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

2024-05-29

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精选8篇)

篇1: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再添八高校

继天津大学去年率先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后,今年,本市还将有八所高校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工程人才实施分类培养,同时培养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八所高校分别是: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九所高校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意味着本市工科院校将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昨天,记者专访了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实验中心”的天津大学求是学部的几位学生,为您揭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

三名学生细述

天大求是学部

大一开始写论文 科研项目组团完成安排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王东月是天大求是学部建筑工程基础强化班(茅以升班)的大三学生,他告诉记者,他们班共有58人,前两年半主要是接受基础强化教育,大三下学期选择专业方向,他选择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方向,但由于前面的基础学习涉及领域较宽,因此自己未来的就业也不只限于所选专业。王东月说,理论联系实践是教学的最大特色,不仅强化数理基础,更是经常组织同学们去天津港、中建集团、于桥水库等地进行参观、实践。另外,老师会给同学们布置创新性课题,让大家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研究、实验。

李君是求是学部机械基础强化班的大一学生,她的班级与其他院系同学最大的不同是考核方式,它采取了多次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小论文甚至面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综合考查同学们的成绩与素质。李君说,大一就开始写论文也是他们特有的教学方式,同学们会在相关课题上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

求是学部电工电子基础强化班的大二学生陈吴晓告诉记者,老师开设了“科技进课堂”活动,将一些前沿的技术、软件提前带入课堂,与书本知识接轨。“我们参加了挑战杯赛、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比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陈吴晓说:“学部还十分重视对我们的人文素质培养,组织我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助教、进社区服务等。”让学生“自己动手”锻炼科研能力

天津大学求是学部副主任于泓介绍,天大对工程创新人才方面的改革实际上从2006年就开始实施了,2009年10月,求是学部正式挂牌成立,并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实验中心”,2010年,天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正式启动。于泓表示,求是学部主要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延伸、综合能力提升、评价机制改革等四个方面的改革。

于泓说,求是学部成了科协组织,同学们都会来申请科技立项,学部会给予经费支持,但要由同学们自己来进行经费预算、原料采购,自己联系导师、实验室并进行试验,独立完成从前期调研、写报告到后期经济分析的整个科研过程,锻炼他们的初步科研能力。学部为同学们推出了读书计划,学生们自发组织了“求是论坛”,每周讨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热点话题,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八所高校培养

方案陆续出炉

规模各校200人左右 专业瞄准新兴产业

记者从八所高校了解到,目前各高校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已经基本确定,正式方案将于近期出台。各校首批实验班的人数规模一般在200人左右,将从2011年入校的新生中进行选拔。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特别重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高师名企培养创新人才

其中,天津工业大学率先公布培养方案,今年9月将在部分传统优势与特色品牌专业中开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入选专业有纺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每个专业1个班,每班30人。选拔方式为2011级新生入校后,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按照“入校成绩、单独出题考试和面试”的方式择优选拔。该实验班将按照“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3”指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超过三年,“1”指在企业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合作企业将选择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联合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并在合作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卓越计划实验班单独安排教师授课与指导,采用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相结合方式,校内师资强调具有工程经历与实际工程经验;校外师资由具有较高职称和水平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负责讲授部分专业课、企业课程与毕业设计的联合指导工作。除要求达到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中的毕业与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外,卓越计划实验班的学生要求在学四年时间不少于200周,其中在企业时间不少于40周,即累计不低于1年获准毕业;在此基础之上,平均学分绩点超过70分,大学英语通过四级,并有能体现工程能力的标志性成果,可获得学士学位。

今年优秀新生将成为首批“试点”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主要采用“2+1+1”和“2+2+1”(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在“2+1+1”模式中,学生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2+2+1”模式中,学生4年在学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城建学院“卓越计划”将组织土建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电气智能化6个专业以及工程管理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计算机信息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等3个专业)和建筑规划类(建筑学和城市规划2个专业)作为改革试点,总数不超过300人。在遴选方式上,采用高考录取和校内双向选择途径。

其他各高校的培养方案也在制定中。目前,天津科技大学初定将按照三个层次实施卓越计划: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将从9月份入校的新生中选拔,全校四个班,将选拔240人;第二个层次,将在传统优势学科中,通过方案的制定,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个层次,将卓越工程师培养思想向全校其他学生推广,全面实施。天津理工大学卓越计划方案将于本月底正式出台,届时将在全校选出五到七个优势专业,每个专业至少成立一个实验班,一班30人,总规模在200人左右。天津商业大学已经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和培养指导专家委员会,学校将在热能与动力工程、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及人才选拔方式的确定和论证工作,拟于2011年在条件成熟的专业进行试点招生。

