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发展

2024-06-30

中医文化发展(精选6篇)

篇1:中医文化发展

传承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 2012年5月22日,以“传承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为主题的权健自然医学模式研讨会在武清区权健产业园区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主办。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副总编辑陶建群,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医学法学协会副主席吴崇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资深教授、博导、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奠基人之

一、中国公司研究第一人邓荣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春苗,权健董事长束昱辉及相关部门领导应邀出席大会。(http://qjzryx.com/ 权健自然医学网)

会议伊始,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陶建群副总编简要介绍了本次大会的组织背景、研讨话题及专家组成员。董事长束昱辉首先由衷的感谢主办方给予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向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之后全面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历史、规模现状、经营管理模式并通过一部名为“促进中医文化复兴”的宣传片,多元素多角度地展现了权健公司在传承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等方面的艰辛实践和突出贡献。

束昱辉董事长从民间秘方的神奇疗效谈起,着重分析了中医药行业的严峻现状,阐述了权健在避免假医、假药、假方子等问题上付诸的努力实践,深入剖析了权健产业化格局的独特模式,特别强调了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方针,最后就未来医疗城的建设蓝图以及海外市场的开拓发展进行了远景规划。

与会期间,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束昱辉董事长在抢救民间秘方、弘扬中医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并从中医文化、产业格局、市场经济等几个方面针对权健独特的经营模式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医学法学协会副主席吴崇其先生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医药行业发展状况,指出国家对中医立法极其重视,但鉴于中医药行业的特殊性,至今立法事宜仍未成立。面对如今中医在野,西医在朝的局面,就更加迫切需要像权健这样具有特色中医药产业代表性的企业来振兴中医。吴先生特别就中国老龄化社会结构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强调了西医只可治病,而中医更可延年益寿的独特优势。中国已提早进入老年化社会,未来老年人的疾病护理、健康养生将成为社会性的焦点问题,也是中医药企业应该卓力发展的目标方向,建议权健公司结合自身优势,在未来规划的大型医疗城中大力发展针对老年人的中医药特色产业。(http://qjzryx.com/ 权健自然医学网)

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温长路顾问对权健振兴中华医药文化的企业理念给予高度评价,明确指出中医药文化是最适合中国、最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权健发展中医药产业这条路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抉择。非常赞赏权健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希望今后在中医药文化氛围的打造、国粹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方面做好文化实践工作。针对民间秘方的科学有效性及药品与食品的宣传方向等问题,温顾问建议应加大秘方临床验证的工作投入,确保有效治愈率,将权健医院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发展,造福于民。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资深教授、博导、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奠基人之

一、中国公司研究第一人邓荣霖先生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论分析了权健的经营管理现状,在赞赏中医市场化发展方向的同时中肯地提出了七项建设性意见。第一,要以科学的精神为指导;第二,企业发展要立足于制度,按照规范化的公司制度来运作,立足于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第三,处理好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第四,处理好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分公司的关系;第五,处理好企业和外部的关系,包括和当地政府、市场的关系等;第六,企业发展战略上要处理好主营与多种经营的关系;第七,处理好中医和西医的关系,应加强中西医结合。(http:/// 河北权健自然医学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李春苗教授总结了中医药发展中的行业特殊性和市场局限性,分析了企业的优势和未来的良好前景。他讲到,权健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是非常难得的,是具有远大抱负的。自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探索中医药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由于中医药行业特有的局限性,其发展道路需要不断的探索创新,要将文化理念与实践并举。同时他指出权健应明确企业定位、产品地位和文化理念,形成企业独特的个性、文化和良好形象。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企业的愿景、使命、精神和所有产业中去。最后他由衷地希望权健将“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大会在一片赞许声中落下了帷幕,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副总编陶建群在结束语中高度赞扬了本次大会对弘扬中医国粹,复兴中医文化起到的积极意义,再次肯定了权健特色的经营模式对推动祖国医学持续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希望权健公司在振兴中医产业,复兴民族医药的道路上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副总编辑

陶建群主持本次会议

束昱辉董事长介绍权健的经营情况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医学法学协会副主席吴崇其

就中医药现状发表讲话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

高度赞扬权健为中医发展做出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资深教授、博导、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奠基人之

