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4-07-04

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精选8篇)

篇1: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

关于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天津师范大学马列部 杨静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分工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国际经济联系由流通领域扩展到直接生产领域,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发展或加快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是没有出路的,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对外关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明确提出来的。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除了清王朝出于防御和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一度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外,对外开放的思想和主张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几十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经济贸易,结束了旧中国受歧视、遭掠夺的不平等对外经济贸易历史;二是1978年以后,不断改革和完善涉外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一、1978年以前的对外经济关系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克服重重障碍,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在十分严峻的环境下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对外贸易方面: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我国积极开展了对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一些友好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由于外汇短缺,我国与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以记账方式进行贸易;与此同时,我国还利用香港、澳门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与西方的密切经济联系,与其发展贸易。从1957年起每年举办两届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使我国对外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60年代以后,由于中苏关系发生变化,我国外贸的主要对象开始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并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的往来。进入70年代,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等重大事件的发生,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明显改善,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l973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到1978年又突破200亿美元。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对外贸易虽然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定位不正确,对外贸易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仅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框架内。在利用外资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由于用资金主要是借用利率高、还款期短的国外商业贷款,成本过高,加之我国科技落后,国内配套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文革”的破坏和影响,利用外资的整体效益不高,引进的资金设备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外援助方面,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发展非常有限,失去了一些机遇。在接受国外援助方面中国尚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

二、1978年以后的情况

1978年12月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的重大决策。从此对外开放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这是我国经济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

1.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对外开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粉碎“四人帮”以后,在研究外国经济建设成功经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置经济特区的做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些经济特区,一般都是从本国、本地区内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和特殊灵活的措施,用减免关税等优惠办法吸引外商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和投资,以发挥特定的经济功能,达到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目的。这些经济特区,尽管其范围大小不一,发展模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在其区域范围内实行一套优惠办法,以吸引外来投资,有效地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活动。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通过对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根据本省与香港、澳门相邻,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海外华侨众多的特点,提出了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和举办出口加工区的设想,并于1979年4月向中共中央作了汇报。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责成广东、福建两省领导机关进一步组织论证,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报中央审定。6月,广东、福建两省向中央提出报告。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广东和福建两省分别提出的关于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各划出一定区域办出口特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允许广东和福建两省实行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扩大两省的经济管理权限,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大包干的办法。“财政方面,明后两年,广东每年上缴数确定为十二亿元,福建每年补助数确定为一亿元,以后年度到时另议。其他有关包干的基数、指标和具体实施办法,由各主管部门同两省商量确定。”①二是在拓展外贸、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对外经贸业务上,允许两省有一定机动余地,在国家的总盘子中单划一块。三是国家在财力上给予照顾支持,5年内(后又延长5年)两省新增的效益,国家不要或少要,留给省里安排建设。1980年3月,报经中共中央同意;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批准公布了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从此我国的经济特区通过国家立法程序正式诞生。1983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比照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实施于海南。1988年3月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设立海南省并正式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有关规定。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它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主要有:

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

二、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对到特区投资的外商提供较多的优惠待遇,企业的所得税率减按15%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给以方便。

四、对特区政府授予较大经济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统一管理的外事、边防、公安海关、金融、外汇、港口、铁路、邮电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家主管部门结合特区实际情况,制订专项管理办法。

五、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倾斜,如,增加银行信贷资金,新增财政收入、外汇收入全部留用,特区进口基本建设所需的物资免征关税等。

社会主义国家举办利用资本主义世界资金、技术的经济特区,历史上没有先例,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经济特区的建立,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第一,特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给全国的经济发展以鼓舞与启示。

1992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工业产值达785.7亿元,农业产值59.2亿元,社会零售商品总额255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60多倍、10多倍和30多倍。海南1992年与1987年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倍,达到人均2000元。经济特区的巨大成就引起全国注目,增强了人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它在开展外引内联、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以及拓展出口为导向牵动经济的提高,追踪市场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以更新产品,采用现代农艺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相应发展第三产业以支持第一、二产业等方面,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第二,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特区是全国吸收利用外资的热点。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外商实际投入90亿美元,约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达124亿美元,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涌现出了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大户,成为全国出口的新基地。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先行探索和示范作用。

