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如何书写的方法

2024-06-25

读后感如何书写的方法(共8篇)

篇1:读后感如何书写的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方法初探

内容摘要:

课程标准第一段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学生以后整个学习生涯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快更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使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呢?结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大致归纳总结如下。1.寓教于乐,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写字练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则整个教学任务就事半功倍。2.以身作则,示范榜样。老师示范的力量是巨大的,很多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从老师的日常书写习惯中汲取行动方法并加以模仿学习,所以为人师则需先立表率。3.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凡事皆有先后有过程,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对整个书写习惯培养目标按阶段分步骤,细化实施,做到由简入难,由少变多,循序渐进,逐步使学生养成养成书写习惯和提高书写的正确性规范性。4.树立典范,良性竞争。既要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也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学生中树立学习典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一样也可以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5.纵向对比,自我激励。在整个学生群体中横向对比,产生榜样,自己纵向对比,则可发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6.科学的过程方法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书写姿势要正确,其次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笔画及书写顺序,最后要培养学生临摹和鉴赏字体的能力。

关键词:

激发兴趣、示范效应、竞争意识、自我评价、过程方法论

正文:

学会基本的读写是教育的基础目标,如何让学生读的更准确、写的更规范,历来是教师同仁们不断探讨研究的课题之一。众所周知,良好的书写习惯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组成部分,但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当中需要学生、老师、家长三方持之以恒的努力。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学生活泼好动,虽说可塑性强,但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各种干扰因素影响,导致书写不规范等不良习性产生。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学生们尽量绕过弯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自己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呢?在学习了很多优秀同仁的思路方法之后,结合我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探索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途径重点培养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对于任何一种学习活动来说,兴趣都是最好的教师。所以在进行日常的书写习惯培养时,首当其中的是让学生对书写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当中可以先让学生们对“字”产生兴趣,继而产生了解和书写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不知不觉的就会自我的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了解。对于汉字来说,大多数的字甚至部首偏旁都有自己的故事,从讲汉字背后的故事入手,则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字所代表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学生都已经非常熟悉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则可以通过讲解叙述的方式,将事物与汉字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情境感,更有利于学生对汉字知识的掌握。

我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书法国度,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数不尽的书法大家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书法名品,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和汉字背后的故事了解汉字本身之外,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逐步了解历代的书法名家和他们背后的人物故事,加深他们对汉字历史的了解,增强对学习汉语的民族情感。并逐步有计划的收集书法家的做品供学生欣赏,也可以从书法作品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对字体的审美感。

兴趣的培养是整个良好书写习惯养成的重要一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这个时期学生固有的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应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认字写字的兴趣。调动他们对写字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调动起来了,则整个教学任务就事半功倍。

二、以身作则,示范榜样。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可信赖的人、最钦佩的人,教师的示范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无声的命令。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则教师自己必须严格按照书写规范来要求自己,以日常模范行为向孩子施加影响,使孩子受到正确教育的方法。教师应严于律己,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应先做到。

低年级孩子存在着极强模仿性心理。教师的言行举动对孩子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时,运笔的轻缓有度,字体圆润饱满,结构合理,富有美感,则就会激发起孩子写字的兴趣和写好字的信心。如果一个老师只是理论指导,对学生说如何如何能写出一手好字,而教师自己的板书却一塌糊涂,试问这样的教育又怎么会有说服力?又怎么能以身作则,为学生做榜样呢?因此,要想我们的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每位老师都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书法修养,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外,找到写好字的难点和技巧所在。这样课上的指导便会得心应手,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为自己的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和表率。

三、分部实施,循序渐进

书写习惯的养成,跟学生的认知一样,也需要经过一个由简及难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教师在教低年级的学生写字之前,首先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第一步要给学生教授什么内容,第一步目标达成之后再教授什么内容,以次类推,循序渐进。在起步阶段,除了对学生的书写姿势要求之外,老师的示范是直观教学的最好手段,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形象生动的动作,亲眼目睹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领略到汉字的结构美。

从练写的整个过程看,应先练习笔画和部件,再练习框架结构。同时,对其中的每一步训练都必须环环过关,步步到位。练写笔画时,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怎么下笔、怎样运笔、怎样收笔抓起。并让学生通过反复操练去掌握要领和技巧。就练写一个字而言,先要将一个字写正确、写规范,然后再通过美化某些笔画,优化整体结构等措施,把整个字写好、写美。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要对照书本上的范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写完一个字后还要从整体看这个字写得是否匀称,整体感觉如何,学生再加以模仿,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等学生掌握了数量一定的汉字正确的书写顺序,能够正确的书写之后,再给学生讲解临摹一些书写的美观大方的字帖,提高学生书写的美观度。

四、树立典范,良性竞争。

小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攀比心态。作为老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一点,在学生中定期选择书写比较好的学生作业,通过评比、上榜示范等各种活动,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引导学生向优秀者看齐,从而通过优秀学生带动整个班级书写水平的提高。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思想水平以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竞争过程中,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启程,并取得同样的效果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提倡竞争的同事,老师也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参照。引导学生去找那写比自己写字水平高,但差距不大。与合适的竞争对手竞争,成功的几率会倍增,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败与挫折,学生的自信心会在不断的进步与成功中得以加强,这给竞争平添了许多积极因素,使班级的整体竞争能健康顺利地向前推进。竞争以发现进步、激励为主,最大限度地扩大赞赏范围,加大赞赏力度,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五、纵向对比,自我激励。

自信心是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动力基础,更是人格的核心。日常教学过程中,总是有些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整个班级群体中的后半段,这些孩子很容易跟产生自卑落后心态,对待这样的孩子,我们除了要让他向好的同学学习之外,更要通过他自身前后的纵向对比,肯定他的进步,鼓励他向前进一步的提高,让他在这个自我比对,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产生信心,自我激励向前发展。

有的学生写字不好看,对自己根本就没有信心,也不相信自己能够写好,更不相信自己在书写上会超过谁,每次老师表扬的作业都没有自己,自己再努力字还是写的每那些经常受表扬同学的字好,索性不求进步,老师的书写的讲评对他也是毫无作用。这些孩子在书写方面已形成了很强的自卑感,所以首先要给他们自信,才能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面对自己、挑战自己。由于学生的是非观念及经验水平所限,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较差,这就造成了学生希望根据成人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因此,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对学生而言,往往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句勉励的话语,一次对学生善意的劝告,一个关怀呵护的举止,他们都会铭记在心,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要毫不吝啬地对学生进步、闪光点予以表扬、鼓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赞许与希望。使学生觉得老师在赏识我,从而产生要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动机,有利于自信心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不要总期望着学生比谁强了、比谁弱了,而是要关注他们是否比自己强了,和自己比是否进步了,只有这样比我们才会看到他们的进步、他们的努力,才会更好的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每名学生都有闪光点”,这是我们教师都知道的教育信条。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拉近师生间心灵的距离,互相沟通,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在书写过程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增强其书写的自信心。

