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2024-07-02

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精选6篇)

篇1: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摘要:忽视游客体验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造成中国旅游景区经营失败的根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景区既要为游客创造快乐体验,又要保护地方资源与环境并促进社区长期发展。快乐的游客体验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构成的,要塑造快乐的游客体验,景区应根据产品差异性、参与性与挑战性原则配置旅游产品与服务。同时,在开发与经营过程中保持生态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区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体验;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3)11-0041-04 全国旅游主题公园近80%已倒闭,给中国旅游业已造成3000多亿元的损失。其中的代表是亚洲投资最大(10多亿元)的科幻公园福禄贝尔乐园于1998年1月宣布破产清资,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武陵源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金牌,不得不拆除违规建筑,耗资3 45亿元,相当于1990年到2001年底武陵源所有门票收入的总和!忽视游客体验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造成这两大问题的根源。

一、关注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生存的条件

忽视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倒闭的最重要原因,景区为什么不能吸引游客,关键是景区的产品不能够让游客产生“舒畅”的旅游体验。没有游客,景区就失去了生存条件。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

PineⅡ和Gilmore(1998)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对旅游景区来说终极的体验就是“快乐”。

他们将体验分为4大类:消遣、教育、逃避和审美。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四个方面,即处于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SweetSpot)的体验。到迪士尼乐园、赌城拉斯维加斯就属于最丰富的体验。PineⅡ和Gilmore还提出了塑造体验的5种方法: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淘汰消极印象、提供纪念品与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

(二)游客需求:快乐“三感”

游客希望在旅游景区实现他们“求补偿、求解脱”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补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的东西,从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游客希望得到的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快乐。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体验经济时代的游客特征是:

1、更愿选择散客而非团队;2.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3.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跟随他人去名胜古迹到发现旅游胜地;4.从“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下马赏花”式的游览;5.从“旁观”到“参与”,从“领受”到“奉献”;6.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结果”与“过程”,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

从游客的旅游终极目标来说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三要素构成的。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新鲜感,即新奇与鲜活。亲切感是从接触中,特别是人与人接触中,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孤独,只有那些欢迎、关心与理解的接触才能够产生亲切感。自豪感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对自己满足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值得自己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一个成功的景区应该通过各种场景设施与服务来明确游客的这三种感受。

(三)最优体验标准:畅

什么是最优体验呢?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都不能让人获得快乐体验。

二、均衡利用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战以来,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历程。

经济增长主义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中国旅游景区开发在过去的25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内的旅游开发长期受经济产业思想主宰,把旅游收入超过地方GDP的5%(或8%)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目标。而且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的2条重要假定是: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这两条假设加剧了中国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与环境破坏。

资源保护主义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这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可持续发展观

19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社区方法(CommunityApproach)是这一思想的代表。Murphy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后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引入,旅游景区开发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与社会的代内代际公平。可持续旅游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完整的统一。经济效率指既要维护现在的经济生产力又要给未来下一代的经济机会。社会公正指保护人类与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指保护基本的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指导可持续旅游的4个重要工具是:娱乐机会谱、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游客影响管理和旅游最优管理模型。

三、“快乐剧场”:体验经济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成功的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生产快乐的体验,同时要实现景区的资源、环境与文化的完整统一。正如地中海俱乐部提出的经营信条那样“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快乐!”地中海俱乐部的“完全无忧无虑的度假、全包的假期与一次性付费”经营理念就是要让游客真正享受快乐。从本质上说,旅游景区就是一个快乐剧场,游客与居民、员工共同演出一场欢乐剧。

(一)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方面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二)项目配置原则

差异性:差异性表现为唯

一、第一与多样。要体现新鲜感,首先景区产品要有特色,具有唯一性,即独特性;其次景区产品具有第一的特征;最后要给顾客多种选择。特色要求景区要有主题,要让游客对景区有地方感。它必须提供游客某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就象你在黄山与在泰山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一样。由于任何项目都要衰老,维持独特性或新鲜感的根本是项目持续创新。西方国家对主题公园衰老问题的对策是每3年进行一次产品更新,而节庆表演节目则每年有30%的更新率。

参与性:游客不仅是体验的主体也是体验的成分。参与性体现在两方面,项目本身需要游客参与以及游客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组合。必须要游客来参与产品的设计,或者是提建议或者是自己组装,才能够提供游客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工业社会之后,技术的隔离和社会忧伤与焦虑创造了对社会互动经历的需求。比如电话导致面对面沟通的减少,但技术不能替代真实的互动,当顾客的口味与偏好转向老式价值时,景区必须提供社会互动的体验。

挑战性:项目的设计还要考虑对游客有一定的挑战性,给游客突破自己生命极限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为游客培养自豪感。当游客爬上一座高峰、跳一次蹦极、飞跃某一峡谷等征服某种艰难险阻,成功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或自己以前无法完成的事件时,自豪感就产生了。比如极限运动需要冒受伤甚至死亡的危险,使人在跨越心理承受极限时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当然景区配置项目一定要掌握好项目的难度,要让游客有选择,大多数项目的难度要适度,即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成功,否则反而会产生挫折感。

(三)资源与环境管理方式:梯度开发或循环利用,“减”人数“增”植被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独特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生态环境成为了景区的重要吸引物。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景区资源采用梯度开发模式:比如在温泉度假区,50 63℃温泉水用于供热采暖;37 50℃用于洗浴;30 35℃用于养殖(鱼、虾、蛇)与景观用水;20 25℃用于农业(浸种、育秧、种菜、养花)、泳池用水、湿地用水;10 20℃农田灌溉。或循环利用模式,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休闲度假村,其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猪肉、鱼、蚕等可供游客食用、垂钓、或作为旅游商品购买。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是:“桑茂蚕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

保护生态可以做“加法”,如碧峰峡,有意塑造红、黄、绿、蓝等五彩的森林景观,种植一批红叶,精心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配套种植黄芪、虫草、贝母、当归等特产药材,以及沙棘、蔷蔽、花椒、红豆杉等经济植物,变单一林种为综合资源。

