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中学课堂教学改进方法的论文

2024-06-21

核心素养的中学课堂教学改进方法的论文(通用8篇)

篇1:核心素养的中学课堂教学改进方法的论文

核心素养的中学课堂教学改进方法的论文

【内容摘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结合中学生课堂教学方法的不同特点,通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同时针对中学生教学方法缺少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培养欠缺,教学活动缺少社会参与等问题,提出提倡智慧文化型教学,鼓励反思和案例教学法,重视中学生社会参与等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方法;中学课堂

一、核心素养:新的中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指向

(一)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教学传递。核心素养,也称为21世纪素养,是为了适应新信息时代的发展、适应知识新挑战而出现的新名词,它主要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素养,并能够通过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1]。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划分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传递,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成为学生们的知识建构,这也为我国学校的教育课程发展奠定了新的里程碑。

(二)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或知识传授者所采取的方法。它是知识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习者能够通过特殊的认识过程,从而达到特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特有工作方法。目前我国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在有效的单位教学特定时间内向学习者讲授一定的知识信息,而教师讲授的知识信息具有高容量、高效率的特点。一般来说在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实现以下目的:在完成传统的知识传授指导的基础上,要侧重提升学习接收者(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构建发展能力。当然在核心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学方法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模式,侧重于科研建设、教学思路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的融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探究性。在实践中也要注意重视学生对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常用的有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1.讲授法。几种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基本的,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的信息量比较大,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知识局限性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另外采取讲授法也是我国课堂教学常见的.方法之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讲授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开展教学。一般在开展讲授法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创造,从而有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教师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在讲授中,不仅包括教材中的信息,还凝聚着教师的再创造,学生在听课中可以感受到深远的学术见解,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教师的智慧与风格,并且可控性强。教师对讲授的内容和进度均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控制。讲授法的缺点:因为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是单向传授,所以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利于因材施教,而且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一时接受太多新知识也会比较困难。

2.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预设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以求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探索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通过问题教学法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通过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预设目的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学生构建立体式的知识体系构建引领。当然问题教学法虽然师生互动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教师难以操纵学生思维等缺陷也影响着核心素质教育的发展。

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一定指导下,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案例而进行的讨论。讨论教学法的优点是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讨论教学法因为其具有传递信息的密度较小的特点,所以也存在着获得的知识不够系统,可控性差的缺点。

4.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最显著的现象,也是适应我国“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减少了教师重复书写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过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会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将精力放在画面播放上,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有选择地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融合[3]。

二、目前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缺少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部分中学教师在通过使用教学方法,贯彻核心素养文化底蕴方面,只是纯粹的形式模仿,并没有了解到核心素养文化基础的实质。文化基础,是支撑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文化底蕴也就是人文底蕴,中学生应当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保护好民族基因和优质内核[4]。文化底蕴,是个人在其语言文字与其思想方面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自身锲而不舍地对文化的沉淀。它的核心在于对自身人文思想的完善和提升。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流于形式主要是指,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表面改革,如讨论法,只纯粹让学生参与讨论,而并未注重讨论问题的价值,以及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欠缺。现行我国的应试教育系统的考试制度一直作为评价一位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为了能得到高分,许多中学学校的教育实际是打着提倡现代教育理念,真正的教学还是坚定不移地捍卫传统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是学生要学会学习。中学的教学方法上很多还是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也强调注重终身学习,在注重终身学习的情况下,不能仅仅依赖于被传授知识,更多的应当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建构主义学习的培养。

(三)教学活动缺少社会参与。经调查信阳市某所中学发现,中学学生文化参与活动注重与学习的相关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中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也会安排很多活动,比如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社会参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责任感,而初中课堂的很多教学方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社会参与,在国外的教育计划改革中,也制定了综合学习时间制,比如日本,而且这种与别人交流形式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增多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探究,让中学生能够在遵循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三大原则下鼓励反思和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多种教方法相结合,提倡以人为本与智慧型的教学发展六大素养。

三、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提倡智慧文化型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中,应当注重提倡智慧文化型的教学方法,要结合文化底蕴进行传授知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而转识为智是更重要的,智慧是对文化修养境界的更高超越或升华。知识是形而下,智慧是形而上,文化是一种介于上下之间的交通。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一定要避免硬知识不软化与软知识硬化这两种极端[6]。提倡智慧型文化教学,在课堂上注意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广阔的想象天地。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如讨论法,讲授法,在教学的使用过程中还应当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

