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及南广选修课程汇总

2024-04-12

推荐书目及南广选修课程汇总(通用7篇)

篇1:推荐书目及南广选修课程汇总

本学期老师推荐的值得一读好书:

人物

1、李欧梵 《我的哈佛岁月》,南广图书馆有

2、张靓蓓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政治历史相关的3、何清涟 《现代化的陷阱》

4、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5、张飞力 《叫魂》

6、毛海建《天朝的崩溃》

7、费正清《剑桥中国史》

8、李零《兵以诈立》、《人往低处走》,南广图书馆有

9、史景迁《皇帝与秀才》10、11、刘瑜《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 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 哲学相关

12、麦基《思想家》13、14、15、16、17、罗素《西方哲学史》 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 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 《希区柯克与特吕对话录》

心理学相关

18、马斯诺《自我实现的人》

19、弗洛姆《爱的艺术》

2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21、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经济相关的22、《魔鬼经济学》

23、潘伟君 《从外行到内行》

24、曼昆 《经济学原理》

25、加里·贝克《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26、吴思 《血酬定律》

27、王跃文 《苍黄》、《大上海的梦想岁月》

28、郑颂 《资本幕后》

29、董桥 《今朝风日好》 《青玉案》

30、钱钟书 《七缀集》 《林纾的翻译》

31、杨绛《我们仨》 《洗澡》

32、朱苏进(《让子弹飞》的编剧)《醉太平》 《炮群》

33、张五常 《买橘者言》

南广选修课课程设置(每年可能会做微调,只做参考)

1、东方文学专题

2、语言与文化

3、商务与会计

4、美国政治文化概论

5、企业秘书与应用写作

6、儒家文化与中国诗词

7、西方文化史周杼

8、中国现代人物专题熊群荣

9、大学生心理健康张林

10、当代文化问题扫描沈敏诗

11、欧美主流传媒比较胡太春

12、社会心理学赵坤 王辉

13、中西文化比较专题李有兵

14、世界艺术赏析

15、艺术体操

16、羽毛球

17、旅游与酒店营销

19、网站赏析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21、传播美学概论

22、传媒前沿

24、动画声音赏析

26、当代美术欣赏

28、解剖与运动速写

30、器乐音乐文化之旅

32、生活时尚化妆

34、文艺前沿

36、艺术美学

38、影视纪实创作

40、影视作品声音分析

42、中国话剧

44、中国戏曲鉴赏入门

46、语言交际艺术

48、中国古代史

50、当代广播电视技术

52、科技文献检索

54、影视精品导视

18、品牌与创意研究20、PREMIER高阶制作及应用

23、定格动画

25、二胡演奏流行音乐

27、非线性影视制作

29、普通话测试辅导

31、日本电影赏析

33、世界动画概述

35、校园话剧理论实践

37、艺术品鉴赏与投资

39、影视声音设计

41、油画技法研究

43、中国书画

45、唐代文学精讲

47、中国小说

49、VB程序设计

51、世界经济与政治

53、物理与艺术

55、立体发声

篇2:推荐书目及南广选修课程汇总

一、高中教师选修课程开发的外部阻滞因素

教师课程行为受制于很多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是否明确可行、课改经费支持是否充分、空间布局是否充裕、课改时间是否允许、课改氛围是否浓厚、外部专家能否及时引领、社会现实和学生家长是否认同等,这些都制约着教师对选修课程的开发。

1.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认同与接受

学校办学的顶层设计与课程的顶层设计之间能否契合,能否得到课程改革执行者———教师的认同与接受,双方的目标能否矢量一致,这是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充分条件之一。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应基于学校的校史传统、选修课程定位和区域特色,应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应是办学理念的具体化。仅从书本上获取的理念或者移植其他学校的理念或者是校长个人的理想都无法得到教师的认同,也不能形成教师课程改革的愿景。在目标缺失的情境下,教师的课程改革意愿必然是茫然的,不会形成教师课程改革的行动力,这将导致选修课程开发的随意性、因人性、临时性和碎片化。

2.课程改革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改革经费支持

一门课程剔除劳动力、智力成本外,仅从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组织的建构、课程研发活动的展开、课程文本的编制到课程目标评价体系的建构,再到课程的具体实施,都需要有专项经费支持。尽管财政上对此有单独预算,但下发到各个学校,如何使用、如何用得经济且有效率、如何既能调动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又能使经费不至于成为变相福利,都是很难把握的。同时,从量上看,当下的课程改革经费总体来讲是匮乏的,甚至很多农村学校是捉襟见肘。有的学校曾尝试从绩效工资中切出部分经费,向选修课程倾斜性分配,但却遭到了来自部分教师甚至是教代会的反对。

3.学校空间布局是否充裕

学校是否有专门教室用于选修课的开设,甚至用于走班制的实施。很多选修课都需要专用教室,有的需要在户外场所进行,有的需要在食堂、宿舍、实践基地进行,甚至有的还需要跨校进行活动,这些空间上的问题对于不同学校的影响也不同。很多教师身怀技艺,如养殖、园艺、舞蹈、器乐、茶道、陶艺等,当这些空间局限性使他们无用武之地时,就会使其转向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课程,甚至放弃开发选修课程。