篇2: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

6月刚刚启动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目前已有61所高校加入第一批试点,涉及19个专业类别,覆盖了3万多名大学生。未来,每年大约有10%的工科类本科生、6%的工程类研究生将陆续成为该计划的培养对象。

我国有工科类在校学生700万人,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一方面,是我国一直没有建立起注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也未参加国际通行的工程师认证体系。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工程教育多年存在的“学术化”取向,使工科学生在读期间以上理论课为主,缺少工程实践。

“工科院校培养的是科学家,却不是工程设计人才。”上海交大教务处处长江志斌对这种“错位现象”很是惋惜。

这样的现象目前有望改变。据教育部高教司李茂国处长透露,即将公布的改革办法,重点便是增加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要求国内工科学生必须有至少一年时间在企业参加实训,工科高校将有一定比例的课程由企业专家任教或在企业内学习。

事实上,“卓越工程师计划”今年6月试点启动后,已有相当一批学校和专业,正在让“工”名副其实起来。

清华大学请经管学院、法学院为工科生开设20多门管理类、法学类基础课程;而天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大四学生,有8周时间、每周五天在IBM等公司工作;上海交大更是从大二学生中挑选200名本科生参与6个专业的“卓越计划”试点,采用“4年本科+2.5年专业硕士”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中国大学网]

篇3: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国际化

一、前言

目前, 我国工程师培养规模居世界第一。1990~2010年二十年间, 获得硕士学位人数从2746人激增至23458人。截止2010年, 我国开设了1003所有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工科类在校学生700万人, 位居世界首位。我国俨然已成为工程师培养大国, 但我国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仍旧落后。工程师培养模式“学术化”、缺少工程实践、理论和实践不对接成为我国工程教育的瓶颈。

虽然, 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师, 但现存的工程教育模式仍有许多不足:1.教育投入不足, 直接导致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2.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还不清晰, 不同类型学校目标趋同;3.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 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4.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 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5.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 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6.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缺失, 工程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中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指出:中国最大量最迫切需要的还是工程人才, 我们需要大力研究工程教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继2010年61所高校成为第一批试点院校, 2011年又有133所高校加入了“卓越计划”。未来10年, 每年会有10%的工科类本科生、6%的工程类研究生陆续成为该计划的培养对象。其中, 上海有12所高校加入了“卓越计划”。

二、上海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现状及特色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而促进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上海高校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背景, 对卓越工程教育模式进行了多方位地探索, 努力以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工程实践、注重国际化影响等方式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 培养方式的转变

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要求、培养规格、培养学制和方法。“卓越计划”学生选入方式主要为考试录取和申请审核。考试录取即本科生按照上海市当年高校录取分数线, 从填报试点专业志愿的学生中择优录取, 研究生通过免试推荐或国家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学校复试的方式, 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试点专业学习。申请考核为相关专业学生向学院提出申请, 复试、考核成功的学生按“卓越工程师计划”模式培养。同时, 配套设立了退出、进入机制。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如表1所示:本科生“3+1”, 研究生“1.5+1”。另外, 上海大学按照“10+2+1+3”短学期模式进行本科阶段的培养, 全年分为秋、冬、春、夏季四个学期, 分别进行基础课程学习, 工程实践、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并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双向选择。此外,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采用“4+M”式本硕博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追求一体化的工程培养模式有利于课程整合和持续性教育。

此外, “计划”内高校间更加注重校际合作。上海交大与各地七所优秀工程教育高校组成兄弟高校, 制订了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协议。校际、校院、校所合作建立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将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 推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共性技术科学研究的创新。

(二) 校企合作, 强化实践能力

校企联合培养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中之重。校企合作使企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企业成为了工程教育的第二课堂。校企合作对于培养紧贴社会需求的工程型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

从表2中可以看出, 企业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主要体现了两方面的作用: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上海市各高校与企业都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 实验室建设等相关合约。其中, 上海交通大学授予上海电气集团、上海通用汽车等企业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基地) ”, 把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东华大学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上海三枪集团公司等合作建立了纺织工程专业的联合培养基地;上海理工大学先后与飞利浦中国 (投资) 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建立了“医疗器械卓越工程人才实践基地”。

此外, 企业从培养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入手, 深入参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 校企联合开设课程。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进入课堂授课, 传达工程实际需求和企业理念, 使同学对工程产生系统性认识。其次, 双导师制。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实施双导师制, 分别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沟通能力良好、责任心强的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担任导师, 联合培养并以企业为主。

