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史及赏析

2024-06-29

美国电影史及赏析(共8篇)

篇1:美国电影史及赏析

热能11-1班

徐伟

22111448

看过《美国丽人》后,又看了豆瓣上的影评,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一股绝望的气息萦绕在周围。

《美国丽人》,原来还以为会写美国的选美,随着片子缓缓地进行了半个小时,我还是不知道片子讲的是什么,只看看到那一家人的争吵,丈夫的懦弱,妻子的拜金与女强人形象,女儿的叛逆,这家人的生活一点都不幸福,也不懂得如何去幸福得生活,偏偏妻子还要营造出一份温馨的家庭模样。这一家人的生活就这么不急不缓地进行着,喜欢看紧凑节奏的我就这么被吊着。

影片一开始,男主人公的旁白就告诉我们事情的结尾:他死了.这不禁让人想起比利怀德<日落大道>的开场.男主角威廉荷尔登的尸体飘浮在泳池上,而他的声音带领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细说从头.虽然很多电影使用了这样的手段,但很少有足够坚实的织体能够支撑起一个已知的结局.莱斯特是被邻居一枪打死的.那个邻居曾经是美军上校,他之所以这么冲动是有很多原因的.主要的一个是,那天晚上他潜藏的同性恋倾向撕破了海军陆战队的高傲伪装.他试图亲吻莱斯特,因为他以为他也是同性恋.他这么以为也是有原因的,主要的一个是,他误以为自己的儿子曾经与莱斯特有过性活动.但当上校发现自己搞错了的时候,他愤怒了,所以,他要为莱斯特使自己蒙受的耻辱复仇.而这之前的莱斯特是什么样子呢?他非常,非常的不快乐.他有一份在杂志社写稿的讨厌工作,他有一个小他一半且认为他没有使用价值的老板,他甚至有一个钻到钱眼里整天抱怨他无能的老婆,更过分的是,他还有一个打心眼里蔑视他的女儿.不过,幸好有两个人及时出现拯救了他.一个是上校邻居的儿子Ricky;一个是女儿的好朋友Angela,校篮球队的拉拉队长.终于,他“求生”的欲望被激起,对生活开始有了一点想象力,于是他主动辞掉了工作,临走之前勒索了老板六万美元,买了一辆70年的火鸟汽车,回家健身,抽大麻,并不停的幻想Angela 片名“美国丽人”实际上是玫瑰家族的一种.导演门德斯用这种玫瑰象征生命中的完美.莱斯特对安吉拉的性幻想永远在铺天盖地的玫瑰花瓣中展开,其久旱逢甘露一般的铺张想象充分喻示了他的生命中是如何的缺少“美”.还有他的妻子卡洛琳,也要通过料理花园弥补与家庭的缝隙,从中找寻填充自己的意义和美.<美国丽人>是一幅美国风情画,它包含的很多社会问题都是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症结.诸如拜金主义造成的精神压力,生活的单调乏味,个人的挫败感,性,毒品,暴力等等等等.感同身受的美国观众会处处与影片的细节产生共鸣.在这里,我们把它看作一部特殊的情色电影,着重考察影片在描写不伦关系时的独特视角

首先,只要将莱斯特伯恩汉姆(Lester Burnham)这个名字的字母顺序稍加颠倒,就会得到那博科夫的经典小说<洛丽塔>中男主角的名字----汉伯特莱恩斯(“Humbert learns”);而曼娜苏瓦丽扮演的安吉拉海耶斯(Angela Hayes),其姓氏海耶斯也极有可能指涉<洛丽塔>中的早熟女孩洛丽塔海斯(Lolita Haze).可见,编剧在创造人物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考虑.那么,“不伦”关系究竟在<美国丽人>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呢?这种社会禁忌,只要稍微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人物的发展和故事的和谐.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成了一个四十二岁的中年男人的拯救者,她给了他美的希望,给了他一个改变生活的理由,可以说,这样的角度是同类题材里从来没有过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导演在肯定这样的关系.虽然他们最终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和成长,但两个人的出发点都是自我和自私的.莱斯特有一个失败的家庭,在妻子和女儿眼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他长期没有性生活,每天的最高潮就是在淋浴的时候手淫.女儿恨他,工作又不顺心,几乎周围所有的人都不关心他的存在.“没关系”,他说,“连我自己都不会记得自己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他和妻子卡洛琳去女儿的学校体育馆看她的拉拉队演出,安吉拉异常耀眼的出现使他瞬间看到无数朵美丽的玫瑰花在她胸前绽放.似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莱斯特一下子被欲望击中了.从此以后,他迈出了精神重生的第一步.在莱斯特看来,“美”就是一种解放,他追求的美,本质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冲出围困芸芸众生的牢笼.安吉拉是粗俗的,高傲的.她的座右铭是“没有比平庸更糟的了”,所以她要拼命的在男性面前表现自己的千娇百媚,要拼命的在同学面前吹嘘自己的性经验(如跟某某摄影师上床),即使在好友珍的面前,也毫不掩饰自己对男性(尤其是珍的父亲莱斯特)的统治欲望,“如果有完全不认识的人看着我,想和我上床,那就说

明我真的是块做模特的料.”她要通过征服男人证明自己的存在,表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应该说,这种内心渴望是很值得同情的.在安吉拉看来,“美”就是一种力量.她追求的美,本质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凌驾于芸芸众生的力量.可见,两个人都不是为纯粹的性爱牵在一起,他们彼此都是对方获得转变的“契机”.影片似乎说明,美就是自由,就是打破禁锢的思想,就是无拘无束的灵魂.然而莱斯特最终还是被一枪打死了,尽管他刚刚逃离丑陋的世界,刚刚体会到生命的美.看来,真正的“美国丽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只能在梦中幻想自己醒来