4.学校的课程改革氛围是否浓厚

这里重要的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否坚实而有力,校长自身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执行力将直接影响学校每个教师的意愿,如果校长认为选修课程是摆设的话,那么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即使校长有着很强的课程改革意愿和能力,倘若学校的课程改革氛围不浓,教师长期以来已经成为教科书和试卷的奴隶,让教师从定势化的行为和思维中走出来,去尝试新的知识、技能,从以教为主的教学型向以学为主的课程型转变都很困难。

5.外部专家能否引领

由于目前选修课程开发处于起步阶段,选修课程开发的理论、机制、运作等尚不完全成熟,大多数教师对此还不熟悉,大多数学校缺乏这方面的专家,外部也缺乏相应的课程专家指导。比如,高校自身就缺乏相应的课程专家,以浙江省为例,总计有专门性的师范大学3所,教师教育基地11个,按每个基地校有相应课程专家10人计算,也仅100人左右,而浙江省各类普通高中有600多所,每所学校要开设选修课程50门,那么就是3 000门,这还排除了大量的小学和初中,排除了专家本身在校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社会服务的纯理想的情况。外部专家不足导致选修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是目前高中选修课程开发较难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和发展的瓶颈。

6.社会和家长的接受度

目前在选修课程建设中,形成了两条错误的路径:一是教师看校长,校长看局长,局长看县长的唯行政路向;二是教师看校长,校长看家长,家长看分数的唯民粹路向。在这“两看”中,教师不能根据自身的才华,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不能根据学校的特色来实施自己的课程行为,其结果就是课程改革的形式化。尽管很多省份增加了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但在现实中,家长还是将其视作一种非竞争性分数,关注的依然是国家课程这部分考试性分数。选修课程的开发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轻视甚至抵制,家长对学校选修课程的改革不理解、不支持、不放心。其实不是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找到最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课程,而是家长知道若选修其他课程会影响高考。即使不影响高考,学生的学习性向、职业性向及选什么和怎么选等问题也都困扰着家长。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把提高学习成绩作为学习的首要目标,使部分学生对选修课的认同感较低,选课时也大多集中在与高考有直接关系的课程上;参加选修课学习时大多也持一种观望和被动的心态,不知应如何确立自己的选修课程方向,更不知如何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适合的科目相结合[1];对于选课走班这种学习模式还不能完全从心理上接受,只是更多地听从教师的解释和安排。

还有一些实际问题制约着教师的课程改革行为。如有的选修课需要到校外实践,需要借用其他学校或工厂进行实践,学生外出的安全怎么办?实行绩效工资以来,教师在工作量满额情况下开展选修课的工作量如何计算?学生不出校门,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器材设备,这些设备是学生埋单还是由学校配置?选修课程开发需要系统的培训,工学矛盾如何解决等,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都从外因上困扰着学校和教师。

二、高中教师选修课程开发的内部阻滞因素

选修课程开发的决定性条件是教师的内在动因,教师课程意识的敏感性、课程意愿的强度、课程开发的能力(从课程整体架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协作攻关、课程文本开发、课程评价设计、具体的课程执行到争取外部资源的能力等)和教师的时间分配等都构成了教师选修课程开发的根本要素。如果这些要素出现阻碍,那么整个课程开发就会出现梗阻现象。

1.教师的课程意识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课程开发的权力集中在国家,行政本位下教育办学的结果使学校和教师较少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职责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深化课程改革进程中,随着选修课程的发展,教师角色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评价者,很多教师对于新课程所赋予的多种角色还不适应,缺乏行使和发挥自己权力的意识,因此无法真正地承担选修课程开发的责任。由于长期以来推行国家课程的原因,大多数教师一直习惯于完全执行国家的指令性课程计划,习惯于教学,陌生于课程,教师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心中的教育定势是怎样教、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课程意识较为薄弱。教学现实中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对于课程中所体现的过程性、整合性理解不深,有的误将选修课程的开发直接等同于教材的编写,这是典型的课程意识缺失的表现,同时也是导致选修课程开发走入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思想意识上,大多数教师把自己视为国家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实施者,很多教师缺乏开发选修课程的积极性,这是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最大障碍。

2.教师进行选修课程开发的时间

有学者对中美教师工作量进行过对比,单纯从课时数上看,美国教师的周平均课时量要远远大于中国教师,而且美国教师对学生安全、课堂情境教学的投入量也要大于中国教师,但为什么我们的教师感觉身心俱疲呢?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教师时间的效度问题。据研究,中国教师工作时间的66%用于作业、试卷的批改等机械性评价上,而对备课、学生指导、教育科研和课程开发等的投入量依次降低,用于选修课程开发的总体时间比例不到工作时间的3%,教师实施选修课程的时间仅占十分之一。

