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记忆-小学叙事作文

2024-06-30

姥姥的记忆-小学叙事作文(共14篇)

篇1:姥姥的记忆-小学叙事作文

姥姥我很爱你,为什么你要走呢?还把你孩子放下走了,我天天看那小学生作文大全

河北街小学一年级:霍思羽

篇2:姥姥的记忆-小学叙事作文

姥姥我很爱你,为什么你要走呢?还把你孩子放下走了,我天天看那小学生作文大全

河北街小学一年级:霍思羽

篇3:姥姥的记忆-小学叙事作文

面对这份挥之不去的惨痛记忆, 60年代出生的作家最先直面过去, 他们披露文革灾难, 讲述个人遭遇, 着眼内心创伤, 重审历史悲剧, 从而创造出一种引爆文坛, 吸引无数读者眼球的新的文学样式——伤痕文学。而这种以“文革”为题材的书写亦成为了当今文坛上独有的叙述模式——“文革”叙事。

不可否认, 历来作家对文革不尽相同的阐释自然而然地造就了文化圈内“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余华这样一位文革研究领域内众说纷纭的先锋作家, 其争论声更是不绝于耳。遗憾的是, 评论界对其文革叙事至今尚未全面涉及, 大部分评论惯于从文革叙事特点上加以延伸, 单方面异军突起, 而很少有评论从创作动机这一角度来进行分析, 即便涉及也仅仅见诸于一些散见的评论。更加令人惋惜的是由于诸多因素, 目前一些评论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基于上诉原因, 本文试图从写作动机——儿时回忆的角度出发, 结合余华笔下的具体作品来科学考察余华文革叙事有别于其他相关作品的深层原因。

出生于60年代初期的余华, 作为文革的直接目击者和受害者, 那承载着许多惊惧、震颤的记忆, 始终魂牵梦绕似的缠绕着余华, 缠绕着余华的作品, 在其文字中以别样的书写呈现出来。作品《一九八六年》, 或许相比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少了几分震惊与轰动, 比《活着》少了几分深沉与厚重, 比《兄弟》少了几分非议与炒作, 但它却凭借着一个失踪多年的“文革”受害人疯子重返故里的故事, 开启了“文革”不能承受之重。

有别于伤痕文学作品的是, 余华笔下的文革叙事是真正打上了个性化烙印的具有余式风采的历史书写。

余华的文革叙事颠覆了传统伤痕文学作家以抚摸创伤、追溯历史的心态去一味怨恨、忏悔和焦灼的模式。在解构文革记忆时, 余华对现实政治作了很大程度的过滤, 他把一切对现实的批判态度隐藏起来, 让小说中的人物发出自己的声音, 通过文革这一具体的历史时空, 展开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把作家自己的看法, 融人到具体可信的历史事件上。[1]

在这一点上, 余华有自己独到的文字处理方式。他将一切阶级呐喊内化, 让“文革”这段在时间标尺上刻有清晰痕迹的历史在其笔下自由重组, 没有浓墨重彩式的大手笔渲染, 有的只是在不经意间以轻描淡写之势冲击读者的视野。

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中, 作者从第二十五章开始涉及文革, 但政治变动的开始却是没有任何暴风雨前的征兆:

这一年夏天的时候, 许三观从街上回到家里, 对许玉兰说:“我这一路走过来, 没看到几户人家屋里有人, 全到街上去了。我这辈子没见过街上有这么多人, 胳膊上都套着个红袖章, 游行的、刷标语的、贴大字报的, ……” (《许三观卖血记》)

没有任何标志性的时间导入, 仅仅从这年夏天的某一个时候, 许三观在大街上的所见所闻将文化大革命这场大戏搬上了舞台。

作品《活着》中, 主人公“福贵”不谙世事的典型“中国式农民”情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该文是余华长篇中社会意识最为模糊的一篇。对文革的把握自然也就如同一般写实主义小说一样, 依据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 以春生的再次出现顺理成章地叙述开来。没有任何具体的时代语境和时代关系, 也没有任何铺陈转合, 历史事件的“时间性”在不经意间流出, 以机缘结合的方式与人物的生存发生直接的联系。

这些作品中也有大规模描述文革的明显事件, 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玉兰如何被当作妓女唾骂, 许三观又是如何被迫召开家庭批斗会, 《活着》中旧县长春生如何被当作走资派游街示众, 又是如何被当作死肉一团任意踢打, 《兄弟》中铁汉子宋凡平如何被红小兵殴打致死, 孙伟的父亲又是如何在非人的虐待下决然自杀等等。其中, 更不时插入了一些文革话语, 如:“毛主席万岁!”“阴阳头”等。虽然, 从这些话语和事件中, 我们也能体会到历史的残酷和可怖, 但作家对历史的批判意味更多地还是在人物消解苦难的过程中被淡化了。

