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闯过

2024-06-25

作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闯过(精选8篇)

篇1:作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闯过

回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在这个学校度过了七个春夏秋冬,闭上眼睛,默默的冥想,我到底都做过了些什么,是谁与我一起前行,并肩作战呢……我所想说的、我所想回忆的,太多太多了……

坎坷

在我们奋斗过的的道路上,回头看看,阻挡道路的绊脚石早已变成了里程碑。我忍俊不禁,这便是我光辉的历史。在坎坷的背后又是谁可以助我一臂之力,鼓励我,帮助我,带我渡过难关。这条道路上,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还有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陪伴

在我伤心的时候,会有谁来安慰我;生气的时候,会有谁来让我对她发泄;高兴时,会有谁来听我诉说。谁可以在让我随叫随到,谁可以是我永远的避风港,谁可以什么事都为我着想,像亲姐妹一样,陪伴在我身边,一直在……

谎言

在我考试失利或因种种原因难过的时候,必定会有谁问候:“潼,怎么了?”“没事,我很好。”这种不想让别人为我担心的谎言我又会撒给谁呢?这善意的谎言,带给我了种种“财富”,这种“财富”是富翁们没有的,是任何人也买不到的,而这财富又是谁带给我的……

答案

答案是时候揭晓了,我必须要感谢你们,我最爱的朋友们。谢谢你们这些年来包容我、帮助我、保护我……你们为我做了太多,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言语去形容。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需要你们。一路上有你们,我便安心。这就是我的答案,唯一的答案。

永远

我希望,我们可以永远在一起,永远是朋友,让我永远有个依靠。继续奋斗青春,为自己的愿望所努力,加油!朋友们,我永远爱你们。

篇2:作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闯过

心,有千千结,它乱麻一团,让人愁肠百结,又像是一座迷宫,内心总觉得找不到出口。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千千结。我觉得这个游戏就像我们的人生。当我们53位同学和老师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时,我感到无比温暖,可这个时光总是很短暂,我们都要松开手,告别那六年的时光,开始各奔东西,走上自己的路;不久后,当我们想起美好的小学时光,又不禁停住匆匆地脚步,找到彼此的手,虽说我们穿梭在人群中,但目标专一,不松手,用心去寻找“失散多年”的朋友,我相信最终还是会有完美结局的。

记得刚开始玩时,不愿意与男生拉手,但老师说:“心中纯洁,这算什么?”事后想想,感觉挺惭愧得,也许这也是我心中的一个结,今天我会将它解开,不会留下遗憾!都说要团结、智慧就能成功的完成这场游戏,我认为这必然重要,但这并不是基础,就像老师说得那样,抹去心中的灰尘,用那颗清甜纯洁的心去面对,才能让你我更友好。而团结、智慧是纯洁的提升,俗话说:“一棵树,成不了树林。”是的,如果这个集体团结,有多好啊,能让环境更美好,绿色洋溢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这是小学的最后一年,分别的意思也越来越重,我们也只能把泪洒落在那一本本同学录上。当和朋友站在一起时,总舍不得分开,发现自己希望可以就这样万世千秋地站下去,但又害怕永远到不了彼岸……望着他们,我问自己:“我们还能再见面吗?”可总是触碰不到彼此的答案。

篇3:那些年,我们一起写过的作文

在“真情作文”的实践中, 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促发情感体验的方法。

一、引写过程

教师在这一部分通常要耗费很多时间与精力, 收效却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教学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 套用一些固定的模式, 选用一些习惯性的事例,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框架之中。我认为, 教师应充分揣摩学生的喜好, 作文教学中的写前指导也应如此。对于这些学生而言, “读图”是接受新知的一种途径, 他们大部分人对图像的敏感度远高于文字, 特别是传统的纸质文字。因此, 在写前指导中, 可用“图像法”。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青春·承当”这个话题的作文训练, 学生很容易写得大而空洞。于是我安排他们看视频。一个是谢霆锋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场全英文演讲视频, 另一个是韩寒在2012湖南卫视成人礼“18岁的选择”上的一段发言视频。有了这些偶像的现身说法, 学生们再动笔写“青春·承当”的话题作文, 调动自己内心深处对责任的认识, 很多文章显示出青春的激情与思考。

