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法总结

2024-06-23

小学语文语法总结(精选6篇)

篇1:小学语文语法总结

(一)关联词的使用

关联词的意义 能够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连接起来组成比较复杂的句子的词语,就是关联词语。恰当的使用关联词语,能使我们在说话或者协作时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并列关系:

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相互并列。每个分句各说一件事或同一事件的一个方面。既„又„ 一边„一边„ 又„又„ 一面„一面„

不是„而是„ 有时„有时„ 一会儿„一会儿„ 那么„那么„ 小芳既爱唱歌,又爱跳舞。

因果关系:

前面(后面)的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前面)的分句说明结论或结果。因为„所以„ 既然„就„ 由于„因而„ „„因此„„ 既然„那么„ „„因为„„ 之所以„„是因为„„ ①因为他真正下了苦功,所以成绩有了很大提高。②既然你错了,就应该伸出手去请他原谅。

转折关系:

后面分句的意思是前面分句意思的转折。虽然„但是„ „„可是„„ 尽管„还是„ ①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行动十分麻利。②尽管他身强体壮,还是搬不动这块大石头。

选择关系:

两个分句表达两种情况,从中选一种。

或者„或者„ 宁可„也„ 不是„就是„ 与其„不如„ ①桑娜宁可自己多受苦,也要照顾西蒙的两个孩子。②凡卡常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

假设关系: 前面分句提出假设,后面分句表示结果。

如果„就„ 要是„就„ 假如„就„ 倘若„就„ 即使„也„ ①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②即使你成绩再好,也应该谦虚点。条件关系:

前面分句提出条件,后面分句表示结果。

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无论„都„ ①只要刻苦努力,成功的道路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辛勤培育我的老师。递进关系:

后面分句比前面分句意思更进一层。

不但„而且„ 不光„还„ 不仅„而且„ 不仅„还„ ①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②这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关联词语填空

1、()风吹雨打,我们()坚持到校学习。

2、()成绩再好,你()不能自满呀!

3、我()这么用功,()成绩还是不如你

4、有人口头上()讲得很好,()行动却做得很少。

5、()雨再大,路再滑,我们()要按时报到。

6、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

7、()怎么拥挤,他()能挤过去。

9、雷锋()死了,()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

10、这个橡皮()我的,()李明的。

12、()水再上涨,江堤()有危险。

14、()明天天晴,秋游()按期举行。

15、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1、刘胡兰()牺牲自己,()不出卖同志。

23、妈妈()看电视,()织毛衣。

24、做事()坚持不懈,()能成功。

25、小明()学习好,()体育也很棒。30、()鄞奋学习,()能提高成绩。

31、()明天爸爸不上班,他()会带我上公园。

33、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36、小艇()速度非常快,()还能做急转弯。

42、周末的晚上,我()看电视,()听音乐。

43、王敏多才多艺她()会唱歌,()会跳舞。

小学关联词专项练习题 一.为下面的句子搭上恰当的关联词:

只要„„就„„ 如果„„就„„ 因为„„所以„„ 既然„„就„„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即使„„也„„ 只有„„才„„

(1)()多读多写,作文能力()能得到提高。(2)花生()不好看,()很有用。

(3)()他讲得很动听,()我听得津津有味。(4)爷爷()答应了你,你()放心吧!(5)()是数九寒天,我()坚持锻炼。(6)()刻苦学习,长大()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建设者。(7)这座井里的水()清凉,()甘甜。

(8)()没有这个转播台,老山沟里()收不到电视。二.填写关联词

1、我爱鸟,也爱养鸟。

2、我们不注意用眼卫生,眼睛 容易患近视。

3、你们成绩很好,不能骄傲。

4、你们成绩再好,不能骄傲。

5、这次比赛输了,我们 不能参加复赛了。

6、这次比赛赢了,我们 不能骄傲。

7、这次比赛场地条件很差,我们 赛出了成绩。

8、这次比赛场地条件很差,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三.请你让这两个句子合成一句!要用上合适的关联词哦。1.小华的字写得很快。小华的字写得很好。

2.革命的道路上有千难万险。千难万险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3.我们多赶几里路。我们要去看一看精彩的武术表演。

