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简答题

2024-06-30

法律逻辑学简答题(共6篇)

篇1:法律逻辑学简答题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都应具有同一性。

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或同一方面)下,对同一对象的思考。断定。思想自身:思想指概念,命题。

同一性:确定不变。内容是确定的。可把握的。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

同一思维过程: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或同一方面)下,对同一对象的思考。断定。互相否定的思想: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

不能同真:只能一真。一真时,另一假。

都保证思想的确定性。

三条思想都是重言式,因此是等值的。

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表述思维确定性的要求,思想自身同一。既否定又肯定的思想不同真。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同假。

在一个论证过程中,一个论断被定义为真,必须有充足理由。

充足理由:若B能满足下述条件,则B是A的充足理由。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论题应当清楚,确切。

论题应该保持同一。

论题应该是真命题,论据应当比论题更可信。

从论据应能推出论题。

篇2:法律逻辑学简答题

简答题

15:有七位年轻的女士,她们互相是好朋友,都信仰宗教,每周都要到同一个教堂去做祷告,但是由于信仰的程度不同,她们去教堂的次数也不相同。萨沙每天必去,琳达隔一天去一次,麦琪每隔两天去一次,玛丽安每隔三天才去一次,安琪每隔四天才去一次,艾米尔每隔五天才去一次,上教堂次数最少的是玛格丽特,她每隔六天才会去一次。

昨天是2月29日,这七位女士愉快地在教堂碰面了,她们有说有笑,憧憬着下一次碰面时的情景。请问,这七位女士下一次相聚教堂会是在什么时候?

16:就你的理解行政工作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17:共计100页的书,其中的第20页到第25页脱落了,请问剩下的书还有几页呢?

18:题目很简单

为什么我们要说1 是1 而不说1是2 说2是5 呢?

为什么我们要说 1+1=2 呢?

19:在一个和领导在一起的.场合,由于你的过分殷勤,领导这时候表现出对你的轻视,当着别人的面子轻视你.你会怎么做

20:某人有七位朋友。第一位朋友每天晚上都去他家看他,第二位朋 友每隔一个晚上到他家去,第三位朋友每隔两个晚上去他家串门,第 四位朋友每隔三个晚上去他家做客。依此类推,直到第七位朋友每隔 六个晚上在他家出现。

这七位朋友会时常在同一个晚上在主人家中碰面吗?

21:问:种当当地响了6下,用了6秒种.那么,到几点时.要响12下,需要几秒呢?

答:因为钟响6下是用6秒,响12下当然要用12秒吧?

请你想一想:好像当然是那样的,但实际对不对呢?

22:据说有一天,有一个数学老师和一个英语老师在讨论```

英语老师给了数学老师一道题:

1 1 2 3 5 8 13 ( )

显然一个简单的数列问题,应该填21```数学老师答对了`````

然后数学老师又给英语老师一道题:

J F M A

M J J A

S O N ( )填一个字母!

毫无头绪,结果英语老师想了3天3夜,

第4天数学老师说出了答案``

英语老师当场吐血

大家来想想,该填什么字母``

23:GaLiEuMgAm

OsPdNdCsAt

MnNdBeTbPt

PuZnTiTiRe

据说是本世纪最容易破的密码诗,哪个来破破。

24:公司老总在例会说:“上个月公司的电费开支很大,有一些浪费,大家要注意一下。”你对此种情形如何办理?

