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4-06-07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选8篇)

篇1: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驼山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展开。

学校成立了以葛仁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职责分工,由德育处一处、少先队及教导处共同完成好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确保了校园内处处有国韵,生生皆风雅,为学生的内涵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说过说:“一所好的学校每一处都会说话、每一景都能育人。”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所以我校在进行校园外表形象具体设计和布局的时候,尽量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美观实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中华文化相关的景观雕塑、文史雕刻,名人伟人的名言警句,师生的书画作品,校园的整体布局,一草一木都精心设计,校训每天都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形成“文化润心处处有 移步换景总是情”的优良校园文化。且各班级完善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修建“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同学们畅游在书的海洋,汲取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扎实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民族文化精髓。通过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篇目使广大青少年了解、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由少先队兼顾安排,在全校学生中展开《弟子规》的背诵活动。二至六年级的学生要求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到达人人会背。同时,二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弟子规》的践行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沏茶”等践行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行孝的美德。每天晨会和中午的读书时间由班主任安排学生进行20分钟的朗诵经典活动;通过这样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酷爱祖国优秀文化的优秀品质。

除此之外,我校还利用校园之声,升旗仪式,多媒体进行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讲座,让学生身处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建立好好学习的志向。

四、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动

少先队、德育处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点,让学生认知传统、宏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故乡、爱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展开“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展开“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师长,孝敬父母,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少先队还组织全校开展了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对全校学生提出了文明礼仪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明白了文明礼节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少先队还以印发诚信倡议书、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展开“争做毓小美德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五、笔墨挥洒 翰墨飘香满校园

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了让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心里,使同学们更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加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校在教育教学中确立“国学启迪智慧,笔墨传承文明”的教学思路与宗旨。在中、高年级教学中实行“诗书画一体教学”,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入手,从古老的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再进行新的创造,力争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三、四、五、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每周开设一节毛笔字教学课;

四、五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开展具有我国民俗特色的剪纸教学;

二、三年级美术课以古诗配画教学为教学主导。总之,我校在日常教学当中将学科文化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推进素质教育里,坚持以书画艺术教育、中华经典美文描绘为载体,把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生活之中。学校在推进书画传承之余还建立了“翰墨飘香”书画社团,经常将老师、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展出,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师生文化生活,扩大中国书画传统文化在学校的影响,更激发了广大师生热爱中国书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热情。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积极其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爱好,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他们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2: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广大少年儿童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校始终把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创新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教育活动的内容,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主要工作举措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梁正生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职责分工,由德育处和少先队共同完成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学习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各种例会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诵读经典的益处。走廊里、教室里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时刻感受着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学习践行活动。

1、经典美文进课堂。

一是学校结合1-6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分别开发了《书香雅韵》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课读本;二是国学经典与少先队课的有效融合课。学校将《弟子规》、《三字经》等古代浅近的优秀诗文和诵读历史上优秀人物故事引入课堂,各班每天利用晨读和中午安排20分钟的经典诵读活动,每周开设一节朗诵课(班主任自行安排);每月安排一次

朗诵为主题的班会(少先队兼顾安排)。通过这样系列的朗诵活动,让学生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酷爱祖国优秀文化的优秀品质。

2、推行孝信雅行的主题教育。

依托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在学生中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展开“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展开“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师长,孝敬父母,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开展剪纸、手绘脸谱等手工艺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成就感。学校还组织全体教职工收集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修身、励志、做人”等方面的名言警句,供师生习练书法,同时还有育人作用,一举两得。

(四)认真总结表彰,纳入工作考核。

为了实实在在落实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学生间围绕“校园十德之星”争星活动,在教师间开展争创活动,对工作出色,成效显著的及时给予表彰,扎扎实实保证实效。

二、取得的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活动的开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诵读和讲学活动,师生参与的各种活动,获区级以上奖45人次。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三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和职业道德操守。开展经典诵读和讲

学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三、存在的不足

1、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学校自编的教材在科学性,规范性等方面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在内容上,涵盖的传统文化知识不够全面。学校将逐步加以修订和完善,加强课程建设。

