就是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尽管他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当换一种出题方式出现的时候,他依然会束手无策。那如何让语文活起来呢?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还记得多年以前有一次语文期末考试中出现结合情境写广告语、谚语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在此之前,这些内容可都是孩子们在课堂中鲜少接触到的知识,但谁曾想孩子们出了考场后,欢呼雀跃,都纷纷说那些题很简单,都源自于我们的生活。

说到生活是一部活书,那群孩子深有感触,也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就是这样从懵懵懂懂走到茅塞顿开的。一次上《口语交际》时,讲的就是生活中的广告语、标语,起初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觉得不知从何说起。我因势利导,询问是否认真看过播放电视剧时插播的广告,有谁记得?一分钟,两分钟……终于有人举手了。说了些关于海飞丝洗发水的广告语――“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家用电器“万家乐,乐万家”……

之后还有很多孩子发现草地、运动场、餐厅等地方也随处可见标语。看着孩子们在生活中找到切入点,看着孩子们明白很多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看着孩子的学习热情被点燃,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在生活中分门别类进行搜集,并特意安排一些课进行分享、展示。打那以后,孩子们学习中遇到的“拦路虎”轻松扫除,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一发不可收拾。

正如朱熹诗中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他们明白知识正是来自接地气的生活、明白学有用武之地、明白学习离不开平常生活的`细心观察、深知学习就得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方能读懂生活这一部活书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自然而然就会事半功倍,不费吹灰之力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二)授生以渔

德国着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真正做到“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

新学期,通过半个多月的接触,我发现部分学生阅读时不得要领,只是生搬硬套,不求甚解。在课上,我先是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读材料的方法、在原文中找句子、巧答问题等。只有方法指导得当,才能真的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有质的飞跃,学生在面对一篇篇陌生的短文之后,才会得心应手,否则现实跟理想背道而驰,永远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

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如此,而在生活中更应该如此。某天早上,我看到孩子们正在快活地清理着花坛中的垃圾,其中三个班的孩子井井有条,他们先把垃圾桶放到离花坛最近的一侧,待清理完一侧后,再把垃圾桶挪移到另一侧清理,最后是清扫花坛四周,原本是半小时左右的工作量,他们仅仅用了六七分钟便轻松、高效完成。当我为他们点赞的时候,孩子们无不说是老师平时给予了相应的“技术”指导。

而校园的另一侧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五六个人忙作一团,干的比谁都卖力,但是效率很低。只见他们首先从花坛中取出垃圾往地面上放好,接着再从地上捡起垃圾放到两米开外的垃圾桶中。明明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动作,但却分解成低效的几个动作。

篇3: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气氛“活”:讲堂变学堂

教学应创设民主、合作、轻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授予”学生。美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很“乱”, 老师不是急于批评, 而是寻找时机“闹”中施教, 让学生在趣味中学, 在活动中求知。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上,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 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 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营造“活”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能够有效地利用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心理作用, 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情绪、意志、性格、气质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活”的气氛可以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吸收更多的信息、对知识的加工处理迅捷而机敏, 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气氛的“活”, 源自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 源自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信任, 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去寻找答案,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独立思考, 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索、思考,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注重学生亲自试、亲身做, 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感受,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几幅画, 指导学生在领会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改写成散文, 或创造一幅或几幅诗中画, 使学生在乐中学, 学中“得”。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学习的机会和场所, 使之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彼此尊重, 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教学中要创造自主、愉快的学习氛围, 就要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 教师不越俎代庖, 不画地为牢和强加学生, 应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的课堂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 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变成真正的学堂。

二.教法“活”: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 与老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张志公先生指出“方法制约着效果”。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 只有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教材的设计理念, 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创新, 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活跃智力、有进取精神、有效率感、责任感的新人。如教学《从三到万》,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此课时, 尝试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揣测法, 学生的理解不仅得之于课文的阅读, 而且来自于他们亲身的实践和体验, 这样的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教法的“活”是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 让课堂充满创造, 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学有法”就是要我们根据教育对象的基本状况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 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教无定法”则要求根据教育对象和内容选择制定相宜的教学方法, 既要做到“有法”又能做到“无定法”。宁鸿斌老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中, 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 宁老师非常强调教师要依据教学的实际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 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拓宽学习渠道,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以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教法才能做到使学生的思维真正的活起来。

