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底线的议论文

2024-05-26

初中底线的议论文(共9篇)

篇1:初中底线的议论文

有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反面理解,可以这样子说:“哪个皇帝老子要是越过了农民们基本生存需求的底线,他就会得到农民式的报复——农民起义。”

中国农民生存需求的底线,说白点,就是吃得饱,穿得暖,有田耕,无战祸。或许正是这样的底线,塑造了中国农民的基本形象:朴实但不失冒进。

中国农民心中构筑起如此简单的一道底线,与脚下的土地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生存在这片沃土之上,脚下是厚实的大地,踩上去,心里面才踏实。有了土地,春耕秋收,养蚕缫丝,生活过得充实。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安于现状的倾向,于是就在心里构筑起了一道这样的底线。他们也不想住上那琼楼玉宇,总觉在那脚下虚空,心里不踏实。总之,打个比方,中国农民和农村里的牛差不多,朴实!不要仙露琼浆,只求填饱肚子,不求亭台楼阁,只要环堵遮风。

但是,虽然牛脚下踏着厚实的大地,可它头上还有一对角。当它们的生存底线被越过时,也会奋起反抗。中国的.一部封建史,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农民的斗争史。历的每一次农民*,归根结底,就是农民的生存底线被彻底地击破了。从秦始皇暴政,徭役苛重,引发大泽乡起义;到崇祯无道,佞臣当权,被闯王直捣黄龙;到清廷无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最终太平天国与其分庭抗礼达之久。哪一次不是因为农民们吃不饱,穿不暖,无田耕,还要服徭役,家破人亡而引起的?农民的底线一旦被击破,就犹如大江决堤,一发不可收拾,洪流遇滩,飞流直下,不挣个鱼死网破不罢休。反正自个儿活着也没啥好日子,怎么就认命那些皇帝老爷儿天生好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冒进!

其实,人好比弹簧,弹簧的压缩程度就好比人心中的底线,只有在这个范围内,弹簧才是完好的。人们方能安身立命,维护自尊。适当的压一下,不会有问题,但如果超过了这一限度,则会带来巨大的反冲。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是皇帝老儿和农民们花了几千年时间,从火里血里得到的啊!

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呵,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盯着脚下的土地,几千年了还是那么热衷的眼神,那毕竟是他们的底线所在呀!背上的天,不要作对就好了。而如今,这天是风调雨顺的,农民们,嘿!心里乐着。

篇2:初中底线的议论文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标准,就有多少底线原则。人与人都是不一样的,哪怕你觉得你很平凡,在班上不起眼,在社会中可有可无,可是没有千千万万的人也就没有人类了。我之所以说人都是不一样的,是因为我们本身的生活轨迹无法复原,可以是出身不同,家庭不同,性格不同,遇到的人不一样,选择方向不同,这些所有的因素汇聚一人身,就会使得人作用于外界反作用不同,对于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观点在自我的底线和原则内都是可行的

一个不太好的比如,对于从小万般从爱于一身的人,一出生就在别人的终点上,不用过多的去奋斗,也不会体会到别人生活的不易,做事随心所欲,不会懂得别人的底线,看惯了周围人用钱摆平事情,有时候别人会觉得这是在侮辱他,践踏他的尊严。

篇3:初中底线的议论文

王廉先生认为,近年,关于创新、顶层设计、预期、国学传承、社会治理、法制强化、行政权威、学术活跃、经济提振、社会关爱等等让人应接不暇。不是说这些提法有什么错或对,问题在于:现代化或全球化的国家、社会、企业乃至个人,应以怎样的行为标准,做事方法、标准来判断衡量?往往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莫衷一是。

可以说,在知识、信息、思维、方法手段是以几何级量数变化的今天,即便有出色记忆的人,也难以应付信息量的巨变。

因此,王廉认为:底线理论正是希望解决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每个人和每件事及其决策行为,不受“左”或“右”,“横”或“竖”的干扰,能坚守、坚持、维护人类的正能量行为、方法或策略的基本尊严或底线,提高生活、生产、行为的生态质量。让我们的美好愿望、瞬间奇思、伟大行为不至于处于茫茫宇宙“不着边际”,从而净化、美化、升华我们的“接地气”能力。

王廉多次讲过,古今中外,多少年,多少事,因缺乏底线思维,缺乏公共认同认知的边界,使行为失去正能量,失去底线。从“理想社会”,到“社会乱象”,从“五月花号”到“西班牙革命”,从一战到二战,一些人或者国家由于缺乏一种底线,导致“几近疯狂”的案例太多了。想想多次发生的金融危机,我们都不敢想象未来经济是否会崩盘,不敢想象在核武、化武的底线面前,人类能否经得住受得住考验?人性的欲望、行为、强权、罪恶如果不装进底线的笼子,人类的悲剧将更多无边无沿地演绎下去。

二、底线理论研究探索

王廉对底线理论的探索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早在1990年,他就在《同步发展理论》出版时,发表过“底线”是经济发展的台阶的演讲。1998年在出版《任仲夷评传》一书时,更提出了“底线”研究的重要。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他撰文“底线”研究应当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为此,这一年他出版了4部专著:《高端服务业经济》、《话语权经济》、《全球城市集团与中国城市的国际化》、《中国企业与世界企业是文化对接》。它们都有一个理论指向:把当前中国城市、经济、企业的现实当作“底线”,实行标杆化管理与经营。

