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指导员制度

2024-05-17

驻村指导员制度(通用8篇)

篇1:驻村指导员制度

关于印发《仙桥乡村级党建工作驻村指导员制度》的通 知

各村党总支、支部,各村委会:

《仙桥乡村级党建工作驻村指导员制度》已经乡党委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做好贯彻落实。

中共仙桥乡委员 2010年2月25日 仙桥乡村级党建工作驻村指导员制度

为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我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全面提升“三级联创”工作水平,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经研究,决定建立全乡村级党建工作驻村指导员(以下简称“驻村指导员”)制度。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驻村指导员制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不断提高村级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为目标,通过驻村指导员的努力工作,全面落实全国和省、州、市委提出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推进我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水平、上台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驻村指导员的工作任务

(一)帮助村党组织理清党建工作思路,制定任职党建工作规划和党建工作计划;

(二)指导村党组织抓好日常党建工作,规范开展各项活动;

(三)帮助村党组织做好党建资料档案的整理、归档,努力提升党建工作规范化水平;

(四)做好上传下达,及时将相关政策要求传达到村党组织;

(五)加强调查研究,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规律性的认识,形成调研报告上报;

(六)全程参与所指导村党组织的各项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积极帮助村党组织解决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七)配合乡党委,做好村“两委”干部的考察、培养和村级后备干部的教育工作;

(八)按照要求,规范做好《仙桥乡村级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日记》的记录工作;

(九)完成乡党委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驻村指导员的选配

(一)选配条件:驻村指导员要具有较强的党建工作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工作责任心、奉献精神较强,文化程度较高,年龄较轻,是中共正式党员。驻村指导员可以是乡机关中的公务员,也可以是乡直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二)选配程序:

1、公布选配条件;

2、个人报名;

3、组织考察;

4、乡党委会研究;

驻村指导员一经乡党委审定,一般不得调整。若需调整,需及时向乡党委请示,批准后方可调整,并及时到乡党委备案。

四、驻村指导员的考核

(一)考核组织:驻村指导员的考核工作由乡党委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二)考核内容:主要考核驻村指导员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三)考核办法:考核工作按照《仙桥乡村级党建工作驻村指导员考核办法》规定的程序和办法来进行。

(四)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

五、考核结果的运用

对于考核结果为优秀的,乡党委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表彰活动,对于驻村指导员所指导村党建工作成效突出的,享受与村党组织书记同等的奖励;在考核中,将作为公务员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结果评定的重要依 据。

对于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的,在考核中,不得被评定为优秀等次;对于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等次的,乡党委要及时进行调整,要明确专人对其进行组织谈话,在考核中,要综合平时工作情况,慎重确定等次,并且一年内不得调整工作岗位或晋职晋级。

六、驻村指导员的业务管理

驻村指导员的日常业务工作管理由乡党委具体负责。乡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直接责任人职责,定期听取驻村指导员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指出工作的不足,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乡党委要加强对驻村指导员的业务指导,每年初按照全乡党建工作任务要求,细化工作任务,帮助驻村指导员理清工作思路,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篇2:驻村指导员制度

富阳市委组织部

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在全面实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施“双基工程”,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乡镇(街道)专职驻村指导员制度的通知》(富委办〔2007〕76号)等文件,积极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扎实有序推进乡镇(街道)专职驻村指导员制度,实现了农村工作指导员从“兼职、联村”向“专职、驻村”的转变,有效推动了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职驻村指导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把建立专职驻村指导员制度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把与关爱基层、新农村建设、后备干部培养锻炼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联百乡、结千村、帮万户”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市农指办根据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及计划,对专职驻村指导员任期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职责。把选派专职驻村指导员工作情况,列入对领导班子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街道)考核评选的重要内容。各乡镇(街道)积极改革和创新机关运行机制,用统筹的理念整合机关力量,切实承担起了日常管理主体的职责。各乡镇(街道)都确定了一名副书记或党(工)委委员主管专职驻村指导员工作,并落实相应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专职驻村指导员的职责,发挥好专职驻村指导员的作用。

2、实行双向选择,规范选派机制。为做好专职驻村指导员的选派工作,各乡镇(街道)加强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排查出基层组织建设“五好”村、村级班子软弱涣散村、经济薄弱村、信访集中村、“百千工程”重点整治村等各方面的情况,结合调查摸底,圈定专职驻村指导员选派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因村派人、因人定村”的原则,采取乡镇(街道)干部与行政村双向选择的办法,由村两委会召集党员、村民代表,民主推荐驻村干部建议人选;乡镇(街道)干部根据工作任务,结合自身能力、特长,选择驻村意向。乡镇(街道)根据双向选择情况,结合各村实际和乡镇(街道)干部特点,合理确定各村驻村干部。这改变了原来纯粹由组织指派的办法,让乡镇干部挑合适的村,让村干部相中意的人,把个人志向与开展联村工作成效结合起来,使驻村干部带着感情驻村,带着责任驻村,带着自律驻村,使驻村干部能够更自觉更主动地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搞好服务。目前,全市276个村经双向选择确定了专职驻村指导员278人,较好地实现了干部能力特长和群众意愿的对接。