2、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农村老师工作任务重,队伍比较老化,大多数人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以后将加强传统文化队伍建设。

3、应试思想阻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学校介于各种考核压力,只关注要考核的学科,忽略了育人育德教育。以后将进一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日常行为相结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总之,活动开展以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美德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篇3: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一) 教学目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良好的思想道德, 使得当前的青少年能够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1]。在教学之中,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长期以来积累的一些历史文化和优秀文化作品,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强烈的爱国热情、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其次, 在教学之中要把中小学生当作民族文化的继承者, 要让他们学习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并将其发扬光大。

(二) 教学内容

在对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 其教学的内容应当随着学生的年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首先, 在学生处于小学的阶段时, 进行的教育应当为传授浅显的传统文化知识, 如讲解一些浅显易懂的诗词, 培养起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热爱。与此同时, 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以及这些节日背后的相关故事, 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当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时, 教学内容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加强而逐渐变得深入, 中学是学生极容易产生叛逆的阶段, 此时更应当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以规范学生的德行, 明白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 同时加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并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

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针对目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制定出以下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希望能够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些帮助。

(一) 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综合水平

当前的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欠缺等问题。为有效地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的培养, 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师资源。与此同时应当不断提高现有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技能水平, 使得教师能够具有较高的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2]。有必要的情况下, 学校可以专门请知名教授或者讲师到学校专门为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讲座。

(一) 加强传统文化资源库的建立

当前的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一些需求, 加强传统文化资源库的建立, 以方便中小学生能通过资源库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或者文献。当成功地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之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更加的灵活, 可以通过当前的一些网络平台, 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一些教学和影响, 如为学生发送微课或者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二) 增加富含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 中小学生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使得思想上出现偏差。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 应当多开展一些富含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 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如:可以让学生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 通过此活动增强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喜爱, 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可以组织欣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以及民间的一些艺术表演, 这些表演活动都非常富有民族文化气息, 在观看和欣赏的时候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中小学生平时的学习大都是在学校内完成的, 因此学校的文化氛围对于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容易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 从而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传统文化当中所讲述的相关知识和思想[3]。由此可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学生学习所能够产生的重要性, 同时, 当学校建立起丰富的校园文化之后, 学生在其中学习能够更加自信和自豪, 培养起对于学校的认同感。

三、结束语

当然,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不只在学校的教学中完成, 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等都会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当为学生营造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才更有利于中小学学生的学习。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许多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 在中小学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和思想道德观。本文主要对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进行分析, 并对当前教育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参考文献

[1]殷翊.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与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 2009.

[2]郝佳彤, 崔月英, 朱红.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 2015, (01) :107-109.

篇4: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化路径

[关键词]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82

近年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及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各自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各个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有选择地进行培育。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不难发现,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侧重点各有区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同,“梯级式”的培养目标对于系统、全面地在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立足学校教学特色,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其选取和设置是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小学语文、历史等学科中,蕴含着较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家乡风景名胜的介绍等,不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此外,各中小学校应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开设校本课程,编写具有地方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通过它不断生发的生长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学校少先队组织的重要作用,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在小学以及初中一、二年级,依托少先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这也不失为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条道路。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还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引领者、协调者。因而,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各地中小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分三个层次开展教师培训:一是学习相关各级文件精神,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二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三是成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讨论相关课程的设计。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够加深广大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遵循传统文化教育所特有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真正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骨干队伍。

二、集聚“家—社”教育力量

(一)引导家长共同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引起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各地中小学校要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以及成立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锁定在传统礼仪礼节及自立能力的养成上,突出家长的言传身教和传统节庆日的熏陶功用,家长可以将传统道德、伦理、处事之法教给孩子,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价值观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

(二)以社会为天地,借助各类教育资源

1.引进来:鼓励传统文化传承者积极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承者的努力。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事象、传统的民间工艺正不知不觉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为此,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通过他们亲身的讲述、演绎、展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源起、如何保存至今的。

2.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基地

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中小学校可以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使这些过去被忽视的教育资源成为教育的主流渠道。

3.促交流:借助新媒体的教育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趋进步,互联网、手机、iPad等新媒体已渗透于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各级各类学校也应转变旧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校园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并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电子文本,拓宽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文化传承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教育力量,真正以学校为阵地,以社会为天地,以家庭为支撑,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殷翊.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与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2]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3]齐国斌.对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09(5).

