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及思路

2024-06-23

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及思路(精选8篇)

篇1: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及思路

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及思路

【摘 要】对于课堂教学,在近十年来无论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都在做着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各种理论各种成果也不断涌现。甚至有人说这是变革的十年。其实,这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毫无关系:楚王好细腰,民女多饿死。理论界的浮躁与急功近利使我们的教师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一切探索都得随着高考的节奏律动,学生读了多少书,做了什么样的思考,写了什么发自于内心的文章反到成了副业。

【关键词】课堂教;基本框架;思路

就在我们彷徨时,学科素养、新大纲让我们见到了一丝曙光,只一句“课堂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就足以体现出课堂教学回归其人文化本体的倾向。这就为大连枫叶高中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提供了纲领性的文件。而枫叶学校的中西融合的办学理念,“跨国际就业,跨文化就业”的培养人才目标,宽松的学术氛围,学生直升国外大学的成材途径,又为我们确立体系开放主体创新的以文化教育为基准的枫叶高中课程标准提供了可能与动力。

关于课堂教学部分我们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原则,一是方法。

所谓原则,就是要回答课堂是谁的课堂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理论界早有定论,问题是如何真正落到实处。这样下面几个问题就必须搞清楚:

1.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课堂就因为学生的学而存在,而不是为教师的教而存在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辅导者,并行使督促、评估的职能。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制订好学生的学习计划与任务,设定好学生学习的步骤与环节,创设好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并通过引导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通过讨论、设问答疑的形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平等、和谐、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

2.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既要倡导自主、独立,更要强调组织与协作。让课堂成为既竞争又合作的小社会。

3.要把握好求同中存异,在理解记忆中创新的基本要领。处理好拓宽视野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4.让掌握的知识成为手段与工具而不是终极目的。要学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使学法与思维品质的培养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目标。

5.重新整合课型,变阅读课为阅览课。没必要分清这节是阅读那节是写作。在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中故意的模糊彼此之间的界限。我想,这样一种说法大家够同意:没有任何一个写作水平高的人是教师教出来的,没有任何一个作家是课堂上训练出来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是一种无意识的积累,而这种积累又是通过阅读实现的。真正的阅读又不是我们现在的这种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肢解为几个部分,设计成几个问题,甚至是可笑的ABCD。真正的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整体的感悟,是读者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的思想、情感乃至心灵的沟通。是读者通过作品由共鸣而自醒、自悟乃至自造。谁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我们却活生生的在课堂上乃至考试中剥夺了学生的这种阅读权利。这事实上已经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问题了。谁都知道我们中国的大学生、硕士、博士们缺乏一种整体上的驾驭与创新的能力并痛心疾首的把责任归结于大学教育。可我们明明知道我们大家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难道中学阶段不是孩子们心里取向、文化观念、思维方式成长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吗?这个阶段他们读了什么,他们做不了主,怎么读他们做不了主,甚至怎么想自己都做不了主,还能指望他们将来能做什么大家伟人?这固然与高考为代表的文化生态有关,难道和我们自己的观念就们有关系吗?

正是基于上面的思考,我们才从实际出发,结合枫叶学生的实际,采取了如下教学手段:

一、项目学习

摆脱传统的单课或单元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材,结合学习目的的重新确立,由教师划定学习项目,甚至,教师就圈定范围,由学生自己选择、寻找、确定项目。

做项目学习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自主与指导

既要信任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又不能放任自流。要有要求、有资料、有指导:要求要规矩与帮助并举;资料要起抛砖引玉作用;指导要从方法上入手。

(二)强调展示

我们的学生毕竟是中学生,成果的展示与交流不仅可以使他们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交流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过程。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以课上为主,辅以课下的文集、橱窗、海报。课上展示一定要强调手脑并用,全员参与:论文交流要有互相答问,有争论评价;海报讲解要图文互现,纲目清晰,内容丰富;多媒体手段要娱乐性与学术性并重。

(三)完善评价系统,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既要有教师的权威,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民主。说白了,这种学习不仅要“激之以趣”,还要“诱之以利”。这种“利”一定要让学生得其所哉。

二、分组学习

既然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已经成为我们主要的学习目的,那么分组学习就成为必然。因为分组学习决不仅仅是让几个人共同完成一项普通任务那么简单。它更强调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能动性,更强调分工与协作并举,更强调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方法存在于整个学习过程。

这种分组学习,除了从学习内容角度可以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外,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学生协作精神、参与意识、研究方法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这样讲,我们这种做法一招中的,打中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死穴。

三、多学科交叉

多学科交叉,不仅仅是高端研究领域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在高中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其人文性的今天,学科交叉必须引入教学的整个体系。

