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的分类

2024-06-24

小学语文文本的分类(精选6篇)

篇1:小学语文文本的分类

2018年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论述文本部分

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袁。能否树立正确历史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一些人认为历史观问题属于学术观点问题,与政治无关。事实上,历史观争论是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隐蔽化的重要表现。

唯心史观脱离历史发展实际,常常以假设代替史实,对历史的认知和评价不是基于“回到历史现场”的客观审视,而是来自罔顾特定历史情境的主观臆断。但历史不容肆意假设,尤其是当这一假设暗含某种政治意图、带有某种政治目的的时候。当前,唯心史观的集中表现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它常常披上学术外衣,打着还原真相、重新解读的幌子,在脱离时代背景与历史实际的情况下,对支离破碎的史料进行篡改、拼接,进而得出所谓历史真相。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中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始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才是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形而上学史观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看待历史,否认社会矛盾,否认社会发展,否定社会革命的作用,其典型表现是历史终结论。历史终结论认为,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证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已成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马克思主义告诉人们,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社会主义实践在苏东受挫,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昧于表象不明大势,或囿于一隅 1 不顾全局,这些都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表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产生全球性影响;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中国方案。事实证明,历史并未终结。

线性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线性的,它忽视社会历史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将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简单化。在线性史观“进步”和“落后”的两极论述下,不同民族被分置于线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独特的内在发展逻辑被忽略或掩盖。在此框架下,西方国家理所应当地把“文明”引入其他“野蛮”国家,帝国主义的殖民过程就此合理化。事实证明,西方模式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发展路径,当前的西方之乱就是最好注脚。世界文明发展的道路从来都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各有其存在价值。各国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与共同努力。人类必须从“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中跳出来,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历史合力论,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郭海成《在理性辨析中树立正确历史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观是属于学术还是政治问题使得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复杂和隐蔽。B.披着学术外衣、借口还原历史真相而随意主观臆断的唯心史观有很强的迷惑性。C.把殖民过程合理化的西方模式不是唯一正确的发展路径,也不再适应当今社会。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依靠文明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窠臼。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介绍不同的历史观之前先解说了历史观的正误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B.文章通过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比以及具体事例来论证唯心史观的错误。C.文章在讨论历史终结论时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作为论据证明历史没有终结的观点。

D.文章表述进步落后的内容是论证线性史观忽略各民族独特发展逻辑的论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拥有正确的历史观后,一个国家的人心才能凝聚、国家和民族才能强盛。B.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过程。C.苏东的社会主义实践受挫证明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形而上学史观的失败。D.要想不犯形而上学史观的错误就不能用静止片面、零散孤立的眼光观察历史。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

1.B 【解析】A项,主客体颠倒。“历史观争论是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隐蔽化的重要表现”,意思是历史观的争论是表现,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隐蔽化是本质,是意识形态决定历史观。C项,“把殖民过程合理化的西方模式”错误,使“殖民过程合理化”的是“线性史观”不是“西方模式”。D项,“唯有如此才能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窠臼”错误,原文有“人类必须从‘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中跳出来,尊重文明多样性……”,原文是并列关系,不是条件关系。

2.【解析】DD项,胡乱联系。原文是“在线性史观‘进步’和‘落后’的两极论述下……各民族独特的内在发展逻辑被忽略或掩盖”,意思是线性史观利用“进步”和“落后”两个极端的论述,使各民族独特的内在逻辑被忽略,因而知道“进步”和“落后”的内容不是论证线性史观忽略各民族独特发展逻辑的论据。

3.C【解析】C项,“形而上学史观的失败”错误,原文有“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昧于表象不明大势,或囿于一隅不顾全局,这些都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表现”,是形而上学思想错误的表现,但这些是后人对历史的研究,不能说是苏东社会主义实践受挫的具体原因。

天成大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现代以来,诚信一般合并使用。作为伦理道德范畴,诚信的基本含义类似于传统信的概念,它要求政府诚信,不要朝令夕改,更不要有法不依;要求商业活动诚信,不要毁约弃约,更不要坑蒙拐骗;要求社会交往诚信,不要轻诺寡信,更不要作伪撒谎。然而,在早期儒家思想中,诚信确实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在于,作为伦理道德范畴,两者内容基本相同,可以通用;区别在于,诚是一个形上的本体范畴,信仅仅是形下的实践概念。

诚在儒家学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庸》继承孔子的思想,系统论述了诚的问题。《中庸》认为,诚属于形上本体范畴,既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定,又是人性本质的规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对于自然界而言,至诚无息,化生万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意思是,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个诚字给予概括:作为天地没有两个,而它生成万物则是不可计算的。对于人生而言,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提出人生的目的是“三纲领”,即明德、亲民、至善;人生的过程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是关键,济世以修身为本,修身以诚意为要。在早期儒家那里,信与诚不是同一序列的概念范畴。诚是与仁、智等并列的概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说明诚是仁与智、内圣与外王的关键,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具有终极意义。而信只是良好人格的组成部分,还不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自孟子始,把信与诚结合在一起,“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这对信概念的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既提升了信的层次,又使诚落到了实处,促进了信与仁义礼智等思想范畴平起平坐。

诚为信提供了天理依据,就是为信提供了绝对性。诚是信的灵魂,信的行为因诚而立。信与诚结合在一起,应认为是一项基本义务,是不证自明的道德律,必须绝对得到遵守。同时,诚与信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诚则信矣,信则诚也”。诚与信,是天道与人性的关系。朱熹认为:“诚是自然底实,信是做人底实。”诚反映客观世界的本真状态,是自然法则;信反映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准则。自然界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是真实的,不会作假,人间世也应像自然界一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诚实无欺。诚与信,又是主体内心与外化的关系。诚是主体内在的一一种本然状态,信则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内在之诚的外化,诚是信的思想基础,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信是诚的具体表现,无信则不足以见诚。

(节选自夏海《儒家之信所蕴含的现代意义》,《深圳特区报》2017年10月19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时诚信的基本含义类似于传统的诚,它对人们的商业活动、社会交往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B.诚是形上的本体范畴,信是形下的实践概念,二者同属伦理道德范畴,直到近现代才合并使用。

C.作者认为诚既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定,又是人性本质的规定,对于人生而言,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诚与信是主体内心与外化的关系,诚是信的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具体表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出了诚和信的基本含义以及早期儒家思想中二者的联系和区别。B.第二段以《中庸》和《大学》相关论述为例说明诚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C.第三、四段论证了诚提升了信的层次且对人有终极意义,因此诚先于信的观点。

D.最后一段主要论证诚和信的密切联系,认为诚是自然法则,信是做人的准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一个人如果轻诺寡信,作伪撒谎,就不是一个讲诚信的人。B.对于人生而言,诚是修身的关键,一个不诚的人,也肯定不会是一个守信的人。C.如果没有孟子发展和完善了信的概念,信就不会进入仁义礼智的思想范畴之内。D.诚信是不证自明的道德律,因此也必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人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天成大联考

1.D【命题意图】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解题思路】A项,“类似于传统的诚”,偷换概念,应为“类似于传统的信”,且“都有严格的规定”表述牵强。B项,无中生有,孟子时即将二者合并使用。C项,张冠李戴,不是“作者认为”,而是《中庸》认为。

2.C【命题意图】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解题思路】提升了信的层次的不是诚,而是孟子的话。且诚先于信的观点无中生有。

3.C【命题意图】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解题思路】孟子是促进信进入了思想范畴,但并不能说没有孟子信就不会进入。

江西质量监测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正 5 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响。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B.《国语》中已将君、父、师并提,当时的人们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C.荀子视教师为礼法的守望者,因为学习和执行礼法,都需经由教师来完成。D.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是相互冲突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

B.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C.在充分列举论据之后,文章进而深入剖析了“尊师传统”的本质:尊师既是尊业敬德,也是重学、重道。

D.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的尊师。

B.教育事关他人前途和家族命运,如果不接受教育培养,一个人就难以造就才德,一个家族就难以发达兴旺。

C.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

D.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人格高尚、学识博通,才能赢得尊重和礼敬。江西质量监测卷

1.A(B项,原文中并无《国语》认为君、父、师“地位同等重要”的表述;C项,原文只强调教师教人懂得礼法,并未说经由教师来执行礼法;D项,“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观点都相互冲突”的说法扩大了范围。)

2.B(应为“‘点’为荀子的言论,‘面’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3.C(“一定是人人尊重教师”说得过于绝对。)成都二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物是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系。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变的很有限。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

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有个就叫“文明”的游戏,选哪个来玩都可以,结果只和操作有关,真实的文明也是。现在讲多元,不是否认进步与落后,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

(郭青生《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法》,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比较研究都必须具有整体性。

B.比较文明研究讲究伦理,是为了让比较有价值,只要比较前提正当,就能得出有益的结果。

C.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其积极意义是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D.更好地理解文明,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达成文化认同和自信,这是比较文明的核心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比较文明,文章依次论述了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方法和意义。

B.文章阐释了比较文明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对比了微观比较的两个范畴。

C.第段的举例论证,是为了证明从制度这一范畴进行文明比较,存在着缺陷。

D.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说明从具体的物出发可发现相同的气质与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对日本文明不从世界的维度去理解,就无法对它理解得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B.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C.比较文明的核心任务,不在于区分文明的进步与落后,而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

D.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比较文明研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成都二诊

1.(3分)A(B分析不合文意。比较前提正当,不一定能得出有益的结果;C误解文意。“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不是批判的积极意义;D不合文意,“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不是比较文明的意义)

2.(3分)D(“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属于文明比较中“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的范畴)

3.(3分)B(强加因果,无法推出“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安徽六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

陈仕彬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发扬光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不仅仅是明清,是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如龙瑞先生所言:“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 10 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被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因此,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志道”,“弘毅”,真正担负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

B.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哲学内涵,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C.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D.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其“以形媚道”的特点,实际上为山水画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B.中国山水画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超越,是因为它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

C.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加之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进而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辉煌的成就。

D.为山水画家开辟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的正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中国山水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传承山水画精神内核,可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C.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言下之意,说的是当代的山水画家和大众对于中国优秀山水文化基因认识的缺失。

D.“正本清源”的“源”,包含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包含着对中国文化中“道”的体认和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安徽六校联考

1.A(强加因果,原文并未说“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产生的结果。此句还偷换概念,原文为“……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山水文化”不等同于选项中的“中国山水画”。)

2.C(表述不严密。原文说“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不代表“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另,张冠李戴。“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主要受释家的影响,而不是道家。)

3.B(原文中“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是指山水画的欣赏者而不是当代的山水画画家。原文关于当代的山水画画家的表述则是“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创作出“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的作品,使这些作品最终达到感染受众、教育受众的社会效果。见原文第8段。)

长沙统一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灵王之子晋劝阻其父雍塞谷水,按照周太子晋的理解,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先秦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处强调“仁民爱物”。要想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首先要节制人类的欲望,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长的节律来安排人类行为。《论语》记载孔子“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不捕射归巢的鸟,不用网将大小鱼捞尽,而是只钓鱼,意思是说要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礼记·月令》则明确要求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砍伐和田猎。由此可见,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有机整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唯有如此,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广泛存在于传统乡规民约中。各地乡村纷纷成立了封山会、禁山会、青苗会等民间组织,普遍制定和实施了严禁砍伐林木的制度。以《文堂乡约家法》产生地徽州的文堂村为例,该村山林资源丰富,规定:“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传统乡约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还看到了破坏林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明末清初源头李氏族人于1828年订立“输山碑”规约指出:“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这些材料证明,传统乡民们已经注意到森林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清咸丰元年(1851年),今贵阳市乌当区金花镇下铺村的村民在回龙寺前共同竖立了一块“禁止碑”,规定,“凉亭内不准挖泥;小山坡不准开石,挖泥,割柴叶、茨草;贵州坡不准开石、挖泥;大石板及敲邦候不准开山、挖泥、看牛、割柴叶、茨草;官塘不准担水,外面骑马与抬轿,不准进堡过道。以上五条如若不遵,罚银四两六钱是实。”这五条,有四条与保护环境有关,涉及植被、水资源等方面保护。正是由于传统乡规民约的禁规严密、惩治苛刻,在客观上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摘编自中华书局出版的《好规矩共遵守——乡规民约代代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B.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C.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乡规民约之中广泛存在,代代相传。

D.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得到了传统乡规民约的保护,在客观上也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从儒家言论和乡规民约这两个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地方民间的举措。

B.文章用大量乡规民约的原文,证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落实到了行动之中。

C.文章用《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原文,来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其中的引用既有直接引用,也有间接引用,以直接引用为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认为,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B.传统乡约充分认识到了保护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了破坏森林植被对水土流失、涵养水分等产生的严重后果。

C.徽州的文堂村山林资源丰富,其乡约规定,所有林木禁止盗砍盗卖,对违犯者将进行严惩。

D.下铺村村民在回龙寺前竖立的“禁止碑”是一部完整的乡规民约,每一条款都涉及环境保护。长沙统一模拟

1.答案:C。

A项,原文中“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前者对后者很重要。B项,“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错,原文是唯有……方能,即只有……才的关系,选项将必要条件错成了充分条件。D项,原文是乡规民约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而不是保护了这一习俗,主客颠倒了。

2.答案:C。

文章用《论语》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用《孟子》和《礼记》来证明,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以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3.答案:B。

A项,这不是古人认为,而只是周太子晋的理解;C项,并非所有林木,从原文看,杂木是可以砍伐的;D项,“禁止碑”五条中只有四条涉及环保。

山东师大附中八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历来多种多样,划分方式也难以归一。在这里,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在中国,《诗经》可以说是现实型文学的源头。《诗经》以赋、比、兴为基本艺术表现方法。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但就总的倾向看,《诗经》具有突出的写实精神。其后,《史记》、杜甫的诗作、白居易的诗作、明清小说等等,体现出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班固认为《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是“实录”之作;白居易主张“以似为工,以真为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曹雪芹也强调“实录其事”。这些观点说明了现实型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从理想型文学来看,《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楚辞》既有现实的抒写,也有寓意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奇异的幻想,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 14 理想精神。其后,李白诗作狂放奇幻,超然于生活之上,纵横于仙境之中。《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都体现出幻想奇异、超越现实的特征。再看看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与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难以捉摸的人生哲理、哲学精神,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在以后的体现禅趣的山水诗作中,通过水光山色、阴晴变幻写出自然、人生意境,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暗示耐人寻味的哲理禅意。王维的一些诗作即如此。柳宗元《西昆酬唱集》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

西方最早的文学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也初步具有了三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神话主要是幻想的产物,但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荷马史诗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把人神化,又使神具有人的性格,表现了人们借助想象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与要求,既具有浓厚的理想精神,又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现实;古希腊戏剧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从农村酒神祭礼和民间滑稽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个时期的文学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人物悲剧的死亡,既是宿命的,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西方中世纪文学中,宗教文学广泛运用象征手段,其整个形象体系也是一种总体象征。英雄史诗描写英雄人物战胜妖魔鬼怪,歌颂民族祖先的业绩。骑士传奇描写爱情、荣誉、忠诚、奇遇,富有奇幻浪漫情调。

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产物。在作为文学类型发展初始阶段的古代文学活动中,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结构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摘编自《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题材》,有删改)

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虽然外在形态多种多样,但都是反映创作主体对于现实的反应的意识形态。B.早在中国古代文学活动发展的初期,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就已初步形成了。C.像王维一类的山水田园诗人心怀哲理禅意,他们通过描写自然来展现各自人生意境。D.在中国诸多现实型的文学作品中,只注重写实的《诗经》可成为其佼佼者和代表者。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提出三种文学作品类型后,通过中、西古代文学的作品反映其特征并对其发展历史对进行了说明。

B.文章借助诸多例子论述了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也反映出它们常对立统一、共存于同一作品中的事实。

C.第二段中所举作品都很具代表性,旨在说明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征。

D.第三段写希腊神话、骑士传奇和古希腊悲剧主要是为悲剧人物具有象征性提供论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西游记》和《荷马史诗》等作品可以看出,理想型文学的形象往往是虚构的、超越现实的。

B.在古代文学活动中,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在具体内容上虽有差异,在类型上却有相通之处。

C.由于宗教因素,西方神话、史诗、戏剧等文学作品在表现理想性、现实性的同时,也都具有神学性。

D.在人类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经常结合在一起,没有完全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山东师大附中八模

1.A 2.D 3.C

湖北4月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伦理”实际上是建基于“礼”这一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及其秩序之上的。一般说来,“伦理”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秩序。但在古代,这种“关系”有其特殊的内容:一是指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以及朋友之间具有双向义务的关系,也就是双方各以对对方的义务而成为“伦理”关系。所谓“慈”“孝”“良”“恭”“仁”“忠”“惠”“顺”“信”等则是诸种双向义务的规范形式;二是指这种双向义务关系的构成以亲情、友情为纽带和基础,所谓“君臣关系”则是“父子关系”的延伸。第三,除了“朋友”一伦,其他以亲情为纽带的关系都不是平等的,而是有上下尊卑等差的,体现了传统“伦理”既亲亲又尊尊的宗法等级性特点。由此可见,“伦理”作为一种“关系”的实体存在,不是任意的。没有血缘亲情关系就不构成家庭伦理,没有友情关系就构不成朋友伦理。但在中国古代,虽有血缘亲情关系,如没有上下、尊卑之别,也不构成“伦理”关系。传统“伦理”的这种结构,其实就是“礼”。而正是这样一种“礼”制型定了人与人的关系和秩序,即所谓“伦理”。

中国古代社会之“伦理”,首先是指具有宗法性的“家庭”“家族”,由之而延伸为一个等级有分的社会关系及其秩序,借用黑格尔的话也就是一个“伦理实体”。而正是这样的“伦理实 体”,规定了处于这一宗法伦理实体的各个角色的各种规范形式的道德义务,从而成为宗法“道德”的基础。朱熹注释孔子“志于道”说:“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而能行“道”(义务或规范)就是“有德”。可见,研究中国传统道德,首先要从人际等级关系结构入手。这里的“人”只是作为“伦理”中的一个角色,而不是独立的、孤立的个人。这就是说,等级有分的人际关系规定了处于不同等级地位的人的角色义务,而行为符合角色义务要求的就是“有德”。但这里所说的“有德”是指行为之符合“伦理”所规定的规范要求,而真正之有“德”,还在于得之于“心”。朱熹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认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所以,“道德”的重点在于“德”——德性、品德。有道德或有德,不是形式的,而是内心中稳定的德性。因而,为了尽自己所应尽的角色义务而有“德”,就应正心、诚意、修身,这才有了道德修养问题,才有了道德践履问题。作为伦理关系中的一个角色而有德,因而通过“修身”而达到“身修”,也就能“家齐”;“家齐”而后能“国治”“天下平”。就是说,伦理角色之“有德”也就稳固了“伦理”关系,稳固了“礼”的社会结构和秩序。

