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春校园电影

2024-06-15

美国青春校园电影(共8篇)

篇1:美国青春校园电影

1、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你所需要的励志片

剧情简介

丽兹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贫穷的丽兹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随着慢慢成长,丽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从老师那里争取到一张试卷,漂亮的完成答卷,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从现在起,丽兹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开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从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主题。

2、律政俏佳人1、2(Legally Blonde)……谁说金发美女头发黄见识短?

剧情简介

艾丽虽然拥有羡煞旁人的美貌——金发,白肤,高挑,精通打扮,就像一个精美的芭比娃娃。美貌和活泼的性格,让艾丽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女生。她的男友沃纳条件也不俗,拥有富贵的出身和出众的外表。两人十分般配,却想不到沃纳根本就没把艾丽当成终身伴侣,在他眼中,艾丽只是一个花瓶,除了漂亮别无所长,于是他考上哈佛法学院之后,甩了艾丽,与旧女友重拾旧爱。艾丽不甘心,千方百计也考上了哈佛,她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并非徒有外表。哈佛的学习生活非常枯燥,而且这个金发美人还处处受到歧视。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艾丽竟然机智的干了一番事业……

3、录取通知书(Accepted)……落榜生自创“南哈蒙理工学院”

剧情简介

高中毕业生巴特比被无数大学拒之门外,面对父母的压力,巴特比找了一群和他有同样经历的哥们,租了一栋废弃的两层楼的楼房,自己办起了一所叫“南哈蒙理工学院”的学校。这间学校的宗旨就是“谁都能来上大学”。

原本打算只是为了蒙混父母,没想到一下子就有全美就有几百名遭遇一样的高中毕业来报到。其中一个学生的遭遇几乎代表了这里的所有人――当他收到录取通知时,他的父母第一次对他说出了“你是我的骄傲”。巴特比他们只好忙前忙后,聘请教师、逐渐完善教学设施等。

随着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引起了另一所“哈蒙”大学校长的注意……

4、壁花少年(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 loser的励志日记

剧情简介

查理是个害羞和孤独的高中新生,拥有超越年龄的敏感和泪腺,总是默默观察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是个典型的「壁花少年」。他的青春期充满各种挫折,先后经历了阿姨为给他买生日礼物去世、最好朋友自杀、受同侪排挤欺负、单恋没有回应等各种事情。然而查理还不是最惨的,因为和他一样被生活逼入墙角罚站的人实在太多。他幸运的拥有一个开明的老师和两个高年级的好友:叛逆娇俏的少女珊和自信满满的同志男生帕特里克,他们让查理明白了有时候不能永远旁观,必须要参与进来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壁花少年》改编自同名畅销原著,由作者史蒂芬·克伯斯基自编自导,《朱诺》原班监制倾力打造,集合90后一众人气偶像,在自杀、霸凌、性向、毒品等诸多敏感争议的话题中,书写一篇献给LOSER的励志日记。

5、牛仔裤的夏天1、2 (The Sisterhood of the Traveling Pants)......四个妙龄少女和一条神奇的牛仔裤

剧情简介

写在牛仔裤上的女孩儿的情谊,婉转动听,异常温暖。

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卡门、堤比、莲娜和布莉姬这四个女孩的缘分是在她们都在娘胎里就注定的。同在夏末出生的她们性格迥异却从小亲如姐妹。十六岁这年夏天,四姐妹第一次面对分离,各自渡过一个没有对方的夏天。意外的,她们发现了一条牛仔裤,身材相差很大的四姐妹穿上居然都很合适。于是,神奇的牛仔裤变成了友情的信物,伴随她们开始各自的旅程。

大胆而无拘束的布莉姬来到了炎热的墨西哥,加入足球训练营;漂亮羞涩的莲娜前往圣洁的希腊,用画笔勾勒爱琴海的神秘;冲动敏感的卡门盼望与在她儿时就搬走的父亲共度美好的暑假,而叛逆另类的堤比也为录制她自己的电视节目而忙碌着。牛仔裤承载着友谊与勇气在她们之间传递,陪伴她们,学着去爱,学着长大。

6、叫我第一(Front of the class)……一个普通的梦想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剧情简介

BoBo患有先天性的妥瑞氏症,这种严重的痉挛疾病,导致他无法控制地扭动脖子和发出奇怪的声音。而这种怪异的行为,更是让他从小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在学校里老师经常批评他,同学们更是对他冷嘲热讽,就连他的父亲也对他失望透顶。只有他的母亲一直是他的坚实臂弯,母亲的坚持与鼓励,让他能够在正常人的生活里艰难前行。然而面对这个不能理解他的世界,BoBo一直在痛苦的漩涡里挣扎。直到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校长在众人面前巧妙的让大家了解了BoBo的真实情况,让他有了成为一名关爱学生的教师的坚定梦想,即使因为这个病症让BoBo在寻求教师梦想的道路上遭到众人怀疑,屡屡受挫,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这份梦想,为了找到一个愿意接受自己的学校,不抛弃梦想,不放弃信念,默默的努力。而他曾经曲折的人生道路在他的坚持下也开始慢慢好转…

7、留级之王1、2 (Van Wilder)…..你骨子里的自由

剧情简介

范·维尔德迎来了他在库立吉学院的第七个新学年,这位留级之王是学院内的活跃人物,不定期拥有社团会长、校园运动发起者以及篮球社中场精神教父等多重身份。来自印度的交换生泰吉羡慕美国学生的生活,于是投奔维尔德做了他的助理。维尔德的父亲不堪忍受儿子的不长进,毅然中断了对他的资助,原本风光的维尔德此时不得不为了两万美元分期交付的学费发愁。校刊记者葛文对维尔德大有兴趣,贴身采访撰写关于他的报道,困窘中的维尔德偶然接到有偿帮助组织舞会的要求,自此开始从事舞会经纪人以补贴学费,葛文的报道令维尔德声名鹊起,而两人的关系也越发密切,这激起了葛文男友的愤怒,他计划向维尔德发起报复……

8、重返十七岁17 Again…..人生没有重来,你该怎样把握你的青春

剧情简介

17岁的迈克是校园风云人物,在一次关键性的篮球冠军赛上,他决定放弃前途,向怀有身孕的女友斯佳丽求婚。后,人到中年的迈克生活事业两失意,妻子斯佳丽决定与迈克分居,一双儿女也对他形同路人,迈克只好搬入科技新贵的朋友奈德家暂住。迈克追忆自己本来可有的锦绣前程,却在重返高中校园过程中遇到一位神秘的清洁工,让他突然重返17岁。迈克决定与奈德假扮父子,重入高中,相信这是上天给他第二次机会让他做出正确决定,却发现自己的女儿玛吉与儿子亚历克斯在学校问题重重……

9、劲歌飞扬Raise Your Voice…..小城女孩纽约闯出广阔音乐天地

剧情简介

泰瑞是天生的歌唱家,从小就加入了教堂的唱诗班。虽然她没有向任何人表明音乐就是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细心的哥哥还是知释了妹妹的心意。为了给妹妹一个惊喜,哥哥偷偷帮她报读了洛山矶表演艺术学校的暑期课程。然而不幸发生,哥哥在一次交通意外中身亡,只留下了悲伤的泰瑞独自一人接到了录取通知。

尽管爸爸不同意,但为了实现哥哥的期望,泰瑞还是来到了洛山矶。在这里,泰瑞遇到了和她一样怀揣着音乐梦想的各色同学:创作才子杰、打击乐小子奇卫、钢琴美人斯隆、小提琴黑珍珠丹尼斯、女主唱罗宾等。一班年轻人的音乐梦想就在这里开始起飞了!

