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安全警示教育

2024-06-19

护理人员安全警示教育(共9篇)

篇1:护理人员安全警示教育

病区护理人员加强安全教育警示

护理不良事件与护理安全警示教育息息相关,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对患者不安全的、增加痛苦和负担的事件;护士不希望发生的、未预计到的事件;可能引发纠纷,造成事故的事件。包括给药错误、治疗不及时、针刺伤、压疮、烫伤、跌倒、坠床、药物外渗、管道滑脱、标本错误等。对全年发生的不良事件,组织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警示教育,以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以此,来做好护理安全警示教育工作。

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查对制度流于形式、违反操作规程、巡视病房不及时、沟通不良、疏于个人防护等而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病人病情,造成了护患矛盾产生,影响了医院的护理安全。

一、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

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在不良事件中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在给病人输液时未能将液体瓶上的标签内容与患者腕带、床头卡、输液单认真核对,个别护士凭主观判断,在发放口服药时,未能与患者床头口服药卡及床头卡、腕带认真核对,造成输错液或发错口服药。

二、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措施

护士长认真组织学习核心制度,特别是查对制度,必须做到人人熟练掌握,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管理,只有人人掌握了流程、标准,才可能正确执行。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按照级别护理巡视病房,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床栏、约束带等,同时告知家属留陪伴人,必要时悬挂安全警示标志。组织学习各种操作流程,教育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不能随意简化流程,不能存在懒惰心理,稍有疏忽大意,就有可能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护士长加强监管力度,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尽量实施夜班双岗制,这样就可以减少夜班工作时间太长而造成的一些不良事件,同时也保证了护士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护理工作当中去。同时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对有可能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要有预见性,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并加强与患者之间、医生之间的沟通,多说一句话、多走几步路也许就能减少很多不良事件的发生。以下是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及处理措施。

一、报告范围:凡在医院内发生的或在院外转运病人时发生的不良事件均属主动报告范围。

二、不良事件分级: I级事件(警告时间):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III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件,但为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IV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而未形成事实。

三、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程序:

一般不良事件(III、IV级事件):立即报告护士长,24~48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及《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及院投诉办。

严重不良事件(I、II级事件):当事人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或总值班,同时上报护理部,由护理部核实结果后上报分管院领导,护士长于6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及《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及院投诉办。

四、奖惩机制:

鼓励自愿报告,对主动报告且积极整改者,视情节轻重可减轻或免于处罚,并按照报告人的意愿对报告人行为给予保密。对阻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报告者根据情况予以现金奖励。对不良事件首先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科室或个人给予奖励。对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非负责护士给予奖励。

隐瞒不报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由此引发的纠纷或事故按本 院《医疗安全责任状》处理。

五、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及处理:

有护理风险防范制度及措施,对护理质量定期进行分析和改进。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应及时评估事件影响,所在科室及护理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科室应妥善保管有关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等,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所在科室认真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护士长应对事件发生过程及时调查,在一周内组织科内讨论分析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及方案,并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护士长应对科室意见或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报送护理部。

护理部应及时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建议及处理意见,返回给科室并督促改进。

六、不良事件上报流程

发生不良事件时→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采取急救措施,患者病情稳定后→报告护理部及相关部门。

为了加强护理安全管理、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应结合发生在本院的护理缺陷和护理不良事件,重点对服药、注射输液治疗、交接班、危重病人抢救、护理记录及护理管理等方面工作中的安全隐患进行讲解。并要求每位护理人员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紧绷护理安全这根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提高技 术操作能力;同时强调护士长还要加强管理,在行政业务管理中对安全进行隐患分析排查;做好年轻护士的培训、带教;做好病区患者、药品、护理文件的管理并且做到责任追究。全体护理人员都要提高安全服务意识,保证临床各个护理环节的安全,只有这样才能将最好的服务提供给患者,才能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提升本院的服务形象。护理安全会议是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的一次警示教育,也对本院护理管理工作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篇2:护理人员安全警示教育

1.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2.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穿相应工作服,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7.使用紫外线消毒时,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8.干热灭菌时勿与烤箱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要待温度降到40cC以下再开箱,以防炸裂。

9.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具体操作步骤、常规保养和检查措施应按厂方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执行。10.接触戊二醛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人眼内、吸人体内或皮肤黏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清洗。11.调配化疗药物时防护要求:配备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次性防透性防护服、护目镜,聚氧乙烯手套、乳胶手套、防护垫、污物专用袋及封闭式污物桶。

12.处理锐器时的防护要求:锐器使用后的针头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13.护理隔离病人时的防护要求:着隔离衣,并执行区域性防护流程,与病人近距离操作时戴护目镜,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时,要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每接触一个病人后马上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十二、护士排班管理制度

