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职业道德的底线

2024-05-07

记者职业道德的底线(精选11篇)

篇1:记者职业道德的底线

娱乐记者与主持人的职业道德底线

随着信息发达“步伐”的加快,快节奏的竞争生活让人们感到很大的生活压力。娱乐生活越来越被人们所追求,所谓娱乐包括健身,比如爬山,散步,旅游等等。这只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真实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为我们带来的大量的娱乐新闻。也是通过对别人的隐私生活使自己得到愉悦。这就联系到娱乐记者。细细想来,面对娱乐圈的多彩世界,娱乐新闻记者要如何去报道呢?

对于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第一,经济利益的驱使。眼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富崇拜为兴奋点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些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凡事以经济效益为上,一心扑在钱眼里。此外,由于采访工作是一项高强度、快节奏的重脑力劳动,让很多人觉得记者是吃青春饭,只有年轻人才顶得住,得趁年轻“揾多点”。因此出现了部分记者只求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第二,政治 思想 教育工作的忽略。一些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记者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犯错,其他的问题无关大局。于是对收受礼物、红包、纪念品等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放松了对属下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单位,一年到头难得开一次业务例会,政治学习例会就更少之又少。

第三,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

对于娱乐记者来说,一部分人在工作之中难免会受到以上三点的干扰。

进一步的说有的不注重个人隐私,有的肆意篡改,有的扭曲事实,有的收受钱财做粉饰工作,有的夸大其词,有的形象丑陋,不尊重对方,有的偏离职业性质,以记者之名号赚取或者骗取钱财,做炒作者。这些人丧失的是个人道德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

一些编辑每天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娱乐新闻,常常陷于两难的境地,刊登呢?不知是不是故意炒作,有些新闻甚至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不刊登呢?又怕漏掉了确有其事的爆炸性新闻,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我国的传播业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时刻,建国以来我们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经验,更没有娱乐报道的经历。没有本行业的职业意识,没有自律的自觉,除了简单模仿外,一切都在摸索中。报道明星,何种情形下的事实可以报道,何种事实不宜报道,何种事实适于粗线条报道而不宜细致入微,如何把握评论的分寸,区分适度幽默和侮辱的界限,照片和图画如何既具有新闻价值,又要防止低俗或侵权,如何区分“满足公众正当合理信息要求”和“迎合低级趣味”,如何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掌握好公众人物的隐私界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能用“心”去做娱乐新闻。

一、规范的心

娱乐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消遣,似乎与其他新闻有些不同。那么,娱乐新闻是否例外于新闻职业规范?遍翻新闻理论著作,娱乐新闻和娱乐记者并没有单独定义的内容,娱乐记者只是因为报道对象与娱乐界有关得此称谓,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与其他新闻记者没有两样。报道编辑娱乐新闻,同样受到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约束。所以,编辑不能因为自己是娱乐版的编辑,便可以在业务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更要用“心”去学习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只是在报道方式上,可以适当地活泼些,适当地有些幽默,但是不能发展到侮辱人格和侵犯隐私。

二、客观的心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包括事实与价值判断分开,全面、准确与公正。所谓公正,是指编辑要谨慎评估新闻事件的所有重要事实,做平衡、完整的版面规划,不偏袒任何一方。10多年前,孙旭培教授在研究我国报道方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报道经验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的概念,提出:“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有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标,是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是表现令人更加信服的倾向性,是寓倾向性于全面、客观、公正之中。”

运用到具体的新闻事件报道中,就要求编辑全方位的报道各方,尤其是对立方的观点和意见,公正分配版面份额,客观陈述事态的发展。编辑过程中尽可能地摒弃个人好恶和观点,保持中立的观察者的角度编辑新闻事实和对立双方的观点,甚至应当为新闻事件所涉及的双方(或多方)提供平等利用版面发表意见的机会。新闻失去公正,媒体就会失去人心!

比如去年5月闹出的在新京报社发生的窦唯烧汽车事件,之前,已经有一系列不利于窦唯的新闻事件出现,比如4月5日该报曾有文章《丁武奉劝窦唯去看心理医生》,其中几个小标题分别是:昔日爱巢人去楼空,窦唯偶尔回来栖身;窦唯自我封闭,很少跟摇滚圈接触;高原生活困窘,窦唯只给500元生活费;丁武夫妇奉劝窦唯,希望他去看心理医生。4月7日该报发表评论《窦唯骂出心声,我们只听见娱乐》,4月26日,《新京报》发表文章《对窦唯,你不能想当然》,5月10日该报再发文章《窦唯否认骂李亚鹏虚伪》。这些报道和文章,对窦唯与两任妻子、王菲的现任丈夫李亚鹏、摇滚歌手丁武之间的感情、利益纠葛进行了细致煽情的描写,甚至说了那么多的尖刻和侮辱人格的话。这样的新闻,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失去了一颗“客观的心”,我们都没有采用,只是在发生了窦唯烧汽车事件之后,作为新闻链接出现,让读者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窦唯烧汽车的新闻,也并不单单报道窦唯如何言行粗鲁,如何打砸报社,如何点燃汽车,而是从窦唯的角度、网友的反映、媒体的反映等多角度编辑反映这一则新闻事实,让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窦唯的行为。

三、人文的心 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贯穿人文理念。娱乐新闻的主要报道对象是公众人物。由于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与公共利益息息相关,明星作为一个受关注的对象,他的行为已经不是个人行为,而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所以,明星的行为无论多么隐私,在涉及公民的知情权时应该退让。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人物”没有隐私权,“公众人物”的私生活都可以肆意报道。比如媒体对王菲生孩子的“贴身关注”,客观上让一个六甲在身的孕妇寝食不宁、分娩地难定,这样的知情权消蚀了媒体应该有的道义和人文关怀,也误解和辱没了受众的合理兴趣。

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式,迎合了受众在不断满足物质需要之后的娱乐消遣需求,也符合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走向。但是,娱乐不是去新闻化,娱乐媒体应该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有操守、负责任的媒体。娱乐新闻业者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恪守传播原则和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业道德。