编导很聪明,没有过多的纠缠于棘手的“不伦”关系.它成了一条引线,长度适中,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收尾----也就是说,莱斯特和安吉拉之间没有发生真正的性关系.这是关键的一点.在发生性关系之前,一切都是可以容忍的,可以控制的.而一旦发生了性关系,则这种危险关系势必如燎原之火,脱缰野马,再也收不住了.大概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片中有一场性交的戏被砍掉了.它发生在一位42岁的父亲和一个16岁的处女之间.编剧保尔解释说,在写作剧本的抓狂时期,他并没有考虑这种事发生在两个明星身上的后果.后来梦工厂的一位执行主管枪毙了这一场景,理由是莱斯特并不需要彻底追随自己的欲望,因为安吉拉只是他发生转变的催化剂,不是终极目标.而且,若莱斯特真的和她上了床,岂不会变成一个肮脏下流的糟老头儿?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更改后的样子:莱斯特和安吉拉在厨房中坦诚的交谈,前者终于走回到了一位坚强父亲的老路上----在临死之前.2个小时后,当父亲微笑地看着全家福照片,一把枪出乎意料地出现在父亲的后脑勺,再崩的一声,鲜红的血液出现在在对面的墙上。我希望的完美结局没有出现,混乱结局也没有出现,整个故事就这么戛然而止。那个对着镜子欣赏自己姣好面貌的女孩被惊醒,那对相拥在床上的情侣被惊醒,那个也拿出枪准备与

丈夫决斗的妻子也被惊醒,据说,每一个死去的人都会在死前的一秒钟回顾自己的一生,随着丈夫的回忆,整个电影也徐徐落下了帷幕。

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要说的真的有很多很多。两个不幸福的家庭导致了这个惨剧的发生(暗里应该又有一个家庭),受压抑的人性导致了不和睦的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夫妻关系导致了不和睦的家庭,不和睦的家庭又导致了孩子性格的缺憾。两个缺少爱的孩子只能相拥着寻找爱,来弥补心灵上的缺憾。那个飘舞的塑料袋,那种绝望的,残缺的美,让两个孩子热泪盈眶。女孩说,她想让父亲死,是一刹那的念头,难道那个男孩的心中就没有杀掉父亲的念头吗?对父母亲的失望,对家庭的绝望让他们相依对方为命。只有他们才懂得彼此。想起几个镜头,在学校,男孩看到了女孩和她的朋友,可是男孩只是和女孩说话,完全不顾及旁边的漂亮女孩,那个漂亮女孩在他离开时很不甘地说,他竟然没有正眼看她。第二个镜头,在男孩偷拍女孩时,那个漂亮女孩在镜子旁搔首弄姿,很是诱人。可是男孩的镜头只是对着女孩,穿过漆黑的街道和冰冷的空气,细心地捕捉着漂亮女孩背后的女孩,看到她的脸上浮现出浅浅的笑容,沉静而姣好,应该是为了刚刚船外的那个名字而小女孩心思地笑了吧。

借用刚刚看的影评里的话,“我牵着你的手,走过繁华街道灿烂霓虹,人群熙攘喧嚣浮动,心如止水,那些不过是浮云一般的幻觉,在我心里,只有你最好”,男孩的心里只有女孩,相依相怜。她不是不美,只是,她的美,只有他才能捕捉,就如同他对妖娆挑逗的身姿视而不见,径直去寻觅她颔首低头的那一抹温柔。仿佛他穿越花海,芳芬旅程,却一路淡漠,让那娇艳的玫瑰、纯洁的百合、热情的大丽菊和优雅的紫罗兰纷纷失望掉落,偏偏去寻找角落的阴影下那一支不起眼的鸢尾花,呵放手心,视为珍宝。(觉得这段文字很美,所以摘录下来)

突然想起,何时我也会遇到这么个人。那紧闭的记忆里,在自己那18岁的豆蔻年华,也有这样的叛逆,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的关心不够,这时,一个男生走入了自己的心扉,他对自己很好,不像父母一样只知道给生活费,询问自己的成绩,他和我同班,会关心自己做了什么,需要他帮助什么,我是不是开心,我有什么爱好。于是,和他越走越近。犹记得,在那年的元宵节陪父母看烟花和花灯的时候,在心里暗自思索,若是那个男孩陪在自己身旁该有多好,那这个赏烟花的晚上肯定会更加的美妙。

这部影片就带着我思索起了往事。边回味电影,边想起一些事情。那个一直压抑着自己同时厌恶同性恋,但又不可控制地是个同性恋的男孩的父亲,那个知道丈夫是同性恋但是无能为力只如同保姆一样的男孩的母亲,那个强势的只会独自一人哭把完美外表展示给别人的女孩的母亲,那个会宣扬自己和多少男人上过窗的漂亮女孩还是一个处女,女主人公因为自己的身材而自卑,还有那个同样强势的中介王。是不是我们身上多多少少有这些人的影子。

结尾,一颗子弹穿过了父亲的脑袋,他的脑袋里应该装着对未来幸福家庭的向往。摘录: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曾经拥有的一位不值得东西,在还没有失去的时候幡然悔悟,冻得了继续去爱失去珍惜的方法,这种聪明才智,我们人类真的会存在吗?我们莫非真的没有后悔的机会,没有弥补的机会。