10、舞出我人生Step Up1.2.3.4.5......两条原本平行的直线,交汇于舞蹈的光辉。

剧情简介

个性张扬的街头嘻哈与高贵典雅的芭蕾可以在舞台上完美的契合,就像泰勒与诺拉的结合一样。这是一个奇迹,还是一种宿命。

泰勒是来自巴尔的摩的底层社会的反叛青年,诺拉是就读与贵族艺校的优秀的芭蕾舞学生。诺拉要参加的高级舞蹈比赛,需要一个舞技超群的舞伴,而泰勒刚好因为被罚在艺术学校社区服务而闯入诺拉的视野。泰勒随意自如的街头舞蹈吸引了诺拉,舞台上的一次次合作,让这两个同样执着于艺术的孩子擦出律动的火花。

篇2:美国青春校园电影

恋爱刺客(John Tucker Must Die)……三个辣妹整蛊花花公子-

校园风云(Election)……学生会竞选的乱战-

灰姑娘的玻璃手机(A Cinderella Story)……这一次灰姑娘丢失的不是水晶鞋而是手机-

超完美夺分(The Perfect Score)……七个中学生策划到普林斯顿考试中心偷答案的惊天大计划-

公主日记1、2(The Princess Diaries)……纽约女孩意外得知自己竟然是欧洲小国公主-

足球尤物(She’s the Man)……美少女乔装成孪生哥哥冒名顶替进入了男子球队-

美国派1、2、3、4、5(American Pie)……名气太大,不说也罢-

歌舞青春1、2(High School Musical)……CCTV6才播过不久,不说了-

公路之旅(Road Trip)……三个大学生千里奔波追逐穿帮“色情”录像带-

欧洲任我行(EuroTrip)……《公路之旅》欧洲升级版-

少儿不宜(Not Another Teen Movie)…… 美国青春校园版《炮制女朋友》-

变身辣妹(The Hot Chick)……辣妹和修车工之间的变身-

男女变错身(It’s a Boy Girl Thing)……辣妹和帅哥同学兼邻居之间的变身-

滑板狂热(Grind)……疯狂少年为了理想组建滑板队-

留级之王1、2(Van Wilder)……让老生回想起了自己的大学时代-

益智风云(Cheats)……如果你智商只有007答题又想得高分,就去作弊吧-

翘课天才(Ferris Bueller’s Day Off)……学生逃学,校长追捕-

大学新生(Sydney White)……假小子是怎么炼成淑女的-

新窈窕淑男(Little Sister)……一个男生男扮女装混入女生寝室-

乐鼓热线(Drumline)……黑人小子加入学校橄榄球乐队-

孟汉娜(Hannah Montana)……平凡女孩白天是学生,晚上是歌星-

宝贝新官人(Son in Law)……简单的校园爱情故事-

魅力学堂(Charm School)……墨西哥城某女校的一群反叛女生和老师作对的故事-

粉骚大联盟(Strike!)……问题女生制造校园骚乱阻止学校合并计划-

超级坏(Superbad)……讲述友谊和分离的性喜剧-

律政俏佳人1、2(Legally Blonde)……谁说金发美女头发黄见识短,个个头脑空空?-

劲歌飞扬(Raise Your Voice)……小城女孩纽约孤身求学,立志闯出广阔音乐天地-

高校天后(Confessions of a Teenage Drama Queen)……纽约漂亮女孩到乡下小城-

冰上公主(Ice Princess)……一段关于滑冰少女的励志故事-

魅力四射1、2、3、4(Bring It On)……美少女啦啦队-

录取通知书(Accepted)……落榜高中生自创“南哈蒙理工学院”­

邻家女孩(The Girl Next Door)……隔壁的美女竟然是AV女优!-

爱情服务生(Waiting…)……让我们品尝了一顿餐饮业的幕后味道-

新丁驾到(The New Guy)……倒霉男生监狱里面学做人-

辣妈辣妹(Freaky Friday)……怪诞星期五,母女大换身-

贱女孩(Mean Girls)……美国青春校园版《金枝欲孽》-

纽约时刻(New York Minute)……孪生姐妹纽约圆梦记-

平民天后(The Lizzie McGuire Movie)……美国少女旅行途中被误认为意大利明星-

牛仔裤的夏天1、2(The Sisterhood of the Traveling Pants)……四个美少女共享一条神奇的牛仔裤-

怪女孩出位(Pretty Persuasion)……贝弗里山庄的两个女孩不惜一切代价要自己成名-

总统千金欧游记(Chasing Liberty)……青春喜剧版《罗马假日》-

第一女儿(First Daughter)……类似上部电影-

水瓶座女孩(What a Girl Wants)…单亲女孩前往欧洲去寻找身为英国皇家贵族的父亲-

拜金女郎(Material Girls)……富豪姐妹勇对家庭破产危机-

勇踏星途(Brave New Girl)……一部改编自布兰妮成长经验的影集-

篇3:美国青春校园电影

大学生校园DV是由大学生创作、反映大学生生活的DV作品。青春校园影视则是指反映校园生活、大学生心理、文化等的影视剧。可以说, 某些比较成熟的大学生校园DV剧本身就是青春校园影视剧的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揭示大学生DV剧的传播环境, 探讨大学生DV剧盛行的原因;总结大学生DV剧的传播特点。这对我们更好地了解青春校园文化, 探寻当前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DV剧的产生环境

简而言之, “所谓传播,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大学生DV剧是在特定的时代、社会环境中产生。

大学生DV剧产生于电子媒介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广播、影视逐步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DV技术的进步, 使个人化的电影创作成为可能。DV创作, 作为一种不同于文学创作的新型创作方式, 越来越得到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喜爱。当代的大学生是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 相对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人, 当代大学生更喜欢直观视觉的阅读和创作方式。他们用DV记录校园生活, 拍摄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梦。

从社会背景来讲, 当今大学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大批的学生“毕业意味着失业”, 或者就业已经远远不如过去理想, 在学历贬值的今天, 大学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 到现在的迷惑困顿, 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骄傲和锐气, 没有了鲜花和掌声, 甚至生存都面临着重重的困境。于是很多时候我们开始感到无所适从, 感到痛苦与无助, 甚至生活里总掺杂着一点颓废情绪。而这些问题和状态, 必然需要通过一种方式表达或者发泄出来, 选择DV剧成了一种趋势。

从传播者个体需求来讲, 中学时代, 几乎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进入大学校园, 心智开始成熟, 也开始有更多的自由和时间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对爱情、友情、亲情的深切体味, 对社会的认识或再认识, 甚至对自己的重新定位。DV成了大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二、大学生DV剧的传播讯息

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的“五个W”模式, 即是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和传播效果。传播讯息主要是指传播的题材、内容等。

DV的镜头对准校园的角角落落, 可以是脏乱的宿舍, 可以是学生恶作剧的涂鸦, 也可以是路上行人无意的侧目转身。很多的场景都似乎在还原影视剧中对校园生活的唯美和虚构, 让我们感觉置身于那么真实的校园氛围之中。以真实的记录、抑或是稍加虚构的故事呈现校园生活及大学生的心灵场景。这里有原生态的生活面貌, 有永不褪色的爱情与幻想, 也有无法回避的叛逆与迷茫。

(一) 青春的爱情与幻想

大学校园少不了爱情风景。花样年华的青年人, 很难解构爱情的浪漫唯美, 无论是什么样的大学生, 心中总有一个完美的爱情梦。他们在现实中是普通甚至粗俗的, 但在爱情面前依然是温柔和浪漫的。然而影视剧与DV剧中的爱情叙述模式不尽相同。影视剧中表现青春爱情主题, 多用“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叙述套路。有意无意识中运用“拜金主义”的主题, 最终的物质幻化成浪漫幸福的基石, 在“多金又帅气”的诱惑下, 编织着“钻石王老五”的爱情梦, 比如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等。当然影视的编剧更多的是为了争取最大的偶像剧消费市场而设置。因为青春偶像剧最大的消费群体是一群有太多幻想的青年女性, 可以说, 偶像剧的成功主要是满足女性幻想的性情。而DV剧的编剧是青年学生, 更多的是男生。他们对剧情的设置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感受, 和感情的真切流露。男主角一般都是校园中最普通的一员, 与原本我们在传统的青春影视剧中看到的男主角都是“琼瑶”式的完美不同。他可能是貌不惊人, 才不出众的平凡学生 (《让我抱抱你》中的男主角) , 也可能是满口脏话, 成绩差, 还爱吹牛的“张大明” (《完美动物》) 。于是叙述的模式出现了男性所青睐的模式“校花或系花爱上了如何普通的男生”。同样的童话幻想, 只是此刻的爱情模式已经是白雪公主爱上普通人。比如《我的女友是小薇》中的女主角“小薇是校花级的人物, 是轮不到我们这种人的”。这里有美女, 却没有英雄。然而平凡的他们一样得到了最浪漫的爱情。这种情节的差别是创作者针对的受众不同而产生, 或者是创作的初衷不同而造成的。