第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进行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没有可以参照的现成经验。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正是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综合性试验的适宜场所。它在改革方面取得的许多成果,如:建筑工程实行招投标承包制、劳动用工实行合同制、干部实行聘任制、设立外汇调剂中心、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建立劳动保险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等等,都在内地推广。有些只适宜在特区进行的改革,在思路上也为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四,特区是我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我国的窗口。

我国了解世界方面。(1)特区的技术窗口作用:经济特区开办以来,从国外引进相当一批先进或比较先进的技术,其中有些技术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区的技术窗口作用不仅表现在引进、了解国外先进技术,而且表现在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将其消化、创新、推广等实践活动上。(2)特区的知识窗口作用:经济特区为大量、快速吸取外国的知识提供了机会和空间,通过此窗口,我们可以吸收、掌握和运用适合我国国情的一切有用的知识。(3)特区的管理窗口作用:经济特区是引进外国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理想中介。在经济特区,可以在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中学到外国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可以通过涉外企业直接派出人员到外国先进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4)特区的对外政策窗口作用:在经济特区,可以按照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原则进行改革,成为我国实施开放政策的试验场。这样既可以将成功的经验向内地推广,又可以把不成功的东西限制在小范围内,从而降低改革成本。

世界了解我国方面。经济特区开办以来,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工商人士到特区参观访问,使特区成为外部世界观察社会主义中国的窗口。在这个窗口中,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展示了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所作的努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以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突破口,我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与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参照经济特区的一些做法而设立的。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他在视察期间写了一些题词。在深圳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回北京后他又说:“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记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②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下发,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延伸,在沿海地区从南到北连成一线。对进一步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国家执行仅次于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

一、放宽利用外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

二、增加外汇使用额度和外汇贷款。外汇使用额度,在今后几年内天津为每年2亿美元,上海为3亿美元,大连增至1亿美元,其他几个市也有增加。

三、积极支持利用外资及引进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

四、对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给以若干优惠待遇。

五、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利用外资项目的审批权限,大体上比照经济特区的规定执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中外合资、合作办的及外商独资办的生产性企业,其企业所得税按15%的税率征收③。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下发,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的61个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继续延伸的体现。

1986年5月,国务院成立外国投资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统筹协调外商直接投资事务的机构,并于当年公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随后有关部门制定下达了实施《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的细则,这就使我国吸收外资的工作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推动了投资环境的改善,把吸引外商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④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全国改革开放出现了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各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抓住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开放工作由初期主要引进资金,向深层次的完善投资环境、创新运行机制观生产、上水平、求效益发展。截止到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数达到32个。1999年,为了加快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步伐,促进中西部地区大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允许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可以设立一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使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展。

关于浦东新区的崛起。开发浦东的设想酝酿已久,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资金基本上要依赖国家,而国家经济落后又没有足够的财力,致使开发浦东的设想未能实施。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打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开发浦东的问题。1990年2月,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请示》。同年4月,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上海宣布开发、开放浦东。1992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新飞跃。1997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鼓励这些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⑤由此可见,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极其重要,是我国扩大开放格局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又一部署。国家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为浦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浦东新区按照不同功能定位,设立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四个功能小区。现在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心的高速增长点和上海、长江流域同世界经济新的连接点。

关于保税区的建立。设立保税区,是我国借鉴国际上自由贸易区成功经验和通行做法所进行的有益探索。我国的保税区是1990年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外高桥首先建立。而后,国务院又批准设立了一批保税区。保税区作为关内境外的外贸基地,对国外的商品进入实行保税,免领许可证,允许外商或中外合资、合作在保税区内发展转口贸易,区内周转外汇可保留现汇,最大限度简化境外人员进出保税区的手续。保税区的设立与运营,从总体上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和拓展功能运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储备显示出经济活力,成为对外开放经济的新增长点。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梯度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最终确立。

