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写作思维定式,提高写作水平

2024-07-06

突破写作思维定式,提高写作水平(精选7篇)

篇1:突破写作思维定式,提高写作水平

突破写作思维定式 铸就科研创新教师

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赵清林

如果不想让你的明天生活在过去,就应让我们的今天生活在未来。做一研究型的老师,一个创新型的老师。

1、苹果里有什么?

如:苹果落地砸在常人头上和砸在牛顿头上的不同感受?

人生命很脆弱,和其他生物一样象极芦草,但是高于其他动物,因为人是一根会思想芦草。

如:任课教师开学第一节,自我介绍常用的方法进行研究: 班级学生介绍:。

作为教师要想不下岗,做不倒翁,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嘴巴应

2、笔杆子硬。

怎样取得教科研的成功

一、抓住教科研主题的关键词 研究开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研究发展:将简单问题发杂化 研究结果:将复杂问题系统化

二、勇于投稿将研究成果发表出来

1、注意题目醒目,2、内容富有条理,论证严谨。

3、一稿多投。初写文章的五条秘诀

秘诀一:学会“骄傲”。秘诀二:学会“抄” 秘诀三:学会为我所用 秘诀四:学会小题大做。选题努力做到“小”“新”“趣”。“ 秘诀五:学会创新

1、观点新。

2、材料新:

3、论证方法要新。

在创新要把握三原则:

1、请你把握住“黑马效应”。

2、有较强的预测力。

3、跟“风”能力

4、写商榷性文章。

突破思维定势,把握思维策略

思维策略

一、变化思想角度: 思维策略二:于不疑处设疑

读《乌鸦喝水》之错误: 《狼和小羊》续写:

思维策略三:运用类比和移植

策略四:深入研究发现,多问一个为什么?

点亮编辑眼睛的五条秘诀

1:标题要凝练:“ 2:读透编辑的“心”

3:关心编辑所关心的事物。4:坦陈文章研究层次

TRY哲学:尝试+努力=成功

从教书匠到教学专家

一、做一个富有感性的人,做一个有心的老师。

(一)怎样做一个用“心“的老师请注意:

1:“首因效应“ 2:“断臂维纳斯”效应: 3:金庸效应:

〈二〉做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老师 〈三〉做一个用“情”的老师

二、做一个充满理性的人,从教书匠到专家升级。

1、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教师就要反思:再这样做行吗 ?为什么?下一步该怎么走?

2、做对话型教师

3、做创新型的教师

“囚徒困境” “跳蚤效应”。4:做“育“的老师

三,总之,从“教书匠”到专家,需要我们做一个理性与感情结合的人。所以我们要:

(一)“有“道”之师”(二)专业的教师

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是专业化的教师标准:

1、有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不仅仅是考试领域

2、对平时问题能提出自己独到见解。

3、写出文章来最出出自己的书来。

教育家与其他教师区别,他有自己的思想,理念,当一个教师把自己和事业融为一体,必然形成一种信念,那么可能成为研究者,当形成一套独立的思想理念,并行之有效时,就成了一个教育家。

实践 try哲学:Try1=尝试 try2=努力 成功=try1+try2=尝试+努力+反思

篇2:突破写作思维定式,提高写作水平

②很多同学费了好大劲也画不出来,原因在于他们总是局限在这九个点的区域内画线,总是觉得只能在点上转折。而只要突破了这两条思路限制,并不难按要求画出来。其实题目本来并没带有那两个条件,为什么解题的人却不自觉地加上了呢?这是人们思维的习惯性在作怪。

③这种思维的习惯性,又称思维定式。人们的学习过程,实质是各种思维定式的建立过程。所谓熟能生巧的巧,实质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某种固定联系。有的同学解数学题、物理题特别灵,有的同学背外语背古文明显比其他人快,有的同学写起文章来极富灵感,正是因为他们头脑里形成了优势各不相同的思维定式的缘故。可以说,多种思维定式的建立对于同学们来说意义十分重要,它有利于我们对各学科及时入门,有利于深入学习各学科知识,并且对我们将来的成功做好了知识准备。极而言之,一个人如果任何思维定式都建立不起来,那是很糟糕的事情:早晨起床,先穿鞋还是先穿袜子都要思考半天,可就麻烦了。