2010年,王廉开始动手全面研究“底线”课题。2011年,广东省的“幸福广东”课题启动,时任省委书记的汪洋同志做了批示。同年底,王廉完成了《大转型一—幸福广东10集政经专题片解说词》,该书约10万字,其中有一集约1万字以“底线”作为题目。并在开篇时说:没有底线设计的顶层设计将会是空中楼阁。2012年秋,该书正式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中国城市经营》、《海豚网》、王廉个人博客均发表了“底线”有关论述。

2013年春,王廉多次向有关领导写信建议,中国当前迫切需要“底线思维”,并认为,“底线”是全民的底线、信仰的境界、行为的边界,全民的事、全民的心之所系,是全民的地气、人气和精气神。底线思维更是顶层、顶级、顶新的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底线政策,国家才能全面走向法制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科学化,这才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之康庄大道。

由于“底线”理论的滞后,作为理论体系的应用尚未推广开来,这正是王廉先生即将出版的《底线理论》一书希冀达至的使命。

由于不可能在一部书里或一篇文章中把“底线理论”体系建立起来,底线理论的探索将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底线思维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已上升为道德、法律、社会的高度。

三、底线理论的应用

王廉认为,《底线理论》实际上将成为大众经济学、大众心理学与大众行为学的“基石”。并不是在他之前没有“底线哲学”或“底线经济学”,而是没有系统总结“托底”理论,没有上升到上述的以“底线”为特点的理论。就理论设计而言,底线理论的广泛应用都是一个崭新的面孔,但却具有粘合与引擎作用。

王廉在介绍底线理论时指出:“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认为,一个中型企业中层经理,收入与贡献应为1:5 (特殊行业1:3),就是一个底线。又说打老婆是男人对女人道德行为的底线,鸠占雀巢就是突破了底线,一个官员的底线是遵循组织行规与公众人物的准则为底线。”一位民营企业家听了他的演讲之后感叹到:“底线理论”真是“大众行为理论”,无论高级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是需要它的。一个国家,一个人,一个组织恪守底线,这个国家,这个人,这个组织就有信仰,就有理想,就有梦想,就是传递正能量。相反,一些每天在宣传要“美好设计”、“顶级设计”的人,却不知老百姓的所想所思,“顶级设计”只能是隔空喊话。

笔者认为,古今多少事,不缺美好与顶端设计,缺的是底线设计,只有将底线搞清楚了,顶端的路才会清楚。

摘要:《底线理论》包含了底线设计的边界、内涵、应用方式。以及如何为现实服务。“底线理论”是近年来在纷繁复杂的“方法论”或“工具论”基础上的创新;;它的意义在于:以“大理论”的宏伟构想;;为众多的“方法”或“工具”理论起到“锲入”与“提升思维质量”的作用。也就是说;;它更能“接地气”。“底线理论”的作者认为该理论的核心是“底线思维”、“行为边界”、“行动底线”、“尊严尊重”。它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于:无论何种社会行为;;人的行为乃至思维或技术创新;;都应遵循“底线”;;没有底线的一切设计、行为、预期;;都可能是空中楼阁乃至引发灾难。把一切过度的欲望和不守边界的行为关进笼子;;将是底线理论的构建目标。

篇4:合作的底线与底线的合作

最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商场中历来不缺少高位出局的职业经理人,有的事业顶峰突然被架空,如创维恩怨中的陆华强;有的春风得意之时却被董事会罢免,如新浪最初的王志东;有的声势冲天却旋即深陷囹圄,如联想柳传志时代的孙宏斌。他们对企业都称得上功勋卓著,但却高位出局,原因何在?”而他的基本结论是:“触犯了老板的底线。”这倒是与我近一年来的思考接上了火,看来有话可说。

北京大学的周其仁教授,在一次讲课时说到:当你对复杂世界某种现象一时无法做出解释的时候,你不妨退回到一个基本的理论范式,然后再往外推,这时候你就可以避免犯一些常识性错误,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虽然不是原话,但大意应该是这样的)。所以,关于老板底线的问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我们把问题退到人与人的合作来讨论,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摆脱个案的困扰,从更深的层面向受众提供一些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对一些个案特殊性的认识。

幸福的合作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合作各有各的不幸。非要把合作破裂的原因完全归于被权力者触犯了权力者的底线,而权力者永远都是正确的,并且还片面地要求大家来理解权力者,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在市场条件下,职业经理人(尤其是高级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说是平等的双向选择的关系。谁是真正的弱者?谁来理解弱者?谁更值得同情?这些问题都很值得研究,也值得好好谈一谈。

合作是怎么形成的?