大学生校园DV剧在追捧浪漫爱情的主流之外也有质疑爱情之作。比如《分手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男主人公的台词“我知道, 我不再真心地喜欢她, 可是这个时候我不能离开她。因为我需要她, 之所以和她在一起, 是因为我不喜欢一个人游荡”。女主人公最后的独白“自己走路总是很难, 希望有人陪伴自己走一段路, 但不会是所有, 因为人生太长, 在一些关口, 我们只能一个人走, 于是你先通过了, 他却没有跟上来, 可是错过了一辆车, 还会有第二辆车跟上来, 我们便开始遗忘上一站的风景。”是爱情有时候本来就那么不能承受之轻?还是在清醒的意识到现实面前, 即使花样年华少女的爱情, 也变得如此轻飘无力?总之, 风华正茂的年纪, 本来该有的纯净感情, 却有了这样的飘渺和悲情, 不能不说, 这样的爱情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二) 青春的叛逆与迷茫

由于校园DV剧的创作者是大学生, 其对自身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揭示较之青春影视剧有了更大尺度的展露。很多作品较大的尺度上凸显着大学生的叛逆与迷茫。

这种叛逆与迷茫不仅表现在对校园生活、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还有对自身的某种定位或否定, 展现了大学生某些真实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

当代大学生呈现出青年人的叛逆特征。《完美动物》开始的一段采访“你心中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前面采访的学生都是主流的, 说大学生活充实, 紧张, 有生机, 感情单纯。而这部作品所表现的主题, 却是最后的那句非主流的回答“傻B, 大学不是这样的!”粗俗的语言, 厌恶的态度, 一改传统大学生原本的文雅面貌。这种叛逆还体现为对权威, 对传统观念的解构中。比如《我的女友叫小薇2》宿舍管理员对学生滥施权威, 恶意罚款, 中饱私囊。老师的自恋和“泡妞”的庸俗化形象, 颠覆了传统观念中教师的风度和正派。这些是对现实的某些还原, 也是对传统认知与观念的解构。

沈阳航空学院拍摄的具有争议的《完美动物》中, 对大学生身份的关照与重新定位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导演张德托夫曾经对作品题目做过解释:“《完美动物》是因为窦唯的那首《高级动物》, 高级动物其实说的就是人, 而大学生却一直被认为是人群中最完美的一个群体, 所以就叫《完美动物》了。”然而, 张德托夫创作旨意却在于消解这个“完美”的自身定位, 而强调着大学生的动物性。男生之间时不时的爆粗口, 舍友与网友的一夜情, 还有因理想的缺失而走入迷途卖身的女学生。剧外张德托夫给了作品另一个解析“我不完美, 因为我是动物”。

叛逆的背后是他们的迷茫。迷茫的是大学生活中理想的缺失, 迷茫的是自己在未知社会的前程。十几年的寒窗苦读, 终于步入大学的殿堂, 大学生活似乎意味着理想的实现状态。以前作为目标的学业成绩已经不那么重要, 人生理想出现暂时的停滞。然而, 逼近学涯的终结, 却不得不放下浪漫的虚幻, 重回现实的考验。《我可以抱抱你吗》在家庭的困境和爱情的归宿中, 男主角不得不选择面对现实, 放弃那段魂牵梦绕的爱情。比如华南师范大学拍摄的《窗口》反映了大学生日常生活, 如上网成瘾, 找不到工作, 对社会迷茫等等。真实地展现着大学生活的另一面的灰暗。这些迷茫也是当代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境遇。

影视校园剧, 鉴于观众的娱乐性需求, 大多数会给一个“圆满”的结局, 然而校园DV剧的对现实困境“不回避”与“不解决”, 用了一种“提出问题”的方式, 反映了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无奈和痛苦, 比如《让我抱抱你》体现着大学生面临家庭、就业这些压力, 使得未经磨砺的肩膀, 必须承受起沉重的责任与义务。于是他们感受到重担, 也就有了痛苦与无助, 当然也就有了畏惧, 于是留恋校园也成了必然。很多的创作, 标注为献给毕业生或大学生活。

三、大学生DV剧的传播特点

(一) DV的媒介特征

从传播的角度看, DV首先是一种传播媒介。作为传播媒介的DV是数字技术的产物, 相比于印刷时代的书本媒介, DV是图像语言, 更加直观。相比于日趋成熟的电影技术, 大学生DV由于各种条件限制, 与青春校园电影无法相比, 因而在画面、结构、篇幅等方面的相对差一些, 但是却与大学生活的片段性、琐碎性甚至后现代、时尚的生活更相契合。

相对于青春校园电影, 大学生DV剧呈现出多元的影像语言。青春校园电影的叙事往往追寻线性逻辑, 呈现特定的叙事模式。大学生DV剧更加自由, 较少受到经验或意识形态的控制, 甚至可以随心所欲按个人的设想去拍摄。颠覆、调侃、无厘头、碎片式的方式都可以展现出来。如《我的女友叫小薇2》中那段方便面的叙事就极有代表性。剧情在极度恶搞之后, 转入感伤的抒情, 接着又巧妙地链接着男女主人公的浪漫邂逅。这种不连续性的展演方式, 让观众在情感的转折起伏中, 体味到情感表达的张力。

相对于青春校园影视剧中那种沉淀过后的再抒情或回忆的方式, 大学生自编自导的校园剧, 带有更强的主观表达色彩。他们往往采取独白、私语的方式, 以一个叙述者或亲身体验者的身份进入影像空间。在这里, DV影像以类似于日记的形式, 记录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历程。如《分手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中, 男女主人公各自以私语方式叙述着自己的故事与感受, 仿佛一个人面对面和观众交流, 更加真实。

大学生DV剧一般都是短片的形式。这当然受限于DV技术, 但同时也使其具有了不同于青春校园电影的特点。虽然没有青春电影的绚烂的画面, 可是短剧却使得灵光一闪的思想火花得以呈现, 有利于集中表现一个故事情节。影视剧则很难表现生活中这样最普通的一瞥。

(二) 大学生DV剧的传播渠道

网络提供给了大学生DV剧的播放空间。许多DV剧被放在了网络空间里。通过土豆、优酷等视频可以打开播放。上传、播放等相对便捷, 几乎都是免费的, 没有经济压力。网络播客成为传播DV剧的重要方式。随着国家网络监管制度的建立, 许多的内容会被禁止播放。所以, 这种自由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大学生电影节是传播大学生DV剧的重要平台。许多大学每年都举办大学生电影节。如今影响比较大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 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17届。电影节不仅有著名导演的影片, 而且还有大学生自创的DV短片大赛。大学生电影节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创作潜力, 展现了大学生特有的青春文化。

四、大学生DV剧的传播效果

(一) 技术局限

相比于青春校园影视, 大学生DV剧的传播有诸多局限。影视虽然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但是技术艺术日臻完善。从摄影的镜头、角度、明暗、色彩、透镜、移动摄影等, 到场面调度中的构图设计, 空间间隔、距离模式以及剪辑中的蒙太奇, 音响效果, 以及选择演员, 服装布景, 还有叙述模式等等, 都有较高的专业要求。而DV剧相比之下则有很多的不足。

演员、资金、技术等的有限, 决定了DV剧很多的局限性。多数的DV是大学生在有限的未经打磨的毛坯片。影像剪辑得冗长拖沓, 使得剧情不紧凑, 影像效果有时会严重影响剧情的整体氛围。《分手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中, 影片的光照效果的时亮时暗, 影响了可视效果, 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破坏了整体氛围中剧情的完整性。演员的选取方面, 限于DV剧作选演员方面的“就地取材”, 虽有一批表演自然的原生态表演, 但多数时候, 并不尽如人意。比如对美女的标准, 剧作中所谓的人人都爱慕的美女, 甚至有时候不过是长相平凡的女生, 难于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美感, 也很难引起观众对“美女”的共鸣, 也就影响了剧情的表达效果。