六、科学的过程方法论。

1.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跟写好字有密切关系,而且对身体健康也很有好处,所以一定要格外重视,并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写字前,指导学生削好铅笔,放好作业本,告诉学生写字的时候,身子要正而直,两肩齐平,胸部挺起,头部要端正,稍微向前,双脚要自然放平,踏稳,两臂要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

执笔方法是否正确,对于学生以后的字写得好不好起关键作用。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手指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刚开始时执笔方法不正确,如果执笔方法不正确就会导致写字姿势的不正确,这样写字时间长了除了不能写出一手好字,还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影响视力。因此指导执笔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环节。教师应做好示范并讲清要求:手离笔尖一寸远,然后逐

个观察指导,对于习惯不好的学生,要手把手的纠正。教师应该不厌其烦地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时时提醒学生,时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

2.要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每个汉字的部首偏旁都有正确的书写顺寻。好的书写习惯要保证书写顺寻的正确和书写字的准确规范。学生在学习基本笔画阶段,要让他们掌握各种笔画的起笔、运笔和收笔的方法。做到点顿、横要平、竖要直、撇要出尖、捺要出角。“丨”的竖要直,弯要圆。“乙”的折要有角度,弯要有弧度。要严格训练让学生写好这几种基本笔画,记住以下口诀,即:“横平竖直、点点如桃、撇捺如刀。”为写好独体字和合体字打下基础。在学写独体字时,要求一笔一笔按笔顺规则写好每个字。写字时先指导学生看田字格里的范字。引导学生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位置上,从哪儿起笔,哪儿收笔。

3.培养学生在写字前细心观察的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有效地训练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的能力,并养成观察习惯。指导学生观察汉字,要让他们先从整体上看看要写的字的框架结构,看看整个字是什么结构方式;然后再仔细观察字的各个部分,看看它是由哪些部件或哪些笔画组成的,这些部件、笔画是不是经过变形后组合在一起的;最后再综合观察汉字的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何,观察主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感悟点画形态、结构布局、笔法特点、体验呼应。只有这样全面观察,深入掌握汉字的笔画、部件及整体结构,才能使汉字以正确的视觉形象映入学生的大脑,为他们写好字打下“眼中有数”的基础,在以后的写字过程中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将来学生才能自己读贴,临贴。

4.严格和适度的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指导意见”强调要“重视写字教学,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缺乏耐心是孩子们的共性,有的学生把写字当作任务,为了尽快完成任务,龙飞凤舞,敷衍了事。这样的字,不写也罢。其实,在写字过程中,学生个体间在写字速度、质量等方面是有明显区别的。教师在布置写字作业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到这些个体差异。如我在课上,提出的要求是:牢记“提笔就是练字时”。先要质量,再要数量;数量可以少,但是质量不可低。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写字课堂上写不完的字放到课外去,容易让学生对写字产生反感情绪。而当我采用一节课上能写多少就写多少的方式之后,学生在课堂上不必为了赶速度而马马虎虎,写字质量大幅度提高。逐渐树立了正确的写字态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我在课堂上反复指导,学生在练习中认真书写,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写字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学生的作业在书写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学校的作业检查中,受到了一致好评。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神,手指的小肌肉群不够发达,过多的书写容易使肌肉疲劳,手指发酸发麻,这样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害,还会影响孩子写字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适度原则,即教师布置的练习量要适度,教师要求学生每个字练习的遍数也要适度。每课的字,每个写3—4个,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自己觉得写得不满意的,就可以多写几个。对于生字较多的课文,我把生字分配到几个课时,不集中一节课写字。

5.评字和改字是再完美,再提高的过程.评字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是整个写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我在指导写字的过程中,选取了几本作业本拿到展台上展示,请学生从“美,美在哪里;差,差在哪里”这两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再一次对田字格里的字进行观察,对字从整体结构到部件、笔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评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写好字的自学性。评完以后,我就让学生把字再写一写,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画的再发现,再改进,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漂亮多了。这样,学生经过自身评改的实践活动,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良好习惯是一种能量的储蓄。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练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在教学研究中我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同进步。我们的识字课堂也不再单调。让我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孩子们在最佳的时期养成最好的写字习惯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杨集中心小学戈曼曼

参考文献:

《教师报》

《帮你认识新课程》

《语文教学资源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篇2:读后感如何书写的方法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书写的粉笔字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特别重视板书,需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

就是要求把粉笔字写得符合汉字通用字形标准、合乎法度规范,发挥它在教学中重要的示范作用。

(1)不要写错别字。板书时不要象创作书法作品那样对笔画进行增减或挪位,以避免写错字。还要注意区分形近字、同音异形字、多音多义字等,以避免写成错字,别字。

(2)不要写不规范的字。已经简化的繁体字、己经废弃的第二批简化字、已经废除的异体字、不规范的碑帖字等不能在教学上板书,更不要乱造简化字、怪异字。

(3)笔画、笔顺要规范。所谓规范就是符合约定俗成、统一规定的标准。一要按照书体的要求认真书写,不要任意用其他笔画去替代或改变笔画的形态,也不要出现倒插笔的现象,误导学生。

2、整洁

就是指把粉笔字写得工整匀称、清晰可见。也就是字体要笔画端正、结构匀称、清晰整洁、易于辨认,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爽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能吸引教育对象。

3、流利

是指粉笔字的书写速度要轻快自如,熟练流畅,同时还要保证字迹有足够的深度,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4、美观

就是要让板书给学生以美感。

(1)要注意字体的大小。字写得过大影响黑板容量,过小又使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所以板书大小以后排学生看清晰为宜。(2)要讲究用笔的力度、结体的严谨、字形的生动,努力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第二讲 粉笔的执笔方法

粉笔容易折断、长度较短以及站立书写的姿势等因素,决定了粉笔的执笔方法不同于其他的硬笔

1、“三指执笔法”

(1)粉笔笔身既不垂直,也不斜靠在虎口里,而是握在手心中,全靠手指捏笔。

(2)用拇指和中指的第一节指肚对捏粉笔。

(3)食指指尖在上方压笔,力点与拇指和中指在同一圆周上。

(4)无名指与小指自然卷曲与中指并列。

(5)执笔的位置通常距笔头一厘米左右,其余粉笔自然卧于掌心。粉笔软,执笔位置可近些;粉笔硬,执笔位置可远些。

2、执笔要领

(1)指实:即手指执笔要紧而有力量,写出的字才能刚劲有力;但也不能用力过大,否则不便于随时转动粉笔调整笔锋,而且容易折断粉笔。

(2)掌虚:就是指执笔手掌中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使笔身与板面成30 —40°左右的夹角,这样运笔灵活,写出的字则流利而不呆板。