三.手段“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中, 采用语言, 情境、音影、对活、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捷, 改善了参与条件, 扩大了共享范围、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三峡》一文的教学由于采取CAI教学手段, CAI显示三峡四季风景图, 使课堂教学声、形、色、情并茂, 学生对三峡有身临其境之感, 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 多种教学手段的恰当使用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真正发挥出来。手段“活”引起“思维活”“视野广”。教材中的许多经典名篇, 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刺激, 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更利于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例如, 教学《春》时, 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 一边听多媒体的朗读, 一边欣赏春的画面, 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

篇4: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教与学 主体与主导

好奇善问本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灵气,可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课堂越来越沉闷,上课踊跃发言提出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少,这实在是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悲哀与不幸。近年来,我在语文课堂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探索与实践,不但激活了语文课堂,而且让我尝到了教学改革的甜头。

一、 确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道是“亲其师而信其道”,不妨试想一下,课堂上教师扳着一幅冷冰冰的面孔,摇头晃脑自鸣得意机械地重复着千古不变的咏叹调,师生之间没有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现在的师生关系应是多种关系的集合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应是严父,及时纠正,决不迁就;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应是慈母,耐心帮助,加以解决;学生有进步时,老师就是医生,及时“对症下药”,开出一副副鼓励与告诫的药方;学生高兴或痛苦时,老师应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与他们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老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在这几类关系中,最主要的是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只有是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平等,学生才能向老师袒露胸怀,向老师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

要想激活语文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切实可行教学目标,让学生兴趣盎然,有的放矢。比如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如何制定呢? “教学目标我制定,学生跟着教师走”,我总感觉这是在差强人意。我想何不来个反弹琵琶——目标让学生自己来定。让学生唱主角,学生的心灵放飞了,学生的个性张扬了,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以前,我们习惯于因循“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而现代的教育观则普遍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当我们带着教材、带着问题走向了学生;学生也带着问题走向了老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一种持久的参与意识,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思想感情的潮水尽情的奔涌,使学生在接受显性知识的同时学到隐性的智慧。

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了学生的群体意识,使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增强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自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老掉牙的话题,其实这种教学思想目前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以学生为主体。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的目的是为了毋须教而教,“教”的目的是“学”。是为了“学”而“教”,而不是为了“教”而“学”。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由此看来,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多彩的,对于任何一项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必须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必须随机应变,教育的智慧与魅力便融化在教育机智之中。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容器,也不是一台只知贮存的电脑,而是一把把需要点燃的火把,一扇扇急需开启的大门。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情感去碰撞情感,用心灵去沟通心灵,用兴趣去激活兴趣,用智慧去启迪智慧。倘若课堂教学能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才能使每一堂语文课都让学生如浴春风。学习《太阳老人少女》这篇课文时,在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将“太阳”、“老人”、“少女”,这三个词语连缀起来,完成一个作文片断。” 学生奇思妙想,妙语连珠,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篇5:让语文如何活起来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许多农村家庭也把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就学,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生源数量和质量。为了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抓住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尽量使课堂活起来,以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让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1、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成败,亲其师则信其道,更新教学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转变以往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关系平等化,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教师角色应由“司令型”转向“服务型”,把学生看作是需要提供特殊服务的特殊顾客,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课堂上,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与他们交换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建立平等、民主、朋友般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学生们才能精神抖擞,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2、转变教学理念。教育心理学指出: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一般不太长,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课堂节奏慢,学生就会出现做小动作或小声说话的不良现象。农村初中的大多数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所以这种现象会更明显。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变“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改变“满堂灌”说教式教学方式,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教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集中的时刻,采用快节奏的、多样的教学方式,如:积极问答、诗歌朗诵、辩论比赛等,使课堂既紧张又活泼,既轻松又刺激,也使学生一直保持兴奋的状态,高昂的学习兴趣,知识自然也会掌握得牢固,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更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1、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大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有的习惯听觉学习,有的习惯视觉学习,有的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喜欢小组讨论学习,有的喜欢模仿文中人物语调神态,甚至摇头晃脑式的学习,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模仿私塾先生的神情举止,当读到“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时,“他总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有的学生边读课文边模仿私塾先生的神情举止,入木三分地再现了老先生的迂腐形象,讽刺了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他们的见解和主张,鼓励他们质疑创新,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快乐学习,全面提高各种能力。