2006年度“中国最具价值主持人”排行榜,李咏以品牌价值5亿元蝉联冠军,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包括李咏在内的一些著名娱乐节目主持人由于自身的负面新闻的影响,仿佛一下子由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转变成了娱乐事件的制造者。早前李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曾坦言自己“已经触到了央视的娱乐底线”。美国文化传播学者波兹曼撰写的《娱乐至死》一书认为,电视决定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一个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应是积极进取、明荣知耻的,否则这个民族必然走向衰败。①电视起着十分重要的精神引领和文化导向作用,正因如此,对于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应该有所限制。

2006年10月29日落幕的第六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颁奖典礼上,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李咏”再一次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走向了备受争议的风口浪尖。观众对他嚼着口香糖带着墨镜上台领奖的举动很不满,尤其是他随意调侃孕妇蒋勤勤的举动,更是犯了“众怒”。当晚许多网民就在网上对此展开了批评。而一篇题为《李咏,你的“娱乐”底线在哪里》的博客文章更是在各论坛转贴,作者在博客中写道:“正所谓‘露多大脸、现多大眼’,李咏没忘了在金鹰奖颁奖典礼的舞台上张扬自己,但是他的这次张扬却让人感觉到十分恶心。”

央视作为一个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的媒体,它的娱乐底线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不能用一句话来做简单的概括,但是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媒体性质决定了主持人的娱乐尺度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中央电视台一向宣称以社会效益第一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这里我们还是援引李咏自己的话。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否受到央视的某种限制?

李咏:任何电视台的主持人都会受到限制,国家电视台更是突出。.中国新闻周刊:你是否觉得央视的娱乐尺度不够宽?

李咏:主持人是一个要充分展现个性的位置。作为央视主持人,个性张扬的程度以及分寸的把握,是需要拿捏的。

中国新闻周刊: 这个分寸在哪里?

李咏:通俗不庸俗,风流不下流。

在社会效益第一的中央电视台,首先必须认识到自媒体的性质,它是政治性媒体,所以其节目也必须体现出权威性与公信力,实行“精英、精品、精简”的策略。②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其娱乐节目本身趋向于益智类的(幸运

52、开心辞典)或是表演性质的(非常6+

1、欢乐中国行),而非单纯的搞笑节目。央视本身性质决定其娱乐节目主持人必须受到限制,把握娱乐尺度,要能体现出国家电视台的风范,要能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用李咏的话说就是要通俗不庸俗,要以奉献出精美的节目为目标。

2.主持人的素质与职业道德决定了娱乐底线

优秀的娱乐节目主持人不能人云亦云,不可过分程序化,应该彰显出自己的个性,反应要灵敏,对一般的事物最好能有出乎意料的见解,然而这种个性的张扬必须在一定的框架之内,切不可哗众取宠,或是将自己出人意料的见解建立在嘉宾或观众的痛苦之上。“毒舌”事件中李咏貌似个性的麻辣点评,不仅伤害了参赛选手,也让绝大多数的观众难以忍受。

优秀的娱乐节目要让观众在捧腹之后还能有回味的东西,这就要求娱乐节目要有精神内涵,主持人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而且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在出席公众场合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轻浮,李咏在金鹰节一句喜欢“年轻漂亮”演员的玩笑话就惨遭恶评,被观众认为没有内涵。幽默是需要智慧的,哗众取宠会适得其反。能让人笑还不是关键,问题是要用在地方,要有亲和力,最好有深度,反映的东西也要积极。

然而,李咏作为央视名嘴在2005年7月19日与朱军、崔永元等主持人一起严肃地开会讨论“综艺、娱乐节目的低俗化倾向”问题,并向全国同行发出了倡议。倡议称,主持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倡议还要求主持人要展示健康形象,主持节目要大方得体、用语纯洁规范,杜绝低俗、媚俗、颓废、宿命、无聊的内容,拒绝粗话脏话、庸俗调侃、打情骂俏、奇装异服、怪异造型。会上还颁布了《广播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播音主持自律公约》。这里我们来看看有代表性的两条(2):

第九条:行为要得体,活泼而不轻浮。举止要正派,亲和而不失礼仪。避免粗俗和媚俗,反对矫揉造作。

第十四条:感情要真挚,避免煽情、挑逗。

从这些条款中我们可以看出央视需要的是行为得体,不轻浮、高品位的娱乐节目主持人,然而李咏在金鹰节上的表现似乎与条款有些出入,行为有些出位。3.道德约束与舆论监督决定了娱乐底线

中国素来被称作“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古代哲人历来主张“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从生存交往视野中来看娱乐节目主持人,他们也必须真诚地面对嘉宾、选手和受众,而这种真诚首先应该表现为尊重。如果主持真的能够做到心中有人,尊重他人,其实也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节目的尊重。

如果说道德的约束是否能够起到效果,主要取决于主持人个体,是其内因的话,那么强大的舆论影响,这种外因的作用就迫使主持人不得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循娱乐的限度。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观众能够及时地反馈自己的意见,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主持人的监督。

优秀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应该是能够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既张扬个性又不失亲和力,既睿智幽默又富有内涵深度,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媒体的游戏规则,清醒地明了自己的娱乐底线。

注释

(1)徐铸成.新闻 艺术 [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2)钟子扬:《电视荧屏亟待净化》,《新闻记者》2006年第8期

篇2:记者职业道德的底线

区政府礼堂舞台上,那位绝望的前银行信贷处长程雨来跪在地上向石局长苦求无果后绝望地哀叹:“我现在就是想回大青沟当个农民也回不去了。”这是南通话剧团《母亲的守望》剧团塑造的一个人物,一个迷途难返的官员,一个悔不当初的灵魂。程雨来用他的绝望与悔恨震撼了我的心灵,也震撼了在场所有观众的心灵。千里寻子的母亲不明白,她最爱的儿子当初是那么质朴,能干,考上财经大学,成了城里人,成了当官的,让全村人都扬眉吐气,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党和政府的罪人,一下子就让他们全家丢尽了脸。即令是程雨来自己,即令是那些现实世界已经伏法认罪的贪官污吏们,就真的能说得清楚自己是怎样一步一步滑向深渊,怎样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的么?