<美国丽人>在很多方面与<毕业生>有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表现了美国郊区居民生活的沉闷窒息,都间接说明了对所谓美国梦的追求实乃竹篮打水一场空,也都批判了对金钱和名誉的贪婪所导致的“人”的死亡,而且<毕业生>中同样大费笔墨的展开了一场不伦关系----只不过男女位置不同.也许很多观众会觉得<美国丽人>中的这些理念很新鲜,但毕竟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有一部成功的电影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也许是<美国丽人>的各个方面都更加切合了当代美国人的生活实践和审美胃口,该片在美国本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夹道欢呼,无论是影评人还是观众都如获至宝一般争先恐后的挤入电影院.虽然该片只在全美的429家影院放映,但其两周之内的票房总收入已排名第五,其轰动效应恐怕只有<女巫布莱尔>可以相提并论.除此之外,该片更是在各大电影节(尤其是美国大大小小的影评人协会)上风光无限,披荆斩棘,一举囊括了五十余项评选中的一百多个奖项.诸如2000年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等桂冠已经足以说明。

篇2:美国电影史及赏析

同样作为美国黑帮电影,这两部电影在人物背景.利益矛盾.情感纠葛.与现实故事情节上都有不同,在其拍摄的手法上《美国往事》能让人在一种亦真亦假的场景中去体会故事的情节,让观众与电影在现实与回忆中产生互动,在镜头的痛场景装换中,将故事从回忆带回到了现实,又从现实带回到了回忆,影片在故事叙述的时间上,让时间产生了交错感。而《教父》在时间的叙述上以正常的时间进行故事的流动,故事的人物在时间的流动中,各家族间的利益争夺,产生了人物性格的转变,用黑帮的定义阐述那个时代的“正义”。

两部黑帮电影在故事的叙说上,都没有离开对时代社会的叙述,用当时钱权交易与以势力来衡量这个社会的“正义”。而利益是两部电影在故事阐述上故事主人公所追求的同样的东西,也是故事人物性格转变的伊苏之一,而追根究底是这个时代的社会造就了他们。

《教父》系列电影反映的是男人对家庭责任,对自己喜爱的女人感情,对自己后辈的关心,对朋友的态度,以及对叛徒的冷酷。其中我们在小说中所看到的男女关系,不是哈代笔下的那种以虔诚的爱慕和缠绵的柔情为基础的、受命运捉弄的爱情悲剧,而是彻底撕去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之后剩下来的赤裸裸的兽欲。人与人之间的高尚的爱情关系,已沦为禽兽与禽兽之间毫无感情的低级下流的兽欲关系。同是黑帮电影,《教父》中的柯里昂家族总是以家族的面目出现,教父们也极为重视保护家族和家庭,而老教父的手下对家族中的人也极为熟悉和尊重。《美国往事》就是人生,这是最简洁也最准确的影评。人生的美好不在于美好本身,而是在美好与丑恶的混杂中,人们经历过,体会过。恶在每个人的心里与身边。面条(Noodles)在抢劫钻石时对卡萝(Carol)恶毒的强暴,找不到任何为他开脱的理由,在那一刻邪恶占据了面条的灵魂。迈克斯阴毒地害死自己的兄弟独吞财产,只是人性肮脏的明证。善亦如此。当面条怀里的多米尼克(Dominic)说出“我滑倒了”后死去,年少的面条不顾警察的到来刺死凶手,这是兄弟情义的指引,也是他善良本性的必然。卡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荡妇,却对迈克斯付出了至情。复杂的人原本就没有本性上的好坏,如果强要区分,只能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亦或命运。迈克斯最后的忏悔不能抹煞他穷凶极恶的一生;多米尼克丧失了幼小的生命,却成就了电影中最光辉的人性。在影片的结尾,想以告密的方式去拯救兄弟的面条独自躺在鸦片店里开怀而笑,善与恶终于在人生的较量中相逢一笑,恶永远需要救赎,这救赎就是善。就像我们都无法看透复杂的人生一样,《美国往事》里也有太多的细节和感受只能是说的越多,遗漏的就更多。对这部影片的评论已经太多了——原本就是一幕关乎人的一生的故事,有谁能说尽一生呢——每一个人只是表达了掺杂着个人经历的感受与情绪。与其说面条最终的命运是对人生梦想的破灭,不如说他在行走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它超越了善恶的道德说教,走向了饱含深情的起点,在那一刻毁灭就是重生,沉默是最好的呼喊。

两部电影的不同大概有以下的简述

第一,《美国往事》这部电影中几乎没有家庭背景的出现

第二,黑帮分子的行为方式 第三、生活方式的不同

第四、实现梦想

第五、黑帮之间的战争

第六、与警察和社会权利的关系

第七、意味深长的人物设置

第八.恍如隔世的叙述视角

两者在故事的内容上可以说是对黑帮社会的完整缩影的一个互补,从一个家族到一或街头的团体,从家族的利益到成员间的利益与感情纠葛,这里的一切都是对时代的对人的现实改造。因此两部电影在我看来是一整个时代的社会的黑帮团体的缩影,是放映一个社会黑暗面的完整体现,无论是以个家族或是一伙街头混混的成长史,这样的时代下故事只有在这两部电影中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设计学院

学号0600100504

篇3:美国电影史及赏析

1. 影视制片管理的发展概述

影视制片人管理最早源自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美国影视节目制作机构是根据公司制和企业化管理路线发展而来, 当时, 影视公司老板为掌控其认为花费过大的导演, 就建立一套相关的管理监督机制, 这就是“制片人管理制度”的雏形。我国制片人制度最早始于1985年。当时, 中国电视剧制作公司为了集中进行管理, 一共任命四名制片人, 从此, 开始了“制片人管理制度”的模式。实际上, 所谓“制片人”就是投资者或可以拉来赞助的人。实际来说, 就是为电影制作和公演提供资金并进行监督的人, 一般是影视公司老板或投资方代理人, 负责统筹指挥影片筹备和投产, 有权改动剧本情节, 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人等。制片人大部分可以深刻理解电影艺术创作, 了解观众心理和市场信息, 善于筹集资金, 熟悉经营管理, 因此, 在电影生产中, 有人把制片人称为监制, 是影视制作中较为重要的管理人之一。