一、中国公司研究第一人邓荣霖

解析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春苗

对权健未来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会议现场

本文来自:权健自然医学网(http://qjzryx.com/)河北权健自然医学网(http:///)

篇2:中医文化发展

全面展现中医药特色

雨花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创建中医药特色先进单位国查评估整改汇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医改,体现中医药特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的功能,我院通过不断创建中医药特色,形成了一定的创建基础。10月28日全国中医药特色先进单位评估专家小组在区卫生局的推荐下,对我院中医药特色情况做了详细的检查,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通过此次检查评估,我院自身的中医药特色得到了深化,对于专家组提出的建议也为我院进一步提高指出了方向。

一、不断创建硕果丰;

近年来,我院的中医药特色在不断创建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到迎接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检查、评估。每一次成功的创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全面升级。

对于自身来说,我院通过创建中医药特色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硬件的提升,建成了有浓郁古韵文化的中华名医馆、养生堂;建成了中医特色明显的花神庙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中医内涵的提升,中医项目得到了拓展,形成了特

色治疗项目,如中医对颈椎病、中风后遗症的治疗等;中医人才队伍也得到了发展,从“区域名中医”到“杏林新秀”,中医技术力量得到传承。通过“中医社区化、社区中医化”氛围的营造,百姓更乐于接受中医的干预和治疗。

二、全面提升固根本;

在此次国查评估前,我院针对国家标准对自身进行了全面的自查整改,通过不断的自查整改,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通过检查、评估中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是人才队伍的培养,虽有进一步的提高,但人才的技术力量未能达到先进的水平;

中医药特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普及,虽然通过“社区中医化,中医社区化”的普及,中医药特色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尚未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百姓对中医药特色的知晓率、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甲流、手足口病的防治中,我院的中医药特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中医药特色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更多优势项目没有充分体现,如中医药预防保健、医疗、干预、健康服务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对于中医知识培训,过多的注重于中医适宜技术的掌握和中医理论知识的系统教育,对于中医药传统精髓有所偏颇,特别是中医药人员的“三基”训练,重点没有注重中成药的辨症内容;

在健康教育方面,我们设计了很多的中医药的健康方案,举办多样的中医下社区宣传活动等,但是我们的台帐没有将实施、落实情况及时补充到位;

这些问题有些是我们可以避免的,有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将问题逐一剖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特色,进一步巩固我院中医药特色的基础。

三、强化整改优举措

评估后,我院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发展、进一步提升自我的举措:

1.四项举措解决存在问题。

一是全面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继续加大培养力度,在“区域名中医”的基础上继续外聘有名望的专家,继续加大中、青年中医师的培养,尽快培养出一支有自身特色的中医人才队伍;

二是全面加快中医项目的拓展,有效的增设一些百姓需求比较大的中医项目,在社区卫生服务站里,拓展一些推拿、针灸的服务项目;

三是全面普及中医药特色宣教,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大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力度,对于中医药宣教进行及时登记、记录;借宣教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知晓率和满

意度。

四是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中医药内涵,进一步拓展中医药特色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在重点人群中开设多样化的中医药干预,有效推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中医药特色,充实其内涵。

2.三个突破充分体现优势。

突破传统思路,探索一条社区卫生的中医药特色之路。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从中医药文化、科室、人员、使用、技术、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养生保健、健康教育、设备配备等方面出发,结合二级甲等医院创建的内涵,进一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让中医药特色更深层次的渗入到中心服务的每个环节从,自内而外的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拓宽思路,通过资源的多样化整合,将现在的中医诊疗设备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从中心至站点形成中医特色一体化的标识,中医特色服务从中心延伸至站点,由站点反射到中心,充分体现少花钱,多办事,让百姓能享受到便利。突破传统观念,走出一条公共卫生的中医特色之路。公共卫生服务与中医预防相结合,中医健康教育宣传成重要的手段,突破传统中医坐诊的观念,让中医成为公共卫生防御卫士,让中医内涵里加入公共卫生防御的成份,借中医的方式让公共卫生服务更显出中医药特色的味道来,从而体现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色,中医药特色公共卫生服