1.坚持以病人需求为原则,在充分征求科室护士意见的基础上,临床科室实行成组责任包干和扁平责任包干排班加弹性排班模式,保证护理工作有效性和连续性。

2.各科护士长在掌握各班工作规律、工作量和护理人员前提下,按照护士分层要求和标准进行科学分工,保证护士能力能满足病人需求。

3.班次要求:除夜班、中班外,以责任班为主,尽量减少其他班次,要求人人负责管理病人,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可增加办公班和治疗班,但要逐步创造条件增加责任班。

4.各班次要相对保持稳定,避免轮换过频,保证病人治疗与护理的连续性。

5.护士长值白班,保证科室日间护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协调,病区护士数量不足时,请示护理部可参加值夜班。6.排班中体现一级应急人员姓名、联系电话,遇有抢救等工作,及时调配人员,确保护理工作正常运转。

7.每周休息2天,因工作需要欠休者,应在下周补休,无特殊情况,原则下不得累计欠休,不准跨补休,欠休者应在排班表上注明。

8.本周工作满4天者,可安排周休2天,工作满3天者,可安排周休1天,工作不满2天者,一般不再安排周休。9.护士长严格按护理部排班管理制度进行排班,未经批准不得排通宵值班或其他班次。

10.非临床科室护士排班根据病人需求和医院实际情况参考临床科室排班原则进行。

十八、护理病例讨论制度

1.凡是对临床护理、科研和教学有意义的特殊病例均应组织进行病例讨论,主要是解决存在的护理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记录。

2.科内病例讨论由护士长主持,全体护士参加,必要时邀请有关科室参加,并负责整理讨论结果,制定和落实相关预防措施。3.院内病例讨论由护士长提出申请,护理部负责组织全院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并负责整理讨论结果,制定相关预防措施,组织落实。

4.科内病例讨论每年不少于4次;院内病例讨论每年不少于4次。

5.每次病例讨论前,病例所在科室做好准备,护士长或责任护士介绍病情及解答有关护理方面的问题,参加讨论人员共同讨 论提出分析意见。

十九、护理文书管理制度

1.护士长是科室护理文书管理第一责任人,其他护理人员是相关责任人,并纳入交班。

2.护理文书由本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书写,实习、进修生书 3.护理文书书写要严格遵照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进行,运行中 4.护理文书在病历中按要求排序,加锁保存、由本医疗机构写的护理文书要经过带教老师 修改签字后才能生效。的护理文书质量由各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织负责质量控制。

医务人员传递,不准无关人员阅读,不得撕毁、拆散和丢失。5.出院患者护理文书必须经护士长或质控护士质控签字后交病室管理科管理。

6.护理书复印和封存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7.医护沟通本、各种交接登记本保存期一年。

8.护理文书质量考核结果纳入科室、护士长和护士质量考核。

二十、护理投诉管理制度

1.凡是医疗护理工作中,因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及自身原因或技术而发生的护理缺陷,引起的患者或家属不满,并以书面或口头等方式反映到护士长和护理部或从有关部门转回护理部的意 2.各科和护理部应由专人接待护理投诉,认真倾听投诉者意见,使患者有机会陈述自己的观点,耐心安抚投诉者、并做好投诉记录。3.接待投诉人员要做到耐心细致,认真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避免引发新的冲突。

4.各科、护理部建立护理投诉专项记录,记录投诉事件发生 5.接到护理投诉后,及时反馈,并调查核实,告之有关部门的护士长。科内应认真分析事发原因,总结经验,接受教训,提出整改措施。6.投诉经核实后,可根据事件情节严重程度及护理部奖惩制度,给予当事人相应的处理。

十七、护理单元器械和仪器管理制度 见,均为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和处理经过及整改措施。

7.并及时在护士长和护士会议上通报,组织整改。

1.各科室必须根据诊疗及教学需要计划领取,原则上不应造成积压。

2.建立基数和固定资产档案,与相关科室健全交接手续。

3.器械与仪器定位放臵,精密仪器专人管理,除抢救必需外,原则上不得借用,科室间必需借用时,建立借条登记,及时索回。

4.所有器械必需建立其性能、保养方法和操作规程等指导性文件,护士长负责培训,科室有关人员必需熟悉掌握,按照指导性文件使用、保养,保证清洁和性能完好,出现故障请专业人员维修,并有故障标识。

5.仪器管理人员认真填写大型精密仪器使用记录,做好仪器设备档案资料的管理。

6.各班之间建立交接记录本,护士长每月至少清点一次;病房内物品与设施病人出院时当面清点。

二十八、急救物品、药品、仪器管理制度

1.急救物品、药品、仪器管理必须做到定人管理、定室、定位放臵、定数量、定期维修,不得随意使用和外借,保证完好率100%,仪器建立使用流程和出现故障时的应急预案。

2.急救车药品和物品管理要固定放臵,不得随意挪动,使用后及时补充。

3.急救车药品标识包括药名、剂量、基数、生产日期和失效期。

4.各级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急救车内各种药品、物品和仪器放臵位臵、数量、作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5.抢救任务重,抢救车使用频次较多的护理单元,每班交接,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并记录。

