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论作文

2024-06-09

感恩论作文(精选6篇)

篇1:感恩论作文

悲夫!乞者尽日行于市肆,未尝观圣言贤语;而彼其出入于庙堂,所识亦颇多。岂其不知感恩之理欤?抑以之不足为恩欤?夫恩无大小之分,人无贵贱之别。凡为人事者,即受人恩,则胡为不报哉?

向闻有童焉,争执与父母,怒而去之。一日之后,饿欲得食。有老叟观闻之,以饭予其,既饱,谓叟曰:“甚矣谢之,子之于我,甚于父母。”叟怒而斥之曰:“悔不当予之。吾与汝特一饭耳,即谢之如是,汝父母生而育之,此恩犹泰山之土,不可车载;此德犹如东海之波,不可斗量。何故不报之!”

报父母之恩曰孝,报社稷之恩曰忠,报他人之恩曰仁,报敌对之恩曰义。欲使天下大治,必推之于四海,传之于八荒。若官感民爱怜之恩,则世风清廉;将士感国植育之恩,则干城奇秀如云;民感社稷体恤之恩,则大公劳作,井然无乱。庶望感恩之风蔚然,使国长治,令民安居,乃作之以使人观而习出。

篇2:感恩论作文

首曰父母美育之恩。中划蒙童读物《劝报亲恩篇》末诗曰: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

父子厚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

美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

是哉!兹言道尽天下亲情之无私,亦劝诫世子当以孝道回报,以真心关怀之也。父母者以余见,世至尊。何也?试问君,汝父母曦未盈而去,暮既至不归;千路奔波,万里劳碌,淬心沥血,栉风沐雨、莫于何者?甭虑,皆为其子费女安于学业,丰衣足食,不愁来日衣不裹体,食不足腹也!然天下父母索儿女之报者何人?怨劳怨倦者何人?父母犹桑蚕,星月耕耘不辍,为圆莫愿,唾沫湿亮锄楔棘,及心枯血竭,丝尽方止。问苍茫大地,兹心谁者堪媲?故为人儿女,倘忤逆不知孝敬骨肉之亲,则诚犹言“罪逆天”矣!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衷衷父母,生我够劳!鹿乳奉亲剡子思,卧冰求鲤王袢孝。苍生兮,父母之恩,能不报乎?诸君唯心怀感恩,发奋图强,学有所成,兹方慰父母之心也!

次曰老师教育之恩。常言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此乃传人继师之道而不忘师之恩赦也。师为园丁,子为蓓蕾;师既摩顶放踵真心育贤才,汝当韦编三绝全意求渊知,方为尊师,之道,感师之恩。教师之本分,然其但教汝等书乎?非也!于学校,师既为师,师又为父,师又为母,师又为汝等前涉指标导航之前辈。故为师非常务之《圣经》“孝为百行之首”申之孝敬父母,以“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襄萤映雪”励之奋发图强,以雷锋、张思德、焦裕禄教之为人民服务。师可谓尽其心焉矣!倘学生犹不尊师道,则其末来不良不莠,甚乎行不法而擒,跟跄入狱,亦不能罪师之过也。身为学生,试使尊师重教,心怀感恩,坚拼不懈,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虽则穷寒,然终被褐胚王,亦无憾矣。

故吾曰:“千山万水有穷时,只有师恩无尽处。”

再曰同友之恩。孔夫子曰:“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罗曼?罗兰则言:“拥良友,生命方尽显其值。”斯托贝犹言:“财富非朋友,而朋友真财富。”莘莘学子,起卧行坐于校园,进出学习莫乎同友之间。倘于学校之内无一好友,则将焉生活、学习也?既为好友,则当至帮至助,你我关心,“疑难相与析”,欢乐共与之。失败之时,同友一言勉劝重振雄心;寂寞之时,同友一语搭讪心扉淌朗。故同友之恩,亦堪深厚,汝当抢恩勿念,受惠莫忘,方为君子之行也。

故曰:“投之以桃当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末曰社稷优政之恩。古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兹,国乃家之本也。设若无国,家将焉存,人将焉生?故倘渚君学有成,技有所湛,则于社会之中当不忘社稷之优政,时刻恩报方是哉!譬如华罗庚、钱学森、邓稼辛于世享有盛誉之数学家、科学家,其虽曾留学国外。待遇优厚,然思国之人才紧缺,其遂舍弃一切!诸君倘诚及兹,则梁王公之谓“少年中国”指日可待矣!