务,中医药特色重点人群管理,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干预等。突破守旧意识,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医药特色之路。中医药特色的发展,是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历程,我们借中医药特色发展,全面提升了中心的内涵。下一步,我们突破守旧意识,从二级甲等医疗机构的创建着手,一手抓西、一手抓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

雨花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篇3:中医文化发展

1.“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医药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朵人类文明的奇葩, 与传统文化是紧密合一的。但近代以来, 随着西学东渐, 加之中国知识界科学救国的急切心理, 反传统文化思潮在上个世纪初风起云涌, 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正常继承和发展,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断层。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和发展中医药, 就要求中医药加强自己的文化建设, 必须构建和培育继承与创新的土壤, “中医药文化”作为特殊概念应运而生。

“中医药文化”的提出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 但对其内涵学界多有歧义。2005年8月在安徽黄山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 对“中医药文化”的含义进行了初步阐释: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会议还确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 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对象, 研究中医理论与临证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名家风范, 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为区域中医药文化发掘, 为中医药院校、医院、企业文化建设, 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服务, 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这是国内学界首次确定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核心与范围, 对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 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学界还应进一步开展深入和细致的探讨, 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领域。尤其要具有构建学科的意识, 既要有学科概论性质的综合性研究, 又要进一步划分研究领域, 形成系列分支学科, 并进行相应课程的建设。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文化研究历史阶段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的文化环境的变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 中医药文化研究的低潮时期。20世纪的中国始终存在一种反传统文化的思潮, 阴阳五行学说遭到学术界的否定, 对中医药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负面影响, 西学强势文化的入侵和反传统文化思潮给中医药造成了严重后果, 新中国成立初卫生部的个别领导在对待中医药上存在对待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同样的心态, 认为只有来自于西方文化的西医是科学的、进步的, 而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是不科学的、落后的, 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抬西抑中、以西代中, 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针对甚嚣尘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 早在1940年1月, 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曾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 这就是民族形式。”又说:“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 针对歧视中医药的现象, 毛泽东发出了“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 组成我国巩固的医药卫生统一战线”的号召, 并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在毛泽东的保护和支持下, 中医药学术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中医药学术被提升到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 在政府的倡导下, 各地中医中、高等学校相继成立, 中医药教育一改两千年来的师徒相授模式。但是,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转变, 则很难真正正确认识和传承、发展中医药。当时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地接收”, 而实际情况是批判容易, 接收难。而且在“新文化”运动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对传统文化具有一种怀疑心理, 阴阳五行理论也得不到认同。在“中医不科学论”思想的指导下, 中医药发展走向了以西医改造中医的歧途, 以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准则,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研究方法解释、整理、提高传统中医药就构成了当时中医药发展的主流方向, 这种研究为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 孤立地将中医药定位于科学技术, 把西医的一套科研方法强加在中医药的科研头上, 用西医理论取代中医理论, 用西医的“辨病施治”取代中医的“辨证施治”, 进而取消中医药学的灵魂, 取消中医药学的文化底蕴, 其结果是偏离了中医药发展的轨道, 在发展中医药的同时扭曲了中医药。受此影响, 当时顺应时代的全国统编教材就有许多不足之处, 使中医药教育出现偏差。1962年7月16日, 北京中医学院“五老”给卫生部党组上书大力提倡传统中医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 呼吁大大增加中医课程的学习。正当中医药教育界总结中医药院校初期教学经验, 讨论修改中医药教学计划, 使中医药教育更侧重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教学时, “文化大革命”的兴起, 使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传统文化再次陷入被批判的境地, 对中医药事业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第二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医药文化研究兴起。基于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中医药的文化特性逐步明确, 中医药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党在新时期的基本文化政策。以1984年召开的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研讨会”和全国首届“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讨论会”为标志, 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了反思和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研究。1991年10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 江泽民同志题词:“弘扬传统文化, 振兴中医中药事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场中医药文化研究热在中医药学术界酝酿, 并取得了系列成果:专题学术著作相继出版;相关学术会议如中医理论与中国哲学及文化国际会议 (1990) 、中医文化研讨会 (1991) 、全国首届医学与人类文化学术讨论会暨首届中美医学文化恳谈会 (1994) 、95’中国医学文化学术研讨会 (1995) 、国际佛教医学暨港台中医文化学术研讨会 (1996) 等陆续召开;《医古文知识》 (1993)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7)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7)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等中医学术期刊相应开设中医文化专栏。通过这种研究, 中医药学单纯科技定位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 人们逐渐意识到要用文化定位丰富和补充其科技定位。对中医药文化品性认识的提高为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一是明确区分中医药学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是健康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认识前提。中医药是具有科学精神的, 中医药现代化首先是中医药科学文化的现代化, 但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容易被其人文方法遮蔽, 在中医药研究中, 混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界限, 误以科学手段和方法研究本属于人文文化的原理, 只能导致混乱和人、财、物的浪费, 如不加以注意, 甚至可能导致伪科学泛滥。二是中医药现代化不仅是中医药科学文化的现代化, 还应该是中医药人文文化的现代化。中医药不仅是科学, 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药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途径, 但并不是唯一途径。中医药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 对中医药基础的现代研究必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法相结合。中医药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 还具有社会文化属性, 目前西方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主张从更广阔的社会心理文化背景认识人体健康和疾病, 这正与中医药学的人文精神相吻合。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文化研究历程, 应该说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 中医药文化研究有过于拘泥于古代文化传统的倾向, 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宗旨是立今鉴古, 不但要具有历史意识, 而且要具有现代视角和当下意识, 不但要总结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且要吸纳现代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目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医药文化不能独立于文化全球化之外。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 中医药文化研究绝不能故步自封、过于保守。要科学分析文化全球化形势, 树立中医药文化的自信, 展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使中医药文化成为文化全球化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具备保持中医药文化特质的能力, 具备吸纳先进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能力, 具备与西方异质文化对话与融合的眼界和能力, 从而保持中医药文化健康发展。尤其在对外交流上, 由于中医药学独特的文化形式不具有科学文化的超越性和普适性, 很难被其他国家和民族理解和接受, 导致中医药学至今还得不到国际的普遍认同。至今, 能从根本上承认和接受中医药的人群还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地区。而在欧美地区, 中医药则很难进入正规医疗体系或通过他们所谓的认证, 这就对广大中医药文化研究者提出了新任务和要求。

