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文化

2024-06-20

蒙古族文化(精选6篇)

篇1:蒙古族文化

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域,自古以来就是阿尔泰各民族生息繁衍的空间,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大大小小数十个民族。共同或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之间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基因,从而使他们创造了以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审美尺度为基础的文化类型——以游牧为典型特征的草原文化。并成为他们相互认同和交流的天然纽带,为他们奠定了相互之间文化交融和继承的基础。从草原区域的历史发展进程看,草原文化的传承,在蒙古高原各民族间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完成的:一是相互间的文化传播。一些曾经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文化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对于弱小、落后民族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匈奴人的制度文化在草原上延续数千年,柔然人发明的可汗称号,成为此后所有草原政权最高首脑的称谓,而突厥人的基督教信仰、回鹘人的摩尼教信仰在蒙古族文化中得到积淀,回鹘文字母成为蒙古文字模版„„。

13世纪蒙古高原的统一,彻底打破了蒙古高原区域之间的封闭,打破了原有的民族、部族格局,结束了蒙古高原数千年民族、部族纷争的历史,同时也促进了草原文化的大融合,使整个草原文化的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使之发展趋于平衡。这种融合虽然伴随着战争和民族压迫,但在客观上代表了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统一和睦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代表了广大民众的愿望。蒙古族由最初的一个弱小部族,就像滚雪球一样,将大量不同氏族、部族和民族包容到共同体之中与此同时,也将草原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为一体,吸收、消化了以往草原民族文化的全部精华,浓缩了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自蒙元王朝之后,蒙古高原在其后的封建时期内,没有再次出现完全的分裂,民族成份没有发生新的变化。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13世纪所形成蒙古族文化吸纳整合了以往草原文化的全部历史积淀和精华并给草原文化未来的发展以明确的昭示,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正是因为蒙古族在草原历史文化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地位,13世纪之后的“蒙古”一词,已经成为国际上表述草原人及其生活方式、地理空间、动植物种属和草原文化的基本概念,蒙古马、蒙古包、蒙古高原、蒙古草原、蒙古人种以及数百种“用蒙古文拉丁化命名的”植物名称等等,表明蒙古族在世人的观念中已成为草原和草原文化的代名词。

制度文化是检验一个地区或民族文明化程度的最重要尺度之一,草原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根据自身生产生活方式、民族结构的情况,创建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形成了极具特色且完整的制度文化。

众所周知,具有游牧特色的草原社会制度的基本形态是由匈奴民族奠定的。从草原民族的历史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时代的民族对国家的建构模式做过不同的尝试和探索,从公元四世纪开始,由草原向周边的扩张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且一浪高过一浪。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了另一点,一直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游牧王朝以氏族、民族为中心的国家政权构建体制从未改变,征服与被征服民族之间的冲突始终伴随着每一个草原帝国,往往成为其崩溃的重要原因。匈奴等民族虽借一时之强盛,曾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但未能妥善解决内部的民族、部族之间的矛盾,一旦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君主的更替,貌似强大的政权便会瞬间分崩离析.归根结底,从匈奴帝国到辽王朝,绝大多数草原政权都是以氏族、民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王朝,国家形态未能完成从血缘型向地域型的历史跨越。

“因俗而治”制度是草原民族在制度文化方面的一大创举,是中国古代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范例之一。受游牧经济的单一性的制约,在手工业品和农业产品方面,草原民族对定居民族有较强的依赖性。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就必须处理好与定居民族的关系。经过长期的磨合,一些的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权,针对中国多民族并存的社会格局,采取了入主中原、统而分治的政策。13世纪崛起的蒙古人秉承并发展了草原文化的这一制度。随着版图的扩张,被征服区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更加复杂。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因其俗,柔其人”的分治政策,一是沿用被征服民族传统的社会结构;二是维持各民族文化,利用其传统观念羁縻其思想。如在中原地区实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策略,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云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在蒙古地区则沿用传统制度,等等。然其建树的顽强生命力直接与现代社会相连接,能够超越民族,能够超越国界,能够超越信仰,能够超越时间,实属对人类智慧宝库的一种非凡贡献”。毫无疑问,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所推行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都是建立在历代草原民族历史经验基础之上,他们的智慧浓缩了草原文化的精华,是草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草原制度文化已经超越了民族文化的范畴,已经具备了世界性品质,具有进步意义。