第三讲 粉笔字的书写姿势

黑板一般是固定在墙上的、站在黑板前写字,小臂失去了依托,肘和肩也相应地紧张起来,加之要使粉笔在黑板上摩擦才能产生笔迹,这就需要一定力度,因此,粉笔字的书写必须掌握正确的姿势,否则,不仅字写不好,也容易疲劳。

写好粉笔字的正确姿势是:头平、身正、臂曲、足稳。

1、头平:就是面部与黑板要始终保持平行,头部不要左歪右斜,这样才能保证视线平正,写出的字才能横平竖直,行款整齐。否则,写出的字可能变形。有时在高处写,头可略仰。在低处写,头可略俯,但要经常保持头部的基本平正。

2、身正:就是身体要保持正直,不要左右偏斜。由于黑板一般是固定不动的,要不断保持身体正直,在书写过程中,身体要随着文字的书写不断平移。

很多人的板书之所以出现“上楼梯”或“打滑梯”式的现象,头不平,身不正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头正身直,也不要过于僵硬、呆板,应该自然、大方、书写自如为好。

3、臂曲:就是手臂要自然弯曲。若右手执笔应弯曲向上,使臂、肘、腕、指的力量均衡地到达笔端。左手或持书拿本,或空手下垂,或轻按黑板。执笔之手臂既不能伸得笔直,也不能弯曲无度,否则会造成手臂乏力,行列不齐。

4、足稳:就是两脚要分开站稳。若两脚平行一,可与肩宽相当;若两脚前后分开,步幅的大小要视能否站稳而定。足稳才能保证身体呈稳定平衡状态,足稳体正也才能保证书写的字体端正,行款平直。要足稳,身体距黑板一尺左右较好。太近,易后仰失去重心;太远,易前倾站立不稳。随着书写位置高度不同,可掂脚,也可屈膝,但都要保持身体平稳。

头平、身正、臂曲、足稳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彼此间是相辅相成的,既不可顾此失彼,也不要过分机械僵直,以舒适自然、挥笔自如且耐劳持久为好。

第四讲 粉笔字的起笔方法

起笔是指每一笔画的开始。粉笔字的起笔方法分为顺入法、切入法和逆入法三种方法。

1、顺入法 是粉笔字露锋起笔的一种用笔技巧。就是顺着笔画运行的方向落笔,利用粉笔的棱角轻触黑板,起笔处笔形尖细,落笔很轻,然后逐渐加力,动作轻而快,力度由弱到强,笔迹由轻、细转重、粗。这种方法由于运笔迅速、干脆,所以写出来的笔画显得清秀利落。点、短横、上尖竖、捺、卧钩等笔画多用顺入法。

2、切入法

也是粉笔字露锋起笔的一种用笔技巧。就是沿着与笔画运行方向约成45°角的方向落笔,触板轻而快,迅速折锋、转向,沿笔画行进方向运行。切笔力度由轻到重,动作快、捷、健、准,如斩钉截铁一般。用好切笔,可使笔画方笔明显,骨力外露,形如刀切,可使字刚劲而俊俏。此种用笔方法可用于楷书或行楷粉笔字的点、横、竖、撇、捺、挑等笔画的起笔。

3、逆入法

是粉笔字藏锋起笔的一种用笔技巧。就是逆着行笔方向落笔,稍停顿后再顺笔画运行方向行笔。有人解释此法是先写一个点画,然后扭转粉笔,将点画包含住的同时向相反方向运笔,故而又叫“点落式起笔法”。长横、竖、撇、平捺、提、折、钩等笔画宜用逆起,以增加笔画的刚劲、凝重。但要注意落笔时要自然、于净、利落,少留甚至不留点落的痕迹,否则会使笔画显得拖泥带水、呆板做作。也不要用力过重,以免粉笔折断,影响书写。

起笔时综合运用“顺、切、逆”法,可使笔画富于变化而不呆板。比如“主”字的三横,除在长短、粗细、俯仰上作变化外,起笔也可变化,避免雷同。上横用“切”法,中间一横用“顺”法,作左尖横,底横用“逆”法,作上凸横。

第五讲 粉笔字的行笔方法

行笔是指起笔后,粉笔在笔画中的运行。粉笔字的行笔也讲究提、按、拖、滑等。

1、提笔:就是在行笔过程中,粉笔不离开黑板的前提下,轻轻用力,把粉笔逐渐往上提,用力渐小,使笔画由粗变细的运笔方法,多用于“逆起”之后,或与按笔交替使用。运用提笔可使笔画轻细浅淡。

2、按笔:又称顿笔,就是在行笔过程中,稍微用力地把粉笔往下按,用力渐大,让粉笔在黑板上作短暂停顿,使笔画由细变粗的运笔方法,多用于“顺起”之后,和提笔相对应。运用按笔可使笔画粗壮、厚实。

提、按两种方法是最基本的运笔方法,它们既伴随于各种运笔方法中,也蕴含在各种笔画的书写过程中,正所谓“有提必有按,有按必有提”。正是这种提按的交替变化,才使笔画之间或一种笔画之内有明显的粗细变化,也才显示出汉字书写的节奏感和韵津美。

3、拖笔:就是指行笔时,速度和力量都保持均衡,以增强粉笔与黑板间的磨擦力,从而使线条粗壮、厚实、浓重。

4、滑笔:与“拖”法相比,行笔速度较快,用力较轻,线条浅淡、灵利。常与“逆”法配合使用,先通过“逆”法蓄势、然行行笔一滑而过。多用于长横、长竖、直撇、平捺等笔画的中段行笔。

第六讲 粉笔字的收笔方法

收笔,是指笔画的结束。粉笔字的收笔方法有提收、顿收、拖收三种方法。

1、提收法

就是粉笔运行至笔画末尾处时,靠指、腕的力量,渐渐提笔,使笔画越来越细,多用于撇、捺、提、钩、悬针竖等笔画收笔时。

2、顿收法

就是粉笔行笔至笔画的末尾时,靠指、腕的转动,让笔停顿或往回带笔,使笔画粗壮浑厚,多用于点、横、垂露竖等笔画的收笔时。

3、拖收法

就是将粉笔沿着笔画行进方向倾斜,并压缩粉笔与板面的夹角,而后,顺着笔行方向牵引笔迹匀速收笔。

拖笔可由重渐提、渐轻而后出锋离板收笔;也可先轻后重,再转轻、渐提出锋。拖笔的长与短、粗与细、快与慢,应因字势而定。

拖笔线条微呈凹弧形,如未张的劲弓,骨力内敛。若将拖笔用于粉笔字的平捺等画之中,可使字画的体态犹如春风杨柳之婀娜,性情犹如运动员冰上滑行之洒脱。

此种用笔是粉笔字所特有的一种行笔技巧,巧用拖笔,可使字势连绵跌宕,呈现舒缓自然、豪放潇洒之神采。

第七讲 粉笔字的笔画转折方法

粉笔字的笔画转折,常用的有转笔法、折笔法和逆返法。

1、转笔法

就是在书写笔画的转角处时,运用腕部力量,使粉笔逐渐改变方向,像车拐弯一样,圆转回旋地变换运笔方向的方法,与毛笔的“转以成圆”运笔法相承袭,多用于较快地书写“折画”时,或书写多为圆笔的字体时。运用转笔,可使笔画形成一定的弧度,笔画圆润,不露筋骨。

