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案

2024-06-23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案(通用8篇)

篇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案

海 子 街 中 学 物 理 教 师 集 体 备 课 实 验 教 案

实验课题: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规律

参与教师:刘娇

叶晓燕

顾云

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规律

实验指导

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反射定律内容,体验和感受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实验原理

探究规律,理解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发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实验器材

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等。

四、实验步骤

我们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让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4).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表格

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30°

30° 60°

60° 45°

45°

五、误差分析

描光线的径迹时,因为纸竖直放置,没有依靠,画的线的歪斜,影响到角度的测量,误差会大一些,量角器读数有误差。

实验结论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篇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案

利用光的反射控制光束的方向、镜面反射和搜反射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 科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师生合作实验活动:

多名同学从不同位置用激光笔将激光射向教师手中的平面镜,全体学生共同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该现象能说明什么为题。

教师改变平面镜的角度学生观察现象发生什么变化?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几个基本概念: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及反射角

3、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探究三条线位置关系

教师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学生将实验内容填入记录表格

学生交流试验结果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4、学生分组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试验

学生将试验结果填入记录表格

学生总结试验结论

5、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反射定律内容

6、学生讨论交流,利用试验装置进行试验探究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特别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二、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1、 教师说明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于生产生活中,造福人类

2、 学生说出自己对反射定律的应用设想

3、 学生利用潜望镜观察发光的蜡烛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在潜望镜中的工作原理

4、 教师展示中华号月球车,并由此提出问题,地球和月球间距离是多少。并由学生回答地月间距离的方法

三、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演示用手电筒照射贴有小镜子的白纸,学生观察是镜子亮还是白纸亮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形成的原因

四、 学生活动“如何将太阳光导入大厅”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太阳光导入大厅

学生设计将阳光引入大厅的方案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

教师提出问题:这样设计在实际中应用会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设计方案还存在怎样的不足

篇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案

所谓探究, 就是指学生或通过自己的活动, 或在老师的引领下, 通过各种方式的主动学习, 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探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自我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能一遇到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 而总是等着老师给出答案;当学生一遇到问题时, 老师也不能就急忙将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拿“光的反射规律”的教学来说吧, 几年前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白色硬纸板, 并在纸板上事先画好法线、角度刻度线, 然后在“光的反射”一节课中, 先让学生用激光笔在白色的纸板上找到反射和入射光线, 让学生注意两条光线与法线夹角大小的关系, 重复数次后, 按课前安排, 随即让学生把激光笔从纸板左边 (或右边) 拿到右边 (或左边) , 再重复数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注意两条光线与法线的方位关系, 最后再让学生将白色纸板沿法线向后折为两半, 问学生在另外半块纸板上能否找到反射光线 (学生答未能找到) , 之后再与学生依次讨论, 一一得出反射定律的条文。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井井有条, 课堂气氛也较活跃, 只要设问及时, 学生均能踊跃回答出实验现象包含的规律, 但学生是在老师事先安排的活动程序中被动地学习, 这其实是老师在学生具体活动、探究中放不开手脚, 怕探究偏离了自己设计的主线, 怕探究花费了太多的时间, 怕这怕那, 所以还没等学生探出个结果, 老师就已草草收场, 提出下一个设计好的问题。所以教学中看不出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探究的场面, 而是被动地跟着老师“探究”, 这不叫探究, 而应该叫做“设圈上套”。这样的探究与其说有, 还不如说无。因为它不但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科学的方法, 还会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百害而无一利。当然, 教学中不可能处处都让学生活动, 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科学规律。但是教学设计中一旦安排了科学探究, 就不能不让学生真的去探究, 不能是老师一问, 学生一答, 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搞“探究”。