这样,据“伦理”而论“道德”;为有“德”而论心性修养;通过修养心性而“成人”;“成人”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一个“各安其分”“各得其宜”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伦理由此而“和”,达到古人所梦想的“国泰民安”。而为了论证“伦理”的合理性和崇高性,以及论证成就德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于是就有了“天人合一”“心性之辨”“义利之辨”“和同之辨”等道德哲学,从而形成了古典中国伦理学的基本的理论进路、理论构架和话语体系。

(摘编自朱贻庭《伦理与道德之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伦理”是指在“礼”制统领之下建立起来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应的秩序。B.“伦理”不是任意的,是一种“关系”的实体存在,没有亲情与友情构不成伦理。C.“道德”要讲究德性和品德,具体来说是指行为符合“伦理”所规定的规范要求。D.“道德”与“伦理”关系紧密,“道德”的建立既得之于“道”,更得之于“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把“关系”作为论证的要素之一,阐释了传统“伦理”的具体内涵。B.文章举朱熹注释孔子“志于道”的论述,意在表明能行“道”就是“有德”。

C.文章以“修身”而达到“身修”为立论依据,并由此引申出尽义务的问题。D.关于伦理与道德之辨,文章从“伦理”谈起,论及“道德”,再辩证阐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伦理”有亲亲又尊尊的宗法等级性,呈现出看重等差而轻忽平等的特点。B.传统“伦理”建立在宗法伦理实体的基础上,规定了各个社会角色的相应义务。C.伦理角色只要“有德”,就会正心、诚意、修身,就能使社会结构和秩序稳定。D.古人梦想的“国泰民安”试图通过伦理道德的建立而实现,这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湖北4月调研

1.D(A.“在‘礼’制统领之下”有误,原文说:“‘礼’制型定了人与人的关系和秩序”。B.“没有亲情与友情构不成伦理”有误,例举以偏概全。C.“具体来说是指行为符合“伦理”所规定的规范要求”有误,原文说的是“有德”。)

2.C(“立论依据”有误,原文是论证思路;“引申为义务问题”也于文无据。)3.C(“就会正心、诚意、修身”结论不当。)

广州市高三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 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摘编自王祖龙《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

C.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重要途径。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才能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并彰显积极的生活态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以当代语境下民族传统手艺必然衰落为立论前提,由此引出生态化保护的观点。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D.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总领全文,并与末段遥相呼应,形成“总-分-总”的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B.因为民族传统手艺对乡土社区的高度依存,所以建设生态化新乡村是未来发展方向。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不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广州市高三调研

1.【内容理解】(3分)

C(A项,传统手艺是用来建构“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而不是“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代表。B项,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只是“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涉及的三个方面之一。D项,“彰显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不一定需要“将传统智慧融入当代生活”。)

2.【论证分析】(3分)D(全文是总分结构。)3.【分析推断】(3分)B(没有因果关系。)

河北保定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审美活动中,感知是出发点,理解是认识性因素,感知在生理上,理解在逻辑程序中都是常数,正是想象才使它们成了变数。

想象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正是它使理解不走向概念,正是它使情感能构造另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动物没有想象,只有人能想象。想象从一开始便贯穿在感知里。想象把某些经验的(或体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期待,把脑中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明确下来。想象是既与个别事物有关联的,又具有主动支配性和综合统一性的感性活动。正因为想象极为丰富和复杂,不为概念性的认识所规范,所以想象才多义而宽泛。想象又常常与情感、欲望等本能相联系,受后者支配,具有无意识的意向性。

在审美欣赏中,对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正是靠想象来联系的,高尔基的《海燕》没有明确的讲革命,却给人以革命的启示。这是通过想象,即由想象来负载审美理解。想象在心理学中一般分为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想象还包括联想,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等等,接近联想如齐白石画的《岁朝图》(爆竹)而感到春节的气氛,类比联想如 20 用花比美人、用暴雨比革命等等。此外,无意识中的变形、浓缩、重叠、不遵守同一律(是A又是非A)等种种非理性的想象,在现代文艺中也广泛流行。艺术作品之所以必须具有“空白点”,之所以具有朦胧性、不确定性,便正是为了给想象以舒发活动的天地。如果没有这种活动,这个美感也就建立不起来。

想象的这种广阔性使艺术与生活的对应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和深刻。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和模拟论美学早已被弃若敝屣,主观心理的时空和主体感受的真实占领了现代艺术的中心。中国传统文艺则在实用理性精神的理解因素的渗入、支配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一瞬”,相当重视想象的自由活动;中国戏曲中著名的各种虚拟程式;古典诗句中非常宽广的时空范围;不需要布景灯光,舞台上可以出现白天黑夜;不需要焦点透视,画面上可以展现万壑千山。也正因为想象丰满而自由,所以理解才多义而宽泛。想象不是为概念性的认识所引导所规范,而是恰恰相反,想象指示着、引领着、趋向于某种非确定性的认识。这正是艺术想象不同于科学想象的地方。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使感知有了更多的可能,使理解不受概念性的认知约束,所以是审美的关键。B.现代艺术抛弃了三一律和模拟论美学,以主观心理的时空和主体感受的真实为中心。C.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人们的理解会呈现多种的姿态,这导致了想象的丰满和自由。

D.艺术和科学最大的不同就表现在是否遵循实用理性的精神,是否重视想象的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概括说明想象对感知和理解的重要性,再具体论述想象的特性和作用。B.文章第二段阐述了想象的本质、特征、分类以及作用,逻辑清晰,论述严密。C.文章第四段介绍了想象在中国传统文艺中的种种表现,给了人们直观的认识。D.文章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使读者更好地领会看似枯燥的美学理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具有主动支配性,常常支配情感、欲望等人的本能,使后者符合自我想象。B.艺术作品中的空白点,会给予想象自由的空间,人们才能借助想象建立美感。C.在审美欣赏中,我们通过想象来承载对内在意义的理解,我们可能会想到更多。D.中国传统文艺利用想象的特性,不使用布景灯光,舞台上也可以表现白天黑夜。河北保定一模

1.B(3分)(A原文是“想象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另外“所以”也不对,前后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C因果倒置,想象丰满而自由导致理解多义而宽泛;D原文最后一句“这正是艺术想象不同于科学想象的地方”说明科学也需要想象,文中只说了艺术想象和科学想象的不同,没有提到艺术和科学的不同。)

2.B(3分)(文章第三段介绍了想象的分类。)3.A(3分)(想象受情感和欲望的支配。)

云南师大学附中适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差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型作文的泛 22 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物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B.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C.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D.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B.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C.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D.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是非题方案。B.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D.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宿构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云南师大学附中适应考

1.(3分)B【解析】A.曲解文意,此语言教学法的核心是“以明确任务为前提完成语言交际”。C.以偏概全,这只是其中一种分类方式。D.“直接引入”表述不当,还加入“驱

动”一词,说明国内学者并非完全照搬。

2.(3分)A【解析】“历史沿革”指某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历程。本文只论述了这一概念产生的理论渊源。3.(3分)D【解析】“避免套作、宿构”说法绝对,对传统作文材料的理解错误。

四川联测促改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家和儒家对待神灵以及敬拜神灵的态度似乎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墨家既信奉鬼神,却反对丧葬和祭祀祖先时要献大量祭牲的繁文缛节;儒家强调祭祀的重要性,却不信有鬼神。墨家对儒家在这方面的自相矛盾,毫不客气地予以指出。《墨子·公孟》篇里所记的公孟子是个儒家人士。他说:“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礼。”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其实,儒家和墨家这种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只是表面上的不一致。丧葬祭祀在古代受到重视,起初是源于对鬼神的信仰,但儒家重视丧葬礼仪,不是由于信奉鬼神,而是由于重视去世的祖先。可以说,儒家重视仪礼,是一种诗情,而不是出自宗教。儒家的这个理论后来经荀子而进一步发展。(摘者注:荀子《礼论》中说,“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又说,“祭者,志意哀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在这样的解释中,24 葬礼和祭仪已不再有宗教的意味。)因此,对儒家来说,这种表面上自相矛盾的地方,实际上并不存在。

墨子的观点其实也没有自相矛盾。他论证鬼神的存在,是为他的兼爱理论作张本,而不是对超自然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在《明鬼》下篇里,墨子认为,世上之所以混乱,源于“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接下去,他问道:“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善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所以,他关于“天志”和“明鬼”的理论只是为了教人相信,实行兼爱,将得上天奖赏;如不实行兼爱,则将受上天惩罚。大众持这样的信仰,将有利于在人间建立理想世界,因此墨子采取这样的主张。在丧葬和祭祀中“节用”,也有利于大众,因此墨子也主张这样的方针。墨子的思想从极端功利主义出发,崇奉鬼神,而主张薄葬节礼,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都有利于大众实行兼爱。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客而学客礼”,形象地指出了公孟子“君子必学祭礼”是毫无意义的。B.儒家重视丧葬礼仪,剔除了迷信色彩,它们不再是宗教意味的行为。C.墨子之所以相信鬼神,又反对丧葬祭祀,是因为二者都有利于实行兼爱。D.墨子的“天志”“明鬼”理论是和他的政治理论相联系的,认为鬼神关乎社会的治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上的一大特点是多用总分结构,使文章无论局部还是整体都清晰严密。B.文章引用《墨子·公孟》,有力地论证了儒家在处理与神灵关系上是自相矛盾的。C.文章比较了“古代”和儒家重视丧葬礼仪的原因,突出儒家这一思想的出发点。D.文章从墨家看似自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分而论之,最后总结,指出二者是统一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丧葬礼仪在古代受到重视,其最初的原因并不像儒家那样出于对祖先的敬重。B.儒家不信鬼神却重视丧葬,既体现儒家的理性精神,又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C.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丧葬祭礼理论,他比之前的儒家更加重视厚葬丰祀。

D.在对待神灵的态度上,墨子讲求功利和实用,缺失儒家的那份对生命的诗情。

四川联测促改试卷

1.B(3分)2.B(3分)3.C(3分)

宁夏银川教学质检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 26 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宁夏银川教学质检

(一)论述文文本阅读:3*3=9分

1题,(3分)选B 解析: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C项“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2题,(3分)选C 解析:

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

3题,(3分)选A(“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

河北唐山二次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能?

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

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 28 种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篇章。

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国能够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切人反时一切人的战争”,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

(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有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民族就不会堕落。B.在现代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

C.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强调公共性,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D.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文章首先设问,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B.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的。

C.第三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D.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

B.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C.中国如果最初选择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就不会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

D.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才会有效。

河北唐山二次模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A“有了战争就能……”错,战争只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C “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错,原文是“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D原文没有谈及中国文化和中国道路的关系)

2.C(“可行性”错,新的历史阶段论证的是必然性,“可行性”无中生有)

3.C(没有中国道路不一定提不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还有中国文化的因素)

安徽淮南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此后,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断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对形与神的影响。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特性,精神疾病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异常表现,而且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为、幻觉、妄想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决定牲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特征。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中,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仅给出了对人内心生活的理论说明,而且给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养方式。

传统文化的主干儒、道、释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调节心身的方法。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任务,儒家通过发挥个人主体性来正面应对心理冲突或困惑,用“命”来化解重大挫折和不利的人生境遇;道家采用退让、弃智守朴来处理遇到的困境;佛教则把生存困惑化解为其他方面,以超脱轮回来解决人的困境和问题。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中有句诗说得好:“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

与西方不同,中国人认为心身不对立,受心身一元哲学观的影响,“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论成为中医精神医学的核心思想。中医学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心”的概念在中医精神医学中几乎无处不在,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观和疾病观。中医养生学即强调养心、养性、修身,在临床治疗上也体现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中国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的内省方式来引导人的内心生活,促进人的心灵成长,提升人的心灵境界。

(摘编自刘雅芳等《简论中国哲学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系统的精神医学认识和理论,这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

B.《内经》中的形神一体观和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确立了中国古代早期中医医学的观点。

C.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哲学思想在调节人的心身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

D.“心”的概念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存在于中医精神医学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疾病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肯定中医精神医学的存在,接着阐述中国哲学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意义,最后论述一元哲学观对精神医学的影响。

B.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论述力度,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C.文章第三段运用冯友兰的观点和白居易的诗句,论证了以儒、道、释为主干的中国哲学对人的心身的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论是中医精神医学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主要运用在临床医学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提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一观点突出了“心”为精神活动的主体,否认心身一元哲学观。

B.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因此中国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

C.儒道释学说蕴藏着不同的调节心身的方法,因此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往往采用三家思想来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

D.中国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的内省方式来引导人的内心生活,促进心灵成长,提升心灵境界,从而起到心理治疗效果。安徽淮南二模

1.C【解析】 A项,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的只是“这种认识”,且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理论的只是“精神医学理论”; B项,偷换概念,确立的是中国早期“中医精神医学”的观点。D项,表达绝对,原文是“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心’的概念在中医精神医学中几乎无处不在。”

2.D 【解析】“主要运用在临床医学上”错误,临床医学上只是体现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

3.A【解析】《荀子》中的观点虽然突出“心”是精神活动的主体,但是讲到心和身的关系,仍是符合心身一元哲学观的。

百校联盟四月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脱离实用书写、文字传播的功能之后,书法在今天已经变成一种纯粹供人“观看”的图像艺术。从“阅读”转向“观看”,这是书法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审美革命。

在书法史上,基于特定用途的铭文、碑刻等,构成了宋以前中国书法传统最核心的资源,也代表着传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今天我们对这些作品时,都是以“艺术品”来对待的,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介入方式是借助有意味的书法形式来完成的,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不过是书法审美活动中的附加意义。但对于当时的创作者而言,文本的阅读,文字的规范和可辨识性,却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但现代书法已经发生转变,我们进入展览大厅,看完一个展览,可能会一下说出哪些作品感动了我们,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些作品的文字内容。

书法审美活动中由“读”向“看”的转变,要求今天的书法家研究视觉形式规律,作为视觉形式规律中最重要的构成关系,已经成为当代书法最重要的形式内容。

可以说,传统书法具备了形式构成的所有法则,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中的构成关系,在书法创作中占的地位不同,构成的核心内容也不同。作为“阅读”文本的传统书法,欣赏方式是在手上把玩的,结字(字的间架结构)和点画(文字之点与横竖等笔画)是最重要的形式要素,书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不考虑整体形式的构成意味。但在现代书法欣赏中,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整体构成的形式感,然后才是结字、点画,最后才考虑文字的内容。

有人质疑,既然书法审美已经从“读”转向“看”,是否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完全可以打破文字的释义要求,甚至解构汉字,转向纯粹的笔墨构成呢?我认为,书法从“读”为第一义转向“看”为第一义,属于书法的审美范畴,而汉字和文字内容,则是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本体属性,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就像我们欣赏一棵树,给予我们审美愉悦的是树干的形状,树叶的色彩,枝干的穿插,我们不必关注这棵树的物种属性,但并不是说可以不要物种属性,离开物种,一棵树就失去了应有的美。同样的道理,如果解构了汉字,打乱了文字内容的连续性(释义性)和书写的规定性,书法也就失去了本质属性,必然走向抽象绘画。一一件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一定是在强调可视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

(胡抗美《书法审美活动中“读”与“看”的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脱离实用书写、文字传播的功能后,书法向现代性转型,实现了从“阅读”向“观看”的转变。

B.宋代以前,中国书法传统最核心的资源是有特定用途的,文本文字可读可辨是作者首先考虑的问题。

C.书法创作中的构成关系在传统书法中占的地位与现代书法中占的地位不同,所以构成的核心内容也不同。

D.一件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在重视可视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才能解构汉字,保持书法的本质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介绍书法审美的革命性转变,接着比较古今书法构成关系的不同,然后反驳某些人的质疑。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欣赏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时审美主体介人的方式不同。

C.文章结尾用人们对一棵树的欣赏原理作比喻,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现代书法不能抛弃书法的本质属性。

D.论述书法的功能、特点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以便更好地指导观众欣赏书法,是本文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看完一个展览,可能会迅速说出感动他的作品,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些作品的内容,可见这些观众不明白是什么打动了他们。

B.书法审美活动由“读”转向“看”,要求今天的书法家研究视觉形式规律,可见即使是书法家,也不见得个个精通视觉形式规律的精髓。

C.由于宋之前的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考虑文本的阅读、文字的规范和可辨识性问题,因此创作出的作品整体构成的形式感有时可能会不佳。

D.如果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是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或者是所写内容根本就不是汉字,只是纯粹的笔墨构成,那么它和抽象绘画的界限也就模糊了。百校联盟四月联考

1.B

2.D

3.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A项“书法向现代性转型,实现了从‘阅读’向‘观看’的转变”错,从“阅读”转向“观看”,是审美革命。不是书法转型。C项“所以”前后非因果关系,是并列关系。D项错在“解构汉字”,兼顾可读性就不能解构汉字,解构了汉字,就不能保持书法的本质属性。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更好地指导观众欣赏书法,是本文的现实意义”错,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更好地指导书法家的创作”,从“要求今天的书法家研究视觉形式规律”“是否现代书法创作完全可以打破文字的释义要求”等内容可以看出来。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A项“可见这

些观众不明白是什么打动了他们”错,因为现代书法观众关注的是“有意味的书法形式”。所以他们知道自己喜爱的是书法的外在形式。

点睛: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张冠李戴或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准概念所涉及内容的位置和范围;第三步:根据语境,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

长春高三质量监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工智能算法的传统通常有两个:一是符号认知主义,主张智能行为依赖于符号操作,通过基于符号表征的计算可实现推理、决策,甚至情感活动,如早期的专家系统;二是联结主义,认为通过大量底层简单的“激活单元”相互交织可在高层自发涌现出复杂的智能行为,这一传统以神经网络为代表。阿尔法国棋的研究主要得益于这一种传统,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实现算法的突破。

以复杂性视角观之,目前的智能算法有一个突出特质----涌现性,即智能是一种由算法底层的简单规则生成的复杂行为,智能并不由预定的算法前提所决定。游戏棋局的最终输赢是一种涌现,不是依靠单次行为的累加,而是算法演化系列的整体取胜。阿尔法国棋有一些令顶尖职业棋手难以理解的“昏招”,可这些昏招最终成了取胜的“神之一手”这表明“招数系列”比“某一招”更有意义。在伦理上,涌现性特质揭示出智能算法具有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特征;智能算法行为不是边界清晰的单个行为而是集体行为的演化,其行为效果既不由“某一”行为所决定,亦不由其前提决定。

智能算法的另一个特质是算法的自主性。阿尔法国棋一代曾依据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棋语,对弈了3000万盘棋,二代强化了自我增强学习。如果智能算法的自主性意味着机器是某类主动的、自我进化的“生命”那么我们是否能说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我决定的“主体”?以算法的观念来看,理性传统所认可的“主体”是一个能够协调个体自身复 35 杂行为的中心控制单元,它担负该个体所有信息的整合和全部行为的控制。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弱人工智能,则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主体观念。弱人工智能的自主性是智能行为的自组织性,机器算法会在没有人类程序员的干预下自发学习,自动处理问题。

2015年,有人在使用“自动驾驶”模式时遭遇车祸,历经十个多月的调查,最终归责为驾驶员过于信任人工智能,手没握住方向盘,人工智能得以免责。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必会让我们可完全摆脱方向盘。智能驾驶系统由厂商的机器人制造,其算法不断自我进化,无缝嵌入庞大的物联网中,行进于更多智能体交互的开放环境,并与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不断自我演化的复杂算法整体。在这一整体中,厂商、机器人、使用者、众多智能体等都是造就整体的个体,但并不存在对整体负责的“主体”,此时我们在伦理上可能面临根本的挑战:智能行为既不不遵循行为与效果之间的直接对应,也不遵循行为与主体之间的必然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一个恰当的道德判定?

