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的解说词

2024-04-20

在博物馆的解说词(精选4篇)

篇1:在博物馆的解说词

博物馆解说词1 一、主题思想与设计思路

1、主题思想:

1)承传统之美,扬科技之光,展中华之风; 2)自主、开放、多元;

2、设计思路:

以人们出行工具和出行方式的变迁为主而制作的一些小科技作品。(Welcome to Ma Quanying

branch school, The main ideas are The beauty of tradition, the li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xhibition of the Chinese wind;Our design thought is Changes in travel patterns.Its name is “ the museum of the tour.”)

现在您看到的是原始社会:(3件展品)人从直立行走开始脱离动物群体,走向了一个新的纪元…… 一号作品是:脚印

二号作品是:圆木运输:一块石头,下放三根圆木; 三号作品是:木筏:用细绳编5/7根圆木作为筏子,放篙 Thank you for your visit.谢谢参观。

博物馆解说词2

现在您看到的是封建社会,从周晚期到清代的作品: 一号作品是:牛车。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王亥就发明了牛车。

分别有 :双马车,骈/三马车,骖/四马车,驷/六马车,騑./独轮车/木牛/流马.接下来是轿子:民轿、官轿、婚轿、辇。

然后就是: 独木船、大船。明朝郑和下西洋率领两百多艘海船从南京出发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

 

Thank you for your visit.谢谢参观

博物馆解说词3 现在您看到的是近代社会的一些作品:首先看到的是自行车 ,现代自行车(永久,飞鸽).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实用型的自行车出现于19世纪初.清朝时期,同治十三年(1874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运来人力车输送到上海,这种车称为“东洋车”,因其色黄又叫“黄包车”,成为代步工具。

1897年,中国开始从英国进口自行车,1940年上海自行车厂成立,使中国有了自已品牌自行车生产企业.解放后 1949年中国自行车年产量共只有1.5万辆左右;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天津诞生。黄包车,火车,汽车.Thank you for your visit.谢谢参观

博物馆解说词4 现代社会:红旗轿车: 红旗CA770 红旗CA771 车身多了三面红旗,多了后视镜

红旗检阅车

三代领导人阅兵用的都是红旗牌轿车。

1958年5月12日,国产第一辆小轿车试制成功。第一辆国产小轿车的名字并不叫“红旗”,而叫“东风”,红旗H7 跑车:吉利美人豹

是一款“中国第一跑”外形

吉利美人豹是以一个跑车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要开拓的是国内还处于空白状态的平民跑车市场。

大公交车(无人)支撑这次无人驾驶的,叫“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是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系统!和谐号高铁 /大飞机C919:/长城运载火箭:/航天飞机:/辽宁号航空母舰:/蛟龙号潜水艇:.Thank you for your visit.Goodbye.谢谢参观,再见。

篇2:在博物馆的解说词

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传播交流的必要性与日俱增。民俗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世代相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就当今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看,民俗文化包含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宗教及巫术、婚丧嫁娶十大组成部分,以此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1]。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除了所熟知的河姆渡文明之外,其平调、姚剧等极具宁波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宁波独家的老字号-缸鸭狗、特色的婚俗文化、精妙的评书、宁波方言等一系列宁波特色活动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要使宁波民俗文化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与认可,翻译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民俗文化翻译实质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这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意义非凡。民俗文化解说词的英文翻译隶属于对外传播活动。传播是一个前后连贯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许多外界条件或内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以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对宁波博物馆-民俗馆英文解说词的传播内容及效果等展开研究。

二、基于传播学的民俗翻译模式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跨学科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了“传播学”的概念。之后美国现代政治科学创始人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社会功能与结构》一文中提出单项传播模式—“5W模式”,阐述传播研究的五个参数: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2]。随着传播学理论的流传,邵培仁提出传播学是以动态的整体的人类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及用开放的发展观念综合地研究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2]。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翻译领域逐渐受到其影响。从传播学“5W模式”理论看宁波民俗文化语篇翻译,其实质是把民俗文化语篇翻译放入传播学“5W模式”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分析与研究[3]。拉斯韦尔阐释的“5W模式”,指出传播的基本传播模式之一:“传播者-内容-媒介-受众者-效果”,基于翻译领域,这一传播模式可以解释为:“译者将文本信息进行翻译、编码后,通过相关媒介,将译文传播给其他读者,并观察译文产生何种效果。”宁波民俗文化语篇翻译,其本质是对外宣传文化的方法之一。其基本过程是译者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审查辨别后,选择真实有效的信息进行加工、编成符码(文字、声音、图像等)物化在媒介上,才能与受众见面,并产生传播效果[2]。