看似余华对文革的叙述与常人不太一样, 没有淋漓尽致的痛斥, 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 该关心的地方他偏偏漠不关心, 该愤慨的地方他偏偏无动于衷, 该心旌动摇的地方他偏偏平静如水, 该掩鼻而过的地方他偏偏饶有兴味地反复把玩, 该悲悯的地方他又偏偏忍俊不禁, 扑嗤一笑。[2]作者漠然置之的叙事态度及异常冷静的叙事手法看似在刻意延迟甚至回避与文革历史具体残暴和具体创伤的正面交锋, 看似从那些阴惨恐怖的图画中抽身隐退, 而以旁观者的视角避免主观的价值判断和感情渗透。然而, 看似置身事外的余华却把这份沉重寄寓了作品中人物的话语和感受, 让观众从人物的感受中感受余华的感受, 让观众从人物的话语中理清作者书写文革的脉络, 通过剧中人物特殊心理世界的呈现, 拆除了我们以往对文革的那道理智和道德防线, 让历史的记忆以感官的方式而不是以口授相传的方式, 不加节制地呈现出来。这样就不仅唤醒了读者内心沉睡已久的记忆, 同时也使沉重的基调获得了某种纯粹和透彻。

余华对文革的叙述并非简单的照本宣科, 一丝不苟的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与伤痕文学不同的是, 他极少将文革作为一种纯粹的历史事件来加以阐述, 极少对其前因后果等史学范畴的细节问题作深入剖析, 而更多的是幻化成一系列更为沉重、更为深广的主题来加以探讨, 譬如暴力、苦难、死亡等等。

《兄弟》可以说是余华作品中暴力、苦难、死亡的集大成者。读过《兄弟》的人不会忘记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如何在长途汽车站被一群红卫兵拳打脚踢的一幕, “……六根木棍疯狂地抽打着他, 直到木棍纷纷打断。然后是六个红袖章的十二只脚了, ……只有那些脚在继续蹬过来, 踩过来, 踢过来, 还有两个折断后像刺刀一样锋利的木棍捅进了他的身体, 捅进去以后又拔了出来, 宋凡平的身体像是漏了似的到处喷出了鲜血” (《兄弟》) , 场面之残暴, 手段之毒辣, 暴力的因子瞬间如“鲜血梅花”般在洁白的文字中恣意绽放;不会忘记孙伟如何被红卫兵死死摁在地上, 理发锥子深深扎进他颈部的瞬间, “动脉里的血喷射出来, 足足有两米多高, 喷得红袖章们满脸满身都是血, 把红袖章们吓得像弹簧一样蹦了起来” (《兄弟》) , 死亡之迅速, 生命之脆弱, 令人毛骨悚然的同时一阵剧烈的颤抖;更不会忘记李兰如何眼巴巴看着心爱的丈夫又宽又厚的身体在一阵撕心裂肺的碎骨声中挤进棺材的场面, “天知道她是如何艰难地走到棺材前的, ……坐在里屋床上的李光头和宋钢听到李兰声音颤动地说:‘盖上吧’” (《兄弟》) , 生活之艰辛, 命运之不公, 一阵辛酸之余, 是哀叹与泪水的交加。这一幅幅画面在余华那里以最原始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 对余华来说, 文革记忆中支离破碎的感性认识直接催发了他对暴力、苦难、死亡的认识和想象, 最终以一种偏离真实的方式有意无意地波涛汹涌般流泄出来。

可以看到, 作为先锋派领袖的余华彻底摒弃了以往高高在上的激进姿态, 自觉走出了对文革话语炙热狂欢的精神怪圈。在小说世界里, 他始终以一种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个人操守把建立在癫狂可怖的集体记忆和一腔愤恨的历史控诉之上的价值共识和审美认同撕裂开来, 让笔下的文革记忆不再作为具体的历史真实, 而是作为一种印象痕迹, 暗合阴郁、沉重、恐怖的基调, 在作品中到处流淌。

那么,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余华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独有的文革叙事模式呢?