3.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在教师专业发展知识体系中,选修课程开发知识属于条件性知识,而非本体性知识,目前多数高师院校并未开设与中学选修课程开发有关的课程,几乎所有教师都没有接受过选修课程开发的上位训练。在教师的职后培训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开发的内容[2],此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欠缺限制了选修课程的开发,导致出现了一系列课程开发的误区:有的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开设选修课程,没有考虑到学校的特色和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导致整个课程体系较为松散;有的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对选修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目标、怎样评估课程目标的达成均没有做出详细的思考;有的选修课程内容太浅显,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不吻合;有的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课堂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师中心”,使学生无法体味到选修课程的价值和选择的快乐,进而导致教师也不愿意开设这样的“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另外,教师跨学科开发选修课程的能力,与大学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与外校教师合作能力的薄弱,也制约着选修课程的开发。教师在课程文本的架构上,特别是建构性的、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文本架构上几乎是完全茫然。即便能开发出课程文本,也多是复制加粘贴的编辑式,而不是因校、因生、因情境制宜的,其文本效度也很有限。

4.教师的年龄、职称、性别和区域

我们曾经做了一个“影响教师课程开发”的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年轻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支持度比中老年教师高,一般年龄在30岁左右,教龄在7年~10年的教师课程开发意愿最强,而一些中老年教师,除非其有特长,并且对教育充满期待,多数教师都会由于职业倦怠疏于对此;职称因素与年龄因素相仿,高职称教师如果要开设选修课程倾向于学科拓展类,低职称教师则倾向于兴趣活动类,非语数外教师倾向于开设技术实验和技能类。调查还发现,中学一级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动力和能力是最强的,其次是新教师和高职称教师;从性别上看,男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意愿明显高于女教师;那些能走出职业倦怠期,能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能力更强;农村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优势很强,但动力最弱。

三、高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系统培养

教学领导力是教师的基础竞争力,课程领导力是教师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就选修课程的设计与组织而言,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是第一主导力。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培养不但要从外部要素进行供给,还要从内部要素进行挖潜。

1.健全教师课程领导力专业支持体系

(1)学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和课程的顶层设计,明确学校的价值观,有哪些优势等基本问·题,自上而下形成选修课程开发的集体愿景。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学生、家长与社会的需求,分析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能,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纲领和课程指南。

(2)学校需加强开发选修课程的导向,改善学校绩效评价标准。学校需建立一整套选修课程的激励制度、督导制度和维护制度,这是选修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当务之急。课程指南是选修课程的纲领性文件,相应的课程制度是学校的具体操作手册,这套制度应包括“选修课程的投入保障制度”、“选修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制度”、“选修课程的绩效评估制度”等,用制度确保选修课程的有序运行。

(3)学校需建立课程协作攻关工程,建立课程研发中心,形成课程改革氛围。学校可成立由校长或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学处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学校选修课程指导小组,确定领导核心。在这个攻关工程中校长是总设计师,分管教学副校长是总工程师,下面的各项目组应有副总工程师和工程师构成;成立选修课程开发、指导和管理核心团队,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岗定位;成立年级、班级两级选修课程委员会和指导教师委员会,分别承担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和学习管理;建立系统的选修课程体系,形成包含各学科、多类型的课程群,积极建设体现学校文化价值与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课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

(4)学校还需进行横纵联合,寻求社会、家长和专家的支持,形成课程开发合力。选修课程开发过程中,可根据本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借助课程专家的力量,广泛利用家长、社区、课外教育基地、高校和教科研机构等相关资源,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联合开发选修课程。由于家长比较了解自己的子女,深知子女的学习倾向、兴趣和爱好等,学校可调动家长的热情,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发挥他们对学生选择选修课程的积极作用。

2.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自身结构

从内部因素看,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科研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教师要从课程意识、课程能力、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方面着力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

(1)应增强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教师应具有的课程意识包括课程设计意识、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实施意识、课程开发意识、课程创新意识和课程评价意识。过去教师扮演的多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角色,担当的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大多消极地接受专家学者开发出来的课程。而选修课程的开发使得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需尽快转换角色意识、转换教学观念,使自己成为选修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和评价者。[3]现阶段教师应主动阅读与选修课程有关的理论书籍,参与有关的培训学习活动,增强自身的课程理论修养,理解选修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选修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为参与选修课程开发、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奠定基础。

(2)需拓展课程视野,以课程开发为动力形成自己的专业发展力,避免职业守成。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领会、认同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核心价值观,并在学校办学目标的框架下确定自己的选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计划、评价方法等内容。需要教师有比较强的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熟悉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模式,变原来的课程传授者为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以更加合理的视角、更加宽广的视野以及更加专业的知识去适应选修课程开发的需求。

只有厘清高中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阻滞因素,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选修课程在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强.高中选修课程开发的实践思考与路径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6):26-28.

[2]李臣之,帅飞飞.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行为意向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4):9-15.