自从9月2日下午在区政府礼堂看完话剧《母亲的守望》,我的心一直无法平静,在政府、人民、全社会都在密切关注反腐倡廉,关注贪官外逃的时刻,排出这样的话剧,其反应的生活是真实的,生动的;揭露的问题是及时的,深刻的。在大多数观众都被剧情深深吸引,被母亲程大娘扮演者精湛的表演打动的同时,我却震撼于处长程雨来扮演者痛苦的哀叹:“我现在就是想回大青沟当个农民也回不去了。”最初他的老同学劝他接受第一笔二十万的贿赂,怂恿他说他信贷处处长的工资还不如他工厂里的小工人高,他动心了。权钱交易的雪球一旦开始滚动就不会停止,人的欲望是无底深坑,满足的越多挖的也就越深。当房子车子等等必需品奢侈品都有了之后,程雨来处长和很多贪官一样开始包二奶,换老婆。如果不是这个巨大的雪球突然遇到巨大的无法逾越的障碍,它不会停下脚步。贪官自动收手的可能性就和吸毒者突然醒悟自发戒毒一样的稀有和困难。在处长的内心深处,他是否还是那个在大青沟里奋斗渴望过上富足生活的农民。在面对财富巨大诱惑的时刻,他心中农民的“我”战胜了成为国家干部忠于职守的“我”。在渐渐的习惯了权钱交易,“知道哪些钱能动,哪些钱不能动”之后,技巧熟练的成天只想着满足私欲的“我”越来越强大,而“国家干部”则越来越渺小,甚至偶尔被遗忘,直到面对国法难容,面对苦苦哀求的母亲,他才幡然悔悟。

几乎每天我们都能读到贪官污吏被法办的消息,偶尔也会有外逃的贪官被遣送回国,剧中程雨来发出的哀叹不知何时才能停止。使人们不同的是人们的选择,人们通过行动做出选择,通过这种选择赋予生命意义,塑造个体生命的本质。如果不曾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不曾明了自己的身份,那么甚至都谈不上是否迷失,不过是随着环境沉浮的摇摆的茫然灵魂。我们现在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们,到底有多少人内心深处是以人民公仆自居呢。当公义与私利在内心角逐的时候,有多少人能选择公义,选择高尚。与其给灵魂一个又一个考验,也许我们更应该在制度上着手,让更多的母亲能轻松些,让生活多一些阳光,少一些灰色。

杜 晓 敏

篇3:论记者暗访的职业道德底线

隐性采访又称之为暗访、秘密采访, 是指在被采访对象未感知的情况下新闻记者运用微型摄像机、照相机等工具秘密获取新闻信息的方法, 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方式。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 暗访已经成为当前媒体人获取信息惯用的采访手段, 从媒体市场竞争以及长远发展来看, 暗访确实不失为一个很重要的采访手段。但当下记者暗访时仍然存在侵犯公民隐私、内容媚俗、暗访手段不正当等问题, 当个体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新闻自由和媒体职责、平等正义和经济效益等各种道德的冲突和利益的权衡接踵而至时, 本文力图在媒介伦理与隐性采访之间找到平衡。

二、记者超越职业道德底线的表现形式

张新宝教授曾经对隐私权定义为“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康德认为遵守道德规范是无条件的, 所以在康德的眼里, 即便是为了获取真实的信息, 甚至是为了报道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新闻而迫不得已采取了暗访的手段, 这些无论如何也不能构成暗访合理化的理由。也就说现在的问题在于, 暗访是否可行以及这一做法利弊得失大小的权衡问题。侵犯隐私与挖掘新闻事实之间如何实现平衡很重要。

有的记者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 在暗访的过程中采用偷窥的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公众人物的绯闻、丑闻、琐事上, 因为这些内容能够满足大众猎奇的好奇心。所谓“媚俗”在娱乐报道中最为常见, 为了抓住受众的眼球, 媒体的法宝便是通过偷窥、跟踪的方式挖掘明星背后的丑闻、隐私, 甚至以“性”为卖点, 渲染色情的“桃色新闻”等, 有的记者暗访卖淫事件后甚至详细描写淫秽的情节, 除此之外, 渲染暴力色彩也是很多丧失职业操守的记者的卖点。新闻内容媚俗化是媒体丧失伦理道德的一大表现。最常见的典型案例即狗仔队对娱乐明星私生活的偷拍与曝光, 内容包括某位明星婚内出轨、某两位明星私下约会等明星背后的丑闻和隐私, 甚至娱乐记者们以拍到“出轨证据”等图片为荣, 内容丝毫没有任何建设性, 完全以吸引受众眼球、满足受众好奇心为目的。

所谓不正当的暗访即偷拍、偷录等行为, 这是被采访人隐私权被侵犯的源头, 虽然目前这两种方式并没有受到公开的谴责, 也不受法律的制裁, 但一旦其他监管健全了, 公众的法律意识提升了, 媒体普遍采用的这种采访方式将会被关注并受到广泛批评。

三、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深入, 特别是在媒体运营引入市场机制之后, 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媒体信息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媒体记者自身也没有合理的法律规范其行为, 所以才会频繁出现媒体记者丧失职业道德底线的现象。其主要原因笔者总结如下:

第一, 追求经济利益。市场经济的引入导致媒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记者在采访中也会潜移默化的受此影响, 部分记者只求眼前实际利益, 为此铤而走险走上了偷拍的道路, 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记者除了专业采编能力的提升外, 还需要接受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 采访中不得侵犯被采访人隐私等。

第三,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有的媒体主管部门缺乏对记者操守的管理监督, 管理存在盲点, 监督不严, 监管不力, 很多记者在采访中我行我素, 为了得到第一手信息甚至采用卑劣的手段。

四、暗访回归理性之路

在暗访的长期发展中, 受众一方面惊叹其在揭露黑暗、社会监督方面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争论于它在法律和道德上的问题所在, 即记者的职业道德底线。当暗访已经充斥着我们每天需要接触的媒体时, 我们呼唤媒体机构和媒体人的媒介伦理重建。

第一, 记者强化自律意识。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是因为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素养, 也同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伴随着媒体间日益激烈的竞争, 相当一部分记者为了利益将责任感和使命感抛诸脑后。为了追求关注度、吸引受众眼球, 他们不顾媒体职业道德, 将公共利益弃之不顾, 一味地使用不正当手段去生产媚俗的内容或公众人物的花边新闻, 而暗访往往成了他们的“杀手锏”。正是由于记者自律意识不强、盲目追求利益、对采访条例不熟等, 引发了大量的道德问题和侵权问题。