由于人们不能将草原文化看作一个持续发展的整体,自然会对13世纪蒙古族所创造的历史产生很多困惑,一个欧洲人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从未建过一座城市的蒙古部落,建立了统治一半世界的帝国;以狩猎、放牧为生的人打垮了三个文明古国的军队;而不会写字的野蛮人居然为50个民族制定了法律”。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蒙古族是草原文化数千年文明的集大成者的话,类似的感慨就不应当出现。

草原民族制度文化由匈奴到蒙古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尤其是自魏晋南北朝“五胡”民族,到辽—契丹、蒙古—蒙元的国家观的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我们在看到其扩张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其积极的一面。以中国古代历史为例,草原民族跨不同经济形态、不同民族文化形态建立统一国家政权观念的形成及其实践,为各民族之间在和平环境下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两种经济形态下游牧农耕民族之间长期对峙的局面,使双方由经济互补关系延伸到政治、文化的依存关系,这种认同感的确立,在历史上为中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其意义和贡献是巨大的。

篇2:蒙古族文化

成吉思汗祭奠:

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祭祀:

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由一柄主苏勒德和四柄陪苏勒德组成。因而亦称“四斿哈日苏勒德”、“镇远哈日苏勒德”,汉语曾称黑神矛,黑纛,象征着长生天赐予成吉思汗的佑助事业成功的神物。哈日苏勒德祭坛所在地叫“苏勒德霍洛”。由苏勒德达尔扈特守护、供奉。苏勒德祭坛,是高一尺的平台,周围用木板竖立而成的围栏。举行祭奠时,常用黄色布料或绸缎围在外边,因而围栏俗称“什拉库列”(黄色围栏)。

窝阔台祭奠:

窝阔台系成吉思汗三子,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继承了大汗王位。据传说,窝阔台在去世后,有他的肩胛骨流传于达旗展旦召地区,并有部分达尔扈特牧民一直保护着装有窝阔台肩胛骨的银箱,当地牧民保留了对窝阔台的肩胛骨进行祭奠的习俗,达拉特这一名称就有可能源自于此。

十三阿塔天神祭祀:

在鄂尔多斯南部的乌审旗沙尔利格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哈答斤氏族,供奉着一尊阿塔天神。鄂尔多斯阿塔天神祭祀,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形式,鄂尔多斯蒙古族古代信仰的是原始的萨满教。在古代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等多种原因,在蒙古人的头脑里产生了天神,天神则存在于苍穹的虚幻反映里,萨满教便是天神与人之间的联系者,而且,萨满教将天神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方五十五尊天神,东方四十四尊天神,东方四十四尊天神的兄长是阿塔乌兰天神,因为阿塔乌

兰天神代表着“灾难之主”,支配着风雪、灾害、损失和收益等,因此,人们把牲畜的兴旺,打猎的收获,远征作战的胜利都归功于“阿塔天神”的保佑。所以古代的蒙古族便开始祭祀阿塔天神。

萨岗彻辰祭祀:

萨冈彻辰是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之一《蒙古源流》的作者,是蒙古鄂尔多斯万户巴图洪台吉的长子,生于1604年,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萨冈逝世后,人们经常祭奠他。现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十六日,乌审旗群众都要举行祭奠盛会,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拖雷伊金祭奠:

位于鄂托克旗沙日布日都的成吉思汗季子拖雷灵帐遗址,原是祭祀拖雷的地方。拖雷是继承成吉思汗家业,传承成吉思汗圣火(香火)的人,几百年来成吉思汗圣火一直在这里传承,这里的祭祀,主要是祭祀圣火,具有特点。在这里建立拖雷伊金祭祀文化点,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鄂托克旗的一大亮点。