3、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联系服务。派驻期间,乡镇(街道)专职驻村指导员原则上以承担村里工作为主,乡镇(街道)面上工作一般不予安排。专职驻村指导员主要履行村情民意调研、政策法规宣传、富民强村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民主制度规范、组织建设督导等六项职责,各乡镇(街道)还结合派驻村的工作实际,明确和细化了各专职驻村指导员的具体职责。专职驻村指导员依靠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开展工作,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包办,坚持“四必到”:村重大会议必到,村重大突发事件必到,村重要活动必到,联系户有急难险重事情必到。经常性开展便民服务,从过去的“被动办事”向“主动办事”转变,主动为村和群众提供各项服务,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同时,专职驻村指导员在普遍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基础上,还重点联系5-10户不同类型的党员干部群众。联系生活困难党员、老干部和低保户,重点了解生产生活情况,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联系致富带头人,搞好“传帮带”,帮助带领困难群众实现致富奔小康;联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找准村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专职驻村指导员每月走访联系户不少于1次,每年要尽可能遍访农户。

4、完善工作制度,促进工作开展。为加强对专职驻村指导员的教育管理,市、乡镇(街道)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教育管理制度。一是例会交流制度。各乡镇(街道)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和工作汇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政策理论学习、村情民意分析、驻村情况交流、工作对策研究等活动,形成互学互帮机制。二是服务承诺制度。专职驻村指导员在村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专职驻村指导员姓名、照片、职责、联系电话等以规范的形式在所在村办公场所的醒目位置向群众公开,积极推行便民联系卡,便于村民联系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专职驻村指导员岗位职责公示制、任期目标承诺制、每月工作目标制、业绩报告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公开承诺驻村工作和服务内容,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学习培训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培训的原则,乡镇(街道)对专职驻村指导员都进行了任前集中培训,使新任专职驻村指导员掌握基本的农村工作政策法规和农村工作方法。在任期内,乡镇(街道)还结合阶段性重点工作,如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等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专职驻村指导员进行专题培训。同时,乡镇(街道)还以训带练,在培训中实践,在实践中培训,不断提高专职驻村指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四是信息专报制度。乡镇(街道)充分发挥专职驻村指导员的信息员作用,建立基层民情等信息专报制度,积极收集农村干部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基层的创新经验、阶段性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可能演变为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化解矛盾、处置事件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基层一线信息。

5、创新考核机制,加强监督管理。一是平时督查考核。市、乡镇(街道)要求专职驻村指导员切实做好“听、记、报”的工作,即听取各方意见,记好工作笔记,汇报工作情况。市和乡镇(街道)对照《专职驻村指导员考核办法》定期不定期对专职驻村指导员的驻村情况、工作情况、成效情况等进行督促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严厉查处,责令整改,并纳入考核结果。二是捆绑考核。各乡镇(街道)根据市农指办要求,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了本乡镇(街道)专职驻村指导员与所驻村工作进行捆帮式考核的制度,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所驻村群众(党员、村民代表)民主评议和组织评议相结合的双向评议办法,重点是对专职驻村指导员的履行职责、工作要求以及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情况,结合派驻村工作开展落实情况实行“捆绑式”考核,突出群众满意度和工作实绩。专职驻村指导员工作实绩和考核结果与个人评优、奖惩、晋升挂钩。

二、初步成效

实行农村工作指导员专职化以来,专职驻村指导员的职责更加明确,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重心真正下移,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1、促进了重心下移,实现了工作转型。实施专职驻村指导员制度,解决了以往乡镇干部坐办公室多,下村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之间两张皮的问题,上级的文件、会议精神能第一时间传达到村,同时各类矛盾纠纷调处基本上解决在专职驻村指导员一级。使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能腾出时间,集中精力,致力于全局性工作。例如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收费工作中,乡镇(街道)明确专职驻村指导员的工作职能,设立了进度表,采取一日一报制度,严格督促各村进度和实施情况,成效显著。

2、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干部形象。实施专职驻村指导员后,扩大了乡镇干部与所驻村干部群众的接触面,融洽了干群关系。群众普遍反映:过去有点事,就要往镇里跑,浪费财力时间不说,还不一定能见到人。现在有了专职驻村指导员,事事可托指导员办,碰到点事可以不出村,方便多了。专职驻村指导员工作也推进了乡镇工作的有序开展。过去村里干部上来多,汇报多,接待也多,现在指导员专职驻村,平时村情都掌握,基本达到了信息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情感在一线融洽,效率在一线提高。专职驻村指导员良好的精神面貌、严谨的工作作风,转变了群众对机关干部的看法,树立起了全新的干部形象。