6.抢救任务较轻,抢救车使用频次较少的护理单元,采用封条管理,用“封条。将抢救车的上盖、抽屉等相关位臵进行封闭,封条上注明封闭时间、有效期,并做醒目标示“非抢救患者勿用”,封闭责任人签字。

7.抢救急、危患者后,及时清理和补充用物,纳入常规管理。

十、抢救室管理制度

1.抢救室专为抢救患者设臵,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2.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专人管理,固定位臵,标识明显,不能任意挪用或外借,保证抢救物品性能良好状态。3.药品器械用后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分及时补全,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4.落实交接班制度,账物相符。

5.室内每日空气消毒、每月空气培养。患者离开抢救室后,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6.抢救患者时,工作人员按岗定位,按照各种疾病抢救常规程序进行抢救。

7.每次抢救完毕后,要做现场评定和总结。

十一、治疗室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必须衣帽整洁,无菌操作前后洗手、戴口罩。

2.保持室内清洁、整齐,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

3.各种药品、物品分类放臵,标签明显,字迹清楚,交接班制度落实。

4.各项治疗操作准备时,必须严肃认真、思想高度集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5.无菌物品专柜放臵,非工作人员不准进入治疗室。6.开启的无菌溶液,瓶口用酒精棉球加压或瓶口贴封口,抗生素现配现用。

7.一次性治疗用品使用后按要求处理,卫生用具专用。8.保持服药器具的清洁,非一次性服药杯应固定专人使用,并每周彻底擦洗消毒1次。

9.治疗车上物品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10.治疗室配臵冰箱按规定放臵有关物品,并保持清洁,任何人不得随意存放物品。

十二、换药室管理制度

1.换药室专人负责管理,室内应保持清洁、整齐、光线明亮,不允许不必要的人员人室。

3.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无菌物品、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别放臵,标志清楚。

4.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先换无菌伤口,后换感染伤口,特殊感染者不得在换药室换药。

5.各种物品、药品分类放臵,标签明显,字迹清楚,并标明药液浓度。

7.各类医疗废物按规定处理,污物桶应及时更换,每周消毒液擦拭消毒1次。2.工作人员进入换药室应衣帽整齐、操作前后洗手、戴口罩。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8.每次换药完毕,整理用物,放臵在固定位臵。

十三、病区管理制度

1.护士长是科室管理第一责任人,科主任及各级医护人员是 2.各级人员有责任保持病区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物品陈设整洁、定位有序,贵重物品专人负责保管。未经护士长同意,不得随意搬动、外借、不得丢失或损坏,没病人病房加锁。3.工作人员上班必须着工装、仪表端庄,穿软底鞋、通讯工具处于静音状态,保证病房安静,医护排班必须满足病人治疗和护理需求,值班期间必须落实职责内容,保证科室秩序和安全。4.各级医务人员必须及时评估病人安全危险因素,向患者、相关责任人,共同负责科室日常管理和安全管理。家属、陪伴人员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首次安全告知必须在本班内以书面形式落实,并让患者或家属签字,纳入护理文书管理。5.对儿童、老年患者、意识障碍和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应设提示牌,加护栏等,落实床边安全护理措施。

7.各级医务人员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警惕,对科室陌8.科室不得使用电炉、煤气炉,对电源、氧气等易燃、易爆 9.医务人员有义务互相监督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情10.根据工休会制度和健康教育制度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管理,督促患者自觉遵守“住院须知”和“探视陪护制度”,听取对医疗、护理、伙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及时反溃,整 6.洗手间、浴室要有防烫防滑标志,热水器要有操作指引。

生和无关人员及时询问,必要时向保卫科报告。

物品严格按要求管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及时整改。

况,发现安全隐患即时杜绝,必要时向科主任和护士长报告。

改。

十四、探视、陪护管理制度

1.根据医院医疗常规实际情况建立医院探视时间,患者家属应严格遵守探视时间,每次同时探视不超过2人,学龄前儿童不得进入病区探视。2.母婴同室病房、监护室、隔离病房等谢绝探视,必需时应在采取相应措施下探视。

3.危重患者或6岁以下患儿需亲属陪护者,根据医嘱,由护士长发放陪护证。陪护人员离开患者时,必须经值班护士同意后方可离开。4.探视、陪护者要遵守医院规定,服从医务人员管理,自觉保持病室内清洁、肃静、禁烟。禁止在病人面前谈论有碍于患者身心健康的事情。

5.服从医院治疗,凡未经医师允许的药品不得私自给患者服用,不得参与患者的治疗,如调节滴速、拔出静滴、吸痰、吸氧、灌热水袋、鼻饲等。

6.不随意进入医护办公室、治疗室,不翻阅病历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注意节约水电,损坏物品照价赔偿。

