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教学总结

2024-05-18

初三化学上册教学总结(通用9篇)

篇1:初三化学上册教学总结

2016年下学期九年级化教学工作总结

周金叶

这学期我担任188、190、192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好;很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面向全体,讲课时紧扣课本,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它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一些科学探究的能力。、三、努力做好复习总结工作

初三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因此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尽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打印相应的复习提要;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另外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

四、不足及努力方向。

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厉,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上有要求但没有很有效的落实方法,致使不自觉的学生出现脱节状况,对学习不能及时学有所得,就会逐渐出现成绩滑落的现象。由于一些实际上的原因,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相对较少,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要从头到尾都充满信心和信任,对学生要既要鼓励也要鞭策。

2016年12月28日

篇2:初三化学上册教学总结

《为了明天 把握住今天》

画横线的是必须记住的,随时准备默写!!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点燃2Mg + O2 2MgO 2.3Fe + 2O2 点燃Fe3O4 3.2Cu + O22CuO 4.4Al + 3O2 点燃2Al2O3 5.2 + O2 点燃2H2O 6.点燃22P2O5 7.S + O2 SO2 8.点燃C + O2 CO2 9.2C + O2 点燃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2CO + O2 点燃2CO2 11.点燃 CH4 + 2O2 CO2 + 2H2O 12.C2H5OH + 3O2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通电 2H2O2H2↑+ O2 ↑ 14.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2H2O2H2O+O2↑ 15.2KClO3 2KCl + 3O2 ↑16.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17.H2CO3 === H2O + CO2↑ 18.CaCO3 CaO + CO2↑

三.几个还原反应:

篇3:初三化学教学与复习策略

一明确方向, 制订学习计划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准绳, 紧扣目标, 抓住基础知识、重点内容, 以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为中心进行复习。

第一, 根据目标和复习安排。制订有效复习计划, 计划包括时间分配、复习方法、解决问题、预期目标等, 要突出复习重点。

第二, 复习分两轮。第一轮分块归纳: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第二轮综合训练, 模拟考试阶段。

第三, 中考命题强调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置于实际问题情景中, 强调试题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体现化学学习应有的作用。

第四, 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 形成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中考命题强调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以对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只有在平时的教与学中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 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在体验中形成能力, 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才有可能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取得好成绩。

二紧扣教材, 建立知识体系

在复习中要回归教材, 要对现有教科书中的习题进行改造、重组, 重视课后习题的创新和再生利用。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 要设计一些开放性和实践性题目,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回归教材不是死啃教材, 而是多次对教材进行“开发和利用”, 以达到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有限资源。特别是过程开放和结论开放的习题, 更能形成积极探究问题的情境, 要大胆地, 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习潜在能力, 才能盘活思维, 灵活创新, 命题新颖, 构思巧妙, 凸显探究, 体现开放, 贴近实际, 题型综合性加大, 不少同学复习不用课本, 也不喜欢看书, 沉溺“题海”, 不能自拔。结果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 在中考中吃了大亏。其实, 中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 在复习时一定以课本为根本, 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 决不能用参考书和复习资料代替课本。在复习中要打破章节限制, 对基础知识加以概括、提炼, 按内在联系从纵向和横向连接起来, 实质是融会贯通, 构建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 还要注意多视角、多途径吸收与课本知识有关的社会生产、生活信息, 关注重大社会问题, 最新科技成果, 如纳米材料、能源问题、环保问题等和相关学科 (如物理、生物等) 的交叉。

三重视实验, 提高实验技能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 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第一, 教材中演示实验, 老师尽可能做完, 一边做一边讲解, 注重操作要点和步骤, 学生更能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二, 学生实验集中训练, 并且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规范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透过现象探究物质的相关性质及变化规律。

第三, 中考化学实验无论是气体制取、性质验证, 还是实验设计、评价和探究, 都源于书中实验或是书中实验的变形、组合、改进和创新。所以, 复习时要认真对待书中的每个实验 (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家庭实验) , 对书中的重要实验, 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要注重实验细节, 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探究, 逐步学会装置的选择与组合,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表述、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结论的归纳与总结、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加强研究, 注重开放性试题探索