3、化解了社会矛盾,夯实了群众基础。专职驻村指导员驻村后,积极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规范村级办事制度和程序,去年以来,全市专职驻村指导员帮助村里建立健全各类村级管理制度673个,特别是着力完善了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通过对村干部分工、任期目标、发展党员、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村级财务收支等村级重要事务的公开,增强了村级事务的透明度,老百姓不用再为村财务不透明而进行上访了。同时,专职驻村指导员经常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集中宣讲政策法规,去年以来指导员共走访农户68554户、召开座谈会3036次、集中宣讲政策法规1343次,为群众办实事,积极处置一些农村遗留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年以来全市专职驻村指导员共调解各类矛盾2184起,避免和劝阻集体上访或群众集体事件235起,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4、改善了农村面貌,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专职驻村指导员深入分析调研,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协助村级班子全面实施办实事工程,积极帮助村里发展经济。据统计,全市专职驻村指导员共落实经济发展项目345个,落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348个,争取落实扶持资金4314万元,争取捐赠物资价值249万元,帮助建立村级活动场所234个,组织三下乡活动199次。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专职驻村指导员制度实施以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专职驻村指导员工作离新农村建设和老百姓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少数乡镇(街道)对指导员制度的执行力不够;少数指导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指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村干部群众认识上不到位,对专职驻村指导员工作不够重视。

篇3:工商行政指导制度探析

关键词:工商行政指导,制度,管理

我国的行政指导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转变行政管理模式的必然产物。近几年, 行政指导制度已经逐渐在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领域内推行, 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水平, 建立和维护公平、和谐、诚信的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新的行政方式, 其引入工商监管与执法领域的时间还不是很长, 工商行政指导的概念与特征、功能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等一系列问题还需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促进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1 工商行政指导的概念与特征

1.1 工商行政指导的概念

工商行政指导是由多种行政行为组成的一种行政管理方式的总称。它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 立足于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在行政管理相对人自愿的前提下, 运用行政提示、行政告诫、行政建议、行政调解、行政奖励、行政信息发布、行政合同等多种不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柔性行政行为,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种行政管理方式。这种行为是非强制性的, 具有示范引导性、柔软灵活性、方法多样性、选择接受性、沟通协调性等特点。与行政执法的强制性相辅相成, 在工商部门市场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工商行政指导的特征

第一, 工商行政指导的主体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实施的一种积极的行政行为。第二, 工商行政指导是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 立足于工商部门职能的一种行政行为。第三, 工商行政指导是一种不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柔性行政行为, 接受与否凭行政相对人自主抉择。第四, 工商行政指导是由一系列具体指导行为组成的一种新型行政行为方式的总称。

2 工商行政指导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工商行政指导实践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工商行政指导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 突出问题主要有:

第一, 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行政指导。行政指导的功能和意义已被具体实践印证, 但很多人至今仍抱持否定、排斥或忽视的态度, 在行政实务中不愿或不敢采用行政指导措施, 这严重制约着行政指导制度的发展。

第二, 行政指导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偏低。法律对行政指导程序和实体的明确规定还很匮乏。

第三, 对行政指导的监督约束和纠错救济机制亟待完善。可见, 由于行政指导本身的灵活性, 并不需要法律的明确授权, 在是否采用行政指导措施上有很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这就可能出现不受法律约束的行政活动。

将行政指导纳入法治化轨道, 建立起有效的监督、责任与救济机制, 已经成为行政指导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紧要课题。我国立法界对此课题非常重视。即将出台的《行政程序法》将行政指导列为第六章, 对行政指导的定义、适用范围、指导方式、启动程序、调查程序、公开程序、救济途径等作了具体规定。应该看到, 我国行政诉讼法确定的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范围不是封闭、不可改变的, 而是开放式的。因此, 条件成熟时, 我们还可以通过完善行政诉讼的立法逐步对行政指导行为加以规范。

3 工商行政指导的完善方向

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中推行行政指导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正确理解行政指导的内涵和特点, 准确领会推行行政指导的战略意义, 在具体实践中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要正确处理好行政指导与行政执法的关系。在推行行政指导的过程中, 不能片面夸大行政指导的作用, 忽视、减弱甚至放弃必要的行政处罚等强制性行政执法手段, 否则就容易造成管理不到位、行政不作为, 使违法违规问题得不到及时制止, 依法行政得不到有效实施。作为行政执法机关, 工商部门的主要职责仍然是依法行政, 依照法律、法规对市场经济秩序进行刚性管理, 这一点不容置疑。只有把行政指导与刚性的行政执法手段结合起来, 统一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之中, 做到刚柔相济、相辅相成, 才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行政目的。

第二, 要避免行政指导的泛化。工商行政指导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 不能以行政指导取代法定职责, 否则, 就是越权, 就是错位, 就是滥用行政指导。要注意在推行行政指导中坚持依法行政, 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运用行政指导。要把行政指导纳入依法行政的总体要求之中, 保证工商行政指导的合法性。

第三, 要注重实效, 不能流于形式。工商行政指导既要有形式上的示范, 又要有实质的内容。不能把过去已经做的, 或者已经做得很好的工作, 戴上行政指导的帽子再端上来。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 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行政指导方式, 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确保行政指导工作取得实效。

工商行政指导制度不仅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 也有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科学地运用行政指导制度, 对规范提高工商系统的服务职能, 提升工商部门服务发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必将起到促进作用。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推行行政指导已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监管与发展相统一、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监管与维权相统一、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的重要手段, 应当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张树义.论行政指导[J].工商行政管理, 2003, (20) :67-68.