篇3:确立答题逻辑突破答题瓶颈

一、纲举目张:突破答题瓶颈的基本要求

非选择题的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不仅考查考生理论知识的储备与运用, 而且考查考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更关注考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 特别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与运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是确立答题逻辑的关键。答题逻辑不清, 实质是思维方法的问题。坚持能力立意的高考试题, 特别注重考生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等思维能力的考查。考生逻辑思维 (特别是演绎思维) 的欠缺, 是当前考生非选择题得分偏低的深层次原因。

确立答题逻辑, “有话好好说, 把话说清楚”, 是解答非选择题的基本要求。这里的答题逻辑, 是指审题和解题的思路。答题逻辑分为“大逻辑”和“小逻辑”。“大逻辑”是指要点之间的逻辑, 包括有几个要点, 要点之间如何排列。基于材料信息和问题呈现方式的不同, 答题“大逻辑”主要有四种:“事实”逻辑、“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小逻辑”是指要点自身的逻辑, 即要点如何展开, 包括有几个关键词, 如何排列。基于设问指向不同, 答题“小逻辑”各异, 如描述事物, 要求概括“是什么”;阐释事物, 要求说明“怎么样”;论证问题, 要求分析“为什么”;探究问题, 要求回答“怎么办”;等等。不论哪种指向, 组织答案时, 都要求将学科理论与材料信息结合起来进行演绎分析。其中, 在论证问题时, 还需要采用“三段论”推理的范式。

“大逻辑”强调“构思”, 说的是从哪些层次回答问题, “大逻辑”合理, 意味着答案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小逻辑”强调“构答”, 说的是这些层次如何展开, “小逻辑”合理, 表明论证充分、思维缜密。

纲举目张, “大逻辑”引领“小逻辑”, “小逻辑”呼应“大逻辑”, 答好非选择题, 两者缺一不可。就当前备考实际来说, 答题“大逻辑”是考生的软肋, 亟待提高。在备考中, 既要重视答题的“小逻辑”, 更要重视答题的“大逻辑”。如何确立答题的“大逻辑”是当前解题指导的重要方面。

二、题组反思:掌握答题逻辑的基本方法

1. 概括材料信息, 基于“事实”逻辑答题

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学生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 高考试题关注信息处理能力, 考查学生将信息转化为有价值资源的能力。提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基本能力。因此, 基于材料信息, 依据“事实”逻辑展开分析是答题的基本要求和“铁门坎”。以2016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9题第 (2) 问为例: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 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 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 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 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 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 燃烧弹点燃伪装草, “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 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 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0分, 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3.35, 难度0.34, 属于中等难度 (0.30~0.70) 试题。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简单照搬教材关于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要点, 不会结合材料信息, 从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出发分析问题, 导致得分偏低。

[试题分析]从设问指向看, 本题属于探究措施题。解答此类试题, 一定要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 提出的措施一定要有学科理论依据, 答案要点应采用演绎式表述, 即把抽象的理论知识演绎到具体的材料信息中, 形成具体措施。

本题材料反映的问题是:有人捏造抹黑英雄形象的谣言→有人误信并传播谣言→英雄形象被抹黑, 价值信念动摇、迷失。针对上述问题, 从正面来“立”, 首先是“拒绝”, 即不信谣 (教材理论: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增强抵御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能力。表述时要结合材料信息加以演绎) ;其次是“抵制”, 不仅不转发谣言, 而且要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事实真相、批驳错误言论;再次是“宣传”, 即奏响主旋律, 利用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 宣传和弘扬英雄精神。

大逻辑: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 (三个层次:拒绝→抵制→宣传)

小逻辑:基于材料信息和理论依据进行演绎分析 (调用关键词→回答怎么办)

[参考答案]尊重历史事实, 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 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 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 描述信息、探究措施类问题多以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回答, 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材料信息较为丰富, 信息呈现较为具体, 材料信息的层次决定答题的层次, 材料信息的逻辑直接“呼应”试题的答案。由于这类问题一般没有较为固定的“理论”逻辑支撑, 或者说需要考生依据材料信息的逻辑临场重构理论逻辑。因此, 忠实于材料信息、基于“事实”逻辑调动和运用知识储备, 是解答此类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016年全国文综试卷中, 基于“事实”逻辑答题的典型试题还有如卷Ⅲ第38题第 (1) 问: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说明国家应如何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本题的“大逻辑”有三大层次:一是中央是如何做的;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做的;三是国务院 (发改委) 是如何做的。“小逻辑”为:概括材料信息+演绎分析。