蒙古族祭驼:

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在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

哈布图•哈撒儿祭祀:

成吉思汗胞弟,史称卓赤•哈撒儿,哈布图•哈萨尔,公元1164年生,1227年春病逝。哈萨尔自幼随其兄铁木真,为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统一蒙古汗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萨尔是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名将、神射手。哈萨尔部后裔自古以来有祭奠其祖哈布图•哈萨尔的传统。哈布图•哈萨尔的舍利陵随四子部、乌拉特部、茂明安部多次西迁,终至择落于原乌兰察布盟的中心地带,新宝力格苏木境内安放至今。

青城寺祭星:

青城寺蒙古族祭星”为敖汉旗四家子镇青城寺所独有,每年正月初八晚,蒙古族群众自发来到青城寺,祭祀星宿,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翁根毛都祭祀:

农历七月初三,巴林右旗原人大主任恩和组织举行了翁根毛都(神树)那达慕大会。选定在七月初三进行神树祭祀是有历史依据的。据说长期以来,当地人民就在这个日子进行神树的祭祀,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和幸福安康。

祭泉:

祭泉,在蒙古族祭祀文化中是十分难得的珍稀现象,然而,在鄂托克旗查布苏木的敖伦布拉格至今仍然较完整地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现在祭祀神泉,选择在农历5月19,每年举行一次。届时远近成百的牧民自动蜂拥而至,或乘骑、或赶车,带着肥硕大尾的羊背子、饼子、鲜奶、美酒聚集到一起。祭祀在上午开始,主持人以巴扎尔嘎迪为首,率领众人叩拜“洛素伊金”,熏香燃柏,泼散食物,绕泉祭洒白山羊奶和红牛奶、美酒等,还有数位喇嘛在敖包旁披红袍,执手铃,闭目诵经。如今传统的祭泉习俗活动,与广大牧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相融和,展示着新生活的风采。

骆驼祭火 :

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在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

祭火:

祭火,也叫“祭灶”。蒙古族的一种古老传统习俗。因为蒙古人特别崇敬火神,认为炉灶是火神所在地,是家道或家族兴旺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

所以不准往灶口倒水,不能用利铁器捅火,不往火中吐痰,不准焚烧污秽的东西,忌讳用脚蹬在锅灶或在火上烤脚。平时蒙古包和房屋里的炉灶,火盆和篝火堆等,都被视为火神而加以崇拜,每逢年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祀。各地形式略有差异。一般是将牛羊肉、奶酒、黄油、奶食品等投入火中或供在炉灶旁进行祷告,吟诵祭火祝辞或请喇嘛念经。

木华黎祭祀:

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蒙古名将、攻金统帅。成吉思汗“四俊”开国元勋之一。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沉毅多智略。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每逢农历五月十一,位于成吉思汗陵西南近百公里的乌审旗白音敖包变得格外热闹。接受人们顶礼膜拜的是一杆苏立德。人们都说,它是国王木华黎的化身。木华黎是蒙古帝国杰出的统帅,他与孛尔术、孛尔呼、赤老温号称四杰,是能够给成吉思汗以重大影响的少数几个人物之一。与庄严神圣的祭祀活动一起进行的,还有蒙古族传统的娱乐项目:摔跤和赛马。隆重的祭祀程序结束之后,苏立德要在日落之前,由专人护送,离开这里。

察干苏力德祭祀:

篇3:蒙古族文化

如今, 世界各国将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文化中, 努力保留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精神。如:韩国将民族特色的朝鲜舞蹈、跆拳道纳入高校课程, 日本将武士道、独轮车、民间舞蹈上方舞、雅乐、神乐等纳入高校体育课程。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一部分, 伴随着蒙古族人民生活、劳动、文化娱乐中发展起来, 如“男儿三艺”、赛布鲁、安代舞、顶碗舞等不仅可以纳入高校民族体育特色教学, 而且可以进行各种节庆假日的表演活动。内蒙古各高校如何将蒙古族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中, 创建和形成自身地区特色文化, 这是该文研究的重中之重。