经过认真的反思, 我现在仍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白色纸板, 但不让他们先在板上画东西, 而是让学生再准备好铅笔、直尺、量角器等。上课时, 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就是要找出光在反射时遵循的规律, 然后让学生用激光笔, 平面镜和他们带来的纸板, 试着在纸板上找到反射光线。这样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动手实验。可是有些学生尝试数次均未能找到反射光线, 而另外一些学生经过失败后终于找到了反射光线, 我看见他们开始若有所思起来。这时, 可及时地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看不到纸板上的反射光线, 有时又看得到?学生很快发现当纸板与平面镜垂直时:较易找到反射光线。这比起以前教学时一开始便告诉学生实验中纸板一定要与镜面垂直效果更好。当所有学生均意识到要让纸板与镜面垂直时, 我又告诉他们可以用铅笔记下历次实验入射到镜面上相同一个点的光线的射入位置和射出位置, 此时学生已完全放开了手脚, 实验室成了他们主动探究的乐园。数分钟后, 打开实验室的电灯, 发现大多数人开始用准备好的铅笔、直尺和量角器在纸板上开始画、量了起来。又过了数分钟, 当我问学生是否发现了什么规律时, 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有的学生站起来说他们量出每次的反射光线与镜子的夹角都跟入射光线与镜子的夹角是相等的, 有的学生说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会随激光笔位置的改变而变小或者变大, 也有的学生说有一次他们小组没有找到反射光线, 只是看到光线特别明亮 (光垂直镜面照射) ……在学生稍稍安静下来之后,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今天实验应得的结论, 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虽然他们并不明白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含义) , 但也有学生回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反射面 (镜面) 的夹角大小相等”。在这个时候, 我提醒学生“今天刚开始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找到反射光线, 是不是那几次实验中光没有被镜子反射?”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 并开始窃窃私语。此时我让学生拿起白纸板, 只用激光笔照射镜子, 问学生能否看到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光是否被镜子反射?这时有学生回答, 在他身旁同学身上看到了反射光线, 我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侧面的墙壁上或天花板上出现了什么现象, 学生很快明白此时虽看不到反射或入射光路但光仍被镜子反射。这时我才让学生把纸板从中间对折后再垂直压在镜子上, 让学生观察另外半块纸板上能否找到反射光线?这次实验完成时, 大多数学生已能明白只要光照到镜子上都会被反射, 但却不一定能看到反射光路, 这就充分说明了光在反射时并不只是“角相等”这样一个规律;从而能使学生深刻领会“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必共面”, 这也应当是光反射时必定遵循的规律之一。这时才告诉学生可以以刚才的对折线为基准来判断空间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 这条实际并不存在的线叫做法线, 而两条光线与它的夹角才叫做反射角、入射角, 学生便能逐一领会反射定律的精神,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结果。

篇4:探究光的反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1:如图是苏科版物理教材介绍的实验方案教材中实验所用的器材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带有量角器的光屏,其中一个光屏与一个小平而镜垂直,另一个光屏可以绕着ON的对称轴转动,并且与平面镜垂直,用一个激光笔作为光源如(图1)所示。将平面镜M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A、B两个部分组成,且可沿接缝ON折叠,使一束光线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从硬纸板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测量对应的入射角与反射角,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还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吗?从而得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三者在同平面内。

用这样的演示实验装置,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用激光笔沿光屏射到平而镜上,观察在光屏上留下的轨迹,实际上是用光屏上的反射点的集合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简便易行,教学过程容易就地取材,进行实验探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使用激光笔时不稳定,想要观察一个稳定的反射现象需要调查整较长时间,另外科学的严谨性也值得商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现我们只在后侧研究,就得出结论时是不科学的,但当转到前方,在一定的范围内,即使不在同一平面也可以看到B板上有光线存在。这在教学过程我们是不能回避的,我们要么和学生分析形成原因在光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束光线,有一定的粗细,当然我们也可以改进们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2:如右(图2)所示,1是平面镜,2是编织毛衣用的竹针(表示法线,用铁架台固定竹针与镜面垂直),3是激光笔,4和5是缝衣用棉线。制作时,可用铅笔刀小心地在竹针的尖端横划一道刻痕,把棉线牢固地系在竹针刻痕处。学生通过前面已经认识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一一对应的,让学生用棉线、竹针、激光笔代替,并让棉线从激光笔中引出,用竹针将棉线固定,光沿着棉线射向平面镜,另一位同学在另一侧寻找,直到棉线将光路显示出来为止,记录此时棉线位置,我们研究棉线的位置关系即为光线的位置关系。

