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2024-06-03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共10篇)

篇1: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文/叶剑东

摘 要:从学生学习方式入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课堂提问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课堂提问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提问;意识

学生自主提问意识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方法。没有提问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没有提问的课堂会失去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没有提问的`课堂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三方面的措施来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提问意识。

一、课堂提问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力争创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的宽松平台。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挫伤学生自主提问的积极性。

要想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常开,提问之果常结,必须经常鼓励学生并给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他们的积极思维,让他们随时打开想象的大门,提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问题。

二、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

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自主提问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理解知识,发挥创造才能,逐步掌握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能力。

如,学习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国资源问题》时,课本的标题是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我要求学生根据标题,自主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呢?既然是个资源“小国”,那么根据生活实际,请你们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节约资源,合理地利用资源。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回答各种措施,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切,而且提出的有些措施是我们想都没有想到的。

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身边的所见所闻,可以提出更多更好的符合自主提问的意识,实际生活的问题,达到在自主提问中,理解知识,加深知识。

三、课堂提问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提问中,需要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情境启发的方式,先提出一系列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从而点燃其思维火花,培养其问题意识,引发学生自主提问。

作为教师,要努力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挖掘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所有的学生在“自主提问意识”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

参考文献:

[1]牛学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浙江省瑞安市阁巷中学)

篇2: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摘 要:高中时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辨别事物的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对学生、对社会有着极大作用。历史是一门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的课程,极具人文素养,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方面有着自身的学科优势,也是培养民主意识的有利平台。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的内涵包括:平等意识、人民主权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高中历史教材中包含的与民主意识相关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挖掘出这些资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一、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民主意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在其中加入“民主意识”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能为课堂教学规定方向,为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保驾护航。

如学习“卓尔不群的雅典”这一内容时,笔者便在教学方案中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并能客观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过程与方法目标:

1.?W生就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雅典民主政治的是非得失这三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全面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内涵。

2.学生通过分析教师提供的情景中的人物行为,对于本课知识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2.通过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利弊得失,引导学生认识民主政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这样就能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公民意识。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1.讨论法

讨论法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下分享自己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且讨论法教学本身便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此种教学方法。

如,学习“罗马人的法律”这一内容时,笔者就围绕这样一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①如果你是当时的罗马法官会怎么判呢?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情况,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能明白权力的重要性,也会明白人权的重要性,更能明白在一部法律形成的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牺牲与代价,这样他们就会对法律产生敬畏感。

在课堂上使用“讨论法”教学,不但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而且通过讨论,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也就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民主意识也就会得到培养。

2.情景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适当的教学情境,如此,学生才能更加理解教材内容,他们的民主意识自然能也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如,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颂》这一首歌,让学生感受到磅礴的气势,之后,笔者又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辛苦与鲜血,从而激荡起学生胸中热爱祖国的热血。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爱国热情就会得到增强。

再比如,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内容时,笔者就给学生播放一段反映旧时期社会礼仪的视频,比如,见面要磕头、请安,称呼要称其为“老爷”、“大人”等;再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视频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学习本章节的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更加愿意去学习这一节的内容,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平等的理解会得到加深,这有利于养成他们的平等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语言描述、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学生的民主意识就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很大提升。

三、通过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传授知识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大胆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培养自身的民主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访基层组织,让学生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权所在,从而对权力以及权力行使这两个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其次,教师还可以开展与“民主意识”相关的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回答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不但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还感受到团体力量的强大,这样一来,学生的团队责任感也能得到极好的培养。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历史辩论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如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内容时,笔者就设置了一个辩题,“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让学生围绕这个辩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也能体会到群众对“民主”的渴望。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挖掘教材内与民主意识相关的内容,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形成良好互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代城.浅议民主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09(09).[2]陈林.历史课堂应加强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4).[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出版社.作者简介:

篇3: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一、创设参与氛围, 培养参与意识,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首先, 要创设适合学生参与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 注意发现学生发言的合理部分, 决不轻易否定, 而是以学生口吻谈看法, 让学生都认识到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第二, 激发参与动机, 提高参与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开端, 也是保证全体学生全程参与的动因之一。教师要注意发现《历史与社会》课教材所蕴涵的兴趣因素,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行政区划》名称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各自的方法。生1:我想的方法是猜谜语记忆。下面我说谜语大家猜。 (1) 碧波万倾 (打一省名) 生:青海省。 (2) 船出长江口 (打一城市名) 生:上海市……师:这两个都是书上的例子, 下面相互讨论, 再编几个谜语。生1:两个胖子 (打一城市名) 生:合肥。生2:十一逢中秋 (打一省市名) 生:重庆市。生3:猜车牌记简称……生4:编顺口溜记忆。……这样全班同学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保证参与的延续性, 教师还应及时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进一步地探讨,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激趣方式,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

二、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既学会知识, 又学会如何学习, 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发展自身的创造性, 这是“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很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扶持, 只有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 有针对性的提示下, 学生才能思维清楚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1. 学习目标的自我制订

教学目标是师生双方课堂教学、学习的指向, 不能认为只是教师的事。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习者自我确定。如在关于《草原人家》的教学, 我设计的教学片段是: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澳大利亚, 对于这个国家, 我想同学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不少了。那么, 同学们还想知道它的哪些方面的情况呢?生1:我想知道这个国家在哪里?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生2:我想知道这个国家有哪些特产?那里气候有什么特点?到那旅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特殊准备?生3:我知道它的经济发达。我想知道这个国家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会有哪些启发?生4:我想弄清楚学习一个国家都应该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来掌握?师:从同学们想知道的内容中, 老师看出大家的求知欲望非常强, 我们今天就先一起来探讨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三个问题 (根据学生想要知道的问题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筛选并板书) 。这样做既保证了学习目标的透明度, 又使学生学得主动, 学有效果。

2. 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 比如, 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 而有的学生则更喜欢与人交流。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稳定的学习方式, 我们不应该强求一律。因此教师在平时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 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 确定每课的学习方法, 这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如在《季风的影响》这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师:给大家12分钟的时间, 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主学习季风的影响。建议大家围绕季风的特点是怎样的?季风气候对我们的影响这两个主要的问题来自主学习。之后将学习结果和过程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12分钟后, 同学开始交流) 生1:我通过阅读卡和图3~16和书上的文字, 知道了季风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师:你能在自主学习时把教材中的插图与文字结合进行学习, 养成这种学习习惯, 值得大家学习!生2:我知道了季风气候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如2001年华北干旱和1998年洪水灾害等事例, 我是通过书本和上网了解到的。师:这位同学的学习途径真广。这样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最大时空。

3. 学习实践的自我验证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课本内容的基础上, 为使其进一步把掌握的常识性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可以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在讲《气象万千》一节时, 各组学生分别扮演生活在不同气候区域的人们, 去描绘当地的特点, 并及时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一组扮演的是来自热带沙漠中的人, 他们在介绍完自己生活区域的气候特点时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用头巾裹头, 穿浅色的大衣服吗?”这样一个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各组纷纷讨论, 气氛活跃。其他小组也不甘示弱, 分别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提出相关问题。这样让学生在模拟中去体验, 去感悟, 可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4. 学习结果的自我反馈

引导学生善于总结,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 会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有的知识相互关联, 有的似联非联, 有的毫无关联。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把这些知识加以总结, 经过大脑加工,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但这种总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复述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 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并不是像以前那样把最后的结论交代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 这对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5. 学习表现的自我评价

学生相互评价是社会课整个评价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生之间水平相近, 容易产生共同语言, 在碰撞中相互启迪, 共同提高。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又可分为:同桌评议、小组评议、班级评议。同桌评议常应用于日常教学评价, 如平时测试和作业相互批改、评分等。小组评价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如在日常教学中, 对某些问题, 可设置一定的情境, 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在收集论据、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点, 相互间进行补充、论证和评价。班级评价形式普遍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特别是课堂教学。通过评价, 可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4: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自主提问

一、其实不论是化学还是其他科目,很多知识点及题型大多都是固定的。

但是即便是老师讲过很多次、学生也做过大量试题,仍然会有很多同学在同一个地方犯错。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