这样安排写前指导, 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运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 调动了学生的感官,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除此, 还可以用“实物法”。相较于凭空想象, 任何人在任何年纪都更容易对可把握的实物做相关联想。例如, 学生初入高中时, 没过多久就碰到了“教师节”。这个时候抓住节日契机, 让他们写作回忆教师或小学、初中生活的文章, 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若提笔就写, 也还是会产生无病呻吟、来个千人一面的教师形象。所以, 我提前让学生带一张小学或初中拍摄的校园相关主题的照片, 先在教室的展示栏里公开展示, 在随后的作文中要求他们根据照片中的内容, 联系目前体会, 想想是不是有种长大了的感觉, 写写自我发现。结果很明显, 这次作文批阅中, 我发现带了个人一寸照充数的学生写出的文字远不及精心挑选过往照片并认真描摹、回忆的学生的作文来得情真意切。因为后者把握了良好的情感寄托物, 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在照片所呈现的内容中得到了充分触发, 通过文字得到了抒发。

二、训练过程

现今, 高中写作学习的全部活动几乎都指向“高考”, 因为要追求“实效”, 所以一般所说的作文训练就成了考场作文训练。但面对高一、高二的学生, 我试图找寻一种相对宽松的写作形式。

一次与家长不经意的交流, 让我得知某女生很喜欢写歌词, 她把自己写的歌词发到词曲网上, 在那里找到了很多的支持者, 甚至还有人根据她创作的歌词谱了曲进行演唱。这让她信心大增, 闲暇时写的歌词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在她的感染下, 同寝室的成员也纷纷加入这一创作队伍, 一起完成了她们的“室歌”。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 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 或者扩大到全班, 成为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呢?学生在作文表达中往往有表达不够凝练、不够精致的问题, 而好的歌词往往是高度精练的,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语言锤炼。而学生又极其热衷于流行音乐, 这样一来也是“投其所好”, 写作的热情很大程度上被激发了出来。既然能写“室歌”, 那么“班歌”“校歌”又有何不可呢?一次次的切磋、一次次的修改, 学生都乐此不疲。因为这样做, 使学生的文章有了更大的阅读群, 满足了学生的创作期待。

我们不能排除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 这其中有很多可取之处, 十分有必要, 章法、谋篇布局能力必须加强。但我们也不能墨守成规, 作文训练可以采取更多更新的方式。

三、评价过程

一般的评价主要指作文完成后, 教师批阅、讲评的过程, 通常的程序有问题讲析、佳作展示、病文修改等。近些年, 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更多样的评价方式, 如学生自主批改、学生小组互批、学生自读展示等, 这些做法的共同点是:解放了教师。但教师真正被解放了吗?学生真能客观地评价作文吗?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被调动了吗?下次写作文时他们更有兴趣了吗?

我的看法是, 评价的大权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 教师也要加入“被评价”的队伍。换言之, 教师要常写“下水”作文。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各种创作, 细谈码字的过程, 比如构思的彷徨、选材的纠结、灵感骤至的喜悦, 还有几经修改的执著。长期熏陶, 学生或许就会敬畏写作、钟爱写作, 用写作去丰富自己的人生。当然, 所分享的教师作品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命体验, 例如阅读体会。我曾让学生评析我的一篇《爱是永恒的避风港》, 这是为《娃娃乐园》主编的绘本《玛格丽特》写的导读体会。绘本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这大自然中, 我们人类何尝不像这其中的一只蝶、一棵树、一滴水、一朵云?我在文中写道:“任何的一个人, 相对于自然宇宙而言都是天生的渺小、软弱。为什么故事中的雏菊玛格丽特找到百合花先生后就不再忧虑害怕了呢?不是那百合花相较于雏菊玛格丽特有多强大、多伟岸, 他同样没有坚硬的铠甲保护, 他同样有可能遭遇厄运。因为同样柔弱的他们找到了彼此, 也就找到了心灵最温馨的避风港, 因为可以共同面对, 所以不再有风雨, 不再有伤害。”学生读后不由自主地鼓掌, 这绝不是逢迎, 而是一种情感共鸣。课后, 有学生继续饶有兴致地和我大谈人生, 并要借阅《玛格丽特》一书, 这是一种相当自觉的行为, 当作文有兴趣之后, 学生会借助更多的阅读提高自己。

