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24-06-26

企业员工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共12篇)

篇1:企业员工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企业员工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深刻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对党和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讲到了反腐工作取得的进展,论述了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战略部署,谈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高屋建瓴、开拓创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会议结束后,我认真学习了十九大报告,了解了党和国家这五年来取得的突出成就,研读了党中央关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为党和国家近年来取得成绩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同时也为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道路而倍感光荣,总的来说,有五点深刻的体会:

第一,十九大报告是总结经验、鼓舞人心的报告。大会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主题。报告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宏伟蓝图,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的本色初衷和使命担当。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在世界经济集体滑坡、各国政治剧烈变动的时代大潮中,我们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能够坚守航线,而且凭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制度优势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不断取得让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成绩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坚信有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将不断铸造新辉煌。

第二,十九大报告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报告。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员令和宣言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给我们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信心,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深远影响。总书记发挥举旗定向、掌舵领航核心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革命性,体现了总书记的崇高风范和个性魅力,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已经成为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旗帜和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火炬,在进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引航和推进作用。

第三,十九大报告是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以历史的眼光、全球的视野,科学判断时代,明确历史使命,既符合实际,又振奋人心。特别是在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又清醒深刻地指出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强调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强调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四,十九大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解放思想是我党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不断解放思想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可以看到,我们党改革的决心非常坚定,改革的思路非常明确,而且比以往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注重解决事关改革开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也让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改革开放的各项制度一定会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改革发展的道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2018年将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需要用改革的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目前,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将会坚持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第五,十九大报告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报告。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艰巨、更艰苦的努力。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是有习近平同志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这些成就还归功于科学有力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哲学思想有机结晶的光辉,闪耀着科学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同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交融相映的光辉,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和当今世界矛盾的工具箱,是改造共产党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方法论,必将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

总的来讲,党的十九大报告集政治智慧和科学精神为一身,融全党意志和人民意愿为一体,高屋建瓴,立意高远,主题突出,内涵丰富,是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刻学习领会报告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刻苦学习、踏实工作,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切实将十九大报告精神落到实处。一是提升服务水平。就是要服务好领导、服务好部门、服务好客户。我将按照领导要求开展工作,按照工作需要开展工作,深入思考,早考虑、早研究、早动手,细致、精心、精细的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做到服务的特色化和人性化。二是服从组织安排。对上一致、对下一心是政治素质的基本体现。作为共产党员,我将严守铁的纪律,坚决服从组织和领导安排,确保交办的任务圆满完成。三是讲求团结。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团结,是对全党的嘱托。我将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始终把大局观念作为行动的指南,维护和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工作主动不越位,服从不偏位,融洽不空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继续紧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步伐,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学习、多请教,多与领导沟通交流,不断提高前瞻性,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坚定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目标,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时时事事都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篇2:企业员工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我们迎来中共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立意深刻、内涵丰富、催人奋进。

通过学习总书记的报告,使我备受鼓舞,对未来经济发展信心倍增,国家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一些过去长期困扰我们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得到根本性的破解。供给侧改革、创新经济发展转变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一带一路”全面展开,民营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与我们企业发展切身相关的许多重大政策,比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体经济的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发展将会得到政策性引导;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企业家践行企业家精神给予肯定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将会更具活力;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 1 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鼓励发展的政策更加明朗,广大非公经济在未来发展中信心更加坚定,发展动力更加充足。

新的时代召唤新的使命,作为新时代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是勇担责任,立足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期,作为经济主体,企业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发挥企业优势,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三是改革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员工创新,企业才能创新。企业要在新时代发展中,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企业是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主体的作用,紧跟国家创新发展大势,推动创新经济发展。

篇3:企业员工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三农”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指出,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只有理解并落实了十七大精神,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才能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1985年~200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1.86:1扩大到3.33:1。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国家的补贴,实际差距约为5:1~6:1;还要考虑到,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别。全国农村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在农村更为突出。就是在城乡差距最小的苏南,2007年,江苏省镇江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也为2.1:1。可以说,“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上,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努力发展、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块内容,专门讲“三农”问题。这部分文字不多,但份量最重:更加突出了“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更加明确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明确了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要求。笔者认为,这块内容贯穿了三根红线:

一、第一根红线是打造“两心”:中心、核心

中心讲的是意义和地位。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论断,充分表明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三农”问题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把握发展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增强农村活力、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农民的信心和决心,展示了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消灭城乡差别的公平理念和伟大情怀。十七大报告指出这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还使用了“基础地位”、“首要任务”、“核心”等关键词,充分说明了“三农”工作在党中央心目中的地位。

核心讲的是促进农民增收。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富裕,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江苏省镇江市大力发展基地型、加工型、合作型、观光型、生态型“五型”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良好的统一;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农村居民变市民,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了农民增收。2007年,镇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比上年增长19.2%,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值,7个辖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在15%以上,是5年来的最高增长值。

二、第二根红线是建设“两件”:硬件、软件

“硬件”讲的是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农村工业化等问题。农村占地域绝大多数,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历史上,贡献最大的是农业,欠帐最多的是农村,牺牲奉献最多的是农民。现实中,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地区。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过去,我们讲增长方式转变,是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而言的,现在讲发展方式转变,内涵更加丰富。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软件”讲的是基层民主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农村市场的完善等。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还有“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这些,都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经济以及市场保障。

三、第三根红线是推行“两主”:主导、主体

建设新农村,政府是主导。没有政府的主导,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增加农业投入”。这就是讲政府主导。政府主导,首先要解决好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问题。这几年,镇江市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幅,但是,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相比,农民收入增长在速度上始终滞后,从2004年~2006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低1.4、0.6、1.8个百分点,2007年反超了2个百分点;总量上,从2004年~2007年,农民收入分别低5552元、6374元、7573元、8743元,总的差距是一年比一年大。政府的任务就是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就是加大投入的问题。镇江市各级财政要多安排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用于水利建设、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是无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所以中央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要成为主体,就必须解决好农民素质的提升问题,素质提升了,才能为收入增加提供智力支持,才能解决农村全民创业问题。而只有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全民创业的激情,才能切实加快发展,富裕群众。从镇江实际情况看,凡是民营经济发达、非农产业繁荣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都比较快,农民富裕的程度就比较高,例丹阳市后巷镇,由于工业发达,骨干企业较多,个私经济繁荣,第三产业兴旺,文教水平较高,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2007年上半年,镇江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60元,其中直接从一产得到的收入为731元,占16.4%,而种田的收入更少,只有350元,占7.8%,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是非农收入。在全民创业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振奋精神,创新思路,狠抓落实,把镇江打造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镇江市在总体上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支撑体系。2007年,镇江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3亿元,人均5500美元,财政收入203.3亿元,城市化率达到6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2%和19.2%。镇江市以市为单位总体已达到江苏省定全面小康标准。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希望,真正落实要靠长期努力。

第一,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环节,实现更加全面的小康。2008年,镇江市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农民收入是小康目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为此,要把全民创业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工业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主要载体,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技术更新培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提高就业层次,通过市、县两级政府和各部门加大示范、帮扶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抓住发展现代农业这个重要载体,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农富农”的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坚持大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立体化的发展思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搞好土地流转,建设规模基地;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创建农业品牌,提升农业竞争力。

第三,抓住“双百”工程这个主要抓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4月,镇江市、县四套班子的100位领导,分别带3个部门企业与一个示范村、一个帮扶村紧密挂钩,一挂三年、坚持不变。这个做法被简称为“双百工程”。现在要进一步扩大“双百”工程战果,使之成为各级各部门的重要工作和自觉行动,使帮扶工作走向常态化、规范化,成为各部门、各企业落实支农政策和加快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

第四,抓住建设“生态镇江”这一契机,优化美化农村环境。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为此镇江市叫响了建设“生态镇江”的口号,继续抓好以农村垃圾处置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建设。要在前两年基础上巩固并扩大成果,保障资金投入,强化保洁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按要求尽快健全和完善农村保洁各项配套设施,多措并举,尽快真正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并加强督查、检查和考核,促进工作到位,防止出现回潮,实现长效管理;进一步抓好农村河塘疏浚和水环境整治,治理农村污染,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农村水土环境;大力抓好农村绿化,新增1 3万亩造林面积,提高全市农村森林覆盖率。