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无法保持光线长时间存在,无法直接研究,我们需要记录光线所在的位置,我们只需要让光线与棉线重合时,本实验装置的巧妙之处是用棉线寻找反射光线,向学生在展示空间立体,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寻找,学生会有找到光线的瞬间都有惊乎的表情,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设计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实验方案3:在圆形烧瓶缸中放入水和少量牛奶搅拌均匀如图3所示。水是透明物质,光在水中传播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要掺入少量光反射效果较好的白色牛奶。牛奶不要过多,否则不易于观察光线固定激光笔于划槽之上,让激光射入缸底一点。引出法线,在划槽上用自行车车条代替法线,放置于入射点上方。在旋转过程中让各个方向的同学都可以看到在旋转过程中三条线之间位置的变化,其中在某一个角度三条线“重合”,这一现象证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在玻璃缸表而画上量角器,让入射光线的入射点射到原点,多次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角的大小变化和与入射角的关系,同样可以研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本实验方案与方案件2相比较而言,学生理解过程更容易接受,采用方案1中方法将光线在一个空间中显示出来,给学生一个空间立体感,突破板面的缺陷,直接研究所看到的光线,此方法的确是一个创新的思想,但本实验只能作为演示的实验非常合适,并不能作为学生作为实验探究的设计,而且此方法实验结构相对较为复杂,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

光的反射多方案设计,启示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研究实验,就必须认真深入地研究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以在实验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个科学探究要素内涵的加深理解过程,同时学生也获得了锻炼的机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的作用尤为重要,都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取代的作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我们一线老师多数情况下,为了使科学探究能顺利进行下去,教材都会在给出假设的基础上介绍实验设计的方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节约课堂时间,常常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案,这个环节学生较少有锻炼的机会,这样,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显得特别必要,不拘泥于教科书介绍的实验方案,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改进优化,我以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方案为例,来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改进与优化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1:如图是苏科版物理教材介绍的实验方案教材中实验所用的器材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带有量角器的光屏,其中一个光屏与一个小平而镜垂直,另一个光屏可以绕着ON的对称轴转动,并且与平面镜垂直,用一个激光笔作为光源如(图1)所示。将平面镜M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A、B两个部分组成,且可沿接缝ON折叠,使一束光线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从硬纸板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测量对应的入射角与反射角,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还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吗?从而得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三者在同平面内。

用这样的演示实验装置,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用激光笔沿光屏射到平而镜上,观察在光屏上留下的轨迹,实际上是用光屏上的反射点的集合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简便易行,教学过程容易就地取材,进行实验探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使用激光笔时不稳定,想要观察一个稳定的反射现象需要调查整较长时间,另外科学的严谨性也值得商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现我们只在后侧研究,就得出结论时是不科学的,但当转到前方,在一定的范围内,即使不在同一平面也可以看到B板上有光线存在。这在教学过程我们是不能回避的,我们要么和学生分析形成原因在光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束光线,有一定的粗细,当然我们也可以改进们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2:如右(图2)所示,1是平面镜,2是编织毛衣用的竹针(表示法线,用铁架台固定竹针与镜面垂直),3是激光笔,4和5是缝衣用棉线。制作时,可用铅笔刀小心地在竹针的尖端横划一道刻痕,把棉线牢固地系在竹针刻痕处。学生通过前面已经认识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一一对应的,让学生用棉线、竹针、激光笔代替,并让棉线从激光笔中引出,用竹针将棉线固定,光沿着棉线射向平面镜,另一位同学在另一侧寻找,直到棉线将光路显示出来为止,记录此时棉线位置,我们研究棉线的位置关系即为光线的位置关系。