2. 影视制片对影视工作的作用

2.1 制片人决定影片的成败

在影视制作中, 制片人是影视制作项目的操纵者, 对其成败具有重要决定作用。作为制片人, 不需要你是专业精英, 而重要的是应具有独特眼光, 能够发现优秀题材、剧本和演员。作为影视制作项目驱动力量的制片人, 他是创造力的根源, 不管是故事诠释、演员选择, 还是导演选择, 甚至是影片推广, 都是要求具有创造性制片人开拓性的真诚大脑。

2.2 制片人是创造性的来源

在整个影视制作项目管理中, 具有创造性的影视制片人, 每时每刻都扮演着多重角色, 即母亲、父亲、情人、艳遇者、知心朋友、老师、斗士、谈判家、仲裁者、梦幻家等。创造性制片人需要通过完成这些影视制作项目管理, 并计划着下一个影视制作项目管理, 使其变为项目催生, 之后全部把握在自我运作中, 促进影视制作项目管理具有自己的生命, 不断地塑造和成型, 并注入内容展示给整个世界, 之后赋予能够脱颖而出的希望, 达到通过影视制作进行交流的目的。

2.3 制片人培养影片的本质

制片人的素质、心态直接影响一部电视剧的品格。制片人是剧组的第一负责人, 他就像一个工厂, 制片人是厂长, 导演是总工程师, 他只对艺术负责, 制片人对一切负责。对于导演来说, 没有什么比和具有创造力的制片人共同合作更令人欣慰了。有一个很好的比喻, 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或音像制品的婚姻故事, 能够比得上制片人和导演之间的出色合作”。可见, 良好影片出自优秀制片人, 并回馈于社会。

3. 影视制片管理对影视工作的反思

3.1 企业家就是制片人的观念和行为

随着媒介产业发展, 影视制片产业再次升温, 尤其是民营企业家, 全都看中了“制片人”这一行业, 纷纷向影视产业投资。目前, 我国对影视产业投资政策在不断扩大, 企业家们可以向影视产品生产投资的, 但只拥有资金的企业家无法担任影视制作制片人。要想成为称职制片人, 只有经过特殊培训, 并达到国家对制片人的素质要求, 才能成为制片人, 对于制片人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所以, 一定要弄清楚资金拥有者和制片人有什么不同, 纠正资金拥有者就是制片人的错误理念。

3.2 领导者就是制片人的观念和行为

制片人是一位影视产业经营者, 不是有决策权的领导者, 那种按行政级别给制片人“定级”的做法是“官本位”思想在制片界的一种反映, 有碍制片人的作用发挥。制片人的任务是对影视产品制作要素进行运筹和谋划, 提出运营方案;聘任影视产品制作管理者 (经理) , 实施运营方案;研究领导者决策, 修改运营方案, 确保坚持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业竞争中, 主要是制片人之间的竞争, 不是导演和导演、演员与演员之间的竞争。很多中国制片人对导演功力、素质和专长, 对剧本潜力、影片质量和影片前景缺乏独立判断力, 对比之下, 存在的这一现象都值得我们深思。

3.3 经营就是管理和经营管理的观念和行为

在经营活动过程中, 经营是对经营要素的策划、谋划和运筹;管理是为保证经营要素有效结合和作用发挥, 而对经营过程所作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经营管理就是管理, 并不是指经营和管理。在影视产业中, 由于认识上的常识性问题, 造成制片人变异, 素质和应尽义务的错位。制片人对影视制作的经营管理看似无关紧要, 但实际上却极为重要。只有在一套严密的影视制作管理制度下, 影视制片管理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使影视制作运行下去, 制作出一部又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

摘要:所有国家影视制片的发展都以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为支撑, 有较高文化品位, 带给观众形象把握和审美反映, 给予观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艺术魅力。当前, 与美国影视制片管理相比, 中国影视制片管理体制机制依然存在弊病、银幕数量极少、盗版严重、优秀演员、导演编剧人才缺乏等, 能够真正胜任制片人并挖掘考虑问题的人非常稀有。本文从对影视工作作用及反思角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影视制片管理,影视工作,作用与反思

参考文献

[1]杨盟.2010年“中欧电影合作论坛”综述[N].中国电影报, 2010

篇4:法国电影《触不可及》赏析探索

关键词:法国电影;《触不可及》;赏析探索

戏剧自发展以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戏剧以其引人发笑、轻松愉、结局圆满等特点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捧,很多喜剧电影在中国有这很高的人气,像以成龙为代表的香港电影、以冯导为代表的贺年片、近些年新杀出来的黑马《心花路放》《人在囧途》等等。这些电影无不在诠释和验证着戏剧类电影引人入胜的魔力和视觉艺术。虽然也有一些电影因其超低的品味、超俗的笑点、超低的艺术鉴赏,此类电影难登电影艺术巅峰。但是不少喜剧电影却获得了不可小视的成就。

一、对法国电影《触手可及》故事情节上的赏析和成就上的点评

该电影改编自法国巴黎一个真实的故事,此故事曾被拍摄成纪录片,导演在观看完后,突然萌生将其改成剧情电影的想法,该电影在故事情节和叙述角度上与其他电影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说白了它只是一部表现温情和拥有完美的结局的众多剧情片之一。

但是这部电影在法国一经上市,票房竟然超越《泰坦尼克号》,并且在连续九周成为票房冠军后,还能继续创造奇迹,成为法国影坛上无法逾越的奇迹。《触手可及》自进入中国市场后,连续几周都保持着超高的点击率,影评分数创新高,受到了广大影迷的普遍厚爱和支持。