第五,抓住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这一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基于’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这一认识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要奋力冲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继续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全年完成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万人;全面开展镇村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力争达标率6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人均筹资保障水平提升到100元;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作;加大农村文化投入,用三年时间使全市各镇文化站平均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到2010年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村村通,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篇4:企业员工学习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已经是第4年了。回首自己曾经走过的岁月,有快乐有悲伤,有委屈有挫折,有天真的幻想,也有自己的理想和选择。人生长路目的地虽然由不得我们选择,至少在每个路口,该往哪走,我们还是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的。

公司最近几年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也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小作坊,很多方面有待改善。公司在经历了成长期的快速发展以后,逐步步入成熟期,但近几年在国企改革的大浪潮和国家核建政策调整的冲击下公司没有招揽到足够多的人才、没有建立成熟稳定的制度、没有积淀丰厚的文化。随着公司人员的不断变动调整,特别是高层领导的变动,公司制度也在不停的改变,新旧制度重复设立互相冲突、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人治色彩浓厚等等问题一直没能够彻底解决。希望公司能由原先的人治管理慢慢向制度化管理转变,真正做到“立则行、废则止”。对于企业来说,凝聚力对企业的团体行为和团体效能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团体关系融洽,凝聚力强,意见一致,团结合作,能顺利完成组织任务;有的团体成员之间意见分歧,关系紧张,互相摩擦,凝聚力差,个人顾个人,一盘散沙,不利于任务的完成。团体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团队战斗力重要标志。有的基层人员认为目前他们只是企业里一名很普通的员工,管理企业那是公司领导的事情,那么他们凭什么与企业共命运?又拿什么与企业共命运?这些话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岗位有高低,人格无贵贱。我们干一件事情,干一个工作,关键是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企业,要尊重自己的岗位,要有做人做事的原则。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干好,在此基础上去尽量帮助别人,为企业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就足够了。

的确,对于企业的大多数员工来说,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没有惊人的业绩,没有耀眼的光环,平时也许不善言辞,不说大话,从不认为自己能做出突出的贡献,按时上下班,遵章守纪,努力工作,非常的平凡,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敬业奉献的执着追求,希望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鸣惊人不好做,但一股劲做好一件事,可以做;一下成为天才不可能,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可能。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是可望不可及,也不是可求不可遇,只是不能自视清高而眼高手低,不能踏在昨天的荣誉上自以为了不起。不满足,不停步,不回头,在平和的心境下没想着要创造什么奇迹,可月上枝头时发现今天着实没有白过。自己心里踏实,迎接明天的早晨就不会心虚。每天进步一点点,难的就是老是那么一股劲,热情不因悲欢离合而起伏,劲头不随阴晴圆缺而消长,每天都要给自己一个雷打不动的作业而且每天都要雷打不动的把它完成好。日有寸进,胜过一曝十寒;老干新枝,才能生生不息。人生那么长,炫耀是做给别人看的,本事才是自己。

我总是这样想,一个人,只要进了一个企业,往俗里说,那是你生存的基础,是你的饭碗。大锅里有饭,你的碗里才有可能装满;大河里有水,小渠才不至于干涸。我们说,爱企如家,爱岗敬业,也就是这种道理。关键是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全身心的投入,即便是企业很小的事情,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干得漂漂亮亮;即便没人监督你,也要认真的坚守岗位,干好工作;即便别人冷嘲热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

篇5:企业员工学习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

父亲是一个老党员,从小时候就记得父亲每年在秋收季节回到老家帮助母亲秋收秋种,在家短暂地停留后,又匆匆回单位工作,一走又是一年,从我记忆到我参加工作都是这样。最高兴的是每次父亲回来都带很多水果糖和新衣服,还有就是到我长大后才真正明白和理解的优秀党员证书、先进工作者奖状…从小对父亲的记忆就是不辞辛劳的背影和那些证书及奖状这些让我一生受用,以父亲为荣。

