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管理

2024-05-06

国防科技管理(精选6篇)

篇1:国防科技管理

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中国大学网 ) (2001年2月12日国防科工委、国家档案局文件科工办〔2001〕37号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安全完整地保存、科学规范地管理和有效利用国防科技工业档案,更好地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防科技工业档案是指国防科技工业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集团公司所属各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委管各单位(以下简称“委管各单位”)在从事各项职能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材料、电子文件、图表、声像材料以及其他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根据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确保国防科技工业档案的安全、完整、准确、系统,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第四条 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是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必须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坚持“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制度,把档案工作列入本单位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保证机构、人员、经费和设施设备等必备条件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第五条 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档案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国防科技工业保密规定,加强对各个工作环节的管理,确保档案秘密的安全。 第二章 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防科工委”)档案工作机构在国家档案局的监督、指导下,负责组织管理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负责本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对本单位各部门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 (三)对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档案工作提出管理要求和进行业务指导,并对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四)组织国防科技工业档案科研成果的申报和评审; (五)组织开展国防科技工业档案科研、档案宣传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工作; (六)委管各单位档案工作年报统计。 第七条 各军工集团公司是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的`责任主体,根据本集团公司档案数量和工作任务等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档案工作机构,统一管理本军工集团公司档案工作,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制定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本集团公司档案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组织编制本集团公司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统一部署、组织实施;负责本集团公司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 (三)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 (四)按照档案全宗范围,组织立档单位做好档案的进馆、接收、保管和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负责管理本集团公司档案的对外公布工作,负责本集团公司档案统计年报的编报工作; (五)组织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负责文件材料归档的协调和档案的齐套与验收及军工产品档案的统一管理;负责本集团公司引进与出口技术文件材料的归口管理及集团公司内跨单位档案材料的调拨管理; (六)负责组织并指导所属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科研、档案保护、档案宣传及档案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七)完成国防科工委交办的其他档案工作。 第八条 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是国防科技工业档案工作的基层工作单位,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规章、制度,制定本单位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对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二)负责制定本单位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统一部署、组织实施; (三)负责本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并对立卷归档工作实行监督、检查、业务指导和考核; (四)负责本单位各种门类、各种载体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及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工作;负责本单位档案统计年报上报,并按照规定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机构和档案局负责地方军工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管理,协同国防科工委对所在地区承担军品任务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三章 人员管理 第十条 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档案馆人员编制标准,配备适应档案工作需要的专职档案人员。档案工作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 专职档案人员应当政治可靠,忠于职守,熟悉业务,遵守纪律,严守国家机密,一般应具备档案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第十一条 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档案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十二条 档案工作人员属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按档案专业或工程技术专业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各单位应根据档案工作岗位需要,设立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支持档案部门做好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工作。 第十三条 档案工作人员(包括立卷部门的兼职人员)须接受档案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其业务能力的考核、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和晋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 第十四条 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立卷、归档工作要纳入科研、生产、基本建设、经营管理、教学等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在下达工作计划任务的同时提出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在检查计划任务进度的同时检查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情况。 第十五条 归档工作要纳入部门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或经济责任制。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以及科技人员提职考核时,必须有档案部门出具的专题归档情况证明材料或签署意见,并作为岗位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依据之一。 第十六条 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在产品试制、基建工程、外购设备或其他技术项目进行定型、鉴定、验收时,应当由档案部门预先对应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验收。凡文件材料未归档或归档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必须限期改正,否则视同未完成任务,不能进行定型、鉴定、验收。 第十七条 凡在科研、生产、建设、经营、教学、外事及党政管理等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均应向档案部门归档。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将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据为己有或拒绝归档。 第十八条 因公出国学习考察和外出参加重要会议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应由当事人在考察活动和会议结束后及时归档。 第十九条 中断、下马项目的文件材料,应按要求及时做好整理归档工作。 第二十条 文件材料一般归档一份,重要的应归档副本,分别保存。 第二十一条 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是原件,按归档要求整理立卷,确定保管期限,签署手续齐全。做到完整、准确、系统、规范,用纸、用笔、粘贴、装订等都符合档案保护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 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CAD/CAM技术产生的电子文件,其文件的收集与归档按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第五章 档案的管理 第二十三条 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应以全宗原则管理军工产品档案,维护军工档案的齐全完整。承担军品任务单位形成的军工产品档案,应建立军工产品档案全宗。 其他各类档案,应贯彻国家有关规定,按照集中统一管理 原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职责。 第二十四条 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在资产与产权变动时,应将档案的处置作为单位资产与产权变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档案部门必须参与此项工作。 第二十五条 军工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破产或被非军工企业兼并,军工集团公司档案部门须在企业资产清算时参与企业档案的清理工作,将军工产品档案收归集团公司保管。 第二十六条 军工产品档案不参与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企业资产评估。军工集团公司所属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的,企业军工产品档案应归属军工集团公司。其他军工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军工产品档案应就地封存,由原企业档案部门保管或移交上级指定的档案部门。 第二十七条 档案价值鉴定、密级调整工作应定期进行。由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组织档案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组成鉴定小组,准确判定档案的存毁。销毁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须严格按规定进行。 第二十八条 为确保档案的安全和有效提供利用,档案的库房建设与改造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 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应建立档案工作统计报告制度。各军工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统计年报报所属军工集团公司,委管各单位档案工作统计年报报国防科工委。 第三十条 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改进档案管理和利用方式,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做好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秘密安全。 第六章 档案工作经费 第三十一条 各军工集团公司、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委管各单位要把档案工作经费列入本单位的财务预算,每年按比例安排一定数额的经费,保证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三十二条 档案库房建设、设备购置和档案检测与档案专职人员健康保护所需经费,按财政法规及各级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执行。第三十三条 各类档案的档案保管费用、业务指导费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费用从各单位相关业务和管理经费中支出。 第三十四条 档案人员培训费从各单位教育经费中支出。 第三十五条 档案编研和课题研究经费按有关渠道立项,