(摘编自刘劲杨《人工智能算法的复杂性特质及伦理挑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于符号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这两个传统,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最终得以实现。B.无论是“某一”行为,还是预定的算法前提都不能决定智能算法的行为效果。C.弱人工智能有一个中心控制单元,它担负了所有信息的整合和全部行为的控制。D.既然智能驾驶系统不存在对整体负责的“主体”,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则无需追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比较两种智能算法传统的异同,分析了阿尔法围棋获胜的原因。B.阿尔法围棋“昏招”成了取胜的“神之一手”,是算法演化系列整体取胜的例证。C.算法的自主性意味着机器是某种“生命”体,这是文章对“主体”进行辨析的前提。D.文章重点分析智能算法的两个特质,指出在人工智能上我们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没有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联结主义传统,阿尔法围棋就未必会有算法上的突破。B.弱人共智能不具备理性传统所认可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够自动处理问题。C.智能驾驶系统的算法处于众多智能交互的开放环境之中,才能不断地自我进化。D.智能行为与效果不直接对应、与主体无必然联系,但是我们还要对它做道德判定。长春高三质量监测

1.【参考答案】B(3分)

【解析】A项,并非基于符号认知主义;C项,“弱人工智能”应为理性传统所认可的“主体”;D项,需要认定事故的责任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2.【参考答案】A(3分)

【解析】并未比较两种智能算法传统的异同,也没有“通过比较……异同”“分析……原因”,而且第一段指出的是“阿尔法围棋的研究”成功的原因。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参考答案】C(3分)

【解析】与原文逻辑不符。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大庆二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

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发育的,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根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诗意的美化,无不休现出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中国士人推崇“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中国诗抒情言志不脱此道,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点,因而古典美学精神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创造及精神境界之中。

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易学的“简易”“变易”“不易”三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标准的基本原则,先秦百家争鸣的开放性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出发点奏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之一统,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明之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气息不同,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一代之精神气质影响其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不同阶段又有明显差异。如唐代初期尚清新刚健,盛期尚华美开放,中期多元并举,晚期靡丽诡异。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生活,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却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瓷器、丝绸、刺绣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百姓日用中见文化之道,形成传统审美品位的沃土根基。

日常生活审美中,百姓福乐人生观居主导地位;吉利祥和成为主要审美诉求;福禄寿喜成为民间艺术主题;各种谐音似形的世俗生活本福的吉兆祝福,成为实用工艺品的象征意义源头和想象空间框架,与其他文化中的宗教神话主题形成鲜明对照。如果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浸染,则会发现很多怪诞审美意象无法解释。如五福捧寿中蝙蝠形象、马上封侯的骑马猴、大吉大利的公鸡荔枝图等,对于外国人恐怕都是无法以常识和形式规律来推断的审美怪癖。连我们早已习习惯的龙的形象,西方语境中也会认为是恶龙和丑陋爬虫,可见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尤其在稳定传承的民间工艺中深藏着审美文化基因密码。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0日15版,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美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以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文化为根本,以中国人的审美情理和审美艺术为外化形式。

B.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代之精神气质影响其艺术风格,每朝代的不同阶段又有明显差异。

C.世外高人在担水砍柴间能解悟土风妙道,村夫石匠在造园立石中蕴藏天机野趣,这充分说明了凡俗的日常生話中隐藏着高雅的审美情趣。

D.日常生活审美中,实用工艺品以吉祥和福禄寿喜作为其象征意义的源头和想象空间的框架,这与其他文化中的宗教神话主题形成鲜明对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各个朝代审美趣味不同的“面目”“气息”,以此证明时代的精神气质会影响其艺术风格。

B.为了证明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有着密切联系,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作者举了蝙蝠形象、骑马猴图、公鸡荔枝图以及龙的形象等例子,意在说明中国人具有怪异的审美偏好,D.为了证明“民间工艺中深藏着审美文化基因密码”,作者从百姓日常生活审美特点的角度入手展开论述,通俗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精神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创造及精神境界之中,因为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点。

B.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艺术家可以感悟艺术的真谛,而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则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生活。

C.百姓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融为一体,这些都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形成传统审美品位的沃土根基。

D.长期浸染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民间工艺深藏着审美文化基因密码,这对于外国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奇怪现象。大庆二检

1.B(A.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根本;C.“村夫石匠”后应加上“可能”二字;“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是用来说明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内在沟通;D.原文:各种谐音似形的世俗生活幸福的吉兆祝福,成为实用工艺品的象征意义源头和想象空间框架)

2.C(作者举了蝙蝠形象、骑马猴图、公鸡荔枝图以及龙的形象等例子,是为了说明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尤其在稳定传承的民间工艺中深藏着审美文化基因密码。)

3.D(外国人无法理解的不是“长期浸染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民间工艺深藏着审美文化基因密码”,而是一些貌似怪诞的审美意象)

湖南六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

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 40 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尺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异同。

C.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D.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

B.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21世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

D.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也就不易传播了。

湖南六校联考

1.B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C项,偷换概念。原文是“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不是记录“古代歌曲”。D项,未然变已然。原文是“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

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第二段并未详细论证中西方乐谱符号的来源,只提及了“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原文只是说“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而工尺谱目前还未达到“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这一高度,夸大事实。

乌鲁木齐三诊测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文是一个文类概念。韩愈为了挽救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和改变骈文写作内竭外侈的现状,打着道、文兼取的复古旗号,倡导一种以三代两汉儒家散文艺术精神、艺术风格、句读形式为归依的散体文类,是谓古文。韩愈倡导古文,除要求古文自具首尾、单篇独立、行文一气贯注、以奇句散行为主外,还特别重视两点:一是对古文以儒道为理论基础的艺术精神的强调,凸显古文这一文类特有的思想价值取向;二是对古文所用“专体”有选择性,不作诏令、奏议之类的朝廷文字,致力于东汉以来社会流行之书牍、碑志,以及自创之赠序、杂记、杂说等文体的写作,而且广泛吸纳诗、赋乃至骈文创作的成功经验,以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可以说,古文作品是一种自具首尾、篇幅有限、遣词造句以奇句散行为主,行文一气贯注,重在明道、纪事,而以具有儒学的艺术精神为必备条件的单篇散文。由于艺术精神和章法、句法、字法以及应用语的特殊要求,古文虽属于散文,但并非所有的散文都可称为古文。古文创作中最活跃的文学要素是理、气、辞、法、情,其美感特质亦因此而生。

古文之学,又称古文学,和诗学、词学、曲学、赋学、小说学、戏剧学以及骈文学为同类概念,是研究古文体用特点、文学属性、审美要求、创作艺术、批评理论、鉴赏方法的学问。古文之学内涵十分丰富。由于韩愈倡导古文是以复兴先秦两汉之文为目的的,故先秦、两汉甚至整个先唐时期合理的文论观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被纳入其中,成为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分量最重且最为鲜活生动而又颇具理论色彩的,是历代古文家和研究者关于古文 42 之学的见解。其见解至少可以归纳为史原论、文用论、文道论、文质论、文气论、文辞论、文法论、文境论、风格论、通变论,而每一论都包容甚多,涉及面广。古文之学如此丰厚,可以为构建当代文章学提供资源。

古文作品是古文家表达有关古文之学见解最为直观的形式。这样说,不单在于不少古文本身就是论述古文之学的专论,还在于古文作品本是作者践行创作理念的产物,其内外之美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均能显示作者对古文之学诸多问题的看法。古文作品是古文之学的重要栽体,因而中唐古文创作的兴起,即为古文之学兴起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熊礼汇《古文·古文之学·文章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改变骈文写作内竭外侈的现状,韩愈提倡道文兼取,向三代两汉的儒家散文学习。B.为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古文写作要求重明道、纪事,并具备儒学的艺术精神。

C.唐以前合理的文论观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是韩愈古文运动重要的理论基础。D.具有理、气、辞、法、情等文学要素,井由此产生美感特质的散文才可称之为古文。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从唐代_占文产生的背景谈起,重点阐述古文的写作要求和文体特点。B.文章提到历代古文家和研究者关于古文之学的见解,可以看出它的内容丰厚。C.文章将古文与古文之学分开阐述,既对它们加以区分,又明了二者的联系。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分析透彻,阐释了古文和古文之学两个概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那么韩愈就可能不会倡导复古的古文运动。B.古文重视思想价值取向和“专体”选择,启示我们好文章应该内容与形式并重。C.根据文中韩愈的观点,杜牧的《阿房官赋》就属于韩愈所提倡和推崇的“古文”。D.古文作品是古文之学的重要载体,可见包作的兴起能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

乌鲁木齐三诊测验

答案 1.D(A项,韩愈发起古文运动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挽救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 B项,原文是说为“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一是要“致力于东汉以来社会流行之书牍、碑志,以及自创之赠序、杂记、杂说等文体的写作”,二是要“广泛吸纳诗、赋乃至骈文创作的成功经验”;C项,“重要的理论基础”文中无据。)

2.D(文章无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亦不典型。)3.C(《阿房宫赋》是骈文。)

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

(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富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

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市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山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B.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

C.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

D.与意境相比,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而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因而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的三种不同形态。B.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将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作了区分。

C.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

D.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B.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

C.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只有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共同作用,想象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

D.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

(一)1.【理解筛选】(3分)

B以A“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理解有误,参见原文“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C“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分析不准确,原文有“才有 45 可能”的表述。D原因分析不全面,根据原文第6段中“首先……其次…”的论述,可见该项分析是不完整的)

2.【论证分析】(3分)

C(根据第5段的论证思路,引用陆游咏梅诗句,是为了论说“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断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这一观点)

3.【内容分析】(3分)

B以“哪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错。原文的意想是严登山则情调于山,观海则意滋于海”的情况,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

天一大联考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元时期,中国插花进入了普及时期。宋时,国力已不如唐时强盛,但毕竟结束了五代的割据局面,经济文化更加进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种进一步丰富,而其观赏更具多样性,插花艺术因而得以继续发展。元代继承宋代插花之余绪,也显得绚丽多彩。

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发展到了宋代被统称为理学。理学是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学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认为应存天理,灭人欲,极为重视道德思想;更进一步提倡阴阳互变,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静观万物,从中体会到时光变迁,宇宙奥秘。理学又是北宋以后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宋代的社会动荡不定,许多文人士流为避现实多退隐于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间,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颐的学生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花开花落等景象更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艺术更深入地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达着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显得意味深长。理性内涵加清丽外形,具有清纯美丽的形态。

宋代的社会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气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内敛;不再激情汹涌,而是冷静地思考。宋朝的时代精神就是清雅、隽秀之气质。这种气质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细描绘,以花抒写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构图中,讲究线条美,常以梅花、腊梅等枝条来插制。这与唐代喜用牡丹的富丽不同。宋代的文人义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选取上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达人生抱负、理想等。46 花材多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结构以清为精神之所在,以疏为意念之依归,注重枝叶的线条美。

元朝的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中后期,极为注重吸收以儒学为主的思想文化,继承了宋代的理学思想。与此同时,在艺术领域也继承了宋代的绪统,尤其是花卉文化继承宋代之风流,同时又具有时代特色。元朝实行的种族歧视制度,使汉族文人受到元统治者的歧视,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闲适自在,不屑为官。所以,元代的艺术中有这种闲散、淡雅的味道。另外,还受到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多为借花消愁或表达个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兰等名花表现文人清雅、闲韵、伤逝等情感,从而出现了心象花。心象花,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积郁所做,作品偏于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现出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表达个人内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种多样,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纯属作者心里的表达,他人不易领会其中之含义。这种花型与院体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采用。

(摘编自王娜、郭风平《传统哲学与古代插花艺术的影响和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插花艺术在宋元时进入普及阶段,受到理学的影响,时期插花以理念花、心象花为主。

B.宋代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可观赏的花卉种类更加多样,促进了插花艺术继续发展。C.中国古代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学说,进入宋代后则为崇尚理性的程朱理学所取代。D.在元朝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政策之下,汉族文人多以梅、竹、菊等来表现傲岸不屈的人格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述的主要对象,并简要分析了插花艺术在宋元两代得以发展的原因。

B.第二段以宋代提倡理性、理学的大发展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理学对当时插花艺术的影响。

C.文章综合运用道理、举例、引用、对比等论证手法,有利于多角度阐述要表达的观点。

D.文章由总到分展开行文,在论述宋元两代插花特点时,暗喻褒贬,宋代含褒、元代寓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理学在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之上,提倡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从静观万物中体会宇宙奥秘。

B.宋代许多文人对花开花落等自然景象的感受更为敏感,借山水花草寄托情志,流露对时局的不满。

C.宋代插花构图中常用到梅花、腊梅等枝条,这主要是受了当时清雅、隽秀时代精神的影响。

D.理念花以瓶花为主,以理为表,以意为理;心象花则花型丰富,花器精怪,纯属个人心理的表达。

天一大联考

(四)1.B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受到理学的影响,这一时期插花以理念花、心象花为主”错误,原文“另外,还受到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多为借花消愁或表达个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等名花表现文人清雅、闲韵、伤逝等情感,从而出现了心象花”,心象花产生原因不是“受到理学的影响”。C项,“崇尚理性的程朱理学所取代”错误,原文“儒、释、道三教合一发展到了宋代被统称为理学”;D项,“以梅、竹、菊等来表现傲岸不屈的人格精神”错误,原文“花材多以梅、竹、菊等名花表现文人清雅、闲韵、伤逝等情感”。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元代寓贬”错误,原文“元代继承宋代插花之余绪,也显得绚丽多彩”。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流露对时局的不满”文中无据,无中生有。

湖南郴州二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视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我国的家风家训文化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后随着时光推移,产生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著作,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家范”、“家则”、“家箴”、“家约”。明清时期,家风家训文化最为流行。清人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搜集了大量有关家训的名言警句,影响广泛。我国传统家训中虽有 48 些封建主义的糟粕,但其中的尊老爱幼、勤劳俭朴、耕读传家、自立自强、勤政廉洁、为人正直、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勤奋学习等内容,至今仍不乏借鉴价值。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家庭是个人与社会的中间桥梁。传统的中国社会公共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更多的是依赖家庭的教育和文化的延传。许多大的家族组织,为了家族的发展主动承担起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有祠堂、族产、义庄、义塾等等。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当前,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

树立端正的家风,传承优秀的家风,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家风”是整个社会文化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提升“家风”建设,既能使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与主流的文化融为一体,培养完美的人格;又能通过“家风”的建设和社 49 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家风的重要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出现的颜之推《家训》等家训著作,虽有些封建主义的糟粕,但其中的尊老爱幼等内容,至今仍不乏借鉴价值。

B.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后人不懈践行而形成的,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是形成不了好的家风的。

C.传统的中国社会公共教育不发达,家风对人的成长意义重大,现在公共教育发达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家风的作用同样不能弱化。

D.文中列举当前我国婚娴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反映出现在人们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叙述我国古代家风家训的情况,是为了指出家风在几千年的传承中,难免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批判地继承。

B.文章围绕家风立论,从家风对家庭、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逐一论证,论点明确,论证过程完整。

C.文章第四段阐述家风的作用,论证好的家风对人成长的影响,同时也从反面论证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D.文章通过分析家风作用于社会的途径,论证了家风建设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族建立祠堂、族产、义庄、义塾等,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家族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家族成员接受教育,从而促进家族发展。

B.家族成员庞大之后,家族成员之间难以发挥直接教育功能,家风发挥着指导和规范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的重要作用。

C.好的家风,能打造儿童成长的好摇篮,能造就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重视家风建设,可能使子女走上犯罪的道路。

D.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是可以通过家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

湖南郴州二测

1.C(A.文中前面提到我国古代一些家风家训著作,接着讲我国传统家训中虽有些封建主义的糟柏,但不能推断列举的作品有封建糟粕。B.“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是形成不了好的家风的”于文无据。D.存在问题不能得出“现在人们不重视家风建设”的结论。)

2.A(是为了论述我国家风家训的悠久历史,为后文论述家风的重要意义张本。)3.A(家族建立的祠堂、族产、义庄、义塾等就是家族社会保障体系,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家族发展。)

篇2:小学语文文本的分类

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新年伊始,直播答题迅速掀起了一波全民答题热潮,直播答题APP通过疯狂烧钱吸引用户参与。各大直播答题平台的玩法基本一样,由主持人出题,网友在线面答,通常每场共12道选择题:在指定时间内全答对的人可以瓜分巨额奖金。事实上,‚知识变现‛的狂欢并不是一场撒钱的慈善活动,‚答题者‛看到的是利益,‚出题者‛看到的同样是效益。看直播从花钱到赚钱的转变激起用户热情,即答即提现的高效性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意愿。

直播兴起后,‚低俗‛‚无厘头‛一直是撕不去的标签。在吃了‚低俗网红‛的亏之后,直播答题似乎是一条相对符合政策的安全道路。在网友点灯熬油答题‚变现‛的时候,已有直播答题平台拿着流量数据实现了商业变现——包场式广告赞助纷沓而至。1月9日,美团100万元冠名花椒‚百万赢家‛中午场,映客的芝士超人的首个广告则被趣店以l亿元拿下。

直播答题仍在探索期,最终能否产生出持久的民生红利,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需要提醒的是,娱乐永远是娱乐,我们不能让娱乐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也不能幻想,通过直播答题让全民知识有多高的飞跃,更不能做一夜暴富的梦。

(摘编自《央视〃直播答题为何突然火了》)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发出通知指出,今年以来,一些网络平台以视频直播方式开设互动有奖问答节目,吸引大量网民参与抢答,在促进知识传播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级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网络直播答题节目管理,网络直播答题的内容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健康有益的知识,不得传播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不得传播格调品味低下的内容,不得宣扬拜金主义和奢靡之风;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任何机构和个人,一律不得开办网络直播答题节目;直播答题节目主持人应当具备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相应的条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通知要求,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已开展的网络直播答题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加强对合规网络直播答题活动的监管,引导业态有序平稳发展,防止过度炒热;要把日常监管、定期巡查与网民举报结合起来,对违法违规问题即发现、即处臵;建立方便 1 广大网民参与监督的举报制度;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引导网民理性参与网络直播答题活动;督导合规网络直播答题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摘编自《新