我??在做高中教学项目时,特别注重语文、音乐、美术、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兼容问题。例如:“凝固与流动――诗与乐”专题研究词曲结合教学;效仿“唐风宋韵”搞传统民乐与古诗词名作鉴赏会,有表演,有演奏,有赏析。

四、多种手段并用

课堂上学生在追求成就追求完美中如何通过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自我呢?因而,完全可以把学生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学习得来的成果也一样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出来。我们的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的:构图精美的POSTER、构思绝妙的FLASH、图文并茂的POWERPOINT有时比论文更招人喜欢。例如:《登泰山记》这篇路线复杂描写精致的游记,学生只用一张POSTER就完美地囊括并准确地表达了,更绝的是对着这张自己费劲心思的海报,他们竟能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背诵出全文。

如果,我们的做法能让别人认识到这体现的是观念的转变而不是技巧的更新,我们将万分地自豪与荣幸。

篇2: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及思路

基本目的

通过介绍的理念、管理、规模、荣誉、服务、发展前景等内容达到让受众了解、赞誉、信赖的目的。

基本思路

基于诚信化、人性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特质,采用CIS规范化和视觉唯美化手段,传播方方面面的信息,以切合基本目的。

详细框架 封面封底

整简洁的视觉印象,出现名称、标志、理念等内容。要求大方、大气、服务化、国际化……

P1P2 采用星光依然并晨光初现的景观照片。要求博大深远,色调稳沉且局部靓丽。传播生机蕴藏的前程印象。并以行书形式表现企业的理念,让受众感受人的博大胸襟和前程追,以及发展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行为准则……

P3p4P5 详细的状况介绍,包括理念、管理、规模、荣誉、发展前景、以及特色产品、服务体系等。

还要承诺将以什么样的思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要求语言、数字、相关名称、相关理念等朴实、简洁、可信。搭配形象图、服务区内一角等图片。p6P7p8 罗列一些管理镜头、宣传栏、办公空间,让受众感受到真真实实的存在。详细的组织架构,反应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让受众知道与交流的对应部门,并介绍导入完善的管理模式、系统的服务体系、规范的CIS体系。

P9p10P11 把各界领导对的关怀,以及各级与交流的照片进行展示,让受众感受到拥有的关怀和荣誉。

把领导题字、荣誉牌匾、奖状奖牌等展示给受众,让受众准确的知道所拥有的荣誉真真切切、可圈可点。

p12P13p14 用技术人员、检测仪器、服务流程等内容,反映重视技术、重视服务细节的情况。

P15--p18 详细介绍各服务区的情况 介绍各服务项目情况 介绍发展情况 P19p20 优秀案例展示,特色服务等 P21p22 采用比喻手法,以开阔的无边际的场景照片,与p1p2呼应协调。用一段优美的激励的诗篇结束。

篇3: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及思路

一、构建专题的知识框架或基本脉络

在二轮复习中, 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本专题的知识框架或基本脉络。这样, 学生的所学知识就不至于因过于零散而难以掌握。笔者在讲授这一专题时, 选择了如下图示:

学生结合这一图示, 可以很直观地理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我们也可以根据此图, 帮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概括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如下表所示:

这样, 学生对这一专题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或基本脉络。笔者认为, 在二轮复习中, 教师多一些这样的构建, 既可以减少学生因知识的零散而产生的苦恼, 同时也可以达到提高复习效果的目的。

二、结合考点排查一轮复习中学生存在的薄弱点

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后, 掌握一部分知识点, 但由于历史知识点过多, 复习时间较为紧张, 导致部分知识点没有掌握到位, 形成了一些薄弱点。在二轮复习中, 教师应结合一轮复习和平时训练当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细致地分析和排查, 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点。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 发现学生在这一专题学习中存在如下几个薄弱点:

1. 如何理解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鸦片战争前, 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鸦片战争后,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客观上促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诱导了洋务经济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 如何认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

解析:“先天不足”指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后天畸形”指工业结构 (轻工业和重工业比重) 和地区分布 (沿海与内地) 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 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析:作用为经济的现代化 (工业化) , 政治的民主化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 。地位为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 但在近代中国难以独立发展, 始终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

三、关注并强化对新增考点的掌握

2011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中, 本专题新增了一个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笔者认为, 这一考点的增加主要是考虑到本专题的完整性, 因为在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中,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也可能是考虑到命题的需要, 因为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其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复习这一考点时, 教师一方面要全面梳理基础知识, 即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间、原因、概况、影响;另一方面要关注这一考点在专题中的地位和在考试中的命题价值。如笔者设计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这一问题, 就可以体现其在专题中的地位和在考试中的命题价值。因为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为资产阶级改良 (维新变法) 和革命 (辛亥革命) 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和内在动力。