2、给予成功体验,让学生自信学习。

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下。有时简单地默写一段话,能得满分的也寥寥无几。很多教师对此很失望,很抱怨,对学生训斥或讥讽,学生虽然噤若寒蝉,但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所以,农村初中的教师要正确地面对现实,不要一味的训斥和抱怨,而应该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成功感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情感因素,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兴趣,增强信心,激起内在动力,增强认知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是一星点闪光之处,也要及时捕捉,加以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相反,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巧妙的指出,既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伤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被激活。

3、开展实践活动,让学习丰富多彩。

组织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语文素养可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如:①教学生自己编课本剧、演课本戏,进行讲故事、诗歌朗诵、背诵比赛,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②办语文知识手抄报。语文知识手抄报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在这块学习的园地里,学生既可评析自己的优秀习作,又可介绍读写常识;既可梳理归纳基础知识,又可进行精彩片断赏析;既可辑录名言警句,又可一事一议等等。通过办手抄报,无形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③向报刊、杂志推荐优秀学生习作。罗曼罗兰说:“唯有创造才有欢乐”。学生的习作发表在报刊上,家长看了欣慰,亲戚看了高兴,朋友看了喝彩,学生也感受到经过艰辛努力的成功,进一步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更新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现在每个农村初中都配有多媒体,可惜很多教师的教育手段还是停留在挂图、小黑板等单调而又落后的教学工具上。这样的课堂毫无新意,教学的有效性就大大降低。初中学生正处于幼稚和成熟的过度阶段,喜新好奇、情绪易变。多媒体教学正好符合这种的心理特点。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愉快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譬如在讲《水浒传》时,我在多媒体上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电视片段,同学们兴趣高涨,对鲁达的不畏强暴、嫉恶如仇和吴用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总之,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能够给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为活跃课堂的教学开辟了更多捷径。

四、注重课堂语言

1、打造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

2、切忌将方言、土语、口头禅带进课堂;语言要富有美感,要抑扬顿挫。

篇6:让语文如何活起来

语文是充满人文思想,充满智慧的学科。要让课堂教学氛围活起来,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思维飞翔的地方,让学生真正溶入到书中并乐在其中,使学生个个闪烁着思维的火花,学生都能成了学习的主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我们的希望。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此进行了大胆尝试,以下为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课文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彩的课文导入,可以引发学生求知欲。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激趣,目的就是使其不知不觉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吊起他们的“胃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有迫切求学的欲望,可设计出很多导入方式:如可配合文章插图导入、让学生猜谜语导入、生动形象地讲故事导入、欣赏景物导入、播放音乐歌曲导入等等。在教学《北京》时,用《北京欢迎你》歌曲导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教学《坐井观天》时,用《坐井观天》故事导入,直接切入主题;在教学《古诗四首》时,用徐文长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趣联导入,增强了语文阅读兴趣比如,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可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如《鲜花和星星》一课的导入用谜语为:“长在绿叶中,五颜六色它最美。(鲜花)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夜夜都在放光明。”(星星)这就把学生引入到了今天要讲的课文是关于“鲜花和星星”的。具体讲它们什么内容的,引导学生再读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有了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喜欢猜谜语,一首谜语就把他们的思维激活了,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讲作文指导课《春天》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他们非常爱听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从歌曲中,学生们知道了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红花,有绿草,有小黄鹂,有青山,有绿水。很自然的把学生?Ы?了美丽的春天,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把一向觉得作文难写的同学思路拓展开了。

二、讲课不能浅尝则止,要深挖课文的精髓

教师要深挖课文的精髓,教师讲课有深度和广度,这样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语文能力,学习兴趣也会持久不衰。根据课文内容,恰当有特色地设计教学环境和学习形式,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智特征,无疑会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效果。《秋天的怀念》一文在品析重点的语句时,让学生找出“躲”、“扑”、“挡”三个字,并紧扣文句子,“躲”字体现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宽容;“挡”体现母爱的呵护。试想想,身患绝症的母亲一系列的表现难道不体现她真实、朴实而伟大的母爱吗?通过真实、朴实的自然点拨,让学生融会贯通,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语文,长智慧。从言、行、色三方面入手,借助于文本体会到了浓浓的母爱,不仅看到了纸上的文字,更看到了文字背后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母爱就是理解,母爱就是呵护,母爱就是担忧……像这样,不能学生读懂什么算什么,学生没有深入到此层深度,但老师要领会到,要深入文本理解到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意,琢磨到,并点拨到。