在新的培养方式中, 要求本科生在企业至少有40周的实践活动。本科生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施工实习和毕业设计;研究生有工程实践和工程研发、工程创新、工程组织等项目。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展开能够有效弥补我国工程教育实践能力缺失这一弊端, 使经“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将早一年走出“象牙塔”, 步入企业工程设计创新领域。

3. 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保障。“校内指导教师+校外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度是该计划的一大特色。表3总结了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的任职资格和具体的工作职责。上海电力大学与企业专家共同编制教材, 试图将专业最新成果和企业最佳实践经验纳入教学内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要求专业课程都应有具备企业背景的教师担任。

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由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同时, 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参与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的制定, 开设相关课程以及工程学科前沿讲座。

在企业专家进入校园的同时, 学校也将专业教师派往企业学习, 彻底改变教师的“学院派”、“学术化”, 通过深入企业学习使学院教师不断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 从而提高教师发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4. 国际化视角

加快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转变为工程教育强国, 必须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也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工程教育呈现国际化趋势, 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其中, 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巴黎高科学校集团合办了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 学院采用法国的工程师培养模式, 旨在引进法国精英教育模式, 培养具有扎实科学基础知识、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精英人才。合格学生可获得上海交大本科学位、工程硕士学位以及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 (CTI) 认证的法国工程师文凭。同济大学创立了中意学院, 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都灵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内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三、总结

为了有效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 加速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 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上海高校做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努力。除培养方式转变、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国际合作外, 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委员会, 指导、监督计划的有效开展;开展了大量的课外创新活动以增加同学工程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大力丰富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料便于同学提升自我学习;建立“卓越工程师计划”专项基金, 支持和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

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稳步推进, 我国工程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紧, 高校应在现有的培养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 将培养计划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柔性地实施培养方案;按照我国“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工程人才, 使我国早日成为“工程强国”。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体大会上的讲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02) .

[2]朱高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战略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 (02) .

[3]张光斗.工科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6 (03) .

篇4: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

摘 要:在国家大力提倡工科专业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通信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能力培养的环节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障,本文在借鉴电信学院培养模式和3G工程师培养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提出的3G工程专业面向工程师培养的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通信工程 3G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TN91

面对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挑战,学校的人才培养开发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滞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与实践训练,大学生毕业后需经过长期培训方可适应企业的工作流程,对企业增加大量负担,造成企业不愿聘用应届毕业生,最终导致企业招聘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状。在此种情形下,加强学校教学与企业接轨,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哈工大通信工程系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投入巨资与中兴科技有限公司兴建与企业紧密接轨的WCDMA3.5G实验室,并令在校教师深入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学习,从而提高在校教师对WCDMA系统实际操、教学指导能力,提高师资队伍实现水平。进而实现培养学生成为拥有解决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运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沟通与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本科人才的最终目标。

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培训目标

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成功案例在我国实行的可行性研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 企业一方面抱怨工科大学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化、不适应企业要求等问题;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 不愿意参与工程师培养。而由于国情、教育发展历程的不同,各国的工程教育都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同时, 由于适应环境的不同,别国的教育模式也不能完全为我国所用。因此,本计划旨在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相比较, 不断开拓创新, 走出一条独具中国模式的工程教育之路。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高校和企业的行为及深度合作分析:人才培养是高校基本的职能,高校具有人才培养所需的软件、硬件条件和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在新的培养模式下,高校必须根据新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重构、优化课程体系,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计划地联合工程技术人员编写工程特色鲜明的新教材。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 可以为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实施过程中企业主要承担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任务。此外,企业也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直接反映了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企业可以为工程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提供订单。

“卓越工程师教育” 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各类型工程师的重要决策。初步实施方案中对师资-特別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有特殊要求。

本、硕和博士各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层次主要分为本科层次、硕士层次和博士层次三种。本科层次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硕士层次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或生产过程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具备设计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或新工程项目的能力。博士层次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具备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尖端产品或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的能力。因此,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建立不同的培养模式。

最终建立适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制与机制,对我省其它高校有参考价值。

此次教师培训本着与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与企业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开展资源整合,针对通信产业人才需求,通过深入企业培训学习,开展针对教师的全方位培训,协助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一支学术和教学水平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通信技术发展、通信行业需求、竞争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工程应用型师资队伍。

二、培训内容:

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以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为载体,培养专业教师工程经历。哈工大通信工程系与中兴通讯公司有稳定的学生生产实习关系,在生产实习中,指导教师到企业中去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这样教师得到短期的企业生产训练。同时校企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企业和学校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给定,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制。这样以毕业设计为载体,校企互动培养专业教师的工程经验。