另一种资源管理方式是“减法”,就是对开发的限制措施。世界遗产管理中常见的减法包括:限制总体游客数量,不让游客数量超过承载力;暂时的景点关闭;提供复制品对顾客开放,而将真品保护起来;实行分区:在重点文物区与游览区之间设立缓冲区,减少游客对珍稀文物的破坏;设置固定参观路线;价格限制:对有些景点免费,而有些易受破坏的景点采用高价限流;移走人工制品:对一些易风化的文物,如摩崖石刻,采用搬迁的方法在博物馆中保存起来,而不暴露在外。

在我国的敦煌和九寨沟已经实行了定时定量方法来限制旅游人数,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游客进窟参观,九寨沟每日限定2000游客进区旅游,对国外游客如日本游客实行预约参观。黄山则实行轮休制度。苏州开始通过政策杠杆与价值杠杆来达到保护园林的目的。在碧峰峡,为保证统一规划,万贯集团斥资1000多万搬迁了景区内的数十户农产,其房屋除一部分改作竹制别墅外,其余部分全部拆除,恢复自然状态。

(四)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穷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2000年8月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开工,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广东、贵州与海南纷纷仿效并且在通过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

(五)景区服务:亲切感的源泉员工服务是游客亲切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在地中海俱乐部,导游是地中海俱乐部的灵魂。像朋友一样与游客同吃同住同娱乐,与游客打成一片。又像一个节目主持人,风趣幽默、恭谦勤快、对游客有求必应。在共同营造景区氛围中,员工起着主导作用。这表现在对游客的服务行为上,包括微笑、眼神交流、令人愉悦的行为、特定角色的表演,以及与游客接触的每一细节。现在的服务业特别重视服务情景中的员工与游客面对面接触的真实时刻管理,这一切都为了给游客一个快乐体验。

篇2: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全国旅游主题公园近80%已倒闭,给中国旅游业已造成3000多亿元的损失。其中的代表是亚洲投资最大(10多亿元)的xx公园xx乐园于1998年1月宣布破产清资,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xx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金牌,不得不拆除违规建筑,耗资3.45亿元,相当于1990年到2001年底xx所有门票收入的总和!忽视游客体验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造成这两大问题的根源。

一、关注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生存的条件

忽视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倒闭的最重要原因,景区为什么不能吸引游客,关键是景区的产品不能够让游客产生“舒畅”的旅游体验。没有游客,景区就失去了生存条件。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

PineⅡ和Gilmore(1998)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对旅游景区来说终极的体验就是“快乐”。

他们将体验分为4大类:消遣、教育、逃避和审美。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四个方面,即处于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Sweet Spot)的体验。到迪士尼乐园、赌城拉斯维加斯就属于最丰富的体验。PineⅡ和Gilmore还提出了塑造体验的5种方法: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淘汰消

极印象、提供纪念品与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

(二)游客需求:快乐“三感”

游客希望在旅游景区实现他们“求补偿、求解脱”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补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的东西,从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游客希望得到的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快乐。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体验经济时代的游客特征是:

1.更愿选择散客而非团队;2.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3.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跟随他人去名胜古迹到发现旅游胜地;4.从“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下马赏花”式的游览;5.从“旁观”到“参与”,从“领受”到“奉献”;6.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结果”与“过程”,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

从游客的旅游终极目标来说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三要素构成的。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新鲜感,即新奇与鲜活。亲切感是从接触中,特别是人与人接触中,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孤独,只有那些欢迎、关心与理解的接触才能够产生亲切感。自豪感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对自己满足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值得自己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一个成功的景区应该通过各种场景设施与服务来明确游客的这三种感受。

(三)最优体验标准:畅

什么是最优体验呢?心理学家xx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都不能让人获得快乐体验。

二、均衡利用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战以来,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历程。

(一)经济增长主义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中国旅游景区开发在过去的25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内的旅游开发长期受经济产业思想主宰,把旅游收入超过地方GDP的5%(或8%)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目标。而且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的2条重要假定是: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这两条假设加剧了中国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与环境破坏。

(二)资源保护主义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这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观

19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社区方法(Community Approach)

是这一思想的代表。Murphy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后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引入,旅游景区开发开始

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与社会的代内代际公平。可持续旅游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完整的统一。经济效率指既要维护现在的经济生产力又要给未来下一代的经济机会。社会公正指保护人类与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指保护基本的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指导可持续旅游的4个重要工具是:娱乐机会谱、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游客影响管理和旅游最优管理模型。

三、“快乐剧场”:体验经济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成功的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生产快乐的体验,同时要实现景区的资源、环境与文化的完整统一。正如地中海俱乐部提出的经营信条那样“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快乐!”地中海俱乐部的“完全无忧无虑的度假、全包的假期与一次性付费”经营理念就是要让游客真正享受快乐。从本质上说,旅游景区就是一个快乐剧场,游客与居民、员工共同演出一场欢乐剧。

(一)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方面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二)项目配置原则

差异性:差异性表现为唯

一、第一与多样。要体现新鲜感,首先景区产品要有特色,具有唯一性,即独特性;其次景区产品具有第一的特征;最后要给顾客多种选择。特色要求景区要有主题,要让游客对景区有地方感。它必须提供游客某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就象你在黄山与在泰山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一样。由于任何项目都要衰老,维持独特性或新鲜感的根本是项目持续创新。西方国家对主题公园衰老问题的对策是每3年进行一次产品更新,而节庆表演节目则每年有30%的更新率。

参与性:游客不仅是体验的主体也是体验的成分。参与性体现在两方面,项目本身需要游客参与以及游客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组合。必须要游客来参与产品的设计,或者是提建议或者是自己组装,才能够提供游客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工业社会之后,技术的隔离和社会忧伤与焦虑创造了对社会互动经历的需求。比如电话导致面对面沟通的减少,但技术不能替代真实的互动,当顾客的口味与偏好转向老式价值时,景区必须提供社会互动的体验。