四、联系时政热点深化对本专题的理解

笔者简单地梳理了一下, 与本专题有关的重大周年纪念有辛亥革命100周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而辛亥革命又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与本专题有关的还有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为民主革命的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 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笔者认为, 还有一些历史高考长效热点也值得关注。例如民生问题, 晚清以来中国历届政府都曾支持过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管历届政府的主观动机怎样, 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中国民生问题的改善。

当然, 教师在联系时政热点时, 应寻求专题主干知识与时政热点之间的结合点, 要有独特的新视角。

五、引导学生学会建立专题与专题之间的联系, 使其形成宏观历史思维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变过去以时间为序编写教材, 按照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来编排教材, 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把握, 但无疑割裂了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这就要求教师在二轮复习课中对这一问题作适当解决。让学生形成对某一历史时期的从“点”到“线”到“面”的整体认知。如笔者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为线索, 联系政治史、思想史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结合这一知识体系, 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体现近代中国的经济近代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政治民主化, “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体现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因此, 我们帮助学生形成对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和近代思想解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

篇4:写字教学的基本思路及策略

一、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让字 “入眼”

细心观察是写好字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要想把字写正确,需要观察;要想把字写美观,更需要观察。不细心观察字的笔画结构、笔法特点,就难以把字写正确;不细心观察字的框架结构比例、部件组合方式,就难以把字写美观。所以,指导学生写字,首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个字。

指导学生观察汉字,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即先从整体上看看要写的字的样子和特点,对字形形成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再仔细观察字的各个部分,看看它是由哪些部件或哪些笔画组成的,这些部件、笔画是不是经过变形后组合在一起的;最后再综合观察汉字的框架结构,看看整个字是什么结构方式,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何。只有这样全面观察,深入掌握汉字的笔画、部件及整体结构,才能使汉字以正确的视觉形象映入学生的大脑,为他们写好字打下“眼中有数”的基础。

二、指导学生认真思考,让字“入心”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写分开”的精神,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让学生练写的字,都是学生基本了解字义,能在口头上和书面中初步运用的字。这些字的字音、字义及其初步形态已留在学生心中了。教学时,要在指导学生细心观察汉字的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经历“成字于胸”的心理过程:

(1)这个字在哪里学过,有哪些意思?

(2)这个字常和哪些字用在一起,对我们说话、写作有什么作用?

(3)要写好这个字,必须重点写好哪些笔画或哪个部件?

学生通过思考上述问题,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心理图式,激活思维,进而将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统一起来,对汉字进行新的认识与重组,又能引发学生的审美追求,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美化汉字的线条与结构,使汉字以完美的形象整体地、个性化地建构于学生心中。

三、指导学生精心历练,让字 “入笔”

入眼、入心为的是入笔。要入笔,还需反复操练。在写字过程中,操练是将心理表象转化为外在形象的必由之路。

指导学生进行精心操练,首先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写字,做到坐立端正,凝神静心,笔无虚“发”。其次要坚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练写的整个过程看,应先练习笔画和部件,再练习框架结构。同时,对其中的每一步训练都必须环环过关,步步到位。如练写笔画,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怎样下笔、怎样运笔、怎样收笔抓起,并通过反复操练去掌握要领和技巧。就练写一个字而言,先要将一个字写正确、写规范,然后再通过美化某些笔画,优化整体结构等措施,把整个字写好、写美。实践告诉我们,写字教学如果忽视基础训练,盲目引导学生去追求“好”与“美”,只能是“拔苗助长”。

“好字是精心练出来的。”不练,就无法将心中的美字注入笔端;练而不精心,就无法有好字出现。

四、指导学生用情写字,让字 “入格”

“格”是一种心理镜像。这种镜像是长期观察、思索、历练、感悟的结果。“格”具有渐进性,坚持练习,持续发展,不断积累,“格”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完美;“格”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心中的“格”各不相同,这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的人写出来的字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有的人写字平整方正,有的人写字秀逸典雅,有的人写字纵横飞扬,有的人写字紧凑有力。这都缘于人的情感、态度和气质的不同。“字如其人”、“见字知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人的感情、态度和气质对练字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指导学生写字,先要诱导学生以美好的情感、良好的态度和上佳的气质表现去写好每一个字,历经每一次写字过程。只要逐步诱导、熏陶,让学生渐渐形成动笔有情、情中书写的良好写字心理,他们就一定能写出充满个性的字来。当学生在书写练习中逐步感悟发现,在诱导熏陶中慢慢成长,进而步入“用情书字,乐在字中”的写字境界时,好字之“格”也就在他们心中形成了。

篇5: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及思路

(附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尾顺序相接而组成的封 闭图形。它们相互之间不仅在特征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三 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 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又为进一步学习梯 形面积、圆的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方面进行考虑,以体现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首先把学习知识应有的思维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然后通过这个“外化 ”的活动再“内化”为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操作、思维、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完成这一教学 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是理解面积公式的算理。

