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2024-06-25

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各位领导、专家们:

我叫xxx,一九xx年七月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油藏工程专业,现从事于基层采油中心站工作。

毕业后,我先后担任中心站地质技术员、地质队生产副队长、采油中心站副站长等工作。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对我在职期间的工作进行小结:

一是跟踪单井产量、含水、作业井现场,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这是大队产量升降原因的重要依据。

从而更加有效地对不正常井、措施井的情况进行评价,同时根据检查情况,适当地对单井工作制度进行调整,使得间开、取样、调参等工作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热洗是稀油稳产的重中之重,凡是油井发生断、卡、脱,认真分析原因,确定是因为热洗制度不合理,坚决调整,在我负责热洗工作期间,先后调整了五次,使得热洗有效率达到以上95%;二是开展地下大调查,进行油层对比,寻找可疑层,实施补层,同时对井下有问题的停产井,有一定开采价值,找出大修、侧钻井,这是区块上产的重要保证,措施井在组织过程中,我坚持分析一批措施井,储备一批措施井,总结一批措施井的原则,经常与地质大队的专家们请教,虚心听取宝贵意见,保证了措施井的有效率。xx区块xx、xx井由于原有杜家台层位产量下降,经地质大队专家同意实施上返莲花后,取得单井日增油25吨的成绩;三是加强联系,采油队地质技术员把不正常井的情况,油井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随时随地与我联系,对存在的问题做到了及时纠正,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报有关领导,使得作业区地质工作井井有条。在新工艺、新技术方面,xx区块大机深抽,xx井区油层解堵,两项技术在采油作业一区取得重大成绩,这与工艺大队专家们的支持密不可分。我本人在二零二零全产开展的“油田发展我有责有责、我为油田献计策“活动中,被评为挖潜能手。

在从事采油专业岗位上,重点总结在采油xx队任副队长工作期间。我们所管辖的区块属于“三低一高“,即低孔、低渗、地产量、高含蜡。管理难度大,我在生产管理中突出“三个加强”、“两个定期”、“一个严细”。首先是加强热洗监督,确保油井热洗质量。热洗工作是油井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中,我能够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做好油井热洗工作,对低产、高含蜡井实行套管加药配合热洗;其次是加强套管加药制度的落实,根据电流变化绘制电流曲线图,确定合理加药周期,延长了检泵周期,同时降低了断、卡、脱井次;第三是加强套压控制,是低产井管理的一条途径,要求员工绘制他套压与产量曲线,确定最佳值。xx井,在职工精细的控制下,产油量由2吨上升到12吨。定期调防冲距,一是防止光杆拉断,二是活塞在上下位移时,深井泵的充满程度得到改善。定期憋压,改变深井泵在井底的工作状态,从而去除凡尔球及凡尔罩上堆积的蜡,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一严“就是保持严细的工作作风,踏实工作,认真负责。

对于过冬进罐困难井,通过在进罐管线上并排一根六分管,一道包扎,一但管线堵了,可以用胶管连蒸汽进六分管,起到伴热作用。这样处理管线快、容易。通过认真管理,我们xx中心站产量一直很稳定,本人也先后荣获作业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管理者”、“六大岗位标兵”荣誉称号。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工作经验少、工作量大时伴有急躁情绪;二是对所管理的区块分析认识的还不够深刻等,上述不足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正。

xxx

2020年xx月xx日

篇2: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本人于20xx年6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所学专业为地质工程,毕业后进入xx油田工作,于20xx年取得了工程师的资格。在五年采油一线工作经历的锻炼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下面就从专业技术方面对个人近五年的工作进行总结。

从20xx年至20xx年6月,近四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地质技术员职务。我的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本单位油、气、水井潜力分析工作,规范油、气、水井挖潜措施方案及运行,防范措施运行风险,提高区块综合治理水平,根据采油厂、作业区配产配注和管理工作制度,履行地质技术管理和HSE职责,为作业区持续稳产效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以油水井地下大调查为主线,长停井复产效果显著。

采油xxx队所管辖主要是xxx区块和xx区块油藏,具有30多年的开发历史,长停井占总井数的68.5%,使这些井重新换发活力,是我一直努力的重点。从任职伊始,我对本队所有油气水井进行大调查,从区块分析到小层对比,对每口井的井史重新分析论证,根据潜力大小及工艺的难易进行排序,17年至19年共实施长停井复产17口,见效12口,有效率达71%,增油4868吨,为原油稳产打下基础。

2、以油井分析为依据,制定出合理方案,实现群众挖潜科学高效。

采油xx队低产井较多,日产油2吨以下的井占开井数的64%,如何发挥这些井的优势,使其产量硬稳,是油井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紧紧围绕“一井一法,一井一策的”原则,制定科学而合理的控套、加药、热洗、收油、间开、碰调、回收套管气等多种措施,月初下发挖潜计划,跟踪效果,月底进行总结分析并制定下月挖潜计划。全年共实施各类挖潜措施1130井次,见效849井次,有效率达75.1%,累积增油1205.5吨,增气128.6万方。

3、严格执行产量、含水核实制度,加强地质分析,掌握油井生产动态。

针对xx区块低渗供液差和xx区块块含水波动大特点,我坚持实行“二.二.三”制,即对所有油井每月查计量两次,对所有生产井每月取样两次,发现含水波动大的井连续三天跟踪取样,随时掌握油井的生产动态,为油井稳产奠定坚实基础。如xx井取样时发现含水由18%上升到38%,根据现场情况分析及时采取控套生产措施,效果很好,含水稳定在6%左右,达到了控水稳油的目的。