是儿时的回忆。

我们知道, 童年是一个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初始阶段, 这一时期, 人们利用自身微弱的力量, 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等, 因而, 一个人的童年基本上抓住了他的一生。弗洛伊德认为,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 一个作家的个性特征和创作风格是可以追溯到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生活印痕的。残雪也曾在新书《趋光运动》的题记中写道:“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一场趋光运动, 我不过是延续了幼儿时期的本能。”[3]趋光是生命的本能, 这好比童年记忆之于文学创作, 童年是艺术的起源, 理解、感受到了童年, 也便等于是入了艺术之门。正如余华在苏州大学接受王尧采访时的一句话:“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创作方向”。[4]

出生于1960年的余华, 人生中经历了一段非比寻常的童年时期。整整十年时光, 从小学到高中几乎都为“文革”所贯穿。对余华而言, 儿时的记忆也即是文革的记忆。文革对余华来说是刻骨铭心的、难以磨灭的。

文革开始时, 余华刚好6岁, 一直到十年动荡结束时也不过16岁。对于这样一个尚处于未成年阶段的孩子而言, 虽与老一辈同处于水深火热的历史氛围之中, 但在他身上却并没有过多的历史重负, 既没有经历肉体上的残酷折磨, 也没有直接承受文革所带来的精神摧压。但文革却给余华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痕, 而又正是这些零零碎碎并隐隐作痛的记忆构成了他整个创作生涯的动力源泉。

事实上, 余华的童年几乎是在一种无人管束, 自生自灭的情况下度过的。从小父母就很少在自己身边, 父母温情极度缺失的余华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我母亲经常在医院值班, 她傍晚回来一下, 在医院食堂里买了饭菜带回来让我们吃了以后, 又匆匆地上班了。我父亲有时是几天见不着。”[5] (P374) 正是这种无依无靠的生活环境使得年幼的余华唯有依靠自身所见所闻来习得周边的一切。尤其在那个人人自危的斗争年代, 老师和家长更是对其无暇管束, 为此, 他只能穿梭于现实的各个角落, 去探索, 去发现。没有人教给他什么是“四人帮肆虐”, 没有人教会他什么叫做“文革爆发”, 更没有人解释什么是“政治纠纷”, 是非判断标准的理性缺失, 使得幼年的余华成为意识形态中心的边缘人物, 所有的政治符号在他那里都是通过眼耳口鼻直观感受所得来的。

反映在作品中, 就表现为对宏大历史的极力规避, 对现实情境的直接表达。不同于伤痕文学歇斯底里的控诉来演绎文革, 在整个行文中, 余华始终站在三十年前的案发现场, 精心设置当时所感受的气氛, 当时所看到的景象, 当时所听到的话语, 然后, 牢牢地立足于剧中人物的对话和感情的抒发, 立足于周遭环境的细微变化, 用人物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 让人物自身开口说话, 而自己则始终以一种置身其中又超乎其外的客观叙事态度, 注重事实陈述, 避免主观介入。

然而, 这一切却并不意味着余华对中国当时现实政治与事实真相的一无所知, 更不是对历史苦难的刻意逃避, 而恰恰体现了他对历史与个人关系的重新界定。实际上, 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存在, 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深入历史, 都会打开历史的某些皱折。[6]

其实, 童年的所见所闻之所以会对作家影响至深, 还在于它造就了一个作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志结构, 作家一生的体验都会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折光, 即使不是直接表现, 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7]

海明威曾在回答什么是作家最好的训练这一问题时, 很干脆地说:“不愉快的童年。”[8]这是因为,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 是梦想奋力出发的起跑点, 是理想冉冉升起的地平线。刚刚学会记事的孩子,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渴望和好奇心, 似懂非懂但又缺乏足够的判断标准, 无从选择的结果只能照单全收, 这一时期所看到的一草一木也就成为了一个人世界观的最终定格。倘若人生之初便是败笔, 那么, 无论多少年后的今天, 世界是如何的美好与洁净, 挥之不去的始终是记忆初期的阴影和伤痛。

童庆炳先生在论及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时曾这样认为:童年经验分为丰富性经验和缺失性经验两类:“所谓丰富性经验, 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 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 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所谓缺失性经验, 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 或是物质匮乏, 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 生活极端抑郁、沉重”, 这两种童年经验虽然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动力源”, 但缺失经验比之丰富性经验, 在激发创作动机的内在心理趋动力上更为强烈。[9]事实正是如此, 文革开始时的余华尚未接受系统的教育, 对世界的认识也才刚刚启蒙, 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经开始学会记事, 开始学会窥探生活, 揭秘生活。即便没有受到文革的直接迫害, 但生活的每一天接触到的都是社会的阴暗面, 满大街的游行示威, 张贴得横七竖八的大字报, 血流成河的批斗会现场还有那被文革折磨得精神失常的受害群众等等, 这一系列血雨腥风的场面让幼小的余华记住的只能是打斗、流血还有残杀。提及文革, 余华印象最深的还是“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深更半夜突然我父母非常紧张的回家以后, 把我和我哥哥从床上弄醒, 赶紧走, 我们也搞得非常的紧张, 两派要打起来了。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房子里, 一看, 我们平时白天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们, 全在那儿, 都是医院的那些人的子弟, 就是我们自己这一派的那些人的子弟, 一玩就玩到天亮。他们为了保护孩子, 把所有的孩子都集中到一起, 所有的家长也在一起, 别分散了, 分散了怕会有危险。去的时候是非常恐怖, 父母的神色慌张呀……”[10]