华罗庚说过,“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要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和创造能力,就必须重视推导公式的过程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组织学生去大胆地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二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求的过程。把教材的间接经验通过自身的活动去重新发现、完善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1.抓住新知识的基础,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选取复习内容的依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复习的重点。三角形面积这个新知识的基 础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图形的转化和变换。在教学新知识之前除了要复习好以上的内容外,还要指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起“ 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学习方法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的、能力的以至情感方面的准 备。2.新知识的教学可以分为4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操作学具。启发学生用学具袋中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动脑相互交流,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全等)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第二层,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三角 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的边长、长方形的长与宽,以及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三层,推导公式。利用图形之间各部分的对应关系,思考它们面积之间的关系,最终推导出: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两个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

2第四层,深化认识。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启发学生,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的办法推导出三 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再次动手,动脑,相互交流,得出(如下图)如下计算公式:

(附图 {图})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角形面积=(底÷2)×高

经过学生两次动手、动脑、交流,运用转化和变换多向探索,把求三角形面积这一探索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不仅深化了对公式的理解而且渗透了转化和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 了学生的空间观念。3.新知识教学后要及时组织练习。

练习可从4个方面进行。口答题(理解算理的练习),(1)已知图形的底和高,可以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那么,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形?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面积有什么关系?(2)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 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对不对?为什么?看图口算(运用公式计算的练习)。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6× 5÷2求出,为什么(选择条件的练习)?

(附图 {图})

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底?如下图,在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中,有一 个三角形(阴影部分),求三角形的面积(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

(附图 {图})

新课后的练习一定要练在重点上和关键处,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为学生创造主动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 过操作,观察,推导和深化4个教学层次,使学生不仅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而且进一步体会运用旧知 识去研究新问题的学习方法,从“学会”逐步到“会学”,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 的过程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过程。

附 :《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平行四边形,复习它的计算公式。

2.投影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看图辨识三角形各条边上的高?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 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授 1.操作学具。

师:你能用学具袋中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熟知的平面图形吗? 学生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

(附图 {图})

出示学生拼出的图形。2.观察与思考。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①用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②平行四边形、长方 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与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相互交流、弄清楚面积关系以及底、高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板书: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个三角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3.推导公式。

(1)怎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2)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都是由几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组成的?

(3)怎么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师随着完成上面的板书并引导学生小结:怎么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

4.深化认识。

师启发回忆

(附图 {图})

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运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那么运用割补的办法能不能 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研究、讨论、相互交流,教师辅导提示,得出下图。

(附图 {图})

积=底×高的一半 三角形面积=底的一半×高

=底×高÷2 =底×高÷

2(1)说一说你是怎么割补的?

(2)议一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长和 宽与三角形底和高的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3)师整理公式(完成上面的板书)

(4)师总结: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板书字母公式:S=ah÷2),可以理解为底×高乘积的 一半,也可以理解为底×高的一半,还可以理解为底的一半×高。

四、巩固练习

(一)理解性练习(口答)

1.三角形的底乘以高得到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再怎么求才能得到三角形面积?

2.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对不对?为什么?

(二)运用公式的练习(口答列式)

(附图 {图})

(三)选择条件的练习

(附图 {图})

哪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6×5÷2?其它两个为什么不是?

(四)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

已知:(如右图)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求阴影面积?

(附图 {图})

篇6:创业计划书基本框架及内容

 执行总结概述商业计划书的基本内容

公司描述

产品概述

市场分析

竞争分析

营销策略

公司战略

公司管理

投资与财务分析

风险分析

 产品与服务 产品或服务是什么、独特之处在哪里

产品(服务)概述

产品(服务)技术特点及创新点(特色)

产品(服务)性能技术路线工艺流程

产品(服务)优势、技术壁垒

产品(服务)专利

产品(服务)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产品(服务)目前推广领域

产品(服务)升级展望(研究与开发)

 市场分析我们的市场是谁、有多大、投资者是谁、为什么要相信市场总括(市场特征分析)、市场细分

目标市场(客户)

市场容量

市场变化趋势

市场潜力

统计市场份额

市场壁垒

 竞争分析 谁是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如何竞争环境概述

竞争者

现有竞争者

潜在竞争者

替代品

供应商

顾客

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遇、威胁)

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竞争策略

 公司战略 公司未来的蓝图如何

公司总体战略

公司发展规划(近期、中期、远期)

公司业务定位(核心、培育、储备)

企业文化(宗旨、使命、企业精神、经营理念)

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战略、组织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市场竞争战略、实施战略过程中核心能力的培养

 营销策略 怎样找到客户、进行推销、保持提高市场占有率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或服务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营销策略组合产品策略(产品、品牌、服务)

