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比大小

2024-06-27

一年级下册数学比大小(通用14篇)

篇1:一年级下册数学比大小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比较100以内数大小》教学设计

课题:比较100以内数大小 授课时间:2014.4.2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会准确地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十位是7的两位数有

(70、71、72、73、74、75、76、77、78、79)

2.比79多1的数是();比79少1的数是()。

3.7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 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 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

老师在 ○ 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3、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引导学生完成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看课件,想一想。教师巡视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出示100以内数比较大小儿歌: 百内数,比大小。

看数位,多为大。数位同,看十位,十位大,数字大。十位同,看个位,个位大,数字大。小朋友,要记牢,认真仔细才是好。

五、布置作业:课本P42的“做一做”第1题、第2题。

篇2:一年级下册数学比大小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小数比较大小,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较郑强和李明两个同学“谁的得分高”。在比较9.87和9.90哪个数大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可以得到9.90分比9.87分高,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数位来思考,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9.87<9.90。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三人的得分情况,张华的得分是9.96分,要比较郑强、李明、张华的成绩,就需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楚是按从大到小排列还是小到大排列,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比的。使学生体会到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第3个问题“王平可能是多少分呢?”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大小,确定其范围。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只有极少数学生来自于乡镇企事业单位。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是第四个年头,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相互质疑,大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学生活泼可爱,思维灵活,敢说敢做,既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淳朴与耿直,又有着良好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只要是贴近孩子生活的实际的学习材料和内容,他们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歌手大奖赛吗?

生:看过。

师:一场比赛结束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1:我最想知道谁得了第一。

生2:我一般最想知道我喜欢的那个选手得了第几名。

生3:我最想知道他们的名次情况。

……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师:我调查到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中,郑强和李明两名选手的最后成绩是这样的,请大家看!(出示图片)

郑强:9.87分;李明:9.90分。

1.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郑强和李明谁得了冠军?

生2: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一些?

生3:他俩相差多少分?

……

2.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他俩相差多少分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再来解决,而我们这一节课主要来解决像同学们提出的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谁的得分低这样的问题。那么他们谁的分高一些呢?生1:李明的分高。

生2:我也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

生3:对!和我的看法一样。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在谈论)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大家自己先判断一下,然后再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都认为是9.90大一些,我们可以先看9.87和9.90的整数部分,都是“9”,没法比,我们又比下一位“9”和“8”9比8大,所以我们就认为9.90比9.87大一些。

生2:我们小组同意他们的想法,我们能说的更明白,在以前我们学习整数比较大小时,都是从位比起,所以我们认为小数也是从位比起,假如位同样大,那么我们就再比下一位,就这样依次往下比。

生3:我们小组认为在比较小数大小的时候,应该先比较整数部分,假如整数部分同样大就再比较小数部分……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就像大家所说的,通常我们在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时,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师:那你们认为小数与整数比较大小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生1:我们认为都是从位比起。

生2:整数要先数一数位数的多少,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有小数部分,不能比位数的多少。……

师:大家说得棒极了!在比较小数大小时是从位比起,按照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这一点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同的,比到能分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比较大小还有不同的地方,整数比较大小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比较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无关,是要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师:张华的得分是9.96分,同学们能将郑强、李明、张华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吗?

( )>( )>( )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全班反馈。

1组:我们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两个是9,一个是8,是8的最小,再比较9.90和9.96的百分位,9.90的百分位是0,9.96的百分位是6,所以9.96,也就是(9.96 )>(9.90 )>( 9.87 )

(三)应用拓展。

1.排顺序。

师:在这次比赛中王平的表现要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请大家猜一猜,评委会给王平多少分呢?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生1:我猜可能是9.95分,因为9.95比9.90大,比9.96小。学生投影展示:9.96>9.95>9.90。

生2:我猜可能是9.93分,9.93也比9.90大,同时也比9.96分小。学生投影展示:9.96>9.93>9.00。

生3:我猜也可能是9.905分。学生投影展示:9.96>9.905>9.90。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王平的分数还可以是多少分呢?