十一、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管理制度

1.重点科室包括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蝌、急诊科、产房、血液透析室、手术室和供应室等。

2.重点环节包括病人交接、病人身份识别、药品管理、围手术期病人管理、医护沟通等环节。

3.重点病人包括急危重病人、有问题倾向病人、新开展新技术病人。

4.重点时间段包括中午、晚班、夜班、节假日等。5.重点员工包括新护士、一级护士和近期遭遇生活事件护士、重点科室护士等。

6.各级管理组织要不断完善重点科室管理标准,按照护理质量管理方案,各级管理组织对重点科室进行重点考核,结果纳入科室、护士长考核结果中。

7.对重点环节、重点病人各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织要作为重点考核内容进行全面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重点时间段各科室护士长要根据科室病人动态随时进行护士调配,以满足病人需求为原则。

9.重点员工护理部和科室要每年组织安全风险教育,科室护士长要及时对其能力进行评估,原则上新护士6个月内不单独承担夜班、遭遇生活事件的护士给予心理支持和帮助外,原则上安排调休,必要时报告护理部。

十二、输液、输血反应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各级护理人员要严格落实输液、输血操作规程,输液、输血时加强巡视。

2.一旦发生输液或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液、输血,并报告医生,组织抢救,尽力减轻或消除反应事故的不良后果。3.对发生反应的有关物品、药品等妥善保管,以备鉴定之用。4.护士长填写:“输液、输血反应报告表”上报护理部、药剂科(输血科)、院感办。

5.科室、护理部要根据情况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必要时通过协调机制与医院药剂科和院感办共同参与,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与追踪,防范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十三、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储存和运送管理制度

1.护士接到检验医嘱,持申请单严格核对病人信息,打印标本条码。

3.标本容器上注明科室、病人姓名、住院号、标本种类、标2.严格按各种标本采集流程采集标本。本采集与送检时间等。

4.标本采集后要及时送检,与收际本人员认真交接登记、签5.手术标本按要求固定,使用专用袋和容器,注明科室、病人姓名、住院号、标本名称、标本种类、加锁保管,送检交接登字;对不能按要求返回的检验结算要及时追踪。

记、签字。

篇3:从护理人员使用新药谈护理安全

1护士在使用新药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1 对新药的药名容易混淆

护士在使用新药过程中, 往往对某些新药的药名不熟悉, 两种药容易混淆, 如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和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射用复方骨肽 (古愈) 和注射用骨肽 (唛金沥) 等, 这几种药有的剂量一样, 有的剂量不一样, 当执行医嘱时, 有的护士容易把药名相似或相同的但作用不同药品混淆使用。还有国产药品和进口药品, 各种厂家生产的同类药品较多容易造成混淆。

1.2 药物知识滞后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新药, 在以前学过的《药理学》中无法查阅, 原有的药物知识难以满足目前的临床需要。对如何使用新药, 发挥新药在临床上的作用, 减少其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往往了解不够, 在接触到新药时常凭经验用药, 盲目用药。这样既不能满足药物使用中的要求, 也不能保证对患者实施用药的安全。

1.3 药物配伍禁忌表未能及时更新, 护士对新药使用注意事项不熟悉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药品名目繁多, 且药物配伍禁忌不清, 无法明确指导护士用药。如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注射液与钙剂有诘抗作用, 与利尿药同样有诘抗作用, 但其药物说明书上并未写明此种配伍禁忌, 药物配伍变化检索表上也无资料可查, 但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发现以上两种药先后接瓶时很快出现乳白色混浊, 不宜合用。如果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不熟悉、不掌握新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用药时不注意观察, 常可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

1.4 给药过程中不安全因素

护士在执行治疗过程中不严格规范操作规程, 医嘱用药不按说明书上先皮试而后用药, 如蛙降钙素注射液, 多数医师在用此药时未在医嘱本上注明皮试, 护士发现错误或有疑问时, 不及时向医师提出, 而是仍然执行。

2安全对策

2.1 强化护士的慎独精神

首先要加强对护士职业道德培养, 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和安全意识, 提倡慎独精神,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才能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为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必须认真做好“三查、八对”工作, 如果在用药过程中, 出现用药失误, 应及时汇报, 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护士中进行教育, 引以为戒, 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2.2 明确新药的使用方法, 把好用药第一关