1 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1.1 健身价值

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 经常练习射箭、赛布鲁、嘎拉哈不仅可以增加其上肢力量, 而且培养其稳定的心理状态。经常从事搏克的人, 可以增加快速爆发力和抗击打能力, 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蒙古族的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等属于典型的有氧运动, 经常练习蒙古族舞蹈、对改善形体和强身健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一些手术恢复期、慢性病和重病的学生, 他们不适合参加户外体育运动, 如果将蒙古象棋、鹿棋纳入高校体育保健课程中, 有利于这部分学生能锻炼思维和改善大脑供氧和供血情况, 很好的解决了这些学生参加课程学习的问题。

1.2 人文价值

内蒙古各地区每年都要举办草原体育盛会“那达慕”, 通过一些系类活动以传统文化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 从各种形式的活动透露出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搏克比赛中, 运动员必须尊重对手和服从裁判。虽然比赛规则有不合理之处, 如不按级别进行比赛, 但这些因素也传递着人人平等、公平参与的人文精神。如今, 以“男儿三艺”为核心内容的那达慕大会, 在保留一些传统祭司活动外, 它的军事内容已经逐步消失, 现已演变成娱乐、竞技、劳动相结合的群众性活动, 这些活动有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四面八方的群众来到“那达慕”大会沟交流感情, 娱乐放松, 并且相互交换奶制品、牛羊肉、茶叶等日常生活用品, 不同的人民都能得到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 这是那达慕的和谐之美, 也是作为一种传统民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补偿。

1 . 3 文化传播的价值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社会的快速发展, 国外一些新型体育项目越来越受国内关注。美国探索频道贝尔·格里尔斯主持的《荒野求生》, 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 引发了国内多档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电视节目出现, 收视率逐年攀升, 带来了众多相体育、娱乐相关产业的诞生。造成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发生强烈碰撞, 也使得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面临着同化、消失的危险。在新的时期下, 如何继承和保护蒙古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必须通过肯定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传播。高校具有与天俱来的文化传播优势, 经常举办校内那达慕、草原文化节、搏克比赛、草原歌曲大赛等形式, 对宣传和保护蒙古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礼仪文化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2 . 1 落实我国民族政策起促进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引导我国民族团结事业的稳步前进。在我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只有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才会实现民族团结。少数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 无疑对促进和落实我国民族政策起促进作用。高校民族团结活动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的工作机制, 要实现活动的长期化、系统化、规划化。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增强中华民族文化, 以及民族之间的认同感, 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民族文化内涵, 提高不同民族的文化向心力和认同感, 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力和生命力。

2 . 2 丰富高校校园文化,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 很多高校成立了相关的体育社团组织, 体育社团的成立无疑对丰富高校业余文化, 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交往起着促进作用。据笔者了解多数体育社团活动以每年举办业余比赛为主, 比赛结束后就不举办任何活动, 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性大大降低。蒙古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技能主导格斗对抗性的搏克, 有表现准确性的射箭、赛布鲁;有歌舞表演类的蒙古族舞蹈, 还有益智类体育项目蒙古族象棋、鹿旗等, 这些活动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学生参加, 在活动中体验民族文化的精髓, 增长知识, 这对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起着推动作用。

2 . 3 促进蒙汉学生之间的交流

我国高校每年都定向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 多数学生来自偏远地区, 他 (她) 们在过去没有接受系统的体育教学, 因此入校后对高校体育教学、业余比赛高度不适应, 这无益于这些民族学生的发展。蒙古族传统体育和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有以下优势:第一, 增进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将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高校, 给了民族预科班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 这些学生多数能歌善舞, 发挥他们的特长, 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 增加蒙汉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进行蒙古族传统体育课上教学、课下组织社团业余活动, 蒙汉学生一起学习、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通过体育这种媒介, 使学生之间相互了解, 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