2. 分解设问层次, 基于“问题”逻辑答题

作为选拔性考试, 近年来高考试题经常设置较为复杂的设问, 以保持一定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对于此类问题, 切莫“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 需要灵活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合理分解复杂设问, “化繁为简”, 在分解设问的基础上形成“问题”逻辑, 引领问题的分析, 做到“条分缕析”。回顾全国新课标试卷, 最为经典的是2015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第39题第 (1) 问: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让居民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 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 一集一村落, 一村一传奇, 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 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 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 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 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 现成的博物馆”, 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 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 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2分, 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2.60, 难度0.22, 属于高等难度 (难度值0.30以内) 试题。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是, 理论依据 (时政知识) 不熟悉, 设问指向把握不住, 问题的层次分解不到位, 答题逻辑混乱。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复杂的关系论证题, 设问较为复杂, 需要考生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解设问层次, 然后结合材料信息, 调用学科 (时政) 理论展开论证。设问要求说明“记住乡愁 (A)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B) ”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的作用。先分解:一是B何以影响C? (思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是A何以影响C? (思路:记住乡愁→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综合:A、B何以影响C?具体分析如下:

依据《文化生活》理论, 文化影响人的价值观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要建立“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必须引入“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概念, 亦即: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乡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 混合着对亲人的思念, 对家乡的热爱, 对故土上传奇故事的记忆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依恋等。材料将“记住乡愁”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联, 设问将“记住乡愁”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并提, 已经提示了建立“乡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路径, 亦即:记住乡愁→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立起“乡愁”“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后, 再回归论题, 阐明“记住乡愁 (A)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B) ”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的意义, 即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大逻辑:基于设问分解的“问题”逻辑 (三大层次, 先分述后综述)

小逻辑: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 (大前提) , 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小前提) ,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结论 (1) , 分述:B→C) 。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依恋之情 (小前提) , 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 (结论 (2) , 分述:A→B) ;记住乡愁,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总结论, 总述:A+B→C) 。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 归因论证类问题多以基于设问分解的“问题”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完全支撑问题的回答, 设问规定的知识范围也较为宽泛, 而设问中蕴含的信息较为丰富, 答题时需要进一步分解设问的层次, 然后调动和运用相应的学科知识展开分析。

2014年北京卷第38题第 (4) 问也具有典型性, 值得大家关注:结合材料,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 说明传统上由政府财政投资兴建地铁, 现在为什么要通过市场化引入民间资本。本题的“大逻辑”有三个层次。第一层, 为什么要改变地铁投资方式 (由财政全额投资到“PPP模式”) ?第二层, 为什么要引入民间资本修建地铁?第三层, 为什么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民间资本?小逻辑为:必然性分析+重要性分析 (关键词:财政、民间资本、市场化手段) 。

3. 拓展知识层次, 基于“理论”逻辑答题

高考试题的每个问题要求考生运用的知识类别一般会指明清楚, 或宏观布局, 或微观具体。为考查考生对理论掌握的深度, 考查考生阐释事物的能力, 命题人经常设置基于某一具体知识阐释某一问题的问题。考查的具体知识, 往往是学科中思维含量大、逻辑层次强的核心主干知识。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试题, 且多为哲学试题。回答此类试题, 既需要考生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也需要考生拓展具体知识的层次确立“理论”逻辑展开分析。以2015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第39题第 (1) 问为例:

抗日战争期间,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 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 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 “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 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 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 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10分, 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2.60, 难度0.22, 属于高等难度 (难度值0.30以内) 试题。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是,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结合材料信息演绎分析不到位。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哲学具体知识演绎分析事物, 属于阐释类问题。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能动的反作用又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二是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014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Ⅲ第39题, 是要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教学观念的作用, 主要考查“指导作用”;而本题要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来分析抗战精神的作用, 主要考查“调节与控制作用”。本题答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表述原理;第二层次, 结合“调节与控制作用”演绎抗战精神的作用, 即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第三层次, 结合材料分析抗战精神作为精神动力的具体表现, 即激发斗志、增强信心, 克服困难、持久抗战。