当护士执行某种新药时, 首先应详细阅读药物的使用说明书, 目的是 (1) 明确该药的名称, 因为药品名称的一字之差就有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治疗效果; (2) 明确药品的剂型, 因为同一种新药有不同的剂型, 防止因剂型更换造成用药剂量的过多或减少; (3) 明确该新药的适应证, 一些新药有许多作用与用途, 护士必须了解该药的适应证, 掌握患者具体的用药指征, 以便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疗效; (4) 明确是否需要进行过敏试验, 了解患者有无同类药物过敏史, 需做皮试的药均用原液配皮试液, 同一种药更换厂家、批号必须重新试验; (5) 明确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并在用药前准备好出现此类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1]。当医生医嘱写的是药品通用名, 而药品包装是商品名时, 护士可通过询问药师或发药人员确认药物无误后方可执行, 对于不清楚的或有怀疑的药物, 不要模凌两可去执行。对于一些特殊用药和某些药物的注意事项尤要查对和交待清楚, 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2.3 收集并学习药品说明书

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和使用, 药品说明书已经成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用药的最基本、重要的科学信息源, 也是护士在执行药物过程中掌握药品信息的最基本的工具。特别是涉及安全用药的信息, 如药名、药理、适应证、注意事项、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在药品说明书中均有详尽说明[2]。护士长或质控员可以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或晨会后的时间组织大家学习, 使每个人对新药都能全面了解。也可以将说明书内容输入电脑中保存, 以供查阅。

2.4 完善病房的药品管理, 确保用药安全

严格病房内药品管理, 尤其是新药的领取, 对于发药单上的药名名称与药名不相符时, 必须与发药人员核对无误后方可请领。领取新药时, 应保留每一种药品的外包装, 对于包装相似, 大小和颜色相近的药品应分开放置, 摆药时以免误取。同一种药品更换厂家和批号时, 摆药护士必须做好标志, 重新皮试阴性后方可使用。

总之, 随着新药的出现, 新疾病的发现势必推出特定药、不同疾病的特殊用药。新药特定药的发展, 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开拓进取的新局面, 同时, 也赋于了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要求护士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通过学习不断将新药知识融入到护士固有的药理知识体系中, 拓宽护士的药理知识, 只有护士不断地学习, 掌握更新、更丰富的药物知识才能向患者提供安全的用药知识, 确保护理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姚爱群, 胡娟.临床应用新药体会[J].现代护理, 2001, 7 (3) :78-79.

篇4:护理人员安全警示教育

【关键词】护理;安全;健康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71-01

临床护理工作也涉及到病人由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护理,其中病人安全健康教育也受到患者的普遍认同[1]。健康教育是重要的护理内容,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病人和家属提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应用多种方式为病人实施科学的健康指导,使病人可以通过健康指导获取安全健康信息,取得自我保护的作用,可以主动配合医疗全程[2]。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对200例病人实施安全健康教育后,发放调查问卷,统计病人接受安全健康教育后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其中内科82例,外科78例,精神科40例;男108例,女92例;年龄7-78岁,平均年龄(40.5±3.8)岁;住院时间7-50d,平均住院时间(20.1±2.2)d。

1.2方法

护理人员对200例病人实施安全健康教育,具体健康教育方法:①沟通。为病人实施健康教育之前,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使宣传教育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客观性,护理人员以亲切的、诚恳的态度根据病人实际病情,为病人进行相关疾病知识和临床治疗的讲解[3]。②合作。护理人员为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并不是强制教育,护理人员与病人要建立起可以情感交流的平台,使病人乐于与护理人员交流,对护理人员具备基本信任,使病人乐于倾听护理人员的宣传教育,这时,护理人员宣传教育的内容,可以使病人更乐于接受,可以配合护理人员的方式去实践,取得良好护理效果。③集合与个别结合。集体宣传教育可以通过讨论某一问题为主,使护理人员可以面对更多的病人和家属,实现病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扩大宣传教育影响力,宣传教育的内容更容易被病人接受。个别指导指护理人员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为病人实施一对一护理指导,例如:可以召集病人一同观看视频、PPT等方式,接受护理人员的讲解,护理人员还可以配合视频资料为病人进行饮食、危急自救等指导,可以加强病人的印象,增强理解能力。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饮食知识、营养知识、运动锻炼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为不同病人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健康教育指导,为病人解答疑问,使护理人员与病人间保持融洽的关系,使病人更乐于配合临床治疗,利于病人临床疾病的康复。④单次与反复强化。大多外科患者是第一次住院,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所以,护理人员要每日反复为病人实施安全健康教育指导,例如:对骨科病人肢体运动等讲解,使病人可以复述后,配合临床演练和操作。护理人员通过临床安全健康教育,及时发现病人临床出现的遗漏或不准确动作,为病人及时补充护理讲解,直到病人可以完全掌握。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身体和心理情况,主动积极的和病人进行沟通,加强对病人安全健康教育与病人多接触,将个别指导和集体宣传教育结合在一起,及时为病人解答疑问,从而形成融洽的护患沟通环境,使病人接受临床诊治时,还可以掌握疾病知识与自身临床护理知识,逐步实现以护理人员安全健康教育指导下的良好的护患合作目标,及早康复出院[4]。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人入院1-3d,完全不知晓占80%,知晓度在10%以下的占12%,知晓度在10%以上的占8%;病人入院7-14d,知晓度在10%以下占15%,知晓度在10-60%占75%,知晓度在60%以上占10%。加强对病人的安全健康教育后,病人对疾病知识知晓率掌握情况理想,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