三、民俗文化翻译方法

近年来,各国间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民俗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外宣传民俗文化多采用翻译这一方式。从翻译和传播学理论出发,译者即传播者在进行翻译传播时,要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直译法。

在英汉翻译技巧中,直译法是最普通也最直接的翻译技巧,因此直译法在英汉翻译技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或缺。它不但可以直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体现原文风格。

例1:甬剧音乐曲调丰富,约九十种,传统剧目有《两兄弟》、《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等。

The music of Yongju Opera has about 90 different tunes.The traditional pieces are Two brothers,Half of A Pair of Scissors,and It’s Gonna Rain and the Mother Is Gonna Remarry.

本例中,译者对甬剧中的传统剧目如《两兄弟》、《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采用直译法,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有利于促进受众者对甬剧音乐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吸引受众者对宁波民俗文化的了解,促进宁波民俗文化的传播。

(二)合译法。

“合译法”就是将原文中的某些碎片化的内容加以梳理、整合从而达到顺应目的语文化内容的翻译方法,目的在于使受众者更好地了解该文化。

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两者的语言就是一个能够很好反映中英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例子。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一般来说,英语句子较长并且多从句,而汉语恰恰相反,汉语句子一般句子较短但分句较多。在汉译英的过程中,采取合译法恰恰弥补汉语多而杂的句式特点。

例2:唱新闻,又称“新闻”。系由唱“朝报”官方新闻演化而来,主要流行于北仑,奉化和象山等地。演唱者皆为盲女瞽男。

Chang Xinwen,also called Xinwen(news),was generated from the morning report in government,mainly popular in Beilun,Fenghua and Xiangshan,the singers are always blind.

译者作为传播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把关人”的作用,他们对译文的翻译处理是否得当,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所以译者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述例子中,原句由一个汉语并列复句和两个简单句组成,译者将其译成英语同位语复合句,并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了“受众者”这个因素,将“盲女瞽男”直接合译为“blind”。该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通顺自然,易于受众者对宁波传统文化的理解,且忠实于原文,有利于促进宁波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分译法。

“分译法”就是将原文中复杂且冗长的文化内容进行分解,使其信息分布均匀,从而达到顺应译入语文化内容及受众理解能力的翻译方法。

在汉语中,有些句子很长,尤其是一些复句和多重复句信息繁多,结构较散,所以有时候在汉译英过程中,采用分译法是必要的。一是可以避免翻译成英文后句子更长,二是防止信息更拥挤,有利于受众者快速接受信息并消化信息内容。

例3:宁波方言,素称“石骨铁硬”,“活色生香”,风趣诙谐,活泼生动,既蕴含着浓郁的乡土风味,又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体现出宁波人质朴、豪放的秉性。

The Ningbo dialect is renowned for its distinctive accent,interesting dictions and vivid expressions,teeming with rich local flavours and philosophical wisdom.It gives expression to Ningbo peoples simple,straightforward and bold nature.

上述例句中,句子成分虽然联系紧密,但是互不包含,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译者对该句子进行了“分译”处理。在译句中,译者将宁波方言的特点进行处理,单独译成一句,将宁波方言折射出的宁波人性格单独拎出,另成一句。译文的第一句虽然有点长,但是意义清楚;第二句结构简单,一目了然。

译者作为传播者,观光者是受众者,是传播的最终对象。“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然而,“效果”会受到受众者的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影响,因此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需要站在受众者的角度考虑受众者是否真正理解传播信息。在上述例句中,译者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站在信息接受者的角度,为符合最终“受众者”阅读期待,将原文进行拆分,使译文的逻辑关系更明显。此外,译者注重句子形式与内容的完整结合,注重以形显义。

(四)省译法。“省译法”即是将一些可有可无的信息或者句式删除保留主要信息的翻译方法。

例4:姚剧传统剧目多反映平民生活、爱情故事,内容通俗易懂,贴近民众心理;唱腔明快流畅,优美动听;表演质朴自然,风趣幽默,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Yaoju Opera are about life and love,which are easy to understand.Its beautiful melody and humorous performance are characterized.