大逻辑:基于知识拓展的“理论”逻辑 (围绕意识的能动作用展开)

小逻辑:理论依据+演绎分析 (理论隐藏在材料分析之中, 概念转换+保留关键词)

[参考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 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 坚持持久抗战, 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 阐释类设问多以基于知识拓展的“理论”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 不仅要求考生对知识本身有深刻的理解, 而且着力考查从“普遍”到“特殊”的演绎分析的能力, 对思维深度有较高的要求, 考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层次性决定了演绎分析的深度和层次性。

2016年全国文综三套试卷都有此类试题, 如卷Ⅱ第39题第 (2) 问: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 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卷Ⅰ第39题第 (1) 问:结合材料, 运用价值观的知识, 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卷Ⅲ第39题第 (1) 问:结合材料, 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考生在答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设问中限定的“具体知识”的范围、层次把握不全面、不深刻:二是习惯归纳分析, 不习惯演绎分析, 演绎思维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到位。演绎分析的基本方法:第一步, 根据试题要求, 找到需要运用的一般理论 (哲学原理或方法论) ;第二步, 以理论要点为线索, 按图索骥, 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理论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第三步, 用材料中的具体信息“置换”理论要点中的抽象概念及关系 (类似于数学中的“代入法”) , 实现由抽象到具体、一般到个别的转化, 从而将理论要点转换成试题答案要点。

4. 联系社会实际, 基于“生活”逻辑答题

新课标政治试卷, 经常设置开放性试题, 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 侧重考查考生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现象和问题, 具备综合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全国新课标试卷, 历年的第39题第 (3) 问多为此类问题, 最为经典的是2015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第38题第 (2) 问的“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

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 2014年为7.4%。2015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为7%。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做了加力增效的部署, 其中, 2015年财政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 比去年增加2 700亿元, 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 (财政赤字率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 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

[考情分析]本题满分8分, 湖北省考生平均得分2.50, 难度0.18, 属于高等难度 (难度值0.30以内) 试题, 是近几年内难度最大的非选择题。多数考生只能答出财政的三个作用, 得分很难超过3分。

[试题分析]高中生对财政并不陌生, 不论是历史学科, 还是政治学科, 对财政都有集中讲解, 因此, 财政既是理论问题, 也是现实问题。本题的特殊性在于, 材料没有揭示财政赤字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无事实依据) , 设问没有提出可用的具体知识, 属于“双无” (无具体材料信息、无明确理论依据) 问题。回答这一问题, 需要考生掌握财政赤字资金的“常识”, 对考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用好财政赤字资金, 需要从财政赤字资金的性质角度来论证, 还要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 同时要注意财政赤字资金的公平性。从客观实际来看, 用好财政赤字资金, 首先需要做好预算, 这就需要优化预算赤字资金支出结构, 优化即能够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其次是管理到位, 要把赤字资金用在“刀刃”上,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这就需要加强赤字资金的管理, 提高其使用效率;再次是注重公平, 与企业资金不同的是, 财政赤字资金安排属于再分配范畴, 要更加注重公平, 即需要遵循财政分配原则, 维护赤字资金支出的公平性。

大逻辑:基于现实问题的“生活”逻辑 (熟悉财政赤字资金使用的“常识”)

小逻辑:调用关键词回答怎么办 (计划、管理、公平)

[参考答案]优化赤字资金支出结构, 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加强赤字资金管理, 提高使用效率;遵循财政分配原则, 维护赤字资金支出的公平性。