生4:老师,我有个不一样的答案!我认为比李明高一些,而比比张华低一些的小数有无数个。

(此时大部分学生有点疑惑)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生4:我认为只要个位和十分位上都保证是“9”,然后小数十分位上的数大于0而小于6,千分位和后边的可以任意的添数,就都比9.90多,比9.96小,这样的数可以有无数个。

(众生鼓掌,同意他的想法。)

师:你的这个发现真了不起!老师也为你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

2.找朋友。

教师举起写有“13.21”的卡片。

师:请大家在卡片上任意写一个小数,找比我大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写好后,部分学生举起手中的卡片对照。)

生:比您大的朋友在这里是……

师:大家可以在组内玩这个找朋友的游戏,请小组的同学先自己写好一个小数,然后比一比谁写的大,谁写的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活动)

3.猜一猜。

师:同学们,我买了一本书是7元左右,请大家猜一猜是多少?

生1:比7.20元少吗?

师:对!

生2:比7.10元少吗?

师:不对!

生3:是7.15元吗?

师:对了!

师:你还想玩这个游戏吗?

生(齐):想!

师:请大家在小组内玩一玩,小组的同学可以轮流当裁判。

……

(四)总结、评价。

师: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学会了正确的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和三个小数的大小,还能给他们排顺序。

生2:我学会了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我感觉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还可以,我很高兴。

篇3:一年级下册数学比大小

一、从宏观层面看教材的变化

1. 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像《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样,《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开本也由实验教材的32开本统一变成了审定教材的16开本。封面左上角的标志也由“教育部审定2012”替代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与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一样都是10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73 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140 000,多了将近一倍,可以宏观地判定它的具体内容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 教材中“编者的话”的变化

《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编者的话”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的变化是提出了“数学就在你身旁,数学伴随你成长”,暗喻了数学教育的两个重要观点,其一,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其二,数学的文化观,即数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的变化就是所介绍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改变而做出了调整。

3. 教材中目录的变化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删减,删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1单元“位置”和第7单元“认识时间”,其中“位置”单元的“减”只是把它前移到了一年级上册中;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增加与整合,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其实质是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第5单元“分类”的后移并且进一步与一年级下册中第9单元“统计”的整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图形的拼组”也整合为审定教材中的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其他单元在次序略作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名称。

4. 教材各个单元结尾的变化

审定教材各个单元结尾都新增了“成长小档案”,向学生提出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也是体现审定教材教育价值得到提升的一个方面,因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因为不良习惯的矫正是很困难的事情,而认识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增强而得到改善。

二、教材微观层面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1. 第一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是由实验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后半部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与实验教材下册的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整合而成,其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保留了原有风格。即使这样,也有其积极意义,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做的调整,虽然只是延后了半年,也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后半部分“图形的拼组”的编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把侧重点放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上,保留了拼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内容,舍去了拼组圆的内容和一些过度生活化的内容,补充了利用七巧板拼组平面图形的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配合这一内容,还在这一单元后面增添了一个介绍拓展性知识的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而在实验教材中二年级才开始编入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这就把借助于这类拓展性知识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期。

2. 第二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是一些细节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导入情境图”的变化,但还能看到实验教材中“导入情境图”的影子。第二个变化是有几个部分增加了小标题,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方便他们进行复习整理。第三个变化是例题进行了简单的数字替换,但保留了原有风格。第四个变化是增加了第四部分“十几减5、4、3、2”及第六部分“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这个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复习与整理”中“20以内退位减法表”由“给予式”变成了“探究式”,意义更为积极。

3. 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三单元由原来实验教材的“图形的拼组”变成了“分类与整理”。在2001年之前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是没有专门介绍“分类”内容的,2001年出版的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次专门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但是,“分类”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在许多汉语词典中都查不到,因此很多人说不清楚“分类”的含义。如果把“分类”看作一个数学专有名词,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师所做的一个调查,有49.1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分类”是一个数学概念,且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不能具体说出“分类”的数学定义。因此,“分类”内容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层面讲,分类能力也是体现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分类”的教学有难度,但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很重要。这些因素促使审定教材将“分类”内容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中,并增加了与分类相对应的整理过程和对分类结果的思考,渗透了统计的思想,教学目标更高了,教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 第四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编排作了微调,将实验教材中单列的“读数、写数”部分合并到了“数数、数的组成”题目之下。同时保留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两个标题。具体内容也作了作了许多细微的调整。

