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2024-06-24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精选8篇)

篇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没有规定死亡赔偿金的问题

作者:李丹丹律师 日期:2008-8-29 18:39:00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属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一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确实没有规定死亡赔偿金。但是,在该《条例》之后出台、而且比该《条例》法律效力更高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里规定了死亡赔偿金。相比之下,就显出《条例》规定的不全面。因此,在受害人因医疗事故死亡的情况下,受理该案的人民法院在参照《条例》确定赔偿项目的基础上,还应当根据上述《解释》的规定,判决医院赔偿死亡赔偿金。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21条规定:“确定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标准,应当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至第52条规定;如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将使患者所受损失无法得到基本补偿的,可以适用《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适当提高赔偿数额。”依照这一规定,北京市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凡是受害人死亡的,都可以得到死亡赔偿金。

篇2: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对于这8大违法经营行为,理应受到何种惩处呢?

不过,这俩都属于行政处罚范畴,在它们之外还有《刑法》。凡是严重到构成犯罪的,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还得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以下为相关行政处罚规定:

1、从事医疗器械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给不具有资质的经营企业或者使用单位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从不具有资质的生产、经营企业购进医疗器械的。

法律责任:

依据《医疗器械经营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有上述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2、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未按照规定进行整改的;擅自变更经营场所或者库房地址、扩大经营范围或者擅自设立库房的。

法律责任:

同第1条,由县级以上药监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3、提供虚假资料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

未办理备案或者备案时提供虚假资料的;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的。

法律责任:

提供虚假资料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由原发证部门撤销已经取得的许可证件,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5年内不受理相关责任人及企业提出的医疗器械许可申请。

未办理备案的,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五条第一款,由县级以上药监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向社会公告未备案单位和产品名称,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

备案时提供虚假资料的,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五条第二款,由县级以上药监部门向社会公告备案单位和产品名称;情节严重的,直接责任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活动。

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由原发证部门予以收缴或者吊销,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的,由县级以上药监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

4、未经许可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或者《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未依法办理延续、仍继续从事医疗器械经营的。

法律责任:

未经许可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或者《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未依法办理延续、仍继续从事医疗器械经营的,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由县级以上药监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医疗器械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医疗器械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5年内不受理相关责任人及企业提出的医疗器械许可申请。

5、经营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特别是进口医疗器械境内代理商经营无证产品的。

法律责任:

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由县级以上药监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医疗器械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医疗器械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5年内不受理相关责任人及企业提出的医疗器械许可申请,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6、经营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不符合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的医疗器械的;经营无合格证明文件、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的。

法律责任:

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六条,由县级以上药监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经营或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违法生产、经营或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7、经营的医疗器械的说明书、标签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未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运输、贮存医疗器械的,特别是未对需要低温、冷藏医疗器械进行全链条冷链管理的。

法律责任:

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由县级以上药监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8、未按规定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的;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以及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经营企业未按规定建立并执行销售记录制度的。

法律责任:

篇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0月在我院142名职工中, 随机抽取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100名为调查对象, 抽样率70%。

1.2 方法

采用预先设计好的《诊疗行为调查表》对以上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学习医疗法规、条例有无必要, 曾认真学习过哪些法律法规。是否能加强临床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对病人的服务态度是否有改善, 是否出于自愿, 还是被动。是否在诊疗过程中, 整天恐惧、担忧医疗纠纷的出现。是否采取过一些消极的防御性诊疗行为 (回避疑难、高危患者) 等。是否对医师职业有些不适应, 有无转行的想法等。调查形式采用填写问卷的形式, 先详细讲解答卷要求, 后由被调查者以无记名形式单独填写, 20min交卷。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

2.1.1 职业类别内科19人, 占19%;

外科19人, 占19%;妇产科18人, 占18%;儿科1人, 占1%;急诊科10人, 占10%;麻醉科7人, 占7%;五官科3人, 占3%;药剂科10人, 占10%;医技科6人, 占6%;口腔科4人, 占4%;中医科3人, 占3%。

2.1.2 职称高级职称3人, 中级职称29人, 初级职称68人。

医师50人, 占50%;药师10人, 占10%, 护士40人, 占40%。

2.1.3 性别及年龄男45人, 女65人;