[题组反思]一般来说, 开放性问题多以基于现实问题的“生活”逻辑回答, 其突出特点是试题既没有太多的具体材料信息支撑, 也没有具体的知识范围提示。从试题的答案来看, 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既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 既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信息, 又要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究的结论不拘泥于基本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是对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具体演绎。回答此类问题, 要求考生运用各种方法寻找理论支撑, 并将理论推演到具体实践中, 重新组织储存在自己记忆中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创造性思维, 这对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达到这一层次, 需要考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 还要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实际, 积淀生活常识, 形成学科素养。

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三套试卷都有此类试题, 如卷Ⅱ:借鉴十八洞村经验, 就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卷Ⅰ:班级召开“我为英雄点个赞”主题班会, 请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卷Ⅲ: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回答这些问题, 需要学生对国家的精准扶贫方略有一定的认识, 对英雄人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对中华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篇4:简答题 不简单

简答题是高考政治试题的一种必考题型。简答题题目灵活、角度多变,以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为主。从题目设计的风格来看,常常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预料之外,情理之中”。从所考查的知识来看,一般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从考生在高考中的得分来看,简答题往往是所有高考题型中得分较低的题型之一。简答题,其实并不简单。

如何回答简答题,一般说来,可采取以下“五步法”:

第一步:看设问,读材料,判断试题的考查范围,即试题考查的是哪一学科,是考查单科的还是学科内综合的。

第二步:看清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指向。明确了答题范围和指向,就有了答题方向,防止答跑题、答偏题。

第三步:确定答法。分清该题属于集中思维还是发散思维,从什么角度作答,是否要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作答等。如“意义”类的设问题,适合用发散思维解答;“理解”、“认识”类的试题,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角度作答;要求回答“包含了哪些道理”、“体现了哪些道理”的试题,可用“拉网式搜查法”作答,从而找到切入点。

第四步:找要点,细作答。仔细审读材料内容,从而能及时地捕捉材料中有效的信息。在头脑里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所掌握的基本理论观点对号入座,经过整理编排,按序作答。

第五步:回头看,再完善。答完题后要检查以下方面:答题方向是否正确,文字是否简练、准确,条理是否清晰,有无逻辑错误,术语是否规范等。

但是,在实际答题中,我们要根据命题内容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根据简答题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分别从经济常识类、哲学常识类、政治常识类和综合测试类四个类别对简答题的解答方法进行具体探讨。

1.经济常识类。经济常识类简答题选材多涉及重大时事、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热点、图表等载体,考查考生对所学经济原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说明相关经济现象的能力。解答这类简答题,首先应读懂载体材料,明确材料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或问题,然后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准确地圈定知识范围,找准直接相关的知识点,用相关的知识联系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对题目设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简要说明。

例1.(2007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5题)文化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江苏能源和矿产资源贫乏,但文化资源丰富;制造业发达,而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据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简要说明江苏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解析:本题可采用“五步法”作答。第一步:通过看设问,判断本题的考查范围是经济常识。第二步:明确答题的指向,本题指向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第三步:确定答法,本题属“意义”类的设问题,适合用发散思维解答。第四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江苏能源和矿产资源贫乏,但文化资源丰富”(从而归纳出答案要点“发挥江苏文化资源的优势,缓解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的压力”)、“制造业发达,而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归纳出答案要点“优化江苏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文化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从而归纳出答案要点“促进江苏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改善消费结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等,细作答。第五步:看答题方向是否正确,文字是否简练、准确,条理是否清晰,术语是否规范等。

参考答案: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发挥江苏文化资源的优势,缓解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的压力。有利于优化江苏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有利于改善消费结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江苏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哲学常识类。哲学常识类简答题取材非常广泛,不仅可以是重大时事、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热点、名人名言、成语典故,而且还可以是包含着丰富哲理的古典诗词和文言文选段。这类简答题通常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哲学道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正确解答这类简答题,不仅要求考生能正确理解题目背景材料的含义,而且还要求考生能正确领悟材料含义的哲学寓意;不仅要求考生能正确理解哲学常识中的各个考点知识内容,而且还要求考生能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辩证唯物论中包含了哪些辩证法思想,唯物辩证法中渗透了哪些唯物论的思想,认识论和人生观部分的知识中贯穿了哪些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精神等。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同一段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中分别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同时,在答题时还必须注意题目对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做了什么限定,区分不同哲学道理的相对界限,做到答案符合题目的要求。