首先, 笔者认为记者应该把握好暗访的“度”。记者应该意识到, 暗访应该是显性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 并不是所有新闻都需要采用暗访的, 使用暗访的首要条件便是关乎大部分人的公共利益, 且通过其他采访方式无法获知新闻信息。除此之外, 所谓“度”还包括在采访过程中应该牢记自己的角色和社会责任, 不要为了经济利益而采取非法手段获取信息。有的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 动不动就暗访、偷拍、尾随, 实际上这已经滥用了采访的权利。另外, 诱导式采访也是不可取的。

其次, 记者需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行为, 不能过度参与到新闻事件中, 记者只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不能干预事件的发展, 更不能诱使被采访人犯罪。

最后, 记者应该追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记者同时承担着社会责任和新闻职业道德, 在具体的暗访中, 当记者面临选择时, 应该尽量使两者统一。特别要注意的是, 当记者遇到杀人放火、打劫抢人等情况时, 应该及时上前制止或报警, 而不是为了获得新闻素材见死不救。

第二,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需要法律的约束, 新闻传播机构离不开法律的制约。但是很遗憾的是, 直至今日我国的《新闻法》并没有出台。这使得新闻从业人员不得不感叹“带着镣铐跳舞”, 抱怨环境的不公。由于《新闻法》的迟迟不出台, 记者在暗访的实际操作中也无明确的法律法规可遵循, 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臆断和已有的法律常识来判断, 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增加了暗访侵权的可能性, 也容易使采访工作出现各种失误。放眼望去, 世界上相当一部分国家已经出台了新闻法, 新闻法中对记者的采访行为有明确的规定, 也为各种新闻界的官司提供了依据。当然新闻采访方面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很多的规章制度, 对规范记者的暗访行为有一定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 只有出台具有法律效应的《新闻法》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新闻法》应该明确规定暗访使用的条件、在使用时应该遵守的规则等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杜绝暗访被一些不法分子滥用或乱用, 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2015年3月人大会议上,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柳斌杰表示人大正在研究新闻传播立法, 他说:“今后凡是属于公共新闻传播范畴的, 包括互联网新闻服务等, 都将纳入到新闻法管理中来, 不过自媒体这一传播形式暂不会纳入。”可见, 随着时代的进步, 暗访中所面临的侵权等问题都将被解决, 暗访将走向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顾理平.隐性采访论[M].新华出版社, 2004.

[2]宋宏伟.浅析隐性采访记者介入的限度[J].新闻知识, 2014.

篇4:道德的底线

可凡事都有个限度,借明星炒作是一种正常的宣传手段,如果把这种炒作变成人身攻击,就显得太没素质,太没道德。说到这,我想大家应该知道我说的是谁,作为现在娱乐圈最大的臭嘴,宋祖德先生真是让人“钦佩”他的意志品质,哪有热闹就往哪儿钻,哪有风头他都往前冲,仿佛不从明星那儿占点什么便宜,他宋大嘴就没法过日子。

这次“锋芝恋”的复合,宋先生又发表了自己的“高见”——“王菲女儿长得特像谢霆锋,圈里很多人都知道,谢霆锋自己也心知肚明—王菲嫁给李亚鹏后,谢霆锋和她还多次在北京和香港开房幽会……谢霆锋竟然抢了李亚鹏的头彩,也许和年轻力壮有关吧。”而对于李亚鹏的反应,宋祖德似乎也知之甚详,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李亚鹏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多次明里暗里警告王菲,将会采取行动,一泄心头之恨。王菲又惊又怕,把李亚鹏的威胁转告了谢霆锋,希望能从情郎那里得到些许安慰。谢霆锋这种花心大少,玩女人可能是高手,可一旦事到临头,反而大做缩头乌龟。”

各位看官看到这,估计已经是哭笑不得了。文中还有多处无耻的言论。我们不去管宋祖德先生从这篇博客文章上赚了多少点击量、多少新闻报道,又赚了多少骂回来,反正人家不在乎,我们也犯不着为人操心。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每天就想着怎么靠明星捞点关注度,不管是不是对别人造成了伤害,非要把自己搞得遗臭万年,那他真是连道德的底线都丧失了,可悲之至。但愿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现在正在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国度里,能少一些这样的人才好。由宋祖德事件,我又想起不久前的另一件事,一位年仅22岁的花季少女为了抵抗性侵犯而惨死在歹徒的刀下。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同情,但也有一些人对少女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女作家陈岚就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出了反对女性面对强奸危险时冒死反抗的言论。

陈作家认为,那些倡导女性冒死反抗性侵害的男性,其实是为自己一己之私着想,在潜意识里认为男性的性专属权大于女性的生命。“女人在面对强奸犯时捍卫的是什么?是自己的身体么?不,犯罪学家说过,反抗通常招致不必要的伤害,甚至是致命的伤害。女人此刻捍卫的是隐藏在她身后的某个男人的权益,她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她的生命权也不是属于自己的,她的这具活生生的肉体乃是属于某个男性,那隐藏的性器官所属的权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乃至超过了生命。” “而为了保住贞洁,去冒生命危险,是百分之百的愚昧无知……号召女性为了贞洁去冒死,就和号召孩子去救森林大火一样,都是人类的耻辱。”

对于陈作家的观点,个人认为有些偏颇,值得探讨。首先我赞成在遇到生命危险时,保存女性自身的生命安全是应该放在首位。但反过来想一想,一个柔弱的女性,在面对歹徒的侵犯时,不顾自身安危与歹徒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在那一刻,她真的就是在为了男人守卫着自己的贞洁吗?她反抗强暴,更多的应该是在捍卫着自己的尊严。

人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个人以为,很多时候,保护自己首先要保护的,其实是自己的尊严。当日军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的时候,难道说我们的先辈们为了保命,都要去做卖国贼,都要任由日本鬼子糟蹋蹂躏而不敢反抗?

保护自己的尊严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如果说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弱小,就该在遇到侵犯时为了保全自己而选择任人欺凌,那还不如为了自己的尊严放手一搏。保护自己不是丢弃了什么女人的平等权,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女人的平等权;遇到侵害时的反抗,是作为人的反抗,是为了自己的尊严,而不是为了捍卫隐藏在她身后的某个男人的权益!!

