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准备

2024-05-29

[高三语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准备(共10篇)

篇1:[高三语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准备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准备

“教”学成功,“备”字先行。教学准备是指在教学工作展开之前,教师和学生在生理、心理、物质和精神等方面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所提供的条件及其对教学的适合性。这里的适合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这些条件要保证教学行为的成功,二是要保证教学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行为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我认为作为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历史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和准绳,能完成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反映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价值追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他们关注的依然还是“知识与能力”,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得不够;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体。所以不但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思考的方法。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改变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根本保证。所以说,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而不仅仅是重视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的设计应当注意学习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应具体明确,目标层次要清晰,要有针对性。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目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要求的行为主体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学习要求应当是具体而明确的,层次和梯度是非常清晰的,而且必须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和便于检测的。只有如此,教学目标对学生所应有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等才可能得以发挥。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目前,我们有新标准及依据新标准编写的多种版本的历史教材,这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可贵的一步。但可以明确地说,有新教材,不等于有新课程,更不等于有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3、充分了解学生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己有水平和准备情况,其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有效的。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原有准备和实际情况,是指首先要确定学生历史学习的原有基础和历史学习的现实需要,尤其要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有这种动力,才会有学习的冲动,才会有努力的行动。学习最终是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不考虑学生学习需要的备课与教学是盲动的,低效的。只有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备课与教学才可能有针对性,历史教学才可能有实效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历史教师了解初中生的学习需要,可以有多种渠道,如平时观察、作业反馈、访谈交流、调研问卷等。

4、有效培养学生的通史感

在备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横向联系,培养学生历史的通史感。例如在进行新课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必须有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为铺垫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为学生“补课”,即简要补充一些基本史实和基本理论。因为基本史实是学习专题史的基础,离开基本史实去讲授专题,学生的接受与理解可能是要大打折扣的。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节内容,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有一个前提问题,那就是同学们必须基本了解古代中国朝代更替的过程。由于大部分学生不太清楚这一线索,老师就有必要给学生补充有关中国古代王朝更替过程的内容。

篇2:[高三语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准备

高三历史教学有效课堂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学生个体智力活动与教师课堂活动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法、途径,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是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共同追求。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是教育队伍的主体,我们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高素质的教师首先体现在具有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基本功,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能灵活的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就需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充实自己,要平时多读书,在读书中积累。长期积淀一种文化底蕴,在教师具备了这种文化底蕴后,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就能彰显个人的人格魅力。读书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想做好教师,做好自己,唯有不断读书,每天坚持读书,才能有自己的智力背景,在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深得学生的喜爱。历史教师需要有历史的专业知识、需要有唯物史观的观点、需要有能用现代语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方面的取得需要教师平时的阅读和积累,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只有平时的积累积淀才能让课堂上的自己做到游刃有余,彰显个人教学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使教者乐道。

其次,高素质的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高尚的人格。爱岗敬业,有极强的责任心、爱心。一个教师要把教书育人视为己任,把自己的工作当事业去追求,不仅仅看成养家糊口的职业。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二、选择好恰当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有效课堂的保证