(二)鼓励反思和案例教学法,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应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讲授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发现获取知识,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注重的是反思的鼓励,注重学生对自己的反思,从而促进学习自主性的发展。美国普遍使用的案例教学法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这一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位置,促进优质教学。

(三)重视中学生社会参与。中学生正处在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都只是在学校中学习书本知识,而比较少接触社会,可能会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足,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据调查河南省信阳市A中学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大部分都在家长的过分关爱下成长,教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时,不能全部都用普遍的教学方法,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适当的调整,讲授法,讨论法等等在课堂使用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实践中去,进行综合。教师也应当很好地利用书本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心里特点和以往认知水平和经验,对其进行适当的生活实践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参与。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能获得额外的课外知识和经验,能够引导学生对人与事、社会与环境、国家与世界都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7]。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1:3~25

[2]蔡清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6,2:13~23

[3]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2:39~46

[4]盛思月,何善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育参考,2016,2:12~20

[5]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11

[6]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7:11~16

[7]郑海红.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刍议[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3

[8]王世英.学习者自主视域下英语教学环境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10

[9]郑锐.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11

[10]罗天然.论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生物教学实验创新[J].学苑教育,,3

[11]张春敏.英语公众演讲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J].社会科学家,,4

篇2:核心素养的中学课堂教学改进方法的论文

1.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們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

3.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爱上“思考”。

只有学生喜欢思考,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才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出理性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等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老师要更加有耐心。但是,在积极提倡“核心素养”的同时,我们又应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与“文字游戏”,因为,这正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常见弊病,即是口号的频繁更替,以至一线教育工作者忙于应付,甚至感到无可适从。

4.小学阶段应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呢?

4.1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意识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48÷4,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48÷4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

4.2什么是数学素养呢?

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

4.3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4.3.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

4.3.2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5.结语

篇3:核心素养的中学课堂教学改进方法的论文

核心素养是从人、工具、社会三大方面提出的对受教育者进入社会所必须的品质方面的要求,但是这些整体的要求又必须通过学校教育中必要的课程及社会中的相关教育来实现。

查阅资料,关于“核心素养”多数解释,公众的认为是指对受教育者来说,每人都必须要达到、共同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我们知道,中学阶段教育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服务,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基础。物理课程中的核心素养要根据这些核心素养的要求及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确定物理核心素养。

一直以来笔者发现,物理概念能否学好,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概念吃得透物理成绩自然高,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理解、掌握又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物理概念的教学需要以感知、表象为基础,经历分析、综合、再到抽象、概括,形成物理模型应用于分析问题的实践。具体说来是一个学习不断内化的过程。时下人们常提的物理核心概念笔者认为是指物理教材中具有组织和整合结构的关键性概念。当前国际科学教育领域非常注重科学概念体系的合理建构。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运动和能量,初中物理研究物质最基本的性质、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基础科学。人教版初中教材在章节顺序上按照力学、声学、热学、光学、电磁学、能源学五大领域的内容和逻辑顺序由浅入深逐渐展开,在阐述重要概念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科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形成对物理学科的整体认识。阎金铎先生很早以前就对物理核心概念的教学要达到以下要求:

1.为什么要引入某个物理概念和研究物理规律(包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等)?

2.怎样进行研究的(包括有哪些注意的物理现象、事实、运用了怎样的手段和方法———观察实验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和数学方法等)?

3.通过研究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包括概念的定义内容、规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

4.某个概念、规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包括概念和规律反应了怎样的本质属性及其联系,物理量的量值是多少,量度单位是什么,适用条件、适用范围怎样等)?

当前初中阶段物理核心概念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给出物理概念的定义,解释说明,明确适用条件,紧跟着例题分析”,所以会有出现教师每天盯着学生背物理笔记,默写物理概念,在教学中过多的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记忆,而忽略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知识的生成过程,把核心概念的产生过程忽视了。这种注重表面,注重物理概念的死记硬背,忽视对核心概念本质理解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对教学的浪费,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掣肘。这样的教学过程会因为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更谈不上建构真正的物理意义。所以,针对核心概念的教学,教师要具有多样的教学策略,发掘不同的媒体资源,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要能将很多理论知识生活化、情境化,多方创造易于感知的教学情境;有时复杂核心概念简单化。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核心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利用物理实验探究,夯实概念,培养中学核心学素养