2、折笔法

就是在书写笔画的转角处时,运用腕部力量,让粉笔突然改变方向的运笔方法,与毛笔的“折以成方”运笔方法相沿袭,多用于“折画”是主笔的字或书写多为方笔的字体时。运用折笔,可使笔画间形成棱角,笔画方整,骨力外拓。

运笔时折处略驻稍顿,但干净利索,不能扭挫、复杂化。

如果转笔、折笔交替使用,可使笔画方圆兼备,富于变化。

3、逆返法

就是在某一笔画折笔处或尾端逆向运笔的一种用笔技巧。

篇3:课后记的书写方法浅析

课后记是教师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上完课后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总结和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的所有教学行为、教学环节尤其是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的回顾、思考、分析、检讨和评价,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成功之处,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作为今后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

二、书写课后记的意义

1. 课后记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案是认真备课的具体体现,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是讲好课的基础,为教师理顺教学思路,进行合理化、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提供指导性框架,认真书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而课后记是教学的再备课,也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完善教案,及时记录教学中的不足和成功之处,经典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反应、教学效果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 课后记是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后记,顾名思义,是对上课后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成败的记录和总结,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因此,它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学经验积累的记录过程。其中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记录教师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章节所碰到的问题,如何处理的方法,教学中设计运用的巧妙的成功之处,学生的反应情况,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出现的新奇的思维方式保留记录,这些日积月累的第一手原始材料将是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精神财富。

3. 课后记是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

课后记记录了大量的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败笔及原因,以及如何改进这些不足之处的方法措施,这些方法措施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验证是否可行,并不断完善,推陈出新,在这一反思—总结—完善—提高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都在不断提高。因此,书写课后记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

三、课后记书写的方法

1. 记“亮点”

任何一堂课都会有教师感到满意成功的地方,也就是教学中的“亮点”。或是教法得当,教学方法有改革和创新,或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条理分明的板书,或内容结构的安排恰当、授课的语速适中,或例证精辟、生动、形象,或对某个问题阐述得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或双边活动开展得很成功,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如能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会归类整理,发挥优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对提高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 记“败点”

任何一堂课都有成功的地方,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就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或“败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可能是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式单调,对教材处理不当,对偶发事件估计不足,甚至对某些问题处理有不妥,等等,教师应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使之成为日后教学的经验教训。只有敢于正视自身不足,及时加以弥补,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完善。

3. 记教学中的“灵感”

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教学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些教学中的“灵感”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及时记录下来,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将使自己的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4. 记教学中的“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提问、讨论、课堂练习、作业等多渠道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对这些信息作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通过信息处理之后,能够发现学生实际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可分析学生的基本知识是否巩固,接受能力如何,可分析教法的运用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结构,可分析学生的心理因素、学习精神状态、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学习的质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检测等,教师的教学基点如何,是否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是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应将其记录下来,成为改进完善教学的重要依据。

总之,课后记的书写,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虽然课后记是教案的延续,是教案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教案,因此,它的书写有别于教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需面面俱到,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收获。

参考文献

[1]高宜民.浅谈教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中学教学参考, 20011.18.

篇4:如何规范学生的汉字书写

一、规范学生的书写姿势

写字,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姿势。但现在不少孩子写字时弯腰、驼背、歪头、趴在桌子上,握笔的姿势也不对,写出来的字自然是歪七扭八的,直接影响了字的美观与规范性,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一开始教学生写字时就必须逐一指导,随时矫正,以防学生不规范姿势的形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并形成习惯。

正确的书写姿势是:上身平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一尺左右。

二、规范学生汉字书写结构

1. 规范汉字笔画书写方法。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如果基本部件都不合格,那么组合的整体——汉字就更不合格了,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笔画的特点、学习笔画正确的书写方法,并引导学生加强练习,使之理解、掌握。如:长横下笔较重,向右缓行,收笔向右稍顿,左俯右仰,形成了重轻重的动感节奏。竖画中正垂直,给人以刚正不阿之感。撇画由重到轻,由右上到左下,如雄鹰展翅给人美感。捺画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由左向右犹如美女雍容大方,风度翩然。点画如高山坠石,多姿多态,给人强烈动感。

2. 规范汉字间架结构。写好笔画是写好汉字的必要条件,笔画的穿插、避让、安排布局则是汉字的灵魂。笔画写正确了,但不注意笔画的合理布局,穿插与避让以及汉字的重心,那么写出的汉字也不会漂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笔画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看字帖汉字的间架结构、多进行间架结构的练习,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个汉字的间架结构特点和书写方法,让学生写出规范、漂亮的汉字。

3. 规范汉字间的排列、布局。学生在练好笔画、间架结构后,就要练习书写书法小品。但书写小品前,教师也应让学生了解作品章法布局的知识。如汉字书写顺序的问题,应从右往左,从上至下书写。如果按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硬笔书法可以从左至右书写。毛笔字必须按应从右往左,从上至下书写。书写过程中还应提醒学生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全篇文字的大小关系,应保持每一个字都基本一样大,落款的文字要小于正文文字。

做到以上几点,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基本写出较为规范的汉字。要想真正写出规范、漂亮的汉字必须刻苦练习,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有成果。

三、规范学生汉字笔顺书写

每一个汉字的书写都有一定的顺序,在小学一年级我们就学习了写字的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汉字的笔顺书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规范学生的书写态度

有些学生写字时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开始时非常认真,到最后写得很潦草,从而导致汉字书写不规范。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就应引导学生自始至终认真书写,时时刻刻督促、引导学生的正确书写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写好汉字打好基础。

篇5:如何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良好的书写习惯分类

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坐姿和握笔姿势正确, 书写规范, 字迹工整, 作业本整洁, 等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实践经验, 书写习惯大致分为六类。一是保持正确的姿势。 (1) 正确的坐姿。 (2) 正确的握笔姿势。二是正确地用笔。 (1) 正确使用铅笔。 (2) 正确使用钢笔。三是在田字格中认真地写字。 (1) 细心描红。 (2) 认清笔画的位置。 (3) 认真临写。四是在方格中认真地写字。 (1) 字居格中, 上下左右间距相等。 (2) 大小一致。 (3) 标点占格, 于右下格居中。五是在横条格中认真地写字。 (1) 字居格中, 占三分之二。 (2) 大小一致。 (3) 字距相等。 (4) 行款整齐。六是认真书写的态度。 (1) 保持本面清洁, 减少擦除。 (2) 字迹清楚。 (3) 有一定的速度。 (4) 善观察, 善比较, 乐于纠正。 (5) 明确“提笔就是练字时”。

