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中的西部牛仔文化

2024-04-09

美国电影中的西部牛仔文化(精选4篇)

篇1:美国电影中的西部牛仔文化

美国电影中的西部牛仔文化

若提起美国,很多人都会想起“天使之城”洛杉矶、旧金山“硅谷”、西雅图“微软”等代表着美国西部经济高度发达的沿海城市。殊不知,两百多年前的西部尚处于人迹罕至未开发的蛮荒状态,若不是一代又一代的具有牛仔精神的西部拓荒者对其进行开发,西部很难呈现出如今的繁华景象。在开发新大陆的西进运动中,牛仔们所体现的崇尚自由民主、追求个性独立、开拓进取而无所畏惧、注重实效而敢于创新的独特精神,成为美国西部牛仔文化中的灵魂,开启了美国文化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在美国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骑着黑马,戴着“斯特森”式的宽沿高顶毡帽,穿着牛仔裤、皮上衣和高筒皮套靴,颈间围着红色的印花大方巾,腰里挎着柯尔特左轮连发六响手枪,手里拿着套索,驰骋在辽阔荒寂大草原上的冷峻牛仔。正是这类与牛仔有关的西部片,几乎占据了好莱坞电影中的四分之一,被著名的电影史学家J.C埃里斯称之为“美国完全独占的对于世界的贡献”。虽然西部片中的牛仔形象多被夸大和神话,但它仍是以现实中的牛仔英雄为原型,其表现出来的牛仔式精神理念和行为模式,造就了美国独特的西部牛仔文化。

西部片的出现与牛仔密不可分,而牛仔的产生也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783年美国建立之初的国土只有大西洋沿岸的一个狭长地带,最远也才到密西西比河。为了拓宽疆土,满足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的需要,美国西进运动兴起,并在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间内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领土也至太平洋沿岸,为后来西部牧牛业“敞放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前提。在西进运动的过程中,拓荒者不畏艰苦、不怕牺牲而征服西部蛮荒之地的独特精神得到发展。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总统林肯为调动广大人民参加反对南方叛乱战争的积极性而

第 1 页(共 6 页)

签署了《宅地法》,使大批美国人民获得了土地,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开发。战争结束后,以德克萨斯州为中心的美国西部大平原牧牛业开始快速发展起来,西部形成了一个地域辽阔的“牧牛王国”,一大批以在西部牧牛和长途赶牛贩卖到美国各地为职业的牛仔产生。

19世纪60至80年代是美国西部牧牛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牛仔们最为活跃的时代。而到了90年代,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逐渐取代了牛仔的地位,西部敞开式自由牧牛业因过度放牧、气候灾难和市场疲软而走向衰落,许多规模庞大的牧牛公司相继破产倒闭,西部牧牛业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美国牛仔的传奇事业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美国最早的西部片应当是1903年由导演埃德温·鲍特根据1900年匪徒打劫火车事件而拍摄的《火车大劫案》,虽然只有短短的12分钟,但内容却完全真实地再现了美国西部各类不法分子的真正的拦劫活动,使主演安德森成为影幕上的第一个牛仔明星。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又出现了几部曾在电影史上获得很高评价的无声西部片,像1911年的《最后的水滴》、《战血》,1913年的《艾德尔布什·左尔什之战》等,都是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格里菲斯拍摄的。在这几部西部片里,他首次把来自于东部的美国人民象征着文明,而把西部的印第安人表现为野蛮和凶残,具有很明显的个人种族主义倾向。

1924年出现了《篷车》和《铁骑》两部轰动一时的经典西部片,在好莱坞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众多制片商开始通过“梦幻工厂”的大型流水线式作业拍摄出了大批的西部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形成了独具美国特色的文化景观,被称为“美国民族文化的典型样式”。其中由约翰·福特耗费巨资拍摄的《铁骑》主要展现了

在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美国骑兵与铁路工人同西部印第安人的冲突和战斗史实,成为包括牛仔在内的西部开拓者精神的象征。拍摄时所强调的摄影机运动性的拍摄方法,被后来的西部片广泛采用。到1926年,美国西部片发展到其顶峰阶段,西部牛仔也跟迪斯尼、可口可乐和肯德基一起,成为了典型的美国式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

