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组课赛总结刘炜

2024-05-05

小学语文组课赛总结刘炜(通用2篇)

篇1:小学语文组课赛总结刘炜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平凉市2015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讲赛活动总结

灵台县百里中心小学 刘 炜

“平凉市2015年中小学课堂教学讲赛”小学语文组比赛活动已然拉下了帷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各位参赛选手、评委对市局领导、承办单位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也向二十五位参赛老师表示热烈地祝贺!

本次活动从11月2日开始到11月6日结束,历时5天,来自全市六县一区的二十五位优秀教师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这是我市小学语文学科课改成果的又一次集中检阅,也是各县教学能手之间的一次教学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加之领导小组的督查指导,随堂听课教师的热情参与,使这项被赋予新意的传统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为小学语文课堂讲赛,我觉着用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句话来诠释本次活动最为合适——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信赖”在组织

市局领导高度重视、用心良苦,大胆起用新人组建评委组,信任之余饱含更多的是栽培和历练;承办单位顶力支持,无微不至,使得这次活动得以有序有效开展。

“信赖”在课堂

风采各异的参赛教师为我们呈现的精彩纷呈的课堂,为课改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指明了新的方向。课堂中,丝毫觉察不到师生初次相见的生疏与拘谨,反而是他们心有灵犀、一见如故的默契让每一位听众深深感染而意犹未尽。教师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根神经,激发师生与文本、课堂与生活的碰撞和交融,使人时而惦念慈祥的父母,时而惆怅友人的惜别,时而穿越昔日的硝烟战火,时而踏足纯情的乡间小河,时而领略伟人的英雄气节„„

一、整合课改理念,精雕教学过程 从参赛教师到参与评委,都能从新课改理念出发,结合平凉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上好每一堂课,评好每一堂课,听好每一堂课。不论是上课还是说课,参赛教师都能较好地展示语文教师的大语文、大视野和大手笔,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展现语文学科课改理念:根据学段目标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从教材解读、目标预定、学情分析、方法选择及环节安排上设计课时;教案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语言简洁,表达顺畅;教学呈现方式注重文段选点铺设,朗读理解感悟,听说读写训练;教学方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理念,在点与面上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统一起来。如王海蓉老师在《少年闰土》中抓住“闰土的话”这个突破点让学生明白其中包含的四件事,体会人物特点,以点带面、统领全文;杨文涛老师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能围绕课题中的“送”和“之”,让学生思考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很快把全诗的脉络和感情挖掘了出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靳引弟老师采用“镜头式”分步分析鲁迅先生的外貌,让学生深刻理解了鲁迅先生“怎一个‘瘦’字了得” 的形象特征;杜海珍老师把古诗教学归结到“入诗境、解诗题、读诗文、知诗意、悟诗情、拓诗蕴”这十八字的结构中去,层层深入、条理清晰;章晓娟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课件中展示的课题艺术地以“火焰”作背景,从一开始就让这把“火”烧了起来。

二、角色定位准确,课堂生成有效 课堂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扮演了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变成了“学堂”,学生自由奔放、思维活跃,敢于说真话,乐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画面;教师没有高高在上,学生不再只坐在下面静听,师生关系的融洽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意想不到的随机生成“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课堂高潮不断、笑声不断、精彩不断;师生的交流也不再躲躲闪闪、不再直来直去,而是寄托于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次握手、一声问好„„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苏海娟老师的《学会看病》这节课中,当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不是本课切入点的时候,老师这样说:“哪位同学愿意猜猜老师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一名学生站起来回答后,老师告诉他猜错了,其实自己喜欢的是这些内容,随后用课件出示,又问学生“谁愿意帮老师读读这段话呢?”学生跃跃欲试,气氛热烈。教学中遇到困惑时教师没有着急地直接提出,而是聪明、从容地选择了含蓄的方式跟学生互动,既达到了目的,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展现了教者的教学艺术和智慧。马永军老师让学生当小老师找词语,自己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写比赛,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老师真正走进学生。闫淑娟老师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先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部分,总结得出“抓事件、品细节”的学习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此方法自学后面的内容,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也解放了教师自己。王海蓉老师预设的学习目标用“我能做到”、“我爱读课文”等做提示,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口吻展现给学生,学生更容易领会。

三、教者扎实灵活,教学技术精湛

1.教师专业底蕴深厚,基本功扎实。多数老师专业知识丰富,课堂目标把握准确,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双基训练与文本感悟结合到位,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独特新颖,既调动了学生的认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不难想象一位能说会道、擅写会画、博古通今、时尚幽默的老师,会怎样被学生追崇。如张胜荣老师文学功底深厚,在教学《有的人》时,把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写成一首规整的格律诗跟学生分享。杜海珍老师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在黑板上用了简单的几笔线条就勾勒出了“柳色新”,随后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酒杯,里面包含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祝福、离别、友谊,再结合“更进一杯”的一唱三叹,道出了伤感别离、难舍难分的送别情怀。