一堂课仅有四十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使他们的历史素养得到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得到提高,思想上得到净化,这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现实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在我校的教研活动中与教师们交流这一问题,收到很好的效果。发现有两种表现。一是唯教材是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不能整合、拓展,开发新的教学资源,课堂上,照本宣科,机械地被动地完成教材内容的传授,单相情愿的预设,不顾学情;二是完全抛开教材,置教材于不顾,教学内容东拼西凑,质量低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的最重要的凭借。教学前要下大气研究教材,明了其知识结构、编辑意图、前后关系,然后根据学情慎重处理选择,形成科学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每一板块的知识框架结构,准确抓住主要线索,特征再对应基础史实,然后把一个个重要知识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网络知识体系。这样就可以由大及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突出重点带动整体。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时就要确定: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这教材教什么?首先确定了内容,解决一个讲什么的问题,再去研究怎么讲,而有些老师轻内容重方法,其不知,内容有偏差,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创造不出有效课堂。恰当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智慧、学识,它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有学法指导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体现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最高境界呢?我想:课堂教学一定得有学法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而且会学了,这就应该是高效课堂。在高三多次测试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对材料题能理解,看的懂,但得分却丢了将近一半的分,甚至不得分。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应从答题方法上进行突破。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针对性,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难题,提高高考质量。于是,我搜集了近几年的高考题,筛选出经常考的几种类型,然后配上训练题课堂交流说自己的得失分情况。这一过程,有的是自批,有的是互批,是自主合作的过程。我并没有就此为止,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失分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把平时没有关注的问题,如不按步骤答题,思路不清,丢失分点,马虎大意,主客观的问题找了很多,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分是怎么丢的,问题找到了,该如何解决呢?典型例题解析,规律方法总结:拿出几个典型题,大家共同作答案,然后借鉴正确答案,归纳总结出答题的思路、步骤,最后,简化为答题模式,就是做这类题的方法。这一过程学生亲自动手,探讨规律总结方法是他们亲自实践得到的。俗话说,知错必改,有的同学不知自己错在哪里,让他们亲自去做,比较之下,才发现自己的答案有那么多不足之处,离标准答案差远了。亲自尝试才能记忆深刻。知道错在哪里,一定迫切寻求正确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进入第二环节:寻找规律方法,找到了,好不好用,实践中才知道,于是,做题、巩固、运用,这一过程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会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程序的设计必须引起重视。

四、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课堂的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要考好高考历史,只需要下大功夫,上课认真听和记笔记,课后去死记硬背就行了。我根据对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发现高考考察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局限与教材,在考察的角度上更加广阔,呈现出诸如在内容上,材料广泛,多样,新颖,社会生活史,地方史比例加重,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考察目标上,除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外,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也日益增多。如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爱国主义、世界意识等。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对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革新,改变以往只会照读课本,课堂枯燥无味,内容很少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或上课只叫学生画重点记录要点等。同样也要避免一味提倡探究性学习,完全排斥接受式学习。把探究性学习视为课堂结束时的一个探究题目,或者合作学习就等于简单的分组学习,而对于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一般是由学习者——学生提出,但教师在教案中竟然预知学生提出某某问题。可以说这些教学形式不得要领,无法真正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更不可能真正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念,在注重“双基”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深入到历史场景中去对一些历史人物,重大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知识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统一体,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五、及时的反思,使有效课堂持续有效 教师每节课后都要进行有效地教学反思。一个专家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二十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二十次重复。”要做一名好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必须要不断的进行反思,从不断的反思中取得经验,丰富自己。

上完一节课,要问自己: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课堂教学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怎样。适当布置作业,查看完成情况,以检验学生课堂中的收获,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再思考一下,是否有比这节课更有效地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质疑自己,要对每一个教学细节进行研究,要敢于否定自我。但是由于学情及高考成绩等各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离有效课堂还有一定的距离。不断地反思,使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不断的改进,使我不断成长,使我的课堂教学逐步走向完善。

篇3: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一、课前的引导, 注意引导的目的性

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 有些教师意识到课前引导的重要性, 所以他们通常会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历史。可是有些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方法有误, 教学目的本末倒置, 导致学生只注重学习情境不注重学习成果。

比如有些教师发现学生很喜欢看多媒体视频, 就常常以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久而久之, 学生摸索出一套规律, 教师只要播放多媒体视频过后, 就要讲述大道理, 于是学生对播放多媒体视频很感兴趣, 却不喜欢教师讲述的概念知识, 所以不能被教师引导进入情境。因此, 教师必须了解课前引导的目的;创设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愿意自己思考, 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实效。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丝绸之路》中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雕塑的片断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霍去病马踏匈奴的事迹至今能够成为一段丰功伟绩呢?匈奴到底是个怎样的民族?学生通过视频对这件雕塑的历史产生兴趣, 教师的引导让他们产生好奇心, 他们就会愿意自主地学习。