3 讨论

加强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安全健康教育可以使护理人员与病人可以面对面进行宣传教育,拓宽护理人员知识面,增强护理人员学习的动力,提高护理满意度。使病人在住院期间学到自身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知识后与护理人员间交流,可以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发生[5]。

总之,加强护理人员的病人安全健康教育实践可以使病人接受诊断治疗同时,做好自我保护,可以更积极的配合诊治全程,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尚淑梅,崔俊芳. 护理安全管理在康复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286-287.

[2]盛彩华. 精神科护理安全论析[J].当代医学,2012,18(13):124-125.

[3]刘英.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8A):2087-2088.

[4]黄美萍,李云芳,刘翠萍,等.在护理本科生中开展病人安全教育的实践[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50(1):82-86.

篇5:医院护理人员医德医风教育制度

1.护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卫生部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医德规范》手册等,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指导自己的工作。

2.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充分利用黑板报、《医院简讯》等宣传工具及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优秀护士演讲会,大力宣传、表彰医德医风高尚的先进典型人物事迹,进行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医德教育。

3.坚持利用院周会、护士长例会、护士大会等机会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及时通报病人意见、工休座谈会及医德医风考评情况,表扬好的,批评差的。

4.运用反面典型进行实际的医德医风教育,不定期印发通报全院的医德医风反面典型,并以此为教材,组织广大医务人员进行讨论,从中吸取教训。

篇6:护理人员安全警示教育

一年来,我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护理人员共同努力,已顺利完成培训计划。现总结如下:

一、培训情况:

1.今年院领导对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高度重视,每月组织护理人员柳参加州市医学会举办的专题学习,全年共150余人次参加市级短期培训。

2.支持护士接受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培训教育,今年4月份护理部积极配合桂林医学院广西卫干院函授点在我院举办护理本科函授培训班,33名护理人员参加该护理本科函授班学习。

3.鼓励护士参加高校的各种形势的专业理论函授学习,到目前为止,我院有本科毕业生28人,大专以上学历206人,已取得大专文凭以上的护士约占全院护理人员的80%以上。

4.全年由护理部组织全院性业务学习15次,其中专题讲座4次,“优 质护理服务”专题讲课2两批次进行;参加人数约1747人次。全院护理查房4次,其中内科2次,外科2次。

5.各临床科室每月组织科内进行小讲课和护理查房各一次,讲课内容以专科知识理论、技能操作、急救技能操作等,科室每月还进行一次以上的相关理论和操作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核工作来进行对待。查房内容本针对病区专科疾病护理常规、护理疑难问题进行,以提高护理人员专科护理水平,提高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安全。

6.全年派出护士参加市级以上培训班学习共97次,其中参加国家级培训班学习16人次,培训以专科知识、急救技能、护理管理等内容。

7.全年选派护理骨干外出进修14人,其中进修感染内科临床护理1人,神经内科护理1人,助产1理人,血液透析2人,消化内镜1人,中医外治护理1人,手术室护理2人,急诊急救护理1人,新生儿护理1 人,五官科临床护理3人。

8.为提高基础技能操作能力及急救技术水平,11月份由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术操作培训,并进行全员考试,参加考试人员238人考试成绩合格率100%。

9.6月份对新调入人员和新分配护士共39人进行三天的岗前培训,1

培训内容以护理文件书写、相关法律法规、职责、制度、护士仪容仪表、医院相关制度、医院内感染管理等,培训结束后进行CPR操作考试和院感相关知识考试,通过培训学习后再经过考试合格后方可到科室工作。

11.全年由护理部组织集中“三基”及相关知识理论考试11次,参加考试人员1516人次。

12.加强医院感染管理,6月份进行了医院感染管理的全院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的依从性。

13.做好护士长综合素质培训,11月份进行了护士长院内培训2天,8月份到区级医院(广西医科大)参观学习2天。13名护士长分4批参加区卫生厅护理管理培训。培训率100%。全院外出短期培训学习共97人次。

二、不足之处:

1.相关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有所阻碍,如:学分登记卡未能真实体现学时,有个别护理人员未参加学习也登记学分现象。

2.个别护士对学习不够重视,被动接受学习或为学分而学习。

3.个别科室的护士长思想观念不改变,以工作忙为理由,不安排、不督促本科室人员参加院内外相关业务学习。

4.护长外出学习机会少,院内业务学习授课质量待提高。

三、整改设想

⒈加强新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入科培训,计划2012年新入院护士进行为期1个月的岗前培训,强化护理技能及临床相关知识的培训。

2.各科室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市内各种短期培训:如条件许可尽可排班让她们参加学习。

