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写作

2024-04-24

爱写作(精选9篇)

篇1:爱写作

一个女孩爱写作作文

一个女孩爱写作,

看到哪,写到哪,

写了小狗、青蛙,

写了小树、桂花。

还写了外婆,

跟我外婆一点也不差,

她是谁?

你猜不上。

告诉你吧,

她就是我――刘雯洁。

指导教师:俞可

篇2:爱写作

怎么爱自己_随笔写作

你的手现在在哪里,你的脚在哪里,你现在在哪里?如果你可以清楚的回答这些问题,证明你目前非常好,你的存在和现在的状态你非常清楚,这样就是很好了。

爱自己,不要让自己挨冻,挨饿,和受伤。因为谁能真正的伤害另一个人呢?

爱所有的一切,如果没有左手,就爱你拥有的右手吧;

如果你的孩子不听话,那你就爱这个不听话的孩子吧;如果你的爱人不爱你,你可以自己爱自己啊;如果你的父母不爱你,你还是可以爱自己;如果全世界都不爱你,你还是可以爱你自己。

地震里失去父母的孩子,一样要生活下去;失去双臂,也要生活下去;失去双腿,还是要生活下去;失去孩子,父母也要生活下去;失去工作,也要生活;失去一切,都要爱自己,不然如何对得起生命。

爱自己,关心周围的一切,太阳升起了,你可以感受得到;落叶下雪,结冰,都是真切的`感受;喜爱那些供给你的食物,感激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太阳落下了,就和一切生命离开一样都是平常的,就和一份不属于你的爱离开一样,也是平常的,爱自己,爱现在的自己。

睡眠,吃饭,喝水,哭,笑,悲伤,快乐,冷,暖,一切都和爱自己有关,不需要刻意做什么,也不需要也不要以为什么都不做就是爱自己了,因为一切都是可以感受到的,如果你爱自己,就要尊重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篇3:残酷写作下的大爱无疆

《野草》的写作背景是五四落潮后知识分子分化而鲁迅“荷戟独彷徨”的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鲁迅经历了女师大风潮、与陈西滢们的论战、“三一八惨案”及“四一二政变”, 这些看似短小的篇章是鲁迅“碰了很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是鲁迅内心丰富痛苦的文本再现。

丰富的痛苦使得鲁迅寻找适当的形式加以表达。散文诗作为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散文和诗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体裁, 即用散文来实现诗的功能。既能委婉深切地表达作者自我的内心情感, 又具备了诗的抒情因素而不受诗体韵律节奏的束缚, 有着很强的个性表达空间。同时诗中形象的多义性和跳跃感也符合鲁迅思想的深刻性与复杂性的表达要求。值得一提的是, 散文诗的音乐美颇能代表鲁迅作品所通常具备的朗读的快感。

《颓败线的颤动》是《野草》七篇梦诗中的一篇, 开头的“我梦见”很有意味, 《颓败线的颤动》是鲁迅在他这段异常痛苦的日子里内心创伤性记忆的折射。作品中奇特怪异的意象和象征性结构的运用营造了一个梦一般的境界, 从中可以感受到鲁迅灵魂深处的悲痛和徘徊。同时鲁迅娴熟地运用现代小说的手法, 在《颓败线的颤动》中完整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母亲, 受尽凌辱, 只为将女儿养大, 然而在她的晚年却受到她的下一代的唾弃, 为她所爱的人抛弃而濒临孤独的绝境。从中可以看到鲁迅作为“新形式的先锋”[3]的创造力。

《野草》中的语言是很耐人寻味的, 鲁迅运用一系列具有隐喻感的形象营造出一种复杂的文学效果和诡异的艺术氛围, 同时以色彩斑斓的语言及独特的语用结构渲染加强气氛的神秘感。例如用文言文和现代白话的结合制造曲折的阅读效果, 连词“然而”“于是”等的反复使用造成迂缓的诗觉氛围和梦幻感。在《颓败线的颤动》中突出的表现为“对称和平行”结构的使用。这是Charles Alber在《野草:鲁迅散文诗中的对称与平行》中归纳出的, “眷恋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等对称结构的使用不仅使得文章结构风格与众不同, 而且也折射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野草·题辞》中, 鲁迅自己归纳总结为“在明与暗, 生与死, 过去与未来之际, 献于友与仇, 人与兽, 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鲁迅的艺术天赋也突出表现在《野草》中, 这儿是他所钟情的美术与音乐的园地。丰富的视觉感和饱满的音乐感充斥在其中, 斑斓瑰丽的形象系统也让人叹为观止。在《颓败线的颤动》中, 老妇人的形象极容易让人联想到珂勒惠支的版画《牺牲》中的母亲。鲁迅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里, 集中介绍了珂勒惠支的版画。这位德国的女作家可以算作鲁迅的知音, 她作品的主题也是鲁迅一生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在笔者看来, 《颓败线的颤动》可以用珂勒惠支的版画配作插图, 以体现鲁迅作品强烈的视觉感。首先便是《穷苦》《面包》二图, 愁苦的双手支头的母亲, 看着饥饿的孩子, 热切地渴望着食物的孩子的眼睛, 碎裂了做母亲的心。继而是《凌辱》, 无助的母亲只能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换取食物, 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羞辱、欢欣而颤动。遭到所爱的人的背弃, 洋溢着复仇和愤怒的母亲, 可以用《反抗》中的那个充满力之美的妇人表现。