23~29岁30人, 30~39岁50人, 40~49岁15人, 50~59岁5人。

2.2 结果

《条例》实施后, 我院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了较大改变, 具体表现为:60%的人认为医疗事故行政处理对医务人员具有广泛的教育警示作用,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 应该加强有关法律的学习;为了减少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消除医疗事故对医生造成的恐惧、担忧, 80%的人加强了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学习;为了降低因服务质量差导致的医疗纠纷, 95%的人明显改善了服务态度;为保护自我, 规避风险, 83%的人员采取了防御性诊疗行为, 故意回避和躲避一些疑难危重患者;6%的人员因对《条例》中的部分规定不理解, 有辞职、转行的想法。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 《条例》实施后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些变化对医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些却可能阻碍医学的发展。故此, 我们应对其不利于医学发展的成因进行分析, 并研究对策。

3.1 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近年, 面对医疗纠纷频发, 患者维权过度的情形, 医务人员却对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相对薄弱。因此, 医务人员既要懂医, 更要克服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认真学习《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增强法律意识, 用法律规范医疗行为, 是顺应时代变化、把握时代脉搏是最明智之举。由调查可知, 我院医务人员已逐渐注意到法治环境的变化以及对医疗行为的影响, 60%的人表示了强烈学习法律的意愿。这种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进步, 既能保护自己, 也保护了患者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我们应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法律、法规培训, 使医生了解、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在日常工作中, 严格遵循三级查房制度、会诊、转诊、疑难病例讨论、术前讨论、知情同意等原始医学文书的记录和签字制度。让制度规范诊疗行为, 防范医疗纠纷。规范医疗行为、依法行医已不仅是医学科学本身的要求, 同时已成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法定义务[1]。

3.2 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不够完善的、不断发展的人文学科。从医疗发展的轨迹看, 在许多方面与法律制度对医学的要求存在着不适应的地方。如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等的认识是有限的, 对疾病的治疗、抗制能力亦是有限的[2]。因此, 医务人员从事的医疗工作关乎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乎到患者的家庭幸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 更要掌握医学科技迅猛发展的脉络, 才能把医疗差错降到最低。此外, 具备良好的技术水平也是杜绝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避免医疗纠纷的基础。本研究发现, 为减少因诊疗技术所致的差错事故, 消除医疗纠纷对医生造成的恐惧、担心等心理障碍, 80%的医务人员加强了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学习。

3.3 医务人员要消除一些不合理的防御性医疗行为

以往的医生看病, 一切从疾病的诊治需要出发, 决定诊治方案, 很少考虑到保护自己。随着《条例》颁布实施以及不良媒体恶意炒作, 医患纠纷不断升级, 甚至“医闹”, 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如果医生在诊疗活动中稍有打破诊疗常规而因此出现纠纷, 医生就难咎其责。因此, 部分医生为保护自我, 在诊疗活动中就不得不采取一些防御性行为:如在进行检查、治疗时, 为了防止误诊、误治, 有意或无意的增加检查、会诊、转诊等措施;回避收治高危病人、进行高危手术, 尽量选用安全性高、传统的治疗方法;回避进行有创伤、有风险的诊治活动;对应告知事项, 不加分析归纳, 把所有可能性的风险问题都提交病人选择等。调查显示, 83%的人员采取了防御性的诊疗行为。这种医疗行为, 势必增加了患者的费用, 刺激医疗消费过度增长。同时, 还延缓了最佳治疗时机, 甚至造成患者丢失宝贵的生命。因此, 医生应加强业务素质训练, 更新医学理论, 在诊疗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精湛的技术, 快速、准确地诊治患者, 既能有效地治疗疾病、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又能减少医疗风险, 规避医疗纠纷而保护自己。

3.4 提高服务意识

本调查显示, 《条例》实施后, 为降低因医疗服务等不到位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95%的医务人员明显改变了服务态度。一改传统的“病人求医、医生施医”的医疗观念, 进而强调病人的情感、隐私、权利、要求等与医生具有平等的地位。为了适应这一要求, 医务人员必须改变医疗观念, 改善服务态度,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既要为病人的躯体、心理健康服务, 也要为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提升医院的社会知名度, 消除医患之间的心理障碍而努力。因此, 医务人员应加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习,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提高技术水平, 本着同情、宽慰的心态医治患者, 尤其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情况下, 医生既要治好患者的病, 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状态, 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仪表、语行、医疗工作过程中, 使患者放心、满意, 这对减少医疗纠纷和提高“两个效益”具有较大社会、经济意义。