3. 中医药文化研究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基础工程

中医药文化研究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前提, 否则中医药发展就会出现方向性错误。中医药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只有深化中医药文化研究, 才能真正理解中医药理论的发生发展, 才能真正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比如, 不了解阴阳概念, 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医药理论的起源。再如, 中医药理论与易学、道学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医药典籍中存在大量以《周易》中的词汇命名药物、方剂、医籍的现象, 甚至以易象、易理阐发、说明医理等。潘雨延先生说:“究夫《内经》作者的哲学思想, 全部发挥老子的思想……”[2]刘力红先生也说:“我们知道中医的确有很浓厚的道学思想……因此在《内经》里, 我们既可以看到许多易学的东西, 又可以看到许多道家的东西。”[3]不深入了解易学、道学, 就难以理解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和精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学术界在整理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药方面做了大量拨乱反正的工作。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和以西方知识体系为主体的现代普通教育的推行, 使国人的知识结构、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大大改变, 并未能从根本上恢复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药的本来面目, 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表现在中医药教育上, 习惯于数、理、化现代科学思维模式的中医药大学生难以理解中医药理论而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立足于比类取像的思维方式, 以阴阳、五行、气等主要概念构建起来的中医理论体系,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验证, 面对当前唯科学主义的困境, 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意义。面对这样一份宝贵的遗产, 只有在深化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其理论精髓和文化内涵, 才能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从而避免走上中医西化, 甚至以西代中的歧途。

4. 中医药院校应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 承担着弘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的历史重任。不同类别的学校应积极营造独具特质的校园文化, 积极培育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作为中医药院校来说就应当积极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底蕴, 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 以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接受中医药精髓, 形成中医药内在文化的创新能力。

4.1 校园环境建设必须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好的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应使人处处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如建筑风格、校园景点布置、校风、校歌、校园网等, 甚至建筑物和校园道路的命名都可以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4.2 教学中必须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

要加大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 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注重中医药的文化品性, 使学生不但学习中医的“技”, 更要形成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方式, 养成中医药从业者独特的文化品性。尤其要重视教材建设, “现在当我们回顾历史, 会发现“文革”之后, 中医教材建设没有能积极地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理论体系, 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方面是不理想的, 不是发展了而是萎缩了”[4]。