2.灵活处理文本,大胆尝试创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作为其中一个“哈姆雷特”,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二次加工处理,除了示范带动之外,产生的效果也让学生赏心悦目。如吴青华老师在《搭石》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人情美、风景美,将课文片段加工创造成现代诗的格式,再巧妙地配上音乐,一下子把人带到大自然的怀抱去沐浴淳朴的乡情,给平白无华的文字赋予音乐美和韵律美,令人回味无穷。任玲玲老师在《慈母情深》一课中,形象地将课文中的文字归属为“慢镜头”和“快镜头”,让文中的画面跃然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高亮辉老师能将音乐中的渐强记号“搬家”用于课文朗读语调的提示,恰到好处。

3.巧用课堂生成,滴水不漏。教师能随机应变,轻松化解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填写教学空白。如杨文涛老师在教学时,多媒体播放出现了问题,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老师,老师却轻松诙谐地说:“哟,同学们的热情打动到它了”,一语道出,学生不再感到这是场意外,反而更加期待处理结果会怎样。当工作人员排除了问题之后,他伸着大拇指对工作人员说“太棒了!你太牛了!”鼓励学生给工作人员掌声,无形中又给学生上了一堂知恩图报 的“礼仪课”。

4.教学语言丰富,感染力强。教学中,文字和说话并非师生交流的唯一语言,还掺杂了神态语言、动作语言、肢体语言等,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刘军华老师在执教《有的人》一课时,教者利用自身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丰富全面的文学积累、耳熟能详的历史背景、自然流畅的课前导入、一气呵成的教学组织为我们展现了一堂精彩高效的课堂。不难发现,教学语言在刘老师身上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教师的浑身上下、几乎每个毛孔都会说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姿势都会在教者的掌控中不经意地向学生发出“信号”,引领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例如当学生没有读出文本的情感时,刘老师马上会皱起眉头,把期待的目光投向学生,待到学生有了进步之后,她立刻会睁大眼睛,带着满脸的赞赏走向学生。

四、方法策略得当,教学成效显著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二十五节优质课中,很少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教者能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将创设情境法、分层递进法、设置矛盾法、客串演讲法、制造悬念法、角色体验法、启发引导法、尝试探究法、游戏竞争法、个别辅导法、拓展延伸、抓关键词等方法贯穿其中,灵活运用。如吴永娟老师课前设计了有效的智力游戏,既活跃了气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张胜荣老师在《有的人》的教学中设计了闯关的形式,教学过程层层推进,难度逐渐增大,学生兴趣浓厚,效果突出。史巧珍老师带领学生抓住“孤帆”这个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通透地领悟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

2.朗读贯穿始末,沿坡讨源。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教师能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读喜欢的部分,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文入情,神游其中。教学中利用初读,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文章中的画面和文字融为一体,积淀语感。如张胜荣老师在教学《有的人》一课时,通过学生自读、用喜欢的方式读、读印象深刻的句子、比赛朗读、同桌互读、边读边写、感情诵读,最后读懂了诗的意思,读准了诗的内涵,读出了诗的情感,读得有话想对鲁迅先生说„„

3.分层设计课堂检测。胡艳丽、张璐等老师在课堂中遵循学生年龄特点不同层次地设计了课堂作业或达标检测,有基础知识也有发散训练,难易相间,趣味性与挑战性相结合,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展示和提高。

4.教学资源应用巧妙。文本、课件、卡片、简笔画、游戏、视频、导学案、练习卡等及生活中的一切教学资源的大量使用,辅助了教学,增色了课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司海燕老师在教学《学会看病》时巧妙地运用自己在儿子身上的“母爱”这个亲身经历,来诠释课本中的母爱,找到了母爱的共性,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段丽娜、王爱珍老师自如娴熟地运用电子白板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解决字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张悦、徐春娴老师能借助适当的文学资料、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积极而适宜的学习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作者、编者、教者、学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5.德育渗透无处不在。教者在课堂中能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课堂随机生成和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育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感恩。如吴青华老师在《搭石》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在过搭石的时候,假如你遇到盲人,你会怎么做?假如遇到胆小的小学生你又会怎么做?”,把学生刚从课本中学到的老幼相敬、舍己为人的品质,趁热打铁渗透到生活当中,学以致用达到育人的 目的。章晓娟老师在打断学生的回答之前,先赔礼道歉,既有礼貌,又让学生懂得打断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史小华老师在课堂中用“珍惜时间,从我做起”提示学生抓紧时间,使得教育无处不在。