但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无声西部片一度陷入低潮,为了适应“讲话片”的要求,导演们开始摆脱西部片较为简单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刻画,转而追求严谨的创作态度,又产生了一些西部片的经典之作,如1939年约翰·福特导演的《关山飞渡》,1948年霍华德·霍克斯的《红河》,1952年弗莱德·齐纳曼的《正午》,以及1953年乔治·史蒂文斯的《原野奇侠》等,都代表了好莱坞西部片在艺术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关山飞渡》在美国西部片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主要描述了在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蛮荒边区,一辆四轮驿车在骑兵的保护下,战胜了印第安亚巴虚族人而穿越新墨西哥洲抵达罗特斯堡的惊险旅程。因该片聚齐了西部所独有的诸如喀斯特地貌、荒漠、山谷、岩石、小镇、酒馆、马匹和大篷车等经典元素,在约翰·福特的精心演绎下呈现出西部独特的视觉感受,被美国电影史学家们称为“对传统西部片作了完美总结和整体超越”,获得七项奥斯卡奖提名和最佳配乐、最佳配角两项大奖,主演约翰·韦恩也成为一个桀骜不羁的典型的西部牛仔形象。《红河》将西部牛仔英雄演绎到神话的高峰,由约翰·韦恩主演的主人公不仅是一位有着硬汉外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传统牛仔,还是一位有着资本主义式商业头脑的牧场主,无疑成为了资本主义化牛仔的典型形象。

《正午》主要描写了一名西部小镇的警长多恩在无法寻求助手的情况下,单

身对抗四个前来报仇的恶徒,最后以假装投降的方式救出匪徒中的人质妻子艾米。面对小镇里麻木不仁的围观人群,警长多恩与妻子艾米坐上四轮马车义无返顾地离开了这个背叛正义的小镇。全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作铺垫,结尾则打破了传统的西部片大团圆的结构模式,被评论家誉为“首开心理西部片之先河”,荣获当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音乐、最佳歌曲四个奖项。对当时美国猖獗一时的法西斯式“麦卡锡主义”的现实,该片也进行了尖锐而强烈的批判。《原野奇侠》则刻画了一个标准的西部英雄,虽然影片节奏较为缓慢,但结尾处一个独来独往的神秘游侠在广阔无际的山野上久久回荡的喊声仍值得细细品味。

以上经典的西部片表现的大都是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男牛仔的英雄形象,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涨,西部片中也出现了不少女牛仔英雄,如1950年芭芭拉·斯坦威克的《复仇女神》,1954年《约翰尼·吉塔尔》、《蒙大拿的牧牛女王》,1957年《四十条枪》等。到了90年代又出现了诸如《女牛仔也苦闷》《怀女孩们》《生者与死者》《牧牛女郎布鲁斯》等以女牛仔为主角的经典影片,其所展现的女权主义为传统冷漠的西部片增添了新的色彩。美国西部片在20世纪50年代仍非常盛行,随着观众欣赏趣味的不断变化,牛仔神话般的英雄色彩也逐渐退化,西部片开始渐趋衰微。正在此时,1969年由塞尔吉奥·莱奥内导演的《西部往事》却创造出了“意大利式西部片”的奇迹,主要讲述了一名来到小镇上的神秘侠客,被卷入一名寡妇与铁路大亨的土地抢夺战的故事,大漠黄沙、流浪牛仔、阴谋匪徒等西部元素再次被回顾起来,节奏舒缓,颇具气势。

至90年代初,当西部片已走向没落的时候,《与狼共舞》却出奇制胜,使好莱坞西部片再次走红。这部由凯文·科斯特纳执导、编剧并主演的电影,描述

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美国白人军官与印地安苏族结为朋友的故事,一反传统西部片中将印第安人视为野蛮民族而白人至上的看法,为西部片带来了新的面貌,获得当年包括金像奖在内的七座奥斯卡大奖。

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年的时候,英国著名电影杂志《画面与音响》列举出了10部牛仔片作为不同时期西部片所描写的牛仔形象的代表,分别为1924年的《北纬36°》、1946年的《亲爱的克莱门丁》、1947年的《红河》、1958年的《牛仔》、1967年的《威尔·佩尼》、1968年的《寂寞的牛仔》、1970年的《蒙特·华许》、1972年的《晚辈鲍纳》、1989年的《孤独的鸽子》和1993年的《女牛仔也苦闷》,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对于各历史时期牛仔的价值评定。