正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特别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

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特点,所以借助实验的基础上,引入大量的物理概念、规律。所以利用物理实验探究是夯实核心概念的有效方法,并在实验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不由得使我们细想经典力学的的发展史,如牛顿定律、自由落体规律、焦耳定律等等,每一步的发展都和大量的实验是分不开的。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探究教学来作为有效导入,这常常收获预想不到良好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有意识的将概念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探究实验来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理解与感受,搭建一个台阶便于理解概念。而且,很多时候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概念的生成。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概念的体现方式。

例如:再讲“力”这一核心概念时,许多老师都喜欢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手提水桶,手推车,推土机推土等,帮助学生逐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但对于“作用”则一词的理解,往往不会很深刻。可以通过双手拉弹簧实验,观察到弹簧变长,是因为拉的作用;双手压缩弹簧,弹簧变短,理解是因为压的作用。通过分组实验,把放有磁铁的小车相互靠近时观察两小车的运动状态,在实验过程中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且学生通过感受磁铁之间不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深入理解“两个物体不接触也能有力的作用”这一深层外延。进一步提炼出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相邻两个同学掰手腕实验来体验力的深层内涵:说到力就涉及同时存在的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也能体验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这一深层内涵。

物理实验探究是物理概念教学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其实质也是学习内容,或说学习目标。实验探究能力和素养在学生科学素养中的占有重要的地位,更是学习后形成物理核心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经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交流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到尊重客观数据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治学观念。同时在实验中通过组员间的相互配习得合作精神,在认真收集、处理实验数据及信息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品质。

易混淆概念采取小组讨论比较教学法,发展学生思辨能力

众所周知,从本质来说概念形成、规律掌握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还有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在物理核心概念的形成掌握过程中容易出现概念混淆现象。例如:相互作用力,和二力平衡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易错点,经常反复强化学生还是经常出错。再如压力和重力,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认为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结论中,学生经常会错误的写成“重力的大小”,而忽视二者相等的物理情境。针对这样的核心概念,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教学法,而且尽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教学实例反复强化,学生课堂讨论5分钟,胜过老师讲三遍,因为学生在讨论中自己去发现的不同点,印象深刻,经过思考内化而来,而不是老师强加的。既发展学生思辨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小组互助,培养了学生交流讨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认知,也能够利于避免学生对于概念的混淆。更促使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有深入的掌握。

同时,在进行比较教学法时创设教学情境非常重要,这也是更好的发挥比较教学法的好处的一个前提。例如:“机械效率”和“功率”就是学生常易混淆的概念。在做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过程中,请同学注意分析是否“机械效率越高,越省力”,请学生分析“机械效率”和“功率”是否有关。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比较二者区别。

篇4:核心素养的中学课堂教学改进方法的论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41-02

随着“千课万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八大核心”与课堂落实专题研讨会的圆满成功,语文“核心素養”教学逐渐被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它强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设置合理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读写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不高,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也比较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环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二年级(人教版)第一课《秋天的图画》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各种颜色的彩纸、胶带、木板、彩笔还有小刀,在课堂上自己动手画出或者制作出自己眼中的秋画。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各种各样的秋天的图画,其中有“高粱图、小麦图、黄色的树林、丰收图”等,同学们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面展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秋天图画,接下来教师带着学生们的秋画来进行本课的学习,指导学生们在笔记本上描绘出自己眼中的秋之景,并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学习伙伴,创编出一个秋天的童话,升华本课的内容。这样的情境教学法提升了学生的整体兴趣,同时增加了课堂的感染力。

二、倡导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参与课堂,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复习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激发自己的联想能力。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一年级(人教版)《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时候,由于课文的背景距离现在比较遥远,所以在进行这一课之前,老师先给学生布置所要学习的内容:尽自己的能力去搜集有关毛泽东主席的小故事,上课给大家讲。并且自己预习课文内容,熟悉生字、生词。在上课时候,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大家有谁知道毛泽东主席的什么故事吗?有谁和大家来分享一下吗?这时候,大家通过在课下的搜集与了解,争先恐后地回答,极大地带动了课堂氛围。之后教师总结这些小故事的共同点,分析毛主席的性格特征,来进行本课的学习,轻松地就完成本课的全部阅读学习。

三、组织小组游戏教学法,促进学生“脑洞大开”