在各方面影响下我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入党仪式简单肃穆,面对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举起紧握拳头的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宣誓虽短,但从那一刻起,我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有了这个信仰,生命充满意义,我深知唯有奋斗,才能使生活更加充实,我将用一生来实践我的庄严承诺。

从那以后,我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孜孜不倦地学习,兢兢业业地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参加成人高考取得本科学历,从工人岗位走到管理岗位,使自己不断的提升与成长,把自己奉献给党,奉献给建设事业,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一个神圣和光荣的称号。

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学党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合格党员活动轰轰烈烈开展之际,积极投入,认真学习,抓住契机,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谦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调整好新的工作和奋斗目标。当我又在党旗下举起右拳,重温着那一句句入党誓词,情不自禁的泪湿眼眶。仿佛又回到了20那个终生难忘第一次站在鲜红党旗下宣誓的时刻:“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永不叛党”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誓言回荡在我耳边。的风雨成长历程,我紧紧跟随党的脚步,忠实的践行着入党誓词,履行着一个党员的义务和责任。

篇6:企业员工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在工作中保持昂扬的斗志,勤奋刻苦的作风。昂扬的斗志可以激发工作的热情,谦虚勤奋工作法则更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一名国企员工,只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清醒的思想认识,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做到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坚持扎实认真、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努力工作,以“精、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今后,我将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提升政治和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力。

一是抓学习,尤其是理论学习和制度学习,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抓好自学,不断拓宽学习面,用正确的理论、规范的制度来指导工作。同时,多学习掌握新技术,提高工作能力,恪守职业道德,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是抓政治,时刻注重了解和掌握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工作步调上与主管部门保持一致;通过思想与工作相结合,与同事们一起有针对性

地学习探讨,研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方法和体会,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工作,武装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

三是抓落实,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更加严格,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作风正派,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一个党员和国企员工应有的标杆,认真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发扬敢打硬仗的作风,百分百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篇7:企业员工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这是在全民医保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以后, 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 对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出的新的战略任务, 标志着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所谓“健全”, 就是对一项制度弥补其缺陷, 完善其体系, 使之更成熟、更定型。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就是在巩固和扩大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 经过精心“加工锻造”, 不断查漏补缺、兴利除弊, 使初步形成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更合理, 体制机制更科学, 政策举措更配套, 运行更有序, 服务更便捷, 绩效更优良。“健全”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也就是不断深化改革、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服务的过程。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 提出让人民得到“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格外引人注目。因为,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医疗保障不仅位列其中, 而且首当其冲) , 是人民的期盼, 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健全医保体系的目的, 正是在于提升医保质量和效率, 增强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可持续性, 让人民获得更可靠的医疗保障。

(二)

“可靠”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属性。有无可靠的社会保障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就是从“靠”家庭保障走向“靠”社会保障。民间的说法是, “从养儿防老到依靠社保”, “儿女再好不如参加医保”。讲的都是人们的保障应该“靠谁”和“谁更可靠”的问题。经过将近廿年的努力, 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初步解决了有社保制度可“靠”的问题, 圆了国人的“社保梦”。但也毋庸讳言, 这个保障制度还只是初步的、框架性的, 还不完善, 不成熟, 还没有定型, 保障的范围还比较窄, 保障的水平还比较低, 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缺陷, 制度运行的效率和质量还不高, 可持续发展还存在隐忧, 等等。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 就是要通过“健全”, 使之变得更完善、更稳健, 让人民获得的保障“更可靠”。

怎样才能让人民能获得更可靠的医疗保障呢?撮其大端, 笔者以为应通过健全医保体系做到八个“要”:一是保障范围要广泛。即从广覆盖到全覆盖, 实现应保尽保。二是制度安排要统一、公平。增强医保制度的公平性, 首先就要实现制度的统一, 制度统一才能确保公平, 这是健全医保体系的核心要义。三是机制要合理。要坚持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原则, 合理确定医保的筹资、费用等责任分担机制。四是保障要适度。要坚持“保基本”的原则, 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才能实现制度的长久稳健运行。五是基本医保与多层次保障要边界清晰而又有机结合。六是管理要规范精细。七是监督要严格有效。要有科学严格可行的监管机制。既要加强医保自身的监督, 确保基金安全, 提升保障绩效, 又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和参保人员就医行为的监控。八是运行要稳健且可持续。这是至关重要的, 归根到底, “稳健”的才是“可靠”的;“可持续”的才是“更可靠”的。

