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期历史的复习知识重点

2024-06-20

高一学期历史的复习知识重点(精选7篇)

篇1:高一学期历史的复习知识重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建立后确立起了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首先提出,1954年宪法中正式确认)

2.1954年人大召开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1956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标志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4.1947年,建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65年,建立了最后一个民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5.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7.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8.,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9.第一次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10.“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是在香港。“一国两制”实施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11.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12.“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3.国共两党关系经过了:合作—破裂—再合作—再破裂—再合作

篇2:高一学期历史的复习知识重点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篇3:高一学期历史的复习知识重点

一、围绕单元主题, 层层推导演进

新课标下的人教版教材有一突出特点, 就是绝大部分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以主题为核心, 然后层层分解, 形成整个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经纬网络。以中国史为例,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主题是“政治大一统”, 分别概述了封建集权制度的建立与调整, 大一统下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一统下的民族融合, 大一统下对外交往的初步繁荣, 大一统下多样性文化的气势恢宏。

二、紧扣单元的重点历史现象, 层层深化剖析

进行单元历史教学不能简单罗列历史知识, 要对一些重要历史现象进行理论化的分析。在历史分析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要注意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同时要注意“垂直高度”, 即把历史现象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分析, 也就是进行“立体交叉复习”。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 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观点, 学会分析历史现象, 从而减小学习难度, 提高复习效率。三要使学生知道任何历史现象都是相对的, 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新课标和考试说明中, 两者都做要求的应属于重点历史现象。比如:第七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的《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君主立宪制;美国的《1787年宪法》、民主共和制;法国的《1875年宪法》、“一票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等。

三、抓住历史单元知识的小线索, 建构纵横立体结构

单元复习中构建的小专题, 不能就某一单元而言, 而要就几个单元进行归纳。归纳的小专题可以帮助学生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史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单元学科体系之中, 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一般历史知识的时空性很强, 小专题化就是要根据列出的线索, 打破历史知识的时空界限, 打破原有单元知识体系, 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分门别类重新加以梳理, 从而形成关于某个历史问题的完整表述。

四、抓住单元知识的记忆方法, 夯实基础, 构建知识平台

其一, 浓缩式记忆法。包括字头法:就是记住知识点的第一个字然后联想全部的方法。如用“永通邗江”记住大运河自北向南的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口诀法:如“广厦福宁上”、“五口先通商”。还有简化法等。

其二, 趣味式记忆法。包括“谐音记忆法”, 如识记被蒙古帝国先后臣服的政权 (西夏、吐蕃、畏兀儿、金) , 各取其中第一个字谐作“西湖味精”。再比如“特征记忆法”, 即抓住知识点的典型特征来记忆。还有“数字概括记忆法”, 即把历史现象概括成“一、二、三、四……”等来记忆, 如十月革命的过程用“四个一”来记, 美国独立战争可用数字2、3、4、5、6、7、8的纪事法来进行知识记忆。

五、抓住单元的类似历史现象, 进行类比归纳分析, 找出趋势、规律、认识

夯实人文基础和能力基础 (在材料中寻找相关知识信息) , 以便提升学生的全面解题能力。如:以唐朝长安、扬州及明清南京、北京为例, 说明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这些城市现象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题解析:在解题过程中紧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因素 (城市功能、区域定位) 进行类比归纳城市发展新景象:长安坊、市分开, 出现繁华的商业区;扬州成为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有繁华的夜市。北京和南京是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发展趋势: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城市发展逐渐由政治中心向经济、政治中心转变;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在部分城市出现。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篇4: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经济大危机:(见前面)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主要内容:(见前面)

3、意义:(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2)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三)凯恩斯主义:

1、主要内容: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2、评价:(1)积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篇5: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②欧洲人的 “寻金热”(动力)③奥斯

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直接)④传播天主教的热情⑤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 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进步和地理知识的丰富(客) 过程: 迪亚士—好望角、达伽马—印度、哥伦布——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向西走,两个“伦”)