至于“号召女性为了贞洁去冒死,就和号召孩子去救森林大火一样,都是人类的耻辱”的观点,我更不同意。见义勇为的孩子扑救森林大火,虽是以卵击石,但他的举动让人感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即便是孩子牺牲了,我认为也是值得的。最起码,他比那些只会看热闹的麻木的大人们强。这是一种精神,我们号召的不是让孩子去救森林大火,我们号召的是见义勇为的精神,这不是人类的耻辱,这是我们这个社会急需的,却正在不断丧失的东西。

篇5:坚守道德底线的作文

现在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谈论道德话题,但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还是频频发生。“馒头老太”为我们出了一道选择题,让每一个人对“无人售馍”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五年道德检测的实际情况包含了她对路人和社会的无比信任,人们也无比信任“馒头老太”,这体现了一种良性循环,激发出的是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近年来有关道德的争论很是火热。“倒地老人为何无人扶起?”为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会如此的盛行?是社会的沦落还是人们道德的败坏呢?

有人说:“或许是个碰瓷的,最好绕道而行吧。”也有人说:“这么多人都路过此处,别人都不管,我为什么要管。”是啊!这是人们常有的心理,人们有这种心理的原因是由于一种现象——“吃力不讨好。”是帮助别人后,反而被冤枉,时间长了,这种事就谁都不愿意干了,免得掉坑里。

但是,我觉得无论有没有被冤枉的可能性,这种事只要我们还有一点点道德心,都应该勇于参与的。因为或许只要我们伸一下援助之手,就会挽回一位老人的生命,生命是多么的可贵,人的一生只有那短短的几十年,所以我们不仅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也应该珍惜别人的生命。如果因为有这种被冤枉的可能就不去做的话,当你若无其事的从旁边绕过去时,心里面就没有一点内疚吗?我想,如果我是那种人,半夜会被噩梦惊醒,况且就算有那种被冤枉的可能性又怎样呢!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现在生活在法制社会中,法律会明辨是非,只要真理站在我们这边,我们就是清白的,没有人能随意诬陷我们。

“倒地老人无人扶起”的事件验证了我们这个社会某种程度的沦落,而“馒头老太”却对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充满了信心,对路人和买馍的人有着无比的信任,这种卖馒头的方式不仅仅赚的是人们的钱,而且是激发社会正能量的体现!

我相信,我们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们还是有道德,有涵养的,不然社会中也不会有那么多慈善团体和机构,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爱心人士。哲学中说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那点坏的可能性,就完全否决一件事,我们应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篇6:规则是道德的底线作文

一场大火将哈佛大学图书珍藏馆烧毁,一名学生将自己违规带出珍藏馆的典籍交还给校长,而校长收到这唯一存世的书,感谢了这名学生后将其开除。这看似不近人情的处理方式,实则是合情且合理的。

规则是最基础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

也许有人会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什么不从轻处理这名学生呢?诚然,该学生偶然保留了珍贵的书籍,可以说为学校做出了贡献。但是,如果仅因他违规带出的书具有特殊价值,便忽视规则,予以特权,不免草率而不公。或许他在“是否交还书籍”这一心理斗争过程中,表现出了坦诚负责的一面。但事件的`主体是他将书籍带出了珍藏馆——有了“违规带书”这一行为,才有后续发展。他违规在先,悔过在后,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他的“违规”是绝无争议的,而使他对此行为负相应的责任,也是无关道德倾向的独立判断。遵守了规则,方可谈道德。

“悬镜而知平,设规而知圆。”高尚的道德需要高度的自律,而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要想保持社会的公正与和谐,形成规则主导的“他律”,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假设这位校长没有处罚学生,或许使诚实、知错就改的精神得到了认可,却在无形之中,对破坏校规实施了静默的放任自流。有第一例,便有第二例。这一次因为图书的珍贵与坦白的可贵,下一次就会有其他不按校规处理的理由——久而久之,“无罪”的准入线越来越低,规则便失去了约束力,其意义也不复存在。将学生开除出校或许使他正确的认识为他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但处罚是应当的,逃避带来一时的免责才是于道德不容。只有在特例上也严格处理,才能巩固规则的普适性,减少日后绝对性的违规。如此看来,缺少了规则,如何体现道德呢?

在生活中,法律便是一种普遍的规则,难道我们并不把“守法”当作一种值得宣扬的美德吗?对于具有无穷欲望的人类来说,道德的确是伟大的进步——它抑制了我们心底盲目的利己主义,使我们更团结地迈进而不受过多干扰。但道德是太过宽泛的概念,只有通过规则将其具象化,才会成为大多数人认同的声音。当这两者相悖时,并不是因为产生了对立,而是我们在看待同一件事时,看到了其中的两面性,再用道德的基础与进阶分别评判。

篇7:社会道德相声:做人的底线

甲:咱俩搭档说相声很长时间了吧?

乙:嗯,有年头了。

甲:咱俩说过的相声段子你都记得么?

乙:我记性比你好。

甲:咱俩在《x县与x江》这个段子里说过“三线”这个话题。

乙:是个新话题。

甲:“三线”,有个“线”字。

乙:是。

甲:“线”字可以引出许多话题,可以组成许多词语。

乙:是啊,比如“新闻在线”,“过桥米线”、“斑马线”、“起跑线”“录取分数线”,等等。

甲:咱们今天的相声也有个“线”字。谈谈做人的底线。

乙:做人还要底线?

甲:是啊,做人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言而有信,顶天立地。

乙:我知道了,脚不离地,“底线”就是纳在鞋底上的线。

甲:什么呀,底线是人生原则、行为准则,你明白了吗?

乙:不明白。

甲:这样吧,我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比如,你是一个商品推销人员,你向用户或者顾客推销你的产品的时候,用户或者顾客会砍价,你也会让步。但当你把价钱降到一定程度时,就再不降价了,这个最低价,就是你商品销售的价格底线。

乙:为什么?