3 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3 . 1 加强蒙古族传统体育宣传工作, 多组织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内蒙古各高校通过党委宣传部、团委、学工处、体育协会等部门, 每年不定期的举办各种蒙古族传统文体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推广和普及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将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纳入到体育活动中, 使师生全方位的了解蒙古族民族风俗, 更好的体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在比赛前要做好场地设施的安全排查工作, 以及意外伤害事故的医疗备案, 将体育活动中危险程度降到最低, 将公平参与和人人平等的理念融入到活动中,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校内广播站的节目、报刊栏的宣传、微信平台等形式, 向广大师生讲授和普及蒙古族民族风俗的介绍和那达慕赛事等。

3 . 2 实施俱乐部的授课和活动模式

首先, 高校蒙古族传统体育俱乐部的建立, 不仅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同时满足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多元化的运动需求。在俱乐部里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也为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同时也培养学生体育组织和管理能力。其次, 在运动训练方面, 我国很多高校运动队在选拔和训练队员, 往往消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而且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为运动队储备了大量的体育人才, 节省了大量的训练经费投入。每次比赛只要从俱乐部里选派, 就可以委派参加比赛。

3 . 3 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体系

针对目前现况, 内蒙古各高校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体育局要成立少数民族体育协会, 并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少数民族体育师资培训体系, 使更多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各地区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体育局每年要定期举办不少数民族体育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班, 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授课, 并且颁发相关的证书, 使教练员和裁判员上岗资格和培训考核相结合起来。第二, 针对各高校少数民族教练员和运动员众多的特点, 教练员培养的重心应放在少数民族教练员上, 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语言交流和沟通更加便利。同时也要大力培养女性教练员, 使教练员性别结构更加完善。

摘要:该研究以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内容, 分析其健身价值、人文价值、文化传播价值, 对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 并提出了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以期为内蒙古高校校园文化进行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唐立军, 凌占一, 李洋.蒙古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 :77-78.

[2]李秀芳.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那达慕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1) :36-37.

[3]高娃.论蒙古族传统体育的起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 :9-12.

篇4:蒙古族传统的敖包文化

敖包的形式,各地区大体一样,即在圆坛之上,积石为台,台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层,重叠成圆锥体,周围涂一白垩,使之坚固。形似烽火台,高约十余丈。遥望如尖塔,直入云霄。平时任风雨吹淋。设有敖包的山陵或山丘,一般都是地势宽广,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便于举行文体游艺活动。

敖包的数目,各地不等。有的是单独的一个敖包;有的是群敖包,即7个敖包并列,中间为主体,两旁各陪衬3个小敖包;也有一个大敖包居中,东、南、西、北各陪衬3个小敖包,成为十三敖包群,汉人称为“十三太保”。

敖包的种类也很多,按年代分,有的地方有成年人崇拜的敖包;按地域分,有的归一屯所有,有的归数屯所有,或一家所有,或一旗共有之。

蒙古族祭祀祭敖包,有各种传说。有的说,敖包就是神的化身,是什么神说法不一。有说是代表山神的,有说是代表水神、龙神,也有说是代表庙神或祖先的。

崇拜、祭祀、赞美的诸神,首先是天神腾格里,然后才是其他诸神。而祈求神灵的是:赐予幸福,消除恶魔。

那木吉拉在《浅谈蒙古族的敖包祭奠》一文中介绍的敖包赞词写道:

在蒙古族传统信仰中,天神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他们坚信是天神赐予了其赖以为生的牲畜。据宝斯尔《鄂尔多斯风情录》:在蒙古民族的传说中,马是天上的仙女头上落下的宝钗变成的,因此马是天上降下来的神骘。