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无法保持光线长时间存在,无法直接研究,我们需要记录光线所在的位置,我们只需要让光线与棉线重合时,本实验装置的巧妙之处是用棉线寻找反射光线,向学生在展示空间立体,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寻找,学生会有找到光线的瞬间都有惊乎的表情,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设计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实验方案3:在圆形烧瓶缸中放入水和少量牛奶搅拌均匀如图3所示。水是透明物质,光在水中传播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要掺入少量光反射效果较好的白色牛奶。牛奶不要过多,否则不易于观察光线固定激光笔于划槽之上,让激光射入缸底一点。引出法线,在划槽上用自行车车条代替法线,放置于入射点上方。在旋转过程中让各个方向的同学都可以看到在旋转过程中三条线之间位置的变化,其中在某一个角度三条线“重合”,这一现象证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在玻璃缸表而画上量角器,让入射光线的入射点射到原点,多次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角的大小变化和与入射角的关系,同样可以研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本实验方案与方案件2相比较而言,学生理解过程更容易接受,采用方案1中方法将光线在一个空间中显示出来,给学生一个空间立体感,突破板面的缺陷,直接研究所看到的光线,此方法的确是一个创新的思想,但本实验只能作为演示的实验非常合适,并不能作为学生作为实验探究的设计,而且此方法实验结构相对较为复杂,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

光的反射多方案设计,启示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研究实验,就必须认真深入地研究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以在实验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个科学探究要素内涵的加深理解过程,同时学生也获得了锻炼的机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的作用尤为重要,都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取代的作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我们一线老师多数情况下,为了使科学探究能顺利进行下去,教材都会在给出假设的基础上介绍实验设计的方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节约课堂时间,常常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案,这个环节学生较少有锻炼的机会,这样,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显得特别必要,不拘泥于教科书介绍的实验方案,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改进优化,我以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方案为例,来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改进与优化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1:如图是苏科版物理教材介绍的实验方案教材中实验所用的器材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带有量角器的光屏,其中一个光屏与一个小平而镜垂直,另一个光屏可以绕着ON的对称轴转动,并且与平面镜垂直,用一个激光笔作为光源如(图1)所示。将平面镜M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A、B两个部分组成,且可沿接缝ON折叠,使一束光线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从硬纸板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测量对应的入射角与反射角,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还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吗?从而得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三者在同平面内。

用这样的演示实验装置,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用激光笔沿光屏射到平而镜上,观察在光屏上留下的轨迹,实际上是用光屏上的反射点的集合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简便易行,教学过程容易就地取材,进行实验探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使用激光笔时不稳定,想要观察一个稳定的反射现象需要调查整较长时间,另外科学的严谨性也值得商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现我们只在后侧研究,就得出结论时是不科学的,但当转到前方,在一定的范围内,即使不在同一平面也可以看到B板上有光线存在。这在教学过程我们是不能回避的,我们要么和学生分析形成原因在光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束光线,有一定的粗细,当然我们也可以改进们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2:如右(图2)所示,1是平面镜,2是编织毛衣用的竹针(表示法线,用铁架台固定竹针与镜面垂直),3是激光笔,4和5是缝衣用棉线。制作时,可用铅笔刀小心地在竹针的尖端横划一道刻痕,把棉线牢固地系在竹针刻痕处。学生通过前面已经认识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一一对应的,让学生用棉线、竹针、激光笔代替,并让棉线从激光笔中引出,用竹针将棉线固定,光沿着棉线射向平面镜,另一位同学在另一侧寻找,直到棉线将光路显示出来为止,记录此时棉线位置,我们研究棉线的位置关系即为光线的位置关系。