2000年,由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在美国西部片中扮演牛仔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太空牛仔》,再次将西部牛仔精神升华为美国精神。而2006年由华人导演李安指导的电影《断背山》,更使美国西部片有了全新的突破。影片主要讲述了在1963年至1981年的美国怀俄明州,两个年轻的牛仔之间情爱与性爱的复杂关系的故事,掀起了一阵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

虽然西部牛仔在美国只出现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它却发展成为美国文化的一种象征。美国历史学家威廉·W·萨维奇曾说:“人们很难想象,假如没有牛仔这个形象,美国的文化,不管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会成什么样子。要找其他形象来取代他,简直太难了,什么猿人、太空人、枪手,还有超人,都曾名噪一时,可哪一个也不曾把牛仔的形象给压下去。”在他们的心中,牛仔那种崇尚自由民主、追求个性独立、开拓进取而无所畏惧、注重实效而敢于创新的独特精神就是美国开拓者的精神,世世相传的牛仔英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代的美国人勇往直

前。随着文化的全球流动,美国西部牛仔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标志着牛仔身份的牛仔裤、方巾、衬衣、牛仔帽等独具特色、样式繁多的牛仔服饰外风靡世界外,以牛仔精神为核心的西部牛仔文化更是推动世界文化不断发展和前行的持久动力。

篇2:美国电影中的西部牛仔文化

了解牛仔竞技

彪悍牲畜项目:牛仔只许使用单手,骑在未被驯服的野马或野牛上,必须坚持满8秒钟。这类竞技项目包括:无鞍骑野马、有鞍骑野马和骑野牛。

计时项目:比赛中,选手须分秒必争,大多数选手会骑美国奎特马,比赛开始时小牛总是先行一步。这类竞技项目包括:套捆小牛、双人奴牛和双人套牛。骑马绕桶也属于该类计时性比赛项目,选手以最快速度骑马交叉绕桶而行。

牛仔竞技项目:

无鞍骑野马

 目标是骑在野马背上坚持8秒钟而不被摔下来。 该项目对选手体力要求极高。骑手骑在无鞍无镫桀骜不驯的烈马背上,只能用一只手抓住套在马前腿后面的一根皮绳。

 在野马前蹄第一次着地完成第一次跳跃动作之前,骑手的双脚必须始终保持高于马肩。

 骑手骑在马背上的时间少于8秒,或者另一只手触碰马身、自己的身体或绳索均被判为不合格。

 裁判依据骑手和野马的动作精彩程度打分。

 骑手须随着野马跳跃的节奏运动,在马落地时,双膝抬起,双腿绷紧并保持双脚高于马肩,为下一次跳跃做好准备。

有鞍骑野马

 骑手必须骑满8秒钟,他的双脚要在马从出场栏里出来后的第一次跳跃时触到马肩,称为“划记号”。

 在马前脚着地前,骑手双腿向马前划过,之后把腿向马后扫过,在尽力呆在马背上的同时,创造有节奏韵律的步伐。

 在此项经典牛仔竞技项目中,骑手若能保持脚趾外翻,从马肩到马鞍不停策马,同时保持身体平衡并控制住野马,则能获得高分。 野马的跳跃表现也计入总分。 若骑手没能“划记号”或用另一只闲着的手抓住缰绳或索具,则视为不合格计为零分。

骑野牛      骑手需要具备强大的体能、平衡感和控制力、以及极其强壮的手臂。骑手必须靠单手抓住缰绳在未经驯服的野牛背上坚持8秒钟。

野牛唯一的目标就是将骑手从其背上甩下来。野牛的疯狂程度构成骑手一半得分。骑手刺激野牛加速跳跃并随之加强对其的控制力能获得加分。

如果在骑牛期间骑手的另一只手触碰到牛或自己的身体,亦或骑手在8秒钟铃响前落地,均被视为不合格。

骑马绕桶     此项目是精准度、时机的把握以及人马协作的完美结合。

骑手必须以最快速度骑马绕过场地中呈三叶草状摆放的三个桶。任何路线偏差都被视为不合格。骑手允许触碰桶以帮助其保持直立。每撞翻一个桶,就要在比赛完成总时间上加五秒处罚。