生育万物的天神当然关系到人类的繁衍,蒙古牧人认为是天神赐予了人类以生命。为了牲畜的繁衍和人类生命的诞生和延续,人们祈求天神攘除各種灾难以保障作为其食物来源的动物的丰盛富足和人类自身的繁衍无尽。而崇拜高山成为蒙古族崇拜天的同义语,在戈壁草原上,高高耸立、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蒙古族对地神的崇拜是在对天神的崇拜下产生的。古代蒙古人认为,每个地方都有专管该地的神祗,叫乃布达克、沙布达克,译为风水,此为主管该地的灵魂。

对地神的祈求与对天神的祈求是同样的。而且,蒙古族对地神的崇拜也与山神的崇拜联系在一起,认为高山是地母的乳房。

敖包是由土石与树枝组成的,关于这一点,邢莉在《草原文化》一书中认为,这与蒙古族崇石崇柳的习俗有关。蒙古族有“人自石出”的神话传说,在阿勒泰的史诗里有“孤儿英雄,你的生父是硕大的石头”的描绘。在英雄史诗《江格尔》里写道:“白音查干巴特尔,他的父母都是石头”。并且很多英雄的脐带是用火镰石割断的。

敖包祭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

血祭,就是把自己家最好的肥牛、肥羊宰杀之后,恭恭敬敬地供奉在敖包前。如今,这种祭法是很少见了。

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地洒在敖包前,祈求幸福。在蒙古包做客,常见主人在喝酒之前,要以手指蘸些酒,弹向东、西、南,表示敬神。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干牛马羊粪,祭祀各户走近火边,排列成队绕火三圈,并念着自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全羊肉投入火堆里一同燃烧,烧的越旺越好。

蒙古族的萨满教认为火是最圣洁的,因而以火祭敖包。

玉祭,在古代玉是很贵重的,它常常是奉神的供献品。在远古的祭祀和招魂中成为仪式法器,是人神相同的桥梁。蒙古族在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俗。祭敖包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农历五月或七月,这正是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时刻,是草原上的黄金季节。这个季节,草原上绿草繁茂好似给大地铺上了地毯;牛羊成群,就像大地洒满了珍珠。鲜花开放,鸟语花香,沁人心脾。蒙古牧人骑着骏马从四面八方赶来,祭祀敖包一般要在红日初升之时,牧人认为这是吉祥的时辰。

祭祀时,敖包上插上树枝或栽一根木杆,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牧人有的行跪拜礼,有的行躬首礼,献上哈达、美酒、奶食、肉食等,默默地祈愿。向诸神表达牧人的生存欲望与精神需求。祈求天神赐予雨水,祈求地神赐予丰草,使牧人的生活平平安安,人畜两旺。牧人把最鲜美的食物献给了自己的保护神,把最美好的祝福带回了自己的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蒙古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历史积淀的敖包文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篇5:蒙古族饮食文化

蒙古族饮食文化

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 班级:金属材料09—1班 姓名:苏力德 学号:0868100110

蒙古族饮食文化

摘要:

蒙古族传统的食品主要以白食即奶食制品;红食即肉制食品为主.而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每种食品在品尝时,再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白食,红食,饮食文化。

蒙古族传统食品分为红食、白食两种: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这种称呼极富色彩感和生动性。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而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再细究蒙古族的饮食,则大致分为奶食、肉食、粮食三种。奶食中又分为食品和饮料,食品有白酥油、黄酥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饮料有奶茶、酸奶、奶酒等。

能歌善舞的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当你一踏入蒙古包,主人首先会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汉族地区多以“满杯酒半杯茶”为敬,而蒙古族却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饮过奶茶,主人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让拉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

好客的主人还会为您准备其他几道丰盛的美食来款待您:

全羊汤: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是将肥嫩的绵羊就地宰杀,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佐料,进行蒸煮。待水滚肉熟时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色、香、味俱佳,大家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马奶酒:蒙语叫奇格,是牧民夏季的最好饮料。把马奶倒入容器中,不断地搅拌,直至发酵变酸,提取出奶油后,纯净的乳清就浮在了上边,味道变辣时就成为马奶酒。