4、加强员工技术教育,提高员工技术素质。

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教育培训的直接目的,针对老区老井管理难度大的实际,着重在提升员工的技术素质上下功夫,集中培训,现场操作,相互交流等方式,根据老区地下复杂,开采和管理难度相对较大的实际,我自己组织讲解示功图分析、油水井分析等科目,使员工的技术素质显著提高。同时强化了员工的矩阵式培训,从生产、安全环保、节能、质量标准化、工艺参数、操作规程等多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在采油厂举办的技术大比武中,我队派出的五名参赛选手有四名分别荣获个人一、二、三等奖。

20xx年6月,采油作业一区作为改革试点单位取消了采油队层级并进行了班站重组,我被聘用为xx站副站长,在完成以前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一并负责本站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协助站长抓好井站规格化、油井维护挖潜、清防蜡、注水管理、资产设备、地面工程建设、质量节能标准化、等工作,强化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防范管理漏洞和设备流失,履行工程技术管理职责和HSE属地责任,为全面完成本单位各项业绩指标、实现效益发展提供程技术支持。

新的岗位面临新的挑战,就职三个月以来我根据油井生产情况对8口井调整了生产参数,根据清防蜡实施效果对6口井调整了清防蜡制度,如xx井年5月补层开井,采用蒸汽超导热洗清蜡,实施了两次后发现效果不佳,容易造成卡井,于8月作业时改为高真空热水循环清蜡,目前运行平稳。

篇3:如何培养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一、技术人员的素质现状

石油企业技术人员不仅在职工队伍构成上占有绝对优势, 而且在企业生产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技术人员是石油生产的主体力量, 是物质产品和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所以技术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能否保证石油生产的正常进行, 也决定着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兴衰成败。

(1) 思想状态和职业道德方面

从总体上看, 在企业深化改革、生产建设中, 技术人员继续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 工作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技术上肯于钻研, 不计报酬搞技术攻关;社会生活中遵纪受法, 助人为乐, 表现出较好的精神风貌。

不可否认, 在一部分技术工人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中, 也存在“四重四轻”的倾向:一是重实惠思想, 缺乏进取精神;二是重享乐轻技术, 有些甚至贪图享乐, 不愿钻研技术, 不愿接受培训;三是重索取轻贡献, 上班出工不出力, 但是工资奖金不能少拿;四是重关系轻工作, 认为工作好坏无所谓, 把“关系”搞明白比啥都强, 甚至认为竞争上岗也要靠关系。存在上述倾向的技术职工普遍缺乏工作责任心。

(2) 文化知识方面

企业和国外同行业大公司竞争, 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石油企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方面仍然有差距和问题, 主要存在着“四个不一致”的脱节现象, 一是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不一致, 文化程度高、理论能力强的, 但是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水平低;而一些工龄长的技术员工操作技术过硬, 可这些人文化水平又偏低。二是所用所学不一致, 许多青年技术工人一旦取得大学文凭, 就试图转干聘干、进机关当干部, 有的操作工学中文、会计、经济管理等专业, 这与他们从事的专业工种根本不搭界, 只为一纸文凭而已。三是文化程度与技术等级不一致, 呈技术等级越高文化程度越低。四是存在学历层次与个人实际能力和水平不一致。

(3) 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专业知识、专业生产技能是技术员工素质的关键要素。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 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要求, 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 技术工人技术素质上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主要表现在:①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我国石油公司员工技术等级结构则是“两头小、中间大”, 并且高级工比例尤其偏低。②原有专业知识陈旧, 专业技能不适应, 好多技术工人对智能型仪表、新型电器设备往往所知甚少, 束手无策。③相关知识缺乏。技术员工缺少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操作工只懂工艺而不懂仪表方面的知识, 仪表工又不掌握与仪表相关的工艺技术, 工作陷于被动。④青黄不接, 断层现象严重。老技术工年龄大, 年轻工人多, 独立顶岗的少, 技术尖子更少。⑤新工人技术素质较低。近年来进石油企业的接班子女普遍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很难独立胜任所在岗位的生产技术工作。

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培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是:

(1) 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人才资源再造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企业尽管也知道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在惧怕因人才流动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思想指导下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

(2) 许多企业对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 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 随意性大, 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企业无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 因此或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 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 形式单一陈旧, 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

(3) 缺乏充足的培训经费。认为对员工培训和开发是一种成本支出, 没有意识到人才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人力资本的投资会激活其他资本, 为企业创造效益。甚至有的企业还认为获得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员工个人的事情, 不仅不愿意投资员工的培训, 甚至在员工自己出资进行培训时, 也不愿意在时间上给予方便和支持。

(4) 动态管理工作没有跟上, 设定好培养目标以后, 我们应当始终如一地关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要对每一阶段所产生的得与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找出差距和不足, 并指出努力的方向。然而, 事实上往往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三、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

(1) 思想、职业道德培训

各级技术员工要积极学习“十七大”精神, 用“十七大”精神指引发展, 对员工进行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培养。

(2) 制定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

从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油田企业, 是资金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要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破除“一日成才, 终身受用”的观念, 在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中确立持续培训、终身培训的观念。企业人才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分析预测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趋向的基础上, 预测人才队伍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走向, 依据各类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 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 并采取单位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终身培训计划企业要大力宣传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的高回报性和双嬴性特点, 逐步营造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

(3) 人才分层次实行培训

石油企业技术人才是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 他们的成才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在分析研究人才队伍现状、弄清各层次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 实行分层次培训。

1.对第一层次的技术工人来说, 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 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员工众多的第一层次, 培养目标是学用一致, 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可由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 教师可以内部找, 也可以外面请, 还可以和高校联合办班。

2.对第二层次的技术干部来说, 他们在企业中起的作用主要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对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总结, 为企业的技术自主开发打下基础。对他们的培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参加行业学会举办的一些短训班、研究班, 加强与同行业的技术交流。②由于生产和跨学科发展的需要, 技术人员经常需要增补一些跨学科的知识, 这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安排。如果是对某一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而组织的培训, 可以在企业内部安排一至数周的短训班。如果企业要进行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 可以安排长期进修, 时间三个月至一年、二年, 在选定的大学和较大的培训中心进行。如果技术干部因需担任更高一级职务而需要补充知识, 可以参加普及培训, 时间为一、二年, 主要是按企业需要委托大学代培。