篇3:推荐书目及南广选修课程汇总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问题与思考

随着新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创新教学手段的方法已经深入人心,各种各样先进的教学理念被应用于众多的课程当中,尤其是语文课程,作为国语学习以及文字学习的基础课程,更是被众多的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关注和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便是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与突破。但由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施行时间还很短,因而还很不成熟,在理论研究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方面还很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本文即试从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自身经验提出改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助力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的意义

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即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既然将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那么这两部分之间便必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必修课程而言,其在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的基础上,在语文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更有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文字分析能力的作用,因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课程;那么,对于选修课程而言,其所应该起到的作用便是辅助与提升,即辅助必修课程更好、更快的完成和实现教学目标,并通过拓展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及知识视野范围。在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以来,实践也证明高中语文选修课确实具有拓展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文本阅读技巧与思考分析能力的作用,所以理当进一步推行并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以尽早实现语文选修课制度的成熟和完善。

二、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选修课教学方法与必修课类似,教学手段缺乏新意

高中作为学生基础教育学习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今后的未来成长有着决定性作用,高中语文有作为高中学习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因而也相应的导致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且教学压力巨大的情况产生。在这种现实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难以花费过多的精力进行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差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类似的教学方法进行两种课程的教学,结果往往让学生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混为一谈,无法起到两门课程相辅相成的作用,有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初衷。

2.选修课教学目的“急功近利”,多为应试型教学

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高中阶段教育的成果很大一部分由高考的成绩直接体现,学校的影响力也由高考的成绩所决定,这种现实环境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便显现为“应试型教学”,即为了考试而进行阶段性的、局限性的教学,这点在语文选修课实施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选修课过程中直接把选修课问当成试题材料来进行教学,直奔高考目标进行解读,更有甚至直接在本应该进行选修课课程的课堂时间进行高考复习,使语文选修课形同虚设,无法实现“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个目标。

3.选修课内容选择过于高深,学生解读难度过大

由于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还尚未出具完善且成熟的指导教材,因而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选修课课程选择或者进行课堂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到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具体需求,再加上参与教材编写的人員多为脱离高中教育教学实践的高校教师,导致选修教材本身“先天不足”。除此之外,许多教师在选修课程上坚持“无为而治”,无论课程如何改革、教材怎样变化,仍然按照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丝毫不受影响,使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一纸空谈”,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下降。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1.创新教学方法,提升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效果和作用

传统的“教教材”的填鸭式教育早已被学生所厌弃,因而要想提升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树立“以教材为工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运用参与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阅读兴趣。与此同时,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统一阅读方法与破题技巧的同时,更应充分挖掘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找出他们各自的偏好和兴趣,“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个人的健康成长。

2.明确教学目标,锻炼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及文本分析能力

选修课程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简单教学,而是基础课程的巩固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选修课教学时,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根据选修课程内容梳理出清晰的教学思路,将教材文本及自身积累有目的的进行筛选整合,从而加强文本的重组重构,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和文本分析能力,在质上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分数堆积。

3.学生自主选择教材,教师以专题教学模式进行筛选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主选择教材,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教师通过采纳学生的意见来选择选修课程,再将这些选修课程按照某种内在或外在的联系串联组合,形成一个系列专题,从而在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实际水平的同时,将新课标设置的五个模块统一起来,避免造成选修课内容上的缺失。此外,还可以根据专题的实际需要进行拓展,由老师选取一些课外范文进行教学,起到拓展学生视野、弥补知识点漏洞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选修课不仅是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闪光点,也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契机,需要认真对待以响应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吁。但高中语文选修课由于种种主客观问题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来进行研究和完善,希望本文能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完善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推荐书目及南广选修课程汇总

一选修课程体系在培养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中的作用

选修课是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读的课程。选修制度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提出, 短时间内在美国高校得以迅速推广,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改革开放后,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变化, 逐步开展学分制, 推广选修课制度,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彰显学生个性, 提高培养质量。但由于受资源等限制, 通常一个学校只有一个选修课程体系, 不同专业共同使用, 缺乏针对性, 对形成专业特色意义不大。为保证惠及广大农村的“免费为基层培养本科医学生”政策得以落实, 在构建培养体系时必须设计一套针对性强并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选修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弥补因必修课时不足而导致教学计划中课程内容不足, 对教学计划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状况, 适应基层工作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形成独特的培养特色;第三, 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猎取广泛的普通常识, 具备初步的科学素养,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善于思考的头脑以及懂得关怀别人, 成为有理想的、有用的人才。

二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选修课程设置原则

1. 突出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就业特点、原则

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是国家2010年开始执行, 为解决农村医疗水平落后、医学人才少、学历层次低而免费培养的人才。根据相关政策, 这批学生由国家承担学费和住宿费, 签订相关协议, 毕业后至少在基层医疗部门工作6年以上。众所周知, 基层工作环境艰苦, 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工资待遇低, 人才流失严重, 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在设置选修课时要突出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就业特点, 侧重品德与思想教育, 民风、民俗教育, 交流沟通, 基层人员心理及地域性常见病等选修课程的设置。