第一部分“数数、数的组成”中,情境图有一个小小变化,图中参与对话的人物形象与位置发生了改变。“数数”由实验教材的“三种方式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三种方式从一数到一百”“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等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两个,删除了第三个环节,而在“做一做”中又出现了“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对于这样改编的目的有点不太好理解,或许编者认为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学生已经可以自主探究了。这一部分还强调了“二十九再添一是三十、九十九再添一是一百”,渗透了自然数序数理论中“后继数”的概念,也为“凑整”作了一定的铺垫。实验教材中“数的组成”只有“几十几的认识”一个环节,审定教材则增加了“几十的认识”作为铺垫,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在“读数、写数”环节新增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数纽扣”活动,一方面复习了“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和“凑整”的思想。教材中的计数器也由原来的都是“个、十、百”三个数位改变为由“个、十”到“个、十、百”的一个变化过程,更加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增加了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33的写与读,弥补了实验教材的一个不足。

第二部分中的“数的顺序”环节,增加了一个“做一做”,有助于丰富小学生对于数的各种顺序的感知。在“比较大小”中,与实验教材所不同的是,审定教材借书中小学生之口对“十位上数字不同的两个两位数”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比大小的方法作了提示,并增加了借助媒介进行间接比较的内容。另外还增加了一个串珠子的问题,似乎与“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关联度不高,却是对所学“数数、数的组成”知识的巩固和对第三部分“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做的铺垫。

5. 第六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审定教材与实验教材的第五单元内容相同,都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所以我们直接来研究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变化。

在第一部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编排上,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但把直接给出10+20的计算结果改成了借助于学具小棒、计数器探究算理。

第二部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也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只是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更有利于小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内容有三个改变,一个改变就是同样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另一个改变是学具由单独的小棒换成了小棒和计数器,更易于彰显数位的重要性,第三个改变是将原来的单纯复习巩固内容变成了“连减”的不同算法,提升了思维的强度。

6.“找规律”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经过调整,“找规律”成为审定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与实验教材没有实质的改变。而第四部分的“找规律填数”问题是新增的,有利于对“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的巩固。第五部分是新增的“串珠子”问题,也是“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

篇4: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自测题

一、你看,已经抢先飞上了“算一算”趣味小擂台。她要和小蜜蜂们比一比,看谁的舞姿更美。

二、“我来啦!”瞧, 也爬上了“找一找”趣味小擂台。他知道自己的长处:找位置特别准确。

1.小狗的后面是(),梨在小狗的()面,小兔在小狗的()面。

2.从我们的角度看,足球的()边是西瓜,()边是小猫。

3.苹果在飞机的()面;飞机的下面是(),右面是()和()。

4.小猫在第1行第3列,飞机在第( )行第( )列,小狗在第( )行第( )列。

5.我喜欢的水果是(),在第( )行第( )列。

三、小朋友,我们也不能落后呀!快去“买一买”趣味小擂台,当个文具店的“小老板”吧!

1.乐乐带了5元钱,可以买什么?

(1)可以买:。算式是,找回 元。

(2)也可以买:。算式是 ,找回 元。

2.聪聪花了18元钱,他可能买了 。算式是。

3.玲玲花了10元钱,她可能买了 。算式是。

4.我有 元钱,可以买 ,应找回 元。

四、的动作真快,一转眼就跳上了“猜一猜”趣味小擂台,仔细地做了起来。

1.的年龄由5个十和7个一组成,它( )岁。

2.要找到82前面第4个数,这个数是( )。

3.用做成一个,的对面是( )。

4.右图缺了( )块砖。

5. 的只数等于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差,这个数是( )。

6.只数的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6, 有( )只。

7.新鲜的水果后面藏着什么数?

五、 姐姐已经登上了“画一画”趣味小擂台。她准备画出最好的图画,让大家瞧一瞧,请你也来画一画。

六、小朋友,“做一做”趣味小擂台最适合学了知识能灵活运用的你了,还等什么呢,快快动手吧!祝你成功!