鲁迅在《死》中说到珂勒惠支的作品“有两大主题支配着, 早年的主题是反抗, 而晚年的却是母爱, 母亲的保障, 救济, 以及死。而笼罩在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 是受难的, 悲剧的, 以及保护被压迫者深切热情的意识。”其实这也是鲁迅一直坚持和贯彻着的, 是鲁迅在生命即将结束时的自我总结——爱与复仇。

《颓败线的颤动》便是反映鲁迅“爱与复仇”思想的典型作品之一。文中的老妇人形象的选择源自鲁迅对于“母亲”这一社会阶层的关照。作为精神界战士的鲁迅, 关注的始终是国民精神上的痼疾, 并且执着现在脚踏大地, 他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行分析并惊人地揭示出“吃人”的现实存在。因此, 在鲁迅看来, 位于“人肉的筵席”的末端的便是妇女儿童, 所以他始终站在妇女与儿童的立场为这一发不出声来的阶层呐喊。在“五四”初期, 鲁迅就以《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与《娜拉出走后怎样》两篇文章表现出对这两个弱势群体的关怀, 而“母亲”又是妇女中最具光辉的一个群体。珂勒惠支的版画中就有着“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母亲的心的图像”。“这类母亲, 在中国的指甲还未染红的乡下, 也常有的, 然而人往往嗤笑她, 说做母亲的只爱不中用的儿子。但我想, 她是也爱中用的儿子的, 只因为既然强壮而又有能力, 她便放了心, 去注意‘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孩子去了。”这里, 母亲的舐犊情深是人性本真的天然流露, 而鲁迅又是极爱本真的, 他在20世纪初便提出“白心”的概念, 而母亲, 也因存有“白心”被鲁迅讴歌和赞美着。鲁迅爱人间有爱的人, 他的生命因爱丰富而痛苦着。

仅仅将文中的“老妇人”作为“母亲”定型, 显然有些表面化与简单化。《野草》中的形象都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意味, 形象意义具有多层阐释空间。从这个角度看, “老妇人”的形象不仅是母亲, 更可以作为先觉者的隐喻。“她”可以是夏瑜, 可以是吕纬甫, 可以就是魏连殳, 可以是神之子耶稣, 也可以是鲁迅自己。启蒙的命运难逃失败, 梦醒了无处可走的启蒙者的结局是被他们所深爱的国人背叛、孤立、驱逐、甚至吃掉。老妇人用尽全力抚养了下一代, 结局便是被所爱之人抛弃。这个爱者与不爱者的故事具有了无限的辐射性和强烈的象征意味。也反映了鲁迅当时心中的失望甚至绝望的复杂情绪。

鲁迅作为“进化论”的拥护者, 一直坚持弱者幼者为本位的观点, 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出“觉醒的人, 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 更加扩张, 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 自己牺牲于后起的新人。”更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人。”[3]鲁迅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句话, 启蒙青年, 提携青年, 却并不将自己作为高高的导师。直至他生命的尾声, 留下“赶快收敛, 埋掉, 拉倒”[4]的遗嘱。, 在他看来, 新的代替旧的是必然的规律, “老的让开道, 催促着, 奖励着, 让他们走去, 路上有深渊, 便用那个死填平了, 让他们走去。”[3]因而他在《狂人日记》的尾声喊出“救救孩子”的心声。这也与鲁迅“历史中间物”的自我定位有关, 在经历1908-1918十年沉默之后, 他意识到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而是作为黑暗的一部分的“影”一样的历史中间物。“是处于光明与黑暗之间, 又在光明和黑暗中都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中间物”, 因而“他才成了不仅具有自由意志, 更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责任意识的精神界战士”[5]。

但是鲁迅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深刻的怀疑精神, 他推崇进化论, 但不是其盲目的信仰者。进化论为他提供了生命的哲学坐标, 让他将“一切都看做过程, 从整体发展的需要来估量整个生存的意义”[6]。继而从俯视的角度关照生命的存在价值, 向坟而在, 以希望的盾抗拒绝望。但现实社会的黑暗与历史的循环甚至倒退使他对进化论空泛的乐观产生怀疑。新文化运动落潮后, 荷戟独彷徨的孤独境地使他更清楚地体认到进化论的抽象与无力。“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光明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 是宋末, 是明季。”[7]从而为这一出“轮回的把戏”感到深深的悲哀和绝望。

既然在中国, 时间的流逝并不带动历史的进步, 上一代的愚昧并不会因为一代愚民的退场而告终。于是, 鲁迅发现, 青年人并不代表历史的前进, 《狂人日记》中未吃人的孩子因娘老子的教习而纳入吃人的筵席, 《长明灯》中的孩子们是看客和吃人者双料的继承者。所以, 鲁迅的希望再一次变成绝望。“死于敌手的锋刃, 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 却是悲苦, 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 战友乱发的流弹。”

《颓败线的颤动》是和《希望》相对的同因青年人而作的散文诗。《希望》是“因为惊异于青年的消沉”[8], 而《颓败线的颤动》则是失望于青年而作, 写于1926年的《奔月》也出现了“逢蒙”作为呼应。文中老妇人的忍辱负重换来的只是孩子们冷峻的“杀”。于是, 出现了老妇人的“复仇”。

“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痉挛, 登时一怔, 接着便都平静, 不多时候, 她冷静地, 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了。她开开板门, 迈步在深夜中走出, 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