3.5 加强医疗执业保险, 消除医生的恐惧、逃避心理

医生作为一种特殊职业, 其服务对象是任何有医疗需求的人群, 其拥有专业的医学知识与医疗实践技能, 有医学诊治权和健康干涉权, 是一个令人羡慕不已的职业。今天, 我国的医疗执业环境严峻, 医生这个职业受到社会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 (1)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深入发展, 客观上刺激了医疗市场恶意竞争。 (2) 不良媒体对卫生行业的恶意炒作, 促使医患关系逐渐处于舆论峰尖。 (3) 卫生系统单纯的技术服务理念, 造成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与患者在权益上的碰撞。 (4) 有些患者或家属对医疗期望值过高, 认为是小病应治愈等不良心理。一旦得不到满足, 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挑起纠纷。

本研究显示6%的医务人员有辞职、转行等想法, 并且不让自己的子女从事卫生事业。这不仅是医学的悲哀, 也是社会的不幸!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 除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外, 医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 主动与患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要尊重和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 减少纠纷, 还应该加强和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制度, 包括医疗责任险、人身伤害保险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医务人员的人身权益, 提高他们执业的积极性, 推动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稳定[3]。

参考文献

[1]王国平, 孙建宇, 赵怀峰.规范医疗行为是预防医疗事故的关键[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1) :5 ̄7.

[2]彭志远, 彭诗寒.浅论医疗诉讼举证责任倒置与加强医疗法制管理[J].中国医学园地, 2007, 5 (8) :87 ̄88.

篇4:《工伤保险条例》有哪些新规定

一、扩大了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第一,所覆盖的企业范围扩大了。《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简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权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原《试行办法》第二条虽然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及其职工必须遵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但原劳动部在《关于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中要求,“工伤保险应当覆盖所有城镇企业及其职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在乡镇企业开展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可见,在工伤保险所覆盖企业的范围上,《条例》的范围扩大了。最重要的是真正把乡镇企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纳入了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另外,根据《条例》的规定,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大于《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撕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企业,这三项保险所覆盖的企业主要是城镇各类企业。将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地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应该是今后立法的方向。

第二,规定个体工商户应参加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同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原《试行办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劳动者的工伤保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办法”。通过比较可见,《条例》和原《试行办法》在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方面存在两点区别:首先,《条例》对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依照条例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即所有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必须参加工伤保险,为其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只是考虑到中国地域广大,地区间的个体工商户的情况差异很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条例》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其次,按照《条例》的规定,不仅城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参加工伤保险,乡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也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第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也要参加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制定。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伤保险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等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原《试行办法》没有规定企业以外其他单位的工伤保险制度。《条例》将机关、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也纳入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社会保险立法的又一巨大进步。

第四,对违法用工主体的受雇人员的工伤赔付问题做出了规定。违法用工主体的受雇人员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该单位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违法用工主体是指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的单位,包括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注册、备案的单位,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等。这类无用工资格的“单位”,实际上并不成其为单位。但现实生活中,确实常出现这类“单位”违法用工,甚至导致所雇人员因工负伤、致残、死亡、患职业病的事件,而且,由于这类“单位”是违法经营,违法用工,更不注意安全生产,工伤发生率远高于正常的合法经营单位。这些单位从法律上说不具备从事民事活动的主体资格,因而不得招用人员,但他们却违法招用了人员。虽然从合同法原理上讲,这种劳动合同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但是劳动合同具有无法恢复原状的特点,由此造成的对职工的伤害理应得到赔偿,因此,《条例》对这类“单位”的工伤问题的处理也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第五,对出境工作人员工伤保险的规定更有利于劳动者。《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这一规定与原《试行办法》的规定有较大变化。两相比较,《条例》的规定更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也更有利于保障外派劳务人员的利益。这样规定,既可以保证外派劳务人员避免双重或多重参加工伤保险,又可以保证劳动者能被工伤保险制度所覆盖。

二、扩大了工伤保险所覆盖的事故范围

原《试行办法》第八条规定了属于工伤事故的十种情形,而《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将属于工伤的事故分为应认定为工伤和视同工伤两类,具体情形也是十类。《条例》根据近年来的实践,对有些属于工伤的情形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例如,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也属于工伤。另外《条例》还有些规定比原《试行办法》更为精确,例如,原《试行办法》规定的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属于工伤。《条例》改为,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这样规定显然更具操作性。

仔细比较可以发现,《条例》实际上扩大了工伤事故的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条例》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也属于工伤。而原《试行办法》对此是这样规定的: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属于工伤;《条例》的规定取消了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二是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取消这两个因素,说明只要是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不管时间和路线,也不管是否是受害职工本人的责任,都属于工伤。另外,《条例》还明确了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这里所说的交通事故不是一般的交通事故,而是道路交通事故,即机动车事故是发生在交通道路上的,非道路交通事故不在此列。