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修改文章, 努力为他们创造发表文章的机会, 一旦能成为铅字, 那就意味着一种更大的认同和更广的流传。作为作文评价的较高目标, 这样无疑给学生极大激励, 并长久维持浓厚的写作兴趣。

谈了诸多开启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的方法, 我也在反思一个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写作的题目是不是值得一写?作文命题艺术的高下是不是也决定了学生表达欲望的多少?试想, 不能钻进学生心底的作文命题, 怎么可能让学生有写作的兴趣呢?我们要求学生写作不落俗套, 那么我们的制题也要不落窠臼才好。

“好”题目并无标准, 但一定要有语文味, 能把握时代潮流、贴近生活真实、对学生有积极导向的题目就是好题目。有一次期中考试, 一位女生的作文没有发挥好, 基础题也做得马马虎虎, 总分不尽如人意。在其后的一次个人半学期情况分析的随笔中, 她洋洋洒洒、大书特书, 对阻碍她“发挥”的作文题提出了批评。那次的作文题提供了一个林书豪永不言弃、奋力拼搏获得成功的事例, 要求学生以此作文。而那位女学生认为, 这样的题目早就被写滥了, 毫无新意可言, 让她没有写下去的兴致。细细想来, 这样的立意确实有点“老掉牙”了。相反, 下面这个题目就要高明很多:“马克思在论述希腊艺术时曾经说过:‘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 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 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对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你有怎样的理解?对天真你有怎样的认识?请以‘天真’为题作文。”这样带有挑战性的题目, 或许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他们在作文中很自然地想到了好玩的金岳霖、佯狂的竹林七贤、浪漫的徐志摩……不少水平较高的学生更挖掘了“天真”背后的苦味与苍凉。

篇4:那些年,我们一起学习作文的日子

《奋斗》

范泽木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9.80

奋斗令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怀抱瑰丽梦想,朝着希望奔跑,用拼搏的意志捍卫青春的誓言。

鲜花与掌声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因为它能带给人鼓舞、自信和成就感;但是,通往成功的路上布满荆棘与坎坷,需要我们发愤图强,闻鸡起舞。

书中美文犹如涤荡心灵浮尘的一股清泉,更像开启青春的一把钥匙,让你感知生命之美,并引领你悄然提升人生的境界。

《自信》

梁阁亭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9.80

自信是每个年轻人成功的第一要诀。自信似刀,帮你斩除前讲道路上的荆棘;自信如帆,伴你乘风破浪抵达希望的彼岸;自信若梯,助你登上梦想之巅。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为我峰。

热爱生命,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生命的宽度、厚度与底蕴,活出个样子给自己看、给全世界看;成就自我,青春有梦,一飞冲天,做最棒的自己,期待最美的明天。

《处世》

张爱国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9.80

处世是人生的必修课。能者,逢山念路路顿开,遇河想桥桥即成;不能者,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人生在世,如一首首真情的赞曲,亲情、友情、世间万情,尽显情义无价;如一曲曲美德的颂歌,善良、宽容、知恩图报,尽在做人之道。书中融会精巧构思与精彩内容,真情实感与真知灼见,朴实自然与幽默俏皮。请静心聆听,慢慢品读。

《成长》

吕保军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9.80

成长是生命最美的序曲,它让我们忧伤,让我们欢喜;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留恋。

追忆似水年华,我们究竟辜负过多少时光,又积攒了多少温暖?踏着泥土芬芳,我们在故乡的大地上和父母 的臂弯里落下多少回忆,又该如何说出绿叶对根的浓浓情意?