华网:官方加强管理网络直播答题》)

材料四:

题目,是直播答题的基础,题目出得好坏,直接决定节目水平高低。然而纵观当下直播答题节目,出题水准堪忧。比如有的出现事实错误,硬把‚肉夹馍‛划成江苏小吃;有的内容无聊,要求回答‚西瓜视频‛四个字共有多少笔画,毫无知识性;甚至还有些在事关国家主权问题上出现严重误导,令人匪夷所思。

有人认为,不过是一两道题出得不好,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直播答题过程中,动辄上万乃至几十万人同时在线,一旦题目内容包含严重错误或不良导向,不仅可能歪曲事实、误导不知情的观众,甚至会对互联网领域的文化生态产生冲击和不良影响。一味强调娱乐性、互动性,而忽视题目设臵本身的严肃性、严谨性,无疑会让问答跑偏,令知识失色。

把题库扎扎实实做好,是直播答题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前提;而泾渭分明地区分真正的知识和垃圾信息,则是做好题库建设的最基本要求。

(摘编自《人民网:别让垃圾信息玷污‚知识‛》)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播答题APP用户对直播答题平台增加包场式广告赞助商产生反感,这使接近三分之一的直播答题APP用户卸载过直播答题APP。

B.二线城市的直播答题APP用户是直播答题APP用户的主力军,无论是用户分布还是用户渗透都处于城市直播答题APP用户第一位。

C.直播答题是一种娱乐方式,不是真正的知识传播,也不是真正的知识变现,所以直播答题让网民知识飞跃以及一夜暴富都是不可能的。

D.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通知要求是从各级管理部门、相关部门以及网友等的角度来诠释规范直播答题节目的责权利方面的内容。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直播答题APP即答即提现的高效性提高了使用直播答题,APP用户在线答题的兴趣,这也保证了这些用户今后会继续使用直播答题APP。

B.绝大部分用户是为了参与直播答题才安装直播答题APP的,只有小部分用户是之前安装,这说明直播答题疯狂烧钱吸引用户很有效果。

C.直播答题是一些网络平台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开设互动有奖问答吸引网民答题的节目,关涉到直播答题平台、网友和广告商的经济利益。

D.网络在线直播答题的积极方面是能促进文化知识传播,消极方面是所出题目有知识错误,而这些知识错误使相关部门对直播进行监管。

E.合规的网络直播答题平台必须具备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以及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的专业主持人。

9.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直播答题如何才能真正传播知识。(4分)

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

7.A【解析】A项,“对直播答题平台增加包场式广告赞助商产生反感„„卸载直播答题APP”错误,用户卸载直播答题APP的原因会很多,平台增加包场式广告赞助商产生反感只能是其中一种,但不是全部,所以卸载直播答题APP的用户不能全是因为“反感”使然。

8.B、C(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满分5分)【解析】A项,“保证了这些用户今后会继续使用直播答题APP”错误,从图表中有三分之一的用户卸载过直播答题APP可以看出,“即答即提现的高效性”未必能让直播答题APP用户继续使用该程序。D项,“这些知识错误使相关部门对直播进行监管”有误,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直播进行监管除了题目出现知识错误外,还有传播的思想、开办直播答题的资格和主持人业务素质等诸方面。E项,“专业主持人”错误,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合规”的“规”就是《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主持人不是规定要求的,同时“通知”要求主持人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而不是“专业主持人”。

9.【解析】回答问题时注重思考几则材料中对直播答题的具体看法。比如材料一,介绍了直播答题的相关情况:直播答题的玩法;直播答题的本质是为直播找一条符合政策的安全之路,直播答题的经济利益涉及到答题者、平台、广告商等三方;直播答题让全民知识有高的飞跃以及答题者一夜暴富都是不可能的。这则材料涉及到直播答题中有关知识方面的内容是有关题目的问题。材料三,介绍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直播答题的监管问题,涉及到文化知识的是有关传播健康有益的知识问题;材料四主要是从直播答题题库质量的角度议论的,主要观点是直播答题题库要传播真正的知识等。由此可以总结出答案内容。

【答案】远离低俗。传播的知识要高雅,也不能拿金钱为噱头。加强监管。管理部门采取措施,规范直播答题节目的管理,直播答题的节目内容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传播健康有益的知识。做好题库。直播答题的基础是题目,不能把垃圾信息作为知识进行传播。(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满分4分)

天成大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今天的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环境之中。不过,近年来随着儿童用网上网的普及,由于不当使用、缺乏教育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前段时间引爆网上的杭州四年级小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跳楼事件等,都成社会焦点话题。

为了实地了解当下少年儿童网络使用状况和遇到的安全问题。今年,来自广州市多所学校的儿童代表组成网络安全调研小分队,去到多家学校进行主题调研。儿童代表们在调研后,发布《少年儿童网络安全广东倡议》:

网络安全你我有责。让我们全社会共同携手,一起构建更加安全、文明的网络空间。同时让我们小手拉大手,和爸爸妈妈一起约定好,集聚网上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摘编自‚网易新闻‛)

材料二:

图:14岁儿童与家长网络行为的对比

(摘编自‚腾讯网‛)

材料三:

在第四届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上,一份来自广东省儿童网民网络素养状况研究报告揭示不少最新情况。

本次调研显示,有超过2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5岁时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的儿童已达到31.9%。

7岁的儿童中,23.5%每日上网时间超过半个小时。24.2%曾研究过网络游戏攻略;61.0%在手机或平板上自主下载自己喜欢的游戏、视频和音乐。8.9%的7岁儿童开始主动加网友、qq群。

儿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调研显示:3岁就已经开始使用QQ和微信,到了7岁,9.9%的儿童使用QQ,15%的儿童使用微信。在12岁拥有QQ(87.9%)、微信(69.7%)的儿童比例超过一半。

引人注意的是低龄儿童微信的接触率,较以往调查有显著提升。4~9岁微信比QQ拥有更多的接触。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已达到38.0%,超过QQ的31.2%接触率。10岁时,QQ接触率达到52.9%,正式超过微信47.1%,自此之后,QQ成为少年儿童第一社交媒体。

(摘编自‚腾讯网‛)

材料四:

‚应对少年儿童网络安全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各界形成合力。‛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在论坛上呼吁,学校应该将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的课程,积极推动开展网络安全法制教育。随机的零敲碎打式的灌输或劝阻,效果恐怕不理想。在儿童‚触网‛低龄化的新形势下,不妨让网络素养教育正式走进学校、课堂、课本之中,即使在幼儿园、学前班阶段,都该有这种制度安排和教育‚标配‛。这不仅是形势和责任所需,更是社会和家庭的呼唤。

‚现在孩子对网络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但自控力依然不强,需要家长引导。‛张海波建议,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上网行为状况,清楚孩子的‚数字轨迹‛,及时教育。其次,家长要及早培养孩子的网络安全意识,了解相关知识和法规,并且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辨别力,通过约定的方式和孩子制定上网行为的规则,让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此外,家长还要加强自身学习,及时了解潮流文化,改善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

(摘编自‚华龙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今的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环境之中,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

B.材料二的图表信息显示,在8种网络行为上,14岁的孩子在与其父母的对比中,总体来看,超越了家长。

C.杭州四年级小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跳楼事件是引起人们极度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并使之成为社会焦点话题。

D.材料三的相关信息显示,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高于QQ的接触率,但10岁时的QQ接触率高于微信的接触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广州市多所学校的儿童代表经过调研发布了《少年儿童网络安全广东倡议》,振聋发聩,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B.从材料二来看,在14岁儿童与家长网络行为的对比中,儿童的表现每一项都遥遥领先,特别是“研究过网络游戏”这一项,相差悬殊。

C.材料三列举大量数据,准确具体的揭示了广东儿童网民网络素养状况,总体来看,儿童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令人担忧。

D.从材料三中调查的具体数据来看,7岁儿童接触网络比例最高,范围最广,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所以数据最详。

E.孩子对网络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但自控力不强。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不能缺失。

9.我们应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少年儿童网络安全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天成大联考

7.C【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能力层级为C(分 析综合)。

【解题思路】C项,无中生有,错置因果。从材料一第一段相关信息可知。

8.CE(选C给3分,选E给2分)【命题意图】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解题思路】A项,“振聋发聩,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等内容无中生有;B项,“儿童的表现每一项都遥遥领先”不当,图标中有一项数据相同;D项,错解文意,因果关系不当。7岁儿童可能有代表性,但并不能说明他们“比例最高,范围最广,影响最大”,更不能达到“数据最详”的结论。

9.社会相关部门要浄化网络环境,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为孩子们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政府要进行教育改革,让网络素养教育正式走进学校、课堂、课本之中。学校应该将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纳人中小学的课程,积极推动开展网络安全法制教育。家长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潮流文化,改善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相关知识和法规,了解孩子的上网行为状况,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辨别力。(答出四点即可,每点1分,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江西质量监测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自2003年至今,我国先后公布了6批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批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但古村落的抢教和保护进度,远远赶不上古村落逐渐消失的速度。

‚如果这些古村落都没有了,都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乡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曾忧虑地说道。

而在消失的村落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问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摘编自《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2017年12月11日‚央广网‛)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村落遗产保护体系的统计分析及分布概

况》)【注】中国村落遗产保护现有体系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从区位上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除开东北地区的空缺区,大致呈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增多的特点,且分布不均匀。

材料三:‚近年来中国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力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消亡速度。但由于经验和法制等不足,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体系仍‘道阻且长’。‛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说。

‚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我们的文明没有断裂,到今天还鲜活地存在?看看古村落就可以找到答案。‛多年来,胡彬彬调查研究的足遍及中国5000多个乡村,被称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第一人‛。

‚古村落拥有丰富内涵,包括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产生活观念、精神道德情操等。‛胡彬彬直言,当前中国古村落保护很大程度上是孤立地保护建筑形态,‚有方向性错误‛。

2017年,胡彬彬主持撰写的中国首部关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与保护的蓝皮书在北京发布,强调对古村落的保护要活态、整体、多维。

对于古村古镇的‚旅游开发热‛,胡彬彬也有冷静的思考。他认为,要以‚全面保护,有度利用‛为原则,避免无序的商业开发导致‚千村一面‛,最大限度保护文化的特质性。

(摘编自《古村落保护要注重活态和人文》,2018年1月27日‚中国新闻网‛)材料四:从农村考上北大研究生的‚85后‛青年汤敏,出于对古村落文化的思考,他放弃工作专心于做公益。如今,他创立了‚古村之友‛,在全国率先发起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并邀请爱好古村落的人一同参与。目前,他的团队已覆盖全国30个省1000支志愿者队伍,聚拢成规模可达四五万人的古村保护志愿者团队。

汤敏通过实地调查大量走访,写下一篇‚救救梅州‛的万字长文,引起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最终,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300多座古屋免于拆毁。梅州还因此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出台了《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的保护条例》。

汤敏认为,一个地方的文明,是一个地方人的乡愁。文明的美,是地方不断涌现人才的‚密码‛,在城市规划的时候,更应该保护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6(摘编自《渠县青年汤敏辞职保护古村落》,2018年1月31日《成都商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已经或濒临消失的村落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抢救和保护的进度远远赶不上村落消失的速度,对此有关专家十分忧虑。

B.从2003年2014年,我国公布了六批历史文化名村,从公布数量来看,一直呈递升态势,其中第六次公布数据已破百,比第一批多95个。

C.胡彬彬和汤敏都做了大量保护古村落的调查研究工作;作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第一人,胡彬彬认为建立科学高效保护体系的道路仍很漫长。

D.梅州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出台了《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此地的300多座古屋没被拆,这些都与汤敏的努力密切相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列举了不少数字,意在说明我国古村落濒临消失的态势,以夸张的形式来唤醒民众,突显人们加强对古村落保护的急迫感。

B.我国有数以千计的传统村落、数以百计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但分布呈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减少的趋势,东北地区甚至出现了空缺区。

C.胡彬彬认为,当前我国古村落保护存在“方向性错误”,其突出表现是孤立保护建筑形态,而忽略了古村落自然与人文的丰富内涵。

D.因为我国古村落今天还鲜活地存在,所以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们的文明没有断裂,这是胡彬彬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E.冯骥才、胡彬彬和汤敏都是古村落保护的功臣,汤敏对其保护的触角最敏锐,他创立了“古村之友”,在全国率先发起对古村落的保护。

9.根据材料

三、材料四,概括说明胡彬彬与汤敏在古村落保护工作方式上上的不同之处。(4分)

江西质量监测卷

7.B(“一直呈递升态势”不对,第三、四批公布的数量不变。)

8.B、C(A“夸张的形式”不对。D强加因果,也不一定是在调查后得出的结论。E“触角最敏锐”无中生有。对1项,得2分(含1对1错);对2 项,得5分,多选不给分。)

9.①汤敏更注重实践,做古村保护公益活动,创立“古村之友”,拥有庞大志愿者团队;②胡彬彬更重研究,提出“古村落的保护要活态、整体、多维”的观点,以及古村落开发要以“全面保护,有度利用”为原则,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每点2分)成都二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2014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摘编自新华社《2017年‚新‛高考前瞻: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破?》)

材料二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廖宗廷和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都认为,高考改革是大学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

这样的转变最直接的体现,是今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参加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9所高校校测面试环节。与以往高校自主招生除高考成绩外,校测部分主要看考生面试表现不同的是,今年上海所有大学都采用了‚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10%)‛的计分比例,而且在综合评价资格初审和面试环节,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报告主要包括每位考生高中3年在校期间所展现的品德发展和公民素养、高中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行为素养记录,是上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3+3“的考试科目选择与组合相适应,上海的招生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设臵,一所高校可设臵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专业可调剂。考生的选考科目只要有1门与该‚院校专业组‛科目要求相同,即具有填报资格。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高考,招录方式新在哪儿》)

材料三

人们看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已经给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带来很多积极变化。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绝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已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园地制宜,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走班制的实施促进了高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和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课题报告已经做得非常普遍。据上海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上海高三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50473个。为了创建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载体和平台,目前83%的上海公办高中都有创新实验室。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推动下,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协同推进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截至2017年3月底,上海已认定的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742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464633个。96%高三学生和73%高二学生,共计99619名高中学生,已完成60个学时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摘编自《光明日报》《看‚新高考‛如何促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材料四

附注:在六选三的情况下,每个科目被选择的平均比例为50%;七选三的情况下则为42.86%。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浙江省选择考“史地政”或“物化生”模式的学生均大幅下降,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B.“院校专业组”制度将若干专业归并在一起,有利于考生根据兴趣与特长进行选择,从而完全改变考生在高校招录制度中被动的地位。

C.高考改革释放出的多元化招生信号,已经倒逼中学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能仅靠学校一己之力。

D.走班制的实施能够促进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推行走班制。

E.虽然物理可报考专业涵盖面最广,但物理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2017年上海和浙江考生选择物理比例远不及平均值。

9.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中学、高校在“新高考”中所面临的挑战。(4分)

成都二诊

7.(3分)B(“面试成绩”应为“综合素质评价”)

8.(5分)AC(B“完全改变”有误;D“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推行走班制”有误;E归因于“物理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误。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选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9.(4分)示例:

中学:如何科学安排走班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高校:如何适应学生科目的选择与组合,科学设置“院校专业组”;如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选拔人才。(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安徽六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科教兴国梦

拳拳赤子心

靳 莹 冯国梧

史绍熙原名史绍华,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的普通农家。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1949到1951年他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究员,从事内燃机的研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临界雷诺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

1951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谢绝各种挽留与劝阻,返回祖国并接受母校的邀请,到天津大学任教授。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高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然而内燃机却是国民经济与国防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史绍熙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高速柴油机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87年,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史绍熙于 1959 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传统燃烧方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过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50年共和国科技丰碑与重大发明之一。接着,他组织开发了当时国家急需的105系列柴油机、85系列柴油机等,并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

1978年,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1983年他创办了《内燃机学报》,1984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380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1980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还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议、宣读论文。他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注目,他相继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领导小组成员、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内燃机会议是世界公认的内燃机科学技术领域中最高的学术会议,在史绍熙的大力争取下,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在天津成功地举办了第18届国际内燃机会议。他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到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史绍熙手携手地把一批批年轻的学者带上了国际内燃机的学术舞台。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线的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做到率先垂范。2000年4月份,84岁的史绍熙动了大手术,可他当时还带着7名博士生,其中两位要在6月份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为此,史绍熙坚持5月中旬就出院回家,由于伤口尚未长好,他一只手按住疼痛的伤口,一只手修改研究生论文;还与学生们详细地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充分做好答辩准备。两位博士生顺利地通过答辩,史绍熙很高兴,却精疲力尽地连说话都困难了。香港理工大学于2000年9月18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由于重病在身,史绍熙的论文尚未完成。开会在即,理工大学来函敦请赴会。他已自知不可能赴会,但仍要坚守信义,必须把论文寄去。那时,他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清晨,史绍熙悄悄起身,伏案写论文。医生查房时发现他的输液管内充满红色,原来由于他起身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医生们见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论文终于在8月末寄出了。此时离辞世只有15天,他还对国外来的E-mail进行了回复。史绍熙辞世时,家中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E-mail和信件。

(摘自2016年9月2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史绍熙虽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品学兼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在大学里从事内燃机专业的学习,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引发世界瞩目。

B.史绍熙总是以国家需要为先,在建国之初,他认识到内燃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改进或研制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内燃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C.史绍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谢绝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内燃机专业,亲自授课,亲自翻译专著,他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

D.史绍熙注重德育,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他做了大手术后忍痛修改学生论文,还耐心地给学生讲课;重病时仍不忘学术会议,坚持写完论文并寄去。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是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它适应了当时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与使用条件,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B.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史绍熙参照苏联教材并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的。

C.搞科研工作不能故步自封,需要“走出去”,史绍熙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终于使自己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

D.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他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E.在介绍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时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同时用了很多数据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

9.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安徽六校联考

7.B A.张冠李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错,原文是“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C.以偏概全,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D.无中生有,“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于文无据。

8.AD B.应是“翻译苏联教材”;C.史绍熙成为一代宗师原因是多方面的;E.“心理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错。(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满分,5分)

9.学术上:热爱事业,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高峰。有着很深的学术素养和很强的战略眼光。(2分)

品德上:有一颗很强的爱国心,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毕生致力于内燃机研制、领导工作,成果卓著。(2分)

长沙统一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在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上,全球化智库(CCG)发布了《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国外获得最高学位的主修科目中,商科以47.3%居首位,占比近半数,应用科学居第二位(16.2%),自然科学占比最低,为7.4%。

对于这一数据,CCG秘书长苗绿博士表示:‚其实出国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数很多,我相信这些年归国人数也有所增长。随着‘千人计划’等各种国家政策的实施,对尖端科学的扶持力度都在增长,这也是未来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向。从个人经验来说,我希望更多的海归在国外有工作经历再回来,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帮助。‛