3.各科室亲自抓人员培训工作,定期进行专科知识和专科技能培训并考核。

4.护理部加大督察力度,定期下科室检查培训、考核结果。

5.加强二级质控教学组人员,保证每月定期抽考临床常用护理技能操作。

6.全院性业务学习尽量安排在晚上或下午临近下班时间,以保证护理人员有时间参加学习。

护理部

篇7:各级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培养计划

一、业务培训与考核安排

1、每月组织1次护理业务学习。

2、每月组织1次护理业务知识查房。

3、每周自学1次院内感染知识并做好笔记。

4、每周1次护理业务知识提问。

5、每月组织毕业10年以内的护士进行三基理论考试一次。

二、根据年资不同,对各级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要求

1、毕业后1年暂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护理人员的培训:

要求以临床基础护理技能为主,兼学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能熟练掌握晨间护理、晚间护理、鼻饲、吸痰、吸氧、卧床病人更换床单及体温单

2、毕业后1—5年轮转护士的培训 培养目标:

⑴具有熟练的基础护理技能。

(2)能掌握精神科疾病护理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

(3)掌握护理文书书写。(4)能掌握心肺脑复苏技术。培训计划和方法: ⑴鼓励自学。

⑵由高年资护士进行传、帮、带。

⑶在实践中培训:利用护理业务查房、举办专题讲座以及通过实际业务指导加强基本功训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

⑷每月进行技术操作考核、理论考试、院内感染知识考试。

3、毕业后5—10年护士的培训 培养目标:

⑴具有熟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础护理护理操作技能,能执行系统化整体护理。绘制等。每月对其进行技术操作考核,护理理论知识考核及院感知识考核。⑵熟练掌握配合各科抢救的知识及技能 ⑶能参加护理科研课题的设计。

⑷达到护师任职条件及护理大专院校毕业水平。⑸能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术。培训计划和方法: ⑴鼓励自学。

⑵参加本科及大专的深造:自学、函授或脱产进修学习⑶有条件时参加短期专题学习。

⑷每月进行技术操作考核、理论考试、院内感染知识考试。

4、对护师的培训 培养目标:

⑴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术,掌握危重病人的护理和急救技术。

⑵掌握本专科新技术、新知识,能运用护理理论、技术和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身心整体护理

⑶能参加护生带教实习,能参加科研和总结经验或撰写论文 ⑷能独自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配合工作。培训计划和方法:

⑴自学、进修、有条件时参加专科进修班。⑵每季度进行业务知识考核。

5、对主管护师的培训 培养目标:

⑴具有课堂教学及临床带教能力,能组织本科病房护理会诊、护理查房及参加全院性护理会诊。

⑵逐步达到副主任护师的任职条件。

培训计划和方法:

⑴同护师培训方法

⑵有计划地选送到院外对口短期学习

篇8:浅谈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及防护

1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现状

1.1 锐器损伤是护理人员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伤害, 已成为一个很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锐器损伤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造成损伤的锐器没有被污染, 只引起创伤;另一种是造成损伤的锐器已被污染, 除造成创伤外, 还可以引起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前者只要我们在操作过程中遵守操作规程, 一般不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而后者则会给损伤者造成严重的后果, 带来身心的损害。

1.2 在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情况:将护针帽套回用过的针头;徒手捡玻璃碎片;将用过的针头、注射器毁形;将用过的注射器随意丢弃;在执行侵入性治疗如静脉输液、抽血等与患者血液、体液接触时没有戴手套;并且发生职业暴露后, 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该如何进行伤口处理, 没有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没有进行补救治疗和相应的追踪检查, 由此而产生的无助感和对职业的恐惧感在临床上也是普遍存在的。

1.3 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 而且多为介入性操作等高危险性的接触, 护士在工作中往往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不能自觉遵守标准预防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如接触患者或其周围环境后不洗手;配制消毒剂时不戴手套;接触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不戴医用防护口罩等, 暴露于这些感染因素下, 肉眼看不见, 且感染又不是随即发生, 很容易被忽视。

1.4 我国传统观念对医护人员采取的自身防护措施不够理解, 如果医护人员在治疗或者护理普通患者时按照普遍性预防原则进行自身防护, 社会的传统观念会认为医护人员对患者有嫌弃厌恶情绪, 导致一部分医护人员从患者心理角度出发而放弃采取普遍性预防措施。

2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对策

2.1 锐器伤是引发护士发生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因素, 护士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在操作时进行严格的自我防护, 如掰安瓿时使用纱布;不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回套针帽;操作完毕后小心处理各种锐器, 应放入专用锐器盒, 其余物品及时处置归位, 工作繁忙或抢救患者时, 应保持忙而不乱。戴手套可以防止各种污物直接接触皮肤, 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基本防护措施之一,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戴手套还能减少暴露时进入伤口的血液, 所以在接触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黏膜、破溃的皮肤, 处理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 进行静脉穿刺和其他操作 (换药、导管) 时必须戴手套。