经济学假设人是自利的。自利的人之所以不得不社会化地生活在一起,是因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合作可以为个体的利益最大化提供可能。这里所谓的“可能”是指:并不是所有的合作都能给每个个体带来最大化利益。不成功的合作,甚至可能给某些(甚至所有)个体带来程度不同的伤害。但是,尽管合作有风险,但因为合作的利大于弊,人类还是选择了合作,选择了群居。因此,经济学的研究进一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类的一切合作都是为了得到好处。这个结论或许可以被定义为所有合作者参与合作的底线,也就是说,没有好处,人们是不会选择合作的。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当个体意识到某一项合作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之后,接下来的思维路径自然会进入下一个问题:如果好处实现了,我们将如何分配好处?如果不能实现,每个个体应当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当所有的合作者都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为了避免“打死狗了再论价钱”的尴尬,合作就进入到一个新的程序,也就是建立合作制度的程序。

关于合作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界定:①关于各方在合作中承担不同的责任的规则;②在合作中因分工不同而生成的可以干什么和不可以干什么的规则;③关于违反了共同的约定的惩罚规则;④关于利益(风险)和惩罚的度量衡的规则。理论上说,制度就是人类在合作过程中规定的底线,或者说,契约就是契约各方约定的彼此的底线。所谓“修订契约”,就是修订底线。

在有效率的合作中,各方的底线不仅是明确的,而且清晰的,尽管合作的前景总是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好的制度安排,往往体现在能够保证合作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是建立在平等和公平基础上的,由此,各方都能够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在正常情况下,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既定的可靠保证,即使出现意外,也能够在既定程序中划定相应的责任,以及按约定承担各自的风险。

在有效率的合作中,论及底线问题,往往不是看对方,而是看自己,因为,底线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内部问题,而是转化为了外部问题。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合作中遵守契约的意义,不在于猜测别人的底线,以及决定是否要突破别人的底线,而是变为需要认真掂量自己是否愿意放弃承诺,突破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的做人原则和底线,因为合作制度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合作各方承担起法律和社会责任以及个人声誉。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企业家已经把它通俗地表述为:“做事先做人”。当然,多数情况下,他们是用这句话来标榜自己:“我做人向来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不排除在有的时候,他们也用这句话来批评和规劝别人。

在哈耶克看来,人类合作的可扩展秩序是在自发的博弈中开始逐渐形成的,这些秩序由于给无数的合作者带来了稳定的可观收益,于是代表这个秩序本质的制度,就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持续地传播开来,人类的合作也因此而变得更有效率。当然,这些事也不过是地球上近三百多年来才发生的。

合作的基础:一组契约

如何保证合作能够给合作共同体带来好处,并且在带来好处之后,能够按既定的分配规则对合作者实现分配呢?这是任何一个合作者都不得不关心的问题。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作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关于利益的一组契约的执行过程。

在建立契约、维护契约和执行契约的整个合作过程中,由于外部的不确定性,合作的各方都希望实现双赢,并极力避免鱼死网破。然而,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两败俱伤的合作却时有发生,而且合作的对象总是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变换,合作的延续问题,是一个困扰着每一个合作者的问题。

合作不能延续的原因大致有这样一些原因:①契约在制定的过程中有失公平。例如,强权政治,行政垄断,霸王条款等;②制定契约时确定利益分配的标准难以达成一致,例如,是以资本为主,还是以贡献为主,是以资源为主,还是以劳动为主,是以时间为主,还是以效率为主,以及这些因素在分配中的权重,等等;③在制定契约时,没有对物质利益之外的精神的诉求给予约定(这是文化的范畴),以至造成合作中严重的文化冲突,例如,对人的尊重关爱等;④随着合作所带来物质利益的增加,从而使合作的各方都具备了分手的物质条件,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合作的解体;⑤在合作中,由于资源的相对价格的变化,引发合作各方形成新的效率预期,导致合作不能延续;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当事人对风险的评估不同,过度防范所造成的恐惧,也可以导致合作各方做出错误选择。

当然,旧的合作解体了,往往意味着新合作的开始。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是不容易逃脱的:一个寻求合作,二是接受分工。

如果无法选择不合作(比如说面对国家和家庭),也就是不能用脚投票时,那么,合作就凸显出博弈的特点,对契约的修订就成为合作的重要内容。契约的修订过程,在经济学家的学术讨论时,被描述为“制度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制度避免僵化,而更具有弹性,不同的利益各方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不断表达并实现自己的主张和利益诉求,从而推进合作的发展。

由于契约的漏洞以及对契约的不同理解,是合作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合作者之间的关于制度的共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或者说有着共同的制度知识的人在一起合作会更容易一些,因为,对制度有着共同知识的人,可以形成合作的默契。

合作的结构与预期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话说了两千多年了,每每品味起来,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合作的结构是保证合作的重要前提,不同的结构产生不同的承載力。大智者在一起共事,是一种互补关系,也是一种依存关系。因此他们常常能够实现求大同,存小异。因为彼此都知道各自有不同的诉求,且又深知相互依存的重要,所以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一旦产生矛盾,大家能够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后,最终都能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彼此取长补短的结果,是合作体能够不断进步与发展。

相反,一帮小人聚合在一起,尽管在感情和义气上会很快的溶和,以求得大家和和气气,热热闹闹。但在这样的群体中,制度与原则是做样子的,而伤和气则成为一种大忌,结果在合作不久,就出现了离心离德,加上彼此之间没有行为的底线,较量中不是采取沟通的方式,而是比谁更狠,看谁更坏,这样的合作总是难逃因小事闯大祸的结局,所以也是短命的。

“君子和而不同”,还可以理解为:君子善于将不同的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种更有效率的结构。正如在麻将牌里有一手得分很高的牌形,叫做“七星十三烂”,不同的花色,不相关联的牌,却能够整合出一手大牌,这是高手所为。