4、你没有告诉我。我知道了。

5.我们发动群众。我们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

(二)修改病句

概念:凡是不符合语法规则、逻辑、修辞和语言习惯的句子都属于病句。

1、常见的语法类型有:

(1)用词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4)重复罗嗦 自相矛盾(6)词序混乱(7)指待不明(8)分类不当

2、怎样修改病句

(1)认真的读原句,弄清楚句子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2)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3)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来句子的意思。

(4)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不是完整、通顺、符合情理。

3、常用的删改符号(略)

5)(一、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①主语、谓语、宾语残缺;②必要的修饰语残缺;③关联词残缺。1.上星期去植树了。2.我和姐姐都参加了。3.完成了作业。

5.经过老师的讲解,使同学们都明白了这个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7.小周虚心接受同学们。

二、词序颠倒。

1.语文对我特别感兴趣。

2.这个深深有趣的想法印在我心里。3.我们进行了讨论并且听了老红军的报告。4.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焚毁并洗劫了圆明园。7.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三、用词不当,1.乌云和大雨一起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2.黄继光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5.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11.学校的操场扩张了不少。18.所有的同学都尊重小学生守则。

四、搭配不当类。

1.江心岛的夜晚是人们乘凉的好地方。4.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7.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9.我的家乡是上海市人。10.秋天的西安是个美丽的季节。

五、指代不明。

1.老师把王虹和晓敏喊到跟前,对她说:“上课要积极发言。” 5.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7.小丽和小华一起去上学,她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9.李刚和小海是好朋友,他经常帮助他。

六、前后矛盾。

1.老师详细而又简略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5.平静的河面上,有一只小船迎着风浪向岸边驶来。6.天空布满了乌云,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睛。8.今天早上下了一天雨。

七、重复罗嗦。

1.山村里,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果树。3.我有一条很红的鲜红的红领巾。6.他经常回忆过去有趣的往事。

8.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把时间白白地,无缘无故地浪费掉。

八、不合逻辑类。(归纳不当)

2.学校的体育室摆满了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体育器材。5.幼儿园经常给我们吃哈密瓜、西瓜、苹果、西红柿等水果。9.妈妈今天买回来很多水果,有苹果、香蕉、西红柿、梨、黄瓜。

(三)修辞手法

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一、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 “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 “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拟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三、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四、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二)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三)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四)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五、设问

(一)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二)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三)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四)例句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六、反问

(一)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三)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四)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七、对偶

(一)什么是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二)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三)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四)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八、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二)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三)典型句子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四)句式转换

一、同样的词语,不同的语序,表示不同的意思。

如“我、哥哥、同学、的、来了”这五个词语,可组成五句话: A、我哥哥的同学来了。B、我同学的哥哥来了。C、哥哥,我的同学来了。D、同学,我的哥哥来了。看,次序变了,意思就大不相同。

二、“把”字句、“被”字句和一般陈述句,三种句式互相变换,意思不变。A、“把”字句即带“把”的句子。如:大水把森林淹没了。B、被字句,即带被的句子。如:森林被大水淹没了。

C、一般陈述句,即告诉人一件事的句子。如:大水淹没了森林。意思不变,可是不同的三个句式。

三、肯定句式、否定句式、双重否定句式

A、肯定句式,即不带否定词(不、没„)的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如:明天我们去看画展。

B、否定句式,即带否定词(不、没„)的句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如:明天我们不去看画展。

C、双重否定句式,即带两个否定词(不、没„)的句式,好象数学中的“负负得正”一样,“否定+否定=肯定”,表示肯定的意思,但比肯定句语气更加强烈。如:明天我们不能不去看画展。

四、直接对话句,转述句

A、直接对话句,即一个人说的话一字不差,照录不误。如:爱因斯坦友好的对小姑娘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这是直接写人的对话。B、转述句,即一个人转述另一个人的话,当然只是人家的意思,不是自己的话,人称也要变成第三人

称。如:死因斯坦友好的对小姑娘一笑说,对不起,小姑娘,是他不小心。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有时需要直接引用别人的对话,有时需要转述。练习将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改

为转述语句,可以增强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在练习时,应注意三点:

一是改换人称,(将你、我、我们等改为他、他们)。二是改动符号,将冒号改为逗号,双引号去掉。三是适当的调整词语,是语句通 顺。四是保持愿意不变。

五、文明语言,不文明语言

A、文明语言,即话说得很有礼貌。如:岳飞向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

B、同样意思的话,有的讲的就很粗野,没礼貌。如:牛皋像一个老者问路,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

真是“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六、陈述句,反问句

A、陈述句指说明意思,叙述事实的句子。如: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B、反问句只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如: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一般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首先要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

2、再把原句中的句号改为问好。

3、有时为了加强语气,还要加上“难道”、“怎么”、等语气词。

4、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时,可以有不同的改法。如:A句还可改为:

(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难道能是最伟大的人吗?(2)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能是最伟大的人吗?

(五)三种该注意的标点符号

1、省略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表示文中内容的省略;(2)表示说话的迟疑;(3)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4)表示意思没说完或者语意深长,余意未尽;(5)表语句内容的跳跃。

2、破折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解释说明;

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玛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2)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声音的中断或延续。

“卖——扇子啦!”

3、引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引用别人或者直接说出来的话;(2)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3)表示成语、谚语、俗语或表示声响的词语,专用词语。

篇2:小学语文语法总结

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对偶、引用。比喻句:

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本体:小朋友

喻体:鱼

敌人像饿狼一样爬上了山坡。战士们像猛虎一样扑向了敌人。本体:敌人

喻体:饿狼

本体:战士们

喻体:猛虎 拟人句:

小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苍蝇当做一顿美餐。排比句: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有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桂林太秀了,庐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反问句: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难道这件事还不值得我们重视吗? 设问句:

谁使长征取得胜利的呢?是共产党。谁是我们最亲的人呢?是妈妈。夸张句:

教室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到。

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反复句: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故乡!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对偶:

登庐山,看瀑布飞腾; 游黄山,看云海扬波。引用句:

人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

句式转换:

“被”字句和“把”字句 老师表扬了同学们。老师把同学们表扬了。同学们被老师表扬了。

陈述句和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第一步,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第二步: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等反问语气词。

第三步: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注意:要通过朗读检查修改后的句子与原来的句子意思是否一样。例:

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1.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3.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第一步:有否定词的要去掉,没有否定词的要加上。

第二步:去除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和疑问词(吗、呢等),把问号改为句号。

第三步:也不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句子整理通顺(通过朗读检查句子是否修改正确。)。例: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是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修改病句: 学会修改病句:

1、读(读原句)

2、找(找病句)

3、改(对“症”下药)

4、查(查修改后的句子是否正确)上课的时候,发言积极。(成分残缺)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发言积极。

我们要坚持革命的光荣传统。(用词不当)我们要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

这篇作文的层次和语言都很通顺。(搭配不当)这篇作文的层次很清楚,语言很通顺。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语序混乱)他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艰巨任务。

一打上课铃,我们立刻坐在座位上坐好。(重复罗嗦)一打上课铃,我们立刻坐好。

小林和小红边走边谈,他告诉他作业已经完成了。(指代不明)小林和小红边走边谈,小林告诉小红,他的作业已经完成了。凡是学习好的同学,有些是上课特别专心听讲的。(前后矛盾)凡是学习好的同学,都是上课特别专心听讲的。

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水果和梨等各种水果。(不合逻辑)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苹果和梨等各种水果。关联词语: 并列关系:

又„„又„„

一会儿„„一会儿„„ 那么„„那么„„

既„„又„„ 递进关系:

不仅„„而且„„

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

尽管„„还„„ 假设关系:

即使„„也„„

要是„„就„„ 条件关系:

无论„„都„„

只有„„才„„ 选择关系:

不是„„而是„„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因此„„

不但„„而且„„

虽然„„可是„„

如果„„就„„

只要„„就„„

与其„„不如„„

篇3:高中语文呼唤语法

现今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有关语法教学的要求:“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 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因而现在的语法知识点在初中教学中出现的内容仅只有一个实词表, 一个虚词表, 简单而抽象。由于考试对纯语法知识不作要求, 加上语法本身的枯燥, 难掌握, 结果老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 课堂已经逐渐淡化语法。语法教学淡化的氛围无形削弱了许多高中生的语法基础, 降低了语文素质。而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又基本不直接涉及语法, 这使得许多高中生连最基本的语法知识都不懂, 也使得高中的语文教学馅入了困难的境地。