(三)

通过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以下简称“健全”) 使民众得到更可靠的医疗保障, 这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都非常强的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诸多领域和环节的配套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因而需要审慎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一是, “健全”与巩固扩大医保成果的关系。经过近20年的努力, 我国医保制度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全民医保制度初步形成, 制度从无到有, 覆盖范围从小到大, 保障水平从低到高。实践和时间都证明中国医保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改革的方式、路径是对头的, 基本制度框架是可行的, 广大民众是拥护的。故此, “健全”是在巩固扩大已有成果基础上的健全, 是业已形成的全民医保制度的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提升, 而不是要“另辟蹊径”, 更不是推倒重来。那种假健全之名、行否定改革之实的做法, 那种诬称医保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就有问题”的言论, 只能说明论者的无知与狂妄。如果类似之论占据要津, 并“指导健全”, 则又要造成混乱和折腾, 医保制度建设又要遭殃。

二是, “健全”与坚持基本方针的关系。一个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赖于一个正确可靠的基本方针。“广覆盖, 保基本, 多层次, 可持续”就是从医保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就是医保建设之道, 也是医保制度成长壮大之魂。这个方针的核心要义是“保基本”, 第一命题是“可持续” (只有“保基本”, 才能“可持续”) 。在一定意义上说,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就是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好基本方针。只有坚持基本方针, “健全”才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坚持基本方针, 人民才能获得更可靠的医疗保障。相反, 如果背离了这个方针, 无论冠以多么诱人的名头, 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全”, 而只能是瞎折腾, 把“健全”引向歧途, 使人民的保障权益受损。

三是,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无论是医保制度的初创还是健全, 不仅要有正确的方向, 而且要有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中国改革的方法论, 也是中国医保制度改革发展的方法论, 也是最基本、最宝贵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 这一形象生动的表述, 恰恰是“用大白话讲明了大道理”, 也就是中国改革强调的实践性, 在实践中探寻路径,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在实践中凝聚共识。“摸石头”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事物的过程, 就是使主观世界不断符合客观世界的过程, 就是逐步认识、把握客观规律的过程。我们恰恰是在“摸石头”的过程中“摸出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 同样, 也“摸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理论、路径和制度。党的十八大号召我们要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所以倍感亲切、备受鼓舞。“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本来是相辅相成, 辩证统一的。但是, 一段时间以来, 一些人不适当地夸大“顶层设计”, 声言“摸着石头过河”已经过时了, 甚至给“摸论”加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此论泛滥, 使许多从事改革实践的人感到迷茫, 使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徒生困惑与干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实践是第一性的, “顶层”与“基层”, “设计”与“实践”是辩证的统一。没有基层实践, 顶层设计只能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只能是“闭门造车”, “纸上谈兵”。尤其是在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时期, 很容易陷入先验论的泥沼, 或者又沿用传统体制的思维进行所谓的“顶层设计”, 然后逼新体制、新制度、新事物“就范”。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健全完善医保体系同样要坚持实践第一, 把“摸石头”与搞好“顶层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千万不可“顾此失彼”, 千万不可鄙夷“摸石头”而盲目崇拜“顶层设计”。

四是, “健全”与“三改并举”的关系。医保制度与医疗制度、医药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甚至可以说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医保制度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决定了“三医”改革必须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统一。对这个问题, 应该说中央早有认识, 早有决断。但也毋庸讳言, 十几年过去了, 这“三性”落实得并不如愿。正因如此, 尽管医保建设神速推进, 覆盖人数几近全民, 财政投入数倍增加, 报销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看病贵, 看病难”、百姓自付费用高等痼疾并未根本扭转, 保障绩效并不理想, 有效性、可靠性严重不足。究其原因, 固然很多, 但是“三医”改革不同步、不协调、不配套, 也就是改革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差, 恐怕是最主要的。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务必要在这“三性”上动真格、出实招, 不然“健全”又会事倍功半, 甚至南辕北辙。