二、对法国电影《触手可及》人物上的赏析

该电影重头到尾都充满了戏剧色彩,电影的桥段和台词经过编剧和导演的精心设置让人情不自禁大笑。

(一)对人物黑人德瑞斯的赏析

德瑞斯是一个天生就富有很多幽默感的大男孩,德瑞斯在影片中以其高大强壮的形象给每个观影者视觉上的存在感和冲击力,他的身材和力量天生适合当护工,但是他的性格和自身的生活经历却和护工截然相反。在影片对其的正面描述中他拿了菲利普的工艺品,却说菲利普不懂欣赏音乐,从这点中就足以看出他身上具有的痞子品质和极度外向的性格。这样一个人怎么可以去做护工,这样的情节设置超乎想像,但是却让观影者对该电影的期待率更高。德瑞斯从来不认为菲利普是个残疾人,所以他让菲利普坐在汽车副驾驶座上,深夜里带着他去兜风,和他去做按摩,甚至鼓励他去寻找新的女朋友。这样的关心不是出自于内心的同情和怜悯,这让菲利普的内心得到了阳光般温暖和慰藉。

(二)对高级知识分子菲利普的赏析

菲利普是一个温文尔雅心胸宽广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不在乎痞子品质的德瑞斯,德瑞斯不像其他护工那么冷漠无视的对待菲利浦,他让菲利普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找回了和正常人一样的尊严,就像菲利普自己说的那样,德瑞斯让我忘了自己身上存在着缺陷,我要的就是这样的朋友,对我没有偏见和同情,因此菲利普对待德瑞斯的态度不像大多数的雇主那样冷漠无情。互相平等及尊重的对待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像朋友。

三、对法国电影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辉的赏析

电影《触手可及》对人性光辉的折射并不是仅仅体现在谁为谁牺牲多少,做了多少贡献,而是更对方一种想要的尊严,给对方相互的信任,德瑞斯和菲利普在身份、知识和家庭背景中截然不同,但是他们都在为我们诠释了一点,不要以自己以为的善意去渴望别人感激。以对他人施舍为感情筹码,想要以此获得操控别人生活的权力。

残疾人更应该受到和正常人同样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来自人心,不只是表面上对它们表现出的关怀,而是真正的关怀他们,跟他们更多的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对残疾人关怀上的缺陷不仅只是社会上的人,在家庭中亲人们同样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样使疾人的生活总是生活在阴影里,和电影里的大多数人一样我们同样也没有摆正对残疾人的态度,而他们也因自己身体上存在的缺陷而忽略了自己生活,忘却了生活本来就是有缺陷的,面对缺陷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向前,如果因为自己的缺陷,把自己变成真正的残疾者,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同情,这才是真正的无药可救。

菲利普在德瑞斯身上看到了希望,就像刚要萌芽的种子看到阳光一般,菲利普在德瑞斯身上得到了尊重,德瑞斯带给了菲利普一个全新的生活,让菲利普敞开心扉的去接纳别人。

四、《不可触及》该电影存在的缺陷和不可超越性

一部电影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当然《不可触及》这部巨作同样存在这缺陷,例如德菲斯前后性格的变化过于平稳,他以前是一个痞子,何况他刚从监狱里出来,怎么可能安安分分地做好护理这样的枯燥的工作,并且不耐其烦的对菲利普富有耐心,引导他的生活走向光明,同样过分的展示菲利普的温文尔雅和大度,使得两人矛盾冲突关系上的表现过少。

但是值得称赞的是两位主演的的演技精湛,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电影存在的缺陷。尤其是菲利普的扮演者弗朗索瓦·克鲁塞,在整个影片中他没有将四肢作为辅助,却将菲利普的性格忧郁孤独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结语

《触不可及》的价值不只在其在票房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更多的是在于它给人们带来人性上的反思,让人们对残疾人报以正确的态度,对它们的关心不再只是表面上的敷衍关心,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让爱不再有界限,同样作为残疾者,也不要因为自己身体上存在这某种缺陷,觉得自己各方面比不上健全的人,看看残奥会上的运动员们,他们的坚强和意志要远远大于健全的人。不要放大自己的缺陷。《触不可及》的题材很普通但震撼力却巨大无比,这说明电影的选材上不一定要高大尚,只要讓人们在电影中得到启示得到真理便是一部好的电影。

【参考文献】

[1]张文红.解读法国电影《触不可及》[J].电影文学,2013(04):109-110

[2]焦旸.从叙事学角度赏析法国电影《触不可及》[J].电影文学,2013(21):138-139

篇5:美国电影史及赏析

一、美国

由MPAA(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在1968年11月,取代旧有的“Hays Code”开始实行。经1970年、1990年两次修改,现在分成五个基本级别:

G: GENERAL AUDIENCES.All ages admitted 大众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

PG: 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 普通级,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有些镜头可能产生不适感

PG-13: 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 普通级,但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要有父母陪同观看。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镜头,一般没有裸体镜头,有时会有吸毒镜头和脏话

R: 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dult guardian 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包含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的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和脏话

NC-17级: NO ONE 17 UNDER ADMITTED 成人影片,17岁以下不可观看。有清楚的性爱场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以及脏话等

几种特殊的分级: NR: 未经定级的电影

U: 针对1968年以前的电影定的级

M X P: 这一级中的电影基本上不适合在大院线里公映,都属于限制类

无论R还是NC-17,美国电检的唯一权力是把那些特殊的电影用限制电影院票房的经济收入的办法纳入美国电影的商业体系,而不是用强制性的政府手段来禁止影片的生产发行。

最初宣布时只有三个级别 G: General Audiences M: Mature Audiences R: Restricted Persons under 16(later 17)not permitted unless accompany by an adult