★ 中国工商银行印发《中国工商银行银行承兑汇票管理暂行规定》和《中国工商银行

★ 中国工商银行

★ 暂行规定

★ 档案销毁请示

★ 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

★ 中国工商银行柜员个人年终总结

篇2:国防科技管理

国防科技, 器具, 工业计量, 办法, 管理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的监督、管理,保证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准确可靠,根据《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是指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技术机构用于量值传递的计量标准装置和计量测试研究中心、计量专业站、区域校准实验室建立的校准装置、测试系统。

第三条国防科工委统一组织编制国防军工计量发展规划,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技术机构根据规划建立计量标准器具体系。

第四条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的申请与考核、检定与校准、使用与监督、变更与废除等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五条国防科技工业用于量值传递的有证标准物质纳入计量标准器具管理。因国防科技工业量值传递特殊需要研制的专用标准物质的管理执行《国防专用标准物质管理办法》。

第六条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技术机构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校准装置、测试系统应当经考核(复查)合格后使用。

第七条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技术机构建立的国防最高计量标准,应向国防科工委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提出申请,经国防科工委计量管理机构批准,报国务院计量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核,考核合格颁发证书。对暂不能安排考核的特殊项目,由国防科工委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组织考核。

第八条国防科技工业区域校准实验室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经主管部门或军工集团公司同意后,向国防科工委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提出申请,国防科工委计量管理机构批准后组织考核,经考核合格颁发证书。

第九条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申请考核,经考核合格颁发证书。

第十条.国防科工委计量测试研究中心、专业计量站和区域校准实验室的校准装置测试系统的申请考核按第八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考核的内容、程序,按国防科工委颁布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国防科工委计量管理机构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公布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器具目录。

第十三条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统和计量检定规程进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检定规程不能满足国防科技工业特殊要求或者无国家计量检定系统、检定规程时,执行国防科工委组织制定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器具等级图和计量检定规程。

第十四条国防科技工业的最高计量标准,接受国家计量基准、标准的量值传递或直接进行国际、国内比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技术机构的其它计量标准器具的量值应溯源到国防科技工业最高计量标准。

第十五条校准装置、测试系统的量值应能溯源到相应的计量标准,对不能直接溯源的测试系统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加以验证。

第十六条计量标准器具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应有使用和维护记录,建立技术档案。第十七条计量标准器具应由专人保管和维护,定期检查其技术状况,存放和使用环境条件应满足计量检定规程要求。使用、运输时必须执行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最高计量标准只用于检定、校准。如果确需用于工程测试,应严格审批手续并保证其原技术性能不发生改变。

第十九条计量标准器具的考核、溯源与使用应接受相应计量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第二十条已建立的计量标准,未经组织建立该标准的计量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拆卸改装,不得自行中断量值传递。

第二十一条计量标准器具在有效期内,需要更换测量器具及配套设备的,应当办理更换手续。

第二十二条计量标准器具因故需暂停使用时,建立单位需提出暂停申请,由原计量考核机构办理暂停使用手续;恢复使用时应提出恢复使用申请,并由原计量考核机构办理恢复使用手续。

第二十三条计量标准器具的撤消,由原建立单位提出撤消申请,经原组织建立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管理机构批准后方可终止使用,并报原考核机构备案。

第二十四条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校准装置、测试系统的考核(复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适当收取费用。

篇3: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

1 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内涵

战略管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战略的管理。战略管理是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评价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与战略的区别是:战略指的是组织的“谋划或方案”,而战略管理则是指对战略的一种“管理”,即对组织的“谋划或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控制[1]。