第二,《条例》第十六条排除在工伤事故范围的情形比原《试行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情形减少了。一是将原规定的“犯罪或者违法”改为“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两相比较,将违法不属于工伤缩小为因违反治安而伤亡,这样规定,将使大量按原规定因违法而初排除在工伤事故范围之外的事故,纳入到工伤事故之中;二是取消了原规定不属于工伤的因斗殴或者因蓄意违章而受伤的情肠三是将因酗酒导致伤亡的改为因醉酒导致伤亡的。这样规定,更科学合理,因为醉酒是一种喝酒所造成的状态,是可以界定的,而酗酒则是一种行为,并不一定导致醉酒的状态。

三、有关工伤认定的问题更明确

关于工伤认定,与原《试行办法》相比,《条例》明确规定了几个事项。

第一,工伤认定申请人。《条例》规定,工伤认定的第一申请人为职工所在单位,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认定的第二申请人为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条例》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直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二,工伤认定机构。工伤认定机构为用人单位所在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实行省级统筹的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就是由区或者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这一规定,取消了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权。当然,如果当事人对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向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复议,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重新做出认定决定。

第三,提出申请的时效。提出申请的时效,工伤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为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为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年内。超过了这个时限,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不再受理。

篇5: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一、单项选择题

1.护士申请延续注册的时间应为(B)。

A有效期届满前半年 B有效期届满前30日 C有效期届满后30日 D有效期届满后半年

2.针刺伤可以传播多种血源性传染病,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C)。

A 50% B 60% C 80% D 90% 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费用的支付原则(D)A 医疗机构支付 B 患方支付 C 提出医疗事故处理申请的一方支付

D 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不属于医疗事故的,由提出医疗事故处理申请的一方支付 4.以下属于医疗事故的是(C)

A 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

B 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 C 药物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后果 D 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 5.以下哪项不属于专科护士的职能(D)。A 提供某一领域的临床护理服务 B 开展专科领域的护理研究

C 对同业的护理人员提供专科领域的信息和建议 D 对专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建议和指导

6.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C)级 A 二级 B 三级 C 四级 D 五级 7.对于患职业病的护士,应享受以下权利,但除外(D)。A 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B 诊疗、康复费用,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C 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的生活保障由用人单位承担

D 用人单位除负责患职业病护士的生活保障外,不负责其他经济损失,护士不得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8.以下法规性文件,法律效力最低的是(D)。

A 《护士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D《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9.属于医疗事故赔偿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B);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A 5年 B 6年 C 7年 D 8年 10.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A)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A 12小时 B 24小时 C 36小时 D 48小时

11.护士执业注册的有效期为(B)。

A 2年 B 5年 C 8年 D 10年 12.属于医疗事故赔偿的,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其陪护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A)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A 上一 B 本 C 下一 D 本季度 13.护士执业注册被撤销的含义是(C)。

A 是基于特定事实的出现,有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法定程序收回护士执业注册证书

B 不具备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条件而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由有关行政机关予以撤销

C 具备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条件,但因执业注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由有关行政机关予以撤销

D 护士取得执业注册后从事违法活动,行政机关依法予以撤销执业注册

14.专家鉴定组人数为单数,涉及的主要学科的专家一般不得少于鉴定组成员的(D)

A 三分之一 B 四分之一 C 三分之二 D 二分之一 15.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A)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材料。

A 5日内 B 10日内 C 15日内 D 20日内 16.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B)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

A 5日内 B 10日内 C 15日内 D 20日内 17.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情形的,应被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C)。A 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B 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未保存登记资料 C 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容器 D 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

18.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三级的暴露类型是指(D)。A.暴露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 B.暴露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 C.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D.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19.对于医疗事故赔偿中的被扶养人生活费,对60岁以上的,不超过(C)。A 5年 B 10年 C 15年 D 20年 20.医疗事故分为(B)级,其中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属(B)级。A 四级;四级 B 四级;一级 C 三级;一级 D 三级;四级

21.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D)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A 故意 B 无过错 C 过错 D 过失 22.护士执业证书由以下哪个部门颁发(D)。A 中央人民政府 B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C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23.全国范围内的护士监督管理工作的负责部门是(C)。A 人事部

B 教育部

C 卫生部

D 监察部

24.发生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B)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A 6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48小时 25.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鉴定组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责任程度分为(C)种。A 3 B 5 C 4 D 2 26.护士发现医师医嘱可能存在错误,但仍然执行错误医嘱,对病人造成严重后果,该后果的法律责任承担者是(C)。A 开写医嘱的医师