五是, 增加财政投入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实现更可靠的医疗保障, 无疑要增加财政的投入。这不仅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也是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十一五”时期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对包括医保在内的社会保障的投入成倍增加, 力度是空前的, 否则我们的医疗保险不会有今天的局面。但是应该看到, 我们的财力毕竟有限, 国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像前几年那样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也不大可能了。医保基金将呈现收入增长缓慢, 支出增长提速的长期态势。再者, 只在增加投入上做文章, 不在深化改革上下工夫, 不改革体制, 不创新机制, 即使增加了投入也提升不了保障绩效, 很可能让增加的投入“打了水漂”——这既不是主观臆想, 也不是杞人之忧——在许多地方和环节已经显露端倪。因此, “健全”一定要有正确的理念, 即改革的理念, 要从一味注重增加财政投入转向深化医药卫生和医疗保险体制机制改革上来, 向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红利。深化改革, 不能只是零敲碎打, 必须全面整体推进;不能只改“器”不改“制”, 不能只在技术层面挠痒痒, 必须对旧体制“刮骨疗伤”。这才是“健全”的正确路径, 这才是实现更可靠保障的正确路径。

六是, 重特大疾病保障与“保基本”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可见, 重特大疾病保障是“健全”的重要内容, 应该高度重视, 认真落实。要把重特大疾病保障问题解决好, 必须处理好与“保基本”的关系。基本医疗保险就是保障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无论是概念、还是功能本来是很清晰的, 基本方针也是这么确定的。何谓“保基本”?最经典的表述就是“有多少钱, 办多少事”。也就是根据医保基金“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的原则, 确定相应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鉴于基金筹集有限性与医疗需求无限性的矛盾, 只能将有限的基金集中用于费用风险高的“大病”上, 高风险的“大病”保住了, “基本”也就保住了。所以, “保基本”本质上就是“保大病”。基金筹集是动态的, 医学科技进步是动态的, 人民的医疗需求是动态的, “保基本”的范围和水平当然也应该是动态的。总体上讲, 保障的范围要逐步扩大, 保障的水平要逐步提高。但是, 普遍的提高, 也会有特殊的人群的重特大疾病得不到可靠的保障, 产生“灾难性医疗支出”, 从而导致贫困的发生。这就需要通过健全医保体系, 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 在“普惠”的同时再给予“特惠”。但这种特惠, 仍属保基本的制度范畴, 只不过这是一种保障性的救助机制, 而这种机制必须与家庭收入挂钩, 并与家计调查评估相结合, 而不是搞所谓不分家庭收入多少, 一律进行“二次补助”。如若是, 就是新形式的“平均主义”, 既浪费了社会资源, 而真正需要保障救助的人群反而得不到保障救助。

七是, 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关系。我们国家所实行的是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商业健康保险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所谓商保与社保, 是补充与主体的关系。它们在各自的功能定位中各展其长, 优势互补, 同向着力, 以解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我们讲, 社保与商保相结合, 指的是保障功能的结合, 而并非职能、制度的结合与融合, 更不是二者混合。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要让社保、商保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各展其长, 而不是让商保进入社保, 甚至在某些方面取代社保, 包括重特大疾病保障在内。如果那样, 不但混淆了“两保”边界, 伤害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而且也会使商业保险丧失应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而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八是, “以药养医”与“医保养医”的关系。这两年, 医疗卫生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减少“药占比”, 其出发点是“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但同时规定, 医疗机构的收入不减少, 患者的负担不增加 (而且要减轻) 。怎么办?于是提高诊疗服务等“技术性”价格, 演变成“以医补医”, 其结果是又变“以医养医”为“医保养医”。这就是这些年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低、质量差的原因所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如果这样“健全”下去, 某些单位、机构“旱涝保收”, 患者获得医疗服务的性价比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而医保基金的“崩盘”则是早晚的事。