调查显示,近半数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多数海归对国内就业形势和政策尚缺乏了解,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读、职业规划、就业推荐是海归人员在回国之前最渴望获得的四项服务。

(摘自科学网8月14日报

道)

材料二:

捧着红彤彤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证书,任晓兵欣慰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2009年,作为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任晓兵毅然决定从日本回国,参与创建了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带领一批青年科研人员矢志创新,在2017年1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任晓兵荣获2016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有更大的舞台,能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上升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大施拳脚,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任晓兵说。

统计显示,自2008年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引才项目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4万名,引进教授层次人才数量是1978年至2008年引进总量的20余倍,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高出1.7个百分点。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振聋发聩。在这样的感召下,大量学有所成的留学人才回国报效祖国。

(摘自新华社2月22日报道)

材料三:

材料四:

从2007年到2017年这10年间,出国留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出国留学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即申请到国外名校读本科、硕士、博士;又有到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在一些局部,确实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混文凭‛的现象。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30%。

观察2007年以后的出国留学数据和结构,就不难解释为何会有‚归国潮‛现象了。2007年后快速增加的出国留学学生,在2011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相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争力偏弱的人群,也提高了回国留学比例。

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国留学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负责人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到87%。‛

(摘自参考消息

网10月28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家通过扶持尖端科学来吸引自然科学类海外人才回归,鼓励这些人才在回国前先获取一定的工作经验。

B.自“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引进教授层次人才的数量较此前30年大幅增长,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归热潮。

C.从2015年我国的留学人员数据统计看,出国留学人数仍然高于留学回国人数,而出国留学人员中的近80%选择了回国。

D.最近10年,出国留学人员由以前的精英留学为主逐渐转为精英留学和大众化留学并存的状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四则材料都是围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情况进行阐述的,每则材料都运用了精确数据和对比的方式。

B.四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有别,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二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材料四则以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为主。

C.除第三则材料外,其余每则材料都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将最重要的新闻内容放在了文章的最前面。

D.根据材料三可知,在1978年到2015年时段,留学生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的人员总量达到了出国留学人员总量的79.87%。

E.从材料中可知,我国留学回国的热潮已经形成,留学回国人员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年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

9.根据上述材料,试概括说明近年来留学回国现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海归热潮形成的原因。(4分)长沙统一模拟

7.答案:A。

鼓励人才在回国前先获取一定工作经验的不是国家,而是CCG秘书长苗绿博士的个人建议。

8.答案:AB。

C项,第二则材料先举例,再引出新闻的主体内容,不属于倒金字塔结构。D项,是达到了完成学业的出国留学人员总量的79.87%”;E项,是留学回国人数的增长率超过,不是总人数超过。

9.特点:①海归热潮已经形成,其总量占出国留学总量的绝大部分,其增长率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②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但高层次人才的留学回国总量正在剧增;③近半数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多数海归对国内就业政策缺乏了解。

原因:①国家政策尤其是千人计划,国家领导人对人才的重视等,吸引了大批海归人才;②在西方国家陷入发展危机时,中国发展形势看好,为海归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上升空间;③一些竞争力偏弱的人群回国,提高了回国留学的比例。(每点1分,各答出两点得满分。)

山东师大附中八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

参考》)

材料二: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臵‚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 15 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

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三: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臵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解读全国各省新一

轮高考改革方案》)

材料四: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E.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9.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山东师大附中八模

7.C 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8.A C(B项,必考科目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D项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作为录取参考,并非依据,“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属无中生有;E项录取方式“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9.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每点1分,共4分)

湖北4月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就是财富‛这句格言,又有了新的解读,因为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实现了知识直接‚变现‛,成了另一种含义的‚知识就是财富‛。另一方面,引入价格或经济回报因素后,是否会进一步提高人类知识分享与消费的效率,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秦洁《知识付费兴起原因探析及前景展望》)

材料二

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走红,短时间内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良莠不齐。纵观当下市场上的产品形态,无论是综艺式的说话课程、快速解惑的付费问答,抑或是读书精华,内容均呈现大众化、浅层化、覆盖面广的特点,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深度学习、获得知识沉淀的需求。

在此状况下,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更需要从内容上下功夫,根本不是签约几个大V就能解决问题的。人们之所以愿意为知识‚买单‛,就是因为知识的可贵,而可贵的知识不是靠名人效应积攒的,而是需要‚肚子里有货‛。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来源渠道,让更多的知识人参与到知识付费领域中,才能够解决知识付费‚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腾讯网《‚知识付费‛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内容》)

材料三

图一

2015-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图二

网友最愿意买单的领域

(数据来源:果壳网和网易云课堂公布的《2016年知识青年付费报告》)

材料四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既借力于知识付费平台的演进、付 费方式的便利,也得益于中国中产阶层及准中产阶层学历教育需求的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应对当下中产焦虑的‚止痛剂‛,也不仅仅是IP变现的另外一种方式。

知识付费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臵。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实际上是现有的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是人类信息生产、获取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由一对多转为多对多的一个阶段。最终,知识付费不仅会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还会直接改造和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成为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但相比未来的前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知识付费行业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检视。

(摘编自冯尚钺《我们研究了28家平台,为你揭开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揭示了知识付费的本质、优势,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付费潜在缺点的隐忧。B.材料二表明,当前知识付费行业普遍存在内容肤浅、缺乏个性、广而不精等缺点。C.材料三图二表明,最能决定网友付费的意愿是内容的实用价值,其次是兴趣爱好。D.材料四表明,“知识付费”的崛起,不是技术的演进,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知识就是财富”这句经典格言在当今成为现实,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日益转变。

B.知识付费的兴起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将知识与金钱联系在一起,会使人变得更加唯利是图,从而败坏社会风气。

C.2015年-2017年,我国内容付费用户的规模及增长率均成上升趋势,但预测2018年这二者均成下降趋势。

D.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对多相勾连的模式,将成为独立的有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E.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不宜寄予过高期望。

9.怎样才能使“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4分)湖北4月调研

7.D(原文是“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知识付费既借力于„„,也得益于„„”。)

8.AD(B.“但将知识与金钱联系在一起,会使人变得更加唯利是图,从而败坏社会风气”于文无据;C.图中的增长率是从2016年开始统计的;另外,2018年用户规模呈上升趋势,增长率呈下降趋势;E.“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不宜寄予过高期望”过于武断。)(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9.注重个性,追求深度,推出精品。深入调查,满足不同用户的兴趣和需要。完善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等。整体布局和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等环节。(每点1分,答对3点给4分)

广州市高三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2016年谷歌机器人‚阿尔法围棋‛(AlphaGo)大比分击败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这场围棋人机大战让所有人都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有人说它能为人类提供更卓越的服务,也有人说它将夺取人类的工作并最终战胜人类。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最新报告,到了2020年,受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科技发展的影响,超过500万份工作将会消失。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的700万个岗位中,至少三分之二是行政与办公室类的白领工作岗位。职业中可自动化、计算机化的任务越多,就越有可能被交给机器完成。人工智能能够部分替代的职业有律师、翻译等,这些职业被替代的那部分工作处于计算机能够比较容易掌握的数据领域。

尽管机器可以模仿人类的大脑进行学习,但是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相比人类,机器欠缺了原创能力、互动能力和谈判能力。因此,具备这三种要素的职业便不容易被机器替代,比如文创、科技和管理行业。

(摘编自《新闻论坛》匡文波《人工智能会取代记者吗?》)

材料二:

在中国,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传统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他们之后,还有上百家创业公司正在人工智能的各个方向探索新技术。另一方面,传统行业的公司也在积极引入人工智能,以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在多家中国科技企业积极研发的推动下,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国,中国正在形成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人工智能生态环境。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工智能的竞争,领先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及其他发达国家。虽然中美企业数量远超其他国家,但相比美国,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从企业量到融资量均不占优势,而且中美人工智能产业的侧重点也不同。

中美人工智能各领域企业数量对比图(单位:个)

中美人工智能各领域融资分布对比图(单位:亿)

注:人工智能产业各领域分属三个层面:基础层(处理器/芯片),技术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技术平台),应用层(机器学习应用、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语音识别)。

(摘编自腾讯研究院报告《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

材料三: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准备了3项提案,这些提案全都聚焦人工智能。在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提交的议案中也特别提到,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领域成为全球创新高地。

代表委员们的热议成为业界焦点,而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则将人工智能议题推向高潮。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是需要培育壮大的新兴产业之一,要加快技术研发和转化。这是‚人工智能‛一词首次出现在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国家最高顶层设计的视野。

不管是日常手机应用里的某个功能,还是大型企业里复杂庞大的数据处理系统,背后折射出的都是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者们看来,这次中国没有像过去一样在高新技术发展前期‚缺席‛,而是实现了弯道超车,领跑世界。

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力支持下,业内人士预测,2017年将成为人工智能行业全面升温、人工智能技术大面积‚落地‛、产业生态结构基本形成的一年。然而,尽管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基础、技术水准等方面不输世界先进国家,但在实践经验、人才基础等方面,中国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也给人工智能的实际落地带来阻碍。因此,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之战是突破应用瓶颈。

(摘编自201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人工智能:全球竞赛中国领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据材料一世界经济论坛的最新报告可知,任务越容易自动化、数据越容易获取的职业,受人工智能的影响越大。

B.通过中美人工智能各领域企业数量和融资金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数量多的领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

C.对比人工智能各领域的企业数量会发现,中美两国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像以及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企业都较多。

D.以企业的融资能力来衡量,人工智能应用层的中国企业更有发展前景,人工智能技术层的美国企业更受追捧。

E.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发展期,全球竞争激烈,国内科技企业是中国人工智能飞速发展、领跑世界的重要推动者。

9.人工智能将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世界,中国应做好哪些准备?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4分)

广州市高三调研

7.【信息理解】(3分)

D(A项,材料中没有信息能够表明“围棋人机大战”导致的结果是“人工智能代替部分职业”。B项,材料中的信息是“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国,中国正在形成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人工智能生态环境”,而不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国的智能生态环境”。C项,材料三中将会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全面升温”的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力支持”,而不是“人工智能议案”。)

8.【概括分析】(5分)

B D(B项,从材料二图表中得出信息:企业数量多的领域不一定会吸引较多的投资,如美国的自然语言处理最多,但获得融资金额却不算多。D项,在材料二中,人工智能应用层的中国企业融资额不比其他领域的中国企业多,不能看出“人工智能应用层的中国企业更有发展前景”;人工智能技术层的美国企业获得的融资远不如基础层多,所以不能说“人工智能技术层的美国企业更受追捧”。)

9.【分析探究】(4分)

①大量的职业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在教育方面,中国应更加注重培养年轻人的原创能力、互动能力和谈判能力。

②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既具有独特优势,又与其他先进国家有一定差距,中国应调整人工智能产业结构,保持竞争力。

③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争取率先在应用上实现突破,继续领跑世界。[4分。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河北保定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IP是英文‚Iintellictual

Property‛的所写,即知识财产。一开始IP只是指知识产权中可以被改编为电影、影视剧的‚文学财产‛。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IP可以是文学作品、漫画、动画、话剧、游戏,甚至只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网络热词,只要有足够的人气,就可以后续衍生为电影、电视、游戏、音乐、动漫、文学、周边创意等各种文化产品。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小说领域中,天下霸唱具有非常强的IP营销能力。他的小说能够赢得很多粉丝的关注,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IP。基于自己品牌IP的影响力衍生出来的产品会吸引大量粉丝去观看和下载,会给制作方带来不错的收益,这就是借助IP形成的品牌营销。

当IP争夺战迅速升温之时,市场对此的反馈机制迎来了一次次的阵痛和反弹。作者版权意识薄弱,审核、监管已经无法跟上信息复制、分发的速度,网络平台方难以低成本地鉴别侵权行为,维权成本更高。

(摘编自搜狐财经频道《读懂‚IP经济‛》)

材料二: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吴兵认为,IP改编的‚井喷‛并非是原创动力不够,而是目前的市场判断机制还不能准确提供对原创剧本的判断依据,而IP则能直观地展示一个作品的潜在消费群体和市场价值。中国影视产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创意短缺是‚IP热‛出现的首要动力。

随着银幕增长数量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中国电影市场依然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蜂拥而入。目前,阿里影业、腾讯影业、百度影业等互联网影业公司纷纷成立,对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影响开始显现,近年来多部IP影视剧都赚得盆满钵满。

‚IP热‛的出现使得影视制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可以和受众实现充分互动,提高关注度的过程。IP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创作者与受众保持互动会不断引起热议,更易得到受众的关注,从而在宣传推广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超级IP《鬼吹灯》改编的电影《寻龙诀》为例看,《鬼吹灯》的IP号召力为影片省掉了上亿元的宣传费。

(摘编自光明日报《‚IP热‛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三

衍生品的价格区间与销量情况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四:

随着‚IP‛概念被热炒,‚IP‛版权价格迅速提升,收购‚IP‛版权远远超出预算,这一部分超出的费用也许会转嫁到改编费用上,也许从削减制作费用上来获得。最终的结果是,IP改编的影视作品质量下降,制作公司虽然拿到了一个好IP,却未能获得丰厚回报。‚IP‛剧从诞生之日起便走的是迎合、拼凑的快餐化道路,它使得电视剧制作变成了一种娱乐工业。从演员到导演,从剧本创作到剧目制作,逐渐趋于一套固定的模式。对于演员来说,营销自己比追求艺术更重要,他们热衷于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不断争取关注度和新粉丝。对于导演而言,最大的目的是达到观众体验的舒适化和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对于观众而言,他们更多追求的是一种消费体验,想要的是麦当劳式的可靠稳定的口感保障,‚IP‛剧在制作上迎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所以他们愿意一部接一部地追看‚IP‛剧。

(摘编自朱艺璇《从传播学视角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热播》)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电影市场潜力巨大——吸引投资——相应影业公司成立——影响开始显现——多部IP影视剧大卖。

B.IP改编成影视作品——创作者与受众互动——受众更加关注——宣传推广高效——节省宣传费用。

C.“IP”概念被热炒——版权价格提升——收购超出预算——削减制作费用——投资未获丰厚回报

D.天下霸唱推出小说——赢得粉丝关注——形成自己的品牌IP——开发衍生产品——带来较好收益。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和最初的定义不同,现在的IP概念得到了外延,哪怕只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网络热词,都可以衍生为各种各样的充满创意的文化产品。

B.业内的相关专家认为,目前的市场不能准确判断原创剧本的潜在价值,中国影视产业飞速发展导致创意短缺,推动了“IP热”的出现。

C.据材料三可知,价格适中的IP衍生品的销量最高,而最贵的IP衍生品的销量最低,显然,在IP衍生品的大众消费中,中国产品最受欢迎。

D.IP电视剧制作已成为娱乐工业,模式渐趋于固定,演员更看重的是营销自己,而导演更看重的是观众体验的舒适化和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E.对于IP剧的观众而言,剧作的艺术水准无足轻重,他们追求的只是一种消费体验,只要IP剧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愿意为之买单。

9.如何让IP类文化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河北保定一模

7.C(3分)(削减制作费用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也许会转嫁到改编费用上”。)8.BD(A中欠缺条件“只要有足够的人气”;C项由图可知,最贵的并非销量最低;E项中范围缩小,“他们更多追求的是一种消费体验”,并非“只是”。)(答对一个3分,答对两个5分。)

9.(1)作者要增强版权意识,尽早维权,积极维权;(2)相关部门要加大审核、监管力度;(3)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应该提升鉴定侵权行为的能力;(4)投资方要平衡各方费用,杜绝快餐式开发,提高作品质量;(5)有效降低作者维权成本。(共4分,每点一分,答出四点即可。)

云南师大学附中适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最早开展的全国大型抽样调查,旨在收集家庭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保险与保障、人口与就业等方面信息,全面追踪家庭动态金融行为。

根据2015年数据,中国家庭金融储蓄占GDP的比例在2014年达到了31.8%。但微观数据显示,并非家家户户都在存钱,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真正在当年有储蓄的家庭只有60%,40%的家庭当年是入不敷出的。

西南财大经管学院院长甘黎认为,储蓄主要来源于高收入阶层这一现状说明,之前的消费刺激政策对于高收入阶层的作用有限。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以前普 遍认为消费不足的原因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消费意愿不足。这十年来我国社保制度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好转,但这对促进消费并没有起到根本性作用。材料二:

‚我国的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并非消费意愿不足,而是收入分布的问题。‛甘黎说,收入差距大既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我国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家庭低收入群体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却通常入不敷出,提高他们的收入将对促进消费起到根本性作用。甘黎建议对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给予大幅度的转移支付。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已经很高了,如果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把钱转移到相对贫困的老百姓身上以后,他们把钱花出去,那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材料三:

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分布情况,揭示中国财富悬殊现象极为严重。就目前而言,这种储蓄结构分布会带来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一方面,影响中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迟滞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众所周知,目前靠投资和外贸两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有限,刺激内需应是中国政府提振经济的‚发动机‛。而这种分布极为不合理的储蓄现状,使低收入社会群体想消费而没有能力消费,而少数各种消费已近饱和的高收入社会群体却占据大量社会财富,这种财富拥有量与消费需求量严重错位的尴尬现状,无疑成了制约内需扩大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储蓄分布结构图表明,中国财富分化现象严重,造成这种分化严重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因素之外,还有我国在收入分布政策、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这不仅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且也会形成社会对立矛盾,加剧社会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长久稳定。

此外,这种储蓄分布状况还会影响中国金融发展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因为它会让高收入阶层成为金融信贷的主要获得者,从而使银行加剧信贷风险,不利于整个金融扶贫事业的推广,甚至涉及整个金融业运行生态。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观数据显示,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且高收入阶层拥有较高的储蓄率占比。B.从收入排名前5%的家庭的国际对比来看,我国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远高于美国。C.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消费意愿不足。D.尽管我国社保制度已有了较大改善和好转,但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刺激作用不大。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甘黎认为,收入差距大、收入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才是我国的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B.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支付,才能刺激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意愿,从而促进消费。C.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分布现状,揭示贫富分化现象严重。这必将引发银行的信贷危机。D.通过转移支付增加收入的措施一旦不完善,低收入者会对现金福利求助更加依赖。E.甘黎认为,居民转移性支出明细表显示,我国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比重仍然偏小。9.根据上述材料,请为改变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分布结构提出合理建议。(4分)

云南师大学附中适应考

7.(3分)C【解析】这是“以前普遍认为”的观点,而非本文观点。8.(5分)A(3分)E(2分)

【解析】B.转移支付非必要条件。C.说法绝对,以偏概全。D.文中无据。[来源:Z.xx.k.Com] 9.(4分)①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②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力度,完善税收政策,尽量缓解贫富分化现象。(每点2分)

