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总结

2024-06-25

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总结(通用9篇)

篇1: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总结

上传者: 简介: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品(如石灰石等)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相关课件:

★ 九年化学教学计划

★ 化学实验室工作计划

★ 化学实验室规章制度

★ 九年化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教学反思

★ 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书

★ 做题思路化学实验室答题技巧

★ 初二化学优秀教案参考

★ 化学空气的教案

★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篇2: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总结

姓名 合作者 班级 日期 探究实验的名称 探究实验的目的:

(1 1)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了解蜡烛的性质,并学会对实验变化中的现象进 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 2)通过探究,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实验用品:

探究内容:1、点燃前:(1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观察蜡烛的形状、颜色、状态、,并闻一闻气味;(2 2)探究蜡烛的硬度、密度、溶解性: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1 1、点燃前:

(1 1)

观察石蜡的制作材料、形 状、颜色、状态,闻气味。

(2 2)

切割石蜡,将一小块石蜡 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1 1)

石蜡能切割说明(2 2)2、燃烧时 :

(1 1)

用打火机点燃蜡烛,探究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及火焰的分层情况。

(2 2)

探究蜡烛火焰温度分布情况。

取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 1--s 2s 后取出,观察小木条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

(3 3)探究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改进实验):

在距火焰上方 1 1 厘米左右处罩一个干冷的漏斗,将漏斗倾斜,观察内壁及管口的现象; ②同时用一只干燥的小试管套在漏斗上端的管口处。

10— 5 15 秒后,迅速将试管正立(防止试 管内物质倒出),并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然后向其中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观察试管内的 现象。

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

(正确操作)

(错误操作)

(错误操作)

A(正确操(错误操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2 2、燃烧时:

(1 1)

点燃蜡烛观察现象;(2 2)

用一小木条平放入火焰 中,测试火焰不同层的温度;(3 3)

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干 冷的漏斗;②同时用一只干 燥的小试管套在漏斗上端的 管口处,一会迅速将试管正 立,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1 1)(1 1)(2 2)(2 2)(3 3)(3 3); ②。

②3、熄灭后:

(1 1)探究蜡烛熄灭后的有关情况:吹灭蜡烛,观察现象;迅速用打火机顺着白烟熄灭的方向点 燃白烟,观察现象。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3 3、熄灭后:

(1 1)刚熄灭时的现象,点燃 熄灭时上方白烟(1 1)(1 1)

实验结论:(1 1)

(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和建议:

测评练习:1、点燃蜡烛时,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火焰分三层 B.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点燃蜡烛时,石蜡先融化后燃烧 D.石蜡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 2、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D.无法确定 3 3、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生成物是()

A.二氧化碳 B.水 C.二氧化碳和水 D.无法判断 4 4、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 •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

问题和建议: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 1 1、点燃前:

(1 1)

观察石蜡的制作材料、形状、颜色、状态,闻气味,切割石蜡。

(2 2)

将一小块石蜡投入盛 有水的烧杯中。

(1 1)(1 1)石蜡能切割说明 ,(2 2)(2 2)

2、点燃烧蜡烛实验过程(1 1)

点燃蜡烛(2 2)

用一小木条平放入火 焰中,测试火焰不同层的温 度(3 3)

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干 净干燥的漏斗;在火焰上方(1 1)(1 1)

(2 2)(2 2)

(3 3)(3 3)罩一小试管,一会迅速将试 管正立,滴入少量澄清石灰 水,振荡。

3、熄火蜡烛时(1 1)刚熄灭时的现象,点 燃熄灭时上方白烟(1 1)(1 1)

结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

篇3:初三化学实验中探究能力培养例析

一、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精神和习惯

1. 巧创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初三学生首次接触化学, 有的学生对实验探究感到很陌生。为了消除学生的陌生感, 我将第一次探究内容定位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我让学生点燃蜡烛, 静静地观察蜡烛燃烧的有关现象, 几分钟后让学生提出问题, 从中找出化学问题, 并对其进行探究。这样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 消除了学生的探究陌生感, 从而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