(二) 制度控制

DV剧的发展必然收到传播制度的制约。“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 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 因此, 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2]2004年5月24日,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影视播放机构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播放DV片管理的通知》, 对DV剧的内容、格调、播放场所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定, 正如尹鸿教授所讲:“哪里有自由, 哪里就有对自由的移置;哪里就有秩序。”“当你看到有了这个空间后马上就会有秩序, 有权力会来移置你。永远会是这样一种矛盾关系。”[3]DV剧在创作之初, 由于其封闭的放映形式, 它的自由私语的特质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如同自娱自乐, 无伤大雅。然而, 随着DV的放映公开化和影响的扩大, 自然会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估计到传媒的教化作用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必然会对其做相应的制约和引导。这样注定了DV原本的先锋性 (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 真实而大胆得曝露某些另类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态方面) 受到限制与打击。

鉴于以上两点, 我们说, 原初意义上的大学生DV剧的传播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还远没有对社会、对校园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受众上, 还只是局限于部分大学生中, 没有形成大众传播的效果。

(三) DV剧创作的影视依附性

大学生校园DV剧原本是对影视的一种模仿或者是叛逆, 从根本上讲DV校园剧是比照影视剧而产生的。在DV校园剧创作之初, 有意无意间都会以影视作为参照。虽然最初DV的制作是一种私语的方式, 在私人的空间里, 放给有限的人观看。只是影视照顾的观众群体更大一些。两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甚至很多制作DV剧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另一种廉价的方式进入消费市场, 进占影视的一方天地。又有甚者, 有些原初DV剧的先锋人物, 终究以最后对影视的认可或者受到商业利润的引诱下, 终于走上了转型普通影视剧的行列。

当然, 大学生DV剧还相当年轻, 前景可观。我们依然相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DV技术的成熟, 以及大学生影视素养的提高, 大学生DV剧必然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摘要:大学生校园DV剧是大学生自己创作、编演, 展示校园生活和青春文化的影像作品。产生于当前视觉文化的语境中, 产生于科技进步带来的阅读、创作方式改变的传播环境中。校园DV剧的传播内容多是展示大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和心灵历程, 主要表现为爱情的追寻与反思, 青春的迷茫等。校园DV剧呈现出影像的多元性、篇幅精短等特征。网络空间、大学生电影节等成为大学生校园DV剧传播的重要渠道。相比于青春校园电影, 大学生校园DV剧仍有许多局限, 但是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DV,传播

参考文献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5、29.

篇4:美国青春校园电影

“青春启示电影”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理查德·本杰明提出,后被我国研究者多次引用。所谓“青春启示电影”,是一种从属于“青春电影”的亚类型片,与以往甜蜜温馨,阳光浪漫的青春片不同,这类影片“更具反映现实的倾向,这一电影亚类型通常乐于表现年轻人危险而有害的痛苦,犯罪,发泄和失狂忘形。”[1]冷峻阴郁的态度,无感情色彩的暴力呈现及直面现实的深刻批判性均使这类影片具备了浓郁的当代启示录的意味。

由于这类影片在题材及主题表达上的独特性,使得导演很难在全片贯穿始终地采用一种冷静客观的眼光去记录那不堪的青春岁月,反而常常融入了个人化的主观色彩,以求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刻地剖析表面的疯狂与堕落背后所隐藏的躁动、无助与不安。因此使得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青春启示电影在视听语言方面呈现出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相交织的独特风格。

表现主义电影由来已久,它在《电影艺术词典》中被解释为:“从1919年至1924年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流派,表现主义在本世纪的十年代到二十年代初统治了德国文艺,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地表达出人物内心恐惧和焦虑、爱和憎的情绪。”[2]美国青春启示电影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表现主义电影,它只是在影片中借鉴了表现主义电影的某些表现手法,从而具有了一种表现主义特征。本文将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着重剖析美国青春启示电影的表现主义风格。

一、打破常规的画面语言

在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风格化色彩非常浓郁的电影画面呈现,它往往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幻觉、梦境还是回忆,在这里都被导演以某种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法呈现在银幕上,与一般的常规画面区别开来,让观众印象深刻。

(一)升格或降格拍摄手法

一般说来,电影的拍摄速度与放映速度是一样的,均为每秒24格。这样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画面看起来与现实生活是较为贴近的,观众也比较容易接受,现如今绝大部分影片都遵循这一规律。但是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之中却经常出现违反这一规律的场面或段落,导演往往采用升格或降格拍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

所谓升格拍摄,即在电影拍摄时采取高于每秒24格的速度拍摄,但是放映时仍然按照正常速度放映,呈现在电影画面之中即为慢镜头的效果。在美国青春启示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影片《篮球日记》中有一场戏是他饰演的男主角吉姆在课堂上睡着了,接着便在梦境中幻想自己手持冲锋枪,身着黑风衣款款走进教室,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一个个击倒。用升格镜头拍摄的这一场戏呈现出高度风格化的,亦即表现主义的特征。无论是吉姆开枪的动作,还是同学中枪后缓缓倒下的身影,抑或是大家脸上或错愕,或恐惧,或兴奋的神情,在慢镜头的呈现中均让人感到夸张与怪异。“这些幻想场景表现了吉姆心灵深处的无理性、神经质、性冲动和怪异。”[3]同样在反映美国种族冲突问题的青春启示电影《美国x档案》中,男主角德瑞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变故之后,有一场戏表现他在自己家中洗澡,晶莹的水花洒下,疲惫的德瑞缓缓闭上双眼,回忆起了小时候自己与弟弟在海边玩耍的场景。那时候的日子多么单纯,多么幸福,却再也回不来了。慢镜头中两个小孩披着夕阳在海边缓缓追逐,不仅让人感到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无情,更与全片其它部分的快节奏叙事形成对比,也正好暗喻着人物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而降格拍摄则刚好相反,拍摄时采取低于每秒24格的速度拍摄,放映时采取正常速度放映,呈现在银幕上即快镜头的效果。例如在影片《梦之安魂曲》中,有一个表现男女主角与他们的朋友在吸食毒品过后的场景,导演便采用了降格镜头拍摄。快镜中一群男男女女时而拥抱,时而跳舞。正常的运动速度被瞬间加快了,将人物在毒品的作用下那种兴奋与刺激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真实的现实生活,而陷入了某种幻境。同时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片段是通过快镜头的组接来表现主人公吸食毒品的过程,这种对正常时间的压缩直观地表现了已经沉迷于毒品无法自拔的主人公在面对毒品时那种迫切的,渴望的,甚至接近于病态的心理。

(二)非常规的摄影机运动方式

常见的摄影机运动方式如推、拉、摇、移、升、降、跟、甩等,一般都是为影片的叙事服务的。而在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中有些摄影机的运动方式要么突破了这常见的几种,要么将这几种方式推向极致。总之它并不是为交代情节,推进故事而服务的,通常只是为了突显人物的精神世界,实现导演的艺术追求。

例如在《篮球日记》中,男主角吉姆沉迷于毒品,脱离了家庭与学校,流落街头,后来被一位黑人收留,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尝试戒毒。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场戏表现吉姆毒瘾发作,痛苦难耐,他在不大的房间里翻箱倒柜,渴望寻求暂时的解脱。导演在这里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一种360度旋转摄影的方式,并且越转越快,将吉姆毒瘾发作,头晕目眩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观众也在这种非常规摄影所带来的新鲜与刺激中体会到了主人公的心情。

而在电影《芳龄十三岁》中,女孩特雷西喝了街边小混混递来的掺有药物的饮料,随之精神陷入恍惚。她一边走一边寻找自己的好朋友埃维,摄影机随着她的目光四处摇晃,同样给人一种头晕目眩之感。

(一)范例法。教师在教学前需要为学生准备写作所需案例,随后慎重讲解范文内容,帮助学生明白应当如何进行写作。随后教会学生自行写作的流程和方法,用趣味化、典型化的文章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播放和写作文章相似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良性感知,突出教学重心。该方法能够有效奠定学生基础素质与基础能力,教师要在此基础上重视创新思想的运用,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注重学生平时资料、案例、经验的积累过程,随后由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学生自行从网络中找寻案例。在课堂中展开知识点讨论,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案例和资源案例。

(三)个性化的光影设置

光的设置对一部影片视觉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之中,导演出于特定的艺术目的,往往会采用风格化的布光。这种与自然光线差异明显的光影设置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仅让观众印象深刻,同时很好地完成了一种表意的任务。

同样是《美国x档案》中德瑞回忆小时候与弟弟在海边玩耍的场景,这一段落导演不仅采用了升格拍摄,同时在布光上也以暖色调为主。呈现在银幕上夕阳的光辉柔和地洒在两张天真无邪的脸上,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德瑞记忆中童年温暖的摸样,同时也与残酷的现实形成反差。