小组合作教学法一直被小学语文课堂所推崇,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小学语文新课改背景下所提倡的小组教学,即在小组合作中融入游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语文专业素养。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第五课《中彩那天》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拥挤,道德”等,同时分析课文的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并且体会主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学生们分组演绎“帮别人买彩票中奖”的游戏过程,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人物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特点都演绎地淋漓尽致,并对各个小组的演绎进行评分。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们表演的结局是“由于彩票是自己买的,所以本来就是属于自己的”;第二个小组同学们的表演结局是“自己用钱买的,最起码应该是平分的”;第三个小组的结局是“做人还是诚实一点好,这钱咱不能拿。”小组游戏的形式提升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在语文课堂中贯彻“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齐文辉.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研究[J].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篇5: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进

自2011年起,我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探索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我们碰到了许多棘手的困难,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与基本内涵,这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改革信心。我们的改革重点在课堂教学,改革抓手是小组合作学习,改革目标是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继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心血来潮,脑袋发热,既要预期它的美好,更要承担它的风险。所以改革前必须做好功课,弄清几个问题,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

改什么?

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核心素养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来真刀真枪地操练,所以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避不开的必经之路。脱离课堂教学,所有改革就脱离了实践阵地,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决定要改就改关键,要改就改症结。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必须要改,而且要改得彻底。

为什么改?

理论层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分别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无论是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还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都是以学生的独立自主为前提,而这些在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是很难觅其踪影的。

现实层面:自课改以来,迫于改革压力,全国各地自上而下都在轰轰烈烈地搞改革。其实在这场教育大变革中,有很多应试遗毒在裹挟着改革的进程和效果。有来自社会与家庭的舆论压力。他们只看成绩不管其它,只要成绩高,老师也好,学校也好。只要成绩下滑,老师也孬,学校也孬;有来自教师的敷衍。多年的教学模式已得心应手,习惯了传统的一言堂,听不得与自己思路相悖的言论,一切备课内容以外的声音都是在浪费时间。领导听课我就课改,领导刚走马上应试。上面检查,下面搪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来自学生的困惑。习惯了老师读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现在反过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去问,他们反倒无所适从了,就像被圈养久了的宠物,放归自然却不知所措了;有来自学校的抵制。很多学校不是不想改,而是不敢改,是怕改革带来的学生成绩震荡影响学校的声誉。所以导致干着两层皮的工作。面上课改轰轰烈烈,实际应试扎扎实实。老师们工作量加倍,学生们课业量翻翻。教师怨声载道,学生精疲力竭。

基于这种现状,学生别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与反思、自我管理,就连上课说句话都要看看老师的眉眼,揣摩老师的好恶,还谈什么独立自主。这样的现状不改怎么能行?

怎么改?

1、统一思想

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每一个参与改革的成员思想必须高度统一,要有坚定的信念,有高度的热情,有过硬的基本功,有坚决的执行力,有灵活的创造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改革之初,通过班子会议、中层领导会议、教研组会议、全体教师大会,组织各个层面的人员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献,从大的视角理解和把握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降低或者消除教师思想上的顾虑和障碍,最大限度地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通过问卷了解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知程度,对课堂教学改革所持的个人态度和观点,对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等,集思广益,确定自己学校的改革重点。

2、重点突破

教育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必然也是学生。虽然现在有双主体之说,但归根结蒂还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素养的核心部分,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可持续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可测,所以在实现方式上也难以靠一节课或一个阶段完成,而且靠讲授也难以达到,是一个熏陶、体验、积累的过程。综合这些理论依据,结合教师的反馈,我们确定了改革的突破口——“以小组合作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目前而言是非常前沿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质疑、体验尝试、反思总结、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等素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培养。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实施前组织教师对国内外此项研究的实践成果做了全面的学习了解,对自己的学生现状进行了系统的问卷分析,对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小组的组建、分工、管理、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实科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过程中能够胜任的教师重点培养,示范引领。对不能胜任的教师,重点关注其学生发展,以学生的进步倒逼教师专业成长。

3、分享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广袤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的发展有无限可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我们的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独立思考,善总结分析,乐与人分享,敢质疑对抗,能拓展创新,有责任担当……小组管理模式从课堂教学已经延伸到班级管理的各个角落,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可以管理自己,在班级各项活动中,小组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通过镇内的教科研活动即时地分享取得的阶段成果,同时也在县域内通过现场交流会的形式,与兄弟学校进行沟通研讨。