书中美文与美景浑然天成,真情与真知相得益彰。开卷,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细读,字里行间,受益匪浅。

《理想》

马晓伟 中国经济出版社 ¥29.80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理想。

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虽美丽却短暂。有一位哲人说:“梦里走了许多的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人不能躺在梦幻似的生活中,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结果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拥有的也会失去。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路艰辛,每一个人都能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篇5: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作文

装满回忆的瓶子,瞬间打碎,回忆遍地都是,其中最显眼的是我们的友谊!

朋友,你是否还记得我们曾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我们曾在初春的嫩青里,一道去郊外踏青;在酷夏的闷热里,一起去小溪边乘凉,或在清澈的湖水中划船;在秋日的凉风中,一起登上高山,高歌一曲,借以拂去心中的苦闷;在冷冬的黑夜里,围着火炉,倾吐肺腑之言!

犹记得那年冬天,我要转学了,可我不想让你为我伤心,就没有说,选择了默默地离开。也许,我们的缘分还未尽,没想到,你也转学了,而且上帝又把你我安排到了一起!就在报到的那天,我们居然在新学校的楼梯口相遇,我们深深地拥抱,不禁喜极而泣!

从此以后,我们的友谊之墙变得更加坚不可摧!我们虽不在同一个班级,但是除了上课,我们几乎是形影不离!吃饭时,我们总会在约定的地点等待对方,一起去吃饭;活动时,我们会一同做游戏;睡觉时,我们会一同进入梦乡;想家时,我们会互相安慰!

就这样,我们一同度过了那些离家的岁月!

时光将冲淡回忆,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忽略,永远不能忘记,那些关于青春的记忆!

那些年,朋友,我们一起面对坎坷,面对恐惧,面对困难,也曾一起分享过成功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篇6: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作文

心,有千千结,它乱麻一团,让人愁肠百结,又像是一座迷宫,内心总觉得找不到出口。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千千结。我觉得这个游戏就像我们的人生。当我们53位同学和老师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时,我感到无比温暖,可这个时光总是很短暂,我们都要松开手,告别那六年的时光,开始各奔东西,走上自己的路;不久后,当我们想起美好的小学时光,又不禁停住匆匆地脚步,找到彼此的手,虽说我们穿梭在人群中,但目标专一,不松手,用心去寻找“失散多年”的朋友,我相信最终还是会有完美结局的。

记得刚开始玩时,不愿意与男生拉手,但老师说:“心中纯洁,这算什么?”事后想想,感觉挺惭愧得,也许这也是我心中的一个结,今天我会将它解开,不会留下遗憾!都说要团结、智慧就能成功的完成这场游戏,我认为这必然重要,但这并不是基础,就像老师说得那样,抹去心中的灰尘,用那颗清甜纯洁的心去面对,才能让你我更友好。而团结、智慧是纯洁的提升,俗话说:“一棵树,成不了树林。”是的,如果这个集体团结,有多好啊,能让环境更美好,绿色洋溢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这是小学的最后一年,分别的意思也越来越重,我们也只能把泪洒落在那一本本同学录上。当和朋友站在一起时,总舍不得分开,发现自己希望可以就这样万世千秋地站下去,但又害怕永远到不了彼岸……望着他们,我问自己:“我们还能再见面吗?”可总是触碰不到彼此的答案。

篇7:那些年我们在一起小学作文

“一二三,加油!”,五个字,贯穿了我整个青春。

——题记

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上路,忘了是谁先说的“一二三,加油”,而青春的赛道上,充斥着这五个字。

道上,遇到了许多事,认识了许多人,也许,若干年后,我早已模糊了你们的摸样,所有的友谊终究会随着青春的散场而散场。可是,每当听到这铿锵有力的“一二三,加油”时,我总是会想起你们的音容笑貌,想起我们大声喊出这五个字的激昂神情;念起那时不畏一切困苦,拼力前冲的他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苏醒,记得,那些年,我们在一起。

在挥洒汗水与泪水,追逐梦想的赛场上,有你,有我,有他们。在即将起跑的你的身后,有我大声对你喊出:“一二三,加油!”在摔倒在地的我的身后,有你,大声对我喊出:“一二三,加油!”