二、课中的提问, 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初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 通常也知道通过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中就能学习到更多知识。可是在实践时, 教师却发现学生有时对自己的提问不感兴趣, 他们消极地对待提问;有时学生根本不认真对待自己的提问, 如果被点名要求回答问题他们就随口乱答;有些学生只要被教师点名回答问题就捧着书念书中的段落, 教师要求他们放下书, 他们就表明不会回答。学生不认真对待教师的提问, 是由于教师的提问没有足够的启发性, 这使他们没有兴趣去思考。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秦始皇的功过论》一课时, 有些教师提问:“中国第一个皇帝是谁?”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 教师的提问根本是多此一举;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 他们问:“你们知道秦始皇是什么人?”这个问题太宽泛, 学生不知道要从哪个角度回答, 他们也就不想回答;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课本上有明确的问题, 他们问:“秦朝是哪一年建立的?”学生觉得这类问题根本不需要思考, 只需要翻书就能做答;还有一些问题则是根本没有准确的答案, 教师提问:“秦始皇究竟是昏君还是暴君?”以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无法立即回答这个问题, 所以不愿意积极思考。因此, 教师提问时需要注意, 有准确的方向、难度适中、有引导性, 才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感觉到有所悟。在这一课里, 如果教师想要学生回答:“秦始皇是昏君还是暴君?”可以将问题分为几个阶段:“秦始皇的执政期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他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分别产生哪些后果?”这些问题既有针对性, 且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解答, 学生回答完所有的问题时, 就会对“昏君”或“暴君”的概念有所领略, 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自己的答案。

三、课堂的感情, 注意培养的多元性

初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 也注意到历史知识能丰富学生的感情, 所以他们经常给学生讲历史故事, 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历史燃烧自己的感情。可是教师却发现, 有时自己给学生讲历史时讲得非常动情, 学生却无动于衷, 学生并没有受到感情培养。究其原因, 这是由于教师在培养学生感情时, 忽略了一个问题, 他们有时会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强行塞给学生, 而不注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久而久之, 学生觉得课堂根本就是教师的一言堂, 自己才不要去附和教师的观点。

教师必须意识到人和人之间的想法不同, 要培养学生的感情, 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内心和观点, 让他们愿意释放自己的感情。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共产党的建立》一课时, 有些教师一味发表爱国、爱党的见解, 使学生感到非常反感, 他们不愿意与教师交流。教师要意识到如果自己不能让学生表达他们内心真正的感受, 自己就不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情感,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心中共产党是一个怎样的政党, 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受到尊重, 他们才会思考五四运动与共产党的建立有哪些关联, 继而产生乐于学习的习惯。

四、总结

篇4: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主要是依据教师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现状,并且结合实际应用的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优化,从而确保教学方案落实到实处上。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主要是依据学生考试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删减,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具备完善的历史知识链,同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的深层讲解,从而导致学生历史知识没有深入了解,以此促使初中历史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本文主要是对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初中有很多的历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的方案太过单一,大都选择单方面的灌输形式,这种授课方式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科技技术并不相符,促使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知识产生厌倦,难以提高自身学习的兴趣。这时就需要对初中历史学科进行有效的改革,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有趣的、有意义的、有发展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依据传统教学方式的分析,发现学生很少会对背熟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学生还缺少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导致初中历史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促使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产生厌烦心理。除此之外,学生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采取背诵的方式,缺少自身对于知识的分析和研究,阻碍了历史在学生学习中的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编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初中的历史课本书是由国家教育局统一进行定制的,导致每一位进行排版的作者都会融入一些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各个作者的历史体系不同,导致编排出现混乱,而学生接触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材书,作者忽略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导致在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出现差异。在实际编写的过程中,历史书的各个性质很难得到统一,同时学生又很难抓住学习的重点,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多为零散的部分,不利于提升初中生的历史知识。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设置恰当的历史教学目标,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教学方案,从而提升教学课堂的质量。例如,在讲解清朝历史时,清朝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教师就可以问学生如果你穿越到那个年代你会怎么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营造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

(二)优化教学方法,使课堂讲授生动有趣

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要注重学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思考以及深入研究的学习能力,促使初中历史课堂可以有效的发展下去。教师可以依据现阶段的高新技术有段,如多媒体、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深的了解到改革过程的艰难,从长征到国共两党共同对外,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都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的知识。