(一)老师一味地灌溉式教学

高中教学任务重、进度快,很多老师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一到课上就开始按照自己的安排大讲特讲。一节课下来根本听不到学生的声音,课堂完全成为老师的主场。等到讲完课后就开始题海战术,让学生不停地做题,认为只要做过题学生就能掌握知识点。老师这种我行我素的教学方式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傀儡

很多学校鼓吹“学生要听从老师的安排”,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在这种思想的压迫下,学生逐渐失去自己的主见,上课只知道埋头不停地记笔记、不停地做题。对于老师讲的内容只知道死记硬背,僵硬地使用套路,遇到问题不说主动问问周围的同学,更别说是问老师了。而且课堂上提问的主动权大多掌握在老师手中,学生只要会回答即可。这种提问方式起不了多大成效,最终解决的不是学生真正的问题。

二、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必须改变这种教师与学生主客颠倒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培养自主提问的意识。

(一)通过课前预习提出问题

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化学这类理科科目。通过预习和做学案,学生能够提前了解下一节课将要讲述的内容。不然等到了讲课的时候,学生要想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就会有些吃力,容易手忙脚乱。预习往往是学生问题最多的阶段,因为不理解大脑中会充斥着这种为什么。

如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时,提出如下问题:

1.硫的物理性质是什么?

2.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有哪些?

3.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

这时候为了避免问题的遗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共同探讨问题。但是小组成员分配时要注意其合理性,以免造成同一水平的学生扎堆。集体的力量往往是最强大的,通过小组整合问题更容易查漏补缺。最后,通过收集学生的问题,老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从而适当调整教案。

(二)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上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但是解决了预习阶段的问题后往往又会生成新的问题。与预习阶段不同的是,这个时候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自然产生的新的问题难度会加大,脱离表象。要想解决内心的疑问,学生在课上要克服心理胆怯,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们应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培养学生深挖问题、深度思考的能力。例如:二氧化硫溶于水仅仅是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反应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可能是学生会提出的问题。

(三)认真对待课后任务

一节课后,很多知识点、已经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有条理地整理出来。不能因为怕麻烦而不去做,条理清晰的笔记更有利于我们今后查阅及记忆。同样,不能因为当下记住了就不整理到笔记本上了,因为你随时都有可能会忘记。另外,上完课后,老师常常会给我们布置作业、矫正作业。当你发现解答不正确时,不能放之任之,一定要及时反思并解决。你为什么会做错?思路哪里出了问题?下次遇到此类问题如何解决?像是这些问题可以请教周围同学,也可以主动询问老师。当你一个个解决遇到的问题时,会由衷地感到舒畅及喜悦。

(四)将化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其实化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科学,能够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与社会发展及衣食住行有着密切联系。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与课本知识相关联的现象。通过联系实际,有利于拉近学生与高中化学的距离,同时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时:

1.我们周围都有哪些常见金属?

2.铁为什么会生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我们周围有没有工厂排放工业废水?其中有哪些有害金属?

像这些问题,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面对,可见高中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像是用食醋祛除壶胆内的污垢之类的。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就要营造轻松、愉悦、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松下来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们要注意与学生相处时的态度,学生问问题时要有耐心,争取做到亦师亦友。很多学生之所以不敢主动跟老师提问题,不是因为老师有距离感不敢问,就是老师性子太急躁,所以学生即使还不懂也不敢再问。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老师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三、结语

提问是一门艺术,正所谓有问才有答,高中化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提问。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一定要适当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学习主动权,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杨宏伟.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8).