4.3 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中医药根植于传统文化, 离开传统文化, 中医药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古代俗语“秀才学医, 笼中抓鸡”形象地说明了传统文化知识背景对学习中医药的重要作用。倘若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 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 则很难成为中医名家, 中医药理论难以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当前很大一部分中医药院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 急功近利, 既不具有历史意识, 又不具备长远眼光, 与传统文化密切关联的主干课程———医古文越来越被边缘化, 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更只是作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最终只会导致中医药的异化和弱化。

目前, 中医药界特别是许多名老中医对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理论功底薄弱、中医基本技能不扎实、“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等问题表示了极大的担忧, 并建议加大中医教育改革力度,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医药人才, 加大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课程建设是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总之, 中医药文化研究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没有中医药文化的复兴, 就没有中医药的复兴。回顾历史, 直面现实, 由于忽视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中医药事业发展曾一度误入歧途。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应本着一切有利于中医药学发展的原则, 尽快取消异化中医药学的做法,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导下, 进行文化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和原始性创新, 从而真正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只有中医药事业的从业人员真正将中医药文化熔铸到思维、心理中, 中医药才能自然地壮大起来。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中医药学是科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 中医药这种独特的品行决定了必须用其文化定位丰富和补充其科技定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历程表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全面开展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科学

参考文献

[1]文苕.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纪要[J].医古文知识, 2005 (4) :46.

[2]潘雨延.易与佛教·易与老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172.

[3]刘力红.思考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06.

篇4:论中医学子与中医药文化

关键词:中医学子;中医药文化;传承

中医药学是中国第一大发明,其意义远大于我国指南针、纸、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中医药学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在我国医疗界占据市场已十分紧迫,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中医是最具特色的文化,要想做到真正的中西医并举,还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中医药学子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让中医药改变现状,超越现在,真正深入人群、走向世界!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优势

“神农尝本草”,自古以来,中医药有着悠久历史,中医药治病救人的优势有目共睹。中医治病求本,中药不良反应少,很少产生耐药性,这些种种却鲜为人知,由于对中医中药的了解不够,使大家对中医药产生很多偏差的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应被广大群众所了解。中医过去在疾病治疗中总是处于从属地位,患者经常是走过很多家医院、做了全套的医疗检查、治疗未果,才想起中医。在2003年的“非典”中,中医对于这种病因不明,来势汹汹的疾病,通过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屡获良效,中医彰显了它无穷的魅力。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办法防治“非典”,不仅疗效确切,而且费用大大节省。不仅在“非典”中中医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接下来几年发生的甲流、禽流感中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医药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经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

近年来,国家也对中医药的发展高度重视。我国已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制剂40余种,一批新的科研成果的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屠呦呦老专家的获奖,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优势。我国传统医药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决定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学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所重视。进一步认识这些特色和优势,并在实践中加以发挥极为重要。

二、新一代的中医药学子如何使中医超越现状,走向世界

(一)要做到和中医“谈恋爱”——热爱中医,不离不弃是学好中医的重要前提。

只有真正的热爱中医,对中医时刻充满爱好与兴趣,才能有所收获,学有所成。纵观中医史,几乎所有的名医都是在对医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中、在长期深入的实践探索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学习中医,没有对中医的热爱,学习过程中就找不到情趣,就会味同嚼蜡,就无法把中医学好学透。这个比喻打得好,要和中医“谈恋爱”,这样,就会觉得对中医有了一份责任,中医是我国几千年来留下的最伟大的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把中医发扬光大,不仅要超越现在,更要超越过去中医所取得的成就。

(二)重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学好中医的基础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学好中医的基础,虽然对于初学中医的人来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可能是枯燥的,难懂的,但是当你跨过这个坎儿,真正走入中医这个殿堂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医是神奇的、博大精深的,她是瑰丽的宝库。现在有一部分人忽略了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殊不知,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熟读《内经》,学好中药等这些基本课程是为以后研究发展打下的奠基石。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三)跟名师,多临证——学好中医的必备条件