探究性学习是中学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课题研究, 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初步理解科学和科学技术的本质。通过系统地对化学物质结构和性质及其规律的研究, 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学科学研究的特殊方法, 能有针对性地对化学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探究性学习可以在化学课上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过程中进行, 也可以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开展, 还可以采用化学兴趣小组的形式对一些专题进行较深入研究。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型学习互补, 能使我们在学习化学中双基落实, 能力提高, 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五加强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考复习时, 要通过检测和模拟考试, 及时发现自己知识的遗漏点、思维的盲点、能力的空白点, 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训练和变式训练;新颖题型 (如开放性试题、探究性试题) 精析精练。训练时要分析题型特点, 弄清解题思路, 学会解题方法, 总结解题规律。加强训练, 在把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做到既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培养迁移能力、创新能力, 又培养热爱科学, 关注环境的情感。逐步提高分析能力, 综合和灵活运用能力, 做到融会贯通基础知识, 在考试中充分展示个人的化学才华。

篇4:浅谈初三化学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 ; 兴趣 ; 精讲多练 ; 共同监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04-02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而兴趣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当我们把化学与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质和现象联系起来时,就会发现化学原来是一些伸手可及的、充满情趣的科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相应的环节进行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困难,唤起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化学事物的兴趣。例如:当我们学习了碳酸铵,了解它作为肥料的使用特点后,就可以向农民解释为什么碳酸铵长时间放置会流汗,施用时靠根系太近就会“烧死”作物。这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拥有知识、创造价值的美好感受,从而增强了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习惯养成,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些习惯,就是在不间断地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在我们的周围,常常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的智力并不突出,但却是学习的佼佼者,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严谨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预习、听讲、笔记、作业、复习都有自己的计划和主见。这就是智商以外的因素,即所谓的情商在学习中的巨大所用。所以,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是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所必须的。

三、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一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五十多个化学方程式,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的选择上,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除了利用实验室中有的仪器去组装气体的发生装置,还可以利用实验室中损坏的仪器和生活中的仪器去制作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四、家校联合,共同督促

由于我所带的班级班额大,所带的班级多,很难督促到每一位学生,而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有些思想并不成熟,性格正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在学习上很少主动的进行自主性学习,除了学校老师的监督督促以外,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所以老师要通过校讯通这个平台指导家长随时监督学生把上课的内容背会背熟,形成学校——学生——家长一条线,使学生把当堂的内容及时消化吸收。例如在学习第一、二单元的内容时,我会告诉家长,这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比较多,请家长督促背会并检查。

事实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家校联合,共同督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篇5: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润禾教育 2011.11.23

(一)知识点概述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2)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3)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4)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稀有气体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5)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O3。SO2、CO、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6.氧气的性质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2)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7.分子和原子、元素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3)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8.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2)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5)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一切(6)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

(6)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

(7)原子核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9.纯净物、混合物、化学式

(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2)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3)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区分时可写出分子式,判断是一种还是多种)。(5)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6)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7)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C表示C元素,表示一个C原子

(8)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CO2表示 1二氧化碳这种物质○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3表示二氧化碳由C元素和O元素组成○4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9)○子。

(10)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注意稀有气体单质的写法 He(11)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一些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如NaCl。

10.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类别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11.质量守恒定律

(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元素的种类 ③元素的质量 ④原子的种类 ⑤原子的数目 ⑥原子的质量;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 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 ①分子的数目 ②物质的状态

(3)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1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1)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氯酸钾加热制O2的发生装置。(2)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3)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4)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O2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CO、N2

注意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13.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②加热高锰酸钾,③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化学方程式:

①2KClO3==== 2KClO3+3O2 ↑

②2KMnO4====K2 MnO4+MnO2 +O2↑ ③2H2O2====2H2O+O2↑

注意事项

(1)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要注意

a.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b.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c.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2)用第二种药品制取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未进入导管)(3)用第三种药品制取有长颈漏斗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14.实验室制取CO2