后来应美国国家戏院经营主联盟(NATO)要求,把“X”加入到成人电影的目录里,逐渐演变成现在的NC-17 X: Adults only.No one under 17 admitted “X”的来源是罗马数字里的10。古罗马圆形竞技场规定入场者必须超过10岁才能观看。可能这就是用“X”来象征色情的最初由来。

-----------

二、英国

U: 适合所有观众。只能偶尔使用damn、hell这类轻微的咒骂语言 Uc: 特别适合儿童观看 PG: 家长指导级

12: 适合12岁以上成人观看 15: 适合15岁以上成人观看 18: 适合18岁以上成人观看

-----------

三、新加坡

G: 普通级,其中再分为适合所有年龄的电影和需要家长从旁指导的PG级电影。

NC16: 16岁以下不宜,“拯救大兵雷恩”因包含太多粗俗语言而于1998年成为第一部列入这一级的电影。

R(A): 限制级(艺术)电影,只供21岁以上的成人观赏。

-----------

四、加拿大

General: 适合所有年龄人士观看。

Parental Guidance: 容许所有年龄人士观看,但主题及内容不一定适合所有儿童,宜在家长指导下观看。Accompaniment: 任何十四岁以下的观众必须在成人陪伴下才能观看 18 Accompaniment: 任何十八岁以下的观众必须在成人陪伴下才能观看 Restricted: 只容许十八岁或以上人士观看。分级当局对这一类仍有正面看法,认为可能在艺术、历史、政治、教育或科学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Adult: 只容许十八岁或以上人士观看。分级当局对此并无表达正面看法,但认为尚可为社会大众所容忍。

-----------

五、中国香港

I级: 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观看。II级: 儿童不宜观看。其中

II-A级: 儿童不宜。在内容和处理手法上不适合儿童观看;可能使用轻微不良用语和少量裸体、性暴力及恐怖内容,建议有家长指导; II-B级: 青少年及儿童不宜。不适合成分的程度较第ⅡA级强烈;强烈建议家长给予指导;影片可能有一些粗卑用语及性相关的主语词;可含蓄地描述性行为及在情欲场面中出现裸体;影片可能有中度的暴力及恐怖内容;

III级: 只准18岁(含)以上年龄的人观看。

-----------

六、中国台湾

普遍级(普级):一般观众皆可观赏。

保护级(护级):未满六岁之儿童不得观赏;六岁以上未满十二岁之儿童须由父母、师长或成年亲友陪伴辅导观赏。辅导级(辅级):未满十二岁之儿童不得观赏;十二岁以上未满十八岁之少年须由父母或师长注意辅导观赏。

限制级(限级):未满十八岁之儿童及青少年不得观赏。

-----------

八、中国

内地电影没有分级制度,只有电影审查标准。按照电影检查条例,我们的影片禁止载有下列内容:

(一)、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颂土完整的;(二)、危害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三)、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四)、泄露国家秘密的;(五)、宣扬不正当性关系,严重违反道德准则,或内容淫秽,具有强烈感官刺激,诱人堕落的;

(六)、宣扬封建述信,蛊惑人心,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七)、渲染凶杀暴力,唆使人们蔑视法律尊严,诱发犯罪,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八)、诽谤、侮辱他人的;

篇6:美国电影学会十大法庭电影

法庭电影的迷人之处在于

庭上的律师言词攻防、操纵思想的人性角力 理性与感性的拉锯、利益与正义的交战 华丽的言语交锋、高深的心理对战

一场风雨欲来的唇枪舌战 正在端庄肃穆的法庭中上演

十二怒汉

大审判(1982)

酗酒成瘾的波士顿律师法兰克力图重振声威。在同为律师朋友米基介绍下得到了一宗医疗纠纷的案子,为一名在教会医院中因为生产处理不当而陷入错迷的女子索赔。法兰克当初愿意庭外和解,这样他就可以有三分之一的赔偿金可以平安进口袋,但当他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惨况后,决定要伸张正义,跟代表医院的大律师硬碰硬,藉此找回他个人失去已久的自尊心……

杀死一只知更鸟

本片根据Harper Lee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格雷戈里·派克扮演一名南方小镇律师,为黑人强奸犯辩护,另一方面他又得向他的小孩和他们的朋友解释。

格雷戈里·派克精湛、平稳的演技让他获得当届奥斯卡、金球双料影帝。除了几位大明星,亦可看到日后影帝劳勃杜瓦(Robert Duvall)第一次的银幕演出。

本片另还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场景布置奖、及最佳黑白摄影、导演、影片、女配角、原始配乐等提名。

讲述了美国南方小镇梅岗镇的律师芬奇,为人正直沉稳,时常为穷人打官司而不收取任何报酬。妻子去世后,他独自一人与儿子詹姆和女儿简相依为命。正直的芬奇在一次闲聊中和孩子们谈到不要去伤害知更鸟,因为它们只为人类歌唱。小镇上发生了一起强奸案,芬奇受法院的委托,为被控强暴白人女子的黑人罗宾逊辩护。芬奇的行为引起了小镇上许多存有种族歧视观念的白人的不满,他们极力地阻挠芬奇的工作。但芬奇并不在意人们的抗议,继续仔细地对案情进行调查。法庭上,芬奇证明罗宾逊的左手自小伤残,根本没有能力对他人施暴,要求法庭判他无罪,并且义正辞严地呼吁人们要放弃偏见和歧视,尊重事实、维护尊严与平等。然而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怀有种族偏见的陪审团还是判罗宾逊罪名成立。感觉自己孤立无望的罗宾逊在逃跑时被误杀。詹姆和女儿简在参加完万圣节庆祝活动后被歹徒袭击,一直被人们认为神经有问题的邻居亚瑟·布挺身而出解救了孩子们……