挑战性:项目的设计还要考虑对游客有一定的挑战性,给游客突破自己生命极限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为游客培养自豪感。当游客爬上一座高峰、跳一次蹦极、飞跃某一峡谷等征服某种艰难险阻,成功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或自己以前无法完成的事件时,自豪感就产生了。比如极限运动需要冒受伤甚至死亡的危险,使人在跨越心理承受极限时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当然景区配置项目一定要掌握好项目的难度,要让游客有选择,大多数项目的难度要适度,即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成功,否则反而会产生挫折感。

(三)资源与环境管理方式:梯度开发或循环利用,“减”人数“增”植被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独特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生态环境成为了景区的重要吸引物。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景区资源采用梯度开发模式:比如在温泉度假区,50-63℃温泉水用于供热采暖;37-50℃用于洗浴;30-35℃用于养殖(鱼、虾、蛇)与景观用水;20-25℃用于农业(浸种、育秧、种菜、养花)、泳池用水、湿地用水;10-20℃农田灌溉。或循环利用模式,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休闲度假村,其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猪肉、鱼、蚕等可供游客食用、垂钓、或作为旅游商品购买。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是:“桑茂蚕

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

保护生态可以做“加法”,如碧峰峡,有意塑造红、黄、绿、蓝等五彩的森林景观,种植一批红叶,精心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配套种植黄芪、虫草、贝母、当归等特产药材,以及沙棘、蔷蔽、花椒、红豆杉等经济植物,变单一林种为综合资源。

另一种资源管理方式是“减法”,就是对开发的限制措施。世界遗产管理中常见的减法包括:限制总体游客数量,不让游客数量超过承载力;暂时的景点关闭;提供复制品对顾客开放,而将真品保护起来;实行分区:在重点文物区与游览区之间设立缓冲区,减少游客对珍稀文物的破坏;设置固定参观路线;价格限制:对有些景点免费,而有些易受破坏的景点采用高价限流;移走人工制品:对一些易风化的文物,如摩崖石刻,采用搬迁的方法在博物馆中保存起来,而不暴露在外。

在我国的xx和xx已经实行了定时定量方法来限制旅游人数,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游客进窟参观,xx每日限定2000游客进区旅游,对国外游客如日本游客实行预约参观。黄山则实行轮休制度。苏州开始通过政策杠杆与价值杠杆来达到保护园林的目的。在碧峰峡,为保证统一规划,万贯集团斥资1000多万搬迁了景区内的数十户农产,其房屋除一部分改作竹制别墅外,其余部分全部拆除,恢复自然状态。

(四)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穷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2000年8月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开工,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广东、贵州与海南纷纷仿效并且在通过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

(五)景区服务:亲切感的源泉

篇3: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一、旅游体验的概念及特征

旅游业是体验经济时代的先锋。人们的旅游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休闲和购物, 而是追求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旅游经营的中心任务不再是单纯提供旅游产品与服务, 而是为游客塑造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 满足游客消遣娱乐、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不同的学者对旅游体验有不同的理解, 邹统钎将旅游体验定义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谢彦君认为, 旅游体验是一种愉悦, 是旅游世界的硬核;孙根年认为, 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通过感觉器官与思维活动, 对所处景观环境与过程经历的体会与感验;李义平研究指出, 波斯汀 (Boorstin, 1964) 把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 是大众旅游非自发的预制的体验。以上知名学者对旅游体验的定义大同小异, 主要是从旅游者的角度进行的, 笔者认为还可以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地的居民的角度对其加以概述。笔者认为, 旅游体验是以旅游服务为舞台, 以旅游产品、旅游设施为道具, 以旅游者追求旅游愉悦为目标,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通过沟通、互动、游览和消费等方式体验放松、新奇等独特的精神享受。

旅游体验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代表着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高的旅游形态。旅游, 表面上是人们离开生活世界到旅游世界寻求愉悦和审美的活动, 其本质是到旅游世界体验不同于自己所习惯的文化和环境。因此, 获取旅游体验是游客的根本追求, 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是为满足游客体验服务的。只有游客获得了难忘的经历, 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实现其价值。旅游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 重视旅游者的参与性

从近年来的旅游实践看, 人们为了“体验”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高参与性是旅游体验的核心, 旅游的经历就是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结果, 参与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 参与程度越高, 体验效果越好, 反之则越差。

2. 重视旅游者的情感反应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认知反应, 在认知反应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感, 旅游活动就是游客对旅游产品在心理和情感上的体验。旅游者的教育背景、个性、兴趣爱好等影响着情感反应的强烈程度。当旅游产品与旅游者的兴趣或心境相符合时, 就会产生一种积极肯定的情感, 表现为愉悦、难忘的一次经历。

3. 体现旅游的差异性

旅游体验从心理学角度讲, 是当一个人达到体力、智力, 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因此, 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是完全一样的。旅游已使人们的社会人角色转变为自然人角色, 追求个性的张扬, 兴趣爱好的满足, 要求旅游体验内容、方式力求独特,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时刻保持体验物与众不同的个性, 不断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旅游感受, 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

4. 体现旅游的挑战性

旅游体验是区分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的因素之一, 因此, 适度的挑战性活动才能使旅游者真正忘却自我, 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 追求超越心理障碍时的成就感和舒畅感, 以至充分体味到一种克服种种困难后体验征服的愉悦。

5. 体现旅游的主题性

主题是旅游体验的基础和灵魂, 鲜明的主题能充分调动旅游者的感官, 为旅游者获得真实的体验环境, 触动旅游者的心灵, 使之留下深刻感受和强烈印象。比如, 印象刘三姐, 生动的表演、刘三姐的服饰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真切地忘记了时间, 仿佛真的置身于刘三姐的表演之中, 从而使体验更加真实。