2. 强调人文素质培养的原则

医学高等学校对专业知识的教育非常重视, 既有专业基础, 又有专业课, 占据专业培养方案的3/4学时, 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比较扎实。随着社会的发展, 用人单位除关注人才的专业技能外, 还十分重视人才的人文涵养、交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因此, 应加强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设置, 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的追求, 以具备处理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的能力。

3. 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

大学既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回归过程, 反复实践, 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 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更高。因此, 要注重开设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选修课程。

三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选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开放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概念组合体系。选修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一部分, 对实现培养目标起补充作用。依据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培养目标, 将选修课程分为必选和任选两大类 (即规定学生必须修读和根据学生意愿自主修读两大类课程) , 每类课程依据其性质不同划分为三大课程群, 即人文素质类、科学素质类和专业拓展类。

1. 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类选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广阔的人文社会知识、行为和伦理知识, 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 使学生协作和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以适应将来的社会。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包括: (1) 必选课: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人际交往心理学, 创造学等。 (2) 任选课:色彩与搭配, 动画概论, 素描入门, 装饰文化与修养, 生活中的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青少年抑郁症的防治, 女子防身术, 生活中的经济学, 中国传统文化, 管理沟通学, 红色卫生, 中国茶文化概论, 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 客家文化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初级军事指挥, 卫生经济学, 幽默口才, 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 公共关系学, 现代西方哲学评介, 古代汉语常识, 体育舞蹈, 礼仪与团队形象塑造, 服装设计与美学, 形体艺术, 新闻写作技巧与实务等。

2. 科学素养

科学素质类选修课主要是为学生对科学有一定了解打下科学基础, 为将来能更好地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科学素质类选修课包括: (1) 必选课:数据库语言,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等。 (2) 任选课:营养百科, 电脑组装与维护, 计算机网络, 化学与健康,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 电子生物学与癌, 食品安全学, 实用变态反应学, 刑事科学技术, 医学人类学, 天然产物化学, 摄影与医学影像, 旅游摄影技术, Excel与医学数据统计分析, 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

3. 专业素养

专业拓展类选修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医学学科领域发展的新成果, 增加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横向知识、学科交叉知识, 同时捕获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知识, 为将来成为学科拔尖人才奠定基础。专业拓展类选修课包括: (1) 必选课: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 康复医学导论, 社会医学, 循证医学等。 (2) 任选课:临床真菌学, 临床病理生理学, 药膳与饮食保健, 药膳学, 老年药理学, 心血管药理学, 医院感染学, 环境污染与健康, 实用运动医学, 运动医务监督, 常见慢性疾病运动处方, 中医经典著作选读, 中西医结合方法学, 健康管理, 慢性病饮食治疗学, 慢性病的营养与保健, 免疫病理学, 医学拉丁语与处方学, 医药市场营销学刑事摄影技术, 常见毒物中毒的诊断与防治, 预防吸毒与健康教育, 妇幼营养学, 优生学, 介入性超声在肝癌中的应用, 神经电生理检查及临床应用, 实用计划免疫学等。

四加强选修课的管理, 确保质量

1. 严把教师关, 提升选修课的档次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对确保选修课质量尤为重要, 要把好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入口关, 提升选修课档次。首先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具有讲师以上的职称, 工作认真负责, 在教学评估中学生满意度高;其次教师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或对某方面知识比较熟悉,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确保效果和质量, 达到选修课开设的目的。

2. 加强管理和评估, 不断优化课程的组成

选修课一般是利用周末组织教学, 在管理上相对松懈, 教学秩序不理想, 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较多, 要想真正发挥选修课作用, 必须加强管理, 不断优化课程组成。首先, 上课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 落实考勤制度, 可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考勤, 明确迟到、早退、旷课学生处理办法, 如迟到一次扣5分, 旷课一次扣10分。其次, 学校教务部门加强对开课教师的考核, 定期抽查教师教案、讲稿和备课情况, 对备课不认真、上课敷衍了事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 对屡教不改、学生差评的教师取消其教学资格, 并通告全校。第三, 开展选修课评估, 优化课程组成。将选修课纳入学校教学督导范围, 组织专家对选修课进行评估,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不断更新内容, 优化课程组成, 使选修课程更符合实际需要。

3. 加强选修课的宣传, 指导学生选课

大学生虽已成年, 但个性突出, 仍不够成熟, 特别是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学子, 人生目标尚不明确, 处理事情比较盲目, 容易跟风, 缺乏自己见解。在学生进行选课时要大力开展宣传,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 帮助其了解课程开设目的、意义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选课。

4. 加强考核, 严把出口关

各高校对选修课都有明确规定, 也有相应的措施, 但执行不严, 导致学生对选修课有偏见, 认为是额外负担, 不重要, 没有必要学, 选课时以获得学分容易、教材便宜的课程为首选, 应付式地选课, 导致选修课效果不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开课教师要本着对工作、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积极做好内功, 吸引学生,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 加强考核, 把好出口关, 改变过去只重选修报名人数、不重质量的局面。第三, 学校教务部门对每学期开设的选修课进行抽考, 由教务处根据上课内容出卷, 组织学生考试。第四, 严格管理制度, 严格学分管理, 明确学期选修学分最高限制, 对于毕业未能达到规定学分的, 严格执行重修等相关规定。