双人奴牛

 该项目还被称为“奴牛”。牛仔仅凭技巧与力量,必须追上一头450-750磅重的公牛并将其摔倒在地。

 奴牛士,或摔牛手骑在马上于闸门后开始追牛。另一个牛仔,叫做驱牛士,骑在马上在公牛对面开始行动,控制公牛奔跑的方向。

 公牛首先从闸门狂奔而出,“奴牛士”和驱牛士紧随其后。

 奴牛士必须翻身下马,并抓住公牛的双角达到平衡,死死用手臂绕紧牛角,将靴子的后跟钉进泥土里以减慢公牛的速度,将其摔倒在地。 公牛侧身倒地,四条腿都指向同一方向时,停止计时。 如果冲破起点障碍,则加罚十秒。

双人套牛

 两个牛仔搭档:一人套牛头(套头仔),一人套牛腿(套腿仔)。

 套头仔在出场圈内做好准备,让小公牛先行一步。套头仔有三个合乎规范的选择:套住两只牛角,套住一只角和牛头,或套住牛脖子。如果套住任何其他地方,或未能索套成功,则视为套头仔未达标,该团队不合格。 套头仔一旦索套成功,即利用套圈的绳索改变小牛的方向,为套腿仔做好定位牛腿的准备。

 套腿仔必须趁机抛出绳套套住小牛的两条后腿,并同时注意不能套住它的前腿。 只套住一条后腿则加罚5秒。

 当公牛被完全套牢,绳索牢牢绷直且两匹马马头相对,计时结束。

套捆小牛

 捆牛手等候在入场栏内,让小牛先行一步。

 捆牛手骑在马上追逐小牛,抛出套索套住牛腿后,在马匹被绳索套牢的同时,捆牛手迅速下马。

 牛仔将小牛按到在地,并把小牛的任意三条腿捆在一起,通常是两条后腿和一条前腿。 当绳子完全捆好后,牛仔挥手向举旗裁判示意,比赛计时终止。 牛仔必须重新上马,松开绳索并等待小牛保持被捆状态6秒钟。 如果小牛在这6秒钟内挣脱绳索,牛仔则不得分。

全能比赛     很多牛仔不只参加一项比赛。

牛仔竞技比赛中参加一项以上的比赛并获得高额奖金的牛仔颁获特别奖项。至少参加两项以上竞技项目并获得高奖金的牛仔才有资格。获得全能冠军是牛仔界中备受尊崇的荣誉。

引牛士,小丑和桶人

 在牛仔竞技场上不只是有参赛者和裁判。根据项目的不同,还可能出现引牛士、小丑和桶人。

 引牛士是牛仔竞技的专业运动员。他们的任务是在骑牛手从野牛背上下来或被甩下来时保护他们。此种情况发生时,引牛士立即朝牛靠近,用声音,动作或触碰将野牛的注意力从牛仔身上引开,将它们引向出口。引牛士常常要置身于野牛和牛仔之间,有时要代牛仔去承受野牛牛角的顶撞。 小丑的工作不是保护牛仔,而是在竞技间隙娱乐观众。他们常常在开赛前就和观众交流,有些小丑还兼为当地社区在比赛前和比赛期间做些公关工作。 桶人则要两者兼顾。他们既要滑稽地伴着节目播报员把观众逗乐,还要负责保护牛仔。桶人用他的桶在赛后给野牛增加障碍。他们视需要而跳进桶里或从桶中跳出。他们还可以把桶传给引牛士或牛仔以作庇护。

篇3:浅谈美国西部牛仔

随着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断背山》影片的播放以及台湾小天王周杰伦的专辑《牛仔很忙》的面世,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又掀起一股牛仔潮。

(一)牛仔的发展历程

产生原因。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美国西部开发的经典时期,同时也是牛仔征服荒野、开拓边疆的“黄金时代”。