九是, 筹资机制与保障水平的关系。筹资规模的大小决定保障水平的高低, 这本来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这几年受不正确的政绩观和急功近利的影响, 一些地方在改善民生的旗号下, 不切实际地许诺, 不仅罔顾筹资规模的窄逼, 不适当地提高保障水平, 而且随意开口子, 扩大基金支付范围, 把预防保障、疾病筛查, 老年护理和康复服务等都纳入基本医疗的保障范围, 并美其名曰要让“基本医保从传统的‘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变”。这种超现实、超历史阶段, 硬要把明天的事放到今天来做的想法, 美则美矣, 肯定会因脱离实际而流产。每一个负责任的医保工作者务必警惕这种“美丽的杀手”。

十是, 出台政策与提高管理能力的关系。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完善政策体系, 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问题是这些年在一些地方和干部中形成了一种热衷于“要政策”、“频繁出台政策”的偏好。不管什么事情, 不管有无必要, 也不管政策效应如何, 首先想到的就是出台政策, 许多政策看似在“不断完善”、“形成体系”, 而实际是在“叠床架屋”、“作茧自缚”、“朝令夕改”, 搞得下面晕头转向, 不知所措, 无所适从。事实上, 医疗保险是“三分政策, 七分管理”。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完善体系, 基本政策就那么几条。大政方针定了, 具体办法还是由地方去制定较为有利、较为可靠。即使政策再细致、再完备, 如果管理能力跟不上, 管理水平不适应, 也是白搭。因此, 健全医保体系, 应当把醉心政策制定转到管理能力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上来, 至为重要。

(四)

健全全民医保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深化改革的过程。因此, “健全”如同其他改革一样, 也须有一个正确的思维理念和方法论。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 尤其要有“底线思维”, 即辩证思维, 要有全局观和战略观。“健全”要从整体、全局、战略上进行谋划, 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想起什么就抓什么。“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有些举措在局部、在一时看来是可行的, 在全局、在长远就不一定可行。如果贸然推行, 也无异于饮鸩止渴。底线思维还特别关注矛盾的转化。任何一项政策措施, 不仅要关注其正面效果, 而且要考量可能发生的负面效应, 因而要有防范体系, 要从坏处准备, 向好处努力, 有了这样的底线思维, “健全”才不会发生偏颇, 才能够健康发展, 达到让人民获得更可靠的医疗保障的目的。

提高基本医保管理服务水平

篇8:企业员工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小学 2017年10月18日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九时,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上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十九大开幕式及习近平代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报告,心潮澎湃,斗志昂仰,同时也感触颇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总书记的报告令人振奋,旗帜目标和途径非常明确,对今后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这是一次肩负重大使命的历史性盛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将向世界明确宣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三亿多中国人民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勇前进。

通过观看十九大开幕式、学习十九大报告,我们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五年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推动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努力争创一流。在实际工作中,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立足本职,为了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勤奋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主动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速成长;勤奋工作,热爱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努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9: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否则将被社会所淘汰。这就是说把学习作为自身建设的最鲜明特征是文明的传承之途、人生的成长之梯、工作的成败之源,政党的巩固之需、国家的兴盛之要的首要条件。

如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把握好十九大报告的主题和灵魂呢?我认为首先要从自身认识做起,就是通过把学习作为自身建设的最鲜明特征来抓起,就是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把学习作为自身建设的最鲜明特征来完成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把学习作为自身建设的最鲜明特征来抓,首先一是从思想上要重视学习,认清学习是作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长自身本领、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途径;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创新、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如果不加强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认识到在自身建设学习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很多,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很多,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不断完善适合社区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只有思想理论上先进,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才能加快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步伐。

二是学习是强身之途。《三字经》劝说人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强调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一个人唯有加强学习、涵养心灵,才能始终坚守精神家园,才能在浮华喧嚣面前静下心来思考、潜下心来做事,做到淡泊名利、淡定心神,才能作出符合社会、符合人民的事情。一个政党唯有加强学习,才能拓展新视野、运用新思维、站在新高度来研究中国现实、解读中国实践、指明中国道路。三是学习是服务之源。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改变它;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也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总结;要推翻迷信思想,更需要人类用知识来改造。通过读书学习,及时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很好地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创新局面、铸就新辉煌、实现新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读书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篇10: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