(三)系统整合初中历史教材

在实施编写的过程中,所有作者应该进行统一的交流,将历史发展的时间进行整体的规划,从而促使整本历史教科书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图,以此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提出更具特色的建设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初中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知识接受能力,从而建设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历史教材。例如,在学习秦始皇当政的历史故事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暴君,你同意哪种说法?或者还有你的第三种看法,请说出来。注意说明理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深层的秦朝历史,而不是表面了解秦始皇的昏庸和无道,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探讨的学习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时期的历史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研究和理解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喜爱历史的学生而言,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促使我国历史得到更好的发展。历史一方面指的是事件,也可以称为人类事件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指历史的事实报道,也是当前历史学家所从事的探究和做的记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需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依据事实和时间进行科学的整合和分析,促使人物与事件有效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历史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李红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段利坤.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篇5:试述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必要性

(一)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特点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对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 帮助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具备较之前来说更为有效的方法, 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由少到多, 由不会到掌握的情况。这一点有效地实现了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行为, 帮助学生实现了个体的适应与不断反思。

其中, 教学的开放性是指方式灵活, 情景有趣, 问题富有弹性的教学模式, 这一点的内容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兴趣, 激发其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创新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 不单单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有效的历史教学行为, 不单单能够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更能有效地提升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 还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个人修养与爱国情操, 以及正视历史的能力。

二、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一) 尚未建立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当前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并没有对历史教学的目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导致大部分的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不能合理地制订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来, 导致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并未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学目标不是十分清晰, 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方法存在欠缺与遗漏, 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思考的减少, 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 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就积极考虑历史教学内容, 再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二) 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制设置不合理

由于当前我国在初中历史教学教材使用上, 存在极大的不同甚至是不合理的情况。这样一来, 很容易将讲课教师的授课思路打乱, 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存在极大的障碍, 也会导致学生所学习到的历史知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而, 在历史教材的编订过程中, 务必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

三、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 营造积极的历史课堂气氛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务必要针对所教年段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制订相适应的学习办法与目标。之所以这样做, 主要原因就在于, 这正是历史教师取得关键性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因而, 教师一定要保证自己已经将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了完整的讲授, 从而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二) 优化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活跃课堂上的学习气氛, 教师可以认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而能够有效地优化教学效率。

举例来说, 当历史课上讲解到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的时候, 教师可以借助于已有的多媒体视频文件将当时的战争场面展现给学生看, 这样更具感染力。再比如, 当历史课讲解到李鸿章这位人物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场辩论比赛, 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李鸿章的不同见解与看法表达出来, 等等。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 有效地拓展了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 整合初中历史教材

学校在编制历史教材的过程中, 编撰者应当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确立清晰的编写思路和历史体系, 提出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课后思考问题。还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等因素, 对历史教材进行系统整合, 做到时效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也只有这样, 才能很好地将回顾历史环节与热点结合,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初中历史的教学有效性对整个初中学习都有极大的作用, 因此,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初中生进行引导与指导, 并为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李红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3]杨晓宁.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 2012.

篇6:[高三语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准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行为;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此阶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教育的重大任务。在初中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扮演着一种很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健康发展。而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行为上下足功夫,给予足够重视。要紧跟新课改趋势,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强化教师技能,来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足发展。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

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启发学生学习思维,教师要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普遍存在这几个问题:

(一)讲述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教师在课上有注重师生互动和小组活动,也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热情,但在讲述能力方面,依然不够连贯,对于课堂节奏、难度的把握不够准确,气氛感染力不够强烈。

(二)课堂提问行为需要改进

在课堂提问方面,教师比较注重对事实型问题的考察和基础知识的积累,但对学生的推理思维的培养有所欠缺;教师提问之后给予的思考时间相对较短,容易引起学生的紧张情绪,导致回答正确率较低,对学生的信心造成不利影响。

(三)课堂反馈行为水平待提高

与提问行为相对应的是反馈行为,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给予了重视和尊重,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反馈引导方面做得不足,引导力度不够,还无法很好地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课堂阅读指导教学行为的欠缺多样性

课堂的阅读指导方面,大多数语文教师将阅读材料肢解成碎片,“嚼碎”了未给学生,这样无法保证阅读的流畅性,教师讲解的方式较为单一,缺乏与多媒体的结合,少了趣味性,多了枯燥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一)紧随新课改,优化课堂讲解行为