篇5: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内容摘要:本课题通过《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对历史与社会课堂观察,以研究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具体表现,分析影响和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构建培养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有效策略。关键词:问题意识;学生;教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一)、课题的提出

1、《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轴,有机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文科课程。它改变了以往“纯历史”的教学功能,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目前许多教师仍然满足于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问题意识的培养。

2、有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更是越来越低,对于一些问题一是不敢问,二是不愿问,三是不知怎么问。可想而知,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缺乏创新的。

3、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现行教育需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勇于标新立异的科学精神,需要教师去培育。所以说,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一项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目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学生总是习惯于解答由教师或他人所提出的问题,自己头脑中却没有问题,教师怎样讲,他怎么样听,很被动,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教师也习惯于讲解如何解决问题,而缺乏对问题意识必要的关注与培养。这就造成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薄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源动力,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教学的出发点、思维的发动机。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去探索解决的方法途径,从而获得知识,并学会学习。所以说,加强与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不耻下问”,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汉代教育家王充认为一个人知识的获得是因为“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所以主张“极问”、“问难”,反对信师是古。著名学者陆九渊也提出了精辟观点,“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充分肯定了问题意识的积极作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更是形象“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近年来,一些学校也开展了关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如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国外一些教育专家、学者也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从7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试验,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强调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得以解决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外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已经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这些都为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和经验。但这些教育家和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论述,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专题研究却很少,特别是对于《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则更是缺乏。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尝试结合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个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相关文献、个别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两份《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问卷》,即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对历史与社会课堂观察,了解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具体表现,分析影响和制约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的放矢。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构建培养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有效策略。

(二)预期目标

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改进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状况,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课堂教学中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向以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从不敢问、不愿问、不知怎么问转向敢问、能问、善问,并在疑问中自主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促进教师提高问题意识的探究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对象:

以本校八年级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历史与社会教师及八年级学生进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问卷调查。问卷使用自编的《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问卷的具体内容

2、文献研究、附录二法。主要检索了百度、中国学术期刊网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并学习国内外有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的资料和成功经验,从而对培养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有了更好的把握。

篇6: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做到:鼓励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学生开拓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拓宽知识面,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学会质疑 开拓思路 思维能力 知识积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创新精神需要我们从小培养,才能成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现代化教学的迫切需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谈谈几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教师要勇于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发觉我们学生的能力与新课标要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宰,我们的语文教学,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勇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学会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来自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才能有创新。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引导他们对求知事物大胆质疑,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在讲读“五壮士英勇跳崖”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通过精读不禁发问:五壮士既然已经完成了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针对这一疑问,教师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1)战士们的任务是什么?(2)战士们完成任务后的心情怎样?(3)这时战士们的处境怎么样?在这个处境中战士们是怎么想的?通过启发,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意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美丽的公鸡》时,有的同学好奇地提出:文中明明写的是一只骄傲的自大的公鸡,为什么不能用《骄傲的公鸡》作题目。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鼓励学生再联系文章,找找有关公鸡表现的句子。最后学生在读读、议议、找找中领悟到:公鸡后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再骄傲,在不断的质疑中,学生们创造出了新的认识:没有心灵美,就不是真正的美丽。这样对学生进行的适时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在无形中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新性的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充分利用语

文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狼和小羊》一文中,课文结局是这样的:说完,狼向小羊扑去。教师可引导学生想问题:小羊究竟有没有被狼吃掉呢?如果说吃掉,不可否认这种想法是合乎情理的,再有如果有的学生说狼用力向小羊扑去时,小羊闪开,狼掉到河里,被水淹死了;还有如果有学生说忽然走来一个猎人,一枪把狼打死了,也有学生说狼听见狗的声音,来不及吃小羊,便飞也似地逃命去了。每一种推测想象都是符合逻辑的,我们都应予以肯定和表扬。又如在《月光曲》一文中,有这样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贝多芬没有回答。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通过引导,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1)贝多芬默认;(2)贝多芬谦虚;

(3)贝多芬怕太多人知道,人人要求弹奏;(4)贝多芬弹曲时进入意境,没有听见盲姑娘的问话。多么鲜活的想象!这样在挖掘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定势心理。只有打破常规,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句子:我妈妈病了,爸爸起床煮早餐。让学生把句中的妈妈、爸爸换成其他长辈,变成另外的句子。接着让学生把句中的“我”去掉,句式不变,又可以变成怎样的句子。

(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如《田忌赛马》第一次为什么会输?第二次为什么会赢?你有没有方法让齐威王再次赢?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可以很容易解决以上问题,这样就打破了赛马必须马比别人好