三、发掘审美意境,引导学生美的体验

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山光水色的愉悦,领略鸟性人心的空灵,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在《颐和园》里,我和学生领略颐和园皇家公园的美景;在《巨人的花园》中我和大家一起感受人世间最真切的情感;走进许地山的《落花生》,感受“生长在地下,外表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个特点,懂得“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读李白,领略什么叫大气磅礴;读杜甫,明白什么是深沉爱国…….文学之美,就是这楚风汉韵、唐诗宋词;意境之蕴,就是这风土人情、人间真爱……

让学生从内容或表达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语文教学上始终把学生当作全面发展的人,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我敢于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根源。可许多老师害怕学生提出“为什么?”,因为有些问题可能教师本身也不知所以然,但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得到发展,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教学为主。

四、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要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集中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现象,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有监督。保证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平等参与。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篇7: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封闭、狭隘和应试教育的导向,使得那些强调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作业桎梏着孩子们,压抑着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有必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赋予学生作业以新的内涵:释放孩子们的身心,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换言之,就是要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一、不拘形式“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转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 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我们的语文作业就要增进学校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拓展学生的作业空间,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关注社会,面向未来。语文作业应当不拘泥于以往的陈旧形式,而要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即以充满活力的多样化的形式使作业“活”起来。比如,学习《一夜的工作》,预习作业就是搜集有关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和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内容包括怎样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的过程,以及当时自己心中的想法;学习《蟋蟀的住宅》后,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饲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合作撰写观察报告;学习《草船借箭》,让学生以鲁肃之口向周瑜描绘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之妙„„此外,演讲、辩论、评议、故事会、出手抄报等都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作业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可让学生们尝试着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写“长”作业。要求他们围绕小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跨时几周或几个月。这就是一种可贵的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处理信息和得到结论的过程,并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其实这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比如学习《鹿和狼的故事》后,以“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为课题搜集材料、处理信息,撰写千字小论文;学习《小露珠》后,以小露珠为研究课题,观察它何时出现,何时消失,如何形成,又与气候、季节等因素有何联系?写出研究小报告。

二、展现个性“活”起来

多元化的时代呼唤的是充满灵气的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作业也应着眼 于诱发学生的个性的思维、创造的火花,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对相关题目作出不同内容与形式的解答。我们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的“人”,当他们面对能展现自我独特认识感受的作业时,你还会发愁他们的语言水平得不到提高,创造性的智慧火花得不到启迪吗?

因此,我们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比如学习《将 相和》后,请学生与文中自己最喜爱的一个人物展开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学们有与蔺相如对话的,因为他英勇机智、忠于祖国;有与廉颇对话的,因为他性格耿直、知错就改;更有与赵王对话的,因为他知人善任,论功行赏,是个很好的领导者、政治家。通过此项练习,学生的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又如在口语交际:大家为“怎样保护环境”出谋划策后,请学生写一写自己最欣赏的建议以及原因等。

三、体现层次“活”起来

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差异。以前采取“一刀

切”的方法布置作业,往往后进生“望而生畏”,优等生却“意犹未尽”。教师如果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就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所有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可以设计如下体现不同层次的读写结合的练习:(1)看课文插图,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描写小女孩在火光中幻想与奶奶相见的场景。(2)思考:你觉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回答问题后围绕你所写的词语写一二段话。(3)想象作文: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班上。三个层次,难度层层递进。第(1)题,可利用课文词句的比重较大;第(2)题,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需提炼课文后再加以重组,有一定难度;第(3)题,则是高层次的想象,需重新组织文字,还要有丰富合理的想象,难度更大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喜好,自由选择一题来写。

四、贴近时代“活”起来

在锐意进取、不断变革的二十一世纪,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要“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并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拉近语文作业与时代的距离,吸纳身边鲜活的语言材料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能着眼于人类的生存,世界的发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如学习《新型玻璃》一课后,请学生们留意身边的广告,并根据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为它写广告词;又如针对近期热点新闻:国家耗资100万清除天安门广场40多万平方米内60多万块口香糖的事件,请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家庭讨论后写出合理化建议。许多学生提出的建议很有价值,如设置卡通型趣味有奖投物箱,以减少乱吐口香糖的数量;在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投放有针对性的环保公益广告,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对违反者予以严惩;更有提高口香糖的销售价格,减少口香糖的消费量的相当成熟的建议出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潜力是多么惊人啊!