育才小学一年级同学做好事件数如下表:

《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自测题》参考答案:一、1.略2.(最后一格) 92二、1.苹果前下2.左右3.上西瓜小兔伞4. 21325.略 三、略 四、1. 572. 783.☆4. 85. 896. 697.(1) 38404142(2) 101619(3) 407090100 五、1. 3:103:404:104:402.略 六、1.略2. 一(2)一(4)123. 2件4. 9件5. 42件6. 略

篇5:一年级下册数学比大小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形,经历用面积模型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2.会比较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或分子是1的简单分数的大小。

3.在观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卡片。学具准备:荧光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铺垫

与学生一起复习有关分数的基本知识。

2、谈话导入

由白银市正在争创文明城市,三年级(1)班和三年级(2)班的孩子们种草坪引出比较和的大小。

一、合作探究

(一)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质疑:和谁大谁小? 34143414

2、自主探究:利用学具,涂一涂,想一想,比一比。

3、分享展示比较的结果,并说出理由。

4、小组合作:借助学具(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选定一个分数涂一涂。

5、交流展示涂出的分数。

6、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排队,并写出相应的分数。

(二)游戏巩固

老师:我把这些分数装到了盒子里,接下来我们做个小游戏,男女大比拼。比一比看谁抽到的分数大。

3、小结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三)我出题你来比

(四)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1、2、3、猜想:和谁大?

小组合作:利用学具用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交流展示。

1412(1)折一折。(2)画一画。(3)找一找。

4、5、练习:说出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并比较大小。总结分子是1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分子是1,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五)教师小结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分子是1,分母大的的分数反而小。

二、巩固练习1、2、快问快答

出示题目:篮子里有3个红苹果,4个绿苹果,红绿苹果各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并比较他们的大小。(渗透健康教育)

3、出示图片,学生说出涂色部分及未涂色部分对应的分数并比较大小。

4、19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分子是11214151819比小的分数还有那些?使学生体会有无数个。

三、盘点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篇6: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一、注重迁移,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我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整数进行比较,回想整数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将其类推到小数的比较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教学反思《比大小》教学反思》。体会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掌握比较的有序性、相对性和传递性,从而培养辩证思维。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难点的处理

“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有相同也有区别,正因为此,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针对此难点,在学生总结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之后,我提出“位数多的小数就一定大”这句话对吗?让学分析判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举例验证的方法,得出“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的结论,学生明确“小数的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这样学生认识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小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

篇7: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基于“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因此上课时,我就以看图听故事《帮小猴们分水果》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学生对粗象的数字确实不是很敏感,还缺乏数感。个别同学对数字所表示的含义不是很清楚。如当我用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两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的时候,学生还不能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有些同学还不知道数字到底是哪个大哪个小。

篇8:对数和0比大小

于是, 我们发现一个结论:当底数和真数都大于1 (或都小于1) 时, 对数大于0;当底数和真数一个大于1一个小于1时, 对数小于0。我们把它概况成一句口诀:同区为正, 异区为负。哈哈, 这句口诀帮你立即弄懂所有对数和0比大小的题。

篇9: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1. 8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10个十是()。

2. 53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一个数的个位上是7,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

4. 99是( )位数,与它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5.至少要( )个才能拼成一个正方体。

6.在12、9、39、41、36、80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比39大得多的数是(),比39小一些的数是()。

7.

8. 5元=( )角7角9分=( )分

9.80元=( )元( )角

1元-6角=( )角=()分

1元2角+8角=()角=()元

二、计算园(15+8=23分)

1.

2.赛一赛。

三、百花园(25分)

1.送回家。(8分)

3538-85880+5 66-659

13-69733+70 1元99分

2元9角2.90元 1元3角-4角1元

2.填填画画。(12分)

(1)蜻蜓在桃子的( )面,蚂蚁在桃子的( )面。

(2)小草在蚂蚁的( )面,花在蚂蚁的( )面。

(3)把 左边的圈起来,给桃子右边的 画个“√”。

3.修补墙壁。(5分)

四、生活园(28分)

1.看图列式计算。(8分)

2.啄木鸟今天可能捉了几条虫?(在正确答案的下面画“√”。3分)

3.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5分)

举重队获得了几枚金牌?

4.

(1)买一盆比买一便宜多少元?