首先,“牧牛王国”的产生得益于美国国内外市场对肉类需求的增长。美国在半个世纪内实现了城市化,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工业化使巨大的肉类市场集中到城市,大幅度地增加了对肉类的需求。与此同时,欧洲对美国牛肉的需求也在上升,由此,国内外的市场,对西部牧牛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其次,横贯大陆铁路的修筑,促进了“牧牛王国”的蓬勃发展。美国在内战后相继修筑了5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及其支线,遍布辽阔西部的铁路网不仅解决了西部牧区与美国东部和欧洲市场的运输问题,而且加速了牛群从“大本营”得克萨斯向平原北部的流动,使“牧牛王国”的疆界一直扩展到加拿大边界。第三,广袤的西部草原地区是“牧牛王国”兴起的先决条件。美国西部天然的牧草资源,为牛群提供了“不花钱”的饲料。第四,得克萨斯长角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使其能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繁衍生长。遍布西部草原的得克萨斯长角牛具有顽强适应自然的能力,这种牛的长角能用来抵御狼群,保护幼犊;嗅觉灵敏,能寻找水源,闻出15英里外的阵雨;觅食本领和消化功能极强,在缺草的情况下,能啃食幼树嫩枝、拱嚼树根、灌木根、仙人掌,甚至都能嚼啐消化;勤于产犊,四处繁殖,遍及各地。第五,铁路运输中有冷藏设备的车厢的发明更为“牧牛王国”的兴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冷藏设备可以使运输到各地的牛肉保持新鲜,更好地满足了各地消费者的需要。

由于牧牛主的生意兴隆,需要雇用大量的赶牛人。于是,数以千计的人们蜂拥而来,要在大牧场寻找生计, 作牧牛主的帮手。他们中有中西部农场的小伙子和一些想脱离父母而独立创业的东部年轻人。内战以后,战败了的南方部队的士兵构成了得克萨斯牧牛人的主体,其中至少三分之一是解放了的黑人,此外还有墨西哥人。这些人就是通常所说的牛仔。标准的牛仔是17~28岁的年轻男子汉。牛仔中既有富人,也有穷汉;既有内战前的黑人奴隶、乡下农民的孩子,也有城里青年甚至百万富翁之子。其实,促使成千上万不同出身、不同社会地位的年轻人成为牛仔的原因不外有两种:第一,为摆脱贫困处境到西部谋生;第二,把牛仔的生活想象得过于理想化、浪漫化。一些年轻人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宁肯到“牧牛王国”追寻自己独立、自在和冒险的梦想。于是,千千万万的牛仔,在西部开拓史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牛仔的“黄金时期”。

牛仔的形象。牛仔的生活既艰苦又肮脏,他们通常是尘垢满脸,戴着汗迹斑斑的牛仔帽,身穿宽松下垂的毛织衬衣和沾有血痕和污垢的长套皮裤,脚穿齐膝的长统皮靴。他们的宽边帽可以卷作枕头或用来盛水;高帽顶和宽帽檐可使他们免受烈日和雨雪侵害, 还可抵御狂号的沙暴;马靴是用来骑马或在困难情形下踩紧马镫的;皮护腿套裤及腿遮是保护腿以防擦伤的,并且在树丛中追逐走失的牛只时,还可使腿部免遭枝条划伤。他们的服装完全是为了适应马背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打扮。

牛仔的工作。美国历史学家比林顿在其名著《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一书中写道:“好莱坞影片以及电视屏幕上的形态优雅的英雄,与在开阔牧场的全盛时期为照管牛群而辛苦工作的牛仔们毫无相似之处。”牛仔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赶拢和长途赶运。这种工作异常艰辛、单调、枯燥、乏味、毫无浪漫色彩可言。牛仔的大部分时间要在马背上度过。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受雇在牧场从事赶拢和长途赶运。首先,赶拢是牛仔们在牧场上从事的一项最艰巨的工作。牧场主通常把牛群打上烙印后在草原上散放,他们便以“赶拢”的办法来区分牛群。在赶拢中,牛仔还要阉割小公牛和割牛角;其次,长途驱赶牛群是牛仔们经常干的另一种艰巨而重要的工作。长途驱赶是牛仔生活中最艰苦、最惊险和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因为长途驱赶时,牛仔们一天要骑马十几个小时,在马背上要经过两三个月甚至四个月的时间,才走完几百甚至上千英里的牛道。一路上尘土飞扬,牛群极难照料。牛仔和牛队经常遇到饥渴的考验和暴风雨或暴风雪和印第安人或蒙面强盗的袭击。牛仔对美国镀金时代财富的增长贡献很多,但牛仔的工资却很低。可是,这些以此为生的牛仔们却似乎自得其乐。