五、教学评价多样,重视学生发展

1.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多样,评价手段得当。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或用激励的语言,或用赞许的目光,或用轻柔的抚摸,或用微微的点头,或用友好的握手,或用深情的拥抱,或依托于学生自己的小伙伴„„杨小莉老师自然亲切地对学生说“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老师喜欢洪亮的声音”,“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真了不起”等话语,犹如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学生越发充满活力;马永军老师和蔼地鼓励学生:“宝贝,你说”,跟表现好的学生友好握手、拥抱;苏海娟老师对学生说“第二组同学的思维太敏捷了”“你长大了可以当演员”等等,同时又像《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一样轻轻地摸了摸学生的头,这一举动显然已不是单纯的文本演示,而是“给力”的课堂激励。

2.注重情感体验,张扬学生个性。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能够在自学、感悟、诵读、讨论交流中体验情感,展现个性。马永军老师用自己的热情与活力感染带动着学生,加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营造了民主、平和的课堂氛围,创设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语出惊人,激起了不少浪花。齐晓玲老师带领学生模仿老人喂海鸥时的“啧啧”声,闫淑娟老师鼓励学生带着动作体验《最后一头战象》嘎羧悲壮的“欧,欧”声,学生通过反复模仿揣摩,自然领悟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及最后一头战象终结生命前的悲情和留恋。

3.不留教学死角,人人有所提高。胡海娟、张璐、胡艳丽、刘军华等老师对教学中随机生成的问题或学生学习方法、书写中的错误都能抓住不放,作为教育资源适时开展教学。比如刘军华老师对学生照着教辅读物回答的问题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告诉他:“你说得不够简洁明了,没用自己的语言”,而另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了之后,老师大加赞赏并奖励,这样以来我估计前一位学生再也不会照搬教辅读物上的答案了。

“信赖”在反思

记得在一次闲谈中,当大家谈及参加此类课赛活动选手有多煎熬,评委有多辛苦的时候,市教科所朱所长说了一句:“„„可谁又曾想过这样的经历促使了自己多少成长呢?”确乎如此,课堂教学讲赛的初衷和结果本来就是成长与收获,审视和分析才是进步的重要途径。尽管这次活动中“出彩”的地方很多,师生的收获也多,但多多少少也暴露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虽小,可是足以引发我们共同的思考。

一、重教学过程,轻教案质量

1.教案、课件粗糙。在如此高级别的赛事中,却出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怪现象:有的教案或课件中多处标点符号错误;有的“的”“地”不分;有的句子中多出了不必要的空格;有的课题序号标错;有的几种字体出现在一句话中;有的出现错别字;有的句子不通顺;有的通篇顶格书写;有的教学环节中只安排了“1”,再无下文;有的长句中间没有标点;有的字里行间距离不统一„„完全没有错误的教案寥寥无几。

2.教案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本身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而教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浓缩,可以反映出教者的设计理念、教学思路和课堂结构,展示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设计艺术。然而多数教案只有简单的条框式的教学环节,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具体内容,也没有重要的知识点;甚至 有的教案连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都省去了,直接从“教学过程”开始设计;其中一份教案中的“教学过程”环节只有四十个字,没有学习任务的安排,也没有任何学习过程的预判;更有甚者把课题都简化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直接被改成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让人匪夷所思。如此简单低劣的教案,已失去了它应用的意义。从抽签到备课、上课的时间顾然紧张,但对每个选手来说都是相对公平的,不该成为我们推诿的理由。

3.时间预设欠合理,教学节奏不稳定。有的教师一味地求“全”,生怕知识点有遗漏,个人优势不能很好发挥,课堂高潮得不到充分展示,导致教学过程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有的课堂中教师担心时间不够用,各个教学环节“赶集式地聚拢来”,结果后面不知道该干什么,提前五分钟下了课;有的课堂前部分教学详细宽松,时间不够时又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其中一节课“导入新课、检查预习”环节用去了二十六分钟,留给重难点的突破时间少得可怜。