摘要: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开放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概念组合体系, 选修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一部分。依据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培养目标, 将选修课程分为必选和任选两大类, 每类课程依据其性质与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三大课程群, 即人文素质类、科学素质类和专业拓展类。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选修课程体系, 健全的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 培养高素质的乡镇及社区本科医学人才。

关键词:基层,医学生,选修课,构建

参考文献

[1]刘佳.中美高校选修课程体系比较[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5) :24~26

[2]董宇燕、张红岩.以人为本构建优化合理的文化素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3) :12~13

[3]刘振优、徐凭.公共选修课管理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6)

篇5:推荐书目及南广选修课程汇总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问题;改善策略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平衡机制不够完善。目前,高中语文选修和必修课程之间的平衡机制有待完善。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是开展选修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应该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从选修的内容上看,在人教版本的选修书中,包含了数百篇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主要强调的是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由于高中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一些文章不能做到透彻理解。

2、适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资源较少。目前,虽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包含了很多的课程内容,但真正适合语文选修学习内容较少。例如:在进行写作课程的选修学习时,选修课程对写作的审题方面、立意方面以及细节描写方面等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必修课程中也同样要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适合选修学习的文学写作方面则较少。

3、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思维很难实现由应试教育到人文教育的转变,具体来讲,教师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往往是根据高考大纲中规定的有关语文选修课考查的内容标准进行选自选内容的教授安排。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安排会忽视很多其他的选修课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这种割裂式的教学方式,也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造成学生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知识接受中的碎片化问题。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对策

1、选择适当的专题。怎样利用好教材,体现出选的重要性,就可以充分分析教材,选择相应的专题。?如学生在学习枟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枠的过程中,在这一单元中,专题就是“儒道互补”而这又是一个范围比较宽的专题,其中还涉及到了政治与文化等方面。?因此对于对“儒道”并没有太多认识的学生来说,让学生学习这一内容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且其中还选择了枟论语十则枠等文章,这样学生在学习上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2、开放课程空间以满足不同需求。对语文课程而言,历史和艺术是其课程资源;对于历史和艺术课程而言,语文是学习工具。如果课程系统能开放到这种程度,那么选修课的开放就不成问题。笔者认为,因为有了必修课这个共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应该选修不同学习领域的科目;对语文学科来说,选修相邻学科也可以获得必要的学养。

3、切实贯彻两纲以提高学生素养。所谓两纲,是指教育部制订的有关高中语文教学的两份指导性文件:一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二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语文》。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毋庸置疑,理所当然。同时,在高考已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师只顾前者而不顾后者,既是不现实的又是不负责任的。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教学考试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前者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后者根据考试的特点和要求,把“语文素养”具体化为几种基本的语文能力,即现代文阅读能力、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4、从学生差异化角度出发改善教学模式。差异化教学方法一直是我国教育部门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在进行选修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化的影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多元化的选修课程。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通过这种差异化的学习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选修教学效果。

5、强化教师自身水平与素养。作为选修课程的组织者,教师自身的水平和素养也是目前课程比较重要的一个培养内容,特别是在选修课程开展过程中,既要保证课程的个性化,又要避免步入傳统必修课程的误区。所以对于各大中学来说,则需要强化教师水平和素养的培养,让他们能够互补互助,以达成互相协助互相进步的目标。

6、拓展目前的评估手段与流程。因为选修给了学生更多元化的选择,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对目前的评估手段和流程进行相应的拓展以满足多元的评估特征。即如对于学生的能力评估,不能单一以考试作为评估标准,同时还能融入多种活动来完成评估,即如演讲比赛、话剧等多种活动,同时评估还需要有较强的延展性,从而达到对学生能力水平提升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选修课程目前虽然已经渐渐普及,不过其具体的实践效果并不是非常突出,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以及评估方面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和健全,特别是其多元化的方向确定,更需要多元化的评估以及教学进行应对,最终有效的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 黄卫荣.探究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4,30:3-4.

[2] 王安静.基于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3,59:28-29.

[3] 邹海婷.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3,34:82-83.

[4] 王金玉.杨军.陈岳纯.曾强.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523.

篇6:推荐书目及南广选修课程汇总

一、选修课的设置以应试需要为标准

从已经进入选修课学习的学校看,所开设的选修课大都是清一色的与高考有关的或对口的课程,应当提供给学生所谓的“自助餐”摇身一变成“定餐”,即根据未来的高考需要,定制搭配合理的“套餐”提供给学生。

比如一定要开设的《唐诗宋词》、《语言的运用》、《史记》,这些课程和高考考查的诗歌、语言表达、文言文等内容相吻合。就像有的老师所说的,“根据我们多年的高考经验,这部分知识是高考必考的”。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诸如《中国现当代小说》、《莎士比亚戏剧》这样的课程,但把它们放在高三的上学期开设,届时往往又会以高三的复习时间太紧为借口不再学习,直接转入一轮复习,或者把选修课的内容学习换成类似高考的练习题。