正是对文革的恐惧和对文革中武斗、血腥、暴力场面的见证, 使得余华在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对残酷的“津津乐道”。透过余华的小说, 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文革更多的是来自于作品本身所制造的恐惧、阴森、野蛮的气息。这使得他的作品不再单纯的做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而成为自己原始情感的溯源地, 以内心中那份赤裸裸的感受来还原历史本身, 以一种悲剧的基调来唤醒更多的读者加入自己笔下杀人的文革, 来参与自身那份对文革热烈的感受。可见, 童年以其弱小的身体和纯真透明的心灵承受生活施与他的痛苦, 这种无法反抗的自身处境, 使作者终其一生纠结于精神的后遗症中, 无法自拔。

儿时的记忆对余华的文革书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也是他不同于其他作家单纯的记录文革, 叫嚣文革的地方。他对文革的写作是印象的写作, 感悟的写作, 回忆的写作。正是懵懂的童年所触摸到的世界成为了余华一生书写文革绵延不尽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残雪.趋光运动.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年。

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文学评论, 1994年3月。

韩冬梅.余华带给我们什么---简析余华的“文革”叙事模式.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胡非玄.童年记忆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洪治纲.窥探:解开历史的真相---中国60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之一.当代视野.2008年第10期。

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5月。

程敏丽.论60年代出生作家的文革叙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刘东玲.伤痕文学再思考.当代视野.2007年第8期。

梁珂珺.论童年记忆与余华小说创作的关系.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全红.余华小说中的文革记忆.东疆学刊.2004年第10期。童年经验与艺术创作.

王峭.记忆的写作---谈萧红的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理论界.2006年第1 0期。

篇4:他帮姥姥找回家族的记忆

不过,让雷宗兴困惑不解的是,姥姥总是叹息说“出身不好”。姥姥的祖父叫“郭葆霖”,是一个民国官员,在济南和青岛都有房产,两个儿子留学日本,后开办实业,显赫一方……姥姥偏偏很忌讳提起自己的祖父。

在反复追问下,姥姥告诉雷宗兴,在“文革”期间,早已去世的“郭葆霖”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羞耻”,郭家成员均因此获罪,郭庆萍的大伯被撵去扫大街,在人们的白眼中去世,二伯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关进劳改场,因脑溢血而亡,幸存的成员无不活得小心谨慎,聚会时都对往事绝口不提。

雷宗兴听了,唏嘘不已,但是他并没有被姥姥“谈虎色变”的神情吓住。种种迹象表明,外高祖父“郭葆霖”并不是那么令人不齿。这个喜欢历史的少年决定要查清楚外高祖父的历史。

外孙的决定吓了郭庆萍一跳,雷宗兴的三太公——“郭葆霖”唯一在世的儿子郭宪达也劝他好好学习,别“翻旧账”。雷宗兴不服气,难道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何况社会一直在前进,今非昔比,难道连一探历史的勇气都没有吗?

暑假到了,雷宗兴决定利用整个暑假来重写家族史。年轻的他笃信“无所不能”的互联网,但姥姥却不看好:“以前的照片、族谱全都在抄家的时候烧了,你还能在网上找出七八十年前的东西?”姥姥的话不无道理,雷宗兴不断变换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搜索,可是一直找不到“郭葆霖”的蛛丝马迹,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仿佛失去了神力,让踌躇满志的雷宗兴大为受挫。

时间就这样白白流走了,雷宗兴急得抓狂。巨大的史料海洋和缄口不言的三太公反而刺激了雷宗兴的斗志,他抓紧时间翻看地方志、人物传记,姥姥则在旁边陪他熬夜,抽空找找陈年旧物,看能不能启发一下外孙。