军官与魔鬼

汤姆·克鲁斯饰演军中律师丹尼,为美军基地中发生的二等兵离奇死亡事件进行辩护。助理检察官戴米·摩尔奉命协助他侦查真相,但军方处处阻碍,调查很不顺利,最后他们发现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谢将军是整个事件的关键人物,但苦无证据将他绳之于法。丹尼乃在军事法庭上采用激将法,逼谢将军自己说出真相。

克拉玛对克拉玛

影片描述泰迪和琼安这对夫妇,育有一子比利。任职广告公司的泰迪事业心很强,但因工作繁忙而冷落妻儿;琼安忍无可忍,提出跟他离婚,儿子留给他抚养。泰迪首次照顾孩子,手忙脚乱,后来不得不放弃工作,选择家庭,与儿子相依为命;但此时琼安却改变主意,希望能得到儿子的抚养权,并为此跟前夫上法庭打官司。

冷血

根据美国作家楚曼卡波堤著名的报告文学拍摄而成。导演采取黑白纪录片式的纪实手法,忠实地观察可以说是一个极其详尽和细腻的犯罪个案纪录。两名冷血罪犯如何在一个堪萨斯州的农家犯下冷血的灭门血案,直到两人被警方逮捕直至处刑。

纽伦堡大审判

影片根据二战后的纽伦堡大审判进行创作,对二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945年11月20日,俄、美、英、法四国大法官走进德国纽伦堡法院,举世瞩目的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庭――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这里开庭了。21名同盟国认定的主要战争罪犯被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其中包括前纳粹元帅赫尔曼•戈林、希特勒副手鲁道夫•赫斯、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等。美国首席大法官杰克逊首先宣读总起诉书,罗列了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行,而狡猾的纳粹分子则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罪责,并使尽各种花招,企图通过非常规手段逃出这次正义的终极判决。在十分艰难的境况下,纽伦堡共持续了315天,开庭218次,正义与邪恶的再次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激烈交锋……

桃色血案

描述一名陆军中尉在极度愤恨之余枪杀了强奸他妻子的酒馆老板,而一位小镇律师则成功地为他辩护此案。一桩神秘的凶杀案,身为律师的贝克要如何抽丝剥茧,找出真正的凶手呢?律师贝克正在追查一桩凶杀案,当事人梅森中尉和他那自称被死者强暴的太太对真相有所隐瞒,死者邦尼和他们夫妻俩到底有何秘密?贝克能查到线索,找出事实的真相吗?

控方证人

1954年的伦敦,美国人雷纳被控谋杀富有的情妇藉以取得其巨额遗产。著名的刑案辩护律师韦菲爵士不顾健康问题接办此案。在法庭上,雷纳的妻子克莉丝汀竟然作了控方证人,指出雷纳的确杀了人……本片改编自“侦探小说皇后”阿嘉莎·克莉丝蒂的原著。此片剧情布局十分巧妙,台词风趣,当年的大腕级明星表演炉火纯青,是一流的推理片。

暗夜哭声

篇7:透过美国电影看到的美国文化

我们从高中政治的学习中知道,如今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其中多强指的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印度等一些发达或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经济体,那自然,唯一的超级强国自然就是称霸世界已久的——美国。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强国,它的经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美国作为一个如此年轻的没有历史的国家,它的文化,它的电影却可以风靡全世界?现在,让我们走进美国电影,看一看美国电影展示给我们的美国文化,找寻其背后的魅力。

在这个科技发达,日渐数字化的时代,电影成为都市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娱乐休闲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提供着重要的精神食粮。美国电影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与创造性,使其在世界电影中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从电影《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等可以看出,美国人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在美国众多电影中的显现得尤为突出,正因为这种个人追求与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大量诸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一类的冒险性质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他们利用这些能力惩恶扬善、拯救社会,同时他们也有着普通人的各种生活、感情方面的问题,也承受着一个普通人不应承受的种种压力。虽然也有烦恼,也会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主人公有着坚定的意志与责任感,体现了大多数平凡公民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正义,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英雄。这些电影把人类个体的力量神化,呼吁每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 的责任,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将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除了带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电影外,爱情电影也是不可缺的。无论是哪部电影中,或多或少都有爱情的影子。完美的爱情与家庭更是美国电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笔。诸多经典如《泰坦尼克号》《当幸福来敲门》《拜见岳父大人》都充分向人们展示了爱情的永恒与伟大。他们相信:爱与亲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家庭是最温暖的所在。所以,讲述爱情与亲情的电影无疑有着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神奇力量,这类型的电影往往更有亲切感。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随着信息爆炸的逐渐加剧,美国电影利用其独特的生命力,逐渐吸取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传统元素与演艺界人才。这也许是美国的文化,美国的电影可以为世界所接受的重要原因。我们所熟知的电影中,有如同《花木兰》式的中国传统故事,也有类似《功夫熊猫》等经典中国元素的形象塑造,美国电影将这些小众元素加以包装推广,让来自各方的民族特色全球化,从而达到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美国用实际行动贯彻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因此,这种蚕食他国文化并予以改造与加工的方式为美国电影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入,也为出产科技型的大片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与美国文化那强大的包容性一样,美国电影的吸取性与包容性广泛吸收世界各文化的精髓,让题材和内容多元化,使美国电影在全球影视界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能够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

此外,美国领先的科技水平促使了高科技在电影中的大量应用,大大增加了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美国电影创造奇幻和梦

幻的场景,以及豪华、绚丽的表现形式,打造了一部又一部传奇科幻的影片:例如《侏罗纪公园》《珍珠港》《阿凡达》等此类影片不仅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全球影迷回味无穷。由此看来,科学技术在美国的电影中发挥了超凡的作用,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篇8:美国电影史及赏析