B 执行医嘱的护士 C 医师和护士共同承担

D 医师和护士无需承担责任 27.世界最早的专科护士开始于(A)。A 二十世纪初期

B 二十世纪30-40年代 C 二十世纪60年代

D 1991年

28.将“护士的沟通技巧及职业压力调试”作为培训内容的是以下哪个专科护士培训(C)。

A 器官移植专业护士

B 肿瘤专业护士 C 急诊护士

D 手术室护士 29.开具处方最长的有效期不得超过(B)。A 2天

B 3天

C 4天

D 5天

30.行政区域内护士执业良好记录和不良记录应由以下哪个部门建立(C)。

A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B 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C 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D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31.《护士条例》的根本宗旨是(B)。A 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B 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保障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 C 规范护理行为

D 保持护士队伍稳定

32.对于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应当颁发荣誉证书,我国目前对于护龄(A)年的护士颁发荣誉证书。A 20

B 25

C 30

D 35 33.内科医生王某,在春节探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位产妇临产,因车上无其他医务人员,王某遂协助产妇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因牵拉过度,导致新生儿左上肢臂丛神经损伤。王某行为的性质为(D)A属于违规操作,构成医疗事故 B 属于非法行医,不属医疗事故

C 属于超范围职业,构成医疗事故 D 属于见义勇为,不构成医疗事故

34.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必须进行尸检,并告知家属。尸检应在死后(C)以内;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

A 24小时 B 36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35.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C)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A 2小时 B 4小时 C 6小时 D 8小时 36.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向(B)提起诉讼 A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卫生行政部门 D仲裁机关

37.属于医疗事故赔偿的,当患者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其误工费按照(B)计算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38.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下列情形且逾期没有改正,可以暂停其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的是(D)。A 未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

B 对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护士,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

C 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护士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D 允许未依照条例规定办理执业变更手续的护士在本机构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

39.关于申请护士执业注册,错误的是(D)。

A 申请人向拟执业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B 护士执业注册的受理期限为20个工作日 C 护士执业注册证书包含有效期信息 D 护士执业注册证书不包含护士执业地点信息

40.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向(B)提起诉讼 A 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 卫生行政部门 D 仲裁机关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规定的开展专业护士培训的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是(ACD)。A 手术室和肿瘤护理

B 供应室和感染控制 C 重症监护和急诊急救

D器官移植

2.关于注销护士执业注册,正确的说法是(ACD)。A 省级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规定予以注销 B 护士执业注册可以转让

C 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应当注销 D 护士执业注册被依法吊销,应当注销

3.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ABCD)

A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 B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 C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 D向患者提供咨询服务

4.医疗事故的赔偿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CD)。A医疗机构的等级和性质 B医疗事故等级

C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D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5.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专家有下列哪些情形的应当回避?(ABCD)A是发生争议医院的医生 B是患者经治医生的亲属 C是患者的亲属 D曾经与患者发生过医疗纠纷 6.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有(ABCD)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A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

B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 C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 D手术及麻醉记录单、护理记录

7.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后,应当对(AB)进行审核。

A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 B鉴定程序 C鉴定结论是否正确 D鉴定依据 8.护士配备是否合理,有直接影响的是(ABC)。A 医院的工作质量 B 护理质量 C 患者安全 D 医院的经济效益 9.以下属于医疗废物的是(ABC)。

A 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 B传染病人的生活垃圾 C包扎伤口拆下的敷料 D 骨折病人的饮料瓶 10.关于医疗废物的运输,错误的说法是(ABC)。A 可以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B 可以在引用水源保护区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 C 可以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 D 可以通过铁路运输医疗废物

11.以下不属于护士权利的是(ABD)。A 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 B 保护患者隐私

C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D 发现患者病情危急,立即通知医生

12.关于护士履行职责的条件保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D)。A 包括物化条件和非物化条件

B从事护理专业技术活动所必须的设施、设备、环境、物品等是物化条件

C 护士可承受的工作负荷是物化条件

D 工作中应当执行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是非物化条件 13.政府在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中的职责包括(ABC)。A 改善护士的工作条件 B 保障护士待遇 C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D 提升护士教育水平14.关于申请护士执业注册,正确的是(ABC)。

A 申请人向拟执业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B 护士执业注册的受理期限为20个工作日 C 护士执业注册证书包含有效期信息 D 护士执业注册证书不包含护士执业地点信息