国防科技战略管理,是最高决策层(战略主体)依据国家战略,尤其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国防战略,对国防科技战略所作的分析、筹划和实施[2]。具体来说,国防科技战略管理主要指如何制订国防科技发展的规划和计划以及实现这些规划和计划的方针政策。大致包括:从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客观条件出发,提出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重点项目或计划,建立或调整发展的体制、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等。这是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教育等发展的需要及所提供的可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3]。

国防科技战略管理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宏观性。国防科技战略管理首先是一种宏观管理,确定和把握国防科技发展的大方向,进行总体策划、发展政策研究是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宏观总体平衡、优化是其首要的管理原则。

(2)综合性。国防科技战略管理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而不是专业性技术工作。在高层次的战略管理领域,涉及到的不仅是技术和军事问题,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伦理道德的问题。故对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管理的综合性要求远远高于对专业性技术管理的要求。

(3)协调性。国防科技战略管理涉及到国防科技系统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的科研项目,因此,要区分轻重缓急,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和矛盾的不同方面,顾及方方面面的关系,进行总体、全方位协调管理。在战略管理中,对管理的协调职能要求明显高于对其组织、指挥职能的要求。

(4)超前性。国防科学技术不是着眼于当前国防的安全性,而是着眼国防安全系数的不断提高,着眼国防和战争的未来与发展,因此,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决不能是守成战略——将来打什么仗现在研究什么武器,没有一定超前性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绝对不可能是成功的战略。

(5)开放性。与国防科技的具体技术成果不同,国防科技发展战略一般不需要保密,反而要众所周知,其目的:一是为了振军心,鼓士气,在国际上起威慑作用,以及获取相关环境产生反应的信息;二是在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实施中需要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参与,甚至需要进行国际技术经济合作。

(6)民主性。国防科技发展战略涉及到国家的全局利益,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紧密相关,战略的实施需要消耗大量的科技、经济资源,战略决策一旦失误,将难免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在国防科技战略管理中要强调民主性,集思广益,尤其是要充分吸收专家的意见。

(7)经济性。国防科技战略管理是在宏观层次上的管理,资金的规模、来源、分配及其投资效果是战略管理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国防科技战略管理应该有经济管理的属性,财力方面的供给与需求条件无疑是影响国防科技战略管理决策的重要因素。

(8)规范性。国防科技发展战略不是随机应变的研究开发过程的战术对策,而是相对稳定的政策、法规、规划、计划。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管理不同于科技单位的微观管理,其方式、方法,人、财、物的配置、调节等一般不能由管理人员的个人意志随意左右,而是有一套战略工作规范,也不许经常更改、变异,它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

2 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发展现状

战略管理发轫于20世纪中叶,是将军事上的战略概念与工商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半个世纪以来,战略管理逐渐走出企业经营领域,不断向其他领域拓展,并且在经济、科技、教育、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5]。

国防科技战略管理是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科学研究以个体研究和小规模集体研究为主,管理方法比较简单,而且大多由科研人员本身进行管理。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直至今天,从“曼哈顿工程”到各国的核武器开发和航天技术发展计划,都是将大规模的国防科研项目的管理作为一门专门的科学技术。

20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在“北极星潜艇计划”中利用计算机管理开发出计划评审技术(PERT),这一技术的出现被认为是现代项目管理的起点。60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阿波罗计划”中开发出著名的“矩阵管理技术”,并将风险管理运用于项目管理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麦克纳马拉出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后,提出了“集中指导与分散实施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实施了统一的“规划、计划和预算编制制度”(PPBS),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统筹规划国防和武器装备建设,减少了重复浪费。7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开始对武器装备或系统按全寿命费用(LCC)进行设计和管理,全寿命管理理论由此成为军事装备管理的重要原则。80年代初,美国国防科技政策专家保罗·尼采提出了衡量武器装备发展项目是否科学合理的“尼采三原则”,即军事上有效、生存能力强、效费比高,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防授权法将该原则作为正式法令颁布施行。80年代末期,美国进一步提出了“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口号,其目的就是强调在发展武器装备的过程中必须使军事战略和军事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1994年美国国防部副部长邦办拉里·林恩在先期技术演示验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先期概念技术演示验证,从而大大促进了技术从实验室向战场的转化速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环境和竞争方式悄然改变,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理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更趋于系统性。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防科技战略管理成为趋势;二是战略联盟成为大科学时代国防科技战略管理必然选择;三是理论框架重构成为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热点;四是生态学等学科理论为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理论体系注入活力;五是核心竞争能力培育成为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着力点;六是综合集成、军民一体、开放合作创新等成为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新举措;七是综合运用“基于威胁”、“基于能力”、“基于效果”的战略管理理论;八是系统采用科学预见、风险评估、效能分析、综合集成等战略管理研究方法。