(2)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五、智慧园(做对加10分)

篇10: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案

比大小

一、教学内容:P17-P18;练习二第3和5-8题

二、课程标准描述:

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三、学情与材料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顺序,比较多少,这节课学习比较数与数的大小。

四、学习目标:

1、认识“〉”、“〈”、“=”,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2、培养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五、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六、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课本第17页的做一做检测目标1的达成度

2,通过主题情境图检测目标2的达成度

(3)教师:表示两种东西一样多,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图下面写上“3=3”并教读这个式子。

4、学习“3〉2”

方法与前面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表示,说说大于号的形状,5、学习“3<4”

方法与前面相同。与小于号比较,借助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大于号的用法,如“大嘴对大数,尖角对小数”等。

6、区分“〉”和“<”(1)区分两种符号

用手势表示不同等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

(2)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来(3)5以内的数字比大小,填上正确的符号(三)分层次练习

第21页的第5题

篇11:一年级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

教材呈现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是通过图形表示分数,让学生通过具体、直观的思维操作去理解和掌握。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巩固,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突出现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直观不仅是他们理解数学知识的手段,也是他们探索数学、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工具。所以,比较分数大小,我主要以掌握图示等直观方法为主,在此基础上借助具体背景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本节课我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中秋节”淘气和笑笑吃月饼这一情境导入,小小吃了一个月饼的四分之一,而淘气也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月饼,淘气要想吃的比笑笑多一些,那么淘气要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这样,很自然的引出了比较分数的大小。

在自学探究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分一分、涂一涂,先表示出 1/4 和 3/4 ,并通过比较涂色部分比较它们的大小,我让两位学生展示、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在说时,容易忽略分数的意义,所以,我加以引导,接着,为了让学生更加体会同分母比较大小的方法,我又设计了一道“用分数表示出途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大小,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同学们通过两组分数,进而观察出同分母分数比大小的方法,由此,让学生由感性的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我感觉学生学得还不错。

在比较 1/4 和 1/2 时,仍然开始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 1/4 和 1/2 ,并通过比较涂色部分比较它们的大小,我让两位学生展示、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在说时花的时间有点长,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分子相同,为什么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我结合学生的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表示的 1/4 和 1/2 ,说明:同样大小的两张正方形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 1 份就越大,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其中的 1 份就越多。接着,我又我又设计了二道“用分数表示出途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大小,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我再次说明同样大小的两张长方形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 1 份就越大,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其中的 1 份就越多。,但,我说的比较多,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篇12:一年级下册数学比大小

详细介绍:比大小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17-18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动物乐园场景

师: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

2、汇报交流。

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匹马、3只猴子,第 1 页 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动物?请用学具(动物头像)表示出来。

(2)学生摆完,设疑激趣: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①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多;比多;比少。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

(1)学生汇报:我把熊和鹿做比较。

第 2 页 师: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A: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鹿有4只,熊有4只,所以鹿和熊一样多。

学生B:我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熊摆了4只,鹿也摆了4只,所以熊和鹿一样多。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谁多?谁少?你怎么知道?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认识= 熊有4只,鹿也有4只,我们就说熊和鹿的只数同样多,4和4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

第 3 页 出等号)课件出示4=4读作:4等于4 等号

(教学设想: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4)找找动物乐园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马和猴子同样多,3=3)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1)认识。

①汇报。学生A:我是把猴子和兔比,兔子有5只,猴子有3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

学生B:我是摆一摆知道的,兔子摆5只,猴子摆3只,多出了2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②引出大于号。

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

第 4 页 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课件动画演示:把大于号转个180度就是小于号。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这个式子怎么读?35(3小于5)。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三、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几大于几?几小于几?课件逐一出示

(2)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教学设想: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第 5 页 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揭题: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三个好朋友。(出示课题)(4)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讲评。

(5)游戏:排排队。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①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②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摆摆看,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下课后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

(教学设想: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

第 6 页 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小一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13:一年级下册数学比大小

我们回顾一下李爱容老师执教的《小数大小比较练习课》,全课以大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数学好玩、数学有用”的理念贯穿课堂,用一组游戏“看数轴比大小”“翻数牌比大小”“抽数卡比大小”“用小数观世界”组织课堂。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亲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丰富,体现了“小游戏,大智慧”。

一、看数轴比大小

这个游戏中,教师借助数轴让学生把练习中的三组小数表示出来,并排列出6个小数的大小顺序,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体验数轴的特点,使小数的大小比较更加直观,同时通过三组小数的分别比较和整体比较,使学生感知小数大小的相对性,并初步感知“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二、翻数牌比大小

在此游戏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把这个经验成功地迁移到“比较小数是整数部分的”比较中去,学生体会到“不翻牌”就能直接判断出小数大小,从而明白了“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位数多,小数就大”的道理。

在翻牌游戏中,学生猜测的过程就是对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巩固和深化过程。通过整数部分是一位数的小数和整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的比较,使学生建立起“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之间的联系。