④但是遇上类似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思维定式则又显示出了它另一方面的属性:使人们的思索总是沿着固有的轨道进行,从而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思维定式可以使人工作高效率,但它很难产生新的思路,新的概念。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突破思维定式的。非欧几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史丰收的速算法等等,无一不是如此。据说在一般飞机发明之前,很早就有人设计了直升飞机,但直到定翼飞机飞了几十年,直升飞机也没能上天。因为根据反作用力原理,螺旋桨转动起来,机舱就要向反方向旋转,坐在里面谁受得了?直到四十年代,这一难题才得以解决,而解决方式却又大出前人意外地简单:给机舱加一条长长的尾巴,端点放置一个向侧方旋转的小螺旋桨。这有点像同学们做几何题的体会,必须加设辅助线才能解的题要难得多,原因在于给原有图形凭空加一条或几条线,是需要一点创造性思维的,而辅助线一旦画上,难题立刻变得十分简单明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后人一看都非常简单,活字印刷,有线电报,有什么难的?难就难在第一个把它想出来。一位教授让学生把鸡蛋立起来,谁也办不到,这位教授把鸡蛋一磕,立住了,然后说:就这么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到的。

⑤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可以说是无数定式的建立与突破的历史。因此,我们不但需要建立思维定式,更需要不断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突破了某种原有的习惯性思维,人们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式,人们才能享用这些发明创造的成果。学生了解思维定式的两重性,掌握思维定式的建立与突破的辩证关系,将获得极大收益:既能较快地摸清规律,学好各科知识,又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原理,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基础。教师在不同时候,对不同学生,分别有侧重地引导建立或突破思维定式,才能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原文有改动)

1.思维定式的实质是。(用原文回答)(2分)

2.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那两个条件指的是和。(2分)

3.选文第③④段依次论述了和,作者重点强调的是。(3分)

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5.第④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的论证方法,直接论证的观点是。(3分)

6.文中已列举了很多突破思维定式的例子,请你再补充一个。(2分)

答案:

1.人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某种固定的联系。评分:本题2分。

2.在九个点的区域内画线 只能在点上转折 评分:本题2分。每空1分。

3.建立思维定式的意义 突破思维定式的意义 突破思维定式的意义每空1分。

4.我们不但需要建立思维定式,更需要不断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评分:本题3分。

5.举例论证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突破思维定式的结果。第一个空1分,第二个空2分。

篇3:突破思维定式与写作创新

一、出奇制胜的逆向思维。

近几年我国特别强调植树造林, 每到植树节前后, 各地报纸广播总要发表一些有关植树造林的消息和文章。当别人满足于一般化地宣传植树造林如何重要, 满足于泛泛地介绍某些先进单位的植树造林经验的时候, 新华社有一个记者别出心裁, 写了一篇题为《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的消息。他突破了报道先进典型必要介绍先进经验的思维模式, 直截了当地抓住南京市这个绿化先进典型在绿化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做文章。这样的报道, 对正在大力推广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的地方是有重要启发意义的, 因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这位记者所采取的正是“逆向思维”的方法。

对一个记者来说, 当别人都一窝蜂去作某种同类型报道的时候, 自己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来个“逆向思维”, 不失为跳出思维定式框框的一种好办法。

逆向思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 换质法逆向思维。

这种方法, 在我们的采访写作过程中, 可以用来改变报道主题, 即把别人曾经采访过的新闻主题变换一下, 变成性质相反的报道主题。如, 有一时期, 传媒关于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报道不少, 山西省有一家报社也发表了一篇表扬某市委书记的报道, 说是太原有一栋楼建成一年多不通水电, 有关部门互相推拖责任, 一百多户居民为此怨声不绝。后来市委书记一过问, 6天解决问题。从全国范围来讲, 这一篇报道已不怎么新鲜了。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羊城晚报》却把它拿去转载了, 高明的编辑只是在大字标题中反问了一句:“事事惊动市委书记怎么得了?”这样一来, 报道主题变了, 思想内涵也比一般的表扬深了一层, 给人们以更深的启示。

2. 换位法逆向思维。

任何事情都有上下、左右、前后、正反之分, 当别人执“此一端”进行报道时, 我们可以执其另一端进行报道, 这样不但可扩大报道的视野, 且给人以新鲜感。比如, 新闻作品《溧阳兴办开发区杜绝盲目乱圈地》正是在全国出现兴办开发区高潮时, 抓住了溧阳市制定了不准乱圈地的土地管理法规, 果断出击, 最终完成了这篇对全国各地处理开发区圈地问题都有借鉴意义的佳作。