(1)药品:石灰石和稀盐酸或大理石和稀盐酸(不用碳酸钙,因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太剧烈,不容易收集;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混在二氧化碳里,使二氧化碳不纯)(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CO2+H2O(3)发生装置:固+液 不加热型

(4)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15.水

(1)电解水:正氧气;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 电解水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分。(2)水的组成的正确表述: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水由水分子构成;

c.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都不讲个数);

d.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都讲个数)(3)水的净化:

a.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没有蒸馏)

b.净化水的方法:蒸馏、吸附、过滤、沉淀四种,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蒸馏、吸附、过滤、沉淀(4)硬水和软水

a.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b.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c.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

①向盛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两种水,搅拌,浮渣少,泡沫多是软水;浮渣多,泡沫少是硬水(蒸馏水泡沫多,无浮渣)

②把适量水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固体剩余物是硬水,没有纯水。d.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①煮沸水;②蒸馏(过滤和吸附不能降低水的硬度)(5)蒸馏:获取纯净水的一种方法。注意: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圆底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暴沸。16.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性质

a.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在一定条件下能变成固体,二氧化碳固体叫干冰 b.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②能和水反应 CO2+H2O 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H2CO3 ③能和石灰水反应:CO2+Ca(OH)2 ④能和碳反应:CO2+C(2)CO2的检验:

①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②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熄灭,证明是二氧化碳;

③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如果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是二氧化碳。(3)证明CO2验满的方法

①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CO2集满

②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集气瓶口,若液滴变混浊,证明CO2集满(4)二氧化碳的用途

a.灭火(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b.气体肥料(在叶绿素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c.制汽水等饮料(能溶于水,与反应生成碳酸)

d.干冰作制冷剂、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5)CO的性质:

①可燃性:CO+O2

②还原性:CO+CuO;CO+Fe2O3;CO+Fe3O4(6)一氧化碳的用途

①作燃料,是水煤气的主要成分(利用CO的可燃性)②冶炼金属 用于炼铁(利用CO的还原性)(7)二氧化碳对人类不利的一面

①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时,人便神志不清,最后死亡。②导致温室效应

注意:臭气(O3)、甲烷(CH4)、CO2都能产生温室效应,叫温室气体。(8)温室效应的可能后果:

①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城市;②土地沙漠化;③农业减产。(9)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原因:

(10)①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人和动植物的呼吸;③森林火灾;(11)怎样控制温室:①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新能源;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12)CO有毒,原因是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生物体缺氧,最后死亡。

燃烧含碳燃烧要注意通风,防止CO中毒;以煤等含碳物质作燃烧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且保持通风 17.碳单质

(1)金刚石、石墨、活泩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金刚石的性质:最硬 不导电 熔点高

(3)金刚石的用途:自然界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切割玻璃、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

(4)石墨的性质 深灰色、有金属色泽,细鳞片状固体质软导电很高

(5)石墨的用途①润滑剂 ②铅笔芯 ③作电极木炭、活性炭具吸附性(物理变化)(6)活性炭的用途:

①防毒面具中滤毒罐利用活性炭吸附毒气 ②冰箱的除味剂 ③制糖工业的脱色剂

(二)药口与仪器概述

18.药品的取用原则

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 ①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②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19.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20.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21.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22.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2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24.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25.量筒的使用

(1)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2)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3)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26.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27.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28.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29.洗涤仪器:

篇6: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重点总结 -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臵)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或硫(因为木炭或硫燃烧会产生气体,造成瓶内气体体积变化小)。

6、实际实验中,如果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 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氧气的用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的用途 ①作保护气②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的用途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化学方程式 C + O2 CO2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 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文字表达式 硫(S)+ 氧气(O2)

二氧化硫(SO2)

化学方程式 S + O2 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4P + 5O2 2P2O5 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文字表达式:镁(Mg)+ 氧气(O2)氧化镁(MgO)

化学方程式:2Mg + O2 2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文字表达式:铁(Fe)+ 氧气(O2)四氧化三铁(Fe3O4)化学方程式:3Fe + 2O2 点燃

Fe3O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称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 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 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时,一般都会产生烟;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就是燃烧,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简称“多合一”)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简称:“一变多”)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注意:是“氧”而不只是限于“氧气”)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是物理变化 具体过程: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化学变化)