[2]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 1998:288.

[3]王纪平.工商行政管理走进网络经济[M].北京:工商出版社, 2000:38-39.

篇4:驻村指导员制度

学校体育文化教育的不足,正成为制约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对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对此,学校体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一、组织学生课外锻炼存在的困难

(一)教师及学生的课都多,课外锻炼时间受挤压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一般为每周16学时,每天第二、三、四大节排课。以往,第四大节为课外公共锻炼时间,学生很少有课,而受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现在的学生第四大节一般都安排有专业课(通识课、实习)等,课外锻炼时间受到挤压,无法保证。此外,高校普遍多区办学,体育教师跨区上课,周转困难。

(二)组织体系不利于落实学生课外锻炼

长期以来,体育运动委员会是各高校体育工作最高组织领导机构,委员会主任一般由校领导担任,秘书长由体育部门的领导兼任,并负责组织落实学校各项体育工作,个别院校体委下设有专门办事机构。所以,从组织构建上,体育部门无法针对全体学生部署工作。此外,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归属校团委领导,体育部门只有联合学生管理机构(如学生处、团委等),才能有效地部署和实施各项工作。

(三)运动场地、设施数量欠缺

在各高校新校区建设进程中,运动场地、运动设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观,功能日趋完善、数量有所增加。但从高校现有的学生数来看,运动场地、运动设施的数量仍然较少,满足不了国家规定“学生每周三次课外锻炼”的需要。

(四)学生课外锻炼自主意识较差

调查结果显示:“自习”“上网、玩游戏”“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三项主要内容。网络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占很大比重,“上网、玩游戏”“聊天、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个重要选择,他们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不少。而其他选项则体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主要由学生个体兴趣决定。参加体育活动虽然是其中一个主要选项,但面对网络世界的冲击,学生课外锻炼自主意识较为薄弱。

二、落实学生课外锻炼的对策

(一)动员和组织好校内各级学生体育骨干与体育教师一起参与课外锻炼

针对高校组织学生课外锻炼存在的困难,根据以往工作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只有动员和组织好校内各级学生体育骨干,使他们和体育教师拧成“一股绳”,积极参与到课外锻炼的动员、宣传、组织各个环节中,课外锻炼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体育局联合实施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工程,大学生村官必须接受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得江苏省万余村官体育指导员“舞动乡村”,惠及万村千乡的百姓。

江苏省的这一做法提示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放开眼界,开动脑筋,不仅要搞好课外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将组织学生课外锻炼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相结合,力争使一部分学生骨干通过参与组织课外锻炼,成为懂业务、善管理的校园体育指导员,以后走向社会也会成为推动社会全民健身事业的骨干。

(二)加强校园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

培训目的:旨在建设一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校园体育指导员队伍,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在校院系班的积极作用,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懂体育知识、能在基层院系班、体育协会肩负起指导员职责,能动员组织小型体育竞赛活动的体育指导员。

培训对象:校院系班学生会体育干部、体育委员,体育协会(俱乐部)负责人,自愿报名者等。

培训内容:校园体育指导员基本职责,学校群体工作政策与组织注意事项,基层体育活动的特点及小型体育竞赛的组织方法,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常用体育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体育项目的裁判方法,科学健身的基本常识等。

培训办法:参照国家三级、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培训内容,由校团委、体育部门联合组织实施。聘请有关领导和专家授课。培训期间受训学员必须结合各自实际,组织小型多样的课外竞赛活动,经培训合格者由校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学生校园体育指导员证书,优先向社会用人单位推荐。

此外,培训工作要注意分步骤、成梯次、分批次、有秩序开展。培训周期可长可短,亦可参考学生干部换届周期同步进行。

三、实施校园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学生课外锻炼组织体系

高校体育硬件设施在逐步增加,运动场地面积逐步扩大,功能日趋完善。但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区域分散,学生缺少健康生活理念,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缺少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缺少专门的组织人员,课外锻炼一直是困扰高校体育工作的“短板”。课外锻炼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升校园体育文明程度和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活跃体育文化氛围、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各年级大学生体育干部身在基层一线,影响直接广泛,并且富有热情,让他们接受培训配合体育教师担任校园体育指导员,在基层院系班引领、示范、带动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健身活动,对落实高校课外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创建和谐文明校园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课余空闲时间如何安排,精神情感世界如何丰富,都需要高品位的文化填充,存在与学生中的“牌瘾”“网瘾”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学生校园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建立和作用,不仅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也有利于引导其所在班级、寝室相互沟通交流,建立起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有利于传承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近年来,大家逐步认识到繁荣体育文化对建设和谐文明校园、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具有的重要性,对大学体育文化构建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高校体育竞技赛事频繁,但受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时至今日,类似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校际之间赛艇对抗赛,有地域特色、有校本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仍有待开发和扶持。放手让大学生做校园体育指导员,他们就可以肩负起创新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使命。