在《梦之安魂曲》中,男主角的女友为了换来毒品,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在她受尽欺凌从猥琐的男经理家中走出,步入电梯之后,电梯内斑驳的光影星星点点地洒在她的脸上,同时不停地晃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此时极其不平静的内心世界。

二、极度失真的听觉元素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中视听的综合性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所以说美国青春启示电影的表现主义风格不仅体现在打破常规的画面语言之中,更体现在极度失真的听觉元素之上,画面与声音的结合将风格化的手法推向极致。

(一)呢喃的话语

一般说来,电影中的台词通常都是为了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达情绪而服务的。但是在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之中却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无意义的对话或独白,它们从剧情中脱离出来,更像是一种幻想的话语或梦中的呢喃。“人的言语不仅是讲给某些听众听的进度报告,而且也是他们的情绪的一种自然的表现。”[4]

影片《篮球日记》基本上是以男主角吉姆的旁白贯穿全片,其中他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我是独自一人,不只是我,我们都是独自一人,永远是一个人。谁等在我飞奔而过的永恒隧道的尽头,上面是高楼鳞次栉比的第五大道?我在想,在这些美好的旅途之后,这是其中糟糕的一回。”这诗化的语言和剧情的发展几乎没什么关系,也缺乏基本的逻辑性,它只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仿佛是他的喃喃自语。

类似的话语在《梦之安魂曲》中也出现在了男女主角的对话之中:

女:“是真的吗?”

男:“从我第一眼见到你的时候。”

女:“那很好呀,哈瑞!我觉得很开心。从前也有人对我这样说过,不过都没啥意义。”

男:“为什么?因为你觉得他们在逗你开心?”

女:“不,不是这样。我的意思是,不知道,我不知道。或说我根本不在乎是如何。只是从他们口中说出来,就是毫无意义,懂吗?当你说时,我是真的听到了。”

男:“像你这样的女孩,能够真的带给我好运。”

女:“你这样想?”

这对情侣之间的对话,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他们只是在互相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感情,用一种随意的,散漫的,无中心的方式。

(二)狂放的音乐

在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之中,音乐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它本来就是现如今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类型片中,狂放的摇滚或动感的电音舞曲往往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背景音乐,彰显着青春的活力与不羁。同时,有意味的音乐与画面相结合,更完整地突显了影片的表现主义意味。

例如在探讨青少年性别认知问题的影片《男孩别哭》中,有一场戏是女主角缇娜与莱娜和她们的两个朋友驾车行驶在夜晚的公路上。车内的音乐声非常大,淹没了其余的一切声响。我们只能看到画面上四个女孩张着嘴大声尖叫着,却丝毫听不到她们的声音。强劲的音乐诉说着四个年轻人内心的疯狂与躁动。

还有一种情况便是音乐配合着扭曲变形的画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呈现出些许怪异与神秘的气息。例如在《梦之安魂曲》中,每当主人公毒瘾发作,痛苦难耐,或者是他妈妈精神恍惚,幻觉频发的时候,一种微妙的,诡谲的,带有些悬疑色彩的音乐便会响起,很好地营造了一种脱离于现实之外的氛围。

(三)两极化的音响

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中音响效果的设置为了突显影片的表现主义风格,主要采取了两种有效方法,一是夸张,二是静默。

在《篮球日记》中吉姆于梦境中幻想自己手持重型机枪走进教室,对老师和同学展开疯狂的杀戮。在这场采用升格拍摄的戏中,吉姆走进教室的脚步声被刻意夸大了,除了沉重而有节奏的脚步声外我们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同样在《梦之安魂曲》中,饱受精神压力的母亲去看心理医生,此时的她早已深陷精神疾病的困扰不能自拔。银幕上通过鱼眼镜头拍摄的画面扭曲变形,同时医生的说话声也被扭曲了,那奇怪的声音听起来根本不像是人所发出来的,形成了一种夸张的音响效果。

还有一种处理音响的手法便是静默,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要比喧闹、嘈杂的音乐优越得多,它能有力地渲染某段时间内的戏剧紧张性。”[5]在《梦之安魂曲》中,男主角幻想他的女朋友站在一艘轮船的船头,他大声呼唤她,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这种独特的处理音响的方法,使得幻境与现实在影片中很好地区分开来,从而具有了一种表现主义的特色。

[1][3]理查德·本杰明.终结之意义:青春启示电影[J].世界电影,2006(4).

[2]《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82.

[4](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240.

篇5:校园青春励志电影

2、贱女孩

3、灰姑娘的玻璃手机

4、美人鱼

5、舞出我人生

6、录取通知书

7、水瓶座女孩

8、倒霉爱神

9、儿女一箩筐

10、冰雪公主

11、我的朋友是明星

12、辣妈辣妹

13、物质女孩

14、疯狂金龟车

15、平民天后

16、公主日记

17、歌舞青春

18、律政俏佳人

19、麻辣宝贝

20、恋爱刺客

21、美少女啦啦队

22、12月男孩

23、足球尤物

24、魔法双星

25、超完美男人

25、劲歌飞扬

26、纽约时刻

27、奶牛美女

28、穿PRADA的恶魔

29、天生一对

30、高校天后

31、像乔丹一样

32、牛仔裤的夏天

33、初恋的回忆

34、甜心辣舞

35、花豹美眉

36、女兵报道

37、女生向前翻

38、小姐好辣

39、欧洲任我行

40、留级之王

41、风云才女

42、谁领风骚

43、SAVED

44、疯狂有理

45、初露锋芒

46、美丽坏宝贝

48、几乎正常

49、总统千金欧游记

50、辣妹保镖

51、我爱猫头鹰

52、朋友一场

53、偶像有约

54、彻夜狂欢

55、窈窕美眉

56、第1女儿

57、被拯救者

58、对此承诺

59、魔法保姆

60、对面恶女看过来

61、变装拍档

62、虚拟偶像

63、新丁驾到

64、怪女孩出列

65、一吻定江山

66、篮球兄弟

67、流行教母

68、妹力四射

69、美国甜心

篇6:青春校园励志电影推荐

1、初恋这件小事

2、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3、歌舞青春

4、重返十七岁

4、贱女孩

5、野孩子

6、青春失乐园

7、灰姑娘的故事

8、热血高校

9、留级之王

12、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

13、校门外

14、那时的他们

15、我们毕业在上海 job hunting

16、季节变幻

17、足球尤物

18、高校天后

19、绯闻计划

20、此间的少年

21、女男变错身

22、大学新生

23、美国派

24、恋爱刺客

25、女校**

26、毕业那年

27、我恨你的十件事

28、毕业舞会

29、大学之旅

30、初恋的回忆

31、牛仔裤的夏天

32、青春舞会皇后

33、匆匆那年

以下是精选的国内大学校园原创电影,拍的就是我们真实的大学生活,看有你的学校吗?

1、《毕夜》——这就是大学

2、我们今年二十一二岁

3、那一年我们好像很有钱——令人深省

4、4分钟让百万人潸然泪下的亲情短片《最好吃的饭》

5、《时间都去哪儿了》校园版【毕业版】

6、我们都还太年轻-辽宁大学

7、这是我们的父亲、母亲!

8、《那一年的梦想》—让700万大学生泪流满面的视频

9、《彼岸》校园原创电影——最感人的校园原创

10、《未曾雕刻的时光》——西安交通大学

11、《因为有明天》——山东工商学院

12、《以毕业的名义》_原创校园超清微电影

13、《DOTA&TA》-DOTA和TA该如何选择?——北京理工大学

14、《那时的他们》-华北电力大学——很现实,发人深省

15、《断弦》校园原创电影——华中科技大学

16、《我们的故事》校园原创电影——荆楚理工学院

17、《那年花落》

篇7:校园青春励志电影《那些年》

《那些年》中,沈佳宜与柯景腾这两个角色代表的是不同的世界。从某种角度讲,虽的的确确同年龄的女孩比男孩成熟,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熟与幼稚,体现在关注的焦点和外在的爱好,和为之努力的方向上。成绩是女孩一学期和整个校园时期评定自己成功与否的标尺,而球星卡和一节体育课上的篮球赛,则是男生为之一个星期兴奋的目标。然后,女生的轨迹是直线,学期初到学期末。一个方向,没有改变。男生的轨迹是圈,以每个星期为限,一张卡几场球,足够活得开心

故事简介:

柯景腾读国中时是一个成绩暴烂而且又调皮捣蛋的男生,老师将他“托付”给班里最优秀的女生。只要他不认真学习,沈佳宜就会用圆珠笔戳他的衣服。在沈佳宜的监督和鼓励下,柯景腾的成绩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气质优雅的沈佳宜。但是柯景腾却不敢向心爱的女生表白,因为几乎被所有男生喜欢的沈佳宜对追求她的男生一律有一种反感,她只想好好学习,不希望别人介入自己的生活。

但是,为何沈佳宜唯独愿意把心事与柯景腾分享呢?她对他究竟有没有别样的感觉呢?柯景腾暗恋沈佳宜八年最终能否修得正果呢?让我们走进《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起来寻找最纯真的感动吧!