甲:因为低于这个价,你就无利可图,无钱可赚,成本都收不回来,赔本的买卖,除了你这样的笨鸟,没人会做。

乙:你才笨鸟呢。——明白一点了。

甲:招投标都有底线,标的超过了投标方或者招标方自己的底线,就流标了。

乙:又明白一点了。

甲:国家、企业之间的谈判,双方也各有自己的底线,对方的价码或要求超过了自己能接受的程度,即底线,就谈不拢;双方唯有在各自的底线之上达成共识,谈判才能成功,才能达成协议。

乙:我不推销商品,我也不招投标,我也不参加什么谈判,我不需要什么底线吧?

甲:此言差矣!刚才是举例子。其实,任何一个人都要有做人的底线,这是社会对每个人起码的道德要求。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要求一切人都崇高,都奉献大,只要求遵守道德底线,不做人所不齿的道德底线以下的事,不逾越做人的底线,就行了。

乙:逾越了会怎样?

甲:社会三百六十行,无论哪一行,只要没有了道德底线的约束,就会做缺德事儿,就会损害社会群体利益。而损害社会群体利益,就牵扯到社会中每一个人,也包括你和我。

乙:是吗?

甲:2009年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荆州市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不幸遇难。

这时,专做死人生意的当地水上打捞公司的船来了,说捞一具尸体12000元。当打捞出因救人而牺牲的大学生的遗体时,无良船主挟尸要钱,他们在尸体的手臂上拴上绳子,然后手牵着绳子,伸手向在岸上的长江大学师生谈价要钱。长江大学师生硬是交了三万六千元才领走三具遗体。

乙:见利忘义,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甲:你对打捞公司的这种恶劣行径也义愤填膺吧!如果一个生产企业负责人没有了做人的底线,对社会危害更大。

乙:愿听其详。

甲:2008年5月份媒体报道,由于三鹿集团掌门人的无良,贪心、枉法超过了做人的底线,销售含有超量三聚氰胺的有毒奶粉,致使全国数千名婴幼儿患病,数名婴

幼儿死亡。

乙:不择手段敛财,一个企业不能这样黑心赚钱!

甲:有的建筑工程层层转包,偷工减料,很多豆腐渣工程垮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钱财损失。

乙:无视国家政策法令,一个公司不能无良到这样程度!

甲:有的无做人底线的公务员欺压人民,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草菅人命,充当黑社会的保护伞。

乙:我明白了,做人的底线就是一个人的基本操守。在基本操守之上,就是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在基本操守之下,就是一个危害社会的人。

甲:(握住乙的手)感谢你的愤怒,高兴你的醒悟,从今走出迷途,今后走上正路!

乙:说得我如坠五里雾!——我是底线之上的人!

甲:知道,你迷途知返,改邪归正,浪子回头,从底线之下进步到底线之上,社会重新接纳了你。你那些缺德事是以前做的,既往不咎。

乙:什么乱七八槽的,我是说,我本来就是有底线的人,没做过亏心事!

甲:(快速地)知道。社会上的无良丑行、坑人事件一桩桩、一幕幕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唤醒了你的良知,你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前后判若两人……

乙:我本来就是有良知的人……

甲:你现在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乙:(矜持地),这才说到点子上。

甲:你卖肉不再注水了,称秤不短斤少两了,卖货不以次充好了,也不出售假药

了,上台不再假唱了,写文章不抄袭了,说话不再吹牛了,演艺也不潜规则了,不吃

请了,也不收受贿赂了,不偷不骗了,也开始孝敬老人了……

乙:你这是说我么?

甲:我是在说那些从前无底线,现在有底线的人。

乙:你倒是说清楚啊!

甲:我们社会有底线的人越多,生活就越美好。

乙:是吗?

甲:你的转变就是生动的例子,给我们社会增加了一个好人。

篇8:论记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

1 提高记者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被称为“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毫无疑问,其在传媒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巨大。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自身的切身利益,更关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对新闻事件真相的求知欲望的增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更为重要。

1.1 对广大民众的影响: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可以多途径获取各类新闻、信息、资讯,可以说新闻事业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而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利益链,一些媒体一味追求新闻播报的效率和自己单位小团体的物质利益,而纵容记者歪曲事实甚至不顾事实,只要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一切营销手段无所谓,达到经济目的即可。个别记者为了完成单位分配的任务也抛开了所谓的社会责任,一些记者在报道语言上煞费苦心,经常使用一些“擦边词”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甚至游走在触犯法律的边缘,一些暴力性事件、色情性内容都被拿来大做文章,不顾及未成年人群体的成长。所以,媒体和记者都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公众负责,对年轻受众的未来成长负责。

1.2 对当事人的影响:

个别记者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不惜歪曲事实,甚至捏造事实,对自己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以为然。殊不知,正是由于这些不实报道,给当事人及其亲属带来莫大的精神伤害和痛苦,让他们在社会上承受着过多的原本不属于他们的压力,严重的导致精神崩溃,甚至弄出人命来。因此,记者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公众负责、对当事人负责,不捕风捉影。

2 坚守记者的道德高地,不踏道德红线

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是对普通公民的约束,对于记者来说,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和职业的崇高性,要具备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水准。在新闻报道时,站在更高的道德视角去阐释,让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体会到正确的舆论引导,获得正能量。

2.1 加强规范,明确记者的道德底线:

一些记者为了吸取公众的关注,不顾及他人的隐私,更有记者甚至利用手中掌握的消息干起了敲诈勒索的事,直接挑战法律的底线。特别是对明星的个人情感隐私等问题,一些媒体和记者乐此不疲地采取全天候蹲守的策略,一旦拍到隐私画面,大肆进行报道宣传,根本不考虑法律的存在,更不用说考虑当时人及其家属的感受了。究其原因,处罚力度跟其行为所获得的利益相比,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因此,铤而走险,不惜以触犯法律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因此,应加大处罚力度,启动严厉的措施追究媒体责任人和当事记者的相关责任,以有效遏制记者的不顾及后果的报道和日益膨胀的利益野心。

2.2 社会舆论监督约束记者的行为:

记者自身加强修养、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操守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公众也要加强对记者的监督,特别是对那些不负责任或者工作态度散漫、社会责任感不强的记者更要给予监督,舆论监督可以团结公众的共同视野,有效打击和制约丢失职业道德和良知的记者。舆论不仅是记者的武器,也是社会约束记者的有力武器。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记者早已成为连接大众与媒体之间的桥梁,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操守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所在媒体的发展命运。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纷繁复杂的事,其中难免涉及到某些团体和个人的相关利益。一部分记者在利益的引诱下或者在权威的胁迫下,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心和正义感,乃至为了利益而将道德节操丧失殆尽,忘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初衷。社会越是发展,矛盾越是突出,记者更要铭记职业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坚守道德高点。

关键词:新闻记者,社会责任,道德底线

参考文献

[1]赖燕芳.新闻记者的素养和社会责任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

[2]张阳洋.论新闻记者的素养和社会责任[J].理论前沿,2013(11).