(四)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

大学生担任校园体育指导员,其工作实践过程就是对自身宣传能力、动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运作能力的最好磨练,此外,我们将对培训和考察合格的学生授予校园体育指导员称号,由校体委颁发证书,优先向社会用人单位推荐,这将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大众、推动社会全民健身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社会体育人力资源培育与建设对策研究”(122400450541)的阶段性成果】

篇5:驻村指导员工作纪实

“一、二、三、四……”**镇北杨村村民李大爷看着墙上的公示栏,掰着指头算着驻村指导员、**镇党委委员陈云云今年以来为村上办的实事好事。这是近期我区对镇机关干部驻村工作开展社会化评议的一个缩影。

为有效解决部分镇机关干部进村难入户、联系群众“断层”、服务群众“短腿”的问题,我区通过选派镇机关干部担任驻村指导员,一线联系服务群众,实现强村惠民和干部成长的互利双赢。

变“虚功”为实责 确保干部下得去

联系服务群众,是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镇机关干部直接面对百姓,“下得去”更是开展工作的一项基本功。2011年,针对部分基层党委忽视或放松群众工作,部分镇村干部群众观念淡漠,导致矛盾纠纷累积,影响村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我区创新完善干部包村工作,把驻村蹲点作为镇机关干部全员岗位职责,纳入日常管理,按照“村居全面覆盖、干部全员覆盖”的要求,在镇党政班子成员分工包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辖区村数量、工作基础、干部人数等情况,灵活采取“一人一村”、“一人多村”、“多人一村”等多种形式,全区271个村(社区)共派驻镇机关干部379人。同时,规定“驻村指导员,非因提拔使用、调动以及自身健康原因,一般不作调整”,以保证工作连续性。

石马镇把实施驻村指导员与村民事务干部代办、党员网格化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五个好”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目标,要求每名驻村指导员与网格区内10-20户家庭进行结对联系,实行对所包户“重大节日必访、重大疾病必访、重大家庭矛盾必访”的“三必访”和“红白喜事必到、处理矛盾纠纷必到、发生突发事件必到”的“三必到”制度,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八陡镇大黑山后村指导员王娜说:“作为机关年轻干部,特别是‘三门’干部,通过驻村服务,补上了‘群众课’,锻炼提高了与群众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变“救火”为预警 确保服务无延迟

实行驻村指导员制度,根本目的在推动镇机关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制度实行以来,为全面摸清群众需求,及时处解矛盾纠纷,区委组织部专门出台文件、制定《驻村指导员工作手册》,从如何健全完善驻村工作档案、如何开展入户走访、如何做好村务全程监督、如何代办便民服务等9个方面提出驻村“规定动作”,要求各镇按照分类管理、重点规范、全面提升的总体要求,逐村确定驻村工作重点,量化目标要求,并提出至少1项“自选动作”,以增强驻村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际工作中,全区广大驻村指导员认真落实区委关于驻村指导员方针政策宣传员、社情民意调查员、村级工作监督员等“七员”职责要求,通过驻村蹲点,深入摸排,健全完善了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等19种基础信息资料数据,分层面形成了10种动态走访

表格,为加强村级工作编写了“活字典”。

变自律为他律 确保风气立得住

指导员下村入户,坐炕头、到田间、钻大棚,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有效促进了作风转变。

为使驻村指导员工作焕发长久持续的生命力,确保此项制度能结出丰硕成果,区委组织部专门成立驻村指导员工作办公室,为组织部内设副科级单位,具体负责驻村指导员工作。统一印制《工作日志》,要求驻村指导员对驻村情况进行写实性记录,镇党委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镇党委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掌握动态,加强指导交流,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同时,要求镇基层组织建设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对驻村指导员工作情况进行巡视督查。同时,区委组织部对驻村指导员工作实行专项考核,加权量化计入干部考核总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绩效工资挂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包村“干好干坏一个样”、包村干部内动力不足等问题。

实行驻村指导员制度,把重点包村变为全员驻村,延伸了镇党委工作手臂,充实了村级工作力量。广大驻村指导员发挥自身优势,促使村干部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精力投放到服务群众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突出问题的解决。今年以来,全区271个村修订完善规章制度260余件,结对帮扶困难党员群众300余人,各类民生实事好事1.2万余件,争取扶持资金180余万元,帮助新上项目163个,消除不稳定因素180余起,解决历史遗留问题96个,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篇6: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札记

村民利益无小事

——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札记

近日,全县各乡镇陆续召开了“民情沟通日活动座谈会”,乡党委也先后组织了我们三位驻村农村工作指导员学习了县委书记同志《在全县建立“民情沟通日”制度动员会上的讲话》、《在深化“民情沟通日”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资料,使我们充分地认识了开展以“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为主题的民情沟通日活动的重要意义,它是畅通干群沟通的渠道,了解听取民情民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好形式,是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的一个平台,它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意义深远。

为此,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如何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民情沟通日”活动之中,积极开展工作,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多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主动为村民排忧解难,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勤劳致富出谋划策,村情民意要点滴在心,深刻理解村民利益无小事的真正内涵!