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对本堂课的时间作一个大概的计划,把握好讲述的时间,适时地控制课堂节奏,以防学生因为在某个环节过长而感到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保证课堂教学目标能够按照计划完成;第二,在讲述教课内容的过程中要注重理清逻辑思维,要尽量做到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以此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第三,要结合实际生活,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提问行为

教师应当认清提问行为的意义。很多教师更加注重提问的形式,然而提问的实质功能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心理动态,以便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细节调整,不仅如此,提问的更深层意义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所提的问题具备高质量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在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提问兼具趣味和启发性。对于提问的时机这个问题,也需要教师注意,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让提问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问的方式也需要多样化,尽量避免单一,多采用趣味式提问。提问的对象要全面,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有的学生个性开朗外向,有的学生腼腆内向,而腼腆内向的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拒收回答问题,这就容易被忽略,教师应当将提问的范围尽可能地覆盖全班,讓每个学生有同样概率被提问到。

(三)注重反馈细节,优化反馈行为

课堂上语文教师的反馈方式主要是语言,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眼神,动作来鼓励和回应学生,对于性格腼腆的学生爱说,眼神的友善接触是一种温暖的鼓励,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另外,教师在以表扬为反馈时,应当拿捏适度,要有诚意和具体化,拒绝夸张,恰到好处的表扬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

(四)明确阅读目标,强化阅读教学行为有效性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课上给学生指明准确的阅读方向,结合实际给予丰富的阅读材料背景,凭借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教学,再加以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

(五)加强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和课堂教学同样重要,课后反思能够为以后的课堂教学行为带来更多的改善,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分析思考和判断,对教学的方式做出调整。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养成反思习惯,提高反思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反思,保留好的行为,淘汰不好的行为,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本身对课堂教学的判断力,避免不必要的课堂麻烦。教师之间还可以定期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互通有无,分享教学资源,也可以请教教育专家,探讨教学艺术,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具有直接关系,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态度造成深远影响,还能够促进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推进新课改的发展,因此具有切实的研究意义。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推新,落实教育观念,提高职业素养,加强行业内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高到符合新课改理念的高度,为初中语文基础教育献出一份光荣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述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12)

[2] 王泽. 国外课堂教学改革分析[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2)

篇7:[高三语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准备

有效教学行为是教师引导并监控教学过程的规律性, 进而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相对有效的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行为。从既有的有效教学研究成果来分析, 多集中在对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模式、思维能力培养、教材版本的分析和对比、信息化教学等方面, 较为丰富和成熟, 但对其中的许多具体操作没有清晰地阐述。俗语言:“细节决定成败”,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文拟从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入手, 从构建历史教学资源、挖掘隐性历史知识、拓展历史实践活动、发挥情感教学功能, 以及结合本土历史资源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改进策略, 旨在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角度1、构建历史教学资源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 课程资源的开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信息化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但从实际教学和调查活动中, 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相对欠缺, 难以满足教师的备课和教学需要。教师可尝试从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教学资源的构建和完善:增加各版本的教科书、地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教材类资源, 通过对比来合理安排教学;充实教案、课件、教学反思、题库等精品类资源, 强调创新性;拓展以报纸、期刊、图书和广播为代表的历史文献和师生共同开发的乡土史料等素材类资源;开设网络辅导等课程资源。上述资源多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保存, 教师应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学生的学习背景, 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价值和功能, 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角度2、挖掘隐性历史知识

一般地, 隐性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表述, 或者虽有表述, 但不在知识要求范围内, 隐蔽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联系, 须经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发现和掌握,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记忆类内容较多, 很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故事隐藏在看似枯燥的文字中, 难以得到师生的重视。教师一方面应重视和挖掘如教材目录、知识背景介绍、引文材料、注释、附录等文字类信息, 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 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封面、地理、人物、文物、景观、图表等插图, 开拓视野, 提高学习兴趣和历史素养。

角度3、拓展历史实践活动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 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开展实践活动, 如知识竞赛、历史故事比赛、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参观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 教师可将历史活动课引入日常教学,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和合作中培养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动手操作、客观评价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重温历史, 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角度4、发挥情感教学功能