例2.(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39题)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结合上述材料,从哲学角度分析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的原因。

解析:通过看设问,可判断本题的考查范围是“哲学角度”,这一范围比较宽泛,这意味着本题涉及的知识可以是唯物论、辩证法范畴内的有关知识,也可能是价值观、认识论范畴内的有关知识。本题指向是“从哲学角度分析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的原因”,材料中列举了滨海新区发展经济的举措,而这些举措就是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的原因,因此,实际上试题的设问就可演化为“这些举措包含、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由于演化为“体现类”试题,因此可采用“拉网式搜查法”作答,即从上到下通读材料,拉网式搜查材料中的信息点,联系对应的知识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应的知识点是“意识的反作用”;“不断壮大……”、“精心培育……”、“全力抓好……”对应的知识点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对应的知识点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样,本题的答案要点就出来了。最后,回头看,再完善。看文字是否简练、准确,条理是否清晰,术语是否规范等。

参考答案:①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滨海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滨海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整体经济质量得到提升。③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滨海新区抓好各类产业,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政治常识类。政治常识类简答题的设计,通常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领导人的讲话或专家学者的观点、国际国内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等材料为考查背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政治常识有关知识理解、分析、说明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简答题必须在读懂试题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设问的要求,准确而全面地联系相关知识,同时要求考生对考点知识及知识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在组织答案时,应做到层次、条理清楚,语言简洁。

例3.(2007年高考政治广东卷第36题)美国有众多利益集团,它们通过游说国会议员、政府官员以及组织游行示威等方式,影响选举及政府决策。其中,代表大企业、大财团等的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影响较大。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美国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

解析:本题立意是考查考生对政治学基本问题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本题答题的指向是“美国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由于涉及对“美国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的评价,这就需要运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比较和解释。

参考答案:利益集团充当公民与政府的桥梁,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有重要影响。资产阶级各派及其代理人通过影响选举及政府决策等方式分享国家权力、相互制衡,有助于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在众多利益集团中,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许多利益集团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权力的途径。

篇5:教育法律法规简答题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 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4、义务教育法对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有何要求?

(1)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师资,有计划地实现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 校毕业以上水平。

(2)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按照规定从事教育工作。

(3)国家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 生,忠于职责。

5、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 务教育的,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 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 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6、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采用什么处罚措施?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 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7、义务教育法对保障义务教育教学秩序是如何规定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扰乱教学 秩序,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 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承担实施义务教育任务的机构有那些?地方人民政府设置或者批准设置的 全日制小学,全日制普通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种形 式的简易小学或者教学点(班或者组),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弱智儿童辅读学校(班),工读学校等。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等单位,应当保证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上述单位自行实施义务教育教学工作,需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9、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实施义务教育,应当具备那些基本条件?

(1)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

(3)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办学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

10、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学生人身权和人格权的是如何保护的?

(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 的需要;

(2)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篇6:教育法律法规简答题a

一、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根据?

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2、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4、义务教育法在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5、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7、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臵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臵,审订教科书。

8、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适龄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9、义务教育法对保障义务教育教学秩序是如何规定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都有哪些情形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款项的;

(2)玩忽职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事故的。

11、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都有哪些情形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扰乱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秩序的;2)侮辱、殴打教师、学生的;3)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

4)侵占或者破坏学校校舍、场地和设备的。

12、“两基”的含义?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4、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可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1)平等权利;2)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3)宗教信仰自由权利;4)人身自由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6)文化教育权利;7)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利。15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16、些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哪些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7、应该履行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8、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1)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

(2)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简答

1.简要回答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要点: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有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其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2.简要回答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简要回答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哪些法律关系?