该例句中,译者省略了原文必要但译文不必要的名词,例如“平民”、“故事”、“内容”等词。这些名词在原文中读起来朗朗上口,可在译文中却会显得冗长啰唆。另外,译者省略了原文中重复的词语,例如“通俗易懂”与“贴近民众心理”意思相近,所以省去“贴近民众心理”。汉语句子采取同义词组来重复某一意思,加强语气,增强气势,而英语一般不重复词语和意义,力求简明扼要。译者采取“省译”的方法,使译文意义明确易懂,使“受众者”对宁波传统文化产生一些共鸣,从而达到迅速传播信息的目的。

(五)音译法。

翻译过程中,一些特色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通过读音在线的方式去处理文本。其既能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又使目的语的受众者可以快速地接受[2]。

例5:“赵大有”为宁式糕团著名集团,起始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上虞梁湖赵家村族人来甬开的年高店。

Zhao Dayou is a famous brand of Ningbo cake originated from a rice cake shop in Ningbo opened by someone from Zhaojia Village,Lianghu,Shangyu,in Tongzhi Period of Qing Dynasty(1862-1874).

例6:花鼓滩簧声腔

Huagu and Tanhuang

例7:串客

Chuanke

译者采用音译法将人名、地名、朝代名展现给受众者。如“赵大有”译为“Zhao Dayou”;“上虞梁湖赵家村”译为“Zhaojia Village,Lianghu,Shangyu”;“同治”译为“Tongzhi”。受众者是否理解传播内容,以及他们对传播内容的反馈隶属于传播效果,因此准确无误地处理要传播的文化信息,有利于信息顺利到达受众,而增添信息的吸引力,可以彰显宁波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六)词性转换法。

中文是动态语言,多以动词的方式表达,而英文是静态语言,多用名词、介词词组、副词、形容词表达。两种语言的句法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翻译过程中改变词性,可有效避免翻译太过生硬[4]。

例8: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屠景山开设于日新街口,后生意兴隆。迁至东门大街。

It was opened by Tu Jingshan in Rixin street in the 30th year of Guangxu,Qing Dynasty(1904)and then moved to Dongmen street for more prosperous business.

译者“生意兴隆”译为“for more prosperous business”,英语形容词与汉语副词相互转换。

例9:自设染坊,电访合一。

Its own dye works offered not only beautiful and good cloth but also low price.

译者将“自设染坊”译为“Its own dye works”,英语形容词和汉语动词相互转换。

在大众传播中,要把握受众的需求,通过恰当的形式提高受众者接受信息的积极性。词性转换的方法有利于受众对传播讯息的理解,使受众对文本产生兴趣,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七)增补法。

增补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十分常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译文更加准确,更加忠实于原文。增补词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增补原文句法上的省略成分;二是根据原文语境的意思、逻辑关系及译文的行文习惯,在表达时增加原文字面上没有、但意思上包含的词语[4]。

例10:宁波的岁时节信息传承了华夏文化的诸多精华,又凝聚着先民们独特的情感、智慧和精神,不但集中展示历史记忆、集体意识和文化表征,而且是一年一度流经区域民众传统生活,体验民族心路历程。

Being a representation of Ningbo cultural tradition,the Ningbo solar terms embrace many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and embody ancestors’passions,their collective wisdom,spirits and introspection on history.The annual rotating of these solar terms stages the very traditional Ningbo life style and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long journey that Ningbo people have ever covered through the long history and their meditation upon life and nature.

在传播学中,信息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影响受众者的观念立场、思想方式或者行为方式,也影响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译者在翻译这篇解说词时还采用增补法,译者根据原文语境、逻辑关系及目的语语言的行文习惯,在表达时在原文的基础上增添一些必要的句子或短语。如译者在原文基础上增加“Being a representation of Ningbo cultural tradition”,使得译文更流畅,有利于促进受众者对宁波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促进宁波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

(八)注释法。

由于各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对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词语,外国受众者难以正确理解其内涵。但是译者可以对特色词汇加以简单的注释,从而使词语内涵外显,有利于外国受众者理解该特色词汇的意思。简而言之,注释法可以使得信息更好、更有效地传播。

例11:经营“喜庆、时令、常年”三类糕团

selling rice cakes of three categories,ie.Xiqing(happiness),Shiling(season),and Changnian(everyday).