二、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

旅游体验, 既是体验旅游过程, 又是注重旅游过程带给人的心灵的放松与感悟, 也是现代社会压力与竞争日益增加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普遍要求。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 客体是旅游体验产品本身。第一主体是旅游者, 也就是形象的接受者;第二主体是旅游企业服务人员, 也就是形象的给予者。不同第一主体对同一事物所感知到的或进一步从所感知中做出的判断是不完全一样的。Chris Ryan在其著作《休闲旅游:社会科学的透视》中, 将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划分为先在因素、干涉变量、行为和结果几个因素, 并认为旅游体验的质量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结合Chris Ryan对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的划分, 笔者认为, 游客体验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者本人、旅游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过程和旅游体验产品的特性等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 (如图1所示) , 决定了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总体体验效果。

根据所查文献资料和笔者对游客的调查, 笔者对每大类下面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游客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体系, 见表。

三、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的构建

游客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内心矛盾越来越复杂, 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 然而旅游活动却能让人享受亲情、实现自身心理平衡。当旅游者决定去旅游到返程这一期间, 将扮演多种角色, 但不论扮演哪种角色, 他都会跟诸如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旅游经营者等进行交往。而最为困惑的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 不知道或是该怎样去跟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进行交往, 以形成良好的旅游体验价值。舒茨曾提出, 如果说把握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对于理解不以交往为目的的行动来说已经是至关重要的话, 那么, 对于理解以交往为目的的行动来说, 把握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则就是必不可少的了。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要想真正让旅游者享受到一种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一定要先理解旅游者的动机或主观意图, 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并且尽量情感化, 让旅游者参与进去, 以及旅游地居民要好好地与旅游者进行沟通, 使其产生一种永久难忘的感觉。

根据旅游体验的特点和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因素, 游客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由“旅游者‘我’——旅游者‘他’——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地居民”4个主体构成 (见图2) , 旅游者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四体” (旅游者‘我’、旅游者‘他’、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地居民) 之间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密不可分的。旅游者‘我’与旅游者‘他’之间是一种交流关系、与旅游从业人员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与旅游地居民是一种沟通关系;旅游者‘他’与旅游从业人员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与旅游地居民是一种沟通关系;旅游从业人员与旅游地居民之间是一种相处关系。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地居民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旅游从业人员要与旅游地居民好好相处, 要促进游客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沟通等等, 从而深化旅游体验, 提高旅游体验的质量。

四、构建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人的体验活动, 是人必须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 人们在认识他们所处于其中的物质世界时, 他们不仅借助于认知, 同时也借助于体验。旅游活动的亲身经历性, 使得旅游者可以通过寻求体验把握旅游的真谛。构建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 应注重“四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因为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淡薄, 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很多家庭缺少一种亲情感, 人们通过旅游可以获得一种亲情感的补偿, 同时情感交流也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提升旅游者满意度, 从而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 有利于培养旅游者的忠诚度和树立企业及旅游地形象, 情感交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第二, 应注重“四体”之间美的魅力。旅游体验是现代社会旅游的最高层次, 强调以人们感受外界事物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 即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角度综合体验, 加之人人都有爱美之心, 所以离不开这个“美”字。因此, 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体验, 旅游企业要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配以美的主题, 旅游从业人员要提供美的服务, 旅游地居民要增添美的魅力, 以迎合旅游者的审美情趣, 使旅游者留下美好的体验。

第三, 旅游地居民要讲诚信、要讲文明、要与旅游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 这样才能使旅游者达到一种忘我的境地。

第四, 旅游从业人员要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尽量让游客参与体验旅游项目, 同时, 还要与旅游地居民好好相处, 使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关系, 这样才能让游客享受到真正的愉悦和审美;让游客在一种不同于生活世界中文化和环境的异化体验中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为了适应世界体验经济的发展趋势, 满足人们不同的旅游体验需求, 我国旅游业的建设需要从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地居民做更多更全面、更高层次的深入研究以及个性化、人性化的探讨工作。

摘要:随着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已成为了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 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游客创造一次难忘的经历。在阐述旅游体验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 并从旅游者、旅游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探讨了旅游体验的交往互动模式。

关键词:体验经济,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健华, 陈秋华.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J].商业研究, 2008, (1) :176.

[2]宋咏梅.关于体验旅游的特点与设计原则[J].特区经济, 2007, (1) :178-179.

[3]张丽华, 罗霞.乡村旅游体验营销模型的一种设计[J].经济管理, 2007, (3) :72-73.

[4]吴文智, 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 2003, (6) :66-70.

[5]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6]B.约瑟夫·派恩, 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篇4: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获得快乐体验是现代旅游者主动消费的核心。在体验经济时代,因为人们生活日益富足,旅游者求知、求美、求新的需求日益增强,旅游发展已进入体验旅游阶段。日益成熟的游客消费心态以及日益提高的游客文化品味是“体验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现代旅游者和其他方面的消费者一样,希望借旅游不仅学到大量的地理、历史、文化与科学知识,了解风土人情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使旅游者精神上得到享受,放松因现代生活节奏造成的精神紧张,留下美好的记忆。

现代旅游消费者的体验性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从标准化旅游到个性化旅游。现代旅游者越来越趋向于摒弃那种无个性的大众化旅游产品,喜欢有一定强度的刺激物。青睐多样化和主题化的活动,更希望以浓厚的兴趣依照自己的爱好探索未知事物,购买体现个性的旅游产品,从走马观花到下马观花,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他们更愿意仔细的“下马看花”,通过对旅游吸引物的直接观察或是动手参与,伴随真实的或者是虚拟的氛围,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涉及到游客的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也包括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从单纯观光到主动参与,现代旅游者已不满足只做一个旁观者,旅游者更愿意参与目的地的活动与庆典,从中获得传统的观光游所体会不到的乐趣。