企业课程培养服务包主要由中兴通讯根据行业对于学校未来对学生的培训目标的需求,同时结合目前WCDMA系统的具体应用合理规划课程,具体课程安排:

1、《核心网原理与配置》 32课时

2、《程控交换原理与配置》 32课时

3、《NODEB原理与配置》 16课时

4、《光纤原理与配置》 16课时

结束语

篇5:“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xx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xx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篇6: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有61所高校进入。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共有133所高校进入。

篇7: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检查方案

各有关高校:

为了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快学校专业培养方案落实,经高教司理工处和研究生司农工处研究,起草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征求意见稿)》(附件1),请各校于4月1日前将修改意见反馈我处。

根据卓越计划工作安排,经高教司理工处和研究生司农工处研究,决定于近期启动卓越计划首次阶段检查工作。现将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1.请各试点高校于4月2日前提交第一批申报的(2010年申报的)试点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如专业培养方案没有修改,可只提交课程教学大纲。

2.如学校拟实施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卓越计划,请同时提交独立的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专业培养方案。方案需具有以下基本内容: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实现矩阵、课程体系和企业培养方案。硕士阶段专业培养方案既可以是工学硕士专业培养方案,也可以是工程硕士领域专业培养方案。

3.4月上旬,我部将组织专家组对第一批申报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整合情况检查,对第二批申报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4.检查工作结束后,我部将按照本科专业、工学硕士专业、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博士专业分别公布第一批、第二批各校试点专业名单。公布第一批试点专业课程整合情况检查结果。

请各校将提交的材料分专业汇总(本、硕、博分开),将电子版发至yfhou@moe.edu.cn。(请按学校名称-专业名称-培养层次的顺序给文件夹或压缩文件命名)。

附件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征求意见稿)

联系人:侯永峰,电话:010-66096262,手机:***,传真:010-66096949,邮件:yfhou@moe.edu.cn。

高教司理工处 研究生司农工处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五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分阶段、分步骤的推进学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落实,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遵循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形式多样的原则,不设统一的检查标准,由专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判。鼓励学校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和特色,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

二、检查步骤

对本科专业,检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论证专业培养方案;二是检查课程整合情况;三是检查教学方法改革情况;四是检查企业学习阶段落实情况;五是接受专业认证。

对硕士和博士专业,检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论证专业培养方案;二是接受专业认证。

三、检查重点

1.专业培养方案。学校提交拟参与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由专家组对方案进行论证。主要论证专业培养目标是否适应学校定位;专业培养标准是否符合通用标准的要求,是否体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否适应行业的要求,是否细化到可观察、可评估的程度;是否通过实现矩阵将培养标准导入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企业培养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2.课程整合情况。方案论证通过一年左右,学校提交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由专家组进行论证。主要论证培养标准是否已落实到课程教学大纲,是否依据培养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对现在课程进行整合。

3.教学方法改革情况。课程整合情况检查通过一年左右,学校提交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的教案,由专家组进行论证。主要检查教学方案的总体设计是否满足课程教学大纲中关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要求,是否通过采用各种研究性教学方法来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4.企业学习阶段落实情况。在进入相对集中的企业学习阶段后,由专家组采用现场考察或问卷调查等方式检查学校企业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

5.专业认证。在试点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后一年内,试点专业主动申请接受专业认证。专业认证的程序参照现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按照卓越计划的标准执行。评价不合格的专业要退出卓越计划。

四、检查结果

1.专业培养方案论证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通过的专业可加入卓越计划,教育部每年将公布一次卓越计划专业名单。不通过的专业不能加入卓越计划,可在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后,根据教育部的时间安排再次提出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

2.课程整合情况、教学方法改革情况和企业学习阶段落实情况的检查结果分为通过和需整改。通过的专业可在一年后参加下一阶段的检查。需整改的专业需进一步完善本阶段的工作,在一年后再次参加同一阶段的检查。教育部每年公布一次阶段检查结果。

3.专业认证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不通过的专业要退出卓越计划。教育部每年公布一次阶段检查结果。

篇8: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 国家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研究制订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 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教育部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 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 (学) 会, 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 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 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软件开发各个环节所必需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但是, 我国软件业递增趋势快速发展, 随着软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 带动了企业对软件人才的大量需求, 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达几十万人, 且快速递增, 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供给之间矛盾更为突出, 软件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许多软件企业的生产还停留在手工作坊的层次上, 没有进行工程化、工业化、规模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 软件人才结构严重失衡, 很大比例的高级技术人员从事软件底层生产过程, 导致软件生产的效率低下, 使得软件生产的成本过高, 而且还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软件行业产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 软件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 工程化生产模式急需大量中高级技术人员, 计算机和软件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另外, 很大一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软件工程理论知识, 但软件工程实践能力较差, 缺乏工程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软件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问题。