注释:

①③天津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天津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编:《对外开放政策法规选编》第一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8-

9、24-26页。

②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

52、373页。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2002-11-28 《历史教学》2001.10

篇2: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

吴撼地

《 人民日报 》(2015年12月23日 07 版)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开放之路如何走?国人关注,世界瞩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开放发展的新图景:陆路与海路齐头并进,向东开放与向西开放相互呼应,生产要素内外双向自由流动。这必将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质量不断提高、发展内外联动性不断增强。

陆路与海路齐头并进,强调在继续推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同时,着力扩大内陆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形成两者并驾齐驱、互推共进的局面。过去,受运输条件制约,大部分国际贸易依托海洋,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如今,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也形成了“海强陆弱”的对外开放格局,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洼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沿海地区。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幅提升,陆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陆路运输技术取得很大进步,迎来了全面打通陆路对外开放通道、推动区域经济合作、释放地区经济潜力、实现共同繁荣的新契机。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推动陆海内外联动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内陆沿边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陆路对外开放的全面扩大必将推动其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沿海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区,海路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陆海内外联动,终将形成融合贯通、浑然一体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向东开放与向西开放相互呼应,推动形成覆盖全国的、可持续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格局。向东开放与向西开放面对的外部环境存在差异,区域合作内容不尽相同。向东开放主要面向亚太地区,致力于构建横跨太平洋两岸、惠及各方的地区合作框架。这片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较多高端生产要素,高端产业优势明显。向西开放主要是面向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地区,致力于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这片地区除西欧外,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产业层次较低,拥有广阔投资前景。在东西双向开放格局下,横贯全国的开放通道将更加畅通,要素流动将更为顺畅。立足我国东、西部发展实际,推进双向开放应各有侧重。内陆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应着力打通并充分利用向西开放通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和经贸往来,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沿海地区继续扩大开放,应侧重引进吸收海外高端生产要素,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力度,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对外经济新优势,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双向开放形成呼应,必将推动国内产业发展整体提升。

篇3: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发展理念上,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大局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构筑向北开放新格局中,必须顺应全球化趋势,拓宽开放领域,加强“活跃的东亚经济圈” 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间的市场联系,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提升我区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机制创新上,要更加注重国际规则和国际框架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这就要求在开展中蒙俄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深化交流合作,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相关国家合作,共同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同时,借鉴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营造与国际规划接轨的营商环境,探索建设中蒙俄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的新平台。

(三)合作载体上,要更加注重合作园区功能定位和整合升级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 在更大范围推广复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中, 要充分考虑口岸基础、中蒙中俄经贸合作现实,根据口岸功能定位, 充分吸收国内外合作区建设和经营经验,一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形成对外开放重要的载体;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进行充分研判,对市场风险进行充分评估,谨慎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

二、未来发展重点和突破口

党的十八届五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与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等六大任务,这为把我区建成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放带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一)强化内外联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依托口岸,切实发挥我区联通俄蒙优势,与沿线国家共同谋划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如, 依托满洲里口岸,形成内连东北经济区,外接俄罗斯欧亚大铁路至欧洲腹地的经济走廊;依托二连浩特口岸,形成内连京津冀经济区,外接乌兰巴托铁路和俄罗斯欧亚大铁路至欧洲腹地的经济走廊;依托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和二连浩特口岸,形成外接蒙古国及俄罗斯欧亚大铁路至欧洲腹地,内接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走廊,等等。就我区而言,也需要借助二连浩特口岸和集二线,辐射带动乌大张“金三角”发展; 借助于满都拉口岸、甘其毛都口岸、策克口岸和京包线、包兰线,辐射带动呼包鄂发展;借助于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和赤大白铁路,辐射带动锡赤通经济带发展。