四川联测促改试卷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回顾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到19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战后婴儿潮,国家鼓励通过生育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到1960年代,我国出现极度贫困,这固然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但也说明人口与生产力的矛盾已经出现并日益严重。所以,19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实施以人口控制为导向的人口政策。到了1990年代后,妇女的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所谓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是指平均每位妇女生育2.1个子女。这样,下一代人口能够更替上一代人口数。当平均每位妇女生育子女数小于这个水平,人口再生产总体上呈现内在萎缩状态。目前,我国妇女生育水平仍旧在下降。

贝克尔为生育和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提出了历程碑式的分析框架。他认为人类的生育是把孩子作为耐用品进行投资的一项行为选择,生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是人们选择生育孩子与否的主要考虑因素。

(摘编自任远《后人口转变》)

材料二:

表1:老年人口占比调查和预测

(转自郭志刚《中国低生率进程的主要特征》)

注:表中实线: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财务司2002年假定总和生育率水平为1.8对老年人口比例作出的预测。这一预测已被证明是科学正确的。虚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对老年人口比例的调查。衡量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发展中国家往往以60岁为老年的起点认为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即为老龄社会。

表2: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 2010年六普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 0.556 0.728 0.891 0.416 0.381 0.384

孩 次 0.075 0.079 0.063

合计 1.047 1.188 1.338 材料三:

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增长放缓往往被认为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压力。生育率的下降首先减小了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并带来社会抚养比的下降和人口红利。但长期人口低生育率以后,劳动力数量和比重开始转而下降,则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出现社会劳动力不足的局面。老年人人口比重则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抚养压力不断提高,到2020年我国的人口抚养水平将会达到50%的高水平,进一步加剧劳动力数量相对不足对于经济增长的压力。

(摘编自任远《后人口转变》)

材料四:

2015年10月,中国决定结束长期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单独二孩,并从201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二孩政策。从2003年到2013年间,中国出生人口始终在1600万上下波动。2016年,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推算,中国出生人口超过了1786万,生育水平提高到1.7以上。

(摘编自‚人民网‛)

7.下面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口老龄化是长期低生育率的产物。若生育率保持稳定,老龄人口占比将同步实现稳定。B.根据表1两条曲线,可以判断,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实际总和生育率小于1.8。C.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下降突出表现为一孩总和生育率的较快下降,至2015年降至新低。D.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二孩总和生育率有所提高,但仍没有改变低生育率的人口现状。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生育率水平总体低迷,其根本原因是生育孩子的成本的增加。B.我国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在人口制约生产力发展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过渡性政策。C.社会抚养比,与儿童、老年人的人口数量成正比,与社会劳动力人口数量成反比。D.2005年到2015年,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逐年大幅降低,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压力。E.我国人口政策改革的历史表明,人口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核心的政策工具。9.低生育率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如何应对这一人口问题?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四川联测促改试卷 7.A(3分)

8.B、C(5分)漏选得2分,全对5分,错选或多选得0分 9.(4分)

采取更加灵活的生育政策(答案中出现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实施二孩政策等即可)。

降低家庭的生育成本(降低生育成本,提高收益)。

加快构建老龄化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劳动力人口的后顾之忧。

细则: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3分,三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宁夏银川教学质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2015-2019中国单车租赁用户户规模及预测

注:左侧纵轴表示用户规模,石侧纵轴表示增长幸,‚E‛表示预测。材料二:

调查显示,被访者对共享单车投放后这营管理维护表示‚不大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7.8%和9.3%;有35%的被访者希望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在使用共享单车遇到的问题中,‚车辆有破损‛问题最突出,主要表现在: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链子、车把成车座损坏,有72.2%的被访者遇到过这种情形,其中有25.4%的被访者把它排在问题首位。

有58.4%的被访者在早晚高峰期间有过寻车困难的经历,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三位,其中,有19.4%的被访者认为这个问题最严重。

针对使用者素质问题,有70.5%的被访者遇到过车辆遭恶意损坏,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二位,其中有40.9%的被访者认为这是首要问题。

许多被访者认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十分严重,还有部分被访者反映使用者随意将共享单年停放在人行道或盲道上,甚至直接将车停放在机动车道内,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市容市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出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摘自2017年5月11日《北京晨报》)

材料三:

近期部分共享单车企业在郑州多地违规新投增单车,而疏于线下运维管理,严重影响了城市的交通秩序和形象。今日(2月6日)下午郑州市交通委联合市公安局、市城管委对‚哈罗业车‛‚摩拜单车‛‚ofo单车‛‚易购宝单车‛等共享单车企业进行约谈。均谈要求:

一、从即日起立即暂停新增投放车辆,一旦发现,将作为严重失信行为纳入企业征信档案,并上报市信用办定期对社会公示。

二、对‚哈罗单车‛近期在郑州市区内新投增的车辆,立即拿出相关方案,限期召回或分流。

三、各企业要加强春节期间对违规停放车辆的清理,特别是对交通枢纽、轨道与公交站点、行政与商务办公区、大型广场与超市、机动车道等重点区域,及时清运违停和积压车辆。

四、各企业要及时召回破损、故障等不能提供服务的车辆,确保用户车辆正常使用和运营车辆安全。

五、各企业要在2018年3月15日前将管理所必须数据信息接入政府指定监管平台。各企业要立即组织实施,如组织实施不及时或不到位的,市交通委将向社会及时通报,并限制相关企业在本市投放车辆。

(选自2018年2月6日映象网快讯)

材料四:

29(猎豹全球智库)发布首份《共享单车企业发展报告》,中国首创的无桩共享单车实现了弯道超车,焕发了全球自行车行业的‚第二春‛,以ofo为首的中国品牌也正在主导全球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其中,ofo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均稳居行业第一。

全球共享单车行业在2017年间的周活跃渗透率迅猛增长,最高涨幅1258%,全球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达2.27亿。其中,2017年9月至12月,海外市场用户周活渗透率涨幅达2440%。分析还称,全球自行车每年的需求量在1.1亿辆左右,骑行人数的占总人口的15%,总骑行人数超11亿。

(选自2018年3月7日央广网)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材料一可知,中国单车租货市场用户规模预计2019年將继续增长,用户增长速度与之形成反比。

B.调查显示,共享单车在投放运营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早晚高峰寻车困难”的问题,被认为是最为严重的。

C.部分共享单车企业,违规增投、疏于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郑州市的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约谈,提出了整改要求。

D.通过对《共享单车全球发展报告》的分析,可以清晰地预测出:海外市场增长空间潜力巨大。

8.下列对相关材料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2015到2019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预测用户增长率最高的是2016年,新增用户人数最多的也是2016年。

B.共享单车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维护不及时、投放量不够以及使用者素质低下等问题,这正是共享单车当前面临的困境,急需解决。

C.从郑州市相关部门对共享单车企业约谈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连续新增投放已经给市场造成了乱象,影响了政府形象,因此被予以严重警告。

D.全球共享单车用户渗透率及其涨幅、用户规模前景看好,其中ofo在国内外市场稳居行业第一,主导了全球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

E.材料一、四从国内外共享单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而材料二、三则对共享单车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报道,可以说未来共享单车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9.“共享单车”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如何让这个“新发明”成为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概括。(4分)宁夏银川教学质检

(三)实用类文本答案:3+5+4=12分

7题(3分)B项,“早晚高峰寻车困难”的问题,被认为是最为严重的。”表述错误,只是“58.4%的被访者中”认为最严重。

8题(5分)BE

解析:(A项“新增用户人数最多的也是2016年”错误。增加最多的是2017年。C项影响的是城市形象。D项“主导了全球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已然时态,原文为正在进行时)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多选不得分。9题(4分)答案: 从政府部门来说,要加强对共享单车运营商的的监管力度。

从运营商来说,要搞好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同时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从使用者来说,要提升自身素质,不故意损坏车辆,不乱停乱放车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

从未来发展来说,继续扩大共享单车在海外市场运营量,做大做强。等等。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1分,少一点扣1分,满分4分。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材料,材料二、三、四则内容。材料二,提到车辆破损、寻车难、使用者乱停乱放等问题。材料三,从政府管理者的角度,如何提升监管力度等。材料四从发展前景来说。

河北唐山二次模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从英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盗墓、探险、玄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悟空传》《鬼吹灯》《甄嬛传》《诛仙》《步步惊心》等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人物和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学网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8.14)【材料二】

2011-2018E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亿元)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学网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再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而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这些数据不仅体现着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起点中文网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VIP会员、高级VIP会员订阅付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5分钱、4分钱、3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5000字,当他得到1000份VIP订阅,扣除网站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1500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王丹《商业化带给网络文学的机与危》)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

B.根据材料二市场规模、增长率这两项,我们能够了解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C.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增长率从2016年前的较大波动到趋向稳定。

D.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低谷。

E.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零门槛”的,只要网络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他就可以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4分)河北唐山二次模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C(应该是“反馈较好”再“上架”)

8.B C(A项,“伴随”不准确,文中并没有“互联网产生,网络文学即产生”的表达。D项,增长率下滑不能说明“处于低谷”。E项,“签约作者”与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无必然关系;且网络文学发表“零门槛”也不符合作者的表达)

(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5分)9.写作方式,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创作。

创作过程,作者不是“孤独的写作”,而是有读者参与。付费方式,稿酬方式,作者采取与网站合作的方式分取稿酬。阅读方式,读者不再是“孤独的阅读”,而是参与创作。(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安徽淮南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今年春节期间出现的影院盛况,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集中反映。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文化产品的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目前,A股市场共有传媒娱乐、文教休闲类公司近百家,其中不乏影视公司,各大互联网企业也有自己的影业,它们为国内影视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产品,这也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基础之一。

(摘编自《影院爆棚折射出的经济新现象》,2018年2月24日《经济日报》)材料二: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的24部影片已全部亮相。这些影片延续了柏林电影节反映社会和政治现实的风格。

《过境》由德国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片中,主人公为逃避法西斯迫害来到马赛,见证了滞留马赛的以德国人为主的其他流亡者的悲惨和绝望。

影片对二战、纳粹等历史背景做了模糊处理,将焦点放在流亡者本身的命运和情感上。影评人认为,这种对时间有意的混淆使人联想到当今欧洲的难民问题。

《于特岛7月22日》再现了2011年震惊世界的挪威于特岛枪击事件。电影使用对主人公一镜到底的跟拍方式,借惨案受害者视角,最大限度还原于特岛充满杀戮、绝望和恐惧的一个多小时。

导演波佩在首映后的记者会上说,他想通过电影记录这段悲惨历史。‚环顾今日欧洲,极端主义势力日渐抬头。我们需要记住这座岛上发生过什么。‛

(摘编自《贴近现实的柏林电影节》,2018年2月25日新华网)

2018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电影票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总票房达5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9%。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559.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45%,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01.04亿元。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影片《战狼》以56.83亿元票房和1.6亿观影人次创造了多项市场纪录。

如果说票房只是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数字指标,还不足以说明整个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那么,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则可以看出,2018年春节档期满意度得分为83.4分,是迄今为止春节档调查中的最高分。不仅观众对国产影片的认同感和喜爱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的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已经建立,并且日益丰满,进而为新的电影创作提供指引。

这一切,离不开《电影产业促进法》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提供的根本法律依据——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固家制定电影及相关产业政策,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摘编自《中国电影,势头正劲》,2018年3月1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时代向前发展,我们的文艺作品一定要不断创新、更加多元,电影市场才能百花齐放。电影的观赏性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只顾娱乐而牺牲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品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电影生产主体在电影选题方面要更加重视艺术性,提升筛选电影的品位标准。另外,电影院线应适当增加艺术电影的排片量。

(摘编自《加大对艺术电影的支持力度》,2018年3月1 1日《光明日报》)【注】艺术电影:一般是指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

7.下列关于中国电影繁荣发展必要条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期,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核心基础,也是中国电影持续发展的内驱力。B.全国A股市场共有多家影视类

公司,各大互联网企业也都有自己的影业,这是影视市场迎来大繁荣的物质基础之一。

C.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不仅需要观众的认同和喜爱,更需要建立并丰满科学综合评价体系,为新的电影创作提供指引。

D.如果没有《电影产业促进法》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产业,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不会如此辉煌。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电影《过境》将焦点放在流亡者本身的命运和情感上,《于特岛7月22日》使用对主人公一镜到底的跟拍方式,这些都体现了艺术电影的基本特征。

B.根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近五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和银幕总数增速逐年递升,这不仅契合当前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C.2018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电影票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可以预见,主要以电影消费为代表的文化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D.无论是当下全国电影总票房、国产电影的票房占比,还是影片《战狼》创造的多项市场纪录,都是中国电影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表征。

E.电影生产主体在电影选题方面更加重视艺术性,不断创新;电影院线适当增加艺术电影排片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影市场百花齐放。

9.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电影的观赏性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只顾娱乐而牺牲最重要的电影艺术品质”一句话的理解。(4分)安徽淮南二模

7.D【解析】《电影产业促进法》促进中国电影繁荣发展不是因为 “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产业”,而是“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制定电影及相关产业政策”。

8.A、E【解析】B项“增速逐年递升”表述错误,应注意“增速”的含义;C项“主要以电影消费为代表”表述错误,原文无此信息,也不能推断出相近的结论;D项“都是中国电影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表征”表述错误,原文表述为“票房只是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数字指标,还不足以说明整个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9.(1)“电影的观赏性”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也是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2)但电影属于文艺作品,必须讲求艺术品质,也只有不断提升艺术品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3)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电影的观赏性奠定了群众基础,电影的艺术性推动了良性发展。(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百校联盟四月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2017年5月10日,位于我国南海的神狐海域,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一束橙色火焰喷薄而出,标志着中国‚可燃冰‛试采成功!

深海‚可燃冰‛开采,是一个全新领域,美国、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也尚未攻克。此番‚试剑‛神狐深海,领跑‚可燃冰‛开采的总包方是中国海洋工程公司,他们完成了从100米浅海向1300米深海进军的大跨越,实现了从常规油气到‚可燃冰‛全新领域作业的大突破,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攻坚克难的精神融入石油人血液。总经理刘圣志认为,惟有创新,方能为深海领域的‚可燃冰‛开采杀出一条路!泥质粉砂岩储层中的‚可燃冰‛开采,如同在‚泥巴层里取气‛,他们在无数次求解世界难题中寻到‚最优‛路径,通过60天连续试采,验证了防砂思路的科学性和防砂工艺的有效性。海洋工程公司 35 组建了一支近800人的攻关团队,主力大多是80后。公司让年轻人大胆地练、铆劲儿地闯,一批深水石油人在实战中加速成长、历练。

(新浪网《找寻深海中的‚可燃冰‛密码》)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人民日报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材料三:

2017年7月29日,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海上作业,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可燃冰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9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中国能源研究会2017年会‛上做演讲时表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规模、效益开发任重而道远。他说:‚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采了31万方气,但我判断,只有一部分是水合物,还有相当多的是游离气。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实现产业化仍然面临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等诸多挑战。

(澎湃新闻《赵文智院士:南海可燃冰规模、效益开发任重而道远》)

材料四:

谱写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之歌,一位从事可燃冰研究20多年的专家功不可没,他就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可燃冰试来工程首席科学家卢海龙。

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卢海龙,赴日本留学深造,1998年成为日本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博士,第一次证明可然冰的真实存在,随后移居加拿大。卢海龙创造了多个世界性‚首次‛。他本人也得到日本和加拿大政府的充分肯定。

2014年,乘着国家‛千人计划‛的东风,他回到了祖同的怀抱,‚我想为国家多做点事情‛。回国后,卢海龙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支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为我国试采可燃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我国海域虽然可燃冰储量丰富,但储层条件并不好。卢海龙和科研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试采前的勘查准备到提出试采方法,再到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都做足了准备。

科研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年过五旬的卢海龙深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对待学生毫无保留,悉心培养。‚卢老师非常希望把学生培养成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河题的能力。‛在博士生滕益华眼中,卢海龙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

(2017年09月04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美日等国尚未攻克可燃冰开采技术难题的悄况下,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B.我国可燃冰可能储最高居各类能源可能储量榜苜,但开展海上大规模商业化试采,从2018年开始至少需要32年时间。

C.可燃冰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是因为其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

D.卢海龙北大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深造,在日本创造了两个第一,随后移居加拿大,创造了多个世界性“首次”。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三都报道了中国“可燃冰”试采的消息,材料一侧重介绍团队,材料三侧重介绍开采价值。

B.中国海洋工程公司“试剑”神狐深海,实现了作业海域深度的大跨越,实现了全新领域作业的大突破。

C.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演讲时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规模、效益开发表示忧虑,认为前景不乐观。

D.材料四描写卢海龙时正侧结合,运用了大量的细节表现其爱国奉献无私传承,充满责任感的精神。

9.我国可燃冰实行产业化开采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百校联盟四月联考

7.B

8.B

9.①要有强有力的工程团队。中国海洋工程公司就具有攻坚克难,创新拼搏。坚持执着的精神。②要有顶尖科学家的技术支持与指导。比如在世界上技术领先的可燃冰领城的卢海龙。③要有源源不斯的新人。我国应大胆起用新人,关性、培养年轻人的成长。④要有科学合理的开采规划,分步实施。

【解析】

7.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但开展海上大规模商业化试采,从2018年开始至少需要32年时间”错,应该是12年。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材料三报道侧重的是可燃冰开采面临的挑战。C项,“表示忧虑,认为前景不乐观”曲解文意,原文是“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实现产业化仍然面临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等诸多挑战。”D项。“运用了大量的细节”错,选材中没有细节描写。

9.试题分析:题干是分析“我国可燃冰实行产业化开采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阅读四则材料,答案主要集中在一、四材料中,材料一介绍团队中国海洋工程公司,“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攻坚克难的精神融入石油人血液。„„海洋工程公司组建了一支近800人的攻关团队,主力大多是80后。公司让年轻人大胆地练、铆劲儿地闯,一批深水石油人在实战中加速成长、历练。”可概括要有攻坚克难,创新拼搏,坚持执着的精神工程团队;材料四中介绍了顶尖科学家卢海龙,他的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回国后,卢海龙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支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为我国试采可燃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我”所以要有这些科 37 学家的技术指导;“科研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年过五旬的卢海龙深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对待学生毫无保留,悉心培养。”可概括起用新人,关新、培养年轻人的成长。

长春高三质量监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作为‚新动能‛之一,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共享租屋等就是已走近普通大众的共享产品。‚共享+‛百花齐放,这是好事,然而,也有一些所谓的‚共享‛,因为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不仅浪费社会资源,也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成了‚伪共享‛。

比如,有人把‚共享雨伞‛投放到地铁口、公交站台等交通节点,结果半个月后悉数消失;有人在城市街头投放‚共享马扎‛,但管理跟不上,最终被市政部门清理搬走;有人推出‚共享睡眠舱‛,但安全、消防、卫生都不过关,最终被管理部门叫停……