她在深夜中尽走, 一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四面都是荒野, 头上只有高天, 并无一个虫鸟飞过。她赤身露体地, 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 于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 苦痛, 惊异, 羞辱, 欢欣, 于是发抖;害苦, 委屈, 带累, 于是痉挛;杀, 于是平静……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眷念与决绝, 爱抚与复仇, 养育与歼除, 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 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 非人间所有, 所以无词的言语。

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 她那伟大如石像, 然而已经荒废的, 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 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 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 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 惟有颤动, 辐射若太阳光, 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 如遭飓风, 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

赤身裸体的老妇人在荒野中行走, 痛苦与决绝的情感中混杂着眷恋和爱抚, 以无言的词语反抗所爱人的诅咒, 是怎样的悲痛和绝望。有研究者认为这里有一个转换, 原是被社会遗弃, 在这里是自己将社会遗弃与拒绝[5]。但笔者认为, 这里悲痛的情绪压过将社会放逐的胜利感, 她“发抖”“痉挛”“颤动”的身躯正是内心剧烈伤痛的不自觉反映, “眷念与决绝, 爱抚与复仇, 养育与歼除, 祝福与诅咒”的极端对立是一个个体生命无法承担的重量。而她却只能用无词的言语加以反抗, 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无法选择也选择不出合适的语言加以表达, 这也契合了鲁迅沉默与开口的两难困境。“当我沉默着的时候, 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 同时感到空虚。”[9]老妇人的颤动正是鲁迅内心希望崩裂的外现。而他只能用无词的言语进行混杂着爱的诅咒和复仇。而这种复仇引向的是飓风般猛烈、荒野般无边的境地, 从而完成反抗绝望的命题。

《颓败线的颤动》作为爱者与不爱者的主题使得文中对立的两极身份可作多种阐释, 老妇人和她的下一代可以诠释为启蒙者和庸众, 老妇人的复仇即启蒙者的复仇。可以是棺里魏连殳嘴角冰冷的微笑, 可以是耶稣对以色列人的悲悯与仇恨, 也可以是《复仇》中那对男女对看客们的鉴赏和戏弄……

但是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爱与复仇的斗争中始终以对人间的挚爱和钟情作为底色, 在他生命最后的一段日子里, 还写下了“无穷的远方, 无尽的人们, 都和我有关”[10]。在笔者看来, 鲁迅的大爱无疆也可以从鲁迅的魏晋情结中体现。

鲁迅本人具有很浓的魏晋情结, 他关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大都围绕这一时期, 他的文章带有魏晋风格, 这在此前已被研究者证明——鲁迅从师章太炎, 对当时文坛以严复为代表的桐城派文风不满而选择魏晋风格, 也有很多人拿嵇康和鲁迅作类比, 认为他们两个在文风和性格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笔者看来, 鲁迅和魏晋名士的共通点便在于对人间的钟情和热爱, 在鲁迅作于1927年的《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 他认为魏晋文人的内心都是很苦的, 他们外表的通脱其实是用于掩盖对礼教的忠实和对当权者假礼教之名而行篡权之实的不满。“不谈礼教, 不信礼教, 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 至于他们的本心, 恐怕倒是相信礼教, 当做宝贝。”在这里,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 鲁迅和嵇康们, 所憎之物正是所爱之物, 因爱得深沉而恨得激切, 憎的本身其实是“一往而情深”。鲁迅执着于人间, 执着于现在, 对生活在大地上的生命群体有着深切的关怀, 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更以一己之身肩住黑暗的闸门, 扛住身外的无边的苦难。这也是鲁迅作品的爱与憎、冷与热相伴相生的原因所在。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在《颓败线的颤动》中, 以形象、色彩、声音构成瑰丽多姿的文本, 以具象的表达写出鲁迅内心深沉的爱和丰富的痛。

摘要:《颓败线的颤动》是《野草》中的一篇, 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独特性。这篇散文诗以“爱者与不爱者”作为主题, 不仅反映了启蒙当中的悖谬与悲哀, 更表达了鲁迅思想中爱与复仇的矛盾和冲突, 鲁迅作为一个“人间挚爱者”, 其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揭露是由于对大地上的人群无尽的爱。《颓败线的颤动》是以文本的形式折射出鲁迅心中丰富的痛苦和深沉的爱, 其瑰丽的文字和象征性的形象同样耐人回味。

关键词:象征,爱,复仇,希望,绝望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茅盾.茅盾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3]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4]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5]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6]王晓明.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 (二)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7]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8]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9]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篇4:让学生从怕写作到爱写作

一、 破除怕写作的心理障碍

做任何事情,如果“怕”字当头,就会无所作为。作文也如此。不破不立,要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首先要破字当头,破除怕写作的心理障碍。学生“怕写作”,一是有畏难情绪;二是肚里空空,没东西可写。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笔者寻找各种机会反复强调:“作文并不神秘,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同‘时时呼吸、天天吃饭’一样;我们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的东西,讲出来是口述,写出来就是作文。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所以不要把作文看得很神秘,更不必畏惧,当然,也不能随便编造。朱光潜先生说得好:‘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笔者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就是要让学生破除写作文的畏难情绪,养成写作时真实反映生活的良好习惯。