奶茶: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倒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烤饼:在新疆牧区的蒙古人家里,几乎都会制作一种烤饼,蒙古语称为“海生包尔斯克”。这种饼用发面,但不放碱,和面时放牛奶、酥油或奶皮子和少许盐。面和好后,用手压成圆形,放在尖底铁锅里用文火烤,等一面烤成焦黄色后,再扣过来烤。烤好的饼便成凹形的大圆饼,形似一个尖底的大铁锅。饼呈金黄色,充满了奶香味,吃起来非常可口。

蒙古人尤其精于肉食品和奶食品的加工,世界上首先发明奶粉和肉粉的加工方法,并依靠精心加工制作的高营养、高热量、高浓缩的肉奶食品做为军粮,征服世界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征服世界的民族,必须有征服世界的食品,蒙古餐饮为蒙古民族兴旺发达作出过巨大贡献,也在世界食品菜系中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蒙古饮食由蒙古民族的生存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和游牧征战的需要决定,具有了很多鲜明的特点:

(1)重视新鲜饮食:蒙古人早已认识和特别重视新鲜饮食品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以及真正体现对客人的敬重之情,所以重大庆典和重要客人都要现宰牛或现宰羊,用新鲜饮食品招待客人,因此蒙古餐饮具有十分讲究和重视新鲜饮食品的特点。

(2)重视饮品:蒙古人在蒙古高原的干燥环境中从事户外游牧经济活动,因此人体水份容易消耗而饮品的需要量往往高于食品需要量,这样蒙餐讲究制作各种饮品,因此也就有了十分重视饮品的基本特点。

(3)提炼精华:蒙古人为了适应长期游牧和征战生活的需要,特别擅长提炼饮食品的精华,经过精心提炼出来的浓缩食品,具有高营养、高热量、耐食用、体积小、重量轻、不易变质、便于携带而完全适应了游牧生活和行军菜系的加工制作的实际需要,因此蒙餐不有了精于提炼食品的基本特点。蒙古传统饮食品以肉、乳为主,又精于提炼加工饮食品的精华,这些食品均属于高营养高热量高浓缩食品,少食即可满足人体需要,因此蒙餐具有“少食为上”的十分科学的饮餐文化特点。

(4)分餐就食:蒙古人自古就有“分餐就食”的传统习惯,因此蒙餐文化中十分讲究卫生和文明的分餐制特点。

篇6:与蒙古族传统文化

姓名:罗超

经济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10-1班

1065123107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及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又是蒙古族民族的性格的集中体现。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并对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现实态度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内容

意义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 “开拓进取精神”、“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崇信重义精神” 和“务实实用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一)开拓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如东胡系统的鲜卑人,总结历史经验,认为 以战争手段获取经济补偿,损失太大,得不偿失。史载:拓跋鲜卑“迁于定襄之盛乐。……始祖乃告诸大人曰: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乌桓首领—引者注)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雠,百姓涂炭,非长计也”[1]。统治者不再将权利空间局限于草原,开始将入主定居民族地区,与定居民族上层联合,直接控制和占有农耕社会物资作为政权建设的目标。

(二)英雄乐观精神

英雄主义也是草原文化一以贯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浓缩,是草原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特征之一。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一。汉文史学家称蒙古人“俗以贪生为耻,以捐生为把都(华言好汉也)”[2],“最敬者笃实不欺,最喜者胆力出众”,在战斗中舍命营救他人者“惟欲称雄虏中,为名高,不为厚利也”[3]。“英雄”在蒙古民族中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在古代汉文典籍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突厥人“重兵死,耻病终,大抵与匈奴同俗”[4]。是说匈奴人、突厥人对于战死者十分敬重。乌桓人也有同样的习俗,史称“俗贵兵死”[5]。但文献中没有对“重兵死”、“贵兵死”习俗的内在原因做出解释。实际上,草原人敬仰是的在危难之际视死如归者——英雄。在古代草原民族中,英雄被视为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体,是公共道德的化身。所以英雄在草原社会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普遍拥戴。蒙古族传统文化是孕育英雄 2 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蒙古族传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