共享经济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权利人将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从中获益。其本质是整合闲散资源,盘活存量经济,减少浪费,避免新的资源开掘。‚伪共享‛之所以没市场,就在于它们并未真正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来解决生产与生活的痛点,却因制造‚虚假需求‛,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成了‚非共享、不经济‛。‚共享項目‛只有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走向理性、合规、审慎,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才能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盈利路径。有人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还将保持40%的高速增长。

(摘编自《‚共享经济‛越是被看好,越不能滥用》,201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材料二:

中国的共享服务正在向汽车领城扩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共享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4亿元扩大至93亿元,在中国,共享单车等服务迅速普及,但共享汽车面临诸多课题。大型汽车厂商由于担心汽车销量下滑,也对共享汽车持谨慎姿态。但中国本土汽车厂商可能在共享汽车领域加强攻势。中国约3亿人有驾照,而私家车保有量约1.5亿辆,单纯计算有1.5亿人有驾照但没车。有问卷调查显示,77%的受访者‚愿意尝试共享汽车服务‛。

(摘编自《中国共享汽车服务业快马加鞭》2017年12月20日日本经济新闻网)材料三:五种出行方式对比图。

(摘自《透过共享经济看消费生态变化》,2017年12月25日新华网)材料四:

近日,摩拜单车宣布与日本最大移动社交网络公司LINE达成战略协作。LINE领投摩拜单车在日本子公司的A轮融资,认购股份不超过20%,并派遣董事。业内人士表示,拥有更低成本、更大规模的运营经验和更多数据的摩拜,有了日本最大移动社交网络公司LINE公司千万量级用户的加持,将有力促进日本共享单车市场成长。

(摘编自《日本LINE希望中国共享单车助力2020年东京奥运会》2017年12月22日环球网)

7.下列对材料中“共享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共享经济是在一定前提下,临时转移资源的使用权,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获益。

B.共享经济应立足消费者需求来解决生产与生活的痛点,整合闲散资源,实现真正共享与经济。

C.“共享+”成为“新动能”,共享单车、共享租屋、共享雨伞、共享马扎已走进我们的生活。

D.“共享项目”应走理性、合规、审慎之路,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方能找到发展焦点并盈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中国共享经济只有摆脱资本热捧的假象与无意义的营销炒作,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才能在未来几年保持40%的增长。

B.中国共享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4亿元扩大至2020年的93亿元,这说明,尽管面临诸多难题,但中国汽车厂商已经加强攻势。

C.材料三揭示了在共享服务方面,共享出行在夜间出行和等待时间两方面更具有优势,共享单车优势明显,共享汽车则具有潜在需求。

D.公交汽车和轨道交通明显可以节约出行的成本,但它们夜间出行不便利,通勤速度慢,因此必须增加共享单车与共享汽车的投放数量。

E.摩拜单车与日本网络公司LINE达成战略协作,此协作强强联合,将有力促进日本共享单车市场成长,也可能助力2020年东京奥运会。

9.怎样才能推动我国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长春高三质量监测

7.【参考答案】A(3分)

【解析】共享雨伞、共享马扎并未“成功走进”我们的生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8.【参考答案】CE(5分)(选对一项即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两项全错及选择两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与原文的逻辑内容不符;B项未然说成已然;D因果关系与原图不符。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9.【参考答案】(4分)

真正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来解决生产与生活的痛点。建立有效科学的管理和盈利模式。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理性、合规、审慎地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相关项目。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多实用类文本主题的探究能力。

大庆二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实体书店的‚危机论‛一直没有消停。随着京东、当当等网上购书平台的日臻完善。实体书店一直备受冲击。而近七八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从纸质阅读转向数字阅读,也让实体书店的生存土壤进一步遭受蚕食。

‚为什么要去书店?‛就职于深圳一家本土高校的苏先生坦诚地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有五六年的光景没有去过书店了:‚我现在一年的购书数量不下50本,但全部是通过网络书店下单。首先这是一个成本的问题,时间成本省了,自己喜欢的书到网上订购,第二天快递马上就可以送到家,资金成本也省了,网络书店的折扣是实体书店很难比拟的;其次是现代都市生活习惯的问题,去一次实体书店,你要花很多时间在车上,在路上,一些书店的停车设施不完善。你还得头疼停车的问题,克服了这些困难之后,在实体书店找不到你想要的书籍,整个人的心情也会不好了,而即使找到很多你很喜欢的书籍,你还得辛苦地把这一堆书都搬回家。‛

(摘编自《实体书店日渐式微

传统阅读如何突围》)

材料二:

注:2015年9月,《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在人人网、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以及线下的实体书店启动‚2015实体书店读者需求调查‛,从读者的进书店频率、进书店原因、进书店行为、心目中的书店等多方面,全面了解互联网时代下读者择店、进店的情况。

材料三:

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校梁小建看来,实体书店的转型发展受到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出版管理政策导向、阅读活动走向等多种因素影响,转转型和复苏可谓刚刚开始,要实现‚华丽转身‛,还应该有更多的考量。梁小建指出,除了书店自身系统性的创新外,更为系统化和细化的外部支持也必不可少,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在图书弹性定价机制、阅读推广促进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扶持。

今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明确提出‚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加快推进实体书房或各类图书代销代购网点覆盖全国所有乡镇‛。

(摘编自《实体书店创新成长的途径》)

材料四:

有人评价,吴清友最重要的遗产是激活了书店文化。的确,他的诚品书店最大的创举,是充分挖掘出了书籍的商品属性,并且给其叠加了丰富的文化休闲属性。将书作为核心产品,铺排开文创售卖甚至百货经营,再配上温馨典雅的室内装修,辅之以韵律得当的背景音乐和缱绻的咖啡消费等,甚至实行24小时营业,书店可以不买书,可以在此下午茶、在此谈公务、在此消磨碎片时间。集中体现城市公共文化的地标,称得上开风气之先。

文化O2O的观念,指的即是将书店打造为一个提供文化体验、互动交流的空间和平台。文化消费是不同于其他物质需求的一种更为多元的消费需求,单统的买卖关系不是维系用户的长久之计,对于文化氛图及体验的打造才是真正抢夺市场的关键。实体书店更多的空间是用于休闲、学习、书籍周边产品展示等多元化文化体验的开发。

(摘编自《数字阅读繁荣时代

实体书店能否靠文化逆袭》)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体书店的危机来源于网上购书平台完善、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这些因素导致了实体书店的日渐式微。

B.读者对实体书店提供特色服务的需求是多元的,实体书店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转型方向是要逐渐淡化阅读功能。

C.实体书店的转型和复苏需要书店自身系统性的创新,也需要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各方面的支持和扶持。

D.书店文化体现于休闲、学习、书籍周边产品展示等多元化文化,这些文化消费可以丰富人们的都市文化生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网络购书具有较大的便利,可以节省时间、足不出户,网上可以享受到更大的折扣,并且有更多自己喜欢的书籍可以选择。

B.实体书店需要提供各种创新的服务,尤其是开展读者沙龙、名家讲座,这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进书店。

C.人们对实体书店特色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这些需求都超出了单纯的书籍文本阅读范畴。

D.书籍的商品属性的挖掘,以及叠加的丰富的文化休闲属性,这些是诚品书店最大的创举,也是其他书店做不到的。

E.实体书店抢夺市场的关键是对于文化氛围及体验的打造,单纯的买卖关系不是维系用户的长久之计。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怎样才能解决当前实体书店的危机。(4分)大庆二检

7.B(“逐渐淡化阅读功能”错)

8.AE(B.“这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进书店”说法绝对。C.“都超出了”说法绝对。D.“也是其他书店做不到的”说法错,原文并无此信息。答对一个选项得3分,两个选项得5分)

9.(4分)

全面了解互联网时代下读者对实体书店的需求,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实体书店需要系统化和细化的外部支持。

加快推进实体书店或各类图书代销代购网点覆盖全国所有乡镇的进程。

充分挖掘书籍的商品属性,给其叠加丰富的文化休闲属性等多元化文化体验。(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湖南六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要求,从八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各地按照这个规划,攻城拔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摘自新华社2017年2月22日,有删改)材料二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根本。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张家大院安臵点引进科技公司成立农民专合社,建立产业示范园3000亩,年人均可增收1600元。湖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引导各地走特色脱贫道路,如黄冈市形成了‚罗田一只羊‛‚麻城一朵花‛

‚英山一片荼‛等一批特色产业。另外,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

(摘自2017年9月18日《四川日报》,有删改)材料三

曲靖会泽易地扶贫搬迁起成效贫困户建房无负担

走进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观音岩村易地扶贫安臵点,60户安居房分成六七排,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旁边小山上的野菊花迎风盛开。这里安臵了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户随迁户。村民董兴淮高兴地说:‚我用政府补助的5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4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没有增加建房负担,很是满意!‛

董兴淮介绍:‚原来我们住的是土墙石板顶,一下大雨就不敢睡,怕水冲进房子来,害怕房后的山垮塌,现在不出钱就住上了新房,孩子在外打工也不担心在家的老人和孩子的安全,他们回来交通也方便。‛

据村支书介绍:该村269户689人中,外出务工者达186户546人,占总人口的79.2%,大部分均在东川区务工,务工成为了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之一。在安臵点一侧的公路边,有致富头脑的人,已带领群众进行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当地传统产业‚老家洋芋‛也越来越受外地消费者欢迎。

(摘自2017年4月27日《曲靖日报》,有删改)材料四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面貌明显改善。

B.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000多万人,共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5.7%。

C.材料三用村民董兴淮的例子,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扶贫前后村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可见云南曲靖易地扶贫工作取得了成效。

D.从材料四图表中可以看出,2013年到2016年4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呈逐步减少趋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扶贫工作的讲话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突出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和目标规划。

B.各地的扶贫经验证明,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扶贫工作中,广大干部和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对象和致富的主体。

C.曲靖会泽县已有村民在安置点附近种植中药材,发展“洋芋”产业,这与巴中市张家

大院、湖北黄冈市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D.前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同,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计民生的责任感,都探索出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

E.在大数据时代,以上材料都充分利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以事实说话,表明我国的扶贫工作正在积极地推进。

9.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的扶贫工作应该怎样有效展开。湖南六校联考

7.D 8.CE

9.中央出台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各级政府因地因人施策,发展脱贫产业,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各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要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要发挥主体作用,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脱贫人数呈逐步减少趋势”错。根据统计示意图,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2014年是1232万,而2015年是1442万,2016年是1240万。

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概括不准确,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D项,第一则材料并未探索出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我国的扶贫工作应该怎样有效展开,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另外,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乌鲁木齐三诊测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誓言无声初心永恒

——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1926年3月,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然而在他颠沛流离求学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黄旭华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景象,‚如果国家太弱,那我们只会任人欺凌、宰割!‛黄旭华在心里默默发下了誓言,‚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1945年7月,从小在海边长大、时海洋有着深厚感情的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开始毅然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

1954年,美国核潜艇首次试航。1958年,面对占据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工作。毛主席下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怀着科技强国的梦想,面对‚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严苛誓言,黄旭华一颗火热的赤子心开始熊熊燃烧。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研制核潜艇谈何容易!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加之国外严密封锁,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核潜艇的大致轮廓。当时国内还没有手摇计算机,大量数据只能用老式算盘和计算尺来计算。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获得相同答案才能通过。黄旭华还想出了更‚土‛的办法——磅秤称设备。为了确保潜艇的重心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黄旭华要求,所有拿到船上的设备、管线都要过秤,登记在案;凡是拿出船体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登记,几年来天天如此。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逐一检查,不合格的退回去重称。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的需要。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和年轻的同事们忍饥挨饿,笑对困难。

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1965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1966年,黄旭华拖家带口,带领同事们进驻荒岛葫芦岛。岛上一年四季狂风怒吼,黄沙肆虐,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也极其匮乏,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半年见不到一滴油水。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是父母的‚信箱‛。

越是有成就,就越需要把自己埋得深,黄旭华就像深海里的潜艇一样,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为了积蓄这撼山震地般的力量,他的割舍超乎寻常。

1957年,黄旭华出差到广东,经组织批准回了趟老家。临别时,母亲叮嘱:‚以前战争纷乱,交通不便,你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交通恢复了,希望你常回家来看看。‛黄旭华含泪答应。但他没想到,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间,他和父母只靠书信往来。再相见时,黄旭华已双鬓斑白,母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而父亲和二哥都已去世。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是妻儿的‚客家人‛。

同丈夫一个单住,妻子李世英对黄旭华的事业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她选择了‚不打扰‛的相守,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毫无怨言。

而这一切,黄旭华都不曾知道。他正带领同事们向一道道技术难关发起冲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臵、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臵七项技术难关,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成功试航,从此劈波斩浪,邀游在深蓝大洋之中,为保卫世界和平释放着巨大的震撼力。

1988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原本不必下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惊心动魄的深潜开始了:100米、200米、45 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黄旭华沉着应对,指挥若定,给了大家无穷的信心。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官。惊涛驻浪,乐在其中!‛

(摘编自2017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在著名的‚护校运动‛中,黄旭华一腔热血,振臂疾呼;在让国民党当局悚然心惊的‚五四营火晚会‛中,黄旭华敢为人先,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表演,而且竭力维护晚会秩序,阻挡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在‚大江歌咏团‛与‚晨社‛里,黄旭华更是身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经过一系列的血与火的洗礼,黄旭华终于在1949年春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完成了从一名进步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王艳明《黄旭华:许身报国铸辉煌》)

1994年,因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功勋卓著,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游艇之父‛。他却说:‚中国核潜艇是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的直接领导下,由大批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集体创造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该做的事。‛

(方凡《‚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

许身报国铸辉煌》)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出生在海边,黄旭华对海洋有深厚的感情,后来他又成功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船舶制造专业,所以没有继承祖业学医。

B.我国的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不仅面临着无经验、无资料的严酷现实,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因此独立研制非常不易。

C.黄旭华1957年至1987年这30年间从未回过老家,甚至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有回去,但家人一直理解和支持他,对他毫无怨言。

D.为获得第一手资料,62岁的黄旭华不顾年事已高和深潜试验的危险,大胆做出了与艇员一同下水,亲自傲极限深潜试验的决定。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交大的学习与锤炼使黄旭华不仅成长为一名专业人才,而且成为了一个铮铮的革命者,为他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奠定了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石。

B.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黄旭华的“土”办法,体现了他高超的技术和科学创新的能力,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黄旭华带领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等七项技术难关,因而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D.文本列出“100米、200米„„”的数据记录了核潜艇不断下潜的深度,既体现出传记的文学性,同时也暗含崇敬仰慕之情,增强了感染力。

E.深潜成功后,黄老赋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官。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尽显他对核潜艇事业的痴迷、执着以及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9.支撑着黄旭华几十年如一日“誓言无声初心永恒”的是哪些精神?请简要概括。(4分)

乌鲁木齐三诊测验

7.B(A项,“没有继承祖业学医”,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志;C项,“对他毫无怨言”的是他的妻子;D项,做出该决定的目的是“稳定军心、鼓舞士气”。)(3分)

8.AE(B项,用秤来称的土办法并非“高超的技术”;C项,黄旭华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是“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功勋卓著”;D项,下潜深度的数据首先体现的是传记的真实性。)(写对1个得2分,写对2个得5分)(5分)

9.矢志报国、坚定执着的爱国精神。攻坚克难、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不怕吃苦、身先士卒的担当精神。谦逊淡泊、默默无闻的奉献 精神。(4分)

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

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变现需求的自媒体人提供技术支持。

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摘编自《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二: 据有关教据,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年10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万元,达到峰值。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报道显示,上述知名知识付费产品除在2017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其他时段的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在下滑。(摘编自胡宁、张均斌《知识付费,2018年将是怎样的姿势》)材料三: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 47 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付费内容似乎天方夜谭。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不仅可以让提供专业知识的特殊用户获得收益,也可让普通用户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获得收益。

B.2016年,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知识付费方面的收益有突出表现,但2017年,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C.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如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D.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的业态,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前者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知识产品业态发展不够充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狭义知识付费项目的完成,既需要知识内容的制造者,也需要知识付费的消费用户,还需要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提供服务。

B.与传统意义上出版业、教育业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C.网民在课外、工作外的学习,对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兴趣呈增长趋势,而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不高。

D.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是向知识服务业发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等,使客户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

E.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的发展,让人们因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得到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成为可能。

9.知识付费火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

(一)7.【理解分析】(3分)

C(“关键存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错。文中有“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的信息,这说明服务商也存在问题)

8.【分析评价】(5分)

A、E(答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5分)(严狭义的知识付费”不包括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和服务。C虽然图片显示人们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的未来使用倾向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使用频率,不能说“兴趣不高。D概括不全面。材料认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品业要大发展,二是知识服务对知识产品的推动)

9.【信息筛选】(4分)

①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大,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使人产生焦虑感,会给人带来学习的意愿。②周期短、获利高的知识付费对于内容生产者的吸引力更大,保证了知识付费的内容来源,推动了知识付费的发展。(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天一大联考

(四)(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中国动漫行业的发展最早起步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7年建厂后摄制的动画片《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等作品制作精良,取得了良好的反响。90年代之后,以日本动漫为代表的海外作品大量涌入中国,使国产动漫一度失色。进入21世纪,为了提振国产动漫,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动画创作竞赛、政府补贴及税收减免、鼓励衍生品经营等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动漫品牌。在政策推动下,一系列国产精品动漫如《秦时明月》、《熊出没》陆续问世,掀起收视热潮。此外,全面放开二胎预计将使我国在未来5至8年再次迎来生育高峰,新增受众有望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动漫设计制作占据产业链上游,通过向中游动漫平台或发行商出售漫画版权获取收入。中游发行渠道收入则由作品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组成。由于动漫内容的延展性强、衍生品市场的销售成为动漫产业收入的主要增长源。其中动漫玩具占据了衍生品市场的半壁江山。此外,影视游戏开发商通过将具有影响力的动漫内容二次创作改编成电影、游戏等的方式也将获得可观的票房收入及流量导入。由此可见,优质动漫内容占据产业链核心地位,而衍生品市场的繁荣也对国产动漫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5年动漫行业分析报告》公布数据显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动漫作品中,国产动漫占11%,6成以上被日本动漫占据。此外,由动漫星空统计的2015年动漫排行榜中,Top10席位全部被日本动漫垄断。

(摘编自《2016年中国动漫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材料二:

国产动漫沉寂了许多年,直到最近两年才被一系列高口碑、高票房的动画电影所点燃,自此踏入了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动漫行业的传播和发展。

2014年年初,《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电影取得了2.47亿元的票房收入,刷新了之前由《喜洋洋》系列动画电影所创造的票房纪录,拉开了国产动画电影爆发式增长的大幕。该片是《熊出没》电视动画系列的第一部贺岁影片,同时也是国内首部3D动画大电影。电影剔除了《熊出没之夺宝奇兵》颇为人诟病的消极因素,而是以精妙的剧情、精良的制作、细腻的表达而吸引观众,成为当年‚全家档优秀动画电影。