例12:青槐Qinghuai(green cake)

在解说词中经常含有宁波民俗文化特色的词语,例如Xiqing(happiness),Shiling(season),and Changnian(everyday)Qinghuai(green cake)。译者采用注释法,阐释汉语特色词的内在含义,让国外受众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特色词汇的内涵,从而进一步了解宁波民俗文化。由于受众有自述性,因此文本并不能完全决定受众对信息的认知。面对信息他有其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据此进行再传播。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将信息真正准确的内涵传述给受众,这样之后的传播才能有效正确地进行。通过注释的方法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2]。同时,采用注释法说明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了受众者的文化背景,深知传播效果的重要性。

(九)语序转换法。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表达习惯上存在许多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尤其是长难句翻译时,适当调整原句顺序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适当调整原句顺序是指以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为基础,将原句的某个成分或某些成分进行位置调整[5]。

例13:宁波方言中的谚语,歇后语等,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充满哲理和审美情趣,成为解读宁波人对社会对自然独特感悟,对人生对事物深入思考,对家乡对生活切身体会的“活化石”。

The vivid and humorous proverbs and colloquialisms in Ningbo dialect are the philosophies of Ningbonese perceived from nature and life.It is a“living fossil”of Ningbo society.

该译文通过语序转换,将中文的成语用简单的英语形容词提到名词前来进行修饰,但是此译文对原文的诠释不准确。“充满哲理和审美情趣”应是用来修饰宁波方言中的谚语、歇后语,而译文中则在修饰宁波人。可改为:“The vivid and humorous proverbs and colloquialisms are full of philosophical and aesthetic interest in Ningbo dialect,which can show the Ningbonese perceiving from nature and life.”

通多对受众者语言文化习惯的分析,进行语序的适当调整,使得受众可能接受相关讯息,以此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2]。

(十)语态转换法。

英语的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由助动词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而汉语则没有这么明显的变化,很多词语既可以表达主动意义,又可以表达被动意义。而且汉语注重意义的粘连,没有标志性的被动形式,但却表达了被动的意思。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5]。

例14:宁波方言源于民间,植根于乡土。

Ningbo dialect were invented by local people.

例15:甬剧,系用纯正宁波方言演唱的戏曲剧种,花鼓滩簧声腔。主要流行于宁波、舟山及上海一带。

Yongju Opera,sung in Ningbo dialect using aria of Huagu and Tanhuang,is generally played in Ningbo,Zhoushan and Shangha.

语态转换符合受众者的语言习惯。当受众者在信息接收时感受到传播者表达的信息与自己有许多相似之处时,他会在心理上将其定位为自己人,提高传播的影响力。

四、结语

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据,浅析宁波博物馆民俗馆的英文解说词的翻译策略。分析后可得,翻译传播者共采取了十种翻译方法:直译法、合译法、分译法、省译法、音译法、增补法、注释法、词性转换法、语序转换法、语态转换法。为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翻译传播者既要履行作为“守门人”的责任,更需根据受众者的文化背景及其他因素,选择合适的传播方法来处理客观、真实的传播信息。唯此,宁波的民俗文化才能走向世界并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党争胜.民俗文化词的翻译问题探微---从《红楼梦》英文版中“压岁钱”等词的翻译谈起[J].外语教学,2015(01):93-97.

[2]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3]姚丽文.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民俗文化语篇翻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182-184.

[4]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篇3:在博物馆的解说词

摘 要: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探究博物馆解说词汉英过程的实质。作为一种对外传播活动,博物馆解说词英译实践与关联理论存在共同特征,两者都强调在交际活动中事先考虑受众或接受者的认知环境的重要性。博物馆解说词的汉英翻译,实质是译者尽力寻求原文与译文之间最佳关联的过程。以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在语用关联论的框架下,对译文中的翻译实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归纳了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实践的三大原则:1.合理重组解说词信息,达到最佳关联;2.灵活转换翻译方法,满足受众群体期待;3.增加背景知识介绍,达到双方交际互明。

关键词:关联理论 河姆渡博物馆解说词英译 翻译方法

一、引言

随着各国间跨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被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所吸引,纷纷选择游历中国。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帮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地文化底蕴,已经成为对外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平台,并通过展出的文物传递民族自豪感。博物馆解说词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料,其英译文应帮助外国参观者消除博物馆文物信息传播中出现的意义空缺,建立语义连贯,达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1]由于中西方思维和语言特点的差异,国内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仍是当前阻碍文化对外传播的“绊脚石”。目前,对于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语用关联论探讨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过程的实质,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史上突破性成果之一的河姆渡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译本中的翻译实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归纳了一系列的翻译错误,并提出修改译文。