改革总是伴随着困惑。几年来的改革工作让我们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养方面受益匪浅,但在知识与技能这边却跛了腿。多次监测学生的成绩都不能达到理想水平,甚至还远低于改革前的分数。经过反思,初步找出了几个原因:一是学校教研室的缺位,对各班级课堂教学跟进不足,没能及时的监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日常教学活动中没有给教师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监测数据;二是教师的缺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过于依赖学生的活动组织,在引导、点拨、总结、提升等环节角色定位不准,缺少对知识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三是课堂效率低下,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保证学生小组活动,无节制地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挤占了大量巩固练习的时间,导致学生复习时间严重不足。当然,还有许多客观因素,比如教师流动性大,调动频繁,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成长滞后于学生成长速度,班级小组运用达到瓶颈期等等。

篇6: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Z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简言之,语文核心素养就是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要在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及其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中,排出主从关系,找到一个可以统领全局的“总扼点”或“切入点”,这便是阅读力。而阅读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夯实语言文字运用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表达力,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基本素养。问题是,如何发挥阅读教学的重要功用,并使之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有所作为呢?

一、发挥文本的导向功能

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说,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应该是对作者创作过程的“高速重演”,一定要强化阅读教学为培养写作能力服务的意识。但文本只有导向功能,没有规定功能,只能指出一条路来。作为阅读教学,应用问题是不能包的,只能帮助学生“布好云彩”,至于什么时候落雨是阅读教学无法解决的。不是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写出几篇文章来。它只能提供发展的方向、应用的渠道空间,或者提供运用的案例模式作为示范,如此而已。不是说要画个葫芦了马上开个瓢,这是不科学的。

课文的教学,关键要看文本在学习读写方面能否给学生当“样子”,即文本阅读能为写作提供哪些条件、打下什么基础;写作能借力于文本中哪些典型性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知识和技巧。

二、实现读写一体化

阅读课需要强化“为写而读”的理念,但在处理“读”与“写”问题上,我们要谨防“以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极端做法。“为写而读”不是用“写”取代“读”,而是为“写”来选择“读”、改造“读”,本质还是“读写结合”。“读”与“写”相辅相成,实在不能分出个高低贵贱。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就会机械盲目、为写而写,写者最终只会江郎才尽;如果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也会失去巩固运用的实践,读者最终也只能纸上谈兵。

“读”与“写”没法分清楚,任何解读都是表达,所谓解词,就是寻找熟悉的意思来解释不熟悉的意思,分不清是解读还是表达,读和表达是融为一体的,是分不开的。阅读就是用已有的经验与文本对话,这本身既是阅读行为,也是表达行为。不能说纯阅读就没有表达,除非死读书。死读书,读的是别人的书,抄的是老师给的词解,背的是老师给的中心思想……这是失掉自我的阅读,学生始终是被阅读、被表达的工具,而不是主体。

阅读教学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向前走一步――研究怎么写。关注怎么写,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奥秘,掌握表达的技巧,提高表达的能力。

三、课内外阅读并轨

语文教学既要“势大”,也要“力沉”。小学生无论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心理特点、思维能力都不具备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而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主体当然是课内,经由教师组织、启发、指导的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享受得鱼之乐,更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语文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及相关的读写听说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指点门径。

低年级阅读要指向朗读和写字;中年级阅读要指向朗读和理解;高年级阅读要指向朗读和表达。

阅读力包括:理解的核心、概括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找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联系生活经验谈感受的能力、自己搜集背景知识读懂文意的能力。

我们不否定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大量阅读肯定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我们反对的是以自主阅读之名而心安理得地放弃语文课的责任,放弃学生的工作,放弃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研究。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学习中,充分的阅读非常重要,但不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全部,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在于高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语文教育研究者和学生必须肩负起各自的责任,合理开发语文技能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术业有专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获。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篇7:核心素养的中学课堂教学改进方法的论文