中醫理论课程固然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仅仅掌握好了理论知识,而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照样不会看病。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知识来源、作用以及提高的途径和规律。学习中医犹需如此,只有回归临床实践、所学才能被验证、巩固,才能获得新知,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从而推动中医发展。

(四)中医药学子要有时代责任、创新使命、民族情怀、国际视野

作为新一代的中医人,80后、90后,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肩负起传承中医的责任。几千年的文化传到我们手上,我们要在保持原有中医取得的基础上,超越过去,超越现在,创造辉煌的未来。时刻意识到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在青年时代,好好学习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扎实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丰满羽翼,为中医超越现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飞舟-遵国医大师教诲走中医学习正途——记邓铁涛对中医学生的教导,2011(02).

[2]钱冲.职业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现状的思考.

篇5: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

文化建设指南》的通知

国中医药发〔2009〕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指导各级中医医院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局在总结部分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经验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予印发。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根据《指南》的要求,加强对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各中医医院要根据《指南》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切实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中医药局

二○○九年八月四日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

二○○九年七月

第一章 总则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

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范围非常广泛,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在建设中,要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

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医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章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在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中医药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医药几千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

“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

“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在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是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是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在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结合医院自身特点以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特点,通过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院歌以及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加以体现。

一、医院宗旨

医院宗旨,应当充分体现中医医院的办院目的和任务,是指导医院制定方针、发展战略和各项制度的依据。

医院宗旨的确定应深刻阐明中医医院存在的价值和目的,找准医院自身的定位;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应当在中医医院宗旨的指引下,全面分析医院的外部环境(机遇与风险)和内部情况(优势和劣势),明确实现医院宗旨的策略和方法,是制定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

确立医院发展战略,要明确医院继承发扬中医药的使命、愿景与中长期发展目标;要体现医院在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中医药服务等方面的总体定位;要突出中医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三、院训

院训,应当充分体现中医医院宗旨,是医院全体员工奉行的准则。

确立医院院训,要紧紧围绕中医医院宗旨,充分体现中医医院的独特气质和历史文化底蕴;要立意高远、催人奋进,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四、院歌

院歌,是医院宗旨的艺术表达形式。

院歌的歌词,要在充分体现中医医院宗旨的基础上,着重体现医院的追求和精神,要言简意赅、具有韵味。

院歌的谱曲,应注重民族性、地域性,便于合唱,易于传唱。

五、行为规范

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六、环境形象

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建设,通过医院的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以及医院标识等,使医院的核心价值以视觉的形式得以外化。

第三章 行为规范体系建设

行为规范是中医药文化在医院的执行方式,是保障医院及其职工的行为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手段。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是医院加强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坚持中医为主的医院发展方向,有利于在服务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提高医院全体员工的综合素养。

在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医院宗旨,体现中医药的行业要求,兼顾基本道德与道德理想的统一、协调性与进取性的统一。

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内涵丰富,涉及方方面面,其中诊疗行为、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及特定礼仪,最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一、诊疗行为规范

诊疗行为规范,是开展诊察疾病、处方用药等技术服务的行为准则。应明确在诊疗服务中做什么、不做什么,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运用,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二、言语仪表规范

言语仪表规范,是医院员工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言语、举止、衣着服饰、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言语温和、待患若亲,动须礼节、举乃和柔,勿自妄尊、不可矫饰,诚信笃实、普同一等。

三、同道相处规范

同道相处规范,是处理同道关系中所持态度、沟通方式、交往方法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体现中国传统所倡导的人格修养,一体同道、互资相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逊礼让、顾全大局。

四、教学传承规范

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

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五、特定礼仪

特定礼仪,是医院员工在重大活动或特定场合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如庆典活动、职工大会、就职仪式、拜师仪式等。在医院的各种特定礼仪中,应安排体现医院宗旨等方面的内容,注重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如在庆典活动中、职工大会上齐唱院歌,在就职仪式上齐

诵院训,在拜师仪式上学生向老师行礼敬茶等。

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应通过以下方式加强规范的落实和执行:

(一)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二)教育培训。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

(三)实施考核。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四)树立典型。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身边标杆,树身边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第四章 环境形象建设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医院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在充分体现医院宗旨、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的前提下,还应注重以下原则:

大众化原则:注重通俗易懂,直观简约,学术与科普统一;

实用性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与医院各区域的总体功能相适应;

个性化原则:注意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充分体现医院的个性,切忌简单模仿,千篇一律;

审美性原则:注重大众审美需求,做到艺术与实用的统一。

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应主要从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

一、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医院建筑及其庭院是展现医院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医院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建筑外观

医院建筑的外观是对自身环境的营造。良好的医院建筑外观,可以使职工产生归属感和领域感,使公众产生信任感和温馨感。

医院建筑的外观应注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地方建筑特色,主要从屋顶、门楼、窗户、梁柱和颜色等方面体现,不宜采用浓郁异域风格。对原有建筑,如建筑物的外檐轮廓无法改变,可以通过门楼、建筑色彩等的改造,以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建筑物的色彩,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棕、米、灰、褐色等,但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因需选择,避免生搬硬套。

(二)庭院建设

医院庭院包括医院建筑物周围和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是医院环境形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意与医院周边环境的和谐,与医院建筑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协调统一。在满足庭院使用功能、美化环境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庭院建设的各种表达方式,着重体现中医药的历史、理念和知识等,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表达方式主要有园林小品、主题文化墙、主题雕塑、名医塑像、建筑小品、亭榭、山石、盆景、碑刻、地面文化造型等。

园林绿化尽量采用药用植物,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等条件、有观赏性的中草药,并

配以药物功用等文字说明。

(三)标志性构筑物

标志性构筑物是指不具备、不包含或不提供居住功能的人工建造物,是医院最显著的标志,有条件的可以选择适合的位臵建造标志性构筑物,作为能够使公众留下长久记忆的标志。如在主楼前等庭院的显著位臵设立构筑物,作为彰显医院宗旨、医院特色等的标志。

标志性构筑物应充分体现中医药元素,如体现中医理念或表达医院价值观的抽象艺术雕塑,医史人物或本地历史上有贡献、影响较大的中医药人物的塑像,典型的中医器物或某些中药植物的造型。

二、内部装饰

医院内部装饰的部位主要包括门诊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候药区,住院部的大厅、走廊、病房、医生办公室、护理站、治疗室,办公区域等。通过平面装饰、立体装饰等形式,起到营造氛围、弘扬历史、传播理念、崇尚医德、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彰显特色的作用。

营造氛围,主要是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可以通过装饰风格、装潢、色彩搭配等来表达。装饰风格应体现中国传统特色;装潢可以通过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摆件、字画、图片等体现;色彩搭配应注意与医院总体色调、区域服务功能相协调。在同一区域内的装饰风格、装潢、色彩应和谐。

弘扬历史,主要是弘扬中医药历史或医院发展史。可以通过文化长廊、壁画、雕塑、中医药器具模型等来表达,有条件的可建立开放式的陈列馆或橱窗、展柜。

传播理念,主要是传播“天人合一”、“阴阳平和”、“上工治未病”等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以及医院宗旨等。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和本院名医塑像、院训、主题墙、雕塑、墙饰等形式来表达。

崇尚医德,主要是宣传“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中医传统美德。可以通过古代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木刻、石刻、文化墙等形式来表达。

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等。可以通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来表达。

彰显特色,主要是展示医院特色、科室特色以及专家特长等。可以通过文化长廊、橱窗展柜、触摸屏、视频网络等方式来表达。

根据医院各区域的特点,确定各区域通过装饰所起到的作用,即明确各区域的装饰主题,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一)门诊部

门诊部是医院接触患者时间最早、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地方,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应是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最重要场所。

1.门诊大厅。门诊大厅人员流量大、停留时间短,内部装饰应以营造氛围为主,兼顾彰显特色,不宜作过多的知识、方法宣传,不宜过多设臵易引起患者驻足的景饰。门诊大厅中的导诊台,应与大厅的总体风格相协调。

2.门诊走廊。是患者进入诊室的通道,有些医院走廊兼作候诊区,患者在此停留时间较长,内部装饰应以传播理念、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为主,兼顾营造氛围。传播理念、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的具体内容应与所在区域的科室特色相结合。