3.对第三层次研究开发人员来说, 他们在企业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 工作目标就是尽快将进口的外国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 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他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进口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进程。对他们的创新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和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密切合作, 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派到高校及科研机构集中学习工作一段时间, 二是将国内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请到企业研究机构来, 和企业的研究开发人员一起工作。他们一起工作有助于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有关信息, 有助于整体提高研究开发人员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4.对第四层次前瞻性人才来说, 他们在企业的主要作用是跟踪本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 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 研制出世界一流的技术, 使我国的石油行业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 能够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同行竞争, 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最终占领行业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采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的方法, 聘请世界一流的研究专家, 让我们的前瞻性人才与他们一起工作。还可以送他们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去学习工作。

(4) 以满足生产需要开展人员培训

石油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区别的。我们在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时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时安排人员培训相关知识, 确保按需培训以提高针对性。在油田勘探开发程度提高且寻找新石油储量难度加大的时期, 要选派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进行复合专业知识培训, 选送他们到石油院校或地质矿产院校进行地质复合物探、采油复合地质、钻井复合地质和测井复合物探等知识培训以拓宽其专业知识覆盖面、促进思维创新和技术进步。还要组织他们学习国际商务和国际石油市场惯例方面的知识, 组织强化外语培训, 为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人才保证。

(5) 多样性教育培训

篇4:浅谈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关键词:石油企业;技术人员;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已由资本权力时代进入知识权力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管理、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石油企业专业人才资源在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消极人才资源管理的被动状态,进一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使用人才,已成为石油企业面对的挑战性课题。

一、技术人员的素质现状

石油企业技术人员不仅在职工队伍构成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企业生产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人员是石油生产的主体力量,是物质产品和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所以技术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能否保证石油生产的正常进行,也决定着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兴衰成败。

(一)思想状态和职业道德方面

从总体上看,在企业深化改革、生产建设中,技术人员继续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工作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技术上肯于钻研,不计报酬搞技术攻关;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表现出较好的精神风貌。

不可否认,在一部分技术工人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中,存在“四重四轻”的倾向。

一是重实惠轻进取,缺乏进取精神;二是重享乐轻技术,有些甚至贪图享乐,不愿钻研技术,不愿接受培训;三是重索取轻贡献,上班出工不出力,但是工资奖金不能少拿;四是重关系轻工作,认为工作好坏无所谓,把“关系”搞明白比啥都强,甚至认为竞争上岗也要靠关系。存在上述倾向的技术职工普遍缺乏工作责任心。

(二)文化知识方面

企业和国外同行业大公司竞争,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石油企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和问题,主要存在着“四个不一致”的脱节现象。

一是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不一致,文化程度高、理论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水平低;而一些工龄长的技术员工操作技术过硬,可这些人文化水平又偏低。二是所用所学不一致,许多青年技术工人一旦取得大学文凭,就试图转干聘干、进机关当干部,有的操作工学中文、会计、经济管理等专业,这与他们从事的专业工种根本不相关。三是文化程度与技术等级不一致,呈技术等级越高文化程度越低。四是存在学历层次与个人实际能力和水平不一致。

(三)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专业知识、专业生产技能是技术员工素质的关键要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要求,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技术工人技术素质上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1、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我国石油公司员工技术等级结构则是“两头小、中间大”,并且高级工比例尤其偏低。

2、原有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不适应,好多技术工人对智能型仪表、新型电器设备往往所知甚少,束手无策。

3、相关知识缺乏。技术员工缺少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操作工只懂工艺而不懂仪表方面的知识,仪表工又不具备与仪表相关的工艺技术,工作陷于被动。

4、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老技术工年龄大,年轻工人多,独立顶岗的少,技术尖子更少。

5、新工人技术素质较低。近年来,石油企业的接班子女普遍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独立胜任所在岗位的生产技术工作。

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培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一)认识不到位

没有认识到人才资源再造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企业尽管知道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在惧怕因人才流动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思想指导下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

(二)缺乏系统的规划

许多企业对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随意性大,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因此或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形式单一陈旧,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

(三)缺乏充足的培训经费

有的企业认为对员工培训和开发是一种成本支出,没有意识到人才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会激活其他资本,为企业创造效益。甚至有的企业还认为获得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不仅不愿意投资员工的培训,甚至在员工自己出资进行培训时,也不愿意在时间上给予方便和支持。

(四)动态管理工作没有跟上

设定好培养目标以后,应当始终如一地给予关心和帮助,要对每一阶段所产生的得与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找出差距和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然而,事实上往往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三、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

(一)注重思想、职业道德培训

各级技术员工要积极学习“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指引发展,对员工进行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培养。

(二)制定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

从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油田企业,是资金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要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破除“一日成才,终身受用”的观念,在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中确立持续培训、终身培训的观念。

企业人才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分析预测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趋向的基础上,预测人才队伍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走向,依据各类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并采取单位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终身培训计划企业要大力宣传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的高回报性和“双赢”的特点,逐步营造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

(三)实行分层次人才培训

石油企业技术人才是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其成才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要在分析研究人才队伍现状、弄清各层次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次培训。

对第一层次的技术工人来说,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员工众多的第一层次,培养目标是学用一致,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可由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教师可以在内部找,也可以从外面请,还可以和高校联合办班。

对第二层次的技术干部来说,他们在企业中起的作用主要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对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总结,为企业的技术自主开发打下基础。对他们的培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参加行业学会举办的一些短训班、研究班,加强与同行业的技术交流。