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习惯

在教学中, 当学生有新的发现, 我就首先肯定学生的发现, 然后鼓励并指导学生从中提炼一个在他的能力范围内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 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提高学生的探究自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例如, 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时, 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要“左物右码”, 如果“左码右物”能不能称出物质的质量?称得物质的质量偏大还是偏小?针对学生的问题, 我马上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仪器和药品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探究兴趣高涨, 探究结束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提出问题的同学更是充满了自信。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并在探究过程中多鼓励, 多鞭策, 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二、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探究实验要经过许多步骤, 归纳起来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 每个环节要结合实验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利用。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要让学生学以致用, 会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炼出化学问题, 并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例如, 结合生活中火灾事故的频频发生, 学生提出为什么有的物质能燃烧, 有的物质不能燃烧, 物质燃烧需要条件吗?需要什么条件?我鼓励学生用教师提供的药品和仪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总结出促进燃烧的方法。同时, 我追问学生如果你在火灾现场能想到哪些救火的方法?学生们通过动手实验探究, 总结出灭火的方法。因而, 我们要让科学探究的结论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社会。

2. 培养学生勇于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部分学生不敢大胆地做出猜想, 这就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 针对提出的问题, 大胆猜想可能出现的结论, 而教师要旁敲侧击, 引导学生的思路。例如,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全体学生通过讨论猜想可能是水、可能是二氧化碳, 也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我提出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学生集思广益, 在教师的指导下满怀信心地进行探究。

3. 培养学生缜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 关系着科学探究的成败。实验方案的设计就是根据探究的目的制定具体计划, 包括实验原理的确定、药品的选择、仪器装置的选择、实验步骤的确定、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科学探究方法的选择等。例如, 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本中只说明了实验室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至于实验室为什么一定要用大理石或石灰石, 能否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另外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等等, 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些困惑,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 对实验做如下改进:在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归纳出气体发生装置的决定因素的基础上, 努力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 以问题的发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 培养学生细心收集证据的能力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面对收集到的大量实验数据, 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因此, 不仅要培养学生收集、获取有用的数据的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即运用表格、图表、坐标等形式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例如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时, 师生通过实验精心设计表格、画出坐标, 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从中找出规律, 得出实验结论。

篇4:以实验优化提高初三化学教学效率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化学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引入新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时候,演示实验更为重要。例如:在讲气体的制取和性质、酸碱中和

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酸碱性等这些知识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教师不必先讲解方法,让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自己得出方法。又如二氧化碳的制取,讲到制备二氧化碳的原料是碳酸钙和稀盐酸时,学生会结合学过的知识提出:为什么用碳酸钙而不是用碳酸钠?为什么用稀盐酸而不是用稀硫酸?在课堂上我就增加了两组对比实验:①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且颗粒大小相同的碳酸钙和碳酸钠固体,然后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②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石灰石颗粒,然后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稀盐酸和稀硫酸。让学生观察两组试验现象,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了深刻记忆,同时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实验方法进行科学实验探究。

这样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我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改进约占全部演示实验的四分之一。

二、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明白家庭小实验的开展能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

第一次家庭小实验,我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学生只有小部分回家做了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现象,这些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侃侃而谈,其他没有做的学生流露出了崇拜的眼神。第二次,我让学生回家按照书本上的实验装置图,以家里的玻璃杯、水盆、蜡烛等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明显开始产生了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回家动手做了实验,而大多都没有成功。第二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经过简单的解释和指导后,学生回家又重复做了该实验,且成功率高,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以后每当我做演示实验时,学生都会问:“老师,这个实验我在家里能做吗?”

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我还会补充一些与所学的化学知识关系密切,且在家中容易找到材料完成的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优化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在整个初三化学的演示实验中,验证性实验有15个。在这些实验中学生大多以旁观为主,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对几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如讲解二氧化碳性质这一重点时,我让学生自行去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验证实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疑问去查阅课本和资料,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方案。所以教师对实验教学的优化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源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才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密切注视和广泛收集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探讨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针对“不法商贩贩卖假黄金”、“米汤冒充牛奶”、“石灰石冒充氮肥”等社会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以揭穿。让学生组成科研小组,自行寻找样品、设计方案、检测样品、书写报告。笔者认为在优化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的那些积极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四、试验教学与考试相结合