3.候诊区。是患者等候诊疗的场所,内部装饰应以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彰显特色为主,兼顾传播理念。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的具体内容,应与区域所在科室的特色相结合,应根据区域所在科室涉及主要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4.门诊诊室。是医生为患者进行诊疗的场所,医患直接接触,内部装饰应以营造氛围

和崇尚医德为主。根据诊室的特点,内部装饰的总体格调应体现典雅书卷气息,诊桌、诊椅、诊柜等应注重融入中医药元素,不宜装饰过多而转移医生患者的注意力,不宜张挂纷乱的锦旗。

5.中药候药区。是患者诊疗结束后等候取药的场所,内部装饰应以介绍方法和宣传知识为主,兼顾营造氛围。介绍方法的内容应以中药饮片煎煮、服用方法为主,宣传知识的内容应以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主治、药品真伪鉴别等为主,营造氛围应注重采用常用或名贵中药的标本、煎煮中药的器具等。

(二)住院部

住院部是患者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接受诊疗并休养、在医院内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是照顾和探视患者的亲友往来频繁的地方。

1.住院大厅。是住院患者以及照顾、探视者经常出入的通道,部分医院还兼有休闲、休息的功能,内部装饰应以营造氛围和传播理念为主。兼具休闲、休息功能的,可以设臵药吧等具有中医药特点的服务,可以摆放具有药用功能的鲜花或常绿植物。

2.住院部走廊。是患者及照顾、探视者经常驻足的地方,内部装饰应以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彰显特色为主,兼顾传播理念、营造氛围。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与所在区域的科室特色相结合。

3.住院病房。是患者治疗康复、休息生活的场所,内部装饰应以营造氛围为主,但不宜过多,可以点缀一些以中医药为主题的书画、实物等。

4.医生办公室和护理站。是医护人员的办公场所,内部装饰应以崇尚医德、传播理念为主。

5.治疗室。是患者接受治疗、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内部装饰应以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彰显特色为主,兼顾传播理念。

(三)办公区域

医院的办公区域主要面向内部员工,内部装饰应以崇尚医德、传播理念、弘扬历史(医院发展史)为主。装饰范围应包括楼道、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等。

三、医院标识

医院标识主要包括院徽、标准院名、标准色系三个基础要素及其在指示标牌、办公用品、宣传用品等方面的应用。

医院标识具有整合医院精神、规范行为文化、突出视觉个性、增强公众印象的作用,是医院环境形象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院徽,是医院标识中最重要的基础要素。内容上应构思深刻,充分反映医院核心价值。形式上应注重体现中医药元素,力求构图简洁、形式典雅、色彩庄重、特色明显。

标准院名,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应使用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不宜采用草书等字体。配用拼音字母、外文字母应规范。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医医院应配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

标准色系,是保持医院环境形象整洁美观的基础要素。标准色系要有主辅之分,但数量不宜过多;色彩要注重体现中医药行业特色,并注意对识别和人们心理的影响。院徽、标准院名、标准色系要协调,实现视觉一体化。

篇6: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特定礼仪

1.在庆祝建国、建党、建院、职工代表大会等重大活动或特定场合中,奏国歌,挂国旗、党旗,齐唱院歌。

2.在“5.12”国际护士节纪念日及护理人员上岗前,朗诵南丁格尔誓言,举行庄严地授帽仪式。

3.在历届师承工作开始时,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受业学生向传道老师行礼,敬茶、献花等。

4.在全院青年护理人员中选拔举止优雅、气质上佳、品行端方、工作突出的优秀佳丽专门组成医院形象礼仪天使,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担当引导、迎宾、颁奖等形象展示工作。

5.在职工生日来临之际,院领导署名送上祝福,由党政办连同礼金券一并送到职工手中;职工结婚之际,送去鲜花及刻有医院祝福的纪念品;职工生病休养,主管领导、工会专门进行探望;职工及直系亲属去世,院领导、工会及相关部门代表医院前去吊唁并表示慰问;职工家庭出现困难,院领导、工会及相关部门代表医院了解情况,组织安排,积极救助,排忧解难。

6.院长每周一或节假日后第一天清晨在院门口迎接职工上班。

7.新职工入院,举办专题培训,了解院史,学习院规,感受医院文化,进行集体宣誓等。

上一篇:微生物学实验10分析下一篇:春节联欢晚会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