马浪浪 王翠霞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针对当前写作教学现状,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通过重视积累精彩语料及语法教学,批判性思维引导,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审美,读写结合,写后反思走出写作教学困境。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困境,中学作文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近几年成为语文学科重点研究话题,讨论度一直居高不下,一线教师、学者在这一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这一理念的提出势必会对语文学科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解读,结合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思索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顺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人才的要求,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的必然要求。“核心素养”概念是2014年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的。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所谓“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1]而核心素养则是素养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部分。而我国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的主要观点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于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中,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也是旨在解决关于21世纪到底需要培养学生哪些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适应主流社会的发展。[3] 尽管有学者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有不同的解读,但却逃离不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基本要素。较为公认的看法是,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4]这一理解首先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阐释语文教学的目标,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其次,体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着重突出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在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郑教授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既把握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在语文核心素养大热的背景之下,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课程下的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皆与语文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写作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传递真情实感的过程,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生活生存的基本能力,可以说写作能力非常体现语文核心素养,若以语文核心素养中四个基本要素为指导理念,探索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倒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途径。

二、当前写作教学困境

(一)语言使用随意性

汉字的魅力在于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情景下却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汉字不仅有本义,还有引申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颇多,若不能正确理解,胡乱使用,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表达效果,笑料百出。然而许多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出现胡乱理解及使用语言的情况。

当前写作教学似乎陷入套路和模式之中,什么样的作文能够拿高分,教师就教怎样的套路。就拿现今中高考作文来说,由于阅卷时间有限,教师为了让学生得分,便会指导学生特别注重作文开头及结尾的语言描写,作文中间部分则强调段落开头要写的精彩出色,为此学生引经据典,套用修辞,抓住阅卷教师的眼球。出色的写作语言确实为作文增添风采,但这种语言是建立在学生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而有的学生为了拿高分,钻改卷空隙,在没有审清作文题目及弄清写作要求的情况下,在作文中胡乱套用平常学习生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导致学生作文中时常出现乱用成语、诗句、名言、典故的现象。更有学生病句众多,文不对题,行文结构混乱,作文毫无逻辑章法可言。

(二)写作思维混乱,内容空洞贫乏

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写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逻辑思维良好的写作者行文脉络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而逻辑思维混乱的写作者行文前后不搭,结构混乱。一个逻辑清晰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位好作家,但是一位好作家一定是具有清晰的逻辑能力。可见写作与逻辑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关系,而目前的中学写作教学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现阶段许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写作,往往以“应付”的心态对待,而更愿意通过网络、作文书籍摘抄,有的学生写作时常困于字数的不足,便生搬硬套,随意摘抄、胡乱拼凑作文现象较为严重。很显然,这样随意组合的作文是不具有逻辑的。再者,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许多学生作文语病众多,对学生的写作思维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诸多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贫乏,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空间限制,加之课业较为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写作文时经常无料可用,再加上课外阅读积累不够,反映在写作上就是内容的空洞,学生只能够靠编写假故事完成任务。学生写作文次数多了,也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内容千篇一律,毫无创新可言。提到“乐于助人”,学生想到的往往就是扶老奶奶过街、拎东西;关于“爱”,则是妈妈如何照顾、关心生病时的自己;讲到“奉献”,就是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等。有人为此不禁发问:学生身边难道全是一些需要帮助的年迈老人吗?伟大的母爱已脆落至只照顾生病的孩童吗?只有教师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吗?诸如此类现象不免发人深省:学生写作内容为何如此匮乏。诸多学生作文内容肤浅还体现在缺少文学素养的积淀,文章读来便觉索然无味。学生不爱阅读,更不愿花时间阅读,导致作文质量委实不高。

(三)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

对于具备了一定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生

++活虽然单调而乏味,但若能留心,生活中处处有美。且中学生还拥有一定的观察力、发现力、感悟能力,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来说,他们比任何时候都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独特之处。

根据倪文锦教授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审美发现与鉴赏就是学生获得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然而学生偏偏缺少这种能力,他们不能够发现自然中、社会中平淡生活里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不一样的物,更无需谈体验、欣赏、评价生活中的别致之处。因此,无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导致缺乏写作素材。其次,学生不愿意、不爱看经典著作,不喜欢阅读也是造成作文素材缺乏的重要原因。再者,中学生课业相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繁重,尤其是高中生,他们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巨大压力,每天被试卷以及习题充斥着,根本没有闲暇时光去留意身边的美景,更没有时间去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大小之事。诸多因素的叠加,致使学生写作文时便无素材可用。

三、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写作教学

写作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应当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在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基础上,创新中学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重视语料的积累及语法教学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及其品质。它既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本性要求。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审美、文化层面的要求都建立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之上。[5]可见,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对写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对写作教学有很好的启示。