搞新闻报道的人, 眼睛不能总盯着一头。原先没有的事情突然有了, 是新闻;同样, 原来有的东西突然消失了, 也能构成新闻。问题是, 突然出现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突然消失的事物则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二、豁然开朗的发散思维。

在我们采访写作过程中, 发散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 从出人意料之外的途径获取宝贵的新闻素材, 写出独具匠心的作品来。

首先, 展开思路, 举一反三。

记者欲很好地进行发散思维, 必须保持思维的流畅性。即指当你展开思路的时候, 能够举一反三, 沿着同一方向发散出去, 形成同一方向的丰富内容。使报道起来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自然比“吊在一棵树上”好得多。

第二, 横串纵联, 进行“相关联想”。

从甲想到乙, 从东想到西, 横串纵联, 这样易于开阔思路。一年夏天, 一位记者去陕西报道夏收形势, 他走了一个又一个村庄, 收集了很多材料, 可是不知道从哪落笔。他苦苦思索了一夜, 凌晨, 突然听到布谷鸟悦耳的叫声, 就此联想到民间关于布谷鸟催促收割的传说, 联想到整个八百里秦川夏收夏种搞得又好又快, 布谷鸟还叫什么呢?《布谷鸟, 你不要再叫了!》这个通讯题目一下子涌了出来。这篇报道被评为新华社好新闻。

第三, 要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使思维触角四处延伸。

观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和思考其他问题也是一样。同样的新闻事件, 不同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千差万别。因此, 如何学会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从中选出最能表现主题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借鉴这种发散思维方法, 就可以突破陈旧思维的约束, 使报道更加生动, 更得人心。

三、一览无余的统摄思维。

统摄思维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 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就意味着要对采访中获得的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归纳、整理,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新闻价值观作出正确的概括和新的发现。

统摄思维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统”和“摄”。

“统”, 是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集中起来, 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使原先零碎的、杂乱的信息组成系统的、条理分明的材料。有一些零碎的信息, 分散来看, 没有多大新闻价值, 一经综合分析, 往往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着大新闻。换句话说, 统就是把“乌合之众”变成队伍整齐的“战斗大军”, 从而为“摄取”创造条件。

“摄”字, 就是摄取、撷取相关信息的意思, 摄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异中观同”, 一种叫“同中观异”。

篇4:突破写作思维定式,提高写作水平

一、 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的主要障碍

1. 词汇障碍

在英语作文中,词汇是构成语篇的基础。对于不同的作文内容,学生需要运用不同的词汇。然而,在实际写作中,有些学生词汇量较为欠缺,未能熟练运用词汇,出现了拼错单词、用词不当等现象,这就影响了作文信息的表达与传递效果。其次,有些学生常误用英语词汇。在英语写作中,有些学生因没有弄清单词的词性而出错,如把副词与形容词混淆使用;名词单复数使用不当等。在英语语言中,词性不同,其词形与用法则不同。如:那两个姐妹长得像。正: The two sisters look alike. 误: The two sisters look like. 分析: alike可用作副词或形容词, like可用作多种词性, look like意为“看起来像是”, look alike才是“长得相像”的意思。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果学生想提高英语水平,则需要突破词汇障碍。

2. 句法障碍

在高中英语写作中,要求全文结构紧凑,覆盖内容要点,语法结构或词汇错误较少。这些要求看起来并不高,然而在实际写作时,不少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创作出优秀之作。其主要原因是句法障碍。不少同学未能很好地理解英汉表达差异,没有以英语思维来合理组织语言,而是将中文文字照翻为英语。

3. 形态障碍

这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① 时态与体的误用。在汉语中没有时态与体的变化。因而不少学生会出现时态与体的误用现象; ② 数与格的误用。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因而导致出错。例如: a good news, many informations应改为good news, much information。 ③ 冠词的误用.在汉语中没有冠词,因受汉语思维影响,不少学生会误用冠词。一般情况下,冠词总是放在被修饰与说明的名词前,如果名词前带有定语修饰语,那么冠词应置于相应的定语之前。但同时还需注意特殊情况,以免出错。当many, what, such修饰可数名词单数时,不定冠词就不是放在这些词之前,而是放在这些词之后。