[4]豆雪瑜.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及策略[D].开封:河南大学,2012.

[5]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3).

篇5: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梅县石坑镇中心小学 罗苑平

摘要: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和内在价值对一个人的影响很重要。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管理和创新小学教育,为小学教育注入活力,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客家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教育 创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各族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和创新着自己丰富的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体系之一,有着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国家的富强要靠科技,科技的提高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要从小学抓起。在小学教育这一领域里,如何继承和发展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创新和管理小学教育,特别是山区小学教育,为小学教育注入活力,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为小学教育注入活力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概括为:爱国爱民,追求进步;顽强拼搏,开拓创新;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勤俭诚信,团结发展。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氛围下,客家文化孕育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就梅州而言,出现了像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领袖洪秀全,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和廖仲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叶剑英,广东才子宋湘,近代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著名诗人黄遵宪,文人志士林风眠,爱国商人曾宪梓、田家炳,国家级院士如李国豪等23人,大学校长200多人,他们都是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知名人士,从小就接受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传承和弘扬了客家文化精神,为自己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可见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和内在价值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孩子们在接受基础义务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优秀的客家传统文化,学习先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的学生是客家人的后代,他们与客家传统文化的联系从来没有停止和割裂过。环境塑造人,环境影响人。但是,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环境里,人们接触的信息鱼龙混杂,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也渐渐地接触网络了。小学生是非分辨能力弱,有待教育者对他们的引导。如果任其发展,他们会越来越难以接受先辈们遗留下来的文化,当他们的思想与优秀传统客家文化思想引起冲突时,2

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取舍。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在教育中注入有利于小学教育的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模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育。

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因此,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教育者应该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为小学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活力。

二、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小学教育 我们充分发挥山区小学周边客家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式新颖、风格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课外教育模式,以形成山区小学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并始终把握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条主线,不断推陈出新,推进小学教育的深入变革。

1、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结合

小学教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将 3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多种方法促进课堂教学与客家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如音乐课,在课堂上教学生唱通俗易懂的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如《月光光》,诵读客家谚语等;或者是以故事引路,诵读一些诸如才子宋湘、著名诗人黄遵宪的诗句文章,用客家优秀文化来熏陶感染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并有所创新,加入一些现代生活气息,使客家文化得到传播与发展,丰富客家文化的时代内涵,丰富中华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把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学科教学之中。教育者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使他们获得对科学文化的认识,还应该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学科教育是传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尤其是语文教学,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当地山区文化跟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课文《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时,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当地有没有这样的先辈曾经是抗日英雄,让他们的祖父辈讲讲当年抗日战争时身边发生的英雄事迹,让他们感受原来这样的伟人就曾经出现在我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家乡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贵品质,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励他们向先进人物学习,从小立志报效国家,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开展课外形式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缺少活力,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是课本上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内容单调乏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课本。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寓知识性与娱乐性与一体的课外教学活动,这样的活动学生比较感兴趣。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走进客家文化”、“寻找客家文化的足迹”、“讲客家名人故事比赛”、“客家手抄报比赛”等。小学生好奇心强烈,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采取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融入集体,融入到学习客家优秀文化的氛围中去。

让学生收集自己欣赏的客家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成就,以及与客家传统相关的文化,对他们进行整理,制作出自己的班级班报,在学生中互相传阅,以加深对客家精神的认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出自己对客家文化精神的认识,在学生中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与体会。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客家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精神要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相结合;与正确区分真善美、假恶丑相结合;与强健体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与建设美好家园相结合;与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相结合。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感情,培养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坚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把客家优秀传统 5

文化的美德内化为学生自觉遵守行为的规范。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时,他总是能用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在学习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渴求的欲望,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积极探究。客家文化内涵丰富,有很多值得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的地方,如客家婚宴、客家酿酒、客家饮食等等,小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加学习这些家乡文化知识,产生对客家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学生从小接触欣赏,加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 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 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结语