15.政府在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中的职责包括(ABC)。A 改善护士的工作条件 B 保障护士待遇 C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D 提升护士教育水平

三、判断题

1.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2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2.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医疗事故争议经医患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医疗机构不需要将有关情况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4.医疗事故赔偿费用,实行一次性结算。(√)

5.医疗机构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或不配合相关调查,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进行的,应当承担医疗事故责任。(√)

6.有关胎儿死亡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被鉴定的主体是孕产妇和胎儿。(×)

7.在实践层面上,护理最根本的职业特征是人道主义精神。(√)8.对于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殴打护士或者故意伤害护士身体的人,可以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9.国家的根本法是民法。(×)

10.收到护士执业注册申请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5个工作日之内作出决定准予注册或不予注册。(×)11.对于初次发现允许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可以作出的决定是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12.受聘人员考入普通高等院校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1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由卫生部发布并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的。(×)

14.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引起不良后果的,医院应及时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并将封存的病史及实物保存在医院。(×)15.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16.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除依照相应条款处罚外,卫生行政部门并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17.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也属于医疗事故。(×)

18.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条例的规定如实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要的材料,并积极配合调查。当事人任何一方不予配合,影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不予配合的一方承担责任。(√)19.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20.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1.非法行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2.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23.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得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篇6: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一条

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篇7:解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儿子”和他人发生矛盾,由“老子”来认定责任。这合理吗?———医疗事故纠纷,就是这样的鉴定。这种缺乏程序公正的鉴定方式,将在今年9月1日被新的方式全面取代。

昨天,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发布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该条例

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一规定就医疗事故的范围、鉴定、赔偿和处理作了详细的规定。新条例分总则、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医疗事故的赔偿、罚则、附则等共7章、63条。按照规定,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在新条例施行时废止。有关人士介绍说,较之以往仅有29条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这一新的行政法规较好地体现了程序公正和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目的,有助于公平、公正地处理医疗纠纷和事故。

事故范围有所扩大

旧的处理办法对医疗事故的定义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该办法同时还规定“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功能障碍的”不属于医疗事故。这种规定实质上将医疗事故限定为“造成病员死亡、残废、功能障碍的”事故。换句话说,即便医疗机构严重不负责任,但如果没有造成人员伤残或者器官功能障碍,也不能说是医疗事故。打个比方说,如果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将一块纱布遗留在患者体内,只要这块纱布没有造成患者的伤残或者某个器官的功能障碍,也不属于医疗事故。再比如说,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不小心在患者肚子上划上一刀,只要缝合后没有造成残废或者功能障碍,也够不上医疗事故。

有人指出,这种规定实际上是将医疗事故不合理地限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事实上,很多不负责任的医疗行为虽然没有造成患者伤残或者明显的功能障碍,但对人体的危害也相当大。如果不将此类行为列入医疗事故范围,一方面将不利于保护患者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有放纵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不负责任之嫌。

有鉴于此,新的条例第2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显然,这一规定将医疗事故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的“患者人身损害”。按照这个规定,前述“纱布案”和“在肚子上不小心划一刀”的事情无疑属于医疗事故。

新条例在扩大医疗事故范围的同时,还对事故的等级划分规定作了变更。按照旧的办法,医疗事故分为三级:病员死亡为一级,造成病员严重残废或者严重功能障碍为二级,造成病员残废或者功能障碍为三级。新条例则将事故分为四级: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为一级;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为二级;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为三级;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为四级。显然,原来为二级事故的“严重残废”被提升为一级。由于事故等级是衡量赔偿标准和确定赔偿数额最重要的依据。因此,新的事故等级划分办法实际上提高了事故受害者获得赔偿的标准。

同时,条例第33条规定了6种不属于医疗事故的特殊情形,其中包括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和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事件。专家指出,由于医疗活动的特殊性和天然的风险,将所有的患者死亡或者伤残的后果全部归咎于医疗机构有失偏颇。因此,新条例的规定,将减少患者向医疗机构无理取闹的情形,有助于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医护人员的人身权利。

此外,新条例还废除了原有办法将事故分为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的不合理做法。

事故鉴定注重程序公正

对医疗事故的鉴定结果,是事故处理最直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依据。以往的办法关于鉴定的规定仅为5条,新条例的相关规定则多达12条,且多数条文里都有多达6、7项的详细规定。对比新、旧规定可以看出,新条例在鉴定主体和鉴定程序上有了较为详细的合理规定,其中很多体现了“程序公正”。