社稷之兴,望在红日;红日破晓,其道大光。故无论何时何地,俱当心系社稷,心怀感恩,心思贡献方为豪杰。

篇3:感恩论作文

我开始反思,到底是我们的孩子缺失了感恩,还是我们没有给他们一个感恩的教育环境?于是,我就这个问题对八、九年级的同学进行调查,结果是一样的:许多学生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当然也就没有回报父母的意识。看来,感恩教育对他们是缺失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多想想父母,养成感恩父母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

一、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原因探究

什么是感恩?《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一词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具体而言,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甚至很淡薄,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孩子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有关感恩意识缺失这方面的例子,俯拾即是。

到底是什么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感恩之心呢?笔者认为,感恩意识的缺失,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使他们成了只知索取却不知回报的“伸手派”。殊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认为父母奉献、自己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丝毫没有内疚之感,孩子就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当的,根本就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即使是在学校中学习成绩的佼佼者,教师心中的宠儿,同学学习的榜样,他们也习惯于掌声和鲜花,却很少想到自己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把一切享受和索取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习以为常了。怎能学会感恩?

现在谈到父母的爱,往往强化了父母之爱的无私、不图回报,有意无意之间淡化了回报意识。甚至有些家长说,我们两个有劳保,将来不要小孩负担,不要他回报什么,虽然说的可能是事实,但却无视对子女进行感恩意识的教育,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难怪有许多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教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育置若罔闻,使我们的许多教育举措显得无奈而力不从心。

从社会大形势看,当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被打上了实利化和物质化的烙印。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繁衍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环境中耳濡目染的孩子,知恩图报的意识当然很淡薄。另外,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弊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架空道德教育,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当作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实践脱节,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对最基本的孝敬观念、人伦关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感恩教育的本质

陶志琼博士指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2]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感恩教育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大自然对我们有滋养之恩……

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认同入手,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对他们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恩教育,对树立高尚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感恩教育的途径

感恩教育,必须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

(一)感恩教育需要倡导身体力行

对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必须从成人社会中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教育是人格影响人格的事业”,教师应用人格魅力来感化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意识,做好“感恩”榜样,尤其是和学生紧密接触的班主任老师。

那年,台风“桑美”肆虐我县,给我县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我校也受到了重创。开学了,学校准操场还没有完全修好,还有很多民工在操场上修建。一次体育课,学生在次操场上自由活动,我刚好也没课,也在次操场。当时我看到民工正汗流浃背地劳作着,我什么也没想,就把放在餐厅上的凉茶盛好给他们端过去,学生看我这样做,后来很多学生也纷纷学我的样子,演绎了一幕很感人的画面。校长在周前会上对我们班级大力表扬。后来有个学生在周记上这样写道:“从小开始我还没有看到老师为工人端茶,今天我看到了,我看到的是我们对体力劳动者的尊重,老师为我树立了榜样,我很感动。”只有当教师自己有了感恩的情怀,才能以自己的“磁场”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情感,学会感恩。

(二)感恩教育需要点拨引导

感恩情感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三)感恩教育需要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学校、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在具体实施感恩教育时,我分三个层次,首先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其次是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最后是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感恩,从而学会感恩。

在教育学生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我采取了下列措施:1.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直接寄给家长。后来我们全校都举行这样一次活动,有家长说,“从小到大,还没有真正听过孩子对他讲的这些很感人的话,看了之后,觉得孩子好像长大了很多,很欣慰。”2.双休期间实践一次感恩行动,如为父母做家务事,或为父母洗一次脚等。3.召开感恩主题班会,聘请全体家长参加,使全体同学与家长产生共鸣。4.开展“我最感动的父爱或母爱”评选活动,让学生选出自己父爱或母爱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在班级里交流,最后由班委同学推选出特别感动的事情,以黑板报的形式刊登出来。

在进行第二层次时,我和学生一起描述教师的辛苦与劳累,付出与收获,压力与待遇,让学生理解老师,体贴老师,尊敬老师,回报老师的教育。我抓住教师节这一契机,让学生角色置换,说说当教师的艰辛,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节日也是学生感恩老师的节日;对老师来说,教师节也是“爱生节”,我和其他教师走访班级的困难生,给他们送去爱心。通过互动,让大家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时使学生达到“我有一颗感恩的心,虽然有些老师的课我不喜欢,但我会努力地去听,因为我知道老师深夜备课的苦心”的境界。