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用客家优秀文化教育后代,培养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勤俭质朴、爱国爱乡、自立自强的一 6

代人。在小学教育中引入对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为小学教育注入活力,创新小学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把握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条主线,不断推陈出新,推进小学教育教学的创新。

年11月3日

篇6: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通知》和《老谢庄小学2018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为指导,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够有序的顺利进行。在活动开展前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确领导和督导工作。组

长:纪学健 副组长:胡丽芝

组员:孙卫华 王浩国 庞兆媛 各班主任

三、工作目标

通过诵读经典,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掌握100条成语,300余首古诗词,熟练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篇目。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活动推进素质教育,读经典、培心灵,汲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成就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使学生明确知道应该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四、学习内容和途径

以“中国传统文化诵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各项德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1、学习内容:熟背《弟子规》《三字经》选编。

2、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确保教育效果。

(1)课堂教学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美术、音乐、体育和写字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通过组织举行经典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展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时机,结合教育工作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理解。

五、工作措施

1、学习宣传,营造氛围,定期组织教师召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议学习,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和责任。使每一位教师都懂得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意义。

2、让教师自觉养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影响学生。

篇7: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接到自治区关于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的通知后,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调研、并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进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举措及经验启示。现把调研结果简要总结分析如下:

一、调研工作目标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七年级学习《孟子》(上),八年级学习《孟子》(下),九年级学习《道德经》,高一和中职一年级学习《寿康宝鉴》,高二和中职二年级学习《礼记》,高三学习《周易》等。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市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二、主要举措

(一)营造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氛围。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挖掘地方资源。我市有很多红色教育基地、文物古迹、历史人物以及典故,充分利用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充实和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的内容,如文化、民俗、文物、旅游、社科界等多种传统教育系列读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明了的方式,如童谣、画册、民间故事、卡通等,将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全体师生面前,使之得到熏陶、感染。

(二)合理设计教育内容

教材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综合规划各学段经典诵读、地域文化、活动体验等内容,各阶段目标设计突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联系了学生的经验世界,以传统经典诗文诵读为引领,统整了多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文化学习体验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多姿多彩的形式,拓展多维文化视野。

(三)创新教育方式

利用传统节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中,紧紧围绕节日主题,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注重提升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等活动,让中小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基地,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都需要在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弘扬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同时,以身作则,从自身作起,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起到应尽的传播责任。学校可以通过举行有关传统文化活动来传播。因此我们希望校方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有效的途径发挥好学校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中的作用。

(二)家长的积极引导。家长是孩子教育的启蒙者,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者。中小学生还处于思想未成熟期,因此在甄别信息和获取知识方面难免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因此家长要切实负起责任,尽力帮助孩子克服这方面的困难,而不是更多地期待外界的帮助。

(三)建议市级、各县(区)乡镇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基地,定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举行诸如诵读比赛、讲演竞赛、手抄报评比等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召开主题班会活动;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纪念活动;爱老敬老教育社区教学实践活动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德育工作中,拓宽育人载体,丰富德育资源,增强育人效果,培养广大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和弘扬民族精神。

(四)教育部门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德艺双馨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坚持言传身教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给学生讲明白,以身作则来影响带动学生,使他们从思想上发生转变,逐渐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使师生精神面貌有新变化、文明礼仪充满校园,真正把学校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星期一早晨,春光明媚,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柔软的白云,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蓝天中飞翔,我们在操场上举行了一次升旗仪式。

广播里响起了响亮的声音:“面对红旗。”我们马上站的笔直,只见红旗在朝霞的映照下冉冉升起,我看着红旗,不禁想到考察工作者在遥远的南极,那里最少也要零下三十几摄氏度。但考察工作者面无惧色,他们为了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不顾自己的安危,试想他们在南极吐一口痰,还没落地,就变成了一块冰。考察工作者为了研究地形,探寻矿产,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每当他们看到飘扬在南极上空的五星红旗,就会产生巨大的工作动力,那是因为祖国的强盛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啊!国旗,伟大的象征,过去你怀抱着你的儿女创造新的中国,现在我们为你争光!