二、语法在高中阶段教学中的重要性

或许有人会说自己从未学过语法, 不是也能利用汉语交流思想, 并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古人不讲语法, 不是也能写出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文章?然而,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却有很多地方是不能离开语法的。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它包括词类、短语的结构、句子的成分、复句、句群、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语法教学有形或无形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 并且起到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虽不能说学好了语法就等于学好了语文, 但可以说学好了语法, 就为学好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 句子的分析要求我们要具有一定的语法分析能力, 对一个具体的句子, 如能准确提取句子的主干、分析句子的枝叶, 这样就可事半功倍。如:“今年这个县的水稻生产, 由于合理密植, 加强管理, 一般长势良好。”提取出句子的主干为“水稻生产长势良好”, 即可发现“长势良好”的是“水稻”而非“生产”, 属明显的主谓搭配不当。又如:“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 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了条件。”提取主干、分析枝叶后发现:“中学时代打下的”是“基础”, 不是“基础知识”。属于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 就能大大提高对句子的辨析能力。而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更是离不开语法的运用,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推断, 词类活用、倒装句式的分析都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语法功底。如文言倒装句式, 它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中之难。常见的有: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又可叫状语后置) 。因此, 分析倒装句子, 就需要分析句子成分。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这句话, 分析:主语“古之人”, 谓语“欺”, “余”为代词, 作宾语, 比照现代汉语即为“不欺余”, 是宾语前置句。然而, 对这些知识, 许多学生却是茫然无知。因为他们语法观念薄弱, 既听不懂, 又看不懂, 导致对文言文的深恶痛绝。事实上, 因语法知识的缺乏, 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碰到许多理解障碍, 导致语文整体素质的下降, 甚至产生对语文的畏难情绪, 或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因而, 高中语文应重视语法教学的地位。

三、语法教学的方法

虽然高中教材未直接涉及语法, 但语法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使得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语法教学。但须防矫枉过正, 不能因为对语法的极端重视就使语文课变成了语法课, 要改变过去语法教学中的枯燥乏味, 改变过去语文教学质量“慢、费、差”的不良现象。因而语法教学须讲究一定的方法。第一:不求全责备, 但求有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 要讲完、讲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因而, 高中语法知识的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也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讲得过多、过细, 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学习语法知识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 是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 因而“有用”是最终的目的。第二:不求深求难, 但要好懂。学生语法底子本来就薄弱, 一旦讲得深, 学生听不懂, 就容易厌学, 丧失学习语法的兴趣。因而这就需要教师教授语法的时候, 注重语言的平易近人, 举例尽量生活化。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4:小学语文教材中比喻句的语法辨析

1. 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难忘的泼水节》)

本体:是主语“花瓣”,喻体:是宾语“地毯”,即用“地毯”比喻撒满地面的“花瓣”,谓语:好像(比喻词)

2. 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一把把花伞。(《充气雨衣》)

本体:是主语“裙子”,喻体:是宾语“花伞”,即用“花伞”比喻张开的“裙子”,谓语:像(比喻词)

以上的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很清晰,老师们确认它们是比喻句是没有异议的。还有一些暗喻的句子,从语法分析上表述为:本体(主语)是(或变成、如、成了……)喻体(宾语)。例如:

3. 喜讯传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我们成功了》)

本体:是主语“北京”,喻体:是宾语“海洋”,即用“海洋”来比喻“北京”,谓语:变成了(比喻词)

4. 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我们成功了》)

本体:是主语“人”和“歌”,喻体:是宾语“海”和“潮”,即用“海”“潮”来比喻“人”的多,“歌”的多,谓语:如(比喻词)

从以上的例子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条规律:比喻句中的本体一般充当句子中的主语,喻体一般充当宾语,比喻词一般充当谓语,从语法结构上起着联结主语和宾语的作用,主语和宾语之间一定有相似点,如果不是这样结构的话,这些句子一般不能认为是比喻句。

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引起老师们的争论。这些句子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具备比喻词(好像、仿佛、如、般)等,有的老师认为它是比喻句,有的老师认为不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下面我们用上面规律来分析这些句子的话,就可以比较清楚的判定句子是否是比喻句。例如:

5.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句话的主语是“小女孩”,谓语是“觉得”,宾语(兼语)是“自己”,“小女孩”和“自己”之间没有相似点,所以不构成比喻,所以这句虽然有比喻词“好像”,但没有起到联结主语和宾语的作用,因此,这句不是比喻句,只属于描写方式中的想象。

6. 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月光曲》)

这句话中的主语是“他”,谓语是“面对”,宾语是“大海”,在句子中,“他”和“大海”没有相似点,而且,比喻词“好像”也不充当谓语。所以,这句同样不是比喻句,而是属于描写方式中的想象。

7. 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槐乡的孩子》)

这句话中的主语是“花苞”,谓语是“散发着”,宾语是“清香”,在句子中的“米粒般”,有老师认为是“像米粒一样”,所以是比喻句,但这里的“米粒般大小”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所以不构成比喻,只属于事物的比较。

另外,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也有老师认为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更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从语法分析上看,只要在概念上不是重合的同类事物,是可以构成比喻的。例如:

8. 威尼斯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威尼斯的小艇》)

这句话中的主语是:“威尼斯小艇”,谓语是:“像”,宾语是:“独木舟”,从语法结构上符合我们上文所谈的规律。虽然,“小艇”和“独木舟”是同类事物,但是在外延上不重合,在文中具有“又窄又深”的相似点,因此,这句话可以看作是比喻句。

同样道理是的句子还有:“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等等。

综上述,通过语法分析的方法辨析比喻句,对于单从修辞学来辨析比喻句来讲,显得更简单明了。

篇5: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法知识点总结

1、词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2、短语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2)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3)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4)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5)“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还有“主谓短语”和“偏正短语”。

3、语素

(1)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如“分、好、高、低”;

(2)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如“话、习、确、民”;

(3)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如“者、第、阿”。

4,语法知识点

语法=词法+句法;语法是连接古今汉语的时空隧道。

阅读古文的三大障碍:眼花缭乱的词类活用;体系庞杂的文言虚词;纷繁变幻的文言句式。但是,理解了汉语语法,这一切都不再是障碍。所以,学语法不是为了懂语法,而是为了读懂文言文。

篇6:小学六年级英语语法总结

一、词类:

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不太容易区分,如不能一眼看出,可用如下方法:

先用“一(量词)”(如:一个、一张等)和这个词连起来说,如说得通,一般认为是名词;说不通再用“很”去判断,就是把“很”和为个词连起来说,说得通一般就是形容词;都说不通就是动词。(目前我们学过的,以后可能不同)(另外一些很明显的,如人称代词、数词、情态动词等一下就可以知道)

1、 动词

这里所说的动词是指各种动词总称,其中包括行为动词(就是我们平时总说的那种动词)、be动词、情态动词。

(1)行为动词

就是我们平时上课时说的动词,表示某一动作或行为。如:sweep、live等。 行为动词我们已学过它们的四种形式:

原形、+s/es、+ed、+ing,具体判断方法如下:

J有,就加ing 读句子→读该单词→认识该单词→理解意思→看有无be动词(若是be going to 就用原形)

K没有,再看情态动词

J有,就用原形

J有,就加ed

K没有,再看有无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J是第三人称单数就加s或es

K没有,再看主语

K不是第三人称单数就用原形

(2)be动词

a、Am--was Is --was Are--were 口诀:我用am, 你用are, is用在他她它,所有复数全用are。

b、肯定和否定句 I am (not) from London. He is(not) a teacher. She is(not) in the dining room. My hair is(not) long. Her eyes are(not) small. c、 一般疑问句 Am I a ChineseYes, you are. No, you aren’t. Are they American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Is the cat fatYes, it is. No, it isn’t.