(二)稳步推进五通建设, 切实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提出“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重点抓好: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我区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先领域,加强基础设施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抓好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 畅通陆海联运通道,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二是积极搭建合作平台。“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是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实现战略对接、实现国家间战略协作的有效平台。建设好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开发合作平台,促进产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聚集。三是全面深化经贸合作。投资贸易合作是我区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要求。争取我区加强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组织合作,采取不同国别组团投资、不同行业组团投资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四是加快产业合作开发。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围绕农牧业合作、能矿和制造业合作、物流合作、跨境旅游合作、生态合作、金融合作等重点领域,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五是加强人文交流。奉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理念, 坚持正确义利观,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加强与俄蒙在教育、文化、旅游、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

(三)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创新对外开放新体制

篇4: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西安主持召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听取征求陕西、新疆、福建等与“一带一路”相关的部分省区市负责同志意见建议。张高丽强调,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努力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要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一带一路”建设作了部署,要求积极推动相关重要项目建设。他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张高丽表示,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搞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明确重点方向,有力有序稳妥推进。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要进一步立足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把中央战略规划与各地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好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决不能一哄而起低水平竞争。要突出工作重点,搞好互联互通,深化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强化国内支撑,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要加强统筹协调,用好合作机制,凝聚“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大推动力。要抓好重大项目,发挥示范效应,推动产业深度对接,加强能源资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等领域合作。要突出核心理念,促进互利共赢,建设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要抓住重大机遇,做到远近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张高丽最后强调,各级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要落实好国务院部门负责同志会议的部署,做好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和四季度经济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另外,张高丽还实地考察了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工地、西安国际港务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操作区、西安高新区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项目。

篇5: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

放型经济新格局

总书记在对广东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中,强调广东要坚持改革开放,要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以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其要务就是要让xx的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中,发展好xx的开放型经济。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作为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东部沿海地区一员,xx从来不缺乏对外开放的勇气与行动。切实把开放发展理念贯彻到xx全市的发展战略、发展实践中,是xx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xx在这方面其实是先知先觉者,已在实践着开放发展的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外资、外贸、外经等效果显著,因为中德金属生态城的建设使xx与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等等,xx开放发展的水平已经显著提升。

但是,由于xx经济总量基数不大,其增长还是低水平的增长,发展档次仍属中低层档,开放发展过程中问题尚存,较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尚未形成。

一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诸如,在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xx利用外资也面临下行压力。从XX年到去年,xx利用外资的数额有所下降。同时外贸结构不优,档次不高,进出口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还有,服务业利用外资急需新的增长点。再有,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仍属空缺。

二是xx的开放度尚待提高。诸如一些领导干部开放意识需要强化、一些民众包容意识不够、一些企业开放的观念未能形成,显然说明xx人思想意识有待进一步开放。还有,整个大xx统一的市场仍然有待深化,地方保护仍然存在,阻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障碍还比较多。再有,xx务必在服务业对外开放上大胆试验,积极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

三是开放体制有待完善。诸如,一些物流的速度仍然较慢,进出口通关、检验检疫的技术、方式仍较落后,程序仍较繁琐,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尚待建立。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便利的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机制等待建立。

四是开放发展的环境有待优化。诸如个别地方政务环境仍然形成制约,不兑现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信誉度不理想,投资项目的部门审批手续和程序仍然太复杂、办事效率有待提高。还有,引资新优势尚未形成。

五是开放发展有待平衡。诸如,开放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历史原因等方面影响,xx全市各个县(市、区)的开放发展尚未平衡。有的地方开放发展效果比较好(比如普宁市、揭东区),有的区县开放发展的速度比较慢。还有,双向开放不平衡。xx这些年来的开放发展中,“引进来”的效果比较好,但是“走出去”的成绩未能显现。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实质,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构建xx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一是大力宣传,让世人知道“开放中的xx”。目前,xx在世人,特别是中国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中国的很多地方仍然不知道有个xx。要打开xx的开放之门,就要使国内国外的人们关注我们,把xx的开放诚意让世人知道,我们要加大对xx的宣传力度,走出xx,走向世界,让世人知道有个“开放中的xx”。