第二,由于生产和跨学科发展的需要,技术人员经常需要增补跨学科的知识,此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安排。如果是对某一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而组织的培训,可以在企业内部安排一周或数周的短训班。如果企业要进行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可以安排长期进修,时间三个月至一年、两年,在选定的大学和较大的培训中心进行。如果技术干部因需担任更高一级职务而需要补充知识,可以参加普及培训,时间为一、两年,主要是按企业需要委托大学代培。

对第三层次研究开发人员来说,他们在企业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工作目标就是尽快将进口的外国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他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进口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进程。对他们的创新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和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派到高校及科研机构集中学习工作一段时间。

第二,将国内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请到企业研究机构来,和企业的研究开发人员一起工作。这样有助于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有关信息,有助于整体提高研究开发人员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对第四层次前瞻性人才来说,他们在企业的主要作用是跟踪本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研制出世界一流的技术,使我国的石油行业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能够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同行竞争,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最终占领行业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的方法,聘请世界一流的研究专家,让前瞻性人才与他们一起工作;还可以送他们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去学习工作。

(四)以满足生产需要开展人员培训

石油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在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时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时安排人员培训相关知识,确保按需培训以提高针对性。

在油田勘探开发程度提高且寻找新石油储量难度加大的时期,要选派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进行复合专业知识培训,选送他们到石油院校或地质矿产院校进行地质复合物探、采油复合地质、钻井复合地质和测井复合物探等知识培训以拓宽其专业知识覆盖面、促进思维创新和技术进步。还要组织他们学习国际商务和国际石油市场惯例方面的知识,组织强化外语培训,为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人才保证。

(五)教育培训多样性

石油企业是集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的企业,具有勘探地域广、投资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生产任务重等特点。只有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探索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实现生产经营与继续教育兼顾,石油开发与人才开发并举。

在组织继续教育的方式上以“五个结合”为主,即脱产与半脱产结合,函授学习与自学结合,专业课程进修与提高学历学位结合,考察培训与学术交流结合,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锻炼结合。

实现教育培训目标的主要途径有外送培养、送教上门、委托办班、联合办学、网上培训等形式。

参考文献:

1、孙光喜.入世初期石油企业人才培训途径初探[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6).

2、郝宪秀.完善石油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对策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7(7).

3、中国石油教育学会.石油企业与教育[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4、乔文朋.关于石油企业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几点看法[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3(3).

篇5: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等荣誉称号。现将我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严格落实“三检制”,确保施工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命脉,日常工作中我通过“三检制”、“三率跟踪回访”等手段,严格施工质量管理,学标准,用标准,严把质量关。在日常工作中,我除了在生产会上对当天工程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加以强调,提醒广大职工在施工中严格把关外;对于重点项目的施工,我注重现场检查指导,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努力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另外,今年我们还特别强调了“三率”跟踪的实施,组织有关人员随时对施工项目进行跟踪回访,征求乙方的意见和建议,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后期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对出现的问题落实到责任人,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强化全队的质量管理,提高广大职工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近年来,我队工程质量合格率、服务满意率均达到100%。项目《运用qc方法,创建优质工程》获得***qc管理成果三等奖。

二、以提高广大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为目的,抓好职工培训工作。

在职工培训工作中,我以“素质升级”为总目标,以改变现有职工队伍素质的结构要素为基本手段,充分利用焊接培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职工技能训练、技术交流和创新实践活动。成立技术强化培训学习小组,引导职工立足岗位成材,使他们的技能水平迅速提升,并带动周围的一大批职工积极投身到学业务、练本领的洪流中。我队多名职工在职工技术比赛中取得第一、二名的优异成绩,并且***还在局第十二届、第十三届职工技术比赛中取得了气焊工第三名、第九名的好成绩。我单位被授予××××基层培训示范基地,《××××》被推荐为精品职工培训项目。

三、打破惯性思维,用创新的思想开展工作。

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我深知熟练掌握本职技术及多方面业务知识是顺利完成工作的前提,因此,我在工作中时刻不忘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大胆创新,提出各种建设性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提高自己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层建设、科学施工、降本增效做出积极贡献。多年来,有我参与并完成的《文化整合在企业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实施梯形激励模式,铸就上产钢铁防线》、《维修全天候抢险体系的设计与运行》、《合理使用胶木螺丝,解决防爆问题的建议》等多项成果分别获得厂现代化管理成果、厂科技创新成果二、三等奖,为全队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与班子成员团结协作,积极投身全队生产经营建设。

在生产实践中,我团结广大干部、职工一起对本单位生产、安全、技术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革新改造和提合理化建议,近年来由我提出的合理化建议20余条,采纳10余条,为该队生产经营做出了积极贡献。我还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成立“××”青年突击队,塑造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青工队伍,2006年××××团支部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并被授予“山东省青年突击队标兵”荣誉称号。

篇6: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分

数线

一、学院全称: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国标代码:13045 ;省内代码:4704)

二、学院地址:湖南省岳阳市中国石化长岭炼化公司

三、类型性质:湖南省主管,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四、办学层次:高职(专科)

五、招生形式:全国高校招生网上录取、部分湖南考生单独招生录取。

六、体检要求: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

七、录取规则:

1、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通知》精神,实行“学院负责、招办监督”的招生工作体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录取。

2、录取语种不限,考生入学后公共外语统一为英语。

3、不限制男女比例。

4、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控制在1-1.2的比例范围内。学院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生源情况,按各省招办的要求在合理合规的范围内作适当调整。

5、具体录取方式对于进档考生,按照先分数后专业志愿的方式进行录取;即分数优先的考生按所选第一专业志愿录取,第一专业志愿不能满足的按其第二专业志愿录取,第二专业志愿仍不能满足的按其第三专业志愿录取,以此类推。当某考生所有专业志愿均不能满足,服从专业调剂时,将其随机调录到录取未满计划的专业。对于录取专业不够满意的考生,可在进校后自行提出申请,经学院审批后进行专业调整。