二、规范的书写, 始于良好的“双姿”

俗话说“坐如钟, 站如松。”写字、握笔也有要求。培养良好的“双姿”即坐姿和握笔姿势是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首要任务。万事开头难,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年龄小, 有些学生还不会拿笔, 所以要求学生要有提笔就是练习的意识, 时刻谨记良好的双姿是写好字的前提。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注:以下举例均选自此版本教材) 一年级上册第41页对写字、坐姿、握笔作了明确的要求。可见, 要做到规范的书写, 良好的“双姿”是如此地重要。

三、抓住关键时段, 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郭沫若认为, 培养小学生写好字, 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 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 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但我们发现, 学生们经过双休日、三五天的法定假期或寒暑假后返校, 学生写的字就会比较潦草, 书写习惯也不够规范,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抓关键时段, 及时巩固训练,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1. 着眼当下, 在短期内见成效。

大事作于细,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落实在每一次的作业中。每一次的作业, 时间短, 数量少, 是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关键。老师对每一次作业中书写较好, 有进步的同学要及时表扬, 在课室公布栏“我是书写小能手”中奖励红旗、花朵。对书写有困难的同学, 老师要加强巡视, 进行指导, 帮助他们及时调整。

2. 要有长效培养和训练的意识。

(1) 开学初:明要求, 着手练。每个学期返校伊始, 孩子们对书写习惯可能忘记, 由于长时间未书写, 学生写起来也会感觉到手累, 有些心烦, 缺乏耐心, 这就要求老师们向学生讲明写字要求, 把写字的顺口溜、儿歌、写字的要求出示在黑板显眼的位置,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识记、强化, 让学生慢慢找回感觉。 (2) 双休日、三五天的法定假期:抓典型, 重鼓励。短暂的假期, 学生玩得开心, 往往做作业也有一种“偷懒”的心理。那么, 老师在简短的假期返校时, 就要及时发现书写好的典范, 及时表扬、鼓励, 树立榜样, 激发孩子们的良好书写愿望。 (3) 期末尾声:每到学期末, 各科作业量相对多起来, 学生的书写也会随之怠慢, 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有一颗恒心, 时刻提醒孩子们的书写规范, 及时抓典型, 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看到有进步的学生也要及时表扬, 稳固学生写好字的良好心理。

四、适当的激励, 成就良好的书写习惯

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艰巨的工作, 一位教师如果能恰当地采用激励措施的话, 一定可以成就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1. 课前五分钟小练笔。

我们学校在每天下午上课前有一个五分钟的小练笔。由第一节课的老师组织学生用田字格或方格本写一到五个汉字, 不在多, 在于整洁、规范、持之以恒。

2. 不定期举行写字比赛。

这是我校多年来的传统, 每学期均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写字比赛。一二年级为铅笔字, 三四年级为圆珠笔字, 五六年级为钢笔字。学校进行评奖、表彰, 对优秀作品还在学校橱窗展出, 供全校师生学习观摩。

3. 成立书法兴趣小组。

小组由学校专门人员负责, 规定在每周二、三、四下午第三节为校本课程, 由专门书法老师负责教学。这些学生的作品也不定期地在学校橱窗进行展览, 激发孩子们的写字热情。

篇6:如何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激发兴趣,乐在其中

兴趣是推进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调动学生写字的兴趣,促进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形成。如写字课上讲述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潜心研究书法艺术的故事;指导书写时利用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点像小雨点,撇像柳条,捺像小刀,三点水像斜挂的彩虹,“多”的两个“夕”像排列整齐的队伍;批改作业的过程中,给写得漂亮的字加上红圈圈,盖上大拇指印章,在评价中激趣;班级设立优秀作业选,每次的写字作业,抽出好的展示;开展写字竞赛活动,表彰优秀的学生,将他们的作品与书法名家的作品一同张贴陈列;严格控制抄写作业量,不求多,只求好。如此种种,会让学生保持书写的兴趣而乐此不疲。

二、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平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备课时,自己先要读帖,了解字的间架结构,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笔画间的意境;教学时,当堂示范板书,字迹要规范、端正,且要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个别辅导时,要走到学生中去,握着学生的手写一写,让学生看一看,找找感觉;课余时间,用钢笔临摹书法作品,用小黑板展示自己的粉笔字,无形中就将自己投身于一面镜子前。教师的写字姿势规范了,写字水平提高了;学生呢,看到老师这个活生生的“样板”,定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三、练好双姿,齐抓共管

1.编写字口诀。入学第一天,就将坐姿及握笔的要点通过图片、语言,详细、生动、形象地教给每一个同学,然后把书写姿势编成口诀并让学生熟记成诵:“写字做到: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书写‘三个一,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

2.反复抓,抓反复。学生毕竟是学生,自制力不强,刚练字时会坐得端端正正,过了一会儿,头越来越低。因此教师要时常提醒注意,学生就会自动坐好。个别“双姿”不正确的学生要点名提醒,而坐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使其保持“双姿”准确。

3.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家长配合。提醒各学科任课老师要抓学生“双姿”。请家长配合,督促孩子养成正确的“双姿”。平时利用校信通和家长联系,反馈孩子的书写情况。这样老师、家长齐抓共管,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指导读帖,定能生慧

要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就要培养学生的读帖习惯和能力。我们学校有这样的写字秘诀一一看、二记、三写、四对照。“一看、二记”就是引导学生写字前要读帖,做到“看、记”两大步骤,看字的笔画,分析字的间架结构,记住哪个笔画应写在哪里,占多少位置,注意平衡、等距、长短、垂直的合理,然后再写。“四对照”指写完以后,再对照范字,找出不足,以便下一个能写得更好。

五、提笔练字,强化意识

有时由于急于赶作业,学生注意力不在练字上,缺乏训练意识,使得有的作业写得很不好看,远不如习字册。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提笔即练字”的意识,时时提醒学生,应该做到不管是什么场合、什么时间,只要提起笔来写字,就要严格遵守正确的写字姿势,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从而提升学生汉字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渗透于学生日常的书写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持之以恒地端端正正写字、实实在在做人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篇7:如何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