二是促进xx对外开放转型升级。首先促进开放战略布局转型升级。要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对外开放战略由偏重“引进来”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并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其次是促进对外开放体制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创新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外商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

三是抓紧全面深化对德合作。当前,中德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广东与德国之间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加强,这为xx市深化对德合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应当借助当前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业已形成的合作优势,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中德金属生态城为起点,建设通往德国的“高速公路”。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空间上深化对德合作。特别是在加快中德(xx)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办实办活合作载体、大力推动“中德+”等方面做足工夫。

四是打造开放发展战略通道。首先要强化xx在“一带一路”中的节点地位。必须打造“一带一路”重要交通节点,诸如抢先布局海上丝绸之路海港节点,发力打造空中丝绸之路空港节点,加快建设陆上丝绸之路铁路通道。其次是密切xx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之联系。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上升到国家级层面,粤港澳发展正在进入“湾区经济”时代。虽然正在规划当中的粤港澳大湾区中xx没有位居其中,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xx潮商众多,这众多的潮商成为xx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天然联系,我们要抓住这天然的联系,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对xx的引领和外溢作用。再次全面落实建设粤东交通枢纽行动,提升空港、高铁、海港、河港、高速五位一体立体交通体系的功能作用,形成开放格局中的枢纽优势。

五是营造开放包容环境氛围。没有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优良人文环境,就缺少开放的氛围,开放发展的理念也就很难树立与践行。开放的xx必须在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上作如下努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提高物流通达效率、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增强群众开放意识。

篇6: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新华社记者王晖余、韩洁、赵叶苹

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有关专家认为,意见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将为海南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看点一:中央赋予海南哪些新使命? 意见对海南作出了新的四大战略定位: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大力推进旅游消费领域对外开放,打造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消费胜地。

——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深度融入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提升海南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朱华友说,四大战略定位为海南在新时代新的起点上推动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是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方向,也是海南可以大有作为的着力点。

看点二:海南将擘画怎样的发展新蓝图?

意见对海南发展明确规划了“四步走”的发展目标:

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开放度显著提高;

2025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自由贸易港制度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035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成为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领先的地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这四个阶段的目标,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衔接,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海南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看点三:海南如何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

意见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四个方面撑起海南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其中,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意见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亮出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统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高起点发展海洋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未来海南的发展要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下一步海南应该成为创新之都、协调之都、开放之都、绿色之都、共享之都。

看点四:海南自由贸易港将是什么样?

意见明确,将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突出特色的原则,分两步在海南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一步是在海南全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赋予其现行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政策; 第二步是探索实行符合海南发展定位的自由贸易港政策。

其中,围绕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见指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建设经验,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更加强调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迟福林认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跟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不同之处,是有步骤地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同时,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形成服务贸易发展新高地,这也正是海南从自贸试验区走向自由贸易港的一个重大任务。

看点五:国际旅游岛建设将亮出哪些新举措?

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促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体制机制。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新政策和新举措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拓展旅游消费发展空间方面,意见提出海南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实现离岛旅客全覆盖,提高免税购物限额;支持海南开通跨国邮轮旅游航线;有序推进西沙旅游资源开发,稳步开放海岛游;制定支持境外患者到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诊疗的便利化政策;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大力推进海南旅游消费国际化等。海南省发改委主任符宣朝说,意见提出实施更加开放的离岛免税购物、邮轮游艇、海岛旅游、医疗旅游、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等政策,是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转型升级需要,量身打造的开放政策,有利于促进境外消费回流、推动经济增长从以投资拉动为主向以消费拉动为主转变;有利于推动海南12个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摆脱长期以来的房地产依赖,实现海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看点六:海南如何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海南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重要使命,持续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更好服务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在服务海洋强国方面,意见提出加强南海维权和开发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完善海南的维权、航运、渔业等重点基础设施,显著提升我国对管辖海域的综合管控和开发能力。