电影《1942》开头就通过超强的画面感展示了那个年代惨绝人寰的事实:300多万人在饥饿中死去,狗吃人、人吃人,老百姓的流离失所和政府官员的麻木不仁形成强烈对比。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影片中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徳留下了令人深刻的印象。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同身受为世人揭露和报道了极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稿之外,也给人留下了诸多反思。他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职业行为和精神更是耐人寻味,需要我们多加品味和感知。

(一)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的抉择

新闻工作者应该秉持崇高的新闻理想,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把新闻工作理想作为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然而在现实的新闻工作中,新闻记者往往都会面临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的双重抉择,尤其对于战地记者而言最为明显,一方面需要秉持崇高的新闻理想,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如何保证自己的人生安全,更好更准确地指导自己的行动,显得尤为重要。

影片开头在白修徳得知河南灾情的情况下,毅然选择只身前往。中途面对神父的劝阻,白修徳表现得也是毫不畏惧。然而神父的一句话就非常容易而且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两种取向的抉择和指导方向。他说:“如果白修徳再往前面走,面临两条路,一条是成为俘虏,一条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他的这句话耐人寻味,从品德结构的角度看,就是告诉白修徳两个选择方向。是行为指导价值,还是价值指导行为,是生命安全至关重要还是专业理想更为重要。从白修徳的回答看他显然选择了后者,捍卫了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操守,从而以此为依据指导自己的行为。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而言,除了要坚守新闻价值取向,挖掘新闻事实和素材之外,更要懂得如何做到一个平衡,在行动和思想之间的平衡。虽然有时候二者相互冲突,但是我们也要学会灵活变通,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用行动取向贯穿活动过程,用价值取向指导活动过程,努力践行新闻专业主义与理想。

(二)人文精神和专业精神的抉择

这里的专业精神更多地指向是记者的新闻业务能力和业务工作本身。具体而言则表现为采写编播评。从影片来看,专业精神更多地侧重于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新闻采访业务要求记者能够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迅速地捕捉到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以更加专业化的行为去完成对于新闻事实的采写和报道。

在影片中,白修徳面对战场上的狂轰乱炸,他没有像他人一样迅速趴下或者逃跑安生保命,而是以最坚定最快的速度捕捉新闻现场的关键有效信息,用自己的镜头去记录下战争时刻关键性的一瞬间。然而在影片中,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白修徳还是表现出了反抗和对于伤难者的同情,甚至为了无辜的百姓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恳求政府官员,不惜得罪当地政府。白修徳很好地做到了人文精神和专业精神的统一。既表现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同时也不忘恪守人文精神,主客观做到高度的统一,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也在白修徳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新闻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守望

(一)新闻使命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新闻工作者又称社会的瞭望者,这不仅是一种道德认知,更是一种道德行为。只有不畏艰险和困难,同时把人文关怀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才是对情感和行为的准确把握,也是一名记者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度统一。

影片中的白修徳面对灾民,始终以朋友和兄弟等称谓相称,甚至在关键时刻把自己的干粮分给灾民,这是一种同情和救济,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种精神食粮,那就是宗教。然而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灾难和战争面前,宗教始终处于精神控制的状态,没有采取任何反抗,更多的是祷告和祈求。在这一点上来讲,同样是道德认知,宗教并没有指导行动去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而新闻工作者却通过在战场上的行动和表现很好地践行了新闻使命的终极目标,那就是作为社会普罗大众的瞭望者,同样承担起了强大的社会责任。可以说,影片中隐含的对比就是在传递新闻使命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正确关系和判断。

(二)新闻伦理与新闻价值的思考与判断

影片中白修徳的表现不仅得不到中国政府的正面回应和认可,甚至连同样身为美国人的美国驻华大使也表现出消极和不满。理由很简单,美国驻华大使希望白修徳仅仅是站在新闻报道工作者的角度去完成新闻报道和更多新闻关键信息的抓取,并不赞同白修徳去游说政府帮助难民,不希望白修徳去干涉中国内政。在这里白修徳显然拒绝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积极争取包括宋庆龄在内的有威望的人士引起大众对于灾情的重视,他表现出来的新闻伦理和追求新闻价值的行为值得我们去思考。

可以说,当前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工作责任是建立在新闻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的,然而如果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我们就必须要在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之间做出选择和判断。新闻道德情感更多的是对人的感知和关怀,我们需要在新闻伦理的范围内用高尚的道德品质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正确处理好社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引导主流思想的正确性和方向性,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伦理标准,同样也是道德判断标准。

三、记者品格的养成

(一)培养正确的新闻职业道德观

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高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当前不少记者为了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道德判断和追求,玷污了记者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属性,当前报道中出现的新闻失实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工作作风漂浮引起的。这种工作作风对记者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刻意拔高,也不蓄意煽情,追求实事求是,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做到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地承担起社会瞭望的责任。

(二)提高新闻职业素养

培养正确的新闻素养,对于新闻工作者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姚贝娜事件为例,媒体工作者在报道和采访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引起大众的质疑,归根到底都是职业素养的缺失和不足。在培养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学会约束和克制行为;虚心好学,刻苦专研;热爱工作,坚持不懈。

总之,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精神意识的指导,精神意识又不外乎求真、务实、创新、刻苦和奉献精神。只有从思想品德意识做起,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地指导意识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新闻职业品德。

参考文献

[1]邓名瑛.“有偿新闻”的伦理批判[J].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6期.

[2]胡忠青.西方新闻自律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启示[J].今传媒,2013年第6期.

上一篇:运用形象化语言,让你的口才不同凡响下一篇:老师给幼儿毕业简短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