二、语用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过程实质

众所周知,1986年Sperber和Wilson提出关联理论,突破传统的语境观,提出了“认知环境”的概念并主张用“互明”替代传统语用学的“互知”[2]。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能否达到“互明”。也就是说,当交际双方所明示的事实或语境假设达成一致时,双方的认知环境就会形成某种交集,而这个交集就是关联理论所谓的“共同认知环境”(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起初该理论只运用在语言学领域,Gutt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对翻译的解释,即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整个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作为一种对外传播活动的博物馆解说词英译实践,与关联理论存在共同特征,两者都强调在交际活动中事先考虑受众或接收者的认知环境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共同点,本文认为博物馆解说词的汉英翻译实质是译者尽力寻求原文与译文之间最佳关联的过程,最佳关联是指受体(受众)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3]关联和翻译是兼容的[4],在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过程中,应考虑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大多数外国游客是普通的参观者,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倘若翻译中掺用复杂的专业术语等(除非有特殊情况,但有必要进行解释说明),不但起不到最基本的明意,反而会减弱参观的兴趣。另外,由于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在汉语特色词汇或文化意象等翻译方面,尤其要注意文化背景的补充,通过注释说明,避免“文化错位”,必要时进行“改造性”的翻译。

三、博物馆解说词英译过程中最佳关联的实现

(一)合理重组解说词信息,达到最佳关联

博物馆解说词翻译内容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说明性文字的翻译,如展览的前言、部题、结语和具体的文物说明;另一部分是文物名称的翻译。[5]针对博物馆解说词中说明性文字的翻译,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汉英语言的差别。汉语重意合,惯用四字词语,讲究句式押韵;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子之间通过连词连接,强调逻辑性。因此,译者应避免逐字翻译,根据译入语受众的思维方式,在译文中要适当调整句式结构。

(1)河姆渡文化以1973年发现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地区东部,并越海东达舟山群岛。

原译:Hemudu culture was named after the Hemudu site in Yuyao County,Zhejiang Province.Hemudu site was first excavated in 1973.The age of the Hemudu culture was ca.5000-7000years ago.As one of the major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Hemudu culture mainly distributes in the Ningshao Plain south of the Hangzhou Bay,reaching as far as the Zhoushan Archipelago to the east.

改译: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Neolithic culture of the Yangtze River,Hemudu culture, dating back to around 7000-5000BC,is named after the town of Yuyao where the site was initially discovered in 1973.This culture mainly emerged in the eastern areas now known as Ningbo and Shaoxing on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Hangzhou River estuary and reached Zhoushan Island on the east in Zhejiang Province.

“前言”是参观者进入河姆渡博物馆第一眼看到的文化信息,也是对馆内所包含文化信息的高度概括,所以译者在翻译这部分内容时应该确保准确度和可读性,同时注重可读性,“即便是漏译几个字,甚至一两句话或是变译,也无关宏旨”[6],以便引导读者融入馆内的文化氛围中。如例(1)原译开头几句,逐句机械翻译的简单句导致译文逻辑混乱,表达内容不清晰,严重影响了原文信息内容的传递。在保持原意和对信息理解的情况下,笔者利用增减法和适当调整篇章结构的方法改译,对句子顺序以及结构进行改写,以符合外国参观者的思维习惯。例如:“主要分布在宁绍地区……”原文翻译中为“…in the Ningshao Plain…”。原文中所谓的“宁绍”是指如今位于浙江省的宁波和绍兴两个地区,原译文明显是依照本土文化中的普遍理解和语用习惯进行机械翻译的,然而外国游客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容易在理解中产生文化错位,误认为仅是一个地区。笔者对此运用增补法添加完整的文化信息,便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实施。

(2)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

原译:The discovery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Hemudu culture ar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Chinese Neolithic archaeology,including the Yangtze River,just like the Yellow River,served as the original center for the origi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s.The ancient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been re-written.

改译:The discovery and identification of Hemudu culture is an unprecedented breakthrough for Chinas Neolithic archaeology.It proves that the Yangtze River,along with that of the Yellow River, is acclaimed as a principl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nd also allows us to rewrit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例(2)中的“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是典型的无主句,在英译文中应增加动作的施为者。另外,改译文中增添了“along with”与“and”等连接成分,使得译文更连贯,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除此之外,应用通俗易懂的表述代替生僻的专业术语,或加以通俗的解释,使译文符合受众期待,获得最佳关联。试看以下几例:

(3)稻谷

原译:Oryza sativa L,grains

改译:Oryza Sativa L,commonly known as Asian rice,is the plant species.

(4)茂密的丛林间,虎、大象、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出没期间。

原译:In the dense forests there lived Panthera tigris,Selenarctors thibetanus,Elephas maximus, and Bubalus mephistophles.

改译:Tigers,bears,elephants and other mammals lived in the dense jungle.