意见对海南如何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海南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交流平台,推动海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加务实高效的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

篇7: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

三、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基础较好,历史和地理的功底都不错,所以对本课的学习是较为轻松的,但是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惰,必须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进行课堂的自主学习,因此也对本课的按质按量完成有一定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设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以深圳人民偷渡的图片为导入。

2、学习目标

3、课堂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所有子目并思考以下题目:(1)整理出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注意时间和开放的形式。

(2)我国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表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4)对外开放对中国有何意义?

有学生一一展示上述问题,通过PPT填图和纸质文稿投影仪展示等方式作答。教师展示标准答案和中国对外开放城市示意图。

4、合作互学:当今对外开放的同旧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区别?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回答 教师可以展示参考答案

旧中国

新中国 不平等

平等互利

列强入侵,被迫开放

独立自主 被侵略的产物

顺应经济全球化

5、课堂小结:

6、当堂检测

教学反思:对外开放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中国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就,对外开放的原因和过程,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并且课堂结构处理得比较好,所以学生学起来还是很轻松。

篇8: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

如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且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发展与变革,国家间合作与竞争并存,经济全球化愈加全面深化,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格局的多极化等都展现了现阶段世界各国经贸与其他元素的深刻变化。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与产业链条的关联性渐渐提高,国家与国家间更是逐步形成了各大产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这也极大地增进了各国之间的产业依存度以及密切联系了贸易合作关系。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逐渐不断地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产业及经贸合作的必要性显得尤为必要。

自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仍在慢慢复苏,经济缓慢增长,世界各国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世界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结构性矛盾中,面对重大的经济发展挑战,世界各国需要通力合作,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才能摆脱目前的经济发展逆境。因此以往的全球化经济合作形势需要新的思路,同时也需要开拓更加广阔的领域。而“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思想正是顺应了现阶段的时代潮流,为沿线各国提供了一个产业和经贸合作的平台,为沿线各国实现新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改革开放至今,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因为本国资金缺乏,制造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以及在世界贸易中逐渐被扩大贸易逆差等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较缓,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中国的技术,资金,产业等元素的支持。同时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趋于饱和,并且土地、劳动力等因素的限制也使得中国需要将这些产业向海外进行一定的转移。“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为诸多沿线国家引进中国先进产业及大量资金,利用中国相关产业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创造其新的经济发展外部红利,有效促进诸多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贯穿亚欧非大陆,其中重点路线为中国至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印度洋线路;中国经中、西亚地区至波斯湾线路;中国经亚洲中部区域、俄罗斯至欧洲线路三条路线。陆上把沿线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建设重点,把经济贸易产业作为经济发展平台,海上把重要港口作为节点,一并与沿线国家与地区建设畅通高效且安全的运输大通道,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共同打造沿线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坚持经济开放与合作的态度,秉持互助发展、包容开放、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沿线各国推进务实合作。在当前全球经济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加深沿线各国贸易合作共赢,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贸易联动进步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覆盖地区大部分都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重点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中东地区的有关国家。以上区域的国家均与我国经济互补性较强,例如非洲在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医疗卫生、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中、西亚在推进加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上,东南亚在工农业发展、资源开发等领域上均有引进我国资金、技术、产业的需求。而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在对外投资,扩大能源资源进口,建设自由贸易区以及产业向外转移等方面均有与上述地区国家进行深层次的经贸合作需要。

二、“一带一路”开启了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

如今,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联愈加的强烈,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寻求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深化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妥善应对现今国际环境变化。中国必须通过加入新元素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为中国贸易经济的高效率发展制造条件,努力营造国内经济改革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环境。保证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参与进世界经济合作与竞争,以主动开放的姿态谋求发展与国际竞争。加速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构造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加速国内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各方经济繁荣发展与区域合作机制建成,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平稳高速发展供给新的动力来源与支撑。