价格策略(定价策略、定价目标)

分销策略(直销、代理、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促销策略(赠送、人员推销、广告、公关、示范、学术会议)

客户关系管理(售后服务)

生产与运营计划 需要投入什么才能生产出产品,把他卖给消费者并赚

到钱

生产运作总体战略

生产运作系统设计

厂址选择

主要生产技术和设备介绍

生产方式(自行生产、委托加工)

生产工艺流程(服务流程)

生产能力设置

生产运作系统运行

质量管理

库存控制

设备管理

环境保护

 公司管理 这个团队具有使风险企业走向成功的技能和素质吗?公司概况

公司介绍

公司定位

公司组织形式

公司组织结构(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职能部门公司管理模式(制度管理、人本管理)

顾问及管理团队

人员绩效考核

薪酬奖惩制度

 投资分析和融资方案 你想从投资人那里得到什么、你愿意给什么股本结构和融资方案

资本形成策略(建设期、推广期、增长期、成熟期)

资金用途

资产投资估算表

成本与费用(含工资)估算表

投资现金流量表

风险投资退出计划

公开上市(IPO)

管理层收购(MBO)

股权转让

破产清算

 财务预测与分析经营活动和所预期结果的财务效果是什么财务假设

公司损益表及利润分配表

预计资产负债表

预计现金流量表

财务分析

常用财务比率分析

净现值(SPV)分析

内部收益率(IRR)分析

投资回收期分析

投资回报率分析

敏感性分析

 风险分析及对策哪里会出错、出错时该怎么办

政策风险与对策

技术风险与对策

市场风险与对策

管理经营风险与对策

财务风险与对策

篇7: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框架专题

2014-9-29 2013年期中,我校构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型教学模式,最先在四、五年级实施“预习自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达标检测”四环节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的积极性,使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教育教学成效显著。2014年在局机关的领导、指引下,我校实施“四环节”教学模式,引领教师在此课改框架内开展教学,在创新中将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一、以“导学案”引领下的“四环节”教学模式为教师课堂实践的指导框架。

“导学案”引领下的“四环节”教学过程模式包括“预习自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达标检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预习自学。此环节突出课前预习。学校“导学案”中设置学生预习学案。在学生利用“导学案”预习过程中,学生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那些经过自己钻研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记录在“导学案”空白处,待小组合作学习时解决。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生合作探究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习课中学生独立思考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为“交流展示”做准备,教师提出的那些带有规律性、疑难性的问题。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互帮互学。在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巡视于各小组之间,及时掌握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第三环节:交流展示。此环节就是通过学生说、讲、板演等,多形式地展示学生在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果,形式包括小组代表演讲、课堂辩论等;教师则在台下倾听、观察,并及时点评指导;台下的学生也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问题,参与评论。这样,台上台下形成全体互动的信息交流通道。

第四环节:达标检测。教师对照目标精心选择测试题目,并要求学生像考试一样独立完成。检测题完成后,学生通过小组小组互批、前后位互批等形式,发现问题和缺陷;教师了解并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及时予以矫正。该环节既可以是“当堂检测”,也可以在“检测反馈课”中进行。

二、落实校本教研,强有力的精细化管理举措成为推动改革进程的有效手段。

(一)加强集体备课“导学案”研究。

“导学案”改变了传统的备课形式,如何实施有效的“导学”成为老师们关注的重点。学校把“导学案”分成四项内容,分别是“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并初步形成了“导学案”编制四步法:即“一备、二研、三印、四用”。“备”指教师提前一周钻研课标、教材及其他参考资料,制定“导学案”初稿,主备教师进行精心备课,做好说课准备;“研”指主备教师进行说课,年级备课组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意见对自己备写的“导学案”进行修改,形成“导学案”通稿;“印”指“导学案”由备课组长和学科分管主任审查签字后,印发到备课组教师和全体学 生;“用”指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对“导学案”做必要的修改或补删,学生将用过的“导学案”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料妥善保存。

(二)开展“课堂教学示范课”活动。

一是赛课。学校坚持开展“以赛促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赛课活动,将教师的赛课成绩纳入其学期教学工作考核之中。二是“同课异构,循环研究”活动。

(三)从教师角色的变化:

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三、估计应该达到的成效。

“导学案”引领下的“四环节”教学过程模式改变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生机。

1、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大胆质疑、自信展示,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在假期中能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认真做好新教材的预习。

2.让教师融入了教改。

全体领导和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科研的引领,课堂的锤炼,反思的沉淀,交流的碰撞,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科研能力,锻炼了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

3、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课堂教学改革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课堂已成为学生快乐学习、教师成就自我和展示教学魅力的舞台。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学校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不足,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教育理想,勇于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之路定会越走越宽广。