6、湖南考生单独招生录取按本院单招章程与工作方案进行。

八、学费标准:市场开发与营销、物流管理专业3500元/年;炼油技术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系统管理、电气设备应用与维护、油气储运技术4600元/年;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5060元/年(所有收费严格按照湖南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公布的当年高校收费标准收取)。

九、住宿费:学院住宿费分为三类,分别是公寓二类1100元/年、公寓三类900元/年、普通宿舍600元/年。

十、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标准 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院每年发放的奖学金有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国家助学金(一等4000元/人、二等3000元/人、三等2000元/人)。2.学院设爱心助学基金、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奖助学金和单项奖学金。3.助学贷款按国家有关政策执行。

十一、颁发学历证书名称和证书种类:学院颁发由教育部统一印制的三年制普通高等学校高职(专科)毕业证书、达到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等级的发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

十二、招生咨询方式:电 话:0730-8451929、8452482、8477988(兼传真)官方QQ:207503349(招生办)、334037386(招生咨询群)学院网址:http:// 或 shzyzsb@189.cn邮编:414012联系人:高

老师、黄老师、方老师。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全景地图: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历年分数线: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报考指南: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气校友:

篇7: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专科生认识实习报告

系别:化学工程系

专业班级:11石油一班

学生:

日期:2012-5-28

认识实习是大学工科类学生在校实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生产操作中去,更深入的了解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对自身专业也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每一位同学来说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也锻炼我们的观察的能力,培养我们对专业课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认识实习在五月十三号至五月二十四号分别到茂名石油化工公司炼油分部联合二车间和中国石化集团分研究院认识实习。

茂名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统称茂名石化,为国有特大型综合性石油化工企业,创建于 1955 年,目前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3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年,同时拥有动力、港口、铁路运输、原油和成品油输送管道以及30万吨级单点系泊海上原油接卸系统,拥有 70 套主要炼油、化工生产装置。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研究院,始建于1964年,现有干部职工17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2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62人,由生产服务室、产品开发室、产品放大室、市场服务室和分析评定室及机关组成。技术中心主要从事石油化工产品开发研究、炼油生产工艺研究和提供各种技术咨询、科研服务。

这次认识实习主要在炼油分部联合二车间。通过车间主任的介绍结合所学的知识,联合二车间是整个炼油工艺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主要工作是原油一次加工后的渣油加氢工序的车间。

渣油加氢装置是通过加氢实现渣油轻质化的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其工艺原理是: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渣油和氢气进行催化反应,渣油中的硫、氮化合物分别与氢气发生反应,生成硫化氢、氨和烃类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与氢、硫化氢发生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和烃类化合物。同时,渣油中部分较大的分子裂解并加氢,转化为分子较小的优质理想组分(石脑油和柴油)。反应生成的重金属硫化物沉积在催化剂上,反应生成的硫化氢和氨最终可以回收利用。渣油加氢技术在环保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渣油加氢属于清洁环保型的炼油工艺,特别是在当前高油价、环保要求日益苛刻、节能要求迫切的形势下,在炼油加工工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炼油厂的整个工艺流程中,联合二车间属于二次加工的催化,加氢裂化。炼油厂一般分为:一次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一次加工是把原油蒸馏分为几个不同的沸点范围(即馏分);把一次加工得到的馏分再加工成商品油叫二次加工;将二次加工得到的商品油制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工艺叫三次加工。一次加工装置;常压蒸馏或常减压蒸馏。二次加工装置:催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烃基化、加氢精制等。三次加工装置:裂解工艺制取乙烯、芳烃等化工原料。

原油一些次加工是原油的常压蒸馏或常减压蒸馏。所得轻重产

品统称直馏产品。一次加工产品有:轻质馏分油,如粗汽油、粗煤油、粗柴油等;重质馏分油,如重柴油、各种润滑油馏分、裂化原料等;渣油。通常一次加工装置(常减压蒸馏装置)的生产能力代表着炼油厂的生产规模。同时一次加工也是整个炼油工艺的流程的“龙头”。因为一次加工装置是整个炼油系统的基础,一次加工装置停产了,后面的装置也要停产,所以起到一个次定性的作用。

通过这次到茂名石化认识实习,使自己对学习的专业有了具体的认识和认后的职业发展有了明确的定位;同时也了解了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分公司的整个工序流程和单个工序流程操作有了深入的认识,实习的同时也把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习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在老师和车间主任的的热情介绍下使我们受益良多.获益匪浅。这次认识实习也是我们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是理论结合实际,为后续专业课和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1石油一班:梁成龙

篇8: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石油勘探是全球信息应用最为密集的行业之一, 随着计算机与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各种勘探专业软件种类繁多。一方面, 这些专业应用软件加快了勘探开发的进行, 减少了工作负担。与此同时, 专业软件的迅速发展, 对网络环境及计算机硬件设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各个企业在采购新软件时, 需要不断改善、提高原有的硬件设施。另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分支机构不断增多, 安装、管理这些专业软件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随之而来的费用不断提高, 用户应用复杂性也逐渐增加。利用现有方式使用和管理这些应用资源越显复杂, 而且费用相当昂贵。因此在石油勘探行业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应用模式支持应用部署、管理和安全接入以缓解专业应用系统的使用压力, 进而简化网络设施, 简化用户的使用流程, 提高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率, 降低投资成本。

2 石油勘探行业专业软件应用模式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 使双屏工作站进入地震解释领域并逐步成为主要的工具手段。图形可视化性能的提高为计算机解释工作不断提供了丰富的显示分析手段。但随着地震工区的扩大、解释用户的增多和所分析的数据种类的复杂化, 地震解释对计算机的硬件性能、网络配置等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使地震解释计算机系统的总体配置不断向集成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由于解释工作对图形工作站显示性能有着特殊的要求, 目前的主流的综合解释软件GeoFrame、LandMark等都以Unix和Linux作为它的工作平台,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硬件资源配置提出了很高要求。二十年来大致经过了这样几个大的应用模式:

2.1 “工作站单机”模式

这是工作站进入地震解释领域的最初模式, 也是目前很多用户 (特别是使用规模较小的用户) 依然广为采用的方式。该模式是对每台工作站各自独立安装解释软件、Oracle数据库, 独立在工作站的外挂磁盘上加载解释工区, 利用单机资源完成所有解释工作。无疑, 当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工作而且数据也不与其他用户共享时, 这是一种最优和最高效的生产模式。但是, 当多个用户共同解释一个工区时, 除本机用户外, 其他用户只能以其他工作站作为终端而远程登陆访问解释工区所在的工作站, 多个用户的解释进程都运行于一个工作站, 因单一工作站资源有限而使整体工作效率低下。另外, 各工作站分别建库解释, 不能实现多用户、多工区的资源成果共享, 这种模式已经被新的模式所取代。

2.2 “服务器-用户终端”模式

随着地震解释工区的扩大和解释用户的增多, 为解决上述单机模式计算机资源不足和资源不能共享的瓶颈,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 国外大多数大中型石油公司都采用多CPU的解释服务器作为软件和各种数据的运行平台, 将工作站作为解释终端, 从而实现多用户共同解释和资源共享。这种模式的不足是服务器提供软件、Oracle数据库、生产应用数据IO和加载以及所有进程的应用服务, 工作站仅提供用户显示终端。由于地震解释中频繁的数据输入输出和图形显示, 在用户增多时计算机资源不足和计算机资源得不到应用就表现出来。

2.3 “服务器-客户端”网络模式

“服务器-客户端”模式不再把扩展某一单机的硬件资源作为提高解释生产效率的主要手段, 而是把整个生产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硬件资源作为整体来充分优化配置, 尽管该模式与前一种模式的网络拓扑图是一样的 (如图1) 。它仍采用在服务器上集中安装软件和加载解释工区项目库, 但是它通过网络将解释软件远程输出到客户端工作站, 使地震解释过程中的大部分数据运算和图形运算等应用进程都运行于客户端工作站, 而服务器仅提供软件、Oracle数据库、生产应用数据的IO和加载。这种模式使得网络上所有计算机硬件资源都充分利用, 降低了对服务器硬件资源要求 (一般在4-8CPU) , 实现了不同用户应用数据的共享和多用户的团体工作效率。因而这种模式是目前国内乃至国外较为流行的一种配置模式, 在大中型石油公司广为推广。但是在多用户环境下, 由于多个用户同时都要大量访问Oracle数据库, 因而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应用效率, 计算机资源应用受到限制。

2.4 多服务器的“服务器-客户端”网络模式

从单一硬件资源的利用方面讲, 上述模式几乎无可挑剔。但对于用户较多、特别是多用户解释同一个较大的工区时, 仍然显露出不足。此时, 硬件资源显然已经不再是障碍, Oracle是制约整个系统的一个瓶颈, 为解决这一问题, 近2-3年来, 多数大中型的服务公司和石油公司又将以上的“服务器-客户端”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把Oracle与应用软件、存储分离开来, 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效率, 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这一模式也成为目前软件服务商的主流推荐模式, 目前以此模式配置的国内用户有中海油、新疆公司、中石油等, 国外用户有santos, British Gas, London ADCO, Abu Dhabi等。

这种模式在数据统一管理的情况下, 用户群越多, 网络的压力就越大。如果配置胖客户端, 很多工作可以在胖客户端上完成, 这样的配置既可以减少网络压力, 同时也可以完成数据的共享。

2.5 仿真终端使用方式

该模式主要是在Windows平台上安装仿真软件如Exceed、Xmanager等, 通过仿真软件远程连入到应用服务器上进行软件的使用, 该模式的优点是拓宽了客户端的应用平台, 不再局限于Linux或solairs上, 使高性能微机可以作为客户端进行使用, 不再局限于工作站。但是该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客户端必须安装仿真软件并进行配置, 其次由于图形运算要在客户端进行, 对显卡内存的要求很高, 即使这样在使用三维可视化时效果还是达不到用户的使用需求, 同时因为是把整个登陆界面仿真过来, 降低了系统安全性。最后通过仿真应用占用的网络带宽较高, 不适合大用户量的集中访问。

以上各种模式都有一个统一的问题, 对客户端的硬件配置要求较高, 客户端必须在solaris或Linux系统下运行, 无形中提高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限制了应用系统的推广普及。为此需要新的技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应用模式, 降低客户端配置, 简化应用流程, 扩大应用系统的使用范围。

3 国内外应用模式发展情况

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对于新的应用模式的探讨应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推广, 全新的软件服务模式SaaS逐渐兴起, 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 (软件即服务) 的简称, 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 而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与“on-demand software” (按需软件) , the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应用服务提供商) , hosted software (托管软件) 具有相似的含义。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 企业可以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 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 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 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 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用户不用再购买软件, 而改用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 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 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 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 软件厂商在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的同时, 也提供软件的离线操作和本地数据存储, 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其定购的软件和服务。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 SaaS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最好途径, 它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

在这种模式下, 客户不再象传统模式那样花费大量投资用于硬件、软件、人员, 而只需要支出一定的租赁服务费用, 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硬件、软件和维护服务, 享有软件使用权和不断升级, 这是网络应用最具效益的营运模式。