快乐是旅游体验的情感诉求,快乐是一种感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旅游体验来自于旅游者的内在感情与情绪,通过一系列活动获得情感体验,以快乐为基调,向下最低浮动到和谐的、愉悦的心境、向上最多浮动到自豪甚至是激情的情绪状态。无论是旅游目的地管理公司(DMC),还是节庆策划者,需要真正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确定怎样的刺激可以引起旅游者相应的情绪反应,创造何种氛围能使旅游消费者自然的受到感染,并完全融入这种情景中来。

体验通常不是自发的而是诱发的,当然诱发并非意味消费者是被动的,只要拥有合适的外在条件,体验的欲望无法遏止。节庆就属于这种诱因,欢乐是节日的根本,如果游客愿意为节庆体验付费,那么体验本身也转变为主动性消费。正如西班牙潘普罗那市市长所述:“节庆的魅力不在于政府为奔牛节所安排的156项活动,而在于亲临其境感受满街的人文气氛,在于与众多的能够参与并陶醉于节庆的人群为一体的机会之中。”

一方面节庆活动,尤其是大型活动,往往对缓解目的地旅游发展过程出现的季节性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节庆增加了旅游者的体验,有可能使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更长、花费更多。节庆消费是一个过程,一次节庆之旅过程结束后,给游客留下的是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

以体验为导向的设计过程须重视节庆消费的终端——旅游者,关注节庆消费者的感受,将竞争的焦点直接面向旅游者这一节庆消费的终端;以体验为基础,开发节庆新产品、新活动;以创造体验吸引消费者,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旅游业应注重与游客之间的沟通,发掘他们内心的渴望,站在游客体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增加节庆产品的“体验”含量,提高节庆产品的精神附加价值,并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现代节庆的“四化”体验式营销

首先,主题设计情感化。体验要先设定一个“主题”,也就是说,基于某一“主题道具”,从—个主题出发并且所有服务都围绕这个主题,并且这些“体验”和“主题”并非随意出现,而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具有情感化特征的活动。

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地方节庆,如西班牙的斗牛节、牙布诺小镇西红柿狂欢节、苏格兰的爱丁堡艺术节、美国的华盛顿樱花节、半月湾南瓜艺术节、意大利的威尼斯狂欢节和德国的慕尼黑啤酒节无不围绕着吸引人的主题,设计独特的体验,让旅游者觉得为此而付费值得。以洛杉矶近郊巴沙迪那市玫瑰花节为例,每年的玫瑰花车游行及玫瑰碗橄榄球吸引了来自美国各州的人们及外国游客,给帕萨蒂那小城带来了商业利益、饭店业繁荣,并为这小城带来约1亿~1亿5千万美元的收入。

其二,娱乐节目大众化。这方面的代表无疑是2005年蒙牛赞助的《超级女声》的成功,《超级女声》借助湖南卫视这个以娱乐节目著称的媒体平台,一举成为国内最火爆的娱乐节目。同时,蒙牛酸酸乳在当年的销售收入也突破了25亿元。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营销案例。根本在于其大众化的活动内容,激发了民众的参与热情,甚至出现万人空巷的观“超”景象,我们的节庆活动为什么就做不到这样呢?

其三,旅游消费互动化。消费者的参与欲望在体验经济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旅游者将不再满足被动接受设计好的产品,而是希望能亲自参与设计、生产、营销和消费的垒过程,如今流行的自助餐、DIY、互动等都体现了旅游者参与欲望的消费倾向。如果筹划者缺乏相应的体验常识,那么旅游消费者的体验也将无从产生。所以,要让游客对当地提供的活动和服务产生美妙的体验,作为体验提供者的策划者必须深入分析和把握能激发游客美妙感受的体验提供物。

其四,品牌形象个性化。塑造品牌形象是为了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提高其反复参与的频率,为了给人们与众不同的想象和感觉,确定品牌管理的求异战略。建立的品牌口号、标语及整体意象塑造等方式,都必须取得消费者的认同感,切不可“闭门造车”。

篇5: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产品开发

一、体验经济时代概述

派恩认为,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最新的经济发展浪潮。从根本上说,体验经济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一样是生产力发展与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任何时代的任何消费者而言,都同时追求精良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只是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人们才会有所取舍。当社会发展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服务需求水平水涨船高时,产品和服务相结合的体验经济时代即将代替借服务来维持竞争力的服务经济时代。

体验经济时代是人类需要层次升华的必然趋势。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他认为人往往是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才将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从社会总体上看,人们的需求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的需要之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进入了“自我实现”层次。因此,人们需要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消费来实现自我,消费方式从大众的简单划一的“标准化消费”转向旨在让人性获得全面发展的“个性化消费”,体验经济正是适应这种社会经济消费的变化而出现的。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所追求的不仅是感官刺激,还希望所消费的产品能够帮助他们找回对新生活的体验。

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特点

(一)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

旅游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需求,旅游消费者更关注旅游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或者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感性旅游产品。

(二)从旅游消费内容看,大众化旅游产品日渐失势,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受欢迎

近年旅游部门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居民也已由单一组团观光旅游向形式多样的度假游、特色旅游项目扩展,这些项目都具有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特点。

(三)从价值目标看,旅游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

现代旅游者不仅仅关注得到怎样的产品,而且更加看重在哪里和如何得到这一产品,他们不再怎么重视结果,而是更加重视过程。

(四)从接受旅游产品的方式看,旅游消费者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从近年来的消费实践看,旅游消费者从被动接受旅游产品发展到对旅游产品提出个性化需求,他们越来越希望和旅游企业一起,按照旅游消费者新的生活意识和消费需求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生活共感型”旅游产品,开拓反映旅游消费者创造新的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生活共创型”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旅游消费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制造和再加工,通过创造性消费来体现他们独特的个性与自身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满意感。如云南瑞丽推出的淘宝游,这种鲜活的旅游活动能够给旅游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旅游体验,看到自己亲自淘出的宝石被加工成艺术品,旅游消费者的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而旅游者亲身参与制作旅游纪念品,本身就是旅游经历的一部分,这种纪念品大多融入了旅游消费者的劳动和智慧,具有了更高的价值。