要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是基于学校的宗旨和任务以及教师的权利和及时总结经验,对法律适时进行“废”、“改”、“立”,将政策和法律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也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既不能以政策排斥法律,也不能以法律完全代替政策。10.简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特点及构成要件。

要点: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要点:《教师法》第十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

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 要点:《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享有申诉权;享有人身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5.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哪些权利? 要点:《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享有的具体权利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或其他教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对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节如何处理? 要点:《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义务,必须对学生具有管理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也有权要求教师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的评价,如果教师不公正,学生有权向学校要求更正。

8.简述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要点: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一种法律救济制度。其特征有:是一项法定的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教师的申诉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9.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要点:教育政策是教育法律的基础和灵魂,而教育法律则是教育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表现在内容上的一致性,都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教育领域中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还表现在他们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之间还有重要的区别:一是两者制定主体不同;二是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三是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四是两者发挥的作用不同;有时还会发生政策与法律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相抵触的情况。我们应该依照法律程序,在政策的指导下,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他与其他社会责任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二是有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执行;三是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来承担责任;四是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

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损害的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11.简述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最常见的学生伤害事故类型有运动伤害、课余伤害和校外事故伤害等三种类型。导致学生伤害事故的原因一般有:制度不严、管理不善;设备陈旧老化,未及时修复或拆除;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体罚或变相体罚;安全保护措施不力;学生体质特殊或疾病;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等。

12.简述当前推进我国依法治教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要点:一是要提高教育法律意识,转变教育管理观念;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三是要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促进和深化教育改革;四是初步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水平;五是要继续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

13.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哪些?义务有哪些?

教师享有权利:教育教学自主权;学术自由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 参与教育管理权;培训进修权;申诉权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有:遵纪守法;教育教学;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权益;提高思想业务水平的义务。

14.简要说明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法

19、教育法律关系: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20、学生的义务:《教育法》43条规定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4、教育法律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哪些?

答: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2)尊重和保障受教育权的原则3)教育优先发展原则4)维护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原则

5、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主要包括:(1)保证设施安全(2)完善安全制度(3)落实安全教育(4)安全管理到位(5)及时救治伤病(6)律特征)是什么?

要点: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基本条件为:必须是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职责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伤害事故;必须是在校学生发生的伤害事故;必须是人身伤害事故。

15.教育行政诉讼的特点是什么(简单解释各特点)?

要点:教育行政诉讼的特点有:主管恒定——主管机关只属于人民法院,而不属于其他机关;诉权专属——法律只赋予行政相对人(公民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诉权,而没有赋予行政机关以诉权,教育行政相对人在教育行政诉讼中都是原告,而教育行政机关恒定为被告;标的明确——是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具体教育行政行为,而非其他;被告举证——作为被告的教育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职责;不得调解——人民法院在审理教育行政诉讼案件时,不得采取调解作为审理程序和结案方式。

16、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受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权利和义务相一致;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

17、教育法律规范: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

18、我国教育法的主要渊源有: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及教育条约和协定等。管理制度。

2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2、学生伤害事故困扰学校的原因主要反映在:1缺乏认定事故责任的具体法律依据;2缺乏明确的处理程序3学校缺少具体筹措赔偿经费的渠道和办法。

23、教育法律救济的概念、特征和途径分别是什么?

概念: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特征:权利受到伤害;具有弥补性;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途径:诉讼、行政、其他

24、教师申诉制度概念:是指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特征: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25、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职务行为主体;职务违法行为;损害;因果关系。

26、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

27、监护与教育保护的区别:主体和对象不同;产生的根据不同;法律关系的性质不同;职责的产生方式不同;内容不同;手段不同;责任不同。

常备应急预案环境安全

上一篇:《我会记得》作文七年级600字下一篇:谈判口才与谈判礼仪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