美、俄等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十分重视国防科技战略管理工作,纷纷制定国防科技发展计划,改革和调整国防科技战略管理模式,加强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管理,已基本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管理策略。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防部多次公布或调整了《国防科学技术战略》以及支持该战略的《基础研究计划》、《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和《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以指导和规范国防部的技术发展和投资工作。俄罗斯2002年制定了《2010年前俄罗斯武器装备发展规划》,2009年颁布了《俄联邦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英国2006年公布了满足其21世纪军事需求的《国防技术战略》。法国议会2001年通过了《法国2003—2008年军事计划法》。日本2009出台了新的防卫大纲和《2010—2014年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积累了大量管理大科学的成功经验,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956年,中国首次从国家的层次,统一组织、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其中包括发展国防科技的任务、重点、途径和措施。60年代中期至2000年,我国相继制定了“三五”、“四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等发展国防科技的五年计划。这些计划推动了国防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6]。近年来,国内出版的一些学术著作涉及到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相关问题,但总的来说,对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很不系统、深度也不够,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 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

国防科技战略管理过程包括国防科技战略分析、国防科技战略制定、国防科技战略实施、国防科技战略评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前后相继,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系统过程。国防科技战略管理过程是围绕国防科技战略指导思想而展开的管理活动,因此,国防科技战略指导思想是国防科技战略分析、国防科技战略制定、国防科技战略实施、国防科技战略评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3.1 国防科技战略分析

分析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环境,是制定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一是根据国家安全对国防科技发展的需求,提出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二是获取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的情报信息,包括国际安全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社会条件,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现状、前景等;三是深入分析和研究本国国防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包括国防科研、国防科技投资、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人才、国防科技体制管理、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等方面,预测未来战争的特点及作战样式对国防科技的要求、影响等。

3.2 国防科技战略制定

在进行外部和内部环境分析并明确国防科技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可供组织选择的国防科技战略方案。其主要任务:一是选定国防科技战略重点。战略重点通常是指国防科技战略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部位。二是选择国防科技战略途径。战略途径是为实现国防科技战略目标而选择的基本道路,国情和战略目标不同,所选择的途径也不相同。三是划分国防科技战略步骤。按战略实施的预计时间长度,划分若干个实施步骤,并对每个实施步骤的时间控制点和目标控制点进行总体谋划。四是制定国防科技战略措施。国防科技战略措施一般可分为防务经济政策、国防科技政策、国防法律制度等措施。五是拟定并评估国防科技战略草案。即将不同的国防科技战略目标及战略重点、战略途径等组合在一起,形成多个国防科技战略草案,并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多个战略草案进行比较。六是确定国防科技战略方案。在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个国防科技战略草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

3.3 国防科技战略实施

战略管理的关键在于战略实施。不能付诸实践,再好的战略也无益于国防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国防科技战略实施是借助于计划、方案、预算和一定的程序,实现其战略和政策的行动过程。其主要工作:一是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各自责任。将国防科技中长期规划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将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明确各自责任,推进落实。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保证战略重点。国防科技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对国防科技战略重点要增加资源配置,对需要限制发展的领域则要减少资源配置。三是调整组织结构、推动战略实施。要建立精简、高效的国防科技决策机构,调整相应的国防科技重点职能部门,推进战略实施。四是完善相应的制度、机制,加强执行力。制度是思想转变为行为的中介,没有相应的制度,再好的思想、规划都是空的。需要建立的制度主要有国防科技决策制度、科技管理制度、人事和财务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等。五是加强战略领导,推进战略管理。在国防科技战略实施中,战略领导主要体现在确立战略方向、确定战略重点、建设学术和管理队伍、培育国防科技文化等方面[7]。

3.4 国防科技战略评估

从战略管理的整体来看,战略评估主要是建立一种反馈机制,是整个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国防科技战略规划和计划付诸实践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只有在实施过程中经过系统、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估,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国防科技战略评估是指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分析、计算、评价国防科技发展所能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发现战略差距,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及时纠正偏差。国防科技战略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活动:一是检查战略基础。为了把握国防科技战略基础的状况,可以对下述关键问题进行评估:优势是否得到加强;弱点是否还是弱点,在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新的弱点;机会是否变化,是否有新的机会;威胁是否存在,是否有新的威胁等。二是衡量战略绩效。将国防科技战略规划中的目标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实施战略规划过程中已取得的成绩。通常,科学地衡量战略绩效,有赖于确立明确的并尽可能量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三是战略的修正与调整。即通过战略基础检查和战略绩效评估,决定是否继续实施战略,或是调整战略,或是重组战略甚至终止战略[7]。

4 我国国防科技战略管理中应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管理部门在制定国防科技发展战略中开始重视国防科技发展目标、战略重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等关键问题,这是十分可喜的。借鉴发达国家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实际,当前应妥善解决以下几个重大问题[8]:

(1)战略与决策问题。我国国防科技领域取得“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成就,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决策的远见卓识与各方面持之以恒的大力支持,而我国在核电与民用飞机等一些高科技领域经历的曲折,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因于战略与决策上的摇摆和部门之间的掣肘,因此,明确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的意志与执行力,将是决定新时期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成败的关键。

(2)集成整合的机制问题。国防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是集成创新。如何有效整合各领域的先进技术,实现在国防科技上的系统集成,是国防科技创新机制的一个核心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民用科技发展很快,一些中小企业拥有不少核心技术,如何适应新形势,开拓民用先进技术进入国防科技领域、国防科技向民用技术领域扩散的途径,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3)重大科技工程与基础能力并重问题。重大科技工程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十分突出,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以及阿波罗计划,欧洲的伽利略计划、我国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工程,都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在抓重大科技工程的同时,应将科技与工业基础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战略问题去下大力气抓,这是重大科技工程成功的保障,也是持续创新的基础。

(4)顶尖科技创新人才问题。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要有一批创新人才。缺乏能够把握科技发展方向的顶尖级科学家,难以提出开创性的科研课题,是当前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如何吸引、凝聚一流人才,这是新时期国防科技战略管理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5)原始创新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科技领域,主要是跟踪追赶,靠自己的力量研究国外已经有的科学技术项目,而取得真正原创性的成果比较少。在国防科技领域,这个问题同样存在。随着我国国力和科技经济实力的增强,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已经提上紧迫日程。

(6)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创新能力问题。近年来国防科技领域进行了一些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但总的来讲,还没有建立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法律与政策体系,改革滞后、机制不活仍是制约国防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问题。要把推进国防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提上紧迫日程,采取措施激发企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创新的动力。

摘要:国防科技战略管理是国防科技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系统研究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内涵、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发展现状、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我国国防科技战略管理中应重视的问题等,对于科学制定我国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加快国防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理论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海峰,张莹.管理学——原理与务实[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01

[2]吴鸣.国防经济运行与管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65

[3]温熙森,匡兴华.国防科学技术论[M].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95

[4]刘戟锋.国防科技发展战略[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8:258-261

[5]李思一.战略决策与信息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18

[6]吴远平.新中国国防科技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411

[7]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8.119-122

篇4:美国的国防科技管理体制

一般认为,美国政府对国防科技活动的正式管理与支持是从1945年开始的,经过70多年的发展演变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独特国防科技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使得美国在国防科技管理活动方面不断走在世界前列,保证了美国在世界国防科技领域始终处在领先地位。

一、美国国防科技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

美国国防科技管理体制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改革完善,其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美国独立到1940年二战以前,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政府很少涉及科技活动;二是1940年到1970年,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和科技在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美国迅速建立了一个以军事为目的的科技研发体系,二战后的长期冷战使美国又进入一个以军事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活动时期;三是1970年至1988年的转型时期,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美国不断对其科技政策进行调整,科技管理体制也发生相应变化;四是冷战结束后至今,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发生重大改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的国防科技政策又进行了重大调整。

(一)自由发展时期(1940年以前)

1915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这是美国政府成立的第一个军事研究机构,扩大了政府组织科学研究的权限。同年,美国海军成立了海军咨询委员会。在史密森博物研究院和国家科学院的倡议下,时任总统威尔逊指令国家科学院组成国家研究委员会,其任务是为政府、大学、企业和其他研究组织之间的合作创造条件。至1920年美国已形成了由联邦实验室、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私人科学基金会设立的科研机构组成的全国性的科研体系。这一时期美国政府的重点是农业、国家资源、军事以及航空器等的发展,但几乎没有对科技研发进行投资,也没有制定国家科学规划和国家技术规划,除航空领域外,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发明者个人和企业自行推动,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节自己的研究领域。美国军事科研的技术成果缺乏统筹管理和使用,由美军各军兵种各自为政、互不通气进行分散管理。

(二)逐步建立以军事为主要目的的科技研发体系(1940年—1970年)