二、 高中学生英语写作障碍突破方法

1. 丰富英语词汇,夯实写作基础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由词汇切入,夯实学生写作基础,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在平时词汇学习中,学生既要会拼写单词,了解词汇基本意义,同时还应灵活运用于书面、口头等练习中。这样,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词汇训练,如默写单词,以积累词汇,避免拼错单词;在学习句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简单句基本句型,让学生学会正确选用句型,准确运用词汇,试着造句。其次,对同一词汇或短语,应避免重复使用。如表示“因为”时,可选用: due to; owing to; because; for; since等。此外,加强课外阅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写作素材。

2. 把握英语句型,灵活运用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应强化句型训练。首先,要求学生把握基本句型,并学会扩大、变化、延伸基本句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句式变换训练。 ① 变化句子开头形式,如将表语或状语置于句首; ② 在写作中,要学会灵活运用倒装句、复合句、强调句等,以免句式单一。如He was enrolled in a prestigious university. He was so excited at this news that he jumped high with wild joy. 若能将上述陈述句进行转换,变为倒装句,其效果会更好: He was enrolled in a prestigious university. So excited was he at this news that he jumped high with wild joy. (倒装句)通过这一变换,则更显文笔水平,使句子表达不再过于平淡。此外,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背诵一些重要语段,识记重要句型与短语,以培养学生英语语感,使其学会由语言输入转变为语言输出,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3. 加强分类训练,形成良好写作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仿写训练。如教师精选话题,要求学生套用写作格式,让学生形成规范写作的良好习惯。同时,依照情境或格式,指导学生书写多种体裁、题材的英语短文,如应用文写作训练(便条、通知、书信等)、记叙文写作训练(看图作文、描述描写某一事件等)。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提供范文,示范正确格式,以规范写作。其次,引导学生注意句子衔接,以使上下文连贯,全文结构紧凑。善用适当的过渡性词语,如有关“承”的词语有: at the same time; after a while; by the way等,用来承接上下文。再如表示总结的短语有: in conclusion; in a word; to summarize等。此外,要求学生注意写作细节,以形成正确的写作习惯。在写作文之前,注意仔细审题,包括题材、文体。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法,尤其是语态、时态、人称的一致性,并注意句子的连贯性、完整性。在写作之后,则需认真检查。如词数是否达到要求;是否有单词拼写、词汇、句法错误;是否涵盖内容要点等。同时,注意字迹工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篇5:突破书面表达,提高写作水平

书面表达是一种近似于翻译的“写话”,要求学生从表达信息的角度组织文字,而且将信息嵌入英语特定的框架(即句型结构)中。书面表达的完成有赖于坚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只有从以下几点出发,才能突破书面表达,提高写作水平。

1、抓常用词汇、词组和句型。无论哪种文体的写作,都离不开基本的、常用的词、词组和句型。换句话说 ,有了基本的词、词组和句型,一般的交际内容就能表达了。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到高三阶段时要求能掌握三千左右的常用词,掌握住这些常用词、词组和句型,短文写作就有了基本保证,也达到了大纲上的要求。

2、抓简单句的写作练习。简单句只要能正确地传递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就是好句子。尽量使用简单句,这样可以少出错误。事实上,历年高考书面表达项所给的参考答案,都是以简单句为主。比如某次考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原定于星期四举行的篮球比赛推迟至星期六举行。”许多考生用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翻译,结果出现了结构、时态和主谓不一致等五花八门的错误,而另有一些考生用三个简单句表达"We decided to have a basketball match on Thursday .But now we have to put it off. We'll have it on Saturday."虽然表达不尽理想,但基本意思传达了出来 ,且无大错。

3、在掌握基本句型和表达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灵活的关联词并有高级句型出现,以避免语言重复、呆板,且高级句型可以给文章增加亮点,提高文章的欣赏度和分数值。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高分作文和评语我们可以发现,一篇好的文章一般包含以下几点要素:段落为两到三段,文中出现两到三个关联词及两到三个高级句型,本人给简单的总结为“三三三制”原则。

4、抓各种体裁的写作。目前中学生英语作文能力相对低弱,这是长期以来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所造成的 。为了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加强各种体裁的短文写作很有必要。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离开了大量的练习是难以提高能力的。中学课文有记叙文(包括日记)、描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如书信、便条、通知) 等,综观近几年高考题,写作体裁至少出现了应用文、说明文和记叙文三种,因此,比较全面地进行各种体裁的练习势在必行。并且老师也应重视作文部分的评讲,引导学生注意篇章结构的组织和语言表达的安排。