我们现在学过的.be动词大致分两类:is、am、are为一类,一般用于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将来时中,was和were为另一类,一般用于一般过去时。 判断步骤: J第一、三人称单数,就用was J有,再看人称

K第二人称单数和所有复数,就用were

看有无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

J第一人称单数,就用am

K没有,再看人称→第三人称单数,就有is

K第二人称单数和所有复数,就用are

(3)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也是一类特殊的动词,平时我们不把它说成是动词。情态动词可以和行为动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

我们现在学过的情态动词有:can、must、should、would、may。接触最多的是can。

情态动词后动词总是用原形。(不受其他任何条件影响)

2、 名词

表示某一事物,有具体的和抽象的之分。判断的关键词往往是be动词,be动词如果是am、is或was,名词就用原形;be动词如果是are或were,名词就加s或es。

这里强调两点:不可数名词都默认为单数,所以总是用is或者was;最好不要根据some、any、a lot of等词去作判断,以免受误导。

如何加后缀:

a.一般情况下,直接加-s,如:book-books, bag-bags, cat-cats, bed-beds b.以s. x. sh. ch结尾,加-es,如:bus-buses, box-boxes, brush-brushes, watch-watches

c.以“辅音字母+y”结尾,变y为i, 再加-es,如:family-families, strawberry-strawberries

d.以“f或fe”结尾,变f或fe为v, 再加-es,如:knife-knives e.不规则名词复数: man-men, woman-women, policeman-policemen, policewoman-policewomen, mouse-mice child-children

foot-feet ,.tooth-teeth fish-fish, people-people, Chinese-Chinese, Japanese-Japanese

判断步骤: J如是am、is或was→原形

读句子→读该单词→认识该单词→理解意思→看be动词

K如是are或were→加s或es

3、 形容词(包括副词)

形容词表示某一事物或的特征,副词表示某一动作的特征。

形容词和副词只有两种形式:原形和+er。未作比较的情况下就用原形,比较时就+er。

两个重要特征:asas中间一定用原形,有than的时候一定+er。

4、 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

人称代词: 有主格和宾格之分。

一般动词前用主格,动词后用宾格。

物主代词:

有两类: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短的)和名词性物主代词(长的)

一般看后面有没有名词,如有,就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短的);如无,就用名词性物主代词(长的)。

5、 数量词

我们学过两类:基数词和序数词。基数用于表示数量多少,而基数词用于表示次序,常在日期中出现。

6、冠词

有a、an、the。a和an有具体的意思,一(个),the没有具体意思,有时翻译为这、那。确定用a、an还是the时可根据汉语意思。a和an的区别:an用于元音音素(一般就是元音字母aeiou)前,a用于辅音音素前。

二、否定句:

表示某一否定意思。句中一定有not。

有三种可能:be动词(am、is、are、was、were)+not、情态动词(can、must、should)+ not、助动词(do、does、did) + not

如何将一个肯定的陈述句改为否定句:

1、看句中有无be动词,如有,直接在be动词后+ not。

2、看句中有无情态动词,如有,直接在情态动词后+ not。

3、如上述二者都没有,就应用助动词+ not。分四个步骤:

(1)肯定陈述句中本来是没有助动词的,要加上去,位置在主语(某人/某物)后,动词前。

(2)确定助动词用do、does还是did,根据句中动词,动词是原形的助动词就用do,动词是第三人称单数的助动词就用does,动词用过去式的助动词就有did。

(3)在助动词后加not。

(4)原句中动词假如发生变化就要恢复成原形。

强调一点,有some的要考虑是否要用any。

三、一般疑问句。

表示疑问,一般回答只有两种可能Yes,或No,句中没有疑问词。 如何将一个肯定的陈述句改为否定句:

1、看句中有无be动词,如有,把be动词提到句首即可。

2、看句中有无情态动词,如有,把情态动词提到句首即可。

3、如上述二者都没有,就应把助动提到句首。分四个步骤:

(1)肯定陈述句中本来是没有助动词的,要加上去,位置在主语(某人/某物)后,动词前。

(2)确定助动词用do、does还是did,根据句中动词,动词是原形的助动词就用do,动词是第三人称单数的助动词就用does,动词用过去式的助动词就有did。

(3)把助动词后提到句首。

(4)原句中动词假如发生变化就要恢复成原形。

强调一点,有some的要考虑是否要用any。

四、特殊疑问句。

表示疑问,有疑问词(在开头),回答有很多种可能。

常用疑问词:

What、When、Which、Who、Whose、Why、How

如何对划线部分提问:

1、将原问句翻译为汉语(在读中要将划线部分重读)。

上一篇:小学生竞选演讲稿大全下一篇: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