要改变这个问题,首先一线学校的管理者要真正转变旧有观念。学校真正的管理目的是育人,课程设置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其次要加强老师对学生选修课选择的科学指导。选课的指导,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且要让学生明白,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

二、把选修课上成了高考复习的专题课

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受到高考指挥棒的严重影响,使不少老师的思维受到限制,无论干什么都要和高考挂钩,把注意力集中在高考升学的分数、人数上,放弃了教育应有的功能,剩下了局部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目标。

例如学习《语言的运用》时,就按高考的专题进行学习,从字音、字形、标点、语病等顺序逐一展开,各种语言应用类习题卷也大大派上用场;学习《唐诗宋词》,就把一首首诗词变成一道道诗词的鉴赏题,从诗歌形象、语言、主题等逐一讲开来。如此教学,只有技术可言,没有对文本的解读,更谈不上浓浓的语文味,更是无法达成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在选修课中实现情感体验、心灵共鸣、精神陶冶的目标。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不小的文学作品,但一些老师不是用它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连古典文学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作法。”张志公先生的话一语中的,很值得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思考!笔者认为,诸如《唐诗宋词》、《莎士比亚戏剧选读》、《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等模块,可采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去体会诵读涵咏,去品味作品的语言,去理解作品的人文之美。

三、把选修课直接上成了基础必修课

选修课在形式上与必修课有了一些区别,选修课的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上课也在选修班;但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有些学校的选修课与必修课却成了大致一样。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特别是《史记》的学习,老师们往往把学习的目标定为学习文言知识,落实字词教学。选修的《史记》教学当然要有基础知识的落实,但《史记》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学生通过对它的解读,增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教师只有站在这样的认识高度,才不会唯功利目的、唯应试目的地执教本教材。

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

四、把选修课上成了具有纯学术性的专题课

选修课的教学要求,需要具有比较明显的专题性质,有一定的深度。但这不等于说选修课一定要具有纯学术性。有的教师教《史记》,在课堂上就大讲纪传体在史学上的意义、《史记》的体例类型以及所谓“互见法”的几种类型;有的教师教学《唐诗宋词选读》就大讲诗歌的流变,大讲李白、杜甫诗歌风格形成的种种不同原因。这样就完全背离了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和特点,根本不能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目的。

在选修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补充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一些专业的中外文论关于文学鉴赏的主要观点、文学鉴赏的机制、文学鉴赏的各个要素、不同文体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等带有一定理论色彩的问题,以及中外诗歌史、散文史的有关知识均可涉及,但这些不应该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顾文琦山东省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271600)

篇7:推荐书目及南广选修课程汇总

摘 要:通过模块形式呈现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从《标准》要求到最终落实,每下一级,都会打一些折扣,最后执行时,已经与原来的要求相差甚远。这使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价值锐减。为了有效解决选修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实现选修课程的价值,本文解读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析了地方层面对选修课程的指导意见和学校在选修课程的实施现状,指出了高考、师资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影响着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并从模块设置、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实现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模块;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2-0012-03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为此,《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新设置,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是一个难点。如何发挥选修课程的作用,实现《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当前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实施现状的分析,笔者提出一些有利于实际操作的策略。

一、从《标准》建议到实施现状

1.国家层面上关于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实施的建议

《标准》中建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组成。必修课程是“信息技术基础”,选修课程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这些选修模块涉及信息技术的技术基础、应用、信息处理各个层面,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凸显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各选修模块在知识衔接和内在逻辑上是平行的,《标准》对于选修课程的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至少应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两个。同时建议,将选修模块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以后开设。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以后开设。由学生自己决定选择哪个模块学习。

2.地方层面上选修课程执行的变通

《标准》指导着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各个地区的当地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状况又有所不同,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执行上又有所变通,如《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基于学校师资、设备、教室以及经验学习积累等原因,选修课宜于高一年级第三学段开设,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第二学段开设。对于模块开设问题,根据本省实际情况,《指导意见》将全部高中分为三种类型。第三种类型主要是指省、市(县)重点中学外的一般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应提供所有学科全部模块的40%以上供学生选择。江苏省在五个选修模块中指出必须开设“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学生从中任选一,修两个学分。广州在《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中指出,学生完成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获得2个学分之后,必须从5个选修模块中任意选择1个选修模块,获得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并建议每个学生在完成4个必修学分之外,再选择修习1个选修模块,必修、选修共获得6个学分。除此之外,“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科目中的“算法”内容相衔接,建议应该在“算法”教学之后安排,也可以把“算法”和“算法与程序设计”结合起来学习。山东省在《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中指出,在高二年级选修两门课程,修4个学分,在高三年级,可以在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的选修模块中任选一门,修2个学分。各个省份关于选修模块的教学,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既提供了一些具有示范意义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目前已经实行高中新课程的省份来看,对于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执行,各省不完全一样,但是基本都遵循了一个重要原则,即与高考紧密结合。