1、过氧化氢溶液(俗名:“双氧水”)制取氧气

A、药品: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2)B实验原理: 表达式:过氧化氢(H2O2)水(H2O)+ 氧气(O2)

篇7:初三上册化学氧气教学反思

在设计上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且在教学过程及方法上,情感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体现。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在对学生正确进行分析后,能较好的把握教学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解决。

本节课的特点是能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投影等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8:浅析初三化学教学方法

一、关于初三化学教育的几点反思

1.初中化学学习始于初三, 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迎接中考, 教学的任务非常紧, 在这几年中, 我们的化学新课都是最后一门结束, 综合复习时间比较短, 因此存在赶课现象, 都想及早结束新课进入复习。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 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2.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 由于时间短、内容多、综合性强, 部分学生不能适应, 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 教学手段和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

3.在往年的中考中, 我发现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运用, 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 为此教学中要不断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并从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开始, 逐步形成严谨正确的书面表达。

4.化学实验开展得较少,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没有充分得到训练;再加上由于赶着要把新课上完, 没有更好地组织学生复习, 一些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得并不牢固, 缺乏必要的训练, 考试下来的成绩并不理想。学生各科学习的任务都较重, 多数时候忙于应付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很少有时间去复习、预习, 也没有时间思考学习过的内容, 因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相对较差。

二、改进初三化学教学的主要方法

1.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 我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 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使新旧知识衔接好;很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 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在教学实践中, 应坚持面向全体, 讲课时紧扣课本, 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 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 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2.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 它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 在演示实验时,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 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 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 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性实验活动, 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增进对科学的情感, 理解科学的本质, 学习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初步形成一些科学探究的能力。

3.努力做好复习总结工作

初三化学是中考科目,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一方面, 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 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另外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要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 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

4.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 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不能“重结论, 轻过程, 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 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5.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钻研教学大纲 (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们学校虽然还没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 但老师们都已经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 教师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 还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摘要:本文从目前初三化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 探究了改善初三化学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2]刘新知, 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11 (1999.3第3次印刷) .

[3]吴俊明, 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11 (1999.3第3次印刷) .

[4]孔笑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0 (7) .

篇9:初三化学上册教学总结

关键词:打造;高效;化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把减负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打造高效化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研究的课题。

初三是初中的最后一年,对于中考科目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总复习的阶段,到了一个将要冲刺的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刻,迎来了化学这个“新生儿”。对于学生来说既有新鲜感,又有无形的压力。要上好化学这门课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责任,并时刻伴随的压迫感。一年的时间学习和复习两本书的内容,最后进行中考总复习。我所在的学校一周只安排3节化学课,时间非常紧迫。因此,在教学中打造高效的课堂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效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为此,要打造高效化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本人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备课

1.备学生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2.备课程

备课程,就是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整合。

3.备自己

从哲学角度来说,深刻地强调了人作为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相信学生的能力,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城区学校由于家庭条件相当好,学生从小阅读的书籍较多,眼界开阔,而农村学生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阅读量相对小。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师往往认為农村地区的学生阅读量小,眼界不广,不关注生活,生活常识少,能力薄弱,因此课堂上教师总是害怕学生听不懂、跟不上、完不成,这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难度,简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放低了对学生的要求,但实际的教学告诉我们,这些做法不仅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想,还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无所事事的想法,更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不重视,进而影响了对化学课的学习。

三、利用实验教学,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化学的媒介,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目前,化学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总是喜欢抛出今天的实验内容,然后再逐一介绍实验仪器,告诉学生实验目的,要求学生观察什么,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是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的创造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大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大信息传输的容量,提高信息的可信度,而且还能把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模拟出来。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呈现问题,能使抽象枯燥的问题变得具体、鲜活,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利于问题的解决。

五、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学生活化

化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授学生背诵什么、思考什么,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化学,使化学生活化。

总之,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努力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绝不会认为学习化学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们将感到这是一种无限的快乐,学习兴趣会更高,课堂效率更高。

上一篇:高二励志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重庆大学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