一、指导学生观察汉字和表述汉字结构

汉字, 不仅每一种笔画都有其书写要求, 而且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结构形态, 或高或低, 或疏或密, 或宽或紧, 各不相同。观察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智力发展、技能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习写字的过程中, 观察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独体字, 指导学生观察出一笔或两笔的主笔与重心。例如, “雨”的主笔和重心是中间一竖;“少”的主笔和重心是竖与撇;“丁”的主笔和重心是竖沟;“瓜”的主笔和重心是竖提;“文”的主笔和重心是撇捺……对于合成字, 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例如, 对上中下结构“谷”的观察, 学生能说出:上面是八字, 中间是人字, 下面是口字。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上面的八要小, 中间的人不但要写在八的下方, 而且要写得舒展, 下面的口要躲在人的下方。而对于左右结构“塘”的观察, 学生会说:左边是土, 右边是一个 (唐) 字。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左边的土不仅把第三笔的横改为提, 还要写得居中而窄, 右边的唐字要密而大。上下结构“落”的观察, 引导学生:上面的草头要扁而宽, 下面又可分为左窄而瘦长、右宽而肥大。还有类似左右一样大的“散”, 左宽右窄的“到”, 左低右高的“邓”……学生在观察和表述中记清汉字的外形, 为汉字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学生书写和文本汉字对照

书空是识字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 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画写生字, 记忆汉字笔顺和字形。每个字书空一、两次, 然后描红书写, 描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力争做到手写心记。第一遍描红要记清字的笔顺, 第二遍要记清字的结构及整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样通过两遍描红对于后面的仿写就会起到铺路搭桥的过渡作用。最后照着写, 在学生完成前三个环节之后, 即可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上, 写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 看准田字格。书写时, 力争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整洁。在学生书写时, 还要注意随时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笔顺情况、字的结构搭配等。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从书空到描红, 再到自由书写田字格, 让学生把自己书写的汉字和课文中的田字格汉字进行比对, 然后再次书写到下一个田字格中, 在每次的书写与比对中, 强化汉字的美观, 从而达到熟练掌握汉字的书写。

三、指导学生练习汉字

练字如做人, 必须先立而后行。常言说:练字是修身养性和使人心平气和的灵丹。别看这小小的用线条组成的汉字, 里面却隐藏着无穷奥妙, 非比寻常艺术。古代书法家项穆说过:“人之于书, 得心应手, 千形万状, 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 轻重协衡, 阴阳得宜, 刚柔互济, 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 不长不短为端美也。”教师应利用课堂上的书写时间和平时的写字课,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书写汉字, 发挥家长的监督力量, 学生在家里阅读课外书时, 鼓励他们抄写喜欢的字、词、句, 达到练习汉字书写效果。学生在书写中巩固汉字形状, 在书写中锻炼书写能力, 在书写中增长课外知识。

四、指导学生评价与展示书写成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评价具有激励功能, 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评价功能, 指导学生书写更好的汉字。教师应先示范评价学生书写汉字的优缺点, 再引导学生对同学、老师的书写评价, 从而让书写水平得到提高。例如, 教师会说:你的“梨”字书写得真好看, 你的“托”字写对了, 如果把最后一笔的竖弯钩写得像书中田字格一样舒展些, 就更漂亮了。学生也会学着说:洪璐瑶每次书写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汉字书写得真出色;林率书写的“象”字笔画写对了, 可惜第七笔的弯钩不够正, 所以字有点歪了。教师把班上每次书写漂亮的汉字展示到班级“蓓蕾初绽”的园地中, 学生可以为自己取得的展示荣誉而更爱写字, 没能得到展示的学生而发奋练习, 向他们看齐, 争取自己的书写也能在“蓓蕾初绽”园地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汉字书写的展示带动了全班学生写字的热情, 也带动了学生写字的速度, 班级的写字氛围蒸蒸日上。学生在对汉字审美价值的领悟中进一步热爱汉字、尊重汉字, 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方块字是我们的国粹, 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应该掌握的最起码的基本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并有一定的速度, 是顺利而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基础规范, 是一个人的第二形象。学会了写字, 尤其能写好规范汉字, 就能用文字表情达意, 就能完成作业, 这对于学生当前的学习及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摘要:“字如其人”, 写字规范、美观, 也会受到别人的称赞和尊敬。因为, 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汉字和表述汉字结构;指导学生书写汉字和文本汉字对照;指导学生练习汉字;指导学生评价和展示书写成果。

篇8:如何书写更深层的乡土景观

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文学的式微,如同乡村本身的衰落一样,变得势不可挡。当乡村成为文学写作的盲区时,如何来拯救这种古老的文明?而我们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乡土文学的苍凉之境?我们不可能指望通过号召来强行要求年轻人重返乡土,他们逃离乡村,对土地变得冷漠,大部分并不是刻意的伪装,而是缘于某种精神自觉。只有很少一部分写作者,仍然保持着对乡土的眷恋,这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有着灵魂上的难以割舍,李春龙就是这样的诗人。作为七○后,他没有像很多同龄诗人那样选择城市书写,只要一下笔,就自然地回到了生养他的那片大兴村的山水,他要为这个村庄记录下那些即将失传的点滴,同时也见证风土人情的伦理变迁。

对于乡土抒情诗,经历过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的诗人应该不会陌生,它甚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美学趣味。尤其是当海子去世后,大量的伪乡土诗充斥诗坛,一度引起了全国性的乡土诗歌潮流。现在来看,那种书写显得过于空洞而虚假。后来有诗人纠偏了那些宏大的伪抒情,将重心转向了人本身,从农村人的悲苦命运中寻找诗性的源头。比如新乡土诗人田禾即如此,他的农村出身和写作上的苦难意识,通过个体经验的转化,由此获得了新的空间。李春龙有着和田禾大致相似的人生经历,根源和血脉都在农村,即便身体离开了土地,也往往在精神层面上无法完全摆脱乡村的影响。

李春龙的诗歌在气质上就是属于乡土的,他没有为了刻意追求某种风格而去虚假地抒情。因为无论从诗歌的气味,还是落笔时的习惯,都可见出他对大兴村的深厚情感。他之前曾出版过一本诗集,名为《白纸黑字的村庄》,这应当是其乡土书写心志最生动的体现了。生动,当是李春龙乡土书写的一个重要面向。之前很多伪乡土诗之所以无法打动人,皆因诗人们对于远方的想象太刻意,太虚假了,只是为了突显乡村诗意的一面,而遮蔽了其诗意背后的落差与疼痛。这种美化乡村的书写,与城市人对乡村的自我想象有关,他们所书写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乡村,而是想象中的乡村,这才会出现那些空洞的山水描绘,那些田园牧歌式的向往,那种世外桃源般的追慕,这些只是古老乡村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当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其实遭遇了大规模破坏,美好不再,接踵而至的,就是那些现代性地侵蚀,被剥离出土地的人再返回对其的认识,就徒剩了想象。当更多农民希望自己的土地被工厂征用而要求赔偿时,我们从物质回报层面上能够理解他们,这正是他们所渴望的,土地已无法养活自己,与其如此,还不如不耕种了,获得赔偿后到城市里谋求生存,既体面,又干净,这应该是很多中国农民的愿望。可是,农民一旦脱离了土地,那又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李春龙对此是有自己的反思的。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来书写自己的村庄,还是希望能以此保存某种乡土记忆,让这样的文明得以传承。