作者简介:

九把刀,台湾网络作家,曾就读精诚中学美术班,并取得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系学士以及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九把刀”原本是柯景腾高中时写的一首歌。因为歌词和旋律简单而且容易上口的缘故,“九把刀”这首歌很快的就在同学间传了开来,而本人也被称为”九把刀”。代表作品有:《功夫》、《杀手》、《少林寺第八铜人》等。

九把刀鼓捣出来的这个自传体故事让人很是唏嘘,比起大部分武侠战争等热门电影题材的“那么远”,这一次的校园爱情“这么近”让人至少很舒服,故事里没有了都市爱情片的高富帅,也没有第n代的直白冷静,那种青春的喜悦忧伤像是老照片被排列组合,一幕幕上演。

像胡小夏的主题歌中所唱,现实中数学公式在黑板上被当时的我们舍不得擦掉,青春里的每个瞬间在银幕上被现在的我们忍不住怀旧。

所以说,这片子是很难用好看与否来品评的。所有对内地版呲之以鼻的人有理由,所有喜爱他的人也有理由。前者在于被破坏的不完整,题材和尺度,在当前的审查制度之下无的放矢,故事显然从九把刀所提到的“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成为了“人生就是不停的怀旧”。没有了性喜剧的出没,只剩下青春期的懵懂。热血被小清新杀的片甲不留,故事干净得一尘不染,这实际是与主创的初衷相背离的,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这故事于是成了一部介于《不能说的秘密》与《蓝色大门》之间的作品。它既不像前者那么工整商业,也不似后者那么窄小文艺。故事里的一切也带有两部台湾青春题材作品的影子,如果“不能说”是周董最好作品,完整的诠释当年的爱与不爱,那么“蓝大门”是我们犹如窥探桂纶镁扮演的小柔这么人物心理的一扇门,门打开了但是当时的我们纠结敢不敢爱。这次,“那些年”就是最真实的当年在一起那么爱,为何后来分开了却依然爱的讲述。故事中的重点就此靠向两端。前半段成为了青春期男孩女孩为何在一起的回忆,好似《蓝色大门》的柔美清新。后半段分开的两个人却让人唏嘘感叹,好似《不能说的秘密》那般感动慢慢渗透心底

剪刀之殇:分裂的观众

所以说,由于内地版的“不完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成为了很特殊的作品,本身在台湾狂揽票房,香港打破史上华语片最高记录的这部“青春+热血”故事,只剩下一抹抹光晕罩在那些年的点滴细节里。脏话、打屁、同性之爱统统消失不见,真实感荡然无存的结果有二:第一便是观影时的突兀,那些男主角离奇用光的纸巾成了真正的“不能说的秘密”,且深感半夜与老头子夸张对喊着我爱你,令观众摸不着头脑。

再者,“不完整”的第二个缺陷很是致命,这造成了观众阵营的分崩离析,使得买票进场的内地观众对于故事的认同比例下降不少。假设一下:如果是原版上映,如果是“青春+热血”题材。那么所有有过校园生活,一起追女孩一起打架一起骂人一起热血悸动的观众便会感同身受,这也是《那些年》可以成港台票房黑马的最重要原因,因为人人感同身受。换言之,这就成为了70.80.90人人喜欢的故事,虽然时代变了,但是那个年代的内涵不变——只要还原“懵懂的性觉醒和不负责暴力”,经历过的都买账。但是如果如眼下这般,只剩下“青春”一人孤零零在原地,“热血”扬长而去。那么影片就会成为前文所述的半吊子台湾小清新。只是所有35岁以下,有过校园恋爱史的观众的菜,他们会很快找到切入点,但剩下的观众,只能看不明就里年代戏,或有着大银幕看台湾偶像剧的感觉。毕竟这校园题材还不如战争和灾难片有奇观效应。甚至也不如《九降风》那么直白的还原校园生活,故事格局变小,只剩下男主人公身边的几个兄弟阵营,和桌位前后的二人转。

这是《那些年》在这一年最大的遗憾。也是九把刀在自己成长路上交过的最多的一次学费。

精彩段落:

故事是我的翅膀,从来就不是我的囚牢。只要等到对的风,我就可以开始飞翔。

“我可是聪明到连我自己都会害怕啊!”于是我们就这样聊了起来,以一种“我的人生需要被矫正”的方式。喜欢就养了啊?流浪狗有了名字就不是流浪狗了。取了名字就要替它的人生负责不是吗?

人真的不能太高估自己的天分,这只会让“努力”这两个字失去应有的光彩。青春里的两个女孩,联手让我认识了这一点……并且拼了命相信,努力就会看见美丽的风景。持续不懈的一流努力,就会看见不可思议的世界。

分手,只需要一个人同意,但“在一起”,可是需要两个人同时认可才能作数。恋爱就是要这么不确定才有趣,不是吗?至少我已经完成了我这一半的拼图。

“一起回家”这四个字,不管在哪个生命历程,都有很浪漫的意义。

“一起”代表这件事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回家”意味着背后的温馨情愫。

第一次与你一起回家的人,你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不经意间听到某一首歌,某一段旋律,就会瞬间回忆起某段时光里的自己。或大学,或高中,或看见曾经在自己座位旁,那张用粉笔划下着白线的青涩脸孔。

“柯景腾,既然你那个时候就很喜欢佳仪了,为什么还可以一边喜欢小华?”阿和不以为然,他算是个爱情基本教义派。

“这算什么问题?一次喜欢两个女孩有什么好稀奇?很多女生也常常一边喜欢刘德华,一边喜欢张学友啊!”我老实回答,语气漫不在乎。

回避情感才是最不正常的事。

人如果无法在心底深处感受灵魂的所有向往,情感才会变得残缺。

真正认识了情感——自己独一无二的情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才有“大人的成熟世故”跟“小鬼头的义无反顾”的差别。对我来说是这样。

“哪有这样的?谁跟你一样?”阿和啼笑皆非。

“这种事我能有什么办法,喜欢上就喜欢上了。”我看着胚芽奶茶上的泡泡。

是啊,喜欢就喜欢上了……

恋爱就是集体作战啦,这样才有热血。相信我,热血的爱情总有一天会流行起来的。

青春期的男生可以在一百个人面前极尽丢脸之能事,还兼洋洋得意——只要其中没有他喜欢的女孩。

青春期的男生可以在篮下被盖一百次火锅,还觉得打篮球是件有趣的事——只要附近没有他喜欢的女孩。

青春期的男生可以因为成绩差劲、上课捣乱、跟墙壁说话,变成某种反其道而行的英雄——只要他不需要坐在喜欢的女孩的前面。

“糟糕,我会不会太奸诈了?”我看着月亮。

“不会,你是非常非常的奸诈。”月亮说。

“不客气。”我竖起大拇指。

要给你最大程度的快乐,与其让快乐指数从零跑到一百,不如从负一百飙到正一百,这样绝对值是两百整,非常厉害又一辈子忘不了的快乐吧!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是我人生的味道。

越是深沉的痛苦,代表我曾经爱得越饱满。

每尝过一次爱情,我都能获得无与伦比的勇气,在跌倒的时候吹拂伤口,然后重新站起。

总是以祈求着“永远在一起”的心意追求喜欢的女孩,是我的爱情之道。正因为如此,当我昨晚对女孩告白时,尽管还是被婉转拒绝了,我依旧能义无反顾信仰着我独一无二的热血爱情。