(五)旅游消费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上升

由于旅游消费者文化修养的升格,传统的本土文化或异域文化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观念,导致他们自觉接近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例如,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成功打造了“茶”文化旅游精品。度假村在茶叶包装、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茶文化的特色。

(六)旅游消费者的公益环保意识增强,绿色旅游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者公益意识不断加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市场国内化,国内旅游市场国际化,使人们更加意识到旅游业的天然环保性。

三、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一)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原则

1.针对消费客体的特性与需求开发设计体验。体验需求是体验经济背景下人们的主要需求之一,人们不完全追求到过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而更多的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个性化是体验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之一,体验需求和个性化的统一要求旅游企业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要以旅游者的需求特性为指导方针和出发点。而传统的旅游产品开发,大多偏重于对特色文化的静态展现上,经营者更多地满足了旅游者求知、求美的需求,但对满足旅游者求乐、求参与方面的需求关注很少。

2.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开发设计体验。每一个旅游资源的属性是不同的,不同的旅游资源会对旅游者产生不同的体验,正确地把握旅游资源的属性是开发设计旅游产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技术因素,更要考虑文化的因素,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突出其产品的文化特性,对资源的文化内涵作认真分析,正确选择产品的文化表现形式,强化产品细节的文化特性,使产品具有文化特色和品位,从而创造出有别于其他旅游资源的体验识别。3.产品开发突出顾客参与性、互动性。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强调旅游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更要调动顾客与顾客的互动。互动式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建立旅游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稳定关系,而且使消费者的“体验”意识得以增强,去“体验”旅游企业真实的一面,培养顾客忠诚度。

4.强调情感、精神方面的交流。在体验经济时代,设计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大量设计的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体验设计要将传统设计对人的生理和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的关注,扩大到对消费者的自尊及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思考。(二)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1.细分目标市场,进行个性化体验设计。由于在旅游市场中,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功能、特点需求不同,因此,要根据对不同体验主题的认可程度将旅游总体市场细分成几个不同需求的目标市场。根据不同目标细分市场的特征、竞争环境、旅游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提供体验式旅游产品的难易程度,选择一个或多个目标细分市场,并将这些细分市场建设成为一个或多个体验式旅游区,以便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通过“量身打造”的个性化产品,可以给顾客带来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

2.深度挖掘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将文化资产转化为文化旅游吸引物,能够有效的促进旅游消费,增强游客的体验度。旅游产品的发展,离不开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开发。

3.强调参与性与创造性设计。体验设计以消费者的参与为前提,以消费体验为核心。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消费者在旅游过程更加注重体验过程、享受新奇的感受,追求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层次,增强自我认知感和满足感。在开发中,从满足消费者需要到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增加顾客体验过渡,要重视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及情感需求。同时也应更加突出顾客的深度参与性和互动性。虽然消费者在消费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参与其中,但是在体验经济时代,主动创造深入的、主动的参与旅游产品的创造过程应更加突出的体现出来。4.体验主题化,强化体验的品牌形象。体验主题化是指旅游业为消费者制作的“体验物”或“体验”系列以一条明确的主线串起来,并与旅游业的品牌定位融为一体,以带给消费者整体感和统一性,产生感应与联想效应。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有诱惑力的主题可以调整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现实感受,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能充分调动消费者的感觉器官,更能打动旅游者,使之留下难忘的经历,从而强化旅游体验。

5.旅游产品开发应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采用高科技是近年旅游产品开发的普遍趋势,许多人认为旅游科技将对旅游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如电子仿真技术模仿人们深海探险、丛林狩猎、都市观光、狂风、暴雨、飞禽走兽等。科技旅游产品带给旅游消费者的感觉器官和心灵以巨大的刺激,经久难忘,这些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适应体验经济的重要举措。

6.关注绿色消费,开发绿色旅游产品。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消费。由于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追求和环保意识的加强,旅游业的产品开发应考虑与社会以及人类环境的协调,开发有益于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消费者自身健康的产品,突出旅游产品的绿色文化内涵,追求永远绿色的旅游体验。

7.拓展节日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应特别关注体验经济时代节日消费特点,充分挖掘节日文化内涵,精心构思,大胆创新,拓展体验式新型节日文化旅游产品。如青岛的啤酒节、深圳的荔枝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等,因带给旅游消费者深刻的节日文化体验而受到欢迎。

四、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之路

案例引入:

在距浙江海岸37海里的地方有一个一个荒岛。没有台风的周末,旅行社的汽艇把游客送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这些来度假的人没有携带任何干粮和淡水,在这个只给他们提供了帐篷和睡袋的小岛上,他们要靠自己的能力度过两天。游客们在上岛之前,被通知带上瑞士军刀、手电筒和风油精;上岛之后,不仅要自己打柴、搭帐篷、寻找淡水、捕鱼捞虾、生火做饭,而且将会面临缺乏淡水、忍饥挨冻、虫子侵扰等种种生存考验。为了获得这平时体验不到的48小时“痛苦经验”,每个游客要向旅行社支付230元人民币,而旅行社开发这条旅游线路的灵感来自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这无疑是个成功但有些极端的案例。探险旅游已经被都市人所接受,且形成了一门与众不同的产业。旅游线路注册了商标,相应配套的野营俱乐部、野营用品专卖店也都应运而生。游客们不会也不想成为探险专家似的英雄,他们只是受内心某种亲近自然的因子的指引,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案例分析:

例子很简单,让我们从体验产品的角度来剖析它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产品的主题很明确,即“荒岛生存体验’,空间范围限定在荒岛上;时间为二天一夜。情节安排有:打柴、搭帐篷、寻找淡水、捕鱼捞虾、生火做饭等涉及到生存能力的各个方面,能给人野外生存的全方位体验。同时,由于个人的野外生存能力不同,经验不同,所以各个情节对不同的人而言的难易程度就会不同,学到的东西,得到的体会也会不一样。当然,围绕主题还可以丰富一下情节。例如,安排给游客一个特定的任务,描绘小岛地图、寻找宝物等,令他们有一种使命感,使探险更加有趣。再如,安排一些员工扮演小岛上的土著居民,设计情节,让他们和游客发生一场冲突,但最后凭借游客的聪明才智,双方化敌为友,共同在簧火旁舞蹈庆祝。

但该产品的制作还是比较粗糙的,没有对小岛进行精心的布置,以为将游客抛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就完事了。这样形成的体验随机性太大,往往会因为一些意外而使原本良好的意图走向反面。例如,万一游客没有捕到鱼,或者没能生着火,那么无疑会使这次的经历变成真正的痛苦。这不是游客真正想要体验的。他们希望体验的仅仅是过程的艰难,而并非失败的结果。开发者需要充分意识到这点,通过精心的线索布置,人员安排,给游客足够的条件以使他们获得最终的成功。例如,开发者可以在荒岛上留下一些标记,引导探险者找到水源、适合搭建帐篷的地方和食物。当然,这些标记不是简单的指示牌,而是一些谜语或是暗示,需要游客运用脑力来破解,这样便更丰富了探险的内容,增加了趣味。当然,员工还要给游客必要的提示,令他们得到更多野外生存知识的教育,进而使体验的结果更完满,感受更美妙。

作为旅游产品,它的最终目的是使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探险活动也是如此。玩,当然得讲究尽心,开发者要考虑到大多数人能力上的局限,尽可能在提供体验产品的同时,满足他们愉悦身心的目的。受苦当然是一种体验,但也要有苦中作乐的机会呢。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内的一些新型旅游景点在主题策划上已经有了提供体验的意识,并有了实践的尝试。但缺乏对游客体验需求的深层次探究。人们追寻野外生存的体验,并不是希望体会真正的艰辛,而是一改在文明社会对大多数东西唾手可得的体验,回到古代人的生活状态,尝试向自然索取的过程的艰难,这也是人类回归本性的体现。同时,也缺乏对体验型产品的精心策划和打磨。自然的资源只是一个空间舞台,需要根据情节做出必要的设计,烘托特定的氛围,增加表演的成分,拓展游客和产品间的互动部分,从而把一个荒岛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舞台剧场地,邀请游客参与其中,演出一场属于自己的动人经历。

总结:

体验式旅游产品相对于一般旅游产品的优势是明显的,它符合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为开发旅游产品提供了创新思路,另辟蹊径,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同时,在开发中若能充分发掘旅游产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通过形式的开发与包装,转化成游客能切身体会感受到的美妙文化体验,则可以直接提高旅游产品的开发水平与档次,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品味。

把旅游和人们的梦想结合起来,给游客前所未有的经历和体验,或是实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梦想,是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创新之路。促成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开发达到其最佳境界的关键因素便是要使游客的思想精神和眼前迷人的景致融为一体。以前,人们往往将这一职责诉诸于导游的解说,其实,产品本身的设计,氛围的营造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只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6: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摘要:以茶村游览、茶历史景点观赏为主的茶文化旅游越来越多。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下,茶文化旅游必须与时俱进,研发出契合大众情感需求的特色旅游方案。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体验经济下,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体验经济;文化旅游;开发

1“体验经济”相关论述

1.1旅游体验经济。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丰富,人们在旅游中更加注重精神化的美感享受。在体验经济的发展下,旅游业逐步从地标性参观游览转为体验型深度游览。人们不再以去过某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作为游览目的,而是以在城市中深入生活、体验最原始的城市文化而增强旅游感受。旅游体验更加在注重旅途的个性化、情感化和体验化。在茶文化的旅游中,人们由普通的制茶设备参观、茶园采茶活动衍生出了深入茶乡生活、与茶乡人民同吃同住,甚至在山区帮助茶乡人民采茶制茶的活动。由此可见,体验型旅游并不以享受、观看为主导,而是要让游客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对旅行产生深度的自我情感升华。旅游体验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乡和除茶文化之外的其余特殊文化体验型旅游的发展,将传统的茶乡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获得旅游市场和茶叶市场的共赢。

1.2体验型茶活动。体验型茶活动包括感受体验型和实践体验型。一方面,现代的茶村游览、茶文化博物馆游览等,都是以参观为主的感受体验型茶文化活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翻阅、茶文化演变脉络的了解以及在现代茶村的游览,人们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并在传统优秀文化的氛围中,产生出对文化和社会的思考。另一方面,现代的制茶体验社、茶叶冲泡学习社以及泥塑茶具制作社等,都是以实践为主的深度茶文化体验活动。在此之下,人们不再是旁观的客体,而成了实践的主体。实践体验活动相比感受体验类活动,更能激发人们的深度思考,提高人们的精神格局。通过实践,人们对茶文化的记忆和感触更深。现代茶文化旅游旨在将感受型活动和体验型活动相结合,最大限度的优化人们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产品的口碑。

1.3茶文化旅游价值。文化旅游不同于景观旅游,文化旅游是在特定文化载体下进行的特定主题旅游,在开发旅游经济的同时促进文化繁荣。首先,现代人在茶文化旅游中,能够摆脱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焦虑,在行程中愉悦精神、放松心情。茶文化旅游以茶道“人本主义”为基点,注重每个游客的个体感受。其次,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能够复兴茶叶文化,繁荣茶叶市场,并带动茶文化下的其他传统元素,例如茶戏曲、采茶舞和茶器乐的开发。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文化旅游体系的构建也能够为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线路制定提供良好的参考。最后,茶文化旅游能够繁荣少数民族以及山区茶乡的经济,并提高茶乡市场化效益的同时加大民族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谐。综上所述,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游客个体、旅游业本身以及旅游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2茶文化旅游开发分析