在第三层次上,要求学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晰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要求学生时时去寻找生命中让你感动的事例,让这种感动不断内化自己的心灵。比如,学生阅读了一篇内容深刻的好书,把这种好书的感悟写下来;看了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当时会潸然泪下,黯然神伤,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遇到别人做了好事,把它深深记在心里,并也要自己为别人做好事,让爱心不断传递。通过各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真正能体悟感恩,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感恩教育需要家校配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永远的班主任。“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的言行给孩子起着示范的作用。所以家长首先也应是感恩之人,并要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只有会感恩,才能在社会中幸福的活着。感恩教育需要家校携手,共同营造“感恩”氛围。为此我多次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说明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并在家里一定要留出一些事情给孩子自己做,只要是孩子可以做的,尽量由孩子自己完成,如自己房间的打扫与整理等等,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和责任感。还有要经常带孩子看望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培养他们的孝心等等。我认为,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默契配合,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成果。

在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多学期以来,我发现我们班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任课老师反映上课讲话的同学少了,学生时不时在周记里都会说起父母的辛劳,去参加公益劳动也没有同学推托了,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更强了。我知道,这是感恩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但是,感恩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过程。这种感恩意识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几件事情就能完成的,它是内心的一种感化,需要长时间熏陶与培养,因此感恩教育要贯穿于我们教育的始终。

我坚信: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学生的情感是可塑的,学生的情感是感人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舍得倾注培育和引导的爱心和耐心,那么,我们收获的必定也是感动的。

参考文献

[1]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 (5) .

篇4: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关键词: 高校 贫困生 感恩教育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贫困生数量随着增加。我国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一直都未停止,同时高校和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对贫困生的资助,各大院校根据实际情况,为贫困生提供兼职,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以此减少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并设立各种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现阶段,各大高校的经济补助体系都基本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上学问题。但是,学校对于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方面缺乏重视,某些贫困生在接受资助后,不懂得感恩。因此,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意识。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现状

第一,在贫困生资助名额评选时,很多学生都争当特困生,甚至有部分学生家境不错,没有分享意识,不考虑较之更加困难学生,个别一般困难的贫困生却拿去更高档的助学金,尤其是获得社会资助后,仍然在学校继续申请,这就造成了不公正。

第二,在贫困生名单定下之后,个别学生没能提交相应证明材料,或者对于申请表的填写不够重视,填写数据不够真实和完整,部分人认为获得学校的资助是应该的,丝毫没有感恩之心,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肯定是要获得助学金,若是没有获得反而会责怪学校。

第三,一些学生在获得助学金后,本着“白送的钱,不花白不花”的心理,大肆购买物品,随意挥霍,甚至产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每当有企业和学校资助时,自己必须占据一个名额,不考虑。另外,对于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不甚满意,工作不积极不到位,部分申请贷款的学生,难以及时还款,对于学校的信息和通知置之不理[1]。

第四,部分学生在领到助学金后,对学习不认真,对学校和社会不思回报,甚至认为自己的贫困是家庭造成的,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只想通过家长和学校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没有依靠自己获取资金。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自身的原因。受到家庭环境影响,贫困学生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和沟通障碍。另外,这部分人群存在压抑情绪,以及急切求胜、证明自己的心理。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多人将读大学当做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想借此改变自己的人生,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是,理想与现实偏差很大,在社会中难以短期改变自己的家庭状况,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反而会在与同学相处中,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就会认为对方给予的帮助,是对他们的怜悯和同情,甚至会进一步增加自卑心理,这就很难让他们产生报恩思想。

家庭的原因。家庭的教育不能跟上孩子生长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分为两个原因:第一,这些困难家庭,大多数父母文化水平低,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足够了,这也是他们对孩子仅有的期望。因此,对于孩子思想方面的教育往往是欠缺的,父母片面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感恩意识的培养,造成一些学生性格的缺陷和思想的落后[2]。第二,困难家庭的父母往往被生活所迫,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对孩子教育,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给不了孩子好的生活条件而自责,担心自己的经济情况影响孩子生长。因此,在孩子成长中,尽量满足孩子要求,而不求所报,正是家长的这种教育习惯,淡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自私自利思想,使他们将索取变为一种习惯,不懂得感恩。