才能赢的常规。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文开思路,不循规蹈矩,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拓宽知识面,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丰富知识的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不仅要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也不能只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多种联系。为创新思维构建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1、多阅读课外书。每周利用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写好读书笔记。

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好课前5分钟,让学生把课外看到的知识进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识,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3、开辟班级剪报栏。让学生收集一些重大新闻,先进事迹,优秀文章,热点话题等进行展示学习。

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只有教师独创性的教,才有学生独特性的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篇7: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进行问题探索、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问题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问题的来源:

1. 教师:有预谋地设置问题。1.1注重对问题呈现方式的设计。问题呈现方式一般即提问方式,一问一答的程序型方式完全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锁定在教师设置好的轨道和程序中,造成学生循规蹈矩,遏制学生的创造力,所以这种方法得改。我的做法是,在提供有关问题的背景材料及总的目标要求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想象和讨论。如在讲授《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这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东征、西征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所以问题的探索价值,除了问题的本身形式及内容等客观因素外,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努力,即需要教师根据问题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从问题的背景以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和构思。可以说,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提出,其探索价值及学生的知识获取可以出现很大的差异。

1.2 注意对问题台阶式的设置。

现在的教学,非常强调过程的展示,这是因为知识是不能现成传递的,而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转化。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精心设置,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应难易适度,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释。问题一旦提出,要达到探索挖掘之效,可以从增设台阶以提高思维层次方面去设置,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处理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设置台阶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比如:对中国近代史的《时局图》的片段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分析图面及文字,然后提出问题。①《时局图》中的怪兽指谁?(英俄日德法等列强。)②它们摇旗呐喊表现什么?(觊觎着中华大地。)③这种状况反映什么问题?(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④当民族危机来临时,中国封建统治者状况如何?(他们置民族利益于不顾,终日饮酒作乐,搜刮民财。)至此插图中的显性知识已“一目了然”,但教学任务尚未完成,要乘胜追击,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图中潜藏的历史信息即隐性知识。⑤图上一官吏昏昏欲睡,侧身它卧时手中却紧握网绳,网上有位戴着眼镜的文人专心读着八股文说明什么?(腐朽的统治者用科举掌握着选拔文武百官大权,清政府在民族危机深重之时,还愚弄百姓)⑥有一人在马旁习武,说明什么?(一些有识志士开始觉醒,不愿为亡国奴。他们对民族危机耽忧,开始朝乾夕惕,与腐朽的统治集团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最终达到同学们对十九世纪末中国呈现的政治局势的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问题探索的能力。

1. 3 注意问题的提出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课堂上注意设置的问题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注意基本知识点的讲清讲透,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所以问题的提出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

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中,既要强化概念原理、知识点的理解,又要兼顾学生能力的培养,每一步的台阶,可以作为学生知识迁移的手段,教师还可以围绕问题,将知识发散出去,成为相关知识点的考察题,当学生完成各个问题时,不但掌握了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枝枝杈杈,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使学生掌握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学生:不自觉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起点。小学生天真烂漫,上课举手踊跃,回答响亮,形形色色的问题问个没完,但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上课发言的人越来越少,提问题的人更少,这是学生创造力被扼杀的预兆,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中精妙构思内容之一。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现状,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在学习或思维的过程中,应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产生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对书本知识理解的过程。教师有义务让学生的疑问不自觉地提出来。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自觉地提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另一来源。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索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生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与学生自身的投入和体验密切相关。因此,课堂应提供一个适宜于探讨问题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二.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几点体会:

1.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上许多学生不敢提问,究其原因:①心理素质差,发言时心慌胆怯,②害怕别人笑话,③不积极思考,无问题可问。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得先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人格上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不管谁的问题多么肤浅粗糙,都不应遭到别人的挖苦、耻笑。教师不该恪守师道尊严,应与学生融洽相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有创意的问题应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和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有勇气针对教材或教师的问题首先予以肯定,然后注意引导分析。这样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而且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扩大了创新思维的空间。

2.探究的教育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问。

历史教学中巧设悬念,创设探究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怀疑,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教师讲的,当学生出现疑惑时,让学生想问,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学生高度兴奋,活跃思维,重点的地方教师可画龙点睛。