5、书写和卷面。汉语中有“字如其人”之说,英语写作亦是如此。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除了写作内容外,字体也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练习的重要部分。好的字体往往能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是成就一篇好文章不可或缺的因素。练好字体诚然重要,但有的同学再怎么努力还是达不到理想状态怎么办?那就以诚动人,书写认真也是一种态度,同样可以得到认可。

篇6:突破写作思维定式,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 英语写作 汉语思维 解决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在这四种技能中,“写”这一技能是一种较高的综合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英语写作能力的强弱能体现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高低,然而,它却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中英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出现许多错误。

实践证明,学生英语学习的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关,即负迁移,也就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例如,汉语表达“一阵大雨”,英语写成“a heavy rain”,不能写成“a big rain”。汉语说“我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如果写成“I dont know its true or not.”则是错句。因为在英语中,如果“know”之后跟疑问句,则用“whether”或“if”引导从句。汉语干扰还表现在学生对所学语言规则的错误类推、过分概括上。例如,由“yesterday morning” 推理出“yesterday night”,则是一个错误,“昨天晚上”英语只能说“last night“,而“昨天上午/下午”则用“yesterday morning/afternoon”。由于汉语干扰,学生照汉语思维直译,导致表达错误和不地道、不准确的英语表达。比如,学生把“你的来信收到了。”写成“Your letter has received.”,这是从汉语直译出来的,因为英语中物作主语时,应该用被动语态,应写成“Your letter has been received.”。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汉语干扰乃是导致表达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汉语干扰致错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因认识角度和使用形象不同造成错误

在学习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由于对汉英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不甚了解,经常用汉语思维,导致用词错误。例如,“红茶”被写成“red tea”,英语应为“black tea”。“黑眼珠”被写成“black eye”,应为“dark brown eye”,英语中“black eye”意为“被打得发青的眼圈”。在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不少学生由于英语语言功底较差,还不能用英语思考,经常先在脑海里用汉语构思,然后将构思好的汉语腹稿译成英语。这种机械的对应思考方法,往往造成严重的用词错误。例如,在“Excessive smoking will injure your body.”中,“body”在英语中作“躯体”讲,而汉语“身体”有两重意思,一是指“躯体”,二是指“身体健康状况”。该句表达的意思显然是指“身体状况”,由于受汉语影响,而误用“body”,应将“body”改为“health”。

另外,由于英汉语言使用的形象不同,两个民族的思维习惯不同也造成了许多语言错误。例如,“熟睡”被写成“sleep like a dead pig/dog”,英语为“sleep like a top/log”。“大海捞针”被写为“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sea”,而英语为“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cock”。

二、因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的错误

英、汉两个民族有时对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角度、思路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表达方式不同也造成一些错误。

1.词形错误

汉语的名词词形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别,因此英语写作中出现主谓不一致、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的错误。汉语中,主谓间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问题。因此,谓语部分不需要因为主语而做数的调整。由于汉语习惯的影响,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1)The streets are full of garbages.(2)He speak fast.

在例句(1)中,garbage被当做可数名词,其实它是不可数名词。在例句(2)中,speak应为第三人称单数speaks。

另外,汉语动词无时态之分,只是采用一些副词或助词表示时态,而英语的时态却相对复杂得多,因此出现时态使用混乱现象。有的学生在该用过去时态动词时,却用现在时态,特别是在复合句中。例如:If he works hard,he could pass the exam.(could改为can)。

2.词性错误

有时学生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常造成句子不合乎语法规范的用词错误。例如(1)My father adviced me not to go out alone at night.(2)My roommate doesnt afraid of dogs.

例句(1)把名词误用为动词,例句(2)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有些学生基础不牢,对某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随手写来,又检查不出错误,导致误用词性却浑然不觉。

3.虚词错误

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在使用虚词时常用错。例如:(1)Although I like my college,but I miss my home. (2) He arrived Tokyo yesterday. (3) I bought the dictionary in 1980s.