同时,笔者又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寻找写作题材,扫除无东西可写的盲点。例如,有位学生偶然告诉笔者一个饭盒的故事,笔者就对他说:“这就是写作的极好题材,你马上写出来吧。”几天后,他拿了一篇短文,命题是《饭盒里的诗》:“我是个上课打瞌睡、吃饭打冲锋的人。我刚跨出食堂,就与小刚撞了个满怀。随着‘哐啷’一声,我的饭盒仰面朝天倒在地上。当即小刚答应赔我方便面。就在这时,来了一位白发老师。不知他用什么巧妙方法,把地上的饭舀进了饭盒,又用勺抠去表面的泥沙。我怪他多管闲事,说了句难听的话:‘这饭你就拿去吧!’谁知他没有生气,真的把掉在地上的饭盒拿去了。但不是白拿,他把自己盛有好菜的那份给了我,与我对调。饭后,老师叫小刚送回我的饭盒,我打开饭盒,发现里面有张字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我在幼儿班时就背得滚瓜烂熟了,现在看到它,真像倒翻了五味酱醋瓶,酸甜苦辣一涌而上。唉!老师吃被学生丢弃的脏饭,我心里十分内疚,没有勇气向老师承认错误,只是把这首诗和老师的心珍藏着。”当他在班上朗读完全文后,教室里先是一片沉默,继而就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笔者趁机再加引导:作文并不神秘,也不是没有东西可写,把生活中感动过自己的人和事真实地写下来,就是好作品。

二、 培养爱作文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写作最重要、最真实、最有效的动力。笔者采取了多种举措增进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范文引导

读书是写作的前奏,而最切合中学生需求的范文,就是选入语文课本的诗文。笔者在古诗教学中下了点工夫。比如,初中语文第二册有两首古诗:韩愈的《初春山雨》与刘方平的《月夜》,这两首都是描写初春景物的,前者侧重于视觉,后者侧重于听觉。笔者将两者调整了前后顺序,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首先,笔者对“草色遥看近却无”作了重点分析:“遥看远处草色青,近看林间柳叶无。”有个学生不服,以书中插图为依据说:“老师讲错了。这句诗是说皇城里边没有树,所以‘近却无’;而远处有柳树,所以‘遥看有草色’。”对学生的误解,笔者没有当场反驳,而是带学生们参观乡间溪边早春二月艳丽的春光。当他们遥看远处密密层层的溪柳草色,而走近柳林观看时却没见一片飘荡的柳叶,只有萌发着的柳芽时,才恍然大悟:这正是“遥看远处草色青,近看林间柳叶无”的早春景象。而刘方平《月夜》中的“虫声新透绿窗纱”,从听觉切入,展现了“大地在蠕动、万物在苏醒”的又一初春景象。笔者通过讲解与实地考察,使学生领悟两位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和真切。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也引导了学生如何观察生活。

(二) 感悟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笔者在教学时尽力引导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写作能力差、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不断感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写作的题材,增强其写作兴趣。如有一次大扫除,班里几个女生的任务是负责操场四周花树下落叶与花瓣的清扫工作。她们扫了一阵后,又背来锄头,在花树边挖了深坑,把花瓣落叶都埋在其中。这既减轻了垃圾坑的重负,又能为花树沤有机肥料。班里负责大扫除的劳动委员,一直被认为是全班怕写作文的典型,但这次大扫除后,他写了一篇劳动体会的小品,题为《葬花》,写出了与《黛玉葬花》的悲情迥然不同的乐观情绪。笔者很赞赏这篇来自校园生活的作文,还特意刊登在当天的墙报上,一时引起了轰动。这件事激发了他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从怕写作文到爱上了写作文。

(三) 激励上进

激励的主要方法是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这是培养作文兴趣的一帖特效药。笔者在课堂上常常表扬学生,不放过他们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从而营造一个“人人争上游”的氛围。此外,笔者还不定期出刊墙报、编印优秀作文集,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体验成就感,也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这成了学生积极写作的动力。比如,我们编印了第一本优秀作文集《爱的传递》。学生读《爱的传递》后,投稿就更踊跃了。于是,在笔者的案头天天有新作品出现:有写生活点滴的日记体短文,有谈今说古的小小说,有记叙新事物的散文,有赞颂新人的快板诗,等等。现在,笔者正在编一本得奖作品集,以激励全班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 多读多练,持之以恒

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步,正如诗圣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眼高手低”,是批评那些眼界高、动手能力差的人的。笔者却认为眼高手低是正常现象,不足为怪。只有读书多、见识广才能眼高,也只有眼高才能手高。世界上决没有“眼低手高”的。可见阅读是多么重要。因此,笔者十分强调课外阅读,让学生广泛阅读范文,阅读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如《金华晚报》上小记者的文章。笔者还举办小小读书会、学生习作讨论会,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笔者所教的班级,读书成风,阅读成为了一件乐事。

多读还要多练。正如俗话所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要持之以恒才有成效,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笔者要求学生天天写,不拘多少,成篇最好,片言只语也行,但一定要坚持动手。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不急于求成,而是循序渐进。如笔者所教的一个班是从初一带到初三的:在初一作文训练时,笔者要求较低,只要其摘录名句,稍有发挥就行,但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初二时,要求填空,补写几句,做到前后连贯、相互响应;初三时,要求写完整的一段文字,并逐渐发展到能写出完整的一篇作文。这样的要求在城区的学校可能显得较低,但笔者教的是农村初中,小学的语文基础不扎实。这种低要求、慢进度,由于持之以恒,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年中考,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在区14所农村初中中名列前茅。