例如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章,引言中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本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时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有同学提出疑问,这两者是否矛盾?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大家明确:“文化大革命”结束,的确使中国十年的**局面得到终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时期,但当时指导思想上的一些错误并没有及时纠正,只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不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激起学生探究热情,也培养学生求实精神。3.创设问题情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问。

历史学借古知今、以古鉴今的本质目的以及人类社会古今相联的客观规律,使貌似距现实太遥远的历史,实质上与现代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这些联系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如:(1)“希特勒策动苏台德区自治和科索沃地区要求自治之间有什么区别?”(2)“德国和日本在战后经济都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而且法西斯势力近年来都出现了抬头的趋势,尤其是日本近年来的军费、自卫队的规模、数量以及其武器的数量、质量以及规格都在美国的扶植下保持一种不断上升的势头,而且不断叫嚣“中国威胁论”,是不是世界又面临着一战后同样的形势?世界会不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这些问题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和问题逐渐向深层次迁移,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也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能牵强附会,不仅要紧扣教材,更要合乎学生实际,使学生不仅准确高效地掌握课本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放开思想的野马,在历史与现实间往返运动,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知识思考问题。避免学生用一种习惯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尤其是不要轻易地将方法和结论施加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去探索,教师适时点评。

4.培养相关能力,形成学生提问技能 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缺乏相关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无法发现材料中的问题,有时发现了想要提问却不知怎么问,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也可能与自己所想无法准确地吻合,所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重视基础知识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比较、分类、判断、分析和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是非常严谨规范的,历史学中的史料分析可以作为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练习手段,从而提高学生提问技能。

篇8: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一、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能问1.保障自由, 营造宽松环境

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戒备心, 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 有一种安全感。“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不必有太多的约束, 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 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顾虑太多。学困生在回答问题时头脑中的第一个想法不是“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而是“万一答错了怎么办, 老师会怎样看待我, 同学们会怎样看待我”, 所以他们回答问题时瞻前顾后, 顾虑重重, 吞吞吐吐。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顾虑自己的问题是否偏激、是否会伤害老师等等。对此, 教师一定要以接纳、支持、欣赏的态度, 鼓励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时时处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让他们知道“只要自己有想法说错没关系”, 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2.鼓励质疑, 激发提问兴趣

俗话说:“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 学总是和问结合在一起的。孔子所说的“每事问”, 就是对问题意识普及化的最好说明。在教学中, 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出现成的问题, 而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通过表情、语言等给予肯定的评价。

【教学片段实录】

师 (以某一家庭的生育现象来阐释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一个家庭的生育现象, 会使人口发生如此剧变, 大家想想, 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如此人口无限制地发展, 将会是怎样一个令人吃惊的天文数字!

生老师, 我能否向您提一个自己的想法?

师 (微笑着点头) 当然可以。

生假如我国人口的生育一直按您所展示的这种模式下去, 那么, 20年、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 我国的人口状况将会是不可想象的。

师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 人的寿命将越来越长, 许多年以后的公园、商店, 看到的将是大批白发苍苍的老妪、老翁, 工作没人干。如果一个家庭有4个甚至更多的老人要赡养, 还要抚养一个小孩, 家庭的经济负担太重了。试想, 这样一个国家怎么能富强呢? (掌声)

师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生我认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也要与时俱进, 根据现在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现在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 到适当的时候政策能放宽到生2个孩子。

师大家赞同这种观点及建议吗? (教室里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教学片段中, 教师通过赞许的表情 (微笑着点头) 、激励的语言 (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启发式的引导 (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和多元的评价 (大家赞同这种观点及建议吗) , 将思维的火花点燃, 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和敢于质疑的勇气。

二、尝试探究教学, 让学生善问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鲁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创造力的教学, 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have a try” (试一试) ,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培养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为培养创新人才, 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 转向“探索—转化—创造”,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 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try”环境。探究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 它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通过深层次的参与, 在自主的“做”和“悟”中学会质疑、学会创造, 从而开启学生的心智。