三、抽数卡比大小

这个游戏是课堂的高潮部分,也是“含金量”最高的一个游戏,它的高质量在于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游戏情境。教师并没有限定学生按一定的数位顺序摆放抽出的数字卡片,使学生每摆一次数卡都要进行一次推理和比较,再一次体会位值思想,教师也通过组织智囊团的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生成的素材,不断让学生的认识逼近小数大小比较的本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用小数观世界

在本游戏中,在一系列小数大小比较的应用中,突然出现小数越小、成绩越好的问题情境,有部分学生出于思维定势,惯性地作出了判断,可就是这种失败的体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学生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想,一节练习课摆脱了简单地“重复”,机械地“操练”,被动地“吸收”,这大概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吧,这种“滋养”还表现在课堂的每个细节中,比如游戏中“智囊团”的组建,折射出老师“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教学理念;用不断攀登的小棋激励孩子们“积极向上”,等等,孩子们整节课都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能力,相对与绝对的辩证思想、位值思想等数学思想于无声处得以渗透。

当然,这节课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整节课学生都处于“动”(脑动、手动、口动)的状态,其实,数学课也还需要“静”,安静地思考、安静地看书、或者安静地动笔练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另外,“数轴上数与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数轴右边的数距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大”、数据分析、风险意识等的渗透还是有些不够。

总之,感谢李老师的精彩执教,感谢谢校长团队的智慧领航,感谢大战名校长工作室的亲临指导!让我们一起追求数学课堂的“自然之美、简单之美、和谐之美、思考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数轴上表示出小数的大小。

2.建立“小数大小比较”和“整数大小比较”的联系;

3.通过抽数卡比较小数的大小,使学生体验“位值”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重点

运用小数大小比较一般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索。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游戏主题:“比较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猜老师的身高。

二、玩数学———看数轴、比大小

1.认识数轴

2.利用数轴,比较小数的大小

发现:在数轴上,越往右数越大

三、玩数学———玩数牌、比大小

1.上面的4张牌和下面的3张牌分别代表两个整数。每张纸牌后面都有一个数字,在不翻牌的情况下,你能猜出上下两个数,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吗?为什么?

2.(课件再加一张牌)现在呢?你还能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吗?

3.老师请出我们的好朋友———小数点,现在你能比较出他们的大小了吗?为什么?

小结:比较方法:①先比整数部分,再比小数部分。②从高位起,逐位比较。

四、玩数学———抽数卡,比大小

(一)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大屏幕)(老师在黑板上贴出数位顺序表)

1. 每个队都有0—9共十张数字卡片;

2. 两人轮流抽签,抽出的数字卡,可摆在数位顺序表上的任意位置,但确定位置后将不再修改;

3. 谁摆出的数大谁就赢。(指名读游戏规则)

(二)游戏过程

1. 用抽签或“石头、剪刀、布”游戏决定先后。

2. 温馨提示:

①参赛队员抽到数字卡片后,请主动回团队商讨:把卡片摆在哪个数位上才能赢,为什么?

②请每个队员认真思考,并积极为自己的团队出谋划策。

3. 学生游戏。

五、玩数学———用小数,观世界

1.下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前三名运动员的得分情况,你能给他们排名吗?请连一连。

2.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的比赛前三名成绩表:

你还能给这三名运动员排名吗?

理解:为什么刘翔是第一?

3.看看这张表,比较这组数据,你想跟大伙儿说点什么?

篇14:一年级下册数学比大小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教材的变化

1.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像《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样,《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开本也由实验教材的32开本统一变成了审定教材的16开本。封面左上角的标志也由“教育部审定2012”替代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与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一样都是10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73 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140 000,多了将近一倍,可以宏观地判定它的具体内容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教材中“编者的话”的变化

《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编者的话”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的变化是提出了“数学就在你身旁,数学伴随你成长”,暗喻了数学教育的两个重要观点,其一,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其二,数学的文化观,即数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的变化就是所介绍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改变而做出了调整。

3.教材中目录的变化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删减,删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1单元“位置”和第7单元“认识时间”,其中“位置”单元的“减”只是把它前移到了一年级上册中;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增加与整合,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其实质是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第5单元“分类”的后移并且进一步与一年级下册中第9单元“统计”的整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图形的拼组”也整合为审定教材中的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其他单元在次序略作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名称。