篇8: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但是, 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入教材、进课堂, 一些专家、学者在认识论、方法论上走入了误区。实际上, 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没有脱离中国教育实际, 而是融合在学科教学之中, 比如思想政治课就贯通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原则、语文课注重对文本人文价值的挖掘、历史课中的科技文化以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评价等。学科教学中并不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含量, 而是缺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我们没有摸索出一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途径, 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形式化非常严重。因此, 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走偏, 就容易直接导致研究路径偏轨。2014年下学期刚开学, 上海市学生发现一年级语文教材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 一些网友认为这是以“减负”为名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炮”。无独有偶, 2014年9月10日, 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对外透露, 由北师大文学院老师编写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大幅提高了古诗文所占比例。2015年9月起,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 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 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这一与上海针锋相对的“改革”再次引发全国舆论界的热议。这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误以为增删古典诗词比例进而直接拿语文教材开刀的“极左”或“极右”的作法, 完全陷入了方法论的误区, 几个专家或行政领导无视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需求, 随便张口就将教材玩弄于股掌之间, 完全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短视和曲解。

正值教师节之际, 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在参观的过程中, 他说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的这番话起到了矫枉过正的作用, 不仅说出了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一个被某些专家、学者忽略的教育常识, 更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 要有正确的方法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哲学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思想熏陶、道德教化、人格养成、价值观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介入现代日常生活, 以健康心态纳入当代实践, 才能真正‘存活’延长, 才能让全体国民都认识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 优秀传统文化入教材、进课堂, 甚至列入中考、高考要求, 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实践。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教育课题, 一道关乎“立德育人”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大餐”, 烹饪这一道“大餐”, 既需要端正认识, 更需要把握“火候”。

1. 增删古诗词无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散文,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蕴含了个人的人生思考、家国情怀、道德情操、价值取向, 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也是现代文不可替代的。但是, 以为在中小学课本里增加几篇古典诗词或散文, 就加大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含量, 就以为是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就大错特错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是意味着要拿教材开刀, 完全依赖教材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显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重在“完善”二字, 重在教育方法的不断改进, 重在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 重在开创出一条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新途径, 重在破解课堂教学与情景体验的矛盾。

2. 背诵“三百千”不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部。目前, 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国学学校”、“国学班”, 打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旗号, 以“三百千”为招牌和噱头, 疯狂抢占教育市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必修教材, 语言通俗易懂, 韵律优美, 简练易背, “字字引经, 句句用典”, 对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特别是, 很多语句已经成为极具生命力的警句、格言, 对幼儿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 “三百千”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 诱使幼儿用大量精力背诵“三百千”, 无疑是对生命的可怕浪费,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是得不偿失的。家长既要防备掉进“国学学校”、“国学班”的利益陷阱, 也要防止自己被功利思想和浮躁情绪所绑架。除了“国学”, 孩子的健康成长还需要其它营养。

3.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文火慢炖”。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可算找到了“立德育人”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正确途径。习近平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讲话及时指出了目前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错误做法。可是, 一些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领导、学校将此奉若“圣旨”, 纷纷出台文件政策, 以“大跃进”的形式打起了“阵地战”。比如打造“国学”教学特色, 组建“国学特长班”, 大量增加语文教材中古代经典诗文的比例, 要求学科教学务必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 每天“国学”不得少于1课时, 将“国学”教学效果记入教师评先评优依据等, 五花八门, 奇葩可笑。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搞成轰轰烈烈的运动, 企图通过压任务、比政绩的行政手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 无异于揠苗助长, 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劳民伤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 让学生一点一点咀嚼、消化、吸收。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学科教学中, 落实在日常细节中, 嵌入到情境体验中, 使之与学生的生活关联, 与学生的心身成长同步, 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这正如熬制汤料, 只有用文火慢炖, 才能使其营养充分释放, 发挥最大的功效。

上一篇:中共党员评议自我鉴定下一篇:swot分析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