以问题为主线, 探究教学可以概括为:问题情境—探究质疑—沟通释疑—交流解疑—反馈生疑。

(一)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可以由学生小组讨论后直接提出, 也可以通过特殊的情境诱导学生提出, 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提出, 教师要根据情境选择有启发性、有挑战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学习目标。该阶段, 就学生而言是发现问题、产生兴趣的过程, 就教师而言是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的过程。

(二) 自主探究质疑

该阶段是突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阶段。教师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定向指导, 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所要探究的问题, 明白探究的程序, 即让学生弄清“做什么”“怎样做”;学生根据问题情境, 提出假设, 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或调查等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为解决问题提出现实依据, 再通过分析、思考、推理对问题进行探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问题提出新的质疑。

(三) 小组沟通释疑

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初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结束后学生在小组里公布自主探究的结论, 其他同学运用自身的信息发表自由评论, 通过交流、讨论、沟通质疑和辩解, 解决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加深对被探究问题的理解, 使探究结论更加完整。

(四) 师生交流解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 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 而应“疏”“引”“拨”, 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 教师才通过诱导或点拨共同解决。

(五) 小结反馈生疑

课堂结束前让学生对自己学得如何进行检测, 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 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这样,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并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三、开展各种活动, 让学生乐问

(一) 立足教材, 落实乐问基点

“乐问”, 是“问”的高层次追求。开展各种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乐, 在活动中问, 是乐问的基点。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安排了活动课———“综合探究”, 如“游历华夏”“来自家乡的报告”“我是社会小主人”“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实话实说话‘流行’”“探寻身边的历史”等, 旨在建构具有教育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 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 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建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大胆求异的过程中,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养成爱思考、爱提问、不盲从的好习惯。

(二) 放眼社会, 拓宽乐问广度

篇9: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关键词:初中学生;历史与社会;问题意识;学习兴趣

一、打造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敢问

在传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站在三尺讲台上单调地讲课,利用黑板、粉笔等简单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学生被动地抄写笔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学生只知道对教学内容死记硬背,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是打瞌睡就是搞小动作,影响课堂秩序。面对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打造和谐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插话”,这不是扰乱课堂和不尊重教师,而是民主课堂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上插话也说明学生在集中注意力听课、认真思考。学生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也是学生思想碰撞出的火花。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规律性,甚至有一些想法比较独特,个别教师对这样的行为比较反感,甚至有些教师还会批评学生,因此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适当“插话”,鼓励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提出质疑,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当学生说出的想法比较独特的时候,教师也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反之,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构建民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善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问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与社会学科充满了好奇心,才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思考,满足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课堂中。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教学是一个非常新鲜的教学形式,学生面对这样新颖的事物会非常感兴趣,他们想要通过学习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前提前制作课件,通过动画视频、文字图像等形式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疑问,有利于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一段短小的视频,当学生观看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简单的话语描述自己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我和你们一样,心中非常愤怒,每一个中国人回首这段历史都怀着同样的心情。这时候,学生的心情一定会非常激动,有些学生会产生一种危机意识,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同:中国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不让历史重演,最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成为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担当起强国的重任。通过这样类似的学生之间的对话,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学生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赞美学生质疑,让学生能问

在传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课堂上,教师通常占据着课堂的主体位置,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自顾自讲课,和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什么交流。这样教师就没有办法知道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些学生还会对教师产生畏惧感,不敢和教师说话,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该鼓励和赞美学生敢于质疑、勤于质疑,让学生对于不懂的地方大胆提问。并且,当学生提出一些没有价值性问题的时候,教师也应该认真回答,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在以后的课堂上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晓腊.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若干方法[J].科教文汇,2009(12).

[2]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04).