在之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更多的是因为得益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重点关注海外发达国家市场,强调“引进来”战略,吸引外资企业投资。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占全国进出口比重约85%,吸引海外投资占全国82%,并拥有着82%的对外投资,这些都反映了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状态的区域不平衡性,同时也就是说我国其他地区有着更加广大的经济发展上升空间。“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完美的为我国中西部区域开辟了一个新的对外开放市场。凭靠“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逐步落实,提高中国中西部开放程度势必需要东部地区的金融资金,高新产业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东部沿海区域也需要内陆边境地区开放获取新的市场平台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总之“一带一路”的逐步落实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减小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加强了中西部相关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与向外开放水平,从而使得中西部区域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带来的大开放环境必将促进我国贸易及产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依托“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我国中西部沿边区域可以加大利用国内外两个经济市场,高效率的发挥中西部地区毗邻中亚、南亚的地理区位优势,通过中心城市发展,集聚产业区建设,集中区域人口,就能够克服内陆沿边地区地广人稀的缺点,中西部沿边区域也将迎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来源。

“一带一路”地方开放政策主要划分为四个部分,即西北、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东部沿海、港澳台地区;内陆地区。在西北东北地区尽可能地发挥地域区位优势,深化与中,西亚,俄罗斯等国家经济交流与合作,形成新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点的交通枢纽核心城市以及经济与文化焦点城市。此外西南地区发挥地缘优势,可形成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经济带,衔接南亚与东南亚,加大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推进多边贸易合作与交流,促进该区域地区与国家经济共同繁荣发展。沿海地区主要依托重点港口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枢纽,与沿线国家共同建设安全高效的国际经济贸易重要海上枢纽。内陆地区则重点建设重庆、成都、武汉、长沙等地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地带,建设一条沟通东中西部区域,连接境内与境外的重要交通运输通道。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国目前主要的对外经贸合作战略,对我国的对外投资与合作的引领作用正在慢慢显现。2015年中国商务部有关数据指出,2015年前三个季度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的直接投资高达87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开展使经济贸易合作区域在沿线各国建设效果凸显,不仅促进了沿线区域各国的各类产业进一步发展,为沿线各国打造了新的价值链和产业供应链,还加深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产业部门合作。以“一带一路”战略为目前发展战略的核心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相结合,必将开启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并将开放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应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阻碍

经过三年来我国的积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域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各国的广泛关注。但“一带一路”的建设由于覆盖面积过广、地缘环境、国家政治形势、多元化的文化等因素还存在诸多建设阻碍,而这些阻碍都决定了“一带一路”实施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建设挑战不容小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政治与文化因素导致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中亚地区更为突出。且“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大多数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还属于起步阶段,经贸合作机制尚待建设且贸易经济往来还有着诸多壁垒,海关、港口等边境合作机制还不成熟,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不一致。诸如此类的问题未来在“一带一路”区域贸易投资合作上还需要克服。

为了有效推进实施“一带一路”的建设,就必须使沿线各国形成合作的意识,树立平等互利,机遇与风险防控意识。针对“一带一路”战略所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沿线各国加强政策交流和经济沟通,并建立一整套高效的风险预警、防备、处理机制。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企业单位要发挥自己的竞争长处,以核心竞争力力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保证投资效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盲目投资,做好风险评估相关工作,合理规避风险。

“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需要沿线各国各部门共同建设,中国尤其要发挥领头作用,推动国内产业与国外产业合作,加快形成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新形势,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加强我国西部地区优势产业与境外沿线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必将使我国对外开放格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为世界经济发展繁荣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陆燕.世界经济2015年回顾与2016年展望[J].国际商务财会,2016(1).

[2]肖金成.一代宗师风范永存——回忆我的导师陈栋生教授[J].区域经济评论,2016(6).

上一篇:选择高中 拼搏高考下一篇:党员深入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