篇5:爱写作的爸爸的作文

我长这么大,从未见过爸爸上球场,下舞池。他把一切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而且一写起文章来,就把所有的事都忘了。

记得有一次,妈妈加班,由爸爸做饭。一开始爸爸还精神百倍的对妈妈说:“夫人放心,保证完成任务。”可妈妈一走,立刻变了脸,随即就去书房写文章了。

快11点了,我去催爸爸做饭,爸爸一看表说:“还早着呢,急什么。”于是,我又去看电视了,爸爸在写作。好几次,我都催爸爸去做饭,爸爸都不理。这一次我急了,硬是把爸爸拉到厨房,谁知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把锅往灶上一搁,就又去写作了。

在客厅里我闻到一股焦糊味,连忙跑到厨房,大喊:“爸爸饭烧焦了。”老爸一听,连忙跑过来,手忙脚乱起来。哎,可怜的爸爸,你咋就这么粗心呢。

吃饭了,爸爸做的饭真有趣,五颜六色的。我撇撇嘴,不想吃,爸爸幽默的说:“这么高级的饭,在大宾馆里还吃不到呢。”我们都笑了。

听妈妈说,爸爸不仅得过奖,还出过书。

篇6:爱车爱生活人物志 访谈写作

韩愈在《师说》里曾言:“闻道有先后,术也有专攻。”听过这句话的人一定不少,但真正能了解其中滋味的人一定不多。在我的印象里,专业就像是一个模板,复制着各行各业的英雄,我也曾一度认为,要在一方天地里立足,科班出身必定是前提条件,但是自从看见陈总,他颠覆了我之前太多幼稚的想象。

热爱学习的人

陈总很是一个健谈的人,跟他聊天轻松、惬意,却又不乏深刻。他总会找到你感兴趣的话题,然后侃侃而谈,让你沉浸在愉快的谈天里,欲罢不能。陈总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陈总热爱学习,当大部分企业管理者都在追求物质、追求经营利益的时候,他却在追求精神升华,注重企业文化。我本以为像陈总这样的高管,会比较注重股票投资,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桌上最显眼的地方摆着三本笔记本,陈总见我对笔记本很感兴趣就对我说起了着三本笔记本的用途。他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3本笔记本,第一本是用来随时记录各种有用的信息或灵光一闪冒出来的点子,第二本是用来整理第一本所记录下来的信息,第三本是最终稿,根据整理出来的信息总结出自己的看法,最终得出结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书有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陈总的知识面总会让他的朋友感到吃惊,有一回,他的朋友送他一个昂贵的紫砂壶,意外地发现陈总竟能讲出紫砂壶的养护方法。还有一次,一位老客户新买了一块玉,他也能够通过玉的光泽来分析它的价值。

用户至上、心怀感恩、质量为本、服务为先的经营理念

“用户至上、心怀感恩、质量为本、服务为先”这十六字一直牢记在陈总的心里,并以之为企业经营的理念。“不论碰到什么情况,客户的利益要摆在第一位”,陈总如是说道。因此,售后服务是中心的重点项目,只要在中心养护的汽车出现质量问题,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免费更换和维修。陈总认为售后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客户的满意度就是我们工作考量的指标。陈总还在门店内专设了一台电视机专门用来播放汽车养护、汽车产品等有关于汽车方面的视频或者节目。他说我们不仅要帮客户养护汽车,还要帮客户普及汽车知识。

由于前段时间中心装修50天,影响了员工们的工作效率,导致车量堆积。员工就把老客户的车子排在后面,先维护新客户的车子,导致老客户的车在中心停放了两天都没有人维护。陈总得知了这个情况就问员工为什么要这么做,员工回答道:反正都是老客户了,等两天也没什么事的,重点是要留住新客户。陈总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员工们都是这么想的。陈总耐心地对员工说: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老顾客而有所怠慢,正是有这些老顾客的长期支持,我们中心才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要心怀感恩,不仅要让新顾客满意,还要让老顾客更安心。并且马上安排人手将老客户的车子修理好。

陈总跟我讲了一个他朋友的例子来诠释质量为本、服务为先。有一回,他的朋友去香港旅游,去了一家人均最低消费50元的餐厅吃饭,他朋友却只消费了十几元,但是服务员并没有因此降低他们的服务质量,而是严格按照正常的服务标准进行服务。他的朋友回来后和他聊到了这件事,他说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深,从那以后,他就给中心定了服务标准。无论客户来消费多少钱,都要按照正常的服务质量、服务标准来进行服务。正好,在我们聊天过程中,有位顾客来洗车,我稍微留意了一下中心员工的服务过程,果然就像陈总所说的那样,员工严格地按照服务标准,保证了服务质量,并没有因为客人消费金额少而怠慢了客人。陈总还亲自上去为客人倒茶、陪客人聊天,虽然只跟客人聊了一会儿,但是却能让人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陈总说:“我经常自己招待客人,这样可以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大承是以汽车维修为主,在汽车美容这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在遇到一些有难度的汽车美容时,陈总就会主动介绍客人去附近的汽车美容店。他说这么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己的经营理念。一切用户至上,要首先为用户着想,既然自己做不好,就不要做,不能让用户花钱却得不到好的服务。二是杜绝小家意识,要与其他商家共同开发汽车市场,互相做服务支撑。既然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就让能够做好的商家来做,这样其他商家也会把车主介绍到我这边来,实现双赢。