篇8: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及思路

都市型农业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中央的一号文件把现代农业作为本年度农业发展的重点,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因此,我们亟需深入思考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而都市型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发展,实现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安全农业、休闲农业、组织化农业、信息农业上台阶等,促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一体化,以构建和谐的城市-农村关系。

广州市作为珠三角经济中心,又是广东省政治文化中心。如何构建好广州市发展都市型农业思路与基本框架,对珠三角其它城市等发展都市型农业,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现代农业的功能和地理空间布局出发,分析了空间上的圈层结构和功能上的递阶性,并提出了广州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1 都市型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1.1 都市型农业的内涵

都市型农业(Urban Agriculture)又称作都市农业,是一个近几年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对于都市型农业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各有己见,纵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杂志上。1935年,日本经济地理学家青鹿四郎在其所著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第一次提出这一学术名词,并定义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都市内的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即在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济实力的影响”。该定义强调了都市农业的区域性质和功能依附性质。我国学者周德翼、杨海娟(1997)认为: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市区间隙地带或周边地区,利用城市中的生产要素,由市民经营,服务于城市中社会、经济、生态、文化需要的农业生产;其经营者生活方式城市化,基础设施完备,在体制上隶属于城市管辖,产业结构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这个定义只是从外部形态上加以描述,难以反映都市农业的本质属性[1]。李岳云(2002)认为,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满足都市居民多层次需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多功能农业。显然该定义只强调依附性,没有看到都市农业更积极和更丰富的功能[2]。吴俊丽(2002)认为,从区位的视角而言,都市农业应限定在都市的范围,即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内镶嵌的“插花式”的农地,而不应把郊区的农业包括进去。这个定义排除了郊区农业的现代延伸,显然比较狭隘[3]。廖森泰、周灿芳、郑业鲁(2007)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范围内具有一定生态空间格局,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三结合,借助现代技术,使农副产品生产与都市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环保、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功能融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4]。这一定义克服了前面的狭隘性,准确描述了行动都市农业的丰富内涵和生存多种发展方式;本文将以这一定义来理解和分析广州市都市农业的结构框架。

从以上对都市农业的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国内外不同学者对都市农业的内涵存在争议,但其共性是都市农业是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无论在区位布局,还是在生产模式及其功能作用方面,都融入了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并与之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关系。同时,都市农业又不同于城市中的传统园林绿化业,因为都市农业保留了农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性特征,因此,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将是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特征。

1.2 都市型农业的特征

方志权(2000)认为,都市农业的特征有城乡融合性、功能多样性、现代集约型、高度开放性等[5]。刘斐、戴学来(2001)认为,都市农业还具有“环境复杂性”、“经营集约型”等特征[6]。曹林奎、陆贻通、李亚红(2002)则指出,都市农业具有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市场化、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农业经营形式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手段的高科技化等特征[7]。郭忠兴、曲福田、朱新华等(2002)认为,从区位上看,都市农业既存在于都市内部,又包括都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因此具有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的特征;从功能上看,都市农业具有显著的多功能特征;从都市农业的消费群体来看,它有明确的城市指向,即城市需要决定都市农业的发展[8]。

都市型农业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产品消费型和休闲观光型两大类型。前者旨在满足都市居民对高新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后者则旨在利用农业的自然属性满足都市居民休闲、观光、度假等的生活需求。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都市农业,都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特定的空间布局:都市农业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内部和附近的周边地区,既不可过小地限制在狭小的市区范围内,也不可漫无边际地扩大。其布局具有圈层性和放射状相互交织的网络特征和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市民需求、提高城市质量、改善城市环境等功能,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划定其范围大小的主要依据。很显然,如果将都市农业的发展空间仅仅局限于都市镶嵌的“插花式”地块,那么都市农业的功能就无法充分发挥。尤其是当前,珠三角、长三角等这些地域都市群的兴起,现代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应该更大和灵活,这与腹地的城市发展模式不一样[3]。

(2)智能化与信息化发展: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已经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都市农业正是基于对高新技术的运用而产生的一种绿色产业,其发展主要依靠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的推动,将生物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运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逐步将都市农业融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潮流。其智能化表现在研发、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采用高科技手段,例如水果、花卉保鲜、新型的生物育种技术、无土栽培和绿色无公害健康食品生产等;信息化体现在经营运作管理、业务培训交流上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工具,开展客户关系和需求管理,以客户定制的方式开展规划、生产、销售和服务。