[3]李佳佳.论媒介全球化及中国媒介的变化[J].现代商贸工业,2009(12)

篇9:坚守道德的底线

中华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源远流长;温良恭俭让,代代相传。魏晋风骨,汉唐仕风,是时代特征的标签;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盛世民风的写照。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孔孟谦让之风,儿时教育浸入血脉骨髓;岳母刺字,卧冰求鲤,自古忠孝之道教化着我们行为举止。

如今部分劣行恶俗泛起,成因复杂。一是国际化背景下纷芜多元的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博奕冲击而出现的文化认知模糊;二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文化改造过程中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的不断转变;三是时代不断改革创新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摒弃与坚守的择抉偏差。多种原因,导致部分人员以自我为中心,置道德于脚底,假公济私,损人利己,急功近利,杀鸡取卵,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这些不良社会现象危害极大。其虽不一定触犯法律法规,但其侵蚀中华传统美德,动摇青少年信仰根基,模糊大众审美情操,危及政府的公信力。

此风不可长,我们必须坚守道德的底线。我们决不能坐视歪风恣肆纵横,听任铜臭弥漫泛滥。坚守道德的底线必须有的放矢出重拳下猛药。

一是深入持久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美德高度的浓缩和概括,是引领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风向标和指南针,是指导社会公民坚守道德底线的防火墙和照妖镜。只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确保高尚的荣辱观、义利观。道德底线的坚守,价值观念的重构,我们在不义之财面前才能雷池止步,在老人跌倒时才敢出手相助,在歹徒为非时才敢当头棒喝。

二是争夺抢占舆论新高地。紧抓新型主流媒体,守住精神家园,抵制渐变的不良习俗,打击所谓网络大V精神领袖,让造谣传谣者失去话语权。主流媒体要利用传统报刊、影视广播、网络电台、微信、QQ等各种渠道树正压邪,激浊场清,一方面积极传播正能量,大力弘扬中华美德,让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家喻户晓,让公众近距离感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人性的光辉,道德的力量!让道德底线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对挑战道德底线丑恶现象发动大家穷追猛打,使恶俗不文明举止退避三舍,见不得阳光。

三是强化监管措施,加大惩治力度。坚守道德底线,遵循公序良俗,依靠的不是法律法规有形的尺度,而是公众的基本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底线的不断降低,法律法规高压线触碰已经不远。对于践踏道德底线者,我们要加大惩治力度,不能一味口诛笔伐强烈谴责,还可以让其上“黑名单”,居“隔离带”,及时铲除其滋生的土壤,让其对公德产生敬畏之心。

篇10:道德底线的散文怎么写

其实,做一个无道德的人很好。脏话能够随口说,垃圾能够随手扔,痰能够随地吐,草地能够随便践踏……好处说不完。根本不用为了把垃圾扔到垃圾箱而弯腰;根本不用为了吐痰而找地方;根本不用为了草坪而绕道而行;这样的日子,随意而简单,逍遥而自在。我以前在公交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情景:在上车时,有一位年貌看似中小学生的人,为了能在公交车上抢到一个好座位而不顾众人率先挤上了车。大家上车后,他又把口香糖吐在车上。他旁边还站着一位大约六七十岁的老婆婆,可他却视而不见,还翘着二郎腿,嘴里哼着歌,悠闲地望着窗外。

此时车上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望了望老婆婆,起身给老婆婆让了座。礼貌的行为影响礼貌的生活,人们的道德铸就人们的一生,不同的人成就不同的人生。道德已被人们放在心中的一个重要位置,我们时刻在与道德交谈,千万不要把道德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道德信息,让我们从此刻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做一个懂道德的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让我们一齐努力吧!

篇11:人类学电影的道德底线

张艺谋年度巨制《金陵十三钗》登陆贺岁档,很多父母又开始考虑是否要带孩子一同走进影院,在这个没有分级制度的电影市场,父母们永远得不到提示,只能通过四处打听来“审片”,也有父母干脆援引了该片的美国分级——美国电影协会将《金陵十三钗》定为R级,即限制级,这意味着父母担心片中有不适合孩子观看的戏份,从而不会带孩子进影院。这部贺岁片的热映,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电影分级制度的关注。

场景

金陵十三钗吓哭孩子

响响的妈妈和丈夫一起走出影院时,一边平复着自己的情绪,一边庆幸没带女儿同来的决定,尽管事先清楚《金陵十三钗》是大屠杀题材,但影片的暴力展现还是超出了她的预期,以至于在影院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被这部贺岁档影片压抑得缓不过劲儿来。

这部片子不适合孩子看,是响响妈从同事那里得到的忠告,她特意找到看过影片的同事询问,同事的态度很坚决:“影片里有血腥的暴力,有强奸镜头,有床戏,还有关于妓女的话题。孩子接受起来肯定有问题。”

对于身处中国内地的父母来说,每次有国产大片上映时,他们都会遇到同样的困惑。也有粗心的父母,是带孩子进了影院后才感到后悔。据河南郑州媒体报道,《金陵十三钗》的血腥画面加上影院音效,让不少小观众当场吓哭,只能中途退场。家长们担忧,逼真的视听效果会使恐怖情节更加真实,在孩子心里留下较深的印象。

而在大洋彼岸,电影的尺度问题早已因分级制度而得到解决。据报道,《金陵十三钗》于去年12月23日在美国上演,美国电影协会(MPAA)将此片定为R级,即限制级,要求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人陪伴才能观看。MPAA给出的评级理由是:强烈的暴力,性侵犯,令人不安的画面和语言。相信看完这部影片的人都会对这样的评价表示认同。