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设计适合于中考要求的探究环节,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后续实验,增加探究的问题。

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我首先把结论告诉学生:在化学反应中质量是守恒的,然后把探究性试验改成验证性试验。在完成书本探究的两组实验后,再让学生探究其他两组试验。探索结论:一、二两组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第三组和第四组反应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顿感困惑。我及时引导学生比较各组实验仪器的微小差异、实验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第三组实验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空气而使质量减少,第四组实验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而使生成物质的量增加。进一步启发:怎样防止第三组中的气体跑掉呢?学生在积极思考、讨论之后得出:在锥形瓶中套上气球或塑料袋,或塞上橡皮塞。接着学生按改进后的方案再进行实验演示。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学生还得出了第四组实验的改进方法:将燃着的镁条罩上罩。通过这样的启发、设疑、探索,学生很容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不可忽视在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了知识。

铁钉生锈的实验中,在学生持续观察了一周的基础上,为强化学生继续探究的意识,我有意地引导学生:“同学们还知道铁器在哪些情况下易生锈吗?”问题使得学生的探索热情猛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拟出实验报告,最后学生提出在糖水、醋、酱油、盐水等情况下生锈的事例,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进而顺利概括出钢铁生锈的普遍原因和条件。学生有这么广泛的后继知识和获得能力,可以肯定学生对金属防腐、防锈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了。

总之,化学实验并不只是做来看的,而是要把它彻彻底底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让他们在知识上有所收获,能力上得到发展,素养上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磊.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2]胡胜利,常艳红.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3]文庆城.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篇5:初三上册主要化学方程式总结

一、化合反应1、2Mg+O2现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放出耀眼的白光

2、现象:空气中是淡蓝色的火焰;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C+O2 现象:生成能够让纯净的石灰水浑浊的气体4、2C+O2现象:燃烧现象外,其他现象不明显5、4P+5O2现象::生成白烟6、3Fe+2O2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7、2H2+O2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8、CO2+C高温====2CO

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减少分解反应

1、现象:溶液里冒出大量的气泡

2、现象:生成银白色的液体金属

3、现象:生成能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4、现象:同上,4、CaCO3高温====CaO+CO2↑

现象: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三、置换反应

Zn+H2SO4==ZnSO4+H2↑ 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生成Mg+H2SO4==MgSO4+H2↑现象:同上Fe+H2SO4 ==FeSO4+H2↑现象:变成浅绿色的溶液,同时放出气体2Al+3H2SO4 ==Al2(SO4)3+3H2↑

Fe+2HCl==FeCl2+H2↑ 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2Al+6HCl==2AlCl3+3H2↑ 现象:有气体生成H2+CuO====Cu+H2O 现象:由黑色的固体变成红色的,同时有水珠生成高温

现象:有水珠生成,C+2CuO 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并减少,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高温

3C+2Fe2O34Fe+3CO2↑现象: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黑色的固体减少,有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3C+2H2O=CH4+2CO现象:生成的混和气体叫水煤气,都是可以燃烧的气体

三、其他反应

2+CO2===CaCO3↓+H2O 现象:生成白色的沉淀,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Fe3O4+4CO现象:固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FeO+CO现象: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高温

Fe2O3+3CO现象: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高温

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度CaCO3+2HCl==CaCl2+H2O+CO2↑ 现象:百色固体溶解,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a2CO3+2HCl==2NaCl+H2O+CO2↑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篇6: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表示的意义:

(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四.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

3.原子和离子:

(1)

(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①核电荷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粒子电性不带电性显正电显负电

符号氧原子O钙离子Ca2氧离子O2-

五、化合价

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n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

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

六、化学式

1.意义:(以H2O为例)

(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

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微观: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

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氯气N2;氦气He;白磷P;水银Hg;生铁、钢的主要成分Fe;

干冰CO2;冰H2O;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铜CuO;

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氢HCl;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铝AlCl3;

氢氧化钠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铁Fe2(SO4)3;硫酸镁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钾KNO3;