(3)多样化功能:一般农业和城郊农业主要考虑为城市提供鲜活副食商品,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突出经济功能和生产功能;都市农业不仅为城市提供鲜、活、优、新、稀农副产品等有形产品,而且还为城市提供绿色环境、优美风光等无形产品,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都市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与城郊农业有质的区别。因此完全可以认为,都市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4)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传统农业只是满足都市的基本生活需求,而都市农业的产业属性不同于传统农业,它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多个行业,是一种复合型的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存在着随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大的趋势;另一方面,都市农业的全部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总体上科技含量高,生产经营复杂,一般来说是城郊农业是不可比拟的。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客观上要求都市农业具有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形成较长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只有这样,才能使都市农业的有形和无形产品顺利地进入流通领域,开拓和占领本地区以及国内外广阔市场。

(5)发展的可持续性:都市农业本身的功能决定它的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再加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这样就必须并有可能采用无污染和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开发生产安全优质的绿色产品,注重环境治理,突出生态建设、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广州市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2.1 广州市发展都市型农业的背景

广州市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的省会城市,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经济、金融、贸易、交通中心,在珠三角处于龙头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做好广州市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可以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城乡和谐为宗旨。应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发挥城市在经济、科技、信息、人才、人文、历史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城乡优势互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使郊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推进城乡融合、互动发展,实现郊区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生产型向生态型、产品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广州都市农业的发展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①城市规模巨大,对现代农业的消费需求巨大,广州每年对基本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产品和休闲农产品的需求数量巨大,其市场规模比一般的省会城市要大得多,并且快速增长;②广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还很薄弱,2007年,广州市全部农业产值虽然仅占全市的2.46%。尽管与沿海的深圳、上海相比,这一比例是较高的,但广州和深圳、上海地理空间规模和发展布局、态势不同,深圳的土地资源非常紧缺,且重点发展高科技,上海的整体GDP是广州的一倍,在总量上其农业产值远超广州;③广州市都市农业布局与珠三角区域核心城市―地域城市―卫星城市-城镇的城市群(带)的空间布局密切相关,都市农业的发展要考虑到辐射作用及其网络;④要考虑到岭南文化背景的都市特殊需求,如花卉、水果、中药、饮食、园林、休闲等的特殊需求(未江涛,2007)[9]。

根据上述对都市农业的定义和内涵分析,广州市都市农业可以在地理空间和功能配置这2个维度来考虑:

(1)在地理空间上:可以考虑以城区为核心的、近郊和远郊相映的圈层布局;

(2)在功能配置上:根据圈层结构,划分为休闲农业、品牌农业、高科技农业、立体化农业、信息与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和外资化农业等不同功能的递阶结构。

基于以上2个维度,本研究提出了广州市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如图1所示。

2.2 广州市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基本思路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以其“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发展轨迹,顺应了21世纪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集约型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广州市就开始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致力于开发都市农业的三大功能,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建立了花卉、种子种苗开发、绿色食品开发、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业生产信息化等相关产业基地。为了实现都市农业布局优化,广州市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从广州市不同地带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特点出发,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

(1)中心区城市核心地带:天河城、海珠广场等区内大部分土地已经开发为城市用地,预留的农业用地面积非常有限,应主要集中发展都市农业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以花卉、林果、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为主,适当发展健身、休闲、体验型农业,为人们提供洁净优美、旅游休闲、亲近自然的良好生态环境。

(2)近郊田园地带:主要包括天河、芳村、海珠、黄埔的边缘地区,以及城市规划中界定为广州大学城发展密集地带的番禺大部分地区,应按照种养与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多种产业。今后几年,广州将陆续出现白云山帽峰山7万亩生态公益林、芳村区花卉博览园、海珠区万亩果园、天河区绿网工程、黄埔区龙头山森林公园、番禺区大夫山森林公园、化龙农业大观园等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

(3)远郊田园地带:主要包括花都、增城、从化南部及南沙部分地区,主要为农业土地利用区,平原地形广阔,可以发展名特稀土特产、反季节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重要产业。至于广州北部的山区,应充分利用其天然生态屏障,大力发展果、林、茶等生产基地,开发森林公园、果林、茶园等生态型休闲观光项目。

2.3 广州市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基本框架

2006年广州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48.7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788元,比上年增长10%。根据《广东省2010年珠三角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该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达标率为88%[10]。基于对都市型农业的认识,以及广州市郊区的农业资源、农业发展现状及现有的都市型农业发展规模,广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框架至少包括以下7方面内容:

(1)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广州市都市型农业经营规模小、分散和不连片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在城乡统筹规划的过程中没能充分考虑到农业用地与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等的协调,直接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相互干扰。因此,必须加强城乡统筹规划,把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到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框架中来,从整体上考虑广州市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2)高科技农业。高科技农业是都市型农业的最重要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就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两大支撑体系,也是未来世界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作为珠三角经济政治中心,广州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充分吸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努力做到高科技带来高效益。广州市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创新,2004~2007年间,市科技局重点支持了70多个科技项目,投入科技经费2 400多万元,引导社会投入1亿多万元。在新品种选育、安全生态种养、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示范、农业信息化和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等领域进行科研合作、攻关,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廖森泰、周灿芳、郑业鲁,2007)[4]。目前,广州市已经出现许多应用最新农业科学技术的成功范例,如番禺区瀛洲生态公园园区。认真总结这些个案经验,是广州市发展高科技农业的重要基础。