篇6: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重点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篇7:高一学期历史的复习知识重点

关键词: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复习,比较联系,通史意识

一轮复习在高三备考中持续时间最长, 地位最重要, 对于决战高考起到关键性作用。一轮复习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下面我主要从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重要性与复习方法等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历史基础知识及其重要性

(一) 什么是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中的基本线索、基本概念、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制度和历史现象;既有规律性的认识, 也有具体史实, 是史论结合的。

(二) 历史基础知识复习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培养主要着力于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足以看出基础知识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提升学科能力、形成思维方法、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丈高楼平地起, 要想建成历史学习的大厦, 基础知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接下来我主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谈一下历史基础知识复习的具体策略。

二、教师对基础知识复习的组织策略

(一) 研究考纲, 选择重点

高中历史内容丰富并且有一定深度, 如果对基础知识复习面面俱到的话就会导致重点不突出, 面面都不到, 使一轮复习简单雷同于新授课, 直接影响一轮复习的效率。可见选取复习重点十分必要。那么选取重点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什么?只要高考考的就是重点, 因此选取重点要把握三个面向:面向高考真题、面向考纲、面向课标。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情合理并且大胆的取舍, 突出重点, 同时适当补充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分期。

(二) 整合教材, 形成专题

当前我们用的岳麓版教材基本采用专题模式编写, 没有完全按照历史顺序。因此不少学生缺少历史的时间概念, 往往做不到把古今中外的重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出来;也有学生对知识线索不清, 记忆混乱。因此在复习中针对学生的这一劣势, 可以结合课标要求适当整合教材, 以帮助学生在专题史的基础之上形成通史意识。比如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4课主要讲授秦朝之后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教材分别陈述了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一系列制度, 但是线索较乱, 结合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学情, 可以打破教材顺序, 按照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层含义即皇权与相权之争, 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这两条线索, 结合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梳理重要政治制度与重大史实, 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出结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地方分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直至被废除。这样梳理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 形成内容上的连贯性, 有助于形成时空明确、概念清晰的立体化知识体系。

(三) 联系比较, 把握规律

在高考中对于重点问题的考察往往不会仅仅局限于课本的表层内容, 通常体现出了古今中外联系比较这一理念, 以此达到学史的目的, 同时也是课标中要求的目标之一:通过历史学习, 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 汲取历史智慧, 开阔视野, 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比如必修一第一单元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央集权制度时, 可以结合必修二、必修三分析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思想体现为儒学占据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可以进行中西对比, 从制度实行的原因、特点、意义等方面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相对比。

(四) 知能并重, 多练多思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 在对知识的运用中, 才能提升能力。一轮复习不仅要夯实基础, 而且要直击高考提升能力。因此对基础知识不能要求学生盲目的死记硬背, 可以尝试灵活变换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如适当补充小材料, 创设新情景, 提出新问题, 开发新题型等, 这些方法既能够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 归纳材料观点的能力, 又能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 防止对历史知识学的死背的死。如在区别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时, 可以采用函数图的方式加以区别, 提示学生以横轴为时间, 纵轴为发展程度, 让学生画三个函数图, 以此区分概念并加深对概念宏观上的理解。

(五) 形成通史意识, 做好向二轮复习的过渡

当前高三历史复习大多使用三轮复习法。其中一轮复习主要采用专题复习的方式, 目的是让学生夯实基础, 深化理解, 形成体系。二轮复习是在大通史小专题的复习思路下, 形成通史意识, 建立时空概念, 强化重点问题, 提升学科能力。一二轮复习既是一种梯状提升的关系, 又是相互呼应的。因此在一轮复习的具体环节中可以适时呼应一下二轮复习的主旨, 特别是一轮复习进行到必修三复习的时候, 在政治史、经济史基础知识已经完成的基础之上, 进行不要的知识回扣与整合, 既有利于复习巩固旧知识, 又有利于知识的体系形成与深入理解。

上一篇:我爱我的妈妈高中作文下一篇:小学甲流工作前阶段总结小学甲流工作前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