硝酸银AgNO3;硝酸铜Cu(NO3)2;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

乙醇(酒精)C2H5OH;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盐酸HCl;硫酸H2SO4

初中化学怎么备考复习

1、经常温故知新

在初三上学期,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化学的基础知识比较多,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是记忆容量大,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其中的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第一个分化点,一些同学会由于这部分内容掌握不好而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可是事实上,就像我们学英语要学abc和音标一样,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入门工具。在这学期和以后的学习中,都一直要用它来表达学习内容,用得多了,就会消除陌生感并熟练起来。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回过头去重新读读书上已经学过的相关概念,这既可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又对新课的学习有帮助。

2、提高复习效率

到了复习阶段,同学都会拿到一本《化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它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同学进行总复习的依据。“基本要求”中的有些内容若平时的教学中落实不够,如画实验仪器示意图,要在复习时补上。另外,基本要求上的习题都是专家精心设计的,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同学要将这些题目“小题大做”,在做题的过程中尽量多考虑一下与本题相关的其他内容,多联系,真正地掌握并能举一反三。至于平时的教学中介绍过而“基本要求”中不作要求的内容,特别是提高要求的内容,如方程式计算中的过量问题,复习时就不要再在上面花费太多时间。

3、增强表达能力

近年来中考的另一个特点是阅读量和简答题分量增大。对于阅读量大的题目,一些同学由于题目看不懂而失分。因此首先要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课本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其次,阅读量大的题目中需要阅读的信息大部分都是联系生产、生活和时事的内容,这类题的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能力要求并不高,只要通过阅读看清题意,一般就能解决。关键是心理上不要先入为主地觉得它难。最后还可以对时事新闻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多作了解,因为如果一个信息是你所熟悉的,阅读的难度就会降低,同时还可以减轻因陌生而导致的紧张。

4、充分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近年来的中考突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诸如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评价、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的内容的考查。中考实验题的比例由15%升至25%,难度也逐年上升。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充分重视实验,争取多动手做实验。对于实验手册要求的学生实验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要注意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在总复习阶段,可以对各种试卷中的实验题进行分类归纳,以领会近几年实验题的要求和趋势。

对于简答题,一些同学会做却表达不清楚,这与同学的年龄特征和平时不重视简答题有关。其实课本上就有较多的简答题,我们要经常练习用文字将答案写出来。

5、形成知识网络

篇7:初三化学课本实验总结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2)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3)操作步骤: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做上记号。用弹并把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并把塞子塞紧。等燃烧结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瓶中原空气的1/5体积

(5)结论:空气是是混合物;O2约占约占空气体积的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约占空气体积的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6)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②能否用铁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③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残余的氧气。

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有助燃性。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剂。

【实验2-2】(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的木条复燃)

⑴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2-3】⑵硫燃烧,S+O2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无色气体;

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⑶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实验5-2】⑷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

点燃点燃点燃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

点燃

(7)空气的组成测定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P+5O2=====2P2O5

CO2

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生成无色能使澄

SO2

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2MgO

现象: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实验2-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操作: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现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大量热,有黑色固体生成此实验注意事项:必须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砂,防止红热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原因是氧气支持燃烧,氧气瓶中的氧气浓度比空气中氧气浓度大,所以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活动与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操作:1)将导管插入水中;2)用手握住试管现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结论:装置不漏气

木炭的燃烧

夹取木炭的仪器为坩埚钳,在酒精灯上加热到红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充分利用瓶中的O2),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结论:木炭燃烧生成CO2。

3

【活动与探究】

1、取少量滴有酚酞试液的水置于试管中,滴入浓氨水,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现象:A杯溶液颜色变红,B杯无变化原因:分子总是不断运动,C杯中氨分子运动到A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3-4】实验目的:制取蒸馏水

装置:简易装置所需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瓶、试管、烧杯等。

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突然剧烈沸腾。

收集到的蒸馏水是纯净物(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活动与探究】探究目标: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白磷燃烧)

方案一:装置:锥形瓶底部铺有细沙,作用防止白磷燃烧放大量热。玻璃管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作用1)防止气体逸出/保证装置密封,2)调节瓶内气压。

现象:1)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热冒大量白烟,2)气球先变鼓,再变瘪。

【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现象:1)冒出大量气泡,白色粉末逐渐溶解/消失。2)天平不平衡,指针向右偏转。