事有巧合,今天上午,本人在源口村老党员,现年65岁的江毛字家中与其谈心中了解到:江毛字本人在十年前交了200元钱,办理了养老保险,按政策规定在其60周岁后每月可领取一定金额的养老金,但原来交款收据已遗失,其至今尚未办理相关领取养老金手续。老江也曾经托人予以查询,都终因此项业务系何家乡源口村相关人员代办,款项都已上交,代办人员没有留下交款清册,间隔时间又较长,查无落实,为此老江天天闷闷不乐!

得知该情况后,我在征得老江同意后,带上其本人身份证立即赶到县社保局,借助与社保局相关工作人员比较熟的优势,不厌其烦,认真仔细地查询了相关人员和此种保险底册,终于在茫茫的表格中查到了江毛字交款、办理养老保险的底册,后经与该局领导协商要求,代为江毛字同志补办了领取养老金手续。当我把存有数年养老金金额的银行存折交到江毛字手中时,老江动情地说:“指导员真好!为我这样一个老党员,普通村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谢谢你!”指导员是一名有心人、热心肠由此在村里传开了,我却在内心深处露出了会心的一笑!兑现了“村民利益无小事”的诺言。

(县国税局驻源口村指导员:)

拉他们一把

——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札记

我驻东方红村后,我把走访村民作为工作的基础。由于我所在的县委办公室的工作性质,多数情况下只能挤时间或是利用休息时间进村入户。

东方红是个城中村。几次走访下来,我发现村里的几个情况。一是村民居住非常分散,紫港、外港、三里滩等各个方向的都有。二是村集体经济属于比较好的一类,但生活困难的村民也有不少。三是社会保障压力还是比较大,保障与发展难以兼顾。

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村民的医疗。东方红村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小毛病没有问题,但大病依旧给村民带来了巨大压力。村民程林华患有癌症,此前,开个小店还能支撑家里,但患病之后,近10万元的治疗费用几乎掏空了家底,家庭陷入了困境中。在我的走访笔记中收录的困难家庭,十之八九是因病致贫。

我想帮他们一把。2006年底,我把想法向办公室领导作了汇报,领导非常支持,并把这项工作列入了春节慰问计划。随后,我告诉村支书、村主任,希望他们尽快拟出一份名单。其中,我特别提醒他们,名单要征求村民意见,附上困难村民的基本情况,并经过两委会的讨论、决定。

2007年1月17日,我根据东方红村两委会提交的困难家庭名单,向办公室提交了“天马镇东方红村春节慰问的困难家庭人选”,请办公室领导审定。最终,办公室确定了朱梅芳、程林华、付香莲、徐文堂和戴开昌等5人,他们中4位患病、1位单身老人。

年前,办公室工作繁忙,但办公室领导一直把这事放在心上。2月13日,办公室副主任和我一起到东方红村,由村支书和主任领头,把每人400元慰问金送到一家家困难户手中。在付香莲家,我们碰上了她年迈的母亲。老人告诉我,女儿心脏病又严重起来了,刚刚住进医院。快过年了,老人拖着年迈的身子在打扫卫生,见到我们去看她,眼圈一红,不停地感谢,我心里一阵难过,差点落泪。在其他几家,我们的到来让他们很感动,我深深地感到,农民是那么需要关心,也是那么地淳朴。

和许多农村比较,东方红村的集体经济和村民生活水平都算是好的。就是在这样的农村,遇上大病的村民依然境遇堪忧,那对于那些经济薄弱村、那些生活困难的农民来说,压力就更大了。

社会多么需要关爱之心。如果每个人都能伸出手拉他们一把,也许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但最根本的,我想,还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快发展让农民增收致富。

(县委办驻村指导员

县公路段领导到指导员所驻村送温暖

篇7:新农村指导员驻村日记

4月14日晴

根据镇党委政府的指示,我们新农村指导员和联系村干

部今天要到各村委督促甘蔗的种植工作。我和黄景昇到大成村委开展甘蔗种植督促和情况了解工作。

大成村委今年有200亩甘蔗种植任务,截至今日才完成亩。主任和文书向我们反映的情况有:

1、因今年长期多雨路滑,采收困难,人工价高,种植户实际收益减少,造成农户对甘蔗种植的热情普遍不高,前几天有三户有种植意向的农户,这些天也取消了;

2、因雨天路滑,很多甘蔗运不出去,造成种植农户的一定损失,有一户种植户原约好蔗糖厂砍运甘蔗,可是刚砍下来就遇到连续两个多月的雨,没法运输,造成甘蔗风干缩水,种植户损失惨重;

3、砍运甘蔗时农户还需每车支付一两百元不等的运输红包,否则车辆不愿前来运。造成种植户的种植收益进一步减少;

4、因本地区种植甘蔗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甘蔗所遭受的鼠害比较严重;