2 软件工程实践探索

学校与软件开发相关专业有计算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其中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82年, 现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成立于2009年, 现具有软件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为加强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 使企业深入人才培养过程中, 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依托学校电力行业背景, 紧密结合电力企业的需求, 兼顾计算机和软件等行业的人才需求, 学院积极联系电力和计算机等行业广大校友, 组织高水平学术和行业讲座和研讨, 并聘请校外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业务资历的导师, 广泛开展座谈、会议和培训等活动。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开发系统知识, 熟悉电力等行业规范, 掌握实际软件开发方法, 能够从事行业软件工程人才。

并确保开设与软件工程实践环节密切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电力相关课程、选修课和报告。为增加行业知识和熟悉行业规范, 充分利用学校电力行业优势和校内电力专业资源, 欲开设电路分析、电力系统概论等课程。保证学生参与软件工程实践环节前, 熟悉相关行业背景知识和规范, 确保软件项目各阶段任务的顺利执行。

除了开设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等经典基础理论课程外, 还开设与是软件工程工程实践相关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JAVA高级程序设计、J2EE软件架构、网络编程基础、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技术、UML等。为了避免课堂以理论讲解为主, 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协调, 并将软件工程项目实践纳入到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材培养体系中, 通过软件工程理论学习与软件工程实践相结合, 将企业化软件项目引入到教学中。

借鉴ISO、CMMI和大型公司等软件工程规范对这些文档作适当的删减和补充, 提炼出适合本校的软件工程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以学生为实践主体, 以教师为辅助指导和管理, 以公司开发标准和考核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在软件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自己独自解决问题能力, 切实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

软件开发和软件工程知识技术发展迅猛, 及时更新软件工程实践内容, 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特长、教师业务领域和专业特色, 提取软件企业主流技术和知识点, 进行必要的筛选和加工处理, 汲取到软件工程实践环节中。为保证实践环节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选取实际软件项目需求、设计、测试文档资料规范齐全, 编程规范整洁。

通过合作、聘请等方式, 请软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软件工程实践指导工作, 培养学生安装软件工程规范进行开发, 请有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参与管理, 训练团队成员协作开发能力。制定科学的软件工程实践目标、任务和考核标准, 突出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能力培养。

软件工程实践环节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软件工程实践环节上采用小组建制方式进行, 学生分组本着自愿组合的原则, 学生层次平衡为原则, 综合技术特长、知识结构和自学能力等, 形成小型开发梯队, 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为保证每个小组有能力直接胜任软件开发等工作, 一个软件技术人员和一个软件管理人员配置多个教师, 公司人员作为项目经理, 一个教师配置多个小组, 教师作为项目组长, 一个小组配置多个组员, 组长作为组内协调员, 每组设立项目组长、需求分析员、系统设计员、数据库设计员、程序员、测试人员和美工人员等主要角色, 组长全面负责项目具体工作任务实施跟踪和协调, 每个组员可以具有多个业务角色。

学校处于内地三线城市, 会存在一定由地区差异导致的知识缺失和技术滞后, 在软件工程实践过程中要加强自身的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储备和软件开发能力训练。结合学校政策和情况, 调动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主要考虑以学习培训为目标的技术研讨班, 以实践锻炼为目标的下厂实践, 或到大型软件公司进行学习, 以培养实践和管理能力的横向项目立项, 最大可能参与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 避免传统的理论教授方式, 在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中让学生体会实践方法和技能。

在软件工程实践环节注意个体差异化的培养, 现有软件工程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 首先要选择适合地方高校的软件工程实践教材, 充分考虑学生对软件项目开发基础知识的掌握, 特长以及学校优势行业背景等情况, 进行差异化修订和补充。

借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经过四年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系统的软件工程理论以及扎实的软件工程素质, 可以在电力企业、信息技术产业及其它行业胜任大型软件项目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软件工程工作, 并具有一定软件项目开发创新能力, 以及具有量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总结

本文对省属重点本科高等院校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软件工程实践模式进行探讨, 讨论了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摘要:论述了省属重点本科高等院校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 如何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 进行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内容革新, 进行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和探索, 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软件工程,高校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萌, 唐新来, 李健军.浅谈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中国外资, 2011, 251.[1]王萌, 唐新来, 李健军.浅谈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中国外资, 2011, 251.

上一篇:七年级体育学科耐久跑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防邪工作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