李春龙何以如此钟情于他的大兴村?他曾专门写过一首诗来回应这种追问。“我为什么一直在写大兴村/因为我生在这里/我的啼哭我的欢笑/我的现实我的梦想/都是从这里出发/与生俱来别无选择//我为什么一直在写大兴村/因为我最熟悉这里/一草一木一人一狗/一山一水一春一秋/写起来都特别顺手//我什么一直在写大兴村/因为无论是以前在村里/还是现在在村外/都离不开一个村字/大兴村是一滴墨水已浸入我的身体/而我的心眼那么小/一滴墨水/已装得满满的”(《我为什么一直在写大兴村》)。这是最真挚的情感流露,诗人书写大兴村的理由朴实、纯粹,不带任何虚饰的成分。有了这样的理由,大兴村才在其笔下有了出路,一草一木才会生动鲜活,一山一水才有了精神领地。

——或许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春龙以诗歌的方式参与的对乡土文明的诗性重建,在经验的层面上获得了其合法性。他笔下的大兴村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有着其内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因此,他多用组诗或系列诗来表现故乡的风土人情。在吴投文教授对其的访谈中,李春龙曾如此感慨:“从二○○五年开始,我一心一意写‘大兴村’,觉得写什么都顺手,越写越深入越透彻,越写越有话写越能打动自己。”比如他的“大兴村”组诗、“大兴村亲人”组诗、“我是在村里或是村外”组诗、“我把世界分为村里与村外”组诗,总之,如他在诗中所言,离不开那个“村”字,这种坚守更是灵魂上的认同。他热衷于从实感层面来表达自己的思索,而不是空对空的抒情。他曾数次写到鸡蛋枣树,尤其是《一棵树的离去》以睹物思人的方式,表达了对未曾谋面的爷爷的思念和追怀。当不再结果的老枣树被父亲叫来挖土机“连根挖去”后,诗人内心的那种不舍与疼痛可想而知,其娓娓道来的语调,更像是在为大兴村寻找其在精神史上的位置。他将笔墨集中于此,不单纯是为了突出乡土气息,他是在为一种记忆的消失而哀婉,而痛惜。

李春龙虽然在书写乡村,但他并未像有些诗人那样,要着力刻画乡村的凋敝和败落,尤其那种对凄凉之景的无限放大,以显出批判的锋芒。诗人对大兴村的书写,即便是平视的,也带着某种隐秘的希望。相对于那些破坏性的、消解性的书写,带着建构色彩的写作显得越来越稀有。我们总是希望对农村进行改造,让它变得更现代化,与城市同步,然而,在这一改造的过程中,我们恰恰丢失了太多乡村所独有的文明与景观。

对乡土的拥抱,不一定非得通过无条件融入来完成,诗人其实也可以与其保持距离,而且这距离是一种美产生的前提。李春龙在竭力拯救他写作蓝图中的乡村文明,并试图建构属于他自己的乡土王国,但他很大程度上只能在纸上完成还乡之旅,就像海德格尔所言,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对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来说,这好像是一种宿命,可我觉得,这不是诗人乡土书写的障碍,他只是以自己的热情,融化了那些几近僵化和板结的乡村观念。可能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觉得,李春龙这样的诗歌有着浓郁的乌托邦色彩,但是,他并没有去美化乡村,他只是在打捞行将消逝的乡村历史,而且很多书写是个人化的,独属于他内心的隐秘存在。不像有些诗人过于注重公共性的呈现,最后导致书写的平面化,给读者的感觉也是同质的,重复的,缺乏能打动人心的亮色。在这一点上,李春龙的个人书写让人有信任感,他既写出了乡村的困境,也描绘出了某种潜在的美好。

nlc202309091203

我记得他有一首诗,叫《大兴村简介》,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找到进入李春龙诗歌王国的路径,“村的四面是山/各种各样的树手拉手围成一圈/中间留有些许缝隙/可以通过风和阳光/和一些零星的消息//山的怀里是屋/有几处是几十间挨在一起/像在拉家常比较亲密/大多数东一间西一间隐隐约约/只能通过炊烟这根线索/或者通过一些鸡鸣狗叫/分析出大概位置//日子从几处泉眼细细流出/明月是方塘中晚出早归的鱼/人口八九百/主要分布在二十四个节气里/属典型丘陵地区/四季分明冬暖夏凉/特别要提到的是一条毛马路/那是进入大兴村的要道/一到春天就长满花花草草/请千万注意不要被浓浓的春意绊倒”。诗人勾勒出了大兴村的轮廓,这一点或许并不令所有读者感兴趣,可是,这些带着个体经验的细节梳理,承载了诗人更多的情感,而我们在此诗中寻找到的是通往诗人内心的路标。循着这个路标进入他的乡村世界,那里面不仅仅是花草树木,鸡鸣狗吠,同样,他在人之精神的细微变化里,参与了对乡村的救赎。

体现变化的途径,李春龙总是在对比中完成,今昔对比,前后对比,既有纵向的时间洗礼,又有横向的内心革命,在双向甚至多层面的比较中,乡村书写在不经意间就有了新意。“我烧火/母亲炒菜/与三十年前一样/柴火很旺很温暖//一年里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大兴村/吃一顿柴火饱饭/这样才能感觉到/生活又有了烟火气/否则/感觉一年都是饿的”(《饿》),短短一首诗,却承载了三十年时间的流转,有些东西渐行渐远,可有些记忆是一生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特别是对于敏感的诗人来说,他更愿意去保留那份难能可贵的记忆,去回味那带着乡土柴火气息的“饿”。如果说这首诗开启了对母亲的讲述,那么《喊》则是续写了关于一位平凡母亲的传奇。“以前在大兴村/喊妈妈/现在回大兴村/喊老娘/喊着喊着/真的把母亲喊老了/把一头青丝/喊成了满头白发”(《喊》),这样的书写,正是建立在形象传递的基础之上,岁月不饶人,亲人也不例外,身上也会留下印痕。虽然我们也可以用“摧残”这样的词来描述,但诗人所写的残忍,并不一定要怪罪于漫长的岁月,那是自然赋予人的一种生命程序,每个人都必须经历。在这种对日常经验的书写中,李春龙似乎找到了自己平实的方式,就像他对诗的要求一样简单——“准确、干净、直抵人心”,他就是在这一层面上写着自己具有“中国经验”的诗歌。“饭快好了/我想带儿子去喊/在椅子山砍柴的父亲/母亲说不要喊/椅子山那么大/不晓得在哪里/到时候了/自然会回来”(《自然回来》),在这首母亲不认为是“诗”的诗中,却隐藏着诗人最深情的精神寄托。就是这简单的生活场景,里面有故事,它不需要去营造和烘托什么气氛,三言两语的对话之后,也不用将其神化,一切尽在不言中,甚至都不需要去想象,所有的呈现就无限接近于我们千百年的乡村传统。