解释: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CO2气体从烧杯中冒出,使烧杯中剩余物质质量减少,所以指针向右偏转。

【实验5-2】镁条燃烧

现象: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天平指针向右偏转。解释:燃烧放大量热,使部分白色固体进入空气中,剩余物质质量减少,所以指针向右偏转。

讨论:如果把镁条燃烧的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比镁条的质量大,为什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因为MgO质量等于参与反应的Mg与O2的质量之和,燃烧生成物质量比镁条质量大。

【实验6-2】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铜实验目的:探究木炭的还原性。

装置: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是火焰集中,达到高温条件,也可以用酒精喷灯)。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操作:把刚烘干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

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加热。然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待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

现象: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固体,同时放出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分析:氧化铜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木炭把氧化铜还原为铜,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化学方程式为2CUO+C=====2CU+CO2【实验6-6】探究目标CO2是否与水发生反应;CO2溶液中谁使石蕊变红

高温

设计原理:控制变量法现象(Ⅰ)小花变红(Ⅱ)小花仍为紫色(Ⅲ)小花仍为紫色(Ⅳ)小花变红酸,酸能使石蕊变红(4)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课题1燃烧和灭火

【实验7-1】实验目的探究燃烧的条件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红磷无变化,水中白磷不燃烧。用导管向烧杯中通入少量氧气后,水中白磷燃烧。

分析: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是使温度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达到着火点的同时还要与氧气接触,分析石蕊遇酸变红水不能使石蕊变红CO2不能使石蕊变红CO2与水反应生成5才能燃烧;

本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结论:燃烧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课题2燃料和热量

【实验7-4】目的探究甲烷燃烧

操作:先检验甲烷的纯度,再点燃。在火焰上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观察。盖上玻璃片后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再观察。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

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热量

【实验7-5】目的探究镁与盐酸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现象:镁条减少,产生大量气泡结论:

工业炼铁的原理:高温条件,酒精喷灯,酒精灯+网罩加热仪器为酒精喷灯,

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是否生成CO2现象: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同时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分析:氧化铁粉末为_红色,变成的_黑_色粉末是_铁粉_。

特别注意尾气的处理:一氧化碳有剧毒,会使空气受污染,必须把未反应的CO燃烧转变成无污染的CO2

【活动与探究】

探究目标钢铁生锈的条件设计原理:控制变量(燃烧条件)实验准备:铁钉要打磨干净(无锈)蒸馏水要煮沸,冷却(去除溶解的气体)至室温。

用品: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

要点:试管乙中的植物油的作用隔绝空气,防止氧气溶入水中

试管甲试管乙试管丙

点燃6

试管丙中干燥剂的作用去除空气中的水蒸气连续观察约一周。

结论: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更容易生锈(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

【【实验9-7】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操作步骤:①计算配制→②称量→③量取→④溶解装瓶,贴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注意事项:

①计算配制(填步骤名称,下同)根据要求计算所需要的水质量、氯化钠质量。

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取所需物质的质量。③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物质的。

④将有关溶质和溶剂倒入烧杯,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实验10-3】浓硫酸的腐蚀性

现象:(纸张、木材、衣服、皮肤等)纸变黑,木材变黑,棉布出现漏洞结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实验10-5】目的:探究浓硫酸稀释的方法现象:液滴飞溅,放大量热

解释:浓硫酸遇水放大量热,使水沸腾,向外喷溅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将浓硫酸沿杯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玻璃棒的作用:通过搅拌加快热量的扩散

【活动与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操作:在白色点滴板上分别滴入各种液体现象: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实验10-9】中和反应

操作:所用仪器烧杯、玻璃棒、滴管。稀盐酸是缓慢滴加,同时用玻璃棒搅拌。

现象:酚酞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反应后溶液蒸发,蒸发后出现白色固体说明:有氯化钠生成

【活动与探究】粗盐提纯

目的: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如泥沙)步骤:

(1)溶解:仪器烧杯、玻璃棒,玻璃棒作用搅拌,加快溶解速度。

(2)过滤:仪器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用品滤纸,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滤纸紧贴漏斗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口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靠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管口靠烧杯内壁。