首先,重视精彩语料的积累,好的作文离不开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语言可用的基础上,成语、俗语、名人名言等好词佳句能为作文加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课堂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好词佳句,做到正确理解、准确运用。古语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精彩语料不能仅停留在摘抄、理解的浅层次基础水平上,还应当做到熟读成诵,写文章时能够信手拈来为妙,出口成章最佳。其次,教师要加强语法教学。中学生学语文要在“知其然”的基础之上“知其所以然”,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法基础知识,却不能熟练掌握。学生写作时往往会出现不少病句,随意使用标点符号的现象,究其根源,学生语言基本功底差。加上有的学生受地区方言影响较深,对语法知识把握不准,导致写作语法乱象。中学阶段教师有必要教授学生语法知识。张先亮在其研究中发现语法教学与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密切相关,语法能力的提高,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严密、科学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要达到“ 言简意赅” 的表达效果,就更离不开对语法的实践与把握。[6]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加强语法教学。

(二)注重批判性思维引导

当前语文教学缺少批判性思维,写作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加之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弊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在接受教师既定的思维,“唯师论”现象较为严重,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严重束缚。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时审视自己审题是否准确、立意是否创新、选材是否符合题目要求、结构是否完整、语句是否有语病等。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既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又可以通过审视其他人的作文反思自身作文优缺点,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写作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作文材料。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分析文题、构思脉络,还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突破思维定式,脱离课本及僵化的作文模式套路,学生的想象力无限被激发,学生能够在写作中找到乐趣,爱上写作。

教师在上写作课时可以通过不同优秀范文的对比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不同作文的特色,汲取其中优秀的养料吸纳到自身的作文中。比如,当学生以“四季”为主题进行写作时,其中一个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一年四季景色不同的特点,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炎热”,秋天的“丰收”,冬天的“严寒”,行文如流水,妙笔生花,赢得了不少学生的青睐。而另一学生却另辟蹊径,以秋景为重点描述对象,从正面写出了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同时以秋风为描述对象写出了秋的悲凉和萧瑟。两人的作文都获得了教师以及学生的好评,此时教师可以将这两篇文章拿出来引导学生分析二人写作的不同之处,使学生学会思考为何完全不同的写作手法,但出来的表达效果却是一样的。再者,教师可以将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可以自评,引导学生抓住作文中的某一点,写下自己作文中有欠缺的地方,利于学生学会总结反思。自评基础上互评,不同学生的评阅出发点不同,互评之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他人的看法,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互评的基础上教师收集学生的评改意见,课上及时地总结反馈。

(三)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审美

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的发现、体验、欣赏和评价美的能力,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的审美鉴赏和评价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在立足认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基础上,不断地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推陈出新,推动本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与阅读紧密相连。阅读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眼见,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针对学生无料可写,写作语言贫瘠匮乏,阅读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7]阅读既能发展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又能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立足教材的阅读。教材中选取的范文都是语文专家精挑细选的,课文文采兼备,阅读教材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更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熏陶。更重要地是,立足语文教材的阅读有助于写作的提高,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为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背诵仿写,掌握写作技巧。学生若再遇到类似的写作题材时便可一气呵成。再者,学生还可以从中品味其中的情感美,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教师在教授不同的文体之时,注意提取其中能运用到作文中的材料,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其次,课外拓展经典著作阅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为炎黄子孙提供了太多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古代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现当代文学更是层出不穷,一批优秀的现当代作家写出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强探索精神;“不精不成,不能动人”的恪守诚信精神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学生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可以借鉴文章中精彩的语料,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不仅能够收获知识,形成深厚的知识底蕴,自己写作时还可以旁征博引,增强作文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带来了审美上的独特感受。

(四)读写结合,写后反思

反观中学生之前使用的教材,大多以阅读教学课为主,每学期安排写作的次数屈指可数,读写失衡,使得在这种教材教育下的中学生写作实践次数少,写作经验积累不足。而部编本教材的投入使用,对当前读写失衡的现象有所改善。以部编本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全书共分为6个单元,共24篇课文,开展6次独立专题写作,部编本写作教学更着重强调方法技能以及文体方面的训练,要求读写配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主要描写富有精气神的人物,在学习课文时要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相对应地,第一单元的写作要求则是写出人物的精神。这种读写配合的结构体系,不仅能够强化课上所学,更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写作教学不能够只停留在学习的层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学生动笔写作,才能清晰地判断自己是否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如语言使用是否恰当准确,内容是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等。教者可以开展针对性专题写作,若课文以新闻体为单元,可开展新闻专题写作,学生选取身边热点话题,撰写一篇新闻通讯,既能巩固课上所学,又能锻炼写作。对于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从仿写做起。任何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实现质的飞跃,就得有量变,学生可以从积累好词好句做起,再仿写他人的好句好段,继而升华到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各种写作技巧和手法,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写作当然也不例外。