五、加强积累“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积累,还对各年级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低年级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即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此外,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

为什么要求小学生有如此之大的阅读量呢?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学习语言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感悟、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一定的阅读,学生怎能把规范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我语言,并成为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外阅读条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组织班级图书角、图书推荐栏等,适时适量地布置课外摘记“好词佳句”作业,并在充分的读、思、问、议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写一写读书笔记。教师批阅后,评出班级“小小阅读星”,并举行优秀摘记作业展览,开展阅读欣赏课和图书推荐发布会等。

篇8: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以形象演示手段营造语文教学氛围

形象的教学手段演示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拿手好戏,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的多媒体展示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深入开展教学发挥了促进与支撑功能。笔者在教学中着力在形象演示教学内容方面下功夫,为语文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在 《济南的冬天》 教学中,笔者以济南冬景的视频短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走进美丽的济南,感受如画一般的意境,有了这样的观赏作为基础,下面的教材分析感悟就会明显生动得多。 《松树金龟子》 《国宝———大熊猫》 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都可以从网络中选取相应的视频资料作为基础,制作出多媒体课件以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扫清障碍。有了形象的教学手段作为基础,学生可以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语文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氛围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情感支撑作用,而且也丰富了教学信息,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以互动探究模式活跃课堂教学过程

造成许多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教师将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许多问题没有经过深入的探究就揭示出答案,整个语文课堂死气沉沉。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赋予语文课堂更多的活力,其中以互动探究模式代替灌输教学形式就是很好的路径。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学习参与的欲望,将探究模式引入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 《范进中举》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全面把握讽刺手法的运用,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一组探究题:范进中举前后有哪些变化,分别从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对人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抓住胡屠户、乡邻以及张乡绅对范进中举后的态度变化分析人物的特征;抓住动作、语言描写,以及对比、夸张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挖掘蕴含的深刻思想主题。在这样的探究题引领下,学生深入思考以及相互讨论,针对范进中举前后发生的变化, 以及对各种人物的传神描写,对教材中运用的讽刺手法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笔者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表达观点、总结答案,对学生思考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 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了教材内容,整个课堂始终洋溢着活泼、积极、民主的氛围,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格外热烈,掌握理解的深入也有了明显提升。

三、以分层教学要求灵活组织语文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都不尽相同,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领悟、有效掌握,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实际状况,不能拔苗助长。针对这样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设计阶梯性的教学目标,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整体进度奠定基础。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科学设计,将教学目标细化 为ABC三个等级,对应学习基础与能力不同的学生。以阅读理解为例,A类目标主要针对优秀生,要求他们能够准确掌握主题思想,细致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写作技巧。对于C类目标,主要针对学困生,要求他们能够基本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要意思,能够在阅读分析中基本分析出人物形象或运用手法等。带着不同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阅读分析教学中,则需要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提问,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和表达的机会,能够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教学渗透力。

四、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程度,既要抓住课堂也要重视课外,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让课外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助推器,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笔者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将其打造成为语文教学补充拓展的重要平台,在课外活动中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例如学生阅读分析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教学之余组织开展了专项课外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从中总结梳理抓住文章结构线索的方法, 以及和学生探讨常用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在专题研究中提高文章分析研究能力,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帮助。

篇9: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教师能否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生的情绪是否可以调整到最佳状态,一切都取决于导入。导入不一定要长篇大论,或许三言两语即可,或许只要一招一式。一切因时、因势,越是自然越好,愈是快捷愈佳。

贴近生活,幽默开场。文章无不源于生活,无不和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从生活中寻找话由,会很自然实用。我在教学《枣核》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你来尝一尝……”,甜又香的枣儿你肯定吃过的,可是你是否品过枣核呢?傻子才会注意枣核呢,可偏偏有人就对枣核衷情,而且还品出了别样的滋味,别样的情感,这是怎么回事呢?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绕弯子,直接进入,显得简明利落。我在教学《松鼠》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你喜欢松鼠吗?它可是一种机灵的小动物,漂亮,乖巧,驯良,让我们随布丰一起去看一看它,好吗?

故布疑阵,引起悬念。卖一个关子,吊一吊胃口,让学生满是期待,充满渴望,随着一步步的释疑、解疑,最终豁然开朗。我在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门,我们很熟悉,出来进去天天开,但可能有一扇门,你还从来没有注意,这就是文学之门,请让我为你打开,好吗?