合作的结构问题,深入地说,其实是一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问题。不同的文化观念往往带来合作中的冲突与矛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合作自恰结构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企业的所有成员对他人的预期,以及以这种预期为前提的行为选择。每个人在自己预期中采取不同策略的总和,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氛围。而基于企业文化基础之上的制度,其意义就在于约束人们在不确定的市场条件下的行为,并使这种行为对于他人来说是可预期的,也就是说,制度安排使每一个合作者的行为变得可以预期,而在他人行为可预期的情况下进行合作,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合作,也是让人放心的合作。

关于预期在合作中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从反而进行强调:当一个人产生了不好的预期的时候,就有了违反制度的动机,不稳定的预期,必然造成不可捉摸的行为。

合作是关于定价的博弈

如果说,人们是为了好处才参与合作,那么,如何分配未来的好处,对于合作者来说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在合作中的一切矛盾和冲突往往都是由于分配上出了问题而引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合作的本质问题理解为合作者之间关于定价的博弈,是有道理的。恰当地给自己和他人定价,这是合作博弈的必修课。在合作中给自己定一个可以持续拥有的价格,既是一个表达自我预期的过程,也是自我预期修正的过程。

在研究了制度对于合作的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道格拉斯·诺斯在他的制度经济学中所揭示的那个原理是何等的精准和美妙:“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诱因。”而当一个无效率的制度让合作各方的预期价格都被扭曲之后,合作或者继续停滞在无效率状态,或者合作将开始走向解体,合作各方开始寻求新的合作均衡。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高层裂变也好,集体跳槽也好,兄弟分家也好,盖因合作者之间的定价出了问题,原有的价格体系,由于没有与时俱进,结果造成了分配上的不合理,当这种不合理达到某一个阈值(也就是人们说的底线)时,合作开始面临制度的变迁或不得不使合作解体。

底线,也就是商人说的底价。要不要抛出底价?什么时候抛出底价?这往往被当作商业机密。“当你知道别人的选择之后,你就能做出对你有利的选择,”这是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说的。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对你有利的选择并不一定对别人有利,所以别人并不会轻易抛出自己的底价,因此,这个底价常常是看不见的,需要去猜的。

男人与男人的合作永远都是实力的合作。“店大欺客”与 “客大欺店”说的是实力强的就敢抛出一个让人不得不接受的底价。这就是所谓“不同重量级的人,底线也是不同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输得起和赔得起。所以底线的不同,实际上是重量级的不同。对于轻量级(定价相对低的)一方来说,只有积聚力量,并等待对手实力的衰弱,才有可能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新的合作。

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由于恐惧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往往会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从某种角度说,恐惧就是合作双方的底线。在合作中对弱者的过分轻视,后果是严重的。以弱胜强,往往是因为弱者因巨大的恐惧压力,而把自己的底线调到了“不活了!”于是,无所畏惧者,就无往不胜。合作是不能把对手逼到绝境的,一旦突破了对手求生的底线,博弈的结果就会发生逆转。

如果说底线的变化,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那么在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底线也是可以进行调整的,因为利弊的权衡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底线的调整往往取决于信息的对称,而信息对称的途径就是沟通。

合作均衡与智慧

尽管合作博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合作在一定的时间内还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叫做均衡。什么是合作的均衡呢?合作的均衡就是每一个个体如果改变当前的合作制度安排,都不能因此得到额外的好处。这是理论上的描述。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于改变现状的后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准确地把握。由于每个个体对合作的利益(风险)和合作结果的评估不同,大家都有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打破合作均衡,走向对大家都不利的结局,这就是为什么理性人常常会成为“理性的傻子”的原因。

企业中发生的分分合合,以及跳槽与跳槽后又回归的等等现象,告诉人们: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完备,任何决策都不可能完全满足决策者的意愿,甚至还可能事与愿违。当然,在多人合作的博弈中,任何策略都是有利有弊的,没有万全之策,只有权宜之策,得失是相互依存的,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所以,每个参与合作的人只能是在“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中选择。而现实生活中的“相权”往往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聪明,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好的合作,总是依赖于当事人的智慧。但有的时候“智者千虑,亦有一失”,某些偶然因素也可能导致事态朝着不利于合作各方利益的方向发展。因此,“细节决定成败”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细节中表达的信息往往预示着合作的发展方向。

成功的合作者总是比较注重细节,但又不拘泥于细节。其中的奥秘在于,他们找到了帮助自己打理细节的人,而不是让自己放弃大开大阖的气度,只会沉湎于梢枝末节。做大事总是要有大气魄。斤斤计较,婆婆妈妈,是组织不了大合作的。

人既是智慧的动物,也是有情感的动物。在合作中,制度代表理性,理性固然是重要的,但在情感面前,制度常常会显得比较软弱。所谓“理性永远是情感的奴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与中国人合作,是守着“情、理、法”,还是坚持“法、理、情”,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国人特别爱讲面子,这成了基本国情。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所谓的底線,也会因为感情因素的比重而变化,因为面子后面是他人对自己的定价,也包含了未来的预期收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个合作体内,那些太不给人面子的人,往往会使合作体不融洽,从而间接地影响组织的效率。也就是说,在与中国人合作的过程中,不能忘记:感情只有建立在商业理性之上,才不至于使自己失落;理性只有在顾及人的感情之后,才不至于使自己孤独。两者之间的拿捏,是可以把合作者分出层次的。