学与思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学会反思,从横向上比较,同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相比,写作水平是否有提高,从纵向上比较,自己的写作语言、立意、构思等同之前相比是否有进步。时常反思,方只进退。一周小思,一月大思,学生只有在反思的过程中,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前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不能仅凭教师的“教”,还应当从学生自身层面着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写、思”相互配合,读写结合,写后反思,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小结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对中学语文来说,写作则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缓解学生写作时的痛苦情绪,同时也帮助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通过积累语料及语法教学、批判性思维引导、阅读书籍、读写结合及学生写后反思,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8:核心素养的中学课堂教学改进方法的论文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有关国际组织对“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这是课程学习的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能够面对生活以及工作中各种挑战的先决条件,而这个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在系统的课程教学引导下慢慢培养。由此引申到“核心素养”,它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备的最为关键的素养,也是一个人在未来发展中所应具有的素养。如果“素养”是一个人过好基本生活的必备条件,那么“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想要达到优质生活的必备条件,它包含了自主思考、沟通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而我国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含义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认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国也有学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提出它是所有人应当具备的关键素养,是一个人在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与能力。结合以上国际以及国内的观念,将之引申到初中化学学科,其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在长期的化学学习中掌握的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培养初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对策

既然化学核心素养是其他学科学习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化学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化学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格与能力,学会应用当前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化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运用这种能力面对来自外界的不同挑战。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 教学中重视科学伦理的教育

科学伦理主要是指一个人需要在生活中承担应有的责任,不会因为一己私利而损害人类健康,而这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对其进行科学伦理教育,即不随意使用有害的化学物质伤害他人或大自然。例如,化学教师在讲到《硫酸》这一课题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某清华高材生用硫酸泼动物园里的狗熊,导致狗熊的皮肤受到严重腐蚀的例子。狗熊的皮肤本来就非常厚,但是硫酸竟然可以使之腐蚀,可见硫酸具有强大腐蚀性。通过这一例子,教师可以向学生证明硫酸这一特性,使他们对硫酸的认识从抽象变为具体,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硫酸的特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前期的知识铺垫中,对学生进行科学伦理教育,使他们能够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使化学服务于社会。

2.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的化学思维

思维能力是指导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不同学科的学习形成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对化学学科而言,其思维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从化学宏观、微观以及符号世界等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的HCl与NH3反应,不仅表现出了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特征,而且还表现出了符号世界的特征。每一种化学物质的性质都不同,当然同类别的化学物质也不一定有相同的性质。因此,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从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等知识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的化学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化学思维路线。例如,在学习某种物质的时候,能够从它的类别、组成以及结构等不同角度进行系统地认识,这就是认识物质的思维路线。此外,对于容易被忽略的物质特性,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某种特殊的角度开始认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全面性。

3. 设置问题情境进行教学

化学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运用当前所掌握的相关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引申至新知识的学习。因此为了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和合作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根据课本内容设置与现实生活相近的问题情境。例如,化学教师讲到钙这一化学元素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又比如在讲到锌、碘这两种化学元素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患上甲状腺疾病以及侏儒症”,让学生运用当前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学会从物质的组成、结构等方面入手思考问题,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以及推理的空间,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中认识钙、锌以及碘的组成、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获知缺钙极易导致骨质疏松,而缺锌容易导致侏儒症,缺碘容易患上甲状腺疾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推理能力。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在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以及生活中同样不可或缺。

4. 以实验探究方式开展教学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化学反应,而且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在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容易混乱。针对这个问题,化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相关过程。例如,学习空气中的成分O2时,学生对这种随时接触到但却看不到的气体比较好奇,只是通过教师的口头阐述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气体的属性。这时化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P和O2的反应,让学生直观反应现象,充分地了解O2这种气体的属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同时,还能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财务经理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少先队德育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