首先,新规定将鉴定主体由过去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改为“医学会”。科学公正的医疗事故鉴定是处理医疗事故的关键,鉴定结论是判定是否为医疗事故及事故等级的依据。因此,负责鉴定的专家组织应当是中立的。现有78个专科分会,43万名会员的中华医学会成立于1915年,是我国医学界的最高学术团体。有关人士指出,由于医学会地位的相对独立性,由它来负责医疗事故鉴定,不仅可以克服以往医疗机构实质上的“自我鉴定弊端”,还可以发挥医学会会员众多,技术权威的优势,有助于提高事故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新条例还特别规定,涉及到病员死因、伤残等级鉴定的,应当有法医参加。这一规定无疑为重大医疗事故的鉴定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

其次,新规定对鉴定中可能涉及公正问题的程序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在:一是建立鉴定专家库,鉴定成员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条例还规定,专家库的成员不受地域限制。这就防止了

纠纷双方利用熟人优势或者拉拢个别专家的可能性。二是规定鉴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应该是单数,实行合议制。这样能有效防止个别“权威专家”的一言堂,更具公平色彩。三是对原有《办法》的鉴定成员回避制度作了更完备的明确规定,增加了“与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应当回避的规定。

患者及其家属有权要求复印病历

病历一直是医疗纠纷中的一个敏感话题。按照以往的惯例,医疗机构不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病历或者复印件,病历无一例外都被医疗机构保存。由于病历是记载病员患病情况和诊疗过程中所有详细事项的载体,如果发生医疗纠纷或者事故,病历就成了处理事故和纠纷最重要的直接证据。但是,医疗事故的受害人都是患者,当患者没有病历在手时,显然无法提供足够的可靠证据。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最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司法解释为医疗纠纷中的患者免除了许多举证责任,但是,这毕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如果医疗机构提供了伪造的病历,由于患者在病历的制作和保存过程中无权参与,因此对病历的真伪的判断束手无策。因此,即使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医疗机构仍然可能利用单独掌管病历的机会,用篡改的病历赢得官司。

针对这些弊端,新条例一方面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患者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在场。

另一方面,条例还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条例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此外,对于医疗机构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为患者提供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服务和以及未按照规定要求书写和妥善保管病历资料等情形,条例规定应当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这些规定无疑为患者获得病历资料,保存医疗事故证据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事故赔偿范围扩大、标准统一

按照新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的赔偿可以由医患双方协商解决,也可由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处理申请,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

关于赔偿的数额和标准,旧办法仅有一条原则性的规定: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可根据事故等级、情节和病员的情况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偿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对此,新条例第49条的规定是,“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确定具体赔偿数额:

(一)医疗事故等级;

(二)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三)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医疗事故赔偿的项目和标准分别是:

(一)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二)误工费: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陪护费: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五)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八)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对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周岁。对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2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九)交通费: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住宿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由于医疗机构不同于其他企业单位,在过去的办法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减少本级财政的压力,往往将赔偿标准规定过低,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新条例通过这种详细的规定,一方面可以将各地不同的标准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也以较多的赔偿项目和较高的标准保护患者权益。引人注目的是,这次的赔偿规定首先将旧办法的“补偿”换称“赔偿”,这是从法律上确定了医疗事故的“侵权性”。此外,条例明确地将精神损害赔偿列入其中,体现了法规对个人权益的全面保护。这些规定,实际上也对医疗机构形成了压力,促使他们提高医疗质量,防止事故的发生。

篇8: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在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中,如何对医疗事故进行分级是公正、公平处理的关键之一。

首先,医疗事故的分级直接涉及对患者的赔偿,《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确定具体赔偿数额时应当考虑的三条因素中就有医疗事故等级这一因素。

其次,医疗事故的分级涉及到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也涉及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事权划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医疗机构的报告或者当事人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7日内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理:(1)患者死亡;(2)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3)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2]。根据这一规定,对患者死亡和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应当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第三,医疗事故的分级涉及到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有关医务人员行政处罚。《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机关吊销执业许可证,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除依照前款处罚外,卫生行政部门并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1]因此,划分医疗事故等级,也是正确处罚医疗机构及相关医务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

《条例》规定了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来划分医疗事故等级,对“人身”这一客体的损害可能是死亡、残疾,也可能是由于器质性损害导致的客观、可检查、可检测的功能障碍。由于人身损害后果的复杂性,《条例》授权由卫生部制定具体的分级标准。但是,《条例》及卫生部制定的“医疗事故分极标准”只是规定了损害后果的程度,列举了对应“伤残等级”各种情形的损害后果,而没有规定是发生医疗过错后“何时”的损害后果,这给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及司法实践活动带来了一些问题,下面介绍一桩案例予以说明。