启动课堂的方式很多,一切贵在灵活,一切贵在自然,它体现出一个教师教学的智慧,自身的语文修养乃至生活修养,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教师,举手投足之间便会闪烁智慧的火花,随时随处都会表现出创新的意识。

二、穿针引线,榫严缝合

对于教师而言,每一节课都无疑是一篇匠心独运的精彩篇章,每一节课都是精雕细刻的完整的艺术品。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进行有效的过渡,以便使教学能高潮迭起,自然流畅,让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不妨这样过渡:

最忠实的老大臣和另一位诚实的官员的吹捧以及周围人们的赞扬终于让皇帝吃下“定心丸”,不仅促成了皇帝亲自去看,而且准备游行大典,那么,大典会出现怎样让人想不到的场景呢?让我们一同去看看!

如此就将学生的思绪自然地引入到“第二天的游行”这一课堂内容。

一课之中如此,课与课之间也是这样,甚至学段之间,学期学年之间也应该有所考虑,巧施匠心,以求获得对学生长远的影响。比如:

《春》的作者用如花的妙笔给我们画出了春的烂漫,显示了春的勃勃生机,那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他能和春的作者一样把冬写活,写的温情无限吗?

贵在穿针,巧在引线,虽然这一节课结束了,但学生盼着的却是下一节课的来临;虽然一个阶段过去,学生却感觉新一个阶段已经开始。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会是一篇做大的文章,才能进入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三、言简意赅,评点得当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公地位,但并不排斥也并不忽视教师的作用。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中还有一种重要作用——对学生活动给予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给学生以启发和鼓励。

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有所活动,或激情朗读,或精心写作,或热烈讨论。也许学生的回答不够完美,还有瑕疵,但只要有所付出,教师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给予恰当的评点,以使其或总结经验,不断升华;或鼓起勇气,努力前行;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评点要恰当、要中肯,要充满热情和鼓励。既不过多溢美,虚伪做作,也不乏希望之光:

听她的朗读简直是一种享受,委婉处,如燕语,似莺声;高亢处,如奔马,似江流,真是美不胜收啊!

这位同学的分析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若是注意遣词的准确,用语的得当,更会让人心服口服。

即使贬斥,也应该是:对表现好的,有所警戒;对表现差的,给以鼓舞,使之无沮丧之心,力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言虽简而意无穷,包含期许,减少挖苦,要相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实际上,不独语文课堂,所有的课堂都需要评点,只是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更高而已。

有时候,评点也可以让学生承担,自评也可,互评也可,小组讨论形成共同评价也可,都不失为课堂的一道风景。民主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竞争意识的引领下不断地上进,不断地实现超越。

四、准确选点,有效突破

活的课堂必然是充满创造的课堂,活的课堂也应该是高效的课堂,高效往往体现在准确选“点”,有效突破。

奇妙的克隆”奇妙在何处?为什么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你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烈日下”的祥子如何的干渴?“暴雨”中祥子怎样的艰辛?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由标题入手,引导阅读,步步深入,去探索和追寻,问题得解,疑虑顿失。

“余闻而愈悲”,“悲”在文中有几次?作者为什么要“为之说”?这又表明什么?

由关键词入手,抓住关键细叩问,必然循序而进,愈读愈明,愈挖愈深。

“点”要精选,“点”要有利于课堂的展开,有利于调动学生,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文本的分析。

五、结如爆竹,余音不绝

留一个美好的念想,存一份长久的记忆,拓一个宽广的境界。我在教学《台阶》一文时,是这样结语的:

台阶虽然是普通的,平凡的,但一个“高台阶”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也就成了父亲一生为之执着的东西。正是他的执着,他的坚韧,他的一步步踏实的做,终于,他多年的心愿成了现实,现在他可以“尽力把胸挺得高些”了,但作为一个朴实忠厚的农民,深藏于他骨子里的农民式的谦卑,使他无法从容应对突然而来的“地位”提升,以致于现出“尴尬”的情态。那“嘎叽”,那“惨叫”,有叹息,也有心痛。看他那“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的头颅,那“极短的”、“高低不齐的”、“灰白而失去了生机”的头发,我们的心岂能不微微的颤栗,我们会想到苍茫的天地下,那些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的辛苦,那些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挣扎,我们自然会觉出肩上的担子,背上的责任,不是吗?

结课方式也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即使无声,也能撼动心扉,如《最后一课》的那一挥手:散学了,你们走吧!虽是一课的结束,却是新的一课的开始,虽是一时的结束,却留下无尽的遐思,悠长的回味。

上一篇:市委全会简报下一篇:四季的太阳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