在例句(1)中,由于受汉语“虽然……但是”结构影响而出错。英语中although...but只能用一个。例句(2)中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一定要用前置词in或at,所以在arrive后加in。例句(3)的错误是,英语中“……年代”前应用定冠词,所以原句应改为“in the 1980s”。

4.误解词义导致错误

英语写作要求作者有较深的语言功底,即词汇基础和语法基础等。选用自己没有完全掌握词义或用法的单词组词造句,是造成用词错误的原因之一。另外,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对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是导致这类错误发生的原因。例如:(1)The young man always puts on a white jacket.(2)Both salt and sugar are easy to melt in hot water.

在例句(1)中,put on虽有“穿”的意思,但该动词词组仅表示穿的动作,不表示穿的状态,该句子表达的意思是“穿着”,而不是“穿上”,应改为wears a white jacket。在例(2)中,melt常指物体经过加热后熔化或者指易溶物质受热溶化,不指溶质在溶剂中溶解,melt应改为dissolve。

5.不注意语境导致的错误

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用词。语境不同,用词也不同,因此写作时要选用适合上下文的词语来遣词造句。如不注意语境对选词的影响,就可能因用词不当而写出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句子。选词与语言环境不适宜,就会用词不当。例如:

(1)The ice cream melted away in the plate. 例句中,melt away的含义是“融化并消失”,而盘中的冰淇淋只是融化了,并没有消失,应把melt away改为melt。

(2)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gate The air in the room is too close.例句中,gate指“院落的大门”,一般不用于指房门。从上下文看,说话者指的是房门,所以应改为door。

6.指代不明

英文写作中代词同它所指代的先行词之间关系要明确无误,否则句子的连贯性就会受到破坏,句子的含义就会模糊不清,甚至引起误解。在“He told my brother,he was wrong.”句中,第二个he可以指主语,也可以指my brother,指代不明确。可改为:“I am wrong,”he said to my brother ./“You are wrong,”he said to my brother.

三、解决策略

篇7:议论文写作思维的突破

就立论而言,中心论点是灵魂,中心论点统率下的分论点是文章的主体框架,因而,高明的写手,向来重视观点的确立与分析,在确立和分析观点时,若能做到在准确的基础上求新、求透、求趣,文章就会自成一格。“新”侧重于角度,“透”侧重于深度,“趣”侧重于可看度。角度是新颖独特的,内容是层层翻新的,涉笔成趣的议论文才会让人耳目一新。

那么,如何才能将思维集中于文题,达到观点“新”、“透”、“趣”的目的呢?

愚以为:明确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首要前提。写作不一定非要将你所能想到的或掌控的观点都展示出来,以此来证明你的博学,而在于你能否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种看法,它是关于你和读者的共同感兴趣的主题的一种全新看法,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并能立即付诸实践的东西。

所以,动笔前不妨问自己:

为什么我要进行写作?

读者怎样才能喜欢我写的东西?

哪些信息是我在写作中能提供的,而其他人可能无法提供的?

希望我的写作在读者群中起到怎样的效果?

我从何种角度或以哪个观点论述这一主题,会达到与众不同或更好的效果?

以“论枪手”为例,我们的常规思维大多是:

“‘枪手’的概念内涵有哪些?有哪些类型的‘枪手’?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这些‘枪手’为什么能够存在?有哪些原因?‘枪手’的继续存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但这远远不够,若想要读者喜欢,达到更好的论证效果,还得要另辟蹊径,于是我们换个角度进行追问:

如何看待枪手现象的存在?

一般情况下“枪手”都具备怎样的素质?

为什么他们甘心“蛰伏”、甘做“潜龙”?究竟还有何深层原因?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让这些枪手化暗为明,光明正大做人?

如此一连串的追问,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对论题的认知升华了,自然便有话可写了。因而,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只要你能激起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并把时间还给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探究欲的表达中便可得到真正的提升。

观点做到了“新”、“透”、“趣”,但切忌精明过度,不要企图做出任何限制性的陈述,更不要企图对自己无法驾驭的重大命题发表过多看法,“蜻蜓点水”可以带来美感,“溺水而亡”就是悲剧了。例如,在《论枪手》一文的结尾,有位同学写道:“在监督性、制度性的难题还没有被破解以前,我们似乎真该原谅那些可悲的错误。”至于“监督性、制度性的难题”到底有哪些,我们不必过多阐释,因为那是中学生一时半会解释不清的,反倒是这样一笔带过,却能引发有识之士的诸多联想,诸多感慨。