5、本地区种植甘蔗不高产,造成种植户收益相对较少,影响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6、蔗糖厂本身的歧视政策影响本地区甘蔗种植。首先价钱不平等,本地区甘蔗的价钱相对低于外地运来的甘蔗价钱;

其次外地运来的甘蔗不需排队直接过秤,而本地甘蔗装成运到糖厂后要一律排队等候,其排队时间过长,影响合作车辆的运输热情,同时由于糖厂对合作车辆缺少管理,也进一步助长了车辆向种植户索要红包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还是建议村干部加大甘蔗种植的动员力度。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让全部农户都了解甘蔗种植的项目;

其次多走村串户,耐心讲解政府和糖厂的优惠政策(同时也说明风险)以便吸引更多农户参与种植;

篇8:中日行政指导制度比较研究

关键词:日本,行政指导,比较研究,启示

一、行政指导制度概述

(一) 行政指导的法律定性

正确界定行政指导的法律属性是行政指导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逻辑前提, 然而行政指导表现出与行政处罚等传统行政行为迥然不同的法律特征着实令学界左右为难, 不论是在日本抑或是在中国, 学者们对行政指导的定性莫衷一是, 众说纷纭。在日本, 学者们主要争议的是行政指导是一种权力行为还是非权力行为, 是行政行为还是事实行为。例如, 日本学者和田英夫认为, 行政指导是这样一种作用, 即不管有无立法根据, 行政机关对特定的个人, 公法、私法上的法人和团体, 要求对于一方的同意协作, 采用非权力的、任意的手段进行工作, 以实现行政机关的意图, 诸如警告、劝告、提供知识、信息等。1同样的, 国内学者也认识不一, 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例如罗豪才指出, 行政指导是一种非以行政强制为特征的行政行为, 目的在于希望相对人自觉服从行政意志。2不难看出, 学界对于行政指导性质的理解可谓是观点各异, 但总体可分为非权力性事实行为与非强制性行政行为两种进路。

行政指导是伴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而产生的非强制性行政行为。行政指导是非强制的, 而如果将其定性为非权力行政, 则意味着行政权必然是强制的, 但事实上行政权未必是强制的, 但并不能因为行政指导对相对人不产生直接的法律效果就推定其为事实行为, 这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二) 行政指导的价值功能

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强制性行政行为, 高度灵活且充满弹性, 相对于强制性的行政行为而言具有平衡协调、节约成本等独特的功能。在行政管理实践中, 既要考虑到行政目标的实现, 又要考虑到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者要并行不悖。而行政指导一改传统行政手段的单方性、强制性特征, 采用温和的协商、建议、劝告等方式, 尊重相对人的意思自治, 双方之间逐步形成合意、达成共识、取得合作。在这种行政法律关系中, 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法律地位平等, 双方之间有着充分的沟通、交流与对话, 相对人不仅可以自主加入成为行政指导法律关系的主体, 还可以自由退出, 从而推动行政法律关系的民主化与理性化。

二、中日行政指导制度比较

(一) 中日行政指导产生背景比较

日本行政指导的产生与其特殊的国情密不可分, 具体体现在:一是美国占领军“指导”的影响。二战以后美国占领军进驻日本各国家部门, 为推行经济政治改革, 占领军常通过指示、警告、备忘录等方式指导日本政府, 由于战败国的地位, 这种“指导”得到了有效地执行。或许是从这种行为的有效性中得到了启发, 靖和条约生效后, 行政指导得以广泛运用, 渗透了各个领域。3二是独特的官民协调体制。主要表现为日本政府广泛介入经济领域, 对民间企业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国民又具有强烈的官尊民卑意识, 习惯于服从行政机关, 对行政指导基本上言听计从。

而行政指导在我国的盛行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 随着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如转换经营机制、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此, 需要多样化和综合化的手段来处理社会经济事务, 然而传统的行政手段效率太低、成本过高, 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于是就产生了颇具灵活特色和实用功效的行政指导制度。

(二) 中日行政指导立法状况比较

日本是当今制定有关行政指导法律规范最多和比较完善的国家, 主要包括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实体规定散见于行政作用法的相关条款之中, 如《职业训练法》的第7条4, 《噪音规制法》的第12条5, 《烟草事业法》的第40条6等。在程序规定方面是1993年日本通过的《行政程序法》, 其第四章第32条至第36条专门就行政指导进行规定, 这些条文使得日本《行政程序法》独树一帜, 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规范行政指导的行政程序法。按照该法典规定, 行政指导的作出应当经过说明、交付及公布三项程序。不难看出, 这些规范体现了公开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 促进了行政指导的透明化和公开化。

但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行政指导程序立法, 仅有一些政府部门规章, 例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指导工作规则》《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第5章第2节等。其中《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就行政指导的概念、基本原则、适用情形、实施方式、专家论证、公开内容等作出规定,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相关程序规定操作性不强、缺乏监督与救济程序等问题。