其实,与其说李春龙是在写乡村经验,不如说他在通过自己的村庄写乡土传统,那传统里有复杂的乡村伦理,也有丰富的人性景观。他写了大兴村的亲人,我们看起来可能仍然是似曾相识的,但他们已深深地烙在了诗人的脑海里,成为了他永恒记忆的某种变体。当他在留存这些记忆时,也是在倾听,在陈述,在看见,在进入这些带着乡土温情的梦境。

农村的变化是残酷的,但也是耐人寻味的,它们何以能进入诗人的笔端,成为其不可磨灭的记忆?诗人将这些残酷的变化写出来,正是强化了记忆在乡村变迁中的分量,让它们成为支撑乡土流失这一巨大社会问题的见证。当乡村在很多作家笔下成为某种符号时,我们书写它们的价值究竟何在?被日益破坏的乡村伦理,其指向的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而是一种现代乡村体制。其所遭遇的城市挤压,很多人虽了解真相,但仍然无法清晰地去辩解。乡村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人与物的凋敝,同样还有精神的失落,在这面乡村的镜子中,我们照见的是自己的罪恶和丑陋,还有那些不适应的恐惧。

李春龙也不可避免地写到了属于自己的恐惧,他不是通过器物被现代化的改造,而是通过人对于命运与生死的认知来理解的。《五朵回村》这首诗,是对于走出大兴村的人的一种追溯,虽然只有短短二十行,但字里行间包含了太多的隐情。走出去到广东打工的发小五朵,是乡村变迁中的一个缩影,同时,她也是一个范本,折射出了时间对人的净化,这净化里不乏一种宿命的味道。“五朵将从广东带回的点点滴滴的幸福/一一分送到大家手里/将这么多年的艰辛/藏得更深”,诗人对命运的阐释在此也面临新的挑战:农村人被城市化进程所裹挟,最终不得不捆绑在一起,共同接受这个时代的检验。而我们不管怎么挣扎,终归会成为历史,那这在当下的意义,确实就成了现代化的一个共谋者。

诗人对命运的纠缠,可能就止步于那隐隐的不安,他无法再往下诉说了,这种失语源于无奈,他不可逾越乡村伦理的边界,只好守住那份“痛感”,让它成为诗意的一部分。当然,除了这种对命运的挖掘之外,李春龙所书写的大兴村人对生死的乐观认知,则又显出另一种不同于世俗伦常的达观。他有一首非常独特的诗《躺》,真切地写出了生死的秘密。“没事外公就喜欢/爬到堂屋神龛下的/黑漆棺木里/双眼一闭/躺一会儿/然后双眼一睁/又爬出来//堂屋神龛下/本来躺有两副棺木/二○○七年中秋以后/就只剩下一副了/一副棺木躺着/显得孤零零的//在大兴村/外公算得上一个/在生死间/来去自由的人”,这是诗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因此,他的讲述显得平静舒缓,一如外公躺在棺木里那么安宁。如果说这是一个地域的风俗,人们早已司空见惯,那么,当它被写成一首诗,其中蕴含的对生死的乐观是非常富有穿透力的。或许大兴村老人们早已越过了惧怕,而把死亡看淡了,认为那是一个“迟早会降临的节日”,这才有了诗人以这种平静的语调来诉说,来叙述。同样,不仅外公如此,父母这一辈也是这样对待生死的。“‘我们以后肯定是火化’/上次与父母聊天/不经意聊到了生死/随意说了这么一句//这次回大兴村/就看到堂屋里/多了两副棺木/父母一致认为/只有房屋才能装得下生/只有棺木才能装得下死”(《棺木》),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它肯定不是简单的陋习或风俗就可以概括的,那里面凝结着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它并非不可言说,只有以向死而生的姿态活着,方可理解生活的本义与内面。

李春龙还曾写过死亡,不是以直面的方式,而是以委婉的笔调表达了某种痛惜。“一个红苹果上面/有一个小黑点/黑越来越大/红就越来越小/母亲还是/舍不得扔掉//对门刘家院子的刘勇军/二十岁就得了骨癌/就被生活/早早扔掉了”(《扔掉》),诗人由母亲舍不得扔掉坏了的苹果这一细节,联想到了早早去世的邻居,他的死亡,是被生活“扔掉了”——多么形象的描绘!有些死亡是意外的,有些死亡是被动的,相比于那些迎着死亡而生活的人来说,意外与被动之死,总是显得残酷。诗人在含蓄中写出了这种残酷背后的无助,有着浓郁的反思意味,“铜锣铛铛开道/一群人在送三十五岁的堂兄/到高石头岭/一群人中/堂侄最小/像往常一样/一路上有说有笑/他还不清楚/他的父亲这次出门/就是再也/不回来了”(《出门》)。人的死亡,就像出了门,只是这次出门是不再回来,可在懵懂天真的孩子看来,那可能真的就是一次出门而已。我能想象到诗人内心中的一种大悲恸,但他并没有直白其心地去发泄悲情,竟以这种内敛的笔调写出了死亡的残酷。在这方面,李春龙是内敛的,他懂得以节制的方式来书写死亡,便是对死亡的尊重,这样也会更显力度与厚重感。

在一篇创作谈里,李春龙提到了儿子在做作业时编造出的一个词——刺动,这是天真无邪的孩子针对生活语言的一种创造。而诗人在书写他的大兴村时,就是那些令他感怀的人与事,促使他不断地去靠近它们,去理解它们。“从二○○五年专注于胞衣地‘大兴村’系列诗歌写作以来,我非常看重那些‘刺动’我的人与事与一个一个细节,会随时随地随手记下,一首一首诗就这样诞生了。”(李春龙《在那个“刺动”我的一瞬间》),大兴村不仅是李春龙地理上的故乡,更是他精神上的依靠。他记录下大兴村的一切,不管是作为一个见证者,还是一个旁观者,他都是在进行自己的乡村启蒙。

李春龙作为新一代乡土书写的七○后诗人,他不仅是在为自己的大兴村立传,同时也承担着保存乡土诗意的使命。他的诗歌写作之旅可能才刚刚开始,而面对未来乡村的巨大流转,他的挑战相应地也会变得更艰巨。我相信,在挑战和考验面前,他会将其化作动力,来写出更富新意和力量的乡土之诗。

责任编辑:赵燕飞

上一篇:检验科试剂采购流程下一篇:供应链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