合作中的权力与权利之争

“权力”是能够对他人产生影响的力量,“权利”是不被他人影响的权益。企业中的不同层面的合作的绝大多数矛盾,大致都是在这两个层面展开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企业的老板与高管之间的矛盾时,通常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入手:是权力冲突,还是权益冲突?是关于眼前的权利冲突,还是关于未来的权利冲突?是关于经营权问题的冲突,还是关于所有权问题的冲突?而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往往不是局外人一眼能看明白的。

高管要想有尊严地处理好与老板的关系,应明白以下四个道理。

承认一个人的历史贡献,并不意味着相信他还能给合作体继续带来好处。因此,在做错了事之后,千万不要在老板面前说:“我曾经为党国立过战功!”这一类的话,你必须回答:“为什么一个团守不住一个车站!”否则,“崩”了你不算冤枉。

当你的权力还没有达到“舍我其谁”的时候,你的老板关注的是你在利益上是否过于计较;而当你的权力已经达到“舍我其谁”“尾大不掉”的时候,老板会更愿意用利益来换取你手中的权力。那些在事业已经达到巅峰的经理人,一夜之间被高价炒掉的故事背后,往往隐含了老板对权力丧失的恐惧。当你让别人产生恐惧感的时候,你的真正恐惧就来了。

自尊与自信,是老板的底线,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在不伤及老板的自尊与自信的前提下,权力可以争,利益也可以争。把人当人的时候,人家也把你当人。万万不可以“忠言逆耳”来为自己的鲁莽作辩护。应牢记古人的话:“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这句话其实应该反过来说:尽管在得到信任的情况下,有话不说是失职,但在没有取得信任(或已经失去信任)的情况下,谏言是没有好效果的,甚至是会产生坏效果的(如彭大将军是也)。千万不要抱怨老板的度量不大,谁让你跟度量不大的人合作呢?

篇5:坚守底线的高中议论文

当屈原怀抱大石走向汩罗江时,那句“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应该还在身后回荡。“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者乎?”这是他的告白。他不愿随其流而扬其波,于是他作《怀沙》之赋,走到江边,他回首一瞥,看见了郢都,看见了秦军长驱直入的狼烟,闭上眼后,一扭头就坚守了心灵的底线。他躺在了江底,却站在了天地之间。

汩罗江的水在静静地流着,是在诉说什么,抑或是在暗示着什么?我默默感悟,思绪飞扬。

每当素琴飞声之时,仿佛仍可以感受到嵇康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慨。无论是俯首请以为师的三千太学生,还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都不曾令他犹豫。是生,只须他低头一句话,但他却扬眉说了一句“拿琴来”,于是,结果是死。一曲《广陵散》为他的生命划上了句号,在悠扬的琴声中,他用生命坚守了心灵的底线。

那一曲绝响,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嵇康,即使是面对死亡,他也没有让自己的心滑落到那底线之下,他是个堂堂正正的人。

如果说在无垠的历史天空里,嵇康是颗闪亮的明星,那么,陶渊明呢?

溪流淙淙,菊香阵阵,陶渊明赋诗之声随缕缕清风飘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耳,心远地自偏……”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南山的幽菊中寻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他窈窕寻壑,亦崎岖经丘,在悠然自得中远离了污浊的官场,坚守了心灵的底线。

不可置否,陶渊明亦可熠熠生辉于历史的天空,泰然立于天地之间。回眸历史,我还看到了苏武,李白,岳飞等好多坚守了心灵底线的先贤,他们傲然于天地之间,让所有逾越了心灵底线的人无地自容。

坚守了心灵的底线,任那天空阴霾昏暗,任那大海浊浪排空,任那山雨欲来风满楼,自可信步闲庭,泰然自若,在那心灵的天空,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闲看亭前花飞花落。逾越了心灵的底线,就算你有倾天大权,你看到了岳飞墓前的跪像了吗?那是千载骂名,那是遗臭万年;逾越了心灵的底线,就算你集万千荣耀于一身,你可想到日日夜夜心灵的折磨是如何的生不如死?

水坚守了底线,可为人类造福,逾越了底线,则是千里汪洋,民不聊生;火坚守了底线,可供人类取暖,为人类照明,逾越了底线,则是家毁人亡,生灵涂炭;人坚守了底线,可名垂青史,流芳万世,逾越了底线,则会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篇6:以底线为话题的议论文

南宋末年,北方的元军长驱直入,兵临临安城下,身为丞相的文天祥组织军队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军劝他投降,他写下了一首《正气歌》,其中有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他看来,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还是为民族大义而死?他选取了后者。后来文天祥被拘囚在北方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军多次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劝他投降,但他坚决拒绝,最终被杀害了。这位民族英雄心灵的底线告诉我们:“士可杀,不可辱。”

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光辉的生命似乎也在逐渐消失,再也无法展现出往日的流光溢彩。是的,或许心灵的底线已经被人们当作废品一样卖了出去。当韩国老板威胁中国雇员时,有些人屈服了,纷纷跪倒在老板脚边。令人惊喜的是,还有一个孙天帅毅然站立着,义正辞严地训斥老板的无理行为。令人悲哀的是,只有一个孙天帅用行动昭示着人的尊严,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的底线。当越来越多的人装病装残跪在路边,靠出卖自己的尊严换取几个硬币时,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心灵的底线;当越来越多的职员点头哈腰伺候老板,甚至当众下跪来训练所谓的“业务素质”时,我不知道他们的心灵底线在哪里?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崇洋,被外国人骂作“哈巴狗”仍满脸笑容照单全收时,我不知道他们的心灵底线有多高?