(三) 中日行政指导司法审查比较

早期日本法院明确将行政指导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 日本学者也有相同的见解, 如盐野宏认为,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活动中, 在具体场合具有直接法效果的行政权力性行为。开始对行政指导进行全面审查, 并发展出一套司法审查理论。在日本, 其是通过相当丰富的判例把行政指导纳入日本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为接受指导的权益受损者提供权利救济。日本法院通过审查行政指导的程序, 赋予相对人参与指导决策程序的义务和终止协商程序的权利, 但依据“禁止权利滥用”的原则, 禁止相对人在协商开始阶段实行终止权。2004年《行政案件诉讼法》修正之后, 日本最高法院依然将不具有处分性的行政指导纳入诉讼救济渠道。

然而我国的行政指导制度司法救济渠道缺乏, 无论是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指导还是错误违法的行政指导, 无论是抽象行政指导还是具体行政指导, 当相对人权益因接受行政指导而遭受损害时, 都无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合法权利得不到救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第1条第2款第4项规定: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同时《行政诉讼法》 (2014修正) 第12条有关受案范围的规定也并未把行政指导列入其中。实际上, 依据“有权利便有救济”的法律原则和“责任行政”的法治理念, 当行政指导造成相对人损害时, 相对人有权得到充分救济, 行政指导主体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目前行政指导已广泛运用到行政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 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害也随之增多。因此, 加强行政指导司法救济的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三、中日行政指导制度比较的若干启示

(一) 创造行政指导的实施条件

相较于日本的行政指导产生背景而言, 我国的行政指导制度可谓是举步维艰、进退维谷。第一,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基本上是单一的行政命令方式, 无法产生行政指导存在的社会土壤。第二, 受制于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 行政指导一开始就被打上“管理”的烙印, 突出强调行政权力而忽视公民权利, 在相对人不配合行政指导的情况下, 行政机关常采取保障措施迫使相对人就范。第三, 不少行政机关人员对行政指导制度缺乏全面了解和认识, 社会公众对行政指导的知晓程度不够, 对其持否定和排斥的态度, 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行政指导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因此, 我国要充分发挥行政指导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 提升行政机关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总而言之, 加强对行政指导制度的理论研究, 重点在于明晰行政指导的法律定性, 难点在于实现行政指导的法定程序, 关键在于健全行政指导的监督机制。

(二) 规范行政指导的基本程序

目前我国行政指导制度受到的法律拘束程度还不够, 因而产生合法性危机, 无法防止其恣意妄为。的确, 行政指导与依法行政之间存在着张力, 裁量权过大的行政指导可能有悖于民主法治的原则和精神, 致使行政指导偏离法律的轨道, 甚至会出现包括严重腐败的权力失控与异化现象。国家和各地应加快有关行政指导立法步伐, 完善各层次法律规范, 加大对其的法律约束力度, 为实现行政指导法治化提供立法保障以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因此, 我国有必要借鉴日本适时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7其中设立专门章节规制行政指导行为, 明确行政指导的基本内涵、适用范围、指导方式、实施程序、监督责任、救济途径等内容。具体而言, 应规定行政指导的决策程序和实施程序, 使得行政指导的作出公平合理, 能兼顾相对人的合法权利, 保护相对人异议权利和信赖利益。但需要指出的是, 在制度设计时应考虑到行政指导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相关程序规定应富有一定的弹性且简便易行。

(三) 完善行政指导的救济制度

行政指导救济制度的缺失不仅无法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而且会使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构建行政指导权利救济制度前提是要解决好行政指导的可诉性问题, 因此可借鉴日本经验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将行政指导纳入其中。其实这是具有一定的正当性的, 一方面, 行政指导是政府常用的治理手段, 将行政指导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司法权制约行政权的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 依据“权利救济”与“司法终局性”的原则, 相对人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 通过司法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 还应加强制度创新从多种渠道对行政指导的负面后果进行补救和纠错。一是可以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 对各级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进行监督, 赋予其调查权、建议权及处置权等, 及时纠正不良的行政指导行为;二是可以建立行政苦情制度, 相对人认为受到行政指导伤害产生了苦情可向专门的苦情处理机关提出申诉, 这种行政内部救济制度相较于复议、诉讼而言可简便迅速地提供救济。

注释

1 [日]和田英夫, 倪健民.现代行政法[M].潘世圣译,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218。

2 罗豪才, 袁曙宏, 李文栋.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论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权利义务平衡[J].中国法学, 1993 (01) :57。

3 [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67。

4 《职业训练法》的第7条规定, “劳动大臣和都道府县知事为实现职业训练基本计划和都道府县职业训练计划, 认为必要时, 可以听取中央职业训练审议会和都道府县职业训练审议会的意见, 并对实施职业训练的企业主的团体提出必要的建议。”

5 《噪音规制法》第12条规定, “当特定的工厂等的噪音不符合规则基准时, 都道府县知事首先要劝告其采取防止措施, 只有在其不服从该劝告时才可以作出改善命令。”

6 《烟草事业法》第40条规定, “大藏大臣出示进行有关香烟制造广告的方针, 对不服从该方针者进行必要的劝告, 并在不服从该劝告时, 可将其不服从的事实公布于众。”

上一篇:东北大学plc实验报告下一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