二、偏重课堂呈现,忽视个人素养

1.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研读不深入。表现一:对学段目标掌握不清。中高年级语文的课时界限应该很清楚,但很多老师却不能准确把握,一味地追求课堂呈现。有的初读课文之后就讲故事、举例子进行拓展延伸,或者越过了字词教学直奔文本品读,或粗略读读课文就开始课堂练笔。表现二:对文本蕴意理解片面。有的老师认为自己理解的内涵和情感就是唯一的答案,无论费多少周折都要把学生引到这个点上,忽略了事物和情感的两面性。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中学生回答说课题表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爱已然正确,教者非要纠正为“应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慈母情深》中教者一味地强调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忽视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恩。表现三: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不够。有的老师一节课下来,紧紧攥着课本或教案,不敢脱离书本;也有老师边看资料边讲,很不自信。其实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成的过程,在放手学生的同时也应放手教者自身,让自己也有发挥的空间,这样学生听到的或看到的尽管不流畅但会很真实。

2.教师“三字一话”需要提高。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方言较重,示范朗读中错误发音较多,甚至还不如学生发音标准;有的老师自己的朗读质量不高就给学生草率示范;有的板书不整齐,字体不规范,个别字笔顺错误等等,这些都给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教学模式创新少,目标落实欠到位 1.课堂教学模式欠新颖。个别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力度不大,缺乏代表性和示范性,教师“指哪到哪”,千篇一律:先解决字词,初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随后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指名回答,教师相机点拨;之后老师再提新的问题,学生再读课文再回答,一直到结束。这样毫无变化和层次的设计学生早就见多不怪,兴趣不浓。

2.教学预设和生成关系处理不当。有的教师片面以为“三维目标”就是“三个目标”,教学目标的预设没有可操作性。有些课设定的目标过大,过全,导致课堂容量太多,难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些课目标设定过于偏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没有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四、合作学习实效不强,细节处理不恰当

1.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不强,读议话题质量不高。有的为了展示 “合作探究”的环节和讨论的高效,“自学指导”、“学习指南”中设计的问题没有深度和难度,学生聚在一起半分钟不到就高高举手,这样的讨论没有实际意义;有些问题过于琐碎,学生随口就能答出,教者却要反复指名回答,增加课堂提问量,扩大提问 面;有时教师没有提出明细的要求,就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有的课堂虽然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学习内容全是个体行为,如“自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等等,这些没有一项是可以共同完成的。

2.忽略了教学细节。(1)板书字数太少。有的教师忽视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过多依赖媒体,该板书的不板书,该示范的不示范;有的甚至脱离课本全用课件代劳;有的只在黑板上写了课题,再无笔墨。(2)课前活动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课前放松心情,调动学生的兴趣,安排了一些类似幼儿园或低年级的师生活动或游戏,内容、形式简单幼稚,没有挑战性,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3)教师语言不严谨。有时为了引领时尚、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用世俗文化和语言去调动学生,可能当时很凑效,但却让学生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如有学生问老师:“您多大啦?”、“您属相是什么?”,老师却拒绝回答:“女孩子的年龄是秘密,不能说的。”学生带着真诚想走近老师,了解老师,不会有什么值得我们迟疑的想法或企图,老师这样做无形中告诉了女同学可以撒谎可以虚荣;还有老师说学生可以做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女孩子天生就爱美”等等,这些细节都会影响学生的心态和价值取向。(4)轻视了个人行为的影响。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看来就是标尺,就是榜样。而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细致入微,自己则有点我行我素。如学生好心提醒老师黑板上的“评价贴”掉地上了,老师却说“没关系”,继续进行教学。贴上去的“评价贴”是学生通过积极踊跃的表现“挣”来的学习成果,理应得到尊重,对这位学生的细心和热心,老师即便不表扬也该把它捡起来。(5)配乐时机不当,效果不佳。很多课堂都选择了播放音乐,但用得恰到好处的屈指可数。要么配乐声音太大,冲淡了主题;要么音乐风格、节奏与文本中的情感基调不符;要么没在最佳时机播放,没有把配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推波助澜之功发挥出来,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6)教学随意性大。有的老师不按教案设计上课,想到哪上到哪,没有布置学习任务就开始检查学习效果;也有老师三十五分钟就草草结束课堂;有的老师布置了学习任务之后,又不停打断学生进行补充;或者在学生认认真真听范读和读课文的时候打断学生去点拨等等。真想知道,让学生安安静静读会儿书有那么难吗?(7)“感情”泛滥。教师拿到一段文字,不管内容怎样都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雪地捕鸟”片段就只能读出趣味,读不出感情。(8)偏移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教者不管学生方法是否学会,体会是否到位就频频安排课堂练笔,忽视了口语表达这个基本能力的铺垫。(9)选点之后的分析过多,强化阅读感受的时间安排太少,部分教师时不时包办本该属于学生的归纳总结。(10)对学情掌握不透。教师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对学生总有牵制,致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更好发展,心灵得不到放飞。(11)有时候教师忘记了学生与自己知识层次、理解能力的差异,只顾“自我陶醉”,忽视了学生文本感悟时的感受,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足。(12)教师过分强调答案的“唯一”,对相近的正确答案不予采纳,对不恰当的回答置之不理。