每个女孩都是我们人生的烛火,照亮了我们每段时期疯狂追求爱情的动人姿态,帮助我们这些男孩,一步一步,成为像样的男子汉。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再多喜欢那女孩一点。再多一点,再多一点一点。

只要够喜欢,就没有办不到的等待。

就可以一直靠信仰爱情,坚持下去。

“柯景腾,我希望可以给这个女孩幸福。”廖英宏的声音再度充满元气。

“不是尽力,是一定要做到。”我握拳,眼泪还是忍不住落下了。

如果我的爱情回忆在化为一份记录性书写时,有任何的意义,那便是希望每个读着这些故事的男孩女孩,都能从中获得一点点,相爱的勇气。

如果爱情不能使一个人变成平常不会出现的那一个人,那么爱情的魔力也未免太小了……不是我们日夜祈手祷盼的,那种够资格称为爱情的爱情。

恋爱中,可以花尽种种心机,运用策略打败对手,但做自己是很重要的。

或许,根本是最重要的。

“如果到最后让沈佳仪深深爱上的自己,并不是真正的我,那我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谓的厉害,就是……

“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会有一点点差别。”

而我的世界,不过就是你的心。

“那是别人。我不是别人。别人送花恶心,我送花,还可以。”杨过有小龙女,我有沈佳仪。杨过有龙女花,我有小耳朵。而杨过有大雕,我有许博淳。他妈的这不是命运使然是什么。我感到很害怕。我极度恐惧,自己不被允许继续喜欢这个女孩。

那种事情发生的话,可以想见我的生命将如虚踏河面的叶,纵使漂浮在潺潺流水上,却仍将渐渐枯萎。

我会继续努力的,这辈子我都会继续努力下去的。

你就耐心等待,我追到你的那一天吧。请让我,继续喜欢你。

有人说恋爱最美的时期,就是暧昧不清的阶段。

彼此探询对方的呼吸,小心翼翼辨别对方释出的心意,戒慎恐惧给予响应。每一个小动作似乎都有意义,也开始被赋予意义。

走在一起时,男生开始留心女孩是不是走在安全的内侧,女生则无法忽略男生僵硬的摆手,是不是正在酝酿牵起自己的勇气。

女生迷上恋爱心理测验,男生开始懂得吃饭时先帮女生拆免洗筷的塑料套。

一切一切,不只是因为自己想“表现得好”,更是因为自己的心里出现一个位置,独属于地球上另一个人——那一个人。这种机率大约是,五十七亿分之一。

对我来说,告白如果只关心成不成功就太逊了,因为“如果一旦成功了,就不会再有下一次的告白了”。告白当然要成功,所以仅有一次机会。因为仅有一次机会,当然就得想办法让告白漂漂亮亮,永生难忘。喜欢对的人,身上会发光。

持续发着八年的光呢。

如果告白的方式,竟然可以决定女孩“会不会喜欢男孩”或“会不会答应与男孩”,那么“喜欢的定义”就几乎与爱情脱钩,变成一种只讲浪漫花招,而不深入真正本质的东西。

所以在我心目中爱情的样貌里,如果女孩够喜欢男孩,即使男孩是一边打哈欠一边告白,女孩九成还是会答应与男孩交往,剩下失败一成几率,就是男孩有毁灭性的口臭这件事在打哈欠告白的瞬间,歼杀了女孩对男孩的喜欢。算是意外。

既然告白的方式仅仅是表象,告白的结果不会因此而改变,那么“苦苦思考告白时机”或“如何在惊喜中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爱意”这件事,难道都只是愚蠢的把戏吗?

不,反而格外珍贵了。

那是一种心意。

每个人都想要让心爱的对象在见识到自己的喜欢时,能够拥有最好的心情,好在记忆相册本里存留最深刻的一页。所以我们挑场合,选时间,制造气氛,为了他,为了她,为了彼此。多么诚恳的心意。

“最强”这两个字,就是男子汉最好的奖品。

再见,再见,再见。你永远都看不见我放弃的背影有多么伤心,我的幼稚出自我热血的根性,就是靠着这股热血,我才能喜欢你这么久。

而这份热血,竟成了你否定的无谓存在。

人生没有意外,只能说是命运使然。

错过了听见神气魔咒的时机,却因为一场荒谬又热血的怪比赛,让我与深深喜欢的女孩从此在爱情的路上分道扬镳,各自化作一条线,在人生的路上奔驰。

奔驰,却又彼此缠绕。

不久后,我交了女朋友。沈佳仪也交了男朋友。

但我们之间的故事,却没有因此结束。

八年的喜欢,让我们之间拥有了更深刻的联系。

比情人饱满,比朋友扎实。

那是,羁绊。

我们总是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跟我们“连接”的另一个人。

连接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连接是一种陪伴,有的连接是一种互相取暖,有的连接则是一种淡淡的默契。

通过爱情而连接的伴侣,则是我们最向往的关系。

不管你装得再怎么像普通朋友,我还是可以感觉到你对我的喜欢……不,应该说是重视。你对我,很重视。让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我很喜欢,你喜欢我……我只是觉得,他不够喜欢我。经历过你是怎么喜欢我,我就会觉得其他人对我的喜欢,无论如何都没办法跟你相比……

我也很喜欢,当年喜欢着你的我。那时侯的我,简直无时无刻都在发光呢。

我对你的喜欢,原来一直都是有响应的,而不是我一个人在跳舞。对我很重要。我的青春,不是一场独白。

人生不是一个人的,喜欢,也不是一个人的。

我已经将另一个女孩嵌进我的人生,那女孩的人生亦然。我无法掉头就走,那也是我珍贵守护的爱情。

没有结果的爱情,只要开了花,颜色就是灿烂的。

见识了那道灿烂,我的青春,再也无悔。

一场名为青春的潮水淹没了我们。

浪退时,浑身湿透的我们一起坐在沙滩上,看著我们最喜爱的女孩子用力挥舞双手,幸福踏向人生的另一端。

下一次浪来,会带走女孩留在沙滩上的美好足迹。

但我们还在。

刻在我们心中的女孩模样,也还会在。

豪情不减,嬉笑当年。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是个巨长的电影名字,也是个将来必定会火很多年的句式,更是过去一年来华语电影圈关注度前三位的话题,还有可能是两小时过后,一脚天堂,一脚地狱的两极观影过程。

内地版的《那些年》有哪些改动?这是所有观众最关心的。而这些改动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则是所有不敢走进影院观看的观众最期待得到的答案。

我在观看《那些年》后迟迟没有下笔,思考了很久。犹如片中台词所说:“不像考卷,所有复杂困难的问题,都能得到一个解答。真实人生里,有些事永远也没有答案”。

篇8:美国青春校园电影

事实上, 所谓的“美国电影”从来都不是一个地缘性的概念, 从上世纪初至今, 美国电影不但在拍摄题材上广泛涉及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素材、吸引汇聚了全球电影奇才的创作才华, 还现实地将其融资、取景、拍摄、后期制作、以及最后的放映活动扩展到世界各地。故而, 说“美国电影”就是世界电影、或者说是世界电影的主流, 无论从各方面看来, 都并不为过。美国电影之所以能够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稳居全球魁首, 除了其全球化的商业战略之外,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就是其延绵不断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拍摄手法与技术方面, 二是在文本创作方面。前者大家探讨的已经很多, 美国电影在拍摄手法与技术方面, 无疑是全球电影工业中的佼佼者;许多今天广为人知的技术手段、甚至于一些普通观众也并不陌生的特效与特技, 大多都是美国电影首先创造出来的。然而, 技术创新故然是一部电影能够获得广大观众青睐的重要原因, 我们却决不能忽视美国电影在文本创作中的创新精神。须知, 一部只有技术而没有充实文本基础的电影, 终究是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同的;这种有技术无内容的电影范例很多, 我们在此就不再赘言。总之, 随着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 观众的欣赏品味也在不断提高, 对一部电影的综合质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没有文本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 整个电影产业都很难有长足的发展。笔者注意到了近期美国电影在文本创作上出现的一些新特点, 即一种故事背景与矛盾冲突上的多重设置。现在, 本文拟以近期电影《美国队长2》为例, 简单探讨一下这种多重格局。