72岁的王老伯因“大便稀溏伴明显消瘦半年”为主诉就诊,门诊医师通过诊察疑诊其罹患了结肠疾病,决定给予电子肠镜检查。首诊后的第三日,在充分肠道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了电子肠镜检查,进镜过程顺利,肠镜送抵回盲部后退出肠镜顺利;检查结束后,王老伯诉腹部稍有胀痛,经卧床休息约20分钟后腹痛消失离院回家。约4小时后,王老伯再次出现腹部隐隐胀痛,未诊治;再过约3小时,腹痛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因电话故障王老伯未能联系到做肠镜的医师,也未到医院诊治;此后,王老伯反复恶心、呕吐,且腹痛逐渐加重,肠镜检查后约14个小时,王老伯到本镇医院就诊,诊断“结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进行急诊手术,手术顺利找到穿孔部位,给予结肠造瘘及腹腔冲洗后手术结束,术后麻醉师拔除气管插管,王老伯安全返回病房;手术后四小时,王老伯出现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紧急请曾做电子肠镜检查的医院会诊,拟诊吸入性肺炎、ARDS早期转入该院,入院诊断为:“结肠穿孔术后、弥漫性腹膜炎、吸入性肺炎、感染性休克、A R D S、电解质紊乱、重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入院后,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抗炎抗毒抗休克、呼吸机支持、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一周后王老伯病情明显好转,生命体征稳定,脱离呼吸支持。3周后,王老伯发生严重的院内感染,再度使用呼吸机支持治疗,随后呼吸机依赖,病情反复无常,6个月后放弃抢救治疗而死亡。王老伯在住院过程中向医院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医院考虑到治疗为先的原则,没有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王老伯死亡后,其家人申请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经医学会组织,鉴定专家组依据患者已经死亡的事实,认定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

以上案例对医疗事故等级的认定是否恰当呢?本人认为有待商榷。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规定,医疗事故的等级取决于医疗过错行为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但是,它们没有明确规定是直接损害,还是也包括由直接损害衍生的继发损害?以及由于患者体质因素引发的其它继发损害?更没有明确规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时机。因此,在本案的鉴定过程中,医方陈述患方的损害后果仅仅是肠穿孔,以及由肠穿孔直接引发的并发症弥漫性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而这些疾病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病程中都曾经好转、稳定,患者后来的病情恶化以致死亡,是由于其本身的严重营养不良,机体耐受能力和抵御感染的能力低下造成。所以,医方认为对医疗事故等级的认定不应当是一级甲等。

我国对多种原因引起的人身损害的鉴定法规比较健全,参照以下法规,商榷《条例》规定的医疗事故等级鉴定。

国标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之3.2规定:伤残的评定时机应以事故直接所致的损伤或确因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治疗终结为准;对治疗终结意见不一致时,可由办案机关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鉴定,确定其是否治疗终结[2]。

国标《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16180-2006》对鉴定时机的规定,采纳《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的标准: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3]。职工工伤停工留薪期按照医疗终结期规定,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月。

《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之3.2规定,本标准中对功能障碍的判定,以医疗期满或医疗终结时所作的医学检查结果为依据[4]。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试行))》之1.4规定:鉴定应在损伤及其所致并发症经治疗达到临床医学一般原则所承认的临床症状稳定状态(包括医疗终结和医疗依赖)后进行[5]。

综合上述四个国家标准,均对鉴定时机、损害后果认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作为一个完善的行政法规,理应对医疗事故的鉴定时机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应当明确损害后果是直接后果?还是包括损伤所致的并发症?对于由于患者体质因素引起的其它间接损害后果如何认定?以避免医患双方对鉴定结果的质疑。

基于所举案例,本人同意医疗机构的陈述意见,对患者损害后果的认定,应当仅包括直接损害肠穿孔,和由肠穿孔所引发的并发症弥漫性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而不应当包括后来由于患者体质因素所引发的院内感染、呼吸机依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致患者死亡的损害后果。因为,包括了后者,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不公平的,也没有办法解决医方或患方选择早期鉴定的结论统一性。提请各级医学会及医鉴专家重视,期待医疗卫生法律专家、医学专家、医院管理专家参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09-01.

[2]张志维,赵新才,黄小七,等.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12-01.

[3]周安寿,李舜伟,田祖恩,等.GB/T16180-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11-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2002-04-05.

上一篇:村级综治年度总结下一篇:汉服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