2011年7月29日晚上,事情有了转机。郭庆萍从箱底找到二十多年前的一份法院判决书和一份家庭成分表,雷宗兴仔细地看了一遍,突然眼睛一亮,发现姥姥原认为的“郭葆霖”其实是“郭葆琳”,一字之差让他始终徘徊在目标之外,做了大量的无用功。同时,他看到那份家庭成分表上写着郭家父子“罪状”之一是,郭氏父子都撰写有土壤学著作,让日本更加对华了解,成为日本侵华的原因之一。这个“罪名”让雷宗兴感到很荒谬,也让他感到身上责任的重大。这份资料给雷宗兴不少启示:如果连日本人都知道郭葆琳的著作,那他在当时应有一定知名度。

雷宗兴重新调整了思路,很快有了重大的发现。他搜索到了郭葆琳曾著有《中国养蚕学》、《山东农业概况》、《东三省农林垦务调查书》等著作。几天勤奋查阅后,雷宗兴能够基本确定郭葆琳的身份了:山东人、山东农业大学校长、青岛市秘书长、宪法起草委员……尤其叫他骄傲和自豪的是,一篇题为《成绩卓著的农学家郭葆琳》的文章,将郭葆琳推崇为中国农业科学的先行者之一。

郭庆萍听了以后,喜极而泣:“愧对祖宗啊,愧对祖宗啊。”天刚亮,她就一一给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郭家后人打电话,分享这份喜悦。雷宗兴也以此完成了题为《被找回的家族记忆》的文章,郭庆萍将外孙的文章打印出来随身携带,一有机会就拿出来大声地读一读,逢人就讲一讲。看到年近古稀的姥姥扬眉吐气的样子,雷宗兴觉得特幸福。

(责编:孙展)

篇5:猩红的记忆-小学叙事作文

那年春天,虽然风很暖,花很香,表面上一切都那么和谐,但他们的心中充满忐忑,仿佛有一头小鹿在他们心中乱撞,丁宁静坐在座位上,殊不知她手心里早已出满了汗,她知道,这次的考试她一直心不在焉,考前也没有认真复习过,丁宁,语文85,数学65,英语91。丁宁眼中泪在打转,心揪在了一起,当她看到那猩红的65出现在她眼前时,她崩溃了,同学们各种各样的目光投来,鄙视,无奈,偷笑。都映衬出丁宁一脸的自卑与自责。

丁宁家境一般,额头上一道疤痕结下了她永久自卑的疤痕,于是从四岁起,她便用厚厚的刘海遮住了她的自卑。正因为这疤痕,原本代表过A市参加比赛的她,为了不使刘海随风飘起,400米跑步,她便再也迈不开步子了。在屡屡受训后,她沉沦了,因为父母忙,无暇顾及她,她便每晚看着电视,吃着零食,渐渐地从一个舞蹈佼佼者,沦为一个微胖界女生。她常年的自卑,使她慢慢地变得自闭。

篇6:留在记忆里的芳香叙事作文小学

若,让夜停止清唱,是否我的惆怅会随夜的宁静而静止。——题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梦里花落知多少?我不知道,我只知,我做了一个梦,没有花落,只有无尽的.黑暗。猛然睁眼,眼前也是一片黑暗。是啊,天还未亮呢!庭院里的树,经过风雨,花落了几片,呈现出微微的荧光,点缀着这茫茫的黑暗。看着这本是十分美好的事物,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对我而言,我已经失败了。

事情要追溯到一个星期前。已经准备好的我正要登上台演讲,却望着台下的观众而心生胆怯,脑中的文章全然忘记,我成了一个笑柄。勇气,能一瞬间聚起;也能一瞬间消散。理不清的情绪,促使我慌忙跑下台去。自此,我便整日躲在房里。今天凌晨才出来。忧愁的坐在庭院的阶梯上,想抬头仰望星空,星星却被愁云遮盖住了;想抬头欣赏明月,皓月却和星星一起消失了;想抬头迎接日出,太阳却还没有到出来的时间。一缕缕愁丝,在夜空中汇聚成愁云,无名之火燃起,我的初心视而不见,真想从此堕落下去,少了我,太阳还是会正常升起啊!

篇7: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叙事作文小学

岁月宛如一位神偷,冥冥之中偷走许多东西,却偷不走我的记忆,我那定格在记忆里的被爱填满的画面。

我坐在树下的石凳上,因为与妈妈的争吵,我气冲冲的跑出了家门。

高大的树木在地上投下一片阴影,不时有风吹开叠在一起的叶子,阳光便立刻倾泻下来,在地面上映出一个个圆形的光斑,空气中飘出一种甜腻的香味,我嗅了嗅,下意识地向四周看去,在石凳的不远处有一位白发苍苍的摆摊老人正笑眯眯的看着前面盯着糖葫芦流口水的几个小孩,那眼神,那笑容,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妈妈看我吃零食的样子。鼻子一酸有眼泪挣脱了眼眶的束缚流了下来,心里的某一个角落变得柔软了许多。