(3)品牌农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农业产业也不例外。2006年,广州市已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蔬菜基地有368个,面积25 026.5公顷。其中是年获认定的有201个,面积17 200.9公顷。继续保留“广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的蔬菜品种有21个。年内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有广州花都区蔬菜技术推广站、广州东升农场有限公司、广州市洲星食品有限公司、广州市绿领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广州市科卡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辐射基地1994公顷,40个蔬菜品种、32 530吨蔬菜产品获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获有效使用有机食品认证的有广州东升有机植有限公司、增城全兴汉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有机蔬菜认证的蔬菜品种93个、面积191.9公顷、产量5 952吨、产值2 533万元,其中出口4 129吨、出口额256.95万美元。全年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认证的蔬菜品种及其种植面积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要在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基础上,继续打造农业品牌,不断扩大广州名特优新农副产品的市场知名度;要把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旅游、文化、休闲结合起来,把羊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农业旅游品牌。

(4)休闲农业。在这里所说的休闲农业,不但包括休闲、旅游和观光等活动,还指在城乡居民收入达到较高水平条件下,以郊区农业活动为基础,利用郊区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结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经济行为,把历史人文景观、自然资源景观、农村文化活动和农业产业链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城乡居民提供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等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的农业形态。这是农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结合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渗透和延伸的结果,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全市现有各类大小不一的农业观光园,2006年实现休闲收入27亿元;但观光园的景观环境、卫生状况、设计水平、服务质量等有待于提高。广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的观光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仅仅停留在采摘瓜果、吃农家饭、民俗旅游等低级阶段。今后还要在做精、做细,突出每个地区乃至每个农户的特点等方面下工夫,在突出广州的文化特色上下工夫。目前,在广州最具有发展前途的1 200公顷万亩果园,也在休闲功能开发上进行战略定位,将其打造成广州南部乃至整个城市的一个生态核心,并围绕绿色、生态环保、构成复合型的休闲资源[10]。

(5)立体化农业。充分发挥广州市社会经济基础和农业设施条件好、农业功能多元化、3个产业融合发展、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高等优势,努力缓解人多地少与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借鉴国外农业发展先进经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劳动者素质,发展立体农业。广州市发展立体农业符合广州市农业和农民的情况,前景十分可观。这也是有效节省空间资源的方法,可以获得很高的产量和利润,带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6)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在当今信息时代,广州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充分吸收当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成果,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范围,以全球化视野寻求农业发展的新捷径。通过建立起高速信息网络,把农特产品生产、流通及农村资源信息迅速传达给市场或城市消费者,搭建起产供销与城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促进农产品的交易和流通,搞活农村体验观光,培育农村和土特产品的品牌,实现农业受哺、农村获益、农民增收,增强地区经济竞争力,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同时,要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引入到广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严格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及销售,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

(7)集约化和外向化农业。要不断努力吸引外资,特别是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外资项目,要采取政策推动都市型农业“以市场换技术”措施的真正落实,以充分发挥“干中学”效应,通过集约化、外资化来提高广州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现有外向型农业企业200多家,其中外资出口企业130多家,内资出口企业72家。全市由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兴办的农业项目共220个,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62亿美元。发展都市型农业,广州应积极引进外资,并着重解决农业保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寻求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新契机。

3 小结

目前我国各个大型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纷纷制订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都市农业的规划有其自身特点,不能简单地以城市规划代替,而是要结合城市的农业功能需求和土地可利用性,以农业消费和农业休闲为功能需求,以都市核心圈、近郊、远郊为空间划分,在功能、空间上开展合理布局,并且根据区域都市群的发展状况,来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周德翼、杨海娟:《城市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村观察》1997(4):77-79。

[2]李岳云:《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南京都市农业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C):201-205。

[3]吴俊丽:《海外都市农业对京郊都市农业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2,16(1):20-23。

[4]廖森泰、周灿芳、郑业鲁:《都市农业发展的传统理论与创新思路》[J];《广东农业科学》2007,(1):83-86。

[5]方志权:《都市农业的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5):6-29。

[6]刘斐、戴学来:《都市农业的背景、特征及其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2):67-72。

[7]曹林奎、陆贻通、李亚红:《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开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4):270-273。

[8]郭忠兴、曲福田、朱新华、陈志刚:《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2,(C):194-200。

[9]未江涛:《广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客观条件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07(7):117-119。

上一篇:四上单元教学目标下一篇:冀教版六年级英语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