进入新世纪, 面对多变、复杂的国际形势,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 而初中阶段是提升国民历史素养的重要时期,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美德,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增强民族意识,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历史是由充满情感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具有较强的人文色彩,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历史认知和技能与人文精神融合, 挖掘学科优势, 发挥情感教学功能。

角度5、结合本土历史资源

在教学中, 教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对本土历史信息尤为关注, 易于形成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结合本土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是新课程标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 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连云港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如锦屏山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中国最早的天书将军崖岩画, 相传大禹治水的羽山, 《西游记》水帘洞的原型云台山岛等, 教师可通过教学渗透、历史探究、专题讲座等形式, 将本土历史资源融入日常教学,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任何教学活动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践改进的过程。本文谨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某些细节做了浅显地分析和探索, 其可行性有待实践的检验和完善。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必须将优秀的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收到时效, 是广大历史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摘要:本文以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 在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以关注细节教学为切入点, 从构建历史教学资源、挖掘隐性历史知识、拓展历史实践活动、发挥情感教学功能, 以及结合本土历史资源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改进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关注细节,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

[2]柳延东:《基于建构主义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篇8:[高三语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准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发展主流趋势,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不仅肩负着语文基础知识传授的重任,也承担着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责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加强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概念及作用

(一)概念

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及原理,在个体职业经验、个性等因素影响下,对学生进行的组合、利用及监控等工作行为[1]。课堂教学行为一般是由主要、辅助行为及课堂管理三大部分构成,其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课堂交流和沟通等。

(二)作用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做出了明确要求,要同时兼顾基础知识传授和学生写字、阅读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认识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要从小学初级的认字、积累基础学习向阅读、理解深入学习转化,且初中学生身心处于发育时期,要从语文知识当中获取人生启示,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基于此,采取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实施语文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思想道德,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目标。因此,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是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对新课改的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全方面教学目标,兼顾知识传授和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依据。另外,教学目标要遵守可操作性原则,确保教学目标能够发挥指导、提高教学质量等作用。例如:《论语》价值观目标是获取文章中的语言精华及精髓,并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树立正确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二)重视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调控

语言是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核心,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不具备严格的认知特性,这就需要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诠释给学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规范自身语言行为,增强语言艺术性、启发性及教育性,通过运用优美辞藻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文章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作者在确定书籍名称这一问题吸引学生,运用优美的辞藻讲解作者选择《朝花夕拾》的原因,如“往事到底是怎样一种花……”。另外,合理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密度等方面也是提高教师行为有效性的途径之一,科学调控课堂教学行为,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三)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自身具有工具性特征,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散文、议论文等文体不同,也要改变教学方法。另外,语文代表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一味采用传统、单一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师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例如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并结合现代教学技术开展教学活动[2]。比如:在教学《和小鸟相亲相爱》这一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张人类与鸟类亲密接触的音频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并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关于鸟类的诗歌有哪些?”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继而引入课堂。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达到提高课堂行为有效性目标。

(四)构建评价体系,树立反馈理念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促使其能够发挥诊断和发展作用,及时获取课堂教学行为的不足之处,并加以调整和优化。课堂提问作为评价的最直接形式,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另外,还需要丰富评价方式,提高评价主体多元性与互动性,并针对学生疑惑部分重复强调,增强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作为教师理念的具体表现,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内容的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明确教学目标,重视课堂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成.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条件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0,18(3).

[2]孙艳.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有效”的教学行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0(5).

[3]孟中敏.组织变小 空间变大——浅谈小组学习形式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8).