党的十九大报告题目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主席多次在大会上强调,每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都有义务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而奋斗拼搏,矢志不渝。国家不分离,在新时代,我们能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学习、追求梦想,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奉献,我们应该有为国家奉献、为国家的强大卖力的觉悟。我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直接参与国家大事,但我们确确实实是每个家庭的参与者,是国家重视的老百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出谋划策、卖力。十九大报告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便为年轻人指明了方向,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不是胡乱地行动,我们在正确的方向下,不断前进,不断攀登,争取在计划的时间节点,实现民族的复兴,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智慧。

十九大的报告结构分为13个部分:

1、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5、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6、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7、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8、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9、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10、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1、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我们用一条线来连接报告结构:从历史出发、寻初心;从使命出发、寻决心;从现实出发,寻重心。实现中国梦,并不是光靠长篇大论能实现的,我们要不断调整状态,不偏离道路,勇往直前,走向康庄大道。

在听完十九大报告后,我心情澎湃。我们在国家的护卫下,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心怀感恩,承担我们的义务。在国家面前,我们需要不逃避、不害怕,迎难而上,世界将会看到更加和谐、幸福的中国,我们将成为别人向往的神圣的地方。我们的党一直以来始终不渝地带着全国人民奔向幸福生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融合,在这样一支随时随刻想人民之所向,随时随地为人民服务队伍的带领下,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可以通过实现个人价值,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党和人民的力量永远是最坚实、最顽强、最有力的。一路走来,我们也曾磕磕绊绊,绕了圈、摔了跤,但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我们总能在挫折中找寻正确的方向。在十九大后,我们应该根据国家的大局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相信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强。

篇11: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

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上午,完整、认真的听了总书记的报告,感觉特别振奋,也很冷静、踏实,有很多想法和感受!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走上了一条独立统一的道路,踏上了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迈上了一条通向中华民族振兴于世界的道路!近代以来,国家长期分崩离析,人民生活苦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独立统一,在世界上彻底站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同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日渐走到世界舞台前沿,触动了传统资本主义国家、传统欧美发达国家的利益格局,日渐改变世界政治版图!国家发展到现在,也面临方方面面的必须予以解决问题,改革进入深水区!同时,现在也正处于中国最好发展阶段,也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最佳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上下、全体党员都急需理清思路、认清现实,认清我们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策略。因此,十九大的召开,全国人民都翘首以盼,充满希望,而总书记上午三个半小时的报告,完全满足了人们的期望,回答了人民希望的问题!作为我个人,在第一时间有三方面的感触,一是发自内心的自信。长期以来,我们在很多时候,说话做事,始终躲躲闪闪,不能理直气壮,不清楚国际形势,也不清楚国内实情,但是习总书记的报告清楚明了的让全国人民知己知彼,能够对自己想说的话,想做的事理直气壮的表达出来,一句话,我们理当做到理论自信,政治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总书记的报告内容很全面,思考很细致。每个领域的工作目标很透彻,触及本质;提出的策略措施很落地、很务实,没有虚话、套话、空话。三是眼光长远,着眼大局。总书记的报告直接着眼于中国梦的实现,着眼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总书记的报告规划直接触及百年大局布局,使得目标非常明确,路径非常清晰,措施非常有效。总之,总书记的报告使得全国人民、全体党员,认识高度统一,将全国人民意志拧成一股绳,共同努力奔向实现中国梦的光辉大道!

篇12: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20年来最长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不仅仅全面的总结了我们党自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中心的党中央取得的新成就、新辉煌,同时也为我们党指明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深刻学习,认真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把它贯彻到我们的工作中。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新中国建国后不平凡的五年,五年的变化是深层次的,长远的,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稳居世界第二;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亿斤;城市化率年均增高1.2百分点;一带一路的建设等十个方面的历史成就,无不彰显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沿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不断前进着。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正确的选择。

十九大报告中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总书记对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是总书记在十九大时给每一位党员提出的期望。报告全文的33个“中国之最”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对当前形式的清醒认识也是对十九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思考,对社会民生的极大的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对当前社会的科学判断。两个阶段与两个重要时期的提出是我们党用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规划。

上一篇:关于各村举办培训班的通知下一篇:医学基础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