1941年罗斯福总统批准成立了国家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该办公室比一战期间的国家研究委员会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并在二战期间统筹了全国的科学研究活动,美国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雷达以及青霉素等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都是在该办公室的领导下完成的。通过这些研究计划,美国确立了政府委托私人部门承担研究项目,在政府、企业和民间研究部门互动下,协调实施国家科技计划的科研机制。“曼哈顿计划”的成功显示了这种科研机制的巨大效率。1941年美国政府成立了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OSRD),以适应战时需要,加速武器装备的研制。从1945年开始美国联邦政府的相关机构分别对大学的科研活动进行资助。1946年成立的海军研究办公室在得到国会授权后与美国的81所大学签订了177份研究合同,扶持了600多个科研课题。1947年成立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则掌管了原子能科学的研究活动。1958年为了巩固美国在空间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美国制定了《航空航天法》,将以前的航空咨询委员会及其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这一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逐渐形成了以国家实验室和民间企业以及私人研发机构合作的研发体系,确立了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体系,将原隶属于国防动员局的科学咨询委员会改组为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并成立了由总统任主席、政府各部门首脑为委员会成员的美国科技最高决策机关—联邦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全面加强科研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三)科技政策调整转型时期(1970年—1988年)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建立了以军事技术为主的科技研发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过分强调国防与空间技术研究,严重削弱了民间工业科技的发展。进入70年代,美国又发生了经济衰退,政府开始反思长期以来的科技政策,并对科技政策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1972年尼克松政府成立技术评估办公室,制定了《科技评估法》,要求对重大科技项目进行评估,对国家拨款的研究与开发优先项目进行调整。1974年美国政府成立能源研究发展局,后升格为能源部,以期加强在石油、煤炭、太阳能、风能、地热以及核能等方面的能源研究和开发利用。1976年在时任总统福特的建议下,美国国会批准设立了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并于当年4月通过了《国家科技政策、组织和优先法》,这是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部科技立法,赋予了政府制定国家科技政策的权责,同时也确立了美国国家科技政策在国家政策中的重要地位。

(四)冷战后的国防科技管理体系(1988年至今)

1990年根据美国国防部授权法,美国成立了“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由13人组成,其中9人由政府指定,包括政府官员、私企技术专家和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各3人,另有4人分别是国防部、能源部、商务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指定的代表,委员会由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牵头。根据法律要求,“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在2000年之前每两年要向总统和国会提交一次有关国家关键技术的双年度报告,这些“关键技术”应是对美国长期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技术领域。在制定和完善国防科技政策的同时,美国政府国防科技管理体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包括改革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将部分国家实验室委托私人企业管理;着力开展军事技术民用化、商品化和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工作,并由高级技术研究署主要负责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指定由商务部和国防部全面负责高技术研发,不再单设机构,等等。

二、美国国防科技管理组织机构

美国为依托军事技术维护其国家安全和一超独霸地位,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如“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工程”、“导弹防御计划”等。这些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在短时期内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巨大成功,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的综合国力。这些国防科技重大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领导和有效的组织实施。

美国政府涉及国防科技管理的主要部门是国防部,此外还有能源部、国家宇航局、商务部、国务院等部门。美国的国防科技研发力量主要是私营企业,还有少量的政府、军队的科研生产力量。国防部每年制定关键技术计划,对影响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关键技术给与重点支持,并组织军兵种提出武器装备需求,经国会批准和总统签署指令后,由国防部组织军兵种实施武器装备科研和生产计划。在国防部提供的科研经费和武器装备购置费的支持下,由政府、军方、私营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进行武器装备的论证、设计、研制和生产。有关核武器和军用航天系统的研制生产,则由国防部和能源部、宇航局共同组织实施。在武器装备研发过程中,国防部和军方有专门机构对国防科研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

三、美国国防科技管理实施

美国国防科技组织管理实施包括立项管理,实施管理,以及评估和验收管理。

(一)国防科技立项管理

美国国防科技立项管理,在充分考虑国家安全需求的前提下,经过充分论证和开展预研工作,通过制定专项科技研发计划为立项形式,并在专门委员会或常设机构的领导和组织下实施管理。

从美国历史上已经组织实施完成的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可以看出,这些项目往往起始于科学家或高层决策者个人提出的建议或设想,经过政府和军方以及科技界和企业反复酝酿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如著名的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即是建立在《高边疆:国家生存的战略》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这份报告是由美国前国防情报局局长格雷厄姆和美国氢弹之父泰勒为首的数十名科学家为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防御系统向里根总统提出的。里根在1983年3月23日宣布了举世震惊的《战略防御倡议计划》,并于1984年1月批准“战略防御研究计划”,成立了“战略防御计划局”。1985年3月该局首次向美国国会提交了“战略防御倡议研究计划”报告。由此看来传统上美国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的产生,没有法定程序和固定方法,而是一个根据国际军事竞争环境变化和国家重大安全需求的决策过程。近30年来由于美国政府、军方、军工科研机构和企业日益重视国防科技管理,加之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运用,美国在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的产生上,逐渐由过去的科学家或高层决策者的个体行为,发展到以国防部为主导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决策行动,通过制定导向性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或计划,运用科技管理方法和工具,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国防科技重大项目立项管理制度。

(二)国防科技实施管理

美国政府在二战和冷战时期提出的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如“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和“导弹防御计划”,都是以维护美国国家最高安全利益为指向,采取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的科技研发实施体系,组织众多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参与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研发活动,并以企业为实施主体。“阿波罗”计划在高峰时期有2万家企业和200多所大学、80多个科研机构参与组织实施,参与人数超过30万人。