(三)自由开放精神

向往自由,追求开放,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是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万式,为蒙古族等草原民族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开放的环境,这种人们在空间上的自由行动为其内在自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万面。例如在语言上,有学者统计“中期蒙古语中借用的中期突厥语以及畏兀儿语(中期畏兀儿语)的词汇总量,不下一千个”[6]。语言的融汇本身就是文化融合的结果,因为每一个词汇的传递和接纳,都与该词汇所表达的生产技术、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各语族共用词汇在蒙古语中的大量积淀,说明与之相关的多民族文化要素也自然融汇于蒙古族文化之中,这很好体现了蒙古人的开放心态,对与其他文化不排斥。还有成吉思汗所提出的“一切宗教信仰自由”的法规、忽必烈创造能够“译写一切文字”的拼音文字(八思巴文)的构想、合赞汗组织编写世界历史的行为,都是采用的开放包容原则,这不是自由开放的很好体现么?一位学者认为:“忽必烈平大理国中表现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人文智慧,看似属于他个人,然其建树的顽强生命力直接与现代社会相连接,能够超越民族,能够超越国界,能够超越信仰,能够超越时间,实属对人类智慧宝库的一种非凡 3 贡献”[7]。毫无疑问,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所推行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都是吸收其他民族经验、其他文化精华而实施的,这也是开放自由另一方面的表现。

(四)崇信重义精神

诚实和守信都是一种做人的品质,是人类最难得的文化资源,也是人类最可贵的文化资本。蒙古族作为草原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极力推崇以诚立命、以诚配天、以信立行、以忠誓盟的核心价值,视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为最大光荣,视轻诺寡信、背信弃义为最大耻辱。“虽有风雪,也不失约;虽遇大雨,也不误期。”(8)成吉思汗的这句话时刻教育着其子孙后代:为人要诚信。诚信精神构成草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

(五)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务实实用精神

对于古代蒙古人来说,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动荡的社会现实,可以说,这种务实实用精神使得古代蒙古人能够极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从而为自己的生存选择了一种最为恰当的方式;使得他们为自己找到了虽原始粗糙但最为实际的精神寄托。如东汉时期的“……乌丸辽西率众王蹋顿、右北平率众王污卢维,乃相慕以迁善,款塞内附。……始有千夫长、百夫长以相统领”;[(9)]柔然“社仑远遁漠北,侵高车,深入其地,遂并诸部,凶势益振。北徙弱洛水,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10)],等等,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行国体制”[(11)]。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显然与游牧生 产生活是相适应的。这也是蒙古人务实实用的集中体现。

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国内国际新形势下,竞争日益激烈,我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源泉。蒙古族自由乐观的民族性格,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追求,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民族心理,营造和谐普惠的小康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曲解、不贬低任一民族,让我们学会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和风俗习惯,正视民族平等和民族心理素质的特殊性,进而关心、关注和支持民族工作,积极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参考文献:

(1)《魏书》卷一,帝纪第一。序纪。

(2)[明]萧大亨:《北虏风俗》。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第253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3)[明]岷峨山人:《译语》。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第237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4)《北史》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突厥铁勒传。(5)《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乌桓鲜卑传。(6)匈奴 卡拉著,陈弘法译:《畏兀儿—蒙古文学交流》,《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1期,第20—21页(7)杜玉亭:《忽必烈平大理国与人类智慧》。载《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第21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成吉思汗箴言》箴言三十九

(9)《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10)《魏书》卷一〇三,列传第九十一。蠕蠕、匈奴宇文莫槐、徒何段就六眷、高车传。

上一篇:迎七一领导讲话稿下一篇:关于谷雨时节的由来和习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