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无法保持光线长时间存在,无法直接研究,我们需要记录光线所在的位置,我们只需要让光线与棉线重合时,本实验装置的巧妙之处是用棉线寻找反射光线,向学生在展示空间立体,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寻找,学生会有找到光线的瞬间都有惊乎的表情,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设计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实验方案3:在圆形烧瓶缸中放入水和少量牛奶搅拌均匀如图3所示。水是透明物质,光在水中传播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要掺入少量光反射效果较好的白色牛奶。牛奶不要过多,否则不易于观察光线固定激光笔于划槽之上,让激光射入缸底一点。引出法线,在划槽上用自行车车条代替法线,放置于入射点上方。在旋转过程中让各个方向的同学都可以看到在旋转过程中三条线之间位置的变化,其中在某一个角度三条线“重合”,这一现象证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在玻璃缸表而画上量角器,让入射光线的入射点射到原点,多次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角的大小变化和与入射角的关系,同样可以研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本实验方案与方案件2相比较而言,学生理解过程更容易接受,采用方案1中方法将光线在一个空间中显示出来,给学生一个空间立体感,突破板面的缺陷,直接研究所看到的光线,此方法的确是一个创新的思想,但本实验只能作为演示的实验非常合适,并不能作为学生作为实验探究的设计,而且此方法实验结构相对较为复杂,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

光的反射多方案设计,启示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研究实验,就必须认真深入地研究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以在实验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个科学探究要素内涵的加深理解过程,同时学生也获得了锻炼的机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5:光的反射教案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社桥中学 胡志英

这是本教材中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实验,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开展探究实验,又要让学生体验物理探究的乐趣,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相比,课程标准降低了教学要求,由原来的“光的反射定律”改为“光的反射规律”,只要求学生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都不作要求,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学生发现这些规律,同样可以归纳到“收获”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观察在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激光演示仪,蚊香,带盖的玻璃盒。

学生实验器材:平面镜,纸板盒,蒙黑纸的手电筒,直尺,量角器,笔。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许多不会发光的物体为什么也能被我们看见呢?

由于自然常识课的学习和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因为光的反射。

(板书)二、光的反射

(副板)光→人眼(光的接收器)

直接发光的物体→光源

间接发光的物体→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备注: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按照课本的排列是先实验后讲概念,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不妥的。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现象。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a.入射光线AOb.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c.反射光线OB。d.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f.反射角∠r: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提问:引入入射角∠i及反射角∠r的意义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甲认为,数学题常用“东偏南20°”来表示方向,所以入射角∠i及反射角∠r是表示光线传播方向的;乙认为,甲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地理上也是用角度来表示方向的。

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即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如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桌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角i和r。

4.讨论。

(1)怎样使纸板能稳定地竖直在平面镜上?

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多种方案,如在纸板后做一个支架,用纸盒的一个侧面,用泡沫包装盒,等等。

(2)怎样得到“一束光”?

有人首先提出用太阳光,但马上有人反对,认为太阳光不是“一束光”,又有学生想到前一节刚做的小孔照相机,其外筒可以利用,透过外筒上的小孔,能得到“一束光”。可是,如果阴天怎么办?用手电筒。集中大家的讨论结果,认为用一张开有小孔的黑纸蒙着手电筒,就能得到“一束光”了。还有学生提出用激光笔,当然效果更好。

(3)怎样画出光的径迹?

问题提出后,立即有学生想到,把光对着O点入射,分别沿着入射光和反射光线点点,用直尺连接OA与OB即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了。

(4)根据讨论写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器材]平面镜,纸板盒,蒙黑纸的.手电筒,直尺,量角器,笔。

[实验步骤]①在纸板上作一条与底边垂直的虚线ON,放在平面镜上。

②将一束光射向O点,记录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③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角i和r。

备注:学生没有关于物理实验的经验,如果只看课本中的内容,是很难完成实验的,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

5.分析和论证。提问:关于光的反射,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反射角r与入射角i很接近;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r与入射角i应该相等;从实验记录中找不出什么规律。为何会找不出规律呢?请观察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一:在玻璃盒中点燃蚊香,使里面充满烟雾,比较手电筒的光线与激光光线射入其中的效果。

演示实验二:用激光演示仪演示光的反射。

在演示实验的启发下,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

①光的路径记录不够细心;

②角度的测量不准确;③光束不够细。如何改进呢?①改用激光笔作光源;②在纸板上先细心地画好角度。通过改进再进行实验,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r等于入射角i;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

[1][2]下一页

线在同一平面上。

6.光路的可逆性。

小实验:用一块板挡在两个学生之间,使彼此小能看到对方,怎样才能彼此看见呢?由于学生有此经验,用一块镜子就能解决,作图说明光路的可逆性,学生很容易接受。

7.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小实验:用手电或太阳光照在镜面上反射,照到学生的脸上,他们会感到刺眼;而照在白纸上时,光线则比较柔和。什么原因?