学校的原因。第一,当前学校的资助体系不完善,仅仅是从经济上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缺少相应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养,另外,由于经济资助是无偿的,不需要学生进行偿还,存在很大漏洞,学生进行申请时,只需要出具相关证明材料证明自己在经济上是贫困的,就可以获得相应数额的补助资金。第二,对于受资助学生没有明确的义务要求,学校的思想教育课程设置不健全,让学生产生应得的意识,没有认识到这是学校和社会对其的帮助,没有责任就没有动力,这样难以产生感恩意识。第三,在发放助学款时,一般都是直接打到学生的银行卡,这样做的确照顾到了学生的心理,避免同学的偏见,但是由于没有正式的颁发仪式,因此资助款的到账没有告知学生,就直接打入他们的银行卡,受资助学生不能在第一时间获知消息,因此很难产生感恩心理。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造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根据原因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感恩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对贫困生加强感恩教育的主体中高校占据首要位置,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增加感恩课程的开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此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例如在重大节假日,还有助学金发放的日子里,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富有感恩意味的活动,营造一个学生感恩的氛围和环境,让捐助者和受资助者结成对子,同时可以利用活动,让困难生学会和懂得感恩,体会感恩。另外,可以通过举办与资助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以感恩回报为主题的讲座,开展感恩宣传月,组织学生进行感恩征文,以及进行演讲赛辩论赛,等等,提高贫困生对受资助重要作用的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咨助者的高尚情怀,让贫困大学生产生感恩意识。与此同时,还需要发挥学生干部和贫困生的带头作用,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导,加强校园的感恩氛围,让贫困生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3]。

第二,加强学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的建设。在学校中,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基地,通过课堂的宣讲,可以向大学生传授感恩知识,进而可以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加入感恩的思想,通过结合生活社会实际,在课堂上用生动典型的事例教育学生,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故事进行讲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对感恩行为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要搜集感恩教育素材,例如一些感恩题材的电影和书籍及古代的故事,以此作为依据开展主题讨论和班会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讲述他们的理解,进而适时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明白感恩的思想。在学校中,一般会有一门“形势与政策”课,因为任课老师之前多为辅导员,可以将感恩内容作为附属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多管齐下,提高学生感恩意识。学校和社会应该多为学生创造感恩机会。对于心存感激却未付诸实际的同学,应该拓展足够的途径,让他们付诸行动。高校充分利用自己的平台,如官方微信和微博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途径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另外,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每一个院系可以建立自己的志愿服务队,在社会和学校积极开展志愿工作,帮助弱势和需要帮助的群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特长服务社会。经过一系列感恩活动,一方面可以让贫困生发挥自身特点和长处,可以体会到成功和帮助他人的快乐,进而消除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让贫困生在办公室值班,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同时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感恩的意义。

四、结语

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不仅要在物质上对学生进行资助,还应给予学生精神上的资助,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帮助学生自立自强、自我成长,让他们成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新一代生力军,最终发挥高校资助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亚婕.增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9:76-78.

[2]杨雪琴.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45-147.

篇5:论感恩-议论文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传统,可是我们90后的不懂得感恩。我手中有一份数据是教育部门曾对部分中小学生做过一项抽样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3%的学生不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63%的学生经常与父母顶撞和发脾气,37%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36%的学生不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79%的初中学生不喜欢和父母交流,调查中还发现有28%的学生从来没有听过有关感恩的故事……

非常惊讶的数字。也是可怜的数据,我在想调查员看到会寒心吗?调查着数据都是当父母的人。我在网上查一下关于这类的贴子,我发现一位山东的网友他在贴子中这样写道:现在很多中学生对来太容易。不懂得珍惜父母的爱,有些父母为了供子女上学,省吃俭用,四处打工挣钱。但有些子女却不理解父母,不懂得父母养育他们所付出的辛劳和牺牲。不珍惜和感激父母的含辛茹苦。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要手机,要名牌衣服,还把家长满足其要求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旦这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与父母对抗。根本无感恩之心可言他们花钱时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吗?他自己的父母都在四处打工。省吃俭用,他们不知道吗?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良传统。也是一个社会人应有的品德,感恩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拥有感恩之心才能不断荡涤灵魂。同时感恩之心又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和呵护。