首先, 我们来讨论一下美国电影在背景设置上的多重格局。一部电影的背景设置关乎作品的结构, “所谓作品的结构, 就是使诸项要素形成统一关系的组织模式”。也就是说, 电影故事的情节发展与人物命运, 都必须在一定的背景设置之下得以发生与发展;如果故事背景没有被恰当的设置好, 整个电影结构就会是不稳定的, 情节与人物也会显得不真实、甚至很荒谬。在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中, 那种“大背景加小背景”的“1+1”的设置模式, 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 在电影《霸王别姬》中, 从民国初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变迁乃是大背景, 程蝶衣与段小楼的情感纠葛乃是小背景, 整个故事就在如是一种背景设置下发生与发展。然而, 近年来随着电影工业的进步, 传统的“1+1”的背景设置模式, 逐渐不能再满足观众的观影要求。于是乎, 在电影故事的文本创作上, 逐渐出现了一种“1+X”的多重格局的背景设置, 这种趋势在近期美国电影中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我们可以在诸如《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影片中发现这种趋势。

以电影《美国队长2》为例, 其大背景是当代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的情况下, 世界民众对公众安全的呼吁; 而在小背景的设置上, 则采纳了多重背景并行的设置模式。该片大致设置有以下几重小背景:全球监视与攻击性武器的 (即“洞察计划”) 使用争论、个人自由与政府监控之间的矛盾、神盾局与纳粹组织“九头蛇”的历史性对抗、美国队长与冬日战士的情感纠葛。大体说来, 该片采取了一种“1+4”的背景设置, 这使得该片在短短两小时的篇幅中, 建构其了一个庞大的叙事结构, 为其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塑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这种设计模式在创作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一部电影的篇幅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以一种精巧的方式, 对重重背景格局作出较好的说明, 那么影片的内容就会显得冗杂。但是, 就电影《美国队长2》目前呈现给我的情况而言, 它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这种多重格局的背景设置至少有两个明显的优势: 首先, 从整体上看来, 庞大的叙述结构为尽可能丰富的情节设置提供了便利;换句话说, 在多重背景之下, 电影的编剧能够较为便利地设计情节、编排剧情, 以避免故事内容的空洞。有了丰富的剧情, 就能保证了影片的节奏不至于拖沓, 即能充分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 又为续集的创作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其次, 从细节上说来, 这种多重结构的背景设置, 也为影片的悬念设置提供了便利。“悬念是构成情节、推动剧情发展的最具魅力, 并被频繁使用的元素之一”。如果没有一个可信的、设置精巧的背景, 悬念的涉及很容易流于荒谬。因此, 多重格局的背景设置, 能够为悬念的设计提供一个可信的背景, 也便于为一些较为离奇的情节提供充分的铺垫与解释。

其次, 我们来讨论一下近期美国电影在矛盾冲突设置上的多重格局。众所周知, “ (传统的) 戏剧情节是以冲突律来构成情节的。因此, 它必然形成一条由冲突的动作所引起的, 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内的一条情节线索”。尽管电影剧本的创作相对于传统戏剧而言, 有着其自身特有某些特征;但总的说来, 电影 (尤其是故事片) 的情节毕竟是围绕着种种矛盾冲突而展开的。一般而言, 一部电影都有着一条主要的矛盾冲突线索, 我们可以称其为“主线冲突”;而在其情节发展的过程中, 又会有许多小的冲突围绕着主线冲突而发生与展开, 我们可以称其为“派生冲突”。也就是说, 通常情况下, 一部电影的诸多矛盾冲突点, 都可以被总结为是一种“1+X”的设置模式;其中, 派生冲突围绕着主线冲突而发生。但是, 今年来美国电影中的矛盾冲突设置, 逐渐突破了这种传统的“1+X”的模式, 常常会有几条并行的主线冲突存在着, 它们各自附带着一些派生冲突; 而这些派生冲突又相互叠加, 构成一个庞大的矛盾冲突系统。

以电影《美国队长2》为例, 以尼克·弗瑞为核心的神盾局组织与渗透进入了神盾局的“九头蛇”组织的冲突, 是为本片的主线冲突之一。围绕着这一主线冲突, 又派生出了追杀尼克·弗瑞与美国队长、启动“洞察计划”等小冲突。本片的另一条主线冲突是美国队长与九头蛇组织的私人恩怨, 围绕着这一主线冲突, 又派生出了美国队长与厄金斯博士的恩怨、与冬日战士的情感纠葛等小冲突。与此同时, 影片中的许多派生冲突, 也可以同时被看作是两大主线冲突的产物;以此方式, 各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 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情节, 并有力地推动的故事的发展。这种多重格局的矛盾冲突设置, 有着一个明显的优势;它保证了电影全篇在一种持续紧张的氛围中进行, 确保了全片情节内容的充实饱满, 使影片具有一种极大的张力, 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

但是另一方面, 无论电影《美国队长2》在这方面做得多好, 我们都必须注意到这种多重矛盾冲突设置的难度与危险性。首先, 在电影文本的创作上, 这对编剧和导演都提出了更高的创作要求。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篇幅中 (通常是两个小时) , 编剧和导演都必须将重重矛盾冲突安排的合理有序, 既要对引发矛盾冲突的背景作出足够的解释与说明, 又要使一个个矛盾冲突在一个有序的节奏中发生与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对其作出处理, 就容易营造出一种过度紧张的氛围, 超出观众的接受程度。例如, 电影《让子弹飞》就因其诸矛盾冲突的爆发过于紧密, 而使部分观众感到难以承受。其次, 这种创作方式对观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惯了一些慢节奏的文艺片的观众, 很难适应快节奏、高密度的矛盾冲突点。所以, 我们也必须意识到, 这种特殊的多重格局的创作模式是否能够获得成功, 在根本取决与观众的审美需求。

总的说来, 近期美国电影在文本创作上的这种多重格局的特点, 是值得我们国内电影人学习和借鉴的。本文所提到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模式, 即“大背景加小背景”的背景设置模式、与“一个主线冲突加多个派生冲突”的矛盾冲突设置模式, 仍然是国内电影创作的主要模式。相比之那些与《美国队长2》同期上映的一些国产电影, 如《整容日记》、《硬汉奶爸》等, 均未能跳出传统创作模式的窠臼。当然, 这并不是否认国产电影的成绩, 更不是在否认上述电影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而只是说, 从电影创作、特别是文本创作的角度看来, 既然美国电影同行已经作出了表率, 我们国内的电影创作自然也不能甘于人后。对于国内的电影从业者来说, 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思路, 对于不断发展国内电影产业、加强国产电影的创作能力、拓展国产电影的创作思路来说, 仍然是一个必需且紧迫的任务。这并不是一种“言必称美国”的盲目崇拜, 而是一种正确的发展思路。

我们决不否认近年来国产电影所取得的成绩, 这是值得国内电影人骄傲的。但我们也应该时刻关注国外同行的发展步伐, 将我们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保持在一种良性竞争的环境之中。就我们前面提到的这种多重格局的文本创作模式而言, 既然它已经表现出了某种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我们就不妨我们不妨先大胆奉行“拿来主义”, 并结合国内电影创作的实际情况, 作出积极的反应。当然, 这种努力和尝试也必然伴随着一种风险, 正如我在前面提到过的, 如果不能对这种多重格局的背景设置、以及多重格局的矛盾冲突设置有着一个较为充分与灵巧的把握, 也极易造成一种负面的效果。但即便如此, 我们国内的电影人也应该作出积极的尝试, 这种尝试无论成败与否, 都将是对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种促进, 也是国内电影人之于那些热爱国产电影的广大群众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摘要:本文以电影《美国队长2》为例, 重点探讨了近期美国电影文本创作中的多重格局。具体而言, 这种多重格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片的背景设置, 突破了传统电影中的“大背景加小背景”的设置, 采用了多重背景并行的设置模式;二是影片的矛盾冲突设置, 突破了传统电影中的“一个主线冲突加多个派生冲突”的设置, 大胆采用了多个主线冲突并行的设置模式。这种全新的创作模式, 是值得国内电影人学习和借鉴的。

关键词:多重格局,背景设置,矛盾冲突设置

参考文献

[1][英]艾伦·卡斯蒂, 电影的戏剧艺术[M], 郑志宁译,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2.1

[2]王心语.影视导演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800字下一篇:为了一句承诺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