奔跑时,它响起来了;摔倒时,它响起来了;在和困难“相持”时,它响起来了;在对与错的.对峙下,它响起来了;在串成青春记忆长河的中,它永不缺席!

那些年,一起读书的我们,忙碌的你还记得彼此的声音吗?要相信总有些事不因时光流逝而褪去;总有些人不因不常见面而淡忘。铭刻下那简单的五个字,赠与即将各奔东西的你我,用声音感动你我,用声音激励你我。

在青葱的岁月长河,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喊着“加油”前进!

篇8:那些年,我们一起品味唐诗的乡愁

一、问世间乡愁为何物?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李白初别故土的思乡情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被俘押解到长安后的思家之泪;“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漂泊在外的思乡吟唱。徜徉于溢彩的唐诗华章中,手指间亦有了淡淡的油墨香气,更平添了那份已在心中发芽的乡愁!

明月高悬,思亲怀乡。大家是否发现,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学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被称作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每当听着孩子清脆的童声,就会让人想起李白流浪的一生,他用一生在怀乡,最终还是客死他乡。在这首诗中,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皎洁,月影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用叙述的语气,用明月意象,写远客思乡之情,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离开故土、远离亲人的游子,满怀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以说,这时的乡愁主要是个人性的、地方性的,一旦克服了距离的阻隔,亲情的诉求便得到了心理满足。

杜子美这位饱受苦难而在苦难中愈发真诚伟大的诗人,人生的苦难淘尽了他生命的铅华,他的乡愁是这样的凄美,人们会随着他的诗韵一起颠簸流浪,一起伤心落泪,唏嘘感叹之后,便觉得他的乡愁竟然这般美好!《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思亲怀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芦笛孤雁,触景生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戍边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恋,本诗作者被贬滁州,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触景生情,心中的思乡之痛较之常人又深了一层。

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传递?“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远在他乡的诗人,常常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直教游子生死相许

诗人笔下的故乡,常散发出似近实远,既亲且疏的想象魅力。当一个文人骚客津津乐道于家乡可歌可记的人事时,其所贯注的不只是斯人斯土的写实心愿,更是一种今非昔比的异乡情调,由过去寻找现在,就回忆(幻想)敷衍现实。漂泊异地,遇见老乡,必然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那个家园,那份亲情,那种无穷无尽的乡愁,早已在千年的吟唱中升华为精神与灵魂的家园,诗人的情感不正与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境一脉相通吗?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依然是王维,也曾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自己的乡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呀!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图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但诗人仍频频回首,遥望故乡。这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啊!不承想,竟真遇上回长安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带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因为是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饱含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三、乡愁缠绵恋故国

乡愁可以覆盖个人、亲人、故乡、家园而至于国家,它是对故乡的怀念,是乡恋,是亲情与故园情,是家国情的召唤,也可演化成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一个方面,是弥合国家创伤、共创统一的凝聚力,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一。

由杜甫《江汉》诗中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句,我们可以看到饱经沧桑的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诗人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边,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皎洁。再如“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是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的强烈憎恨,是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说自己“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本是一片忠贞爱国之心,却招来贬谪之祸。尽管如此,可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诚如冰心在《往事》中所写:“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揉着头发,发上揉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乡愁。”(《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唐代浩如烟海的伟大诗人中,个个都将游子的那种“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在长安》)的思乡之苦和“仰首欲攀低首拜”的爱国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一个民族所以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以其科学的物质文明,同时必然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维系自身的存在,并对整个世界文明有所贡献。唐诗中的乡愁情结正是蕴涵着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维系着我们民族生存的东西。

“此情可待成追忆”,诉尽所有离人的不尽乡愁!就让我们在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体味如美酒般醇香的乡愁。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一篇:新班主任的开学第一课下一篇:应急管理局2021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