我正犹豫着要不要回家,肚子先不争气的咕咕的叫了起来。阳光有些刺眼,我站起来,准备回家找点吃的安慰一下自己的胃。

已经接近午后,我蹑手蹑脚地开了门。此前与妈妈争吵过的痕迹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妈妈的房间关了门,应该在午睡吧?我想。我坐在地上,打开电视,随手拨了个台,又想到早晨的`无理取闹,也许妈妈生气了,所以没有给我留吃的,顿时又觉得委屈极了,这时,门开了妈妈从外面进来。

“饿了吧,去买了你爱吃的。”妈妈把袋子放在桌子上,慈爱的看了看我。

我没有说话,只眼睛又有些泛酸了,偷偷的抬眼看到妈妈额头似乎又添了几道皱纹,耳边的发丝已被岁月染上些许白。她微笑地看着我狼吞虎咽吃相,橙红的阳光落在她的笑脸上,静谧而又美好。那如海一般的温柔的眼神烙印在我的心上,那一刻,所有的委屈烟消云散。

篇8:姥姥的记忆作文800字

嗨,姥姥,您近来可好。

“毛头来啦。”我仍记得在一年级,每当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回到姥姥家,那欢喜的声音总是第一时间穿进我的耳畔,仿佛每一次见到我,便是上天赐给她的礼物。

热腾腾的鸡蛋羹总是毫无例外的摆在桌上,香气扑鼻。第一次吃鸡蛋羹时,看着像布丁一样的鸡蛋羹,我不知从何处下手,一只手拿着勺子不知所措。姥姥用她粗糙但温暖的手先是摸摸我的头,再握住我的小手,说:“来,姥姥教你,先用勺子划几道,让酱油、香油和醋渗进去,再把它翻几下。吃完后,用勺子刮一刮粘在碗上的鸡蛋羹,不能浪费!对了,记得把碗底的醋喝掉哦。”舀起一块,迫不及待的吃下,香味在嘴中弥漫,我总是忘了放进嘴里前要吹几下,鸡蛋羹总是烫到我的舌头,烫的我不断的吸着凉气,但是嘴角不由自主的露出了微笑。吃完鸡蛋羹后,我时刻记得姥姥的话,刮干净碗,只是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喝碗底的难喝的东西。我在吃蛋羹的时候,姥姥在旁边静静的站着看着我,笑的眼睛眯成一条缝。鸡蛋羹的香醇伴我走过了童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姥姥鸡蛋羹的味道。

“妈妈,鸡蛋羹该怎么做?”带着一丝味蕾的记忆和和心底渴望,我向妈妈问出了这句话。“鸡蛋羹?你想吃吗?我可以给你做啊。”我带着些许期待等待着鸡蛋羹,热腾腾的鸡蛋羹端上来了,吃了一口,味道很好,但为什么我没有再吃下去的欲望?为什么没有吃姥姥的鸡蛋羹时的感动?是了,姥姥的鸡蛋羹是我在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后,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所享用的,姥姥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做了鸡蛋羹。这种鸡蛋羹,不仅为我带来了口腹之欲的满足,更让我疲惫的心灵得到了安慰。

“毛头,我跟你说,姥姥知道有一种药,特别神奇,还得过诺贝尔医学奖,是……”姥姥一脸神秘的跟我说,我哭笑不得的听着姥姥讲述着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消息,“姥姥,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什么都相信啊,这肯定是骗人的。”“怎么可能呢,这个药特别神奇,是亚马逊人……”姥姥一脸认真的看着我说。我无奈了,姥姥太容易上当了,记得前几年上次在公园,有人给姥姥推销一种药,是一种万能药,能治所有病,在那位推销员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将姥姥骗入圈套中。爸爸妈妈对于这类事都很无奈,偏偏姥姥还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移。心中无奈的`同时,感动在悄然中绽放,或许姥姥是一时没转过弯,但姥姥一直都在为我着想,姥姥知道我眼睛不好,近视四百度,当一听到这种特别神奇的药可以治近视,便为我买了下来,她总说,“试试嘛,说不定有用呢?”姥姥那颗全部为我的心,感动着我。“姥姥,您可是七百度的近视啊!”。我心的深处有阵阵的悸痛。