4.教材各个单元结尾的变化

审定教材各个单元结尾都新增了“成长小档案”,向学生提出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也是体现审定教材教育价值得到提升的一个方面,因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因为不良习惯的矫正是很困难的事情,而认识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增强而得到改善。

二、 教材微观层面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1.第一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是由实验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后半部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与实验教材下册的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整合而成,其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保留了原有风格。即使这样,也有其积极意义,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做的调整,虽然只是延后了半年,也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后半部分“图形的拼组”的编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把侧重点放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上,保留了拼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内容,舍去了拼组圆的内容和一些过度生活化的内容,补充了利用七巧板拼组平面图形的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配合这一内容,还在这一单元后面增添了一个介绍拓展性知识的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而在实验教材中二年级才开始编入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这就把借助于这类拓展性知识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期。

2.第二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是一些细节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导入情境图”的变化,但还能看到实验教材中“导入情境图”的影子。第二个变化是有几个部分增加了小标题,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方便他们进行复习整理。第三个变化是例题进行了简单的数字替换,但保留了原有风格。第四个变化是增加了第四部分“十几减5、4、3、2”及第六部分“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这个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复习与整理”中“20以内退位减法表”由“给予式”变成了“探究式”,意义更为积极。

3.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三单元由原来实验教材的“图形的拼组”变成了“分类与整理”。在2001年之前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是没有专门介绍“分类”内容的,2001年出版的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次专门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但是,“分类”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在许多汉语词典中都查不到,因此很多人说不清楚“分类”的含义。如果把“分类”看作一个数学专有名词,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师所做的一个调查,有49.1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 “分类”是一个数学概念,且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不能具体说出“分类”的数学定义。因此,“分类”内容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层面讲,分类能力也是体现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分类”的教学有难度,但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很重要。这些因素促使审定教材将“分类”内容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中,并增加了与分类相对应的整理过程和对分类结果的思考,渗透了统计的思想,教学目标更高了,教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第四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编排作了微调,将实验教材中单列的“读数、写数”部分合并到了“数数、数的组成”题目之下。同时保留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两个标题。具体内容也作了作了许多细微的调整。

第一部分“数数、数的组成”中,情境图有一个小小变化,图中参与对话的人物形象与位置发生了改变。“数数”由实验教材的“三种方式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三种方式从一数到一百”“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等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两个,删除了第三个环节,而在“做一做”中又出现了“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对于这样改编的目的有点不太好理解,或许编者认为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学生已经可以自主探究了。这一部分还强调了“二十九再添一是三十、九十九再添一是一百”,渗透了自然数序数理论中“后继数”的概念,也为“凑整”作了一定的铺垫。实验教材中“数的组成”只有“几十几的认识”一个环节,审定教材则增加了“几十的认识”作为铺垫,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在“读数、写数”环节新增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数纽扣”活动,一方面复习了“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和“凑整”的思想。教材中的计数器也由原来的都是“个、十、百”三个数位改变为由“个、十”到“个、十、百”的一个变化过程,更加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增加了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33的写与读,弥补了实验教材的一个不足。

第二部分中的“数的顺序”环节,增加了一个“做一做”,有助于丰富小学生对于数的各种顺序的感知。在“比较大小”中,与实验教材所不同的是,审定教材借书中小学生之口对“十位上数字不同的两个两位数”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比大小的方法作了提示,并增加了借助媒介进行间接比较的内容。另外还增加了一个串珠子的问题,似乎与“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关联度不高,却是对所学“数数、数的组成”知识的巩固和对第三部分“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做的铺垫。

5.第六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审定教材与实验教材的第五单元内容相同,都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所以我们直接来研究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变化。

在第一部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编排上,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但把直接给出10+20的计算结果改成了借助于学具小棒、计数器探究算理。

第二部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也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只是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更有利于小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内容有三个改变,一个改变就是同样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另一个改变是学具由单独的小棒换成了小棒和计数器,更易于彰显数位的重要性,第三个改变是将原来的单纯复习巩固内容变成了“连减”的不同算法,提升了思维的强度。

6.“找规律”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经过调整,“找规律”成为审定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与实验教材没有实质的改变。而第四部分的“找规律填数”问题是新增的,有利于对“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的巩固。第五部分是新增的“串珠子”问题,也是“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

上一篇:毕业十周年聚会策划案下一篇:高中速度教案