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军事变革,国家安全更加依赖于高科技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美国在保持其科技竞争优势和经济掌控优势的同时,力图全面控制和抢占新的军事科技制高点,不断推出军民融合色彩浓厚的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同时,美国政府一改过去反对企业联盟的政策,鼓励与国防部有紧密联系的军工企业进行联合和兼并,以此扩大军工企业规模,增强军工企业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国防科技实力。

(三)国防科技评估和验收管理

美国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项目具体特点和要求实行中期检查和评估,从质量、进度和财务支出预算等方面跟踪控制,尽可能降低风险。为了加强对国防重大工程项目的评估,美国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计划评估等级工具(PART),该工具适用于美国所有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估,以达成客观、透明评价政府国防科技计划的实施。

美国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的定期评估和完成验收,一般都由相应的专门机构负责,专门机构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在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发挥作用,为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实施提供了可靠保证。在政府制定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相关法律法规时,专门机构监督立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并提出相关立法建议,以避免政府盲目决策。在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立项和评估过程中,专门机构负责评估立项的可行性以及对投标单位进行评估,其评估结论对招标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项目的跟踪管理和验收过程中,专门机构负责监督和评判。总之,专门机构是政府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织机构,有效发挥了监督和咨询作用,保证了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四、美国国防科技体系的军民一体化

美国国防科技体系具有高度军民兼容性,国防科技力量雄厚。国防部是美国国防科技研发的主导单位,其科研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军队科研单位,由美军组建和直接控制,主要从事应用研究。二是大学科研机构,美国480多所“研究型大学”中,与国防部签署合同的有250多所,军事科技基础研究项目的50%是由大学科研机构完成的。三是国防工业企业科研机构,这些企业研究机构除了从事军品试制和生产外,还积极进行国防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四是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如联邦能源部有三个研究所主要从事与核武器有关的科研活动。美国国防科技体系军民一体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国防科技体系市场化。美国军工产品科研生产都是通过市场经济方式、按照市场规则完成,政府、军方和企业共同承担科研开发风险,相互进行科研情报信息交换和技术转让,成果共享,互惠互利。美国《联邦采办条例》规定,“合同官应公开合同业务,以增强竞争和扩大工业界参与”,“实行全面和公开竞争”。

二是运行机制顺畅高效。美国国防科技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体系,包括利益机制、政策机制、计划机制、合同机制和法律机制。通过完善的国防科技政策和规划、计划,引导、推动和规范国防科技进步与发展。同时,美国的国防科研和生产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国防科技各项活动都在严格法律规范下进行。

篇5:国防科技管理

第一条 为规范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管理,根据《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是指经国防科工委计量管理机构或其授权的机构考核合格,在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技术机构从事计量检定和校准的人员。

第三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在计量检定、校准工作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执行计量法律法规、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和其他技术规范;

(二)正确使用计量标准器具及相关测量设备,并负责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三)保证计量检定、校准数据的准确和有关技术资料的完整;

(四)维护计量检定、校准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五)遵守保密规定,保护计量检定委托方的技术秘密及其利益。

第四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按照考核合格的专业项目开展检定、校准工作。用于量值传递、技术考核、裁决计量纠纷和实施计量监督的检定、校准数据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检定、校准结果进行干预。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计量检定人员使用未经考核合格或超过有效期的计量标准器具进行检定、校准工作。

第六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专(高中)以上或相当的文化程度;

(二)熟悉计量法律、法规及规章;

(三)具有计量基础理论和所从事的专业知识;

(四)掌握所开展检定、校准项目的操作技能,一般应具有一年以上本项目的工作经历。

第七条 国防科技工业各计量测试研究中心、专业计量站和区域校准实验室的计量检定人员,由国防科工委计量管理机构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组织考核,经考核合格的,颁发计量检定员证书。

第八条 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检定人员,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组织考核,经考核合格的,颁发计量检定员证书。

第九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考核工作,按照国防科工委计量考核机构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考核的内容包括计量基础知识、所从事的计量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十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所在单位应为计量检定人员提供参加所从事专业新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时间、经费和其他必要条件。

第十一条 承担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考核工作的主考人员,由考核机构从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中聘任: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或中级以上职称;

(二)从事主考专业计量工作五年以上;

(三)具有考核专业项目的检定员证;

(四)熟悉计量标准、计量检定人员考核的有关规定;

(五)有独立分析处理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考人员,由国防科工委计量考核机构统一组织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者,颁发计量主考人资格证书。取得主考人资格证书的计量主考人员,由计量考核机构聘用,并监督其考核工作质量。

第十三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计量主考人员,每五年由原考核机构进行资格确认。

第十四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员证、计量主考员证,由国防科工委统一印制。第十五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在下列工作中成绩显著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给予奖励:

(一)在研究计量检定、校准方法和技术手段,维护和改进关键测量设备工作中贡献突出的;

(二)在量值传递与溯源、国际国内比对、计量仲裁、产品验收与索赔工作中成绩显著的;