“姥姥,我们来看你了。”走进门时,姥姥带着满面的笑容走来,看到我,笑着说:“哎呦,你看这个子,几周没见又长高了。”说罢,踮起脚尖,用手摸了摸我的头。姥姥最喜欢和我比身高,每次我去姥姥家,姥姥都会比一比,看看我有没有长高,姥姥时常叹息说:“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现在我我已高出姥姥一头。苍老的手拂过我的头顶,蓦然间,我发现,姥姥好像真的老了,眼睛不灵便了,少了些许光彩,鸡蛋羹有三年没有做过,身体似乎佝偻了些。我心里抽了一下,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眼中不自觉的黯淡下来。

“姥姥去做手术了。”听妈妈说出这句话,我的心骤然紧缩,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掐住了我的脖子,我强自镇定的问:“姥姥怎么了?”“姥姥的眼睛有些问题,是白内障,需要做一个小手术。”原来只是眼睛不好吗,还好还好。我长舒了一口气,整个人放松下来。我很害怕,害怕有人离我而去,我恨这可恶的时间,夺走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我畏惧未来的某一天,坏消息会像恶魔一样敲开我的大门,我会哭吗?我会痛苦吗?我恐惧着,自始至终。

篇9:记忆中的姥姥作文

我的姥姥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和蔼、勤劳的老人。她的鼻头有些发红,大大的眼睛和上扬的嘴角总是可以流露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她的头发有些发卷,平时的素装更是显得无比勤劳。

以前,总爱粘着姥姥,现在长大了上了学,我有好些时间没见到她了。姥姥每次从300多公里以外的延安来到西安,我们都想让她好好休息一会儿,可是姥姥根本按捺不住爱收拾、爱做饭的性子,妈妈劝道:“妈,您别忙活了,坐这么长时间车,很累的。”姥姥总会用延安话说:“么事,给娃做点好吃的嘛!”说完,姥姥便走进厨房,一个人忙活起来,做包子、肉丸子、炸酱面等美食。

周末清晨,我打了个哈欠,起了床,闻见那厨房里飘香四溢,我走过去,只见姥姥系着围裙,满头是汗,爬满青筋的手正切着菜。我的眼睛不经意间移在了她的白发上——姥姥平时也会染发,可那讨厌的白发,依旧蔓延着黑发,爬向末梢。脸上的皱纹也历经了沧桑,褐黄色的眼珠也充满了暮年应有的“哀伤”。

我的眼中一片模糊,只觉得不由自主地抱住了姥姥,说一句:“姥姥,您歇会儿吧…….”

篇10:姥姥的爱作文-叙事作文

姥姥每天都在身边陪伴着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姥姥为了安抚不爱入园的我,每天背着我去上学。上小学了,姥姥仍然每天送我上下学,即使遇到雨天或雪天,我们也一起走路回家,在路上聊着每天学校里发生的各种趣事。我长大了,懂事了,于是慢慢地体会到姥姥对我的爱。

我喜欢吃饺子,姥姥为了让我随时可以吃到,每周都会亲自为我包一次饺子。饺子吃起来容易,可是包起来却很辛苦。姥姥先要洗菜剁肉拌好饺子馅,接着和面擀皮,她擀皮的速度很快,双手在面板上快速移动,看得我眼花缭乱。她在擀好的面皮上放上满满的馅,然后熟练地把饺子边捏好。煮饺子时,姥姥迎着扑面而来的蒸汽,麻利地把饺子送下锅。每次姥姥把饺子端上桌的时候,都是满头大汗。有几次,我兴致冲冲地和她一起包饺子,才发现包饺子其实很不容易。我爱吃姥姥包的饺子,不仅因为饺子味道鲜美,更是因为姥姥把满满的爱都包进了饺子里。

姥姥不仅在生活上给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是我的好玩伴。我们经常在一起玩乐高、拼拼图、走迷宫,她说陪着我都让她变年轻了。的确,年近70岁的姥姥看起来非常优雅美丽,让妈妈都很是羡慕。而我觉得,是姥姥的爱让我有了依靠,不会孤单。

篇11:姥姥的爱作文-叙事作文

我的姥姥非常勤劳,在生活上总是无微不至的关心我爱护我。她有一双灵巧的手,小时候给我做漂亮的衣裤,织温暖的毛衣,每天还为我做可口的饭菜。这双手每天拉着我接送我上下学,带给我暖暖的爱。记得有一次刚上小学,放学时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和没带伞具的同学刚走到大厅,一抬头看见姥姥站在校门口举着伞,焦急的走来走去。我举着书包冲出校门,姥姥一把搂过我,摸了又摸一边摸一边问:“有没有淋着,有没有淋着,快上来,姥姥背你,别湿了鞋。”我摇摇头说:“姥姥不用背了,我都七岁了,长大了。您背不动了。”姥姥笑了,拉过我的手说:“我们畅畅懂事了,那我们拉着手吧。”姥姥紧紧的拉着我的手,她的手好温暖啊。回到家我的身上干干的,而姥姥的身上和头发都湿了一大片,因为她把雨伞都遮在了我的身上。