2014年的最后一天,一部叫做《十万个冷笑话》的电影登录院线。该电影取材‚有妖气‛网站的原创漫画‚十万个冷笑话‛,漫画在电影上映前就有15亿次网络点击和7300万完整阅读人次。上映仅一天半就实现盈利,票房最后统计为1.19亿。它是我国第一部‚众筹‛电影、同时也是国产‚第一部票房过亿的非低龄国产动画电影‛。

(摘编自《2017年我国动漫市场规模分析》)

材料三:

今天‚首届全国动漫美术作品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全国美展系列中首个动漫节展。此次展览不仅有年轻动漫创作势力入选,也吸引了包括香港漫画之父黄玉郎、享誉日本的唯美派漫画家平凡等大腕级动漫名家的作品参展。

广州是全国动漫重镇,在中国动漫业的发展上,广州军团可谓赫赫有名。建设‚动漫之都‛,已纳入广州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通过举办各种与动漫相关的展览活动,将更多的动漫人才吸引到广州,将更多的动漫资源汇集到广州。广州从2008年开始举办中国国际漫画节,至今已举办了10届,日均超过5万人次,使该节成为中国漫画行业的国家品牌。

2000年初,广州青少年中就已经开始流行cosplay、组织同人社团,甚至还自费出版漫画作品,领全国风气之先。不过,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还在于政府的重视与扶持。早在2006年,广州就将动漫、软件作为重点产业打造,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原创动画片播出补贴等优惠政策。从2007年起五年内,广州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用于扶持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

(摘自谭敏《打造广州动漫文化梦工厂》,2017年12月15日《广州日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摄制的动画片,播出后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后来国产动漫曾受到外来作品的巨大冲击。

B.在整个动漫产业链中,动漫设计制作虽位于产业链的上游,但其仅依靠出售漫画版权获取收入,比中游发行渠道收入以及衍生品市场获得的收入少。

C.2007——2015年的9年间,国产动画票房虽有两个年份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一直低于进口动画票房,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D.《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等一批国产动画电影,赢得了好口碑、高票房,使沉寂多年的国产动漫迈进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2015年动漫行业分析报告》公布的数据及动漫星空统计的2015年动漫排行榜可知,无论是最具影响力的动漫作品数量还是Top1O席位方面,日本都远超我国。

B.目前我国动漫发展拥有诸多有利的条件,其中庞大的网民规模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是促进动漫产业持续发展的原因。

C.由材料二可知,自2011年起的5年里,伴随着国产动画票房的逐年升高,国产动画占比也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其中2015年约占到整个动画市场的一半。

篇3:小学语文文本的分类

一、细读文本对于阅读教学的意义

1. 对于“教”的意义

首先, 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材内容,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绚丽的多媒体, 无限的网络资源, 铺天盖地的教学参考书籍, 在带给我们教学便利的同时, 也容易让语文教学一步一步地远离质朴和实在, 进而迷失自我。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些语文教师越来越不清楚自己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常常是照本宣科, 人云亦云。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教师就要带着学生认真读书, 就要自己先把教材读懂、读深、读透, 亦即细读文本, 走进文本, 让自己获得对文本的认识和体验之后, 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只有这样, 教师在教学时, 才能明确自己应该“教什么”, 而只有明确了“教什么”的问题, “怎么教”的问题才有探究的意义。

其次, 可以提升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文本往往是作者内心的折射, 通过细读能让读者看到作者的内心。就教师来说, 细读文本, 不仅要发现言语的存在, 而且要获得细读言语的体验。这种通过亲力亲为获得的细读体验, 是教师教学得以成功的保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 往往存在着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确、学习难点不能突破以及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 究其原因往往是教师对文本缺少细致的研读。如果教师能运用细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 就能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就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式, 使教学设计更为合理。“怎么教”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2. 对于“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关键点在文本解读, 它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获得文本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假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出现偏差或遗漏, 势必会导致学生阅读不到位或阅读不完整的问题, 严重影响教学的效率, 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能力的形成。

当前一些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低下, 就是因为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细读文本, 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 学生无法走进文本。仅仅是回答教师的几个问题, 走马观花式地浏览课文, 那是无法品味出文本的语言之美的, 也无法领悟到文本的深层内蕴, 无法体验并发现文本隐藏的内容美和情感美。

二、教师细读文本的策略

教师细读文本的目标是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所以, 教师细读文本就要在备课环节进行, 而且要分几个步骤来完成。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细读文本的指导。

1. 多元解读, 尊重文本价值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多方互动过程, 所以阅读的角度必然会存在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 不同角度获得的阅读体验必然会存在差异, 呈现多元化倾向。作为教师, 不但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之一, 还要成为阅读教学的主导者, 通过细读文本来决定文本的价值倾向。因此, 教师在细读文本时, 首先要从普通读者的角度走进文本, 用心感悟和体验文本语言所描绘的万千画境, 借助经验读出文本的原意, 读出自身的感受, 参与文本意义的重构。其次还要从学生的视角再次审视文本, 细读文本, 在看似简明的语言中发现学生的存疑之处, 感知学生的经验、能力在阅读中可能达到的阅读层次。

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也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但是, 不管读者读出的“哈姆雷特”是怎样的, 他也只能是“哈姆雷特”, 而不能成为其他人。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 个性化阅读体验必须以文本传达出来的情意为基础, 要以尊重文本价值为前提。

2. 整体出发, 树立整体阅读意识

细读文本要有整体阅读意识。“细读”要关注文本的细节, 但是细读不等于碎读, 不是要将文本的一字一句孤立出来, 使文本支离破碎, 失去整体的意义和美感。细读, 其实就是一种品读, 一字一句仔细研读, 咬文嚼字, 才能品出文本的意义和内涵, 品出文本的蕴味。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看, 它包含了开头、经过和结尾几个部分, 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 有机组合才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义。所以, 教师在备课研读时, 就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综合完整的信息, 才能获得文本的核心价值。优秀的阅读文本之所以美, 不仅表现在语言美, 修辞美, 而且还表现在结构美和情意美, 等等。就是这些无处不在的闪光点, 构成了阅读文本整体的美, 并且提升了整个文本的层次。在品味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时, 不能完全脱离其他的方面。此外, 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可能还需要从文本的背景、语言风格、结构脉络和内容情感等多个方面入手, 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解读。

3. 关注细节, 找准细读的关键点

细读文本就是要在“细”上下功夫, 其方法很多, 但是主要的是要找准几个关键的点, 比如关键词句、文本空白处和疑惑之处等。

第一, 品味关键词句。关键词句是指能够表达文本主旨, 体现作者情思, 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有效地把握文本信息的词语或句子。常见的有总起的句子、总结性句子、在文中反复多次出现的句子以及过渡句或过渡词, 或者是起着强调限制的词语, 等等。这些都是在细读文本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教师在备课研读时要注意。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引导学生关注思考这些句子的含义以及在文本中的作用。比如在《安塞腰鼓》 (苏教版六年级上, 下同) 一文中, “好一个……”的句式, 从头到尾贯穿了课文的始终。这些句子充满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反复出现, 对文本的中心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第二, 挖掘文本的深意。优秀的阅读文本不仅意义表达明确, 而且在表层含义之外, 总还有一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需要读者进行深入思考才能领悟到。这也恰是优秀文本的动人之处, 是读者参与文本意义重建的关节。细读文本就要抓住这些看似平凡实则蕴含深意的地方, 运用想象和思考, 反复品味, 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 对文本读出个性化的深度理解。

篇4:浅谈小学语文的文本细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109

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细读至关重要,它是成就有效课堂的前提。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可以说文本细读是我们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

一、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把握文本内容及主旨

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也就是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有些文章的中心就在标题中,也有的在文章很显眼的地方,但有些并不明显,我们无法一下子明白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这时,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把内容复杂的文章读“简单”,把内容简单的文章读“复杂”。

(一)把复杂的文章读“简单”

面对复杂的文章内容,我们在进行细读时要力求“简单”,这里并不是指我们随意地、敷衍了事地读这样的文章,而是指针对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文章,我们要找到一条简单的线索进行把握和理解,这样细读的思路就更加简单明了,便于一下子理清文章脉络,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找到文章的中心所在。运用到课堂,学生也能跟随这样简单明了的思路很轻松地学习、认知和感受。

例如,《唯一的听众》,课文篇幅较长,我们读起来很难一下子抓住重点。我在解读此文时,紧紧抓住了主要人物“唯一的听众”——老教授,思考她是怎样给“我”鼓励,使我从沮丧灰心到对拉小提琴无法割舍的?这个问题简洁明了,能够使我们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和内容。于是在教学时,我也带领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很快地找到了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方面的内容,通过朗读、分析等语言活动,感受到了老教授对一个青年人的热情鼓励和无声支持,感受到了文本带给我们的语言文字的美。这样学生就很顺利地体会到了老教授对“我”真诚的帮助,感受到了人物无私关爱的美好心灵。

(二)把简短的文章读“丰富”

我们来看另一类非常简短又很简单的文章——儿歌。在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课本中常有儿歌出现。这些儿歌大多是一、二年级儿童常见的、喜爱的内容。特别是一年级上册的一些儿歌往往浅显易懂,易唱易诵,内容非常的简单。很多教师会觉得这里没什么供我们研究与教学的内容,只要带领学生学一学生字,唱一唱儿歌就能够轻松掌握知识点。那么这样的课文我们该怎么细读呢?其实每篇简短的课文或儿歌里都有它暗藏玄机的地方,所以面对如此简单的文本内容,我们在进行文本细读时不妨“丰富”些。

如《做早操》一课,内容是“花鹿姐姐喊口令,大家一起做早操。排好,排好,小狗,小猫。小白兔别跳,小公鸡别跑。大家排好队,一起做早操。”如果我们不仔细研读,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描写小动物们做早操时的情景。我在解读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发现这是小动物在做早操的准备工作。你看,儿歌中说的很清楚:“排好,排好, 大家排好队,一起做早操。” 从这可知道儿歌要告诉我们的内容不是小动物在做早操,而是它们在准备做早操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简单的儿歌中蕴汗了复杂的逻辑、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可以说“简短儿歌不简单”,越是简单的内容,我们越是要深入进行思考,于简单处发现奥秘,明白文章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使学生学有所获。

二、关注“怎么写”,探寻文本表达方式

在明白了文章要表达的内容之后,我们不妨逆推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的,也就是“怎么写的”,这有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结构、词句等表达的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除了以教师角度去解读文章外,不妨“跳出来”,从多种角度出发,把自己当成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身份去读课文,从而得到各方面的感受,获得对文章的全面认识,真正读懂作者是“怎么写的”,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做准备。

(一)把自己当作者

在面对文章内容,我们常常会对作者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及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那么,我们可把自己当成作者,思考: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怎么写这篇文章?我会怎么安排内容?然而原作者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他采用了什么结构?用什么样的语言写出来的?这样两相对比,文章的特色就能很明显地显露出来,我们也就能很自然地抓住文章的特色进行教学。

(二)把自己当文中人物

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在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上,我们不妨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人物,进入其所处的环境,深入其内心,这样获得的感受将是最符合文章主题的,也是最真实的,最合理的。当我们解读文章时,不妨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人物去慢慢体会,这样才是从文本出发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尊重文本,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把自己当学生

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文章,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同样能够为我们的解读和教学打开思路。只有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细读文本时,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体会文本表达效果

不管是针对文章的结构、思路,还是对文章的一些句子的句式、修辞甚至是标点,我们都可以问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体会其表达效果。只有读懂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能够使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课堂上也能够使学生获益更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5: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教好语文首先要感悟好文本。于永正老师说过:“最好的备课是感悟好课文”小学语文是以一篇篇文章为载体,教材的选文经过细细斟酌,可以说选文经典,这些文章蕴含着激荡饱满的感情,有着丰富多彩的意境,千锤百炼的语言,美如音乐的旋律。要感受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老舍怜爱的乖巧、淘气、古怪、温柔的猫。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诸葛亮的形象来。那么如何感悟、解读,我想最基本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文本思路

一般来说,一篇教材不仅具有明确的文意,而且具有鲜明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指出:“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有时我们把思路成为“文脉”。一篇文章畅通无阻,不中断,不阻塞,或承接,或转换,或开合,一线贯穿,一脉相承。课文先后有序,条理分明。有纵向的,有横向的,有的纵横交错。因此要摸清思路,这样理解教材才透彻,遵路识真。

(二)感悟文本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感悟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潜心会文,披文入境,既掌握丰富、活泼的语言,又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感悟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

文章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1.准确。

优秀的文章语言极其准确,往往字字斟酌,煞费苦心,所以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不用五战士,一个“壮”字,表现出战士的威武雄壮,杀敌志“壮”,卫国气“壮”,献身悲“壮”。“壮”字,切人、切事、切情。

2.明晰。

好的文章语言明晰,绝不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如:《倔强的小红军》,原来的题目是“马背上的小红军”,“马背上”让人琢磨不透,是小红军骑在马背上,生病了,走不动,还是让人抱在马背上,令人费解,显然表意不明。“倔强”,做到了“意明”(题意明确),“眼明”(题眼清楚),“情明”赞颂了小红军倔强的性格。

3.生动。

生动的语言往往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丰富内涵,使人产生联想。如《燕子》一课写道:“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这里的“痕”用得好,刚下过雨,电线细而高,天空淡蓝,“痕”显得那么朦胧淡远,若有若无。如用几“根”,则显得坐实,缺少韵味。

(三)明确文本立意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写作是传情达意的活动,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是无“意”之作。“意”在文章中起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为此,读文本要深入理解,挖掘文意,透过表面找出隐藏在语言后面的内涵。要找得准,理解得透。如《去年的树》虽然写的是一只小鸟和一棵树,实际上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人,揭示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品德。其中小鸟的那种诚信守诺,以及通过执著的追踪寻找表现出来的她对朋友的笃厚深情,是重要的主题。寇准《咏华山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近红日,回首白云低。”这首诗表面写华山,实际透示了诗人“自我”,仿佛是人间第二人。当时他是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四)体会文本的美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审美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文本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许多的美的内涵,是小学语文领域美育教育的重要基础。

1.自然美。

自然景物自然景物是多种色彩、各样的形态和多样的声音和谐构成。包括形态的美、色彩的美、声音的美等。

(1)形态美。如《火烧云》中的这段描写:“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这段描写写得富于变化,富于动感,给人以变幻莫测之感。

(2)色彩美。如《可爱的草塘》中的这段描写:“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小河为镜,映出绿的苇草、蓝的天空、白的云朵,以清凌凌的亮色为主,它与其他的多色达到了和谐。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

(3)声音美。如《观潮》中的:“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描写动人心魄,令人鼓舞。《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听来那样熨贴,那样的舒心。

2.社会美。

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有事物的美,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包括情感美、节操美和智慧美等。

(1)情感美。如《难忘的八个字》中老师伦纳德说的八个字:“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像一缕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苦糖》中的母亲,知道我把糖偷吃,“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 „ „这些细腻的描写,透露出亲人、朋友间的疼爱、友爱、亲情。

(2)节操美。《我的“自白”书》“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由,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革命烈士陈然的不屈精神。《狱中联欢》中江姐等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在与敌人的斗争中的得到了烘托。他们高尚的节操广为流传。

篇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接受启蒙教育,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积极的作用。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中很值得使用的方式,细读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意,才能抓住文章的灵魂,从阅读中有收获。而今,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状况却令人堪忧:教师不能很好领会课标精神,对教材编排、课程资源、训练目标等一系列文本的根本忘而却步,只是一贯地依赖教参,借鉴名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确定茫然而随意,课堂上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非语文”活动,一些阅读教学脱离课文的语言,教师天马行空,随意发挥——或对人文内涵的深挖细找,或进行大量的“泛语文”活动等等。揣摩教材,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一种累赘。为此,开展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策略研究势在必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的重要研究课题。此课题研究立足于新课改的时代背景,针对小学语文一线教师教学中最基本的难点与困惑,在研究中逐步明晰文本细读的内容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教材细读能力,把握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与体系,重点明确中高年段课程目标,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更新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培养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应该是自主学习者。“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决定个体发展水平的,将取决于不断利用新信息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而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更要关注学生细读学习能力的培养。

3、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理论依据。其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

4、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所指的“文本”,既包括语言文字构成的教科书、课外读物上的文章,也包括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如课文中的插图,有关的音像资料。文本细读: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一种研究作品的方法指的是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 “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范围指向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内涵为:1.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言语,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家的情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2.细读直接指向言语。只有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使文本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3.教师细读先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学生的文本细读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有教师指导和引导的,学生沉入文本言语的细读。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课题组成员本身、小学语文教材(以中高年级为主)的研究,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研究,唤醒教师的语文意识,准确细致地发现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内涵,能正确解读文本,在不断的文本细读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2.通过研究,基本熟识人教版小学阶段中高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更有效地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形式,更充分地进行教学预设并智慧地应对课堂生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3.通过研究,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资源,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对于小学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已日趋深入,近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和《教学月刊》等杂志上时常能看到有关的信息,如窦桂梅老师的“细读词语”法,“细读结构”法,“细读背景”法,细读“细节”法等;再如周益民老师提出的“化身诵读”法,“脑海成像”法,“搜索大全”法等等,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也给了我们一些启迪。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成员都是处在第一线的教师,同时他们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计划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教改实践交叉进行。

2、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使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的具体情况的记录,及时做好总结各阶段的成果,积极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同时也明确:“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也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的文本细读应指向言语性,在阅读中特别要学习言语表达。

1、引领学生基于内容的了解,学习作者的表达 :(1)学习作者的行文思路。(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3)学习作者的布局谋篇。(4)学习作者的选材组材。(5)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6)学习作者的语言应用。

2、引领学生基于文本语境,学习细读的基本方法:(1)朗读法(2)批注法(3)联想法(4)提问法(5)比较法

3、引领学生基于阅读情境,学以致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理解、积累语言,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要把学习到的表达方法运用到学生说和写的训练中去,要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语言增值点,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说、写训练,抓住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创设情境,训练学生说话写话,做到读中悟法,读写结合。(1)示范仿写法 课文中总有一些典型句式或段式,如带有几种修饰语的复杂单句、各种关系的简单复句等句子的语言图式,有总分、概述、并列、转折、承接等段落的语言图式。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仿写,降低写作难度,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进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2)空白补写法 作者常常会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3)想象扩展法 有些文章的结尾写得留有余地、耐人寻味,给学生留有巨大的猜想空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样的猜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4)换角度改写法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读一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年4月——*年4月。

1、开题起步阶段——理论研究(*.5——*.9)

成立课题组,确定详细的开题报告及研究方案。

2、初步研究阶段——实践操作(*.10——*.10)

各子课题按既定方案开展研究;组织相关子课题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形成一些案例成果。

上一篇:陋室铭的说课稿下一篇:爱情陪伴的美文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