3.学校层面上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实践的无奈

真正把选修课程落到实处的是学校。学校教学过程既是执行上级课程政策的过程,也是对课程政策检验和反馈的过程。但是通过对一些学校的调查发现,现实的教学状况与省级方案又是两回事。高考的指挥棒指挥着学校的教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如:海南省的考试内容为《标准》中规定的必修和选修(“人工智能初步”除外)内容,这使得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初步”就在无形中被扼杀了。山东省和江苏省的考试范围只涉及了《课标》规定的必修内容,选修的课程也就不受重视了。浙江省的信息技术高考,考必修和“多媒体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任一门,很多学校只开设其中一门选修课。学校完全按照高考的指挥进行教学,只修高考要考的科目,学生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修,而是学校统一选修。这样,一些学生虽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但因高考及学校的原因,只能忍痛割爱。

二、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本次课程改革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普通高中方案》(实验)指出:“课程设置有利于解决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地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但事实上,选修课程的目的已经发生异化,出现事与愿违的状况。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考的现实冲击着学生的兴趣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无论高中课程如何改革,高考都是回避不了的话题。既然关系到高考,就存在选修课程与高考接轨的问题。现在部分省市信息技术课虽然列入高考,但是所占分数极低,也就影响了选修课的开设。迫于高考的压力,大部分的学校只是应要求在高一开设“信息技术基础”这门必修课,而对于选修课,少开、不开、明开暗不开的学校比比皆是,而学生又疲于应付高考科目那些铺天盖地的作业、测试,即使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选修课程。

2.师资力量不足制约着选修课程的开设

与必修模块中的内容相比,选修模块内容专业性更强。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按照课程改革精神,五个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全部开设,在客观上就要求一定数量和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教师。但是,信息技术课是新兴学科,发展历史不长,甚至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是其他的学科教师转过来的,这是造成信息技术学科师资力量薄弱的一个原因。另外,选修模块中的“人工智能初步”、“数据管理技术”等都有一定难度,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而信息技术在高考中的地位决定了学校不可能引进更多专业教师,除定期对原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外,只能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自学。但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已使教师身心疲惫,自学自然无暇顾及。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学校仅仅集体选修其中一门或者两门,而且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大部分的选修课程被束之高阁了。

3.教学设备影响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目前的几个选修模块,在内容上是平行的,每门选修课程的开设都要求有不同的条件,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使得教材上提到的一些硬件或软件无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现。如有些课需要了解数码相机、扫描仪等的使用,并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必要的素材准备,但很多学校并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以至于不开此类课,即使开了,也不能达到标准中所要求的目标。

三、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实施的改进策略

针对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想实现选修模块的最初目标,必须搭起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在目前状况下,可以从学生与高考的关系、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资源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

1.正确处理好学生个性发展与高考的关系

高考应从属于课程,高考应为课程服务,并检验课程实施的状况。而现实却是高考决定课程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就不学。因此,如何处理好学生个性发展与高考的关系,是搞好信息技术选修模块教学的当务之急。有的地区实行的政策是,对于考专科的学生考信息技术课程,而考一批和二批的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做要求,这虽是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提高了一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在学生的培养上还是有失偏颇。高考应本着“为学生构建展示自己的舞台,使考试成为课程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原则来进行改革。因此高考政策制定时可以要求学生只考自己选择的模块,但在高考试卷中要提供所有选修模块且难度相当的题目,并标明所属模块,最大程度地发挥高考“指挥棒”的积极作用。必修必考,选修选考,分类要求,分步实施。考试评价制度必须依据社会和人的需要,不断做出调整。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过程,就是课程实施者的教学观念不断转变的过程。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变了,教师教学观念也会发生相应转变,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的实施才会走向正轨。

2.学会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选修课程的实施,对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选课的指导责任,而且还要适度把握选修模块的深度,选修模块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师资力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目前在教师再教育和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缺少实质内容。为此,必须从制度上保障教师接受再教育,从教育机构、财政投入等方面创造条件,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必要的服务。另外,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更新速度快,发展迅速的特点,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不能仅仅靠培训,还要由外部支持转向内部自律,自己钻研教材,在学习材料的呈现上,更灵活生动,贴近生活,注重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开发教学资源,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使教研活动不仅有经验交流和借鉴,而且有理论引领。

3.学会合作,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很多学校存在的问题是,设备的购置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不是或很少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造成了大量硬件资源的极大浪费,学校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充分使用已有的资源,将购置的教学资源真正用于学生的学习,将设备为实现学生的发展所用。除此之外,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有实力开发一些校本课程或教学资源,这时对地理位置相近、彼此通达性较好的一些学校,可开展校际间选修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广泛开展交流,教师可以在学校间互相兼任选修模块教学任务。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价值的实现,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各个地区、学校的情况不同,如何能在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设信息技术选修模块,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还有待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

[3]钱云花.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选修模块[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8):85-86.

[4]王爱胜.解开信息技术课的选修症结[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7,(6):39-40.

上一篇:别错失机遇小学作文600字下一篇:呼市金川2020最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