美国

家长组成分级委员会

《金陵十三钗》在美国被定为R级并不算意外,毕竟影片拍摄的是南京大屠杀,如果真实表现当时的场景,必然会有血腥、暴力场面。我国观众熟悉的《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都是限制级影片。张艺谋此前的一部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因“波涛汹涌”和暴力镜头在国外被划分为限制级。

电影分级制度的核心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审查电影内容中的暴力、情色等因素,划分电影等级,以年龄限定影片的观众范围。国际通行的审查标准透明化、确定化、技术化、可预测、可计量。

在美国的分级制度下,放映限制级电影的影院只能允许限定年龄的观众入场,票房收入自然要受到影响,通常票房卖得最好的,都是老少咸宜的大众影片,能吸引一家人集体前往影院,所以有的影院为保证上座率会拒绝一定级别的影片,或者删掉影片中影响定性的粗口或情节。

在美国,由分级委员会评定分级,美国电影协会主席决定分级委员会的主席人选,但无权干预委员会的决定。分级委员会由8至13位来自于不同社会背景的全职雇员组成,他们必须为人父母,而且都是年龄在5至17岁孩子的家长。分级委员会集体观片,独立评估等级,最后的级别经小组讨论后投票决定。除主席外,委员会成员的身份保密。

但近来分级委员会也被曝光存在种种问题,比如包括主席在内的很多委员会成员的孩子都已成年,他们还可能与制片商方面有接触。虽然存在质疑之声,但作为一套可行的制度,美国的电影分级依然得到了70%的家长认可。

中国

新法未涉及电影分级

2011年12月15日,为了大力推动电影产业,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对电影市场秩序的各个环节作出了规定。但是,各界瞩目的电影分级制却未见踪影,这意味着目前的电影审查制还是被沿用。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电影审查制,也就是限制电影的一些表现手法,使得影片在所有影院都可以放映,这种成人、儿童“一勺烩”的做法,结果却往往是“两头儿够不着”:

一方面,影片制作者要在创作中同时考虑少年儿童观众的承受力而在影片表现力上处处掣肘;另一方面,不少真正走进院线的影片仍因超出孩子的承受力屡遭质疑。从去年的贺岁片《让子弹飞》到今年的贺岁片《金陵十三钗》,在内地影院,令成年人都瞠目的镜头毫无阻碍地展现在孩子面前。

成人不满足,孩子受不了,是当前成年人与少年儿童共享同样的影视作品的尴尬状况。

电影《南京!南京!》的导演陆川近日在谈及《金陵十三钗》时表示,制作“大屠杀”题材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影片会出现残酷的镜头,因为这就是历史,无法逃避,直面才能展现真实的历史,所以这也带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电影应该分级,分了级才能让观众有选择地去看。

对于实行电影分级制,中国在过去几年一直在探讨,呼声不断。此前曾有消息称,正在制定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含有相关的电影分级内容,但是此次出台的征求意见稿让人们的预期又一次落空。

尝试

“少儿不宜”匆匆夭折

中国电影分级最早的制度尝试是在1989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了《关于对部分影片实行审查、放映分级制度的通知》,这是中国电影史上首次实行所谓分级,其中规定:对部分影片实行分级制度。明确划定凡有强奸、盗窃、吸毒、贩毒、卖淫等情节的影片;凡有容易引起少年儿童恐怖感的暴力、凶杀、打斗情节的影片;凡表现性爱及性行为情节的影片;凡表现社会畸形现象的影片,属于少年儿童不宜观看。

《通知》要求,凡审定为“少儿不宜”的进口及国产影片,均应在片头加印“少儿不宜”的字样,以示区别,各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一切放映单位,均不许组织少儿专场放映,不许租供中小学校少儿观看,对少儿一律不售门票,不许少儿入场(售票、入场时需检验学生证或户口本等有关证件),并不得提供电视台播放。

当年的故事片《寡妇村》是第一部使用“儿童不宜”字样宣传的影片。但此后,“儿童不宜”逐渐成为影片的宣传噱头。时至今日,这个旧规定已无人承认,而新规定一再难产。

官方

还不适宜推进分级制

其实,官方近年来已明确表示中国还不适宜推进电影分级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就曾表示,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国内外市场调查研究,在调研中感觉到,从理论上说,电影的分级可以保证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但在实践中目前还没有看到非常成功的经验,包括国外一些发达的电影国家,在管理的过程中,市场还存在很多难以有效控制青少年观众等进入市场、进入影院、进入网络、进入网吧看电影的情况,在中国市场上目前还不适宜推进电影分级制。

这番话也迎合了分级制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观点。很多人担心,如果允许电影分级,就意味着官方允许色情与暴力电影的制作与发行,那么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三级片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内地上映。因为分级本身也是一种导向,很容易引导人们去看低级别的电影,所以“少儿不宜”四个字非但不能起到保护少年儿童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商家谋取利益的金字招牌。

据悉,此次《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没有涉及分级的问题,也是因为在讨论中,很多家长担心如果中国生产出大量成人电影,但法制不够健全,影院为了追求票房,很可能不顾相关规定,最终伤害到青少年。

声音

电影分级不能因噎废食

作为一名孩子家长,律师王松义认为,分级制度虽然存在一定弊端,但是我国的分级制度可以与国外不同,电影管理部门至少应该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的电影产品进行分类、指导,让家长在选择带孩子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得到参考性意见。在目前分级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家长则要尽到“审片”的职责,避免孩子过早接触到对身心有影响的内容。

事实上,恰恰是因为没有分级,内地青少年在影院接受的暴力尺度远大于其他地区的同龄人。因为担心分级制度的弊端,而无视不分级对青少年身心带来的影响,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199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这是第一次见诸法律的涉及未成年人在看电影方面的法条,从这一规定看,应以相应配套法规保证法律实施的完整性。可直到现在,相关法规并未跟进,法律上的空白依然让人困惑。

此次《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提出电影不得含有“宣扬淫秽、赌博、吸毒,渲染暴力、恐怖”以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似乎是针对分级制缺失所作出的规定,但是,因为没有细密的分级制度的制约,如此原则性的条款难以界定情色和暴力的尺度,几乎没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上一篇: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下一篇:产业化经营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