陈总并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人,作为领导者,他有意识地在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他经常带自己中心的技师去其他的汽车美容店学习考察。陈总说他计划在2013年多引进一些美容业务,提高中心的汽车养护水平,尽快补齐自己的业务短板。

篇7:让世界充满爱的写作背景

1986年,100名歌手在首体同声高唱《让世界充满爱》,这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笔。

1986年初,北京天寒地冻,郭峰的内心却被一团火焰燃烧着。只有22岁的他,实在无法认同当时大环境对通俗歌曲的评价:通俗歌曲(那时流行歌曲被称为通俗歌曲)只能表达小情小调,根本无法表达有内涵的大主题。血气方刚的郭峰在心中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作出一首充满凝聚力的歌曲,改变乐坛的这种偏见。

当时,正值国际和平年。而围绕这个主题,当年有两首合唱曲最为引人瞩目——一首是迈克•杰克逊、麦当娜等美国众明星演唱的《WEARETHEWORLD》,另外一首则是由罗大佑主创、港台众多明星演唱的《明天会更好》。一天,中国录音录像总社一个年轻的女编辑受香港举办世界和平演唱会的影响,向郭峰做了个提议:“他们敢做60名歌星的演唱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做一个百名歌星的演唱会,献给世界和平年?”这个建议和郭峰的想法不谋而合。

郭峰手中当时正巧有一首刚刚做出的《走向明天》,于是在这首歌曲的基础上,郭峰、陈哲、小林临时组建了一个主创小组。后来王健和孙铭也加入进来。在创作过程中,陈哲对这首歌的填词始终没有确定,甚至于在录音前最后一天的夜里,陈哲还在录音室的地板上填词。在录音当天,百名歌手陆陆续续走进录音棚的时候,已经感觉被逼到墙角的陈哲这才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当年的崔健特别郁闷:第一届孔雀杯全国通俗歌曲大奖赛中首轮角逐就被淘汰出局,因为那个时候人们还很难接受他那个唱法的歌曲。可是,《让世界充满爱》却主动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由他作为领唱之一。

随后,常宽、张伟进、付笛声、韦唯等人也都接到了郭峰的电话。郭峰回忆说:“当我把这个消息通知给他们时,每个人都非常兴奋,都十分痛快地答应了。他们当中除了当时的一些流行音乐的唱将之外,多数歌手都来自东方歌舞团。说实话,当年大家参加的心态多数是凑热闹,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没什么事做。同时也是想给中国流行音乐出口气,翻翻身。”

1986年5月里的一天,首都体育馆座无虚席,大家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由篮球场地改造的舞台。被一盆盆鲜花围绕,由一幅幅水粉画印衬的舞台,构成了当时最时髦的演出现场。在这种氛围中,《让世界充满爱》的前奏音乐响了起来。韦唯、程琳、杭天琪、付笛声、蔡国庆、崔健、孙国庆、常宽等当时最出名的一百名歌星从两侧登上舞台。他们手拉手,肩并肩,本来偌大的舞台在他们的身影中消逝。这场震撼当时乐坛的百人合唱,在内地流行音乐史上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

另外,在1986年的这次演出中,除了属于东方歌舞团的歌手坐团里派的车去首都体育馆,其他演员多数都是挤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过去的,相比现在的明星大腕们,只要出门哪怕是几十米远的超市都恨不得开自己的私家车去,简直是天壤之别。

1986年,全国最流行的装束就是上身皮夹克、下身牛仔裤。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作为代表那时最高流行音乐水平的演唱会,自然也把这个装扮作为了演出服装。结果,包括韦唯、程琳、崔健在内的一百名当时最出色的演员上身均着夹克,下身大都穿牛仔裤。红、黄两种颜色的夹克整齐地铺满本就不大的舞台。现在看上去不禁感叹:“这身打扮要是放在现在,那绝对是来自一线工人阶级的演出队伍,充满了力度。”

红格裙在夹克中很显眼不过,这里面有个人到是蛮特别。她就是以《小螺号》等歌曲红遍内地的程琳,这位当时的歌坛“大姐大”不“循规蹈矩”地穿牛仔裤,而是着一身文静中渗透着活泼的红格裙。她站在舞台的中间位置,着实抢眼。还有一个人,也不能不提到,那就是现在已经走入军旅的蔡国庆,那时候只有20岁的蔡国庆,清秀、单薄,虽然大家都着统一的服装,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在他身上体现得恰到好处的男性之美。如果说,F4被称作现在的花样男子,那么1986年的歌坛,这个称号就一定属于蔡国庆。遗憾的是,曾经参加录音的田震,因故没有参加首体的演唱会。

崔健那时还不是纪念碑

虽然这个演唱会是一百名歌星同台演出,但是流行歌曲的先行者们都毫不吝啬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比如说崔健,当唱到《让世界充满爱》的第三部分时,站在第三排的崔健丝毫没有理会周围的歌手,聚精会神地配合着旋律走起了“太空步”。和崔健有一拼的还有一代舞王陶金,25岁的陶金在整个演唱过程中都在跳着优美的舞,似乎这对他来说,不是一个演唱会,而是在打造一场优美的舞蹈。

常宽当时又红又帅

刚刚在1985年底得了一个内地通俗歌曲大奖的常宽当时站在领唱的位置,演唱时他常常极其陶醉地闭上眼睛,伸出双臂,这个动作在当时非常前卫。而当时也走摇滚路线的孙国庆则留了个特别有意思的朋克头,虽然现在看来,这发型有一种卡通的味道。