篇10: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张宝山

大 杨 乡 第 二 小 学

联系电话:***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摘 要】: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教”和“育”应该在人性中达到完美的结合,所有的“教”都应该是服务于“育”的,都应该最终落脚于“人”的成长。具体到学校教学中,学习最终是孩子自己的事,所有的“教”都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才是最好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班级文化 学习方法 人格魅力 家校交流 【正 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是以提高人的创新精神,促进人“学会学习”为目的的学习,是强调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促进人的智力、体力、情感、伦理等平衡发展的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的且会很快过时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想得到培养,能力得到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探索,我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创建特色的班级文化,唤醒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形势下,班级建设不仅要为完成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创设一定的文化

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把握班级文化中的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本着以上认识,我从新生入学起,就进行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深深感受到了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对于一个班级的健康发展具有的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学第一天,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同学们明白、理解特色班级文化的内涵。我班的班风是“严律守纪,积极向上”;让同学们明白好的纪律是取得成功的保证。班训是“健康,活力,团结,拼搏”;让同学们产生一种团结友爱的健康情感,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愉快的学习中去。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奠定了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所以我对学生的寄语是“今天养成好习惯,明天成就大未来”。另外,我还在光荣榜板块中设置“学习标兵”,及时鼓励、表扬学习进步的学生,将他们获得的奖状张贴在光荣榜中,激励其他学生积极进取的欲望。就这样,同学们的学习意识都大有改观,都能积极地迎接挑战,积极地投入学习了。

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会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终形成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古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做到百读不厌,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

方法。学生每多读一遍,总会多一点收获。比如当学生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第一遍读要让他们读通顺课文,读准字的读音;第二遍读要让他们理解积累一些好词佳句;第三遍读要让他们产生自己的点点感受并愿意思考一些问题„„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让学生在多读的同时,必须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常对孩子们说,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要有方法,背课文时首先要读懂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大致了解之后,分段背诵、各个突破。千万不要在没理解内容的情况下,就摇头晃脑念念有词,死记硬背,这样只是暂时记住了,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另外,我要求同学们认真做好预习,记好笔记过后认真整理,.课后要及时复习,遇到问题要争取独立解决,建立纠错本及时改错,训练习题要养成条理清晰的习惯。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会爱学习,会学习,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三、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自主学习形成习惯。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它不是强求而是影响,不是制度而是感化,不是规范而是自律。它来源于教师强烈的敬业精神,渊博的学识水平,幽默的语言艺术,宽厚博大的胸襟,真诚的爱和信任。

这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班主任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要做到。这样班主任就能在他的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从而让学生听从你的教导,养成良好习惯。

我一直坚持为学生提供优秀的课外读物,放在班级的“读书角”,供大家随时阅读,每星期更换一次,坚持不懈。学生们在积极的课外阅读中既巩固了课内阅读方法,更强化了自主阅读的习惯。阅读习惯养成后,班级里打闹的现象少了,发呆、闲聊的人也少了,同学们一有空就读书看报,文化水平渐渐提高,人也越变越文明了,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了。

结合学校涌起跳绳的热潮,我常和孩子们一起跳绳,并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成立一支跳绳队,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和兄弟班级举行友谊赛,这样一来,孩子们训练热情顿时高涨。我又因势利导:我们应以学习为重,孩子们表现的出奇的好,不光作业能按时交了,而且同学们都能做到主动提前预习,我感慨于同学们的变化,同时也欣慰于孩子们的成功。

四、与家长密切配合,为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作为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主动与家长联系,定期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家长携起手来,同心协力,共同指导,督促学生培养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

我坚持每次考试后都要与家长沟通、交流,一般我选择两类型家长,一类型是有进步的学生,这主要是班级中等生或者后进生,我会放大孩子的优点,在家长面前使劲夸孩子,让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孩子肯定会在下段学习中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另一类型是成绩有起伏的学生,这针对的是优等生,我采取欲扬先抑的方式,先指出孩子的不足,然后再给予充分的肯定,帮助孩子重拾信心,重整旗鼓,轻装上阵。马双雨同学是我重点关注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聪明但十分懒惰,对他的问题我总是毫不保留,和盘托出,家长也频频表示在家中要严加管束,但最终我仍然让家长明白,孩子是很可爱的,成绩也不算落后,我们要的是更进一步,精益求精。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孩子的转变很大,学习也能积极主动了,同时他也收获了成功。

综上所述,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要想尽办法帮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通过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小事,从点滴做起,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上好课:小学语文问题与对策》彭小虎 主编 王宗海著

上一篇:CAD布局打印学习心得下一篇:绿色发展与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