牛仔的地位。牛仔的社会地位其实很低。大多数牛仔只是大型的牧业公司中领取工资的雇工,公司的所有人是牧场主。通常在春末的时候,牧场主雇佣经验丰富的牛仔担任工头来管理牛群,同时告诉他们赶牛的目的地。然后弗吉尼亚工头招集一群牛仔,带领他们赶牛。工头将部分牧场主提供的资金用于赶牛的途中,剩下的归为己有。在牧场主不断强大的经济力量面前,作为工人的牛仔只是弱小无助,受人欺压的群体。他们要求保护权益的合法途径只能是向一些由牧场主资助的所谓的政府机构求助。要求加薪和提供较好工作环境的罢工运动在牧牛王国中也频频发生。第一次大规模的牛仔罢工发生在1883年春天,涉及当时最大的七个牧场,后因牧场主的残酷镇压,以失败告终。又如1886年在怀俄明(Wyoming)的罢工,较成功地恢复了牛仔们被削减了的工资。

牛仔的消亡。美国学者拉尔夫·布朗曾形象地说过:“一颗生长迟缓的植物为了短暂的开花期而积蓄力量,可是过了开花期以后很快就枯萎了。得克萨斯的牧牛业也像这种植物一样,经过有利环境的多年培养,在南北战争以后的那一时期突然繁荣起来,可是不到25年,就又衰落到了无足轻重的程度。”1885~1887年的暴风雪和1887年夏季后的大旱,结束了牧场主们先前在开放牧区那种赌博式的粗放型牧养方式。此后随着约瑟夫·格利登发明的廉价铁蒺藜在整个牧牛区销售,开放的牧场被私人牧场所取代。到19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铁路网络已经罩向得克萨斯及西部各地,从而使牛的运输依靠当地铁路便可解决。一是养羊业的利润渐渐超过养牛业,遂使许多牧场主趋之若骛;二是种植业不断由东向西拓展, 不少牧场主弃牧而改营农场;三是西部铁路干线大规模兴建, 使得火车运牛很快取代了牛仔赶运。就这样,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牛仔时代随即戛然而止。“牧牛王国”由此衰落,牛仔的长途赶牛生涯也随之终结。牛仔成了固定围栏牧场上的雇佣工人,牛仔时代逝去了。

牛仔的新生活。也许是不愿接受牛仔消亡的事实,美国劳工部撒费苦心地将“牛仔”列为众多工种中的一个——就连养猪,羊,鸡,鸭的人,也算是“牛仔”,这才使全美的牛仔的人数凑到差不多一万人。

真正像100多年前的祖先一样,纵马放牧的牛仔时下已经屈指可数,他们仍固守着传统——为了使脚不从马蹬中滑出,他们穿着高跟马靴;身着结实的牛仔衫,防止被灌木丛刺伤。但是,工业化后来改变了牛仔的生活习惯,他们乘坐皮卡驱赶牛群,甚至将牛群圈养起来,再也不用四处游牧。

尽管牛仔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至今,牛仔的情结仍然深植美国人的心中,闲暇时,他们会穿上地道的牛仔服,去体验骑马的情趣;也有人不辞辛苦地穿行数千里,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参加各式各样的牛仔节,展示自己驯马,训牛的绝技。

(二)精神实质

牛仔虽然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上属于昙花一现,但是人们惊奇地发现,一百多年过去了,时至今天,人们依然惦记着牛仔,臣服于牛仔的无尽魅力,牛仔成了美国民间的传奇英雄,成了美国的一种象征,甚至被引申为美国精神。

第一,艰苦的工作和险恶的环境使牛仔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形成了不畏艰险、勤劳勇敢、严肃认真和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牛仔生活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这里地广人稀,荒凉寂寞。一切都是原始而未经雕凿的。牛仔的工作是艰苦的,他们每日行进在被牛群踏得尘土飞扬的牛道上,落在他们帽子上的尘土有半英寸厚。他们眉毛和胡子上的尘土厚得像兽毛。在他们离开牛队休息的时候,摇一摇头活拍拍脸,尘土落下就像下雨一样。牛仔的内脏里也吸入了很多尘土。赶完一天的牛,他们在水桶边漱口时喉咙里咳出的诠释黑痰,但吸入肺里的尘土无论如何都咳不出来。牛仔在牛道上工作极为劳累,食物非常粗糙单调,但他们毫无怨言。遇到暴风雨、暴风雪等恶劣天气,或发生牛群炸群、遭盗贼劫路等突发事件,牛仔们会奋不顾身地冒死保护牛群,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很多牛仔为保护牛群而丧生。长途驱赶要历尽千辛万苦和许多凶险,但是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牛仔特殊的性格:独立而又刚强。他们熟练掌握牧场上所需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任何困难环境下均能顽强地生活下去。牛仔能干而又吃苦耐劳,对工作兢兢业业,总能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任务。