五、激励机制欠成熟,评价语言不中肯

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费尽心思用物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奖励,奖品有图书、卡片、评价贴等等,这样的评价并非不可取,但也应该理性反思如果这种奖励形式长期大量使用,对学生有没有负面影响;有的老师奖励过于频繁,学生一回答就奖励,结果让白花花的时间从发奖品中溜走,导致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有的老师评价学生只会说“非常好”、“你太棒了”、“你写的字真好”等等笼统的 语言,没有给学生指明哪一方面很棒,也不明确学生的书写是字体美观还是结构规整,给不了学生成就感;有的教师甚至滥用激励语,学生随便读个课题就表扬说太棒了,对学生的成长没有好处;有的老师评价语言过于夸张,如“你简直就是天才”、“你比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读得都好”,这样不切实际的评价反而让学生觉得老师在哄自己开心。

“信赖”在期待

做一名“懒”而有道,敢于放手的老师

懒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勤快的学生。袁甲民教授将教学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教学生、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会、教学生学会学”,其中“教学生学会学”是最高层次。这正是要求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意思,要由“教”最终归属到“不教”,放手学生的同时,教师自己也能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

做一名业务精良,技术精湛的老师

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精湛的业务水平是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关键。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树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不仅要精通教育理论,具备稳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一口普通话、一笔好书法、一手好文章、一套好方法,一个好习惯),还不能满足于已掌握的知识和取得的学历,应主动进行更新和“充电”,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做一名且行且思,善与人交的老师

有一位特级教师把教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学科教学之中埋头苦干,另一种是教学实践有理论依据,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前者落实了教学的点滴,但多少有些盲目;而后者显然省事省心又方向明确。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有两种思想。”教育教学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需要教师与同仁、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敢于争辩,敢于碰撞,这样才会冒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做一名享受生活,知足常乐的老师 “清华大学百合公益基金会”农村教师培训发起初衷的背后是一个凄凉的故事:谢建华、徐丽萍夫妇在一所特别偏远的山村小学考察时,一位久居深山的老师带着飞机模型给学生上课,学生问老师人是怎么坐飞机的,老师从来没坐过飞机,凭想象指着飞机模型的机翼告诉学生:“人是坐在飞机翅膀上的。”这位老师用毕生的信念坚守在最边远的学校,没有学习深造的条件和机会,缺乏见识,虽然给学生的解释是错误的,但愈发令人尊敬。不知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生活就没有教育,但没有生活教不好学生是必然的。尽管我们不会告诉学生飞机是用“翅膀”载人的,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如果语文老师没有对美好生活和事物的敏感,就不可能带着孩子走向语文的美好。教师在生活中要珍爱自己,忙里偷闲去旅游,听音乐,参加体育和社团活动,广交朋友,不跟生活较劲,不和自己较真。把语文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学生看到了语文老师生活的丰盈和诗意,心中不仅会升腾起对老师的敬爱,更会升腾起对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向往。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就会用自己美好、坦然的心态去征服学生。

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发展的激流中逐渐发生着变化,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对教育的期待值越来越高。做一名具有时代感的老师,不要一直沉浸在少数 极端的阴影中,要合理调整心态,让心灵充满阳光,降低自己的标准和追求,让自己很容易满足:随时从学生的喜欢中享受幸福,从工作成绩中享受幸福,从社会的尊重中享受幸福,从同事的交流中享受幸福,从家长的认可中享受幸福„„

(责任编辑:安转琴)

篇2:小学语文组课赛总结刘炜

这次活动的内容有两个方面:小古文课堂教学比赛和文本解读研讨。首先,大家观摩了由各责任区预赛后选拔推荐的八位参赛教师的优质课。经过评委的评议,芙蓉小学衷冬萍和枧头小学李平华荣获一等奖。这次赛课凸显几个特点:重视朗读,做到读通、读懂、读厚;创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老师用文言文作自我介绍;传授学习方法,为学生插上一对飞翔的翅膀。在知识的迁移和语言的实践运用中,设计了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喜爱的训练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赛课活动后,大家针对文本解读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形成了几点共识:理解编者意图是文本解读的前提,抓住课文的点题句、过渡句、留白句、矛盾句、中心句和双关语等语句是文本解读的关键,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组织朗读、与作者和文本主要人物对话、触摸作者与文本主要人物的灵魂是文本解读的重心。

上一篇:民事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的联系与区别下一篇:小学生当小保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