篇6:感恩论作文

—对大学生受助不感恩现象的反思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何艳红)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资助上学使其顺利完成学业的资助范围越来越广,但是面对这些受助而不感恩的大学生,学校需要加强对其感恩意识的培养,使其更好的在大学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不感恩反思;

伴随着我国高校的逐渐完善,教育规模也逐渐扩大,高校中面对上学难的问题人数也逐渐增加,为了解决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资助,使大学生顺利毕业,这也是将“三个代表”的观点和思想落到实处,同时也是高校办学的宗旨、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内容。高校在给予上学难的学生资助时,必须要相应的采取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以此让大学生形成知恩图报、与人为乐、友善相处的良好品质,这也有助于为社会做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弱化的现状与原因 1.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弱化的现状

感恩意识是对于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自身心理产生的一种报答意识,这是对人类而言普遍的行为规范,也是公众普遍认同的基本行为道德。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不充裕,家庭无法支付起孩子在上学期间的高额费用或者是支付比较困难的大学生。资助的高校贫困生对象主要是:所在家乡经济不发达;家里有老弱病残者,家庭经济入不敷出;家里孩子较多,同时上学花费较大的家庭;还有就是那些存在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利的学生,抱着“等、要、靠”的思想。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文明都与感恩有密切的联系。有一部分贫困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后,由于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羡慕心理,让其感觉到自己低人一等。心理出现了极端的情绪。由于自卑与羡慕心理,仇富心理就由然而生,一部分贫困生就开始封闭自己的生活,严重地造成了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样的情绪存在,让感恩心态难以形成。许多高校贫困生对于学校的资助都将感恩深深的放在心底,等到学成的时候会以实际行动来回馈曾经对自己有恩的人,感恩曾经的母校,也有的在一番事业成功后会积极参与慈善社会活动中,尽自己所能去回报社会。但是还有部分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比较差,他们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读书是一件光宗耀祖的行为,这应该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对于学校所安排的勤工助学还不满意,说三道四;对自己所获得的资助费用没有做到勤俭节约,而是挥霍浪费;由于学校对学生的资助人数有限制,学生还埋天怨地;大学生在面临毕业之际,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现状,不能及时就业,为自己的家庭承担一份责任等。这些感恩意识差的高校贫困生太过于依赖,将自己的困难都让父母、学校、政府帮助其解决,根本就不懂得“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更为甚的是学生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语言辞,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处在危境之中也丝毫没有回报的意识。贫因生虽然家庭环境较为困难,但是父母的溺爱之心同样存在,这样的溺爱的行为容易导致贫困生不懂得感激与感谢。由于教育的不到位,也导致了一部分贫困生的价值观念与父辈们存在了一定的代沟,弱化了大学生感恩意识。此外,由于现在大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媒体对于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也不够,让一部分贫困生形成了损人利己、唯利是图、过河拆桥的价值观念,加上大学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感恩教育失去了自身应有的地位与作用,以上这些现状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2.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弱化的原因

(1)贫困生没能全面的认识自我。贫困大学生由于一直处于经济条件不充裕的环境里,会普遍性的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长期的处于这种环境会难免受到歧视,这也就影响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社会生活态度,所以,他们的人格品质也就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也就无形中将他们从社会群体中隔离开,同时也是他们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产生厌倦,致使自己与家庭、学校、社会处于隔绝的状态。还有一些贫困生对于自己的道德素质不重视,反而特别注重虚荣的东西,攀比思想也比较严重,这些贫困生对于认识自身差异需要动力的驱使,同时也产生自我认知的障碍,这也就容易使其形成消极的生活态度,也导致了贫困生感恩意识弱的现象。(2)贫困生缺乏与家庭的交流。据《光明日报》报道:一位67岁的老人为了供自己的女儿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孤身一人在北京街头卖艺三年,然而他的女儿对此却毫不知情。这位老先生对女儿的付出与疼爱确实感人,但不足取。当今社会,很多的贫困生处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父母亲为了使孩子在学校能安心学习,对自己面对的困境根本不给孩子透漏半点,因此就导致了贫困生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对于父母的辛苦,他们不知道,也无法了解父母所承受的生活重压,所以,也就无法唤起贫困生内心的一丝涟漪,引发他们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只有让贫困生体会父母的辛苦,才能让其对父母的辛苦产生感恩之情,理解父母为了自己更好地未来所付出的的努力,以此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关怀父母。