例(4)原译中的“虎”一般归为医学用语,又如上表中所列举的原译文中大量使用拉丁英语和专业用途术语,同时也存在印刷重复,首字母大小写等拼写错误。具体改译如上表。

由于中外读者(受众)思维层面的巨大差异,如英文注重阐明信息,逻辑性相对较强,而汉语重文采,辞藻华丽,描述性强。因此,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还需要考虑一系列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应以理解原文为基础,在译文中选择性地做适当调整。[7]

(5)男人们肩荷骨耜走向村外的稻田,荡浆河湖,张弓引箭;女人们手提篮筐隐现在山丘树丛;

原译:Men went to the rice paddy with bone spades on their shoulders,They paddled on the rivers and lakes,they hunted with their bows.Women collected in the woods with baskets in their hands.

改译:Men went to the rice paddy with bone spades on their shoulders,fished on the rivers and lakes,and they hunted with their bows,while women went foraging in the woods with baskets in their hands.

例(5)中的汉语四字结构,笔者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改写的方式将译文具体化,充分考虑到译文受众的认知环境,以便于其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二)灵活转换翻译方法,满足受众群体期待

文物是不同时期社会历史文化沟通的桥梁,在文物名称的翻译过程中应考虑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假使文物英译名中掺用生疏的专业语体,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参观者的兴趣。河姆渡农耕器具和中国古代用具可以结合直译,直译加注释等方法进行翻译,并根据实际需求加以一定的用途说明,因为展品说明译文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外国参观者对展品的理解。

试看以下几例:

(6)象形蚕纹盖帽器具

原译:“Ivory cap decorated with silk worms”

改译:“Ivory Carved Cup With Silkworm Design”

(7)龟形陶盉

原译:Turtle-shaped ceramic pitcher

改译:Turtle-Shaped Ceramic He,A Wine Vessel

(8)陶塤

原译:Ceramic xun

改译:Xun,A Ceramic Musical Instrument

(9)异形陶鬶(gui)

原译:Irregular shaped Gu

改译:Gui,An Irregular Shaped Pitcher For Heating Wine

(10)骨针

原译:Bone needles

改译:Bone Needle,Used in Sewing and Producting Experiment”

例(6)中,原译缺乏准确性,易使外国参观者产生困惑。在博物馆文物名称翻译中,译文首字母需要大写。一些生僻的汉字和具有古代中国特色文物的音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传播本国文化,保持其特性,但需通过必要的注释来帮助外国参观者了解文物的真实用途。如:例(7)~(10)。在明确文物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选用准确的中心词,避免累赘,用尽可能简洁的文字使接受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的信息,达到最佳关联。见下表:

(三)增加背景知识介绍,达到双方交际互明

河姆渡博物馆的文物名称英译文说明只包括对应的英语名称和文物出土的遗址,考虑到外国受众的“认知环境”,对相关的文化信息应做一定的补充增译。请看以下几例:

(11)粘有米粒的陶罐

(田螺山遗址)

原译:Ceramic caldron with rice grain

(Tianluoshan site)

改译:Ceramic Axes With Rice(T)

(12)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

(河姆渡遗址)

原译:Butterfly-shaped ivory objects decorated with two birds facing a sun

(Hemudu site)

改译:Two-Phoenix Like Bird Worshiping the Sun, which as the most completely and earliest design in Chinese mythology(H)

鉴于文物名称名牌的大小,名牌中可以省略“田螺山遗址”的全称,另起一块名牌简单说明“田螺山遗址”的介绍,与河姆渡遗址的关系,并注明在文物名牌中以首字母为代号进行标记,例如河姆渡博物馆——H,田螺山博物馆——T。节省版面,也可用于添加其他必要的文字说明。此外,例(12)“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是河姆渡博物馆的代表性文物,其中的“鸟”实指中国古代的一种图腾——凤凰,原译中直译成“bird”不符合跨文化交际原则,不能充分传递文物的文化内涵,更不能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所以在改译中增加了对“凤凰”的解释,避免同一事物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错位。

四、结语

翻译作为特殊的语言交际,译者的首要任务是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接受者的期待相吻合,使译语文本最大限度地向原语文本趋同,由此达到最佳关联。[8]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的认知过程。[9]笔者认为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在理解原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基础上,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释、增补法等方法实现译文与译文受众最佳关联的过程。本文对河姆渡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所做的批判性分析旨在为该领域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关注,积极推动地方性文化的对外建设与传播。

本文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项目“多模态有声思维翻译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JDW125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翻译)建设项目“口译初学者跨文化协调者身份构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以及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三十五”课程建设项目“实用文体翻译课程TAM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博物馆文物英译中的顺应与选择[J].宜宾学院学报,2014,(14).