第二,在艰辛的工作中,牛仔们不仅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且有严明的纪律和互相协助的精神。在牛道上,牛仔严禁饮酒、赌博甚至不准骂人。不论集体结队驱赶牛群,或是只身一人离队寻找失散的牛群,牛仔们都不轻易哼一声。在牛仔队伍中不论是什么肤色、属何种人种,只要他加入赶牛队,大家就必须协同工作,通力合作。如果一个牛仔个性过强、自以为是,不能与大家同甘共苦,那么他就难以在牛仔队伍中呆下去。虽然在西部的白人和黑人之间也存在隔阂,但在牛道上他们能和平相处、共渡难关。共同的生活,消弭了来自不同地区的牛仔们的政治偏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第三,辽阔的草原、艰苦的牛道历程,也造就了牛仔开朗的性格和从容乐观的精神。牛仔们对艰苦的生活习以为常。为了排除长途赶牛的寂寞,牛仔们会彼此开开玩笑。牛仔语言生动简练,风趣幽默。

第四,牛仔胆大心细、行侠仗义、捍卫尊严、自强不息,体现了美国人民开拓进取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幸福的社会价值观念。例如《玩枪的差使》里的杰夫不仅有粗犷豪放的气概和神奇的本领,还有纯朴致善的优秀品质,有对强暴者的深恶痛绝和对弱小者的无限同情与怜悯。大概正是因为兼具这些个人美德,牛仔才会成为美国民众崇拜的文化偶像。

(三)文化价值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W·萨维奇曾有云:“人们很难想象,假如没有牛仔这个形象,美国的文化,不管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会成什么样子。要找其他形象来取代它,简直太难了。什么猿人,太空人,枪手,还有超人,都曾名噪一时,可哪一个也不曾把牛仔的形象给压下去。”

由此可以看出,牛仔虽然在美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长,但牛仔的形象却非转眼即逝,而且产生的牛仔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志牛仔身份的牛仔服倍受人们的青睐,包括牛仔头戴的帽子、脚穿的靴子、工装衣裤、衬衣、马甲、方巾、手套、雨衣和其他一些饰物等等,演化为名牌繁多、样式新潮、独具特色的牛仔服饰系列,成为世界服饰文化中的一朵瑰丽奇葩。牛仔装风靡世界,在不少国家甚至一度被视为一种时尚。以牛仔为主题的“西部音乐”是牛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夜牧是牛仔活儿中最凄苦不过的了。黑夜里,牛仔在荒野中骑马巡视牛群,用自己代替兽栏,防止牛群跑散。为了使牛群安心,牛仔不断发出安抚的声音。他们不断地哼着小调或反复吆喝着——这便是牛仔歌谣的来源。从此,牛群、马匹、套牛和骑术在以“牛仔”为主题的基础上,被写入歌曲中。这种美国西南地区独特的牛仔歌谣与西部山地音乐相结合,产生了以后的美国西部乡村音乐,长期风靡美国歌坛。当代的西部乡村音乐又进一步融入了爵士乐等黑人音乐,描写奋斗与决心,歌颂勤劳和豁达。牛仔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成分是“西部影片”。西部片是美国好莱坞特有的一种影片类型,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美国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影片。它以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为背景,表现牛仔们的生活、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种种事件,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是《关山飞渡》《黄牛惨案》《红河》《原野奇侠》和《搜索者》等。

西部小说也是牛仔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托马斯皮尔格林1879年出版的他的第一部小说《活着的男孩,或查利和纳绍在得克萨斯》,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牛仔小说。1890~1915年是牛仔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代表作为埃默森·霍夫的《哈夫威家中的女孩》和欧文·威斯塔的《弗吉尼亚人》,后者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牛仔小说的起点,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西部小说。西部小说适应了美国人的精神需要:牛仔的风趣幽默而不呆板,刚毅果敢而不犹柔寡断,随心所欲而不受人制约,自立自强而不仰人鼻息。

英国历史学家哈里·艾伦早就指出,“半个世纪以来,牛仔的传奇吸引了千百万人。它投合了人们的心意并且一直是这样。由于它有像戏剧和小说那样的固有的价值,有使人产生共鸣的那种野外风味和对老老少少都有的吸引力,它具有一种永恒的时代性。”这段话也许是对美国牛仔永恒文化价值魅力的一种最好的诠释了。

参考文献

[1]李青.略论美国历史上的牛仔与牛仔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2]陈华.美国西部牛仔的神话与现实[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 .