(3)学校德育课程缺乏感恩教育内容。伴随着我国的教育不断改革,在小学的课堂中就加入了思想品德,但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对于感恩教育内容提及的较。在当前以考试为主的教育制度下,思想品德作为副课,也同时被弱化了,德育课程中的感恩内容更是被淡化。当学生迈进大学后,高校也没有足够重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改进大学生的贫困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公正的心态,唤醒其感恩意识,使他们内心的不公平感能消除,高校就要加强感恩教育的内容,以此来改善他们的心理偏执、妒忌等问题。

(4)社会舆论过于关注贡献爱心。在《成都晚报》的一则报道中,有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人士所献的爱心捐款,而其却用这些钱肆意挥霍浪费,没有将钱用到自己的学业之中,同时也没有履行当初所签订的资助协议,这一事件在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位受到资助的大学生长期的接受着来自社会的资助,将其视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学校也没有将感恩教育灌输给他,也没能对于他这种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的行为及时纠正。当社会舆论将许多慈善活动作为传颂的焦点,却对于这些不知感恩的贫困生不及时的进行批判,这会使得贫困生受助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接受资助时却没有感恩的意识,太过于关注贡献爱心,会让贫困生认为自己受助是受之无愧的,同时也丝毫没有回报的感恩意识这是令人悲哀的。

二、强化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办法

1.强化自身道德修养,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可以分为物质上的感恩和精神上得感恩两类。一个人对于人生、世界的不同认知便造就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其有着自己特有的生活行为准则,只有识恩便可感恩。在识恩、知恩的基础上进行感恩,高校的贫困生应形成知恩图报的良好品质,在识恩和知恩之后,就应学会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馈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那些人,同时高效贫困生也应养成施恩不图报的良好品质,这是对人道德品质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施恩虽不图报,但是自己接受家的恩应铭记于心,这是培养良知益友之人。否则,施恩者为了得到回报而帮助他人是不可取的。只有做到施恩不图报,才可以真正的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2.实行家庭感恩教育,唤起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每个人都是由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父母不但给予我们生命。还辛辛苦苦的将我们培育成人。对于贫困家庭,父母在培育儿女的过程就更加艰辛,尤其是在孩子考上大学后,就面临一笔重大的经济负担,“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在贫困大学生的父母身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因此,作为贫困生,就应该去体谅父母,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操心。作为父母,对于儿女不能只是付出,不求回报,要经常的与儿女多进行沟通培养其感恩意识,让他们也了解生活的艰辛,要在学校勤俭节约,干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3.学校开展感恩活动,引导贫困生树立感恩意识

大学贫困生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这是一条重要的路径。在学校,老师不仅教他们如何学习,还教会他们做人。在生活上给予关怀,注重学生的道德思想修养,为其创设感恩的情境,尽可能让他们多参加学校的感恩活动,多一些感动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将感恩的意识渗透在各个学科内,从而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在高校贫困生中还可以开展有关感恩主题的活动。通过一些言辞的感恩、一首歌的感恩、一件事的感恩活动来表达自己感恩之情,使学生变得自信、自立的同时,也使学生能换位思考,学会感恩他人,从而就树立了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4.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促使高校贫困生学会感恩

良好的感恩气氛能否弥漫社会,这对于培养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中形成和谐的感恩氛围,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这就要求全体社会人员共同努力。以营造一个和谐感恩氛围、充满爱心的社会作为出发点,有效地利用电台、报刊、互联网、电视等媒体的广告效应,对于那些受助却不知感恩、冷漠、忘恩负义等现状加以批判,同时对于知恩图报、及时回馈社会的人要及时的予以鼓励表扬,为高校贫困生培养知恩、感恩、报恩的品质,并以那些及时回馈社会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使社会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气。

5.开展感恩主题教育,形成校园感恩文化

开展校园主题教育有助于学生培养知恩、感恩、施恩的品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如办以感恩为主体的征文活动等,设立爱心基金。提倡学生自主捐款,以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以设定感恩日,去为社会做一些贡献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知恩图报的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责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学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施恩不图报品质,进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三、结语

就以上对感恩意识培养的论述:进行感恩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实行感恩教育的效果好、大学生能容易接受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切入点。关于现今存在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较差的现象,高校应该在进行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更新教育模式,将感恩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其道德品质,使学生能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之才。参考文献:

上一篇:银行承兑汇票怎么背书转让下一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