篇9:[高三语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准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

现代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有效教学, 这无疑为教师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必须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课堂教学,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还没有达到该要求, 很多教师始终在沿用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对教学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1]。基于此, 本文针对如何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分析。

一、教学行为的含义与特性

所谓教学行为主要包括教、学两方面行为, 按照该行为的主客体来看, 行为是主体利用不同语言、形式等表达形式, 有意识的发出有目的行为。下面我们主要针对教学行为的特性进行分析。

( 一) 针对性

每种教学行为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 都要具备一定的环境, 面对课堂中性格迥异的学生以及多变的教学环境, 并不是所有教学行为都能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所以, 合理选择教学行为变得非常关键, 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教学行为的针对性,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 二) 可行性

每种教学行为要想将其作用发挥出来, 都需要以一定的实践为基础, 换句话说, 教学行为只有建立在理论模式基础上, 通过操作、实践超能将其能力发挥出来[2]。只有教学行为得到了贯彻落实, 才能充分保证在这种教学行为的影响下, 学生可以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

( 三) 完整性

所有教学行为都不是单独行为的, 它们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 必须结合不同的教学课堂、不同的教学形式以及不同的学生, 从而衍生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需要对教学体系中不同元素进行整合, 形成完整的、丰富的整体, 因此教学行为具有完整性的特点。

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 一) 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动力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从集中提升学生兴趣的方法: 首先, 巧设导入, 激发兴趣。教学导入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利用悬念设施、讲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 还可以将新旧知识间的衔接点抓住[3],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用; 其次, 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方式创设情境, 例如利用语言描绘情境、利用图画再现情境、利用表演体会情境等方式, 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来, 这对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非常有利; 第三, 组织竞赛, 激发兴趣。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都比较强, 组织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 例如组织成语收集比赛、古诗背诵比赛及朗诵比赛等。

( 二) 以学生为主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以前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教,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初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引导其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 一些学生提出父亲行动不便, “我”是一个健康的年轻人, 买橘子这样的事情应该由“我”去, 而不应该让“父亲”去。对此, 笔者并未在课堂中直接给出答案, 这对这一观点组织了课堂讨论, 课堂上针对这一论点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其次, 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新课堂要求在教学中学生应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应将文章作为媒介,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文学海洋中体会和感悟文学之美。

( 三)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是现代化社会的一种重要产物, 它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将其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可以将其传播速度快、直观性强、容量大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将原本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化, 将原本静态的课堂变得动态化, 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出来, 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更好的掌握。为此, 教师应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常情况下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应该对三方面问题加以注意: 第一, 课件制作必须符合初中生特点, 应该着眼于知识产生过程, 起到传统教具起不到的作用; 第二, 找准课件使用的切入点, 在课文中的重难点、疑惑点等位置引入多媒体,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困惑, 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第三, 多媒体的应用应服务于课堂, 不能代替教师讲解, 不管何时, 多媒体都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 永远不能代替教师讲解, 教师应注意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 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每个学生都是国家的花朵, 学生的教育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对初中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启蒙性作用, 因此, 怎样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尝试从提升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角度着手, 提出了笔者的一些列看法, 并举出了实例, 希望广大教育界的同行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柴艳敏, 毛萍钰.基于课堂观察的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 2012 (12) :185-186.

[2]马丽娟.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研究——以克拉玛依中学语文教学为例[J].克拉玛依学刊, 2015 (1) :16-20.

篇10:[高三语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准备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现状分析

1.类型不同的教学行为取得的效果不一样

据有效的调查显示,教学有效性的高低与不同类型的教学行为有关,一些比较好的教学行为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有效性,提升我国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呈示行为中的演示行为,如多媒体课件和板书。讲解行为的有效性却有明显缺失。调查显示,90%以上的同学表示,他们最喜欢的课堂讲解形式是教师多讲有启发性的、有针对性的课外资源。此外,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中也有部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所偏失。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片面化,有些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从而片面重视能力的培养。其次,课堂讲解行为的有效性较低。最后,教学形式单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论是诗歌教学、散文教学、小说教学还是说明文教学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很少被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策略分析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什么事情,要想做好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于教学行为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从而增强教学质量。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限定、指引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发展目标,使教师教学行为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运用更多形式的教学方案

为什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很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们极易产生疲倦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们应该选择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穿插的教学方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灵活地选择教学形式,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语文素养。其次,语文课程承担着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任,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对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建立自身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个性。

3.提炼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炼教学内容,让内容变得精简,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教师经过自己的解读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给学生,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讲解的内容直接受教师个体的学识、修养、人格等个人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讲解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讲解行为的有效性。

4.完善教学的评价体系

上一篇:常务理事英文简历表格下一篇:高校寝室安全意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