篇7:以底线为话题的议论文

那便是我与隋炀帝杨广的初见,而我是他的妻——萧皇后。

那时的他还只是个王爷,满腹经纶,谋略惊人,日日捧着兵书,他充满野心,日日想着皇位。

我相信他的能力,不遗余力地支持他。

改立太子的消息很突然,因为太子近日并无过错,怎么……“萧妃,我离皇位又近一步了!”他眼里是从未有过的光芒,明媚的笑颜直击人心,仿佛能驱散所有的阴霾。

我所有的思虑都在那瞬间烟消云散。

如果我那时能再想想就好了,如果我能劝劝他,是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

月儿孤零零的挂在天空中,惨白的月光洒满大地,星星被乌云遮盖,偶有几声乌鸦叫划破夜空。杨广还没回来,也不知他去了哪里?我隐隐有些不安,站在窗前一次又一次的眺望。

“皇上驾崩了——!”

我的心猛地一颤,用手紧抓着窗沿,杨广,是你吗?

公元605年,杨广即位,为隋炀帝,改年号为大业。

我为他换上龙袍,明晃晃的黄色让我睁不开眼,他仍然意气风发,我却再也找不回往日的欣喜。

“皇后不高兴?”他抚着我的发丝。

“高兴,挺高兴的。”我勉强挤出笑容,下意识地想躲开。

造运河,修长城,征四方,幸而,他登基后做了许多好事。七月下江南,我看到的是一派安乐祥和,百姓欢歌之景。

“便是始皇帝也不曾有我这般风光吧!”,他看向他的民众,满眼骄傲,将酒倒入江中。

可我没想到起义来得如此之快,瓦岗寨李密起义,黄巾军揭竿而起,接二连三的起义,臣子的背叛,民众的唾弃……终于,那个意气风发的王爷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眼前满眼血丝,头发凌乱的皇上。

“我不懂!萧后,这都是为什么?为什么?”他一杯接一杯的灌着酒,倒在我怀中。后来他被宇文家族取了性命,李渊建立了唐朝。

而我终是懂了。

他曾陷害兄长,弑父篡位,宫中人都看在眼里,他违反了道德底线;修运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知多少家庭失去了父亲、儿子,战争连连扰乱了民众生活,他一次又一次地触碰了子民的底线。

篇8:蔬菜安全的底线

近年来, 食物安全问题被提上民生日程, 在我们这个信奉“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 餐桌上的忧虑和危机正在凸显。

“别名蔬菜”令人眼花缭乱

如今, “放心菜、无公害菜、绿色菜、有机菜”已占据了超市蔬菜货架的大部分, 贴着各类标识的蔬菜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

1月12日, 北京市家乐福超市三元桥店, 记者看到货架上的黄瓜分为无公害黄瓜和荷兰黄瓜两种。其中, 无公害蔬菜系列里的精品黄瓜每500克标价12元, 两根黄瓜的售价在8元到9元不等;而普通的荷兰黄瓜售价为每500克5元, 跟菜市场的荷兰黄瓜差价为1元。

一位正在购物的王先生说, “现在蔬菜的各种名称让我眼花缭乱, 无公害蔬菜价格比较高, 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 我想也会像我一样选普通蔬菜。”

在北京沃尔玛超市知春路店, 蔬菜区也摆放着两种黄瓜, 一种是有机黄瓜, 另一种为普通黄瓜, 有机黄瓜的售价为每500克8.8元, 普通黄瓜的售价为每500克2.5元, 普通黄瓜的售价已经跟菜市场的持平。

正在购买蔬菜的高女士选择了有机黄瓜, 她表示, 虽然不太了解有机黄瓜和普通黄瓜有什么区别, 但总觉得有机黄瓜会吃得更放心, “特别是生吃的话”。

1月13日下午, 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社区的垂虹菜市场内人头攒动, 记者问了不少商贩, 他们的回答都是, 菜是从丰台新发地蔬菜市场拉来的, 他们也不知道是属于有机蔬菜还是无公害蔬菜。

“如果仔细想想, 什么都不敢吃了, 那还了得?该买的还是要买。”在北京“建外SOHU”工作的“白领”闫彤说, “难得周末有时间做饭, 就到附近的晓月苑超市买了点菜,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无公害蔬菜, 不过在超市买总感觉塌实点。”

吃“有机蔬菜”:一种健康的消费观

作为全国植物新品种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刘肃指出, 在我国, 涉及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和标准有5类, 按照安全可靠性从低到高分别为放心菜、无公害蔬菜、一般产品、绿色蔬菜、有机蔬菜。

放心菜是食用后不会造成急性中毒的安全菜。其对应的监测标准是快速检测方法, 这种检测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能测定有机磷等农药, 对含硫的蔬菜不适用。

无公害蔬菜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禁用了高毒高残留农药, 对其他的安全指标并未做过多限制, 是食品安全要求的较低层次。

一般产品指的是没有特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 但在卫生指标的要求上, 比无公害食品要严的产品。从标准的技术内容上看, 一般产品有等级的要求, 而其他几类产品没有。

绿色蔬菜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独家认证, 其环保和安全性能比“无公害”食品要高出50%左右, 多年来, 为中国的食品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标准中, 农药残留限量值是参照欧盟的指标制定的。

有机蔬菜可以简单地认为是完全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 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生产的蔬菜。有机食品是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加工的, 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

其实, 相较于其他的蔬菜生产方式, “有机”更多的是一种消费理念, 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构建健康体系, 给予人精神和物质双重享受。

如今, 在国民环保意识较强的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 有机蔬菜生产和需求发展较快, 并且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而在亚洲国家中, 有机农产品的国内市场还非常小, 仅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出现, 绝大部分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的差价在50%~80%之间, 高的可以达到3倍~4倍。

撩起“蔬菜安全”的面纱

一场又一场的食品安全风波过后, 我们的饮食是否真的已经处在“谈食色变”的尴尬境地了?