2.2 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一项措施, 应遵循“六步洗手法”, 用流动水、肥皂洗手, 在接触患者进行各项操作前洗手和戴手套, 穿脱隔离衣, 戴脱手套前后必须洗手, 如果手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必须尽快洗手。手消毒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一环,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如不慎被刺伤或被患者抓伤、咬伤时, 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然后用肥皂液清洗和流动水冲洗伤口, 再用碘伏消毒包扎伤口, 及时将发生职业暴露的详细过程报告相关部门,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2.3 对于门、急诊患者, 医护人员在诊察、护理、手术等操作时, 都必须坚持按照标准预防的要求做好自身防护。对于住院患者, 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 特别是要知晓和患者相关的不正常的检查结果。

2.4 职业防护预防是减少损伤发生的关键, 比治疗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锐器伤损害绝大多数是可以通过在工作中集中精力, 认真、谨慎地完成每项操作, 改变操作中不良的习惯而避免的。因此, 置身于多种危害因素之中的医护人员, 应关注、爱护自己的健康, 明确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又是可以预防的, 在工作中要熟练掌握预防环节及技术, 强化消毒技术规范, 严格管理措施和各项制度, 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 以便更好地保护医护人员健康。

2.5 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 不仅关系到护士本身的健康, 而且关系到医院的建设。职业危害可能给护士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为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就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学习与培训。教育内容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相关的法律、护士锐器伤的现状及预防知识;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消毒隔离技术及制度;有关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育活动要持续、深入地进行, 贯穿于日常护理活动中。

篇9:护理人员流动与护理安全

【关键词】护理人员流动 聘用制护理人员 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11-01

1.资料

统计分析本科2012年有护理人员38名,其中聘用制护理人员30人,发生严重差错事故1次,其中新上岗人员4名,发生严重差错事故1次,护理风险6次。2013年共有护理人员43名,发生严重护理差错4次,其中新上岗护理人员10人,发生严重护理差错3次,护理风险15次,聘用制护士辞职5人。由此可见新上岗护理人员越多,发生差错事故频率越多,护理安全得不到保障。

2.护理人员流动的原因

2.1目前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慢性病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增强致使身心疾病的增加,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在加上社区护理人员的普及,使护理人员需求剧增,导致护理人员流动性大。

2.2因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导致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而超负荷的工作却得不到回报,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收入少、近几年伤医时间的发生于曝光,使他们身心疲惫,为寻找更好的工作单位而跳槽。

2.3单位内部分配的不公平,聘用制护理人员的待遇较差,缺乏人性化管理,导致心理不平衡而辞职。

2.4谋求自身的发展,有机会就离职到经济待遇更好的医院就职,或者考取基层卫生院的编制岗位,也有因结婚等私人原因选择离职。

3.护理人员流动对护理安全的影响

人员流动式市场经济的必然,它是劳动力市场成熟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人才主体意识觉醒懂得表现。它强化了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了竞争意识和人才意识。护理人员的流动包括两方面:护理领域内的流动和护理领域与社会其它领域见的流动。护理人员的合理流动对护理工作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然而护理人员流动也是一把双刃剑,护理人员流动对在岗人员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也对医院的护理管理及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过程当中与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及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甚至死亡。

3.1更替的护理人员一般都为低年资护理人员,技术力量下降。

3.2低年资护理人员整体基本素质影响护理安全 我科低年資护理人员(在本科工作3年以下)占75%以上,其中工作年限1年以下占40%,他们大多是学校刚毕业的或因各种原因跳槽来的护理人员,在院时间不长,少则几个月,多则1--2年。尽管上岗前都经过岗前培训,但因时间段,再加上低年资,技术操作熟练度低,经验不足,协作精神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够,都可能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如有的护理人员违反技术操作规范、不注重学习和业务培训,患者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发现、有的未做好健康宣教及采取相关措施、法制意识淡薄,护理记录不及时客观,这些情况都给护理安全埋下了隐患。

3.3新护理人员影响护理沟通 许多刚毕业的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经验缺乏对自身不自信等原因无法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患者也存在对年轻、不熟悉、技术操作不够熟练的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感,留下了安全隐患。

3.4一般对一个新来的护理人员而言从陌生到基本适应新环境需3个月左右的时间,但因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新来人员经短时间熟悉后就单独上岗,无形中增加了护理安全隐患。

4如何稳定护理队伍

4.1各级管理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护理管理的科学性,从制度到福利待遇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4.2建立、健全保护人力资源的有关制度、法规,对护士心理。心理需求的满足提供政策上的保证与支持 。尽量营造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

4.3加强尊敬、爱护护士的宣传,不断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为护理人员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让快乐延续下一篇:重庆单招综合测试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