篇8:如何让农村小学生爱写作业

一、对孩子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例”

教书育人是教育教学的宗旨。在教学中我们要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常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理念。那么,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业、交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的道理我们不仅要不厌其烦地跟孩子们说, 而且要说得透彻、具体、详细, 还要经常给孩子列举一些历史名人、成功人士刻苦学习的例子, 尤其是讲一些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学校里的农村孩子勤奋学习, 获取成功的真实事例, 让他们听了感动, 继而心动。随之, 做作业、交作业的热情也会逐渐上升, 就不会存在“拖欠作业”的现象了。

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基础再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理想, 也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要告诉孩子:知识能改变命运。孩子们可能对此理解得不够透彻, 而且, 受社会上一些“读书没用, 读书出来同样没工作”言论的负面影响, 孩子们也许就会厌学, 不做、不交作业。这更需要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

首先, 老师要把握学生的性格特征对其进行教育引导, 需常常语重心长的跟孩子们唠家常:为什么我们的祖先祖祖辈辈住在乡下, 天天起早摸黑, 面向黄土背朝天地干活呢?农民的生活之所以过得如此的艰苦, 是因为缺乏文化知识。因为, 没有知识文化, 我们的祖先只能守住“一亩三分田”。

其次, 要利用周边的环境进行育人。例如, 哪家的孩子在哪个岗位上班, 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 老师如果当年没读书, 现在肯定面向黄土背朝天地干活等等, 这些例子有力地说明了知识文化的重要性。

相信我们的苦口婆心, 会纠正一些错误的思想, 会让一部分孩子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是真实存在的, 也就会认真去对待作业, 会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爱上作业, 那么完成作业也不再是孩子们畏惧或者厌倦的“重活”了。

三、选择喜欢自己的题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毕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

○学生爱写作业的最实际的动力。如何激发

○学生的写作业的兴趣呢?最直接的答案之

○一就是学生只有自发性学习才能把作业

○○完成得有效果, 有收获。我的做法是:每次

○布置作业时我结合教材, 联系学生的实际

○情况, 让学生在课后练习或教辅书中选择海○○一两道自己喜欢的题型或者自己设计的南○作业来做。给孩子选择的空间, 既激发孩

省○

万○子的写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又能发挥学宁○生的创新能力和洞察能力。

市○四、教师精心设计作业题

和○让学生自己选题得有个度, 不能是千

乐○

中○篇一律, 也不能像山坡上放牛一样懒散。心○所以, 老师也要自己亲自操刀, 自己设计学○一些适合孩子们学习实际的作业题。相信

校○

○只要是新颖的、有趣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李○作业题, 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朝○计作业题的标准是:有综合性, 充分体现云○趣味性、新颖性、巩固性、拓展性, 顾及优

○○差生的差异。

○五、留上表扬鼓励语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相信, 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有位专家说过:“基础再差○的学生也肯定有亮点”。我说, 作业再差的○孩子也有可爱的时候。这些亮点, 这些可

爱, 也许是一闪即逝, 我们要用心去挖掘, 精心地呵护, 让它发出灿烂、耀眼的光。

批改学生的作业每位老师所尽到的责任不容置疑。但能否及时捕捉作业上的可爱之处, 及时在作业本上留上一两句表扬语或鼓励话, 这往往引不起老师们的重视。在作业上, 肯定学生, 鼓励学生, 赞许学生, 这无疑是对孩子的激励!

六、营造比赛平台

不甘落后是大多数人的天性。我喜欢营造比赛擂台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积分比赛, 具体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 全班分为四小组。每次上交作业时哪组完成得好, 质和量两者都得兼备, 就在班上“咱们比一比”栏里给该组加上分数, 该分数作为班里月计评比标准。输的小组得负责搞好清洁区卫生一个星期, 或者请全班同学及老师吃糖果 (孩子很乐意) 。这样一来谁都不愿意拖大家的后腿, 更不愿意当“老输组”。

篇9:休学少年爱写作等

当年,父亲早早把韩寒送到幼儿园,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甚至演绎了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其实,韩寒的家庭算不上书香世家,但父亲是个读书人,经常在家里舞文弄墨,这对韩寒也有一定的熏陶。然而,父亲并没有特意让他去写作,而是鼓励他多阅读,还经常带他去图书馆。上小学时,韩寒的学习成绩很突出,而上初中以后就对理科失去了兴趣,成绩明显下滑。中考前夕,父亲给他找家教“恶补”,并凭借在体育上的优势,才使他考入松江二中。这是当地的名校,而韩寒就从这里走上了文学之路。他自称:“松江二中写文章,我称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对于韩寒的这句话,同学们都投来了怀疑的目光,其中还夹杂着不屑与嘲笑。“他行吗?”“他可真敢说!”“别管他!”……没多久,韩寒的文学天赋就显山露水了,但语文老师并不看好,因为他在课堂上不听讲、不做笔记。虽然韩寒自称“是班里语文最好的”,可在一次考试中语文只有60分。“哼,他就会吹牛!”一时间,同学们议论纷纷,都觉得韩寒很不靠谱。在学校,韩寒经常迟到,课上有时睡觉有时看小说,晚自习还出去买东西吃。老师多次苦口婆心地教导,可不见成效,就把父亲请到学校,如实反映韩寒的学习状态。回到家,父亲先是劝说后是打骂,给韩寒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我很理解这件事儿,爸爸恨铁不成钢,气得不行,打我也是应该的。当时,老师也很生气,也想打我,但是他不能这样做,所以只好把爸爸叫过来。”