①光照到镜面上发生了反射,而照在白纸上时,没有发生反射。(马上遭到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准备实验器材,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此实验上节课做过但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可获得不同的启发。光线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路经而作的直线,其实它并不存在,这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他同学的反对)

②光照在白纸上时,发生了漫反射。

提问:漫反射遵守光的反射规律吗?

生答:遵守。

三、板书设计

1.光的反射现象。

光射到物体表面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①光线OA。

②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

③光线OB。

④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

⑤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③反射用∠r: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反射规律。

光反射时,反射角r等于入射角i;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4.光路的可逆性。

5.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四、练习及作业

1.已知镜面及入射光线,要求画出反射光线。

2.已知镜面及反射光线,要求画出入射光线。

3.已知反射光线及入射光线,要求画出镜面。

4.完成课本第41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各题。

五、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小结:如果只按照课本的要求去进行教学,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意识,更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如前一节课,请学生课后完成一只小孔照相机的制作,许多人无法做好一只圆筒。所以,在学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应以养成良好的本学科的学习习惯为主,使学生在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学会观察,学会提问,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学会吸取别人的成功改善自己,学会合作交流,等等。这些能力的养成,比学会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所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实验,开始可能缓慢些,但必须夯实这一过程,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尤其是思维基础较差的班级,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因为这里是他们学习的转折点,低的起点,小的台阶,更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乐学中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

延展: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光线”一词常出现,会有学生提出:光线是一条线吗?对于这点,可以因势利导地向学生介绍,在物理探究过程中,有许多研究方法,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遇到。“光线”并不真正存在,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路径而做的带箭头的直线。这样讲清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同样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篇6:光的反射教案

公安县闸口初级中学 孙文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激光器、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激光笔照射墙壁,光可以照到墙上,说明光可以沿直线传播。为什么可以看见光斑?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的定义

2、小游戏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让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提出问题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2、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评估与交流

说明:(1)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十二个字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反射定律的第三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入射在前,反射在后;入射是因,反射是果。

(3)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实验演示,幻灯片放映)

练习完成光路图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

演示实验3:让氦氖激光的平行光射入平面镜。

现象: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的光是很强的。其他方向无反射光。这种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如图甲所示。

演示实验4:让氖氦激光的平行光射入毛玻璃片上。

现象:入射光线是平行的,但经毛玻璃反射后的光线不是平行的,而是射向各个方向。我们把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如图乙所示。漫反射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幻灯片演示

说明: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讲完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皮鞋为什么擦过鞋油后会很亮?

2、夜晚,迎着月光走和背着月光走会有什么不同?

3、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了?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解答:(1)这是因为光射到黑板和粉笔字上都要发生光的反射。黑板上“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粉笔字上发生漫反射,这两部分反射光同时射入眼睛时,由于“反光”部分耀眼的反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对眼睛的刺激强烈,所以黑板“反光”时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

(2)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改变这种现状的建议是: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反光材料。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总结)1.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2.光的反射定律。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5.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课后延伸

如果没有光的反射,我们的世界会怎样?

四、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篇7:光的反射物理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及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简单介绍我国水镜、铜镜等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教学环节安排】

导 学 学 案教 学 流 程

我会自学:

1.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

2.如图所示,图中AO叫做,OB叫做,

ON叫做,α角叫做,β角叫

3.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光反射时: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3)反射角入射角

4.光的反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种是。两种情况(都、不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我能参与:

知识点一:光的反射

有的物体能发光,有的物体不能发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发生了。

知识点二: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注意以下名词:①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②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③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④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问: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4-15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②;③。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实验一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

例1:右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2:一条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作图说明:(1)入射角和反射角各为多大?