如滤液仍浑浊,应再次过滤。

(3)蒸发:仪器铁架台、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玻璃棒作用搅拌,防止局部过热炎或液体飞溅;或者防止固体出现影响液体对流,待有大量固体析出,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实验11-1】目的:验证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和盐酸的反应操作:加入盐酸后,需立即用胶塞堵住试管口。现象:大量气泡冒出,白色固体消失,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实验11-2】验证碳酸钠与熟石灰的反应

篇8: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总结

一、提高学生做化学实验的兴趣

在上化学课绪言之前, 选取初中化学课中几个有特殊现象的实验来做, 让学生观察。例如, 氨分子的扩散, 镁带在空气中的燃烧,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并把这些现象与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魔术和军事上用的照明弹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到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向往。

二、课前认真备教材, 使课堂演示实验成功

要让学生敢于做实验, 教师必须对每个实验原理和所需仪器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实验室没有的实验仪器或不好用的, 要提前用准备好替代品备用, 课前认真做实验看是否能够成功, 若不成功, 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准备好实验, 让演示实验在课堂上一气呵成。使学生不惧怕实验的失败, 能大胆地去做实验。

三、让学生把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跟理论相结合

1. 气体的制取, 边讲边做。

例如,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等。在做试验之前, 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仪器在化学实验中的用法和用途。然后让学生理解在制取一种气体之前, 应该明白制取这种气体的原理, 应该选择哪些仪器, 怎样组装仪器, 装配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制气体时, 让学生注意操作顺序,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怎样检验所制得的气体, 怎样根据气体的水溶性和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大小的比较判断气体的收集方法, 怎样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已收集满。制好气体后, 让学生观察所制气体的物理性质, 根据书本理论知识, 问学生应该用什么化学方法检验该气体的化学性质, 最后归纳学习实验中的重难点。

2. 有特殊现象产生的实验, 注重先观察后归纳。

例如, 电解水实验中, 注意影响电解水速度的因素, 为什么观察到负极的氢气与正极的氧气的体积比不是二比一, 根据氢气、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能不同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强调怎样根据气体的多少判断正负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 从氢气混有空气点燃会发生爆炸, 铜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 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步骤, 再通过现象导出结论。酸碱性物质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实验, 通过常见的几种酸碱性物质遇酸碱指示剂显示的颜色, 归纳出所有酸碱性物质都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在验证分子的性质时, 品红的扩散, 氨分子的扩散运动等, 同学们一看就能得出结论。实验现象的明显变化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3. 常见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实验, 先通过个别特殊物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归纳得出一类物质的性质。

例如, 酸这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 可以通过稀硫酸能与锌等活泼金属反应得到氢气, 归纳得出其他的酸也能跟一些活泼金属反应得到氢气。至于溶液颜色的变化, 让学生了解二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二价铜离子水溶液的特殊颜色, 他们也就容易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 通过酚酞试液滴定酸碱反应的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根据现象带领学生归纳, 使学生掌握什么时侯恰好反应, 什么时候酸过量。对于几个有特殊颜色沉淀生成的酸碱之间的反应、碱跟盐之间的反应、盐跟盐之间的反应, 在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后, 带领他们分析, 得出离子间形成特殊颜色沉淀的原因。强调当氢氧根离子和三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二价铜离子分别在同一水溶液中共存时, 会产生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浅绿色氢氧化亚铁沉淀、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共存于同一水溶液形成不溶于水和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要同学们注意区别它不同于其他沉淀。而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根据前面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通过回忆引起学生注意, 得出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得出可溶性碳酸盐与钙离子、钡离子等共存时, 会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这些实验, 从一些特殊的实验推向一般, 得出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 使反应原理浅显易懂, 学生容易掌握, 并从中找出学习化学的一些规律。

篇9: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总结

一、领会课标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別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内容。新课标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并将“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其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新课标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做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在晚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丰富多彩的节目把学生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他们都急切地想知道“是什么变化”,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渴求化学知识的欲望。

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引导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为什么?”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通过加强实验教学,还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阜余初级中学)

上一篇:天使恋花开日落作文下一篇:有关成功与自信的诗句和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