[2]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3]李东梅.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4]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5]邵欣欣.文物名称翻译的三种格式利弊谈[J].博物馆理论与展览研究,2012,(11).

[6]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7]左飚.环性与线形:中西文化特性比较[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孟建钢.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J].中国科技翻译,2001,(1).

[9]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成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2).

篇4:在博物馆的解说词

国际博物馆协会 (ICOM) 在1995年第18届全体大会上对博物馆作出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 非营利的永久机构, 并为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 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它包括遗址类博物馆、展览中心和美术馆、科学和自然类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多种类型[1]。

伴随着20世纪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和发展, 文化正不断朝着商品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博物馆作为展示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 也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博物馆是城市标志性的文化设施, 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地, 反映着城市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它不仅是国民历史文化教育机构, 还是旅游者了解当地文化最适合的场所, 是一种类型多样、高品位的旅游资源[2]。博物馆为文化资源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景观, 使得旅游业文化体验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断发展的旅游业也将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文化旅游者引进博物馆, 培养了公众的“博物馆意识”, 促进了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这两者之间的融合为双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二、博物馆解说系统及其功能

(一) 定义

传统意义上, 人们“访问”博物馆, 属于受教育的被动地位, 与博物馆和展品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距离。伴随着博物馆发展进程的加速, 博物馆的角色也已由原来的教育和文化保存逐步转变为影响地区经济与观光推广不可或缺的机构。它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娱乐及旅游的重要场所。现代社会的博物馆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比传统博物馆更加丰富, 象征主义与实用功能相统一, 让更广大公众从中受益。国际博物馆界20年来形成了一个重要共识, 博物馆不仅关心物, 更要关心人, 人的因素是衡量一个博物馆能否实现将藏品的意义和价值传达给观众这一终极目标的最基本的标准 (安来顺, 2001) 。这主要表现为对观众的关注。博物馆这种新动向关键在于人—物、人—人的交流, 信息传达的桥梁。解说服务, 便是博物馆实现其功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它主要通过解说系统这一载体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与沟通。

旅游解说系统是指运用沟通媒体帮助游客了解特定信息, 达到保护资源、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 从而进一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3]。即博物馆提供的解说服务, 目的在于满足游客获得展品相关知识的教育性需求和愉快参观体验的娱乐性需求;另一方面, 也有助于管理者向游客传达博物馆设立的宗旨和意义。

根据博物馆的特定性质, 解说系统包括两大类: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人员解说即由导游员、解说员为游客提供的信息服务;而非人员解说则是通过景区图、牌示、语言解说等体现的非参与性解说。

(二) 功能

首先, 从其传统功能方面来看, 博物馆解说通过展示有关主题、事物, 为参观者提供相关资讯, 对充实游客体验有直接影响;同时, 通过有效引导, 能让游客迅速熟悉陌生环境, 对博物馆建立完整的认识;而解说服务如果符合游客的需求, 将会使游客对博物馆有认同感, 并将其作为一种增长知识、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 解说系统还可以对博物馆进行间接的管理, 对参观者进行引导和主动而隐性的管理, 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总之, 博物馆所承担的功能与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拓宽。在与公众更加宽广的交互环境之中, 博物馆的休闲、娱乐、游览功能正不断凸显出来, 渐渐营造成为一个供学习、交流、研究和社会交往的地方。

三、以游客体验需求为导向的博物馆解说系统设计

(一) 以游客为导向的解说系统存在的必要性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 截至2007年, 我国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已达1722座, 如加上其他部门和民间兴办的博物馆, 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超过2400座。各地兴起“建馆热”。由于思想未能完全转化, 国内闭门造展的现象十分普遍。然而, 我国博物馆从规模、管理、展陈方面来看, 整体水平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