从论证过程来看,议论文的论证过程要求是极为严密的,无论是采用起承转合的方式,还是采用演绎归纳的方法,层次之间必须环环相扣,呈现“螺旋块状结构”的特征,而且在论据的使用上,语言要有高度概括性,一言以蔽之,议论文的逻辑特征就是规范、严正、简明,语言的使用尽可能做到充满形象性和情感性。

这就要求,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拿到文题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正面会怎样”、“反面又如何”、“最终结果呢”等问题。叩问时,可从情感层面、道德层面、价值观层面、法律层面、社会群体认知层面及自我认知层面进行深入比较,层层剖析,爬罗剔抉,萃取精要。

在行文笔法上,要避免那些套路化的写法,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固定模式。我们可以注意议论文的常规变化,掌握一些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然后进行正、逆向思考,或探因析果,或由果探因等。至于论据的选用,可以是事实论据和名言警句的穿插,可以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结合,可以是比喻法或归谬法的点缀……

我们还可以注意议论文的特别变化,如采用时评、杂文等形式,往往行文更为洒脱自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突破限制性思维还建立在对事实材料的积累、提炼、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写作的终极目标是思考人的生命状态和意义,将人的精神从庸常中拯救出来,因此,要让我们的作品迈向真正的创作,首先要树立对当下生活现状的思考或质疑意识。

生活是作文的根,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养成关注现实、思考现实的习惯和意识。引导他们走出自我的心灵世界,拥有一种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我们应该关注人类社会的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困境,比如战争与和平、环境与资源、文化与教育、科技与经济、财富与道德等人类永恒的问题,比如贫富分化、汉语危机、改善民生、欧债危机、弱势群体、创造性思维、核试验等社会重要话题,再如双赢、读图时代、情感荒漠化等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多读一些《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环球时报》《杂文选刊》等报刊,研读社会评论、文化评论等写法,了解其论述的问题,这样我们的思考才能与社会生活同步,才能发出有力而有益的见解。其实,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书籍、阅读人生、阅读社会,关注一切可以阅读的东西。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说:“阅读,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学生在阅读文本后,精神获得愉悦,思想之门与智慧之窗打开,会引发对相关生活的广泛联想,会产生新的见解以及表达自我见解的强烈冲动……

突破限制性思维还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绝不趋同,这倒不是说材料一定得是别人没见过的,还包括别人想不到的。

相关主题材料的占有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中学阶段师生都重视写作材料的占有,然而,真正能将材料用好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能活用材料。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引导学生用“感悟生活法”来代替“死背素材法”,收效显著。所谓“感悟生活法”就是以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窗口,充实细节,并通过细节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丰富感情,深化思想。培养思维、锤炼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做人的品位,从而把作文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后,语言上的变化也可作为重要一环加以斟酌。议论文,板滞或者灵活,也许同内容或文章有关,但这不是主要的。真正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表达。如,在对“枪手”发表看法时,有同学写道:

“我也曾将‘枪手’划归一种职业。只是三百六十行,枪手算哪行?‘幕后英雄’,还是‘暗地杀手’?我不想给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从来都只是‘幕后工作者’。”

这段文字句式灵活,貌似褒奖,意在反讽,表意幽微曲折,含而不露,显而不泄,表达流利而富于变化,抨击的力度十分有力。在语言表达上,我们要注意:尽量把长句拆开,化为短句;句式尽量求变化,如长短交错、单复句交错、骈散交错、陈述句与疑问句交错等。

海明威强调:“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高考作文倡导“个性化的语言”。实践证明: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只能启迪,写作更多的是源于启迪。从模仿到创造,写作的根还是生活。我总是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娱乐八卦……生活的林林总总,这些原生态的素材最具生命力和时代感,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发现,然后大胆诚恳地写出来。大脑不是别人的“跑马场”,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深入思考。

求思之深无不在的写作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也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更是一个独特的过程。“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那些成功的先辈告诉我们一篇文章取胜靠“自我”,只有“我”,才能成为文章的魂。只要我们能反映出对生命个体命运的孜孜探求,对一个家庭命运的深深关切,对社会弊病的痛切指责以及作者真实而深刻的建议与见解;能体现当代中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人文关怀,能展现一个中学生成熟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就一定能成为一篇令欣赏者击节赞赏的妙文、奇文!

※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文化反哺”与中学语文教学变革研究》(编号为:B-b/2009/02/053)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电视台分析——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下一篇:坚守的记叙作文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