(三)在产品研制、生产、使用和型号计量保障工作中解决关键计量测试技术问题贡献突出的。

第十六条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应立即停止工作,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检定和校准数据的;

(二)因工作失误,出具错误数据的;

(三)工作失职造成计量标准器具失效、贵重仪器损坏的;

篇6:国防科技管理

专用测试设备计量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管理,确保专用测试设备计量受控、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和满足预期使用要求,根据《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防科技工业专用测试设备是指,为保证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符合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在科研、生产、服务过程中,用于质量控制、性能评定、产品验证而专门研制或配置的非通用测试设备。

第三条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管理是国防科技工业计量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科研、生产、服务过程中对专用测试设备的监督、管理及校准等,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国防科工委计量管理机构对专用测试设备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机构,有关部门、各军工集团公司负责本地区、部门(单位)专用测试设备计量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军工企业事业单位(含委属单位)的计量机构,依法对本单位的专用测试设备实施计量管理。

(一)组织制定本单位专用测试设备计量管理办法并实施;

(二)参与专用测试设备研制或配置方案的策划;

(三)参与专用测试设备的验收和鉴定,负责计量技术文件的审查;

(四)负责组织专用测试设备的校准设备的研制和校准规范的编制;

(五)负责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管理并组织实施校准;

(六)负责大型试验中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检查(复查);

(七)负责组织专用测试设备校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八)对专用测试设备的使用实施计量监督。

第六条型号计量师参与专用测试设备引进、购置、研制的策划、论证和验收、鉴定,提出需要同时配置的校准手段,落实保障条件;组织校准设备的鉴定和校准规范的编制、评审。

第七条计量机构参与引进、购置专用测试设备的策划、可行性论证和评审时,应对专用测试设备的选型和计量技术保障条件进行计量审查。

第八条引进、购置的专用测试设备(含软件),必须具备完整的技术文件和技术资料。使用单位的计量机构应根据产品技术文件要求,参与对专用测试设备的验收。有量值要求的,应按规定进行校准。

第九条计量机构参与专用测试设备研制的策划、设计方案论证和评审时,应对专用测试设备的可校准性和校准保证条件提出明确要求。

第十条专用测试设备研制完成后,计量机构应参与鉴定和评审,对专用测试设备的量值溯源情况和有关计量技术文件进行审查。专用测试设备的研制单位应提供编制校准规范必备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

(一)技术报告(含技术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二)使用说明书;

(三)测试报告;

(四)必要的测试、自校软件及相关资料;

(五)必要的图纸。

第十一条计量机构应建立专用测试设备计量管理台帐,并根据专用测试设备使用场所的关键和重要程度、定量和定性要求等进行分类管理。

第十二条 专用测试设备投入使用前应进行计量确认。发现专用测试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对使用该设备测量的产品或项目的有效性进行追溯。

第十三条检验和生产共用的专用测试设备在用于检验前,应验证其技术性能,确认满足使用要求后方可使用。

第十四条专用测试设备的校准应按校准规范进行,其量值应能溯源到国防最高计量标准或国家计量基准、标准。

专用测试设备的量值在无法向国防最高计量标准或国家计量基准、标准溯源的情况下,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校准:

(一)同类设备进行比对或能力测试;

(二)采用适当的标准物质(标准件);

(三)采用经协商并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协议测量标准;

(四)用比例测量法;

(五)统计方法;

(六)其他公认的方法。

第十五条专用测试设备校准规范的编制应以该设备的技术条件和测试方法(调试细则)为依据,由计量机构组织有关人员参照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校准规范程编写要求进行。

第十六条对有综合参数的专用测试设备,应根据使用要求进行综合校准。当综合校准有困难时,可对单个参数分别校准。

第十七条专用测试设备使用单位的计量机构在无法独立实施校准工作时,可按下列办法组织校准:

(一)由上级计量机构组织校准;

(二)委托研制单位计量机构校准;

(三)由计量机构组织型号计量师、型号设计、专用测试设备使用等人员拟定方案,联合进行测试和共同认可。

第十八条专用测试设备校准后,计量机构应根据校准结果,出具相应的证书或计量确认标记。

第十九条专用测试设备损坏或经校准不符合校准规范要求时,应禁止使用。修理后重新使用时必须进行再校准。

第二十条 专用测试设备的技术资料、验收及校准原始记录、校准证书等均应妥善保存。第二十一条 专用测试设备校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持有计量检定员证或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二十二条各级计量管理机构应对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管理实施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专用测试设备计量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

(二)专用测试设备计量校准人员的资格;

(三)专用测试设备校准规范的齐全和有效;

(四)专用测试设备的量值溯源;

(五)参试专用测试设备的受控和计量检查(复查)。

上一篇:篮球队简介下一篇:四年级美术上册 吹画教案 人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