姥姥不光在生活上照顾我,对我的学习也很关心。有一次,我在家写作业,写了一会,我觉得累了,于是就趁姥姥不注意拿着手机玩起了游戏。突然姥姥那布满皱纹的手重重的压在了手机上,我抬起头,姥姥深深的注视着我说:“畅畅,一心不能二用,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到底,学习就是学习,怎么学着学着偷着玩呢?好孩子,做完作业再玩,再说了看手机对眼不好,你妈让我看着你,我要对你负责。”我听了这话心头一震羞红了脸,赶紧点点头继续认真写作业,姥姥的脸上欣慰的绽出了一朵朵“菊花”。

篇12:姥姥的爱作文-叙事作文

在上小学之前,我对吃一点都不感兴趣,但固执的老人家,无论如何都要让我吃饱喝足。

为了让我吃饱饭,姥姥就一直跪在儿童毯上喂我。因为姥姥有腰疼的毛病,不能久坐久站和经常弯腰,所以她只好跪一会儿坐一会儿,而姥姥给我每顿饭至少要喂一个小时……结果,姥姥把两条结实的弹力裤给磨破了,膝盖上还磨出了茧子。

姥姥总是那么固执又“胆小”,我每次一个人去小区里玩她都不放心,必须要我乖乖听话,还要我在家阳台下活动,她能看见的地方才行。

可有时候,固执的姥姥就一点都不胆小。小时候我很害怕狗,每次遇到狗,姥姥都会挡在我前面,把狗赶走才放心。

还有一件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五岁那年的冬天,有一天突降大雪,我吵着要到外面玩,可是那天我玩了太长时间,晚上就发烧了。爸爸正好值夜班不在家,姥姥和妈妈就一直给我物理降温,时不时给我量体温,凌晨四点的时候,妈妈实在忍不住打了个盹,固执的姥姥却彻夜未眠,一直坚持到天亮,第二天我的烧在奶奶的照料下,全身而退……

姥姥,感恩有您,但是我也有话想对您说。

您总说我不听话,其实是您太固执了!您心疼爸爸妈妈工作太忙太累,您心疼我吃不好喝不好,您从不心疼您那么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为了更好地照顾我,您放弃了自由自在的退休生活,放弃了和伙伴们的广场舞时间,您甚至看病都得等我放假或者是爸爸妈妈不忙的时候……

篇13:回姥姥家的叙事作文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回姥姥家的日期,我非常开心非常激动。姥姥家在吉林,那是很遥远的地方。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整理好行李,期待着这次愉快的旅程。

第二天中午,我们准时出发了。我们先来到西站坐汽车到了杭州,晚上7点,我们踏上了开往吉林的火车。刚一上火车,我别提多兴奋了,东摸摸西碰碰,我还在卧铺上爬上爬下,哪儿都觉得很新鲜。随着“呜……”的一声汽笛响,火车徐徐地驶出站台。没过多久,我的兴奋劲过了,觉得无聊起来,还好遇见一个小伙伴,我们一起做游戏、吃零食,很快就到了睡觉时间。

一觉醒来,妈妈告诉我昨晚我们路过了长江。这时,我也开始欣赏起车窗外的风景,时而座座青山连绵起伏,时而大片大片的农田一望无际,时而穿隧道,时而过桥梁,变换的景色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36个小时的`行程在我热切的期盼中缓缓度过,终于到了姥姥家!见到了两年没见的亲人,大家都十分激动,我也一下子扑进姥姥的怀里。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火锅,每个人都带着笑脸。

篇14:叙事作文450字:我去姥姥家

星期一,我去了姥姥家,我真没想到我这一去有好多惊喜,当然我也没想到我有意外的惊喜。

我到了姥姥家,第一件事就是找我的弟弟玩,我看到他在吃饭,我就等他吃完饭我们一起下楼骑自行车,一直到晚上我们才回去吃饭。吃完饭我提议要到广场玩。我们同意了,我们到了广场小学生作文 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我们就开始玩了,我去打篮球,姥姥就去跳舞,弟弟和姐姐去打秋千,中间发生了紧急事故,弟弟被篮球砸这了,所以我们就回了家,回家一看,起了个大包,难乖弟弟哭得很厉害,我们给弟弟擦了点药就睡觉了。

上一篇:专项治理“庸、懒、散”自查自纠情况报告下一篇:即墨28中“和谐互助”课堂模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