在欧美等IT业发达地区, 用户已经开始对SaaS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认同, 并已经取得良好发展。IDC的研究报告表明, 在2004年, 以SaaS方式发布的软件已经达到42亿美元的销售额。2003 到 2004 年, 全球在 SaaS 上的支出增加了 39%。在未来5年内, 该数字将以21%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 到2009 年, 全球在 SaaS 上的支出将达到 107 亿美元。

近年来, 国外石油行业特别是跨国企业热衷于SaaS模式的信息资源集中和整合, 它们在全球逐步实现基础数据和软件共享。大型软件的共享模式以数据共享为基础, 在统一流程的管理下, 实现跨专业软件的团队化应用, 软件越来越多地通过企业门户进行应用和管理, 例如兰德马克公司和斯伦贝谢公司目前的模式就是将若干服务器和工作站以及应用软件集中管理起来, 提供软件应用服务, 使用者通过网页登陆认证对相关服务进行应用。在这种软件应用模式中, 远程接入技术愈发显得重要, 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主流的SBC (Server Based Computing, 基于服务器计算模式) 技术。SBC技术是一种在服务器上100%地安装、管理、支持和执行应用程序的计算模式, 这种模式将数据逻辑、事物逻辑与显示逻辑分离, 在网络上只传输键盘、鼠标点击和屏幕更新信息, 所有的计算都是在服务器端完成, 应用性能与网络的带宽无关;客户端不安装任何程序, 不需要任何计算能力, 也不需要进行任何维护。在应用上, 能够将企业基于局域网的应用直接延伸到互联网, 而不需要进行任何变动。从而实现应用、数据和安全的集中化管理, 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生产率, 大大降低了企业应用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大多应用远程接入平台进行应用发布、远程访问、移动办公和业务。

在国内, SaaS还是个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 目前已有一批企业开始利用Saas的理念对自己的业务资源进行整合。深圳华为技术公司从1997 年起就成功拓展了ERP 管理系统、外围企业系统和OA 系统, 随着海外业务的高速发展, 华为公司通过Citrix解决方案, 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集中管理, 建立了企业级的资源管理中心, 使员工能够快捷高效地访问公司的核心应用, 提升了应用效率, 降低了应用成本。

在石油行业内, 北京中油瑞飞“ 石油ASP 平台“由门户网站和应用服务中心构成。 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 “石油 ASP 平台”能够让用户获得应用服务中心各种资源的网络化应用服务, LAN 用户通过局域网共享应用服务中心已授权的资源, WAN 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 门户网站 获得授权并使用应用服务中心已授权的资源。

但是目前国内主要是在OA、ERP、进存销、primavera、行业信息系统等办公管理软件上采用了这种应用模式, 对一些大型专业软件还没有一个好的技术方案来实现这种应用模式,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SaaS理念设计出合理先进的技术方案, 实现专业软件的网络共享。

4 实现技术初探

下面以石油勘探专业软件为基础, 根据SaaS的应用模式, 利用SBC技术, 来介绍专业软件的网络共享实现技术, 通过多方调研及进行需求分析, 我们认为最方便适合用户使用的方案是通过便捷的 Web 浏览器的远程访问方案, 这种方法需要最少的管理开销, 用户随时能即时而容易地访问远程应用程序并操作数据。具体来说就是将C/S架构软件WEB化, 实现C/S向B/S架构的平滑转化, 即把所有的应用系统部署在统一的服务器上, 进行远程的发布与应用, 不需要在客户端进行任何的软件安装, 不改变已有的系统架构, 使用标准浏览器直接输入服务器IP地址, 就可以登陆接入平台进行系统的应用。由于所有的运算都在服务器上进行, 客户端的使用者发布的只是键盘、鼠标和屏幕上的运算信息, 而非真实数据, 极大的降低了客户端的硬件需求, 在传输的过程中, 也大大提高了数据信息安全性。这种计算模式既发挥了C/S架构功能丰富、交互性强等优点, 又吸收了B/S 架构集中部署与管理的优点, 所有的升级与维护全部在服务器进行, 远程客户端无须作任何安装与设置, 从而把企业在系统维护方面的开销降至最低值。利用这种技术方案能有效简便的保证企业应用软件的移动办公和异地使用。

下面从4个方面对该技术方案进行分析介绍:

4.1 应用系统总体部署

首先看一下为了实现软件网络共享服务, 必须先有一个合理的总体部署, 如图2所示:

由部署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由WEB门户网站, 资源区域构成。资源区域是一系列计算机软硬件环境, 涵盖服务器、微机集群、存储等设备以及在其上运行的石油地震处理、综合解释、油藏模拟等专业软件;这些软件作为资源供研究人员共享使用。WEB门户网站为管理员提供专业软件发布、授权、系统管理的接口, 同时提供普通用户使用专业软件的入口。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客户端只使用web浏览器及交互式远程插件就可使用专业软件系统。这里使用WEB门户网站主要是为了简化用户的使用流程, 降低客户端的配置要求, 替代仿真终端的使用模式。

4.2 系统架构

针对上面的部署方式及应用模式, 初步设计整个共享系统的架构如图3所示:

a. 专业软件层指现有的勘探类综合解释、处理软件、油藏、勘探数据库软件, 及运行这些软件的服务器、微机集群硬件环境和操作系统、还包括这些专业软件需要的数据文件和数据库;为了实现资源统一使用和管理, 这个层次软硬件环境需要在用户管理、存储共享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

b. 系统层由作业管理、交互式应用发布和远程显示、资源监控管理、数据管理等模块组成;作业管理实现对批处理作业的作业调度、对交互式应用的运行控制功能;交互式应用发布和远程显示模块将专业软件层的软件发布, 供远程用户调用。

c. Web门户层为用户使用软件资源提供web访问入口, 交互应用和批处理模块根据软件使用模式的不同为用户启动交互应用和提交批处理作业提供操作界面;资源管理模块对资源进行发布、软件、资源区域、主机应用的管理;资源权限管理实现对资源的授权、访问控制等功能。