因此, 现今国内博物馆虽然遍地开花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热情并未随之高涨。大多数游客不游览博物馆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博物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没有联系, 或者是不喜欢博物馆藏品的陈列方式, 游客早已厌倦传统平面、静态形式的展览陈列。而大多数博物馆却不愿意改变自身, 迎合普通大众的游览需求。即使人们有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需求, 也诉诸一些较新的媒介, 而不是诉诸藏品陈列和文化表现手法显得陈旧的博物馆。从更深层次来说, 博物馆缺少与游客进行“信息交互”的空间与平台。这种交互的平台更多要凭借着“解说系统”来完成。由于旅游消费特殊的时空规定性, 解说系统被认为是游客将旅游经历提升至旅游体验层次的必备手段, 游客的游览必须依靠完善的解说系统[4]。解说系统的运用关系到参观者的体验经历、满意度。对于游客来说, 成功的旅游解说系统是达到高品质旅游服务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形态的演变及消费者需求层次的提升使得顾客需求从以理性为主, 转向以感性为主, 人们对体验及其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大众文化旅游的本质在于体验性的文化旅游, 更注重经验的累积而非学问的堆砌, 它寻求的是一种游览中的领会, 而非类正式教育一般的理解[5]。形式上逐渐转化为大众化旅游的博物馆也是如此。博物馆的参观者强烈希望从博物馆得到更多层面的经验, 而不仅仅只是期望能看到在博物馆中的珍贵展品或参加一系列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李瑛, 2004) 。然而, 目前的旅游解说系统规划绝大多数从规划专家的角度, 以旅游地特征为依据设计, 忽略了游客的兴趣及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差异。若能对游客需求有预先的认识, 并了解游客对解说媒体、内容和主题的需求, 将有助于解说活动更好地进行, 更有利于解说系统规划。

(二) 构建以游客体验需求为导向的博物馆解说系统

1. 营造“以人为本”的体验型场所

传统的博物馆设计往往以展品为中心, 过于关注展品的物质形式, 而忽略了展品的文化内涵及历史背景, 没有考虑到参观者的实际需求。因此, 解说系统规划中应改变以“物”为中心的认识, 以人为本, 通过增强游客体验来规划设计解说系统。由于体验完全是个性化的, 每个人的经历、知识、身体情况、精神状态都不同, 即使在同样的体验环境中也会获得不同的体验。不同游客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资料, 其本身对于解说接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 若能了解不同游客对解说系统的需求, 将更有助于解说活动的进行, 更有利于解说系统规划。

此外, 因为游客的体验源于外部的刺激, 但它并不是外部刺激本身, 它是由刺激引起的、在人脑中留下的值得回忆的令人惊喜或恐惧而难以忘怀的经历印记。因此, 加强以人为本的体验型规划设计理念的最高目标即是让游客对博物馆产生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

2. 优化博物馆空间解说线路

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 结构决定功能。对博物馆空间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不仅能对博物馆展品历史进行时间上的梳理, 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减少展品过于集中或分散、设施布局不合理及线路单一呆板所造成吸引力弱的情况。

此外, 通过在空间上延伸附加服务产品, 不但可以满足参观者休闲需求, 同时亦能对客流合理分流。如国外不少博物馆设有书店、工艺品店等, 通过提供这些服务项目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同时也提高了博物馆的经济效益。

3. 提高人员素质, 强化个性化人员解说

由于博物馆自身具有较强的 (下转第176页) (上接第178页) 历史性、文化性特点, 因此需要由专业性强、功底深厚的解说人员来进行解说。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 对游客针对性不强, 多数解说人员都是以固定解说方式为游客解说。同时, 也很少关注游客对解说内容的回应, 缺乏有效互动, 忽视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为此, 加强博物馆解说员的专业培训, 提高解说质量, 以及针对不同客人, 强化对游客服务的独特性, 鼓励个性化解说,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解说质量和效率。

4. 增加非人员解说设备, 提高游客体验值

紧紧围绕博物馆解说主题, 对指示标志进行统一、科学的规划。而在印刷物的设计上, 应根据不同游客, 制作深浅程度不同的解说物。此外, 由于不少研究者对电子导游这一解说系统的运用看法不一:电子导游系统在为游客提供更多信息的同时, 亦减弱了游客与同伴及博物馆展品间的信息交互, 旅游者体验变得更加私密化、社会弱性化。因此, 要有效利用电子导游解说系统, 结合人员解说、科技手段、展示陈列解说等方式更好地激发游客的“想象”, 引导游客游览。

参考文献

[1]Steven Tufts, Simon Milne.Museums:A supply-side per-spectiv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 (3) .

[2]戴昕, 陆林, 杨兴柱, 王娟.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 2007, 22 (3) .

[3]张明珠, 卢松, 刘彭和, 祝小迁.国内外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 2008, 1 (23) .

[4]厉新建.旅游产品特点、消费技术与景区解说系统[J].人文地理, 2004, 19 (2) .

上一篇:不动产权登记证办理流程下一篇:小的大脾气1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