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2024-05-04

初中生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精选6篇)

篇1:初中生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20XX年全国高考题,在众多省市中,北京卷在第Ⅱ卷的第11小题考查了文言文的断句题(只断句,不标点),5个小题,共5分,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20XX年,北京卷在第Ⅱ卷的第11小题又考查了文言文的断句题(只断句,不标点),两个小题,还是5分;辽宁卷在第Ⅱ卷的第15小题也考查了文言文断句题,只不过只有一小题,4分。今年,我省也已经明确提出了将增加考查文言文断句这一部分的内容。由此,我们对于文言文断句部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就断句题的解题方法技巧谈些看法。

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也、也、也,老师笔记《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篇2:初中生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断句大致还可以借用以下方法:

①首先要注意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汉语词句的知识(词法、句法等)来断句。例如名词经常做主语或者宾语,遇到了名词、代词做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看见名词、代词做宾语了,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形容词经常做谓语,一般讲,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做谓语例外。虚词在文章中主要起着帮助造句的作用,因为它没有什么实在的意思,这时候,大家可以从几个小的方法来考虑:如果有一个虚词是发语词,那么,当然就要在它前面断开,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有的词只是在语尾起一个帮助、表示语气的作用,如“也”、“矣”、“尔”、“欤”、“焉”、“哉”;“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如果关联词关联前后的关系相当紧密,那是可能把它断开的,如果作用松一点,那么可以把前后两部分断开;再一个,碰到了“曰”、“云”,后面是人物的语言(对话),这时候可以断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这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从而明辨句读。根据虚词的这些特点,找出虚词,并弄清他们的作用,就有助于句读了。此外,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有的词活用了,同学们一定要判断清楚,否则断句就会出现错误。

②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由于词汇较少、句法要求不严格和文字工具的限制呈显出凝练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四种特殊句式和实词的活用现象,这不仅是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要想准确断句,就必须对这两种语法现象了然于心。

③利用修辞手法。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④掌握文史常识。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好、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⑤利用总分句、段知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篇3:浅谈高考文言文断句试题解题策略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断句,策略

文言文断句是训练学生语感和培养学生文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当前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常见的命题形式。大部分高考考卷以及高考模拟试题中都出现了相关的考题设置,其成为高考备考的重点。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几种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一、近五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特点分析

1.文言文断句考查的命题省市逐年增加。2015年全国高考卷由18套减为15套,而断句题有增无减。用考查断句来考量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已成为一种趋势。

2.设题形式呈现两大类型。一种是选择题,给出四种断句选项,选择用“/”标注断点正确的一项;另一种是主观型试题,即用“/”标注断点。近几年主观题明显增多,逐步与客观题平分秋色。从试题难度来看,主观型试题难度明显大于客观型试题,对学生语感和文本的理解能力要求更高。

3.文句选材特点。选用叙述性和议论性的文句都有。一是选自文言文大阅读文本中的语句,二是选用独立文段或独立小文段中的句子。

4.从试卷分值来看,一般为3~5分。

二、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的策略

1.通读全文,弄清文体。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正确与否,而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因此要正确断句,一定是建立在对文章全面理解、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的。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通读全文,熟读精思,然后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搞清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最后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2.标名(代)词,定主宾。在文言文中,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3.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开的地方。找到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4.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5.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例: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6.用语法,辩句式。不管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都存在着一个句子结构分析的语法上的问题。分句间语意关系的判断,实际上就是复句结构关系的确定,而在理解句意,也就是句子翻译方面,也应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简单地说就是句子成分的分析。如“吾谓汝知天下之理”的正确理解,我们必须分析为:“吾”是句子的主语,“谓”是谓语,“汝知天下之理”为宾语;而“汝知天下之理”又必须分析为:“汝”是主语,“知”是谓语,而“天下之理”为偏正结构充当宾语,则选项中“天下的道理”及“治理天下”的选择必须确定前者。

7.明修辞,巧判断。古人注重文气,讲究语句整齐对仗、音韵和谐、意思对举,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而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2015年四川卷第12题)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塞型整墨生/甚?偊b鱼/垂翌囤/迅速冀蕉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选自《隋书?偊b经籍志四》)

解析:语言标志“乃、因、卒、遂”连接词一般在句首,然后扣紧语境,“言、申、明、讽、冀、卒”逻辑层意层层递进,根据整句的句式特点明显———多四字短句,即可准确断句。

总之,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知识,这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4: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断句是今人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文言文的一个常考点。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哪些呢?首先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以下方法进行断句。

一、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在文言文中,一些发语词常常用在句子开头,如“夫、惟、盖、凡、窃、请、敬、微、今、初”在这些词的前面一般需要断开;还有一些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在这些词的前面一般也需要断开;还有一些用在句末的语气词,如“乎、哉、也、兮、矣、欤、焉、耳、耶、邪、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在这些词的后面一般需要断开;还有复句中的一些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也要断开。这些特点,非常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往往和籍贯官职名连在一起,人名在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三、察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作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的双方来断句。

例如: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四、依总分结构,定句读

文言文中,句子结构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文言文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对偶(对称)——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在平时的断句考查中,应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先易后难,逐层突破,兼顾上下文的联系,仔细推敲。断句过后,还应该作些检查。一是检查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断句后上下文内容是否合理。

文言文断句的考察,归根结底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考察,因而,除了掌握以上几种方法外,还应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知识,多种方法相辅相成,才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高中语文文言断句技巧

这里的所谓“特殊虚词”,指的是一些多用于句首或句末的文言虚词和一些表示说话的词语,以及文段中的诸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词语,它们往往可以成为给文言断句的重要参考标志。比如,常用于句首的文言虚词有“若夫、乃夫、至于、于是、虽然、是故、是以、已而、向使、夫、焉、盖、惟”等,见了这些虚词,在它们前边就可断句;常用于句末的文言虚词有“矣、焉、乎、也、耶(邪)、欤、哉、夫、耳、者也”等,在它们后边也大多可断句;相当于“说”的词语有“曰、道、云、语、白”等,在它们之后也大多应断句。对于文段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职名、谦称和敬称等词语,断句时要分析其是作主语还是宾语。

二、据句式特点断句

篇6: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指津

◆考点解析◆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卷高考语文《考试说明》,2005年辽宁卷继之,2006年、2007年全国高考分别有四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2008年有广东、浙江、重庆、北京、江苏五省市涉及。考查断句时,只划斜线,不加标点,这也降低了解题的难度。

◆真题展台◆

(2008年高考浙江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 暴 其 尸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而 死 者 果 政 也

(《史记刺客列传》)

◆解题指津◆

1.通文意

拿到一个文言文片段,先不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一遍,大体搞清这个文言文片段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属于什么文体等。叙述性文章,要弄懂基本情节;人物对话,要清楚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说理性文章,要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在对每个词语意思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句意、段意乃至文意,准确把握文章的形式和风格,也才能有助于准确断句。

2.抓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的确如此。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者”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末;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致若”、“若”、“是故”、“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3.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4.看句式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熟悉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其……乎(与)”等,可以帮助断句。

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要记牢,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等。

5.明修辞

上一篇:三年级《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短一点经典英语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