[3]杨永.牛仔:西部小说的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6) .

篇4:西部牛仔单挑美国政府

这伙持枪的美国牧场主占据大楼,是为了抗议联邦政府对当地一对牧场主父子的法律处罚。据美国媒体报道,这场抗议风暴的中心人物属于赫赫有名的邦迪家族,在关于土地权问题上,这一大农场主家族数十年来一直召集民众与联邦政府对着干。

其实这些小牧场主也是美国中下层白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利益诉求常常遭到政府或主流媒体的忽略。如何保护贫穷白人的利益,将是考验下一任总统政治智慧的一道难题。

抗议政府

1月2日上午,大约300名示威者在伯恩斯镇举行和平集会。随后,数十名示威者持枪来到距离伯恩斯80公里的马卢尔国家动物保护区,闯入办公的总部大楼,“占领”了这一大楼。

占楼行动几乎没有遭到任何阻挡。因为事发时大楼关闭,没有人在里面办公。动物保护区的上级机构美国鱼类、野生生物和公园管理局以及土地管理局证实了大楼被“占领”的消息,称正在关注事态进展。

牛仔们此次“占楼”,是为声援前不久刚被治罪的当地牧场主德怀特·哈蒙德及其儿子史蒂文。

因为涉嫌纵火,哈蒙德父子被美国司法部以判处5年监禁。但哈蒙德父子称,他们只是在自家土地进行“有节制的”烧荒,目的是为“焚烧入侵植被”和“保护私人财产不被野火吞噬”。不过,根据检方起诉,哈蒙德父子在2001年和2006年在公共土地上故意纵火,是为销毁二人非法捕猎的证据。

最开始,哈蒙德父子只被分别判处3个月和一年监禁。但是按照美国联邦法律,纵火罪至少该被判5年监禁。于是美国司法部重新对两人作出判决,并要求两人到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监狱“报到”。

一直占楼到事情结束

这一最新判决引发了当地牛仔们的不满。示威组织者之一安蒙·邦迪说,哈蒙德父子的案件是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的表现。他说,联邦政府为扩大动物保护区,向当地牧场主强制买地,让当地农牧业受损。

邦迪声称,马卢尔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已经侵占了超过100家农场,“他们以牺牲农场主和矿主的代价,持续扩张自己的领地……像哈蒙德这样的人勇于出头,不同意卖地,他们就被法庭判刑,还被判了5年!”按照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说法,哈蒙德家族是牛仔世家,在当地颇有声望,老哈蒙德现年73岁,小哈蒙德46岁。

邦迪还称,采取占楼这样的强硬作法进行抗议,是因为人们长期得不到公正的对待。他说:“我觉得在目前的形势下如果我们不做点什么,不采取强硬的立场,我们就再也不可能做什么了。”

邦迪還表示,除非事件得到解决,否则不会撤出大楼。他告诉记者:“我们打算在这里一直待下去(直到事情解决),这可不是临时的主意。我们没有动武的念头,但是如果有人对我们动武,我们将进行自卫。”

不是恐怖分子

据报道,当地有很多人称呼他们为“民兵组织”。就此,邦迪强调,他们不是恐怖分子,“作为拥有切身利益和关注此事的公民,我们认为,如果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就必须行动起来。”

不过,对于示威者占楼的做法,一些居民表示不满。莫妮卡·麦坎农告诉记者:“我不喜欢这些‘民兵’的做法。他们已经如愿举行了集会,现在该回家了,他们让我们感到害怕。”

CNN援引美国鱼类、野生生物和公园管理局的发言人的话称,土地管理局和相关机构已经注意到这群武装抗议人员。“目前,事态还处在进展中,事情的关注点在于雇员的人身安全。现在我们能确认的事情是,没有联邦政府人员在建筑中。”

上一篇:于秋游和小狗的小学作文下一篇:晓天镇查湾中心学校教育移民工作情况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