在学校挨训在家里挨打,韩寒的自尊心受到了触动。为了证明自己的语文水平,他投身于文学创作,一些小文章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他还发现几所大学联合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把刊登启事的杂志拿给父亲看,并且说:“爸,我也想参赛,可以吗?”“当然可以了,你要好好准备,一定能行的!”父子俩一拍即合,很快一篇作文就寄了出去。几个月后,韩寒收到了一封信,里面装着“一等奖”的荣誉证书。这份荣誉给韩寒带来莫大的自信,也使他坚信了文学这条路。然而,学业上的一场“灾难”也紧随其后。高一期末考试,韩寒七门功课不及格。对此,韩寒还自我解嘲:“七门功课挂红灯,照亮我的前程!”虽然韩寒很乐观,但父亲又被请到了学校。校长说:“班级的分数都被他扣光了,而且每门功课都挂红灯,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现在,最好的办法是把他领回家,让他休学一年。”父亲没办法,只好同意校方的决定,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儿子,而是希望儿子能在文学之路有所作为。

休学前,韩寒就在课堂上偷偷地写小说了,而《三重门》就是他的小说处女作。20万字的小说完稿后,韩寒兴致勃勃地与一家出版社取得联系,可是那里的编辑对小说并不看好。他在回信中说:“小说的青春味、校园味不足,缺少生活气息……小说的文字较油滑调侃,表现了中学生的某些阴暗心理……”对于这样的评语,韩寒自是不服,于是联系其他出版社。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小说,并轰动了出版界。该书连续10个月排名年度畅销图书榜首,并发行到法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由此,《三重门》的出版为韩寒带来200万元的版税。

新锐作家爱赛车

《三重门》让人们认识了韩寒,而他休学的经历也引发了“韩寒现象”。韩寒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追求的少年,他的情况很特殊,不值得批评,更不必去效仿,但他留给我们的是青春的不羁与对文学的热爱。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是不同的,韩寒只是在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媒体焦点、社会评论以及无数粉丝的追捧,使韩寒成了公众人物。一些人不免会质问:他能坚持多久?休学后的韩寒先是在上海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去了北京。新环境激活新兴趣,韩寒渐渐地迷上了“玩车”,作品也日渐减少。2003年,韩寒参加了职业赛车比赛,还声称要成为一名职业赛车手。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觉得这个“天才少年”开始不务正业,甚至有人还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认为中国又出现了一个“仲永”。“他终于写不下去了,开始堕落了。”韩寒的许多粉丝也开始疑惑,大都抱着失望的态度,冷观这位年轻人。然而韩寒就是韩寒,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从不认输,即使有人觉得他在做一件极不理智的事情也不退却。拉力赛勾起了他浓厚的兴趣,而最好的成绩是N组国内车手第四名。之后,他又报名参了加宝马方程式,2004年通过夺得资格赛冠军,将众人垂涎的参赛奖金五万美金收入囊中,这也帮助他跑完了这个赛季的比赛。

很多人都说韩寒一边写作一边开车,顶多算是个三流车手,而他对此并不在意。韩寒说自己不喜欢豪华车,只喜欢舒服的车,但舒服的车往往又比较豪华。这本身就很矛盾,不过性能好是最重要的。2005年,韩寒回到上海推出新书,也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转折点——签约上海333车队。有趣的是,333车队同时征战全国拉力赛和场地赛,这也使韩寒成了双面车手。在之后的三年里,韩寒突飞猛进,拿下了场地赛年度总冠军和拉力赛多个分站冠军,逐渐成长为国内一流车手。

成熟青年拍电影

韩寒不喜欢被束缚,他总是把自己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当用文学和赛车谱写生活的时候,他又开始了音乐创作,2006年9月底发行了个人首张唱片《十八禁》,并创作了其中的全部歌词。从小说到诗歌,这只是文学手法的改变,而从写作到拍电影则是艺术形式的变革。2010年,韩寒友情参演了短片《动物世界宅居动物》以及贾樟柯导演的电影《海上传奇》。与影视触电之后,韩寒的胃口越来越大,竟然从演员摇身一变成了导演。2014年2月,韩寒在微博上透露自编自导的电影《后会无期》已经开机,而冯绍峰、陈柏霖、钟汉良等影星的加入,也增加了这部影片的分量。北京劳雷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方励负责该电影的发行工作,他说:“之所以选择《后会无期》,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影像表现来说,这个题材能拍的内容更丰富;二是从韩寒的角度来说,他更熟悉公路的故事,他是车手,见过很多风景,也在不同的时空里有过很多感受。”拍戏时,韩寒非常尊重演员,没和别人发过脾气。“他是一个非常懂得尊重人的家伙,换句话说,也挺狡猾,知道给人碰软钉子。他不跟你急,而是用非常礼貌的方式对你,使你不得不听他的话。”韩寒的为人使人尊重,而他拍出的电影更值得一看。经过几个月的拍摄,该片已于2014年7月24日上映,票房数一路飙升,不亚于当年的《小时代》。

从作家到赛车手,再到导演,韩寒突破了“三重门”,正大步向前地走着。他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上一篇:校园新貌作文下一篇:国家安全相关知识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