2.1旅游购物环节分析。在政府对旅游购物的规划管控下,旅游线路中导游对产品的推销逐渐规范化、隐形化。一方面,在茶文化旅游中推广的购物产品必须由国家审核通过,政府对打着山区茶乡名义的三无产品进行强烈打击。尤其是茶叶类食品的销售,更需要有关部门的批准认可,顾客能够根据公章对食品质量进行分辨。除产品的规范化之外,旅游购物的推销环节也逐步严格。部分茶文化旅游公司已经取消了顾客在旅游中的货物交易量与导游提成挂钩的方式,以导游介绍、顾客自愿消费为主,营造旅游中的和谐氛围。另一方面,以体验经济为主的茶文化线路多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式文化灌输,来促进顾客的茶产品消费,而非直接带到购物点进行单一产品介绍。旅游购物环节的隐形化,能够提高顾客的体验感,拉近顾客与旅游公司之间的关系,让游客在轻松、舒适的团队氛围下进行游玩和消费。

2.2旅游主题内涵分析。茶文化旅游以“茶”为主题,进行旅游线路的开发和制定。现如今比较著名的茶文化旅游线路以中亚万里茶道以及武夷山茶乡为主,其余各地区也有自己的茶文化线路。整体而言,我国茶文化旅游主题太过宏观和宽泛,各景点线路虽地域不同,但主要模式和体验的主题内涵基本雷同。基于游客对多元化旅游的需求,旅游公司必须跳脱茶文化的“大主题”,多开发以茶元素为主的“小主题”。例如茶道旅游、茶画线路、名人茶事等与茶相关的茶元素主题旅游。在荆楚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制定中中,荆楚公司便主要针对魏晋时期的名人茶事作为旅游线路进行开发。游客在体验多元茶文化的同时,也对我国古代历史以及茶礼演变有了一定的了解。综上,茶元素的小型主题体验旅游,丰富了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促进了茶文化下小众元素的传承和发展。

2.3重叠复合旅游线路。茶文化主题旅游目前在我国正处于上升发展期,相对于其他主题旅游来说,线路开辟较少。因此不同地区的.人民大多都是体验同样的旅游线路。随着茶文化的繁荣,参加茶文化旅游的人群基数过大。目前的旅游点无法满足人民的体验需求,造成旅游点饱和,影响游客的体验度。首先,对于旅游线路的重叠问题,必须在每个省市相应的开发出契合本地特色的旅游点,挖掘出本民族茶乡的茶事文化,让游客对线路有多样选择权。其次,在开发好不同线路的基础上,将这些线路进行有机整合,打造出复合型的茶文化旅游线路。根据顾客旅游的时间长短和兴趣、情感的需求,在数百条单一线路中进行复合分析,为顾客打造出独特的个性化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个体需求。

3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

3.1转化旅游商品价值。在旅游中,购物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旅游点购物产生的经济效益,几乎占整个旅游点的二分之一。如何在政策范围之下对产品进行有效输出和销售,是目前旅游开发的重点研究问题。基于此,旅游公司可以转化旅游商品的价值,将商品进行文化包装,让普通的商品变成具有情感表达价值的纪念物。首先,选择相应的茶乡主打商品,并赋予其符合大众心理情感需求的价值标签。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让游客对茶乡商品进行预先熟知。经过旅游APP上的旅游体验软文推广,将商品打造成来茶乡旅游必不可少的“推荐购买商品”。其次,在主打商品推广成功的同时,进行其他商品的推广。在公众认知中形成茶乡自有商品体系圈。并且茶乡的特色价值商品不仅能够在旅游点购买,还可在网络上进行预订购买。综上,通过转化商品的价值,为商品赋予情感。能够在推广茶产品的同时繁荣茶文化旅游,提高茶市场经济效益。

3.2建设城郊茶村。基于现代体验经济下人们对“旅游体验”的情感需求,政府可与商家合作,进行城郊茶村的建设。一方面,借鉴龙坞茶村农家乐、黄龙砚茶文化旅游村的成功范例,将茶文化的各个元素都设计在度假村中。并在整体仿古茶文化村中,加入适宜现代人居住的基础设施。打造居住舒适性、审美观赏性为一体的旅游村。另一方面,减少旅游感,增强体验感。即在茶村中,增设原生态的农人制茶、村民采茶以及茶习俗的活动,减少旅游景点的打造,让游客在旅游之中忘记“旅游”,全身心的感受茶村生活。城郊茶村的建设,能够促进茶文化体验型旅游的深入,培养人们爱护茶乡生态环境的人文素养。

3.3开发市区体验线路。市区旅游线路的开发与城郊茶村建设相辅相成,其线路可以互相独立,也能够有机衔接。市区茶文化体验线路以智能AR茶历史投影、自动化茶叶冲泡工具使用以及高级茶具鉴赏为主。少数线路还有茶叶碱观测以及茶微生物学习等有关茶科学的体验活动。市区的茶文化体验线路不同于茶村的古朴,它更注重现代茶文化的诠释表达以及对现代科技的应用。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图像分析系统,茶体验社能够还原古代茶服饰、图画及文献。因此,市区茶文化线路的开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主,在科技的基础上融合不同的茶叶元素,打造出“高智能”的旅游体验线路。

4结论

通过转化旅游商品的价值取向,人们对旅游商品与购物的接受度更高,促进了茶乡当地优秀产品的推广与发展。在建设茶村和开发市区旅游线路的策略下,城乡得以同步发展茶文化旅游,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多元化,提高了茶文化旅游体验经济的规模与标准。

参考文献

[1]何婷.体验经济视角下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的发展[J].现代营销(经营版),(4):23-24.

[2]林海.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福建茶叶,2018(4):102-103.

[3]刘晴.基于体验经济的文化旅游产品组合开发研究———以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11):17-22.

上一篇:小金库治理回头看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爱国演讲:关爱他人,勇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