(2)若保持人射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将平面镜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角,则反射光线转过多少角度?

知识点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实验:

将一束光分别照到平面镜上和纸面上,观察反射情况:

镜面反射:平行光投射到光滑表面,其反射光束仍是平行的,这类反射叫镜面反射。列举镜面反射的例子。

漫反射:平行光投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列举漫反射的例子

篇8:探究光的反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1:如图是苏科版物理教材介绍的实验方案教材中实验所用的器材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带有量角器的光屏, 其中一个光屏与一个小平而镜垂直, 另一个光屏可以绕着ON的对称轴转动, 并且与平面镜垂图一直, 用一个激光笔作为光源如 (图1) 所示。将平面镜M水平放置, 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硬纸板由A、B两个部分组成, 且可沿接缝ON折叠, 使一束光线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 从硬纸板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测量对应的入射角与反射角, 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以法线ON为轴, 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 这时在B面上还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吗?从而得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三者在同平面内。

用这样的演示实验装置, 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 用激光笔沿光屏射到平而镜上, 观察在光屏上留下的轨迹, 实际上是用光屏上的反射点的集合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 简便易行, 教学过程容易就地取材, 进行实验探究,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学生使用激光笔时不稳定, 想要观察一个稳定的反射现象需要调查整较长时间, 另外科学的严谨性也值得商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现我们只在后侧研究, 就得出结论时是不科学的, 但当转到前方, 在一定的范围内, 即使不在同一平面也可以看到B板上有光线存在。这在教学过程我们是不能回避的, 我们要么和学生分析形成原因在光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束光线, 有一定的粗细, 当然我们也可以改进们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2:如右 (图2) 所示, 1是平面镜, 2是编织毛衣用的竹针 (表示法线, 用铁架台固定竹针与镜面垂直) , 3是激光笔, 4和5是缝衣用棉线。制作时, 可用铅笔刀小心地在竹针的尖端横划一道刻痕, 把棉图二线牢固地系在竹针刻痕处。学生通过前面已经认识到,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一一对应的, 让学生用棉线、竹针、激光笔代替, 并让棉线从激光笔中引出, 用竹针将棉线固定, 光沿着棉线射向平面镜, 另一位同学在另一侧寻找, 直到棉线将光路显示出来为止, 记录此时棉线位置, 我们研究棉线的位置关系即为光线的位置关系。

但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无法保持光线长时间存在, 无法直接研究, 我们需要记录光线所在的位置, 我们只需要让光线与棉线重合时, 本实验装置的巧妙之处是用棉线寻找反射光线, 向学生在展示空间立体, 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寻找, 学生会有找到光线的瞬间都有惊乎的表情, 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设计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实验方案3:在圆形烧瓶缸中放入水和少量牛奶搅拌均匀如图3所示。水是透明物质, 光在水中传播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所以要掺入少图三量光反射效果较好的白色牛奶。牛奶不要过多, 否则不易于观察光线固定激光笔于划槽之上, 让激光射入缸底一点。引出法线, 在划槽上用自行车车条代替法线, 放置于入射点上方。在旋转过程中让各个方向的同学都可以看到在旋转过程中三条线之间位置的变化, 其中在某一个角度三条线“重合”, 这一现象证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在玻璃缸表而画上量角器, 让入射光线的入射点射到原点, 多次改变入射角度, 观察反射角的大小变化和与入射角的关系, 同样可以研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关系, 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本实验方案与方案件2相比较而言, 学生理解过程更容易接受, 采用方案1中方法将光线在一个空间中显示出来, 给学生一个空间立体感, 突破板面的缺陷, 直接研究所看到的光线, 此方法的确是一个创新的思想, 但本实验只能作为演示的实验非常合适, 并不能作为学生作为实验探究的设计, 而且此方法实验结构相对较为复杂, 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

上一篇:临床医学导论作业-对医生角色的认识下一篇:地产年会主持人串场词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