刘肃认为, 首先, 公众将蔬菜安全的两个层次, 即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和食品丑闻混为一谈的现象普遍存在。要正确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就应该首先将可控制的基本安全和偶发现象区分开, 对症下药, 而不能求全责备。比如, 要解决基本的蔬菜安全问题, 关键是控制有毒有害农药的使用和化学肥料的用量。基于这一点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了一批高毒高残留农业用药。同时, 对其他各项指标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因此, 可以说目前我国基本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已得到很好的控制。

其次, 社会关注度的提高使得食品安全矛盾凸显, 相较对人生理的危害, 食品安全问题给人们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压力。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 安全健康自然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目前在我国, 单纯因生产技术问题而引发的蔬菜安全事件是极少的, 很多产品有害物质的残留量仅为国际标准的1/20, 有机产品的发展也渐行渐好。

针对现在北京蔬菜市场上无公害蔬菜的可信度有多高的问题, 刘肃说:“农业部去年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94.3%, 36个城市猪肝和猪尿样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8.9%, 22个城市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9.4%。检测结果表明,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 而且质量在不断提高。”

刘肃告诉记者, 只要冲洗干净, 现在市场上的蔬菜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刘肃也提醒消费者, 剩菜, 尤其是韭菜等绿叶蔬菜存放过久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 即使表面上看起来不坏、嗅之无味, 也能使人发生轻微的食物中毒, 尤其是体弱和敏感者。因此, 对绿叶蔬菜既不要长时间烹调, 也不能做好后存放过久。另外, 高热量及高脂肪的食品, 特别是用来炸食品的食油多是反复加热使用, 不单破坏了食油原来的脂肪酸, 更会产生致癌物质, 有损肝脏。进食过多油炸食物会引致燥热、喉咙发炎、头痛、失眠等。因此, 饮食节制也是人们保证食品安全的必修课。

篇9:初中底线的议论文

初看之下,一笑而过,似乎不识时务,从来都只有人研究老板,很少有人研究员工。但联想起最近几年来爆发的民工荒、富士康连番跳楼事件、年初的跳槽潮和身边的老板们总在感叹一将难求,或许,员工的心理底线并不是那么不值一提。

眼下,办公室的主角们,已经变成了80后、90后,他们更向往自由和快乐,当然也希望获得认可,希望尽展才华,希望风头一时无两。但工作却不再是生活的全部,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他们不会轻易为五斗米折腰,不会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他们来说,公司只是驿站,是不是值得托付终身,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更为宏观一点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今天,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逆转,老板们担惊受怕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虽然照样有就业难的问题,但像以前那种,扔两个银元,就一抓一大把,而且还听话的“包身工”已经越来越少了。民工荒只是前奏,蓝领工人更加饥渴,白领也将步入可遇而不可求的境地。

刘易斯跨过了拐点,老板们就得跨过傲慢,放下姿态研究员工的心理底线了,这不再是老板们对员工的恩惠,或者他们自觉关心员工的道德境界问题,而是你留不留得住员工的必修课。

不要等辞职了再听真心话

常言道“天威难测”,但事实是老板要想研究员工,可比员工研究老板难多了。

老板只有一个,员工却有一群。员工研究老板,可以定点研究:老板研究员工,却需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更麻烦的是,老板常常自信满满,一不留心就说真话;员工慑于“天威”,只能悄悄腹诽。即使再有不满,平时腹诽千万遍,梦想着有朝一日不再受老板的脸色,可以发泄一通怨气,然后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是真到了辞职那一日,往往宁愿说点冠冕堂皇的感激之词,留给前任老板好印象,也不愿将肺腑之言,良药苦口,得罪老东家。

所以说,真诚的辞职信,真正有价值的真心话,老板很少会得到。大多数员工、骨干,甚至所谓的亲信辞职,均以个人原因、家庭原因或其他无可挑剔的理由辞职,老板要想知道员工的真实意图,往往只能靠猜,靠阅人无数的经验或广布的耳目。一旦这种事情接踵而至,特别是亲信骨干成批离职,这时候,“孤家寡人”的感觉就会莫名地浮上老板们的心头。

在这个策划里,我们搜集了大量的辞职信,从中遴选了一部分真正具有影响力,对企业、行业或对老板个人真正产生了振聋发聩的真心话,就是想从中探索出有哪些值得老板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员工心理底线。

虽然“薪酬水平”名列员工辞职原因的榜首,但真正促使他们为此写辞职报告的并不多,因为这种情况用脚投票的多,犯不着多费唇舌。事实上这也许是中国老板们最难捉摸的一大原因,中国企业里没有真正的工会,没有代表员工利益的组织,也没有调整工资待遇的谈判机制,有些员工即使对待遇不满,也不方便提出来,寻找下家跳槽便成为首选,老板们直到员工辞职时甚至都蒙在鼓里。