4.3 关键技术

在设计好整个软件共享系统的总体架构后, 我们再来看一下在这种模式的系统架构下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技术:

4.3.1 后台应用环境的配置管理

这里的后台是指对外提供应用服务的软硬件资源中心, 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应用的SaaS服务模式, 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服务中心, 在该中心内所有用户的分配、工作界面、整个系统的进程、资源、状态等都需要集中管理, 这样能使企业以最短的时间, 向分支机构进行应用程序的分发、管理、配置、更新以及技术支持等等。因此在该资源中心需要重点解决好用户的统一管理、数据的集中管理、应用软件及许可的集中安装管理等技术问题。

在用户统一管理方面, 可以通过使用NIS或LDAP技术进行管理控制, 实现用户的统一创建、授权。

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 可以采用NAS或SAN进行存储管理, 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及数据共享。

在应用软件及许可管理方面, 采用多服务器集中安装, 专职专责, 就是说软件、数据库、许可安装在不同的专门服务器上, 减轻安装在一起的访问压力。整体应用环境配置如图4所示:

4.3.2 图形的远程显示 (如图5)

这是整个系统最核心的部分, 在该部分必须通过相应技术将服务器端的应用界面显示分配给客户端设备。只有实现了这种远程显示, 用户才真正能通过WEB实现随需接入使用各类专业应用软件, 这里主要借助SBC技术理念进行实现。主要工作模式是设置一台远程显示服务器, 将后台集中安装的应用软件进行发布, 客户端通过ICA (Independent Computing Architecture独立计算架构) 插件与显示服务器进行连接, 然后通过显示服务器运行后台的应用程序, 显示服务器接收来自用户的键盘鼠标事件传递给后台的应用服务器再把应用服务器的运行界面反馈到客户端的计算机上, 这样将应用逻辑与它的用户界面分开, 整个软件都是在服务器上执行, 客户端只是得到运行结果, 由于网络之间只是传输键击信息、鼠标点击、屏幕更新, 没有真实数据的传输, 因此网络带宽的占有率很低。通过这种方式, 无需应用程序的重写或下载, 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通过网络连接方式 (WAN、LAN、Internet等) 快速、高效的访问企业的各种专业软件和数据, 另外无需在客户端处理数据, 因而降低了对客户端的要求, 即使很低的PC机也能轻松使用。

4.3.3 负载分配

由于软件资源共享模式实现了应用系统的统一安装管理, 用户的瘦客户端集中访问请求, 所有的应用压力都集中到了服务中心, 为了保障整个应用系统的效率及平稳运行, 必须实现应用系统的负载分配。这里只探讨一个简单的技术实现方案。就是设计在多个服务器上安装相同的应用软件, 形成机群, 通过统一的调度和优化, 将用户访问分配到多台服务器上, 从而增加应用系统的整体处理能力和用户访问数。如何把一个负载分配到某台服务器上需要一种定位策略来解决, 常用的定位策略有随机 (random) 、轮转 (roundrobin) 、门限 (threshold) 及最短 (shortest) 等, 这里我们采用门限策略来实现分配。 就是当一个请求到来时, 通过负载平衡器对所有的服务器进行门限对比, 把请求分配到负载最低的服务器上, 这样可以防止发生服务器过载。要想实现门限对比, 必须收集服务器的负载信息, 在分布式系统中, 对负载的度量是比较困难的。在一个异构环境中, 不同节点的负 载必须要调整到可以进行比较的程度。比如两个具有不同CPU 处理能力的服务器。如使用 CPU利用率作为负载指标, 就需要用 每个节点的CPU利用率除以它们各自的处理能力, 由此得到的 比值作为它们的负载。实际上, 大多数负载平衡算法并不需要了解节点的精确负载, 而只需知道节点之间的相对负载就可以了。这里 选取CPU利用率、内存大小作为应用服务器的负载指标。因为CPU利用率、内存使用率比较容易得到, 这种负载分配模式结构图如图6。

5 小结

专业软件的网络共享技术能有效地解决目前专业软件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 有利于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应用系统远程访问控制, 使网络系统得到集中化实施、管理和维护。当然, 这种应用模式必须根据企业的行业背景、自身状况、资源配置、实际要求等因素出发, 采用流程化、从外部到内部设计。一般性步骤为:剖析企业的运作、原有网络系统的问题与局限、企业网络系统需求、软件共享技术带来价值的提升等方面进行设计评估。这样才能真正在提高系统性价比、优化数据管理的同时, 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的需要,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简单部署、管理和维护,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石油行业专业软件的应用模式的优缺点, 结合当前国际上先进的软件应用模式及SBC远程接入技术, 提出了专业软件资源网络共享的技术方案, 并对该技术方案从总体布局到总体架构, 再到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介绍。通过该方案设计软件网络共享系统能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应用模式, 简化应用流程, 降低维护成本, 提高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专业软件,应用模式,SaaS模式,SBC远程接入,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1]谭学广.新兴的远程接入解决方案——SSL VPN[J].软件导刊, 2007, (15) .

[2]黄聪.Citrix平台+SSL VPN应用于远程办公的实践初探[J].广西烟草, 2006.

[3]吴琦.SCTD2ERP系统及VPN技术的应用[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 2007.

[4]李健.电子商务与ERP整合[J].煤炭经济研究, 2007, (8) .

[5]卢敏.远程接入安全为上[J].软件世界, 2007, (14) .

[6]侠诺科技.Qno侠诺中小型企业ERP远程接入方案:Smart-Link VPN[J].电子与电脑, 2006, (8)

[7]黄昆.远程接入, 让协同成为可能[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6.

[8]徐洪涛.远程接入的虚拟化之翼[J].软件世界.2006 (19) .

上一篇:附表3:征求党员群众意见情况表下一篇:苏州大学研究生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