其次是“缺乏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和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名列第三位,如果扣除外交辞令的个人原因,这个应该是排行第二的。受制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企业里往往会刻意低调,隐瞒自身的升职欲望,以避免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但事实却是中国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乎,老板们常常搞不清楚某一个员工,到底是虚有其表,还是真材实料。在华为和绿城员工的辞职信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马屁文化的抨击。但换个角度思考,当大多数员工保持低调的时候,那些会做表面功夫、搞形式主义,把PPT做得尽善尽美的人;那些会拍领导马屁,为一个视察忙活两个月的人;那些对流程比对业务更精通,言必称某某总的人……他们自然更容易进入领导的视野。

再往下看,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个人性格与工作内容不符”、“个人人际问题”和“团队氛围问题”,这一点从上药集团副总裁葛剑秋的辞职信中反映最为深刻。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如果跳槽跨越了体制背景,往往要付出长时间的适应代价,外企、民企和国企,三种不同的文化会在工作方式的各个细节体现,新人往往一时间难以切换。作为老板们,如何打造一种开放的文化,给空降兵们一个软着陆的生存空间,比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更重要,更迫切。当然,现在还需要加一个考虑因素,那就是员工的年龄结构,一个老员工居多的企业与大量年轻员工的企业,在对待新员工的开放性上一定是有所不同的。

以上三者应该是员工辞职的主要底线,但是相比西方人的直率,国人都相对比较内敛,即使是所谓的80后、90后,真正敢顶撞上司,直言不讳的人依然很少,但这却不妨碍他们私下另谋出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老板们要想知道员工的心理底线,还真得下一番功夫,千万别等到写辞职信的时候再挽留,那样就晚了,即使留下来,双方内心也会有疙瘩。

实际上不仅是老板们要研究,公司更需要的是建立一种开放的言论氛围,一种制度化的、积极鼓励员工献计献策的民主通道,比如公司的内部网络论坛、非正式的组织活动、跨部门多层次的交流平台、合理化建议的创新机制,等等。让组织不再被固化了的流程给束缚死了,被行政化的官僚秩序给压抑死了,被私下的政治派系斗争给消耗死了,否则诚如景素奇所言:最终老板也会被累死!

员工至上事关转型升级

用历史的观点看,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吃了上顿没下顿,是没有多少闲功夫去创造文明的。文明的出现,是因为只需要一部分人的劳动,就能够创造足够的物质生活,于是有一批人脱离了劳动,吃饱了撑着,才会去创作诗词歌赋,“仓廪实而知礼节”就这个道理。

同样中国企业的发展也如此。你很难要求一个为了吃饭买房,天天连续工作12小时,然后还会有绝妙创意的设计师出现;你也很难要求一个成天被老板劈头盖脸大骂一通,同事之间勾心斗角的人,死心塌地为公司卖命;你更难要求一个耳濡目染老板假仁假义、精于算计的员工,能够在危难之际具有非凡的勇气,带领公司走出困局。

我们一直在热议,为何中国没有苹果,而只有富士康;为什么没有Google,而只有百度;为什么没有Facebook,而只有腾讯。因为我们的企业里,没有理想主义,没有普世价值观,只有商业意识,只有生意。

踩着员工的底线,然后再跟员工谈理想与价值,那充其量只是忽悠别人一时的“成功学”。中国古代,为了能给百姓创造研究学问的空间,即使没中科举,至少也会给秀才们减免税负,许他们开学堂,让其衣食无忧。

也许,中国企业真正到了一个需要思考理想主义、企业使命的时候了。这样的理想与使命,不是企业简童里写给外人看的,而是企业内部,从老板到员工都必须追寻的梦想。

一个企业,如果只有工程师,而没有精神领袖,那它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定没有灵魂,典型的廉价制造。但如果我们的企业里能容纳一群特立独行,有个人强烈主见,敢于张扬,热衷炫技的新生代们,他们的创意与设计一定会倾注在产品上,带着鲜明的潮流色彩,而为客户所喜欢。

因为有了乔布斯,苹果才充满独特的气质;而因为把客户当“提线木偶”,高盛正在丧失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灵魂,滑入“吸血鬼”的深渊;因为没有梦想与温暖,富士康光鲜的物质条件,最终给员工带来的是冰凉凉的地狱,他自己也永远具备不了苹果的范儿。

只有把员工的快乐与幸福摆在最上面,努力满足而不是姑息,那么企业创新的天花板才会被撑破,一群具有使命感的、拥有士大夫精神的员工们才会不断涌现,各种千奇百怪的创意,各种针砭时弊的意见才会百花齐放。当稻盛和夫以80多岁的高龄和日航董事长的身份,趴在地板上擦地时,所有的官僚与隔阂都将被敲碎,日航的发动机又重新嘎嘎作响;当海底捞的服务员可以比同行生活更开心,物质更富足时,他们一定会把这种快乐传递给他们的客户。

是时候以员工的幸福感来设计企业了,也是时候与员工一同构建理想与使命,为企业升级转型闯开一条光明大道了!

上一篇:岁月静思散文下一篇:《菩萨蛮张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